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妥善处理生活垃圾 让乡村更美丽更宜居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


    近段时间,本报收到一些读者来信,反映在治理农村环境污染、提升村容村貌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意见建议。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还存在哪些难点问题?如何激发农民群众参与环境卫生整治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如何建立管护农村人居环境的长效机制?本版推出“关注农村人居环境”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编者


    到2025年,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新进步。


    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稳步提高,厕所粪污基本得到有效处理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不断提升,乱倒乱排得到管控


    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明显提升,有条件的村庄实现生活垃圾分类、源头减量


    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水平显著提升,长效管护机制基本建立


    ——摘自《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年)》


    干净整洁、美丽宜居,是广大人民群众对乡村最朴素的向往和追求。近年来,针对一些农村地区长期以来存在的脏乱差问题,各地各部门持续加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力度,农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村容村貌稳步提升,村村寨寨换了新貌。


    不过,不少读者来信反映,当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水平与群众期待相比还有不小差距,需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妥善处理生活垃圾,扭转“垃圾围村”困境


    “村里的生活垃圾乱堆乱放、无人清理,垃圾堆得到处都是,产生的恶臭令人作呕。还有些垃圾甚至堆在村民家门口,挡住了道路。”前不久,河南濮阳县文留镇孟英村村民来信反映生活垃圾无人清理的问题。


    据了解,村里垃圾原本有专人打扫,每天由垃圾车拉到镇上的垃圾中转站。但近段时间,清洁工人一直没有来村里打扫清运,而生活垃圾每天都在产生,导致垃圾越堆越多,严重影响了村里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


    针对村民反映的问题,文留镇孟英村村民委员会经过集体研究决定,由村集体出资组织人员清理村内主要道路积存垃圾,频率为每周大扫除一次。“垃圾围村”的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目前,我国农村生活垃圾处置主要采用“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三级处理模式。村里按照农户居住情况和人口规模设置垃圾收集箱收集生活垃圾,并由清洁工人统一上门收集后倒入村内垃圾箱。乡镇环卫所组织车辆对各村(社区)收集的垃圾集中压缩转运,原则上日产日清,对垃圾产生量大的则以垃圾箱随满随转运。镇上收集的垃圾则全部运送到县垃圾焚烧站进行焚烧处理。


    据农业农村部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已覆盖90%以上行政村,垃圾处理设施投资显著增加,农村垃圾山、垃圾围村等现象明显改善。但与此同时,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还存在一些问题和短板,比如各地进度不平衡、质量总体不高、资金投入不够等,与农民群众的期盼还有较大差距。


    “我住在山西省边远山区农村,邻近一些农村的生活垃圾一直无人收集、无人处理。有些人口较多的中心村还有环卫部门集中收集处理生活垃圾,但周边一些小村庄却没有这种服务。村干部多次向有关部门反映过此类问题,但一直没有得到解决。”山西五台县读者王先生反映。


    记者调查发现,这种情况并非个案:有的农村环卫基础设施配备不全,垃圾集满后不能及时清运;有的垃圾桶配备不全,或者被损坏后没有及时更换;还有的清洁工人违规处理垃圾,造成环境污染。这些问题影响了农村生活垃圾的清运处理工作,不同程度造成农村环境污染。


    广西岑溪市大业镇同福村村民反映,村里垃圾因为清运不及时,堆积如山并散发恶臭,严重影响村容村貌。而且,清洁工人采用直接燃烧的处理方法,产生的浓烟、灰烬等四处弥漫,影响了群众的生命健康。


    针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大业镇政府在了解情况后,对相关人员进行批评教育,并要求清洁工人每天按规定处理方式定时清运垃圾、定期冲洗路面。“我们将强化环卫保洁员的培训和监管,同时引导村民进行垃圾分类,妥善处置易燃物,减少不可降解的垃圾排放,提倡回收利用、源头减排,合力解决‘垃圾围村’问题。”镇政府工作人员表示。


    “农村生活垃圾随意倾倒现象不容忽视。”广东梅州市五华县读者郑宇涛说,他发现,一些地方农村群众随意倾倒生活垃圾的现象仍然比较普遍,这其中既有群众生活习惯的原因,也有乡村干部和环保部门不重视宣传引导的原因。


    “希望采取措施从根本上扭转乡村生活垃圾随意倾倒现象。不仅要加大对农村环境卫生保洁基础设施建设、运行经费的投入,更要切实加强对群众的宣传教育,督促帮助村民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确保村庄干净整洁。”郑宇涛说。


    完善污水处理系统,解决污水乱排问题


    “以前农村穷,顾不上村容村貌,普遍脏乱差。现在大家日子好多了,也希望有个好环境,脏乱差的现象改变了很多。但是,我发现一个问题,就是污水没地方排。有些村民在自家院子里挖个污水池,一旦遇上雨水较多的季节,容易溢出来,污染环境。”安徽阜阳市阜南县公桥乡一位网友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上留言表示,希望有关部门重视这个问题,帮助村里建设统一的污水排放管网。


    对此,阜南县委表示,农村污水管网建设可以按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开展,由村民向村委会提出申请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村级“四议两公开”程序进行审核后,逐级上报至乡县两级政府,由县内业务部门审批完毕后即可安排实施。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农村人均生活用水量和污水排放量逐年递增,为污染治理带来挑战。2018年部署实施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将“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作为一项重点任务,要求因地制宜采用污染治理与资源利用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态措施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建设模式和处理工艺。截至目前,大部分地区已基本建立了污水排放标准和县域规划体系,污水处理公用设施投资强度不断加大,农村污水处理能力快速提升。


    “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任务依然艰巨。相对于城市污水处理,农村还面临着吨水投资成本高、管网建设难度大、运维保障不足等问题,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的突出短板,也是工作难点。”中共河南省委党校教授王松德表示。


    来自生态环境部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仅为28%,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作面临整体治理率偏低、资金投入缺乏、设施建设不规范、长效机制不健全等诸多问题。”王松德说。


    “我们附近11户村民所住的街道,一直没有排水沟,雨水、生活污水在路面横流,村民不堪其扰。而且,污水在巷道里长期积着,道路路基都被泡坏了,巷道旁边的村民房屋也受到影响,出现了屋内墙壁潮湿、墙体裂缝等问题。”陕西宝鸡市凤翔区虢王村村民反映,希望有关部门尽快规划科学合理的雨水污水排水系统,从根本上解决污水乱排的问题。


    记者调查发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方面地区差异比较明显,中西部及偏远乡村普遍缺乏污水处理设备,农民对污水处理的认知还有待提高。这与污水处理设施设备和管网建设投入高、专业管护人才缺乏、污水处理技术过度参考城镇经验等有关。还有一些村庄采取自建污水处理站或渗水井的方式,但条件普遍较简陋,存在渗水污染等隐患。


