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水和谐要有“准头”

    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保障黄河长久安澜,必须紧紧抓住水沙关系调节这个“牛鼻子”。

    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调节水沙关系,保障黄河长久安澜,需要因地制宜,精准出击。在治理“十大孔兑”的过程中,不论是“拦沙换水”这一全国都可借鉴的创新构想,还是长久以来坚持的“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湿则湿、宜荒则荒、宜沙则沙”的原则,都是鄂尔多斯市精准施策、科学开展生态保护修复的生动实践。

    从山洪暴发频繁、水土流失严重、地表呈现荒漠化到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生物多样性保护,再到如今的绿满乾坤、福泽桑梓。“十大孔兑”流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离不开几代人的久久为功、坚持不懈,更离不开符合实际的治理模式。


    “十大孔兑”流域生态治理作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的一抹缩影,不仅让黄河得到了保护,也让生态治理得到显著提升。更向世人证明了,黄河治理只有精准施策,才能让黄河体现“价值”,实现“增值”。如此,黄河两岸也将会源源不断地释放出“绿色活力”,奏响时代“绿色强音”。

    2024-09-10
  • 恩格贝探索沙漠治理新路径

    色泽鲜亮的香蕉挂在树腰,一颗颗番木瓜个大饱满,紫心火龙果压弯枝头……这是恩格贝生态示范区9月的景象,也是其一年四季的景象。打破地域时令限制,亚热带水果落户北方沙漠,创造沙漠变绿洲奇迹的恩格贝,点沙成“金”,探索出又一沙漠治理新路径。

    “北方沙漠长出亚热带水果,打破了外界对沙漠的固有认知和沙漠固有的生产模式。事实证明,通过科学改良和利用,沙漠可以造福人类。”恩格贝生态示范区农业技术员刘雪芹说。

    恩格贝地处中国第七大沙漠库布其沙漠中段北缘,曾长期受荒漠化、洪水和严重的水土流失困扰。从上世纪70年代至今,在一代代恩格贝人和社会各界的努力下,恩格贝生态示范区植被覆盖率达到78%,300余种瓜果蔬菜在这里成功种植。

    刘雪芹是变化的亲历者和见证者。2008年,她作为农业技术人员被引进到恩格贝生态示范区。“多年的生态治理使恩格贝沙漠积累了一定的有机质,只要对土壤加以改良,这里就能成为沃野良田。”刘雪芹断定。

    还草于田,是改良土壤的重要一环。五六月份沙漠里风沙大,大田里,让草和作物一同生长,草起到护苗的作用。6月中旬和坐果时分别进行两次除草,人工除去的草直接还田,不仅盖住了沙土,也成了土壤里的绿肥。还草于田的模式加上有机肥的施用,使得土壤层逐渐变厚。2023年,内蒙古农业大学对改良后的土壤进行采样监测,结果显示,土壤有机质含量已达3%以上,沙漠真的成了沃野!

    大棚里,一株株粗壮高大的香蕉树直逼棚顶,根部又生出一丛丛小苗。这些香蕉树源于3株航天育种香蕉苗——航蕉2号。“2015年我们拿到香蕉苗后,对其进行精心养护和户外抗逆性训练,经过9年培育,它们从当初3株只有20公分高的幼苗实现了无限扩繁,完全适应了当地环境,成为抗寒、抗旱、抗盐碱的优质种苗。”刘雪芹说。与此同时,番木瓜和紫心火龙果也在恩格贝引种成功。

    更让人惊喜的是,这些原产于亚热带的水果,在北方沙漠还表现出高产、高品质的特性。其中,航蕉2号单株产量60—80斤,大大超过原产地海南40—50斤的产量。据2024年1月农业农村部出具的报告显示,产于恩格贝的航蕉2号、无籽番木瓜、紫心火龙果的蛋白质、维生素、氨基酸、锶等矿物质、微量元素含量远高于市场同类产品。


    “恩格贝通过科学治理和改良沙漠,在当地实现了‘南果北种、夏果冬食’,同时带动沙区产业转型,形成了人沙和谐的恩格贝模式,为其他荒漠化地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样本。”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卢琦说。

    2024-09-06
  • 保卫蓝天的科技支撑

    鄂托克旗引进第三方专业团队——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作为“环保管家”,为当地提供一站式环保托管服务,实现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治污成效——

    天高云淡的秋时,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棋盘井镇,空气清新,天空明澈。

    棋盘井蒙西地区是内蒙古煤炭、能源、焦化、钢铁、水泥等产业高度集中地带,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当地生态环境保护带来很大压力。

    近年来,鄂托克旗全力打响蓝天保卫战,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推进源头和系统治理,空气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尤其是2022年,鄂托克旗引进第三方专业团队——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作为当地的“环保管家”,针对全域环境问题,提供全方位排查、点对点服务、信息化推进、根本性治理等一站式环保托管服务,进一步增强了鄂托克旗在矿山生态环境、污染物减排、环境风险管控等领域的治理能力。

    走进鄂托克旗新航焦化有限公司,同行的“环保管家”团队研究员马社霞熟门熟路,见到企业人员也如同老朋友一般聊起生产日常。马社霞解释道:“我们是帮助企业做超低排放改造时建立起的联系。当时制定的‘一企一策’综合整治方案,企业有不理解或不清楚的地方,及时与我们沟通问询,一来二去,大家就熟悉了。”

    “‘环保管家’给了我们最正确、最专业的指导,让我们用最小的代价换取了最大的治污成效。”在与企业座谈时,企业工作人员对“环保管家”赞不绝口。

    将时间拨回到2022年8月。“初期‘开荒’时工作量很大。”回忆起当时的场景,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博士朱明仍记忆犹新。尤其是在矿区走航时,由于企业之间距离较远,全部走一遍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掌握本底情况后,“环保管家”团队马不停蹄,又完成PM10、PM2.5溯源分析。通过来源解析明确大气治理方向,以常态化走航确定大气治理重点,同时有针对性地制定综合治理方案。

