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增强河湖生态保护治理能力

    上下联动齐抓共管






    增强河湖生态保护治理能力


    河流湖泊是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的重要载体,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水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近年来,内蒙古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系统治理、强化源头管控,以河湖长制为抓手着力解决水生态、水环境长期性积累性问题,使河湖水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水土保持工作取得“新成效”,水资源管理保护实现“新突破”,水生态环境治理迈上“新台阶”。

    2023年,在自治区各级水利部门紧密协作配合下,河湖长制得到进一步深化落实,累计排查整改各类问题3000余个,434个河湖全面建立了健康档案,内蒙古二黄河入选第二届全国最美家乡河;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取得重要进展,提前完成770户、1853人年度迁建任务,近3年累计迁出1687户、4213人,全面实现“十四五”目标;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1163万亩,水土流失面积、强度持续呈现“双下降”态势;强化河湖生态流量保障,呼伦湖面积、水量持续保持在合理区间,乌梁素海实现补水4.87亿立方米,岱海生态应急补水工程通水,已补水2800多万立方米,东居延海实现连续19年不干涸;全面加强西辽河流域“量水而行”,在春汛调度关键期,累计向西辽河干流下泄水量1亿立方米,水头首次到达通辽市中心城区断面,受到水利部表扬。

    在2024年全区水利工作会议上,一组组振奋人心的数据向全区人民展示着水生态保护治理工作开展以来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也为各级水利部门在2024年进一步推进复苏河湖生态环境、维护河湖健康生命工作打了一剂强心针。

    围绕会议精神,各级水利部门闻令而动、听令而行,根据各地区水生态保护治理工作重点,迅速部署落实相关工作。

    阿拉善盟水务局在全区水利工作会议结束后,迅速组织各旗区及各科室相关负责人召开会议,传达2024年全国、全区水利工作会议精神,同时,结合实际全面谋划阿拉善盟2024年水利重点工作。要不折不扣抓好水利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水旱灾害防御、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河湖生态保护治理等各方面重点任务落地落实,统筹抓好当前黄河防凌、安全生产等各项工作。进一步细化科室和旗区年度工作目标、项目清单和推进措施,保质保量按时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水务局还在办公大楼公共区域利用宣传大屏滚动宣传全国、全区水利工作会议精神。

    呼伦贝尔市水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呼伦贝尔市近年来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推深做实河湖长制,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2024年,将继续认真贯彻落实内蒙古河湖保护和管理条例,统筹协调、凝聚合力,长效保护、常态监管,压实压紧各级各部门责任,推进河湖长制工作取得新成效,为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作出积极贡献。

    赤峰市巴林左旗水利局负责人表示,塘坝建设是巴林左旗多年探索出来的适合本地区治理水土流失的一种方式,有一定工作基础也积累了相对丰富的经验。2024年,将继续围绕塘坝建设,整合当地多部门生态治理项目,突出重点、集中连片、逐年推进,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切实从根本上改善水生态环境。

    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水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鄂托克旗12家井工煤矿全部采取了“保水采煤”措施,累计填充煤矸石、水泥混合物1763万多吨,累计投入资金3.46亿元,12家煤矿中5家煤矿疏干水量较小,4家疏干水量较大的煤矿起到了很好的保水效果。2024年,将在全面总结煤矿“保水采煤”方面取得的经验基础上,常态化推进煤矿“保水采煤”各项措施,最大程度减少煤矿疏干水,推动全旗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同时,以创建节水型社会为抓手,以改革创新为引领,聚焦重点领域,突出节水制度、政策、技术、机制创新,切实提高全旗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能力。


    新时代新征程,2024年全区水利工作会议已指明了方向,内蒙古各级水利部门必将以生态优先、保护为要作为行动纲领,准确把握流域综合治理新使命、新任务,坚持问题导向和系统观念,上下联动、左右协同、齐抓共管,强化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构建河湖伦理,加快推进复苏河湖生态环境行动,增强大江大河大湖生态保护治理能力,维护河湖健康生命,谱写幸福河湖新篇章。

