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气候变化谈判代表团团长赵英民出席COP27中国角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主题边会

    人民网沙姆沙伊赫11月6日电(记者黄培昭)《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七次缔约方大会(COP27)中国角“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现环境、气候、经济效益多赢”主题边会在埃及沙姆沙伊赫时间11月6日下午举行。中国气候变化谈判代表团团长、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出席会议并致辞。

    赵英民指出,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战略,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在2020年超额完成承诺的基础上,提出了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新目标愿景。为落实这一“双碳”目标,中国全面加速落实行动。在国家层面成立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机构,统筹协调“双碳”工作顶层设计,发布《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和《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制定出台包括能源、工业、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煤炭、石油天然气、钢铁等重点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以及科技、财政、绿色金融、减污降碳、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支撑保障方案,构建起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

    赵英民表示,基于环境污染物和二氧化碳排放高度同根同源同过程的特征,中国把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道路,在减污中降碳、在降碳中减污,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现环境效益、气候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多赢。协同推进减污降碳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有力抓手,是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的必然选择,也是提高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的重要举措。未来,中国将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步伐,加快形成有利于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进程,与国际社会一道,凝聚共识、团结合作,共同推动实现减污降碳扩绿增长协同增效的政策与行动,携手为构建清洁美丽世界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生态环境部综合司副司长刘锋、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主任田成川、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邹骥、晶澳太阳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靳保芳做主旨发言。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贺克斌,能源创新、ClimateImperative首席执行官何豪(HalHarvey),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能源研究所所长王仲颖,克莱恩斯(ClientEarth)欧洲环保协会亚洲区主任、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龙迪(DimitrideBoer),杭州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林亮,中国石化燕山石化公司总经理曲宏亮等嘉宾分别分享了典型领域行业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方面的经验。

    浙江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王以淼,伯克利法学院法律、能源与环境中心执行主任、加州大学加州气候变化研究院高级顾问路易斯·贝兹沃斯(LouiseBedsworth),保定市人民政府市长闫继红、青岛西海岸新区副区长周诚、北京市生态环境局综合处处长梁文玥,意大利伦巴第大区政府,空气质量与气候事务负责人姜卢卡·塞巴斯蒂亚诺·古力耶里(GianLucaGurrieri)分享了区域和城市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方面的经验。

    边会由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主办,能源基金会、晶澳太阳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承办。中外区域和城市、企业、社会组织、研究机构、高校代表,围绕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课题展开交流与探讨,以期形成更多可行的技术方案和创新发展模式,实现环境效益、气候效益、经济效益多赢,为构建清洁美丽世界贡献中国智慧。

    2022-11-07
  • 山东光伏、生物质发电装机稳居全国首位

    山东完善能源技术标准体系,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


    光伏、生物质发电装机居全国首位


    11月4日上午,山东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山东省能源标准化建设情况及《二氧化碳驱油封存项目碳减排量核算技术规范》《石油库碳排放核算和碳中和核定技术规范》两项重点省级地方标准。


    近年来,山东省不断完善能源技术标准体系,为能源高质量发展提供有效标准支撑。据统计,山东省在能源领域累计主导和参与国家标准近180项、行业标准近200项,发布相关领域地方标准150余项,建设标准化试点30余个。山东省通过能源标准化建设,有效推进全省能源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截至9月底,全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达到6839.1万千瓦、同比增长25.1%,占电力总装机比重达到37.7%、提高4.8个百分点。其中,光伏、生物质发电装机稳居全国首位。


    省市场监管局一级巡视员田治颖介绍,瞄准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项目和石油库碳中和核算,省市场监管局和省能源局组织胜利油田等技术力量,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标准研制,在全国率先发布《二氧化碳驱油封存项目碳减排量核算技术规范》《石油库碳排放核算和碳中和核定技术规范》两项山东省地方标准。


    《二氧化碳驱油封存项目碳减排量核算技术规范》解决了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项目二氧化碳减排量核算难点问题,明确了二氧化碳减排量核算边界界定方法、排放量核算方法及减排量核算方法,有助于健全完善山东省碳排放统计监测体系,准确核算碳减排量,固化形成碳资产。这项标准是促进山东省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绿色产业链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副总经理王跃刚介绍,《二氧化碳驱油封存项目碳减排量核算技术规范》立足推动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产业链协同创新发展。根据规划,胜利油田2025年将形成300万吨/年二氧化碳注入能力,2035年力争形成1000万吨/年二氧化碳注入能力。


    《石油库碳排放核算和碳中和核定技术规范》总结凝练了石油库碳中和实施过程中的基本原则、工作流程、温室气体排放量核算方法、抵消方式、碳中和判断方法等,填补了国内石油库碳核算方法标准空白。该标准的制定实施,为山东省传统化工行业温室气体排放控制行动提供了技术依据。对于指导石油及炼化企业科学编制温室气体控排方案、打造碳中和示范园区和示范项目,辐射带动上中下游节能减排一体化具有重要意义。


    “山东省将能源标准化建设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在能源领域积极实施标准化战略,以高标准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省能源局副局长王福栋介绍,山东省成立能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集聚人才、项目、技术、数据等要素资源,搭建工作平台,持续健全完善全省能源标准化体系。同时,编制实施《山东省能源标准化三年工作计划》,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能源标准化建设目标、任务、推进措施等。今年,山东省发布2022年度能源领域新技术、新产品和新设备目录,涉及新型能源领域项目23个。(唐晓宁)

