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能源成中原发展新“引擎”

    近年来,河南省持续发力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新能源已成为省内第二大能源装机类型,为支撑中原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能源“引擎”。


    以河南省襄城县所在的河南省许昌市为例,“十三五”期间其光伏、风电装机从2万千瓦、0千瓦分别跃增至58.8万千瓦、40.1万千瓦。


    据了解,在需求侧用电量不断增长的背景下,河南电源结构在供给侧也在持续调整。“十三五”期间,河南省累计关停落后煤电机组587万千瓦。与此同时,全省新能源装机增长了近20倍。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上半年,河南省电网以光伏和风电为代表的新能源装机分别为1866万千瓦和1873万千瓦,合计占比达到32.8%,成为第二大电源。《河南省“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和碳达峰碳中和规划》提出,计划到2025年全省能源消费增量的50%以上由非化石能源满足,风电、光伏发电装机成为电力装机增量的主体。


    为使新能源发电出力更加可靠,河南省还大力推进各类储能建设,确保新能源发电在对传统能源发电的替代中电力系统稳定。


    据了解,目前河南全省规划在建储能总装机容量超过300万千瓦,规模化投运后,将在用电高峰时段有效发挥顶峰作用,缓解迎峰度冬用电负荷高峰期间保供压力,提升电网调峰、调频支撑能力和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水平。


    “随着清洁能源从补充性能源日渐升级为主要增量能源,将会重塑传统电网结构。”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总经理钟筱军说,既要发挥火电“托底”保供作用,又要实现新能源发电对传统能源发电的可靠替代,只有这样才能在“攻守转换”中确保电力系统平稳转型升级。

    2023-01-10
  • 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加速发展——来自一些国家的报道

    当前,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新能源汽车产业正进入加速发展的新阶段,不仅为各国经济增长注入强劲新动能,也有助于应对气候变化挑战,改善全球生态环境。一些国家抓住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新机遇,通过加强战略规划、强化科技研发、推出优惠政策等举措,推动汽车产业绿色低碳转型。


    增设充电设施打造创新中心


    本报记者章念生


    新加坡土地和自然资源有限,城市人口密集,推广新能源汽车、促进交通行业绿色转型对于新加坡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近年来,新加坡大力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通过政策倾斜等方式,努力提高包括纯电动汽车在内的新能源汽车保有量。


    据统计,2021年,新加坡电动汽车注册数仅有2942辆,占当时全球电动汽车注册总数的0.04%。新加坡政府计划,到2030年,所有新注册车辆和出租车必须使用更清洁的能源驱动;到2040年,道路上全部车辆均由清洁能源提供动力。


    在新加坡购买一辆车,需要支付净车价格、拥车证费、额外注册费(ARF),以及各种税费。为鼓励民众购买新能源汽车,新加坡政府出台系列政策为新能源汽车车主减免费用,比如,规定在2021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期间,购买纯电动汽车的车主将获得ARF45%的折扣,上限为2万新元(1新加坡元约合5.1元人民币),并将某些类别车辆的退税额增加5000新元,出租车增加7500新元。自2022年1月1日起,新加坡修订了新能源汽车的道路税框架,对于汽车功率等级在90—230千瓦范围内的纯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其道路税减免将高达34%。这样算下来,一辆上汽ZSELECTRIC(105千瓦)最高减免可达4.2万新元,相当于打了三折。


    充电桩数量有限是新加坡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一大掣肘。在新加坡市中心一幢综合性商厦的地下停车场里,记者发现仅在一个角落设置了3个电动车停车位和充电桩,在市中心的几幢公寓及组屋大楼,记者同样也只找到几个电动汽车充电桩。


    为了解决充电桩不足的问题,从2021年7月开始,新加坡政府开始为公寓和私人公寓等提供纯电动汽车公共充电桩补助金,计划到2025年,全国近2000个组屋停车场的充电桩数量将提高至1.2万个;到2030年,全国的充电桩将增至6万个,其中4万个设在公共停车场,2万个则设于私人设施中。此外,根据拟定的新加坡电动汽车充电监管法律,未来所有带停车场的新建筑要确保至少1%的停车位安装新能源汽车充电桩,且停车场电房要有能力为多达15%的新能源汽车停车位供应电力。


    随着全球汽车业向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加速发展,各国正加强技术创新合作,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发展,新加坡也在致力于打造全球研发和测试中心,为新能源车企的技术研发以及全球布局提供支持。2020年3月,韩国汽车制造商现代汽车宣布在裕廊创新区设立创新中心,该中心将主要用于对新能源汽车的小型生产设备进行测试。中国电动汽车品牌蔚来也于2022年5月宣布在新加坡设立人工智能和自动驾驶研发中心。


    新加坡政府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系列举措取得了积极效果,民众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接受程度也在逐渐提高。新加坡交通部部长易华仁介绍,2022年前5个月,新加坡新注册纯电动汽车占新车比例达8.4%,是2021年同期的2倍,相当于2020年全年的20倍还多。安永会计师事务所的一项调查则显示,新加坡55%的受访民众有意向购买电动汽车。


    积极推动立法完善制度保障


    本报记者陈一鸣


    智利政府于2022年11月21日正式颁布了《关于促进电力存储和电动汽车发展的法案》,规定自今年2月1日起2年内,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的车主可免缴流通许可证费用;自法案公布起的3—4年内,新能源汽车的用户仅需缴纳车辆登记税的25%。智利能源部部长迭戈·帕尔多指出,此法案有助于减少能源系统的碳排放,推动实现碳中和目标。


    作为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之一,智利在发展绿色交通方面一直走在拉美国家前列,拥有由841辆电动巴士组成的全球第二大电动巴士车队。智利的矿产蕴藏量丰富,锂产量位居世界第二,在发展新能源汽车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2016年,智利推出新能源汽车国家战略,以更大力度推动交通领域绿色转型,并提出到2050年实现私家车电动化率40%的目标。当地媒体认为,如果这一目标顺利实现,智利新能源汽车总数将达到500万辆,每年将减少1100万吨碳排放量。


    2021年10月,智利能源部与交通和电信部共同宣布,将新能源汽车国家战略升级为国家电动出行战略。根据这一战略,到2035年,智利国内销售的包括公交车、出租车等城市公共交通用车在内的汽车将100%实现零排放;矿业、林业、农业和建筑业等行业使用的重型机车,凡是额定功率在560千瓦以上的也要在2035年前完全实现零排放。


    为确保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智利立法机构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为新能源汽车产业提供制度保障,包括为新能源汽车提供补贴、免除环境税、提供快速车道等。2021年2月,智利还颁布《能源效率法》,为汽车贸易制订了新的能效标准,以鼓励企业进口新能源汽车,同时规范了充电系统的互操作性,以便为电动汽车在公共场所充电提供良好体验。


