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设美丽新宁夏 天更蓝 地更绿 水更清

    彭阳金鸡坪。


    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


    十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宁夏的生态文明法律和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全社会生态文明的认识和理念明显增强,政府各部门协同抓环保的局面基本形成,生态环境系统自身能力建设和队伍建设不断加强,生态环境执法力度空前加大,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得到解决。


    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要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宁夏生态环境部门凝聚力量、引导群众,调动各方力量,整合各种资源,创新方式方法,用“风清气正”涵养政治强、本领高、作风硬、敢担当的生态环境保护队伍,精心守护自然生态的“山清水秀”,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努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广泛凝聚正能量。


    制度建设不断完善生态系统持续修复


    10年来,生态环境保护已经成为我区各级党委、政府工作计划必不可少的“关键词”,“环境优美”作为宁夏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之一,生态优先战略被确立为“五大战略”之一。


    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法治,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近年来,宁夏先后出台了《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关于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先后颁布了《宁夏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促进条例》《自治区污染物排放管理条例》《自治区生态保护红线管理条例》《自治区大气污染防治条例》《自治区水污染防治条例》《自治区土壤污染防治条例》等法规,基本建立起覆盖各类环境要素的生态环境法律法规体系,推进宁夏生态环境保护顶层设计不断提标,推动美丽新宁夏建设迈出新步伐。


    宁夏紧盯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突出问题,打响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高位推动这场全社会参与的战役。建立健全省级领导包抓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机制,出台实施自治区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办法,实现了地级城市自治区生态环境保护例行督察、专项督察的全覆盖。


    2017年至2021年,自治区财政累计用于生态环保领域的投入资金达到762.9亿元,年均增长11%。10年来,一系列亮眼的数据和成果,转化为助力建设美丽新宁夏的绿色“成绩单”——


    国土空间进一步优化。编制完成“三线一单”,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省级国土空间规划基本完成,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正在压茬推进。


    贺兰山整治成效持续提升,保护区内169处人类活动点位、保护区外围45处整治点位全部得到治理,关闭退出煤矿28家,贺兰山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成效得到国家肯定,列入全国生态保护和修复“十大典型案例”。


    率先在黄河流域编制完成“四水四定”方案,扎实推进两岸堤防、河道控导、滩区治理、城市防洪工程建设,开工新建黄河右岸头道墩至都思兔河56.26公里滨河道路工程,星海湖水域面积从21.1平方公里减少至10.55平方公里,不再耗用黄河水。


    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142项,水土流失面积减少至1.57万平方公里;建成沙化土地封禁区5个,沙化和荒漠化土地面积实现“双缩减”,成为全国首个“人进沙退”的省区。


    扎实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2017年以来,完成营造林667.6万亩,修复退化草原134万亩,保护恢复湿地60万亩,治理荒漠化土地450万亩,全区森林覆盖率、草原综合植被盖度分别达到16.91%和52.65%;西华山、香山寺列入首批国家草原自然公园试点。


    环境质量持续向好污染防治纵深推进


    日渐优美的生态环境,让美丽抬头可见、让幸福触手可及。


    蓝天、碧水、净土,是生态环境保护的硬指标。近年来,宁夏紧紧围绕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目标,大力实施污染防治攻坚战,高标准保卫蓝天碧水净土,坚持方向不偏、力度不减、措施不软,持续在重点区域、重点领域、重点行业上下功夫,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和依法治污,建设天蓝、地绿、水美的美丽新宁夏。


    2015年至2021年,全区地级城市年平均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由296天增加至306天,随处可见的“宁夏蓝”生动诠释了群众的高品质生活。2021年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80%,较2016年上升11.7个百分点,劣Ⅴ类水体稳定“清零”,黄河干流宁夏段水质由“十二五”的Ⅲ类提升到目前的Ⅱ类,连续五年保持Ⅱ类进Ⅱ类出,已成为宁夏生态环保事业的“亮丽名片”。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环境风险得到基本管控。截至2021年底,全区共有各类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点位1750个。


    扩大“四尘”同治成果,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大力实施重污染天气消除、臭氧污染防治、柴油货车污染治理等攻坚行动,确保环境空气质量持续稳定向好。


    扩大“五水”共治成果,大力整治不达标水体、入黄排水沟和黑臭水体,扎实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和重点河湖治理,严格保护饮用水水源地,持续改善水环境,确保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保持在80%以上,黄河干流宁夏段断面水质继续保持Ⅱ类进Ⅱ类出。


    扩大“六废”联治成果,持续加强建设用地、农用地环境监管,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加强固体废弃物和垃圾处理,提高危险废物无害化处置水平,严格涉重金属企业环境准入管理,加大化学品和新污染物环境风险管控力度,保障土壤环境安全。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碧水蓝天也是幸福……宁夏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阶段性成效并向纵深推进。


    逐绿而行低碳循环绿色发展成效凸显


    如果说宁夏在污染治理、节能减排上做的是减法,那么在绿色发展上做的就是加法。


    绿色是美丽宁夏靓丽的底色,高质量发展必然是绿色发展。10年来,宁夏不断强化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奋力跨越污染防治和环境治理的重要关口,推进“碳达峰”行动,走出一条绿色发展、低碳循环的发展新路。


    ——宁夏加快推进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建立覆盖区、市、县的水资源刚性约束指标体系,开展取用水专项整治,2021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较2018年下降15.6%。地级市全部达到国家节水型城市标准。能源结构优化工作取得实质进展。


    ——制定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实施意见,推广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推进煤炭减量替代,启动实施能耗“双控”三年行动计划,六大高耗能行业投资占比降至26.6%,2018年以来累计退出煤炭产能1046万吨,淘汰落后产能1448万吨,化解过剩产能773万吨。


    ——新能源产业高速发展,新能源装机占电力装机比重、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量占比分别达到45.7%和28.8%,2021年较2018年分别提高6.9个百分点、3.6个百分点。银川市、吴忠市获批国家低碳城市试点。


    ——“两高”项目势头得到初步遏制。紧盯存量、在建和拟建的220个高污染、高耗能项目,实行清单管理、分类处置、动态监管,狠抓违规“两高”项目问题整改。对不符合要求的39个“两高”项目坚决叫停、严肃查处,减少新增能耗1725万吨标准煤。严控“两高”项目准入,对拟建“两高”项目全部停批、停建,244家重点用能单位建成能耗在线监测系统。


    数据显示,2021年全区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化学需氧量和氨氮重点工程减排量分别为5312吨、2693吨、1794吨、123吨,均完成国家下达的年度考核目标任务。


    如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已在宁夏生根发芽,宁夏正朝高质量发展之路阔步前进。


    打造生态环保铁军六大领域实现突破


    天蓝地绿水净,是群众期盼的一座幸福城市的底色,也是城市管理者给群众承诺的民生工程。为了这份优秀“成绩单”,宁夏不断加大生态环境执法和服务企业力度,不断在改革创新、环保能力提升等方面实现新突破。


    在服务高质量发展上实现新突破。支持和服务沿黄生态经济带、银川都市圈建设,完成“三线一单”编制,明确空间、总量和准入环境管控策略。修订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分级审批规定等制度,优化建设项目环评分类管理,压缩时限、精简环节、提高效率,对自治区重要规划、重大项目、重点工程,先期介入,主动服务,对不符合规定、不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建设项目设置“防火墙”。


    在生态环保监管执法上实现新突破。完成省级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和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聚焦突出环境问题,用重典、出重拳,开展专项执法,排查治理环境风险隐患,对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屡查屡犯、弄虚作假的企业加密监管频次,集中查办一批典型环境违法案件,以最严格的执法监管守住环境安全底线。


    在改革创新上实现新突破。深化“放管服”改革,统一全区生态环境系统权力清单指导目录,持续推进简政放权,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加快重点行业排污许可证核发进度,严格落实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证后监管。制定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配套政策。加强绿色金融协作和联合惩戒,推进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强化企业环境污染风险评估和环境信用评价管理,及时向社会公开评价结果。


    在生态保护与修复上实现新突破。加快推进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区勘界定标,建立生态保护红线数据库,建设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巩固和深化“绿盾”专项行动成果,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坚决制止和惩处破坏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的违法违规行为,着力加强自然保护区综合监管力度。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创建工作。


