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辽宁鞍山搭建菱镁工业虚拟电厂,为高耗能企业提质增效 看虚拟电厂如何用好智慧绿电(经济聚焦)



    在国网鞍山供电公司鞍山菱镁工业虚拟电厂中控室,工作人员在监控数据。


    国网鞍山供电公司供图


    核心阅读


    精准控制负荷,智能响应指令,日常监测能耗……作为联通供电和用电主体、实现自主协调优化控制的智慧能源管理系统,位于辽宁鞍山的菱镁工业虚拟电厂,近年来积极助推当地的菱镁产业实现用电智慧化、生产绿色化、发展可持续化。


    走进辽宁鞍山海城,大型货车奔驰而过,企业厂房鳞次栉比。这里是国内重要的菱镁产品生产基地,菱镁产业是当地的支柱产业之一。辽宁菱镁矿资源储量占全国的85%,其中鞍山又占全省的95%,鞍山规上菱镁企业有219户。菱镁产业耗能很高,供电稳定性及电费成本波动对企业发展影响很大。同时,国家强化能耗“双控”约束,也倒逼行业加大节能减排改造力度。


    为了助推行业发展,自2019年起,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累计投资1934万元,在鞍山建设了菱镁工业虚拟电厂,接入了当地多家规上菱镁企业。


    一场产业智能升级的革命,悄然打响。


    记者深入海城调研发现,虚拟电厂建设几年来,成功为接入企业实现了电力负荷精准控制(可切)、参与电网调节(可调)、日常生产能耗监测分析(可看)三大服务。


    负荷控制精准


    降低生产风险


    “所谓虚拟电厂,其实是一个智慧能源管理系统。它以工业互联网为基础,连接各类终端,联通供电和用电主体,聚合响应电网调度指令或参与电力市场交易,实现自主协调优化控制。”时任国网鞍山供电公司副总经理的宁辽逸介绍,“应用虚拟电厂,既能有效避免用电高峰时的电网安全问题,又能减少新能源发电资源的浪费。”


    对于菱镁产业而言,电费是电熔镁工艺最主要的生产成本,因而企业一般选择利用低谷电价政策,集中在夜间生产。由此造成了局部电网白天利用率低,夜间电网负载率过高,严重的时候甚至会威胁局部电网运行安全和电力供应。


    “作为高耗能企业,在用电形势紧张的情况下应当参与电网避峰错峰,但如何保护厂内的高价值设备成为需要解决的难题。”海城市海鸣矿业相关负责人介绍,“以多层煅烧窑炉为例,一旦全厂停电,可能导致窑炉出现温度突降、炉衬塌陷的风险,如果在半个小时内恢复供电重新起炉,修复炉衬、重新升温等的费用需要三四十万元,如果超过半小时,相关费用则可能高达七八百万元。”


    “接入虚拟电厂后,我们与电网之间打通了信息交流渠道。在电网负荷过高时,我们可以依托平台的精准控制负荷功能,主动切除不怕短时停电的生产线,避免因整体拉闸限电造成的损失。”海城市海鸣矿业相关负责人说。


    “虚拟电厂的建立,让生产线可以快速响应电网公司的负荷调节需求,对需求侧参与电力平衡,提升电网安全性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国网鞍山供电公司调度控制中心主任刘宇说。


    智能响应指令


    参与电网调节


    一股气团进入渤海海峡。海风呼啸,风力发电机巨大叶轮旋转,电力源源不断注入电网。


    “预计今晚新增风力发电量待消纳,否则将造成‘弃电’。”调度指令信息上线菱镁工业虚拟电厂。入驻平台的辽宁东和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等相关菱镁企业当即做出增加生产的计划。依靠虚拟电厂,电网企业高效组织高耗能用电企业,迅速消纳新能源发电,实现绿色电力有效利用。


    “新能源发电出力受天气影响大,发电高峰时期,如果电不能被及时消纳或储存,便只能被舍弃,因而亟须开发储能资源和需求侧响应资源。对鞍山来说,高耗能的菱镁产业恰恰是非常好的需求侧响应资源。”宁辽逸说。


    东和新材料董事长毕胜民告诉记者:“之前传统电熔镁生产线的加料、冶炼都要靠现场人工参与控制,无法快速响应电网公司的负荷调节需求。”2022年,在国网鞍山供电公司的主导下,由高校、科研院所联合研发的新型矿热炉智能控制系统在企业进行了示范安装应用,不仅实现了电熔镁的自动化稳定生产,降低电耗4%,还通过企业集控中心与虚拟电厂接口,实时响应电网的功率调节指令,响应延时不超过1.5秒。


    “企业给电网调控中心开放了一定范围的调节区间,在区间内电网可根据负荷压力直接对企业生产功率进行调节,这是对我们的极大信任,也是对保障供电安全的极大支持。”宁辽逸说。


    毕胜民还给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我们企业已接入虚拟电厂的电熔镁负荷如果全部参与调峰,按±15%可调节区间计算,可调容量将达到±1万千瓦。这部分负荷进入辅助调峰市场进行交易,按2020年东北电网辅助调峰市场交易均价0.6元/千瓦时、每天调峰1小时计算,全年365天可为企业增加年经济效益219万元。”


    从以更低价格消纳新能源发电的角度看,据推算,辽宁现有菱镁企业如果全部实现智能响应调节指令功能,每年可消纳风光电量超2亿千瓦时,同时也为企业大幅降低电费成本。


    监测企业能耗


    助推绿色发展


    接入虚拟电厂后,还给毕胜民带来了一个新变化。在他的手机上,通过菱镁综合能耗管理APP,能实时掌握生产线运行情况、能耗情况。他告诉记者:“电费成本、国家能耗‘双控’约束都在倒逼行业、企业加大节能改造。有了APP方便多了,不仅可以及时发现异常工况,还能通过多维度对比分析,为企业技术改造提供科学参考。”


    而从整个平台来看,效果更不止于此。


    在菱镁工业虚拟电厂中控室的大屏幕上,记者可以清晰看到“能效看板”一栏,实时显示着接入企业的用电量、电费均价、单品能耗等信息。点击进入相关企业看板,可以看到当日实时的负荷监测信息。


    “平台对辅助政府部门监测、分析菱镁企业的产能、能耗、碳排放等指标,依据监测数据制定行业未来节能减排的准入标准,从而促进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益参考。”鞍山市副市长孙平说,“这也为我们通过电力数字化赋能,推动高耗能‘原字号’产业优化升级,实现用能从高碳向低碳、从以化石能源为主向以清洁能源为主转变,提供了样板示范和思路。”


