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此“青”几许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此“青”几许



    ——黄河“几字弯”生态治理一线故事


    九曲黄河奔流,在中华大地上勾勒出一个大大的“几”字。顶端的“几字弯”片区,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要素俱全,是我国北方多个生态功能交汇区。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关心黄河“几字弯”区域的生态治理,多次深入内蒙古、宁夏、陕西等地考察调研,指出“要大力加强绿色屏障建设”“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强调“要全力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

    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4周年之际,让我们一起倾听来自黄河“几字弯”一线的生态治理故事。

    染绿一片沙拦住一沟土

    一场秋雨过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杭锦旗独贵塔拉镇图古日格嘎查碧空如洗,草绿树茂。

    “我的名字汉语意思是‘宽阔的海洋’,这是我父母当年因饱受风沙肆虐,为我取名时寄予的美好希望。”56岁的牧民乌日根达来指着远处自己亲手栽下的一片沙柳说,“看到绿色我就高兴,因为美好的希望已经实现了。”

    图古日格嘎查位于我国第七大沙漠库布其沙漠的腹地。“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沙漠不断侵袭牧场,贫穷与落后曾困扰着当地牧民。

    乌日根达来还是个精壮小伙时,在妻子支持下,卖掉家里的山羊换回2万元,正式开始植树治沙。

    最初种下的6000多株小树苗,很快就被连日的沙尘暴吞没。乌日根达来吸取教训,探索先设置沙障,固定流沙,再栽树苗。经过近半年的埋头苦干,3000多亩黄沙终于被沙障固住,重新栽种的一棵棵树苗渐渐发芽。

    “当时我就想着,只要能干动,就要坚持把树种下去,为沙漠增添更多绿色。”他说。

    过去30多年里,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乌日根达来带领周边牧民,以超乎想象的坚定信念和顽强意志,持续不懈与沙漠抗争,将树木成活率从30%提升到90%以上,10万亩沙地变成绿洲。

    他还和杭锦旗的治沙英雄们采取“北缘锁边、南部围堵、西部封禁、中部切割”的治理措施,累计治理沙漠达840多万亩。

    黄河“几字弯”攻坚战打响后,乌日根达来觉得更有事做了。“总书记强调要‘加快沙化土地治理’,我们要继续造林种草,系统治理流沙,阻止库布其沙漠扩张,减少对黄河的输沙量。”他说。

    黄河“几字弯”流经几大沙漠,又穿过黄土高原,是黄河中下游泥沙的主要来源地。阻沙入黄,还需加强黄河岸线流沙控制。

    “泥不下山、填饱肚子”,曾是陕西省榆林市米脂县高西沟村人的愿望。为求生存,高西沟人上山植绿固土、整修农田、治坡打坝。

    今年68岁的村民高治周记得,自己十几岁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却总是饿肚子,“大人们说,只要山上有树了,就有口粮了。我就恨不得一天把树栽满,让我能吃饱肚子”。

    数年寒来暑往,如今高西沟处处是美景:蓝天白云下,梯田层层环绕,油松郁郁葱葱,梨园硕果累累。全村荒山治理程度达78%,林草覆盖率为70%,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

    饥饿的记忆远去,高西沟人仍坚持给黄土“披绿”,每年新发展的党员至少要种100棵树苗。高西沟村党支部书记姜良彪说:“借助黄河‘几字弯’攻坚战,我们将继续巩固几十年生态治理的成果,让山更绿,让母亲河水更清。”

    用好一株草守好一亩田

    “我们这片盐碱地,玉米都长不到1米高,这草居然能长到3米,而且浑身都是宝。”看着地里一片高大茂密、茎粗叶长的巨菌草,宝丰村党支部书记刘毅直到现在都觉得不可思议。

    即将成熟的巨菌草,如今可是宝丰村村民的“宝贝”。

    宁夏石嘴山市平罗县宝丰村位于宁夏引黄灌区北部,因蒸发强烈,盐分聚积地表,耕地一半是盐碱地。

    “种啥都长不好,种点儿玉米有时都光长秸秆不结苞谷。”刘毅说,以前地里没奔头,许多村民靠养殖、打工另谋出路。

    三年前,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专家带着原本适宜南方生长的巨菌草,在石嘴山盐碱地试验种植,当年就喜获成功。

    “巨菌草蛋白含量高,是菌菇栽培、牛羊饲养的好原料,而且耐盐碱、根系发达、出草量大、‘吃盐’能力很强。种植一百多天后,土地含盐量下降了约70%。”研究中心高级农艺师周兴德欣喜地说。

    但村民从来没听过巨菌草,怎么鼓励大家种?

