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铁路部门全力做好今冬明春电煤保供运输

    记者5日从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获悉,连日来,国铁集团充分发挥铁路煤炭运输骨干作用,采取有力措施,全力做好今冬明春发电供暖用煤保供运输工作,努力为国民经济平稳运行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提供运输保障。


    一是全力保障电厂存煤7天以上。各铁路局集团公司与地方政府经济运行部门建立日沟通机制,设立专门台账,每日对接存煤不足7天的电厂煤炭供、存、耗情况和运输需求。发挥全国铁路“一盘棋”“一张网”优势,加强统一协调和调度指挥,对电厂已落实煤源并提出保供运输需求的,全力予以保障。目前,全国363家铁路直供电厂存煤平均可耗天数保持在14.4天。


    二是加大东北地区电煤装车力度。针对东北部分地区已开始供暖的实际,将到达东北地区的煤炭运输列为保供重点,进一步加大装车组织力度。充分运用集宁至通辽、锡林浩特至乌兰浩特铁路能力,优先满足内蒙古中部地区到东北地区的电煤直达运输需求;加强满洲里、绥芬河等口岸站运输组织,保障进口煤运输快捷畅通;加强铁水联运煤炭和通辽、霍林郭勒地区煤炭运输组织,千方百计增加煤炭运量;动态调整进入东北的京哈和集通两个铁路通道客货运力资源配置,灵活增开煤炭保供列车。


    三是提前启动冬季发电供暖用煤保供工作。针对今冬明春煤炭保供需求,提前启动冬季发电供暖用煤保供工作。加强向太原、呼和浩特、西安、乌鲁木齐等煤炭主产区铁路局集团公司输送装运煤炭的空车,优先装运发电供暖用煤,做到应装尽装,在供暖季前支持重点地区及重点电厂进一步提升存煤水平;对地方政府、电力企业提出的应急保供需求,启动电煤应急保供机制,及时下达调度命令,进行重点保供运输;调整日常维修天窗,保障机车供应,加强内部货运、调度等各部门日常组织协调,提高保供运输效率。

    2021-10-09
  • 绝不让企业遭遇用电“寒冬”——国庆期间辽宁保供电见闻

    国庆期间,受省内多地出现极端天气叠加缺电等因素影响,辽宁电网运行遭遇挑战。同时,在电力部门快速应对、大力抢修、积极执行有序用电态势下,当前辽宁电网运行总体安全稳定,企业生产经营趋好。


    “国庆期间,我们全员在岗,有几天都是睡在单位。”6日,记者在沈阳远大压缩机有限公司见到正在企业走访的国网沈阳市于洪区供电公司副经理赵龙时,他的眼圈已因缺少睡眠而发黑。


    发电量每天都在波动,每家企业每日的最大用电负荷与限电时段,必须提前一天测算清楚并通知到位,这个工作量难以想象。令人欣慰的是,连日来,有序用电政策得到了广大企业的理解与支持。


    沈阳远大压缩机是沈阳市140家重点保障的企业之一。“限电政策已持续近一个月,今年公司的订单却同比增长了1倍。”面对缺电,公司分管生产的副总经理张东升说,为了支持有序用电,又不违约,公司花费200万元购买了发电设备,加上公司的应急发电设备,目前可以满足生产需要。


    万象城是沈阳地区较大的商场之一。该商场工程主管于洋告诉记者,当前,商场制定了多项节约用电方案。在保证正常经营和消费者正常购物体验的前提下,已将部分制冷系统进行分时段关停。面对租户端,商场下发了《有序用电的倡议通知》,发起“节约用电打卡晒图活动”,鼓励各租户关闭部分设备、照明用电,降低用电负荷。


    10月2日至4日,辽宁多地遭遇极端天气,部分地区受雷电、暴雨、冰雹影响。例如,3日的降雨使辽宁省最大损失电力2.031万千瓦,损失电量合计5.42万千瓦时,共造成全省5739户停电。


    灾情发生后,辽宁多地供电公司迅速组织抢修。国网营口供电公司7支应急抢修队伍第一时间奔赴现场,顶着风雨处理供电线路;鞍山供电公司雷锋共产党员服务队火速集结,出动抢修车辆118台次,全力投入紧急抢修;大连供电公司统筹安排595名应急抢修人员,全力保障百姓可靠用电……


    近日,辽宁省政府多次召开稳电保供专题会议,强力狠抓稳电保供工作。目前,辽宁省火电厂电煤储量逐步提升,主力火电厂电煤库存已由9月中旬的最低189万吨增加至目前的236万吨,电力负荷缺口已从9月末的500万千瓦以上收窄至目前的200万千瓦左右,电力供应形势逐步好转。


    辽宁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有关负责人说,下一步,将综合分析影响辽宁省用电负荷和发电能力的多种因素,延长负荷预测时间,为企业安排生产预留更多时间,绝不让企业遭遇用电“寒冬”。

    2021-10-09
  • 重塑产业优势,“中国铝都”向轻量化经济要答案

    9月24日,山东省科技厅厅长唐波到滨州市调研科技创新工作,“科技如何赋能涉铝产业”成为其关注点。被誉为“中国活塞第一品牌”的渤海活塞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渤海活塞)是山东省滨州市最早的涉铝企业。他们于58年前便开始生产铝制活塞,自1984年至今,已连续37年保持行业领军地位。


    寻找“常青树”渤海活塞的制胜之道,答案在于:轻量化是汽车行业最确定的未来方向之一,而铝合金则是目前轻量化最成熟的解决方案。渤海活塞长期耕耘轻量化,成就了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


    眼下,渤海活塞的常青秘密,正成为滨州企业保持竞争力的关键。


    跨过粗放式发展之路,用科技创新重塑产业链条


    位于山东省北部的地级市滨州是渤海革命老区中心区,这里的铝业、纺织生产规模居全球第一,果糖和金属板材生产规模、肉牛加工量、绳网市场份额均居全国第一,并拥有“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示范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等诸多名片。


    不过,相对于大,强才是其产业看点,特别是在工业领域,铝产业作为该市第一大支柱产业,拥有巨大的体量——其氧化铝产能1600万吨、电解铝646万吨、铝材加工720万吨,分别占全国的20%、19%和12%,铝产品涉及7大板块、100多个品种,在多个领域创造了全国第一、世界之最,享有“中国铝都”美誉。


    不过,经过20年的发展之后,随着环保和产业政策的调整,滨州铝业疲态渐露,粗放发展之路一度难以为继。产业变革,路在何方?


