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把脉”江源 守护“中华水塔”——江源科考十年观察

    地处青藏高原腹地的长江源区,平均海拔超过4500米,高寒缺氧,水系纵横,人烟稀少,长期处于科研“空白区”。


    2012年以来每年开展的江源科考,深入长江源区,摸清生态“本底”,研究变化规律,成为对长江源开展次数最多、覆盖最广的科研活动之一。一批批科考队员克服高原反应,“把脉”江源生态,守护“中华水塔”,成为“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生动写照。


    走进江源,定点长期观测摸清“本底”


    “细针形的尖针杆藻,圆形小环藻,像小船的舟形藻……”显微镜里,“90后”研究员李鲁丹正细心分辨和记录各种藻类。这些都是她今年参加江源科考采集的浮游植物样本。





    “我们已发现长江源浮游植物超过40种。”李鲁丹说,江源科考需翻山涉水,十分辛苦,“但探秘江源,每次收获满满”。


    探寻江河源头,人类亘古不息。作为中华民族母亲河,关于长江的源头记载,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时期。1976年,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组织科考队,首次将长江源追溯到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冬雪山,此后陆续探明“长江三源”:正源沱沱河、南源当曲、北源楚玛尔河。


    在多次考察基础上,2012年7月长江委长江科学院等机构组织20多人团队走进江源,拉开江源科考常态化序幕。


    “水是万物之源,江源科考始终聚焦水循环主题。”多年江源科考组织者、长江科学院原副院长陈进说,江源研究基础薄弱,相较于单次单项科考,只有长期、定点的观测研究,形成“综合+专项”科考体系,才能全面摸清江源生态“本底”。


    一次江源综合科考,高原行程4000多公里,数十个固定采样观测点,采集江水、泥沙、植被、鱼虫等10多类样本。十年来,科考队员陆续查明长江三源各自水质与河势截然不同的原因,钻取冰川冰芯解读江源气候变化密码,建起长江源区首个水生态系统科学研究基地,积累形成涉及江源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的宝贵“数据库”。


    众多科考发现的背后,是队员们在高原克服困难、艰辛作业:河谷中遭遇泥石流,距离巨石仅一、两米;钻取冰芯耗时长,被迫深夜驱车翻越山脊;有队员高原反应出现脑水肿,紧急送医救治后才脱险。


    为研究江源水质,长江科学院流域水环境研究所副所长赵良元先后七次参加科考,“‘勇于挑战、志于科学’的江源科考精神,在一批批科考队员中传承发扬,激励大家走进江源、探秘江源”。


    探究江源,掌握生态环境变化规律


    相较于长江干流“一条大河波浪宽”,江源河流呈现各类辫状、分汊等形态。加上河床经常“摆动”,导致桥梁、道路极易受到冲刷,使用寿命短。为掌握江源河流泥沙运动冲刷特点,长江科学院河流研究所副所长周银军团队,2014年以来先后十上江源。


    他们在冰天雪地中,住帐篷、啃馒头,在不同河段打孔取样,首次还原出江源部分河床断面历史形态,发表江源水沙变化和河床演变对路桥水毁影响的论文,为完善涉水工程冲刷防护和优化设计奠定基础。周银军说,江源生态环境与平原截然不同,“科考研究大有可为”。


    翻开厚厚的《江源科考十年论文集》,60多篇涉及长江源水环境、水生态、水土保持等领域的科研论文收录其中。“过半论文是近三年发表的,说明江源科考成果正加速涌现。”长江科学院总工程师徐平说,江源科考坚持流域视角和问题导向,对江源生态演变规律研究逐步深入,“多项科研成果属于‘全球首次’”。


    多年科考数据显示,全球变暖大背景下,长江源区过去10多年的平均气温比前40多年的气温平均值增加了1.4摄氏度。植物作为维持江源生态健康的重要基础,遇到升温后会有哪些变化?


    长江科学院博士任斐鹏和孙宝洋在江源布设了15个六边形温箱,分组开展“模拟增温试验”,观察不同增温幅度下的植被生态变化。经过连续3年的原位观测发现,当增温达到或超过3摄氏度时,江源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变化明显。任斐鹏说,随着升温越高,植被覆盖度降低、物种密度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现象越突出,“这提示我们要加强监测,提高生态退化风险预警能力”。


    新技术、新设备的使用,使江源科考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由长江科学院与中科院西北研究院共建的唐古拉山研究区,聚焦江源布曲流域的冰川、河流、湖泊变化,过去主要依靠人工巡测。2016年以来,11套自动观测站先后架设在研究区,配备三维激光扫描仪等设备,建成国际一流的冰川、冻土、气象、水文的全天候自动在线观测体系。


    多次参加科考的长江科学院水资源研究所副总工程师洪晓峰介绍,自动观测利用物联网,突破气候环境对野外人工作业的限制,每年获取各类数据近50G,使冰川进退、冻土冻融、降雨变化等情况一目了然。


    保护江源,守护“中华水塔”奔流不息


    一条条人工孵化的小头裸裂尻鱼苗放流后,在南源当曲畅游栖息。今年夏季,长江源特有的小头裸裂尻鱼首次实现增殖放流,标志着江源特有物种保护取得新突破。


    江源自然条件恶劣,已知生存鱼类仅6种。来自长江科学院的科考队员李伟,经过连续三年多的试验,基本掌握小头裸裂尻鱼的越冬、产卵和人工繁育机理,“一旦出现种群衰减,就能通过增殖放流快速恢复”。


    长江源所在的“中华水塔”,是国家的生命之源,是重要生态安全屏障。青海省水文监测数据显示,过去五年间长江源年均自产水资源总量达266.17亿立方米,相当于全国6300多万人一年的用水量。


    “源头之于长江,好比大脑之于人体一样,牵一发而动全身。”多次参加科考的青海省水文水资源测报中心水资源部部长李燕说,江源生态极其敏感和脆弱,保护江源对长江大保护举足轻重,江源科考正成为江源保护的重要科研支撑平台。


    十年来,对江源地区20多个建设项目开展水资源利用评估论证,确保不影响当地水生态;搭建河湖生态安全立体监测和预警技术平台,尽可能降低湖泊扩张和河床改道对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影响;牵头制定三江源国家公园水文水生态监测规划……一系列科研成果,为江源保护提供有力支撑。


    江源草甸草浅土薄,队员们钻孔取样时尽量减少取样量;鱼类分散栖息,捕捞的各种鱼经测量后多数放生;野外遇到塑料袋等垃圾,主动收集带回基地处理。长江科学院水资源所所长许继军说,江源科考落脚在江源保护,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


    “十年江源科考,搭建了一个科考平台,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更重要的是在一大批青年科研工作者中播下了研究江源、保护江源的种子。”长江委副主任胡甲均说,近两年科考中,一大半队员都是“90后”,不少都是首次上江源,“青春在江源闪耀,他们在科考中成长成才”。


    越来越多的高校和科研院所陆续加入,给江源科考带来更多的跨学科、跨机构合作。来自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的“90后”博士后王成龙,去年首次参加江源科考,将“碳循环”课题研究地点从海上拓展到江源。“江源科考中,不同学科队友交流合作,能碰撞出更多思想火花。”他说,广袤江源还有更多未知空间,“值得长期探索研究,永葆‘中华水塔’奔流不息”。

    2022-11-15
  • 共同推进湿地保护全球行动——《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综述

    湖北武汉,云梦泽鱼戏绿波,百鸟长鸣;瑞士日内瓦,莱蒙湖烟波浩渺,草木绵延。


    11月5日,习近平主席以视频方式出席在武汉举行的《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开幕式并发表致辞。习近平主席指出:“古往今来,人类逐水而居,文明伴水而生,人类生产生活同湿地有着密切联系。本次大会以‘珍爱湿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题,共谋湿地保护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要深化认识、加强合作,共同推进湿地保护全球行动。”