    刘毅给村民们算了笔账,一亩巨菌草能收益3000元,是原来种玉米的2倍到3倍,撂荒的土地可以被盘活,村民种植巨菌草的积极性大涨。

    2021年,石嘴山市发展起菌菇生产、饲料加工、牛羊养殖全产业链,带动包括宝丰村在内的几个村共种植巨菌草6000亩。

    如今,菌草已成为沿黄省区生态治理的“先锋军”。针对菌草在北方越冬困难等问题,我国将积极探索通过基因编辑、基因重组等高科技手段,培育适应荒漠化生态修复治理的菌草品种。

    紧邻宁夏平原的河套平原上,“塞上粮仓”守卫战也在进行中。

    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乌兰图克镇东兴村,村民们正将刚收割完的玉米切碎做成饲料。广袤农田边一排排防护林傲然挺立,如同“绿色卫士”。

    “有了防护林,再也不用为庄稼担惊受怕了。”回忆起多年前庄稼苗刚长出一拃高就被沙尘暴掩埋的情景,57岁的村民吕海军感慨地说。

    距离东兴村15公里外,是成立于1960年的临河区国营新华林场。近年来,林场实现了从人工种植到机械造林的跨越,并运用北斗卫星导航等现代科技造林,完成沙地锁边治理后,还扩大了防护林区域。

    经过三代人的努力,林场累计造林3.9万亩,森林覆盖率已达65%,为周边耕地、村庄筑起一道坚实的“绿墙”。

    作为我国重要的粮油生产基地,如今巴彦淖尔市已构建起乔灌草相结合、农林牧一体化的综合防护林体系,有效保障河套灌区1100多万亩耕地稳产高产,促进广大农户增产增收。

    乌兰图克镇党委书记樊海宽说:“黄河‘几字弯’攻坚战打响后,我们全面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步伐,配置高质量农田防护林网,持续发挥防护林稳定的生态效益。”

    修复一方原呵护一泓湖

    不久前,内蒙古乌拉特后旗巴音查干嘎查全体牧民做出一个决定:未来5年内,将梭梭林面积扩大到10万亩,走梭梭接种苁蓉为主、圈养牲畜为辅的路子。

    这个决定对于世世代代以放牧为生的牧民来说并不容易。

    巴音查干嘎查地处黄河“几字弯”荒漠半荒漠化草原区,生态脆弱。要从根本上扭转草原退化,必须摆脱传统的放牧经营模式。

    2021年,乌拉特后旗在部分牧区实施人工种植梭梭接种肉苁蓉项目,这样不仅能防风固沙,还能增收。

    但一开始巴音查干嘎查的部分牧民并不买账,“草原封禁保护影响放牧,加上大家没种过梭梭,不知道结果会咋样。”嘎查党支部书记宝玉说。

    为打消牧民疑虑,宝玉与嘎查党支部成员率先在天然梭梭林接种7000亩肉苁蓉,又在集体草场栽植1.1万亩梭梭。

    两年后,眼看着草场返青,梭梭林成活,肉苁蓉长势喜人,牧民心动了。

    “肉苁蓉明年就能收获,纯收入能有840万元,35%拿来扩大种植面积,剩下的65%分红给大家。”宝玉一抓住机会就给牧民算账。

    现在,生态致富已成为牧民的共识。“草原是我们生存的根本,需要大家共同守护。种好梭梭林,就能治沙、致富两不误。”牧民乌仁查胡说。

    近日,内蒙古启动黄河“几字弯”生态治理攻坚战。内蒙古林草局副局长陈永泉说:“总书记强调要‘保护修复河套平原河湖湿地和天然草原’。我们将聚焦天然草原退化、过度放牧问题,采取围栏封育、草原改良等措施推进退化、沙化草原综合治理,不断提升草原生态质量和稳定性。”