    在环保能力提升上实现新突破。加快构建全区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完成全区37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建设,100个区控水质监测断面实现采测分离。圆满完成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加大科技支撑与生态环保投入,深化先进治污技术成果转化。加快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构建生态环境数据平台。持续强化核与辐射环境安全监管,推动地级市辐射环境自动监测全覆盖,全面完成放射性废物库安保升级改造。

    2022-10-17
  • 广西来宾打造西部陆海新通道重要节点城市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西壮族自治区立足独特区位,释放“海”的潜力,激发“江”的活力,做足“边”的文章,全力实施开放带动战略,推进关键项目落地,夯实提升中国—东盟开放平台,构建全方位开放发展新格局,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地处广西中部的来宾市,按照自治区赋予的建设“广西内陆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新高地、西部陆海新通道重要节点城市”的发展定位,全面抢抓区域协调发展试点政策机遇,科学主动谋划,高位统筹推进,着力把位于“珠江—西江”黄金水道上游的红水河、柳江、黔江交汇处的三江口新区打造成为“东融”主阵地、主平台。通过推进三江口新区开放开发,新区岸线资源、港口资源、土地资源高度匹配的叠加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东部产业转移加速集聚,来宾逐渐成为“北联”对接长江经济带和“南向”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重要产业基地。来宾正以崭新姿态扬帆出海,全力打造成为港产城一体化产业新城。


    打造“东融”主平台


    三江口新区位于红水河、柳江、黔江交汇处,地处西部陆海新通道东线,是珠江—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大藤峡水利枢纽建成后,航道将升级为二级航道,3000—5000吨船舶可直达粤港澳大湾区;平陆运河建成后从来宾市走河运,可直达北部湾经济区。柳州至广州铁路柳州至梧州段,贺州至巴马、鹿寨至钦州港等高速公路建成后,将进一步提升新区区位优势,形成公铁水多式联运的综合交通网络,打通三江口新区通往粤港澳大湾区的物流通道,高水平推动产业集聚升级。


    依托三江口新区开发试点,来宾市持续深化“东融”扩大开放,加快建设直通粤港澳大湾区大吞吐量的港口基础设施和内河水运网络,建立完善“政府主导、企业运作、利益共享、共赢发展”的开发模式,一个开放开发、基础设施完备、产业逐步聚集的新区已初现雏形。


    构建区域水陆联运产业基地


    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蓄水后,三江口新区内的港口、码头将成为西江流域最接近航运上端的大型水路交通节点,届时,木材、钢材、矿石、重机、汽车等桂中地区优势产品,将在三江口新区“登船”通江达海。


    区位交通优势+土地资源+产业集群效应,吸引众多面向东盟的企业投资来宾。第19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上,来宾市共签约项目33个,项目总投资约340亿元,涉及绿色环保、高端金属新材料、机械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多个领域。


    依托区位交通和水陆联运优势,来宾市在三江口新区规划建设了三江口森林工业城、锦江象州东融绿色建材产业园、三江口节能环保生态产业园、高性能纸基新材料产业园等重大产业项目,计划总投资超过1000亿元,达产后总产值预计可达1300亿元,带动就业人口约4万,加上配套产业带动,将形成一个集聚5万—10万产业工人工作生活的港产城一体化产业新城。


    建设辐射桂中的港产城新飞地


    “十四五”时期,来宾市规划的“一主一副两翼多点”产业布局,以主城区范围内工业园区作为“主中心”,重点推动传统优势产业改造提升,培育新兴产业倍增发展,打造转型升级加速发展先行区;以三江口新区作为“副中心”,重点对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突出主导产业定位,打造广西“东融”主平台;以迁江华侨工业园和凤凰工业园为“两翼”,加快铝、铁合金等全产业链集群发展,打造铝及精深加工产业示范基地和金属新材料产业集群。


    来宾市辖区内的忻城县、金秀瑶族自治县、兴宾区等根据自身特点,主动对标三江口产业集群,打造忻城县桑蚕全产业链、金秀瑶族自治县生态康旅产业链、兴宾区木材全产业集群链等特色产业。三江口新区已经成为“以一地带一域”的经济发展新支点。


    截至目前,来宾市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共签约招商引资项目超300个,已成为“四类五百强”企业落户的新高地,30余家龙头企业相继落户,纸基新材料、林业和高端绿色家居、精品碳酸钙、电子信息等重点产业组团式发展已初具规模,引领来宾发展新速度。

    2022-10-14
  • 改作风、纠“四风”、树新风,山东擦亮作风建设“金色名片”

    山东以上率下改进工作作风,驰而不息纠“四风”树新风


    持续擦亮作风建设“金色名片”


    党的十八大以来,截至今年9月底,全省纪检监察机关共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6.8万起,给予党纪政务处分5.4万人。


    作风问题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执政基础。我省坚决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以上率下改进工作作风,驰而不息纠“四风”树新风,大力整治群众身边腐败和作风问题,推动党风政风社风向上向善,作风建设“金色名片”越擦越亮。


    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更加深入。


    “一个村委会,挂了三四十块牌子,有些牌子就是摆设。”针对基层干部群众意见很大的“牌子之乱”,我省部署开展纠治村(社区)办公服务场所机构、制度等牌子过多过滥问题,全省6.5万个村(社区)共清理各类牌子190余万块,有效解决了基层牌子数量多、形式多、虚名多问题。重拳清理“牌子之乱”,是我省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为基层减负的一项具体举措。


    我省把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贯穿于各类专项治理和日常监督检查,重点查处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做选择、搞变通、打折扣,维护群众利益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假作为,以及口号式、表态式、包装式、一刀切式落实等突出问题。每年制定解决形式主义问题、做好为基层减负工作的具体措施,建立完善以下看上“直通车”机制,对整改不力的督责问责。


    党的十九大以来,全省纪检监察机关共查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2.7万个,批评教育帮助和处理4.4万人,其中给予党纪政务处分2.3万人,一些作风顽疾得到有效整治,干部作风更加严实,干群关系更加密切。


    遏制享乐主义、奢靡之风更加有力。


    “要把纠治节日‘四风’问题作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的实际行动,紧盯易发多发的‘节日病’和隐形变异‘四风’问题……”8月30日,省纪委监委公开曝光5起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典型问题,再次在重要节假日前敲响作风建设警钟,持续释放对“四风”零容忍、露头就打的强烈信号。


    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以来,我省紧盯重要节点、关键人群和薄弱环节强化监督执纪,健全常态化明察暗访、查处问责、通报曝光、每月公布查处结果等机制,坚决防反弹回潮、防隐形变异、防疲劳厌战。对违规发放津贴补贴、违规吃喝、违规收送礼品礼金、违规配备和使用公车等问题露头就打,对不吃公款吃老板、收送电子红包等新动向新表现深挖严治,严肃查处不正之风及其背后的腐败问题,不断提升正风肃纪反腐治理效果。


    党的十九大以来,全省纪检监察机关共查处享乐奢靡问题2万个,批评教育帮助和处理2.8万人,其中给予党纪政务处分1.8万人,持续释放越往后执纪越严的强烈信号。


    大力整治群众身边腐败和作风问题,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强。


    今年5月份,龙口市纪委监委派驻第一纪检监察组在日常监督检查中发现,部分学校食堂存在检查管理制度不健全、大宗食品供货采购不规范、校领导陪餐制度落实不到位等问题。市教体局收到问题清单后,立即开展中小学校食堂管理专项整治,督促全市48所中小学开展自查自纠,进行全方位整改。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我省坚持群众反对和痛恨什么,就坚决防范和纠正什么,以正风肃纪反腐的实际成效回应群众期盼、保障民生福祉。


    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全省突出教育、医疗、住建、生态环保、食品药品安全等重点民生领域开展专项整治,探索“一市一领域”整治模式、“一县一监督清单”和重点村(社区)集体“三资”提级监督试点,着力整治群众身边“微腐败”,党的十九大以来,全省纪检监察机关共查处民生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6万个,给予党纪政务处分5万人。聚焦脱贫攻坚,连续三年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共查处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1.6万个,给予党纪政务处分1.1万人。聚焦扫黑除恶,把“惩腐打伞破网”同反腐败斗争、基层“拍蝇”、政法队伍教育整顿结合起来,常态化开展“伞网清除”行动,对重点案件逐案过筛、挂牌督办、提级办理、异地执纪执法,共查处涉黑涉恶腐败和“保护伞”问题6144个,给予党纪政务处分7645人。