    部级高级别会议通过《武汉宣言》,中国履行《湿地公约》30周年成就展举行,《2025—2030年全球湿地保护战略框架》审议通过,近百场边会和主题论坛相继召开……11月13日,大会在武汉主会场和日内瓦分会场落下帷幕,一次次对话凝聚全球共识,一场场活动讲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精彩故事,一项项成果闪耀中国智慧。


    凝聚珍爱湿地全球共识


    习近平主席在致辞中指出,我们要凝聚珍爱湿地全球共识,深怀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减少人类活动的干扰破坏,守住湿地生态安全边界,为子孙后代留下大美湿地。


    本次大会致力于凝聚各方共识,推进全球湿地保护合作,谱写人类可持续发展新篇章。


    “为避免全球湿地持续退化和丧失而引发的系统性风险,我们必须以强烈意愿和实际行动,促进各类湿地的保护、修复、管理以及合理和可持续利用。”11月6日下午,武汉东湖之畔,《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举行部级高级别会议,正式通过了《武汉宣言》。这是本次大会的主要成果之一。


    宣言呼吁,“采取适当和紧急的措施,实现遏制和扭转全球湿地丧失的目标”;“推进湿地保护、修复、管理以及合理和可持续利用的立法和执法”;“鼓励对泥炭地、珊瑚礁和海草床、红树林、高原湿地、地下水系等脆弱生态系统适当采取优先保护和管理”……


    “宣言是对各方共同意愿和行动的汇聚,是向各国发出的号召,体现了中方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以及对全球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的引领。”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际合作交流中心常务副主任王春峰介绍,今年8月以来,中方牵头就起草的宣言草案在172个缔约方中进行了3轮磋商,包括向参加高级别会的部长和大使们征求意见,最终得到缔约方普遍认可。


    “《武汉宣言》强调了湿地保护、合理利用湿地资源对于应对气候变化、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减灾和风险预防、滨海保护以及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的重要性。”《湿地公约》秘书处秘书长穆松达·蒙巴说,从《武汉宣言》中看到了中国政府在加强湿地保护方面的坚定决心。


    本次大会成为凝聚共识的重要平台。在以“共建生命长江传承大河文明”为主题的长江大保护论坛上,由我国3位院士领衔,政府、科研机构、司法机构、企业、社会组织等参与方共同发起《全民参与长江大保护倡议书》;在日内瓦分会场,与会代表呼吁,在2050年全球生物多样性愿景及《湿地公约》框架下,深化全球红树林保护合作……


    千湖荆楚阔无边。一场场边会、论坛和活动,围绕湿地与气候变化的关系、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全球红树林保护等内容展开研讨和交流,分享湿地保护经验成果,呼吁湿地保护全球行动,凝聚珍爱湿地全球共识。


    展示生态建设中国经验


    今年是我国加入《湿地公约》30周年。30年来,我国积极履行公约宗旨和义务,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湿地保护修复,湿地生态状况持续改善,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湿地保护方案和经验。


    眼前是光影变幻、水清岸绿的大美湿地;耳畔传来呦呦鹿鸣、百鸟欢唱;按压不同的“气味盒子”,菖蒲、莲花等湿地气息扑面而来;把手伸进一个个“湿地盲盒”,可以感知粗粝的树皮、轻柔的苔藓……本次大会上,中国履行《湿地公约》30周年成就展令中外代表印象深刻。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推进湿地保护事业高质量发展。展厅里,一组组数据诠释着湿地保护的“中国实践”:


    中国湿地面积达5635万公顷,以占全球4%的湿地,满足了世界1/5人口对湿地生产、生活、生态和文化等需求;


    中国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地总数达2200多个,同时还规划将1100万公顷湿地纳入国家公园体系;


    中国近10年新增和修复湿地80多万公顷,现有国际重要湿地64处,国家重要湿地29处,省级重要湿地1021处;


    《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正式施行,28个省份制定了省级湿地保护法规……


    新时代十年,神州大地上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不断舒展美丽中国新画卷。


    11月10日,日内瓦分会场,《湿地公约》秘书处为来自13个国家的25个城市颁发第二批“国际湿地城市”认证证书,其中包括安徽合肥、山东济宁、重庆梁平、江西南昌、辽宁盘锦、湖北武汉、江苏盐城7个城市。全球现有的43个国际湿地城市中,中国占13个,数量居全球第一。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湿地休养生息,实施好长江十年禁渔,健全耕地休耕轮作制度。”


    “近年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指引下,我国湿地保护和履约工作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湿地之水为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提供重要保障,湿地之美为中国山川大地增色添彩。”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谭光明说,到2025年,我国湿地保护率将达到55%,新增国际重要湿地20处、国家重要湿地50处;到2030年,湿地保护高质量发展格局初步建立,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明显改善。


    推进湿地保护全球进程


    习近平主席在致辞中指出,中国将推动国际交流合作,保护4条途经中国的候鸟迁飞通道,在深圳建立“国际红树林中心”,支持举办全球滨海论坛会议。


    本次大会上,围绕中国的各项主张和倡议,在主会场、分会场举办了多场边会和主题论坛,聚焦健全合作机制平台、推进湿地协同保护和治理,进一步推动湿地保护全球进程。


    11月9日,全球迁飞区水鸟栖息地保护论坛发布了总结中国30年来水鸟保护主要成就的《中国水鸟保护十佳案例》。与会嘉宾一致认为,保护全球候鸟迁飞通道需要全球协同,需要越冬地、停歇地、繁殖地国家和地区共同努力。


    “缔结于1971年的《湿地公约》,最初就是聚焦迁徙水鸟和水禽栖息地的保护。”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湿地管理司二级巡视员杨锋伟说,为更好保护4条途经中国的候鸟迁飞通道,中国认定和建设了多处重要湿地和自然保护区,几乎涵盖了迁飞区上所有的关键节点。


    红树林被誉为“海岸卫士”,在净化海水、防风消浪、维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中国55%以上的红树林纳入了自然保护地,红树林面积由本世纪初的2.2万公顷增至2.7万公顷。11月7日,在日内瓦分会场举办的“面向2030/2050的全球红树林保护”边会上,中方代表表示,中国将在深圳市打造全球首个开展红树林保护交流合作的“国际红树林中心”,全面开展技术交流、信息共享、监测评估和援外培训,为各缔约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提供服务和帮助。


    11月8日,全球滨海论坛研讨会举行,有关各方从政府部门、多边环境协定、区域伙伴关系、国际非政府组织等不同角度,分享了促进滨海地区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举措,通过分享国际最佳实践和创新公共产品等方式,推动全球、国家、地方层面共同行动。


    “我们将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全球滨海论坛会议,共同制定滨海生态系统保护、管理和修复指南,推进全球滨海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总干事布鲁诺·奥博勒表示。


    生态兴则文明兴,这是历史的回响,也是未来的召唤。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让我们共同努力,谱写全球湿地保护新篇章,让大美湿地润泽世界人民、惠及子孙后代。

    2022-11-14
  • 解振华:中国将百分之百落实习近平主席宣布的“双碳”目标

    中新网埃及沙姆沙伊赫11月13日电“我特别要强调一点,现在一直在讲中国有一个‘3060’的‘双碳’目标,不准确,应该是‘3060前’。有了这么一个字才说明中国的信心,我们会努力争取做得更好。所以这个‘前’是非常重要的,不能把这个目标理解偏了。”


    当地时间11月12日,习近平主席特别代表、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出席《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七次缔约方大会(COP27)“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实践边会”并致辞时如是强调。


    解振华表示,在这次大会上,我作为习近平主席的特别代表参加了气候实施峰会,与很多国家的部长、国际机构负责人会谈,大家都认为COP27大会的主题就是落实和行动,应推动各方交流气候行动最新进展和实践,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促进合作。只有行动才能有案例,本场边会选题非常好,契合本次大会的主题。


    COP27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实践边会由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中国新闻社联合主办,中国新闻网承办。