    “未来,有可能由电力公司与地方政府联合建立能源大数据中心,接入重点工业企业,对重点用能单位开展实时监测和统计分析,并为高能耗工业企业的用能优化、节能改造、能源托管提供资金和技术服务。”国网鞍山供电公司互联网办公室主任何海说。


    优化交易机制


    探索商业模式


    目前,菱镁工业虚拟电厂已接入鞍山当地规上菱镁企业30家,实时监测电熔镁生产线243条,累计接入电力负荷容量129万千伏安。


    国家能源局东北监管局联合辽宁省发改委、工信厅日前印发了《辽宁省电力需求侧响应实施方案》,目标是形成辽宁电网最大用电负荷5%的需求侧响应能力,辽宁电力现货市场也在有条不紊建设中。


    “未来,当有更多像东和新材料这样的菱镁企业完成生产线智能化改造,便可形成菱镁行业的可控负荷主体群,进而推广到其他工业领域,不断扩大工业负荷参与市场化交易的能力和规模,让企业通过市场化手段获得降低用电成本的实惠。”刘宇说。


    刘宇表示,这既需要通过科技创新、技术改造,不断增强各工业领域企业生产线的智能化程度及负荷调节能力,以适应实时电力市场电价波动;也需要积极的政策引导,做好虚拟电厂组织企业消纳绿电后的认证工作,通过“电—碳”市场联动将绿电消纳与碳减排量关联。


    目前,国网鞍山供电公司正在联合鞍钢集团等企业研究钢铁行业参与电网互动的潜力和策略,不断扩大资源池可控负荷种类和规模。未来,如果虚拟电厂参与电力现货、辅助服务等市场交易的机制进一步优化,将形成以市场为驱动的虚拟电厂商业模式,构建面向能源互联网的共享生态圈。


    “下一步,我们将充分挖掘辽宁在电力市场建设方面的潜力,利用现有虚拟电厂建设工程,探索其在电力市场中的商业运行模式,实现虚拟电厂在电力市场中稳定运行及利益最大化。”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主要负责人说。

    2023-05-12
  • 高质量发展看现代化内蒙古——呼包鄂地区产业创新发展调研行 内蒙古包头市:加快构建风电装备产业链

    作为全国风能资源丰富的地区之一,内蒙古风能资源技术可开发量达14.6亿千瓦,约占全国57%。据自治区统计局最新消息,今年一季度,内蒙古风力发电量为311.0亿千瓦时,是全区新能源发电量增长的主动力。风力发电作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举措,包头市正在持续加快构建风电装备产业链,着力打造陆上风电装备产业集群。





    明阳新能源智能制造产业园生产的叶片。人民网孟佳澍摄


    明阳新能源智能制造产业园位于包头市石拐区喜桂图新区,园区一期建设用地650亩,是涵盖大型陆上风电整机、碳玻混合超长叶片、齿轮箱、发电机、智能电气设备等核心部件的智能制造基地,具备年产1000台套以上5-10MW陆上超大型风电整机及核心部件的生产能力。走进园区,一片火热的生产场景映入眼帘。








    工人在主机生产车间里安装轮毂系统。人民网苗阳摄


    在主机生产车间,各个环节的工人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测试调试。包头基地总装厂副厂长赵伟说:“我们这个基地主要是做陆上6.25—8.0兆瓦的机型,现在我们生产的就是华电达茂旗120兆瓦的一个19台机型的项目。接下来,我们也在减轻机型重量方面下功夫,积极研造新机型,降低成本。”据悉,包头基地总装厂以打造智能化的工厂为目标,智能化的设备预计在5月25日之前装配完成。








    明阳新能源智能制造产业园下线全球最大叶轮直径陆上叶片。人民网孟佳澍摄


    走进叶片生产厂房,瞬间被一个横卧在地上的“庞然大物”吸引。据叶片厂工艺科科长刘旺旺介绍,面前的叶片是全球最大叶轮直径陆上叶片,长105米。今年4月15日,由明阳智能自主研制的MySE216陆上超大型玻纤叶片成功下线,叶轮直径达216米,为全球已下线叶轮直径最大的陆上机组叶片。是继引领海上最长风电叶片记录后,明阳在陆上风电叶片叶轮直径上的又一次突破。








    工人在明阳新能源智能制造产业园风力发电叶片生产车间内作业。人民网张聿修摄


    “制造一片叶片需要预成型、成型、修型三大工序,预成型就是提前做一些小部件,成型是在主模具里把叶片做出来,修型是对叶片外观进行一些处理。成型工序又分为三个小工序,铺层、灌注、合模。目前成型车间已经有4条生产线,计划今年6月份投产6—7条生产线。”叶片厂工艺科科长刘旺旺介绍。





    南高齿(包头)传动设备有限公司生产的齿轮。人民网张聿修摄


    齿轮箱是风力发电机组中的核心部件,是连接风轮和发电机的桥梁,其主要功能是将风轮在风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动力传递给发电机,并将输入转速增加到发电机的工作转速,使风能转变为电能。位于包头市青山区装备制造产业园区的南高齿(包头)传动设备有限公司为风电行业提供安全可靠的齿轮箱,实现关键部件的国产化,为包头市实现风电全产业链发展、建设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提供有力的装备支撑。


    据悉,目前已有13家风电装备产业头部企业落户包头,2022年,全市风电装备产业产值超过200亿元。预计2023年,整机产能和发电机产能将分别达到全国陆上风机产能的20%。


    伴随新能源产业发展政策体系的不断完整,营商环境持续升级,包头市正朝着打造陆上风电装备产业集群的目标稳步前进。目前,包头市加快推动明阳超大型陆上风机产业园、龙马高端风电产业园、南高齿大型风电齿轮箱等项目投产达效。围绕延链补链,积极引进大型叶片、大功率发电机等关键零部件企业,构建明阳、龙马等龙头引领,中车电机、南高齿等骨干支撑,天顺风电、金海新能源等配套企业协作共进的产业格局。力争到2023年底,全市风电装备产业产值达到300亿元。到2025年底,达到1000亿元,建成全国最大的陆上风电装备产业基地。

    2023-05-11
  • 黑龙江:迈向绿色制造新赛道 注入转型发展新动力

    5月,黑龙江春意渐浓,黑土地上新绿丛生。


    绿意浓,不仅在山水间。林立的工厂、喷薄的蒸汽、轰鸣的锅炉之间,更有一种看不见、摸不到的“绿”,正在这片土地上呈现着勃勃生机。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了2022年度绿色制造名单,黑龙江省17户绿色工厂、10个型号绿色设计产品、1个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1个绿色园区入选。截至目前,黑龙江省已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65户、绿色设计产品24个、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4个、绿色园区1个。传统制造业可谓“绿”意盎然。


