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携手共建绿色美丽长三角(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长三角地区山水相连、河湖相通、生态相依,是生态环境共同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各有关方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携手共建绿色美丽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绿色发展本底不断厚植,制度创新成果复制推广,为探索跨行政区域共建共享、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得益彰的新路子作出了示范、积累了经验。


    跨域一体、共保联治,区域生态环境治理从“独角戏”变身“交响乐”。三省一市聚焦共同面临的系统性、区域性、跨界性生态环境问题,建立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协作小组,逐步推动“一盘棋”规划、“一套标准”规范、“一张网”监测评估、“一把尺”监督执法,努力实现规划、标准、监测、执法“四统一”。


    天蓝地绿、水清城美,长三角生态环境质量实现系统提升。三省一市统筹治山、理水、营城,共绘江南美丽画卷。加强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2022年,41个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83%,比2018年上升8.9个百分点。科学实施国土绿化,建设大别山、杭黄、淮河—洪泽湖等生态廊道。建立联合河长制,推动太浦河等跨界河湖联保共治,强化船舶和港口污染联防联控,长江干流连续三年达到二类水标准。还岸于民、还绿于民,上海“一江一河”成为亮丽风景线,合肥骆岗机场变身高品质现代化城市公园。


    示范引领、制度创新,不断巩固长三角生态优势。点上突破,打造绿色创新发展高地,累计推出制度创新成果112项,产业创新重点项目35个,上海崇明绿色发展示范和浙江丽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初步形成一批典型经验。线上发力,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历经三轮试点,合作领域从“生态共保”延伸至“产业共兴”。面上成势,浙江“千村整治万村示范”工程深入挖掘农村生态新价值,进一步打通“两山”转化路径,带动更多群众增收致富。


    集约节约、低碳循环,绿色低碳发展迈出坚实步伐。能源绿色低碳转型,2022年苏浙皖新能源装机占比达31%,比2018年提高12个百分点。产业绿色低碳升级,浙江在全国率先建立能耗在5000吨标煤以上的1635家重点企业碳账户,江苏基本完成钢铁行业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交通绿色低碳改造,长三角高等级航道网规模超4270公里,通江达海的干线航道网络逐步完善,岸电覆盖率实现大幅提升。建筑绿色低碳建设,沪苏浙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基本达到100%。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期待长三角三省一市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一是持续加强环境污染联防联治,高起点推进区域一体化政策实施和试点示范。二是持续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高水平抓好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和太湖流域治理。三是持续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高标准协同推进区域绿色低碳发展,不断提升长三角发展绿色底色和质量成色。

    2023-06-19
  • 北京山区森林覆盖率达67% 千万亩林海已筑成厚实生态屏障

    本报北京6月18日电(记者贺勇)记者从北京市园林绿化局获悉:截至2022年底,昔日的五大风沙危害区全部得到治理,北京山区森林覆盖率已达67%,森林碳汇量、林木蓄积量及生态服务价值持续增加,京郊北部、西部千万亩林海已筑成厚实的生态屏障。





    上世纪80年代开始,北京陆续开展“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农田林网、重点风沙危害区绿化造林等工程,大规模防沙治沙成效明显。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实施20余年来,共完成造林营林922万亩,五大风沙危害区全部得到治理。北京市第六次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报告显示,门头沟、房山等7个工程区实现了从沙化土地分布区到重要生态屏障区的转变。

    2023-06-19
  • 扛起重大使命 力争“上游”水平 更好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

    6月15日下午,重庆市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专题会召开。市委书记、市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领导小组组长、市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领导小组组长袁家军主持会议并讲话。他强调,要深学笃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记“国之大者”,不折不扣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强化“上游”意识、勇担“上游”责任、力争“上游”水平,迭代升级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体系,更高质量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更高水平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更好地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





    市委副书记、市长、领导小组组长胡衡华,市政协主席唐方裕,有关市级领导出席。


    会上,与会同志观看2022年重庆市生态环境警示片,审议重庆市2023年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工作要点、重庆市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要点和第二轮生态环境保护例行督察工作方案,听取“生态环保督察问题清单”“生态报表”建设运行情况等汇报,市发展改革委、市生态环境局汇报相关工作情况。


