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印发通知,提升重点用能产品设备能效—— 制造业节能降碳迎“新招”(锐财经)

    近期,广东佛山顺德部分家电企业针对市场变化,及时调整产品结构,灵活研发新产品适应海外市场的取暖需求。图为广东世联电器员工在检测电暖器。


    新华社记者黄国保摄

    电冰箱、洗衣机、空气净化器、热水器……家庭生活中,哪些产品设备耗能最多?能效提升怎么做?

    近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发布重点用能产品设备能效先进水平、节能水平和准入水平(2022年版)的通知》,聚焦重点用能产品设备,作出了节能降碳的有关安排。在多位专家看来,这一举措对强化重点用能产品设备能效管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促进制造业提质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涉及面广、潜力巨大

    重点用能产品设备有哪些?

    房间空气调节器、冷水机组、家用燃气灶具……《通知》选取了涉及家用电器、工业设备、商业设备、照明器具等多个领域的20项重点用能产品设备,它们是使用电力、消费能源的主体。

    据有关调查,工业是中国能源及电力消费最大领域。仅以电机为例,它消耗了中国工业总用电量的75%,“电机能效每提高1个百分点,可年节约用电260亿千瓦时左右,初步估算,全国电机系统年节电潜力达1300亿至2300亿千瓦时。”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资环业务部主任张英健说,重点用能产品设备数量多、涉及面广、能源消耗量大,节能降碳潜力巨大。

    再看居民生活领域,居民生活约占中国能源消费总量的13%,年用电量达1.17万亿千瓦时,电冰箱、空调、洗衣机、热水器及照明系统等均为主要用电产品。同时,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终端用能产品设备生产、消费和出口国,如家电行业2021年营业收入达到1.74万亿元。“终端用能产品设备产销数量多、使用范围广、耗能总量大,与日常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资环分院院长林翎说。

    针对这些重点用能产品设备,《通知》将其能效水平划分为先进水平、节能水平、准入水平三档,为用能单位选购产品设备提供参考。

    大力推广高能效产品设备

    不同能效水平的产品设备,将有哪些不同“待遇”?

    《通知》提出,大力推广高能效产品设备。比如,完善政府绿色采购相关政策,扩大绿色采购产品范围。落实节能节水专用设备和项目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鼓励企业优先选用能效先进水平产品设备、开展节能降碳改造。鼓励采用补贴、以旧换新、积分奖励等多种方式,引导居民选购能效先进水平产品设备。

    “初始投资高、收益回报周期长是推广高效节能产品设备的主要制约因素,需要激励和约束并举,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市场加快产品设备更新升级。”国家节能中心主任任献光认为,《通知》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有序推动用能产品设备更新升级。

    《通知》同时明确,加快淘汰落后产品设备。比如,企业新建、改扩建项目不得采购使用能效低于准入水平的产品设备,各级市场监管部门要加大质量监管力度,依法依规禁止能效低于准入水平的产品设备生产销售,严厉打击能效水平虚假宣传行为。

    “节能审查是促进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合理利用能源的源头性措施,对于推动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支撑作用。”任献光说。

    推动相关产业提质升级

    提升重点用能产品设备能效水平,既要靠消费端的大力推广,也离不开生产端的协同发力。

    《通知》明确,推动相关产业提质升级。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对高能效产品设备及相关零部件制造项目的支持力度。强化绿色金融支持,鼓励金融机构为相关企业研发制造高能效产品设备提供信贷支持。综合运用价格、投资、金融等措施,加大对相关企业的支持力度,引导和支持企业主动实施技术工艺升级、提升产品能效水平。

    “当前,制约节能装备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结构性、深层次矛盾仍然较为突出,节能产品设备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需要持续提升,中高端产品特别是部分工业高能效产品设备有效供给有待进一步加强。”任献光认为,《通知》提出的多项举措,将加大对相关企业的支持力度,推动产业提质增效。

    在张英健看来,重点用能产品设备涉及消费者、管理者、生产者等多个主体。《通知》“三管齐下”,有利于形成持续提升重点用能产品设备能效水平的正向循环。

    “《通知》从产业发展实际出发,既注重需求牵引供给,也强化供给创造需求,将为用能企业节能提效、生产企业提质扩绿等提供科学指引,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夯实制度保障。”任献光说。

    2022-11-22
  • 福建:蓄势“碳路”的生态强省如何打造绿色经济?

    倡导绿色发展的当下,福建无疑是一张最亮丽的名片。


    党的十八大以来,福建先后成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全国首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还是全国唯一的水、大气、生态环境保持全优的省份,可以说生态文明建设优势鲜明,绿色发展动力强劲。现在,绿色经济已成为福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四驾马车”之一,做大做强做优绿色经济业已取得显著成效。

    以占全国约1.3%的土地、2.9%的能源消耗,创造了占全国约4.3%的经济总量,全省单位GDP能耗下降了30.8%;福建还在探索利用1.79亿吨的森林植被总碳储量,为碳达峰碳中和作贡献;截至今年6月底,福建累计成交碳排放权产品3516.33万吨,成交金额逾9亿元,林业碳汇成交量和成交额均居全国首位。

    11月24日,第三届中国资产管理武夷峰会将在福建南平举办。这是在福建举办的金融领域又一盛会,不仅是对福建绿色经济稳步发展的肯定,也是对全国森林覆盖率最高省份擘画绿色金融改革蓝图的期许。