    科技日报记者在采访时发现,该市主动求新求变,以建设世界级高端铝业基地为目标,坚持向科技要动力、靠创新要发展,重塑优势产业链条,加速推动高端铝产业向轻量化铝新材料装备制造产业转型,实现“铝都”的华丽蝶变。


    一组比较有说服力的数据是:滨州高端铝制品占比由2019年的24.7%提升到如今的50.1%,这也意味着价值的飙升。


    从24.7%提升到50.1%,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


    从外表上看,位于邹平经济开发区的魏桥创业集团如其所涉及的纺织、铝行业一样,甘做“幕后英雄”,极其低调,但贵为“世界500强”的巨大体量,让其带动了一批科技型企业的崛起。


    记者了解到,魏桥创业集团着眼全球配置资源,建立自主控制的国际市场铝土矿开采和运输模式,并依托“赢联盟”合作平台,打造自国外矿山到国内工厂、集多式联运为一体的完整供应链。


    在滨州,完整的铝产业链涉及7大板块、100多个品种,既有体大身重的板锭,也有薄如蝉翼的铝箔;既有轨道交通用铝,也有航空航天铝材;既有用于华为、苹果、三星等电子产品的零部件,也有用于奔驰、宝马、大众等知名车系的高端轮毂,涵盖了交通轻量化、全铝家居、铝合金线缆等诸多高附加值产品。


    轻量化经济,关键抓龙头、抓集群、抓创新


    这组数据很有说服力。


    2020年,滨州市铝材加工638.2万吨,占全国的13%;高性能活塞2380万只,居国内首位;铝合金整体车轮1700万只,居全国前列。巨大的产量和质量优势,成为我国铝产业发展的重点区域和产业链最完整的聚集区。


    产业链条长,意味着科技介入下价值的最大化。


    聪明的滨州人知道,铝产业的未来在哪里。而在他们的视野里,只有瞄准打造“中国第一”“世界领先”才能与铝产业的体量相匹配。


    为此,他们重点围绕铝基复合材料、轻量化交通装备、高强高韧铝合金材料、高端电子型材等领域,加大技术攻关和项目招引力度,打造汽车轻量化研发制造基地、铝制轻量化材料研发中心;总投资17亿元的轻量化挤压结构件项目,利用先进的液态模锻成型技术,年产1700万件,建设世界领先的铝基轻量化结构件研发制造基地;总投资约6.2亿元的轻量化全车身总成项目,以开发汽车轻量化零部件与整车制备核心技术为目标,打造世界领先的汽车轻量化设计中心……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上半年,滨州轻量化铝新材料装备制造产业集群营业收入达2290亿元,增长28.6%。


    这种轻量化经济是如何炼成的?


    从外部环境看,无论是编制《高端铝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出台《打造世界高端铝业基地的若干政策》,还是成立省级铝业协会,举办首届世界高端铝业峰会,滨州在做的都是在确立产业方向之后,着力塑造创新环境。同时,他们规划建设铝精深加工产业园,则是在龙头牵引下,打造“一基地多园区”铝产业生态圈。


    在集群发展的行业中,“龙头”的举动事关全局。滨州也善于将龙头的价值发挥到最大。


    比如,在魏桥创业集团带动下,魏桥铝深加工产业园吸引28个高端项目落户,涉及投资135亿元,其中20个项目已投产。铝产业集群被列为“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山东省重点支柱产业集群”,被科技部认定为全国唯一的高端铝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2021-10-09
  • 多地加快落实煤炭增产增供 机构仍看好煤炭板块

    内蒙古、辽宁等多地日前全力推动煤炭增产稳价,保障煤炭增产增供。


    在煤矿产能核增方面,10月7日内蒙古能源局发出紧急通知,明确允许锡林郭勒、乌海、鄂尔多斯、呼伦贝尔四市的72处煤矿,即日起可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扩增煤炭产能,按核增后产能组织生产。业内预计,该部分煤矿后续即刻开始贡献煤炭产量增量,将缓解当前煤炭供给紧张的情况。机构则认为,短期产能投放节奏或低于预期,行业供给紧张的格局年内难被扭转,预计年内上市公司业绩将逐步改善,存在超预期的可能。


    全力推动煤炭增产稳价


    对于网络流传的名为《关于加快释放部分煤矿产能的紧急通知》(简称《通知》),内蒙古能源局相关人士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确实发布了上述《通知》,但只是向煤炭销售企业发布,尚未公开。


    根据《通知》要求,内蒙古共计有72处煤矿被列入“国家具备核增潜力名单”,共拟核增产能9835万吨/年。其中,非中央企业煤矿需在10月底前完成产能核增相关手续。核增部分是该72个煤矿原有年产能的55.11%。


    业内人士预计,由于该部分产能即日便组织生产,并要求10月底完成核增流程,因此预计该部分煤矿后续很快便可开始贡献煤炭产量增量,将缓解当前煤炭供给紧张的情况。


    上述内蒙古能源局相关人士透露,目前增产措施是临时的,相关煤矿可以按照核增后的年产能按月平均分配组织生产。不过,相关煤矿可以按照核增手续进行申请,获得批复后,将转为永久产能。


    记者了解到,随着北方冬季供暖耗煤高峰期的临近,用煤高峰即将到来,为此内蒙古正全力推动煤炭产能释放。为稳定煤炭市场,鄂尔多斯积极推进具备条件的煤炭企业办理开工备案及联合试运转等工作,加快优质产能煤矿建设进度。截至10月初,鄂尔多斯全市正常生产煤矿225座,产能6.4亿吨/年;全市日均产量超210万吨,达到今年以来高峰。