    会议充分肯定我市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取得的成效,指出当前存在的短板和问题。会议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调研时,要求重庆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重庆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最后一道关口。要深学笃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提高政治站位,扛起重大使命,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紧扣中央要求、突出重庆特色,坚持系统思维、明确核心指标,乘势而上、久久为功,统筹高水平保护、高效能治理和高质量发展,努力为长江经济带发展和美丽中国建设作出新贡献。


    会议强调,要在推动污染防治体系化上展现新担当取得新突破,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推动幸福河湖创建和全域“无废城市”建设,持续抓好治山治岸、治城治乡、治塑治土,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要在生态系统保护修复上展现新担当取得新突破,打造长江最美岸线,开展三峡库区生态综合治理,推进科学绿化试点示范城市建设,做好自然保护地建设管理。要在绿色低碳转型上展现新担当取得新突破,实施绿色转型创新发展行动,打造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标杆、碳市场发展样板,积极发展绿色金融,完善“两山”转化通道,抓好长江文化保护利用。要在坚持上中下游协同、融入构建新发展格局上展现新担当取得新突破,打造长江中上游产业备份基地,建设长江上游综合交通枢纽,扩大东西双向开放,推动山区库区生态富民跨越发展。要在常态化开展环保督察上展现新担当取得新突破,完善市级督察机制,创新开展逐级督察,建好用好问题清单、强化闭环落实,抓好督察队伍和能力建设,把督察作为推动生态环境治理修复的利剑。要在高标准打造生态环境治理市域标杆上展现新担当取得新突破,推进生态环保整体智治,用好生态环保法治手段和法治方式,引入生态环保市场力量,全面提高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要切实加强党的领导,严格落实责任、健全工作机制,细化政策举措、加强协同联动,凝聚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整体合力。


    会议同时作为重庆市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领导小组会议、市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召开。市级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记者杨帆)

    2023-06-16
  • 工信部等五部门:开展2023年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

    中新网6月15日电据工信部网站15日消息,为促进农村地区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引导农村居民绿色出行,助力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农业农村部、国家能源局组织开展2023年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活动时间2023年6月-12月。


    活动采取“线下+云上”相结合的形式开展,线下主要包括启动仪式+优势地区系列巡展活动、特色地区示范活动,辅以各地主动开展的各项活动;“云上”活动由电商和互联网平台根据现场活动安排,搭建网络宣传专栏,开展“云上”促销、直播售车等活动,全程参与并持续开展新能源下乡活动,实现线下与“云上”的联动。

    2023-06-16
  • 【理响中国·青年学习班】微视频 | 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党中央关于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部署要求,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牢牢把握“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要求,组织广大青年学子用“青言微语”解读思想理论、感悟精神伟力,为奋进新征程凝聚青春力量。


    【本期金句】


    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2022年10月16日,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本期领学人】


    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专业硕士生吉若凡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赴安吉县考察,高度肯定当地关闭污染环境的矿山,转向发展生态经济的做法,鲜明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绿水青山”指的是生态环境,“金山银山”指的是经济发展,新时代中国发展追求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从中国到世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让人们看到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和谐关系,给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带来了希望与经验。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富含哲理的话如今已深入人心、广为人知,更在实践中开花结果、惠及民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两山”理论在中华大地上谱写了更多绿色发展新篇章。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实施,长江、黄河大保护不断推进,对“山水林田湖草沙”实施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有助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更成为最公平的公共产品和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对这一科学论断,我们要坚定坚持,深入实践,不断迈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2023-06-15
  • 自然资源部:坚守红线底线,杜绝拔苗砍树“一刀切”

    新华社北京6月14日电(记者王立彬)自然资源部14日明确要求,坚决防止违法占用耕地、破坏生态和人居环境、侵害群众合法权益等突破红线底线行为,同时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杜绝不顾农业生产实际,拔苗砍树、填坑平塘等“一刀切”行为。


    自然资源部耕地保护监督司副司长杨祝晖在自然资源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说,为落实“严守资源安全底线”首要职责,自然资源部印发了《关于在经济发展用地要素保障工作中严守底线的通知》,督促地方在做好用地要素保障同时,加强规划管控,严禁违法占用和擅自调整永久基本农田;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坚决杜绝破坏生态环境、违反生态保护红线管控要求的行为;严控新增城镇建设用地,避免“寅吃卯粮”;着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严格执行土地使用标准,不符合标准的坚决核减。