    作风问题本质是党性问题。风清则气正,气正则心齐,心齐则事成。我省坚持纠“四风”树新风并举,加强对全省作风建设情况的监督检查,大力倡树严肃严格、求真较真、细致细究、务实扎实、高效快捷的工作作风,新风正气更加充盈。


    坚决制止餐饮浪费,划定政商交往“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加强家教家风教育,构建清廉社会生态……一系列举措潜移默化、化风成俗,推动作风建设取得更多制度性成果和更大治理成效。


    与此同时,严格落实“三个区分开来”,加大容错纠错、澄清正名、严查诬告陷害等工作力度,在全省营造担当干事浓厚氛围,创造良好发展环境。党的十九大以来,共为1191名干部容错纠错,查处诬告陷害党员干部案件180件,为3769名受到不实举报的党员干部澄清正名,以新风正气为“走在前、开新局”凝聚强大正能量。(魏然)

    2022-10-14
  • “五个大起底”行动全力唤醒乌海沉睡资源

    全力推进“五个大起底”,为高质量发展蓄势聚能。图为正在建设的重点工业项目。高瑞鹏摄


    这段时间以来,全力推进“五个大起底”行动的热潮涌动在乌海大地。为让“资源从沉睡中醒来”,乌海市将“五个大起底”行动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政治要求抓实抓好,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到位。该市制定印发了《乌海市认真贯彻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议精神推进“五个大起底”行动安排部署方案》,成立了市推进“五个大起底”工作领导小组和专项工作组,各区和各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更是亲自上手、亲自推动,有效确保了各项大起底工作稳步推进。随着“五个大起底”行动深入推进,一批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得到集中解决,经济建设、民生福祉、营商环境等方面的短板得到补齐加强,持续推动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超期未审批项目立行立改


    “我们将按照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统一部署,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待批项目大起底行动,全面起底待批项目,建立台账,对超期未审批项目立行立改。”近日,乌海市发改委党组书记、主任高博就该市开展待批项目大起底行动进行了表态。


    据介绍,按照《乌海市待批项目大起底工作方案》要求,乌海市发改委和各相关部门正在全力以赴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建立待批项目台账。市直各审批部门按照自治区对口厅局工作要求,全面梳理2016年以来本系统各级审批部门受理的待批项目、超期未审批项目、已立项未开工项目,限期完成问题整改。一是不合规项目移出项目库。各区政府、各行业主管部门对照相关产业政策和节约集约要求对已立项未开工项目进行分析研判,将不合规的项目从在线审批平台、重大项目库中移除。二是不符合要求项目及时退回。已提交审批申请但不符合审批相关要求的项目,在5个工作日内一次性告知项目单位存在问题,并根据项目实际提出合理化建议,确定无法达到审批要求的及时退回。三是符合要求项目限时审批。对要件齐全、符合要求的项目,按照不同审批事项承诺的办结时限集中力量高效完成审批。


    建立高效审批机制。一是建立审批全程记录机制,除自有审批系统的部门外,其他部门要全程使用在线审批平台受理项目审批并全过程记录,实现“阳光审批”。二是建立通报督办机制,按月统计超期未审批项目,并抄送相关审批部门派驻纪检组,督促审批部门尽快受理办结。三是建立审批红绿灯预警机制,对超期未审批项目亮红灯,并第一时间告知审批部门相关负责人员。四是建立主动靠前服务机制,实现全流程帮办、代办服务,确保项目单位不走弯路,审批部门高效办理。设立投诉举报热线。在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增设项目审批问题受理专线,畅通市场主体、项目单位审批问题反映渠道,重点监督审批部门以各种非正当理由阻止项目单位上报、拖延审批等突出问题。


    7月份以来,待批项目大起底已圆满完成部署阶段和摸底阶段的全部工作任务,制定了工作方案、建立了工作台账、明确了处置措施,提前启动了集中处置工作。目前,479个待批项目涉及的689项手续,已办结258项;110个补批项目涉及的123项手续,已办结49项。


    坚决向“半拉子”工程亮剑


    “半拉子”工程是社会财富的极大浪费。“五个大起底”行动开展以来,乌海市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属地管理”和“部门主管”相结合的原则,针对各区、各有关部门形成的各类政府投资性质的“半拉子”工程开展大起底行动,依法依规、分类施策处置,推动“半拉子”工程尽早投入使用,坚决遏制新增“半拉子”工程问题,树立节约集约发展的鲜明导向。


    乌海市发改委党组书记、主任高博介绍说,按照自治区工作部署,结合该市实际,乌海市制定了《乌海市“半拉子”工程大起底工作方案》,成立领导小组、全面摸底、分类施策处置,坚决向“半拉子”工程亮剑。


    对此,乌海市以自治区发改委下发的2016年至今通过在线审批平台立项的政府投资项目清单为基础,各区政府、各行业主管部门分类梳理本行业、本领域“半拉子”工程,形成了项目台账。对符合规划要求但手续不全的已完工工程,允许按照相应标准规范先行组织竣工技术性验收,待补齐、缴清相关手续和费用后,有关部门依法予以补办验收手续,依法进行不动产登记。对有续建能力且开发建设单位积极配合的工程,其不动产权利人对房屋建筑安全质量进行评估鉴定,符合现行规划、建筑安全、生态红线管控等要求的,由施工主管部门确认后,方可在不拆除原有工程的基础上进行续建,同步制定续建方案,落实续建主体,承诺竣工验收时限。同时,积极引导盘活,对因资金短缺确实无力续建的工程,通过债务重组、破产清算等方式解决债务纠纷,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合作,鼓励有条件的开发企业进行收购、续建、开发,积极争取上级政策和资金对盘活“半拉子”工程的建设主体予以支持。


    目前,该市已组织市城投公司、乌海机场等项目主管部门,集中研究“半拉子”工程激活启用、补办手续等事宜,制定实施了《乌海市“半拉子”工程处置工作方案》,“一项一策”明确问题项目处置方式方法,逐项建立“时间表、路线图”,逐个环节明确责任部门、责任人,力争2023年一季度前将9个“半拉子”工程全部整改销号。


    让每一寸土地发挥最大效益


    “盘活低效用地,释放发展活力,让每一寸土地发挥最大效益,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土地要素保障。让我们沉睡的宝贵的土地资源活起来、用起来、动起来,真正发挥好土地要素的保障作用。”日前,乌海市自然资源局党组书记、局长,市自然资源总督察杨雪峰谈到该市开展批而未供、闲置土地大起底行动时说。


    杨雪峰介绍说,批而未供、闲置土地作为存量建设用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盘活利用对增强土地要素保障能力和市场化配置程度具有重要意义。自全区批而未供、闲置土地大起底专项行动开展以来,乌海市自然资源局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迅速行动、精心组织、提前谋划,第一时间成立了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印发了《乌海市批而未供、闲置土地大起底消化处置实施方案》全力推动行动开展。按照《内蒙古自治区批而未供、闲置土地大起底消化处置实施方案》(内政办发〔2022〕51号)要求,乌海市“十四五”期间盘活批而未供土地消化目标共计513.33公顷,消化处置闲置土地任务量80公顷。


    对此,乌海市自然资源局通过梳理历年来批而未供数据,形成了《乌海市批而未供问题的调研报告》。在全面摸底的基础上,紧密结合自治区下发数据,认真摸排,对所涉及的用地已经上图入库,形成“一张底图”。同时,采取周调度、通报等督办方式,督促三区政府按照《乌海市批而未供、闲置土地大起底消化处置实施方案》,认真分析造成土地批而未供和闲置的原因,“一地一策”分年度进行处置消化。截至目前,2022年自治区下达该市批而未供消化处置任务为93.33公顷。已消化处置批而未供土地14.7118公顷,完成今年处置任务的15.8%,正在推进消化处置78.62公顷;自治区下达乌海市2022年度闲置土地处置任务13.33公顷,该市现已消除闲置土地22.56公顷,经自治区自然资源厅认定完成率169%,超额完成2022年度闲置土地处置任务。


    “有效处置消化批而未供、闲置土地,提高建设用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等不得也慢不得,缓不得更拖不得。我们将以此次批而未供、闲置土地大起底行动为契机,认真分析造成土地批而未供和闲置的原因,转变用地观念,坚持向每一寸土地要效益,寸土不弃、寸土必惜以换来寸土必用、寸土不闲。建立长效机制,完善程序,规范行为,堵塞漏洞,从源头上防范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产生,切实维护良好的土地管理秩序。”杨雪峰说。