    当地时间11月12日,习近平主席特别代表、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出席“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实践边会”并致辞。中新网记者彭大伟摄


    他指出,十年来,中国成为全球气候治理进程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发挥了重要的、积极的、建设性的作用。十年来,中国绿色低碳转型取得显著成效。


    “2012年至2021年,中国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平均6.5%的经济增长,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12年下降约34.4%,相当于少排放二氧化碳37亿吨。煤炭消费比重从2014年的65.8%下降到2021年的56%,年均下降1.4个百分点,是历史上下降最快的时期。”


    “截至2021年底,中国非化石能源占比达16.6%,新能源累计装机容量达到11.2亿千瓦,水电、风电、光伏发电累计装机容量均达到或超过3亿千瓦,均居世界第一。可再生能源装机占全球三分之一,全球50%以上的风电、85%以上光伏设备组件来自中国。用于可再生能源的累计投资已达到3800亿美元,总量居全球第一。”


    “中国的森林蓄积量也在增加。2021年,中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4.02%,森林蓄积量达到194.93亿立方米,已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未来十年中国要再种植700亿棵树。”


    “截至2022年6月,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1000万辆,占全球一半以上。”


    解振华强调,这些事实和数据表明,中国已走上一条符合国情的绿色低碳发展之路,气候行动有利于实现经济、社会、能源、环境等各领域协同增效。实际上,它鼓励了创新,用创新建立了一些新的产业,特别是还增加了就业。气候行动不会阻碍经济发展,而是能够促进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他说,尽管当前不少发达国家受地缘冲突、能源危机影响,气候行动有所回摆,但中国仍按照习近平主席的要求,坚持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定力,克服一系列困难,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形成了“1+N”政策体系。这充分说明中国作出的“双碳”目标决策是稳健的、务实的、正确的、可持续的,是完全可以预测到它的未来的。党的二十大对中国未来推进气候行动和全球气候治理也做出了明确的部署。我们说到做到,而且争取做得更好。


    “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零和就意味着失败,只有合作才能成功。”解振华说,“未来无论其他国家气候政策是否发生变化,中国将百分之百落实习近平主席宣布的‘双碳’目标,为全球气候治理做出更大的贡献,与各方携手创造人类共同的绿色低碳未来。”(完)

    2022-11-14
  • 中共铜仁市委书记李作勋: 奋力推动铜仁迈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铜仁市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奋力推动铜仁迈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近日,铜仁市委书记李作勋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党的二十大报告描绘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新图景,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这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在更高层次上拓展了人类现代化的道路选择,创造了人类文明的新形态,必将有力引领经济社会绿色化、低碳化发展,建设绿水青山、江山如画的美丽中国,也必将有力推动共建地球美好家园。

    李作勋说,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生态文明建设高度重视,多次指示要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铜仁是省委、省政府定位的“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世界自然遗产梵净山有7300多种动植物,形成了兼具生物多样性、独特性、完整性的宝贵生态系统。贵州1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铜仁有3个,县县有穿城秀水、乡乡有青山绿水、村村有田园山水。绿色成为铜仁最鲜明的特色,良好生态环境优势成为铜仁最大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

    他说,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彰显特色,走出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路子。铜仁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始终高扬生态文明这面旗帜,高质量建设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奋力推动铜仁迈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坚决当好保护梵净山的生态卫士,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不断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严格落实梵净山保护条例,加快创建国家公园,全面推进武陵山区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努力为维护全球生物多样性作出更大贡献。

    着力打造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的发展高地,铜仁锰矿储量达到7.4亿吨,为亚洲第一,是国家锰矿资源战略安全供应核心区。我们要千方百计发挥资源优势,集中力量抓好新型功能材料首位产业,进一步优化布局、狠抓项目,努力把铜仁打造成全国新型功能材料产业聚集基地、全国锰产业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基地。要坚持铁心治锰、铁腕施策、铁面执法、铁肩担责,着力推进锰渣低成本、无害化、资源化利用技术攻关,大力提升锰渣综合利用水平。

    大力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探索创新,依托优美生态环境,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及林下经济。健全完善县域GEP核算指标体系并开展常态化核算,深入研究纳入高质量发展考核指标体系,持续推进生态养生指数标准体系建设,创新用好贵州首个“生态账户”,进一步打通“两山”转换通道,让更多群众端上“生态碗”、吃上“生态饭”。(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刘煜妤)

    2022-11-11
  • 中外新能源汽车产业“相向而行”分享更多开放红利

    新华社合肥11月10日电(记者刘菁、马姝瑞、汪海月、吴慧珺)面积相当于16个足球场的车身车间里,800余台机器人协同操作,可以同时进行六种车型的柔性生产……在历时一年多的整体施工建设后,位于安徽省合肥市的大众安徽MEB工厂即将完工。未来,这里将批量生产绿色、智能纯电动车型。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电动汽车单一市场,也是大众集团全球业务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板块。”大众汽车(安徽)有限公司CEO葛皖镝日前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我们计划于2023年底前在中国正式投产大众安徽第一款新能源车型。”

    万里之外,大众集团总部所在地德国,中国新能源车企蔚来上月在柏林召开发布会,宣布将在德国、荷兰、丹麦、瑞典四个国家建立由产品和服务构成的完整运营体系。

    蔚来计划于2022年底前在欧洲建成20座换电站,到2023年底,这一数字有望达到120座。



    2022年7月4日拍摄的建设中的大众安徽MEB(模块化电驱动平台)工厂车身车间。新华社发

    中国于2020年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新能源汽车产业是开放的中国市场与世界“相向而行”中最具代表性的产业之一。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谈到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时提出,依托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

    数据显示,自2015年起,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7年位居世界第一。2018年,中国取消了新能源汽车外资股比限制。

    成为中国第一家外商独资整车制造企业的特斯拉,短短一年内就在上海完成了建厂、生产、交付,并深度投入中国潜力巨大的内需市场。

    超大市场规模叠加制度型开放等红利,吸引越来越多的外资车企不约而同加快在中国增资扩产。

    今年6月,宝马集团在沈阳的第三座整车工厂华晨宝马里达工厂正式开业。同月,计划投资额超300亿元的奥迪一汽新能源汽车项目正式在长春开工。

    紧临大众安徽MEB工厂,包括一座电池系统工厂在内的供应商园区正在建设中,目前已有17家大众安徽合作企业入驻。而在大众安徽已就位的260家生产供应商中,有16家为安徽本土企业,另有37家供应商已随大众来到安徽并在此投资。

    “我们与位于合肥的冲压车间供应商建立了坚定的合作伙伴关系,同时,大众集团还投资了位于合肥的电池制造商国轩高科,并将安徽本地的供应商整合到大众集团全球供应网络中。”葛皖镝说。

    今年9月,宁德时代与宝马集团宣布达成一项长期协议,从2025年开始,宁德时代将为宝马集团“新世代”车型架构的纯电车型供应圆柱电池。此前,宝马集团与河钢集团签署合作备忘录,从2023年中期开始,宝马沈阳生产基地量产车型将逐步使用河钢集团的低碳汽车用钢。

    在外资车企深耕中国市场的同时,中国新能源汽车也在加速“驶”入海外市场。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中国汽车企业出口汽车211.7万辆,超过2021年全年出口量,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38.9万辆,同比增长超过1倍。

    在匈牙利,蔚来投资建设的首个海外工厂宣布于9月投入运营。这个占地约1万平方米的蔚来能源欧洲工厂将主要生产为电动汽车提供电池更换服务的换电站。

    在泰国,根据比亚迪和泰国当地公司签署的相关协议,比亚迪全资投资的首个海外乘用车工厂将于2024年开始运营,年产15万辆电动乘用车,主要销往泰国本土市场,同时辐射周边东盟国家及其他地区。