    自“环保管家”团队入驻以来,鄂托克旗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到2023年,棋盘井和蒙西园区颗粒物指标均达到自治区考核目标,在乌海及周边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成效考核中排名前列。

    2024年3月5日“环保管家”出具的一份大气环境质量遥感监测报告显示,9时起,棋盘井工业园区PM2.5浓度明显升高,中部及南部地区PM2.5浓度上升较为明显。

    “发现污染情况后,我们会同有关部门在现场发现在安联煤矿、华武煤矿交界处位置,有大量硫化氢异味,经分析是前期排土中的煤矸石表面释放的异味,便同步向政府提出了处置建议。”朱明向记者讲述了一次污染事件从发现到处置的全过程。

    以一隅观全局。在鄂尔多斯生态环境局鄂托克分局的“五基”协同暨环保管家智慧监管平台上,一组组数据、一页页地图与园区内遍布矿区、道路的监测微站遥相呼应。

    “平台覆盖区域为棋盘井工业园区、蒙西工业园区的200余家工业企业。通过全方位无死角监测大气空气质量,形成了及时感知、实时预警、精准溯源、全面监管的大气环境监测服务模式,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林锡华说。

    “我们周边几个工业园区产业雷同度高,以前哪里冒一股烟或者出现异味,大家常常互相推诿,令我们很苦恼,以后这样的事情不会再发生了。”采访中,鄂尔多斯市生态环境局鄂托克旗分局局长朝克表示,由于平台能够实现“精准打击”,目前园区形成了全过程、全链条的“问题发现、交办、复核督办、约谈”的整改闭环管理体系,更好地支撑了打赢蓝天保卫战。

    “环保管家”同时也是“环保医生”,为当地企业把脉问诊、开方治病。“我们全面摸清了各企业废气、废水、固废污染源分布、污染防治水平,全面掌握了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共计开展四次专项行动,调查工矿企业200余家,反馈问题共577项,整改完成率已超90%。”马社霞表示,通过对全旗范围内重点企业单位进行全方位彻底的调查,建立起“一企一档”环保档案库。

    如今,当地企业实现了从害怕环保检查到期盼帮扶、从担心罚款对问题遮遮掩掩到主动寻求帮助的转变,鄂托克旗的生态环境问题也实现了从多到少、从大到小的改观。这个过程中,“环保管家”功不可没。


    “这么大的面积,这么多的企业,过去我们焦头烂额、提心吊胆,但在‘环保管家’帮助下,我们有针对性地做了很多工作。现在,我敢拍胸脯说,我们没有硬伤了。”鄂托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主任贾瑞露出欣慰的笑容。

    2024-09-05
  • 锡林郭勒盟“绿色税制”助企向“绿”而行

    位于锡林浩特市北胜利煤田中西部的国能北电胜利能源有限公司核准产能2800万吨/年,过去是一家耗水大户。自2018年水资源费改税以来,该企业年度平均用水量超50万吨,缴纳水资源税达100余万元。

    在税务部门“多排多征、少排少征、不排不征”的正向减排激励调节作用下,该企业积极转变思维,强化水资源循环利用,建设两座蓄水池收集疏干水,用于采场生产作业洒水降尘;积极推进雨水收集与利用系统建设,探索应用“中水回用”新技术新方法。经过多方努力,企业耗水量由2021年的83万吨下降至2023年的55万吨。该企业还在生产线路附近种下1.27万株樟子松、云杉及90余万株柳兰花,形成矿区特有的生态美景。

    国能北电胜利能源有限公司的变化是锡林郭勒盟矿山企业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锡林郭勒盟税务部门优化创新服务举措,梳理编制支持绿色发展税费优惠政策指南及文件汇编,帮助企业精准享受“绿色税制”政策红利,帮助企业转型发展,为全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厚植绿色底色。

    生泰尔(内蒙古)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集中药材研究、动物保健品研发、养殖防疫用药技术服务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为护航高新技术企业健康发展,太仆寺旗税务部门以精准、协同、可持续为导向,选派业务骨干组成“青年联合突击队”,深入企业走访问需,提供定制化政策辅导,充分发挥绿色税制正向激励作用,为企业提供全周期、高质量、个性化的纳税服务。

    “在国家各项税费优惠政策的扶持下,今年以来公司累计享受各项税费优惠151万元。”生泰尔(内蒙古)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王秀峰介绍,技术升级的背后,国家税费优惠政策带来的资金“活水”不可或缺。谈及未来的发展,王秀峰表示:“政策既是支持也是导向,企业将一如既往坚持绿色发展的理念,走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之路,全面塑造企业新优势、提高竞争力。”

    内蒙古兴安铜锌冶炼有限公司是一家以铜、锌冶炼为主的有色金属冶炼企业,是西乌珠穆沁旗白音华工业园区唯一的高新技术企业。在进行产业升级改造、技术攻关过程中,资金紧张一直是困扰企业的难题。白音华税务局了解企业转型痛点难点后,立即对内蒙古兴安铜锌冶炼有限公司就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固定资产一次性税前扣除等税费优惠政策开展辅导,并综合运用纳税信用等级评定等为企业争取金融机构信用融资等权益,帮助企业平稳渡过转型升级期,塑造出新的竞争优势。

    “我们公司现有38项专利,在税费优惠政策的扶持下,公司可以放心投入技术升级改造,进一步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协调统一。”内蒙古兴安铜锌冶炼有限公司财务负责人周韧说。