    厚积薄发建立绿色新格局

    多山多水多绿的福建,牢记嘱托、接续奋斗,生态省建设的“接力棒”,一任接一任扎实推进。绿色发展,为福建高质量发展铺就最亮丽的底色。

    将“双碳”战略目标纳入生态省布局,《福建省“十四五”生态省建设专项规划》提出,福建将有序推进“双碳”工作,绿色经济发展质量更高,绿色生活方式和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福建省推进绿色经济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提出,到2025年,全省绿色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在“双碳”目标下,福建厚植优势,不断加快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脚步,让绿色经济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今年9月,漳州核电项目3号、4号机组获国务院核准。至今,福建已有10台核电机组建成投用,占全省电力装机比例居全国第一。至2021年底,全省清洁能源装机比重达5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个百分点,动力电池产业领跑全球。全国首个省级碳市场综合服务平台、首个农业碳汇交易平台、首个海洋碳汇交易平台、“中国碳票第一村”接连在闽落地。福建碳市场顺利运行5个履约周期,履约率保持100%,林业碳汇成交量、成交额均居全国首位。

    以全国首个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市为抓手,南平积极探索“两山”转化新路径,获批全国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武夷山市获批“两山”实践创新基地,顺昌森林生态银行及“碳汇+”创新项目荣获2021年保尔森可持续发展奖,这也证明了“南平方案”是创新的、可复制的、具有经济和环境双重效益的市场解决方案,并助力气候变化、能源转型和经济增长。

    先行先试探索金改新政

    绿色经济是实现绿色发展重要路径之一,而经济的健康发展始终离不开金融的参与。在绿色转型的大趋势下,绿色金融的不断革新显得尤其关键。

    2021年9月,福建省出台《福建省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实施方案》,规划到2035年实现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绿色生产生活消费方式广泛形成等目标。其中提到,加快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研究出台绿色金融配套政策,深入推进三明、南平省级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地区申报国家级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加大对金融机构绿色金融业绩评价考核力度,深化绿色金融服务,鼓励金融机构加大绿色信贷投放力度。支持绿色新基建发展,创新绿色信贷和绿色直接融资模式,拓展绿色保险服务,引导鼓励发行绿色债券。支持符合条件的绿色产业企业上市融资。鼓励配额抵押质押融资、碳债券等碳金融创新。完善环境信用评价和绿色金融联动机制。

    此外,在健全绿色交易市场机制方面,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碳排放权、用水权等资源环境权益交易市场建设,进一步完善拓展在全国走前列做示范的福建排污权综合交易模式。健全碳汇补偿机制,积极参与国家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

    “双碳”时代的来临,加速打开“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之间的链接通道。

    以绿色金融激活绿色发展新动能,银行业正发挥绿色金融领先优势。7月,兴业银行漳州分行为福建漳龙集团有限公司承销发行规模5亿美元的国企首单投资级境外绿色债券。到今年9月末,兴业银行在福建省内绿色金融融资余额累计达1251亿元。今年5月,福建省发改委在国家发改委批复的《绿色电力交易试点工作方案》指导下,印发了《福建省绿色电力交易试点方案》,并正式于8月份启动首次绿电交易。11月9日,中国建设银行漳州分行为福化古蕾化学有限公司放款450万元,这是福建落地的首单“绿电贷”。

    创新领跑的绿色金融成为绿色经济加速器。福建创新推广“闽林通”系列普惠林业金融产品,其中的拳头产品“福林贷”,在全国率先探索由村级合作社提供担保。2019年至今,全省累计发放“闽林通”贷款106亿元,受益农户9.26万户。2021年,全国首单林业碳汇指数保险落地龙岩市;今年6月,厦门推出茶园碳汇损失保险;今年8月,宁德在全国率先推出农业碳汇保险……近年来,南平搭建绿色认证服务平台,在全国首创“碳汇+远期回购”融资建设,“绿色转型贷”“林业碳汇贷”等绿色金融产品在全省推广,编制具有地方特色的《南平市绿色企业及绿色项目评价认定办法》,弥补了“绿色企业”评价标准缺失,实现国家标准与地方发展特性的有效衔接。一系列绿色金融产品走在全国前列,为绿色经济保驾护航。

    以“绿”为底推进产业转型

    10月25日,福建省人民政府印发《深化生态省建设打造美丽福建行动纲要(2021—2035年)》,其中提到,到2025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初步形成,非化石能源和天然气满足能源消费增长需求,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碳排放强度明显降低,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确保完成国家下达目标,以先进制造业强省和创新型省份建设为抓手,推进一产稳、二产进、三产优,基本实现农业生产生态化、工业生产清洁化、服务业发展优质化,绿色低碳产品市场占有率大幅提升,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迈出扎实步伐。

    绿色发展正考验取舍之道,倒逼产业做“加减法”。以宁德市为例,当地陆续关闭336个环保违法违规建设项目,淘汰落后钢铁产能522万吨,投入3.8亿元关闭拆除41座矿山121个矿点、166家石板材企业,“腾笼换鸟”之后,闽东大地崛起了以宁德时代为龙头的千亿产业集群,曾经的东南沿海“断裂带”成了福建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

    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下,低碳模式是永不褪色的基底。在数字时代,数字经济赋能绿色发展是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化的重要抓手,已成为绿色科技产业不断迭代升级的必由之路。在文旅经济方面更为明显,绿色消费、低碳出行、零碳旅游都在成为时下的流行趋势。因此,福建在逐步加快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同时也着力营造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新时尚。

    打造更多生态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是福建发展绿色经济的独特抓手之一。不断培育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强化武夷山水、“红古田”“下乡的味道”等生态品牌培育和推广,着力打造生态产业链,形成绿色经济新的增长源。探索开展自然资源整体收储,探索生态资源产权流转和回报机制……点“绿”成金,福建正着力打造生态产业链,由点及面加快推进。

    新征程,再出发。“十四五”发展目标中,福建提出将力争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再降10%,全省数字经济规模占比超60%,实现森林覆盖率提升至67%……到2025年,福建将实现绿色经济发展水平的显著提升,一批绿色低碳关键技术和重大研发成果取得突破,重点行业和数据中心企业能效达到标杆水平的产能比例超过30%;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不断增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进一步完善,绿色贷款规模较2021年末翻一番;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水平稳步提升,新能源产业增加值力争达到1000亿元;绿色低碳理念深入人心,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绿色发展模式和典型经验。