    10月6日,辽宁省召开煤电保供工作专题会议,强调各地各有关部门和相关企业要从保民生大局出发,保证煤电企业资金接续。辽宁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加强省内煤矿调度,实行产量周报告制度。全面排查安全隐患,防止因安全问题导致停产影响煤炭供应。


    确保今冬明春能源稳定供应


    9月29日,国家发改委经济运行调节局负责同志就今冬明春能源保供工作答记者问时指出,我国煤炭消费超预期增长,供需偏紧。国家发改委始终把采暖季煤炭保供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作,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全力增产增供。指导煤炭主产区和重点企业,科学制定生产计划,安全有效释放先进产能。进一步核增和投产优质产能。支持具备条件的优质产能煤矿释放先进产能。


    同时,国家能源集团召开党组会专题研究能源保供工作,要求努力稳产稳供稳价,煤炭生产单位严格落实国家保供要求,四季度按照全年核定产能的1/4安排生产,努力做到全面达产、全力增供。


    9月29日,山西与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天津等14个省(区、市)签订四季度煤炭中长期保供合同。辽宁在与山西对接签约350万吨煤炭资源的同时,加大本省产煤和储煤力度,要求各地确保供热储煤量开栓前达到60%、元旦前达到80%、春节前达到100%。


    9月30日,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中国煤炭运销协会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电煤保供工作的通知,明确各企业要优先确保发电供热用户的长协合同资源,原则上四季度要按照不少于全年合同量的1/4进行兑现,已签订的电煤长协合同履约率四季度要达到或超过100%。


    金融方面对煤电企业的扶持力度也在加大。10月6日,中国银保监会发布相关通知,要求保障煤电、煤炭、钢铁、有色金属等生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严防银行保险资金影响商品市场正常秩序。严禁挪用套取信贷资金或绕道理财、信托等方式,违规参与煤炭、钢铁、有色金属等大宗商品投机炒作、牟取暴利。


    预计年内上市公司业绩将逐步改善


    展望中长期,部分机构仍看好煤炭板块。


    国泰君安认为,当前市场的担忧在于未来供给的逐步释放,煤炭价格或将出现大幅回落。但核心的矛盾依然在于供给,短期保供产能投放节奏持续低于预期,而未来考虑到新增产能有限,碳达峰前煤炭供给或将处于紧张状态,煤炭价格或将长期维持高位。


    中信证券则认为,近两周政策密集落地,给市场预期带来扰动。但政策完全显效需要时间,行业供给紧张的格局年内难被扭转,预计年内上市公司业绩将逐步改善,存在超预期的可能。在海外能源价格大涨的背景下,继续看好板块行情,推荐业绩弹性逐步放大、股价有潜在催化剂的公司。


    中泰证券在最新研究报告中指出,近期山西、内蒙古主产区分别召开四季度煤炭中长期合同对接签订会,涉及保供煤量预计分别为5500万吨、5300万吨。预计未来若干年煤炭将是稀缺资源,存量产能就是高额利润,资产有待重估,股价对此反应并未充分。


    川财证券认为,按照当前数据来看,第三季度、第四季度煤价环比上涨是大概率事件,行业利润增速加快意味着板块的业绩预期存在上调的可能,继续看好年内煤炭板块行情。

    2021-10-09
  • 创新制造高品质中国盾构机

    9月21日,在遥远的波兰希维纳水道下穿公路隧道建设现场,超大直径泥水平衡盾构机“中铁797号”破洞而出,标志着项目顺利地完成了盾构施工。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研发制造的盾构机以过硬的质量与服务赢得了国外客户的高度赞扬。


    此前,在9月16日的中国质量(杭州)大会上,作为我国隧道掘进机研发制造龙头企业,中铁装备获得了第四届中国质量奖。“中国质量奖是中国质量领域的最高荣誉,这是我们一代又一代装备人努力奋斗的结果,十几年了,终于在这一刻‘圆梦’。”中铁装备总经理赵华感慨地说。


    与海尔、华为、格力等历届中国质量奖得主不同,造盾构机起家的中铁装备并不被大众熟知。


    “上天有神舟,下海有蛟龙,入地有盾构”,盾构机可穿山越海,是集机械、电气、液压、传感、信息、力学、导向研究等技术于一体的高端装备。我国盾构机起步较晚,2008年中铁装备联合高校和行业单位,研制出中国第一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复合式掘进机。“虽然起步晚,但是发展快。”赵华告诉记者,“排名世界第一的掘进机企业50多年生产了1300多台,我们用了十几年的时间专注研发,目前盾构机订单累计达到1300多台。”


    秉持振兴民族工业的初心


    作为最先进的隧道挖掘机械工具,盾构机凭借快速、方便、安全的优势广泛应用于铁路、公路、地铁、市政、水电等多种隧道工程中。盾构技术也成为衡量一个国家装备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彼时,基于大量基础设施建设而对盾构机有巨大需求的中国,却没有一台真正属于自己的盾构机。


    没有核心技术就没有话语权,就会永远受制于人。作为1997年第一次引用盾构机施工的西康铁路秦岭隧道建设者,赵华对此深有感触,“造中国人自己的盾构机,振兴民族工业,是我们第一代中铁人的初心”。


    说干就干。2002年,“隧道掘进机关键技术研究”被列入“863计划”;2003年,18人组成的盾构机研发“梦之队”成立;2008年,第一台国产复合式盾构机“中国中铁1号”问世;2010年,中铁装备一次性签下9台订单……


    快速的发展、光明的前景,当所有人都沉浸在喜悦中时,现实来了当头一棒。2010年6月,某公司对购买的中铁装备盾构机进行验收,整机功能和机械性能虽然基本符合要求,但部分部件及盾体外观存在明显的质量问题,客户极不满意。