    挖沉淀保支出促发展


    “深入开展沉淀资金大起底专项行动既是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自治区党委关于唤醒‘沉睡’财政、稳住经济大盘、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的重要部署,也是乌海市委、市政府准确研判乌海市财政收支情况所做出的重要举措,对切实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共资金使用效益具有重大意义。”近日,乌海市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赵孔章如是说。


    自沉淀资金大起底专项行动开展以来,乌海市财政局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迅速行动、精心组织、提前谋划,全力推进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该局制定了《乌海市沉淀资金大起底专项行动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按照实施步骤,乌海市沉淀资金大起底专项行动分为单位自查(8月25日前完成)、重点核查(8月26日—9月25日)、清理盘活(9月26日—10月31日)、总结完善(11月1日—12月10日)四个阶段。通过为期5个月的专项行动,全面掌握市、区两级各部门沉淀资金规模、结构、结存状态、变动情况及沉淀成因,分类提出处置意见,坚决收回长期沉淀资金,统筹用于清偿拖欠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账款、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等历史遗留问题。同时,严格沉淀资金使用审批程序,未经报批不得擅自安排使用,确保收回的沉淀资金用于发展急需领域和保障民生支出,力争提前完成每个阶段任务,让资金有序流转起来,变“零钱”为“整钱”,用“整钱”办实事,努力实现公共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


    自开展沉淀资金大起底专项行动以来,乌海市财政部门协同中国人民银行乌海市中心支行、全市15家商业银行、147个商业银行网点,对全市509户预算单位、1093个实有资金账户进行了全面起底摸排。截至目前,该市拟缴回资金2.66亿元,已缴回财政2.42亿元,清缴进度90.9%(其中:拟缴回沉淀资金2.05亿元,已缴回财政2.02亿元,进度为98.6%),已核销各类多余闲置账户73个,缴回资金和清理账户情况均居于内蒙古自治区前列。


    “破难而行”激活开发区发展引擎


    自开发区闲置资源要素大起底工作推进以来,乌海市工业和信息化局高度重视,制定了《乌海市开发区闲置资源要素大起底工作方案》,进一步明确了起底范围、工作目标和整改时限,以强化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最大限度发挥土地、资金等资源价值为导向,有效推动开发区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盘活闲置资源、提高亩均效益。市工信局积极组织乌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各产业园对开发区闲置资源要素先后进行了三轮摸底排查,对涉法、涉诉以及多年遗留难解、难办问题进行全面起底。目前,开发区闲置资源要素大起底摸排工作已全面完成,制定了“一企一策”整改措施,明确了责任部门和整改时限,整改工作进展与《方案》预期一致。


    经过摸底排查,乌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待批项目方面,有未办理待批项目7个,涉及未办结手续14项,目前完成办理3项;沉淀资金方面,目前各产业园沉淀资金已全部完成上缴;停产企业方面,现有长期停产企业7户,目前已完成整改2户,盘活土地25.2公顷;僵尸企业方面,现有僵尸企业21户,目前已完成整改7户,盘活土地18.7公顷;停建项目方面,现有长期停建项目9个,目前已完成整改2个,盘活土地211.54公顷,停建5年的洪远120万吨电石(中间产品)、40万吨聚乙烯项目完成了重组。


    按照要求,停产企业、僵尸企业和停建项目需2024年底前全部完成整改,乌海市共有停产企业、僵尸企业和停建项目37个,经调度,今年年底前可完成整改27个,剩余3户停产企业、4个停建项目和3户僵尸企业计划2023年底前全部完成整改。


    “我们将以此为契机,通过全面摸底查找问题,深入整治促进发展,最大限度地激发开发区的内生动力,为乌海市全力打造以风光氢储用一体的新能源产业基地和可降解塑料为主要方向的新材料全产业链基地盘活要素资源。”乌海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杨庆远说。(郝飚)

    2022-10-13
  • 既是生态树种又是经济树种的文冠果,在翁牛特旗成材经济 林面积18.67平方千米,为世界面积最大的文冠果基地——绿化荒山生态树 “弄色芙蓉”文冠花

    暮秋时节,驱车从赤峰市出发,一路向北抵达翁牛特旗。


    在翁牛特旗花果营林场,最震撼的场面是从高空俯瞰,深绿浅绿将大地装扮得如织锦一般。再近一些看,绿树成行。这是刚刚“搬家”来这里的2.8万亩文冠果树,已经全部成活,树上挂满了拳头大小的绿莹莹的文冠果。


    “文冠果树既是生态树种,又是经济树种。它抗旱、抗寒、耐瘠薄、移栽成活率高,是绿化先锋树种。”花果营林场场长王子彬说,“每年5月初,文冠树进入盛花期,朵朵鲜花争奇斗艳,香气扑鼻。山野林间,花潮涌动,白的、黄的、粉的、红的,各色相映,引来无数游人。”


    文冠果为无患子科文冠果属,灌木或小乔木,高可达5米,主要分布在中国北部和东北部,是我国北方特有的生态先锋树种,也是北方水土保持及困难立地条件下,改造生态环境的优良树种。它在石质山地、黄土丘陵、石灰性冲积土壤、固定或半固定的沙区均能成长。


    “种植文冠果树可有效绿化荒山和沙荒地,减轻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治理沙漠化,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生态的良性循环。”王子彬说。


    历史上的翁牛特旗,水草丰美、森林茂盛。然而,受干旱、开荒、滥牧等因素影响,草场一度退化沙化严重,生态环境恶化。上世纪50年代末,翁牛特旗政府开始将文冠果作为防沙治沙的先锋树种发展。


    人们说,赤峰市境内,翁牛特旗沙地有“四最”:分布最广、面积最大、沙化最重、治理最难。为了生存,翁牛特旗人与沙地进行了旷日持久的抗争,在治理方式和树种选择上有了新突破,选择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飞封造并举的治理方式,发展樟子松、文冠果等适生高效树种。


    王子彬说,除了防沙治沙,人们还认识到文冠果这个油料树种十分珍贵。“文冠果号称铁杆庄稼,叶子可以做茶,果实可以入药,也可以用于工业用油及食用油等。种子含油率为30%—36%,种仁含油率为55%—67%,其中不饱和脂肪酸中的油酸占52.8%—53.3%,亚油酸占37.8%—39.4%,易被人体消化吸收,具有非常高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于是,60年代初,翁牛特旗建立了全国第一个以发展文冠果经济林为主的经济林场。


    1963年,翁牛特旗在白音汉公社(如今划归乌丹镇)的北大庙、德日苏、三星他拉等大队落实了3万余亩宜林地,根据旗政府高标准设计造林的要求,在赤锡公路两侧乌丹至三星他拉(也叫赛沁塔拉)段划出4000亩宜林地,设计出10个网格造林地,网格四周栽上10米的杨树防护林带,种植了4000亩文冠果,到1964年春,成活率达95%。到上世纪70年代,文冠果发展进入鼎盛期,全旗共有文冠果林近10万亩。


    “文冠果成材林在世界上仅存5万多亩,其中翁牛特旗花果营林场就占了近3万亩,而且树龄都在40年以上。”王子彬说,“这些文冠果树是由上个世纪60年代,林业技术人员对野生文冠果进行驯化后人工栽植的。普通文冠果果实要600粒一市斤,而这里只要300粒就达到一市斤,目前这里的文冠果已经成为翁牛特旗文冠果栽植的采种基地,是全国最大的文冠果产区。”


    赤峰市翁牛特旗文冠果成材经济林面积18.67平方千米(约2.8万亩),2021年5月,经世界纪录认证(WRCA)官方审核,被确认为“成林面积最大的文冠果基地”。如今,该文冠果基地还被评为国家级文冠果林木种质资源库和自治区级文冠果林木良种基地。


    在向生态要效益的同时,翁牛特旗也在不断巩固生态建设。在红山林场大洼退化林分改造修复项目区,樟子松、文冠果带状混交林里,有的文冠果树已经结果。“现在,我们把文冠果树用于退化林分改造,既要生态还要富民。”翁牛特旗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孙林说。


    “文冠花在古代的雅称是‘弄色芙蓉’,可见它的花有多美。每年花期,都有很多游客来赏花。”孙林说。


    一手托起绿水青山,一手拓展群众富路。2021年5月,举办了首届翁牛特文冠花文化旅游节,在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同时,翁牛特旗还推动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新业态的发展。(记者张慧玲)

