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江源典型高寒湿地碳储量估算科学考察活动启动

    人民网西宁4月13日电(杨启红)4月13日,长江源典型高寒湿地碳储量估算科学考察活动正式启动。据悉,本次科学考察活动将通过进一步了解长江源湿地水体、植被和土壤等环境因子分布格局,探索湿地生态环境保护与碳中和生态补偿机制,从而为青海省生态文明建设事业添砖加瓦,为相关科学研究工作提供更多智力支撑。





    三江源国家公园。玉树州委宣传部供图


    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局长王湘国表示,开展本次科考对加强三江源湿地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推进可持续发展,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要充分利用原位观测实验、多源遥感监测与实验室分析等研究手段,开展碳储量估算与固碳潜力评估工作,编制本底数据集,提出湿地生态环境保护可行性建议,为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与“双碳”国家战略提供有力数据支撑。


    本次科学考察活动由三江源生态保护基金会、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五矿国际信托有限公司联合长江科学院共同推出,是三江源生态保护基金会积极助力青海省科学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创新举措。


    此外,启动仪式上,三江源生态保护基金会理事长邓本太为科考队员们授旗。三江源生态保护基金会与长江科学院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以“相互协作、共同发展”为原则,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依托科技支撑和项目优势,围绕三江源地区社区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保护、科学考察、乡村优势产业调整和发展研究等领域开展合作,为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乡村振兴探索路子,积累经验。

    2023-04-14
  • 京津冀“碳谷”启动建设

    本报廊坊4月13日电(记者邵玉姿)以“碳索创新发展应用创造未来”为主题的第十届全国碳纤维产业发展大会日前在河北省廊坊市举办,京津冀“碳谷”同时启动建设。


    据介绍,京津冀“碳谷”将以现有产业发展基础和重点项目为依托,利用3—5年时间,培育引入20家以上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品牌竞争优势的重点企业及若干配套上下游企业,逐步形成“碳纤维—中间材料—复合材料—多元制品”的完整碳纤维产业链条。此外,京津冀“碳谷”将发挥产业链共建优势,对接京津两地高层次人才和科研机构,共同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技术、关键技术,加快形成“京津研发孵化、廊坊转化产业化”的发展格局。

    2023-04-14
  •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高质量发展】青海:牢牢把住绿色发展之脉

    3月23日,在青海零碳产业园区海东红狮硅基新材料产业园项目现场,青海省集中开复工1236个项目,涵盖清洁能源、交通运输、产业转型、民生改善等各个领域。


    青海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也是生物多样性最具代表性的区域之一。那么,青海如何走出一条保护生态、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的兼顾协调之路?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结合青海优势和资源,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建设体现本地特色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青海省聚焦生态文明高地和产业“四地”建设,一大批项目相继落户并建成投产,各项工作进展取得历史性新成就。


    如今的青海,戈壁荒滩上架起“蓝色海洋”,盐湖资源产业链不断壮大,高原特色农畜产品走向全国,美丽的花海、湖泊成为世人向往的“诗与远方”……一幅以绿色为底色的高质量发展画卷正徐徐展开。








    青海湖周边湿地得到明显恢复。青海湖管理局供图


    提质增效: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


    在柴达木盆地,每片盐湖都是具有开发价值的“聚宝盆”。察尔汗盐湖富含钾矿,主要出产氯化钾;东台吉乃尔盐湖富含锂矿,主要出产碳酸锂;大柴旦盐湖富含硼矿,主要出产硼酸……


    筛分、浓缩、浮选、结晶……春节刚过,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钾肥分公司生产车间就忙碌起来。技术员穿梭在生产线内进行着设备调试、检测及控制等工作,各数字化生产线开足马力,争分夺秒抓生产。


    眼下正值春耕关键时期,国内钾肥市场需求旺盛,订单不断。作为中国最大的钾肥生产基地,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通过技术革新,探索出了钾资源“固液转化、驱动开采、贫富兼采、循环回收”的独特开发模式。2022年实施了前系统资源优化配置工程,进一步实现了盐湖矿产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开发。


    近年来,青海高度重视盐湖产业的绿色、可持续与高质量发展,在顶层设计、科技创新、产业链延伸等方面铆劲发力,打破了长期形成的单一钾肥生产模式,对盐湖资源中丰富的共生资源千淘万漉,基本建成“钾、钠、镁、锂、氯”五大产业集群,推动盐湖资源产业链不断壮大。


    “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需要从资源勘探、后备资源保障、完善产业链供应链、科技研发创新、数字化转型等领域全面提升能力,建设国家战略资源储备基地,提高盐湖资源综合开发和循环利用水平,推动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建设,实现盐湖产业高质量发展。”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贠红卫说。








    中电建青海共和50兆瓦光热电站。资料图片


    风光正好: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


    发展清洁能源产业,青海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巨大潜能,主要体现在水丰、光富、风好、地广,且具有互补性。据测算,青海水能技术可开发量2585万千瓦,太阳能资源理论可开发量35亿千瓦,风能技术可开发量7555万千瓦,可用于新能源开发的荒漠化土地10万平方公里以上。


    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的殷殷嘱托,是能源革命赋予青海的时代机遇,更是青海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路径。


    初春时节,黄河羊曲水电站施工现场机械轰鸣,一派繁忙景象。


    羊曲水电站位于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县与贵南县的交界处,是黄河干流龙羊峡水电站上游“茨哈、班多和羊曲”三个规划梯级电站的最下一级。