    2022-11-05
  • 海峡两岸产业合作区(湖南)数字化低碳化发展论坛在长沙开幕

    新华社长沙11月3日电(记者张玉洁、孙毅)海峡两岸产业合作区(湖南)数字化低碳化发展论坛3日在湖南省长沙市开幕。两岸企业家代表、两岸合作区产业联盟单位代表等近300人参会,围绕推进两岸产业融合发展、扩大海峡两岸产业合作区影响力交流研讨。


    开幕式上,湖南省发改委发布了《海峡两岸产业合作区(湖南)数字化低碳化发展规划》。《规划》明确以数字化低碳化作为产业发展的重点和方向,推动合作区数字化升级和全面绿色转型,力争率先建成湘台合作深度融合发展示范区、两岸数字化低碳化产业发展引领区、全国数字化低碳化体制机制创新先导区;计划到2025年,初步建成两岸数字化低碳化产业发展引领区。


    湖南于2021年5月获批设立全国第五个海峡两岸产业合作区,合作区为“一区三园”,包括岳阳产业园(岳阳城陵矶新港区)、湘潭产业园(湘潭经济技术开发区)、郴州产业园(郴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合作领域涵盖港口物流、汽车产业、智能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新材料产业、数字视讯产业等。


    开幕式现场还举行了项目签约仪式,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际合作中心、海峡两岸产业合作区(湖南)、湖南湘江新区共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7个两岸企业合作重点项目在现场签约。论坛签约成果共40个项目,投资总额238亿元,其中台资项目24个,总投资87.45亿元。


    本次活动由两岸企业家峰会主办,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湖南省人民政府支持,采用线上线下结合方式开展,在长沙和台北同时设立会场,通过双会场连线互动、共同主持的方式举行。活动还举办了“加快数字化转型,赋能融合发展”“加速低碳化转型,创新园区生态”两场专题圆桌对话。

    2022-11-04
  • 到2025年山东各市绿色出行比例超50%

    ●除保留必要应急救援车辆外,新增和更新城市公共汽电车全部为新能源车辆


    ●推进大数据、云计算、车路协同等新技术与城市公共交通融合发展


    11月3日,省政府新闻办召开发布会,对《关于进一步推动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进行解读。


    近年来,我省城市公共交通取得长足发展,截至2021年底,全省拥有公交车辆6.7万辆,公交运营线路7100余条,运营线路总长度13.7万公里,济南、青岛创建成为国家“公交都市”示范城市,为人民群众便捷出行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司家军介绍,2013年,省政府出台《关于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若干意见》,随着经济社会特别是城市的快速发展,《若干意见》部分内容已不适应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的新要求,亟须出台新的政策指导和支持行业发展。


    《指导意见》明确了到2025年我省基本建成普惠均等、优质多元、智慧高效、绿色安全、健康持续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城市轨道交通营运及在建里程达到700公里,城市公共交通乘客满意度达到90%。为确保完成目标,《指导意见》确定了6个方面共计21条的重点任务以及4项保障措施。


    为推动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我省第二次出台文件,这次的《指导意见》体现了哪些变化?


    山东交通学院交通与物流工程学院院长、教授张萌萌介绍,《指导意见》在原《若干意见》基础上,从发展目标设定、规划编制落实、财政政策支持、绿色低碳发展、服务品质提升、健全政策体系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


    原《若干意见》中,运行车速、公交站点覆盖率、公交车进场率、新能源车辆占比等指标的设置已低于现状水平。《指导意见》中,按照分类指导原则,对不同规模城市的上述指标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并补充了满意度、建制村客车通达率等指标,指导行业科学发展。


    此外,新《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将城市公共交通规划作为空间类专项规划,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明确促进规划落地实施的政策措施,强调落实城市公共交通配套设施建设用地保障,鼓励社会资本依法依规参与城市公共交通场站综合开发。


    同时,根据现行财政政策,提出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国家“公交都市”建设。明确城市公共交通实行成本规制管理,建立健全可量化的城市公共交通成本核算及绩效评价体系,加大轨道交通和信息化建设的资金保障力度。明确提出建立市县两级财政补贴机制,保障城市公共交通健康可持续发展。


    为大力推动公交绿色智慧发展,《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到2025年12个全国绿色出行创建城市、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0%以上,其他城市绿色出行比例达到50%的发展目标;明确提出除保留必要应急救援车辆外,新增和更新城市公共汽电车全部为新能源车辆,强调新能源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布局,鼓励燃料电池车辆应用,推动城市公共交通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逐年下降。明确提出推进大数据、云计算、车路协同等新技术与城市公共交通融合发展,提高城市公共交通智能化发展水平。


    新《指导意见》提出,构建快干支微分层网络,持续改善公交可达性和便捷性。鼓励创新服务模式,拓展城市公共交通服务深度和广度。明确港湾式公交站台新改建要求,提升服务效率和服务品质。推进无障碍设施建设应用,优化城市公共交通领域适老化服务,全面提升运营、管理、服务水平。