    2024-02-08
  • 2024年内蒙古计划完成防沙治沙1500万亩以上

    记者从2月4日召开的全区林业和草原工作视频会议上获悉,2024年我区计划完成造林300万亩以上、种草1300万亩以上、防沙治沙1500万亩以上,努力把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构筑得牢不可破。

    作为在三北地区13个省区中任务最重、责任最大的省区,2024年内蒙古将继续全力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深入实施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力争高质量完成新能源治沙90万亩以上。继续提升林草建设质量,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草原保护修复重大工程、重点区域绿化,加强规模化林场试点建设,全年完成森林抚育88.92万亩、退化草原修复治理573万亩、重点区域绿化12万亩,完成规模化林场生态建设任务25.5万亩。


    同时,还要完善规划机制,探索建立以国家投入为主、地方配套为辅、企业广泛参与的“1+N”多元投入机制,探索推广以工代赈、先建后补等方式,引导更多农牧民直接参与防沙治沙,全面落实好与周边省区签订的联防联治合作协议,构建协同治沙、管沙、用沙的工作格局。

    2024-02-05
  • 以主力先锋姿态打赢科尔沁沙地歼灭战

    孟和代表:



    以主力先锋姿态打赢科尔沁沙地歼灭战










    图/记者孟和朝鲁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早准备早部署,开春就开战,确保年内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完成758万亩、科尔沁和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完成549万亩、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完成131万亩。这为我区下一步坚决打赢‘三北’工程攻坚战指明方向,注入了信心。”自治区人大代表、赤峰市翁牛特旗旗长孟和说。

    翁牛特旗作为赤峰市科尔沁沙地歼灭战的“主战场”,在多年治沙实践中探索出“以路治沙”“以工代赈”等行之有效的治理模式,开通13条穿沙公路,累计治理沙地509万亩,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孟和表示,翁牛特旗将按照政府工作报告中“以主力先锋姿态打赢‘三北’工程攻坚战”的要求,大力弘扬“三北精神”,力争在防沙治沙上走在前、求突破。将继续拓展“以路治沙”经验做法,新建都哈路、其白线、乌日线3条穿沙公路,实施好内蒙古东部草原沙地综合治理、“三北”工程等重大项目,全年综合治沙35万亩以上。

    2024-02-03
  • 河南南阳:数万吨垃圾炉渣堆放在设施不达标的“临时仓库”内 涉嫌违法 相关部门介入调查

    连日来,本报记者接到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区潦河镇张茂庄村居民反映称:村党群服务中心斜对面的厂房内堆满了炉渣,他们担心影响居住环境,2023年10月至今,光大环保能源(南阳)有限公司(下称光大公司)焚烧垃圾后产生的炉渣并未处理,而是堆放在两个租来的临时仓库内,对此,记者进行了实地调查采访。

    在张茂庄村党群服务中心斜对面有一家预制板厂,村民称,约一年前,预制板厂停工。2023年9月,厂老板将钢结构厂房租了出去。2023年10月开始,载满炉渣的大货车驶入预制板厂,炉渣堆放在厂房内。

    1月29日,本报记者在厂房门口看见:上了锁的大门上贴着封条,封条上的时间为2023年10月21日。厂房内堆满了炉渣。

    投诉居民说:“10月份,环保的人来调查过,以为会把炉渣运走,但还是留在厂房里面。11月份,大货车没来了,没有再往里面堆了。”

    本报记者注意到,预制板厂周围是居民生活聚集区,民房旁有菜地。堆放炉渣的厂房长约70米,宽约20米。


    这样的“临时仓库”并不止一处。











    堆放煤渣的“临时仓库”


    在南阳市卧龙区信臣西路宁庄西附近有一家已停产公司,一个长约150米、宽约50米的钢结构的厂房内也堆满了炉渣。记者走进厂房看到:炉渣下方、水泥地上方垫了一层防渗膜。厂房大门口左内侧有一个“防渗井”,并未有沟槽与“防渗井”相连。也就是说,如果炉渣有液体渗出,无法自行流进“防渗井”内。看守厂房的门卫说:“如果沟槽里有水,就流到外面的沟里去了,没有雨污分流。从11月开始堆的,堆到现在。”