    “简单的质量问题为什么会发生”“我们的管理到底出了什么问题”……这些问题在时任中铁装备总经理的韩亚丽脑海中不断盘旋。在还未开始问题整改的盾构机旁,韩亚丽面对全体员工,召开了一次质量警示教育现场会议。“客观地说,盾构机的质量问题暴露出我们在生产、管理方面存在很多缺陷和不足,但最根本的一条在于我们的头脑,是我们的观念意识出现了问题。”她说,中铁装备自诞生之日起就承担起了发展中铁盾构机乃至中国盾构机的重要使命,“我们如何才能在群雄逐鹿的盾构机市场上争得席位直至独占鳌头?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以质量创品牌。”


    从那一刻起,中铁装备全体员工痛下决心,一定要把质量搞上去。


    创新“同心圆”质量管理模式


    素有“工程机械之王”的盾构机动辄几层楼高、百米长、上千吨重,零部件更是上万个。每一台都是针对施工项目量身定制,从设计到生产至少6个月,最多长达一年半。如何控制好产品质量?


    “与传统制造产品不同,盾构机的质量主要体现在地质适应性和可靠性。每台盾构机应用的地质不同,所以需要量身定制。因此,盾构机的质量贯穿了从设计、制造再到服务的全过程。”赵华说。


    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和理论总结,中铁装备创新建立“同力创造、心系质量、圆梦品牌”的“同心圆”质量管理模式。该模式以“高端定制、卓越品质、智慧服务”循环驱动为支撑,以“全面打造地下工程掘进装备和服务领域世界品牌”为目标,以客户为中心,以研发、制造、服务三大管理体系为保障,形成了一套非标、定制化、大型装备的质量管控体系。


    针对客户个性化需求多、产品地质适应性和可靠性要求高等特点,中铁装备构建了以客户为中心的“政产学研用”高效高质协同创新机制,建设了基础研究五大平台,不断突破掘进机前沿技术,先后攻克了主轴承、大排量泵等“卡脖子”部件,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牵头制定大型装备国家行业标准,先后荣获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中国专利金奖等一批国家级重大奖项,持续提升创新驱动力。


    质量是产品的生命。中铁装备通过质量策划提前进行风险识别,开展过程分类分级管控,以问题为导向,采用合理化建议、典型问题攻关等方式促进质量改进,持续推行质量管控“三部曲”,实现制造过程作业标准化、过程可视化、加工专业化、检测智能化的“四化”管控,实施“匠人工程”,积极培育知识型、创新型技能人才队伍,提升制造质量。


    同时,中铁装备构建以5S服务为基础的非标产品全生命周期服务管理体系。针对产品全天候、及时性等服务特点,通过5S服务、云端服务、全景服务,建立基于云计算、大数据的远程监控、设备状态评估、智能掘进等平台,为客户提供智能化、全过程的超值服务和综合解决方案,实现智慧服务。


    “中铁装备先后参加了3届中国质量奖评选,‘同心圆’质量管理模式不断完善,质量管理理念和体系日益成熟。”中铁装备质量管理部负责人韩延武告诉记者,2014年以来,中铁装备相继获得郑州市市长质量奖、河南省省长质量奖、全国质量诚信优秀典型企业、中国工业大奖、制造业单项冠军等荣誉。2016年,中铁装备“以人力资本增值为核心的人本主义组织管理模式”获得第二届中国质量奖提名奖,2019年中铁装备再次获得第三届中国质量奖提名奖,评审会对中铁装备质量管理模式进行了指点修改,最终形成了“同心圆”质量管理模式雏形。


    产品质量好不好,市场会说话。中铁装备以创新为动力、以质量为基石、以品牌为目标,持续为客户创造价值,截至目前,盾构机安全掘进机里程2600多公里,出口法国、意大利、丹麦、奥地利等26个国家和地区。


    “对我们而言,既是荣誉,也是压力,更是动力。”赵华说,“在中铁装备有句话耳熟能详,叫‘产品是人品,质量是道德’,这不仅是指要强化设计质量、严控制造质量、做优服务质量,也是中铁装备以创造、责任、荣誉、沟通为核心的价值追求。唯有实现产品价值、顾客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企业才有更高质量的发展。中铁装备将不断推进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为推动中国向制造强国迈进贡献力量。

    2021-10-08
  • 敲响全球能源危机警钟

    天然气供应存在的结构性问题以及气候影响,造成欧洲电价飞涨,各国消费者的恐慌情绪有可能伴随着冬季严寒的来临而加深。有分析认为,欧洲发生的电力危机可能持续蔓延,敲响了全球能源危机的警钟。


    欧洲人快用不起电了!这绝非危言耸听。


    天然气供应存在的结构性问题以及气候影响,造成欧洲电价飞涨,各国消费者的恐慌情绪有可能伴随着冬季严寒的来临而加深。有分析认为,欧洲发生的电力危机可能持续蔓延,敲响了全球能源危机的警钟。


    近期,整个欧洲的电价连创历史新高,市场变化让人瞠目结舌,打击突如其来,不但消费者难以接受,各国政府也措手不及。


    数字令人震惊。在西班牙和葡萄牙,9月初平均批发电价大约是半年前平均价格的3倍,为每兆瓦时175欧元;荷兰所有权转让中心(TTF)批发电价为每兆瓦时74.15欧元,比3月份高出4倍;英国电价已经创下历史新高183.84欧元,只有更贵,没有最贵。


    由于英国将近一半的电力都依靠天然气,钢铁、化工等高耗能行业已经承受不起高昂的电价;另有两家化肥公司计划在冬季关闭工厂,化肥厂的关闭或减产将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甚至危及食品行业的生产。


    危机迫在眉睫。9月下旬召开的欧盟部长会议专门讨论了天然气和电力价格飙升的问题,以寻求应对之策。部长们一致同意当前处于“危急关头”,并将今年天然气价格上涨280%的非正常状态归咎于一系列因素,如天然气低储存水平、俄罗斯供应受限、可再生能源产量低以及通胀下的大宗商品周期等。估计欧委会一时半会儿也拿不出有效的应对方案。