    通知明确,禁止在严重沙化、水土流失严重、生态脆弱、污染严重难以恢复等区域开垦耕地;禁止在25度以上陡坡地、重要水源地15度以上坡地开垦耕地。对于坡度大于15度的区域,原则上不得新立项实施补充耕地项目。主要以抽取地下水方式灌溉的区域,不得实施垦造水田项目。坚决纠正平原占用、山区补充的行为;坚决纠正和防范地方与社会资本在利益驱动下单纯追求补充耕地指标、不顾立地条件强行开发的行为。


    通知强调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严禁脱离实际、不顾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强行在陡坡上实施耕地流入;严禁不顾果树处于盛果期、林木处于生长期、鱼塘处于收获季等客观实际,强行拔苗砍树、填坑平塘;严禁只强调账面上落实耕地进出平衡,不顾后期耕作利用情况,造成耕地再次流失。


    通知指出,土地征收、先行用地、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收回国有农用地等直接关系群众利益,要严格落实法律法规有关规定,确保程序规范、补偿到位。坚决杜绝违法强拆、毁麦割青、强迫农民上楼等违法行为。实施复垦复耕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根据实际情况给予经济补偿,要留出一定过渡期,给农户和经营者合理准备时间,坚决防止“简单化”“一刀切”。

    2023-06-15
  • 守护好这颗“塞外明珠” 总书记关心的乌梁素海有哪些新变化

    2023年6月5日,在内蒙古自治区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乌梁素海,了解当地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促进生态环境恢复等情况,察看乌梁素海自然风貌和周边生态环境。


    位于黄河“几字弯”顶部的乌梁素海,是黄河流域最大的湖泊湿地,承担着黄河水量调节、水质净化、防凌防汛等重要功能,是我国北方多个生态功能交汇区,是控制京津风沙源的天然生态屏障,素有“塞外明珠”美誉。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乌梁素海的保护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学习深一度》栏目本期聚焦内蒙古巴彦淖尔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近年来,通过全流域、全要素综合治理,乌梁素海流域生态环境明显好转,湖区水质由劣Ⅴ类提高到整体Ⅴ类,湖心断面水质达到了Ⅳ类,生物多样性持续恢复,湖区现有鸟类260余种、鱼类20余种,治理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2023-06-14
  • 央广财评|双碳落向“实”处 “绿色”引领高质量发展

    展会搭台,经济唱戏。随着2023上海国际碳中和技术、产品与成果博览会开幕,这场国内首个以“碳中和”为主题的博览会吸引了全球关注,对推动碳中和相关技术推广和产业发展,促进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化转型具有积极意义。


    全球一体化背景下,维护世界能源安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已成为全球共同面临的重要议题。2020年,中国向世界宣告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走向碳中和任重道远,中国从全局着眼,从2020年开始,先后印发《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2—2030年)》等文件,为目标进行顶层设计,指明前进方向。


    蓝图绘就,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正落向实处。碳达峰碳中和涉及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应用示范、成果推广、人才培养、国际合作等多个方面。在碳达峰碳中和领域,中国已进行多年布局,有广泛而深厚的积累,具备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基础条件。


    近年来,一系列推动“双碳”的成果陆续落地。百兆瓦先进压缩空气储能国家示范项目在河北张家口顺利并网发电,百兆瓦级大连液流电池储能调峰电站进入并网调试并逐步投入使用,甘肃兰州新区的液态阳光项目正将二氧化碳源源不断转化成甲醇,北京冬奥会兑现了“碳中和”承诺……这无不体现了中国推进绿色发展的坚定步伐和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的不懈努力。


    2023上海国际碳中和技术、产品与成果博览会上,大众更是进一步体验到低碳对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船舶低碳/零碳燃料动力系统模型、清洁能源综合系统解决方案沙盘模型、用废酒糟为原料制作的植物基皮革服装等一一诉说着它们的低碳故事,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向外界展示着传统工业节能改造、碳捕集利用与封存、低碳生活的实际应用。碳达峰、碳中和正一点一滴融入生产实践,人们正切身体会到低碳技术对生活的改善和提高。


    目前,中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碳市场和清洁发电体系,中国可再生能源的装机容量已超过煤电。据中国国家能源局数据,截至2022年底,中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达到12.13亿千瓦,其中,中国的风电光伏装机容量已经超过了1.2亿千瓦,是全球最大的风电市场之一。同时,中国也是全球最大的太阳能电池板制造国。