    记者正欲离开上述厂房时,一辆载满的大货车驶入厂房。大货车司机说:“有两三辆车从光大公司拉炉渣,多的时候一天要运10趟。”上述两个“临时仓库”内至少堆着数万吨炉渣。











    驶出的大货车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第二十条规定:产生、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处置固体废物的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采取防扬散、防流失、防渗漏或者其他防止污染环境的措施,不得擅自倾倒、堆放、丢弃、遗撒固体废物。

    光大公司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员工介绍,该公司有内部规定:公司生产时,必须有配套的炉渣处理企业。此前,该公司将炉渣交由南阳市三赢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处理。“现在不能交给三赢公司处理了,我们公司也不想炉渣就这样堆着不处理,万一有环境问题追责起来呢。”

    南阳市三赢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一名工作人员受访时称,不是该公司不愿处理,原因不便多说。


    针对此事,1月29日,南阳生态环境保护局卧龙区分局综合股工作人员回复本报记者称,将介入调查此事,调查清楚后会回复。









    南阳市生态环境局卧龙分局


    1月29日,光大公司袁姓负责人称,炉渣的堆放和运输与公司无关,由南阳城管局负责。

    记者电话联系南阳市城管局了解情况,李姓局长称:找临时仓库堆放炉渣是有原因的,要等新厂建好后再处理炉渣。当记者问起,此前有配套公司能处理炉渣,现在为什么不处理了?光大公司产出的炉渣如果是城管局托运,租仓库堆放,费用谁出?如果堆放引发污染责任谁负?这是不是城管局的行政职能?他说一会会有专人联系。

    1月29日上午,李局长所说的专人联系了本报记者,但他未回复上述问题。

    本报将继续关注此事。

    责任编辑:程凯


    欢迎提供新闻线索(V:mingchengzaobao)

    2024-02-03
  • 内蒙古部署重点区域空气质量改善监督帮扶督办问题整改工作

    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厅日前召开重点区域空气质量改善监督帮扶督办问题整改工作视频推进会议,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决策部署,全力做好生态环境部反馈呼和浩特市、包头市、乌兰察布市监督帮扶发现问题的整改工作。


    会议通报了生态环境部反馈内蒙古重点区域空气质量改善监督帮扶情况。呼和浩特市、包头市、乌兰察布市政府负责同志分别汇报生态环境部2021—2022年重点区域空气质量改善监督帮扶督办问题整改进展情况并就做好整改工作作表态发言。

    会议指出,生态环境部开展2021—2022年重点区域空气质量改善监督帮扶工作,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决策部署的重要制度性安排,是促进重点区域空气质量改善的有效举措。要坚决落实中央和自治区部署要求,齐心协力、攻坚克难,以更高站位、更严举措、更实作风把问题改彻底、改到位,确保重点区域环境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向中央、自治区和广大人民群众交上一份满意答卷。

    会议强调,各市要提高政治站位,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自治区决策部署上来,压实地方政府属地责任、主体责任,增强推进重点区域空气改善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强化问题导向,建立健全监督帮扶问题整改长效机制,认真落实《重点区域空气质量改善监督帮扶发现问题整改工作调度通报督办制度》有关要求,抓实抓细监督帮扶督办问题整改工作,从严从实做好工作调度、现场核查、审核销号等工作,确保问题整改见底见效。

    会议要求,各市要对前三轮次交办的问题整改情况进行全面排查,逐项核查整改质量;要坚决落实问题督办要求,依法依规处理处罚,严格验收销号程序,完善整改资料和档案;要围绕整改企业“急难愁”问题,把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与“送法入企”活动结合起来,坚持督导督查与帮助帮扶结合起来,切实帮助企业及时解决整改工作难题;要采取明察暗访、突击检查和夜间抽查等方式,强化督查检查,深入挖掘一批隐藏的突出问题线索,精准查处一批恶意违法排污企业,公开曝光一批突出违法问题企业,警示震慑违法违规企业,倒逼企业履行治污主体责任。