    为让企业绿色转型底气更足、脚步更稳,当地税务部门细化“一企一策”服务机制,组织专家服务团队深入企业走访调研,根据企业所属行业、生产规模、产品类型等量身定制税费优惠政策“加油包”,通过大力宣传环境保护税优惠政策,鼓励企业综合利用、循环使用资源,增加可支配现金流,充裕的现金流被企业用于研发投入和设备更新,实现环保效益与经济效益双提升。


    在税费优惠政策“红利”的滋润下,锡林郭勒盟越来越多的企业正稳步迈向绿色发展新高度。今后,锡林郭勒盟税务部门将持续关注辖区企业涉税需求,通过实施绿色税制、精准推送政策、创新服务举措、强化部门联动等多项举措,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护航企业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

    2024-09-02
  • 促进水资源绿色高效利用

    内蒙古河套灌区着力开展农业节水工作——






    促进水资源绿色高效利用


    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考察时强调:“河套地区条件得天独厚,虽然不缺水,但也要节约水资源,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和节水产业,不能搞大水漫灌。”“河套灌区灌溉工程是千年基业,花了很大功夫,也很值得。要继续完善提升,提高科学分水调度水平。”

    河套灌区是我国3个特大型灌区之一,现已形成完整的7级灌排体系。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河套灌区通过综合实施工程节水、农艺节水、管理节水、控制秋浇用水等举措,着力开展农业节水工作,促进水资源绿色高效利用。

    清晨,巴彦淖尔市五原县新公中镇永联村万亩种植园内,随着电闸合拢,地里的细长水管逐渐鼓胀,水滴缓缓滴落,迅速被土壤吸收。

    五原县全顺农民专业合作社技术员仲生柱按照灌溉水量配比用肥量,又仔细检查滴灌口,“采用精确控水的滴灌技术,可以让灌溉水量减少一半,还能有效提升土壤肥力。”

    河套灌区耕地以渠道漫灌为主,在7级渠系运送过程中渗漏、蒸发等损失较重。“去年以来,灌区对461公里骨干渠道进行衬砌,衬砌率提高到50%以上,改善灌溉面积超400万亩,灌溉效率提高、水分损耗减少。”巴彦淖尔市水利局副局长赵小瑞介绍,“过去,玉米生长期浇一次水需要12天日夜不间断灌溉,而今年仅需5至7天日间灌溉,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由2022年的0.478提高到目前的0.527。”

    巴彦淖尔市磴口县渡口镇东地村一处小麦地头,随着计量表上跳动的数字达到了耕种测算需水量,水量监督员何银飞打开手机软件,轻点屏幕,眼前的水闸缓缓闭合。

    “灌区在取水口安装了在线计量装置,水费由过去按亩粗放计收改为按实际用水量精准计收,农民自觉监测用水量,预计每亩地全年可节水约160立方米。”何银飞说。

    为强化管理节水,河套灌区今年试点根据农作物种类核定灌溉用水量,以此为标准改变水费计收方式,并为每个建制村都设置了用水量“上限”。“按需水量精细灌溉更利于农作物生长,节水的同时还能增产约20%。”巴彦淖尔市农牧局四级调研员李兵介绍。

    在线控制、精准灌溉,离不开河套灌区的数字化建设。

    走进河套灌区水量信息化监测中心,电子幕墙上,灌区总干渠及各灌溉渠道实时监控画面和水位流量监测数据一目了然。点开河套灌区信息化工程水位闸位采集系统,可实时查看各闸流量、水位和闸门开启高度等水情信息。

    如今,灌区各基层管理单位和信息采集点的现场数据,由雷达水位计和激光闸位传感器采集、传输到信息中心,并生成变化趋势曲线图,工作人员通过手机即可对水情进行监控调配。

    “这套系统使灌区实现了用水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功能,当日即可进行水情通报和用水计划传达,提高了水资源科学调配能力和保障安全运行能力,促进了水资源绿色高效利用。”工作人员张利军说。

    秋浇是河套灌区秋收秋翻后改良土壤、储水保墒的重要举措。内蒙古自治区水利厅农牧水利处工作人员介绍,2023年秋浇,灌区采取变深浇为浅浇、隔年秋浇等措施压减用水量,实际耗水量8.8亿立方米,是有统计数据以来秋浇耗水最少的一次。


    “多措并举,河套灌区2023年全年实现节水1.426亿立方米,超额完成1.17亿立方米的目标。”巴彦淖尔市委书记贺伟华介绍,河套灌区今年计划新增工程节水灌溉面积77万亩、实施水肥一体化技术配套20万亩、推广抗旱品种1万亩、调整种植结构4万亩,力争新增节水能力0.46亿立方米。

    2024-09-02
  • 青年人缘何爱上“古建游”

    近来,“古建游”在青年群体中流行开来。无论是直播间,还是社交平台、旅游网站,都可见青年分享探寻古建的感受与体验。前几日,山西省文旅厅发布了一则有关古建的视频,上线后浏览量超过170万人次。数据显示,在某青年社交平台上,“古建游”累计曝光峰值超1.3亿次,相关旅游笔记发布超2万篇。饱经岁月洗礼的古建筑,缘何得到青年人的青睐?这种风尚能否为守护文化遗存注入鲜活力量?