    “一些农村地区缺乏完善的排水渠道及污水处理系统,这也导致生活污水通过散排形式进入村庄的河道、湖泊甚至地下水,不仅污染农村生态环境,还损害村民身体健康,影响农村经济发展。”湖南邵阳市读者余顺城在来信中说,“没有经过处理的生活污水不仅会污染水源,同时还会增加疾病传染的风险。建议有关部门针对农村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当地条件的污水处理技术,综合考虑环保与经济,确保达到足够治理效果。”余顺城表示。


    发挥村民主体作用,推动村容村貌整体提升


    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上,关于村容村貌的反映比较常见,其中多数都是反映有人将村集体巷道或者公共场地圈为己有,引发了邻里矛盾。还有的反映一些农村人口流失,废弃的房屋、猪栏、牛棚、旱厕等在无人看护的情况下,逐渐成为危房,甚至倒塌成为废墟,严重影响了村庄的干净整洁。


    “过去,农村建房都没有规划,村里对规划空间也不重视甚至并不了解,村民建房都很随意,只要位置好,就会优先建造,并不会选择集中建房居住。这种情况也导致现在农村房屋杂乱无章,影响了农村的整体风貌。”河北邯郸市广平县读者齐红玉说,近年来,很多地方的农村都开始注重整体规划,重点解决规划不明确、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乱占公共空间等问题。但是在个别地方也出现了诸如重复建设、随意施工、违反村民意愿强迫“上楼”等问题。


    2021年,中办、国办印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年)》,“推动村容村貌整体提升”是其中一项重点任务。《方案》要求加强乡村风貌引导,突出乡土特色和地域特点,不搞千村一面,不搞大拆大建。


    “真正的现代农村社区既要保留农村社区的特点,即‘多样的有序’,还要从市政基础设施、物业管理、运营维护等方面提升现代化水平,提高村民生活质量。乡村风貌不能简单照搬照抄、拿来主义。”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城镇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冯新刚说,提升村容村貌应在乡土文化的基础上提升审美情趣,挖掘乡村美感和亮点;要杜绝简单的“拿来主义”,以免造成对本地乡土文化和特色风貌的破坏。


    不少读者提到,要真正发挥村民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中的主体作用,必须让农民群众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来,农村环境才有可能得以彻底改善。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农民群众既是直接受益者,也是关键参与者、建设者。要让群众都有意愿、有动力参与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来,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自己的家园变得更美好、更宜居。”甘肃武威市读者曹先生表示,建议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核心作用,引导带领农民群众推进移风易俗、改进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


    建立完善村规民约也是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积极性的有效举措。很多地方将环境卫生要求纳入村规民约,村民还开展各种评议活动褒扬乡村新风,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在重庆綦江高滩村,村两委召开村民大会通过了“八个严禁”,其中第六条就是“严禁乱扔垃圾、不爱护公共设施和门前环境卫生”,并公布了处罚措施。很快,村民门前屋后的卫生环境问题就得到了有效解决。村里的环境越来越干净,村民居住舒心,游人也越来越多。

    2023-02-06
  • 昆明市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

    近日,昆明市政府办公室印发《昆明市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提出将以绿色低碳为导向,统筹推进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到2035年,全面建成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示范城市。


    《工作方案》提出,到2025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较2020年分别下降14%、12%,清洁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占比84%以上,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到40%以上。到2035年,绿色发展水平显著提高,绿色产业规模迈上新台阶,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持续优良,全面建成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示范城市。


    《工作方案》梳理提出了目标清单和重点任务分解表,确保各项工作实施“看得见”“够得着”。其中,重点任务主要包括全面构建昆明特色绿色产业体系、有序构建绿色流通贸易体系、提升城乡建设绿色化水平、健全绿色低碳生活和消费体系、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完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政策支持6个方面共23项重点工作,对各项重点工作任务明确了牵头单位和责任单位,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到位。


    《工作方案》明确,在全面构建昆明特色绿色产业体系方面,将加强绿色能源开发利用,加快工业绿色转型。通过抢抓新一轮新能源开发机遇,加快禄劝撒永山25万千瓦光伏电站等一批新能源项目建设工作。以推进绿色能源产业链为抓手,提升绿色能源装备产值,发展壮大光伏、绿色制造、智能电网设备3个增长极,积极谋划氢能、储能产业链,探索推进加氢站、储能电站等绿色能源新领域应用。


    在率先打造健康生活目的地、提升绿色服务水平方面,将立足昆明独特优势,加快形成布局合理、特色突出、协调互补、融合发展的大健康发展格局,从着力打造健康产业“第一车间”、抢占生物医药领域制高点、加快医疗服务能力升级、培育高原特色体育运动产业、打造康体养生养老福地、打造休闲健康旅游胜地、普及健康生活方式、营造健康文化氛围、强化健康品牌营销推广等方面高质量推进国际大健康名城建设。(张雁群)

    2023-02-02
  • 挺起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脊梁”——聚焦山东省加力提速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

    “将工业经济摆在更加突出位置”


    “全力抢进度、促生产”


    “为工业高质量发展插上‘数字翅膀’”……


    2月1日上午,山东高规格召开全省加力提速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会议直接开到县(市、区)。聚焦工业经济,山东近期目标锁定“确保一季度开门红”。大会现场,一句句话语掷地有声、振奋人心。不少参会人员表示,这就像发令枪响,拼经济,开跑了。


    以工业生产之“稳”助力稳住经济大盘,以产业升级之“进”积蓄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与会人员表示,将紧紧围绕省委要求,增强发展工业经济的责任感紧迫感,提振干事创业的精气神,抢抓发展机遇,加快企业和项目复工复产,促进工业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实现首季“开门稳”“开门红”。


    科学把握形势,坚定信心乘势而上


    工业是经济的“压舱石”,工业稳才能经济稳。作为工业大省,山东工业基础雄厚,规上工业企业数量突破3.4万家,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32.9%,工业在全省经济体系中占比近三分之一。


    发展工业经济,工业企业是主力军。“2022年,万华化学集团项目建设成果丰硕,生产经营稳中向好。”大会发言时,董事长廖增太表示,这主要得益于省市各级党委、政府出台相关政策,积极帮助企业排忧解难,保证了正常生产施工。


    过去一年,面对多重超预期因素冲击,山东谋划实施一揽子创新性务实举措,工业经济总量不断壮大,增速实现领先,结构持续优化,保持了稳中向好、进中提质的良好态势。数据显示,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达到5.1%,比全国高1.5个百分点,工业投资增长12.8%,比全国高2.5个百分点。