    智利与中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合作由来已久。走在智利街头,经常能够看到来自中国的新能源汽车。2019年1月,中国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向智利一次性交付了100台E12纯电动客车,标志着智利正式开始公共交通电动化进程。2020年6月,150辆比亚迪纯电动大巴在智利首都圣地亚哥正式投入运营,每年可以减少约4.9万吨碳排放。


    智利中国商会主席胡安·埃斯特万·穆萨勒姆对本报记者表示,中国推动绿色低碳转型,鼓励新能源汽车等绿色产品出口,为智中两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合作开拓了更加宽广的发展空间,“相信今后将有更多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加入智利公共交通系统,帮助智利实现建设清洁能源国家的目标。”


    强化技术研发促进绿色发展


    本报记者花放


    德国联邦政府近期正式公布了《充电基础设施总体规划Ⅱ》,旨在打造全面、基于需求和用户友好型的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使驾驶新能源汽车更具吸引力,这是德国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又一重要举措。


    德国是现代汽车的发祥地,作为这个国家的第一大支柱产业,汽车行业已走过130多年的发展历程。近年来,德国积极推动交通领域绿色转型,希望于2030年实现在交通领域减排40%至42%,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是实现减排的最主要途径之一。


    早在2009年,德国就通过了《联邦政府国家电动汽车发展规划》,明确了新能源汽车的国家战略性地位,致力于增强德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国际竞争力。为更好促进政府各部门在推动规划落实方面形成合力,德国联邦交通和数字化部与经济部牵头成立了电动汽车联合机构,而后教育部和环境部也加入其中。此外,德国政府还牵头成立了专门的国家电动汽车平台,希望“政产学研”各方携手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


    充电基础设施不完善是德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的最大障碍之一。为解决该问题,德国加大在该领域投资,该国联邦交通和数字化部部长福尔克·维辛介绍,到2025年,德国充电基础设施领域总投资额预计将高达63亿欧元,计划到2030年将充电站数量从现在的约7万个增至100万个,让人们更容易从驾驶燃油汽车转向新能源汽车。“只有当充电像加油一样容易时,大众才会更广泛接受电动汽车。”维辛表示。


    为推动新能源汽车相关技术加速发展,德国联邦政府投入超过30亿欧元,设立和资助了多个研发项目。以德国联邦经济和气候保护部为例,该部今年专门投入约8000万欧元支持新能源汽车转型并融入电力市场,为双向充电和电气化重型运输提供解决方案。德国联邦外贸与投资署电动汽车专家比通托表示,电动汽车双向充电,即从电网充电和返充电回电网,是德国充电基础设施扩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有利于电动汽车充电,还将使得电动汽车成为潜力巨大的储能设备,为能源供应方和车主创造新的经济效益。


    氢燃料电池领域也是德国政府在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过程中的重点投资领域。作为不同于电动汽车的技术路线,氢燃料电池汽车技术通过氢气和氧气进行电化学反应提供电能,不但适用于市内通勤,也可用于重载长途运输。日前,德国联邦交通和数字化部向“H2GO—燃料电池生产国家行动计划”投入约8000万欧元,以减少传统长途运输中重型卡车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H2GO—燃料电池生产国家行动计划”由弗劳恩霍夫协会负责,协会主席诺伊格鲍尔表示,该行动计划将对燃料电池的经济和工业化批量生产作出决定性贡献,“这不仅将使我们在气候政策方面向前迈出重要一步,而且将推动燃料电池生产成为德国乃至欧洲的核心竞争力。”


    近年来,德国积极与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在新能源汽车及其上下游产业链展开合作,促进交通领域的绿色和可持续发展。日前,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比亚迪与德国汽车租赁公司西克斯特签署了一项长期合作协议,将为欧洲市场提供新能源汽车租赁服务,共同推动汽车租赁市场电动化转型。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汽车研究中心主任杜登霍夫认为,德中企业加强合作将为更好地应对全球气候挑战创造有利条件。


    推出优惠政策提升购车意愿


    本报记者颜欢


    浏览西班牙知名汽车信息平台汽车网,可以发现几乎所有欧洲汽车品牌在西班牙推出的新款汽车都与“新能源”相关。


    “现在购买纯电动汽车能得到诸多优惠,这些优惠一方面来自政府,一方面则来自车企。”从业15年的汽车销售经理安赫尔·桑切斯表示,根据西班牙2021年4月公布的MovesⅢ换车补助计划,如果在2022年底前置换家中使用年限超过10年的旧车、购买并注册一辆全新的纯电动汽车或混合动力汽车,政府将在未来1年至3年返还高达7000欧元的补贴;即便仅购买新车,购车者也有可能得到约5000欧元的补贴。此外,车企还提供免费的家庭充电桩和安装服务,价值约合2000欧元。


    西班牙是欧洲第二大汽车生产国,汽车产业占其工业总收入的11%。根据西班牙汽车和卡车制造商协会的数据,受出口增长拉动,2022年前11月,西班牙累计汽车产量同比增长4.2%,达到203万辆。为推动汽车行业转型升级,西班牙还在国家汽车行业发展计划中量化了环境和能源指标,并采取多样化措施实现交通领域减排。


    2021年7月,西班牙政府宣布实施新冠疫情后第一个经济复苏和转型战略项目,旨在为新能源汽车产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同时拉动国内经济增长,直接或间接创造就业岗位。西班牙首相桑切斯表示,希望通过实施相关政策,让西班牙成为欧洲新能源汽车中心。


    为推动新能源汽车的普及,西班牙政府采取了诸多措施鼓励消费。在瓦伦西亚、拉里奥哈、卡斯蒂利亚—莱昂等地,新能源汽车的购车人可以在年度纳税申报表中退税,新能源汽车车主还有资格在西班牙所有地区享受高达75%的年度道路税折扣;在巴塞罗那等大城市,新能源汽车车主则无需缴纳停车费。


    自2018年起,马德里交通局根据汽车尾气排放量和使用年限为汽车发放了不同等级的环保标识,一些评级低的汽车无法进入市中心约4.8平方千米的低排放区域,即便在城市其他区域停车,道路停车费也需上浮缴纳。“购买新款电动汽车会发放最高等级的‘0排放’标识,不仅可以去低排放区域,而且停车都免费。”桑切斯说。


    据奥纬咨询2020年6月公布的一份报告显示,西班牙愿意购买新能源汽车的民众比例已经上升到73%,其中18岁至25岁的消费者群体购买意愿更高,达到80%以上。“尤其是疫情发生以后,人们的健康、环保意识提升了,对新能源汽车的认识也更加全面清晰。”该报告指出,西班牙政府推出的针对个人或企业的多样化优惠政策,包括价格补贴、财政援助和税收减免等,让更多购车人的意向转向了新能源汽车。