    2022-11-22
  • 中国资产管理武夷峰会打造高端对话平台 引领绿色金融改革“弯道超车”

    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上,推动绿色发展,做好绿色经济,势在必行。作为绿色发展的关键环节、绿色经济的加速器,绿色金融改革更是备受关注。

    定于11月24日举办的2022第三届中国资产管理武夷峰会,将邀请全国政协、国家部委、国家监管机构领导,著名经济学家,各大银行、证券、基金、保险机构、资产管理、投资公司代表,央企、国企、世界500强企业代表等众多嘉宾,围绕“新格局·大资管·绿色经济”展开对话。

    中国资产管理武夷峰会至今已成功举办了两届。从首届峰会开始,这场大咖云集的金融行业顶级盛会便致力于探索中国的绿色金融改革创新之路。

    金融开放下的绿色资管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是中国资本市场诞生30周年,更是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发展变革的关键之年。在此背景下,第一届中国资产管理武夷峰会应声而来。围绕“新资管·新征程·绿色发展”的主题,此届峰会重点探讨金融开放背景下中国资管行业的变革、开放与创新之路。并同时举办以“金融开放背景下的中国资产管理”“绿色金融产品创新与地方绿色金融实践”为主题的圆桌论坛。在会议期间,峰会主办方充分发挥福建生态环境优势和武夷山“双世遗”品牌优势,更是确定了一年一度定期举办峰会,以促进金融业加速聚集发展,助推实体经济发展,推进绿色金融改革。

    此届峰会还邀请到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黄奇帆,并作主旨演讲。他提到,我国资本市场在融资端、投资端及机构端均有着长足进步,但也存在着明显的短板和弱项。未来几年,是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的重要窗口期,要努力构建更加成熟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体系,不断提升资本市场治理能力,全面提升资本市场支持实体经济的能力。而对于全面提升融资端、投资端、机构端能力,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强基础性制度建设,从而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

    资管转型融入“双碳”之势

    2021年是“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迈进的元年,也是资管新规过渡期延长后的最后一年,面对全新的内部和外部环境,资管行业面临着转型大考。第二届中国资产管理武夷峰会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如期而至。此届峰会围绕“碳中和·绿色资管”主题展开中国资管行业绿色转型的新篇章。此外,相较前一届,在形式上还新增了“武夷茶话”闭门研讨环节,希望汇聚更多专家从多领域、多层次把碳中和与绿色资管的热点议题讨论得更深入更具体。

    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引领下,绿色金融发展进入加速期。资管业在其中如何扮演好角色、如何推动绿色金融业务上规模,服务上水平,全方位助力绿色经济发展。2020年10月,福建省政府批复南平、三明建设省级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支持两地在绿色金融方面开展先期探索,以点带面推动全省绿色金融发展。因此,第二届中国资产管理武夷峰会的重磅发声更显标杆性。

    创新引领绿色金融改革之路

    临近2022年岁末,中国资产管理行业新规执行近一年,资管行业顺应了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融资需求和居民日益增长的理财需求,随着资本市场变革、监管政策完善、投资者行为变化、科技创新迭代等,大资管时代也将迎来新的发展趋势和机会。

    第三届武夷峰会即将召开,重量级嘉宾又一次相聚南平,在大金融、大资管的时代发展趋势下,聚焦创新领跑的绿色金融成为绿色经济加速器这一时代现象。

    “十四五”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需要集聚资金、人才技术等各类要素资源,需要政府、金融机构、监管机构、企业和民众的共同参与和努力。同时,伴随着中国资产管理行业新规过渡期的结束,中国资产管理行业也开启了“绿色”转型升级之路。如何实现实体经济的绿色转型,促进行业主动节能减排,也将是绿色金融改革的工作重心。

    长期以来,福建始终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强调要做大做强做优绿色经济,加快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营造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新时尚。2021年南平区域改革热度位居全省设区市首位,此后南平市委坚定不移围绕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聚焦生态优势产业,加快培育生态食品、林竹开发、旅游康养等千亿绿色产业集群,绿色动能加速集聚,绿色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努力实现生态“高颜值”,经济“高素质”。

    接下来,为进一步建美绿水青山、做大金山银山,传统产业的绿色转型升级离不开大金融、大资管的支持。因此,第三届中国资产管理武夷峰会将打造金融领域的顶级对话平台,为绿色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再叙佳话。

    2022-11-21
  • 水利部:加快构建国家水网 推进智慧水利建设

    截至10月份,今年以来新开工重大水利工程达到45项,创造了历史新高;1-10月,落实水利建设投资11006亿元、同比增长53%……日前,水利部披露了最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进展情况。据悉,下一步,水利部还将加大工作力度,继续大力推进水利工程建设,确保全年完成水利建设投资1万亿元以上。同时加快构建国家水网,大力推进智慧水利建设。


    水利部副部长刘伟平介绍,1-10月,全国累计新开工水利项目2.4万个,新增投资规模1.15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多开工5200余项工程项目、多增加投资规模7235亿元。

    “今年以来,共开工45项重大水利工程,开工项目数量创历史新高,工程类型涵盖了防洪、引调水、灌区和生态保护修复等,这些都是支撑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水利基础设施,分布在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投资规模超过4000亿元。”水利部建设司王胜万司长表示,这些项目开工后,在短时间内就完成投资近120亿元。

    刘伟平还指出,1-10月,完成水利建设投资9211亿元、同比增长63.3%;较9月底增加投资975亿元。有12个省份完成投资超过400亿元,特别是广东、云南、河北、安徽投资完成超过500亿元。持续发挥水利建设促就业作用,水利项目施工累计吸纳就业人数226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183万人,上述两项较9月底分别增加17万人和12万人。