    观念更新绿色设计激活绿色制造


    小到家家户户需要的电风扇、排烟机,大到冶金、建筑、矿山、风力发电、核电站,都离不开电机的身影。位于佳木斯市的哈尔滨电气集团佳木斯电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佳电股份”),有着80余年的电机生产历史,也是省内获得国家级绿色设计产品最多的电机制造企业。这里研发和生产的特种电机主要应用于化工、冶金、航空航天等领域。





    哈尔滨电气集团佳木斯电机股份有限公司电工车间。人民网尚城摄


    “能够被称为绿色设计产品的电机,最重要的指标就是一级能效。”佳电股份设计部相关负责人李兴波介绍,“佳电股份近年来订单大增,一个主要原因是我们不断研发出应用于各个场景、各种行业的一级能效电机。”


    就像家用电器上的能效标识一样,一级能效的家电最省电,一级能效的电机也最为节能。在应用多台大功率电机的场景下,一级能效的节能减排优势更为明显。但想要成为绿色设计产品,不仅要提升能效,更要考虑电机制造的各个环节。“比如,电机成品在包装运输时,包装如果用木材,就不如预制板环保,但如果用预制板,就不如木材抗震抗压,所以我们要在设计环节统筹考虑这一系列的影响因素。”李兴波说。


    从最初接触绿色设计,到陆续有多个绿色设计产品入选绿色制造名单,佳电股份设计部门的常颜芹参与了这一过程。“起初,我对绿色设计的认识存在误区,以为就是单纯的节能。后来我们发现,国家对于绿色制造的要求不是单一的,是成体系的。如果只考虑节能这一项指标,无法带动上下游形成绿色产业链,也不足以推动企业成为绿色工厂。”常颜芹表示,自己也有一个思想转变的过程。“我们设计部门带头更新观念,从产品的全生命周期和生产的全部环节去统筹考虑,怎样融入绿色理念。”就这样,佳电股份从产品设计环节入手,从生产的全流程各个环节节能降耗。在此基础上,2020年被工信部评为国家级绿色工厂,2021年被评为绿色设计示范企业,以及此次获批国家级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就成为了“自然而然发生的事”。





    百威哈尔滨啤酒有限公司全自动化二氧化碳回收系统。黑龙江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供图


    哈尔滨的夏天不能没有啤酒,而啤酒传统酿造工艺中,发酵过程会产生二氧化碳,造成碳排放,灌装工艺有时还需要购买二氧化碳注入,以获得更畅快的口感。百威哈尔滨啤酒有限公司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建立了贯穿生产全流程的二氧化碳回收系统,将啤酒发酵等工艺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全部回收,并再次注入到啤酒中,整个生产过程做到了“零碳排放”,多余的二氧化碳还可以出售。


    区域协同绿色园区引领绿色发展


    走进黑龙江省首个国家级绿色园区——杜尔伯特经济开发区,成排的风力发电、风光互补路灯映入眼帘,可再生能源利用设施和绿色电力设备在这里成了“标配”。





    黑龙江伊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将废水处理生成沼气并回收利用。人民网杨雪楠摄


    能够成为国家级绿色园区,光靠这些节能设施是不够的。位于园区东侧的黑龙江伊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用粮食作物加工生产饲料添加剂的企业。在企业的污水处理区里,矗立着一个五米多高的厌氧塔。这里就是污水处理和沼气回收区,加工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污水,在工厂内被回收储存、生成沼气,沼气会通过特定的管道,继续用于生产车间的锅炉点火加热,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





    黑龙江伊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员工将玉米运入生产车间。人民网尚城摄


    在生产车间,工人们使用叉车将一袋袋玉米运入生产车间,这些玉米将用于生产苏氨酸、赖氨酸等饲料添加剂,而车间产生的部分废弃物,将为下游企业生产提供原料。技术管理部节能减排专员张烈鑫介绍:“玉米在淀粉车间生产出淀粉乳,淀粉乳在制糖车间经过浓缩、糖化、过滤等工序后产生糖渣、玉米浆和氨基酸母液,这些废弃物会分类别放入储罐中,售卖给园区内的其他企业。”


    在园区另一侧,大庆市裕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一辆储罐车正在缓缓驶入,储罐里装的正是从伊品公司购买的氨基酸母液。这些母液将与其他原材料放在一起进行浸润处理,发酵后变为该公司主要产品——禽饲料的原料。“伊品公司的废弃物,却是我们生产的主要原材料,这样我们不必出园区采购原料,伊品也免去了排放的麻烦。”裕丰公司负责人表示。





    黑龙江杜尔伯特经济开发区化工产业园应急指挥平台。人民网尚城摄


    高效智能化管理,也是评选绿色园区的“加分项”。在黑龙江杜尔伯特经济开发区服务中心大楼内,通过化工产业园应急指挥平台,工作人员点点鼠标即可实时监测园区内各项指标和企业运转情况——这里,便是整个园区的“大脑”。工作人员介绍说:“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园区的应急指挥平台可以实现化工园区应急、消防、环保、监控、重点部位、车辆出入、人员信息等数字化管理,同时帮助园区进行能耗、评估、运营等数据监测。”





    俯瞰园区全貌。黑龙江杜尔伯特经济开发区服务中心供图


    “近年来,我们持续更新园区基础设施,同时推进企业非常规水和冷却水循环利用,锅炉炉渣、建材行业脱硫石膏、机械制造行业边角料、包装废料等工业固废综合利用,鼓励再制造企业加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黑龙江杜尔伯特经济开发区服务中心主任徐彦飞说。由于园区注重绿色发展,强调改善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优化产业结构和推动技术进步,其理念也吸引了“志同道合”的企业。目前,在5.46平方公里的建成区内,杜尔伯特经开区已经拥有了黑龙江伊利乳业有限责任公司、黑龙江伊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杜尔伯特伊利乳业有限责任公司3家国家级绿色工厂,初步形成了产业集聚优势明显,结构绿色化、链接生态化,拉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特色园区。


    典型带动全省绿色制造体系初具规模


    农业大省黑龙江作为我国粮食安全“压舱石”,其生态安全与粮食安全可谓休戚相关。黑龙江拥有森林、湿地、江河湖泊等优越的生态资源,而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之一,传统工业制造又难以摆脱“污染”“消耗”等问题。如何“既要发展、又要绿水青山”是老工业基地黑龙江必须面对的课题,更是传统制造企业绕不开的必答题。