    与此同时,西班牙也加快了充电桩等新能源汽车产业配套设施的建设。据报道,截至2022年初,西班牙共有超过1.15万个新能源汽车公共充电点,占欧洲总数的一半以上。西班牙《邮报》指出,跨国电气公司伊比德罗拉正计划在西班牙的主要高速公路和交通走廊,以及主要城市安装更多电动汽车充电站,保证每50公里至少有一个快速充电站,以助力新能源汽车长途旅行。报道指出,“如果在快速充电站充电,行驶100公里仅需7欧元电费,仅为传统燃油汽车价格的一半;如果晚上在个人充电桩充电,该费用能低至0.5欧元。”

    2023-01-09
  • 张掖:税惠赋能助力绿色发展

    近日,张掖市龙翔环保建材有限公司收到税收优惠政策大红包,资源综合利用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为企业减免增值税44万元。


    张掖市龙翔环保建材有限公司,是一家运用粉煤灰混凝土砌块技术将工业废料废渣变废为宝、生产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的资源综合利用企业,环保建材年产量近30万立方米,属于绿色环保企业。


    “政策的扶持,为企业新产品的研发注入新动能,让我们更加坚定了走绿色环保发展之路的信心。”张掖市龙翔环保建材有限公司负责人冯学会说。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为支持绿色环保产业健康成长,张掖市税务局主动提供“一企一策”纳税服务方案,详细了解企业发展现状,及时为企业宣传辅导最新的税收优惠政策,确保企业及时享受政策红利。


    同时,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大局,依托“陇税雷锋”全员帮办服务机制,以“个性化”“管家式”“全流程”的精细服务,落实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持续加大对生态环保企业的扶持力度,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我们成立‘陇税雷锋’纳税服务团队,结合企业实际需求,以‘线上+线下’的方式,多渠道为企业一对一进行政策宣传辅导,及时帮助企业解决遇到的发展难题。”张掖市税务局有关负责人说。


    甘肃洁升环境产业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环保专用设备生产、制造等为主营业务的企业。受疫情影响,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有所下降,加之环保设备研发投入较多,企业面临着不小的资金压力。


    得知该情况后,张掖市税务局“陇税雷锋”纳税服务团队主动深入企业,宣传最新税收优惠政策,指导企业办理业务。该企业2022年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53万元,其他优惠政策减免税14万元。


    张掖市税务局还通过“云课堂”、视频连线等形式为纳税人答疑解惑,帮助企业应享快享税惠政策,推动政策红利真正转化为企业发展的动能。


    在张掖市税务部门远程帮办指导下,临泽县中川水利开发有限公司成功享受到资源综合利用免征增值税16万元和从事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的所得免征企业所得税13万元。


    “这些政策最初我都不是很熟悉,在‘陇税雷锋’钉钉群里咨询后,税务干部很快就打来视频电话,从政策内容到实际操作都讲解得清晰明了。”临泽县中川水利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陈婷说。


    张掖市税务局负责人表示,将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充分发挥税收职能作用,创新纳税服务方式,提升服务质效,精准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助力“绿色”企业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上健康成长。

    2023-01-09
  • 新能源禀赋匮乏的上海,如何在“双碳”赛道上弯道超车?

    近年来,在“双碳”战略引领下,能源行业发展已迈入新阶段。《上海市碳达峰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到2030年全市非化石能源占比力争达到25%,确保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到2060年非化石能源占比达到80%以上,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脱碳。


    然而,上海却面临着新能源禀赋匮乏的现状,地势平坦缺少水电及抽水蓄能,光伏发电受限于市域面积而新增有限。如何持续为城市核心功能正常运转提供清洁电力和燃气?以申能集团为代表的上海能源企业,通过多元发展清洁能源、提升火电能效、加强燃气产供储销全产业链建设等方式优化电源结构、发展绿色燃气,同时提早布局氢能产业赛道,构建“三纵三横”的氢能全产业链,在氢能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获得了先发优势。


    加快布局,产业链全覆盖


    业内普遍认为,传统能源行业属于资源密集型行业,高度依赖资源矿藏,而新能源行业是技术密集型与知识密集型产业,依靠的是制造业发展与技术水平。上海虽然能源资源不足,但智能制造水平较高,具备“弯道超车”的优势。


    早在十几年前,上海已在积极探索发展可再生资源,并开始在风电、光伏领域进行探索布局。2010年世博会期间,申能集团参与建设的世博主题馆光伏项目,一举成为当时亚洲单体最大的光伏建筑一体化电站,目前,申能集团布局了一批风力、光伏等新能源项目,分布在长三角、青、蒙、新等多个省市自治区。截至2022年11月底,装机容量达到400万千瓦。


    近日印发的《上海市推进重点区域、园区等开展碳达峰碳中和试点示范建设的实施方案》还提出,实施组织“光伏+”专项工程,加快近海风电开发,推进深远海风电示范试点,因地制宜布局陆上风电和地热能项目。鼓励大容量风电、光伏建筑一体化、农光互补等技术创新和项目落地。


    在能源低碳转型成为全球共识的当下,氢能产业已成为我国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这一全新赛道,申能集团提早起步,打通氢能发展“制取—储存—运输—应用”等关键环节堵点,推动行业加快由导入期向产业化发展,当前,申能集团已经形成了氢能发展的“三纵三横”战略布局。


    申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黄迪南介绍,“三纵”着眼高端制造领域,布局氢气制备、储运设备、燃料电池三大产品,助力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目前,多家企业均已发展成为产业链相关环节的头部企业,如浙江蓝能、上海氢晨、鲲华科技、苏州擎动等,其中不乏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的小巨人企业。“三横”聚焦应用场景,推动三大纵向产品在示范应用场景落地,实现氢能应用完整商业闭环。


    目前,上海的氢能布局已经覆盖氢能产业链各大环节。上游氢源供给方面,申能集团旗下上海申能能创能源发展有限公司(简称:申能能创)、液化空气集团与上海化学工业区将建设上海规模最大的气氢和液氢充装中心,其上游原料全部为化工区企业的副产氢,再经过提纯后成为燃料电池汽车可使用的高纯氢。


    燃料电池电堆及材料方面,燃料电池电堆研发制造企业上海氢晨科技已完成A+轮融资,申能能创还与亿华通合作,将在氢能生态项目建设、氢能产品开发、燃料电池汽车应用场景拓展等方面开展合作,以北京、上海为突破口,促进氢燃料电池汽车在京津冀蒙和长三角地区商业化运营。


    《上海市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2-2035年)》表示,到2025年,上海要建设各类加氢站70座左右,培育5—10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独角兽企业,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突破1万辆,氢能产业链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


    降低煤耗,服务国家“双碳”战略


    当下,新能源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但装机规模和发电量结构占比仍相对较低,同时,我国电力需求仍在稳步增长当中。在保障能源安全的战略目标下,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禀赋决定了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仍将持续存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提出,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因此,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显得尤为关键。


    “申能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从参股电厂到控股电厂,再运行管理电厂,一直追求清洁高效。”黄迪南告诉记者,2008年投产的上海外高桥第三发电有限责任公司(简称“申能外三发电”)就是典型代表,被称为全世界煤耗最低、效率最高的电厂,保持国内外领先地位十年之久。2021年,申能集团控股供电煤耗282.7克/千瓦时,较全国平均水平低近20克/千瓦时。


