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地区山水相连、河湖相通、生态相依,是生态环境共同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各有关方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携手共建绿色美丽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绿色发展本底不断厚植,制度创新成果复制推广,为探索跨行政区域共建共享、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得益彰的新路子作出了示范、积累了经验。
跨域一体、共保联治,区域生态环境治理从“独角戏”变身“交响乐”。三省一市聚焦共同面临的系统性、区域性、跨界性生态环境问题,建立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协作小组,逐步推动“一盘棋”规划、“一套标准”规范、“一张网”监测评估、“一把尺”监督执法,努力实现规划、标准、监测、执法“四统一”。
天蓝地绿、水清城美,长三角生态环境质量实现系统提升。三省一市统筹治山、理水、营城,共绘江南美丽画卷。加强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2022年,41个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83%,比2018年上升8.9个百分点。科学实施国土绿化,建设大别山、杭黄、淮河—洪泽湖等生态廊道。建立联合河长制,推动太浦河等跨界河湖联保共治,强化船舶和港口污染联防联控,长江干流连续三年达到二类水标准。还岸于民、还绿于民,上海“一江一河”成为亮丽风景线,合肥骆岗机场变身高品质现代化城市公园。
示范引领、制度创新,不断巩固长三角生态优势。点上突破,打造绿色创新发展高地,累计推出制度创新成果112项,产业创新重点项目35个,上海崇明绿色发展示范和浙江丽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初步形成一批典型经验。线上发力,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历经三轮试点,合作领域从“生态共保”延伸至“产业共兴”。面上成势,浙江“千村整治万村示范”工程深入挖掘农村生态新价值,进一步打通“两山”转化路径,带动更多群众增收致富。
集约节约、低碳循环,绿色低碳发展迈出坚实步伐。能源绿色低碳转型,2022年苏浙皖新能源装机占比达31%,比2018年提高12个百分点。产业绿色低碳升级,浙江在全国率先建立能耗在5000吨标煤以上的1635家重点企业碳账户,江苏基本完成钢铁行业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交通绿色低碳改造,长三角高等级航道网规模超4270公里,通江达海的干线航道网络逐步完善,岸电覆盖率实现大幅提升。建筑绿色低碳建设,沪苏浙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基本达到100%。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期待长三角三省一市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一是持续加强环境污染联防联治,高起点推进区域一体化政策实施和试点示范。二是持续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高水平抓好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和太湖流域治理。三是持续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高标准协同推进区域绿色低碳发展,不断提升长三角发展绿色底色和质量成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