    “目前正在进行的是大坝工程镶嵌混凝土坝浇筑、堆石坝填筑,溢洪道泄槽及堰闸段混凝土浇筑等工作。”黄河公司工程建设分公司副总经理段军邦介绍,“羊曲水电站是海南州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特高压外送的重要支撑电源,工程建成投产后,每年可节约标准煤耗146.7万吨,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441.2万吨,对加快青海省清洁能源示范省建设,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以及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从“风生水起”到“风光无限”,青海已建成两个千万千瓦级可再生能源基地。截至2022年年底,青海电网清洁能源装机规模达4076.02万千瓦,新能源装机规模达2814.58万千瓦,占总装机规模的比重分别为91.22%和62.99%。


    “我们的目标是到2030年全省风电、光伏装机1亿千瓦以上,清洁能源装机超过1.4亿千瓦。真诚期待与有关各方面加强在清洁能源基地建设、源网荷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清洁能源就地消纳和应用、清洁能源产业集群建设、绿电制氢制氨、清洁能源技术创新平台建设等领域的合作,共同开创能源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美好未来。”在中共青海省委“中国这十年·青海”主题新闻发布会上,青海省省长吴晓军说。


    生态优先:聚焦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


    “今天运气不错,看到了四只雪豹,还有一头熊。”3月22日,才改在朋友圈写道,配图中的雪豹隐藏在崇山峻岭中,皑皑白雪与棕熊形成鲜明对比。


    才改是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昂赛乡绕果村的牧民,他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自然体验接待向导。昂赛乡是三江源国家公园澜沧江源园区的核心区域,70%的辖区面积是高山草场和山间林地,是“雪山之王”雪豹的重要栖息地之一。


    2017年,昂赛乡成为三江源国家公园内第一个开展生态体验特许经营活动的试点,从无名小镇一跃成为游客进行生态体验的打卡地。包括才改在内的21个自然体验接待家庭接受培训后,轮流接待来昂赛乡进行自然体验的体验者。


    “我主动报名申请了特许经营,成为登记在册的生态体验接待家庭。”才改讲起自己曾经放牧的日子,“过去,我们以放牧和挖虫草为生,收入很不稳定。现在作为接待家庭,一年能有3万多元的分红。同时我还是生态管护员,每个月拿1800元的固定工资,再加上卖虫草的收入,生活越来越好了!”


    才改生活的变化是玉树州坚持生态优先、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的缩影。近年来,玉树州立足三江源国家公园、可可西里世界自然遗产、隆宝滩国际重要湿地、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等“国字号”招牌,大力推动昂赛雪豹野生动物自然观察、澜沧江和通天河流域漂流、可可西里藏羚羊自然观察等7个特许经营项目,不断释放生态红利,以生态塑造旅游品质、以旅游彰显生态价值。


    目前,青海省规划打造了东部、南部、西部、北部多条生态旅游精品环线,3条线路入选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7条入选全国“十大黄河旅游带”精品线路,推介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18条、“乡村是座博物馆”主题线路8条,推出“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旧址”等一批红色旅游景区,创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两个。


    发挥优势:做好绿色农牧业大文章


    3月14日下午3点多,记者来到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和日镇吉龙村生态有机畜牧业专业合作社时,正待出栏的500只羊已经装车,即将运往海南州贵德县。


    仔细一瞧,这羊与普通羊长得不大一样,黑眼圈、大波浪。“这是什么品种啊?”记者问。


    “这是我们这里特有的泽库羊,是经过长期自然选择形成,适应当地生态环境、以产肉为主的地方绵羊品种,也是我国畜禽十大优异种质资源之一。”合作社负责人多杰吉布介绍,目前合作社养着5000多只羊。


    吉龙村是泽库羊核心养殖区之一,牧民们靠着放养泽库羊摆脱了贫困。为了更好地与乡村产业对接,村里成立了生态畜牧业合作社,进行泽库羊的标准化高效养殖。2020年,合作社畜牧产业收入达59.3万元,农业收入达54.6万元,商业收入达16.7万元,年底为社员分红68万元。


    如今,合作社还将发展畜牧业拓展到了羊毛被加工、民族传统羊毛帽制作等领域。“接下来,我们将科学整合优势资源、改变传统产业模式,合理有效利用资金,争取在2025年建成万只羊基地,带动更多牧民共同致富。”多杰吉布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


    借助青藏高原“超净区”的地理生态优势,青海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有机畜产品、有机枸杞、鲑鳟鱼生产基地和重要的农作物北繁制种基地。2022年,青海省牛羊肉、油料、青稞、枸杞等绿色产品输出规模达80万吨,价值超过130亿元,全社会创建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的氛围正在形成。


    西宁市“河湟田园”、海东市“河湟硒谷”、海西州“神奇柴达木”、黄南州“山水黄南绿色农牧”、海南州“天路飘香”……好产品源于好生态,好产品成就好品牌,青海将高原农牧特色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青”字号产品正走出青海,走向全国。

    2023-04-13
  • 京杭大运河近日再现全线水流贯通 多水源补水 促生态恢复

    京杭大运河近日再现全线水流贯通


    多水源补水促生态恢复(美丽中国·我们的母亲河④)


    核心阅读


    南起浙江杭州,北抵首都北京,一路流经江南水乡、齐鲁大地、燕赵沃野,京杭大运河迤逦千里,绵延千年。日前,京杭大运河再次实现全线水流贯通。今年补水启动早、时间长,带来显著的生态效益。


    流动的水,是京杭大运河的生命所在。长期以来,大运河黄河以北河段水资源严重短缺,一些河道处于断流状态。保护好京杭大运河,势在必行。


    闸门缓缓抬升,汩汩清水涌动。“大运河有水了,咱打心眼儿里高兴。”今年78岁的山东省德州市武城县四女寺村村民王和平说。4月4日,随着山东德州四女寺枢纽南运河节制闸和天津九宣闸枢纽南运河节制闸、新开河耳闸开启,京杭大运河再次实现全线水流贯通。


    今年京杭大运河补水有何特点?有哪些生态效益?如何实现从补水到有水再到水长流?