    “山东省工业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稳中有进的总体态势没有改变,工业稳增长和高质量发展面临诸多机遇。”会议深入分析了全省工业经济发展形势,明确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工业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


    近年来,中央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先后出台稳经济33条、稳工业18条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山东也相继创新推出系列政策举措。大家表示,这些真金白银的政策将释放巨大红利,持续提振市场预期和信心。


    随着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生产生活秩序加速恢复,人员物料进出更加顺畅便利,为企业开足马力生产、全力开拓市场提供了良好条件。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也将极大激发山东发展活力,为工业经济发展拓展更大空间。


    发言中,大家纷纷聚焦“机遇”二字,表达了增强做好工业经济工作的信心和决心。“当前,全省上下凝心聚力谋发展、斗志昂扬抢开局。工信系统一定全力当先锋、打头阵,有效应对各种困难挑战,扎实推动山东省工业经济加力提速、稳进向好。”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厅长张海波说。


    扭住关键环节,奋力夺取一季度“开门红”


    开局关乎全局,起步决定后程。


    一季度是全年经济的风向标,做好一季度工作至关重要。必须扭住关键环节,采取有效措施,全力抢进度、促生产,确保工业经济“开门稳”“开门红”。山东提出,从抓复工、促稳产达效,抓投资、促项目建设,抓技改、促产业升级,抓市场、促供需对接,抓管理、促降本增收等方面发力,为全国大局多作贡献。


    作为工业大市,滨州2022年规上工业营收9955亿元,居全省第3位;增长11.32%,增速居全省第2位。“春节期间,我们坚持重大项目不停工、重点企业不停产、招商引资不停步,目前已有1432家规上企业复工复产。”滨州市委书记宋永祥说,其中,魏桥集团大年初六后所有产能全部满负荷运行,生产经营安全稳定、产销平衡,开局起势迈出坚实步伐。


    不止魏桥集团,放眼全省,山东重工、东明石化、歌尔股份、海尔集团、山东能源、山东黄金、齐鲁制药等一批骨干企业,开足马力抓生产、铆足干劲挖潜能。“这些骨干企业树立了标杆榜样,为全省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张海波说,截至1月31日,全省3.4万家规上工业企业开工率达到92.4%,1000户重点企业开工率达到94.7%,春节假期后4天内开工企业数量实现翻番。


    扭住关键环节,推动工业经济“开门红”,会议提出要持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开展新一轮技改提级行动。与会人员表示,如果“双招双引”是“增量培育”,那么技术改造则是“存量变革”,更容易产生裂变效应,更加直接、更加有效。


    淄博是工业大市,作为全国首批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传统产业是一个绝对不能丢弃的富矿。“我们将加力提速存量优化攻坚,纵深推进‘千项技改、千企转型’,加快‘工赋淄博’建设,全年实施市级重点技改项目500个以上、数字经济重点项目100个以上,年内实现规上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全覆盖。”淄博市委书记马晓磊说。


    聚力提质增效,培育工业增长新动能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工业是龙头、是脊梁。会议不仅全面部署了促进工业经济“开门稳”“开门红”的工作措施,还系统安排了今后一个时期推动工业实现由大到强转变的重点任务,加力科技创新、转型升级、数字赋能、节约集约、减污降碳,培育工业经济增长新动能、塑造工业发展新优势。


    科技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也是塑造工业经济新优势的不二选择。会议提出,要聚力搭建创新平台,聚力突破创新技术,聚力引育创新人才,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


    “青岛将发挥54家国家级创新平台、341家省级创新平台作用,支持一汽解放(青岛)商用车研究院、中国钢研研究院、中科曙光研发总部基地等央企研发机构发展,协同开展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促进更多科技成果转化。”青岛市市长赵豪志说。


    放眼全球,数字经济正在成为重组要素资源、重塑经济结构、改变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当今全球的必然趋势。“为工业高质量发展插上‘数字翅膀’,要坚持以数字变革引领全面转型,统筹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据价值化和治理服务数字化。”浪潮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邹庆忠对记者说,作为数字经济的领军企业,浪潮集团基于云洲工业互联网平台、高端工业软件等核心业务,积极发挥在数字技术方面的比较优势,持续推进工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变革,已成功打造山水集团、山东方垠、山东九羊钢铁等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标杆,为山东省工业经济回稳向好和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数字新动能。


    加力提速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强化服务保障,营造工业经济发展更优环境更好氛围。1月31日,济宁市召开了金融机构加力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市县两级302家金融单位参加,表彰了市级25家服务地方发展先进单位,引导更多“金融活水”浇灌实体经济、流向中小微企业。“我们将强力抓好要素保障,在金融、土地、审批、能源等方面优先保障,坚持绿色低碳发展,守牢生态环保底线。”济宁市委书记林红玉说。


    枣庄将实行领导干部领衔、“专班+专员”全过程调度帮扶机制,着力增强工业经济运行分析的前瞻性和精准度;潍坊将深入推进“链长制”,强化服务企业专员制度,实施营商环境一号工程……加力提速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一项战略性系统工程。交流发言时,各地都表示要集聚各类要素、汇聚各项政策、凝聚各方力量,形成大抓工业、齐抓工业的强大合力。


    人勤春来早,奋进正当时。“我们将把推动高质量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将工业经济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纵深推进新型工业化强市建设,加力提速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泰安贡献。”泰安市委书记杨洪涛说。(刘兵李子路)

    2023-02-02
  • 《海南省“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出台 从九大方面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

    近日,《海南省“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出台并要求,到2025年,全省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20年下降13%,能源消费总量得到合理控制,化学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等主要污染物重点工程减排量分别达到1.83万吨、0.13万吨、0.4万吨和0.13万吨。


    《方案》旨在建立健全具有海南特色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方案》安排部署从九大方面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重点行业绿色升级工程、园区节能环保提升工程、城镇绿色节能改造工程、交通物流节能减排工程、农业农村节能减排工程、公共机构能效提升工程、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工程、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整治工程、环境基础设施水平提升工程。


    重点行业绿色升级工程方面,到2025年,全省重点领域达到能效标杆水平的企业数量比例超过30%。


    园区节能环保提升工程方面,实施园区循环化改造工程,各园区在一年内尽快编制循环化改造实施方案。预计到2025年,洋浦经济开发区、海口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老城经济开发区、东方临港产业园区、昌江清洁能源高新技术产业园完成循环化改造工作。