    而欧盟个别成员国政府早已按捺不住,正在紧急制定保护消费者的措施。西班牙通过调低电费税并从公用事业公司收回资金等办法补贴消费者;法国针对较穷困家庭提供能源补贴和减免税;意大利和希腊正在考虑补贴或设定价格上限等措施,以保护本国公民免受用电成本上升的影响,同时也保证公用行业正常运转。


    欧洲电力市场突然生变,有其内在原因。目前欧盟国家在批发市场上以现货形式交易电力,按照边际模型,这意味着最终电力价格与满足预期需求所需的最昂贵燃料的价格挂钩。当预期需求超过清洁能源能够产生的供应时,就必须使用昂贵的化石燃料来替代。这就是为什么天然气成本飙升对欧洲电力市场造成严重冲击的原因。


    目前尚不清楚价格上涨有多少是由于供需缺口造成的,又有多少是由于市场紧张造成的。库存低是现实问题。有数据表明,欧洲当前的天然气库存水平已经达到10年来的最低点,比过去5年平均水平低25%。根据高盛公司预测,今年冬天原油价格有可能达到每桶90美元,而天然气和动力煤的价格还会上涨。特别是欧洲和非洲由于天然气库存较低,冬季电力紧张难以避免。


    很显然,天然气价格在目前非常紧张的市场氛围中继续飙升,是欧洲电力危机的“罪魁祸首”。


    芝加哥商品交易所亨利港天然气期货和荷兰所有权转让中心(TTF)天然气期货是全球两个主要的天然气定价基准,目前两者10月份合约价格都达到全年最高点。数据表明,亚洲天然气价格过去一年暴涨6倍,欧洲在14个月内涨10倍,美国价格也达到10年来的最高点。


    与煤炭、石油相比,天然气开发相对容易,储量较大,一直以来是世界上最便宜的能源之一。今年却一反常态,天然气价格在夏季大幅攀升,主要原因仍是供不应求。在供应方面,2020年全球共产出约3.85万亿立方米天然气,较2019年下降3.3%。除了卡塔尔正在推进大规模天然气出口项目扩建,全球几乎没有新的LNG出口项目获批。在过去几年,全球LNG供应量每年都会增加3000万吨至4000万吨,而2020年至2021年只增加了1000万吨左右,出现供给缺口。在需求方面,国际能源署预测,未来几年天然气需求还会持续增长,到2024年,全球天然气需求量可能增至4.3万亿立方米,亚太地区天然气消费增量相当于全球总增量的43%。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8月,俄罗斯对亚洲地区主要国家的天然气出口增长了19%。


    问题还在于,天然气是欧洲能源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严重依赖俄罗斯供应。这种依赖性在价格高企时就成了多数国家的大问题,毕竟民生就是最大的政治,关乎选票,也关乎政治家的个人前途。


    一些欧洲议会议员早早就跳出来,指责俄罗斯故意减少输气,是价格上涨的幕后推手。对于“甩锅”俄罗斯一点不奇怪。甚至大西洋彼岸的美国人也警告俄国人不要“操纵”价格。美国能源部长公开说,我们希望所有人都关注通过囤积或未能提供足够供应来操纵天然气价格的问题。国际能源署也在呼吁俄罗斯增加天然气出口以帮助应对危机,为即将到来的冬季取暖做准备。也有分析人士认为,俄罗斯通过乌克兰的天然气流量减少,是莫斯科试图迫使德国尽早批准启动北溪二号。预计该管道认证需要4个月的时间。


    国际能源署认为,在全球化的世界中,能源供应问题可能将广泛和长期存在,特别是在各种突发事故导致供应链受损以及应对气候变化而削减化石燃料投资的背景下。相对的,能源自足或供应稳定的国家将拥有很大优势。这也是为什么最近美国工业能源消费者协会要求能源部限制液化天然气的出口,目的就是打着美国优先的旗号,保护美国国内化肥工业、食品行业和其他产业的能源供应。


    最大的问题是,欧洲电价飙升是与一系列一次性事件相关的暂时现象,还是随着欧盟经历能源转型而出现更深层次问题的迹象?现实情况是,可再生能源还无法填补能源需求的空白。截至2020年,欧洲可再生能源产生了欧盟38%的电力,有史以来首次超过化石燃料,成为欧洲的主要电力来源。但是,即使在最有利的气候条件下,风能和太阳能也无法产生足够的电力来满足全年100%的需求。


    经济学中有句老话,如果你想要的东西稀缺,你就征税。多年来欧盟通过引入碳税来抑制天然气的生产。电力危机也许正是欧洲为能源“绿色化”付出的代价。


    正如欧盟主要智库Bruegel的一项研究表明,欧盟的能源供需平衡取决于逐步淘汰化石燃料和逐步引入绿色能源的速度,而过程不会太平静。欧洲推动更绿色能源的做法是正确的,但不能把车放在马前。从中短期看,在用于存储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电池开发出来之前,欧盟国家将或多或少继续面临能源危机。


    有意思的是,最近召开的世界天然气技术会议上,世界最大的液化天然气出口国卡塔尔和欧佩克负责人均表示,天然气价格的上涨是市场对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反应,在急于将化石燃料留在地下的过程中,情绪已经超越了事实。专家们也认为,在能源转型过程中仍然需要对石油和天然气部门进行可预测的投资,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全球能源需求。


    上世纪70年代的能源危机造成了全球经济高通胀低增长的可怕后果。在当前世界经济从疫情中逐渐复苏,市场需求缓慢回升,而货币和财政刺激政策依然宽松、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的背景下,任何能源市场的剧烈动荡都可能引发全球性能源危机,必须妥善应对,确保能源供应安全、有效和稳定。

    2021-10-08
  • 第三届全球独角兽企业500强大会召开企业家深入探讨数字经济与产业升级

    近日,由青岛市人民政府和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民营企业研究中心主办的第三届全球独角兽企业500强大会(2021)正式召开。本次大会上,中华网副总裁兼副总编周熙、七乐康总经理石振洋、能链执行总裁徐辉林、特来电副总裁孙有彬以及伟东云教育副总裁李晨辉就“数字经济与产业升级”主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周熙主持对话时表示,如今的中国,具有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数字经济的发展具有了广阔而丰富的应用场景。她提出:”如何在数字经济时代,把握时机,促进产业升级及转型升级?”