    补水复畅流——


    今年补水启动早、时间长


    四女寺枢纽工程,是此次补水的关键节点。


    “这里是三路补水的交汇点。”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漳卫南运河管理局四女寺枢纽工程管理局局长张如旭说,从岳城水库而来的水流经此处,经过节制闸控制,进入南运河。同时,南水北调水、黄河水等补水水源在刘茂庄闸处汇合后,穿漳卫新河倒虹吸工程,一并汇入南运河。执行调度令、启闭闸门、开展水文测验,张如旭和同事们做好各项工作,确保补水顺利进行。


    生态补水,为京杭大运河解渴。“从演变看,历史上黄河改道冲断运河河道,加之黄河河床不断淤积抬高,导致运河水难以翻越黄河。”水利部水资源管理司司长杨得瑞说。从人为因素看,华北地区人口密集,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高,河湖生态用水被大量挤占,河流断流、湖泊萎缩、地下水超采严重,进而引发水生生物物种减少、地面沉降等问题。


    生态补水是恢复河流健康的关键之举。生态补水,要统筹考虑流域内外各类水源、科学调度水利工程,借水调水,达到增水有水的目标。2022年,水利部开展了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补水工作,京杭大运河实现百年来首次全线水流贯通。


    今年,六路水源汇流大运河。补水从3月1日启动,“南水”经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穿黄河,入南运河;岳城水库水从河北奔来,流入卫运河和南运河;黄河水经马颊河、沙杨河等入南运河;滦河水补充运河天津中心城区段;官厅水库水经北京市城区河湖水网,补充通惠河;再生水和雨水为通惠河和北运河补水。


    “可以说,今年补水启动早、时间长,从3月1日延续到5月底,补水时长比去年延长约一个半月,并将根据水源来水情况尽量延长全线贯通时间。”杨得瑞说,“这是根据沿线用水需求、保障春灌用水等情况优化配置的结果。”截至4月11日,已累计向京杭大运河黄河以北河段补水27821万立方米,完成计划补水量的59.8%。


    有水展生机——


    补水带来显著生态效益


    春风吹拂,田野铺绿,运河畔的山东省夏津县,小麦拔节,正是浇“返青水”的节骨眼儿。


    郑保屯镇珠东村种粮大户崔居成种了100多亩地,浇水是大事。“过去四处找水,靠人工浇,耗时耗工耗水。如今,地里有了泵站,从运河里引水,浇地更及时,还省了地下水。”崔居成说。


    “生态补水带来显著效益。”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主任乔建华介绍。一方面,生态补水边流动边下渗,有效回补地下水。另一方面,沿线可引水灌溉,减少开采地下水,缓解用水压力。去年,京杭大运河补水河道5公里范围内地下水水位平均回升1.33米。


    “今年计划补水水量为4.65亿立方米,其中用于置换沿线农业灌溉取用深层地下水水量约2.08亿立方米,可置换河北邢台、沧州、衡水,天津静海、滨海新区等地深层地下水超采区农业灌溉水源,预计置换灌溉面积约99万亩。”乔建华介绍。


    生态补水并非一劳永逸。从断流到有水,从有水再到有流动的水,循序渐进。水利部提出,“十四五”时期实现京杭大运河主要河段基本有水、进一步推动实现全年有水目标。


    稳定多元的水源是保障。杨得瑞介绍,水利部门将科学精准判断各主要水源的来水情况、各地用水需求等,进一步优化配置各补水水源,算好水账,挖掘潜力,特别是要优先使用本地水,科学利用非常规水源,精打细算用好外调水。


    建立长效机制是关键。从水量测算分配到调度指令下达,再到水工程启动运用,生态补水的顺利进行离不开制度保驾护航。水利部门将逐步完善水资源统一调度管理规则,建立工程调度运行长效机制,研究完善水价确定和水费收缴机制。


    生态补水,从单一河湖向水网扩展。今年,水利部将在华北地区7个河流水系40条(个)河湖实施河湖生态环境复苏工作,预计补水27.68亿立方米。其中,补水约7.95亿立方米实现京杭大运河、永定河、漳河等3条河流集中贯通;向白洋淀及滹沱河、滏阳河、南拒马河、永定河等8条河流常态化补水约9.73亿立方米。


    护水促长远——


    调水补水,更要节水惜水


    节水,一个更为长久的挑战。水利部有关负责人介绍,不能一边调水补水,一边浪费水。运河沿线地区必须严格执行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目标,健全节水制度,推广节水技术,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实现全社会节水。