    为支持公交企业创新发展,此次《指导意见》明确提出逐步深化企业经营体制机制改革,盘活经营性资产与主业相关的经营性业务。支持公交企业资本多元化、业务拓展市场化,拓展行业相关辅业所得收益用于弥补主业亏损,改善财务状况,增强内生动力,促进公交企业可持续发展。(常青)

    2022-11-04
  • 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七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这是立足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发展阶段,对谋划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就要深刻把握生态文明建设这个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扎实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同建设美丽中国。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全国细颗粒物平均浓度降幅达34.8%,地级及以上城市优良天数比率增加到87.5%,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强度累计下降26.4%,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55%……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经过不懈努力,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污染防治攻坚向纵深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迈出坚实步伐,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我们的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我们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


    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是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热切期盼,也是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的集中体现,必须锚定目标、攻坚克难、久久为功。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等调整优化,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加快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要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要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等为重点,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新时代新征程上,人人都行动起来,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我们就能不断开创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为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注入源源不竭的动力。

    2022-11-03
  • 国家发改委环资司副司长赵鹏高:中国“双碳”目标带来三大机遇

    中新网北京11月2日电(中新财经记者左宇坤)11月1日,以“聚焦二十大共谋新发展”为主题的国家发展改革委与美在华跨国企业高层圆桌会在北京举行。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环资司副司长赵鹏高介绍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进展以及“1+N”政策体系的有关情况。


    中共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


    赵鹏高指出,自2020年9月以来,中国坚定不移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取得了良好开局。建立了统筹协调机制,推动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利用,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巩固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完善绿色低碳政策体制,同时积极参与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全球治理,积极履行应对气候变化国际义务。





    11月1日,以“聚焦二十大共谋新发展”为主题的国家发展改革委与美在华跨国企业高层圆桌会在北京举行。圆桌会由国家发改委国际司、中国新闻社主办,中国新闻网承办。


    赵鹏高说,我们提前超额完成第一阶段国家自主贡献目标,2021年全国能耗强度、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又分别降低了2.7%、3.8%。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积极发挥建设性作用,推动各方就《巴黎协定》实施细则等核心问题达成共识。深入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加强在落实《巴黎协定》等方面的务实合作。


    赵鹏高表示,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是中国深入实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制度保障。在各部门的努力下,目前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已经建立。


    其中,“1”是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指导思想和顶层设计,由《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和《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两个顶层设计文件构成,明确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


    “N”是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实施方案及相关支撑保障方案,包括能源、工业、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农业农村等重点领域实施方案,煤炭、石油天然气、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实施方案,以及科技支撑、财政支持、统计核算、人才培养等支撑保障方案。


    赵鹏高指出,中国“双碳”目标是非常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这个变革过程中有巨大的市场商机、市场机遇。具体有三个方面:第一是低碳、零碳、负碳技术的交流合作;第二是开展绿色低碳贸易与投资合作;第三是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中国承诺将大力支持发展中国家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中外企业具有广阔的合作空间和巨大的合作潜力,希望跨国公司发挥自身优势,与中国企业携手开拓第三方实践,实现合作共赢。(完)

    2022-11-03
  • 山东日照:一味“碳汇”方,解了俩难题

    城市里,为避免腾空土地遇风扬尘,普遍采用塑料网覆盖,但不持久、不美观,还会产生二次污染。另一边,随着污水处理率的不断提高,污水处理后留下的大量污泥,是一种高含水、易腐败的有机固废,一般采用卫生填埋或焚烧处理,但两种方式都存在环境污染风险。


    在日照,两个难题相遇,却激发了一场“头脑风暴”,催生了一个同时解决两个难题的治理办法:把处理后的市政污泥覆盖在城市裸土上,再撒播花籽,实现市政污泥资源化、裸露土地景观化。


    两月复绿,“城市疮疤”变摄影打卡地


    在日照市东港区城市管理和综合行政执法局,记者见到了两张照片。


    照片①:高架桥下,大量的砖石、渣土等建筑堆料高高低低绵延上百米,犹如一块灰色调的“城市疮疤”。照片②:上有蓝天白云,中有高架桥穿过,下是“万绿丛中点点红”。


    两张照片,拍摄于同一个地方:日照市东港区迎宾路和青盐高铁交会处的11万平方米长方形地带。今年5月中旬前,它还是照片①的样子,7月下旬起便已成了照片②的景象。


    因城市开发而腾空后的裸露土地,成分以风化沙土、石块、混凝土块为主,普遍存在土壤无营养、漏水漏肥、种植植物难存活的问题。这片渣土堆,如何在短短两个月便成了花海绿廊?


    “我们给这片裸土地块覆盖了一层‘营养土’,这层营养土与低品质建筑残土混合后,能有效改善土壤营养成分,为草本植物的生长提供优质条件,解决花草‘播而不出’的问题。”东港区城市管理和综合行政执法局“碳汇”项目负责人牟涛为记者释疑。


    “向日葵刚开那会就来拍过照,还上了摄影展。”摄影爱好者苑克龙,自打发现这块“城市疮疤”修复后挂牌成为一处“碳汇示范公园”,便不时前来拍照。“不同时间段开的花不一样,各有各的美,也是郊游的一个好去处。”


    “高铁在花海中穿行,游人在诗画中徜徉”的景象,吸引了一些摄影机构把这里作为婚纱、艺术照、宝宝照的拍摄场地。记者了解到,一家摄影机构已决定在附近的一个两层小楼上挂牌,把这片花海绿廊作为他们的一处摄影培训基地。


    科研加持,有机固废成“营养土”


    让很多人意想不到的是,覆盖在这些裸土地块上的营养土,竟是市政污泥等有机固废。


    这些有机固废如何能成为“营养土”?