    草原受损的“皮肤”得到舒缓,被誉为“黄河之肾”的湿地湖泊也正在加速修复。

    候鸟又要南飞了。宁夏银川市观鸟爱好者李志军凌晨4点半起床,驱车来到郊区一处湿地,旁观“候鸟大学”教学现场:成群的苍鹭、白鹭育成鸟在成鸟带领下,练习捕食、躲避等技能,为长途迁徙做最后的准备。

    “这些都是小场面,鸟类中的大明星——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小天鹅更有看头!”李志军兴奋地说。

    银川市湖泊湿地星罗棋布,被誉为“塞上湖城”,是中国西部以及东亚—澳大利西亚鸟类重要的迁徙线路和栖息繁殖地。

    但过去因为围湖造田、城市扩张等,湖泊群日渐萎缩。

    李志军从事鸟类观测近20年,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都难见小天鹅的踪影。近两年,他突然发现银川市的小天鹅种群数量逐渐增加,“前年一次性见到了300多只,鸟友圈都轰动了”。

    小天鹅对栖息地要求很高,既需要宽阔水面安全过冬,又需要大范围浅滩沼泽取食。“它们成群出现,意味着湿地生态环境越来越好。”李志军说。

    近年来,随着一批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项目的实施,银川市湖泊湿地万顷碧波再现,湿地保护率达到65.9%,越来越多珍稀鸟类将这里作为迁徙“驿站”。

    河水清清,两岸“青青”,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正在黄河“几字弯”徐徐展开。

    2023-09-18
  • 既治水也治岸 黑臭水体变为幸福河流

    湖北日报讯武汉市黄孝河、机场河,是两条重要的城市内河,曾经面临严重污染,沿岸居民怨声载道。目前,经过治理,两条黑臭水体水质已逐渐好转。

    据了解,这两条河是汉口地区的城市内河,承担汉口地区的主要排涝功能。随着城市的开发建设,合流制溢流污染一度困扰老城区,两条河流的污染日趋严重。2019年长江警示片曾披露,机场河存在突出水环境问题。

    针对披露的问题,武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改变过去单一突破、表面施治的模式,既治水也治岸,既治污水又治雨水,既重视项目建设,更突出项目管理。武汉市相关负责人介绍,力争通过两条河流的治理,交出一份合格的流域水环境治理答卷。

    2019年以来,武汉市累计投入50余亿元,市、区两级共同推进两条河流综合治理。经过治理后,围绕黄孝河和机场河,武汉新建污水处理设施3座,新增污水日处理能力23万吨;新建溢流污水处理设施2座、调蓄池3座,新增溢流污水日处理能力86万吨、新增调蓄能力45万吨;完成64公里管涵清淤修复;每日新增生态补水37万吨。目前,机场河、黄孝河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原来沿岸都是熏人的臭味,现在水不臭了,还多了散步的地方。”武汉市东西湖区将军路街马池墩社区居民张钢兰说,如今的机场河有美景有花香,武汉市的治理还是下了大力气,居民很满意。

    据悉,以黄孝河、机场河水质改善为契机,武汉市将坚持流域综合治理,持续推进“三湖三河”等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计划投入150余亿元,打造更多让群众满意的幸福河湖。

    2023-09-15
  • “炸街”扰民,公益诉讼还“静”于民

    今年4月,江苏省常熟市检察院牵头苏州市常熟生态环境局、国际声学产业技术研究院召开“听见35分贝美好”噪声管控与治理研讨会。


    “装了抓拍系统后,改装车‘炸街’现象明显减少了,我们终于能睡个安稳觉了。”近日,江苏省常熟市检察院检察官刘新来到辖区某主干道周边住宅区进行回访时,市民王阿姨说道。

    王阿姨口中的轰鸣声,来自非法改装的机动车和进口的大功率轿车、跑车瞬间启动和加速发出的声音,其分贝往往超过人体能接受的范围。今年4月以来,常熟市检察院充分发挥公益诉讼检察职能,依托该地声学产业优势,推动改装车“炸街”多发区域的属地政府试点安装2个“违法鸣笛抓拍系统”,有效破解公安机关取证难题。