    中华网副总裁兼副总编周熙


    石振洋介绍,七乐康成立于2010年,公司的核心业务(品牌名称:石榴云医)为专注慢病复诊服务的在线医疗平台。自2015年开始,经过6年的发展,凭借创新的模式和领先的技术,在业内率先构建起“医、药、患、检”服务闭环。


    时至今日,平台注册医生超过39万,数万活跃医生,超过一半为三甲医院的医生,教授主任级别的医生数不胜数。公司发展得到国内外知名投资机构的认可与投资,包括有:红杉资本、京东、美年大健康、步长制药、景林资本、高特佳等。





    广州七乐康数字健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石振洋


    在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升级及转型方面,七乐康石榴云医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七乐康石榴云医专注慢病复诊,打造“复诊不用去医院,药品直接送到家”的省时、省力的便捷复诊模式;在石榴云医互联网医院,广大患者足不出户,就可与原首诊医生,在线复诊咨询、续方购药。


    (2)平台可做到全流程可监控,为传统医疗加分赋能,为患者建立和妥善保存电子病历、在线电子处方、购药记录等信息,做到诊疗、处方、交易、配送全程可追溯,实现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全程可监控,满足患者可以在线查询检查检验结果、诊断治疗方案、处方和医嘱等病历资料的需求便利,助力患者、医生慢病大健康的数字化管理。


    (3)随着数字经济发展,平台积累的大数据将在人体疾病预测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对医疗大数据的智慧分析与建模,不仅可以帮助临床医生进行疾病预后预测辅助决策,更将造福患者,为患者提供更专业、可续的智能诊断,如心脏骤停等;将大大改善医疗质量,助力产业升级。


    徐辉林介绍,能链是一家能源产业互联网公司,致力于推动能源行业的数字化、去碳化、品牌化发展。





    能链执行总裁徐辉林


    能链构建了两个数字化能源补给网络,一个是加油领域的团油,第二个是新能源车充电的快电。除此之外,还形成了数字化能源物流供应链,叫能链物流。能链物流通过一供三控(直供、控货、控车、控仓),通过物流和供应链的数字化,产品直接配送以及中间过程的控货、控车、控仓,从而实现了生产源头数据化、油品来源的溯源化、运输过程的可视化,给终端油站带来外卖式叫油体验。


    能链认为,能源领域数字化机遇巨大。比如通过数字化的应用,和主机厂智能大屏的前装、后装做连接,实现加油充电的智能补给;比如给物流园区等停车场站放一些橇装设备,减少能源在物理空间的转移,进而减少碳排放。能链也利用数字化,构建了化石能源减排、新能源替换的“一减一替”双轮驱动方案,让能源在物理空间转移过程中交付成本更低,助力交通领域碳中和。


    孙有彬表示,特来电是中国创业板第一股特锐德(300001)控股的公司,2014年创立,7年累计投资82亿,研发投资13亿,迄今已成为中国领先充电网运营商。截至目前投建充电桩34万个,占有率41%;累计充电量95亿度,占有率42%,服务落地349座城市,各项数据位列行业首位。





    特来电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孙有彬


    特来电APP拥有注册用户548万,每天的数据量是8个TB,累计充电网云平台的数据达到了10个PB的量级。随着数字化经济和数字化转型,特来电构建了生态体系中互联互通的充电网,基于大数据分析和应用,汇集汽车及电池大数据、能源及调度大数据、运营及运维大数据及用户及行为大数据。


    早在2016年,特来电就将“主动防护、柔性充电安”相关的16项核心技术、专利首次对行业无偿公开,突破产业壁垒,开放、共享、提升,以促进整个充电行业的发展。特来电充电网“工业大数据”已经应用到电动汽车充电安全诊断及防护、能源管理及运营、智能运营及运维、用户增值服务等领域。将延伸到大数据修车、汽车再制造、人工智能交互……生产、生活各个领域。


    李晨辉称,伟东云教育的定位是全球互联网的教育平台服务商。李晨辉表示,通过数字经济驱动整个产业的升级,首先是要培养人才,尤其是数字化人才;另一个是数字化的企业管理。伟东云教育专注于数字化人才培养项目。目前与相关政府均有合作项目。他举例称:在与工信部的教育与考试中心合作人工智能应用管理师和人工智能应用工程师两个证书类课程,课程结束,学院通过考试,将会得到工信部人工智能应用管理师证书,该证书是工信部对外的首个人工智能领域的能力等级认证评价证书。





    伟东云教育集团副总裁李晨辉


    全球独角兽企业500强大会是北京隐形独角兽信息科技院联合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民营企业研究中心打造的一个全球性独角兽企业大会。

    2021-10-08
  • 王海:能源工业互联网建设的核心是大数据

    9月26日,2021年中关村论坛平行分论坛“智能+能源”分论坛在北京举行。中关村智慧能源产业联盟理事长、中能融合智慧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海接受新华网专访时表示,能源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的核心问题是大数据的汇集,共商、共建、共享机制的建立以及行业内对数据的认知提升,有利于解决这一问题。


    今年1月份,工信部印发《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明确提出:我国工业互联网发展成效显著,2018-2020年起步期的行动计划全部完成。2021-2023年是我国工业互联网的快速成长期。


    在王海看来,能源工业互联网接下来也将融入这种发展大势之中。“能源转型离不开工业互联网技术的参与,云上云边协同、边缘计算的模式、再加上人工智能技术,将会极大的帮助发电企业提质增效。”