    记者了解到,城市管理者们最初想要解决的其实是市政污泥处理难题,而非城市裸土的治理。


    “市政污泥是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固体沉淀物质,含有大量复杂的有机污染物,运输和处理的成本较高,一般采用填埋和焚烧的方法处理,但这两种方式都存在环境污染风险,进一步增加了城市的碳排放量。”东北大学教授朱彤告诉记者,随着“碳达峰”“碳中和”国家战略的推进,有机固废的低碳处理,特别是实现有机固废的“碳汇”资源化属性势在必行。


    朱彤教授团队多年致力于这一课题的研究。他们发现,“超高温好氧发酵技术”里,藏有实现市政污泥、餐厨垃圾等有机固废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理的密码。朱彤教授介绍,研究结果显示,超高温好氧发酵,让重金属稳定化率提升30%,可有效降解、转化、去除市政污泥、畜禽粪便中的有机污染物,剧毒物典型抗性基因的去除率超过99.9%。


    技术成果遇到了现实需要,去年7月,在朱彤教授科研团队指导下,东港区选取了2.85万平方米城中村改造腾空地块作为试点,将市政污泥等有机发酵物调配成花卉用土,施加在裸露土地上,并挑选多年生、根系发达、耐旱耐寒、绿期和花期长的“十草六花”播撒花草籽。很快,这个地块便如期披上了“花衣”。


    “这些花草具有成长快、易养护、耐寒耐旱等优点,播种后一般45天就能达到茂盛效果,正常气候不用浇水、防治病害,冬季长时间保持绿色。”负责迎宾路和青盐高铁交会处治理区域花草养护的山东东沅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试点成功后,东港区继续加大“碳汇”模式的推广应用力度,拓宽思路,统筹设计了绿化地块的花卉种类,并配套相应的园路方案,提升绿化景观品质,让群众可参与、可融入。截至目前,东港区已有47万平方米城市裸土完成土壤改良及花草种植。


    绿网退场,城市裸土地块“负排放”


    处理后的市政污泥“进场”,以往用来避免渣土堆扬尘而覆盖的绿网就此“退场”。


    “用以苫盖防尘的塑料网是聚乙烯材料,风吹日晒易风化,需重复苫盖,给土壤带来二次污染,治标不治本。”牟涛介绍,运用新模式治理裸土,不仅有效遏制了扬尘污染,避免了防尘网苫盖带来的二次污染,还能够有效降低碳排放。


    据测算,以绿化草地固碳20吨/万平方米计算,东港区全面推行新的治理模式后,一年可实现固碳近3000吨;相对于有机固废焚烧处理,超高温好氧发酵碳排放仅为其1/7。


    新模式带来的经济社会效益也显而易见。以采用2000目防尘网覆盖为例,为达到防尘效果每年需要苫盖4次,每年所需费用每平方米15-20元。采用新的治理模式后,每平方米成本约为13元,并且一次施工多年常绿。较常规的覆土治理和园林绿化,土地再开发利用成本也要低得多。


    据悉,日照市已计划将这一治理模式应用于全市更多裸露土地。

    2022-11-02
  • 重磅文件!中央财政支持山东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

    为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山东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有关要求,发挥财政职能作用,支持山东加快财政制度创新,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财政部制定发布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山东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的实施意见。全文如下:


    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山东深化新旧动能转换


    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的实施意见


    财预〔2022〕137号


    山东省财政厅:


    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山东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发〔2022〕18号)有关要求,发挥财政职能作用,支持山东加快财政制度创新,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健全投入机制,增强财政保障能力


    (一)增强财政保障能力。加大均衡性转移支付、县级基本财力保障等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增强基层财政保障能力。合理安排共同财政事权转移支付,提升教育、医疗、社保等领域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统筹中央有关转移支付资金,加大对山东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支持力度。完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奖补资金分配办法,对生态保护修复和污染防治任务较重的下游地区加大支持力度。


    (二)保障重点项目实施。充分考虑财力水平、债务风险等因素,在分配分地区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时统筹予以支持,将符合条件的重点项目纳入支持范围,加快补齐公共服务领域短板。加大中央基建投资对山东新旧动能转换和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重大项目支持力度。


    (三)创新财金协同政策。鼓励金融机构支持落实国家重大战略,推进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绿色低碳发展。支持依法依规通过财政资金股权投资方式推进绿色低碳重点项目建设。鼓励规范有序实施生态环境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支持国家融资担保基金有限责任公司与山东省投融资担保集团有限公司加强合作,为符合条件的企业绿色信贷提供增信。支持争创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