    “从绿色制造评价标准上看,要求企业在保证产品质量和安全生产的前提下,对能源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进行不断的追求,是对企业能源管理、环境管理、研发设计、生产工艺、技术装备水平的综合衡量。”黑龙江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节能处处长杨宇深入研究工业节能与绿色发展近十年,十年间,他也不断见证着省内企业生产经营观念发生积极转变。这种变化,带动着黑龙江绿色制造体系建设不断取得新突破。


    “早年间,企业对于绿色制造的认识比较局限。其实绿色制造的内涵非常丰富,不是针对企业某个单一指标的评价,而是根据企业的整体情况综合考虑的,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评价标准就是企业的发展理念。如果企业只是一时兴起,想要加一块‘绿色’的牌子,却没有绿色转型的决心,是难以获得这一称号的。”杨宇表示,近年来,随着国家节能减排的要求不断提高,省级层面也不断加大宣传和培育力度,调整优化绿色制造推行措施,转型增“绿”发展理念在企业中已经基本普及。


    2022年,随着黑龙江省“工业振兴20条”政策的发布,国家级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首次列入省级财政奖励范围,这也是黑龙江省下决心摆脱老工业基地“老、破、脏”的固有印象、支持制造业企业绿色转型的强烈信号。


    “我们明显感觉到,省级层面的规划引领、专班推动、树立典型、帮扶培育和政策支持等一系列推行措施,有力调动了企业参与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的积极性。”黑龙江省工信厅副厅长王冰介绍,工信部最新发布的2022年国家级绿色制造创建名单中,黑龙江省推荐的2022年绿色工厂的通过率达到了85%,为历年最高,杜尔伯特经济开发区成功实现黑龙江省内国家级绿色园区“零的突破”,绿色设计产品入选数量也是历年最多。全省绿色制造体系初具规模,充分彰显了省级绿色制造名单和省级奖励政策的带动作用。


    以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引领绿色转型发展。传统老工业基地黑龙江,正沿着以绿色为底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稳步前行。

    2023-05-11
  • 宁夏标准化助力葡萄酒产业绿色发展

    近日,记者从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厅了解到,该厅围绕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评价工作,于近日下达《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种植碳足迹评价技术规范》《贺兰山东麓葡萄酒生产碳足迹评价技术规范》两项地方标准立项计划,率先在全国研究制定葡萄酒产业种植和生产领域碳足迹评价标准,以明确排放源范围、数据采集方法,建立生命周期内碳排放模型等方式,为节能降碳提供技术支撑。


    宁夏通过立规则、制标准,助推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绿色发展。围绕经济产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探索指导评价葡萄酒全生命周期碳足迹,重点依托准确核算葡萄酒全生命周期中温室气体排放,推动葡萄酒产业低碳升级、绿色发展,探索为宁夏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有力支撑,有利于增强宁夏“碳汇能力”,突出宁夏低碳种植及生产标准的规范引领与源头把控作用。围绕构建绿色贸易体系,将葡萄酒全生命周期中产生的温室气体量化表示,披露产品碳足迹,鼓励引导葡萄酒外贸企业推进葡萄酒全生命周期绿色环保转型,打破欧美国家设置的低碳准入环保标准及限制,打通绿色贸易壁垒,促进外贸产业链供应链绿色发展,提高企业的绿色品牌形象,提升宁夏葡萄酒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围绕构建高质量标准体系,充分考虑葡萄酒产业技术发展、绿色环保等因素,实现快速准确查询实时碳排放数据和信息,加强葡萄酒产品的安全防伪,进一步提升葡萄酒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记者陶涛)

    2023-05-10
  • 高质量发展看现代化内蒙古——呼包鄂地区产业创新发展调研行 内蒙古包头市:“风光”无限 打造风电装备产业集群

    人民网包头5月10日电(张聿修、苗阳、孟佳澍)“风光”无限,逐“绿”而行,内蒙古包头市依托丰富的风能资源,着力打造风电装备产业集群。近年来,包头市抢抓“双碳”机遇,不断优化调整能源产业结构,加速新能源产业生态圈、生态链企业集聚,全力推进现代能源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


    明阳新能源智能制造产业园位于包头市石拐区喜桂图新区,园区一期建设用地650亩,是涵盖大型陆上风电整机、碳玻混合超长叶片、齿轮箱、发电机、智能电气设备等核心部件的智能制造基地,具备年产1000台套以上5-10MW陆上超大型风电整机及核心部件的生产能力。今年4月15日,由明阳智能自主研制的MySE216陆上超大型玻纤叶片在包头市明阳新能源智能制造产业园成功下线,叶轮直径达216米,为全球已下线叶轮直径最大的陆上机组叶片。


    风力发电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举措,而齿轮箱是风力发电机组中的核心部件。位于包头市青山区装备制造产业园区的南高齿(包头)传动设备有限公司为风电行业提供安全可靠的齿轮箱,实现关键部件的国产化,为包头市实现风电全产业链发展、建设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提供有力的装备支撑。


    据悉,目前,已有13家风电装备产业头部企业落户包头,2022年,包头市风电装备产业产值超过200亿元。力争到2023年底,包头市风电装备产业产值达到300亿元,到2025年底,达到1000亿元,建成全国最大的陆上风电装备产业基地。

    2023-05-10
  • 守护好一江碧水 推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治理之道)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并作出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时作出“守护好一江碧水”的重要指示。近年来,湖南省岳阳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与系统治理,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系统功能稳步提升、生态环境底色更加亮丽。


    形成治理合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与系统治理,需要坚持系统观念,推动相关职能部门和乡镇密切配合、协同发力。为此,岳阳县成立工程指挥部,将所有涉及生态保护和修复职责的部门纳入其中,分别制定林长制、田长制、河(湖)长制等工作方案,配套实施“以奖代投”的激励措施,对新墙河流域水环境实施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并将工作实施情况纳入乡镇综合绩效考核和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年终述职,有效打破了部门壁垒,从原来的“九龙治水”变成“握指成拳”,形成了生态修复和治理合力。


    强化网格监管。生态修复既要“治”,更要“护”。这需要加强监管,变“末端治理”为“源头管护”。新墙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多年来种植养殖业过量投肥,导致水体磷氮指标偏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岳阳县设立县乡村三级田长453名、河长262名、林长536名,整合林业、国土、渔政等部门监测系统,构建了全员参与、全面覆盖的网格化管理体系,对全县生态环境实行精准监管;连通农业农村部门和生态环境部门数据,推动生态环境部门将磷氮含量监督标准前置、农业农村部门将减肥减药技术服务前移。一系列措施推动新墙河水中含磷量明显降低,生态保护效果往前跨了一大步。