    在积极拓展水利建设筹资渠道方面,1-10月,落实水利建设投资11006亿元、同比增长53%;较9月底增加投资435亿元。其中,地方政府专项债券1979亿元、同比增长103%;银行贷款和社会资本2888亿元、同比增长77%。

    着眼未来,刘伟平表示,水利部下一步将以联网、补网、强链为重点,优化水利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系统集成,以大江大河大湖自然水系、重大引调水工程和骨干输配水通道为纲,以区域河湖水系连通和供水渠道工程为目,以重点水资源调蓄工程为结,建设“系统完备、安全可靠,集约高效、绿色智能,循环通畅、调控有序”的国家水网。(记者班娟娟)

    2022-11-21
  • 积极稳妥推进云南省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11月16日,云南省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召开全体会议,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重大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重要论述,听取有关部门和州(市)工作汇报,审议省级碳达峰碳中和有关文件,研究部署下一阶段全省碳达峰碳中和重点工作。


    省委书记、省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王宁主持会议并讲话。省长、领导小组组长王予波部署工作。


    会议指出,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党的二十大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为做好这项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要深入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重大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重要论述,以“双碳”工作为总牵引,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会议强调,实现“双碳”目标是一项长期、系统、复杂的工作,云南有机会、有条件做得更好,要准确把握云南省“双碳”基本形势,找准工作着力点和突破口,早准备、早行动。要未雨绸缪、通盘考虑,有保有压优化调整产业结构,保能源安全、产业链延伸、新兴产业发展,压新上项目碳排放、落后低效产能、高耗能行业能耗,为今后引进产业和落地项目腾出空间。要用好碳关税机遇和宝贵的绿色能源资源,精心择商、选商,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要加快推进交通绿色低碳转型,加快推进能源革命,加快降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要重点抓好林业碳汇的储备,加快建设碳资源池,提升云南省生态系统碳汇能力。


    会议强调,省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要加强组织领导,压实工作责任,严格监督考核,扎实推进相关工作。各成员单位和各州(市)要按照任务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具体化的要求,分领域详细谋划,组织力量开展重大问题前瞻性研究,逐年有计划有步骤往前推进。各级领导干部要加强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双碳”相关知识的学习,增强抓好绿色低碳发展的本领。


    刘洪建、邱江、刘非、李石松、王显刚、孙灿出席会议。省级有关部门和单位负责同志参加。会议以视频形式召开,各州(市)设分会场。(杨猛左超)

    2022-11-18
  • 江西发布科技支撑“双碳”实施方案

    近日,江西省科技厅等九部门共同发布了《江西省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2—2030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实施方案》提出统筹支撑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目标的科技创新行动和保障举措,并为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做好技术研发储备,为全省科技部门及相关行业、领域和企业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工作的开展起到指导作用。


    据悉,《实施方案》针对江西省各重点行业碳排放现状和碳减排技术需求,聚焦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关键核心技术,系统提出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的创新方向,统筹低碳技术创新、能源系统结构优化、工业领域低碳转型、低碳创新平台建设与绿色低碳科技企业培育、低碳高端人才团队引育、低碳科技创新合作等措施,推动科技成果产出及示范应用。


    记者了解到,《实施方案》提出了9大行动,20项具体任务,涉及基础研究与前沿低碳技术创新、能源系统结构优化、工业领域低碳转型技术突破、低碳高端人才团队引育、低碳科技创新合作等。(记者魏依晨)

    2022-11-18
  • 能效水平持续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率显著提高数据中心刷新“绿色标准”

    从北京出发,沿京昆高速一路向西南行驶200多公里,抵达山西灵丘县。平坦开阔处,一片超30万平方米的建筑群拔地而起,机房内上万架整齐排列的高密度机柜正有序运行,依托算力的实时调度,千里之外的用户得以流畅观看视频。


    这里是秦淮数据环首都·太行山能源信息技术产业基地,其不仅是目前国内功率密度最高、规模最大的智能计算数据中心集群之一,更凭借数百项自研节能技术的成功应用,入选2020年度国家绿色数据中心。相对于传统数据中心,绿色数据中心具有资源消耗少、能源利用率高、运维水平强等特点。


    随着我国数据中心规模和能耗总量不断壮大,数据中心绿色发展已成为工业绿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积极推进数据中心能效提升,先后创建3批次共153家国家绿色数据中心,绿色低碳转型升级取得积极成效。”工信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有关负责人介绍。


    数据中心能效水平持续提升。2021年度国家绿色数据中心电能利用效率(PUE)平均值已降低至1.3。其中,环首都·太行山能源信息技术产业基地、数据港—阿里巴巴张北中都草原数据中心等数据中心年均PUE已低于1.2,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有效带动行业持续提升能效水平。目前,全国规划在建的大型以上数据中心平均设计电能利用效率已降至1.3。


    能源利用绿色转型步伐加快。通过市场化绿色电力交易、因地制宜建设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电站等方式,国家绿色数据中心可再生能源电力平均利用率由2018年的15%提升至目前的30%以上。在灵丘县,环首都·太行山能源信息技术产业基地采用当地发配电企业、储能电站和秦淮数据三方约定“基地直供电”模式,实现100%绿色电力应用。在江苏仪征,腾讯仪征东升云计算数据中心在机房屋顶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总装机容量约1.3万千瓦,年均消纳可再生能源电力超过1210万千瓦时。


    作为数据处理所需算力的载体,数据中心已成为支撑数字化转型发展的关键基础设施。为进一步引导我国数据中心高效、低碳、集约、循环发展,近日,工信部会同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启动2022年度国家绿色数据中心推荐工作,拟在生产制造、电信、互联网、公共机构等数据中心重点应用领域,遴选一批能效水平高且绿色低碳、布局合理、技术先进、管理完善、代表性强的国家绿色数据中心。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国家绿色数据中心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较大调整,在现有数据中心行业绿色发展水平基础上,为未来一段时间数据中心绿色发展提供了具体路径。


