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碳探武昌伢”进社区 共探低碳生活方式

    近日,武汉市武昌区以“碳探武昌伢”课后生态文明教育实践课程为切入点,举行“碳探武昌伢”进社区系列活动,武昌区丁字桥幼儿园、中华路小学的小朋友们,带着各类环保节目、低碳作品走入社区,宣传低碳环保理念,与家长、社群居民一起探寻低碳生活方式。





    丁字桥幼儿园活动现场


    丁字桥幼儿园活动现场,大班的孩子们通过朗诵《假如我是一棵树》《保护地球妈妈》《环保小卫士》等环保诗歌,传递环保意识。他们还利用身边的废旧、闲置材料制作创意花盆。孩子们和家长们大手牵小手,一同改造闲置旧园服,开展环保时装秀。该幼儿园联合武昌区教育局青少年科技辅导站、中南路街莲溪寺社区,向孩子们和社区居民发放“小种子礼包”,希望他们“认领春天,播种未来”,尝试种植,在播种中体验环保乐趣。





    中华路小学金都校区活动现场


    在中华路小学金都校区,同学们以“变废为宝的低碳智慧”为主题,制作了大量环保小手工。周予阳同学在爸爸的支持下,利用微型太阳能光伏板制作小风扇;汪佑泽同学将微型风扇装入饮料瓶,接通电源,就变成了一个微型吸尘器;熊艺竣同学将易拉罐装上轮子,用电池驱动,就是一列玩具小火车……同学们现场展示了他们的巧思妙想,这些作品不仅践行了低碳环保的理念,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实用价值很高,获得了一阵阵掌声。


    孩子们的这些环保创意作品,充满童趣也充满了想象力;更重要的是,这样的“童趣”也在他们心中种下一粒绿色低碳理念的种子。活动最后,中华路小学校长罗宏文表示,希望同学们不要把这些活动当成一个“表演”,而是要将低碳环保的理念根植在内心,期待同学们向阳生长,不负春光不负己,为建设美好家园贡献力量。(图/文朱翠兰)

    2023-03-27
  • “碳”寻之旅,未来可期

    在衢州市碳账户体系建设专班蹲点的一周,可谓是一次“碳”寻之旅,所要寻找的答案是:未来几年乃至几十年,我国城市低碳转型、绿色发展路径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可行。经过一周蹲点,收获的答案是肯定可行。


    作为推进区域低碳转型的观察样本,衢州很合适。一方面,衢州是钱塘江发源地,境内生态优良,森林覆盖率达70%,出境水质常年保持Ⅱ类以上;另一方面,衢州又是我省的化工重镇,全市万元GDP碳排放强度是全省平均水平的2.36倍。“一正一反”,考验着衢州的发展智慧。


    “要未雨绸缪、抢抓机遇,探索出一条政府主导、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双碳’实现路径,努力为中国乃至全球‘双碳’治理提供有效方案、实践样本。”透过多份对上级的汇报材料,可以看出,早在去年,衢州在全国率先探索碳账户体系建设之初,就坚定了探索区域低碳转型的发展路径——


    成立碳账户建设专班,制定出台《衢州市碳账户应用场景建设方案》等标准体系,推出碳账户数字化平台,继而在工业、农业、能源、建筑、交通、居民生活和林业碳汇7大领域建立230余万个碳账户。去年12月,衢州市碳账户碳金融获评全省数字化改革最佳应用。


    碳账户建得好不好,低碳转型路径能否完全走通,关键要看企业、个人“用”的效果如何?通过碳账户用能预算化管理应用,衢州已实现9.3万吨标煤指标从521家高碳企业向630家低碳企业逐步转移的路径;通过“低碳停车”等一系列碳普惠行动,广大居民获得个人碳积分贷款64亿元。最近,衢州正研究对碳账户数据使用规范进行地方立法。


    一系列打法扎实绵密,指向未来。对衢州来说,碳账户体系建设不会一蹴而就,但通过持续不断地探索创新,一条区域绿色低碳发展路径已缓缓铺展开来。(本报记者钱关键叶晓倩)

    2023-03-25
  • 王沪宁在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民主监督工作座谈会上强调 切实提高民主监督工作水平 助力长江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更大成效

    新华社北京3月24日电各民主党派中央、无党派人士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民主监督工作座谈会24日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王沪宁出席会议并讲话。他表示,要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中共二十大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好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民主监督工作,为守护清洁美丽的万里长江作出新贡献。


    王沪宁表示,开展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民主监督,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作出的重大部署。一年来,各民主党派中央、无党派人士积极同国家有关部门及对口省市党委和政府对接沟通,灵活高效开展工作,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有效施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王沪宁表示,各民主党派中央、无党派人士开展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民主监督,要把中共中央最关注和地方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结合起来,聚焦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共性问题、难点问题,深入开展调研,形成高质量的监督成果。要立足实际、各展优长,发挥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等优势,不断提升民主监督工作实效,形成民主党派民主监督和其他监督形式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监督合力。有关部门要履行牵头部门职责,完善落实相关机制。对口省市党委和政府要建立健全支持监督、配合监督、落实监督的工作机制,听取党外人士意见和建议,及时反馈办理情况。各有关方面要加强对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民主监督工作的宣传,展示我国多党合作制度优势。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统战部部长石泰峰主持会议。


    民革中央主席郑建邦、民盟中央主席丁仲礼、民建中央主席郝明金、民进中央主席蔡达峰、农工党中央主席何维、致公党中央主席蒋作君、九三学社中央主席武维华、台盟中央主席苏辉、无党派人士代表孙其信作了发言。


    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负责同志,江苏、四川省委统战部主要负责同志作了发言。各民主党派中央有关负责同志,中央有关部门、有关省区市党委和政府负责同志参加会议。

    2023-03-25
  • 四川中烟长城雪茄厂加快低碳转型路 奏响高质量发展主旋“绿”

    长城雪茄厂厂区一角。什邡市委宣传部供图


    作为世界最大的单体雪茄工厂,自建厂以来,四川中烟长城雪茄厂坚持在追“青”逐“绿”中践行双碳理念,按下能源清洁、环境改造、无纸办公快进键,打造出生态工业绿色低碳“新名片”。