    城镇绿色节能改造工程方面,优化城市发展空间,在有条件的地区探索形成空间资源高度“循环利用”的“海南模式”,打造热带滨海岛屿特色的绿色低碳发展道路,推动低碳城市、韧性城市、海绵城市、“无废城市”建设。到2025年,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星级绿色建筑占比达到30%以上。


    交通物流节能减排工程方面,到2025年,公共服务领域和社会运营领域新增和更换车辆使用清洁能源比例达100%。到2025年底,力争全省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50万辆,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占全省汽车保有量的20%。


    农业农村节能减排工程方面,到2025年,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90%以上,黑臭水体整治比例在45%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6%以上,当季农膜回收率达到85%以上,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率达到90%以上。

    2023-02-01
  • 政策解读丨黄河生态保护治理,山东部署攻坚

    黄河生态保护治理,山东部署攻坚


    以黄河沿线9市辖区范围为重点,覆盖全省16市





    近日,山东省生态环境厅等12部门联合印发《山东省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进一步明确我省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攻坚的重点任务。此前,生态环境部等12部门联合印发《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战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涉及我省的攻坚范围是“一干(黄河干流)、一支(大汶河支流)、一湖(东平湖)”。在国家《行动方案》基础上,《行动计划》进一步拓展攻坚范围,明确以黄河干流、主要支流(大汶河)及重要湖库(东平湖)等国家攻坚区域为核心,以济南、淄博、东营、济宁、泰安、德州、聊城、滨州、菏泽等黄河沿线9市辖区范围为重点,覆盖全省16市。


    山东是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区域和黄河流域唯一河海交汇区,《行动计划》坚持问题导向,共制定河湖生态保护治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空气质量全面改善、城镇环境治理设施补短板、农业农村环境治理、生态保护修复6大攻坚行动、24项攻坚任务、79条具体攻坚措施。


    其中围绕河湖生态保护治理,《行动计划》部署攻坚任务:加强河湖水生态保护,完成黄河干流、主要支流及重点湖库水生态调查评估,建成一批美丽河湖、幸福河湖。巩固提升河湖水质改善成效,建立全流域入河排污口“一本账”“一张图”,实施入河排污口分类整治,2024年6月底完成黄河流域入河排污口整治工作。严格环境风险防控,开展黄河干流及主要支流环境风险调查,完成大汶河突发水污染事件“一河一策一图”。加强河口海湾污染防治,推进入海排污口整治与规范化管理,到2023年,完成全部入海排污口整治任务。以总氮为重点加强入海河流污染治理,沿海各市制订入海河流“一河一策”治理方案,持续降低入海河流总氮浓度,到2025年,黄河入海断面总氮浓度得到有效控制。


    围绕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行动计划》明确要强化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禁止在黄河干支流岸线一公里范围内新建、扩建化工园区和化工项目。严禁引用黄河水“挖湖造景”等不合理用水需求。加快工业污染治理,到2025年,沿黄工业园区全部建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以黄河流域为重点,推进全域“无废城市”建设和“清废行动”。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到2025年,沿黄9市城市再生水利用率力争达到55%。


    根据《行动计划》,到2025年,全省各项生态环境约束性指标全面达到“十四五”目标考核要求。其中,沿黄9市细颗粒物(PM2.5)浓度控制在40.8微克/立方米以内,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66.5%,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率控制在1.2%以内,地表水国控断面达到或优于Ⅲ类水体比例达到64.4%,地表水劣Ⅴ类水体全面消除,县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优良比例达到96%以上,县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全部消除,森林覆盖率完成国家下达目标任务,水土保持率达到85%,造林绿化20万亩,沙化土地综合治理670公顷。(陈晓婉)

    2023-02-01
  • 绿色转型 港口更低碳(新春走基层)

    “由天津港发往河北定州的氢能重卡现在发车……”大年初七上午,在天津港中部散货堆场,27辆氢能重卡有序而出。


    “这些车辆运的是焦炭,往返于天津港与河北旭阳能源有限公司之间。单车运量约30吨,一天一辆车能跑两个来回。”天津荣程集团副总经理高玉科介绍,相比传统燃油车,氢能重卡的减排效用十分显著。“今年天津港至荣程钢铁绿色通道氢能重卡还将加速投入,力争实现全程疏港通道零排放。”


    司机刘栋山驾驶着氢能重卡,运输了半年多的砂石料。他说:“这种新型环保车辆安全、舒适、动力强,驾驶室噪声小,加满氢之后能直接开到定州。”


    “减排前,天津港煤炭和矿石运输以汽运为主,尾气排放量大,很影响港区的空气环境。”氢燃料电池的应用,为天津港拓宽了清洁、绿色公路疏港通道能级,持续放大减污降碳协同效能。“现在港区空气变好了,环境更美了。”刘栋山说。


    近年来,天津港集团在保证货物吞吐量曲线上扬的同时,碳排放强度曲线平稳下降。“与2012年相比,天津港货物吞吐量上升12%,集装箱吞吐量增长64%,碳排放强度下降16%。”天津港集团科信设施部副总经理陈艳萍说。


    “在陆侧,天津港集团加强能源结构优化,实施港口机械清洁化改造,推进清洁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天津港集团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北疆港区C段智能化集装箱码头已成为100%使用绿电、且绿电100%自产自足的零碳码头,实现了生产全过程“碳中和”。


    据统计,目前天津港已投产风力、光伏发电系统装机容量达到2.8万千瓦,年发绿电近6000万千瓦时,可节约标准煤约1.8万吨,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万余吨。

    2023-01-31
  • 三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延续实施 精准支持重点领域

    人民网北京1月31日电(黄盛)据中国人民银行消息,为精准有力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绿色发展等领域的支持力度,人民银行在近日印发通知,延续实施碳减排支持工具等三项货币政策工具。


    具体来看,碳减排支持工具延续实施至2024年末,将部分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和外资金融机构纳入碳减排支持工具的金融机构范围,进一步扩大政策惠及面,深化绿色金融国际合作。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延续实施至2023年末,在保障能源供应安全的同时支持经济向绿色低碳转型,助力科学有序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交通物流专项再贷款延续实施至2023年6月末,将中小微物流仓储企业等纳入支持范围,进一步增强金融支持交通物流保通保畅的力度,助力交通物流业高质量发展。


    据悉,人民银行于2021年11月8日创设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并在此基础上再设立2000亿元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碳减排支持工具是人民银行为支持碳达峰、碳中和而创设的货币政策工具,通过向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提供低成本资金,支持为碳减排重点领域内具有显著碳减排效应的项目提供优惠利率的贷款。按照规定,人民银行通过“先贷后借”的直达机制,对金融机构向碳减排重点领域内相关企业发放的符合条件的碳减排贷款,按贷款本金的60%提供资金支持,利率为1.75%。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明确支持煤的大规模清洁生产、清洁燃烧技术运用等七个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领域,以及支持煤炭开发利用和增强煤炭储备能力,按贷款本金的100%予以低成本资金支持。交通物流专项再贷款明确支持道路货物运输经营者和中小微物流(含快递)企业,按贷款本金的100%予以低成本资金支持。