    “比亚迪提供了从能源的获取、存储到应用的新能源整体解决方案,在助力全球治理空气污染、实现碳中和的同时,走出一条自主创新和全面开放创新之路。”在合肥举办的2022世界制造业大会上,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说。目前,比亚迪生产的电动车已进入到挪威、巴西、澳大利亚等70多个国家和地区。

    投资中国、看好中国,与中国的汽车伙伴互利共赢、共同成长,已成为全球车企的坚定共识。“我们正在不断拓展研发团队,快速调整研发战略,专门为中国消费者开展创新研发。”葛皖镝说。

    宝马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高乐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高层论坛(2022)上表示,宝马集团作为全球领先的高端汽车制造商,“对中国供应链的实力和韧性充满信心。”

    2022-11-11
  • 自治区视频调度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工作

    11月9日,自治区召开视频会议,通报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工作进展情况,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安排部署推进落实工作。自治区政府党组副书记、副主席,自治区整改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张韶春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议指出,党的二十大首次将深入推进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写入报告,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高度重视。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切实提高思想认识,自觉站在拥护“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高度,不折不扣推进督察整改。会议要求,要牢固树立报账意识、交卷意识、成果意识,压实盟市的主体责任和部门的监管责任,发扬斗争精神,勇于攻坚克难,进一步提速提质提效,严格按照自治区整改方案要求抓好工作落实,推动全区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卞辑)

    2022-11-10
  • 踔厉奋发向未来·二十大精神在基层丨内蒙古乌拉特草原牧民:守护北疆绿色生态屏障

    初冬时节,内蒙古乌拉特后旗草原天空蔚蓝。在巴音前达门苏木巴音查干嘎查梭梭接种肉苁蓉基地,牧民们在嘎查党支部的组织下相互交流党的二十大报告学习心得。

    巴音查干嘎查党支部书记宝玉说:“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这句话说到了咱们牧民的心坎上。草原是我们生存的根本,需要大家共同守护。再过两年,梭梭长高了,苁蓉也就有了,大面积的梭梭林可以给边疆增绿、给我们增收。”

    巴音查干嘎查地处荒漠半荒漠化草原,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区,近年来受干旱等因素影响,地表沙化严重。为改善生态环境,今年乌拉特后旗在包括巴音查干嘎查在内的牧区实施人工种植梭梭接种肉苁蓉项目,通过大面积种植梭梭改善草原生态、提高牧民收入。牧民敖特根说:“梭梭具有抗旱、抗寒、抗风沙的优点,不仅能防风固沙、改善生态,还能在根部接种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肉苁蓉。我们种好梭梭林,就有了致富新渠道。”



    11月4日,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巴音查干嘎查党支部书记宝玉查看梭梭长势。新华社记者李云平摄

    宝玉跟记者算了一笔账,梭梭接种肉苁蓉后,每亩每年可以采收40多公斤肉苁蓉,按照每公斤30元的干品市场价格计算,每亩肉苁蓉纯收入可达600元以上。“我们嘎查共有7000亩梭梭可以接种肉苁蓉,每年纯收入可以达到420万元左右,其中30%的收入用于扩大梭梭林种植面积、接种肉苁蓉,剩余的70%分红给牧民,可直接带动牧民增收致富。”

    “‘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大会报告里的这些话太有道理了,在我们乌拉特草原,保护好绿水青山不就是有了金山银山?”宝玉说。

    记者在巴音前达门苏木走访发现,当地政府直接把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会场安排在万亩人工种植梭梭接种肉苁蓉基地现场,大家边干边学,在实际工作中深切体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理念。

    巴音前达门苏木党委书记巴根那说:“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大家深受启发,要想建设现代化牧区,就必须保护、建设草原生态。现在,我们组织牧民栽种梭梭、接种肉苁蓉,就是建设现代化牧区的具体实践。”



    这是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巴音查干嘎查牧民种植的梭梭(11月4日摄)。新华社记者李云平摄

    乌拉特草原位于巴彦淖尔市境内,面积达7600多万亩,主要分布于乌拉特后旗、中旗、前旗等地,是内蒙古九大集中分布的天然草场之一。今年,乌拉特后旗总投资3530万元,分别在巴音前达门苏木、潮格温都尔镇等实施4个万亩人工种植梭梭接种肉苁蓉项目,逐步探索一条修复草原、造福牧民的绿色发展新路子。

    乌拉特后旗副旗长宝力德表示,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等为重点,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为推进草原生态修复、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将以建设人工种植梭梭接种肉苁蓉基地为契机,逐步形成政策引导、社会多渠道投入、牧民积极参与的生态经济建设新格局,推动发展现代化畜牧业,促进草原生态改善、牧民生活富裕。”他说。



    这是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巴音查干嘎查牧民种植的梭梭(11月4日摄)。新华社记者李云平摄

    目前,乌拉特后旗梭梭接种肉苁蓉项目实施面积已达15万亩,在守护北疆绿色生态屏障的同时,探索出一条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共赢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逐步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牧民富。

    2022-11-10
  • 推动山东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

    11月7日至8日,省政协十二届常委会第二十四会议在济南召开。围绕“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雷杰委员代表济南市政协、刘君常委代表九三学社山东省委会、万永格常委代表民盟山东省委会、刘美华同志代表东营市政协、赵勇常委、张保祥委员、周立军常委作大会发言。

    把握机遇乘势而上

    推动济南起步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雷杰委员代表济南市政协发言时说,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作为黄河流域唯一、全国第二个起步区,是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重要支点。当前,起步区战略叠加、机遇满满,建议:

    突出新动能强力引擎,制定新动能产业标准和支持政策,加速集聚高端高质高新产业,将起步区打造为活力之城。高标准落实“四水四定”,打造黄河流域碳达峰、碳中和标杆,争取更多国家级片区化、规模化应用示范场景建设落地,率先建设全国绿色城区。以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助力山东半岛城市群一体发展,探索建立“均等化+定制化”的社会服务体系,努力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强化规划实施,加快编制实施方案,引导省属国有企业参与设立黄河母基金,撬动社会资本参与起步区建设,建立常态化干部人才交流挂职机制,助力起步区高质量发展。

    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黄河流域粮食产量占全国1/3左右,我省粮食产量约占黄河流域的20%,抓紧抓实粮食生产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至关重要。”刘君常委代表九三学社山东省委会、德州市政协、滨州市政协发言时建议:

    夯实生产基础,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全面推行田长制,实施耕地土壤培肥改良等技术,深入推进高标准农田整县创建工作。突破制约瓶颈,强化农业用水保障,支持滨海地区在黄河调水调沙及防汛分洪期间灌区引黄水量不占用引黄指标,推进引黄灌区农业节水工程,推进旱作农业发展。强化科技支撑,构建粮食高产高效技术体系,设立黄河流域良种培育专项,完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持续加强粮食生产服务保障,构建覆盖粮食生产全过程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保险服务能力和理赔透明度。完善相关政策,提高粮食生产补贴标准,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奖励资金投入,不断提高“政府抓、农民种”的积极性。

    弘扬齐鲁文化讲好黄河故事

    加快推进我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万永格常委代表民盟山东省委会发言时说,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我省坚持高起点谋划、高质量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已经初见成效。

    建议进一步彰显齐鲁文化特色,充分体现其在中华文明史上的主流定位、根脉价值、精神力量和基础优势,突出黄河山东段“地上河”等独特景观特色,突出黄河在山东入海的独特方位,集中塑造“黄河入海”山东黄河文旅品牌。进一步推进文旅融合重点工程,打通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区域断头路,加快山东段标识系统设计建设,建设黄河文化资源数据库(山东段)。进一步完善全域全链、保障有力的要素政策体系,探索制定直接定向供地政策,保障生态用水供给,多措并举增加资金供给,细化产业政策,统筹利用成员单位资源,增加政策有效供给和精准支撑,推进山东段建设提质增效。

    高质量推进黄河口国家公园建设

    刘美华同志代表东营市政协发言时说,目前黄河口国家公园已顺利通过了国家评估验收,正式进入设立报批阶段。为高质量推进黄河口国家公园建设,建议:

    建立统一科学的黄河口国家公园管理体制机制,设立综合管理机构,推动多部门协同执法,做好生态移民搬迁及后续安置、大规模种养殖和捕捞转产转型工作。加强生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做好受损区域生态修复以及刁口河黄河备用流路管护及防洪工程建设,推进河陆滩海一体化保护修复。提升科研监测能力,成立黄河口国家公园研究院及东方白鹳、黑嘴鸥研究中心,实施海洋动态监测提升工程。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全面建立生态产品本地数据库。积极推动黄河口国家公园和黄河国家文化公园“两园同建”,扎实推进世界自然遗产申报,弘扬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

    充分发挥山东半岛城市群龙头作用

    打造活跃增长极和强劲动力源

    “半岛城市群的蓝图已经绘就,如何科学有效抓好落实,要注重方法、突出重点、抓住关键。”赵勇常委认为,一要“搭骨架”,加强山东半岛开放性和包容性,扩大发展空间;二要“强筋骨”,加快济青“两心”能级跃升,增强发展内生力;三要“通经络”,构建内通外联的发展大通道。

    建议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交流合作,加快与沿黄城市群、都市圈对接协作,完善沿黄城市群战略合作机制和跨区域产业合作机制,建立三大经济圈协同联动机制,研究制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加快研究制定济南青岛双心联动、打造山东半岛城市群济青发展轴带行动计划,加速布局创新资源大科学装置集群,构建城市群一体化政务大数据平台。加快“四横五纵沿黄达海”十大通道建设,加快发展中日韩陆海联运和港口战略合作,打造东联日韩、西接欧亚的东西综合运输大通道。

    坚持系统保护治理

    推进实现黄河长治久安和永续利用

    张保祥委员建议,进一步提速我省黄河保护的相关立法进程,健全完善黄河流域空间管控、环境总体规划等制度,依法破解黄河防洪、水资源短缺、流域生态环境脆弱等难题,确保黄河重大国家战略有效实施。抓好重大项目谋划,把东平湖防洪治理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快谋划论证金山坝及二级湖堤加高培厚、黄河分洪入湖通道等防洪提升工程,主动加强对接国家新一轮黄河流域防洪规划修编,争取将东平湖防洪治理等工程纳入新规划。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持续推进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和黄河流域深度节水控水行动,灵活统筹使用引黄指标,加快推进海水淡化,多措并举增强水资源保障能力。深化系统整治,将“一河(湖)一策”作为关键抓手,加强河湖治理保护,切实保障黄河水生态安全。

    健全政策法规体系保障绿色低碳发展

    “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完备有效的政策法规体系予以保障。”周立军常委说,应构建政策法规“四梁八柱”,系统规划绿色设计、工业清洁生产等领域的政策法规,抓紧制定我省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意见、碳达峰实施方案,建立我省绿色低碳发展政策法规体系。强化支撑保障体系,尽快建立绿色产品标准、标识和认证制度,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完善核算成果在生态补偿、环境损害赔偿等方面的应用,对典型示范企业给予重点激励,制定绿色金融发展指导意见和专项规划。健全监管执法体系,加大对违法行为查处和问责力度,建立执法、司法部门跨区域、跨部门常态化联动机制,拓宽执法部门管理服务覆盖面,加强“绿色低碳”普法。(魏然)

    2022-11-09
  • 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优化能源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建立市场机制,增加森林碳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我国将应对气候变化摆在治国理政更加突出的位置,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战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低碳转型,提高碳排放强度削减幅度,强化自主贡献目标,绿色低碳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新时代十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34.4%,扭转了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长的态势,绿色日益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了到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其中之一是“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党的二十大报告还对“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作出部署。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各地区各部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把应对气候变化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持续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

    构建“1+N”政策体系,扎实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回收分拣、清洗、切片、拉丝、织造……经过12道专业回收再生工序,废弃塑料瓶获得“新生”,8个塑料瓶可以做成1件衣服,14个塑料瓶可以做成1个手提袋。北京抱朴再生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学颂说:“从2019年到去年底,我们安全回收1700多万个废弃塑料瓶并实现循环利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635吨。”

    作为生态文明的践行者、全球气候治理的行动派,中国采取扎实有力行动降碳减污。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8.4%,超额完成了向国际社会承诺的到2020年下降40%—45%的目标。

    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正式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我国构建“1+N”政策体系,扎实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去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相继发布,为实现“双碳”目标作出顶层设计,明确了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此后,能源、工业、城乡建设、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实施方案,煤炭、石油天然气、钢铁等重点行业实施方案,科技支撑、财政支持、统计核算等支撑保障方案,以及31个省区市碳达峰实施方案陆续制定施行。

    经济发展与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凸显,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取得显著成效,产业低碳化为绿色发展提供新动能,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明显提高,绿色低碳生活成为新风尚。

    稳步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建成世界最大清洁发电体系

    山西省大同市广灵县,一个100兆瓦超大规模集中式可再生能源发电基地及储能配套设施,将于今年底投运。“这一项目每年可向算力基础设施提供1.5亿千瓦时绿电,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约14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山西秦云基础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居静说。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推动能源革命,大力开发利用非化石能源,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建成世界最大清洁发电体系,水电、风电、光伏等全口径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突破11亿千瓦。风、光、水、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都稳居世界第一。十年来,我国煤炭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由68.5%下降到去年的56%。

    全国碳市场建设大力推进。2021年7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启动上线交易,第一个履约周期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162家,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场。截至今年10月21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达1.96亿吨,累计成交额达85.8亿元,市场运行总体平稳有序。通过有效发挥市场机制的激励约束作用,控制了温室气体排放,推动了绿色低碳发展。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蒙苏经济开发区,当地政府和远景科技集团正携手打造零碳产业园。“园区内80%的电量由区域内的可再生能源发电直供,20%与电网交易,即通过电力交易中心购买绿电,最终实现100%绿色零碳能源供给。”远景科技集团零碳战略高级总监张元说。

    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表示:“经过不懈努力,我国实现了经济发展与减污降碳双赢,绿色日益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好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

    新时代十年,我国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持续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扩张,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加快化解过剩产能。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新能源汽车销量去年达到352万辆,位居全球第一。十年来,我国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6.5%的经济增长,能耗强度累计下降26.2%,是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相当于少用了约14亿吨标准煤,少排放了约29.4亿吨二氧化碳。

    新时代十年,我国科学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碳汇能力持续提高。

    目前,全国森林覆盖率增加到24.02%,森林蓄积量增加到194.93亿立方米,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50.32%,湿地保护率达到52.65%。

    新时代十年,中国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推动全球气候治理注入强劲动力。

    中国建设性参与气候变化多边进程,为《巴黎协定》的达成、生效和顺利实施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持续深化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截至今年8月底,累计安排超过12亿元,培训超过2000名发展中国家相关人员。

    在日前举行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这十年”暨国家气候战略中心成立十周年学术活动上,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表示,十年来,中国绿色低碳转型取得显著成效,已经走上了一条符合国情的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之路,用实际行动和成效为发展中国家低碳转型提供了借鉴,为全球气候治理作出了贡献。

    “党的二十大为我国进一步做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明确了方向。”李高说,要坚持把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强化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积极稳妥推进“双碳”工作,落实好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加快推动重点领域绿色低碳转型;推动落实《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加快气候变化监测预警和风险管理;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为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体系不断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2022-11-09
  • 【新发展 新机遇】低碳风吹遍了“四叶草”

    光明日报记者吴潇怡邹晓菁闫槿蔺紫鸥

    绿色,向来是进博会的“潮流色”。今年的进博会上,各品牌展台的“含绿量”依旧颇丰——无论是消费品展区的家居电器,还是汽车展区的新能源电池,更别说技术装备展区的智能制造,以及食品和农产品展区的智慧种植——“绿色潮”涌动在进博会,低碳风吹遍了“四叶草”。