    日前,该院从常熟市便民服务中心“12345民生服务热线”平台得知,近四个月以来,市民关于改装车“炸街”噪声污染的投诉量逐月下降,8月环比下降8%。

    改装车“炸街”屡遭市民投诉

    今年3月,江苏省检察院联合该省生态环境厅召开动员部署会,决定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噪声污染治理专项行动。常熟市检察院依托与该市便民服务中心会签的《关于建立公益诉讼案件线索移送机制的意见》,建议该市便民服务中心对市民举报的噪声污染线索进行研判。

    经研判发现,2022年以来,噪声污染投诉占全市生态环境领域群众投诉量的33%。其中,交通噪声污染问题尤为突出,来源主要是改装车车主出于追求刺激、炫耀等心理,在一些限速较高的主干道、国道或者商业街集中路段进行“炸街”。

    接到线索后,检察官立即前往上述地点进行走访,并向周边群众询问具体情况。“半夜总是能听到‘轰轰’的发动机声,有时刚入睡就被‘炸’醒,再也睡不着了。”面对检察官的询问,市民王阿姨一脸惆怅。

    随后,检察官又先后走访公安局交警大队、生态环境局等部门了解情况。经调查得知,改装车车主通常在深夜交警数量不足时开始“炸街”,交管部门也多次进行巡查,但由于改装车车速较快,监管和取证都存在困难,即使发现也很难将其拦截。今年4月,检察机关对该线索予以行政公益诉讼立案,并向公安机关发出磋商函,督促有关部门积极履职。

    科技赋能破解取证难题

    “接到磋商函后,我们立即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改装车违法行为专项整治行动,组织警力加大排查力度。”据常熟市公安局副局长唐宇介绍,公安机关除了每日进行集中巡查外,还安排交警在噪声污染高发路段设卡,对跑车、越野车、大排量摩托车是否存在无牌无证、非法改装等问题进行排查。

    然而,由于交通领域噪声污染防治取证问题的专业性较强,执法力度虽然加大,证据固定不及时的问题还是无法得到解决,依然“治标不治本”。为此,常熟市检察院联系到“苏州·中国声谷”国际声学产业技术研究院(下称“研究院”)商讨破题之策。

    “可以尝试引入‘违法鸣笛抓拍系统’,该系统可以自动排除刹车、胎噪等环境干扰,利用声学相机实时监测鸣笛、油门轰鸣等噪声并抓拍形成音视频。”研究院噪声治理工程事业部负责人刘畅提出建议。

    进行可行性评估后,检察机关协同公安机关推动改装车“炸街”多发区域的属地政府试点安装2个“违法鸣笛抓拍系统”。“系统‘捕捉噪声-定位车辆-车牌识别-固定证据-消息推送’耗时不超过两秒。”唐宇说。

    “7月22日深夜,系统抓拍到了一辆不断踩油门轰鸣‘炸街’的改装车,噪声超过85分贝,锁定涉案车辆后,我们发现车主加装了两根排气管,公安机关第一时间对其作出罚款500元的行政处罚并批评教育。”常熟市公安局交警大队民警介绍道,目前公安机关已经依托该系统对12人次12辆车进行行政处罚,有效破解了取证难题。

    凝聚防治合力实现常治长效

    “除了交通领域的噪声污染外,工业噪声、建筑噪声、社会生活噪声等也是困扰群众的难题,但治理过程涉及生态环境、城管、交通、住建、公安等多个部门,这种‘九龙治水’的管理模式可能会造成噪声污染‘谁都能管、谁都没管’的局面。”刘新表示。

    为了凝聚噪声污染防治合力,常熟市检察院先后5次与市公安局、生态环境局、住建局等职能部门召开联席会议,就噪声污染线索的发现和移送、防治要点难点等方面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针对新修订的噪声污染防治法的新增规定进行细化分工,初步形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部分条款部门职责分工方案》,推动建立噪声污染综合整治长效机制。

    “检察机关通过发挥公益诉讼职能,积极推动相关部门进行交通领域噪声污染防治,还夜晚以宁静。目前抓拍系统试点反馈良好,我们正在加快与公安机关对接,实现在辖区内全面推开,守护群众‘耳边的安宁’。”苏州市人大代表、国际声学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卢明辉在最后说道。

    声音“飙车炸街”不容放纵

    近年来,来自改装的摩托车和汽车的噪声,成了噪音污染里最常见的扰民声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第四十七条明确规定,“机动车的消声器和喇叭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禁止驾驶拆除或者损坏消声器、加装排气管等擅自改装的机动车以轰鸣、疾驶等方式造成噪声污染”。


