• 守护好一江碧水 推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治理之道)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并作出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时作出“守护好一江碧水”的重要指示。近年来,湖南省岳阳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与系统治理,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系统功能稳步提升、生态环境底色更加亮丽。


    形成治理合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与系统治理,需要坚持系统观念,推动相关职能部门和乡镇密切配合、协同发力。为此,岳阳县成立工程指挥部,将所有涉及生态保护和修复职责的部门纳入其中,分别制定林长制、田长制、河(湖)长制等工作方案,配套实施“以奖代投”的激励措施,对新墙河流域水环境实施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并将工作实施情况纳入乡镇综合绩效考核和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年终述职,有效打破了部门壁垒,从原来的“九龙治水”变成“握指成拳”,形成了生态修复和治理合力。


    强化网格监管。生态修复既要“治”,更要“护”。这需要加强监管,变“末端治理”为“源头管护”。新墙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多年来种植养殖业过量投肥,导致水体磷氮指标偏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岳阳县设立县乡村三级田长453名、河长262名、林长536名,整合林业、国土、渔政等部门监测系统,构建了全员参与、全面覆盖的网格化管理体系,对全县生态环境实行精准监管;连通农业农村部门和生态环境部门数据,推动生态环境部门将磷氮含量监督标准前置、农业农村部门将减肥减药技术服务前移。一系列措施推动新墙河水中含磷量明显降低,生态保护效果往前跨了一大步。


    推动绿色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经济从根本上讲是有机统一、相辅相成的。发展经济不能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竭泽而渔,生态环境保护也不是舍弃经济发展而缘木求鱼。为此,需要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岳阳县在修复历史遗留矿山环境时,加强自然资源部门和林业部门合作,将原来的速生林调整为经济林,吸收当地村民承包养护,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同时,加快推进龙泉山压缩空气储能、抽水蓄能、光伏发电等一批绿色能源项目建设,全力打造全省绿色能源基地;积极参与碳排放市场化交易,加快释放大云山林场碳汇开发项目效益,努力争创省级林业碳汇试点县;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抓手,依托山水资源优势,着力打响“湖光山色·淳美巴陵”旅游品牌,通过发展旅游产业带动更多群众稳定就业、增收致富。

    2023-05-09
  • “生态底色”正刷新着“临夏颜值”——临夏州全力开展造林绿化工作纪实

    五月的胭脂三川百花齐放、景色迷人。站在康乐县鸣鹿乡拔字沟村扁坡山顶极目远眺,白雪皑皑的太子山下绿意浓浓的草甸、连绵起伏的群山勾画出西北独特的美景。此处也是今年临夏州义务植树点之一。


    4月中旬,2023甘肃植树公益行活动在拔字沟村扁坡山启动,来自省委宣传部、省委直属机关工委、省司法厅等相关单位的干部职工和临夏州、康乐县干部群众、爱心企业员工、社会志愿者、爱心网友栽下了一棵棵承载着绿色希望的树苗。此次义务植树共有1200余人参加,栽植云杉、紫丁香、连翘等各类苗木8250余株。这仅仅是临夏州推进造林绿化的火热场面之一。


    今年以来,临夏州依托国家储备林、陇中地区生态保护与修复、蚂蚁森林等林草重点项目,紧盯“增绿、增效、增质”目标要求,按照整流域、整山系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工作思路,采用常绿与落叶、绿化与美化树种相结合方式,春季植树造林、公路沿线绿化美化等各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截至5月5日,全州完成营造林19.61万亩,完成义务植树11处1.16万亩,参与人数109.5万人次,栽植云杉等苗木707.5万株;完成公路沿线绿化美化773.3公里、经济林提质增效4.26万亩;完成林下种植面积6.44万亩、养殖规模47.2万只(头)。


    项目引擎绿化攻坚掀高潮


    2月中下旬,农发行甘肃省分行成功授信9.38亿元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贷款,支持临夏州东乡县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该项目贷款主要用于该县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林下经济建设及乡村振兴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实施后,预计建成储备林1064公顷,未成林地补植补造963.5公顷,幼龄林抚育1101.5公顷,将形成多树种、多层次、多功能、多类型的森林植被体系,增强森林保持水土和涵养水源的作用。


    重点项目是加快造林绿化高质量转型发展的重要引擎和有力抓手。近年来,临夏州认真研究谋划、前后争取实施了一批批林草建设项目,逐步实现了政策项目化、项目可研化,形成建设一批、储备一批的项目工作格局,为全州林草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项目支撑和资金保障。2022年以来,全州共谋划申报林草项目194项,申请资金151.5亿元。落实到位中央财政林业改革发展资金、中央财政林业草原生态保护恢复资金、省级财政、中央预算内资金等各类资金4.3亿元。


    春之号角吹响,捷报连传。3月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制定印发了《“十四五”国家储备林建设实施方案》,临夏州8县市均已列入“十四五”国家储备林建设范围,这对临夏州推进林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精准提升森林质量、推进林业现代化建设、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荒山绿化生态环境大改善