    开启“能源清洁”高效模式


    走进长城雪茄厂大门,放眼望去,绿树环绕,碧波荡漾,整个厂区绿化模式丰富、植物配置多样,绿化氛围十分浓厚。


    “双碳”目标之下,工厂坚持能源领域绿色低碳转型,以“能源清洁”全力推进生产升级,减少非必要能源消耗和固体废物的产生,努力实现企业发展与社会、环境的和谐统一。


    如开展的锅炉“绿色双降”节能和软水再生盐降耗节能项目,为解决锅炉运行过程中的瓶颈问题,在保障工艺要求和安全的前提下,项目组成员引进精益管理工具,平衡蒸汽需求,降低用汽需求高峰,从而实现提升锅炉运行效率的目的,将锅炉运行压力从1.0MPa降低至0.7MPa,降低天然气消耗和氮氧化物排放,同时在满足正常水质处理交换前提下注盐时减少50KG用量,达到降低生产物料成本和减少废水排放的目的,实现控本增效和绿色低碳协调发展。


    近年来,工厂主要污染物排放呈持续下降趋势,二氧化碳排放同比下降273.11吨,废气污染物排量同比降低58.72%,废水污染物排放量同比下降27.4%,各项指标数值均低于国家排放标准。


    “碳”索厂区环境绿色改造


    环境改造补“绿”,产业发展增“绿”。工厂积极在“补绿增绿”美化厂区环境上做文章,切实把长城雪茄打造成国内一流的绿色工厂,为川烟“绿色化”转型上水平助力。


    在厂区环境改造工作中,工厂引入海绵城市概念,对原有乔木和部分灌木进行移栽,使用植草沟、植草砖等措施,吸收和处理雨水中的氮、磷、重金属的污染物,实现雨水资源化和生态排水。同时,新增中水回用系统,工厂生产的污水经污水管道流入污水处理站,经污水处理站处理后形成中水,再通过中水管道流入厂区并用于绿化灌溉,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系统,既减少灌溉用水的成本,又实现废水零排放。


    做好“无纸化”办公践行者


    开展“无纸化”办公,为企业增添一抹“绿”。工厂以“绿色低碳,提高效率”为目标,依托自主开发、新建网信项目途径,创新“平台+扫码”的信息交互方式,采用简道云的模块化功能及自带多功能函数,成功设计出“低代码”平台应用软件,将纸质表单转化成电子表单线上流转,在各生产部门开展线上表单运行,完成电子表单185份,减少纸质单据使用,完成业务单据无纸化、规范化、全流程追溯及进度可视化,实现办公效率和资源保护的互利共赢。


    未来,长城雪茄厂将继续以节能减排降碳和污染防治为目标,抓好全员节能理念,推动“绿色化”转型上新水平,努力实现工厂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冯彦颖)

    2023-03-24
  • 院士谈新型能源体系建设:以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技术研发,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


    日前,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北电力大学教授、新能源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刘吉臻,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长葛世荣在接受人民网等媒体采访时表示,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要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加大技术研发,以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同时,加快推动煤炭与新能源深度融合发展,推动多能互补,实现多种能源耦合发展,统筹能源安全稳定供应和绿色低碳发展。


    推动煤炭与新能源深度融合发展


    “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既要发挥能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也要符合我国应对气候变化、走向绿色低碳的发展战略,同时也要适应当今科技发展、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刘吉臻表示,该体系涉及方方面面,最基本特征是要符合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目标,具体到电力行业,要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


    在葛世荣看来,“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这8个字在新型能源体系里很重要,它们的顺序也更重要。首先要考虑我国能源安全,再兼顾环境安全。要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基础上,再确定非化石能源和化石能源所承担的保供比例。


    对于煤炭在新型能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刘吉臻认为,这些年,中央多次给出了明确的定位,要先立后破,社会对煤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发展路径共识度也越来越高。要认识到我国基本的国情和资源禀赋,也要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历史进程和阶段性。


    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我国风电、光伏发电装机突破了7亿千瓦;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突破12亿千瓦,超过全国煤电装机。2022年,我国风电、光伏发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13.8%,占全社会用电量近60%的是煤电。


    “目前,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煤炭发挥着主导作用。就发电量而言,尽管风电、光伏装机容量很大,但发电量并不大。”刘吉臻表示,为保障能源安全可靠稳定供应,目前,煤炭支撑性、压舱石作用不能动摇。要采取措施加快煤炭绿色低碳发展,无论是煤炭开采应用,还是燃煤发电技术更加高效、清洁,再加上碳捕获、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要减少煤炭应用总量,用最小量煤炭支撑更大规模新能源发展。


    “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煤炭一定要和新能源深度融合发展,要实现多元互补、源网协同、供需互动,电力系统也要走向灵活、智能。”刘吉臻强调,我国最终实现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一是产业结构要实现革命性变革,经济GDP增长不再依赖能源支撑。二是科学技术要有颠覆性突破。三是全社会能源、消费、文化与生态发生变革。用户侧要从目前的源随荷动逐渐过渡到供需互动,最后实现荷随源动,要树立电源至上,实现社会能源消费方式的变革。


    葛世荣对此表示认同,他认为,新型能源体系是基于我国能源资源禀赋的多元协同体系,包括化石能源和非化石能源融合,非化石能源里可再生能源与核能、其他能源融合,核心是安全,兼顾低碳,从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同时,提高能效、降低能耗也是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的重要方面。尽管2022年我国万元GDP能耗比上年下降0.1%,但仍比世界平均能耗水平高50%,如果我国单位GDP能耗可以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二氧化碳排放就会下降很多。因此,节能也是新型能源体系的重要内涵之一。


    “不能把新型能源体系单纯的认为是能源生产体系,应该包括用能体系、节能体系。”葛世荣说,新型能源体系首要任务是保证能源安全,通过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节能等技术,使其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同时可以清洁低碳发展。


    以技术创新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


    数据显示,煤炭是我国的主体能源,2022年国内煤炭总产量约44.5亿吨,煤炭消费量占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56.2%。


    “对一个国家来说,如果某种能源品种的比例占到50%以上,它就是一种战略性能源。”葛世荣强调,据测算,一吨标准煤大概有2.6吨的二氧化碳排放。对于我国而言,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非常重要。


    刘吉臻表示,我国燃煤发电的目标是安全、高效、清洁。当前,我国燃煤发电装备和技术取得了显著的进步,逐步实现了国产化自主化,核心技术基本掌握在自己手中,有很多技术也走到了世界前列。


    比如,百万千瓦超超临界机组的研发制造和应用,度电煤耗等技术指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节能减排效益巨大。同时,二次再热、超净排放、CCUS等技术在燃煤火电中也得到了很好的应用。