    能源技术及其关联产业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有望成为带动产业升级的新增长。中国不仅是这场“绿色运动”的参与者,也正在成为低碳行动的受益者。


    企业作为我国经济运行的细胞,是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实施单位,特别是国有和中央企业积极发挥引领和带动作用,加大力度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着力补齐产业链的短板,捷报频传,逐步让“绿色”成为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引擎”。(央广网评论员卜叶)

    2023-06-14
  • 海南已有绿色商场13家 累计节约用电2500万度

    记者6月12日从省商务厅获悉,海南省积极推进绿色商场创建工作,促进绿色发展,截至目前全省共有13家绿色商场。




    按照商务部办公厅等印发的《绿色商场创建实施工作方案(2020—2022年度)》要求,我省2020年初启动绿色商场创建工作。2020年至2022年,全省成功创建绿色商场13家,其中海口6家、三亚5家、万宁1家、东方1家,海南海岛商业管理有限公司(海口日月广场)等商场名列其中。这些绿色商场通过更换LED灯、智能感应灯等节能灯具,运用隔热镀膜、接入光伏设施、AI智慧能耗管理系统等先进技术降低能耗。

    根据绿色商场提供的数据进行测算,我省13家绿色商场累计节约用电2500万度,相当于减少碳排放1.85万吨。此外,绿色商场企业主动担当起绿色宣传的排头兵,组织节能、节水、环保培训300余次,节能环保公益活动100余次,持续输出绿色健康生活理念。

    省商务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海南省将持续推动绿色商场创建,促进绿色产品消费,倡导绿色低碳生活,统筹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商贸流通领域绿色转型发展。各市县将组织当地商场开展创建活动,引导和鼓励绿色商场进一步应用绿色低碳技术和设备设施,完善供应链体系,开展绿色服务、绿色回收和节能环保宣传。

    2023-06-13
  • 为何要把能源“存”在地下?揭开地下储能的“面纱”

    为何要把能源“存”在地下?

    ◎实习记者骆香茹

    地下储能又被称为深部地下储能或深地储能,是指利用深部盐穴、采空区、废弃矿坑等深部地下空间,将石油、天然气、氢气及二氧化碳等能源或能源物质储存在深部地层中。利用深部地下空间进行大规模能源储备是国际能源储备的主要方式,对确保国家能源安全、战略物资安全及“双碳”目标实现等具有重要意义。

    “深地储能是未来能源储备发展的重要方向,是解决传统石油战略储备、天然气调峰保安、可再生能源持续供给和未来氢能大规模高效利用的必由之路。”近日,香山科学会议第748次学术讨论会在京召开,会议执行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研究员杨春和在会上表示,“大力发展深地储能是实现中国碳中和和能源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

    在此次香山科学会议上,多位院士、专家、学者聚焦地下储能领域的核心难点,梳理深部地下空间能源储备拟重点解决的核心科学问题和重大技术瓶颈,形成了相应的技术路线图,为未来地下储能的工业化发展奠定基础。

    地下储能究竟是什么?为何要推动地下储能工业化发展?地下储能的技术难点又有哪些?

    揭开地下储能的“面纱”

    会议执行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大学校长李术才介绍,地下储能又被称为深部地下储能或深地储能,是指利用深部盐穴、采空区、废弃矿坑等深部地下空间,将石油、天然气、氢气及二氧化碳等能源或能源物质储存在深部地层中。

    利用深部地下空间进行大规模能源储备是国际能源储备的主要方式,对确保国家能源安全、战略物资安全及“双碳”目标实现等具有重要意义。

    以石油为例,目前的石油储存方式主要包括地面储罐、盐穴和硬岩洞储存,其中利用盐穴进行原油储存是世界上许多国家采取的主要方式。

    杨春和介绍,在美国的多个始建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石油战略储备库中,共有盐穴60余口、石油储存能力超过7亿桶。这些石油储存量不仅保证了美国的能源安全,也奠定了美国在国际油价定价中的主导地位。

    德国的储备油品主要包括原油、汽油、柴油、重油等,其中原油主要储存在地下盐穴中。德国的石油储备库除了作为战略储备库使用以外,还会根据国际市场油价的变化,利用剩余库容为客户提供储存服务。而法国早在1925年就以法律形式建立了石油储备制度,法国的石油储备库由1个地下盐穴库和遍布全国的地上储油库组成。