    二、加强政策引导,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四)提升创新支撑能力。统筹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等渠道,支持以海洋领域国家实验室为引领,加快构建“1313”四级实验室体系,引导产业链领航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和行业企业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及重大科技示范工程。支持深化财政科技经费分配使用机制改革,提升科技投入效能。支持高质量建设黄河三角洲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探索盐碱地产业化综合利用新模式,在试点示范、重大项目布局等方面给予协调支持。支持打造以济青人才集聚平台为引领的人才集聚雁阵格局,在国家实验室、国家一流学科、大科学装置等资源配置上积极协调向山东倾斜。


    (五)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支持实施“先进制造业强省”战略,通过中央相关专项资金支持聚焦关键战略性产业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鼓励优化财政支持方式,聚焦高耗能行业分类组织实施产能转移、压减、整合、关停,为先进产能腾挪发展空间。支持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对纳入重点“小巨人”企业范围的,按规定予以积极支持。支持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打造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数字化转型“小灯塔”企业。


    (六)优化能源和交通结构。鼓励协同推进能源供给保障与低碳转型,提高新能源消纳和存储能力,推动能源生产消费方式绿色低碳变革。鼓励发展可再生能源,因地制宜发展新型储能、抽水蓄能等,加快形成以储能和调峰能力为基础支撑的新型电力系统。加大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养护的支持力度,优先安排资金支持小清河复航工程、京杭运河适宜河段复航、京沪高铁辅助通道、济南机场二期改扩建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推进交通强国山东示范区建设。


    三、创新调控机制,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七)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支持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等重点项目,改善优化生态环境。支持创建黄河口国家公园,提高生物多样性。支持科学开展国土绿化,加强森林资源管护。强化农业节水,支持开展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探索多元化节水激励机制,提升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八)完善生态文明建设财政奖补机制。完善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分配机制,对南水北调重点区域等生态功能重要性突出地区加大支持力度。引导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调动各级政府生态保护积极性。指导完善黄河流域(豫鲁段)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巩固提升省内全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成效,探索更多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方式。


    (九)创新支持碳达峰碳中和的财政政策。支持实施政府采购支持绿色建材促进建筑品质提升政策。指导开展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有序推进排污权交易,探索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鼓励探索打造“碳减排支持工具”,增强地方法人银行参与碳减排融资能力。鼓励保险机构创新森林碳汇、海洋碳汇保险产品,支持将相关保险产品纳入地方优势特色农业保险以奖代补政策范围。


    四、强化制度保障,推进城乡协调发展


    (十)引导区域协调联动发展。通过革命老区转移支付资金,重点支持沂蒙、菏泽等革命老区加快发展。通过资源枯竭城市转移支付资金,支持资源枯竭城市、独立工矿区和采煤沉陷区等地区化解民生事业欠账,促进转型发展。完善中央财政支持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政策,推动起步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补齐基本公共服务短板。支持边境海岛加强海洋事务管理,促进社会事业发展。


    (十一)推进城乡协同发展。通过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奖励资金,加大对新增落户人口较多地区的财力支持。实施老旧小区改造、燃气老化管网更新改造,推进城市雨污合流管网清零改造,提升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增强产粮大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推进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继续实施冬季清洁取暖项目,因地制宜采用清洁能源供暖供热,推动建成设施长效运营。支持完善农村厕所革命建管机制,进一步加大美丽乡村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支持力度。加大对黄河滩区迁建后续发展支持力度。


    (十二)深耕山东人文沃土。支持统筹相关资金实施文化赋能行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实施尼山世界文明论坛提升工程,打造“好客山东好品山东”品牌。支持重点文化遗产保护设施、重大旅游基础设施以及国家文化公园山东段等重点项目建设。引导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通过股权投资方式支持重点文化产业项目。


    五、加大指导力度,提升财政管理水平


    (十三)完善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支持推进省以下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理顺省以下政府间收入关系,调动各级高质量发展积极性。优化省以下转移支付体系和结构,建立财力性转移支付稳定增长机制,增强转移支付激励引导功能,构建有利于深化新旧动能转换和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转移支付体系。


    (十四)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支持推进综合预算改革,加强财政资源统筹,增强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健全零基预算管理机制,实施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加快推进支出标准体系建设。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支持开展成本预算绩效改革。推进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建设和应用拓展,加快建设财政大数据应用平台,提升财政管理数字化水平。


    (十五)发挥税费政策引导作用。山东省可根据本地实际,在地方权限内探索城镇土地使用税差别化政策,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支持深化水资源税改革,充分发挥水资源税调控作用,促进节水降耗。在有效监管、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支持青岛港作为离境港实施启运港退税政策。


    (十六)健全政府债务管理体系。指导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强化财政预算约束,实现限额分配与偿债能力相匹配。强化专项债券借用管还全流程管理,推进专项债券项目穿透式监管。加强债务风险评估预警结果应用,有效前移风险防控关口。指导山东逐步降低高风险地区债务风险水平。


    六、保障措施


    财政部指导山东省财政厅细化制定具体工作方案,分年度列出具体目标清单和工作清单,以项目化方式推进工作落实。财政部加强政策扶持,优先将相关改革试点、探索示范任务赋予山东省。山东省积极探索有利于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财政体制机制,形成山东路径,为全国作出示范。(王鹤颖)