    4月11日,广河县开展2023年义务植树造林活动,3800余名干部群众齐上阵,积极投身绿化植树,让绿色真正成为助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底色。


    当日,永靖县杨塔乡胜利村马山植树造林点,该县干部群众三五成群、相互协作,扶苗、培土、浇水……一株株新植的树苗在春风里焕发勃勃生机。


    和政县新庄乡奋斗村斜台梁,3000余名干部群众挥锹挖坑、扶树放苗、培土踩实、提水浇灌,当天栽植云杉、山毛桃约3.04万株。


    ……


    这一幕幕动人的画面,是临夏州全力推进荒山绿化的生动实践。近年来,临夏州立足资源禀赋,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分类施策、量水而行的原则,运用园林化、景观化理念,科学精准推动国土绿化工作,森林蓄积持续增长,森林覆盖率大幅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结构更加科学、功能更加完善,全州森林覆盖率达到14.27%。


    “双碳”背景下,林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随之提高。临夏州在实施荒山绿化的同时,积极探索中央财政支持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与碳汇林营造、碳汇开发相衔接的方法与技术路线。据第三方咨询公司初步测算,临夏州符合林业碳汇项目开发营造林面积约111万亩,造林项目每年可产生的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为37.44万吨,营林项目每年可产生的CCER为8.9万吨,共计可产生碳汇量46.34万吨。


    科学实施国土绿化不仅保护了环境,还实实在在惠及群众,大家纷纷端起“生态碗”,吃上“绿色饭”,生态衍生出的绿色产业产出更多效益已成为现实。


    绿化廊道绿水林带环城绕


    “今天,我和朋友第一次走这条环库公路,路很平坦,沿途风景秀丽,让人心旷神怡。”游客娄先生说。


    环库公路是临夏县河西乡至莲花镇的一条新建公路,整条道路宽阔平整,大夏河沿岸和刘家峡库区风景尽收眼底,美不胜收。随着高质量推进环库公路沿线综合开发,该县深度挖掘莲花古渡、解放军抢渡黄河等历史文化元素,把河西瓜果、莲花花椒嫁接到景区景点,丰富的水系水景给游客提供了一个亲近自然、亲近母亲河的平台。


    近年来,临夏州坚持顺势造景,以刘家峡、盐锅峡库区和境内河流沿线为重点,扎实推进库区周边、河道沿线、景区景点生态保护修复,建成了集生态治理、环境美化、道路联通、产业融合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生态廊道,达到景观效果和视觉效果相统一,为乡村振兴和高质量发展积蓄动能、提供支撑。此外,深入开展“一人十树、一企千树、一村万树”等活动,鼓励引导农民群众在居民庭院、房前屋后、村宅四旁、村道面山等地方植树种草,加快推进乡村绿化。一批批森林乡村应运而生,一条条生态道路和绿色驿站不断涌现,乡村环境更加优美,更加生态宜居。


    初夏时节,漫步在临夏大地,微风徐徐、空气宜人,绿色更多了,环境更美了,“生态底色”正不断刷新着临夏“颜值”,为群众解开更多幸福密码。

    2023-05-09
  • 利用率51% 成都再生水“碳”出新路

    再生水水源热泵一体化机房。





    再生水水源热泵机房内部。


    目前,再生水水源热泵试点项目已在第九再生水厂顺利竣工并试运行,这也是再生水水源热泵技术首次在成都中心城区使用。该项目通过对城市污水资源进行有效综合利用,使水资源物尽其用,助推低碳绿色能源结构转型,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据统计,截至2022年底,成都市城镇污水处理厂达52座、处理规模440.56万吨/日,污水再生利用规模229万吨/日,再生利用率51%。近年来,污水处理过程中的能源与资源再生利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成都规划建设了一大批水务碳达峰碳中和示范项目,再生水水源热泵就是其中之一。


    近日,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走进第九再生水厂,实地探访再生水水源热泵试点项目,看成都如何对再生水进一步利用。


    降污减碳


    再生水为建筑供暖制冷


    在一体化机房里,记者看到,一套螺杆式再生水水源热泵正在工作。再生水从DN150管道输入系统中,再通过水源热泵的核心装置——压缩机进行能量置换,从而起到供暖制冷的作用。


    走进第九再生水厂办公室,一股清新凉爽的微风从中央空调里吹出,看似普通的空调内藏“玄机”。“用水来达到空调的效果并不少见,而我们是通过水源热泵提取再生水中的潜在热能来为建筑物供暖制冷,其意义大有不同,能够有效提高资源利用率。”成都市排水有限责任公司技术管理人员何卓航表示。