    推动绿色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经济从根本上讲是有机统一、相辅相成的。发展经济不能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竭泽而渔,生态环境保护也不是舍弃经济发展而缘木求鱼。为此,需要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岳阳县在修复历史遗留矿山环境时,加强自然资源部门和林业部门合作,将原来的速生林调整为经济林,吸收当地村民承包养护,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同时,加快推进龙泉山压缩空气储能、抽水蓄能、光伏发电等一批绿色能源项目建设,全力打造全省绿色能源基地;积极参与碳排放市场化交易,加快释放大云山林场碳汇开发项目效益,努力争创省级林业碳汇试点县;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抓手,依托山水资源优势,着力打响“湖光山色·淳美巴陵”旅游品牌,通过发展旅游产业带动更多群众稳定就业、增收致富。

    2023-05-09
  • “生态底色”正刷新着“临夏颜值”——临夏州全力开展造林绿化工作纪实

    五月的胭脂三川百花齐放、景色迷人。站在康乐县鸣鹿乡拔字沟村扁坡山顶极目远眺,白雪皑皑的太子山下绿意浓浓的草甸、连绵起伏的群山勾画出西北独特的美景。此处也是今年临夏州义务植树点之一。


    4月中旬,2023甘肃植树公益行活动在拔字沟村扁坡山启动,来自省委宣传部、省委直属机关工委、省司法厅等相关单位的干部职工和临夏州、康乐县干部群众、爱心企业员工、社会志愿者、爱心网友栽下了一棵棵承载着绿色希望的树苗。此次义务植树共有1200余人参加,栽植云杉、紫丁香、连翘等各类苗木8250余株。这仅仅是临夏州推进造林绿化的火热场面之一。


    今年以来,临夏州依托国家储备林、陇中地区生态保护与修复、蚂蚁森林等林草重点项目,紧盯“增绿、增效、增质”目标要求,按照整流域、整山系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工作思路,采用常绿与落叶、绿化与美化树种相结合方式,春季植树造林、公路沿线绿化美化等各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截至5月5日,全州完成营造林19.61万亩,完成义务植树11处1.16万亩,参与人数109.5万人次,栽植云杉等苗木707.5万株;完成公路沿线绿化美化773.3公里、经济林提质增效4.26万亩;完成林下种植面积6.44万亩、养殖规模47.2万只(头)。


    项目引擎绿化攻坚掀高潮


    2月中下旬,农发行甘肃省分行成功授信9.38亿元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贷款,支持临夏州东乡县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该项目贷款主要用于该县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林下经济建设及乡村振兴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实施后,预计建成储备林1064公顷,未成林地补植补造963.5公顷,幼龄林抚育1101.5公顷,将形成多树种、多层次、多功能、多类型的森林植被体系,增强森林保持水土和涵养水源的作用。


    重点项目是加快造林绿化高质量转型发展的重要引擎和有力抓手。近年来,临夏州认真研究谋划、前后争取实施了一批批林草建设项目,逐步实现了政策项目化、项目可研化,形成建设一批、储备一批的项目工作格局,为全州林草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项目支撑和资金保障。2022年以来,全州共谋划申报林草项目194项,申请资金151.5亿元。落实到位中央财政林业改革发展资金、中央财政林业草原生态保护恢复资金、省级财政、中央预算内资金等各类资金4.3亿元。


    春之号角吹响,捷报连传。3月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制定印发了《“十四五”国家储备林建设实施方案》,临夏州8县市均已列入“十四五”国家储备林建设范围,这对临夏州推进林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精准提升森林质量、推进林业现代化建设、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荒山绿化生态环境大改善


    4月11日,广河县开展2023年义务植树造林活动,3800余名干部群众齐上阵,积极投身绿化植树,让绿色真正成为助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底色。


    当日,永靖县杨塔乡胜利村马山植树造林点,该县干部群众三五成群、相互协作,扶苗、培土、浇水……一株株新植的树苗在春风里焕发勃勃生机。


    和政县新庄乡奋斗村斜台梁,3000余名干部群众挥锹挖坑、扶树放苗、培土踩实、提水浇灌,当天栽植云杉、山毛桃约3.04万株。


    ……


    这一幕幕动人的画面,是临夏州全力推进荒山绿化的生动实践。近年来,临夏州立足资源禀赋,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分类施策、量水而行的原则,运用园林化、景观化理念,科学精准推动国土绿化工作,森林蓄积持续增长,森林覆盖率大幅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结构更加科学、功能更加完善,全州森林覆盖率达到14.27%。


    “双碳”背景下,林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随之提高。临夏州在实施荒山绿化的同时,积极探索中央财政支持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与碳汇林营造、碳汇开发相衔接的方法与技术路线。据第三方咨询公司初步测算,临夏州符合林业碳汇项目开发营造林面积约111万亩,造林项目每年可产生的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为37.44万吨,营林项目每年可产生的CCER为8.9万吨,共计可产生碳汇量46.34万吨。


    科学实施国土绿化不仅保护了环境,还实实在在惠及群众,大家纷纷端起“生态碗”,吃上“绿色饭”,生态衍生出的绿色产业产出更多效益已成为现实。


    绿化廊道绿水林带环城绕


    “今天,我和朋友第一次走这条环库公路,路很平坦,沿途风景秀丽,让人心旷神怡。”游客娄先生说。


    环库公路是临夏县河西乡至莲花镇的一条新建公路,整条道路宽阔平整,大夏河沿岸和刘家峡库区风景尽收眼底,美不胜收。随着高质量推进环库公路沿线综合开发,该县深度挖掘莲花古渡、解放军抢渡黄河等历史文化元素,把河西瓜果、莲花花椒嫁接到景区景点,丰富的水系水景给游客提供了一个亲近自然、亲近母亲河的平台。


    近年来,临夏州坚持顺势造景,以刘家峡、盐锅峡库区和境内河流沿线为重点,扎实推进库区周边、河道沿线、景区景点生态保护修复,建成了集生态治理、环境美化、道路联通、产业融合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生态廊道,达到景观效果和视觉效果相统一,为乡村振兴和高质量发展积蓄动能、提供支撑。此外,深入开展“一人十树、一企千树、一村万树”等活动,鼓励引导农民群众在居民庭院、房前屋后、村宅四旁、村道面山等地方植树种草,加快推进乡村绿化。一批批森林乡村应运而生,一条条生态道路和绿色驿站不断涌现,乡村环境更加优美,更加生态宜居。