    2022-11-02
  • 石嘴山:转型路上向“绿”而行

    宁夏金晶科技有限公司一体化环保系统实现了行业内烟气治理达到超低排放的目标。


    10月25日,走进宁夏苏宁新能源设备有限公司的再制造车间,无人操作的智能设备正按照设定好的程序自行运作。公司总经理赵文峰告诉记者:“12年前,我真想不到自己工作的地方能变成现在这样。”


    “2008年刚进公司的时候,厂房是简陋的砖房,设备也都比较落后。”赵文峰回忆。2013年,他带队研发整铸耐磨中部槽项目。“没有自动化填砂装备,30吨沙子都是我们一锹一锹填进箱子里的。”赵文峰说。


    通过不懈努力,项目最终获得成功,截至目前已获得2个国家发明专利和14个实用新型专利。


    走进公司荣誉室,一块块奖牌见证着企业10年的创新发展。


    苏宁新能源这10年的变化也是石嘴山绿色产业升级转型的缩影。今年上半年,该市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3.8%。石嘴山市推进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转型升级整体工作首次获国家发展改革委通报表扬,该市也被列入“十四五”时期国家重点支持的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


    作为传统高耗能工业城市,石嘴山市节能降耗形势严峻,工业倚能倚重问题突出。近年来,该市一直在谋求破局,向“绿”而行。自加压力核算分解县区工业能耗双控目标及重点用能企业能耗总量控制目标任务,能耗增量控制在50万吨标准煤以内,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4.5%。同时,倒逼工业企业调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转换发展动能。对滨河碳化硅3×12500kVA硅锰合金炉、宏盛达冶金2×12500kVA硅锰合金炉、盛港焦化4.3米焦化炉3家企业进行了约谈警告,限期进行停产拆除;完成对太康药业3×12500kVA电石炉的拆除。


    10月25日,宁夏维尔铸造有限责任公司质量检查员马强正在电脑前给零件做“体检”。“以前没有智能设备,全靠人工检查,检查这样一个零件需要大约1个小时,现在15分钟就完成了,精准度也大大提高。”马强说。


    宁夏维尔铸造的改变,不仅是设备的升级,更重要的是通过产品技术的升级换代、节能降耗,实现了循环发展。


    石嘴山高新区经济发展局副局长马军表示,在石嘴山高新区,像苏宁新能源和维尔铸造这样依靠科技转型的企业越来越多,园区培育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已从最初的3家发展到现在的29家。


    今年,石嘴山市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倍增行动,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等5个培育库,新增自治区科技型中小企业31家,预计R&D经费投入强度提升至2%。截至目前,石嘴山市3个工业园区全部成功创建为国家级绿色园区,累计创建绿色工厂26家。(记者谢薇见习记者蔡莞郁)

    2022-11-01
  • 筑牢美丽中国建设制度保障(美丽中国新境界)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秦岭违建别墅拆除后建设的秦岭和谐森林公园。


    新华社记者刘潇摄


    法者,治之端也。


    2005年,松花江发生重大水污染事件,国家累计投入治污资金78.4亿元,但涉事企业仅被依法顶格罚款100万元。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17年法院为造成腾格里沙漠严重污染的八家化工企业,开具了5.69亿元的“天价罚单”。


    从设置环保处罚上限到实施严惩重罚,新修订的“史上最严环保法”发挥了重要作用。不断健全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美丽中国建设持续保驾护航。


    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


    建设生态文明,重在建章立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良法才能保障善治。必须着力解决违法成本过低、处罚力度不足问题,统筹解决生态环境领域法律法规存在的该硬不硬、该严不严、该重不重问题。


    曾经,中国一些地方出现严重破坏生态环境事件,如甘肃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破坏、新疆卡山自然保护区违规“瘦身”、秦岭北麓西安段圈地建别墅等,大多同体制不健全、制度不严格、法治不严密、执行不到位、惩处不得力有关。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运用制度的刚性划定红线,为环境保护提供切实制度保障。


    浙江杭州的西溪湿地,作为全国首个国家湿地公园,当地通过实施一套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的制度举措,一改往日河道淤塞、水质恶化的自然环境,重现“一曲溪流一曲烟”的诗画美景,让制度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力保障。


    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入推进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从2015年底试点开始到现在,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已完成对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两轮全覆盖,并对一些部门和中央企业开展了督察,取得了良好的政治效果、经济效果、社会效果和环境效果。


    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推动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地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压实了生态文明建设政治责任,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得到有效贯彻落实;解决了一大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促进了经济高质量发展。


    生态环境保护制度长出了“牙齿”


    青山绿水离不开法治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把制度建设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着力构建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生态环境法律和制度建设进入了立法力度最大、制度出台最密集、监管执法尺度最严的时期,为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提供了制度保障。


    这十年,生态环境立法实现从量到质的全面提升。将生态文明写入宪法;“史上最严”环境保护法确立了按日连续处罚、查封扣押、行政拘留等制度;制定修订了20多部生态环境相关的法律,涵盖了大气、水、土壤、噪声等污染防治领域,以及长江、湿地、黑土地等重要生态系统和要素……中国生态环境领域现行法律达到30余部,初步形成了覆盖全面、务实管用、严格严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


    这十年,生态文明制度出台最密集。中国建立和实施了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生态文明目标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河湖长制、生态保护红线、排污许可、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等一系列制度,“四梁八柱”性质的制度体系基本形成。