    记者梳理,“十三五”以来,我国推动了大型燃煤电站的清洁化改造,煤电机组排放的烟尘、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等大气污染物不到全社会总量的10%,我国已建成全球最大的清洁煤电供应体系。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我国燃煤电厂尤其是大型燃煤电厂的粉尘、氮氧化物和硫化物的排放已经是超低排放,有些燃煤电厂比燃气电厂的排放还要低,但二氧化碳排放的问题还没解决。”葛世荣说,未来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重点的是降低二氧化碳排放,要改变固态燃烧这一传统的煤炭利用方式,采取颠覆性技术,进行技术变革,比如发展地下煤层原位采油、采气等。


    “在煤制气领域,目前主要是煤炭开采出来后,实施地面煤气化,煤气化后可以制氢(灰氢)。天然气被认为属于清洁能源,煤制气就属于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工艺,但地面煤制气的二氧化碳排放问题依然存在。”葛世荣说,中国矿业大学40年前就开始研究地下煤炭气化技术,即煤炭直接在地下原位进行气化,将约65%的二氧化碳暂时封存在地下气化腔里。煤炭地下气化后,再用这些二氧化碳制甲醇或者其他化学品,意味着煤气化的工艺变成了接近零排放的制氢和制甲醇工艺。煤炭地下气化生产合成气,再利用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系统(IGCC)发电,是低碳排放的火电生产流程。


    除了煤制气之外,葛世荣表示,去年国家能源集团研发成功煤基纳米碳氢燃料发电技术,也是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一项新成果,应用前景广阔。“该技术将煤炭制成纳米级煤粉,将加入2%的添加剂,制成含水50%的富氢纳米水煤浆,成为纳米碳氢燃料,可以使发电煤耗降低50克/千瓦时,降低二氧化碳排放120克/千瓦时,污染物超低排放。”葛世荣说。

    2023-03-24
  • 统筹协调 创新引领 推动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

    武维华率九三学社中央专题调研组来河北省调研


    统筹协调创新引领推动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


    3月20日至2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九三学社中央主席武维华率九三学社中央专题调研组,来河北省就新能源产业发展应用开展调研。


    在河北省期间,九三学社中央专题调研组深入张家口市部分县区,实地调研火电节能、氢能产业发展、冬奥场馆绿电节能新技术应用、可再生能源利用项目建设、储能示范工程等情况,与新能源产业项目管理者、技术团队成员等面对面交流。


    武维华对河北新能源产业发展应用取得的成效给予充分肯定。他指出,发展新能源、优化能源结构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支撑,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全国两会精神,深入推进能源革命,不断拓展新能源产业应用场景,加快推动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要统筹协调新能源产业发展,立足能源资源禀赋,科学布局高品质高标准项目,带动产业联动发展,推动能源优势向发展优势转变。要推动传统重点产业绿色化、低碳化改造,推动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利用,推动新能源产业成链成群,做好延链、补链、强链文章。要强化创新引领,促进本地重点企业与国内顶尖高校、科研机构交流合作,推动产学研用深度协同发展,提升新能源产业核心竞争力。要发挥张家口可再生能源示范区的示范引领作用,持续推进机制创新、技术创新、应用创新,为全国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经验。九三学社中央也将充分发挥科技界人才、智力密集优势,为河北发展提供协调和帮助。


    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九三学社中央专职副主席刘政奎等参加调研。(记者郭晓通)

    2023-03-23
  • 多措并举推进节水控水,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多措并举推进节水控水,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节约水用好水(美丽中国)


    本报记者秦瑞杰张腾扬苏滨王浩


    核心阅读


    节水既是节约资源,也是保护环境。3月22日至28日是第三十六届“中国水周”,2023年“节水中国你我同行”联合行动同步启动。日前,记者来到宁夏银川、河北邢台、贵州遵义,探访缺水地区如何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打开厨房的水龙头,清冽的水哗啦啦流出来。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兴庆区月牙湖乡滨河家园二村,村民高发祥捧着水,痛快喝上两口。“水压大,水质清,直接喝也美得很。”高发祥说。


    宁夏银川——


    精细调水,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滨河家园二村离黄河不到一公里,但上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基础设施不完善,当地农村只能靠分散的小型扬水工程供水,不光自来水水压不稳、水质较差,还时常断水,水资源利用效率很低。


    去年12月,银川都市圈中线供水工程全线试通水成功,工程将原先沿黄河分散的小型扬水工程整合为集中扬水工程,并建成统一的供配水体系。至此,一渠黄河水被扬高送远,不仅让月牙湖乡等地的近11万人吃上好水,还将解决黄河东部近36万亩农田的灌溉用水问题,每年节约用水2800万立方米。


    在位于中线供水工程渠首的黄沙古渡泵站,灌溉管理平台的大屏幕滚动着流量、流速、管道压力等各种参数。“银川水资源极度短缺,跨流域集中调水十分重要。”中线供水工程建设项目组副组长杨绍军说。


    鼠标轻点,渠道上的闸门开始缓缓打开。黄河水被抽入水泵,送到39米高的蓄水池中,随后流向十几公里之外的农田。“集中调水后,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关键就在于调水的精准度。”杨绍军说,整个中线供水工程超43公里长的输水管线,共设置了32处监控中心、2000多个监测点位,“通过智能管理平台,渠道上所有的泵站、水闸都能实现自动调节”。


    从“人控”到“数控”,随着自动控制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及物联网技术的加入,水资源调配正变得更加精细、快捷。


    “水网联上互联网,灌溉就能更高效、更合理。从黄沙古渡泵站开始,沿途的各个渠道、支渠、蓄水池都是一张网管理,让水资源调配更加科学精准。”宁夏回族自治区水利调度中心副主任吴晓峰说,“通过远程数字化网络调度,整个渠系、调蓄水池都可以实现水量互补,旱能灌、涝能排。”


    水利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我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从2012年的0.516提高到2022年的0.572。今年水利部将围绕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加快编制全国农田灌溉发展规划,积极推进大中型灌区现代化建设与改造。


    河北邢台——


    统筹多种水源,推进地下水超采治理


    “5000余亩小麦全部采用浅埋滴灌方式进行灌溉,与传统灌溉相比,可节约用水四成。”谈到节水灌溉的好处,河北省邢台市宁晋县沃恒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白立欣露出笑容。