    广布于祖国大地的古建,它们沿历史长河而来,如同一个个音符,谱写出一部展示中华文明的宏阔交响。从北京的“古都之脊”,到晋中的院落民居,再到江南的水榭廊桥,这些实体的文化瑰宝为中华民族的发展镌刻下生动注脚。如果能够亲临其中静观这些恢宏壮观、古朴典雅的建筑,人们不仅会感佩其匠心和巧思,更会为其中所蕴藏的建筑美学与文化美学所折服。这种独特的魅力,是古建吸引众多青年投注目光的根本原因。

    古建,本身是一种空间载体,集合多种艺术并呈现出建筑美学。无论是整体结构中遵循构图比例的视觉之美,还是雕梁画栋上明艳多姿的色彩布局,抑或是匾额、石碑上所展现的书法与篆刻技巧,皆是集百工之精华,融匠心于一体。

    此外,最引人入胜之处,莫过于古建中所承载的文化美学。比如,登临岳阳楼,见长江浩浩汤汤、气象万千,可览胜景、抒情怀;置身古赤壁,观高山明月、一叶扁舟,可思接千载、与古人神游;走进莫高窟,赏飞天壁画、石窟造像,感受中西文化交融荟萃、美美与共……古建作为中式美学与传统文化的形象化表达,所蕴含的人文、历史与思想意涵皆彰显出中华文明所具有的连续性、包容性等突出特性,成为其延续生命力的重要源泉。正如建筑家梁思成所表达的观点:中国建筑的构造体系始终秉持自己的基本特征,数千年而长存不败,是中华文明不可分离的组成部分。所以,青年徜徉其中,可尽情领略无穷魅力,在“诗与远方”的邂逅中读懂古建、读懂中国。

    新时代成长起来的青年,深切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并沉淀出一份厚重的文化自信。伴随国潮、新中式热潮迭起,青年的好奇心、探索欲和独特个性得到激发。他们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式的到此一游,而是希望在认知层面拓展深度与广度,对历史文化既要知其然,更想知其所以然。对古建的深入探访,成为他们拓宽视野、增益见识的一种重要方式。

    一些历史文化街区,将新科技、新元素与古建有效融合,让青年在寻访古建的过程中还能满足对古代生活的充分想象。比如,穿汉服有了更为逼真的活动空间,影视动漫中的虚拟场景也有了现实对照。在媒介平台和相关活动的助推下,一些小众景点中的古建也颇为走俏,并在青年群体中传播开来,叠加效应进一步凸显。比如,山西文旅部门推出“探访守庙人”活动,让一个个鲜为人知的群体跃然网端,不少青年慕名前来,踏上深度探索的旅途。在类似活动中,寻访古建的兴趣一经点燃,便会扩散并影响更多人结伴同行,为了解、熟识、保护、利用古建增添更多青春色彩。


    截至目前,全国认定历史建筑共有6.72万处。对待这些颇具历史、艺术与科学价值的文化遗存,如何正确处理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在坚持保护第一的前提下,让文物活起来?还需要更多青年薪火相继,将对古建的热爱转化为具体行动,在文物修复、艺术设计、文旅创新等方面点燃智慧火光、释放蓬勃力量。当年,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在战火纷飞中为守护古建而勠力躬行,今天的有志青年生逢盛世,将更有能力与信心以梦为马、驰骋山河,让古建所承载的文脉绵延隽永、韵味悠长。

    2024-08-29
  • 治愈大地“伤疤”

    巴彦淖尔市将套内零星沙丘治理作为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的重要内容,采取一丘一策,挂图作战。如今,40万亩零星沙丘已有34万多亩变绿洲——

    黄河奔涌东流,在阴山之南勾勒出壮美的“几字弯”,巴彦淖尔就位于“几字弯”的顶端。

    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有乌兰布和沙漠、巴音温都尔沙漠侵袭留下的大片沙化土地,也有大自然和岁月留下的斑驳痕迹,形成大小不一的零星沙丘,犹如一片片铺陈的“伤疤”。如今,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一个个零星沙丘正脱下沙衣,换上绿装,为河套大地的绿色画卷增添一抹亮色。

    视线聚焦,走进五原县天吉泰镇二合永一组。昔日随风移动、肆意蔓延的零星沙丘已经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梨树、酸枣树等新栽种的经济林。这片五原县境内黄河沿线最大的沙地,通过企业承包先建后补的方式,今年以来已完成治理1000亩。

    在五原县的另一边,丰裕办事处丰产沙丘治理项目区也是焕然一新。原先由于无序取沙形成的起伏不平的沟渠已经被填平,并铺上沙障、种上梭梭和柠条,遍布沟渠周边的生活垃圾也不见踪影。周边村民受雇成为林木养护员,不仅生态得到改善,村民也增加了收入。

    巴彦淖尔市有套内零星沙丘40万亩,经过多年治理,34万多亩零星沙丘变绿洲,还有5.27万亩待治理。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巴彦淖尔考察并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发出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的动员令,并亲自部署了“三北”工程三大标志性战役。作为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的前沿阵地,巴彦淖尔市将零星沙丘治理作为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的重要内容,全面打响套内零星沙丘歼灭战。

    “全市5.27万亩零星沙丘分布在6个旗县区、28个苏木镇(林场、农场)、78个嘎查村。我们计划用2年时间全面治理套内零星沙丘,其中,2024年完成70%,2025年完成30%。为确保不留一处‘沙窝窝’,沙丘治理责任到人,每一个沙丘都有一名分管副镇长作为沙丘长全面推进治理。”巴彦淖尔市林草局副局长纳钦介绍说。

    在巴彦淖尔市套内零星沙丘歼灭战的作战图上,106面红旗精准标注着每一处沙丘的位置。每个旗县根据沙丘的特点和面积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治理措施,怎么治理见效快,怎么省时省力怎么干,做到一丘一策,挂图作战。

    五原县推行“林长+沙丘长制”,140个林长和13个沙丘长层层压实治理责任,确保每一片沙丘都有专属的守护者;通过实行“事前指导、中间检查、竣工验收”的全过程、闭环式管理,确保每一个治理环节都纳入严格的监管之下,誓要打赢套内零星沙丘歼灭战。