    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近日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截至去年年底,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余额大约6.4万亿元,在引导金融机构合理投放贷款、促进金融资源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倾斜、保持货币信贷总量稳定增长、稳定宏观经济基本盘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对于此次延续实施上述三项货币政策工具,人民银行表示,结构性货币政策坚持“聚焦重点、合理适度、有进有退”,继续加大对普惠金融、绿色发展、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


    东方金诚信用高级分析师赵剑松向人民网财经表示,此次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时间范围延续,再次体现我国基于国情在保障能源供应安全的同时支持经济向绿色低碳转型的意愿和担当。交通物流专项再贷款是2022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和交通运输部出台的交通物流专项再贷款政策,此次交通物流专项再贷款政策工具时间范围的延续,表明了国家在助力交通物流业复苏的决心。专项再贷款政策的适用对象为面临较大经营压力和资金压力的物流企业和个体货车司机这两大群体,此举将进一步增强金融支持交通物流保通保畅的力度,助力交通物流业高质量发展。


    “最近人民银行正在研究推出另外几项结构性工具,主要重点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运行,包括保交楼贷款支持计划、住房租赁贷款支持计划等。”也有业内人士向人民网财经表示,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建立了激励机制,把资金、金融机构对经济薄弱环节和最需要发展领域的信贷投放挂钩,发挥出精准滴灌实体经济的优势,同时人民银行也通过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投放了基础货币,有利于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支持宏观经济的平稳运行。

    2023-01-31
  • 深化新旧动能转换 聚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奋力开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局面

    本报济南1月28日讯今天是春节后上班第一天,上午,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进行集体学习,围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和党的二十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联系思想和工作实际进行交流讨论,凝心聚力、奋勇拼搏,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奋力开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局面。


    省委书记林武主持学习并讲话,周乃翔、葛慧君、陆治原、杨东奇和中心组成员等参加。


    会上,周乃翔、陆治原、刘强、曾赞荣、江成作了重点发言。大家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高质量发展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又鲜明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并强调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意义和丰富内涵,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和党中央决策部署,锚定“走在前、开新局”,增强发展信心,扛牢经济大省责任,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


    会议指出,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发展理念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方式和成效。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的正确导向,努力实现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要注重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起来,把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结合起来,把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结合起来,把城乡融合、区域协调结合起来,推动高质量发展。国家赋予我省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重大使命,我们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以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为总抓手,在发展动力上,持续深化新旧动能转换,强化创新引领,强化转型升级,强化数字赋能,奋力蹚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在发展要求上,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突出绿色低碳,突出节约集约,突出安全标准,深入实施《山东省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切实把高质量发展要求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领域。


    会议强调,推动高质量发展,关键要保持经济平稳健康运行。必须把稳增长放在突出位置,咬定目标不放松,全力稳大盘挑大梁,厚积高质量发展的底气实力,为全国大局多作贡献。要更好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以稳就业、促增收解决“不敢消费”问题,以提品质、强引导解决“不愿消费”问题,以创场景、优环境解决“不便消费”问题,大力提振消费信心,加快推动消费复苏。要更好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聚焦“往哪里投”,明确投资方向,加大基础设施、产业和民生等领域投入;聚焦“谁来投”,拓展投资主体,强化政府投资引导,创新招商引资机制,充分调动社会资本投资积极性;聚焦“怎么投”,建立全链条服务保障机制,确保省市县重大项目尽早投产达效。要更好发挥出口的支撑作用,多措并举优政策,指导企业用好RCEP规则,切实为外贸企业“减压”“增信”;想方设法拓市场,用好进博会等展会平台,助力企业抢订单、寻商机;千方百计育业态,大力发展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外贸综合服务等新业态,促进外贸固稳提质。


    会议指出,高质量发展的根基是产业。必须坚持把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聚焦培育壮大“十强产业”,持续深化新旧动能转换,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制造业强省,挺起山东“产业脊梁”,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抓好技术改造、减污降碳、整合重组,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实施新兴产业集约发展工程,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兴产业基地,开展先进制造业突破行动,建设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超前布局一批未来产业,抢占发展先机。要强力推进数字赋能,坚持以数字变革引领全面转型,统筹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据价值化和治理服务数字化。


    会议强调,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充满风险挑战,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依靠改革闯关夺隘,依靠开放拓展空间,激发高质量发展动力活力。一方面,要在深化改革上主动破题。坚定落实“两个毫不动摇”,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主动谋划实施一批集成式改革。推动企业集成改革,让市场主体“动”起来;实施要素集成改革,让优质资源“活”起来;开展营商环境集成改革,让发展氛围“浓”起来。一方面,要在扩大开放上提升质效。树立大格局、拓宽大视野,自觉在国家开放大局中审视和找准定位,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接续办好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香港山东周、儒商大会、青企峰会等重大活动,建强用好自贸试验区、上合示范区、开发区、综合保税区等多种开放平台,构筑东联日韩、西接亚欧、辐射东南亚的国际“黄金大通道”,为扩大开放提供有力支撑。


    会议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主动加强学习、提升能力本领,努力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行家里手。要尊重客观规律,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要强化市场思维,善于从市场角度想问题作决策,更多运用市场办法干事业解难题,用心用情用力服务企业发展、帮助企业纾困解难。要提升统筹能力,努力在多元选择中找到最优解,在多重目标中达到平衡点,更好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改革、创新和发展,发展和安全,发展和民生等工作。要树牢风险意识,强化底线思维,切实防止发生系统性风险,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


    会议强调,一年之计在于春,新春伊始,做好各项工作意义重大。各级各部门要提高政治站位,抢抓发展机遇,切实增强工作的紧迫感、主动性,迅即行动、加压奋进,全力以赴做好稳工业、扩投资、抓项目、促消费等工作。要突出抓好企业开工复产,持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加强项目建设,充分发挥开发区主力军作用,切实加强督导服务工作,确保工业经济稳定运行,奋力夺取一季度“开门稳”“开门红”,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开好局、起好步。

    2023-01-30
  • 加快工业废水高效循环利用(微观)

    我国人均水资源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时空分布极不平衡,必须把节水放在优先位置。前不久,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2022年工业废水循环利用试点名单,29家企业和3个园区上榜。遴选一批废水循环利用效果显著、水效指标先进的企业,作为水效对标达标的典型案例,有助于推动更多企业提升用水效率,实现节水减污新跃升。