    目前能源转型,主要是要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王海认为,未来新能源发电比重越来越大,将要占到50%以上,就需要工业互联网相关技术的加入,辅助电网调峰调频,保障电网的平稳运行。


    除了供给侧以外,能源工业互联网对于消费端的作用也是巨大的。“在消费端集中到足够多的数据,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进行供给匹配,保证双向的可知可感,平衡好供给和消费。”


    能源工业互联网的应用是广阔的,但是目前发展也面临一些问题。据王海介绍,工业互联网的核心是数据,而目前在数据收集和处理上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困难:一是数据壁垒、数据烟囱的客观存在;二是数据的质量和清洗标准有待统一;三是数据价值判定以及分享模式也亟待探索。


    基于以上问题,王海表示,中能融合也做了许多工作。除了联合各方力量,积极推动数据收集以外,同时也在行业内积极地建立共商、共建、共享机制。同时他也呼吁,希望各界提高提升对工业互联网的认识,共同推动一个高效共享平台的建立。

    2021-10-01
  • 无歧视并网 新型储能行业迎规模化发展

    9月29日,储能板块拉升走强。截至收盘,首航高科、国电南自、积成电子涨停,科泰电源涨幅超8%,星云股份、珈伟新能等跟涨。


    国家能源局近日印发的《新型储能项目管理规范(暂行)》(简称《管理规范》)明确,电网企业应公平无歧视为新型储能项目提供电网接入服务,研究并定期公布新型储能发展规模、建设布局、调度运行等情况,引导新型储能项目科学合理投资和建设。


    业内人士表示,随着储能产业的快速发展,对储能项目进行规范管理非常必要。《管理规范》的出台,能够解决储能项目建设环节中的“卡脖子”问题,进一步引导新型储能安全、有序、健康发展,为储能规模化发展保驾护航。


    无歧视并网将消除物理阻隔


    根据《管理规范》,新型储能项目是指除抽水蓄能外以输出电力为主要形式,并对外提供服务的储能项目。


    《管理规范》还界定了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及项目各方的责任主体和责任要求。根据《管理规范》,国务院能源主管部门负责全国新型储能项目规划、指导和监督管理;地方能源主管部门在国务院能源主管部门指导下,建立健全本地区新型储能项目管理体系,负责本地区新型储能项目发展及监督管理;国家能源局派出机构负责对本地区新型储能政策执行、并网调度、市场交易及运行管理进行监管。


    《管理规范》要求,新建动力电池梯次利用储能项目,必须遵循全生命周期理念,建立电池一致性管理和溯源系统,梯次利用电池均要取得相应资质机构出具的安全评估报告等。


    中关村储能产业联盟副秘书长李臻表示,此次明确无歧视并网,将有助于消除储能参与电力系统服务的物理阻隔。


    业内人士认为,结合此前发布的《电化学储能电站安全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等举措,此次《管理规范》的出台将使储能“无人管”“没人敢管”的困局得到根本改善,能够解决储能项目建设环节中的“卡脖子”问题,进一步引导新型储能安全、有序、健康发展,为储能规模化发展保驾护航。


    多地持续加码发展储能


    9月23日,浙江义乌市政府发布《关于征求源网荷储协调发展和加快区域光伏产业发展的实施细则意见的通知》。通知提出,“十四五”末实现义乌全域所有用能数据感知归集,光伏装机容量达到50万KWp以上,储能装机达到100MW/200MWh以上,可中断负荷资源库达到50MW以上。9月18日,河南发布《关于下达2021年风电项目开发方案的通知》,要求2021年度风电项目开发方案全部配置储能。此外,山东、安徽等省也发文,新增了新能源项目强制配建储能的要求。


    分析人士指出,储能在发电侧、电网侧、用户侧发挥削峰填谷的作用,考虑到电化学储能地理位置限制小、建设周期短、成本持续下降等优势,在多重政策驱动下将迎来快速增长。


    多家上市公司加码储能业务,部分项目已经建成并网。业内人士指出,目前风电场发电侧储能仍不具备经济性,政策不断加码有助于推动风储技术进步,从而使得储能快速市场化,提前布局“风电储能一体化”的企业将首先受益。


    在储能板块中,国金证券建议关注逆变器、电池、系统集成相关公司,尤其是具备项目业绩、客户资源优势的公司。

    2021-09-30
  • 中国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论坛在京举行

    9月29日,中国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论坛在京举行。国家电投联合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在论坛上发布的《国家电投建设世界一流光伏产业宣言(升级版)》(以下简称《光伏产业宣言》)。



    《光伏产业宣言》指出,自2016年至今,国家电投光伏装机增长了6倍,超过3500万千瓦,连续5年位居全球首位,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发电企业。


    《光伏产业宣言》提出,将致力于创新光伏发展模式,与能源系统实现高效融合,促进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大规模消纳利用;将抓住全球能源革命发展新机遇,以实现中国“3060”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己任,助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致力于推动光伏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打造万亿级绿色光伏全产业链;将致力于推动光伏产业技术创新进步,促进光伏产业更高质量发展;将致力于开创全球合作共赢新模式,努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据了解,作为光伏产业链领军企业,国家电投未来将全力打造涵盖研发、设计、制造、建设、运营、回收等环节的光伏绿色产业链,到2025年实现新增光伏设备全部的“近零碳”采购。同时,依托光伏储能实证基地定期发布数据分析蓝皮书,促进全产业链技术迭代升级,提升产业引领能力。而且,该公司将率先开展退役光伏组件回收商业应用,到2025年力争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20%。


    国家电投董事长、党组书记钱智民表示,五年来,国家电投以科技创新为产业发展先导,自主研发的光伏电池光电转换效率居世界领先水平,光伏发电装机稳居全球第一,光伏累计发电量超过1300亿千瓦时,减排二氧化碳排放约1亿吨;率先推广应用水光风光互补、渔光农光互补、光伏治沙等技术,累计治沙超过2万亩,探索出一条多能互补、智能协同的能源生态发展道路,已成为全球光伏发电的领跑者。