    “再生水水源热泵是将再生水中存在的大量低品位能量收集起来,通过压缩系统,并辅以少量电能来进行运作。”何卓航表示,在冬季将储存于再生水中的低品位能量“取”出来,用于建筑物供热,达到供暖效果;在夏季又会将建筑物内的热量“抽”出来,并释放到再生水中,从而起到制冷作用。


    记者了解到,再生水水体温度有极强的稳定性,在冬季常为14℃-20℃,水体温度较环境空气温度高,热泵循环的蒸发温度也会随之提高;夏季水体温度为20℃-25℃,水体温度比环境空气温度略低,冷凝温度将会降低,这也使得冷却效果要比平常所使用的风冷式和冷却塔式制冷系统更明显,同时也会提高机组运行效率。


    此外,成都四季分明的特点也为水源热泵提供了良好的先天条件。“成都的供暖期和供冷期非常均匀,供暖期大概是12月至次年3月,供冷期大概在6月至9月,剩余时间可以为整个机组进行保养及调整。”何卓航说,成都冷暖分明的气候条件最大限度地提升了再生水水源热泵的使用效率。


    价值创造


    生态与经济效益并存


    目前,第九再生水厂水源热泵试点项目为水厂综合楼及物资保障中心办公区域的68个房间进行供能,供能面积约为2889平方米,总冷负荷398.2千瓦,总热负荷238.9千瓦。


    再生水水源热泵利用再生水中赋存的能量为热泵机组提供低温热源,通过机组换热为建筑供能。与传统的供暖方式相比,它可以将供热系统的整体效率提高30%以上。“简单来说,使用空调进行供暖制冷的用户越多,再生水水源热泵所节省的能耗就会越多。”何卓航表示。


    再生水水源热泵机组供热时,省去了燃煤、燃气、燃油等锅炉房系统,并无燃烧过程,这就避免了排烟、排污等污染。从整体来看,再生水水源热泵技术运行将会达到无燃烧、无排烟,不产生废渣、废水、废气和烟尘。


    “就供热系统来讲,该项目每年将节约至少93600公斤标准煤,这就会直接减少CO_2排放量约234000公斤、减少SO_2、NO_X等各类污染物排放量约11000公斤,相当于种树1.3万棵。”何卓航说,从其他地区使用及近段时间成都试运行阶段的效果来看,这不仅仅是一项节约能源的项目,更是一项减少污染物排放的工程,同时水源热泵的机房占地面积相对较小,也有利于节省空间,利于建筑的整体美观。


    同时,一套再生水水源热泵机组可以同时满足多个建筑及房间的供热与制冷需求,设备投资成本相较于普通的空调系统而言大大降低,单一的机组也将省去大量的维护费用与运行成本。“对于节省下来的能源,能进行能源交易,实现资源的经济价值有效转化。”市水务局排水管理处相关负责人说,全市未来的新建再生水厂都会引入以再生水作为水源的热泵机组,对再生水进行资源再利用。同时还将在成都各大商超、写字楼及产业园区推广使用再生水水源热泵机组进行供能,大幅节约电能,减少碳排放,助力实现“双碳”目标,成为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的新风尚。(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魏捷仪文/图)

    2023-05-08
  • 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储能产业化(微观)

    不久前,我国首个高压移动式储能电站在河北投入使用。这种新式储能电站,能够实现灵活移动,发挥应急电源功能,保障电力可靠供应。以往储能电站安装位置固定,需要配套变压器升压,才能达到接入电力系统的电压要求。移动式储能电站采用新技术,大幅提升了利用效率。技术装备不断提升,成为新型储能产业蓬勃发展的生动缩影。


    储能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支撑,它改变了电力系统即发即用、生产和消费同时完成的传统模式。随着我国新能源装机的不断增加,“新能源+储能”模式已成为解决新能源消纳难题的有效途径。其中,抽水蓄能是当前技术最成熟、经济性最优的储能技术,已形成清晰的商业模式,适合规模化开发建设。新型储能是指除抽水蓄能外,以电力为主要输出形式的各类储能技术,包含锂离子电池、液流电池、压缩空气储能等。新型储能建设周期短、选址简单灵活、调节能力强,与新能源开发消纳的匹配性较好,优势逐渐凸显,加快推进先进储能技术规模化应用势在必行。


    近年来,我国新型储能行业在技术装备研发、示范项目建设、商业模式探索、政策体系构建等方面取得进展,市场应用规模稳步扩大。截至2022年底,全国已投运新型储能项目装机规模达870万千瓦,比2021年底增长110%以上。不过,新型储能行业整体还处于发展初期,在核心材料、关键部件、系统集成、调度运用、安全防护等方面还有大量技术难题有待解决,要想形成可持续的商业模式仍需进一步探索。


    新型储能具有多重价值,发展前景可期。《“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新型储能由商业化初期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具备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条件。这为新型储能的发展带来了政策利好。在初具规模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新型储能市场化发展,还需多措并举疏解堵点。一方面,要着力推动新型储能技术多元创新、加速技术更新迭代,不断完善材料、部件、集成等上下游产业链,促进新型储能成本下降。另一方面,要加快推进电力市场体系建设,促进新型储能与电力系统各环节融合发展,为其营造良好发展环境。聚焦各类应用场景,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才能稳妥推进新型储能产业化。