    作为世界第一工业大国,我国面临治理工业废水的艰巨任务。数据显示,2021年,工业用水量占全国用水总量的17.7%,废水排放量约占全国污水排放量的1/4。与此同时,水资源短缺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刚性约束,正常年份缺水超500亿立方米。一边是持续高企的工业用水需求,一边是人多水少的基本国情,加快推动工业废水循环利用,使废水“变废为宝”,成为推动工业绿色发展、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的关键所在。


    我国工业门类齐全、企业众多,但规模、设施和技术储备参差不齐,石化化工、钢铁、食品、纺织印染、造纸等不同企业排出的工业废水性质差异很大,很难用一种技术方案或一种模式予以解决,必须分类统筹推进工业废水循环利用。需要处理的不只是工业废水,还有生产过程中随水流失的工业生产用料、中间产物以及污染物等。实践中,不同行业形成了各有侧重的模式。在纺织业,通过技术突破,不仅可减少废水排放,还能降解其中的有机污染物;在化工业,依托智能化监管,可实时监测废水排放情况,有效精准治污;在钢铁业,把处理后的城市污水回用于生产过程,提高了水资源重复利用率……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工业废水循环利用取得积极进展,规模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从2015年的89%提高至2021年的92.9%,2020年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15年下降39.6%。


    应当看到,实现经济稳增长,必须保持一定水平的工业增长速度,一段时间内我国工业用水量仍会持续增长。目前,规模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相对较高,但仍有提升空间。在纺织、食品等主要用水行业,2020年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也仅为73%和60%。进一步提高工业废水循环利用水平,还需攻克难啃的“硬骨头”。一方面,要继续紧盯主要用水行业,夯实技术底座,既在关键核心技术上有所突破,也要加快发展通用技术和标准,以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另一方面,要持续降低工业废水循环利用成本,在税收政策、资金支持等方面给予倾斜,调动更多企业积极性。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加快推进工业废水循环利用是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题中应有之义。当前,相关部门已出台工业废水循环利用实施方案,提出了明晰的时间表和路线图。聚焦重点用水行业,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分类施策、压茬推进,进一步提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降低废水排放量,必能加快形成工业废水高效循环利用新格局,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2023-01-30
  • 山东:吹响高质量发展新春动员令

    节后上班第一天,山东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进行集体学习,围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和党的二十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联系思想和工作实际进行交流讨论。这次集体学习研讨,聚焦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求,强化责任担当,增强发展信心,体现了省委高度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吹响了山东高质量发展的新春动员令。


    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事关扛牢经济大省责任,事关“走在前、开新局”目标实现。近年来,全省上下聚焦聚力高质量发展主题,推动全省经济结构、质量呈现出一系列趋势性、关键性变化,取得“三大标志性成果”和“八个显著成就”。今天的山东,全面步入高质量发展轨道,高质量发展前景越来越广阔。但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山东高质量发展基础还不牢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仍然是山东绕不开而又必须破解的现实难题。新征程上,我们必须锚定“走在前、开新局”,咬定青山不放松,心无旁骛抓发展,努力以新担当新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迎接山东高质量发展新春天。


    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要牢牢把握正确发展导向。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新征程上,我们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起来,把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结合起来,把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结合起来,把城乡融合、区域协调结合起来。要以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为“总抓手”,在发展动力上持续深化新旧动能转换,强化创新引领、转型升级、数字赋能;在发展要求上突出绿色低碳、节约集约、安全标准,深入实施“三年行动计划”,切实把高质量发展要求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领域。


    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要全力稳大盘挑大梁。发展是第一要务。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把稳增长放在突出位置,保持经济平稳健康运行,厚积高质量发展底气实力,为全国大局多作贡献。要更好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以稳就业、促增收解决“不敢消费”问题,以提品质、强引导解决“不愿消费”问题,以创场景、优环境解决“不便消费”问题,大力提振消费信心,加快推动消费复苏。要更好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聚焦“往哪里投”“谁来投”“怎么投”,明确投资方向,拓展投资主体,健全保障机制。要更好发挥出口的支撑作用,多措并举优政策,想方设法拓市场,千方百计育业态,促进外贸固稳提质。


    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要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根基是产业,重中之重是产业体系现代化。只有坚持把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聚焦培育壮大“十强产业”,持续深化新旧动能转换,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才能挺起山东“产业脊梁”。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激活科技创新“主引擎”,抓好技术改造、减污降碳、整合重组,努力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实施新兴产业集约发展工程,开展先进制造业突破行动,超前布局未来产业。要强力推进数字赋能,统筹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据价值化和治理服务数字化,以数字变革引领转型升级。


    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要紧紧依靠改革开放激发动力活力。改革开放是现代化强省建设的动力活力之源。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充满风险挑战,必须紧紧依靠改革闯关夺隘,依靠开放拓展空间。我们一定要在深化改革上主动破题,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定落实“两个毫不动摇”,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主动谋划实施一批集成式改革;推动企业集成改革,让市场主体“动”起来;实施要素集成改革,让优质资源“活”起来;开展营商环境集成改革,让发展氛围“浓”起来。要在扩大开放上提升质效,树立大格局、拓宽大视野,办好大活动,用好大平台,畅通大通道,自觉在国家开放大局中审视和找准定位,奋力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


    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要切实提升能力本领。主动加强学习、提升能力,是应对复杂形势、完成艰巨任务的迫切需要,是广大党员干部展现担当作为的内在要求。新征程上,要尊重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不好高骛远、脱离实际。要强化市场思维,善于从市场角度想问题作决策,更多运用市场办法干事业解难题,用心用情用力服务企业发展。要增强系统观念,提升统筹能力,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努力在多元选择中找到最优解,在多重目标中达到平衡点。要树牢风险意识,强化底线思维,加强分析研判,切实防止系统性风险发生,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切实转变作风、更新观念,以知促行、以行求知,努力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行家里手,我们就一定能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山东实践”迈出坚实步伐。(本报评论员)

    2023-01-29
  • 拉萨市当雄县:念好“产业经”激活发展新动能

    走进当雄县城,繁忙的施工现场随处可见、施工车辆来回穿梭,“天选牧场”的发展活力和热情扑面而来。


    近年来,当雄县依托资源优势,因地制宜,探索形成了“7+X+3”生态制度体系建设模式、“一带五区三重点”筑牢生态安全格局模式、羊八井藏北特色小城镇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生态生活模式、建设清洁能源基地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模式、藏北牧区游牧特色朴素原生态文化发展模式、“净土产业”提升县域生态经济质量模式这6个模式,奋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在实现生态产业化、绿色发展的康庄大道上阔步前行。