    为何各国地下储能都选择了盐穴?盐岩具有物性稳定、渗透率低、损伤自修复、易溶于水和分布广等特征,是大规模能源储备的理想地质体。利用盐岩地层储能是今后我国实施大规模能源储备的优先发展方向。

    我国盐矿地质赋存条件复杂,因此首先选择在地质条件相对简单和优越的江苏金坛盐矿开展盐穴储库建设,立足自主研发,克服难溶夹层和地质非均质性等困难,突破了一系列技术瓶颈,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初步构建了我国盐穴储库首个技术标准体系,形成了我国盐穴建库的“金坛模式”。该模式对盐穴储库场址建设、造腔目的层优选、造腔方式及注气排卤工艺改进等提供了重要借鉴和工程示范。

    地下是储能的理想场所

    为什么要将能源“藏”在地下?是地面设备无法满足能源的储备需求了吗?事实上,地下储能的优势,恰好在于“地下”二字。

    当然,要理解地下储能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必须先了解我国当前能源结构与能源储存现状。

    自2017年起,我国推动能源系统低碳改革的政策力度逐渐加大,已初步形成了煤炭、电力、石油、天然气、新能源全面发展的供给体系。近年来,煤炭作为我国能源消费的主体地位保持不变,但其在能源消费的占比呈现出逐年降低的趋势。以天然气和非化石能源构成的清洁能源占比增加显著,由2015年的17.9%增加到2022年的25.9%。其中,风能、光能、地热等非化石能源占比从2015年的11%增加到2022年的17.5%。

    杨春和表示,加快非化石清洁能源的利用,是全球能源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国能源发展的优先方向。然而,由于风能和太阳能等具有典型的地域性且不能连续稳定供给,给电网稳定运行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制约着可再生清洁能源的快速发展。多年来,我国一直存在弃风弃光现象。

    如何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效率,把弃掉的电能储存起来?为此,科学家想了许多办法,包括抽水蓄能、压气蓄能、液流电池储能等。然而,无论是压气蓄能还是液流电池储能,都需要较大的储存空间,具有体积大、可承受高压等优点的深部地下空间就成了储能的理想场所。

    目前,国外已有利用深部盐矿采空区开展液流电池储能实验的相关报道,为利用液流电池进行大规模储能提供了思路。

    当然,对于氢能、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的储存需求,广阔的深部地下也是“来者不拒”。

    杨春和介绍,氢能是解决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具有来源广、热值高、无污染、应用场景丰富等优点。氢气的分子量相比于天然气更小,这意味着氢气的存储需要更多的空间且存储空间需具有更好的密封性。因此,深部地下盐穴为大规模氢能储备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另外,利用深部地下空间存储石油能够规避经济性差、安全性低、占地面积大等利用地面储罐储油的缺点,进一步保障石油的安全供给;加快地下储气库建设也能够保证长输管道天然气平稳供给,避免大规模“气荒”的发生。

    以技术创新破解储能难题

    地下储能优势明显,因此推进地下储能技术创新就变得十分重要。

    多年来,我国在深部地下空间储能方面已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但在储能库选址、建库、储存等环节上仍有一些问题待解。例如,深地储能介质与围岩体多尺度相互作用机理不清楚、深地储能库渗漏灾变时空演化机理不明确、深地储能库长期稳定性及库群相互作用机理有待开展有针对性的研究、低渗围岩体多尺度渗透性测试技术亟待发展等。

    杨春和补充说,要利用中国层状盐岩进行大规模能源储备,亟须解决低渗介质多场耦合条件下多尺度渐进破坏、储能库渗漏灾变和长期功能劣化等关键理论研究难点;同时,需要开展层状盐岩多尺度渗透率测试、储能库智能建造、长期功能保障等系列关键技术研究,为我国实施大规模能源储备提供理论和技术保障。

    本次香山科学会议中,中国工程院院士李阳、中国工程院院士孙焕泉、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文智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根生以及其他与会专家针对储能库建设、安全运维、二氧化碳地质封存关键技术等问题发表了意见和建议,梳理了现存问题与挑战,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共同绘制了地下储能技术路线图。

    2023-06-13
  • 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毛乌素沙地的“创绿者”