    在能源利用方面,进一步提高对电能利用效率评价基准的同时,大幅引导数据中心提高可再生能源电力利用水平。应用可再生能源电力已成为绿色数据中心的一个重要标志。


    在算力能效方面,不仅将数据中心信息设备的能效管理纳入评价要求,还鼓励利用智能化管控手段实现算力设施与数据中心基础设施进行联动节能。


    在科学布局方面,鼓励在风光资源富集、气候适宜的地区布局建设,鼓励在已批复国家枢纽节点内建设,鼓励集约建设。科学布局和集约发展已成为数据中心绿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不少数据中心企业正在“东数西算”工程八大节点十大集群地区加快布局建设。


    根据《“十四五”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预计“十四五”期间,数据中心算力年均增幅将达27%,数据中心规模仍将保持较快增长,其能源利用规模也将相应增加。


    “PUE的改善具有边际递减特点,是数据中心绿色发展的起点,但不是终点。”中国电子学会秘书长陈英表示,此次调整体现了数据中心绿色发展的最新引导方向和工作重点,将更好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2022-11-17
  • 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评论员观察)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硬仗,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必须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稳中求进,推动“双碳”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我们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言必行,行必果。前不久,在国家发展改革委举行的专题新闻发布会上,一组数据令人眼前一亮: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已突破11亿千瓦,稳居世界第一;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7年位居世界第一,保有量占全球一半;与2012年相比,2021年我国能耗强度下降了26.4%,碳排放强度下降了34.4%……一个个数字,彰显“双碳”工作取得的积极成效,照见我们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迈出的坚实步伐。


    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这不是别人要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要做。从建立统筹协调机制,到构建“1+N”政策体系;从稳妥有序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到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从优化完善能耗双控制度,到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不断完善各项政策举措,扎实推进重点任务落实落地,我国能源和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取得重要进展,“双碳”工作取得良好开局。同时,也需要看到,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任务相当艰巨,我们必须拿出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全力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个涉及价值观念、产业结构、能源体系、消费模式等诸多层面的复杂系统工程,必须进一步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上海市宝山区利用科创优势,以智能化赋能传统产业,全面建设绿色低碳转型样板区,让曾经的“工业锈带”变成彰显城市品质的“科创秀带”“生活秀带”;福建省扎实推进农业农村减排固碳,推动全国首单农田碳汇交易试点项目落地,据测算该项目每年可固碳0.23万吨。实践证明,结合本地实际,进行通盘谋划,才能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已经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必须深刻认识到,绿色低碳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转型的复杂工程和长期任务,能源结构、产业结构调整不可能一蹴而就。积极稳妥推进“双碳”工作,必须按照国家“双碳”工作规划部署,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在降碳的同时确保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粮食安全,保障群众正常生活。


    “十四五”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以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关键,坚持全国统筹、节约优先、双轮驱动、内外畅通、防范风险的原则,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立足实际、久久为功,我们就一定能更好实现“双碳”目标,让人民群众在绿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

    2022-11-17
  • 赵英民:中国将逐步扩大碳市场覆盖行业范围

    新华社埃及沙姆沙伊赫11月15日电(记者沈丹琳姚兵)《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七次缔约方大会(COP27)正在埃及沙姆沙伊赫举行。中国气候变化谈判代表团团长、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15日在出席相关活动时表示,中国将逐步扩大碳市场覆盖行业范围和交易主体,逐步建立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碳市场。


    赵英民当天在COP27中国角举行的“中国碳市场发展与展望边会”上致辞表示,碳市场是中国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政策工具,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重大制度创新。2021年7月,中国碳市场正式启动上线交易,第一个履约周期共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162家,年覆盖二氧化碳排放量约45亿吨,成为全球覆盖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截至2022年11月11日,中国碳市场配额累计成交量1.97亿吨,累计成交额86.74亿元人民币。


    “虽然开了个好头,但和国际成熟的碳市场相比,中国的碳市场仍需要完善。”赵英民表示,中国下一步将坚持全国碳市场作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政策工具的基本定位,在发电行业配额现货市场平稳有效运行的基础上,逐步扩大行业覆盖范围和交易主体,丰富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逐步建立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碳市场。


    欧盟委员会气候行动总司代理司长克拉拉·德拉托尔说,欧盟与中国在碳交易方面的合作已有十余年,欧盟支持中国建立高效的碳市场体系,建立必要的定价机制,削减碳排放。她表示,欧盟认为中国的碳市场还可以进一步发展,以达到中国提出的“双碳”目标。


    碳市场机制和合作是《巴黎协定》第六条的主要内容,相关内容的落实有助于促进公共和私营部门持续参与气候变化减缓行动。赵英民在会上表示,COP27大会正为《巴黎协定》第六条市场机制尽快全面实施而开展谈判。

    2022-11-16
  • 强国新赛道 踏上新征程 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亮底色

    党的二十大擎画了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就是要付诸于扎实有力的行动,确保党的二十大精神在上海经信领域落地生根、结出硕果。


    为展示上海经信人敢为先锋、先行探索、带头突破,从11月开始,上海市经信工作党委、上海市经信委与人民网上海频道开辟专栏,报道上海产业抢抓绿色低碳、元宇宙、智能终端、数字经济新赛道,积极布局未来产业的典型案例和生动场景,用更具创造性的探索和实践,呈现“精神伟力”的奋斗画卷、“思想伟力”的精彩答卷和“实践伟力”的壮丽长卷,演绎中国式现代化。


    白鹭纷飞,游鹅戏水,鱼跃羊鸣,翠柳花香……恍惚间,仿佛进入了一座生态花园。无论如何,你也难以想象这是一家与石油化工相关的企业。


    上海立得催化剂有限公司的生态花园式厂区


    然而,这正是上海立得催化剂有限公司的厂区。“我们要打造的就是人人向往的生态花园式工厂,这也正是公司打造绿色生态家园的初心和原动力。”上海立得催化剂有限公司总经理蔡祥军表示。