    “飙车炸街”不仅会造成嗓声污染,非法改装车辆也会对交通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增加交通事故的发生率,扰乱社会公共秩序,影响社会安定和谐。同时,非法改装车辆也滋生了见不得阳光的黑灰产业利益链条。因此,必须对“飙车炸街”进行大力打击整治。

    2023-09-07
  • 生态环境部:进一步加强黑臭水体整治 持续改善人居环境

    新华社记者高敬


    生态环境部近期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黑臭水体整治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当前黑臭水体治理成果如何?下一步如何推进消除黑臭水体?30日,生态环境部水生态环境司负责人就相关问题进行了解读。

    据介绍,2018年以来,生态环境部联合有关部门印发实施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实施方案、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环境保护行动方案等政策文件,督促各地以提升城市污水垃圾收集处理效能为重点,强化各类污染源治理,加快补齐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短板,努力从根本上消除城市黑臭水体。

    这位负责人说,截至2022年底,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县级城市黑臭水体消除比例达到40%,昔日一条条黑臭水体变成一道道靓丽风景线,人居环境得到改善,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提升。

    同时,一些地方黑臭水体治理还存在覆盖范围不全、措施不够精准有效、长效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影响整治成效。

    为推动地方深入开展黑臭水体整治,让治理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城乡群众,生态环境部对进一步做好黑臭水体整治环境保护工作进行了部署。

    ——深化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省级环境保护行动。这位负责人介绍,省级生态环境部门联合有关部门,每年组织开展省级行动,推动完成黑臭水体治理年度目标任务。

    自2023年起,将县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直接影响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治理成效的城乡结合部,以及城市实际开发建设区域,均纳入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环境保护行动工作范围,实现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监管无死角、全覆盖。

    ——分步推进县城黑臭水体整治。河北、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等7个省份,压实市县地方政府责任,组织开展县城建成区黑臭水体治理,于2023年12月底前建立黑臭水体问题清单,对清单内的黑臭水体科学制定系统化整治方案,扎实开展整治,到2025年,县城黑臭水体基本消除。

    其他省份因地制宜稳步推进县城黑臭水体整治,并同步建立拟纳入治理的黑臭水体问题清单,到2025年,力争县城黑臭水体有较大幅度减少。

    这位负责人表示,为保障黑臭水体治理工作见到实效,生态环境部将加强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及时推动解决工作推进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指导地方积极谋划和申报生态环保金融支持项目,建立黑臭水体治理多元投入渠道。支持地方实施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项目,利用关联产业增值反哺黑臭水体治理投入。

    同时,生态环境部还将加强指导培训,推动地方提升黑臭水体整治监管能力。

    此外,生态环境部将结合污染防治攻坚战强化监督检查工作安排,联合有关部门开展黑臭水体治理成效抽查,对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工作滞后地区予以预警通报。建立健全黑臭水体清单动态管理机制。对于返黑返臭的水体,督促各地限期整治。

    这位负责人说,要发挥卫星遥感“天眼识污”作用,畅通“城市水环境公众参与”微信公众号等群众监督渠道,让黑臭水体无所遁形。

    2023-08-31
  • 集众智谋良策再创防沙治沙新奇迹 ——“三北精神”理论研讨会侧记

    营造林1.31亿亩,超级“碳库”和纯净“氧吧”名副其实。

    种草3.18亿亩,草原“带薪休假”辽阔壮美,北疆万里绿色长城日益牢固。

    防沙治沙1.38亿亩,绿进沙退,京津“风沙源”变成了首都“后花园”。

    ……

    8月15日,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自治区党委政府主办的“三北精神”理论研讨会在呼和浩特召开。会上,内蒙古十年来的生态文明建设“成绩单”令人瞩目。



    研讨会既是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举措,也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时的重要指示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行动。本次研讨会不仅邀请了众多国内知名专家学者,还增加了实地考察等环节。与会专家发表真知灼见,交流思想观念,碰撞思维火花,深刻阐释了“三北精神”的丰富内涵、理论意义、时代价值和实践路径。