    新型储能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支撑,也是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赛道。当前,我国新型储能进入快速发展期,相关产业链加速布局,对能源转型的支撑作用初步显现。在行业由研发示范向商业化初期的过渡阶段,坚持稳中求进,以技术创新为内生动力,以市场机制为根本依托,以政策环境为有力保障,定能推动新型储能高质量发展,为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添砖加瓦。

    2023-05-08
  • 工信部:我国基本构建起绿色制造体系

    日前,工信部公布了新一批2022年度绿色制造名单,这是国家自推行绿色制造体系遴选以来公布的第七批绿色制造名单。截至目前,我国已基本构建起绿色制造体系。


    截至目前,我国已在国家层面创建绿色工厂3616家、绿色工业园区267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403家,累计推广绿色产品近3万个,绿色制造体系不断培育壮大。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战略政策室主任盛朝迅:绿色制造是一种现代化的制造模式,它的特点就是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高效益。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业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领域。从2017年开始,工信部从国家、省、市三个层面每年遴选绿色制造名单,加快绿色制造体系构建。





    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司长黄利斌:以创建绿色工厂、开发绿色产品、建设绿色工业园区和构建绿色供应链为牵引,积极推动传统产业绿色低碳改造升级,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不断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和清洁生产水平。


    如今,绿色工厂、绿色工业园区竞相涌现,正在支撑起我国绿色制造的基本面。走进安徽合肥的这家绿色工厂,平均每天这里要处理8000多笔订单,80%的订单都是单笔小于5台的定制化需求,配置不同就要频繁更换生产线,可记者在现场看到,整个工厂的能耗不但没有提升还在大幅下降。





    联想集团合肥产业基地负责人丁晓辉:我们用人工智能还有一些大数据的分析方法,一次排产只需要一到两分钟的时间。两年前是需要六个小时的时间。一台电脑的碳排放足足下降了49%。


    而在四川成都的这个绿色工业园区,遍布园区的一万多个传感器正实时监测每个角落的能耗、排放指标。在这条生产线上,生产的每个产品都可以核查碳足迹。目前,园区的绿色低碳产业达到近90%,绿电比重超过70%。





    成都市淮州新城管理委员会产业发展部副部长蒋康辉:对新入区企业则通过设定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准入门槛,严格限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进入园区。


    今年以来,我国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持续提升。当前,绿色工厂的能耗水平整体优于能效标杆水平,绿色工业园区平均固废处置利用率超过95%。


    绿色供给能力显著增强。今年一季度,我国太阳能电池、新能源汽车产量分别增长53.2%和22.5%。


    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今年一季度,我国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了16%,先进制造业持续发展壮大。绿色制造体系的构建正带动产业链供应链协同转型,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力。

    2023-05-06
  • 河北积极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丰宁满族自治县大滩镇的风力发电机组形成的风车群在坝上草原运行转动,场面壮观。河北日报记者田明摄


    “河北要树立知难而上的必胜信念,坚决去、主动调、加快转”,是习近平总书记寄予河北的殷切期望。


    河北把绿色作为高质量发展底色,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积极转变发展方式,向绿色要发展、向绿色要未来。


    追风逐日加快建设新型能源强省


    3月21日,5号机组投产发电。4月6日,7号机组投产发电。4月28日,6号机组试运行,预计5月中旬投产。


    世界装机容量最大的抽水蓄能电站——丰宁抽水蓄能电站,跑出了建设“加速度”。国网新源河北丰宁抽水蓄能有限公司机电部副主任周聪说:“12台机组计划2024年实现全部投产发电,届时年发电量达到66亿千瓦时,每年节约标准煤48.08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20万吨,为华北电网提供安全、优质、高效的清洁能源。”


    能源领域是降污减排的主战场。加快能源绿色低碳发展,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关键。


    省委十届三次全会明确把建设新型能源强省作为中国式现代化河北场景之一。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倪岳峰强调,要加快建设新型能源强省,大力推进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建设,协同发展光伏、风电、氢能,安全有序发展核电、海上风电,构建稳定可靠、多能互补的能源格局。


    蓝图绘就,奋进其时。今年,全省预计推动新能源项目280项,年度计划投资1000亿元以上。


    4月27日,2022年河北省重点建设项目——张家口风电光伏发电综合利用(制氢)示范项目现场,一片巨大的风机叶轮与风电机组实现精准对接,标志着3号风电机组成功完成吊装。一旁,4、6、7号机组正加紧吊装作业。