    “宁晋县年人均水资源量约57立方米,仅为全国年人均水资源量的2.7%。”宁晋县水务局副局长李振合说,为向节水农业转型,宁晋县推广冬小麦节水稳产配套技术、水肥一体化和旱作雨养等项目39个。


    地下水超采治理,拧紧农业水龙头是关键。河北通过大力发展滴灌、浅埋滴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建设高标准农田提升用水效率,稳定耕地季节性休耕规模,扩大旱作雨养种植面积等措施,大力推进农业节水。


    邢台发展适水农业,累计实施高效节水灌溉256.44万亩。超采区节水作物种植实现全覆盖,河渠灌溉和井渠双灌面积达到233万亩,占该市耕地面积的25.3%。


    在充分利用当地水、加大再生水等非常规水源利用的基础上,华北地区想方设法从外流域调水,增加水源供给。


    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邢台市七里河退水闸口,南水北调主河道的水以3立方米/秒的速度涌入七里河。


    “自2015年以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已累计向邢台供水22.85亿立方米,其中生态补水12.25亿立方米。这一举措有效提高了受水区域地下水回补能力,实现浅层地下水总体采补平衡。”邢台市水务局水政水资源管理与节约用水科科长孙自魁说。


    为推进河渠生态补水,邢台统筹利用引江水、水库水、外域水等多种水源,实现21条河道、144条渠道、271处坑塘全部有水,形成有水河(渠)2011公里。


    2018年以来,华北地区通过引江、引黄等外流域调水向治理区供水330亿立方米,其中253亿立方米用于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水源置换;77亿立方米用于河湖生态补水。统筹当地水、外调水、再生水,在永定河、潮白河、白洋淀等48条河湖持续开展常态化补水和夏季集中补水,累计补水240亿立方米。据监测分析,补水河流入渗地下的水量累计超过100亿立方米,促进了地下水回补和河湖生态环境复苏。


    今年,水利部将在重点区域探索实施深层地下水回补,持续推进南水北调工程受水区地下水压采,全面推进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西辽河流域等10个重点区域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


    贵州遵义——


    完善工程建设,提升供水能力


    水在山下流,人在山上愁。难以想象,在“天无三日晴”的贵州遵义,吃水一度会成为难题。


    “没吃上自来水前,我们村就指望着马家沟水库,但水库库容不大,仅有1万立方米。夏天太阳一大,水库就会见底。”前些年,在遵义市汇川区山盆镇丁村村,村民朱德林没少为水发愁。


    贵州是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山区,工程性缺水严重,加之群众居住分散,人高水低的矛盾更为突出。2013年起,贵州开展骨干水源工程、引提灌工程和地下水利用工程。截至目前,全省已建在建水库工程2700余座、农村供水保障工程11万余处,全面提升了水安全保障能力。


    去年10月,耗资87万元、历时半年的丁村村农村供水工程正式竣工,村里家家户户通上水管、安上水表,一开水龙头就能用上干净水。


    “目前丁村村农村供水工程覆盖全村11个村民组600户2500余人用水,不但能够满足日常生活,种植养殖产业也能顺利开展。”汇川区农水服务中心主任蒋利梅说,丁村村还成立了管水委员会,共有2名主管水人员和11名分管水人员,负责全天候巡查与维护供水工程。


    截至目前,汇川区已累计建成农村集中式供水工程525个,覆盖人数34.4万人,集中供水率96.7%。同时,辖区内11个镇(街)搭建村级用水户协会103个,为每一个集中式供水工程配备水管员,其中公益性水管员72名,确保工程管护落地落实见效。


    “为科学合理利用水资源,我们多次发出节水护水倡议,引导广大群众增强节水意识,做节约用水的示范者。”遵义市水务局水资源水保科有关负责人表示,2020年以来,全市新开工水库18座,总库容1.79亿立方米,同时新增农村供水项目180个,这些工程项目完工后,将进一步缓解当地工程性缺水问题。


    水利部有关负责人表示,150项重大水利工程实施后,预计可治理河道长度约2950公里,增加年供水能力约420亿立方米。今年水利部将有序推进区域水网规划建设,加强重要经济区、重要城市群、重点生态功能区等水安全保障。(人民日报)

    2023-03-23
  • 走进武昌中北路碳汇大厦,感受双碳经济新脉动——沙湖之畔响起“碳的交响曲”

    3月16日,距离全国碳市场正式开市,正好满一年零八个月。


    沙湖之畔,武汉市武昌区中北路的碳汇大厦,来自全国各地的碳市场数据汇聚于此,争相入驻的双碳企业一派繁忙,“零碳社区”研讨活动档期不断,“碳的交响曲”此起彼伏。


    作为全国首个双碳产业楼宇,这里是中国“双碳”经济的先行区,彰显着绿色发展新理念,牵动着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脉搏。


    “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为大家增添了信心,鼓足了干劲。”武昌区委主要负责同志说,作为双碳产业的先行者,将把这份责任牢牢扛在肩上,按照省委省政府打造全国碳市场和碳金融中心的决策部署,做好“碳文章”、当好“排头兵”。


    循着他所指的方向,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走进碳汇大厦,感受“双碳”新赛道上的湖北新活力、荆楚新气象。


    中碳登首个履约周期累计清算超200亿元


    碳汇大厦内的核心企业,是负责注册、登记、结算的碳排放权登记结算(武汉)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碳登”),被誉为全国的“碳大脑”。


    去年10月,中碳登正式入驻该楼,使得武昌区成为全国碳市场“神经中枢”的实际承载地。


    “我们高质量完成了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建设任务,支撑全国碳市场顺利启动,并实现至今连续无中断安全运行,受到生态环境部点赞。”中碳登相关负责人介绍,除全力保障全国碳市场平稳运行外,还为武昌区开展碳金融创新、申报气候投融资试点、带动产业聚集等领域积极发力,为擦亮湖北“碳名片”不断努力。


    一组数据,见证这只“头雁”作为——


    2021年7月16日至2022年12月31日,中碳登无一日出现交易清结算异常,系统可用性与连续性均达到99.99%。


    首个履约周期内,中碳登累计开通企业账户2508户,实现开户率100%;累计完成356个工作日的清结算,累计清算5.97万笔、209.5亿元,碳排放配额成交量突破两亿吨大关。


    “中碳登落户武昌区以来,我们出台了全国首个碳金融集聚区建设实施方案,建成启用了全国首个碳金融集聚示范楼宇,成功获批了全国首批气候投融资试点,招引落地了一批碳产业链企业……”谈及与中碳登的“双向奔赴”,武昌区地方金融工作局相关负责人如数家珍。