    初夏时节,漫步在临夏大地,微风徐徐、空气宜人,绿色更多了,环境更美了,“生态底色”正不断刷新着临夏“颜值”,为群众解开更多幸福密码。

    2023-05-09
  • 利用率51% 成都再生水“碳”出新路

    再生水水源热泵一体化机房。





    再生水水源热泵机房内部。


    目前,再生水水源热泵试点项目已在第九再生水厂顺利竣工并试运行,这也是再生水水源热泵技术首次在成都中心城区使用。该项目通过对城市污水资源进行有效综合利用,使水资源物尽其用,助推低碳绿色能源结构转型,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据统计,截至2022年底,成都市城镇污水处理厂达52座、处理规模440.56万吨/日,污水再生利用规模229万吨/日,再生利用率51%。近年来,污水处理过程中的能源与资源再生利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成都规划建设了一大批水务碳达峰碳中和示范项目,再生水水源热泵就是其中之一。


    近日,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走进第九再生水厂,实地探访再生水水源热泵试点项目,看成都如何对再生水进一步利用。


    降污减碳


    再生水为建筑供暖制冷


    在一体化机房里,记者看到,一套螺杆式再生水水源热泵正在工作。再生水从DN150管道输入系统中,再通过水源热泵的核心装置——压缩机进行能量置换,从而起到供暖制冷的作用。


    走进第九再生水厂办公室,一股清新凉爽的微风从中央空调里吹出,看似普通的空调内藏“玄机”。“用水来达到空调的效果并不少见,而我们是通过水源热泵提取再生水中的潜在热能来为建筑物供暖制冷,其意义大有不同,能够有效提高资源利用率。”成都市排水有限责任公司技术管理人员何卓航表示。


    “再生水水源热泵是将再生水中存在的大量低品位能量收集起来,通过压缩系统,并辅以少量电能来进行运作。”何卓航表示,在冬季将储存于再生水中的低品位能量“取”出来,用于建筑物供热,达到供暖效果;在夏季又会将建筑物内的热量“抽”出来,并释放到再生水中,从而起到制冷作用。


    记者了解到,再生水水体温度有极强的稳定性,在冬季常为14℃-20℃,水体温度较环境空气温度高,热泵循环的蒸发温度也会随之提高;夏季水体温度为20℃-25℃,水体温度比环境空气温度略低,冷凝温度将会降低,这也使得冷却效果要比平常所使用的风冷式和冷却塔式制冷系统更明显,同时也会提高机组运行效率。


    此外,成都四季分明的特点也为水源热泵提供了良好的先天条件。“成都的供暖期和供冷期非常均匀,供暖期大概是12月至次年3月,供冷期大概在6月至9月,剩余时间可以为整个机组进行保养及调整。”何卓航说,成都冷暖分明的气候条件最大限度地提升了再生水水源热泵的使用效率。


    价值创造


    生态与经济效益并存


    目前,第九再生水厂水源热泵试点项目为水厂综合楼及物资保障中心办公区域的68个房间进行供能,供能面积约为2889平方米,总冷负荷398.2千瓦,总热负荷238.9千瓦。


    再生水水源热泵利用再生水中赋存的能量为热泵机组提供低温热源,通过机组换热为建筑供能。与传统的供暖方式相比,它可以将供热系统的整体效率提高30%以上。“简单来说,使用空调进行供暖制冷的用户越多,再生水水源热泵所节省的能耗就会越多。”何卓航表示。


    再生水水源热泵机组供热时,省去了燃煤、燃气、燃油等锅炉房系统,并无燃烧过程,这就避免了排烟、排污等污染。从整体来看,再生水水源热泵技术运行将会达到无燃烧、无排烟,不产生废渣、废水、废气和烟尘。


    “就供热系统来讲,该项目每年将节约至少93600公斤标准煤,这就会直接减少CO_2排放量约234000公斤、减少SO_2、NO_X等各类污染物排放量约11000公斤,相当于种树1.3万棵。”何卓航说,从其他地区使用及近段时间成都试运行阶段的效果来看,这不仅仅是一项节约能源的项目,更是一项减少污染物排放的工程,同时水源热泵的机房占地面积相对较小,也有利于节省空间,利于建筑的整体美观。


    同时,一套再生水水源热泵机组可以同时满足多个建筑及房间的供热与制冷需求,设备投资成本相较于普通的空调系统而言大大降低,单一的机组也将省去大量的维护费用与运行成本。“对于节省下来的能源,能进行能源交易,实现资源的经济价值有效转化。”市水务局排水管理处相关负责人说,全市未来的新建再生水厂都会引入以再生水作为水源的热泵机组,对再生水进行资源再利用。同时还将在成都各大商超、写字楼及产业园区推广使用再生水水源热泵机组进行供能,大幅节约电能,减少碳排放,助力实现“双碳”目标,成为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的新风尚。(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魏捷仪文/图)

    2023-05-08
  • 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储能产业化(微观)

    不久前,我国首个高压移动式储能电站在河北投入使用。这种新式储能电站,能够实现灵活移动,发挥应急电源功能,保障电力可靠供应。以往储能电站安装位置固定,需要配套变压器升压,才能达到接入电力系统的电压要求。移动式储能电站采用新技术,大幅提升了利用效率。技术装备不断提升,成为新型储能产业蓬勃发展的生动缩影。


    储能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支撑,它改变了电力系统即发即用、生产和消费同时完成的传统模式。随着我国新能源装机的不断增加,“新能源+储能”模式已成为解决新能源消纳难题的有效途径。其中,抽水蓄能是当前技术最成熟、经济性最优的储能技术,已形成清晰的商业模式,适合规模化开发建设。新型储能是指除抽水蓄能外,以电力为主要输出形式的各类储能技术,包含锂离子电池、液流电池、压缩空气储能等。新型储能建设周期短、选址简单灵活、调节能力强,与新能源开发消纳的匹配性较好,优势逐渐凸显,加快推进先进储能技术规模化应用势在必行。


    近年来,我国新型储能行业在技术装备研发、示范项目建设、商业模式探索、政策体系构建等方面取得进展,市场应用规模稳步扩大。截至2022年底,全国已投运新型储能项目装机规模达870万千瓦,比2021年底增长110%以上。不过,新型储能行业整体还处于发展初期,在核心材料、关键部件、系统集成、调度运用、安全防护等方面还有大量技术难题有待解决,要想形成可持续的商业模式仍需进一步探索。