    2024-02-02
  • 包头市全面推进 再生水利用相关工作

    记者从自治区生态环境厅获悉,自2022年包头市被列为全国19个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城市以来,包头市从完善配套体系、组建专业机构、推进重点工程建设等方面全面推进全市再生水利用相关工作。2023年,包头市试点区域内污水处理量为13692立方米,再生水回用量4499立方米,利用率为32.9%,较2022年提升4.3个百分点。


    据了解,包头市制定印发了《包头市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三年攻坚行动方案(2023-2025年)》等,推动实施污水处理厂新建和改建、再生水水质提升、管网配套建设等8个项目。其中南海湖水体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包头市希望园区再生水管线(万水泉污水处理厂—东方希望铝业)、包头市万水泉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等3项工程已完工。

    2024-02-01
  • 生态环境部将推进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

    记者从生态环境部今天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近年来,区域重大战略生态环保工作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为推进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

    从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来看,京津冀两市一省、粤港澳大湾区中珠三角9市、长三角41个城市,2023年细颗粒物(PM2.5)浓度较战略提出的2014年、2017年、2018年分别下降了57.3%、34.4%和23.8%,地表水Ⅰ类~Ⅲ类水质断面比例分别上升了36.4、29.8、14.3个百分点,生态环境状况大幅改善。长江干流连续4年、黄河干流连续2年全线水质保持Ⅱ类。


    据介绍,近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对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作出系统部署,其中特别对聚焦区域重大战略打造绿色发展高地,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生态环境部将在实施区域重大战略中进一步谋划好、规划好、落实好生态环保工作,研究制定关于加强区域重大战略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的指导文件,积极培育一批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典范样板。

    2024-01-31
  • 坚持“当下改”,做好“长久立”(现场评论)

    坚持“当下改”,做好“长久立”(现场评论)







    ——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在行动③



    随中央第三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督察时,在海南海口东寨港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记者见到了令人意外的一幕:发动机轰鸣的渔船随意进出,好几艘渔船还公然停在执法艇周围。督察组工作人员直言:“这说明当地监督执法工作,没有起到应有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定要尊重科学、落实责任,把红树林保护好。”红树林是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特有的胎生木本植物群落,对保护海洋生态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海南红树林资源禀赋优越,约有6100公顷。

    生态资源越宝贵,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越要紧盯不放。从近年来接续开展的三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看,海南红树林保护情况每次都是督察重点。与前两轮督察剑指填海造地、破坏红树林资源有所不同,本轮督察特别关注红树林保护顶层规划缺失的问题。督察人员表示:“保护不力的根源,主要是红树林资源保护缺乏科学规划、管理不当。”

    边督边改,确保整改到位,才能有效解决问题。连续三次被“点名”,一定程度上说明,保护、整改工作的进度同预期的目标、效果之间还存在差距。因地制宜、举一反三,逐一理清关键环节,明确具体方案,不遗余力抓好落实,方能让整改更彻底、保护更全面。因此,必须不回避问题,聚焦难点痛点,着力推进“当下改”。

    强整改、补短板,需要织密制度之网。《海南省红树林保护规定》明确,省和红树林资源所在地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组织编制红树林资源保护专项规划,林业主管部门应当建立红树林资源档案。但至第三轮督察进驻时,有关部门尚未出台相关规划,也未建立相关档案。红树林保护是系统工程,加强顶层规划引领,摸清资源家底,明确各地区各部门职责,落实落细任务分工,保护修复工作才能科学、有序、扎实地推进。这启示我们,必须坚持系统观念,持续完善制度,以“长久立”为保护与整改提供可靠保障。