    自2014年湖北启动碳交易试点、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落户武昌知音大厦以来,武昌区“与碳共舞”已有10个年头。尽管大部分时间都在“默默陪跑”,但在做好服务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经验,为走好绿色发展之路赢得了先机。


    去年以来,武昌先后开展“碳共识”“碳招商”“碳创新”“碳述职”等一系列行动,为推进全国碳金融集聚区建设凝心聚力。


    150余家“双碳”企业慕名前来谋发展


    碳汇大厦32楼,有一幅武昌区碳金融招商专班的“作战图”:哪些楼层主打什么功能、规划入驻什么企业、已经入驻多少企业一目了然。


    这个专班由武昌区属国企——武汉首义科技创新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组建,于去年9月率先入驻,为产业聚集打前站、做服务。


    “最近半年,我们在大厦接待了全国各地150多家双碳企业,邀请了80家企业来大厦考察,上门拜访了40家企业。”专班负责人说,与这些企业沟通交流的过程中发现,一些发达地区双碳企业众多,但聚集效应不明显、开展业务不方便。


    基于此,武昌区提出将碳汇大厦打造成全国首个专门承载双碳产业的商务楼宇,吸引双碳产业链头部企业聚集,构建“双碳生态圈”。


    去年底,全省唯一一家取得中国证监会资信评级机构备案资质的法人资信评级机构安泰信用签约入驻大厦。


    “大厦里都是双碳产业上下游企业,足不出楼就能开展业务,非常方便。”公司评级总监袁辰云说。入驻不久,安泰信用就与中碳登、国检集团湖北分公司等机构、企业建立联系,为合作谋篇布局。


    大楼内,有的企业忙着与左邻右舍洽谈合作,有的企业则是携手产业链上下游同行一起入驻。


    中财荃兴绿碳科技湖北有限公司2月入驻,目前正在加紧装修。公司总裁陶宏玲向招商专班引荐了永业行碳中和研究中心、武汉本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湖北长江高新创投基金管理有限公司3家头部企业。“我们希望尽微薄之力,与同行团结携手开创发展新篇章,助力武昌区、武汉市乃至湖北省双碳产业发展。”


    武昌区碳金融招商专班相关负责人说,碳汇大厦首批已经入驻10家企业。该区将整合更多的发展空间,引导愿意扎根武昌发展的双碳企业在碳汇大厦及周边商务楼宇安家,共建全国碳金融聚集区。


    “碳普惠”让低碳离百姓生活越来越近


    绿色低碳,关系着产业发展,也关联着百姓生活。


    3月16日,碳汇大厦33层活动室,一场“零碳社区益起共建”研讨活动火热举行。


    来自中国(武汉)双碳产业暨碳金融研究院(筹)(简称“研究院”)、武昌区民政局、武昌区各街道社区、双碳企业以及NGO组织的30多位代表,围绕武汉市创建“零碳社区”现状、挑战以及路径等议题开展“头脑风暴”。


    “未来的智能电表能提醒家庭用户在用电高峰期降低用电量,省下电或供给公共场所惠及更多老百姓,或让电力部门降低资源外购压力,家庭用户因此获得碳积分,可用于兑换礼物、票券。”研究院执行院长阎忠宁说,“零碳社区”建设要靠相关各方献计献策,举办研讨活动是有益尝试。


    今年2月以来,在研究院的主导下,碳汇大厦已经举办了近10次双碳主题研讨活动,主题包括“绿色建筑与减碳”“低碳社区建设”“碳金融法制建设”“全国两会‘双碳’议题大家谈”等。


    这些活动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首义论碳。


    阎忠宁说,首义论碳就是要打造成双碳版的“百家讲坛”,无论是专家学者、企业家、政府工作人员、社区干部、普通百姓,只要有意愿对“双碳”发表“真知灼见”,首义论碳都将敞开大门。


    “只有让双碳理念融入社会、融入生活,成为所有人的共识,才能加快实现双碳目标。”武昌区政府相关负责人说,为让更多人民群众认识双碳、了解双碳、参与双碳,武昌区、武汉市、湖北省正积极探索“碳普惠”系统。


    据悉,湖北宏泰集团已与武汉市和武昌区的碳产业平台共同成立碳普惠管理公司,该公司将建立并运营集个人碳普惠、企业碳核算、碳账户登记于一体的统一碳普惠平台。企业和群众入驻该平台后,绿色消费、低碳出行、植树造林等低碳行为将会被量化并计入“碳账户”,成为一笔“有形资产”,惠及日后的生产生活。

    2023-03-22
  • 两部门印发通知推进节能降碳 节能标准更新升级

    节能标准是国家节能制度的基础,也是推动全社会节能降碳的重要支撑。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节能标准更新升级和应用实施的通知》,围绕加快节能标准更新升级、加强节能标准应用实施与监督检查、强化能效领先正向激励、夯实节能标准化工作基础等4个方面部署了12项重点任务。


    “我国高度重视节能标准化工作,截至目前,已发布实施强制性能耗限额国家标准108项、强制性能效国家标准66项、推荐性节能国家标准190项,节能标准体系基本建立,对促进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加快绿色低碳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说。


    据介绍,强制性能耗限额标准和强制性能效标准,是满足节能管理的基本要求,依法必须执行。“能耗限额标准规定了火电、煤炭、石化、钢铁、有色、建材等重点行业单位产品能效水平,能效标准规定了家用电器、工业设备、照明产品、商用设备、办公产品等重点用能产品设备能效水平,相关标准为淘汰落后产能、差别电价和惩罚性电价、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重点用能行业能效‘领跑者’遴选、能源效率标识制度、节能产品财税优惠等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资环分院院长林翎说。


    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与“十四五”节能降碳工作的新形势新要求相比,节能标准化工作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体现在标准制定修订效率不高、指标不够先进、覆盖范围不广、应用实施力度不足等。对此,通知提出,加快推进节能标准更新升级。在工业、能源、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公共机构、农业农村等重点领域,加快制定修订一批重点领域节能标准。比如,在能源领域,加快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输配电关键设备相关节能技术标准研制等;在城乡建设领域,制定修订建筑节能、绿色建筑、绿色建造、农村居住建筑节能等标准。