    2022-10-13
  • 湖南岳阳:奋力打造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

    湖南省岳阳市,一座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


    近年来,568万巴陵儿女全面落实湖南省“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加快建设产业强劲、开放领跑、绿色示范、人民共富的省域副中心城市。作为内陆地区改革开放先行者,岳阳正在成长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和湖南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由2012年的1837.92亿元增至2021年的4402.98亿元,全省第二经济强市地位进一步巩固。


    生态优先擦亮“绿”的底色


    2020年8月,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关于支持湖南岳阳开展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的意见》,岳阳成为国家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第5个试点示范城市。荣誉的背后,是岳阳全面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坚定决心和有力举措。


    2020年起,针对“化工围江”乱象,岳阳停产234家造纸企业,完成35家造纸企业制浆产能退出,关闭淘汰47家苎麻纺织企业,出台沿江化工生产企业关停搬迁改造工作方案,从根源上解决长江沿岸和环洞庭湖生态环境系列问题。


    正在建设的巴陵石化公司己内酰胺产业链搬迁与升级转型发展项目,总投资153.5亿元,是目前湖南省工业用地面积最大的项目,计划2023年二季度投产,项目建成后,岳阳石化产业技工贸收入有望突破7000亿元,还可实现单位污染物排放量减半。


    2018年起,岳阳把修复长江和洞庭湖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重点实施沿江化工企业整治、长江岸线码头整治、黑臭水体治理、沿江环湖生态修复、沿江环湖地区“空心房”整治、重点领域整治、河长巡河“七大行动”和洞庭湖生态环境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共投入资金300多亿元,以突出环境问题整改为抓手,打赢一场漂亮的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河湖长制”落到实处,市县乡村四级河湖长每年巡河10万多人次。持续开展生态环保问题暗访跟拍和“河湖健康问诊”暗访督察,建立每月县市区生态环境评估排名制度。


    截至2020年底,岳阳市基本消除黑臭水体。2020—2021年,黄盖湖、东风湖先后获评湖南省“美丽河湖”,长江干流水质达标率连续多年保持100%,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0.7%,“候鸟的欢歌”“江豚的微笑”“麋鹿的倩影”成为岳阳崭新名片。


    产业强劲彰显“链”的成色


    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产业转型是治本之策,产业强劲是支撑之基。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长岭炼油厂、岳阳化工总厂、岳阳造纸厂等一批中央、省属大中型企业建成投产。


    近年来,岳阳坚持把产业项目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扎实开展产业发展“万千百”工程建设,瞄准三类500强企业,持续招大引强、培优扶强,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四梁八柱”全面夯实。中联重科新材料、正威、攀华等一批百亿级旗舰产业项目扎堆落户,华电平江电厂、国能岳阳电厂、平江抽水蓄能电站等一批重大能源项目扎实推进。


    “迎老乡、回故乡、建家乡”行动深入推进,2022年1—8月,湘商回乡投资项目达239个,实际到位资金509.46亿元。


    经济发展,产业园区是主战场。岳阳市扎实推进“五好”园区创建,科学布局主导产业,探索推行托管、飞地等合作模式,建设产业联盟和园区共同体。抓好土地利用清理、发展主导产业等重点工作,着力提高园区“亩均效益”。今年1—8月,湖南绿色化工高新区亩均效益达36.16万元/亩。


    10年来,岳阳成功创建省级高新区7家,岳阳经开区、湖南绿色化工高新区晋升千亿产业园区,城陵矶新港区、湘江新区湘阴片区、湖南工程机械配套产业园走势强劲。


    今年,岳阳市出台市级领导联系“12+1”产业链和重点企业方案,29名市级领导“一对一”联系帮扶重点项目,2214名驻企联络员下沉一线,为产业项目建设提供支持。


    目前,全市“12+1”产业链企业库里,已有龙头企业84家、重点企业237家,着力推动产业链向价值链中高端发展。今年1—8月,岳阳市共引进产业链项目506个,总投资2057.28亿元,石油化工、食品加工、现代物流、文体旅游4条产业链产值突破千亿元。


    岳阳出台《关于创建一流营商环境的实施意见》,深入开展“走流程、解难题、优服务”行动和“纾困增效”专项行动,推动“一件事一次办”等改革。今年以来,常态化开展“企业家沙龙”“畅聊早餐会”等,按照“企业家需要谁就邀请谁”的原则,让政府部门负责人倾听企业家的诉求,拉近政企之间的距离。


    随着营商环境越来越有吸引力,全市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捷报频传,今年,全市招商引资到位资金912亿元,同比增长30.4%,跑出产业强劲的“加速度”。


    开放领跑增强“港”的亮色


    岳阳临洞庭、濒长江,孕育了长江重要良港城陵矶港。


    10年来,岳阳市坚持敞开门户促发展,用好用足通江达海区位优势,推动南北双向开放,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和新发展格局,开放型经济走势强劲。


    作为口岸城市,岳阳把港口开放作为兴市必由之路,依凭独特优势,实施双港驱动战略,让“黄金水道”产生“黄金效益”。


    2019年9月24日,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岳阳片区揭牌,总投资222亿元的16个项目当天签约,岳阳自此开启建设高标准高质量的自贸试验区征程。


    自成立以来,岳阳片区突出制度创新,大力发展航运物流、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临港产业,共引进项目200个,总投资额1066.06亿元。其中,10亿—50亿元项目7个、50亿元以上项目9个、100亿元以上项目3个、三类500强企业投资项目8个。


    如今,岳阳城陵矶新港区拥有“三区一港四口岸”——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岳阳片区、中国(岳阳)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岳阳城陵矶综合保税区,启运退税港,汽车、肉类、粮食、水果进口指定口岸等8个国家级开放平台。


    依托开放平台,岳阳片区先后开通岳阳至香港直达航线、岳阳至重庆集装箱航线,建成松阳湖铁路专用线,构建立体物流网络和多式联运物流体系,构建水、公、铁、空多式联运大交通格局,基本形成以城陵矶港为龙头的“一枢纽多重点”现代港口集群。


    开放一路向北,依托港口着力对接长江经济带;一路向南,依托“强省会”战略紧密对接长沙,加快长岳协同发展。湘江新区湘阴片区异军突起,总投资300亿元的中联重科新材料(湘阴)标杆工厂开工建设,总投资超100亿元的虞公港及开发区建设正式签约;湖南汨罗工程机械配套产业园全面发力,形成以三一筑工、山河智能等龙头企业为主导,中立机械、鼎成汽车等配套项目为支撑的产业生态……岳阳开放的广度、深度、热度全面提升。


    今年前三季度,城陵矶港实现集装箱吞吐量69.33万标箱,同比增长49.51%,其中,9月份完成了11.51万标箱。今年,城陵矶港集装箱吞吐量预计可突破100万标箱,成为长江沿线百万吨级大港。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千年古城,活力澎湃,未来可期。

    2022-10-12
  • 东西问|中国减碳路如何跨越“气候变化陷阱”

    气候变化是否为西方限制发展中国家的陷阱?在目前的技术水平下,碳减排确实会以牺牲一定的经济增长为代价。近年来,美国更以“苛刻财政和经济负担”为由,曾退出《巴黎协定》。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双碳”进程何以同经济发展“双轨并行”?又如何以更短时间实现全球最大碳排放强度降幅?


    “这些年,中国在提升能源使用效率、大力发展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等方面取得了很多成就。”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院长、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庞军日前接受中新社“东西问”独家专访时指出,经济结构变化会影响能源需求总量和能源结构,推行低碳理念同样能带来更多商机。中国通过双碳“1+N”政策体系、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建立健全碳定价等市场机制作用、大力发展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技术、加大碳捕获碳吸收技术开发利用等综合举措,有决心和意志如期完成“双碳”目标,贡献国际环保事业。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中国如何以更短时间实现全球最大碳排放强度降幅?其降碳举措和西方相比有何不同?