    通过持续推进技术革新,让火电厂的发电效率越来越高。申能外三发电被国家能源局授予全国唯一的“国家煤电节能减排示范基地”,荣获国家优质工程金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等多个奖项,临港燃机一期项目也是国内最先进的“环保调峰”电厂之一。


    黄迪南表示,“十四五”期间,申能集团将更积极融入国家“双碳”战略,服务国家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促进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的大局大势,坚持海陆并进、集中式与分布式并重,推动煤电和新能源优化组合,积极布局储能、CCUS等新兴业务,打造绿色先锋电力版图。


    筑牢底线,完善燃气产供储销体系


    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前提是要坚守能源安全的底线,天然气作为最清洁高效的化石能源,在上海能源结构中扮演重要角色。


    为了保证城市天然气供应,在过去近20年时间里,申能集团构建起了上游多气源、中游一张网、下游多元销售的“X+1+X”的天然气产业链,实现了上海管道燃气的全天然气化,有力地服务了上海能源结构优化、保障了城市燃气安全供应。上游建立了“6+1”路的气源,力图避免单一路径的风险,每年为上海汇集近1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资源,中游是坚强的一张网,长度超过2.7万公里,如毛细血管一样遍布全市。而下游是多元化销售,为超700万户燃气用户提供优质服务,能源保障水平已日益完善。


    2022年,上海LNG(液化天然气)站线扩建项目经沪浙两地联合核准正式开工,燃气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国内首艘江海联运型LNG运输船“传奇太阳”号交付投运,提升了天然气资源保障和调配能力。目前,申能集团液化天然气储备能力54.7万吨,气化外输能力达到214万立方米/时,储气调峰能力全国领先,为全市燃气保障供应夯实了底气。


    另外,长三角作为我国能源消费集中地,近年来,申能集团积极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通过练塘首站向浙江反输天然气,以及沪苏联络线开工,进一步夯实了长三角管网互联互通、资源互济互保基础。

    2023-01-06
  • 西城区2023年将新增绿地5000平米 将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提升至98%

    人民网北京1月6日电(记者鲍聪颖)1月5日,北京市西城区举行2023年区“两会”新闻发布会。记者获悉,2023年,西城区将扎实推进“留白增绿”,打造绿色生态空间。计划新增安康口袋公园等绿地5000平方米,将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提升至98%。


    2022年,西城区新增茶马街游园等城市绿地9307平方米、屋顶绿化5096平方米、垂直绿化3000延长米,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97.73%,位列全市第二;完成“揭网见绿”35.18公顷。同时,完成玫瑰公园、南礼士路公园全龄友好型公园改造。创建首都绿化美化花园式街道1个、花园式社区5个和花园式单位2个,加强古树保护,打造“耕天下古树保护示范小区”,市民生活工作环境更加和谐美丽。精细化管理水平再上新台阶,在全市第一、二季度城镇绿地养护管理检查评比和绿地质量等级复核工作中,西城区均排名第一。


    2023年,西城区园林绿化工作将围绕服务保障首都核心功能,着力完善生态布局、扩大绿色空间、强化精细管理,加快建设天蓝水清、绿荫环绕的首都核心区,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首先扎实推进“留白增绿”,打造绿色生态空间。计划新增安康口袋公园等绿地5000平方米,将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提升至98%。新建屋顶绿化5000平方米、垂直绿化1000延长米,对西便门桥和天宁寺桥开展桥体试点绿化,不断丰富美化城市景观。开展翠芳园和长椿苑全龄友好型公园改造,更好满足周边居民游园需求。全力推进“揭网见绿”工作,做到“应揭尽揭,能绿尽绿”。


    开展义务植树活动,共筑美丽绿色家园。精心组织第45个中国植树节和首都第39个全民义务植树日活动,依托“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基地”开展多种形式义务植树尽责活动。积极开展碳达峰、碳中和宣传,培养居民绿化美化、爱绿护绿及环境保护意识,引导社会公众绿色低碳生活。


    实施绿化惠民工程,提升百姓绿色获得感。持续推进首都绿化美化花园式创建工作,进一步提高单位、社区绿化美化水平。推动园艺文化服务进校园,依托园艺驿站,结合学校“课后一小时”,组织开展各类园艺体验活动。全力做好公园城市创建试点工作,注重市民关切,针对多样化个性化需求,丰富公园服务功能,不断提升群众满意度。


    下足绣花管理功夫,提升园林绿化品质。依托林长制,强化日常养护管理、指导、检查,保护好绿化资源。持续开展杨柳飞絮治理和美国白蛾等林木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继续开展古树名木生境改造示范建设,进一步改善古树生存环境,精心守护城市“活化石”。从公园综合管理服务、野生动物救护、安全生产和应急处突等各方面入手,全力营造良好园林绿化环境。

    2023-01-06
  • 报告:我国城市建筑碳排放呈现自北向南、自东向西递减分布状态

    人民网北京1月5日电(记者王仁宏)近日,中国建筑节能协会、重庆大学在线发布《2022中国城乡建设领域碳排放系列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2020年全国建筑与建造能耗总量为22.7亿吨标准煤,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为45.5%。2020年全国建筑与建造碳排放总量为50.8亿吨二氧化碳,占全国碳排放的比重为50.9%。2020年全国建筑运行碳排放总量为21.6亿吨二氧化碳,占全国碳排放的比重为21.7%。

    通过城市级建筑碳排放核算与分析,研究发现,城市建筑碳排放在南北方和东西部之间差异较大。2020年全国城市建筑运行碳排放汇总值为20.6亿吨二氧化碳。我国城市建筑碳排放呈现出明显的自北向南、自东向西递减的分布状态。

    报告披露,城市建筑碳排放量与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关系密切,在人口规模、用能结构等方面存在差异,城市公共建筑碳排放与城市第三产业GDP相关性更强,城镇化率和人均GDP越高的城市,其人均建筑碳排放越高。城市间建筑碳排放分布不平等弱于经济分布不平等。

    在城镇污水处理碳排放方面,报告显示,2020年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全过程碳排放量341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碳抵消量769.1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净排放量2646.9万吨二氧化碳当量。

    此外,报告还公布了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碳排放情况。报告显示,2020年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全过程碳排放量9404.5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碳抵消量4703.5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净排放量4701.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分省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全过程碳排放差异明显,主要是由于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及处理方式造成。

    据悉,此次报告为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和重庆大学发布的第7个年度报告。今年的研究报告由3个子报告组成,分别为《2022中国建筑能耗与碳排放研究报告》、《2022中国城镇污水处理碳排放研究报告》、《2022中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碳排放研究报告》,报告聚焦2020年国家、省级、城市的建筑碳排放数据,对2020年国家及分省城镇污水处理、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碳排放测算结果进行分析。a