    作为国家“两屏三带”安全格局的关键地带,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牢记嘱托,勇担使命、久久为功,聚焦全市“三个四”目标任务,全力推进生态建设、全面加强生态修复、大力发展生态产业、统筹盘活生态资源,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以更大力度实施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等重大生态工程,全力筑牢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伊金霍洛防线。


    守住“生态绿”





    在漫漫黄沙中,谋求绿色生存空间,是物质的角力,更是精神的对垒。


    伊金霍洛旗地处毛乌素沙地东北边缘,历史原因和地理因素都曾经为当地的生态建设出了一道难题。在一代代伊金霍洛人的精心呵护下,一片片树林成长壮大,一座座沙丘后退消失,在人与黄沙的抗争中,伊金霍洛人从未停歇。


    “这些树就像我的孩子一样,谁都不能伤害它们。”从身强力壮的小伙,到两鬓如霜的老人,全国优秀护林员贾道尔计在护林守林岗位上一干就是38年。


    创新种苗培育技术、推广林业知识,参与实施全旗各类大项林业建设任务,参与打造“小霍洛万亩樟子松基地”,伊金霍洛旗国营霍洛林场场长、林业治沙专家许广重常年工作在治沙造林第一线,率先提出退化林分提质修复并进行试点取得成功。


    如今,大片的沙地柏、樟子松为毛乌素沙地披上了绿色,密密麻麻的沙柳和杨柴将沙土牢牢固定住,微风拂面,尽是清爽惬意。截至2022年底,伊金霍洛旗森林面积达到30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7.06%,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61%。先后荣膺“中国十佳绿色城市”“中国绿色名旗”“国家园林县城”等称号,连续两年获评“中国高质量发展十大示范县市”,并蝉联“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无限风光背后,是伊金霍洛旗人守绿护绿绵绵用力、久久为功的奉献与坚守。从漫漫黄沙到茫茫绿野,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伊金霍洛旗历届旗委、政府始终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积极带领全旗各族干部群众凝心聚力、战天斗地,科学编制全国首例县级《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与绿色发展规划》,先后实施退耕还林、“三北”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等国家重点工程和“四区十线一新村”绿化、碳汇林、城防林等地方林业工程。“内蒙古成吉思汗国家森林公园”成功获批设立,成为全国唯一以沙地人工植树造林为主体的国家级森林公园。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主题纪念林植树等活动,累计造林50万亩。“伊金霍洛荒漠化治理模式”为全国提供了“内蒙古经验”,伊金霍洛旗生态建设经验入选“建设美丽中国实践案例”。


    绿进沙退,山河巨变。沙区人的绿色梦,已然就在眼前。


    崛起“产业绿”





    从矿产开发到生态保护修复,从“家里有矿”到创造“绿色GDP”,产业低碳转型升级之路映射着伊金霍洛旗的绿色发展征程。


    悠悠白云、蓝蓝晴空、萋萋芳草、徐徐长风,站在伊金霍洛旗天骄绿能50万千瓦采煤沉陷区生态治理光伏发电示范项目的观景台上,4.2万亩巴图塔采煤沉陷区尽收眼底,一排排深蓝色的光伏发电板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蔚为壮观。


    “这伙计可神奇了,给点儿阳光就‘来电’。”薛峰抬头望着4米多高的支架上一排排闪闪发亮的板材介绍道,项目于2022年并网发电,年均发电约9亿千瓦时,节约标煤34.1万吨,减排二氧化碳84.1万吨。


    薛峰是内蒙古圣圆能源集团伊政新能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他口中“神奇”的板材是光伏板,能瞬间将太阳能转化为绿电,通过电网系统输送到千家万企。更“神奇”的是,在光伏板的“庇护”下,阴凉处种植紫花苜蓿、蛋白桑等优质牧草,不仅绿了山头,也为后期发展养殖打下了基础。


    矿山生态修复了,绿色能源源源不断输出,农牧民由城返乡,造“绿”热情高涨,生态保护、绿色发展的热潮无限涌动。


    无独有偶,走进蒙泰满来梁煤矿,煤堆高耸、煤尘飞扬、机械轰鸣这些印象中的传统采煤场景已成为历史。2021年1月,该矿被自然资源部纳入全国绿色矿山名录。


    国家级绿色矿山,有什么不一样?