    桔园变厂房,立得催化剂开启国产化征程


    为打破国外催化剂垄断,上海立得催化剂有限公司于2001年在上海金山正式注册成立,主营研发生产石油化工核心产业链中的高端产品——聚烯烃催化剂,是中国石化催化剂有限公司控股子公司。


    当时,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20多个年头,各行各业发展非常迅速。但随之也不断凸显出新的问题,许多关键设备、技术、原料依赖进口,如化工行业的催化剂制备装置,当时国内仅有的几套也是由外国专利商独家配套提供,极大制约了国内用户产能的提升。要突破这一瓶颈,国产化迫在眉睫。


    “我们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这代人,是有着深深的国产化情怀的。”蔡祥军感慨道。


    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末的蔡祥军,1986年参加工作,此时已是茂名石化公司聚乙烯装置主任,1999年底任职设计院院长,是单位里非常年轻的处级干部。但他还有另一个身份——国内第一代工业化气相法聚烯烃催化剂应用专家之一。


    随着进口催化剂在国内大型装置使用过程中的问题频发,在技术人员不断可行性论证的基础上,茂名石化希望建立自己的聚乙烯催化剂生产装置的想法日趋成熟。多番磋商之下,茂名石化与上海化工研究院以院企合作模式开始筹备组建,最终选址在上海金山。


    2001年3月18日,这是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在金山钱圩一块四面小河环绕的桔园里,项目正式破土动工。


    2001年6月29日,立得公司的第一批催化剂如期产出。7月3日,顺利生产出第二批产品。7月10日,两批共计1600公斤的催化剂进入茂名石化聚乙烯装置成功试用。


    最让立得人骄傲的是,2001当年销售10.65吨,销售收入882.51万元,利润197.22万元。在拼搏奋斗的激励和辛勤汗水的浇灌下,实现了当年建设、当年投产、当年应用成功、当年赢利分红,且各类事故为零的目标,创造了“立得奇迹”。自此,立得公司开启了聚烯烃催化剂这一产业“芯片”的国产化征程。


    每一颗催化剂都是承诺,争做行业“Leader”


    读到这里,或许不少人会问,聚乙烯催化剂究竟是什么?我们日常生活中能接触到吗?


    催化剂,从形状上看类似于“小颗粒”,但其内在的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却不容低估。日常生活中,塑料,随处可见,大家使用的饮料瓶、包装袋、手机、电脑、家电……无处不用到塑料。然而,在2000年之前,聚乙烯塑料树脂的生产技术、关键装备等几乎控制在外国企业手中,其中非常重要的催化剂,基本来自国外。


    如今,20余年过去,我国每年大约消费3000万吨聚乙烯塑料,而立得公司每年的销量可以满足国内六分之一用量,可谓是扛起了聚乙烯催化剂国产化的旗帜。


    小颗粒,发挥大作用。20余年,立得执着于催化剂这个细分领域,聚焦在催化剂这个小小颗粒上,推动着上下游产业链的不断发展。


    据介绍,公司在开发新产品过程中,优选绿色低碳环保的催化剂生产路线,设计新产品,同时统筹设计生产过程中的废物回收利用,从源头注入绿色精神,指引催化剂品质升级。在此过程中,立得还开发了溶剂回收处理技术、尾气综合治理技术,废物无害化、减量化处置技术等,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提高了生产运行稳定性,减少了原料使用量,节约了生产成本,有效降低碳排放,实现绿色低碳循环目标。


    催化剂是聚烯烃行业的“芯片”,质量直接影响聚烯烃装置运行的平稳性,决定了客户能否生产出符合市场需求的特色树脂产品。因此,为客户提供质量稳定优异的催化剂,是立得公司一贯的追求,也是公司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道路,推动聚烯烃行业“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体现。


    销售经理喻洋是一名“海归”,加入立得多年来,一直负责公司海外市场销售。2020年疫情暴发,尽管各行各业都不同程度受到影响,但喻洋还是成功开拓了两家海外新客户,其中一家就是世界石油三大巨头公司之一的埃克森美孚。


    “能够经受住巨头公司的考验,也彰显了立得的综合管理水平和过硬的产品品质。”喻洋说,通过美孚带来的“蝴蝶效应”,为公司迎来了不少其他海外市场新突破的好消息。


    秉持“每一颗催化剂都是承诺”,多年来,立得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不断进行全面产品升级和技术创新。“公司名字立得,是英文单词Leader的音译,领导者、领头羊的意思,立得就是要做那条搅动国际市场的‘鲶鱼’,争做行业领导者!”面向未来,蔡祥军踌躇满志。


    绿色低碳,贯穿于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


    “哎呀,快看!综合管理部的萝卜成熟了好多啊!”


    “我要摘点带回家,辣椒炒萝卜,正好我种的辣椒结了不少。”


    ……


    正值晌午时分,天气晴朗,立得公司生态农场里一片嬉笑声。


    自2017年,公司划分给每个部门一块责任田,一到休息时间,大家就分头忙乎开了,根据喜好种植了各类蔬菜。除了责任田里的蔬菜,还有员工认养的樱桃、枇杷、葡萄等果树。旁边的雅致湖里,鸭鹅戏水,草地上,山羊低头吃着青青草,好一派田园风光。


    是的,这就是文章开头提到的生态花园式厂区。


    “我认为,提倡绿色环保,那就要贯穿于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蔡祥军介绍,立得公司作为国有精细化工生产型企业,是先天具有环保基因的,公司坚持在谋发展、作决策、上项目上始终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优先位置。