    【新发展新机遇】低碳风吹遍了“四叶草”



    11月7日,澳门展商(左)向观众推介参展的“马拉盏酱”。光明日报记者郭俊锋摄/光明图片

    绿色工厂,全产业链“工业脱碳”

    从外卖餐具使用的可回收全降解材料,到面膜、纸尿裤使用的环保可降解可回收纺织原料;从“零碳城市”、海绵城市建设,到水环境综合治理设备;从工业循环水处理技术,到针对村镇污水特点开发的污水一体化处理装置……

    走进第五届进博会技术装备区,产业链上的每一个环节,都能看到绿色低碳理念具体落实的成果。原材料、生产治理、排放处理——逛遍从去年开始专门开设的能源低碳及环保技术专区,俨然走通了一家全产业链“工业脱碳”的绿色工厂。

    在原材料环节,有美国企业3M公司在本届进博会上进行全球首发的新雪丽云纤保暖材料。在与中国最大的纺织服装出口企业之一东方国际集团的签约仪式上,3M中国消费品事业部总经理金香介绍,新雪丽云纤保暖材料通过利用回收塑料制品生产,含有80%循环再生环保材料,相比传统保暖材料,能更有效地减少对环境的影响。连续五年参加进博会的雀巢公司与国内知名滑板品牌DBH开展跨界合作,推出限量版滑板,滑板组件原材料正是来自回收雀巢浓遇咖啡胶囊外壳所提炼的再生铝。

    在生产治理环节,法国企业施耐德电气在本届进博会上带来了数字化技术与应用场景深度融合的创新解决方案。施耐德电气全球执行副总裁、中国区总裁尹正表示,这些方案可以帮助用户找到减碳盲点,打通从设计建造到运营维护的全生命周期产业链,进一步推动整体减碳进程。在展台的“低碳能源”专区,施耐德电气展示了覆盖能源供需两侧端到端的全链路方案,其中一款预装式变电站集装箱,能对太阳能发电进行就地升压,使直流电通过逆变器变成交流电,方便光伏能源的传输和运用。

    作为制造业的一员,3M在制造过程中,也在努力通过优化工艺来减排。3M大中华区研发运营总经理熊海锟介绍,在胶带产品生产工艺中,3M用有机化合物作为中间体,使得原先的溶剂型变成无溶剂型,从而在生产过程中减少碳排放。

    在排放处理环节,日本企业东芝带来了碳捕获技术,于今年首度亮相进博会。这项技术对二氧化碳进行捕集和封存(CCS),可将火力发电厂等排放源头产生的二氧化碳进行分离、回收、储存,以开展红球藻养殖等方式进行再利用,从而避免直接排入大气。东芝中国董事长兼总裁宫崎洋一表示:“作为进博会‘铁粉’,东芝将秉持‘为了人类和地球的明天’经营理念,携手中国伙伴,共创绿色明天。”

    绿色家居,“剧透”未来日常生活

    绿色家居用品会更舒适吗?零碳住宅长什么样?废旧的塑料瓶循环回收后还能变成身上穿的衣服?——围绕“绿色”“智能”两大主题,绿色智能家电及家居专区汇集全球新品,呈现了各类酷炫又好玩的“家庭生活黑科技”,“剧透”绿色低碳的未来日常生活。

    五赴进博会的“老朋友”松下电器,今年的展品主题紧扣“绿色”。去年,松下在进博会首发了利用氢燃料电池的“冷·热·电”三联供解决方案,在今年已经有了落地的示范项目。比如在住宅应用领域,松下参与了广东佛山的“氢能进万家”智慧能源示范社区项目。“这个社区使用了松下的家用燃料电池,该产品可以接入天然气,从中提取氢气与大气中的氧气相互产生化学反应发电,供家庭使用,同时还可以利用发电期间产生的热量来实现家庭采暖和热水的供给。”松下集团中国东北亚总代表本间哲朗介绍说,据估算,相比于使用传统的电力和煤气,每个使用该氢能科技的用户一年可减少1.5吨的碳排放。

    在展区靠近中心的位置,由绿色圆圈搭建成公园模样的展台格外引人注目,圆圈上写着“小改变,大不同”“环保生活,美好家园”等绿色愿景,这里是宜家的展台。“我们今年的展台是以宜家斯德哥尔摩首店的圆形建筑为灵感来源,展示绿色可持续的家居生活,绿色圆圈也正契合了宜家践行的‘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宜家中国总裁兼首席可持续发展官庞安泽介绍:“今年,我们展出了一系列以回收材料制作、拥有节约资源的功能或者有助于增强消费者环保意识的居家产品,比如我们展出的布洛凡格系列。”庞安泽指着展台海蓝色墙面粘贴着的各类毛绒玩偶说。海蓝色墙面上有海豚、鲨鱼、乌贼……很多观众都在角落驻足。“海洋毛绒动物玩具的原材料都含有由海洋塑料制成的再生聚酯纤维,这些塑料均从50公里范围内的近海水域收集而来。当孩子们玩海洋玩具时,他们的海洋保护意识也会被唤起。”庞安泽说。

    日常穿着的衣服也可以更环保吗?优衣库就在展台创新展示“变塑为衣”的整个循环过程。展台用绿色管道的两端连接塑料瓶和摇粒绒成衣,游客只要摇动塑料瓶端的圆盘,就可以沉浸式体验塑料瓶变身成衣的全过程。“我们今年推出的100%再生面料摇粒绒,不仅是面料,还包括拉链缝线以外的其他部件(拉链、标签等)全部采用废旧塑料瓶再生制造而成。”优衣库工作人员介绍说,这体现了优衣库从产品设计源头关注环境问题,有效实现废旧塑料在纺织行业中的再生利用,助力绿色经济的决心。

    绿色出行,打造环保移动空间

    逛遍汽车展区,一款款主打绿色低碳环保概念的交通工具映入眼帘,令人目不暇接。

    世界知名运动生产商迪卡侬的展位上,全球首发新品——生态山地自行车格外引人注目。这款山地车设计动感十足,充满青春气息。虽然自行车被公认为是最能满足低碳出行需要的交通工具,但迪卡侬依然在低碳环保的研发上进一步锐意进取,正如迪卡侬中国高级副总裁巴学凯所言:“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在迪卡侬的整个企业价值链中。”这款全球首发的生态山地自行车材料使用较少,满足了轻量化、经济性和降低产品能耗的需求,使整台车的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0%。

    在高合汽车的展台现场,展出了一种新型碳纤维材料,它将很快被运用在高合最新款的智能电动车上。这种材料可以循环重复使用,成功解决了传统碳纤维材料一次使用后只能被掩埋的难题。

    按数量计算,高合最新款智能电动车约90%的发光零件都用到了科思创聚合物有限公司提供的工程材料。科思创高级市场经理陈惠卿告诉记者,作为长期合作伙伴,科思创已和高合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未来将在推广循环材料和生物质材料领域继续展开合作。“生物质和循环生物质材料主要由植物油、餐厨废油、植物残渣制作,这项技术能够将餐厨废油变废为宝,而植物生长过程中即可吸收大量二氧化碳,植物残渣可用于循环生物质材料的制作,促成材料的良性循环。”陈惠卿进一步解释道。

    绿色出行理念的进化升级,透过本届进博会上发布的各类高科技新品汽车,可以窥见一斑。减少燃油的碳排放量已不再是汽车生产企业追求的最高目标。在汽车材料生产前,就提前考虑减少碳排放量问题,已经成为现实。将汽车打造成绿色环保的高科技含量移动空间,是当下更多企业的更高追求。

    2022-11-08
  • 保护湿地,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1月5日,习近平主席以视频方式出席在湖北武汉举行的《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开幕式并发表致辞,引发热烈反响。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国湿地保护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湿地面积达到5635万公顷,构建了保护制度体系,出台了《湿地保护法》。中国有很多城市像武汉一样,同湿地融为一体,生态宜居。”