    对于重点用能行业,通知要求,稳步提升重点用能行业能耗限额要求。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介绍,重点用能行业强制性能耗限额标准分为先进值、准入值和限定值。其中先进值对标国内或国际同行业能效领先水平,原则上其取值应代表行业前5%左右的能效水平;准入值是新建和改扩建项目等新增产能必须满足的能效水平,原则上其取值应代表行业前20%左右的能效水平;限定值是存量企业生产必须达到的能效水平,应以淘汰一定比例的现有高耗能落后产能为取值原则,在基于节能改造的基础上淘汰20%左右的落后产品和产能。


    针对重点用能产品,其设备强制性能效标准分为3级(部分为5级)。其中1级水平应对标国内或国际同类用能产品设备能效领先水平,原则上其取值应代表同类用能产品设备前5%左右的能效水平;2级水平作为节能产品认证依据及新建和改扩建项目设备采购依据,原则上其取值应代表同类用能产品设备前20%左右的能效水平;3级(或5级)水平是用能产品设备进入市场的最低能效水平门槛,根据各类用能产品设备的技术特点及能效现状,原则上应淘汰20%左右的落后用能产品设备。


    “这些取值原则是对节能标准制修订中各级指标的原则性要求,在具体推进各项标准制修订过程中,将结合不同的行业能效现状、产能情况、产品设备技术特点等予以统筹把握。”国家发改委上述负责人说。


    在现有节能标准基础上,通知提出,不断扩大节能标准覆盖范围。比如,加快数据中心、通信基站等新型基础设施和冷链物流、新型家电等领域节能标准制定修订,补齐重点领域节能标准短板。同时,完善节能标准配套体系建设。统筹开展节能标准和碳排放相关标准研究制定,从全生命周期角度衔接节能标准和碳排放相关标准指标,探索将碳排放相关指标纳入节能标准。

    2023-03-22
  • 毕节市“碳”索绿色金融发展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通道

    近年来,毕节市依托地方绿色资源,积极推动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发展,推动“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


    完善保障机制


    印发积极发展绿色金融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引导各银行业金融机构根据战略定位和绿色信贷特点,建立适合绿色项目授信特点的高效审批机制。完善信贷管理信息系统,全流程标识和记录绿色信贷业务。定期收集、主动跟进绿色企业(项目)信息,对绿色企业和项目实行动态管理,健全完善促进绿色信贷较快增长的制度保障。


    拓宽融资渠道


    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推广绿色信贷产品,加大对绿色农业开发、绿色林业开发、资源循环利用、生态修复等绿色产业和绿色项目的信贷支持。积极谋划申报绿色产业扶贫项目,争取绿色产业扶贫投资基金支持,发展绿色扶贫产业。积极争取国家林草局支持建设280万亩国家储备林项目,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绿色债券,推动绿色企业上市融资。截至2023年2月末,国储林共获银行授信186.49亿元、投放到位76.65亿元。全市存续期公司绿色债券5支,募集资金规模50.5亿元。推动威宁金元能源公司在“新三板”挂牌,实现定向增发35.93亿元。


    创新融资模式


    创新“绿色发展+双碳运用”,推动颁发全省第一张林业碳票,以林地林木碳减排量收益权凭证作为林业碳票核心,探索以林业碳票作为贷款的可质押物,参与碳票存储、交易、融资等,实现碳票变现,让“碳票”变“钞票”。2022年,推动贵州银行、织金惠民村镇银行2家银行为企业开展林业碳票质押2笔共计600万元。


    创新信贷产品


    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优化绿色授信审批流程,在贷款期限、利率定价上给予优惠。开展应收账款、股权、知识产权、林权抵质押融资业务,开展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特许经营权质押、排污权抵押贷款、碳排放权融资等金融工具和服务,开发绿色车贷、绿色储蓄卡、绿色信用卡等个人绿色消费金融产品,不断创新信贷产品。截至2022年12月末,全市金融机构绿色贷款余额390.75亿元,同比增长26.16%。(贵州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

    2023-03-21
  • 数字化转型赋能科技创新 为能源绿色发展注入“活水”

    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将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列入八项重点工作之一,并强调要推进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和技术研发,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提升可再生能源占比。


    近年来,我国能源结构不断优化,截至2021年底,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达到10.63亿千瓦,占总发电装机容量的44.8%,海上风电装机跃居世界第一。多位专家在接受人民网财经采访时表示,以科技创新、复合型人才培养、数字化转型为抓手,可使能源发展步入绿色、高质量“轨道”。


    多主体激发科技创新活力


    提供发展“源泉活水”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稳步推进节能降碳,统筹能源安全稳定供应和绿色低碳发展,科学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优化能源结构。


    近年来,我国清洁能源发展势头强劲,能源结构不断优化,能源电力转型取得显著成效。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发电量29599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8.5%。


    “目前,我国已建成世界最大的清洁发电体系,总装机25.6亿千瓦,其中可再生能源装机超过煤电达到12亿千瓦以上,占总装机比重47.3%。”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董事长辛保安介绍。


    业内专家表示,加快能源绿色低碳发展,是保障能源安全的迫切需要,也是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的关键要义。推进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关键是加快非化石能源,尤其是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发展。


    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可以为新能源的持续发展提供“源泉活水”。“要通过大力推进新能源先进技术、大规模新型储能技术、绿色氢能技术、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和先进核能技术攻关,为新能源发展提供关键技术支撑。”全联新能源商会专家委员会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李灿说。


    激发新能源领域科技创新活力,需国有企业发挥创新主体作用。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钱智民表示,要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利用管理和技术优势,在部分社会资本看不到、不敢做、不想做的关键领域,整合集聚创新资源。


    “政策导向是否稳定、是否可预测是影响企业创新投入的重要因素。从这个角度看,政府针对能源发展战略的长期规划以及稳步实施能够降低能源企业创新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增加企业创新入。”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副院长陈占明表示。


    重视复合型人才培养


    提升发展“核心竞争力”


    人才资源作为创新活动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因素,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支撑作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指出,要加大科技人才及团队培养支持力度。


    “目前,我国人才和人才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还存在着不适应不协调问题,其中,最突出的一点是人才供需缺口巨大,数字能源产业作为新兴产业,人才供需缺口更是突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李强国表示,无论是人才供需失衡,还是人才与岗位能力不适配,都会对数字能源工作的顺利开展产生不良影响,目前亟需多渠道培养、吸引和交流各层次人才,建设完整的人才梯队,推动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陈占明看来,过去能源领域较为重视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对经济管理、战略规划等方面的人才培养略有不足。当前最缺乏的是了解能源专业知识和主要技术、掌握现代经济学基础理论和方法、通晓能源产业和能源企业管理知识与方法、熟悉世界各国能源市场与政策、具备能源经济分析、预测和管理能力的能源经济专业复合型人才。