    同时,补水更要护水,这才能真正保护好京杭大运河。


    “因长期断流,一些干涸河道有不少杂草、土堆、垃圾,甚至还有违章建筑物。相关单位利用无人机技术,全面摸排补水河道,掌握底数,对阻水点和违建点精准清理。”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副主任马涛介绍。京杭大运河启动补水以来,海河水利委员会针对直管河段开展输水线路巡查39次,累计巡查河道长度222公里。此外,海河水利委员会联合相关单位建立联防联控协作机制,确保水质安全。


    “河湖长的作用应得到充分发挥。基层河湖长切实担负起保护‘最后一公里’的责任,加强巡河护河。海河流域省级河湖长联席会议机制已经建立,将更有力地协调解决跨区域、跨部门河湖管理保护难题。”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河湖管理处处长周凤才说。


    京杭大运河具有防洪排涝、输水供水、内河航运、生态景观、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水利部门将以生态补水为契机,全面提升保护治理京杭大运河的能力。


    水利部有关负责人介绍,水利部一方面将加快改善河道水资源条件、完善防洪排涝保障功能、促进岸线保护、强化大运河管护等;另一方面将完善水利工程设施建设,组织开展卫河干流治理工程,完成河道清淤疏浚、堤防加高加固、险工整治、涵闸处理等建设。多措并举,把京杭大运河建设成为造福两岸的水脉、货畅其流的动脉、传承历史的文脉。


    延伸阅读


    什么是生态补水?


    水库接力放水,水量精细分配。3月底,清水漫过永定河865公里河道。4月4日,多路水源汇流,京杭大运河再次全线水流涌动。目前,塔里木河下游连续20多年实施生态补水,大漠边缘形成绿色长廊。生态补水,让一条条母亲河重现生机。


    生态补水是保护治理河湖的重要举措。长期以来,受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一些河湖的水资源利用量超出承载能力,导致河流断流、湖泊萎缩,对生态环境产生诸多不利影响。水是河湖的生命,缺水需要补水。生态补水就是以保护生态为目标,利用本地水,或从水资源丰富的地区“借水”,通过水库等水利工程“调水”,补充到缺水地区。比如,水利部采取“一河一策”,实施2023年华北地区河湖生态补水工作,预计可实现华北地区河湖生态环境复苏补水27.68亿立方米,让河湖有流动的水、干净的水。


    生态补水成为长久之举,还需要制度护航。水利部门和沿线各地加快完善协同制度,统筹灌溉、航运、发电、生态等多种功能,优化水资源配置,精心调度水利工程,高效配合、科学推进,把更多的水还给河流。(人民日报记者王浩)

    2023-04-13
  • 智能技术让高铁站房“绿”意盎然

    ◎本报记者矫阳通讯员袁鹏杨富岗


    14.13吨


    根据厦门地区以往的天气计算,运用这项智能天窗技术,预计每年可减少约40天的通风系统运转,相当于每年减少14.13吨二氧化碳排放。


    只需45秒,屋面420扇玻璃天窗就能一键开启,并随着光照、风力、降雨及室内外温差自动选择开闭角度。


    近日,新建厦门北站公交枢纽站完成主体结构封顶,其建筑面积约1400平方米的天窗也施工调试成功,标志着国内站房面积最大的侧悬式模块化滑移启闭感应智能天窗建成。根据厦门地区以往的天气计算,运用这项智能天窗技术,预计每年可减少约40天的通风系统运转,相当于每年减少14.13吨二氧化碳排放。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利用,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清洁低碳转型。“为响应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目标,在新建厦门高铁站房项目中,我们探索了多项感应式智能天窗、太阳能光纤照明等绿色新技术应用,让高铁站房建设不断变‘绿’”。中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新建厦门北站项目负责人耿彬说。


    绿色设计降低站房能耗


    新建厦门北站位于既有厦门北站北侧,是国内首条跨海高铁福厦铁路全线技术难度最大的站房,也是福建省内规模最大的换乘中心,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


    新建厦门北站采用了多项绿色设计降低能耗。


    正上方屋面采用感应式智能天窗设计。整个天窗呈人字形,高差2.6米,由420个单重180公斤的工厂预制化模块构成。分布在天窗四周的风雨感应器,可根据每天实时监测的光照强度、风力大小、降雨及室内外温差等数据,自动开合天窗及窗帘,为旅客营造舒适换乘环境,同时实现节能降耗。


    这块智能天窗十分“聪明”。“不仅能实现传统的联动,还可以自定义调整天窗的开合角度、开合时间及窗帘的覆盖面积。”中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天窗施工负责人潘峰潭说。


    得益于预制化技术,施工现场仅用15天就完成了安装,极大地提高了施工效率。


    新建厦门北站屋面设计安装的是智能光纤照明系统,面积达7000平方米,居全国之首。


    “智能光纤系统宛如向日葵。”耿彬说。原来,整个智能光纤系统的光纤长度超过10万米,并可以通过采光机每天自动精准追踪太阳方位。耿彬介绍说,该系统一次光能利用率最高可达80%,较国外同类型产品提升120%,全年可节约用电约40000千瓦时。


    安全监管装上智慧“大脑”


    新建厦门北站中轴线正下方,是运营中的厦门地铁1号线。站房基础底部距地铁隧道仅3米,重合长度达250米。地铁1号线每天往返运营达300余次,一旦施工有误,将对地铁运营造成极大的安全隐患。