    临河区通过光伏治沙和绿带行动,对区域内16500亩零星沙丘进行分类治理。其中,部分沙丘周边种植沙枣树和杨树,起到锁边的作用,沙丘中间种植梭梭、撒草籽,稳稳固定沙丘。其余沙丘则采取光伏治理模式,通过板上发电、遮阳,板下种植灌木,实现生态可持续治理。

    乌拉特前旗对全旗19100亩零星沙丘采取封沙育林、灌木造林、中幼林抚育等措施进行集中治理。围绕沙丘周边种植防风林带,阻挡风沙对周边农田的侵袭,沙丘内部则因地制宜种植沙枣树、沙柳等耐盐碱、耐旱的树种,改善区域内的生态环境。目前已完成治理10100亩,局部荒漠化得到有效遏制。

    ……

    随着治理工作的深入,巴彦淖尔市套内零星沙丘逐渐消失,大地的“伤疤”正在愈合。值得一提的是,在套内零星沙丘治理过程中,各旗县统筹防沙治沙与经济林产业、林下经济协调发展,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大力发展经济林,发展中药材制剂、保健品、鲜果饮品等精深加工,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建立农牧民利益联结机制,实现绿富同兴。

    纳钦介绍,多地在零星沙丘治理中种上了经济林,既保证了治理成效,也提高了经济效益。“多数沙地为村集体所有,林子成活后交给村集体经营管理,集体经济有了来源,也解决了后期维护问题。”纳钦说。


    2024年全市零星沙丘治理任务为3.64万亩,截至8月,已完成治理任务的86%。全市上下齐心协力,以实际行动筑牢抵御风沙、守卫黄河的绿色长城,到2025年,套内零星沙丘将成为历史的记忆。

    2024-08-29
  • 看北疆屏障绿水青山新气派

    全国党媒高质量发展内蒙古调研行——






    看北疆屏障绿水青山新气派



    壮美的草原与静谧的湖泊相偎相依,浩瀚的沙漠与奔腾的河流相映成辉,在内蒙古,到处都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8月25日至29日,“闯新路新实践——全国党媒高质量发展调研行”暨“构建全媒体生产传播机制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工作交流会媒体团走进内蒙古,感受内蒙古高质量发展脉动。

    一个个防沙治沙样本,一个个生态修复案例,不断扩大的绿色版图,亮出内蒙古绿水青山新气派,汇聚成内蒙古高质量发展的亮丽底色。

    浩瀚沙海绿肥黄瘦

    驱车行驶在穿沙公路上,路两边草木葱茏,鸟语花香,仿佛徜徉于绿色海洋。沿着步道登上高高的沙山顶,眼前黄与绿交织的壮阔场景,提醒着人们,这里是中国第七大沙漠库布其沙漠的腹地。

    8月27日,全国党媒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媒体团走进鄂尔多斯市造林总场展旦召分场银肯沙作业区,被内蒙古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的生动实践所震撼。“银肯”蒙古语意为“大”,银肯沙就是“大沙”,如今这里已经是库布其沙漠中的“绿岛”。

    内蒙古境内分布有四大沙漠、四大沙地,土地荒漠化沙化面积约为全国的20%,是我国治理荒漠化的主战场、防御沙尘暴的主防线。70多年来,内蒙古与时间赛跑,与沙魔较量,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重大历史性转变。

    据最新监测数据,内蒙古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实现了连续4个监测期持续“双减少”,森林覆盖率、草原植被盖度持续“双提高”。内蒙古越来越绿了。

    这绿色里,有内蒙古牢记“国之大者”、一往无前的担当和勇气。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累计造林种草、防沙治沙规模均居全国第一,在祖国北疆构筑起一道万里绿色长城。“十四五”以来,内蒙古累计防沙治沙超过3000万亩,日均治沙超过2万亩,跑出了防沙治沙“加速度”。

    这绿色里,有内蒙古借光治沙、一体化推进防沙治沙与新能源建设的谋略和胆识。在库布其沙漠,在乌兰布和沙漠,在腾格里沙漠,大片的光伏板在沙漠中涌起浩瀚蓝海,蓝海之上,光伏板发绿电、减标煤,蓝海之下,梭梭、柠条等优质防风固沙植物将沙漠牢牢锁住。作为内蒙古全力推进的“六个工程”之一,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在内蒙古8个盟市全面推开,开辟增绿、增能、增收一举多得的防沙治沙新路径。2024年,内蒙古将完成新能源建设装机2727万千瓦、沙化土地治理230万亩。

    这绿色里,有内蒙古为中国乃至世界提供经验的智慧和远见。鄂尔多斯通过“党委政府政策性主导、企业产业化投资、社会和农牧民市场化参与、技术持续化创新、成果开放化共享”治理模式,使库布其沙漠治理率从本世纪初的4.6%提高到现在的32%;阿拉善盟摸索出一套适合极度干旱地区飞播造林的技术模式,为其他同等气候条件下的沙漠治理提供了示范;赤峰市翁牛特旗13条穿沙公路对境内科尔沁沙地进行切割治理,路修到哪里,绿色就蔓延到哪里。

    草原过牧破题解题

    一碧千里,翠色欲流,内蒙古大草原何以成为全国人民的“诗与远方”?