    “经过长期不懈努力,三北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5.05%增长到13.84%,45%以上可治理沙化土地面积得到初步治理,61%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有效控制,4.5亿亩农田得到有效保护。”研讨会上,全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专职副主任徐济德的介绍令人振奋。

    近半个世纪以来,三北地区广大干部职工和人民群众坚持不懈地防沙治沙,创造了荒漠变绿洲、荒原变林海的生态奇迹,培育了河北塞罕坝林场、内蒙古库布其、山西右玉、陕西延安、新疆柯柯牙等一批绿色治理典型,也涌现出王有德、石光银、牛玉琴、八步沙“六老汉”等一批造林治沙英雄,形成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的“三北精神”。

    “‘三北精神’是在我们党的正确领导下,从‘三北’工程具体实践中锤炼来的,是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中铸就的宝贵财富,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彰显出伟大的精神力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张兆刚的话切中肯綮。召开理论研讨会,就是要进一步挖掘和阐释“三北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大力弘扬“三北精神”,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把祖国北疆这道万里绿色屏障构筑得更加牢固,在建设美丽中国上取得更大成就。

    库布其治沙,世界瞩目。“历史上的杭锦旗曾一度饱受风沙侵害,出现了地不打粮畜无草,做饭取暖没柴烧的局面。近70年来,沙区干部群众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久久为功践行‘三北精神’,因地制宜发展绿色产业,从单纯治沙转为治用结合,被称为‘死亡之海’的库布其焕发出勃勃生机。”研讨会上,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副旗长方立妍回忆起治沙过程,感慨颇深。

    “三天不刮风,不叫三盛公。”这句谚语生动地描述了巴彦淖尔市磴口县乌兰布和沙漠当年的“狂野”。历届磴口县委政府带领全县人民不畏艰辛、迎难而上、矢志不移向沙漠进军,战风沙、保家园、促发展,形成了“一种精神传承、两山理念引领、三生共赢发展、四方主体参与、五域系统施治”的防沙治沙“磴口模式”。在磴口县县长李志雄看来,凝聚着智慧、汗水的先进经验和模式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并不断转化为人民的福祉。如今,磴口县也开辟了新能源产业板上产绿电、板间长绿草、板下变绿洲的三产融合发展新赛道。“我们将坚决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发出的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创造新时代防沙治沙新奇迹动员令,立志在黄河‘几’字弯攻坚战中冲在第一线、当好排头兵,努力建设新时代防沙治沙模范区。”李志雄说。

    创新的成果,智慧的结晶,凝聚起建设美丽中国的力量。北京市园林绿化局一级调研员张启生表示,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继续发扬“三北精神”,坚持绿色首都功能定位,按照城市总体规划要求,扎实推进全市科学绿化,继续优化绿色空间布局,提升森林碳汇能力,重点在“增绿、提质、保绿、惠民”四个方面发力,实现“生态美”和“百姓富”有机统一。

    “认真学习宣传、大力弘扬传承‘三北精神’,事关国家重大战略的顺利实施,事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愿景实现,事关全球生态治理的中国贡献。”辽宁省林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秦秀忱认为,要拿出勇担使命的初心,亮出不畏艰辛的决心,永葆久久为功的耐心,才能战胜这些困难挑战,在荒漠中筑就坚实的“绿色长城”。

    与会嘉宾纷纷表示将始终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大力弘扬“三北精神”,进一步总结理论成果、实践成果、制度成果,为建设美丽中国输出源源不竭的精神力量,不断向历史和人民交出新的优异答卷。(记者宋爽陈春艳)

    2023-08-17
  • 工业和信息化部: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和绿色低碳技术支撑体系

    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副司长丁志军8月15日表示,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和绿色低碳技术支撑体系,推动工业绿色化转型。






    丁志军是在15日中国环保机械行业协会在京主办的环保装备助力生态文明建设主题活动上作出上述表述的。







    丁志军说,大力发展环保产业,是推动传统制造业绿色转型升级的重要保障,也是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打造新经济增长点的迫切需要。工业和信息化部定期发布《国家鼓励发展的重大环保技术装备目录》,围绕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土壤污染修复等细分领域,遴选发布了一批重大环保技术装备,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的推广应用。







    上海崇明绿华镇华星村千亩蟹塘的水面上覆盖着连片的太阳能光伏板(2023年7月25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金立旺摄