    复合型人才将为能源绿色转型提供源源动力,成为能源发展“核心竞争力”。“未来,要在继续重视能源科学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同时,加大投入进行能源经济学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陈占明说。


    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


    迈入发展“高质量轨道”


    数字经济是数字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是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有力支撑。今年的政府报告指出,要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提升常态化监管水平,支持平台经济发展,加快传统产业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着力提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


    近日出台的《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提出,要进一步推进数字技术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深度融合,为我国数字化发展作出全面擘画。


    数字技术在能源革命战略中正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能源产业变革中起到关键作用。数据显示,到2030年,各行业受益于信息和通信技术减少的碳排放量将达121亿吨,其中能源领域超过18亿吨。从发电行业来看,国际能源署预测,采用数字化技术,可使2016年至2040年的年发电成本降低800亿美元,相当于全球发电总成本的5%。


    “近年来,我国能源产业链体系不断完善。但当前能源产业链仍存在供需匹配不佳、跨区域配合不佳、技术和基础设施配合不佳等问题。”清华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系副教授麻林巍表示,当下需要发挥数字化能源系统在能源供应侧与需求侧中的主动性,更好地处理能源产业链间的供需匹配不佳等现象。


    国家能源局有关负责人此前表示,要加快能源产业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升级,推动能源系统效率大幅提高,全面提升能源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目前,我国能源产业数字化已逐渐将信息技术、智慧化系统引入生产经营流程,通过数字化转型提升劳动生产率,降低资源消耗和成本开支。


    “下一步需要将设备和工厂的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基础,进一步普及应用至产业链甚至整个经济、社会的管理中。同时,还需培育更多新产业,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能源产业、能源系统深度融合,使能源全产业链实现透明、灵活、可控。”麻林巍说。

    2023-03-21
  • 气象服务助力新能源产业发展(深度观察)

    位于河北张家口市的国家风光储输示范工程。


    梁立新摄





    中国电科院张北试验基地附近的风机。


    中国电科院供图





    数据来源:国家能源局


    编者按:“张北的风点亮北京的灯”。去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场馆实现100%绿电供应,来自河北张北地区的风光绿电,让“绿色办奥”成色十足。将风、光等自然资源变成绿电,离不开精细的气象服务。张北地区每年可向北京输送风光绿电约140亿千瓦时,约占北京年用电量的1/10。


    利用风、光资源发电,加快可再生能源替代,是推动我国能源结构转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方面。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


    3月23日世界气象日来临之际,记者赴张北地区,探访气象如何服务新能源产业发展、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精密监测——


    每天捕捉风、光信息,每15分钟报送一次


    张北坝上草原,“大风车”不停转动,景象蔚为壮观。


    河北省张家口市北靠内蒙古高原,西北高、东南低,地处温带大陆季风气候区域。从内蒙古高原吹来、翻越阴山山脉的大风,从西北坝上,吹到冬奥会举办地崇礼等地。


    “张北的风,一年吹到冬。”张家口人说,坝上的大风不仅常年吹个不停,还很“硬”。


    张北县气象局副局长郭馨泽说:“张北年平均风速达每秒3米多,全年3级以上大风日数达到348天。冬天的时候,冷风吹到脸上硬生生地疼。”


    风多、风“硬”,意味着风能资源丰富。张家口风能资源储量超过2000万千瓦,是全国首个获准建设双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的地区。


    张北的太阳光照也很充足。阳光强烈时,带着热力直灼皮肤,让人眼睛都睁不开。张北因此被称为“风的故乡,光的海洋”。


    中国气象局发布的《中国风能太阳能资源年景公报》显示,张家口所在的河北北部,是我国风能、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地区。


    “用风能、太阳能发电,要先把风速、风向、气温、湿度、太阳辐射、云量等气象要素数据收集到位,做出风电、光伏发电气象预报,才能预测出能发多少电。”河北省气象局气象服务中心数据研发科科长张金满说。


    变幻难测的风、光,极大地影响着电力的生产、调度,气象工作人员全力以赴“追光捕风”。


    张北在全县布设了气象要素观测设备,每一个风力发电场内都有不同高度的测风塔,光伏电站也布设了测光站。天气雷达以及天空中的风云气象卫星,都在精密捕捉着张北地区风、光的变化。


    在中国电科院张北试验基地里,气象卫星地面接收站向着天空伫立,时时接收着气象卫星传来的风、光等信息。


    “每天捕捉风、光信息做预报,每15分钟就要报送一次。”中国电科院电力气象团队负责人王勃说。


    张金满称自己是“追光者”。3年来,河北省气象局在光伏电站、气象站建起了58套辐射监测站。结合周边大量气象设备的监测数据,以及河北的地形、大气环境、光的特点等,张金满团队研发出了光伏功率预测系统,“接下来我们要下更大力气‘捕风’,开展风力发电功率预测系统研发。”


    “我们时时刻刻都在紧追风、光,因为风、光监测预报数据要精密到时刻、点位。”张家口市气象局气象服务中心主任胡雪说。她的团队“追光捕风”后,要精准预报每一个电线杆塔点位的天气,提前发出风险提示,最大限度减少不利天气及气象灾害对电网的影响。


    精准预报——


    每天都优化预测系统,预测准确率达85%左右


    从张家口市区驱车一路向北,上百米高的白色大风机成群结队矗立在广袤草原上,成为一道道亮丽风景。一排排深蓝色的光伏发电板栉比相连,在太阳的照射下熠熠生辉。


    作为国家级可再生能源核心示范区,张北的风能、太阳能被转化为电能,源源不断地并网、输送,点亮了北京的万家灯火。


    “风光发电,受天气影响很大。”张金满说,风太小,风机转不了;风太大,风机会停机。下场雪,刮沙尘,来块云,光伏板可能会被覆盖遮挡,影响发电。


    “我们既要靠天吃饭,又不能完全看老天爷的脸色。”国网冀北张家口风光储输新能源有限公司党建部副主任梁立新说。2009年,该工程在张北开建,目标是要建成全国百兆瓦级的能源综合利用示范工程。通过储能技术、气象预测、风光互补,风电、光伏发电不稳定带来的生产、调度、并网等世界性难题,正在逐步破解。