    这十年,监管执法尺度最严。2021年全国环境行政处罚案件数量,是新环保法实施前的1.6倍。2013年至2021年,以污染环境罪定罪的案件年均超过2000件,而2013年之前每年只有几十件甚至一二十件。


    实践证明,只有牢固树立制度权威性,才能真正把生态领域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避免制度成为“橡皮筋”“稻草人”,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构建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体考核的制度机制。


    《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指导意见》明确,到2025年,形成导向清晰、决策科学、执行有力、激励有效、多元参与、良性互动的环境治理体系。要持续完善生态环境法律和制度体系,推进精准、科学、依法治污,充分调动各类主体参与环境治理的积极性,推动督察发现问题和警示片披露问题整改,加大对企业的指导帮扶力度,加快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助力高质量发展。


    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多方共治,坚持市场导向,坚持依法治理。提高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需要构建智慧高效的生态环境管理信息化体系,不断完善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体系,提升国家、区域流域海域和地方生态环境监测基础能力,加强科研攻关。


    “制度稳则国家稳,制度强则国家强”。中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从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到整体推进、积厚成势,再到全面统筹、协同高效,走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新道路。


    新征程上,我们要把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构建好、完善好,有机衔接各项体制机制,建设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接续书写“中国之制”新篇章,赓续创造“中国之治”新辉煌。

    2022-11-01
  • 湖北“碳资产大脑”护航全球最大碳市场

    2021年7月16日,万众期待的全国碳市场鸣锣开市。


    开市一年,全国碳市场运行平稳有序,交易价格稳中有升,碳价处在合理区间。截至2022年7月14日,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达1.94亿吨,累计成交额84.92亿元,已形成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


    由湖北牵头建立的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简称“中碳登”),承担了碳排放权的确权登记、交易结算、分配履约等业务,相当于全国碳资产的“大数据中枢”和“底层数据库”。


    一年来,中碳登是如何服务于全国碳市场平稳有序运行的?未来又将如何护航全球最大碳市场?


    登记资产总额超过5000亿元


    碳排放权登记结算(武汉)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陈志祥表示,中碳登的核心任务是确保系统的安全稳定,为主管部门和控排企业提供优质服务。


    一年来,中碳登及时准确完成账户开立和配额分配。建立起专业化客服团队服务企业入市,2162家发电企业注册登记结算账户开户率达100%;在首个履约周期内,协助各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发放碳排放配额逾90亿吨,登记资产总额超过5000亿元。


    确保交易结算安全高效。与12家结算银行对接,建立多方对账机制,自启动交易以来,未发生交易清结算异常情况。截至2022年7月8日,累计完成237个交易日的清结算工作,清算总额为169.81亿元。


    协助提升首个周期履约率。多渠道开展专题能力建设,实时跟进履约进度,做好各类服务支持,最终企业履约率达99.5%。


    持续开展系统运维优化。首个履约周期内,共完成126个系统既有功能优化和7个新增功能开发,注册登记结算系统生产环境累计完成12次版本迭代更新。自2021年5月12日正式上线运行起,系统无中断,连续安全运行408天,成为保障全国碳市场持续稳定运行的可靠基石。


    碳金融碳定价实现多项探索创新


    “依托健康平稳运行的市场,中碳登不断深化市场服务、积极拓展市场功能,有序开展创新探索。”陈志祥说。


    在碳金融制度规范上,编制上报了《碳排放权质押业务实施细则》和《碳排放权托管业务实施细则》,积极参与最高法关于碳排放权交易有关案件研究工作。


    在碳定价机制探索上,联合中债登、上清所、农业银行编制发布了“中债中国碳排放配额现货综合价格指数”“上海清算所中国碳排放权配额现货挂牌协议价格指数”“农银全国碳排放权质押价格指数”3个权威价格指数。


    在自愿减排上,中碳登出台了《全国碳市场配额自愿注销申请流程》,在其协助下,今年6月5日,全国碳市场首个自愿注销碳配额以实现大型活动碳中和的案例诞生了。


    一年来,中碳登携手行业伙伴,不断扩大绿色“朋友圈”,夯实全国碳市场之基——


    4月22日,湖北、福建两省“碳股东”牵手,为中碳登建立跨省联动和合作机制,打造统一生态要素资源市场积极探索;


    7月4日,国际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与中碳登在线上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清洁能源、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等领域相互合作,全面支持与碳达峰、碳中和相适应的投融资体系建设;


    7月13日,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碳登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建“双碳法治研究基地”,该基地将成为全国碳市场的重要制度研究平台和法律人才孵化中心。


    形成“一盘棋”双碳新格局


    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副院长、经济学院教授孙永平认为,中碳登是我国生态建设的重要成果,是我国履行“碳达峰”“碳中和”国际承诺的重要基础设施。运行一年来,中碳登以无差错、零投诉、全力推进的态度和成绩,保障了全国碳市场平稳高效运行。同时,中碳登积极谋划立法和碳金融建设,在积极完善中国碳市场体制机制上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中碳登的推动下,武昌区还积极申报了气候投融资试点并通过评审。”孙永平表示,一批金融机构纷纷选择在武昌、武汉落户和集聚,这对湖北建设碳金融中心,打造特色“双碳生态圈”,培育绿色经济增长点将起到重要作用。


    随着全国碳市场第二个履约周期准备工作正式启动,中碳登又将如何推动全国碳市场平稳有序发展?