    面对地铁保护、复杂钢构等安全施工难题,建设团队遵循“守底线、补缺陷、除隐患、防风险”的安全专项整治行动目标,全面应用智慧监测手段,确保工程建设安全可控。


    “我们在地铁隧道内布置了83个监测点位,实时监测地铁结构位移、沉降等各项参数,保证施工安全。”耿彬说,通过自动地铁监测,团队把看不见的地下情况以数字化的方式直观呈现到地面终端系统,科学指导安全施工。


    智慧监测手段无处不在。


    新建厦门北站站房钢屋盖南北跨度约267米,东西跨度约143米,由22705根杆件拼接而成,拼接截面约54222个,屋盖最高点与最低点相差24米,总重量7423吨。


    “金属杆件看似坚不可摧,但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受力、温度等条件的变化,杆件内部会自发产生应力形变,凭肉眼难以分辨,存在安全隐患。”耿彬说。


    为保证工程复杂钢构时时处于健康状态,项目团队研发了钢结构健康监测系统,对钢结构在安装过程、整体提升和卸载后的受力状态进行全面“体检”。


    “安装在钢构件上的136个阵列传感器,可实现每秒30次高频采集,实时感知钢结构施工全过程的应力、挠度、位移和温度变化等状态,并将数据传至电脑、手机等系统终端。”耿彬说,钢结构健康监测系统提供的预警功能,让施工管理人员一目了然。


    此外,施工现场还安装了AI全景机器人转动“鹰眼”,对施工现场进行360度巡检,小到不扣安全帽戴等不安全行为都能一一捕捉,全方位确保了安全监管无漏洞。


    智能设备助力高效施工


    工期紧张,如何构建高效建造体系?“我们通过引进各类智能化生产设备、建立智慧管理平台等多种措施,持续提升施工效率。”耿彬说。


    在基础和主体施工阶段,项目部搭建了数控钢筋加工中心。通过引进数控调直弯箍一体机、自动码垛机器人、数控钢筋笼滚焊机、智能锯切套丝机等15种智能钢筋加工设备,每天可加工钢筋300余吨。“只需在系统上输入所需钢筋的参数,便能一键下发指令到对应的智能设备,做到按需定制。”耿彬说,通过智能化、产业化生产,在大幅减少人工投入的同时,日均产能提高30%,钢筋用量也节省了9%。


    混凝土浇筑凝固前的刮平工序,俗称“收面”。项目部摒弃了传统的人工收面,改用自动收面机器人,通过遥控和提前进行AI设定,机器人自动找平收面,从过去的10毫米优化到4毫米内,施工效率提升了2倍。


    在钢结构施工中,为保证结构稳定性,焊缝表面绝不能出现裂纹、焊瘤等缺陷。以往,部分超壁厚钢构件,仅焊接一条焊缝就要耗时40小时,需安排多名焊工倒班轮换不停歇工作。项目技术团队探索应用智能焊接机器人替代人工进行焊接。


    “焊接机器人自带的摄像头与智能芯片,将焊接深度和焊接路线的调整精确至毫米级别,避免了人工焊接时手抖、注意力不集中等影响焊接质量的问题。”耿彬说,相对比人工焊接,机器人焊接时长缩短了3倍,焊接质量提升了2倍,且焊缝100%一次性通过UT超声无损探伤。


    围绕提升现场机械施工工效的问题,项目技术团队建立了机械物联网管理平台。现场上百台大型施工机械均安装了智能监测芯片,每台机械每天的作业情况都被精准传输至该平台进行计算分析,帮助项目管理人员及时调整闲置或工作效率低下的机械。


    “智能设备、智能平台的应用,让我们实现了工序的高效推进,最终工程主体结构提前15天封顶,钢结构提前23天合拢,金属屋面提前16天封闭。”耿彬说。


    新建厦门北站施工建设已进入最后的百日冲刺关键时期,预计5月底将完成装饰装修工作。新建厦门北站总体规模将达到13台27线,建成运营后,年旅客发送量达5000万人次,将串连起福州、厦门“一小时生活圈”和厦漳泉“半小时交通圈”,形成一条黄金旅游带,进一步促进福建沿海城市群快速发展。

    2023-04-12
  • 消博会,宁夏好物“最抚凡人心”

    消博会上,宁夏的“名片”产品颇受欢迎。





    第三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宁夏展厅。


    4月11日,海南省海口市,第三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7号馆一隅,“吃喝玩乐”元素俱全的宁夏展厅令人眼前一亮、口齿留香。在这里,宁夏好物实力“圈粉”。


    宁夏展厅“最抚凡人心”


    宁夏展厅“好吃的”多,是消博会的公开“秘密”。此次“宁夏优品海口行”活动组织了23家企业、60种展品参展参会,其中不乏枸杞、牛奶、葡萄酒、牛羊肉等“名片”产品,这是宁夏展厅的“保留节目”,每年都有消费者慕名而来,现场品尝采购。


    今年在展会上亮相的,还有高原冷凉气候下的有机农产品。“这款黄河玉米,是水果玉米和糯玉米的杂交品种,是从我们种植的10个单品中优选出来的,目前在成都、上海销量很好。”展商柳小丽说。此外,一款沙漠种植的乐乐树小番茄,也因口感酸甜、天然健康吸引消费者品尝。