    2023-01-05
  • 2022年“双进”服务“双减”全国科技馆联合行动收官

    1月5日,由中国科学技术馆主办、重庆科技馆主承办,全国30余家省市级科技馆以线上形式共同参与的2022年“双进”服务“双减”全国科技馆联合行动收官活动在重庆科技馆举行。

    中国科学技术馆党委书记、副馆长钱岩表示,重庆科技馆举办的全国科技馆联合行动年度收官活动,体现了“连接·共享·服务”的理念,进一步推动了科技馆体系大联合大协作新科普格局的构建,探索出一套更加开放协同、多元参与的新模式,形成了国家馆引领、省馆牵头、多馆联动的新机制。“希望依托全国科技馆联合行动这一平台,继续充分发挥科技馆体系的协同组织优势和科普场馆的科普服务功能,加强各场馆间的联合协作以及优质科普资源的共建共享,让更优质、更丰富的科普展览和科普活动惠及全体人民。”

    重庆市科协党组成员、二级巡视员牛杰提到,重庆科技馆首次作为全国科技馆联合行动主承办单位,立足本土特色和地区优势,着眼联动共享,围绕活动主题,创新活动形式,通过活动连接、资源连接、队伍连接等方式,开展了“筑梦航天”“科学嘉年华”“低碳减排”等一系列大众化、多元化、主题化的科普活动,深受广大公众喜爱。重庆科技馆作为重庆市科普工作的主阵地和前沿窗口,要紧紧围绕现代科技馆体系建设,强化科普使命担当,以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为己任,以需求为导向,守正创新,积极探索,着力打造特色科普品牌,为全国科技馆联合行动作用的发挥注入新动能新优势,为提升全民科学素质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活动现场,重庆科技馆党委书记、馆长赵开宇作全国科技馆联合行动工作汇报,各分主题承办单位进行活动案例分享,各地中小学校代表对全国科技馆联合行动寄语。

    据介绍,本次全国科技馆联合行动历时200多个日夜,联合全国400余座次科普场馆开展“天宫课堂”“筑梦航天”“礼赞科学家”“低碳减排”“科学嘉年华”“同上一堂科学课”“致敬大国工匠”“科学你我他”8个分主题活动近1800余场次,累计受众达7200余万人次。其中,中国科学技术馆开展“天宫课堂”活动,带领广大青少年沉浸式观看中国空间站,体验太空“冰雪”实验、液桥演示实验、水油分离实验、太空抛物实验等趣味科学实验;江苏省科技馆设置“碳达峰碳中和”特色课堂,邀请南京工业大学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教授谢婧婧分享生物催化技术《微妙“菌”团:从厨余垃圾到阳台花园》,鼓励公众采用科学的手段处理生活垃圾,明白科技改变生活的真谛,共同迎接“双碳”时代;江西省科技馆、江苏省科技馆、四川科技馆、重庆科技馆等分主题承办单位,大力整合高校和科研机构等专家资源,搭建专家参与科普的平台,邀请中国科学院、同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西南交通大学、重庆交通大学、重庆师范大学、北京教科院基教研究中心等高校和科研机构专家为公众开展科普讲座;福建科技馆依托“科技馆总分馆制”优势,整合核电科技分馆和数字农业分馆等专业场馆资源,加强与分馆资源融合共享,开设“迷你菜园”主题展览,传递绿色理念,助力“低碳减排”科普工作。

    重庆科技馆在全国科技馆联合行动中坚持在联动共享和资源整合上下功夫,利用“有利时机”、突破地域限制、打破常规操作,以“弘扬科学家精神”“绿色低碳”为主线,以服务科技工作者、服务学校、丰富青少年暑期生活为定位,结合科技馆“能源与环境”主题展览,精心打造“科学嘉年华”和“科学你我他”两个分主题活动。此外,还将全年各分主题承办单位征集并推送的200余项优秀科普作品展示在中国数字科技馆官网、重庆科技馆官网和全国科技馆联合行动H5页面等公益平台,供全国各科普机构和科普工作者共享。

    “今年全国科技馆联合行动圆满收官,为全国科技馆搭建优秀科普资源展示、科普活动共享、馆馆交流互鉴的平台,充分发挥现代科技馆体系组织优势和协同作用。”重庆科技馆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后,各科技馆将继续探寻科普新路子,拓展科普工作思路,聚焦挖掘优秀科普资源、创新科普活动模式,用科普的‘加法’精准助力‘双减’提质增效。”(马春鹏)

    2023-01-05
  • 拉萨当雄县推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有机结合

    近年来,当雄县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从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入手,着力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自觉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确保了全县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

    生态修复成效明显

    走进当雄县宁中乡堆灵村2组一个已经关闭的采砂场,与之前的沙尘遍地不同,现在这里已经被冬日枯黄的小草覆盖。按照中央环保督察整改任务清单,当雄县从中央生态转移支付资金中解决370多万元用于采砂场的环境修复,取得了看得见的效果。

    截至目前,当雄县涉及中央第一轮环境保护督察问题整改中所明确的99项措施任务已全部完成。同时制定印发《当雄县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方案》《当雄县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方案》等,成立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大力开展环境卫生整治。

    在纳木错景区,以前部分商户及群众擅自扩建临时游客接待板房,景区建筑杂乱无章,不仅影响了纳木错生态环境,也影响了游客的旅游体验感。针对中央环保督察组提出的整改问题,当雄县高度重视,共计投入资金3402.24万元,圆满完成107户临时建筑和45个摊位的拆除工作。同时,实施纳木错扎西半岛草地生态恢复工程,湖岸环境以及观感大为改善。

    “为减少景区内的碳排放,景区投入68台纯电动环保型观光车,来往于游客集散中心和纳木错湖岸。”纳木措景区保护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安景山表示,自环保大巴车投运以来,景区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近年来,当雄县大力实施生态修复治理工程,累计用于实施生态修复治理、环境能力建设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约9400万元。

    进一步擦亮生态底色

    作为一个纯牧业县,当雄的草原面积占到全县国土面积的70%以上,保护草原生态至关重要。

    划定基本的草原保护范围,落实草原生态保护红线,开展人工种草、退牧还草、草原监测……一系列的措施,让如今的当雄草原生机盎然。

    为了实现天然草场永续利用和畜牧业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当雄县严格落实“河湖长”制,严把水污染防治,坚持以草定畜、草畜平衡原则,形成“人护水、水养草、草饲牛、牛富人”的生态发展模式。

    位于当雄县城北面的公塘乡巴嘎当村,空气清新,气候宜人。“我们组有51户人家,2018年成立家庭牧场时,只有5户达到草畜平衡,现在已经有25户达到草畜平衡。”巴嘎当村一组组长阿旺益西告诉记者,“现在,大家的环保意识比以前提高了不少。”

    保护生态,制度优先。立足“生态立县”发展战略,当雄县制定了《当雄县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实施方案》等制度性文件,建立起县、乡(镇)、村“双联户”全覆盖的环境监管体系。