    庞军: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美国从2007年到目标2050年间隔43年,欧盟为71年,中国承诺实现的时间只有30年。


    在碳减排上,中国如今面临的一些困难,是西方当年所没有的。西方提出减碳计划时,基本已走到工业化后期阶段,产业结构转型较为彻底,很多高污染、高耗能、高碳排放行业都转移到了发展中国家。中国由于人口、产业、技术等因素,加上国际产业分工的一些阻力,难以通过产业转移来减碳。同时,中国能源结构以煤炭主导的化石能源为主,碳减排任务更艰巨。


    虽然只有30年时间,但中国有决心和意志如期实现“双碳”目标,具体行动包括以下几点:


    首先,立足能源结构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大力提升能源使用效率,降低单位GDP碳排放量,同时大力发展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目前,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已跻身世界前列,水电、风电和光伏发电装机规模居全球前列、新能源汽车市场迅速崛起,都利于减碳。


    其次,在顶层设计上,中国提出双碳“1+N”政策体系,明确了具体的时间表、路线图。对能源、工业、城乡建设、交通运输等不同行业,针对重点领域出台碳达峰实施方案,梯次有序开展碳达峰行动。


    再次,同西方相比,中国采取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办法。即在降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的同时,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加大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VOCs)、二氧化硫等传统污染物的协同减排力度。


    最后,中国建立了全球最大的碳市场,相比于西方国家碳市场的体量更庞大。未来可以利用全国统一碳市场,纳入不同行业,通过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交易、碳税、可再生能源配额、可再生能源交易制度、绿色电力证书交易制度等措施,形成针对高耗能行业的有效减碳手段。


    中新社记者:乌克兰危机等国际局势下,全球能源价格飙升,欧洲国家持续面临“油气荒”。这会否延缓各国迈向“双碳”的步伐?对中国能源结构转型有何影响?


    庞军:从短期来看,欧盟大量依赖俄罗斯天然气资源,乌克兰危机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欧盟的低碳转型战略。


    欧洲难以获取俄罗斯天然气,又即将面临冬季采暖压力。此时能源安全显然更优先于低碳与能源转型。为解决冬季采暖等能源需求问题,德国、意大利等国可能会重启燃煤发电,或延缓燃煤电站关闭时间。这甚至可能影响到欧盟在2030年底温室气体排放量较1990年减少55%的目标。


    从长期来看,各国最终还是会向低碳方向迈进。若乌克兰危机持续,欧洲可能会重新考虑其能源转型路径。一会设法降低对俄罗斯的能源依赖,加大能源供应多样性。二会加大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力度,如加快开发太阳能、氢能等能源。


    对于中国能源转型,乌克兰危机的直接影响没那么明显。中国能源结构以煤电为主,区别于俄罗斯供应的天然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俄罗斯反而有更多的清洁天然气可以供给中国,有利于中国增加清洁能源。但乌克兰危机对欧洲能源的影响也给中国能源转型带来启示,过度依赖国外能源资源,会令本国能源安全存在隐患。


    中新社记者:中国能源结构偏煤,产业结构偏重,减污降碳仍存在诸多困难和挑战。“双碳”行动中会采取哪些措施保证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中国能源转型道路何以同经济发展相协调?


    庞军: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中国短时间内难以改变。要保证能源安全,必须充分认识到煤炭在中国能源中的主体地位,保证煤炭持续稳定供应。同时,把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作为重要抓手。一方面,对煤炭企业采取适当措施,在清洁能源利用技术上给予适当支持,促进其技术升级。另一方面,重视能源供应多元化,加大对清洁能源的开发。


    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亦然。“双碳”工作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不能因为追求“双碳”目标,就对碳排放高的重要行业“一刀切”,而要挖掘、提升企业能源利用效率的潜力。


    当下,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要求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能源转型同经济发展相协调,须降低化石能源使用比例,促进能源多元化,加大对氢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这些都有赖于技术支撑。因此,还需不断开发新能源、节能增效等技术,通过技术挖掘转型潜力,最终实现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能源能得到持续供应。


    同时,经济发展也是能源需求重要的驱动因素。能源需求通常会伴随经济发展不断增长,但经济结构变化也会影响能源需求总量和能源结构。发展高新技术、金融服务等高附加值产业,对传统产业进行升级改造,有助于加速能源转型进程。


    中新社记者: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在资源禀赋、产业分工、经济发展、碳排放水平等方面差异明显。中国各区域的产业结构调整方向有何不同?全国碳市场的设计如何考虑省际碳公平问题?


    庞军:中国西部地区能源资源丰富,特别是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等,但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中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较突出,重工业、化工业占比较高,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发达;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往往依靠外部供应能源。


    中国各区域的产业结构调整,要充分发挥其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才能在全国整体的经济发展格局下,使各区域产业结构趋向合理,形成区域间协同分工。


    东部地区要进一步加强传统产业改造和技术创新,发展外向型经济,如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业、数字产业,提升国际竞争力。中部地区重化工业比例相对更高,要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引导高消耗、高排放、低附加值产业向低消耗、低排放、高附加值产业升级,推进第三产业发展。西部地区未来可作为中国新能源产业重要基地,为其他地区提供优质的清洁能源。


    其中有一点尤为重要,即防止污染产业的跨区域转移。不能说东部地区要发展,就将污染产业转移至西部;西部地区为提升GDP,就把高污染高耗能的产业承接过来。


    全国碳市场设计也应考虑到省际贸易问题。省际贸易中,能源产业较密集或重化工业所占比例较高的省份,往往会为外省承接一部分碳排放;经济发达且产业结构中以高附加值产业为主的省份,则会将部分碳排放转移到外省。


    因此,为解决省际碳公平问题,首先要充分考虑碳排放的空间分布特性,科学界定各省碳减排责任。对于高耗能省份,全国碳市场的配额发放要有所倾斜。配额过于宽松,起不到约束作用;过紧又会给这些省份的产业带来很大影响。因此,碳配额应当适度,并给予调整空间,让各省份有时间逐步调整能源结构。


    其次,从长远来看,真正的功夫应下到碳市场之外,即通过资金、技术、人才等支持,帮助高耗能省份尽快升级改造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例如,通过适度的碳配额拍卖筹措碳减排资金,用以支持传统省份进行节能改造与产业技术升级,缓解因省际分配效应而加剧的地区不公平。


    中新社记者:作为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世界减碳历程有否可参考的经验?中国这场“双碳”变革又能为国际环保事业带来什么?


    庞军:发达国家在减碳历程中,通过立法引领、财税刺激、科研指导等手段,促进企业减排降污,限制了高污染、高能耗行业的发展。同时,向民众推广低碳文化、低碳理念,在全社会形成崇尚低碳、清洁能源的良好风气。其为全球减碳做出的各项有效举措值得借鉴。


    中国“双碳”变革必将为国际环保事业作出贡献。


    一则,中国作为目前全球第一大温室气体排放国,在实现“碳中和”的进程中,对全球减排的贡献毋庸置疑。中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进新能源发展,进行低碳变革,为世界环保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二则,让世界看到中国践行“双碳”理念。其他国家可以从中国的行动措施中获得经验借鉴。同时,形成示范效应与国际减碳风气,给部分消极国家带来压力,倒逼其推进减碳事业,最终促进全球减碳。


    最后,中国推行低碳还能带来更多商机。例如,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开发新能源汽车等,均涉及数字化改造。这意味着部分企业在新领域的商机,也有助于加速国家新能源技术创新,甚至带动全球新能源技术的发展,为经济与生态带来双重增益。(徐雪莹)

    2022-10-12
  • 西秀区:秸秆回收开启环保助农“共赢”模式

    秸秆回收。


    眼下正值秋收时节,又到了大量秸秆需要处理的关键时期。在西秀区七眼桥镇,田间地头随处可见忙碌的秸秆清运队和收割作物秸秆的农户,现场收割、打捆、送上装运车动作干净流利。


    好政策带来好收益。在七眼桥镇25个村均设置了“秸秆回收政策宣传小喇叭”,在中午、下午,下班、放学等休息时间进行不间断宣传,让更多的村民知道秸秆回收的好政策。不仅如此,各个村寨还成立了自己的“秸秆清运队”,对无人清运的秸秆进行集中清运。秸秆回收一方面带农增收,另一方面更是助力秸秆禁烧工作的开展,守护绿水青山。笔者来到七眼桥镇九龙屯村,看见村里面的清运队正在将地里的秸秆进行打包装车,满满一车的“农业废物”就这样变成了农户抢手的“香饽饽”。


    七眼桥镇九龙屯村村委委员秸秆清运队负责人薛兴广说:“我们村组建秸秆回收队伍,现在有15人,每天的回收量达到14、15吨,人民币收入达到4000元左右。希望隔壁更多的村寨和农户积极参与,共同来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