    督察反馈的问题,往往是高质量发展需要解答的现实课题。海南一些地方在发展水产养殖的过程中采取围塘等方式,致使红树林遭到破坏。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水产养殖配套设施建设滞后。破解这个问题,既要守住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作为水域禁养区的底线,避免过度开发,也要在适养区里留出生态保护设施及产业配套设施的建设空间,促进规范发展。进而言之,在保护区内积极开展清退还湿工作,是“当下改”;统筹水产养殖与保护修复的关系,把产业发展规划与红树林保护规划统一起来,则是“长久立”。

    实践表明,高水平保护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坚持“当下改”与“长久立”相结合,不仅能有效降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而且有利于持续增强发展的潜力和后劲。

    整改落实贵在行动。面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反馈的情况,海南主要负责同志实地查看存在的问题,提出要做好各项规划有效衔接。扭住问题、持之以恒,以更坚决的态度、更有力的举措,在“当下改”与“长久立”上同向发力,一定能取得实效,让与碧波相连的红树林更加生机勃勃。

    2024-01-26
  • 沙化治理持续为农牧民造福

    大寒时节,通辽市奈曼旗被冰雪覆盖。在固日班花苏木哈图浩来嘎查,农牧户养殖的肉牛正在棚圈里温暖越冬。

    牲畜越冬,冬粮必不可少,而哈图浩来嘎查的农牧户却不必为此发愁。嘎查党支部书记韩萨日娜介绍:“我们嘎查牲畜的冬粮是紫花苜蓿,来源于沙化草原治理项目,项目总面积5000亩左右。目前已经种完3000亩,2024年预计还会再种2000多亩。”

    韩萨日娜告诉记者,嘎查家家户户有牛,所以大家对种紫花苜蓿这件事非常支持。如果夏天来到项目区,就会看到过去荒芜的沙化草原经过治理后重现了绿色,生态效益十分显著。

    紫花苜蓿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等营养成分,能够满足牛羊生长所需的营养,促进其生长发育。同时,紫花苜蓿粗纤维含量高,能有效促进牛羊的肠胃蠕动,提高其消化吸收能力。

    按照2023年收割紫花苜蓿带来的效益,韩萨日娜估算:“等5000多亩紫花苜蓿全部达到收割标准,每户一年能分1000捆左右,在禁牧的情况下饲草料也足够了。”不仅如此,等到紫花苜蓿进入花期,千亩紫色花海让沙化草原重新焕发出生机,美丽的景色也会吸引周边游客参观打卡,给村子带来了发展文旅产业的机遇。


    韩萨日娜表示,一定要维护好沙化草原治理项目,持续为农牧民造福。

    2024-01-25
  • 寸步不退“死磕”硬扛守得沙漠变绿洲

    殷玉珍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要将沙产业做大、做精、做出品牌,继续弘扬蒙古马精神,让我们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这是刚刚当选为鄂尔多斯市毛乌素林产业协会会长殷玉珍的肺腑之言。

    冬日的乌审旗玉珍生态园,一排排樟子松、侧柏依旧青翠。玉珍展览馆里,“时代楷模”“全国防沙治沙十大标兵”“中华环境奖”……满墙荣誉背后,是殷玉珍扎根毛乌素沙地近40年,与当地群众一起守卫家园,将荒漠变绿洲的奋斗故事。

    殷玉珍的家,在乌审旗无定河镇的萨拉乌苏村,位于我国四大沙地之一的毛乌素沙地。这里曾黄沙漫天,寸草不生,如今绿树成荫,生机盎然。40年前,殷玉珍刚嫁到这里时,婚房是多半截子埋在沙地里的“地窨子”。

    “我宁可种树累死,也不能让风沙欺负死!”面对恶劣的环境,生性倔强的殷玉珍发誓说。

    沙漠的荒凉,丧子的悲痛,生活的贫苦……这是殷玉珍婚后的日常。拥抱沙漠,以种树的形式,她开始了新生。为了种树,丈夫白万祥出去找活干,掏粪、打工、盖房子,不要钱、不要粮,只要树苗。从此,一场旷日持久的“人沙战斗”打响了。