    蒙泰满来梁煤矿摈弃了常规的处理方式,运用科学手段和建筑艺术,将一座集餐饮娱乐、文旅观光、休闲度假、健康养生、农牧养殖等于一体的“皇赏粮”田园农庄“镶嵌”在了矿山上。废弃矿坑华丽转身,变成了游客们流连忘返的“玩乐天堂”。


    “这样的煤矿,我们取名为‘庄园式矿山’。”伊金霍洛旗纳林陶亥镇满赖村党支部书记秦岭表示,在这样的环境中,煤矿被赋予旅游的意义,还能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实现增收,真的是两全其美。


    生态修复的底色是绿色,给矿区重新穿上“绿衣裳”是疗愈矿山伤疤的“特效药”。截至目前,全旗累计建成绿色矿山47座;境内17座露天煤矿到期复垦率达96.85%,复垦还地率达94.51%,矿山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举好生态旗、打好生态牌、走好生态路。近年来,伊金霍洛旗积极落实“双碳”目标,抢抓新能源发展机遇,引进隆基绿能、远景科技、上汽红岩等一批500强企业,高标准建设全国首个零碳产业园,首创的零碳产业园模式已经“出口”海外,“风光氢储车”产业发展迅猛,迈上了绿色低碳转型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产业结构脱“黑”向“绿”,产业布局由“地下”转为“地上”,地貌形态由“沉陷区”变为“风景区”。如今,站在高高的山脊上,极目远眺,“绿色”已成气候,微风过后,林涛声声。


    共享“城市绿”





    夏日夜晚,华灯初上,美轮美奂的音乐喷泉与延伸数百米、外立面亮化了的楼宇相映成辉,各色灯光巧妙点缀于公园林间草中,居民或漫步水上栈桥,或流连在林间小道,健身、散步、赏花、观景、戏水……勾勒出一幅如诗如画的动人图景。


    昔日的黄沙腹地一座城,生态脆弱,缺水少绿,曾是发展的桎梏。


    可是,在全旗境内的74座煤矿下,每年涌动着9760多万立方米的疏干水。除煤矿自用外,有达4760万立方米的富余水量不知该何去何从。


    城市“水从哪里来”和矿区“水往哪里去”,这是一对矛盾,却同时催生了伊金霍洛旗建设全旗生态水系的战略构想。


    为此,伊金霍洛旗立足实际、创新思路,统筹调配、综合利用,让城市因水而活,因绿而美。以乌兰木伦河、掌岗图河、柳沟河、东红海子、西红海子“三河两湖”工程为“轴心”,通过分离市政用水和居民用水,疏干水为主,中水补充,应用水资源、水环境、水景观“三位一体”的城市水系综合治理模式,做足水循环、水利用、水经济文章,为城市居民创建优美的滨水环境和“自然氧吧”。


    而其背后,是对“青山绿水”的殷殷守望。截至目前,矿区疏干水综合利用工程全面建成,每年将净化达标后的4760余万吨疏干水用于城市园林绿化、工业、农业灌溉用水,降低生产成本,补充河湖水源,改善生态环境。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统筹推进,2022年完成林草生态修复27万亩,东西红海子、红碱淖等湿地水域成为更多候鸟的迁徙“驿站”,形成了北方干旱地区少有的湿润多雨、生态和美的“小气候”。“三河两湖”内外循环的环城生态水系全线贯通,中心城区园林绿化管护面积由最初的2017万平方米增长至6800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48.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52.61平方米,位居内蒙古103个县级行政区第一,同时,建有各类公园、广场32处,建成开放式水景8处,建设城市慢行步道绿道71.7公里,先后荣获“中国十佳绿色城市”“国家园林县城”等称号。


    如今,穿行在阿勒腾席热镇街头,人们亲水而居、逐绿而行,幸福感扑面而来。


    成吉思汗国家森林公园景色旖旎、苏泊罕大草原一望无垠、红海子湿地公园碧波荡漾……山水林田湖草沙在大美绿城伊金霍洛相融相契、美美与共,构成万物和谐的生命共同体。


    伊金霍洛,这个毛乌素沙地的“创绿者”,将用心用情用力书写出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多彩答卷。(郝媛渊)


    来源:伊金霍洛旗委宣传部

    2023-06-09
  • 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底色 能源行业加大环境保护与低碳转型发展