    他表示,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和绿色低碳技术支撑体系,统筹推进产业结构高端化、能源消费低碳化、资源利用循环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制造流程数字化、产品供给绿色化转型,构建环保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不断提升行业绿色竞争力。







    据了解,近年来,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积极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能源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升。“十四五”以来,工业能耗强度持续下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6.9%。2022年环保装备制造业产值同比增长2.2%,达到9600亿元,新能源汽车、光伏产业快速发展,绿色增长新动能不断培育。(记者陈冬书、张辛欣)

    2023-08-16
  • 库伦旗综合治理科尔沁沙地271万亩

    近年来,库伦旗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扎实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坚定不移走出一条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草方格沙障在沙区形成一道美丽的风景。

    今年50岁的库伦镇瓦房牧场村民桂荣,这些日子都在场区北侧的沙化土地治理项目区里打工,栽树、浇水、埋设沙障,与乡亲们积极参与到治沙造林工作中。说起这里的治沙绿化桂荣不无感慨:“记得我十多岁的时候,风沙特别大,出门眼睛都睁不开,地里的禾苗都刮走刮死了。经过绿化,风沙逐渐被固定住了,你们看现在这地里的苞米长得有多好。”



    乡亲们在进行沙障埋设工作。

    几十年来,库伦旗积极开展土地沙化治理工作,收到了良好效果。2023年实施的库伦旗南部片区沙化土地综合修复工程库伦镇瓦房牧场项目区,总面积2600亩,由北京绿动生态科技有限公司通辽分公司承建,根据项目区立地条件采取块混、条混等混交模式,主要种植锦鸡儿、榆树、黄柳、樟子松等。为提高苗木的成活率和保存率,在通辽市重大项目办的协调下,还配套实施了生物沙障工程,该项目区实施以秸秆、稻草为主的生物沙障2000亩,目前已完成沙障建设800亩。

    欧投行通辽科尔沁沙地综合治理库伦旗项目经理苏小虎介绍道:“瓦房牧场项目区是欧投行贷款科尔沁沙地综合治理项目,总面积2630多亩,主要种植榆树、沙柳、小叶锦鸡儿、后期还有樟子松、山杏、杨树,现在正在做沙障,有沙障的固定作用,成活率就高了。”



    空中俯瞰被治理好的库伦北部沙区一角。

    库伦旗地处燕山余脉与科尔沁沙地交替地段,南北地貌差异明显,由南至北依次为石质浅山、黄土丘陵、沙沼坨甸区,属科尔沁沙地南缘干旱沙漠区,库伦旗沙化土地主要集中在库伦镇、六家子镇北部及额勒顺镇、茫汗苏木,面积约319万亩。

    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库伦旗坚持不懈开展以“南治沟、北治沙”为重点的生态建设大会战,同时结合国家治沙造林政策,先后实施了“三北”防护林、沙源治理、退耕还林还草、防沙治沙工程和通辽市“5820”“双百万亩”“323”等林业生态建设示范工程及草原封禁保护、封山育林等措施,已建成相对健全的生态屏障,累计综合治理科尔沁沙地271万亩,全旗森林覆被率由解放初期的3%提高至目前的34%,林草植被盖度由25%提高至55%。



    库伦旗境内穿沙公路两侧,曾经裸露的沙丘已被绿色植被覆盖。

    依据2019年通辽市第六次荒漠化沙化土地普查数据显示,该旗还有流动沙丘22万亩,半固定沙地26万亩。通过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补植补造、灌木栽植、沙化草原裸斑修复、欧投行贷款人工造林项目等,正在实施的治理项目区17万亩;沙漠旅游景区6.5万亩;已经治理区植被群落不稳定需项目巩固提升23.2万亩;未治理1.3万余亩通过封禁保护及补播改良进行综合治理。

    库伦旗自然资源局局长张贵艳说:“库伦旗从摸清底数,分类施策;制作计划,分期实施;争取政策,项目倾斜;完善机制,加强管控四个方面进行全面推进,全力打赢打好科尔沁沙地歼灭战。”

    2023-08-11
  • 两高:这些污染环境行为或可判7年以上

    在首个全国生态日即将到来之际,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发布《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23〕7号,以下简称《解释》)。《解释》自2023年8月15日(首个全国生态日)起施行。