    该项目包括总装机容量120万千瓦的6个光伏子项目、总装机容量150万千瓦的7个风电子项目,以及绿电制氢子项目。预计6月底前,风电和光伏子项目实现并网发电,制氢子项目年底前完工。“全部建成后,年发电量将超62亿千瓦时,相当于500多万个三口之家一年用电量。”河北鸿蒙新能源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薛志庆介绍。


    追风逐日,绿色发展。张家口强力推进国家级可再生能源示范区建设,稳居全国非水可再生能源第一大市。


    河北各地新能源项目多点开花。一季度,全省可再生能源发电量339.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7.5%。预计到2027年,全省电力供需基本平衡,新型能源产业成为河北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撑。


    环保绩效创A引领重点行业绿色转型


    “公司环境治理累计投入70多亿元,去年晋升为环保绩效A级企业,今年又被评为国家级绿色工厂。”河北纵横集团丰南钢铁有限公司环保部部长李胜章介绍,创A成功后,公司还在节电、绿电、降碳、固碳方面积极创新发展途径。5月,高炉富氢碳循环项目和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可全部竣工投运。


    钢铁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也是工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的主战场。


    聚焦优化产业结构,打造世界一流钢铁企业和产业集群,河北去年开始大力实施钢铁行业环保绩效全面创A行动。在此基础上,拓展至焦化、水泥、平板玻璃、建筑陶瓷、火电、垃圾发电6个重点行业,7个重点行业265家企业计划3年内完成创A。


    265家创A企业,污染物排放总量占全省工业排放总量58%,总产值约占全省规上工业总产值38%以上。这些企业创A,对推动全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走进环保绩效A级企业沙河市鸿昇玻璃有限公司厂区,地净、花红、草绿、景美,这个国家3A级旅游景区让人眼前一亮。


    “我们的设备技术、节能工艺均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产品深加工后应用于太阳能基板、高档汽车玻璃、高端显示器等多个高新技术领域,有效提升了沙河玻璃产品的档次,推动全市玻璃产业由传统建材领域向新能源新材料方向发展。”该公司副总工程师张栋语带自豪。


    重点行业环保绩效创A,创出的是发展新空间,提升的是产业竞争力,为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注入了新动能,已成为全省绿色发展的重要工作抓手。


    省政府成立创A工作领导小组,强化顶层设计。省生态环境厅组建工作专班,编制创A标准和实用技术指南,“一企一策”制定帮扶方案。财税、金融等部门出台一揽子支持政策措施。创A企业积极探索应用和大力培育氢冶炼、碳捕集碳回收碳利用等节能降碳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全省上下形成强大工作合力,确保重点行业环保绩效创A如期完成。


    “点碳成金”促进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作为能耗大省、碳排放大省,河北抢抓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遇,破题创新,推动降碳产品价值实现和碳减排资产化机制改革向深层次、宽领域迈进。


    “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来考察时提出‘在深化国有林场改革、推动绿色发展、增强碳汇能力等方面大胆探索’。目前,林场森林面积达到115.1万亩,70%已开发成林业碳汇产品。”塞罕坝机械林场营林科副科长常伟强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21年,河北以开发林业固碳产品为突破口,率先在塞罕坝机械林场及周边区域开发降碳产品,开创了全国范围内降碳产品价值实现的先河。


    一年多来,河北守正创新,“碳索”不断深入。


    住建领域碳交易实现零的突破。2022年8月,“中德被动式低能耗示范房”降碳项目成功交易。“目前,我们正在编制居住建筑领域的降碳方法学。”河北省建筑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王晨告诉记者。


    绿色交通运输体系进一步形成。河北大力推进大宗货物运输“公转铁”“公转水”,积极发展多式联运,推广应用清洁能源和新能源车辆,加快轨道交通建设,降低运输成本和碳排放强度。截至4月底,全省新能源重卡保有量达到1.2万辆,走在全国前列。新增新能源轻型物流车4290辆,重点行业新增“公转铁”线路62公里。


    价值标准化核算体系初步建立,生态产品从“无价”到“有价”。产品开发领域更广,从以林业碳汇产品为主,扩展到超低能耗建筑、可再生能源等多个领域,抵销自身碳排放企业由钢铁拓展到焦化、水泥、玻璃等行业。全省已分3批推动12个降碳产品项目实现价值4775.69万元,28家碳排放企业购买降碳产品中和碳排放93.89万吨。


    “点碳成金”,让每个企业都加速成为碳达峰碳中和的贡献者、参与者,实现企业转型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共赢。(记者马朝丽)

    2023-05-05
  • 为绿色发展提供强劲动力(现场评论·抢抓机遇再奋进①)

    以发展创造机遇,抓机遇共促发展。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增加机遇意识、风险意识,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方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本版今起推出系列评论,与广大读者一起关注各地区各领域的发展实践,激扬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气神。


    ——编者


    到福建武夷山,必喝一杯茶。这里种茶有峰峦叠翠、空气清爽的环境,制茶有智慧低碳的工艺。炒茶时,用手指轻点屏幕,设定好空气温湿度、通风强度和翻茶状态等,便能均匀烘焙出茶叶。