    “宁夏馆好吃的多,原生态产品最难得,品尝一圈下来饱腹而归,最抚凡人心。”一位来自山东省的曹先生说。


    “实力派”葡萄酒集中亮相


    “此次组织参展的葡萄酒大多是获过国际大奖的实力派,最能诠释‘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的含金量。”展位工作人员说。来自贺兰红酒庄、贺东庄园、保乐力加(宁夏)葡萄酒酿造有限公司、农垦酒业、原歌酒庄、兰立酒庄等16家酒庄的50多款金奖葡萄酒在展厅中央的展架上刚一亮相,就引来懂行的采购商品鉴咨询。


    为进一步促进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更好进入高端消费市场,4月10日,在参加第三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期间,宁夏举办以“中国葡萄酒·当惊世界殊”为主题的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品鉴系列推介活动,50多款金奖葡萄酒引来采购商的连连称赞。现场品鉴洽谈,以酒会友,充分发挥葡萄酒的“世界语”功能。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园区管委会负责人黄思明表示,这是中国葡萄酒在消博会最大规模的集中亮相,希望能够通过这次活动和消博会平台,对外传递中国葡萄酒的声音和中国葡萄酒的品质,在消费提振年的背景下,推动中国葡萄酒市场建设。


    3D打印“神兽”憨态圈粉


    走进消博会宁夏展位,一眼就被大眼睛、圆脑袋、憨态可掬的绿色“神兽”所吸引,大多数人会上前摸一摸,并询问其名。“这是利用砂型3D打印技术制作的麒麟雕塑,造型源自《山海经》。”宁夏共享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大区经理王南南每天都要自豪地解说多遍。


    共享装备此次带来的展品以2023年春晚“神兽”为原型,采用央视“百人千创”合作计划的山海萌兽IP原型,利用共享智能装备有限公司研制的砂型3D打印设备生产的雕塑。目前,共享集团3D打印技术全国领先,实现快速、数字化、智能化制造、符合国家环保及碳排放标准。此次企业创新融合新技术与文化潮流,利用砂型3D打印技术生产潮流手办,即将推向市场。


    把“沙漠星空”搬到海边


    金色的沙滩上,白色的建筑物呈五角星状卧于其中,这是近年来宁夏响当当的文旅产品——星星酒店。此次,星星酒店作为一处雅座的“壁挂”被“搬”到消博会现场。沙漠星空的浪漫让许多游客驻足,预约与宁夏的“沙漠之旅”。


    “此次消博会汇聚了国内外优质消费品资源和全球买家卖家,宁夏展馆就是我们面向世界的一扇窗口,集中展示了包括文化旅游、会展博览在内的‘六优六特六新’产业产品,为宁夏企业开拓市场、有效融入‘双循环’提供了良好机遇。我们希望借助此次消博会的国际平台,展现一个立体多元的宁夏,带动更多的宁夏优品走出去,吸引更多企业为‘宁’而来。”自治区商务厅相关负责人说。(记者杨娟)

    2023-04-12
  • 林西县光伏产业照亮绿色发展路

    阳春四月,乍暖还寒。站在林西县关沟10万千瓦光伏项目工地上,无遮无蔽的高原上吹来的西北风冻得人直打哆嗦,但眼前的施工场景却又叫人内心沸腾。各种机械轰隆作响,渣土车、混凝土搅拌运输车来来往往,几十名工人在自己的工位上,打桩、制钢筋笼、浇筑混凝土……热火朝天的工地上,工人们的热情丝毫没有被寒潮影响。


    林西县关沟10万千瓦光伏项目是内蒙古自治区重点项目,占地面积5641亩,计划投资近6亿元,2022年累计完成投资3.3亿元,预计于2023年10月末完工。并网发电后,年均等效利用小时为1694小时,首个完整年度净利润将达到571万元,年均发电量约21472万千瓦时,年产值大约8113万元。


    “项目建设在矿区排土场上,将光伏发电项目建设与排土场治理相结合,通过打造光伏场区实现生态修复,同时也解决了大面积土地闲置的问题,一举两得。”项目负责人王洋介绍。


    林西县有丰富的风光资源,目前已建成光伏发电项目两处,年均发电量约8000万千瓦时。关沟10万千瓦光伏项目建成投产,将把林西地区的光能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对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构建多能互补型、电网友好型的新型电力空间布局具有重要作用。


    “以资源换产业,以产业促发展。林西县积极谋划实施一批共享储能电站、增量配电网等打基础、立长远的园区供电基础类项目,竭力打造电价‘洼地’,为招商引资创造更有利条件。”林西县发改委主任吕志伟介绍。(记者王塔娜实习生杨玉婷)

    2023-04-11
  • 增加湿地生物多样性 探索建设节水园区 阿拉善盟过境黄河系统治理迈出新步伐

    《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自2023年4月1日起正式颁布施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阿拉善盟按照“一张蓝图保发展、一体共治建生态”总体思路,坚持把谋划长远和干在当下相结合,强化生态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治理带动园区高质量发展。





    黄河阿拉善段途经阿拉善高新区和示范区80公里,约占黄河内蒙古段的十分之一,是黄河由宁入蒙的重要节点。


    记者在位于阿拉善高新区九店湾黄河段的内蒙古阿拉善黄河国家湿地公园二期建设项目现场看到,多台大型机械和几十名工人正在进行水泵房封顶作业。该项目总投资2.6亿元,建设内容包括湿地水生植物修复、湿地陆生植物修复重建、湿地智慧管理服务等工程,通过对沟壑进行生物措施的修复,进一步改善入黄水质;通过对工业遗留区域的修复,达到小气候环境的打造,利用原有地形增加陆地、湿地区域,增加湿地生物的多样性,达到生态环境的平衡和和谐发展。