    初夏时节,位于武汉市东南部的汤逊湖鱼翔浅底,水清岸绿。多年前,这里是另外一番景象。作为亚洲最大的城市内湖,由于种种原因,从2014年起,汤逊湖水质为Ⅴ类至劣Ⅴ类。








    如今位于武汉市东南部的汤逊湖风景如画。受访者供图


    2020年5月,汤逊湖水环境综合治理一期工程正式启动。“我们创新应用EHBR(强化耦合膜生物反应技术)膜,吸附和分解水体中的污染物;在汤逊湖子湖红旗湖湖面人工浮动湿地上,种有多种沉淀颗粒、吸附‘氮磷’的水生植物,并种植刺苦草等沉水植物,抛养食藻虫,进一步净化水质。”三峡集团长江环保集团总经理助理、湖北区域公司总经理李向明介绍,在汤逊湖长达122.8公里的湖岸线上,所有排口都安装上了“智慧”分流井,对污水进行“精准识别”,截住直排湖内的污水。


    2022年7月,汤逊湖水环境综合治理一期工程完成验收。“如今的汤逊湖变得越来越美,我们在这里经常看见飞鸟成群、水鸟遨游的景象。”汤逊湖附近居民高兴地说。


    这只是能源企业以绿为底,助力生态环境保护的一个缩影。《中国三峡集团2022年环境保护公报》显示,2022年,三峡集团推进“五水共治”系统治理,探索以管网为核心的“水管家”模式,全年累计新增污水处理规模147万吨/日,新增管网长度5700公里,确保水质稳定达标,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提供支撑。


    “2022年,中国石油推行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加强生态环境源头防控和过程管控,化学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炼化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量同比分别同比下降7%、21%、7.1%和3.5%,国内单位油气产量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同比下降4%,甲烷排放强度同比下降了11%。”《中国石油2022年环境保护公报》指出。


    《中国海油2022年可持续发展报告》显示,2022年,全年实施节能减排改造项目233个,实现节能量38.8万吨标准煤,减碳量112.2万吨,购买使用绿电3.05亿千瓦时。


    “2022年,隆基使用了超过42亿千瓦时的绿色电力,从2012年到2022年的10年间,隆基生产的光伏产品达290吉瓦,累计输出的清洁电力超过1148287吉瓦时,相当于减少了5.36亿吨的二氧化碳排放。”隆基绿能发布的《2022年可持续发展报告》显示。


    在加大环境保护的同时,越来越多的能源企业加大低碳转型发展,加快绿色产业布局,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塔里木油田且末10万千瓦光伏发电项目并网发电。受访者供图


    2023年5月31日,塔里木油田且末10万千瓦光伏发电项目正式并网发电,将每年为当地群众供应绿色电力2.1亿千瓦时,改善当地电力结构,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清洁能源保障;截至2022年底,辽宁红沿河核电站6台核电机组累计上网电量2363亿千瓦时,相当于减少标煤消耗7086万吨,减排二氧化碳近2亿吨,相当于植树造林53万公顷;2022年中核集团在运核电机组发电量1858.1亿千瓦时,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14726.38万吨……


    “2022年,中国石油新能源开发利用能力达到800万吨标准煤/年;新增地热供暖面积1006万平米,建成风光装机规模超120万千瓦,新增高纯氢产能1500吨/年;在吉林、大庆等油田实施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项目,年二氧化碳注入量突破110万吨,油气热电氢多能互补新格局雏形初显。”《中国石油2022年环境保护公报》显示,2022年,中国石油国内天然气产量1455亿立方米,同比增长5.6%,占全国天然气总产量的比例为66.8%,国内天然气产量在公司国内油气产量当量中的占比为52.5%。


    《中国海油2022年可持续发展报告》显示,2022年,全年实现公司油气总产量1.2亿吨油当量,创历史新高。其中,国内天然气同比增产27亿立方米;天然气发电量218亿千瓦时。10年来,中国海油锁定长期LNG资源合同量约3400万吨/年;江苏盐城“绿能港”等一批绿色低碳项目建成投产,推进我国首个深远海浮式风电示范项目、海上碳封存示范工程投产,启动“气化长江”“气化珠江”等工程。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


    业内人士认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普惠的民生福祉,绿色低碳已成为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由之路。能源企业要采取更有力的措施推进生产经营全过程和各环节绿色低碳发展,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2023-06-09

  • 首 页  上一页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