    从种第一批树起,殷玉珍每天最多睡四五个小时,脸上和胳膊上被风沙吹打、蒸烤掉一层皮。每年要穿破10多双鞋,种树用的铁锹、镐头、树剪换了一茬又一茬,就连掘土和插眼撒树种、草籽的钢钎也磨短了一尺多。

    在一次次的失败中,殷玉珍慢慢摸索出了一些经验。那就是在沙漠与荒野连接的最外围种植灌木丛,种下枝干粗大的杨树,这些树木圈起了一座“堡垒”。在“堡垒”的中心区域,桃树、杏树、苹果树等茁壮生长,玉米、西瓜、土豆和谷子也有了收获。

    殷玉珍种下的树林,有不少是“三北”工程的组成部分。这项重大生态工程实施45年来,已经在我国北方风沙线上建起一道坚实的绿色生态屏障。

    “我们也为‘三北’工程出了力。”殷玉珍说,新时代,国家对造林支持力度持续增加,种树补贴也增多了,这让我们决心更大,现在已经建起了4000米的防风带、6750米的运水渠道和19000立方米的土层。70000多亩荒凉的沙漠,硬生生地被殷玉珍变成了郁郁葱葱的绿洲。

    “因为种了树,不起风沙了,雨水也多了,沙漠也能长出庄稼了。”2022年,殷玉珍引进谷子新品种,长出的谷穗又粗又长,熬出来的米粥油亮亮。她还种了30亩沙漠玫瑰,要把玫瑰产业链条拉长,做成玫瑰茶、玫瑰饼、玫瑰酱……现在殷玉珍每年收入100多万元,“种树能人”成了“致富能人”。他们也带动了周边群众积极治沙种树,涌现3000亩以上的造林大户240多户,家家年收入都不少于30万元。


    好马登程奔到头,好汉做事做到头。殷玉珍正是像蒙古马一样,认准了治沙这个目标,一往无前,驰而不息。“反正我是跟沙漠耗上了,这辈子跟沙漠‘没个完’!”这是她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她用40年的时间在毛乌素沙漠创造出了7万亩绿洲奇迹,曾经寸草不生的沙海里甚至有了鸟儿筑巢。她用实际行动告诉人们:沙海有尽头,绿色梦无边。在殷玉珍对未来的规划里,进一步通过种树、种植、养殖的良性循环发展,不但向沙漠要绿色,也向沙漠要效益。

    2024-01-19
  • 干群齐上阵 隆冬治沙忙

    杭锦旗



    干群齐上阵隆冬治沙忙


    寒风凛冽中,一群群治沙人在库布其沙漠腹地,将“冬闲”变“冬忙”,让冬雪来保墒,继续奋斗在防沙治沙一线。

    标距测量、划线栽植、沙障铺设……随着一株株长30厘米左右的沙柳铺设进提前画好的线上,连绵起伏的沙丘上渐渐出现了纵横交错的方格沙障,成为防沙固沙的坚实屏障。

    杭锦旗独贵塔拉什拉召治沙站站长贾文义说:“2023年杭锦旗全面打响黄河‘几字弯’荒漠化综合防治库布其沙漠治理攻坚战,现在已经做了前期沙障的栽植,接下来要进行杨柴、花棒、沙柳等植物的种植,继续改善当地农牧民的居住环境。”

    地处沙漠腹地的独贵塔拉镇道图嘎查,过去一直遭受严重沙害,如今道图嘎查党支部组建“爱家园、爱生态”党员志愿服务小组,定期带领村民们深入库布其沙漠开展植树造林、浇水灌溉、沙障维护等工作。如今的道图嘎查农牧民办起了牧家乐,住进了牧民新村,生活得到很大改善。

    在吉日嘎朗图镇黄芥壕嘎查,科技治沙成为防沙治沙的又一突破口。“我们统筹协调,流转农牧民土地2万余亩,通过引进企业开展牧草和特色绿色有机农产品种植试验,企业利润与黄芥壕嘎查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在实现生态修复的同时还提升了嘎查集体和农牧民收入。”吉日嘎朗图镇党委副书记姜伟说。