    “内蒙古阿拉善黄河国家湿地公园二期项目总面积为770公顷,目前完成工程量65%,项目实施后对项目区整体绿化覆盖率从35%达到75%以上。”阿拉善滨河金沙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王东浩告诉记者。


    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近年来,阿拉善高新区和示范区始终坚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以改善和保护黄河流域环境质量为目标,深入贯彻执行河湖长制,常态化开展河湖“清四乱”,实施清淤疏浚、岸线防护、滩区治理、黄河国家湿地公园续建项目等重点生态工程,着力打造“生态”实力名片。


    阿拉善高新区作为黄河流域内蒙古段上游沿黄工业园区之一,在深入实施生态立区发展战略,扎实推进黄河生态保护重点工程建设的同时,积极探索节水型园区建设的新路径、新方法,强化节水政策引导及园区节水技术改造,完善节水管理制度,引导企业加强节水技术、工艺、设备和产品的推广使用,通过循环用水、分质供水、再生水利用等措施,降低用水消耗,有效提高水资源重复利用率,逐步实现园区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以集约节约用水助推高质量发展。


    在位于阿拉善高新区的中盐内蒙古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投资300万元的母液废水汽提技改项目现场,记者看到工人们正在铺装回收配管线,安装汽提塔设备。该项目的实施将生产过程聚合、汽提及单体回收的排水进行集中处理后回收利用。


    “我们这个项目不仅是节水项目,也是一个安全环保项目,目前正在进行土建施工。项目建成投用后,通过回收废水再处理,废水排放中氯乙烯含量就会降低,预计每天节约水量200吨左右,年度可以实现节水4万吨左右。”中盐内蒙古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工艺工程师沈振峰介绍。


    自2018年至今,该公司投资约5000万元,实施完成了循环水排水深度处理、聚氯乙烯母液生化水深度处理、次氯酸钠循环利用等重点节水减排项目,年节水量约38万吨。下一步,该企业将按照国家节水行动方案要求,使用干湿联合闭式冷却塔,降低循环水系统蒸发量,实现节水减排目的。


    “今后,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以改善和保护黄河流域环境质量为目标,加强水资源管理,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引导企业转变用水观念,推动园区企业节水能力建设,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守护黄河长久安澜。”阿拉善高新区乡村振兴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姜明基表示。(记者刘宏章实习生赵小丽)

    2023-04-11
  • 贯彻新发展理念 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徐立京


    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阐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明确了到2035年“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今年4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绿色发展是我国发展的重大战略。


    我们将进一步履行好党中央机关报职责使命,用心用情,讲好新征程上最新鲜最生动的绿色发展故事。发挥人民日报全媒体覆盖用户总数超过13亿的传播优势,宣传阐释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总结推广好党的创新理论指导下生动实践的先进经验、典型案例。


    我们将按照党中央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要求,运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坚持问题导向,务实求实,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以多形态、多样化的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产品,为推动实际问题解决、打好碳达峰碳中和这场硬仗添助力、增实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文明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要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我们将宣传解读好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宣传解读好“双碳”工作有关政策、科学知识,进一步增强广大干部群众推动绿色发展、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2023-04-10
  • 赤峰:追青逐绿 绘就美景

    春景如画,候鸟翩跹。在这个春意盎然的季节,成千上万只候鸟飞越青山绿水,在途经赤峰境内的森林、草原、河流、湖泊、湿地觅食休憩,构成了一幅幅充满诗意的生态画卷。


    今年,在数量众多的候鸟中,阿鲁科尔沁旗林业和草原局与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护飞队成功监测到36只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和有着“鸟中大熊猫”之称的大鸨。这是30年来在阿鲁科尔沁旗发现大鸨越冬数量及种群最多的一次。


    “每逢春、秋季候鸟迁徙期,我们都会加强巡护巡查和疫源疫病监测,严厉打击涉野生动物违法案件。同时,积极联合社会力量开展‘候鸟护飞行动’等候鸟保护工作。”赤峰市林草局工作人员介绍说,近几年,利用卫星追踪器、红外相机等方法对马鹿、斑羚、大鸨等开展调查监测工作,准确掌握了它们的分布单位、栖息地现状和迁徙规律,野生动物保护工作更加精准科学有效。


    赤峰市各级林草部门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从国土绿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等方面,逐步提升生态安全屏障质量、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永续利用。


    全面推行林草长制,全面加强森林草原保护监管,切实加强自然保护地保护监管,加强湿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监管,加强森林草原防火和林草有害生物防控。推动退化林分和退化草原提质增效,计划全年完成退化林分改造修复35万亩、退化草原治理修复37万亩。推动生态建设“扩面增绿”,推进“两大沙地”综合治理,计划完成营造林26.5万亩、防沙治沙60万亩,完成浑善达克规模化林场克什克腾旗分场建设任务7.09万亩,建设乡村绿化美化示范村80个。全面提升林草建设质量,开展林草建设质量提升专项行动。


    继续抓好自治区林草湿碳汇试点工作,编制《赤峰市森林草原湿地碳汇能力巩固提升实施方案》,完成全空间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与绿色碳中和评估项目。同时,向森林本身要效益,积极推进文冠果、仁用杏等木本粮油以及灌木加工利用等产业发展,巩固提升果树经济林建设成效,延链补链强链,提升产品附加值。