    在秸秆回收点,笔者看到前来售卖秸秆的车辆络绎不绝,登记、过磅、搬运秸秆、钱款结算,每天都能看见这样“好丰收”的景象。如今,每天都有大量的村民骑着三轮车,开着拖拉机,将秸秆整车拉到了秸秆回收点。


    据悉,回收点除了按照玉米、高粱秸秆每吨280元,稻谷秸秆每吨360元收取外,政府还将每吨补贴农户50元,以往“不敢烧”的秸秆,变成了现在“不舍得烧”的宝贝。


    七眼桥镇左蒋村村民刘金表示:“这里收秸秆,我把秸秆拉来这里卖,一车买了300元左右。以前放在地里面烧得乌烟瘴气的,影响环境,我认为这样处理是比较恰当的。”


    秸秆回收,不仅解决多年来的秸秆处理难题,也让当地百姓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收益。据了解,七眼桥镇共有三个秸秆回收点,从九月初开始截至目前总计回收秸秆1915吨,日均回收量达300余吨,农户总收益约达63万元。(图/文廖盈)

    2022-10-11
  • 沂水“照我回家”工程:美了村庄好了乡风亮了希望

    伴随着夜幕的降临,沉睡的路灯缓缓睁开明亮的眸子,化身为黑夜里的守护者,与点点星光交织在一起,眷顾着每一位夜归人的足迹。


    近日,沂水县诸葛镇下梭峪村的小广场上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年纪大的在一块拉呱,年轻的在广场上跳舞,到处是一派祥和的气氛。“在安上路灯之前,天一黑,真是伸手不见五指,村里基本上是没有出门的,即使出门办事也都是提心吊胆。路灯安上之后,晚上大家都愿意出来活动活动了,心情也舒坦,身体也更健康了。现在,路灯上又挂了中国结、五星红旗,节日的氛围也更浓了……”说起家乡的变化,村民乔作峰乐得合不拢嘴。


    今年以来,沂水县紧贴群众需求,持续巩固提升全国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创建成果,围绕“四好农村路”建设,在全县实施“照我回家”工程,投资1亿余元,到9月底,安装路灯6639盏,亮化县城连接乡镇驻地的10条重点线路,共计236.5公里;安装路灯28648盏,亮化1500余公里重点线路连接线和村内道路,照亮群众回家路。


    作为2022年“七县”战略实施的重要项目之一,“照我回家”工程坚持高起点设计、高标准建设。“我们对3760.6公里农村公路进行调查摸底后,以服务群众、经济实用、节能环保、资源共享为原则,科学编制了工程规划。同时还制定了路灯的照度、灯杆高度、间距、抗风度、抗震烈度等详细标准,规范了实施主体工程建设程序和施工行为。”沂水县农村公路服务中心副主任张纪奎介绍说。


    在施工过程中,沂水县紧密结合特色城镇建设、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乡村振兴示范片区、美丽乡村示范片区等创建工作,各具特色地推进“照我回家”工程,不仅照亮回家路,还照靓新沂水。黄山铺镇将工程建设与营造发展氛围相结合,注重社会公益性,充分利用空间资源,以迎接党的二十大、乡村振兴、文明实践、镇域特色等方面为主题,制作安装了灯杆260套,努力营造乡风文明;道托镇以道托——塔坡美丽乡村建设为重点,依托乡村自然风光,通过灯光、造景等方式,突出休闲体验,打造特色夜景景观灯光带,形成道托“民宿经济、田园院落”乡村近郊游夜景亮化体系;沂城街道把“照我回家”工程与城乡人居环境和路域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工作结合起来,在160公里道路上安装太阳能路灯,配套做好城乡环境硬化、净化、绿化、亮化、美化“大文章”。


    “照我回家”工程,不仅实现了与公益广告、商业广告、5G信号设施、天网工程资源共享,还能实现110报警准确定位、交警视频监控设施等资源共享。圈里等乡镇在每一根路灯杆上制作有编号标记,为群众安全出行定位提供便捷,为警网融合、警民联防打下了良好基础。“以前下夜班回家时,到处漆黑,走在路上都觉得有些害怕。现在装上路灯后,上夜班家里人也放心了。如果在路上遇到危险或紧急情况,打电话求助时,报上路灯杆上的编号,就可以迅速准确地定位到我们。”圈里乡二郎峪村的刘兰英高兴地说道。


    而位于富官庄镇西部的张家石岭,曾经是安丘至沂水的主干道,随着城镇建设日益发展,这里逐渐成为被遗忘的角落。今年年初,镇党委政府积极争取上级政策,重新修建了官张路,将镇驻地与张家石岭再次连接了起来。同时,为保障居民安全出行,美化村庄环境,安装了8米高、12v系统的太阳能路灯150盏,打造出一条农村休闲旅游示范路。“官张路全程5公里,途经8个村庄,现在成为了村民们最喜欢出行的地方,早晚还有在这里晨跑夜跑的人,这条‘照我回家路’,不仅扮靓了村庄方便了百姓,更带来了这些村落连片发展的希望。”富官庄镇副镇长张甲美原本就是张家石岭村的,谈起这条路更是感慨颇深。


    沂水县交通运输局党组成员徐同祥介绍,目前工程基本全面竣工,县里正组织对各条线路进行工程验收评比。以工程质量、亮化效果、综合效益、群众满意度等标准为依据,采取专家评定、社会参评和行业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最美回家路”评选活动,让群众公开监督评价,最终评选出10条“最美回家路”。


    一盏盏明亮的路灯,照亮了人们夜间出行的平安路,照亮了群众休闲娱乐的幸福路,也照亮了乡村大步迈向新征程的振兴路。(温敏管兵)

    2022-10-11
  • 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人民观点)——新时代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根本遵循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就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清洁美丽世界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彰显中国特色、战略眼光和世界价值


    积极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携手各国共筑生态文明之基,同走绿色发展之路,让发展成果、良好生态更多更公平惠及各国人民


    持续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累计完成造林9.6亿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4.02%,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50.32%,近十年为全球贡献了1/4的新增森林面积……不久前,“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的一组数据,令人眼前一亮。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和成功经验,正为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发挥更大作用。


    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维护能源资源安全,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人类可持续发展,提出一系列重要倡议和主张。指出“保持良好生态环境是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强调“面对生态环境挑战,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主张“国际社会应该携手同行,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就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清洁美丽世界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彰显中国特色、战略眼光和世界价值。


    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人类社会,70多亿人犹如生活在同一艘大船上的200多个船舱里,必须同舟共济。开展全球行动、全球应对、全球合作,才能让全球生态文明之路行稳致远。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下,我国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切实履行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等环境相关条约义务,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从倡导建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到推动《巴黎协定》达成、签署、生效和实施,从成功举办《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一阶段会议、发布《昆明宣言》,到支持发展中国家生态保护事业,10年来,我国以实实在在的绿色行动,为加强全球气候与环境治理注入强大动力,成为全球环境议程的重要引领者。


    守护地球家园,是人类共同责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要是对全人类有益的事情,中国就应该义不容辞地做,并且做好。”这十年,我们高标准履行国际义务,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世界之最: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碳市场和清洁发电体系,成为对全球臭氧层保护贡献最大的国家,成为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在一个有14亿多人口的最大发展中国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其影响本身就是世界性的。近年来,我国还不断设立新目标,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为全球环境治理贡献力量。比如,在提前两年完成2020年气候行动目标的基础上,提出“双碳”目标并付诸行动,我国将用全球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我国不仅着力保护本国生态环境,也从全人类共同利益出发,致力于共建全球生态文明,体现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共建美好地球家园,要积极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携手各国共筑生态文明之基,同走绿色发展之路,让发展成果、良好生态更多更公平惠及各国人民。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不仅着力推动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也积极为全球低碳转型提供助力。去年开通运营的中老铁路,与山川同美,成为许多老挝新人拍婚纱照的外景地。设计人员曾出台60多个方案,研究线路总长约1.4万公里,绕避自然保护区和环境敏感点,环保低碳成为沿线43个车站的共同特色。此外,中国已与31个合作伙伴发起“一带一路”绿色发展伙伴关系倡议,持续造福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的各国人民。美国国家人文科学院院士小约翰·柯布认为,“中国给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带来了希望之光”。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人类也只有一个共同的未来。面对生态环境挑战,中国有主张也有担当,贡献成功经验也提供公共产品,得到了国际社会广泛肯定,也为世界注入了信心和力量。新征程上,进一步理解和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蕴含的天下情怀和大国担当,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度参与全球生态环境治理,为全球提供更多公共产品,凝聚全球环境治理合力,定能为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作出更大贡献,推动全球生态文明之路越走越宽广。