    一直以来,杭锦旗采取党群全民参与的治沙思路,累计完成生态治沙846.56万亩,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转变。

    2024-01-18
  • 把最好的年华奉献给治沙

    把最好的年华奉献给治沙






    ——记全国防沙治沙先进个人温苏雅勒图


    登上巴音温都尔沙漠飞播造林区的瞭望台,视野所及,绿色绵延,肆虐了数个世纪的风沙,在这里低下了头。“以前这里都是石头和沙子,连草都不长,谁会想到现在这里能树木成片,连空气都变甜了。”乌拉特后旗林草局党组成员温苏雅勒图说。

    温苏雅勒图现年55岁,出生在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潮格温都尔镇西日淖尔嘎查,从小目睹漫漫黄沙侵扰牧民生活。“一到秋天,牧民就需要储备草料,可到处是黄沙,就是没有草。牧民只能用草场证做抵押,贷款买草料。每年5月抓羊绒,六七月份卖了羊绒才能还清贷款,年年如此。”温苏雅勒图对几十年前的往事仍旧记忆犹新。

    年复一年的生活,让幼时的温苏雅勒图逐渐明白:如果不制止黄沙侵袭,牧民的牛羊随时有可能饿死,人们将没有立身之处。从此,他立下宏志:让草场不再受风沙之苦,还家乡一片绿色。1986年,他如愿考入内蒙古林学院沙漠治理系,开始研究防沙治沙技术。1991年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乌拉特后旗林草局,正式成为一名林草人。

    每年四五月份是乌拉特后旗开始植树造林的季节,也是林草人最苦的日子。在造林期间,温苏雅勒图和同事们在沙漠里一干就是两个多月,住的是帐篷,吃的是“大锅饭”。每天还要穿梭在各个植树点,耐心细致地指导工人怎样挖坑、怎样培土。“刚出锅的饭菜就有沙土,一嚼便碜得人起一身鸡皮疙瘩。”温苏雅勒图憨憨地说,“当时的资金只够买树苗,村民都是义务出工,我们只能带头苦干。”

    2004年,温苏雅勒图开始主持和参与多个林业生态保护和建设项目,并取得显著的经济和生态效益。其中,他主持建设的巴音温都尔沙漠飞播治沙造林系列项目,飞播面积达80多万亩,成效面积率达62.2%,使乌拉特后旗森林覆被率提高0.7%,创造效益5436万元。

    2010年以来,温苏雅勒图的研究方向扩展到濒危原生树种人工栽培方面。经过10多年的不懈努力,成功培育出旱榆实生苗、酸枣、沙冬青、蒙古扁桃和霸王容器苗,完成造林面积4000余亩,成活率达80%以上,并因此荣获2020年度自治区丰收奖二等奖。

    2022年开始,巴音前达门苏木巴音查干嘎查、潮格温都尔镇巴音努如嘎查、获各琦苏木满都拉嘎查和前达门嘎查陆续建立起4个万亩梭梭接种肉苁蓉基地。从栽植、接种,再到指导工人铺设输水管道,温苏雅勒图依然活跃在项目基地建设第一线。“防沙治沙不仅要种树,还要种出经济效益。”温苏雅勒图告诉记者,在这片梭梭地里,还引入了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种植大户、家庭林场、专业合作组织等经营主体,推行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让沙地绿起来、牧民富起来。


    从一名技术员成长为林草系统的科技带头人,温苏雅勒图先后荣获“全国防沙治沙先进个人”“全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一期建设先进个人”等几十项荣誉。面对取得的成绩,低调内敛、踏实寡言的温苏雅勒图说:“不管获得多少荣誉,我就是个干活的林草人!”他用近乎执着的信念和理想,把自己最好的年华奉献给了治沙,用自己辛勤的汗水谱写出动人的绿色音符。

    2024-01-16

  • 首 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