    其中,气象预测发电功率的准确率极为关键。简单来说,就是根据当天的风、光等气象条件做出天气预报,输入发电功率模型,算出风、光电场能发出多少度电。预测准确,报给电网调度部门,形成生产调度计划,才能并网、输送出去。


    在公司的风光储输工程运行监控中心,大显示屏右上角,当天总发电量数不断攀升。屏幕左端的风速、风向、气温等气象数据实时更新。屏幕中间的“风光互补模式”运行曲线显示,当天12时至13时之间,风、光出力(风、光的能量转化成电能的过程)达到最大值。


    值班长赵博超紧盯着大屏幕,关注着每15分钟更新的预测结果,“我们每天都在优化预测系统,目前预测准确率为85%左右,达到行业先进水平。”


    对利用风、光发电的新能源行业来说,精准电力气象预报是永恒的追求。“风力预报每相差一级,风机功率预测的误差可能会达到40%左右。”王勃说。为此,中国电科院专门成立了电力气象数值预报中心,并正在探索通过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应用,不断提高气象预报精准度。


    前不久,中国气象局首次下发国家级风能太阳能资源中长期预测产品,每月中旬滚动发布。


    利用日益丰富的气象数据,中国电科院优化开发风能、太阳能发电功率预测系统。这一预测系统已覆盖我国约80%的新能源电站,预测精度不断提升,有力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


    精细服务——


    对每一个发电场提供直通式服务,保障绿电稳定输送


    风电、光伏等发电项目大多地处偏远山区、旷野,天气复杂多变,恶劣天气不时袭来,影响着电力设备的安全和发电效率。例如,高温会造成导线温度过高,引发跳闸事故;冬季大范围覆冰会压倒杆塔;强降水会损坏输变电设备等。


    在张北,每一个风光发电场都安装了防雷设备,同时还要防范每秒25米以上的大风、低于零下20摄氏度的低温天气以及沙尘暴、强降雪等。“我们对每一个发电场提供直通式服务,每一次重大天气过程都会提前预报预警,帮助场站防雷防雪防沙尘暴等。”郭馨泽说。


    几天前,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张家口公司输电运检中心主任丁斌,收到市气象局气象服务中心发来的大风蓝色预警专报,立即启动应对方案,对重点线路开展专项巡视排查,提前采取防范措施,增强了电网设备抵御恶劣天气的能力,最大限度保证了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去年3月中旬下了一场冻雨,张家口电网部分线路出现覆冰。由于提前得到气象预警,我们及时安排人员进行现场观冰,随时掌握覆冰厚度变化,提前准备好应对措施,避免了输电事故发生。”丁斌说。


    每天发布电力气象专报;重大天气过程发布重要气象专报、快报及预警;提供山火风险预报等分灾种专报、实时预报,并专门定制了电力气象服务微信公众号;对输电杆塔、重要设备、变电站进行逐小时、逐点位预报……


    “我们努力让气象服务越来越精细。比如,前几年山火引起的线路跳闸时有发生,因此我们开发了电力气象服务火点监测平台。”胡雪说,张家口市气象局气象服务中心通过卫星遥感数据监测火源,一旦发现火源点,会第一时间发出警示。去年,因为有了山火监测预警,输电线路因山火而跳闸的事件大大减少,进一步保障了输电安全。


    尝到精细服务的甜头,丁斌表示,今年要和气象部门进一步加强合作,更好保障地区电网安全运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助力新型电力系统示范区建设。张家口市气象局气象服务中心副主任赵海江说:“我们正在筛选地点,在重点线路布设微气象站,增加观测的气象要素,提供更加精准精细的电力气象服务。”


    张金满介绍,针对全省的集中式光伏电站和分布式光伏、风电场,河北省气象局提供精细化数值预报服务,并研发了光伏功率预测系统,已在14个光伏场站安装使用。对省级电网调度、输电部门每天提供两次未来10天精细化预报,每15分钟提供一次未来4小时天气预报,推演未来天气变化过程,提前发出气象灾害预警。河北省气象局气象服务中心还牵头成立了“电力气象服务联盟”,整合省市电力气象技术和资源,专门为新能源电力企业提供专业气象服务。


    如今,冀北区域生产输送的每2度电中就有1度电是绿电。今后,随着科学技术进步、气象服务保障提质增效,绿电占比将不断提升,张北的风将持续点亮万家灯火,续写绿色低碳发展新篇章。


    高质量气象服务走进各行各业(记者手记)


    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先导性社会公益事业。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气象工作关系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战略定位,发出开启气象强国建设的号令,为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气象高质量发展,有力服务保障能源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大力发展新能源已成为我国纵深推进能源革命、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大举措,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方面。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气象服务能力不断提升,通过精密监测、精准预报、精细服务,大自然的风、光变得可预测、可利用,源源不断转化为绿色电力。2022年,我国风电、光伏发电新增装机突破1.2亿千瓦,连续3年超过1亿千瓦。气象高质量服务保障有效助力新能源发展,为推动实现“双碳”目标作出贡献。


    目前,我国已初步建成覆盖几十个部门、上百个行业、亿万用户的现代气象服务体系,提供全流程、全环节、全周期的递进滚动式气象服务。例如,发布分区域、分作物、分灾种的农业气象信息,全国125万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300余万种粮大户和农机作业人员,享受直通式气象服务;气象、公安、交通等部门,合力优化提升100多条恶劣天气高影响路段的气象服务;中央气象台远洋气象导航服务加快发展,已惠及几十家航运公司;为重大工程建设提供全过程精细气象服务,保障工程建设顺利开展……“气象+”服务模式与国民经济各领域深度融合,助力高质量发展。


    同时也应看到,气候变化已成为全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各类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各行各业的高质量发展、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都对天气预报、气候预测的准确率和精细度提出更高要求。服务保障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气象工作仍然任重道远。为加快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国务院去年印发《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明确了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从增强气象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强气象基础能力建设、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提高气象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等7个方面,对主要任务作出系统部署。


    今年3月23日是第六十三个世界气象日,主题为“天气气候水,代代向未来”。这一主题再次提醒世人,天气气候及气象事业关系国计民生,关系我们可持续发展的美好未来。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新征程新气象,奋力推动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以更优质更高水平的气象服务,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保驾护航。

    2023-03-20

  • 首 页  上一页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