    围绕事业发展需求,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积极开展改革创新,加强项目资金监管,增强国有林场发展活力,强化林草种苗管理,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深化林草法治建设,持续巩固林草事业发展基础。


    “我们将围绕‘两屏两区两廊多群’全市林草发展总体格局,科学布局和组织实施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持续提升森林、草原、湿地、沙地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全面推进林草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筑牢祖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和建设绿色赤峰贡献新的更大力量。”赤峰市林业和草原局党组书记、局长李雨时说。

    2023-04-10
  • 北京碳中和学会正式成立 助力北京率先实现双碳目标

    人民网北京4月7日电(董兆瑞)4月6日,由北京市科协、北京市国资委指导,北京碳中和学会主办、京能集团承办的“北京科技创新·碳中和推进会”举办。会上,北京碳中和学会正式成立,北京市民政局为北京碳中和学会颁发法人资格证书。

    “成立北京碳中和学会对于助力北京率先实现双碳目标,发挥引领辐射带动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北京市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曾劲表示,市管企业要以北京碳中和学会成立为契机,瞄准“双碳”科技前沿、建优建强研究团队,大力促进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协同创新、融合发展,切实增强市场竞争力和综合实力。

    北京市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沈洁表示,北京碳中和学会的成立是推动创新链人才链产业链联动,推动“产学研用”合作,推动跨学科发展,促进技术产品研发推广的一次实践。北京市科协将积极支持北京碳中和学会聚焦推进创新驱动的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开展“双碳”基础研究,开展国际化、前沿性学术交流活动,促进“双碳”领域科技成果转化,为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贡献智慧和力量。

    会上,北京市国资委与北京市科协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据了解,双方将以此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为契机,着力发挥首都地区丰富的科技人才资源优势,在引领国有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培养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培育卓越工程师,开展科学普及等方面密切合作,共同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服务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

    2023-04-07
  • 种下“零碳种” 长出“绿工厂”

    春回大地,奋进其时。一个个重点企业落地达茂热土,一项项重点项目赋能绿色发展……迎着春光,达茂旗零碳产业园区内各大建设项目全面铺开。工人们开足马力,不断刷新项目建设“进度条”,信心满满奔跑在春天里。

    智慧赋能添动力,绿色发展风正劲。达茂旗零碳产业园区是基于清洁能源生产、交易、转化、消费构建源网荷储一体化为主的产业平台。该园区要完成从绿色发电到高效用电,提升园区能源效率,降低用能成本,实现零碳排放。

    在达茂旗零碳园区展示中心,“新能源”与“智慧”完美结合的应用场景,通过大屏幕和模拟设备展示在我们眼前。2022年3月8日,自治区工信厅、能源局批复同意建设达茂旗零碳产业园区,按照“新能源一次性规划,新增产业负荷与新能源同步建设、同步投产,五年内达到100%全部园区消纳”要求,本着优中选优、强中选强的原则,达茂旗招商引进远景科技集团,加快推进园区建设。该项目总投资约150亿元,计划分两期建设,实施绿色纯净金属、智能大兆瓦齿轮箱等项目,同步构建新型电力系统。

    走进远景达茂旗智能风机及高新智能化齿轮箱复合项目现场,一股大干快上的气息扑面而来,各类施工车辆交叉作业,建设者们抓安全、提质效、赶工期,全力以赴保障项目建设有序推进,争取早日建成投产。

    据项目负责人任博介绍:“这一项目占地90亩,建筑面积28000多平方米,今年3月10日正式复工,将于今年8月底建成。项目主要生产大兆瓦风力发电机组及高新智能化齿轮箱,远景智慧主机与齿轮箱复合项目+绿色纯净金属项目将带来近50亿产值。我们将通过上下游产业牵引落地、本地上下游零部件本地消纳,双管齐下形成产业集聚,助力达茂旗及包头市在新能源装备制造取得新成果。”

    2023年,由远景科技集团打造的新型电力系统将为首批入驻零碳产业园区的企业实现绿电供应,绿色纯净金属项目也将同步启动。未来,零碳产业园区将实现1000亿的工业产值,新增就业岗位5万个,年减排5000万吨。

    在内蒙古金鄂博氟化工项目现场,同样是一派干劲十足的建设场景。副总经理杨望军说:“今年2月初,内蒙古金鄂博氟化工项目正式复工复产。目前,我们工程建设投资已完成3.5亿元,工程量完成了90%以上,机电仪器安装工程投资完成了7亿元,安装工程完成了50%以上,计划一期工程于5月下旬投料试生产。”

    热火朝天的建设氛围,遍布零碳产业园区各个角落。3月18日一早,内蒙古海达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年产3万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项目现场,工人们忙碌不停。作为落地达茂旗零碳产业园区的重点项目之一,海达3万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项目已接入园区绿电直供系统,生产过程中均使用绿电,使得产品的附加值进一步提高。

    “达茂旗巴润工业园区正在以零碳能源开发为牵引,以远景新能源为载体,构建新型零碳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探索‘绿电生产+智能化配电网+循环经济产业链’协同发展模式,打造成为全球零碳产业园标杆。计划通过5年时间,实现千亿级工业园区的目标。”达茂旗巴润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韩立新说。

    零碳领航,向绿进发。乘着“双碳”东风,伴随着零碳产业园区项目开工建设,一个新的绿色经济增长点正在达茂旗孕育成型。(记者蔡冬梅实习生沈玥)

    2023-04-07

  • 首 页  上一页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