    2021-09-30
  • 拉闸限电”凸显结构转型紧迫性

    最近,东北地区“拉闸限电”的话题受到广泛关注,特别是在没有提前通知的情况下,部分社区居民用电被拉闸断电,引发当地百姓的议论。


    限电是国际上通行的做法,特别是在全球能源价格大幅上涨的情况下,有序限电能综合降低能源成本,缓冲因能源价格上涨带来的经济波动。但限电并非拉闸断电“一刀切”,保证居民用电是实施有序限电的一个基本前提。这方面,东北部分地区可谓教训深刻。


    限电不是偶然的,受极端天气、能源供应等因素影响,近年来全国不少地方都曾采取限电措施。今年9月份以来,已有江苏、云南、广西、浙江等10多个省份陆续启动限电措施。


    具体到本次拉闸限电,东北地区主要受煤炭供应不足的影响,这背后既有火电企业因煤价上涨导致的发电意愿不足,也有因今夏持续发电使得煤炭库存下降的因素。此外,发电机组停机检修,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发电出力不够等,也影响了一部分电力供应。


    与东北地区不同,南方地区限电的主要原因更多是出于实现“能耗双控”年度目标的主动选择。今年上半年,在我国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2%的背景下,部分省份能耗双控指标未能完成,甚至在能耗强度等关键指标上还出现了不降反升。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2021年上半年各地区能耗双控目标完成情况晴雨表》显示,江苏、广西、广东、福建等9个省份被列为一级预警,这应是上述地区出台限电措施的原因所在。


    无论是煤炭供应不足,还是“能耗双控”目标倒逼,各地在采取限电措施时,都应坚持从实际出发,遵循实事求是原则,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以牺牲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秩序为代价,追求不切实际的高指标,会给来之不易的经济复苏势头制造新的困难。在实际操作中,更要坚持能效优先和保障合理用能相结合、普遍性要求和差别化管理相结合、政府调控和市场导向相结合的做法,强调统筹谋划全国“一盘棋”,最大程度减少对经济运行的不利影响。


    我们注意到,一些地方出台限电措施时已充分考虑到经济运行实际,通过分级分类等精准举措,力求实现“限电不拉闸”。当然,即便是再精准的限电操作,客观上也会对企业个体生产造成影响。从这个角度看,通过转型升级切实把能耗降下来,才是高耗能企业应对限电调控的根本之道。


    从长远看,经济稳定增长离不开能源消费,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需要节能减碳,这是一个两难的选择。而此次“拉闸限电”引发强烈关注,进一步凸显我国加快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转型升级的紧迫性,也要求我们更加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统筹推动减碳与发展。一方面,要以连续性、稳定性和可预见性的政策规范为抓手,约束企业不当能源消费和污染排放;另一方面,要千方百计保护企业合理的生产用能需求,避免超出发展阶段的运动式节能减碳行为。

    2021-09-28
  • 中国石油首款应用型智能加油机器人 在河南销售公司“上岗”

    “点一点手机,就能让机器人加油,全程不用下车,这种电影里才能看到的画面,今天在中国石油变成现实了!”9月27日,中国石油首款应用型智能加油机器人在河南销售公司郑州26站正式“上岗”,作为机器人服务的第一位客户,张先生慨然有感,“真是科技改变生活啊!”





    这款应用型智能加油机器人由中国石油和生产企业合作研发,主要由视觉相机、伺服电机、电磁阀等147种,175个主要零部件组成,其国产化率达到了93%。该加油机器人基于深度学习算法,采用3D视觉识别技术、图像识别、语音识别等人工智能技术以及大数据云平台服务,可实现线上人机交互、AI智能引导、车辆自动识别、精准定位、双向选择加油、异常报警等功能。





    记者在现场看到,加油机器人的“手臂”能在120秒内完成开启汽车油箱、抓取油枪、加油操作、挂枪、关闭汽车油箱等动作,车主可以享受“全程不下车,服务免接触”的安全便捷。同时,机器人依托物联技术和边缘计算技术,加油时也消除了过满外溢现象,减少油气排放,实现绿色低碳。


    与传统加油机相比,加油机器人具有四大优势,一是更安全,关键部件国产化、通过视频及传感器技术,做到人员防护和车辆引导的安全;二是更智能,采用自研智慧系统,搭载视频识别模块;三是更高效,可在较短时间内,长时间不停机连续运行10000小时,完成高精度要求的工作,大幅提高服务效率;四是更便捷,打通APP、移动支付、加油卡支付、电子发票等各个环节,加油流程更加顺畅,顾客的体验感更加舒适。


    据工作人员介绍,客户使用机器人操作也很简便,只需使用“中油好客e站APP”预约“机器人加油”,选择“站点”和“油品品号”,确认支付金额,点击启动即可。


    应用型智能加油机器人的诞生,是中国石油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积极行动,也是加快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发展的坚实步履。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中央提出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国石油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抢抓机遇塑造竞争新优势,在成品油销售领域,围绕打造“油气氢电非”综合性能源补给站的发展定位,着眼应对未来无人驾驶等颠覆性场景,开始了智能加油机器人研发,并将其作为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发展的引领项目。


    在项目推进过程中,中国石油成立了机器人与人工智能联合研究中心,开展六大攻关,研发团队先后组织院士专家召开研讨会10余次,多次与中科院、清华大学等专家学者进行技术交流与方案研讨。经过半年的努力,完成了现场实景验证、率先取得了国家设备防爆认证、率先启动了产品标准和运营规范的编制,推出了首款应用型智能加油机器人,并在加油站应用。


    面向未来,中国石油销售业务还将持续走向数字化、智能化、在线化,通过融合、共享、跨界,为客户提供全产品、全渠道、全路途的服务,把加油站打造成“安全、便捷、绿色、温馨、智能”的“人·车·生活”驿站。

    2021-09-28

  • 首 页  上一页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