    8月25日,全国党媒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媒体团走进目前国内唯一一家聚焦草种科技的上市公司蒙草集团,对乡土草种筛选培育及退化、沙化、盐渍化草原生态修复新技术应用、种业体系建设等情况进行详细了解。

    东乌珠穆沁旗退化草原修复、乌拉盖退化草原修复、敕勒川草原修复……蒙草集团打造的一个个草原修复样本,让媒体团见证了用中国草种丰茂中国草原的内蒙古实践。而此时的内蒙古大地上,一场从源头解决草原退化的行动正在深入开展。

    草原是内蒙古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也是内蒙古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的基础和保障。

    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时指出,总体上看,内蒙古的草原已经过牧了,要注意休养生息。

    2024年,解决草原过牧问题试点工作在内蒙古17个旗县启动。各地紧抓“人”“畜”“草”关键问题,一地一策探索形成解决草原过牧的内蒙古“良方”,全力守护祖国北疆万里绿色长城。

    疏堵结合抓“减畜”,让草原休养生息。“堵”,严格落实草畜平衡和禁牧休牧制度,持续加强执法监管,对违规放牧形成震慑。“疏”,加强棚圈建设,支持带动农牧民舍饲圈养和集约养殖、智慧养殖,减轻草场压力、降低饲养成本。

    为养而种抓“供草”,解决牲畜口粮。一方面通过修复严重退化打草场和重度沙化放牧场,恢复天然草原的牧草质量和产量。另一方面通过发展人工草地、打造高标准草田和草业园区等举措提升饲草供给水平,有效减轻草原畜牧业对天然草原饲草依赖。据测算,目前内蒙古年人工种草、秸秆饲料化利用、天然草原可食牧草等饲草供给总量可达8000万吨左右,可基本满足全区1.4亿头草食家畜饲草需求。

    转型升级抓“产业”,探寻可持续发展路径。通过优良牲畜选育推广、畜产品品牌建设、畜产品精深加工、培育壮大一批新型经营主体等多项产业发展政策,让产业链强起来,价值链长起来。

    截至目前,全区已转移超载牲畜232万羊单位、占全部超载牲畜的63%,9个旗县整区域草畜平衡指数降至10%以下,实现草原增绿、牧业增效、牧民增收。

    生态产业风生水起

    与别处的草原不同,苏泊罕大草原水草丰美、河湖密布、绿树成荫,构成了一幅绝美的自然生态景观。以十三世纪游牧文化为背景,以伊克昭盟(鄂尔多斯市)300多年历史为记忆,美丽景色承载厚重历史文化,展示出独特韵味,吸引着天南海北的游客。周边农牧民享生态红利,日子越过越红火。

    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幸福靠山。内蒙古是我国北方面积最大、种类最全的生态功能区,大草原、大森林、大河湖、大湿地、大沙漠是内蒙古的特色和优势。如今,内蒙古不断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做优特色林果、草产业、林草中药材、森林食品、木本粮油五大特色产业,生态资源优势正转化为高质量发展胜势。

    向沙漠要效益,一条条产业链将“死亡之海”变成“聚宝盆”。分布着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三大沙漠的阿拉善盟,已建成梭梭—肉苁蓉、白刺—锁阳、花棒采种3个百万亩产业基地,2023年林沙产业产值达100亿元;巴彦淖尔市扶持引进91家企业,推动有机种植业、养殖业、特色林果业及光伏+生态治理等产业快速发展,在“沙海”变“绿洲”中让老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

    向森林要食物,特色种养殖让绿色林海成为“菜篮子”和“碳汇库”。大兴安岭林区,内蒙古森工集团形成了经济林、中草药、食用菌、林下养殖和野生资源采集五大产业,2023年实现产值3.6亿元。包头以固阳县国营林场2.2万亩林子为开发对象,开发出15万吨数字碳票,将绿水青山变为“有价”的商品,已有32家区内外企业认购。

    向草原要发展,草产业点绿成“金”将茫茫草原变成“粮库”“钱库”。赤峰市巴林右旗幸福之路苏木创办智慧牧草工厂,年产鲜草5100吨、混合饲料7000吨,为全旗提供优质稳定的饲草供给。兴安盟科右前旗建设阿力得尔现代草业加工物流交易园区,吸引多家牧草企业入驻,促进草产业全链条发展。2023年,园区销售总产值达1.58亿元。

    只此青绿,不只青绿。2023年全区林沙草产业总产值达到871.8亿元,2024年,内蒙古正全力推动林沙草产业产值向千亿元迈进。


    生态文明建设,是对绿色未来的深情呼唤,内蒙古一直在路上。

    2024-08-28
  • 煤炭清洁利用技术再获突破

    近日,由新奥集团自主研发的粉煤加氢气化联产芳烃和甲烷技术,成功完成“二代新型一体化煤加氢气化炉”工业示范装置试车任务,标志着粉煤加氢气化这一世界首创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也为我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增添了新路径。

    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富煤、贫油、少气”。在油、气领域,我国对外依存度分别高达70%、40%以上,海外油气资源获取、油气进口通道安全、海外油气资产权益等都是我国能源进口的软肋。未来一段时间,我国能源消费还将保持刚性增长,新能源安全替代能力尚未形成。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短期内不会改变,还要继续增强化石能源兜底保障能力,发挥煤炭“压舱石”作用。

    基于“双碳”目标,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是撬动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支点,也是我国实现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必由之路。煤炭分级分质利用技术,根据煤在不同转化阶段反应性不同的特点,通过控制煤的热解过程实现低阶煤的分级转化和分质利用。相较于直接燃烧等技术,避免了煤炭结构的过度拆分,是实现煤资源高效清洁利用的有效途径之一。利用我国丰富的煤炭资源发展煤制油气技术,战略意义重大。

    新奥股份天然气有限公司加氢气化技术负责人周三介绍,目前煤炭分级分质利用以热解技术为龙头。综合对比现有国内外热解技术,普遍未能较好解决粉煤利用问题,并且一味追求焦油产率,焦油品质较差,影响系统长周期稳定运行。虽然部分技术已实现相对长周期稳定运行,但仍不能大规模推广,核心原因是环保问题没解决,如油尘分离,含油、含酚废水量大且处理困难等。