    山东东营黄河三角洲湿地,一只只天鹅在水面上展翅飞翔;湖南洞庭湖,候鸟鸣唱,江豚欢跃,麋鹿奔跑;深圳福田,大片红树林湿地景色宜人,与城市融为一体……新时代这十年,我国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全面推进湿地保护修复,实施湿地保护修复项目3400多个。目前,我国已有64处国际重要湿地、29处国家重要湿地、1021处省级重要湿地,设立了901处国家湿地公园。

    《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主题为“珍爱湿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大会在“百湖之市”“湿地之城”中国武汉设线上线下主会场,在《湿地公约》秘书处总部瑞士日内瓦设线上线下分会场,将审议通过《2025后全球湿地保护发展战略框架》。保护修复湿地,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世界瞩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

    湿地保护修复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具有涵养水源、调节气候、改善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生态功能,被形容为“地球之肾”。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湿地保护修复工作,将其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作出一系列决策部署。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我国湿地保护修复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走进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只见数百头麋鹿正在天鹅洲长江故道的湿地浅滩中觅食、嬉戏。保护区管护科研科副科长杨涛和同事用望远镜等设备,对麋鹿群进行着观测。

    麋鹿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上世纪90年代初,湖北省政府批准在石首天鹅洲湿地设立麋鹿保护区,并从北京南海子引入64头人工饲养的麋鹿,进行野化训练,恢复野生种群。杨涛说:“近年来,保护区大力实施退耕还湿,将3000亩意杨林砍伐或移栽,改种本地的旱柳、枫杨等湿地植物,恢复湿地系统,保证麋鹿食源。”

    经过持续努力,保护区及周边的麋鹿种群数量增加到2500多头,生物多样性也得到显著恢复。保护区记录到的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物种达56种,近年来先后发现了东方白鹳、黑鹳等珍稀濒危鸟类和兽类,而且其数量不断增加。

    “新时代十年,我国推进生态保护的力度前所未有,保护区的建设、发展进入了快车道。”保护区管理处副主任易红新说。

    湖北是湿地大省。截至2021年底,湖北已有国际重要湿地4处、国家重要湿地8处、省级重要湿地54处;已建立国家湿地公园66处、省级湿地公园38处、湿地保护区(小区)72处。湖北的国家重要湿地、国际重要湿地、国家湿地公园数量分别位居全国第一、二、三位。

    “千湖之省”湖北湿地生态环境的巨大变化,是我国以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湿地并取得显著成效的一个生动缩影。

    新时代十年,我国形成科学保护湿地的理念原则和做法经验,并上升为法律制度。

    2021年12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二次会议表决通过湿地保护法,自今年6月1日起施行,为强化湿地保护修复、实现湿地保护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法律保障。湿地保护法立足湿地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保护修复,确立了“保护优先、严格管理、系统治理、科学修复、合理利用”的原则。

    新时代十年,我国建立完善相关制度,湿地保护修复制度体系不断完善。

    随着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湿地保护修复制度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2016年,中央深改组第二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方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该方案,成为指导全国湿地保护修复的纲领性文件。国家和省级层面陆续出台实施方案,做好贯彻落实工作,28个省(区、市)制修订了省级湿地保护法规,湿地保护修复制度体系不断完善。

    “目前,我国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地总数达到2200多个。在全球43个国际湿地城市中,我国占13个,数量位居第一。”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湿地管理司副司长鲍达明说。

    多措并举保护修复湿地生态环境,产生显著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秋高气爽,水光潋滟,水鸟翩飞。秋日里的浙江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游客们流连忘返。

    2020年3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察看湿地保护利用情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水是湿地的灵魂,自然生态之美是西溪湿地最内在、最重要的美。要坚定不移把保护摆在第一位,尽最大努力保持湿地生态和水环境。

    生态优先,保护第一。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持续加强湿地保护修复,保持良好的湿地生态和水环境。目前,西溪七成面积为湖漾、沼泽等各类湿地,水质总体保持在Ⅲ类,成为东方白鹳、白尾海雕等20多种国家一级及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栖息地。这个曾经污水横流、杭州人“绕着走”的地方,如今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成为杭州一张亮闪闪的城市名片。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因地制宜、多措并举保护修复湿地生态环境,产生了显著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一处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湿地,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写照。

    ——人工修复与自然恢复相结合,改善湿地生态系统。

    广西北海滨海国家湿地公园内,新种下的珍稀红树植物榄李的幼苗生机盎然。“去年秋天育出榄李幼苗后,经过一年多的精心呵护,部分符合条件的幼苗被移植到滩涂上。”湿地公园管理处监测部部长邓秋香说,他们将继续努力攻克技术难点,让珍稀红树植物得到更好的保护和繁育。

    2014年至2021年,湿地公园利用中央、自治区及地方财政湿地补助资金2400多万元,开展了9个红树林湿地保护与生态恢复建设项目,新种植红树林33亩,红树林生态恢复面积达2000多亩。同时,对园区部分区域实施封闭式管理。通过人工修复及自然恢复相结合的方式,湿地生态系统得到明显改善。

    ——自觉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在发展中“留白”“增绿”。

    浙江宁波杭州湾国家湿地公园,广阔水面在阳光下波光粼粼,不时有水鸟掠过。随着杭州湾跨海大桥建成,杭州湾南岸成了宁波对接上海的最前沿。不少人曾建议在滩涂湿地上布局大项目,让黄金区块产生黄金效益。但宁波市委、市政府慎重考虑,最终决定让这片土地的1/5“留白”,投入3亿元建起一个湿地公园。

    “强化管理和保护后,水鸟种群密度平均每公顷超过17只,比以前增加了6倍。”长期在这里开展监测项目的中国林科院亚林所研究人员焦盛武说,湿地公园生物群落类型日益丰富,目前已发现鸟类303种。

    擦亮湿地公园这张金名片,杭州湾新区汇聚多家世界500强企业,成为长三角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区域之一。

    ——加强小微湿地保护修复,让人们在家门口享受生态福祉。

    位于湖北武汉市江汉区金融街的西北湖公园,是一处面积约1公顷的小微湿地。“以前湖水不大干净,哪像现在这么清澈透亮!”附近居民王大爷每天早上都会来湖边打太极拳,亲眼见证了湖水的显著变化。

    “我们采用‘食藻虫引导的水下生态修复技术’等有效措施,构建出了‘食藻虫—水下森林—水生动物—微生物群落’的共生体系,显著改善了湿地生态环境。”武汉市湿地保护中心高级工程师李鹏说。

    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武汉制定了小微湿地保护与修复指南,积极建设湿地公园、环湖绿道,让市民在家门口就可以亲近湿地、享受良好生态福祉。目前,全市已建设小微湿地23处,预计今年底将达到32处。湿地生态服务范围,由传统的湿地保护区、湿地公园向城市中心区域拓展。

    最近,“驻华外交官看湿地”活动在北京举行。来自新西兰、纳米比亚等14个国家的外交官,实地考察野鸭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修复示范项目,了解中国湿地保护成效、经验做法。多位外交官表示,对中国湿地保护印象深刻,高度认可中国生态保护治理取得的成效。

    坚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湿地保护,推动湿地保护事业高质量发展

    今年1月发布的2021年《中国国际重要湿地生态状况白皮书》显示,中国国际重要湿地生态状况总体保持稳定,总体水质呈向好趋势,生物多样性丰富度进一步提高。自1992年加入《湿地公约》至今,中国政府与国际社会共同努力,在应对气候变化、湿地退化等全球性挑战方面采取积极行动,通过开展湿地调查监测和保护修复工程等措施,全面强化湿地保护修复,湿地生态状况持续改善。中国以占全球4%的湿地,满足了世界1/5人口对湿地的生产、生活、生态等多种需求,为全球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作出了重要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还提出,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湿地休养生息,实施好长江十年禁渔,健全耕地休耕轮作制度。