    从建厂伊始,立得就从生产源头进行污染物减量化或替代工作,开发应用科学、稳定、经济的环保治理技术,降低污染因子排放,实现企业的清洁、绿色生产。


    除此之外,公司还将绿色发展理念植入到每个员工的自觉行动中,号召员工参与节约型企业创建,鼓励绿色出行,践行光盘行动,积极植树造林,亲自养绿护绿。通过全体员工的努力,厂区的二期预留荒地变身为绿水环荫的“雅致园风景区”。


    蔡祥军坦言,走绿色之路就是一场环保治理攻坚战,为打赢这场持久战,十三五期间,立得公司完成了整体搬迁、扩能及升级项目,通过加大环保和节能投入,开展氮气管网降压、环保达标综合治理等清洁生产工作,公司在产量上升29.6%和产值上升55.6%的同时,单位产品水耗下降54.8%,能耗下降32.7%,万元产值能耗下降达43.9%。十四五期间,公司继续实施节能降耗项目,开展光伏发电、液氮冰机联合制冷等能效提升项目,截止2022年10月底,立得公司年度万元产值能耗0.018吨标煤/万元,远高于《上海产业能效指南(2018版)》中0.132吨标准煤/万元的“专用化学产品制造行业”能耗平均水平,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2021年,立得入选工信部公布的2021年度绿色制造名单,并荣获“国家级绿色工厂”称号。


    蔡祥军表示,上海立得公司始终以“服务绿色能源催化美好世界”为企业使命,以建设“清洁、高效、低碳、循环”的绿色企业为目标,以提升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催化剂制造能力为己任,打造绿色竞争优势,促进公司高质量发展,努力打造“科技型、生产服务型和先进绿色制造”的世界领先催化剂公司,继续争当催化剂行业示范标杆。

    2022-11-16
  • “碳账本”亮相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7

    11月6日-18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二十七次大会(COP27)在埃及海滨城市沙姆沙伊赫举办。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指导,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与中华环保联合会主办的“绿色生活,共建共享——倡导公众参与绿色行动”主题边会在COP27中国角举办。绿普惠公司打造的“绿普惠云-碳减排数字账本”在本次大会亮相。


    主题边会上,中华环保联合会副主席杜少中做了“讲好中国碳普惠故事”主旨演讲。他指出,中国在参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过程中一如既往发挥了积极主动的建设性作用,在动员公众参与碳减排方面做出了积极努力,他向中外朋友们分享了数字碳中和、碳普惠合作网络、个人数字碳账本等精彩案例,希望让世界看到更多中国行动、听到更多中国故事。





    中华环保联合会绿色循环普惠专委会执行主任、绿普惠创始人陶岚做了“多元化碳普惠机制创新实践”的主旨演讲。她表示,在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实际行动中,绿普惠公司打造的“绿普惠云-碳减排数字账本”通过科技手段带动全民减排,将个人绿色行为的涓涓细流,通过多元化碳普惠机制汇聚成为数字化时代十四亿人绿色行动的滔滔洪流,让每个人都为中国“双碳”和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做出贡献,这是全民参与碳中和的中国故事,也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贡献了中国解决方案。


    绿普惠多元化碳普惠机制的数字化平台“碳账本”以数字化的方式创新了绿色生活和消费领域减碳机制,曾获得2021年国际金融论坛(IFF)全球绿色金融奖创新奖;“绿普惠云”服务的政府碳普惠项目还荣登福布斯全球区块链50强,为国际舞台贡献了中国消费端的碳减排解决方案。

    -0001-11-30
  • 塔克拉玛干沙漠为何出现“湖泊”

    新疆尉犁县境内塔里木河两岸的胡杨林秀美如画。王汉冰摄/光明图片


    干旱荒芜的茫茫沙海中,出现了一汪汪蓝莹莹的湖水。黄沙与碧水交相辉映,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场面蔚为壮观。前不久,“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出现湖泊”的视频冲上热搜,并引发社会关注。


    沙漠中为何会出现“湖泊”,是不是意味着“沙漠变绿洲”会成为现实?沙漠湖泊给当地百姓生产生活带来哪些影响?为此,记者采访了权威专家,回应社会关切。


    1、“湖泊”从何来——极端天气造成塔里木河水量加大


    坐落在南疆塔里木盆地中心地带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东西纵横约1000公里、南北宽400公里左右,是我国最大的沙漠。


    这里拥有极端干旱的沙漠气候,酷暑季节高温可以达到67摄氏度左右,年降水量的均值在100毫米上下,极限值更是在4毫米到5毫米。


    在这样的“死亡之海”里,为何出现了“湖泊”?


    “新闻中所说的这些‘湖泊’,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湖,这些‘湖泊’是塔里木河水量增大后,河道溢出来的漫滩水形成的‘水塘’或者‘积水库’。”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段伟利开门见山地指出,此“湖”非彼“湖”。


    他分析说,这些临时性水面和沙漠里本身拥有的长期性湖泊,不可同日而语。


    “塔克拉玛干沙漠中本身是有湖泊的,这个不假。”段伟利话锋一转,“像有‘地球之耳’之称的罗布泊,曾经干涸如今又恢复的台特玛湖,还有罗布湖,现在的水域面积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相比还有所增加。”


    “这些湖泊属于尾闾湖,因为有持续、稳定的水源供给,才得以形成。”段伟利说,从视频上看,沙漠中新出现的这些“湖泊”显然不属于这种情况。它们算是临时性储水点,称水塘更合适一些,是塔里木河水漫溢出河道,在低地形成的积水,过段时间会因为下渗和蒸发而消失。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临时性“湖泊”的出现呢?