    种茶是绿色产业,制茶为啥也要低碳?以前炭火焙茶,有时长达十几个小时,消耗大量木炭;如今,采用智慧制茶系统,节能环保,产能增加约35%,综合用工成本降低约20%。在“双碳”目标引导下,当地投资研发了智慧制青、类炭焙工艺电焙茶设备,向绿色制茶迈出重要一步。


    不仅是茶产业,江苏常州的渔光储一体化项目、福建湄洲岛的彩色光伏码头长廊、四川成都由光伏屋顶和光伏路灯等组合成的低碳街区……一系列落实“双碳”目标的探索,丰富了绿色发展形态,打开了高质量发展空间。


    2020年秋天,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双碳”目标蕴藏多重机遇,中国的绿色机遇在扩大。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至3月份,全国主要发电企业电源工程完成投资1264亿元,同比增长55.2%。其中,太阳能发电同比增长177.6%,核电同比增长53.5%。可见,减排不是减生产力,而是要在经济发展中促进绿色转型、在绿色转型中实现更大发展。


    把握绿色机遇,推动能源结构调整,拓宽能源基础设施投资空间。我国新能源的资源和需求存在逆向分布问题,具有间歇性、随机性、波动性等特点。为了让新能源发得出、供得上、用得好,保障电力可靠稳定供应,电源、电网、储能等工程正加快建设,这不仅拉动了投资,还带动了上下游产业,促进了区域就业。以在建的川渝特高压工程为例,据估算将带动装备制造、电源建设等产业投资近900亿元。未来,撬动更大规模投资,为端稳能源饭碗筑牢基础,经济增长还将积蓄绿色动力。


    把握绿色机遇,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福建湄洲岛建设全电智慧民宿,经营者加装了光伏和储能设备,通过手机远程控制房间开关,“一年能省1万多元电费”。不仅是民宿业,钢铁、石化等传统产业也在加快低碳工艺革新和数字化转型。同时,更多新能源企业聚力研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比如光伏产业,2022年我国光伏多晶硅、硅片、电池片、组件产量同比增长均在55%以上。立足“双碳”目标、优化产业结构,不是别人让做,而是自己必须要做。顺应趋势、主动作为,更多产业可以在绿色转型中发掘新潜能、实现新升级。


    把握绿色机遇,加快前沿技术创新,向能源技术要动力要效益。新能源大规模高比例发展,分布式能源、储能等交互式用能设备广泛应用,对电力系统安全、高效、优化运行提出更大挑战。破题,需要技术创新。江苏加强全息数字电网建设,缩短电网故障处理时间;福建探索低压柔直互联技术,为光伏接入提供便利;四川突破梯级水光蓄互补联合发电关键技术,更好支持光伏等新能源友好并网……相关企业和科研机构狠抓绿色低碳技术攻关,一批关键技术与重大装备得到应用。更好发挥我国制度优势、资源条件、技术潜力、市场活力,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一定大有可为。


    实现“双碳”目标,能源是主战场。新征程上,紧紧抓住宝贵机遇,绵绵用力、久久为功,为绿色发展提供强劲动力引擎,前景无限。


    (作者为本报经济社会部记者)

    2023-05-05
  • 荒坡穿上“杏花衣”

    流水潺潺,鸟鸣啾啾的4月天,包头市土右旗美岱召镇沙图沟村“喜爱家庭农场”里,雪白的杏花缀满枝头。


    “现在是果园的‘农忙’期,趁着杏树盛花期要抓紧时间嫁接好,5月就要开园迎接游客了。”55岁的董喜爱说话间也没停下手里的活儿。


    “别看现在落花像仙境一样好看,当初这里可是一片谁也不愿意来的荒坡。”回想起年轻时候的艰苦岁月,董喜爱感慨颇多。作为地地道道的农民,董喜爱对这片果园充满深情。“果园1989年开始建设。那时,为了生计,我的老父亲承包了40亩的荒坡。”董喜爱说,在那些不知未来几何的岁月里,他们父子俩凭着一把镐头两双手,早出晚归,硬是把一层层乱石刨起,筑成一个个一米见方的树坑,栽下杏树。山上没有水,就用扬程泵从山下打的一口井里提水。水压不够,就清理渠道……一年又一年,给荒坡一点一点穿上了“杏花衣”。


    30多年风雨无阻,精心培育果树,董喜爱尝试多方向发展,种不同品种的树,还开起了农家乐。2019年,董喜爱的果园有了“身份证”——被土右旗认证为家庭农场。当年,董喜爱又流转了10亩山地,农场里现在有杏、李、桃、苹果等果树,开展采摘、餐饮、游园等项目。2021年,“喜爱家庭农场”又得到包头市的认证。荒坡上种果树,减少了水土流失,又增加了收入。看着满目的果树,他感慨道:“种树的这些年,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坡上的风小多了,能给生态环境作贡献,我很自豪。”