    在当雄县时代建筑施工专业合作社,记者看到,合作社不仅专门购买了砂石分离机,还改造了循环利用系统,这一切,只是为了让污水完全循环利用不外排。近年来,在严格的制度体系下,许多企业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保护环境成为企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工作。

    建成自治区首个空气质量在线监测站;完成污水厂处理及收集系统工程建设;完成县城集中饮用水保护区划定,持续推进水污染防治;加大环境保护执法和环境保护宣传力度……这些举措,无不彰显着当雄县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程度。

    近年来,当雄县投入资金3.8亿元,实施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工程、湿地保护工程、高原河湖水生态文明建设与保护工程,生态底色进一步擦亮。

    共享生态环保红利

    “现在老百姓都知道,保护生态就是保护大家的饭碗。”纳木湖乡达布村党支部书记达瓦多吉说,近年来,村“两委”带领村民建立牧人旅游服务合作社,发展旅游业,光这一项,村里每人每年能领到700多元分红。

    阿热湿地食物充足、气候舒适,再加上牧民的悉心呵护,让这片湿地成了越来越多野生动物和鸟类的乐园。在湿地不远处,是由当雄县羌塘文化旅游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打造的星空帐篷营地。绿色的帐篷以及房车,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体验,同时也促进了当地群众就业增收。

    近年来,当雄县不断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建设纳木错生态旅游区、羊八井地热温泉休闲度假区、藏北羌塘草原观光体验带“两区一带”旅游发展格局,不断推动全县旅游业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

    数据显示,2020年以来,全县旅游业吸纳农牧民转移就业8278人次,增收1964.99万元。

    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当雄县落实新能源项目建设资金16亿元,实现产值4.5亿元,走出一条清洁能源的绿色发展之路。

    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2019年,当雄县获得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荣誉称号。“我们将珍惜来之不易的成绩,逐绿而行,更加坚定地走好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当雄县委副书记、县长图登佩杰说。(记者周红雁胡荣国扎巴旺青裴聪王超狄碎虎)

    2022-12-23
  • “共襄巴渝山水情 一路初心映芳华”系列之四 广发银行重庆分行:践行绿色金融 助力绿色产业融合发展

    入渝七载,广发银行重庆分行在中国人寿集团和总行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始终坚守人民金融底色,倾情服务实体经济,大力发展普惠金融,积极助力乡村振兴,以金融力量惠民生增福祉,努力为重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赋能增效。11月24日起推出“共襄巴渝山水情一路初心映芳华”系列,挖掘和展示广发银行重庆分行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做法和成效。






    人民网重庆12月23日电(胡虹)近年来,广发银行重庆分行按照中国人寿集团和广发银行总行相关部署,全面推进绿色金融发展,创新绿色信贷产品,以精准高效的服务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贡献金融力量。2020年以来,该行绿色金融累计发放贷款超10亿元,增速达300%。







    稳妥有序加大绿色金融布局







    在绿色金融发展路上,广发银行重庆分行积极落实《广发银行绿色金融发展战略》《广发银行金融支持“碳达峰、碳中和”绿色金融行动方案》等一揽子绿色金融举措,并在内部配备专职人员,开通绿色审批通道,配置专项信贷资源、单列绿色考核指标,助力绿色产业发展,实现社会责任履行与综合效益创造双提升。







    为积极践行“双碳”目标,该行将“大力发展绿色信贷,加大对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写入公司授信政策,根据行业分类实施差别化的行业信贷策略,积极引导信贷资金投向《绿色产业指导目录》内产业,重点支持绿色经济主体产业,以及绿色经济高增长产业,持续提升产品及服务创新能力,推动绿色金融深入发展。







    在加大绿色金融产品创新方面,该行总结提炼专业化、个性化的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具有针对性的绿色信贷产品,包括但不限于流动资金贷款、贸易融资、股权投资及“股+债”等方式,打造多层次、全方位的绿色产品体系。同时,拓宽绿色金融融资模式,探索保银协同绿色生态等模式,为客户提供更加丰富的融资渠道。







    积极支持绿色环保产业发展







    广发银行重庆分行主动聚焦和对接绿色、环保、低碳、节能等产业项目,根据企业差异化金融需求,“一户一策”制定金融产品方案,为优质环保企业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







    重庆某环保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就是其中的受益者之一。作为重庆环保产业“十强”企业,该公司是一家集水务项目投资运营、市政工程投资建设、市政工程建设总承包、环保产品生产为核心业务的企业,辖属近30家控股公司及污水处理厂,日污水处理已投运规模128万吨,在建规模100万吨。此前,该公司因多个污水处理项目启动,资金需求增大,公司流动资金一度出现短缺情况。







    广发银行重庆分行了解情况后,安排工作人员主动上门服务,调研企业项目情况,为其推荐了适合该企业需求的绿色金融信贷产品。从公司向广发银行重庆分行发出贷款申请,到提交相关资料,工作人员始终提供一对一指导,最终成功为该公司发放8000万元流动贷款资金,极大地缓解了资金压力,更坚定了企业的发展信心。







    绿色金融活水浇灌美丽乡村







    “今年的柑橘收成不错,多亏了8月份广发银行重庆分行的贷款发放,让我们的果园护理及时,才有现在的大丰收啊!”近日,在重庆忠县,由重庆某果业承包经营的柑橘基地里,一个个金黄饱满的柑橘缀满枝头。果园内,工人忙着修剪枝叶、采摘柑橘,一派繁忙的丰收景象。







    据了解,重庆某果业有限公司在重庆忠县经营着超过1800亩果园,以柑橘、桃李为主要经营水果,带动附近千余户农民增收。今年8月,广发银行重庆分行了解到该企业急需购买化肥农药等生产必需品,用于果园养护。而由于农村土地产权特殊性,该企业现有果园均为租赁,无法提供抵押物,在银行融资有一定的困难。







    获悉此情况后,广发银行重庆分行党委高度重视,第一时间成立专项工作队伍,组织工作人员进行实地调研,最终决定通过办理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来帮助企业实现融资。一方面,工作人员积极联系当地房交所及当地农委、村委会,通过反复咨询沟通,多次提交资料,终于办理了抵押登记;另一方面,针对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无对应的保险险种问题,工作人员多次与广发银行总行沟通、协商,最终由总分支行三级联动,成功解决了农业保险赔付问题,为该企业“量身定制”以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的方式增加授信,并为其发放200万元的信贷资金,成功引注金融活水、助力柑橘产业发展。







    下一步,广发银行重庆分行将在中国人寿集团和广发银行总行领导下,深挖绿色金融内涵,丰富绿色金融场景,持续增强发展内生动力,为更好地满足多样化、多层次的绿色金融需求,促进社会经济绿色可持续发展贡献“广发力量”。