    新型储能具有多重价值,发展前景可期。《“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新型储能由商业化初期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具备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条件。这为新型储能的发展带来了政策利好。在初具规模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新型储能市场化发展,还需多措并举疏解堵点。一方面,要着力推动新型储能技术多元创新、加速技术更新迭代,不断完善材料、部件、集成等上下游产业链,促进新型储能成本下降。另一方面,要加快推进电力市场体系建设,促进新型储能与电力系统各环节融合发展,为其营造良好发展环境。聚焦各类应用场景,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才能稳妥推进新型储能产业化。


    新型储能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支撑,也是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赛道。当前,我国新型储能进入快速发展期,相关产业链加速布局,对能源转型的支撑作用初步显现。在行业由研发示范向商业化初期的过渡阶段,坚持稳中求进,以技术创新为内生动力,以市场机制为根本依托,以政策环境为有力保障,定能推动新型储能高质量发展,为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添砖加瓦。

    2023-05-08
  • 工信部:我国基本构建起绿色制造体系

    日前,工信部公布了新一批2022年度绿色制造名单,这是国家自推行绿色制造体系遴选以来公布的第七批绿色制造名单。截至目前,我国已基本构建起绿色制造体系。


    截至目前,我国已在国家层面创建绿色工厂3616家、绿色工业园区267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403家,累计推广绿色产品近3万个,绿色制造体系不断培育壮大。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战略政策室主任盛朝迅:绿色制造是一种现代化的制造模式,它的特点就是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高效益。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业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领域。从2017年开始,工信部从国家、省、市三个层面每年遴选绿色制造名单,加快绿色制造体系构建。





    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司长黄利斌:以创建绿色工厂、开发绿色产品、建设绿色工业园区和构建绿色供应链为牵引,积极推动传统产业绿色低碳改造升级,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不断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和清洁生产水平。


    如今,绿色工厂、绿色工业园区竞相涌现,正在支撑起我国绿色制造的基本面。走进安徽合肥的这家绿色工厂,平均每天这里要处理8000多笔订单,80%的订单都是单笔小于5台的定制化需求,配置不同就要频繁更换生产线,可记者在现场看到,整个工厂的能耗不但没有提升还在大幅下降。





    联想集团合肥产业基地负责人丁晓辉:我们用人工智能还有一些大数据的分析方法,一次排产只需要一到两分钟的时间。两年前是需要六个小时的时间。一台电脑的碳排放足足下降了49%。


    而在四川成都的这个绿色工业园区,遍布园区的一万多个传感器正实时监测每个角落的能耗、排放指标。在这条生产线上,生产的每个产品都可以核查碳足迹。目前,园区的绿色低碳产业达到近90%,绿电比重超过70%。





    成都市淮州新城管理委员会产业发展部副部长蒋康辉:对新入区企业则通过设定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准入门槛,严格限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进入园区。


    今年以来,我国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持续提升。当前,绿色工厂的能耗水平整体优于能效标杆水平,绿色工业园区平均固废处置利用率超过95%。


    绿色供给能力显著增强。今年一季度,我国太阳能电池、新能源汽车产量分别增长53.2%和22.5%。


    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今年一季度,我国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了16%,先进制造业持续发展壮大。绿色制造体系的构建正带动产业链供应链协同转型,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力。

    2023-05-06
  • 河北积极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丰宁满族自治县大滩镇的风力发电机组形成的风车群在坝上草原运行转动,场面壮观。河北日报记者田明摄


    “河北要树立知难而上的必胜信念,坚决去、主动调、加快转”,是习近平总书记寄予河北的殷切期望。


    河北把绿色作为高质量发展底色,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积极转变发展方式,向绿色要发展、向绿色要未来。


    追风逐日加快建设新型能源强省


    3月21日,5号机组投产发电。4月6日,7号机组投产发电。4月28日,6号机组试运行,预计5月中旬投产。


    世界装机容量最大的抽水蓄能电站——丰宁抽水蓄能电站,跑出了建设“加速度”。国网新源河北丰宁抽水蓄能有限公司机电部副主任周聪说:“12台机组计划2024年实现全部投产发电,届时年发电量达到66亿千瓦时,每年节约标准煤48.08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20万吨,为华北电网提供安全、优质、高效的清洁能源。”


    能源领域是降污减排的主战场。加快能源绿色低碳发展,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关键。


    省委十届三次全会明确把建设新型能源强省作为中国式现代化河北场景之一。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倪岳峰强调,要加快建设新型能源强省,大力推进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建设,协同发展光伏、风电、氢能,安全有序发展核电、海上风电,构建稳定可靠、多能互补的能源格局。


    蓝图绘就,奋进其时。今年,全省预计推动新能源项目280项,年度计划投资1000亿元以上。


    4月27日,2022年河北省重点建设项目——张家口风电光伏发电综合利用(制氢)示范项目现场,一片巨大的风机叶轮与风电机组实现精准对接,标志着3号风电机组成功完成吊装。一旁,4、6、7号机组正加紧吊装作业。


    该项目包括总装机容量120万千瓦的6个光伏子项目、总装机容量150万千瓦的7个风电子项目,以及绿电制氢子项目。预计6月底前,风电和光伏子项目实现并网发电,制氢子项目年底前完工。“全部建成后,年发电量将超62亿千瓦时,相当于500多万个三口之家一年用电量。”河北鸿蒙新能源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薛志庆介绍。


    追风逐日,绿色发展。张家口强力推进国家级可再生能源示范区建设,稳居全国非水可再生能源第一大市。


    河北各地新能源项目多点开花。一季度,全省可再生能源发电量339.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7.5%。预计到2027年,全省电力供需基本平衡,新型能源产业成为河北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撑。


    环保绩效创A引领重点行业绿色转型


    “公司环境治理累计投入70多亿元,去年晋升为环保绩效A级企业,今年又被评为国家级绿色工厂。”河北纵横集团丰南钢铁有限公司环保部部长李胜章介绍,创A成功后,公司还在节电、绿电、降碳、固碳方面积极创新发展途径。5月,高炉富氢碳循环项目和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可全部竣工投运。


    钢铁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也是工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的主战场。


    聚焦优化产业结构,打造世界一流钢铁企业和产业集群,河北去年开始大力实施钢铁行业环保绩效全面创A行动。在此基础上,拓展至焦化、水泥、平板玻璃、建筑陶瓷、火电、垃圾发电6个重点行业,7个重点行业265家企业计划3年内完成创A。


    265家创A企业,污染物排放总量占全省工业排放总量58%,总产值约占全省规上工业总产值38%以上。这些企业创A,对推动全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走进环保绩效A级企业沙河市鸿昇玻璃有限公司厂区,地净、花红、草绿、景美,这个国家3A级旅游景区让人眼前一亮。