    长期专注新疆水资源研究、目前正在承担第三次新疆科考水资源考察的段伟利说,这与塔里木河水量有着最直接的关系。今年是塔里木河近10年来水量最大的一年,5月以来,高温造成高山区域的冰川积雪融水急剧增加,叠加流域上游山区暴雨的影响,导致塔里木河超过警戒水位。今年塔里木河流域水系范围明显扩大,河水暴涨下泄到沙漠低地中,形成所谓“湖泊”。


    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副所长姚俊强对此表示认同。


    姚俊强介绍,今年夏季,包括新疆在内的整个北半球被高温笼罩,打破了近些年的高温纪录,包括青藏高原和塔里木盆地南北两侧的昆仑山、天山都受影响,冰雪融水量远超往年;同时,七八月份降水,导致塔里木河源流阿克苏河、叶尔羌河、开都河、和田河都超警戒水位运行,多次出现洪峰。


    “今年的洪水,不仅量大,而且持续时间长。”姚俊强说,他查阅到的资料显示,今年5月下旬至9月下旬,塔里木河上游径流量较常年同期偏多150%,干支流中有25条河流发生超警戒水位以上洪水,持续了80多天,创近几十年的纪录。


    “洪水期间,塔里木河水位高涨,河水漫溢出河道,流向塔克拉玛干沙漠中地势较低的区域,形成所谓‘湖泊’;而更多的洪水资源,则通过分洪、引水、生态调水等措施,被输送到了沿岸的湿地、胡杨林等生态保护区,实现了洪水的资源化利用。”姚俊强说。


    2、“沙漠绿洲”能否重现——临时性湖泊难以成“气候”


    随着冰川融水的增加,不少人将此和西北地区“暖湿化”趋势联系起来。有观点指出,这些“湖泊”的出现,或将是“楼兰绿洲”恢复的前兆。


    “这样的观点并没有科学依据。临时‘湖泊’的出现属于一次极端的气象水文事件,并不能说明西北干旱区出现了暖湿气候,网友们所说的沙漠变绿洲也难以实现。”在回应网友们利用新“湖泊”植树造林、把沙漠变绿洲的提议时,姚俊强说。


    姚俊强称,从短期看,这次塔里木河洪水过程对河流两岸荒漠区的农业、林业都有积极的影响。但最终存留下的水体面积相对很小,且存在时间较短,无法对区域气候产生实质性影响。


    段伟利也表达了相同的看法。“沙漠中的绿洲要有稳定的水源,才能维持在一定面积范围内。这种临时外溢形成的湖泊在蒸发、渗漏作用下,很快就会消失,很难变成我们想象中的绿洲。”他表示,要想在沙漠中植树,需要有合适的土壤,还要有持续性人工抚育和持续性水源补给,仅靠这些临时性湖泊来支撑也不现实。


    近些年,我国西北地区降水明显增多,沙漠中出现湖泊是不是进一步印证了西部地区出现“暖湿化”的趋势?


    段伟利分析称,一个区域的干湿状况一般取决于降水与蒸发的共同作用,对应的两个最直接因素是降水、气温。近60年来,西北地区降水以每10年约9.3毫米的速度增加。尽管增幅很大,但降水总量的增加十分有限。同时,在过去60年间,西北干旱区年均气温以每10年约0.32℃的速率呈上升趋势。在气温快速升高、降水不断增加的条件下,这个干旱区的实际蒸发量则以每10年约11.9毫米的速率在增加,而许多区域原本年均潜在蒸发量超过2000毫米。因此,增水对于蒸发效应来说,完全可以抵消甚至忽略不计。也就是说,“湿”的效果目前并未明显显现。


    姚俊强表示,近些年包括塔克拉玛干沙漠在内的新疆干旱区明显感觉到,降水的总量在增加,但降水的次数在减少。也就是下暴雨的次数在增加,中雨、小雨的次数在减少,发生洪灾和干旱的概率都在上升。这就提示我们,应采取更积极的手段进行干预,“像在塔里木河上游修建水库,持续对胡杨林进行生态输水,都会对气候产生积极的影响”。


    3、水资源如何科学利用——坚持科学规划和防灾减灾并举


    面对塔里木河来水量加大的现实,如何趋利避害,用好用足这些“活水”?同时,沿线地区又该如何未雨绸缪,消除暴雨、洪水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


    “水资源是南疆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最重要的自然因素。近几十年来塔里木河流域山区来水量呈波动增加趋势,科学利用水资源,就需要重点做好科学的水灾害防治、水资源规划和管理,让水资源为我所用。”段伟利分析说。


    实际上,在沙漠“湖泊”美景出现的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犁县,随着水资源的日益丰沛和生态环境的优化,螃蟹养殖产业风生水起。


    今年夏季,开壳见黄、丰腴肥美的“六月黄”在罗布湖喜获丰收,成为本地居民餐桌上的“新宠”。养殖场负责人初宁宁介绍,得益于含有微量盐碱的罗布湖水质和“人放天养”的养殖模式,蟹苗成活率达98%。今年,养殖场共投入5万元的长江蟹蟹苗,螃蟹产量预计达20吨。


    而在塔里木河两岸,为用好水资源,对重点胡杨林保护区实施生态补水成为各地着墨重点。新疆塔里木河流域管理局按照精准配置、靶向输水、系统评估的原则,与中科院新疆生地所研究确定了胡杨林三年一轮灌、面状全覆盖的生态保护目标,划定了24个受水区域,疏浚了37个输水通道,将生态水输送至离河道较远、以往未覆盖、生态出现退化迹象的区域,让新疆的原始胡杨林“喝足”生态水。


    截至10月中旬,新疆已累计完成胡杨林引洪补水26.39亿立方米,比去年同期多12.83亿立方米。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阶段性分析成果表明,生态补水淹灌胡杨林总面积约582万亩,其中分洪淹灌胡杨林面积约236万亩,植被覆盖度平均增加19.4%,流域地下水位得到有效抬升,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做到未雨绸缪的关键,是要以系统观念为指引,进一步提高水资源科学统筹配置水平,加强水利工程建设,通过洪水资源化利用,实现防患与利用双管齐下,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有效助力经济社会发展。”段伟利说。(记者李慧尚杰)

    2022-11-15

  • 首 页  上一页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