    2022-12-23
  • 实现“双碳”目标,计量和标准能做什么

    日前,市场监管总局、国家发改委、工信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住建部、交通运输部、中国气象局、国家林草局等九部门联合发布《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对推动碳达峰碳中和领域标准、计量工作作出全面部署。《方案》提出,到2025年,“双碳”标准计量体系基本建立;到2060年,“双碳”标准计量体系全面建成,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有力支撑碳中和目标实现。


    计量被称为工业的“眼睛”,通过精密测量,“盯”住生产的每个环节。标准是一把把“尺子”,为生产生活行为提供规范和引领。“充分发挥计量、标准的约束引领和标尺衡量作用,有利于带动重点领域工艺流程、技术装备升级换代,以及高耗能产品淘汰、能效标识、节能产品认证等制度的实施,对实现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具有重要意义。”国家节能中心副主任史作廷说。

    宏观“碳核算”向精准“碳计量”转变

    要实现“双碳”目标,首先得摸清楚产生和排放了多少碳。知道了各个环节产生的碳排放数据,才能有针对性地找出潜在的减排环节和方式,实现减排。摸清碳排放,这就是碳排放统计核算。

    “碳排放统计核算为‘双碳’工作提供全面、科学、可靠的数据支撑,是制定政策、推动工作、开展考核、谈判履约的重要依据。”史作廷强调。

    目前,国内外广泛使用的碳核算方法主要为排放因子法。用排放源的数量,乘以该排放源的排放因子,就可以估算出碳排放总量。不过,这种基于计算的统计方法得出的是理论上的碳排放数据,与实际排放之间会出现误差。比如,不同企业在不同地域燃料单位热值含碳量不同,燃料燃烧充分度也存在差异,使用同样的排放因子进行核算,会导致结果精准度较低。

    “近年来,一些国家和地区开始重视碳数据的准确性,逐步采用直接测量和间接核算相结合的方法。”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院长方向告诉记者,例如,欧盟为大型火电厂和部分小型机组装备二氧化碳浓度测量装置和烟气流量计,对温室气体进行直接测定。

    不依赖计算,直接监测和测量,这就是计量。方向指出,计量技术直接用于碳排放测量,而且采用国际互认、一致的测量标准和测量方法,既可以保障碳排放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也有利于我们的碳排放数据被国际认可。

    《方案》坚持“科技驱动,技术引领”的原则,全面布局计量技术体系建设。“就是要通过先进碳测量技术支撑我国碳市场和国家碳排放清单数据质量,推动由宏观‘碳核算’向精准‘碳计量’的转变,达到‘报告的1吨就是排放的1吨’的国际要求,实现国际互认。”方向解释。

    史作廷指出,科学准确计量生产生活活动所产生的碳排放,可以实现温室气体排放“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目标,有利于完善碳排放核算机制,对推动构建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攻克关键共性测量技术难题

    既然直接测量碳排放量,那么,计量技术的水平很关键。测得越准,碳排放数据才能越精准,基于这些数据的“双碳”决策和工作才能越科学有效。

    “因此,《方案》提出开展碳计量方法学、碳排放量在线监测、碳排放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方法等关键计量技术研究,攻克关键共性测量难题。”方向介绍说,绿色低碳关键共性计量技术在各个行业领域广泛应用,能够解决节能减排的关键共性问题,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公约数”。

    解决共性关键计量技术问题的同时,前沿基础研究也不能放松。《方案》提出,加强基础前沿计量技术研究。如,加强量子传感技术和碳计量技术研究,建立健全碳计量基准、计量标准和标准物质体系;开展碳计量核心器件和高精度仪器研制;加强碳计量标准物质研制。

    “这些将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硬件支撑。”方向说,有了计量基准、标准物质和测量仪器等,可以建立健全“碳计量”溯源体系。完善的量值传递溯源体系,是确保测量器具溯源性、测量过程有效性、测量数据准确一致性的基础。

    此外,根据《方案》,还将加强煤炭、石油、天然气、电力、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化工、交通运输、城乡建设、农业农村、林业草原等重点行业领域碳计量技术研究。开展重点行业和领域用能设施及系统碳排放计量测试方法研究和碳排放连续在线监测计量技术研究,提升碳排放和碳监测数据准确性和一致性。

    “将计量技术创新融入产业低碳转型进程中,将为我国实现‘双碳’目标注入长久的动力。”方向认为,提升碳排放和监测数据准确性与一致性,可以维护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公平性和稳定性,为产业低碳转型注入有效新动能。

    “双碳”标准将实现重点领域全覆盖

    计量使碳排放的监测更为精准,但要减少碳排放,还需要标准的助推。

    “强制性节能标准是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扩张,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加快化解过剩产能的重要技术依据。”中国标准化研究院院长宿忠民介绍,“十三五”期间,我国发布强制性能耗限额标准16项,实现年节能量7700万吨标准煤,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1.48亿吨。

    近年来,我国在节能、碳排放管理、非化石能源利用、化石能源清洁高效低碳利用等领域标准化工作取得突出成效。“但与‘双碳’工作的迫切需求相比,标准体系的全面性、协调性、先进性都有待提升,标准与政策衔接、标准有效实施机制、标准国际化水平等还存在不足。”宿忠民坦言。

    《方案》提出构建多维度、多领域、多层级的“双碳”标准体系,包括碳排放基础通用标准、碳减排标准、碳清除标准、碳市场标准等四个方面。“实现标准对‘双碳’工作重点领域的全面覆盖。”宿忠民说,这些标准将广泛用于能源、工业、城乡建设、交通、农业、林草、金融、商务、公共机构等领域,而且兼顾地区、园区、企业、产品等不同层次标准化对象的特点,协同布局政府颁布标准与市场自主制定标准,实现各层次各类型标准的协调配合。

    除了规范行为,标准的另一个作用是引领发展。先进的标准,可以带动整个行业的升级。宿忠民解释,标准在推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碳清除技术等创新技术迭代升级、构建产业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创新技术推广应用的“通行证”。

    《方案》提出,加快生态系统固碳和增汇、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直接空气碳捕集等碳清除技术标准的研制。市场监管总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这些碳清除技术是实现碳中和目标所必需的,但目前技术和标准还存在较多空白,因此要通过技术创新和标准制定协同推进,尽快补齐短板。

    此外,《方案》还提出开展低碳前沿技术标准引领行动,2025年前完成30项前沿低碳技术标准的制定。宿忠民认为,这种标准先行的做法,将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创新引领,带动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突破和推广应用。(本报记者陈海波)

    2022-12-22
  • 张安顺:全面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推动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

    12月20日下午,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张安顺主持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习,专题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就统筹推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进行再部署、再推进。张安顺强调,要全面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党的二十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认真落实党中央、省委决策部署,推动全市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真正做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这篇大文章。

    会前传达学习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会上,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结合各自分工作发言。