    近年来,土右旗积极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董喜爱的果园成为全旗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


    杏花满山坡,杏香引客来。昔日的荒山坡,如今树满山、果满林,成了附近有名的“花果山”,良好的生态环境也让董喜爱一家得到了实惠。每年6月中旬,杏子成熟的时候开始接待游客,一直持续到上冻,年均毛收入12万元,最多达到过18万元。


    “目前正在建设新的观光设施。”董喜爱心里谋划着,要将自家农场建成“以采摘时令水果为主,以季节赏花为辅,以体验田园风光、农家生活为中心,集民俗文化、特色种养殖于一体的开放式、高标准生态旅游观光景区。”(记者张慧玲)

    2023-05-04
  • “生态水”流入巴音温都尔湿地

    奔流向前的黄河,浩瀚无边的库布其沙漠,不仅是游客眼中的美景,更是地区发展的优势。4月中旬,随着“生态水”汩汩流入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巴音温都尔湿地,绿水青山之间,展现出勃勃生机。


    黄河流经杭锦旗全长249公里,是我国黄河流域流经最长的旗县,每年封河以后形成大量的槽蓄水量。今年,杭锦旗申请到4月份1020万立方米生态补水量,用于库布其沙漠巴音温都尔湿地补水。4月10日,杭锦旗黄河南岸总干渠开闸放水,首引流量达到每秒7立方米。


    近年来,杭锦旗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同时,积极探索利用黄河造福当地百姓。几年来,通过将黄河水引入湿地,极大改善了部分湿地缺水、湖水萎缩的现状和当地沙漠生态环境,逐渐形成沿黄的生态屏障带。从2014年引水至今,已在库布其沙漠腹地巴音温都尔形成近100平方公里的生态湿地,有20多种植物自然恢复生长,10多种水鸟长期栖息,形成沙水相连的生态自然格局,促进大自然生态系统全面恢复,同时也为周边农牧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


    按照杭锦旗的规划,下一步将库布其沙漠水生态项目区继续向下延伸扩展,形成一幅面积为300平方公里,动静相宜、景观优美、环境别致的湿地画卷。(记者张慧玲)

    2023-05-04
  • 以绿色发展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绿色发展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要理念,是突破资源环境瓶颈制约、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绿色发展理念,体现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对于建设美丽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绿色发展理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夯实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生态基石


    绿色发展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继承和发展。绿色发展理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深化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观点,打开了人类生存发展命题的认识视野,使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在新时代绿色发展实践中彰显出强大的理论力量。马克思认为,自然界对于人类而言具有客观实在性,与人类存在着双向互动性,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绿色发展理念从马克思主义出发,为新时代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拉起了“生态红线”,使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建设的内在要求。只有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才能保障生态环境的健康,也才能真正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和后代子孙的永久性发展。绿色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时代阐释,进一步深化了对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标志着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


    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体现了文明发展的可持续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新方式,并从中创造新的增长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列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把绿色发展作为全面建设社会现代化国家的战略任务,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绿色低碳发展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绿色低碳发展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人们对于良好生态产品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必须不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只有把绿色发展的底色铺好,才会有今后发展的高歌猛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转变发展方式,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协调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关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推进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有利于破解资源环境约束、实现可持续发展、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求。必须坚持绿色循环低碳方向,通过优化产业结构,走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生态保护型的发展之路,走出一条绿色文明发展的新路。


    绿色发展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色发展是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是解决污染问题的根本之策”。当前,我国经济正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绿色发展既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和潜力,同时也将倒逼经济社会体系全面转型升级,进而推动形成绿色低碳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等,推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质量发展。因此,必须坚持绿色发展的目标导向,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绿色产业结构和绿色生产方式,形成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


    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绿色低碳发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其中绿色低碳发展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我们要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切实扛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落实减污降碳总要求,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低碳转型。


    坚持结构调整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加快对传统产业的绿色赋能,大力推动产业绿色化、绿色产业化,增强主导产业引领带动作用,加速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力度,控制高能耗、高排放项目,既踩住能耗“双控”的“刹车”,又加大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油门”。瞄准低碳产业技术发展趋势,着力构建绿色技术体系,加快布局未来低碳产业,持续推动绿色低碳产业蓬勃发展。稳步调整能源开发和利用结构,推动形成能源生产清洁主导、能源使用电能主导的绿色低碳发展格局。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动通信(5G)等新兴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合,建设绿色制造体系和服务体系。加快推进绿色农业发展,建立绿色低碳循环的农业产业体系。发展循环经济,推动可再生资源清洁回收、规模化利用和集聚化发展。