    “我们的设备技术、节能工艺均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产品深加工后应用于太阳能基板、高档汽车玻璃、高端显示器等多个高新技术领域,有效提升了沙河玻璃产品的档次,推动全市玻璃产业由传统建材领域向新能源新材料方向发展。”该公司副总工程师张栋语带自豪。


    重点行业环保绩效创A,创出的是发展新空间,提升的是产业竞争力,为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注入了新动能,已成为全省绿色发展的重要工作抓手。


    省政府成立创A工作领导小组,强化顶层设计。省生态环境厅组建工作专班,编制创A标准和实用技术指南,“一企一策”制定帮扶方案。财税、金融等部门出台一揽子支持政策措施。创A企业积极探索应用和大力培育氢冶炼、碳捕集碳回收碳利用等节能降碳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全省上下形成强大工作合力,确保重点行业环保绩效创A如期完成。


    “点碳成金”促进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作为能耗大省、碳排放大省,河北抢抓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遇,破题创新,推动降碳产品价值实现和碳减排资产化机制改革向深层次、宽领域迈进。


    “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来考察时提出‘在深化国有林场改革、推动绿色发展、增强碳汇能力等方面大胆探索’。目前,林场森林面积达到115.1万亩,70%已开发成林业碳汇产品。”塞罕坝机械林场营林科副科长常伟强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21年,河北以开发林业固碳产品为突破口,率先在塞罕坝机械林场及周边区域开发降碳产品,开创了全国范围内降碳产品价值实现的先河。


    一年多来,河北守正创新,“碳索”不断深入。


    住建领域碳交易实现零的突破。2022年8月,“中德被动式低能耗示范房”降碳项目成功交易。“目前,我们正在编制居住建筑领域的降碳方法学。”河北省建筑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王晨告诉记者。


    绿色交通运输体系进一步形成。河北大力推进大宗货物运输“公转铁”“公转水”,积极发展多式联运,推广应用清洁能源和新能源车辆,加快轨道交通建设,降低运输成本和碳排放强度。截至4月底,全省新能源重卡保有量达到1.2万辆,走在全国前列。新增新能源轻型物流车4290辆,重点行业新增“公转铁”线路62公里。


    价值标准化核算体系初步建立,生态产品从“无价”到“有价”。产品开发领域更广,从以林业碳汇产品为主,扩展到超低能耗建筑、可再生能源等多个领域,抵销自身碳排放企业由钢铁拓展到焦化、水泥、玻璃等行业。全省已分3批推动12个降碳产品项目实现价值4775.69万元,28家碳排放企业购买降碳产品中和碳排放93.89万吨。


    “点碳成金”,让每个企业都加速成为碳达峰碳中和的贡献者、参与者,实现企业转型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共赢。(记者马朝丽)

    2023-05-05
  • 为绿色发展提供强劲动力(现场评论·抢抓机遇再奋进①)

    以发展创造机遇,抓机遇共促发展。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增加机遇意识、风险意识,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方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本版今起推出系列评论,与广大读者一起关注各地区各领域的发展实践,激扬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气神。


    ——编者


    到福建武夷山,必喝一杯茶。这里种茶有峰峦叠翠、空气清爽的环境,制茶有智慧低碳的工艺。炒茶时,用手指轻点屏幕,设定好空气温湿度、通风强度和翻茶状态等,便能均匀烘焙出茶叶。


    种茶是绿色产业,制茶为啥也要低碳?以前炭火焙茶,有时长达十几个小时,消耗大量木炭;如今,采用智慧制茶系统,节能环保,产能增加约35%,综合用工成本降低约20%。在“双碳”目标引导下,当地投资研发了智慧制青、类炭焙工艺电焙茶设备,向绿色制茶迈出重要一步。


    不仅是茶产业,江苏常州的渔光储一体化项目、福建湄洲岛的彩色光伏码头长廊、四川成都由光伏屋顶和光伏路灯等组合成的低碳街区……一系列落实“双碳”目标的探索,丰富了绿色发展形态,打开了高质量发展空间。


    2020年秋天,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双碳”目标蕴藏多重机遇,中国的绿色机遇在扩大。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至3月份,全国主要发电企业电源工程完成投资1264亿元,同比增长55.2%。其中,太阳能发电同比增长177.6%,核电同比增长53.5%。可见,减排不是减生产力,而是要在经济发展中促进绿色转型、在绿色转型中实现更大发展。


    把握绿色机遇,推动能源结构调整,拓宽能源基础设施投资空间。我国新能源的资源和需求存在逆向分布问题,具有间歇性、随机性、波动性等特点。为了让新能源发得出、供得上、用得好,保障电力可靠稳定供应,电源、电网、储能等工程正加快建设,这不仅拉动了投资,还带动了上下游产业,促进了区域就业。以在建的川渝特高压工程为例,据估算将带动装备制造、电源建设等产业投资近900亿元。未来,撬动更大规模投资,为端稳能源饭碗筑牢基础,经济增长还将积蓄绿色动力。


    把握绿色机遇,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福建湄洲岛建设全电智慧民宿,经营者加装了光伏和储能设备,通过手机远程控制房间开关,“一年能省1万多元电费”。不仅是民宿业,钢铁、石化等传统产业也在加快低碳工艺革新和数字化转型。同时,更多新能源企业聚力研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比如光伏产业,2022年我国光伏多晶硅、硅片、电池片、组件产量同比增长均在55%以上。立足“双碳”目标、优化产业结构,不是别人让做,而是自己必须要做。顺应趋势、主动作为,更多产业可以在绿色转型中发掘新潜能、实现新升级。


    把握绿色机遇,加快前沿技术创新,向能源技术要动力要效益。新能源大规模高比例发展,分布式能源、储能等交互式用能设备广泛应用,对电力系统安全、高效、优化运行提出更大挑战。破题,需要技术创新。江苏加强全息数字电网建设,缩短电网故障处理时间;福建探索低压柔直互联技术,为光伏接入提供便利;四川突破梯级水光蓄互补联合发电关键技术,更好支持光伏等新能源友好并网……相关企业和科研机构狠抓绿色低碳技术攻关,一批关键技术与重大装备得到应用。更好发挥我国制度优势、资源条件、技术潜力、市场活力,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一定大有可为。


    实现“双碳”目标,能源是主战场。新征程上,紧紧抓住宝贵机遇,绵绵用力、久久为功,为绿色发展提供强劲动力引擎,前景无限。


    (作者为本报经济社会部记者)

    2023-05-05

  • 首 页  上一页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