    张安顺指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内在有机联系、系统论证了保护与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科学阐明了生态与民生的互利共惠遵循,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要提高政治站位,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政治责任,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悟得更深、生态优先理念树得更牢、生态保护责任落得更实。要按照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确定的奋斗目标和战略任务,切实扛起省会担当,深入贯彻省委“绿色龙江”“生态振兴”要求部署,始终把生态优先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环节,努力在全省绿色发展中走在前列、作出表率。

    张安顺强调,要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要坚持源头治理,在抓好控源治本上下功夫,持续打好蓝天保卫战、碧水保卫战和净土保卫战。要坚持系统治理,在落实修复保护上下功夫,加快张广才岭阿城段生态保护修复、“三北”防护林体系等重点工程建设,加快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全面落实松花江百里长廊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加强生态环保领域立法修法等。要坚持长效治理,在推进绿色发展上下功夫,着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积极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生活方式。

    张安顺强调,抓生态环保,贵在责任担当,重在真抓实干。要牢牢聚焦“责任”和“落实”两个关键,形成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合力,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全面落实河湖长制、林长制及田长制,认真落实“三管三必须”要求,高标准高质量完成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工作,加大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监督问责力度,以最坚决态度、最严格标准、最有力举措抓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会议以视频会议形式召开。(记者阴祖峰)

    2022-12-22
  • 绿氢时代离我们还有多远?

    新华社北京12月20日电(记者刘宏宇、潘洁)当前氢能产业逐渐进入发展快车道。北京市提出,2023年前,北京市力争推广氢燃料电池汽车3000辆,2025年前力争实现氢燃料电池汽车累计推广量突破1万辆。上海市计划,到2025年,建设各类加氢站70座左右,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突破1万辆,氢能产业链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


    我国是世界最大的制氢国,年制氢量约3300万吨,但大部分来自化石能源制氢,属于灰氢;绿氢(通过光伏发电、风电等新能源电解水制氢)占比较低。如何让氢能产业更绿色、更低碳,日益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

    积极布局绿氢产业

    在广东佛山,氢能源有轨电车、氢能源公交车在城市穿梭,行人骑着氢能共享单车,加氢站随处可见……

    在距离佛山数千里之外的内蒙古宝利煤矿,几个月前,一个“零碳矿区”实现了突破:陕西同力重工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佛山仙湖实验室打造出矿山行业的首台氢能源运输用车,利用矿区丰富的太阳能光伏制氢作为车辆的动力源,能耗大的老问题得到解决。

    国家能源局总工程师向海平说,截至目前,全国已有20多个省区市发布氢能规划和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国企、民企、外企对发展氢能产业都展现出极大热情,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大区域氢能产业呈现集群化发展态势。

    今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提出未来要构建清洁化、低碳化、低成本的多元制氢体系,重点发展可再生能源制氢,严格控制化石能源制氢。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前三季度,我国各地上马绿氢项目达40多个,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河北、宁夏、甘肃、新疆等风、光资源丰富的地区。

    今年9月,内蒙古自治区能源局发布2022年度风光制氢一体化7个示范项目,这些项目投产后可年产6.3万吨绿氢;宁夏宁东2022年拟开工新建绿氢制备和应用项目4个,绿氢产能将达到3.6万吨;今年10月,广汇能源公司表示拟投资1.34亿元,在新疆建设绿电制氢及氢能一体化示范项目……

    佛山环境与能源研究院院长赵吉诗说,绿氢示范项目有四大特征:一是绿氢制备规模大型化,已进入万吨级;二是地域分布集聚化,以风、光资源丰富地区为主;三是终端应用多元化,由交通向石油炼化、煤化工领域拓展,为工业领域脱碳开展示范探索;四是项目主体多以央企为主,如中石化、国家电投、中国能建等。

    为何要大力发展绿氢?

    日前,西班牙、法国、葡萄牙三国启动欧盟首条大型绿氢输送走廊计划,项目将在2030年前投入使用,每年输送绿氢200万吨,约占欧盟绿氢消费量的10%。

    专家表示,绿氢取代灰氢,将成为全球发展趋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张晓强说,碳中和已成为全球共识,主要发达国家都出台了氢能发展战略,把绿氢作为实现碳中和目标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选项。未来,绿氢将成为能源国际合作的重要内容。

    目前,全球仍以化石能源制氢为主。根据国际能源署的数据,2021年全球氢气产量达到9400万吨,基本来自化石能源制氢,绿氢占比仅为0.4‰,由此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超过9亿吨。

    《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提出不同阶段发展目标:到2025年,基本掌握核心技术和制造工艺,燃料电池车辆保有量约5万辆,部署建设一批加氢站,可再生能源制氢量达到10万至20万吨/年,实现二氧化碳减排100万至200万吨/年;到2030年,形成较为完备的氢能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清洁能源制氢及供应体系,有力支撑碳达峰目标实现;到2035年,构建多元氢能应用生态,可再生能源制氢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明显提升。

    张晓强表示,全球绿氢合作空间广阔,中国要积极融入全球氢能产业链、供应链,参与国际氢能标准体系建设。

    多位专家表示,当前应尽快制定绿氢国际标准。国家有色金属新能源材料与制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蒋利军说,要想真正实现全球绿氢贸易,必须实现绿氢标准互认。

    全国氢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鲍威表示,绿氢认定需要有统一核算方法,同时需有相对客观、科学的指标体系。

    下一步发力点在哪里?

    一些专家认为,目前可再生能源制氢成本远高于化石燃料制氢,成为绿氢进一步商业化的最大“拦路虎”。

    “大规模低成本绿氢技术路线尚不明确。”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科研信息部部长景春梅分析认为,碱性电解水制氢缺少规模化应用,难以适应风、光电力的间歇性和波动性;质子交换膜制氢成本高,关键技术和核心部件受制于人;阴离子交换膜、固体氧化物电解水、光解水制氢、热化学循环水解制氢技术还处于基础研发或试点示范阶段。

    景春梅介绍,电解水制氢成本是化石能源制氢的2到3倍,可再生能源制氢成本相比化石能源制氢差距则更大。

    “绿氢成本高是当前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张晓强说,要积极探索低成本的绿氢供应路径,稳步构建绿氢产业体系。

    “绿氢社会的到来,还有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广东省武理工氢能产业技术研究院执行院长张锐明坦言,成本问题是氢能规模化应用最主要的痛点,可再生能源制氢成本降低,有赖于材料的技术进步,而这将会是比较长的过程。

    景春梅建议,未来应以绿氢为导向,鼓励新能源大基地优先发展制氢产业;鼓励化石能源和新能源优化组合,通过从绿电到绿氢,在化工、冶金等领域逐步实现绿氢对灰氢的减量替代。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万钢表示,要加强氢能产业顶层设计,强化绿色氢能消费引导,探索构建绿氢碳足迹证书制度。加快氢能产业碳市场建设,探索绿电交易、汽车产业积分交易等同国家碳市场的衔接机制,推动绿色氢能从制取到应用的产业全环节融入国家碳循环管理体系。

    2022-12-21

  • 首 页  上一页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