    2022-10-10
  • 雄安新区加快融入“轨道上的京津冀”

    日前,国铁集团发布消息称,截至今年8月底,京津冀三省市铁路营业里程达10848公里,其中高铁2369公里,实现铁路对20万人口以上城市全覆盖,高铁覆盖京津冀所有地级市。


    而自雄安新区设立以来,京雄城际铁路全线贯通,雄安新区至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快线、京雄商高铁雄安新区至商丘段、雄安新区至忻州高速铁路均已开工建设,一张以雄安为中心的“四纵两横”区域高铁(城际)网络正在加快成型,“未来之城”加快融入“轨道上的京津冀”。


    京雄商高铁


    雄安新区至商丘段开工


    9月29日,京雄商高铁雄安新区至商丘段正式开工建设。当日,开工动员大会在河北雄安、山东聊城、河南濮阳等京雄商高铁雄安新区至商丘段沿线三地以视频连线方式举行。


    国铁集团建设部负责人介绍,国铁集团发挥铁路建设投资对稳住经济大盘的拉动作用,推进新项目开工。9月份,推动京雄商高铁雄安新区至商丘段、南昌至九江高铁等5个项目开工建设,年内,推动雄安新区至忻州高铁、成都至重庆中线高铁、西宁至成都铁路、精河至阿拉山口铁路增建二线等20个项目陆续开工建设。新开工的25个项目累计建设新线总里程达5387公里,投资总规模达11981亿元。


    此次开工建设的京雄商高铁雄安新区至商丘段,设计时速350公里、正线全长552公里,建设工期4年。


    线路北起京雄城际铁路雄安站,经河北省雄安新区、沧州市、衡水市、邢台市,山东省聊城市,河南省濮阳市,山东省济宁市、菏泽市至河南省商丘市,终至商合杭高铁商丘站。全线设雄安、任丘西、肃宁东、深州东、衡水南、枣强南、清河西、临清东、聊城西、阳谷东、台前东、梁山、郓城、菏泽东、曹县西、商丘16座车站,其中雄安和菏泽东2座车站为既有车站,梁山、郓城、商丘3座车站为改扩建车站,衡水南等11座车站为新建车站。


    京雄商高铁雄安新区至商丘段全线桥梁占比约94%,其中位于河南省濮阳市台前县的黄河特大桥是全线控制性工程。


    京雄商高铁雄安新区至商丘段是我国“八纵八横”高铁网京港(台)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拟建设的京雄商高铁北京至雄安新区段,在建的南昌至九江高铁和已建成运营的商丘至合肥高铁、合肥至安庆至九江高铁、南昌至深圳高铁、深圳至香港高铁,形成我国又一条南北高铁大通道。同时,京雄商高铁雄安新区至商丘段连接石家庄至济南高铁、日照至兰考高铁,可实现与京广、京沪高铁的互联互通,区域路网地位十分重要。京雄商高铁雄安新区至商丘段将进一步优化路网整体功能,极大便利沿线群众出行,有力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服务雄安新区建设、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雄忻高铁


    畅通太行山区与东部沿海联系


    10月1日上午,由中铁十一局集团负责施工的雄(安)忻(州)高铁北太行山隧道出口现场机械轰鸣,标志着雄安至忻州高铁全线正式开工。


    雄忻高铁全长342公里,是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八纵八横”高速铁路主通道中京昆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雄忻高铁经河北省雄安新区、保定市清苑区及望都、曲阳、阜平等县,山西省五台山风景区,忻州市五台县、定襄县,接入山西省忻州西站。全线设12个车站(含1个预留车站),设计时速350公里。


    中铁十一局雄忻高铁山西段一标项目跨越山西、河北,主要工程包括:12519米的北太行山特长隧道、石砠隧道、4350米五台山特大桥及标段内无砟轨道施工。


    北太行隧道跨越河北省和山西省,地处两大自然保护区,环保要求高,隧道穿越的太行山区山势陡峻、沟壑纵横,存在浅埋、偏压、突水突泥、岩爆、塌方、断层等不良地质,施工风险高,为全线控制性工程。


    雄忻高铁建成通车后,雄忻高铁将与在建的京雄商高铁、既有的京雄城际铁路和既有的大西高铁、津保铁路等衔接,有效缓解京昆通道石家庄至太原间个别区段运力紧张状况,对于加快贯通北京经雄安新区、太原、西安、重庆至昆明的高标准京昆通道,完善高速铁路网布局具有积极意义。


    雄忻高铁穿过太行山区,可畅通太行山区与东部沿海地区的联系,助力当地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通车后,山西可通过雄忻高铁、京雄城际进京,形成第三条进京高铁通道,将服务于西北、西南地区与华北、东北地区间路网性旅客交流以及京津冀城市群和晋中城市群快速旅客交流。

    2022-10-10
  • 长郡双语实验中学:走进中国“智造”,致敬“匠心”,感受科技创新

    为积极响应共青团中央“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号召,长沙市长郡双语实验中学2215班组织开展了走进中国“智造”、致敬“匠心”、感受科技创新为主题的远大科技园研学活动。


    在研学之前,2215班的孩子们充分收集了相关资料,以团队为小组积极开展讨论,制定详细的任务清单和研学实施方案。


    走进中国“智造”


    10月6日下午,2215班主任王学文老师带着孩子们风雨无阻,怀着探秘中国智造,感受科技魅力的激动心情走进了中国“智造”展厅。通过观看远大发明简史宣传视频,了解远大的企业文化、产品发展历程,和非电空调核心机件模型等。一改对中国制造的传统看法,加深了对“环保、创新、可持续发展”等概念的理解,增强了民族自豪感,激发同学们学习探索、自强不息的精神。此外,实地参观了J57小天城”是如何实现环保、节能的,感受到“中国智造”不仅仅体现在数字化、智能化方面,还十分关注可持续发展、健康发展等问题。


    致敬“匠心”


    远大科技园,是国家第一个以企业名字命名的科技园区。这里诞生了全球第一台发电尾气非电空调、洁净新风机、工厂化可持续建筑等数百项影响世界的科技发明。


    跟随着远大工程师的脚步,首先参观了远大X型非电空调车间,了解了其运转原理,其次参观了全球监控中心,在专业技术人员的耐心讲解下,知晓了操作流程;在洁净空气体验厅,看到了最新研发能够过滤掉空气中99.9%PM的洁净新风机;最后参观了水厂、粮油加工厂,认识到远大集团对食物、水质量的严格把关……


    感受科技创新


    十年磨一剑,一天建十层,活楼黑科技让孩子们直观感受到了科技改变生活,创新引领未来。孩子们挥着班徽的队旗,在老师的带领下有序的参观了19天建成的57层超高建筑:J57小天城。随着内部工作人员的详细讲解,我们进一步了解到这栋大楼建筑风格上的别出心裁和它在高层建筑中的独特之处——全楼由不锈钢板建成,不掺杂一点水泥,实现楼内建筑垃圾0废弃、5倍节省能源、9度抗震、100度空气净化.....这一项项令人惊讶的数据,都在一点一滴中反映着远大集团对待环境和科研一丝不苟的态度。


    参观结束,同学们纷纷抒发感慨和志向,写下了自己这次研学的点滴感受以及对未来的美好畅享,努力争做一个“心有远方”的长郡双语学子。


    踔厉奋发,牢记使命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中讲:“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长郡双语实验中学2215班的孩子们应始终牢记肩负时代使命的初心,刻苦投入学习,掌握过硬的知识技能,将来更好的服务国家的智能制造,把大国工匠精神铭记在心,为强国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通过本次研学实践活动,孩子们既为领先国内、乃至世界先进的智造工艺所震撼,也感受到了祖国创新建设的丰硕成果,更在内心深处种下了热爱科学的种子,深切地感受到科技改变生活,创新驱动发展的力量,并为国家科技发展,民族自强由衷感到自豪。同时开启了长郡双语学子科学探索的新征程,学时代精神,做时代少年,负时代使命,创时代先锋。(通讯员王学文)

    2022-10-09

  • 首 页  上一页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