    习近平主席以视频方式出席在武汉举行的《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开幕式并发表致辞时强调:“中国将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推进湿地保护事业高质量发展。”

    奋进新征程,怎样进一步保护修复湿地?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湿地保护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加强湿地保护工作。继续组织实施《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2020—2025年)》,严格保护现有红树林,科学开展红树林的生态修复,到2025年,营造和修复红树林1.88万公顷;将编制实施互花米草防治专项行动计划,科学指导各地开展防治。

    今年6月1日起实施的湿地保护法是我国首部专门保护湿地的法律。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等部门将建立保护协作机制,建立和完善湿地资源调查评价、面积总量管控、分级管理、生态修复等重要配套制度,全面贯彻落实湿地保护法。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将根据本地实际,修订完善新的地方湿地保护法规,为湿地保护修复保驾护航。

    近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自然资源部联合印发了《全国湿地保护规划(2022—2030年)》。有关部门和地区将以实施规划为抓手,进一步统筹湿地保护管理,重点在“三区四带”生态功能严重退化的湿地开展综合整治和系统修复,优先在30个重点区域实施湿地保护修复项目。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秉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原则,完善湿地分级分类管理,加大重要湿地的保护和监督管理力度,探索推行湿地休养生息的体制机制,强化江河源头、上中游湿地和泥炭地整体保护,减轻人为干扰,加强江河下游及河口湿地保护,改善湿地生态状况。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国家湿地公园为平台,进一步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有效机制,坚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湿地保护,推动湿地保护事业高质量发展。

    2022-11-08
  • 强国新赛道 踏上新征程 “绿电”一年创收1600万,探秘电气风电的“零碳创新试验田”

    党的二十大擎画了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就是要付诸于扎实有力的行动,确保党的二十大精神在上海经信领域落地生根、结出硕果。

    为展示上海经信人敢为先锋、先行探索、带头突破,从11月开始,上海市经信工作党委、上海市经信委与人民网上海频道开辟专栏,报道上海产业抢抓绿色低碳、元宇宙、智能终端、数字经济新赛道,积极布局未来产业的典型案例和生动场景,用更具创造性的探索和实践,演绎呈现中国式现代化。





    电气风电汕头智慧能源项目11MW风机

    “这个机组的发电量不仅能满足整个园区全年的用电需求,一年还差不多能创收1600万元左右。”当开车经过疏港大桥时,途中会发现一台白色“庞然大物”——海燕平台EW11.0-208机组,这正是上海电气风电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位于广东汕头的电气风电汕头智慧能源示范项目。

    年发电量超4000万千瓦时,我国已并网最大单机容量风电机组

    说海燕平台EW11.0-208机组是“庞然大物”,可一点不为过。据了解,这台机组轮毂中心高度115米,叶轮直径为208米,单片叶片长达102米,扫风面积相当于4.7个标准足球场,年发电量可达4040万千瓦时,可满足约2万户家庭一年的用电需求,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4万吨。

    “不仅如此,这台机组于2022年8月10日并网发电,成为亚洲已并网的最大单机容量风电机组。”上海电气风电广东有限公司生产技术部负责人刘耀隆介绍,EW11.0-208机组矗立于我国首批绿色智慧能源项目——电气风电汕头智慧能源示范项目,也是电气风电汕头智能制造基地所在地。

    电气风电在全国布局了10大制造基地。为什么将智慧能源项目选址在此?刘耀隆表示,一方面,国家政策鼓励智慧能源发展,其将成为未来的重要能源利用模式,另一方面,风电行业需要风电机组型式认证及试验风场。而项目所在区域风、光资源丰富,具备良好的工业园区级智能能源系统构建的先天条件。

    电气风电汕头智慧能源项目的自然条件满足工业园区智慧能源系统的所有要素,通过项目的建设可以填补电气风电在工业园区分布式能源及微电网领域的空白,有效整合上海电气集团作为综合能源解决方案供应商的能力,探索在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情况下高品质的能源供给方式,形成标准,具备商业推广条件。项目建成后也能成为上海电气集团产品综合展示的平台,展现企业先进管理的理念,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

    “绿电”自发自用,每年创收1600余万元

    电气风电汕头智能制造基地在“中国制造2025”及“工业4.0”信息物理融合系统CPS的支持下,面向中国海上风电未来的发展方向,对标国际最新设计理念,,打造了数字化采集、数字化应用、数字化决策的智能制造体系,建成了集风电、光伏、储能、充电桩为一体的智能微电网。

    “电气风电汕头制造基地,是集技术、制造、实验、培训、运维为一体的综合型海上风电产业基地,它代表着亚洲地区海上风电机组生产制造的最高水平。”上海电气风电广东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江坤说道。

    李江坤介绍,电气风电汕头智慧能源项目目前配备2.4MW屋顶光伏、11MW风力发电机组(预留一个20MW级测试机位)、1MWh全钒液流储能、1MWh磷酸铁锂储能、充电桩、“5G+”工厂IOT系统、微网控制系统以及智慧能源管理平台,是广东省最大的智慧能源项目,也是电气风电首个工业园区级的集“风、光、储、充、智”一体的“能源互联网+”示范项目。项目集智慧新能源、智慧储能、智能配网、数字化工厂、智慧园区和智慧交通系统于一体,提供从感知层、网络层、平台层到应用层的一站式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赋能现代化工业区能源管理,是中国首批绿色智慧能源项目、5G工业互联网智慧风电应用的标杆示范项目。

    “借助智慧能源管理平台,在保障供电可靠性和高品质电能质量的同时,可实现能源的自组织、自优化、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据了解,EW11.0-208机组年发电量加上园区光伏年发电量310万千瓦时,在满足园区用电需求之余,预计可实现3540万千瓦时直接上网。按广东省现行燃煤发电基准价0.453元/千瓦时计算,仅直接上网部分,可实现直接经济效益约1600万元/年。

    “零”碳排放,融合智慧能源管理

    自“双碳”政策公布以来,风电、光伏等各项新能源开启了技术、场景应用等加速创新的新时代:新能源技术与数字技术的融合、新能源应用与场景模式的融合。在这样的背景下,“双融合”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创新。

    电气风电汕头智慧能源示范项目,正是这种“双融合”的典型案例。该项目建设了一个开放式的实验平台,将各种新思想、新方法、新产品加入,并借助5G、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各类新技术的叠加,建成集智慧新能源、数字化风场、数字化交互、智慧储能、智能配网、数字化工厂、智能园区、智慧交通综合应用等于一体的示范项目,使得相对传统的电力设备产品呈现出新的面貌。

    “这个示范项目最大的特点是创新性。从产品上看,我们有国内已并网最大单机容量的风电机组:EW11.0-208;从制造基地上看,我们按国际领先的各项工厂硬件标准、管理规范,建成了亚洲领先的海上风机制造基地;从园区的用能模式来看,我们不仅实现了零碳排,还实现了创收。”李江坤说:“更为关键的是,我们将汕头智慧能源基地项目作为创新的试验田、零碳新模式的创新排头兵,未来将不断引入新的产品、理念、方法等,进行融合,不断产生新的创新。这是我们最为看重的、也是我们最引以自豪的点。”

    “通过建设汕头智慧能源系统项目,主要的风机、光伏、储能电池、输配电系统、控制系统均从业内采购,可以探索智慧能源项目模式,整合上海电气集团的技术优势,进一步打造和提升上海电气集团内各项能源的综合能力,形成上海电气集团在智慧能源方面的整体竞争力。”李江坤表示,未来,电气风电汕头智慧能源示范项目还将不断刷新、迭代,在各项新技术、模式的融合碰撞下,发挥更强的引领示范效应。通过不同的创新,未来在这片创新试验田上结出的丰硕果实,将复制、推广到全国乃至全球。(图片均由上海电气风电集团提供)

    2022-11-07

  • 首 页  上一页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