    为攻克上述难题,新奥集团早在2012年便开始研发粉煤加氢转化联产甲烷和芳烃技术(以下简称“粉煤加氢转化技术”),该技术基于国家“863计划”项目“大规模煤制清洁燃料关键技术及工艺集成研究”,联合多家高校、研究院和设计院共同研发。

    今年,工业示范装置完成了“二代新型一体化煤加氢气化炉开发”这一技术改造升级。7月,升级后的装置在一个月的连续运行中,不仅实现了“高温高气、低温高油”两个工况的自由转换,还取得了完整的实验数据。这一成果得到了中国煤炭加工利用协会组织的性能考核专家组的认可,也意味着煤加氢转化技术具备了应用条件。

    “粉煤加氢转化技术的核心,在于煤粉与氢气在中温和高压条件下发生快速加氢热解反应,生成甲烷、轻质芳烃和清洁半焦。”新能能源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加氢气化工业示范基地总指挥李美喜表示,该技术既能实现煤高效清洁转化制天然气,又能副产高附加值轻质芳烃油品,融合了传统煤制气和煤制油技术的优势,通过梯级利用、全价开发,真正实现煤炭资源清洁、高效、综合利用,为我国洁净煤利用方向提供了一条崭新途径。

    具体来看,该技术通过引入氢气、精准控制反应条件等手段,实现产物定向调控,充分利用原料煤自身结构,联产甲烷和轻质芳烃油品,耦合多个反应过程,整体效率得到大幅提升。

    据透露,新奥集团在百吨级示范装置稳定运营的基础上,现已完成了1600吨/天规模的核心设备设计,并计划在新疆、陕北和内蒙古等低阶煤资源丰富地区推进项目落地。


    专家表示,粉煤加氢转化技术千吨级工业示范的成功,意味着我国在煤炭清洁高效综合利用领域又迈出坚实的一步。我国每年消费40多亿吨煤炭,假设全国实现分级分质利用,相当于增加1.43亿吨燃料油、1200多亿立方米天然气供应,将大幅降低我国能源对国际资源的依赖度,从而保障能源安全。

    2024-08-26
  • 沙地披绿绘美景

    初秋时节,2024内蒙古生态文学周暨生态文学名家采风团一行来到了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当天,厚重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给锡林郭勒盟草原带来了连绵的细雨,送走了夏日的炎热,迎来了秋天的清凉。大家乘车前往“蒙冀界”浑善达克沙地综合治理项目正蓝旗额日登达来嘎查项目区,了解当地防沙治沙成果。

    路边的草地被雨水洗刷的青翠欲滴,各色不知名的野花点缀其间,摇曳生姿,给一碧千里的草原增添了绚烂的色彩和勃勃生机。到了项目区,一个巨大的沙丘矗立在面前,沙丘被沙柳整齐地分割成一个个草方格。草方格里,各种高矮不同的沙生植物正在蓬勃生长。项目区的工作人员向大家介绍:“这里是额日登达来嘎查,位于桑根达来镇东北部,区域内实施锡林郭勒盟‘蒙冀界’浑善达克沙地综合治理项目2.9万亩,其中封沙育草1.15万亩、工程固沙0.73万亩、人工种草0.73万亩,投资1632.5万元。”

    大家在项目区的工作人员带领下沿着沙柳铺成的小路边走边听当地的治沙模式。“现在看到的是主要实施的‘二乘二’的网格状沙障。我们首先进行围栏封育,接着栽种2米乘2米的沙柳进行固沙,然后开始播撒抗逆性强的杨柴、小叶锦鸡儿、沙米、冰草、沙打旺、达乌里胡枝子等乡土草种,现在这些植物都长势良好,这场大雨过后会长得更旺。”

    工作人员介绍,当地除了采用“二乘二”的网格状沙障外,还采用草帘平铺沙障、灌木柳和黄柳结合的机械—植物再生复合式沙障、“四乘四”的草帘网格状植物再生复合沙障和带状的黄柳再生沙障等沙障模式,因地制宜开展治沙,为浑善达克沙地治理提供示范借鉴。看着巨大的沙丘披上了绿衣,不禁感慨当地人为了改善环境、守护家园所作的巨大努力。

    “过去,因为每家每户的羊过多,使我们这里的草场严重退化。这些年经过防沙治沙,草场绿了。今年3月起,我就参与栽种草方格,一天能挣300元。”额日登达来嘎查一位村民高兴地说。为调动广大农牧民积极参与防沙治沙,当地以合作社为实施主体,鼓励引导农牧民通过以工代赈、以奖代补、嘎查集体治沙、联合体治沙等有偿劳动的方式参与防沙治沙任务,截至目前,已有22个合作社参与治沙项目,近500名农牧民直接受益。


    近年来,正蓝旗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和沙地特点,坚持“林、草、湿”一体,“造、管、护”并举,“量、绿、景”融合,加快草原生态保护治理步伐,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浑善达克沙地生态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沙尘天气大幅减少,2023年,正蓝旗优良天数比例高达95.5%,植被覆盖度由20年前的不足20%增长到65%以上,草群高度与产草量也实现了双增长,昔日京津“风沙源”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首都“后花园”。

    2024-08-22
  • 锡林郭勒盟非煤矿山智能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近几年,锡林郭勒盟高度重视非煤矿山智能化建设工作,坚持“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智能化无人”思路,秉持“无人则安、少人则安”理念,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去年,锡林郭勒盟制定《全盟非煤矿山智能化建设工作计划》以来,持续推进采矿、掘支、运输,提升设备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改造,稳步推动信息化应用,进一步提升井工矿山智能化水平,提高企业安全生产科技保障能力。该盟持续推进“井上井下”5G网络覆盖与应用拓展,重点加强了矿井监控自动化管理和信息化改造,促进信息技术在矿井安全生产领域的深度应用。