    创新驱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要突出强调创新驱动的绿色发展。科技创新作为一个创造性、风险性、收益性并存的活动,其成果转化与应用均离不开现代信息网络、数字技术、数字知识等数字经济要素的底层支撑。科技创新是走向碳中和的最终解决方案。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征程中,通过创新驱动和绿色驱动,中国一定会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同时实现“双碳”目标,为人类应对气候变化、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作出巨大贡献,把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留给子孙后代。


    坚持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要综合考虑生态环境保护、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对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和影响,平衡好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切实统筹好发展与减污降碳的关系,把握好减碳节奏,避免蜂拥而上的运动式“减碳”,避免不考虑自身发展水平和能力而采取脱离实际的减碳行动,同时也要防止只喊口号、不见行动、不见效果的表面减碳行为。

    2023-04-28
  • 人民网评:“五一”假期,让“绿色消费”引领新风尚

    “万物皆可游,处处是场景。”“五一”小长假即将到来,群众出游渴望积蓄已久。日前,中国消费者协会提醒广大消费者在假期出行、购物时需要秉持安全第一的原则,践行绿色消费的理念,维护自身享有的权利。


    购物消费要理性。假期,向来是观察消费活力和经济态势的窗口。“五一”假期,不少群众选择外出旅游、踏青、购物、聚餐等活动。出门在外,“安全第一”是首要原则。据相关在线旅行平台数据显示,“五一”期间,国内酒店、景区门票、机票订单量均超2019年水平。机票车票一票难求,酒店民宿“量价齐升”、出境游热度逐步回升……这些都直观表明,群众出行、出游意愿强烈。越是假期、越是轻松愉悦的氛围,越要防止冲动购物。消费者在购物前要考虑是否真正需要,购物时要货比三家、三思后行。面对低价促销的商品,选购时要多些心眼,物美价廉当然好,但质量好才是最重要的。购买商品后要注意索要发票,保存好购物消费维权证据。


    树立绿色消费理念。思想决定行为。绿色消费不仅是“买买买”,更是优化产业结构、牵引生产生活方式转变的重要力量。要从培养消费者的思想观念入手,采取多种措施激发全社会生产和消费绿色低碳产品的内生动力。绿色消费,对于消费者个人而言,有助于树立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念,节约开支;对于社会而言,有利于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形成良好社会风尚,助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从不浪费一滴水、一粒米、一度电、一张纸、逛街购物自带环保购物袋开始,引导人们养成绿色消费、绿色生活的习惯,强化资源稀缺意识和节约意识。


    自觉践行绿色消费理念。勤俭节约、反对奢侈浪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绿色消费是通过生活习惯和消费行为的转变,在满足合理消费需求的同时实现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碳排放降低。比如,聚餐时要根据用餐人数合理点餐,自觉抵制“舌尖上的浪费”,主动践行“光盘行动”,让节约粮食成为永久的习惯;又如,购买茶叶、蛋糕、水果等商品时,主动选择包装简约、质量过硬的商品,抵制奢华浪费的包装商品,摒弃华而不实的“面子工程”;再如,餐饮住店尽量减少一次性餐盒、纸杯、吸管、以及浴巾、床单等商品的消费,以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和对生存环境的压力。实践证明,良好的消费环境是全社会共同努力的结果,只有坚决抵制餐饮浪费、过度包装等不良行为,才能共筑绿色节约消费新风尚。


    当下,绿色消费逐渐深入人心,成为消费新风尚。相信,通过火热的“五一”假期,会有更多的群众自觉践行参与到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之中,珍惜公共资源,呵护社会财富,保卫绿色家园。

    2023-04-28
  • 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9月1日起施行

    新华社北京4月26日电(记者高敬)4月26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表决通过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这部法律自2023年9月1日起施行。


    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共7章,包括总则、生态安全布局、生态保护修复、生态风险防控、保障与监督、法律责任、附则等。本法所称青藏高原,是指西藏自治区、青海省的全部行政区域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四川省、甘肃省、云南省的相关县级行政区域。


    法律明确,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应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生态保护第一,自然恢复为主,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坚持统筹协调、分类施策、科学防控、系统治理。


    法律规定,国家统筹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布局,明确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建设,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法律明确,按照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的要求,从严制定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法律还规定了青藏高原国土空间利用和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等制度措施。


    法律提出,国家加强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修复,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修复,实行自然恢复为主、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相结合的系统治理。法律对雪山冰川冻土、河湖、草原、森林、湿地等生态系统要素保护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作出规定,加强三江源等核心区域重点保护,强化青藏高原珍贵濒危或者特有野生动植物物种保护,规定了建立完善生态廊道、水土流失防治、绿色矿山建设等制度措施。


    在生态风险防控方面,法律规定国家建立健全青藏高原生态风险防控体系,规定了气候变化监测预警和评估、自然灾害调查评价和监测预警、重大工程生态影响监测、种质资源保护和管理、外来入侵物种防控等制度措施。


    在保障与监督方面,法律明确了财政、金融、税收、生态保护补偿等支持政策。

    2023-04-27

  • 首 页  上一页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