    陈志祥介绍,中碳登将参考国际成熟碳市场体系,推动碳减排、碳汇登记、监督和管理过程中的统一核算和登记,逐步建立企业级、地区级碳账户,针对各类碳减排行为形成统一登记制度,推动碳交易市场、绿色电力市场、用能权市场、排污权市场等环境要素市场有序衔接,形成“多个交易机构,一个登记机构”的格局,更好服务于各个省份、各个地区的“碳达峰”“碳中和”进程,助力形成全国一盘棋的双碳发展新格局。(记者左晨通讯员吕露实习生刘子妍)

    2022-10-31
  • 让绿水青山更加绚丽——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内蒙古贡献①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


    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等调整优化。


    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等为重点,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


    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


    【引言】


    党的二十大提出了“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宏伟目标,从4个方面梳理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为下一步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


    把内蒙古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立足全国发展大局确立的战略定位,也是内蒙古必须自觉担负起的重大责任。内蒙古生态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全区各族群众生存和发展,而且关系华北、东北、西北乃至全国生态安全。


    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以坚定的决心、决战决胜的勇气,持续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今天的内蒙古,不仅给我国北方地区披上了风沙的“防护服”,还为全国人民打造了超级“碳库”和纯净“氧吧”,京津“风沙源”变成了首都“后花园”。


    新征程的号角已经吹响,内蒙古各级各地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全力以赴守护好内蒙古这方碧绿、这片蔚蓝、这份纯净,续写新时代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新的辉煌。


    如何把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构筑得更加牢固?今天,我们邀请到相关专家和一线建设者,听他们说说下一步怎么干。


    【大家谈】


    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党组书记、局长郝影:


    推动林草事业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今后,内蒙古各级林草部门将把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落细落实每一项部署,推动林草事业高质量发展,把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构筑得更加牢固。


    在推进生态保护建设上展现新作为。紧紧围绕“一线一区两带”总体布局,在科学绿化上求突破,在灾害防控上提水平,在严格惩戒上出重拳,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进一步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力争到2025年,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23.5%,草原综合植被盖度稳定在45%,新增沙化土地治理面积2650万亩。


    在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上彰显新担当。强化项目占用草原林地分区管控,抓好基本草原优化和自然保护区调整工作,对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重大项目坚决做到“帮助办、盯住办、合力办”,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有机统一。


    在推进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上迈出新步伐。立足内蒙古林草资源优势,做大做强森林食品、特色林果、木本粮油、林草中药材4个优势产业,带动重点产业乃至整个林草产业的大发展,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美好生活的增长点、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支撑点。


    兴安盟副盟长屈振年:


    实现绿水青山“颜值”与“价值”齐升


    近年来,兴安盟坚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全盟空气优良天数比例保持在97%以上,河流水质优良率达100%,森林覆盖率达33.3%,草原植被盖度达70%以上,高于全国、全区平均水平。特别是在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方面,探索形成了资源转化型、生态倒逼型、产业融合型、科技引领型、品牌带动型的“兴安模式”,让全盟10.5万贫困人口走上了生态致富路,厚植了全面小康的绿色底色和质量成色。


    在今后的工作中,兴安盟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抢抓国家级现代畜牧业试验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创建机遇,把保护好大草原、大森林、大河湖、大湿地作为主要任务,打好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组合拳,不断探索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新模式、新路径,加快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持续巩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成果,实现绿水青山“颜值”与“价值”齐升,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兴安力量。


    乌审旗国有无定河林场场长朱小刚:


    落实“双碳”责任推进碳汇林示范建设


    国有林场在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和功能,守护好、建设好这块阵地,充分发挥国有林地生产潜力,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是我们每个林草人的责任和担当!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以绿富同行、绿富同兴为目标,不断调整林业产业结构,改善林分结构,提高林分质量,实施残次林改造,确保国有林场森林资源安全,为建设“绿色乌审”提供生态支撑。一要继续推进碳汇林示范建设,引导各类企业特别是工业企业参与碳汇林建设,落实“双碳”责任。2023年计划同企业合作实施碳汇林建设600亩左右,为探索助力实现“双碳”目标迈出重要一步。二要依托本地林业资源,因地制宜探索立体式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种植特色经济林和林下种养等绿色产业,带动林农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三要巩固国有林场改革成果,2023年将实施残次林改造项目2000亩,不断提高林地资源利用率,进一步提升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实现绿富双赢。


    【专家说】


    党的二十大报告总揽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全面擘画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求“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在未来的新征程上,内蒙古要以党的二十大报告为根本遵循,让绿水青山更加绚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要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特别是在生态文明建设有关制度政策的制定出台上科学谋划、统筹考量,用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为生态文明建设保驾护航。


    要进一步转变发展理念、优化发展布局。以绿色化、低碳化为引导,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等调整优化,实现绿色发展。


    要继续下大力气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在巩固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加强环境保护与治理,实现山清水秀环境美。


    要全力推进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可持续性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坚持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强化草原、森林、湿地等重要生态空间保护,深入开展土地荒漠化防治。


    要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

    2022-10-31

  • 首 页  上一页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