    与此同时,还督促企业完善了原有的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将人员定位、监测监控系统和移动通讯系统等安全避险数字化系统有效集成,实现统一分析决策和调度指挥。还推动充填系统智能化改造,在大中型矿山推广应用有轨运输智能化调度与控制等技术,督促企业开展工业环网建设,加强网络构架、网络监测、主机安全、安全运维、电力、网络应急备用线路等方面的网络基础安全及工控安全建设,配备相应信息化工作人员。


    截至目前,锡林郭勒盟除2户受长期停产影响企业的4项任务无法按时完成外,其余确定的70项建设任务均已完成,共实现井下单班入井减少作业人员76人,完成建设任务投资约1.4亿元,减少人数及投资金额均超过计划目标。此外,企业在计划外共投资约2000万元,完成了确定建设任务以外的智能化建设工作。

    2024-08-20
  • 20余年久久为功,守护中华民族的自然珍宝——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申遗系列报道之二

    满头满身沙土、胡子拉碴、脸庞黝黑,7月30日,结束了为时15天的巡护,刚走出沙漠,阿拉善右旗自然保护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中心主任刘维斌就听到一个激动人心的好消息:他脚下的这片土地,他和同伴守护20多年的沙漠,已经被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在巴丹吉林沙漠必鲁图峰脚下拍摄的日落景色。


    从2017年启动申遗工作到2024年申遗成功,走了7年,而对这片自然珍宝的守护,已经持续了20余年。

    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遗产提名地总面积1617405.8公顷,包含阿拉善沙漠世界地质公园巴丹吉林沙漠景区、内蒙古巴丹吉林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和内蒙古巴丹吉林沙漠湖泊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这里有世界最高的沙山,有被称为巴丹吉林沙漠“四绝”的奇峰、鸣沙、湖泊、神泉,有大片的天然梭梭林和鹅喉羚、盘羊、青羊等珍稀野生动物。这里还发现了鸵鸟蛋和恐龙化石、3000—5000年前人类活动的遗迹,以及承载厚重历史的曼德拉山岩画。“其卓越的美学价值和地质地貌价值,全球少有沙漠可以与其比肩。”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中国代表团成员、中国风景名胜区协会遗产外联部主任杨子砚如是说。

    然而,如此神秘美丽的巴丹吉林沙漠,内部生态系统极其脆弱,一旦遭到破坏,宝贵的自然和文化遗产将遭受不可逆转的损失,珍贵的物种资源也会随之消失。1999年,巴丹吉林沙漠湖泊自然保护区应运而生,此后,由雅布赖盘羊和塔木素梭梭林自然保护区合并而成的内蒙古巴丹吉林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及巴丹吉林沙漠风景名胜区相继成立。自此,这些散落在历史长河和阿拉善大地上的瑰丽珍宝,有了专门的保护机构。


    “20多年来,我们编制了保护区规划,加强人员巡查巡护,保护区严格实施禁牧和草畜平衡制度,核心区不允许建永久建筑,同时规范旅游线路,尽可能减少人为扰动、保持沙漠原始风貌。”阿拉善沙漠世界地质公园阿右旗管理局局长梁宝荣说。






    音德日图湖泊

    2004年,在林草系统工作的刘维斌成为一名巡护员,开始了与沙漠为伴的生活。因为管护区面积大,沙漠里不确定因素多,每次巡护都是七八个人、两辆车结伴而行,巡护一圈至少要一周的时间。困了就在车里睡觉,如果遇到牧户,还能“侥幸”有热水吃上一顿泡面,但大多时候都是荒无人烟,馒头就着矿泉水就是一顿饭。沙漠常常无情地“翻脸”,一场沙尘暴后,车子的轮胎常被沙子埋住,车门也无法打开。

    “最难熬就是夏天,沙漠里的地表温度达到40摄氏度以上,人热得受不了,沙子烫脚。巡护的车子也常常因为高温爆胎、爆缸,十天半个月走不出沙漠,只能等待外界救援。”刘维斌笑言,每次巡护都像是一次“探险”。

    这样的巡护,每个月至少要进行一次。刘维斌就这样坚持了20年。野生动植物普查、检查动物疫源疫病、观察植物生长量、监测记录湖泊水位情况、劝返违规放牧牧民……20年来,他和同伴深入牧户宣传禁牧和生态保护知识,救助了数不清的野生动物,核查了数不清的疑似问题图斑,也看着遗产地的野生动物越来越多,湖泊周围的植物越来越茂密。

    遗产地内住着50多户牧民,他们保持着传统生活方式,不仅不会对自然产生破坏,还成了积极的生态守护者。乌兰塔塔拉嘎查是青羊的栖息地,当地牧民会专门将自家的草场留出一部分供野生青羊吃。看到垃圾随手捡起来,也已经成为牧民的普遍习惯。


    久久为功,辛勤保护。2017年和2018年,遗产地连续两次迎来中外专家实地考察。大家一致认为,依据《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巴丹吉林沙漠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形成至今的真实性与完整性,符合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条件,为申遗之路开了个好头。






    巴丹吉林沙漠中的南海子(无人机照片)。






    巴丹吉林沙漠中的红海子(无人机照片)



    2024年7月26日,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申遗成功,是阿拉善和内蒙古的大事,也是中国和世界的大事。我们要探索更多好的方法,持续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一宝贵的世界自然遗产,进一步推动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梁宝荣说。


    2024-08-17

  • 首 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