    盘活资源激发文旅活力


    在当雄县纳木错景区游客集散中心,游客把车子整齐停放在此,购票、排队乘坐纯电动观光大巴前往美丽的纳木错赏景。欣赏完纳木错美景,顺路留宿设施齐全、功能完备、服务周到的岷山康玛温泉酒店。


    “在酒店里泡温泉时还可以看见窗外的雪山,餐厅菜品的味道也很好。”来自四川的游客陈女士评价道。


    雪山、湖水、温泉、冰川、草原、湿地,是当雄县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


    近年来,当雄县践行“两山”理念,盘活旅游资源,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促进形成点、线、面、环的景点布局,推动旅游产业由“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深入实施文旅、康旅、体旅、牧旅的融合,构建“核心景区+风情小镇+美丽乡村+风情廊道”的全域旅游格局。重点推进“两区一带一环线”精品旅游工程和户外运动基地建设,打造集文化旅游、休闲度假、特色体验于一体的旅游发展升级版。


    新能源产业持续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当雄县依托丰富的地热和太阳能资源,积极与大型央企、国有企业合作,引进大型能源企业参与清洁能源开发,坚持清洁能源综合利用,引导形成地热资源由单纯发电向“发电—供暖—养殖”等梯级利用开发转变,推进新能源产业持续高质量发展。


    “西藏国网也十分欢迎地热电,因为它一年四季都很稳定。现在希望借助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背景以及自治区相关政策,上设备、更新技术,启动二期16MW地热发电等项目建设。”当雄县羊易地热电站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晓林表示。


    2018年10月至2022年5月,累计发电量4.24亿千瓦时,上网电量3.6亿千瓦时。其中2021年度发电量达1.31亿千瓦时,上网结算电量达1.1亿千瓦时,累计运行小时数达8723.37小时,刷新了区内可再生能源发电行业记录;


    实现发电尾水100%回灌,通过可循环、再利用技术,只取热、不耗水,有效保护了高原生态环境;


    每年减排二氧化碳约42万吨,氮氧化物6200吨,二氧化硫1.2万吨,标煤11.6万吨,相当于每年植树2295万棵/年;


    项目利用效率是水电站的2倍、风电的5倍、光伏电站的7倍,具备作为区内电网调节基础电源的优势;


    国家“十三五”期间唯一并网运行的地热电站,有望成为《2023年世界地热大会》科考目的地之一;


    吸纳当地7名应届毕业生和农牧民就业;


    ……


    这是当雄县羊易地热电站有限公司2018年10月正式并网发电以来交出的靓丽成绩单,也是当雄县依托丰富风、光、地热资源,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的缩影。


    目前,当雄县已有4个新能源项目落地投产,总装机容量100MWP,涉及投资16.7亿元。还有3个新能源项目待落地,共计划投资13.58亿元。


    饮用水撑起“一片天”


    当雄,藏语意思为“天选牧场”,苍茫的原野上,念青唐古拉白雪皑皑,纳木错微波荡漾。冰川水和地下水历经千年融合,形成罕见的天然水源,自然喷涌而出的冷泉水具有弱碱性、低钠、富含微量元素以及低氘小分子团水等优点。


    近年来,当雄县委、县政府做足水文章,深刻分析全县天然饮用水发展瓶颈,积极协调对接大型央企参与开发天然水资源,有效扩大当地天然饮用水知名度,提升市场占有率。目前,当雄县共有西藏冰川矿泉水有限公司、西藏纳木措实业有限公司两家水企。


    西藏冰川矿泉水有限公司致力于打造“5100藏冰川”“格桑泉”“易捷·卓玛泉”等不同定位的产品组合,与中石化、中石油、茅台、新疆金控、中央汇金等央企和国有大型企业开展入股合作,与当当、京东、亚马逊等平台结成联盟,开通官方电商平台,产品已经进入超市、便利店、电影院线、机场、酒店餐饮、电商平台、健康娱乐店点和电商平台等零售渠道。


    目前,西藏冰川矿泉水有限公司在国内经销商和零售销售网点的数目分别达到247个、9137家,覆盖108个城市,并以香港为起点开拓国际市场。


    “我们在发展过程中既注重环保、效益,还积极促进当地老百姓就业,增加老百姓的收入。现在的订单很多,发展势头挺好的。”西藏冰川矿泉水有限公司总经理羌小红说道。


    通过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清洁能源产业、水产业、特色牧业等特色优势产业,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当雄县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点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2023-01-29
  • 锚定高质量发展 建设现代化美丽多彩双鸭山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双鸭山市将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实现新突破。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转型高质量发展为主线,推动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金融支撑、物流供应链深度融合发展,大力推进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加快推进产业体系现代化。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大力提振市场信心,积极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着力推进共同富裕,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经济整体好转,实现社会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新提升,为建设现代化美丽多彩双鸭山而奋斗。


    新年伊始,蓝图绘就,行动正当时。双鸭山人已站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的赛道上,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晋位争先。


    抓产业、提能级着力增强高质量发展新支撑


    双鸭山市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围绕“三个转变”,聚焦“六大主导产业”和“四大新经济”,实施产业提质增效行动,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力度,加快推进产业体系现代化。


    扩大产业能级。坚决当好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确保粮食播种面积1500万亩以上,产能稳定在135亿斤以上。聚焦做大产业、做强企业,打造煤炭及煤化工产业、钢铁冶炼产业、电力及新能源产业、粮食加工产业、新材料产业五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并不断努力,实现超500亿产业发展目标。


    提升产业层次。深入落实“中国粮食、中国饭碗”质量提升行动,绿色有机食品认证面积稳定在430万亩以上,新建高标准农田30万亩。依托充足的煤炭产能和储备,谋划推进龙煤天泰醋酸、国能宝清腐植酸等项目建设,加快实现煤炭资源从燃料到原料到材料的价值提升。围绕煤电升级和新能源等产业链,加快推进中能建“特高压外送通道+火电+新能源”风光水火储一体化综合能源基地、1200MW宝清抽水蓄能电站、9个新能源等项目,着力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围绕采矿、冶炼、制造产业链,重点推进建龙钢铁100万吨氢基竖炉、高级无缝钢管、高强度合金钢、耐寒耐腐蚀合金钢等特种钢研发及产业化,规划建设钒液流储能全产业链示范基地。依托丰富的石墨资源,谋划引进一批市场潜力大、技术含量高的石墨精深加工产业项目,向锂电池负极材料、石墨制品及新材料等领域延伸拓展。围绕“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加快推进鸿展生物、丁二酸等项目,大力引进燃料乙醇和酒糟蛋白饲料下游配套产业。


    狠抓项目建设。全年开复工项目500个,完成投资180亿元。实际利用内资、外资分别增长30%和20%以上。大力开展招商之冬,加快推进苏州盛虹生物基新材料、上海爱普华顿电缆、中船风帆储能电池制造、中海运绿色能源等项目落地开工,力争新开工项目占产业项目60%以上。


    强化创新驱动。发挥好政府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的组织作用,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实施“企业之光”科技创新计划。实施“新一轮科技型企业三年行动计划”,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80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0家,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达到3亿元以上。


    做好金融服务。大力开展金融支持产业发展、服务促进消费专项行动,引导金融机构加大重点领域、行业、企业支持力度,扩大消费贷款规模,确保贷款余额突破1000亿元,贷款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存贷比居全省前列。


    抓改革、促开放充分激发高质量发展新活力


    坚持向改革开放要发展,以更深层次改革、更高水平开放汇聚发展要素,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成果,实施国企振兴专项行动,完成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2户,国企营业收入增长6%。深化国有资产管理改革,按照“摸清、管住、用好、盘活”思路,采取调剂使用、租赁经营、置换整合、转让处置等方式盘活利用,充分发挥国有资产综合效益,实现保值增值。深化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改革,有效破除市场准入门槛和壁垒,落实好“振兴发展民营经济45条”政策措施,落实常态化联系服务企业制度,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形成尊重企业家、关心企业家、服务企业家的社会氛围。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模式,有效激发乡村振兴新动力。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统筹优化中心区学区、学校布局,推进“县管校聘”实施。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以国内先进水平为标杆,继续开展优化营商环境三年“创一流”攻坚战。深入开展优化营商环境专项行动,以“三减一公开”建设为突破口,最大限度减事项、减程序、减时限、公开办事流程和办理过程,“三减一公开”达到全省最优水平。


    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借助国家支持沿边地区开发开放政策,发挥位居龙江东部口岸群核心区位优势,抢抓中俄同江铁路大桥通车契机,启动建设陆港型区域物流枢纽,集聚各类资源要素,形成枢纽极化效应,打造畅通国内、联通国际的“开放高地”。


    做大做强县域经济。聚焦强县富民目标,实施产业强县“五个一”行动,以县域经济特色化、特色经济产业化、产业经济集群化为方向,每个县打造1-2个特色主导产业,创建1-2个特色产业强镇,推广“零碳小镇”试点,带动县域经济实力跨越提升。


    抓环保、护生态不断厚植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新期待,建设更高水平“美丽双鸭山”。


    加强生态修复治理。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治理侵蚀沟252条、水土流失214平方公里。加快破损山体、废弃矿山、采煤沉陷区、小流域生态修复治理。推进1766公顷历史遗留矿山修复。加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完成辖区地下水压采任务指标。


    开展污染防治攻坚。持续开展大气污染防治攻坚,强力推进建龙1#2#焦化炉脱硫脱硝、烧结机布袋除尘、高炉矿槽和出铁场除尘系统改造、炼钢辅料库及地下料仓项目全部完工。支持市经开区、建龙钢铁、宝清煤电化产业园区余热余压利用和宝清神华电厂供热改造。


    强化环保监管力度。开展大气、水、土壤污染专项执法行动,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实施差异化执法监管,建立正面清单制度,充分发挥守法企业正向激励和示范效应。提高监管执法“科技化”水平,实行污染源在线监管,完成全市56家重点企业在线监控安装联网,全面推行分表计电、无人机飞检等非现场执法监管手段,实现监管执法精准化。完成11项中央、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任务。


    抓建设、强功能加速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形象


    聚焦生态宜居山水园林城市定位,坚持完善功能与提升管理并重,加大城乡建设力度,扮靓城市乡村。


    推动区域外联内通。加快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综合立体交通网络。谋划饶创铁路项目,加快宝迎铁路一期建设,推进宝迎铁路二期前期工作。


    完善城市宜居功能。完成国土空间规划报批和市中心区新区规划编制,加快推动“双福”一体化发展。加强城市重点项目建设。


    强化城市精细管理。完善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建立“街长制”,开展常态化“马路办公”。实施市容市貌专项整治,加大临街环境整治力度。提高保洁、清雪、绿化等管理养护水平。


    加快美丽乡村建设。统筹抓好乡村规划编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大产业、就业帮扶力度,坚决防止出现规模性返贫,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增长10%以上。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年提升行动,全面清理私搭乱建、乱堆乱放,整治残垣断壁,推动村容村貌整体提升,持续改善农村人居条件。


    抓民生、办实事实现共享高质量发展新成果


    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努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实施民生品质提升计划,兜牢基本民生底线,持续增进民生福祉,建设更高水平“幸福双鸭山”。


    用稳定就业促进增收。出台《支持就业鼓励创业政策》,促进大学毕业生、农村劳动力、退役军人、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等群体就业创业。设立“就业服务专员”,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职业技能培训1万人次以上。大力选树优秀创业典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创新“零工驿站”服务模式,开展就业大集等活动,有效解决招用零工难和零工务工难问题。新增公益性岗位1100个。


    用公平教育成就梦想。加强办教宗旨建设,坚持超前规划、优先发展、深化改革,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扩容提升,努力办好适合的教育、现代化教育、人民满意的教育。


    推动“健康双鸭山”建设。加强办医宗旨建设,巩固拓展“三医联动”改革成果,健全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护人员发展,卫生健康经费保障4个体系,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


    用坚实保障托举幸福。稳步推进全民参保扩面,新增参保企业职工养老保险4000人、失业和工伤保险5800人。建立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推进医疗救助市级统筹。


    抓安全、守底线全力护航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统筹发展和安全,认真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筑牢发展安全屏障,建设更高水平“平安双鸭山”。


    毫不松懈抓牢安全生产。聚焦煤矿、非煤矿山、道路交通、城镇燃气、消防、危险化学品、食品药品等重点行业领域,深入开展“五大行动”,保持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双下降”态势,坚决杜绝重特大事故发生。加强森林草原防灭火、洪涝灾害等灾害应对防范,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加强物资储备,健全突发事件处置机制,常态化开展应急演练,全面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科学依法推进社会治理。建立和完善“一中心四平台一网格”,推进基层治理体系现代化。开展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专项行动,强化“五方共议”联动机制,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


    积极主动化解各类风险。高效处置和打击非法集资,开展不良资产“百日清收攻坚行动”,严厉打击逃废银行债务行为,维护金融秩序稳定。(记者潘宏宇)

    2023-01-28

  • 首 页  上一页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