    《解释》根据刑法修改情况,针对司法实践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从司法环节发力,依法惩治环境污染犯罪,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提供有力司法保障。《解释》主要明确了如下问题:

    一是调整污染环境罪的定罪量刑标准。刑法修正案(十一)将刑法第三百三十八条规定的污染环境罪由原有的两档法定刑调整为三档,并修改完善了升档量刑的标准。根据修改后的刑法规定,《解释》重新设定了污染环境罪的定罪量刑标准,细化新增的第三档刑适用情形,明确对具有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地核心保护区等依法确定的重点保护区域排放、倾倒、处置有放射性的废物、含传染病病原体的废物、有毒物质,造成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或者国家重点保护物种栖息地、生长环境严重破坏等情形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形成对环境污染违法犯罪的强大震慑。

    二是明确环境数据造假行为的处理规则。《解释》贯彻刑法修正案(十一)立法精神,对承担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监测、温室气体排放检验检测、排放报告编制或者核查等职责的中介组织的人员,实施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犯罪的定罪量刑标准作出明确。同时,针对实践突出问题,《解释》进一步完善了对破坏环境质量监测系统行为适用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的处理规则,依法惩治环境领域数据造假行为,推动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环境权益。

    三是明确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的宽严相济规则。一方面,《解释》衔接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将实行排污许可重点管理的单位未取得排污许可非法排污的行为,明确为从重处罚情形,做到当严则严。另一方面,明确可以根据认罪认罚、修复生态环境、有效合规整改等因素,在必要时作从宽处理,体现恢复性司法理念,做到当宽则宽,确保案件处理取得良好效果。

    这是1997年刑法施行以来最高司法机关就环境污染犯罪第四次出台专门司法解释,充分体现了“两高”依法严惩环境污染犯罪,助力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立场。

    下一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将深入贯彻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指导地方各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严格贯彻执行刑法和司法解释规定,充分发挥司法职能作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服务保障中国式现代化。

    2023-08-11
  • 提升灾害预防应用能力 长二丙成功发射环境减灾二号06星

    8月9日早间,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环境减灾二号06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该卫星将有效提升我国灾害预防、应急管理、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业务化应用能力。



    图为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航天科技集团一院供图)

    环境减灾二号06星是《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中的遥感业务卫星,搭载S波段合成孔径雷达分系统和应急数据处理分系统等有效载荷。S波段合成孔径雷达可不受云、雨等干扰,有效弥补光学卫星易受天气因素影响的不足。应急数据处理分系统可通过星上实时成像、热点区域信息提取及预处理,大幅提升突发环境事件的卫星遥感数据保障能力和应急响应能力。

    环境减灾二号06星将为减灾、环境相关领域业务化应用提供基础数据保障,并服务于国土资源、水利、农业、林业等行业。该卫星还将与05星在轨组网运行,初步建成应急管理、生态环境业务卫星星座及其配套的天地一体业务应用系统,进一步满足相关领域中分辨率合成孔径雷达数据供给需求。

    据悉,本次发射任务,国家航天局负责环境减灾二号06星工程组织管理、重大事项组织协调、发射许可审批,国家航天局对地观测与数据中心承担工程大总体工作;应急管理部、生态环境部负责各自应用系统建设和运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五院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负责卫星系统抓总研制,一院负责运载火箭系统抓总研制;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和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负责地面系统建设和运行。

    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是我国现役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中服役时间最长的火箭,作为一名“金牌老将”,其具有飞行子样多、可靠性高、发射周期短、运载能力适中等优点。

    目前,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有两种构型,两种构型的主要区别在于整流罩的直径,本次任务采用的是3.35米直径整流罩两级状态基本型,该状态全箭总长约42.3米,全箭起飞质量241吨。

    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总体主任设计师邢建伟介绍,2023年,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发射次数将再创新高,年底前,还将转战三个内陆发射场进行高密度发射。研制团队将持续推进火箭去任务化技术状态管理和发射场流程优化,严控产品质量,进一步提升发射效率,更好满足任务需求。

    2023-08-09
  • 8月15日将举办首个全国生态日主场活动

    记者从国家发展改革委获悉: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决定,将8月15日设立为全国生态日,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活动。今年8月1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中央宣传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等部门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在浙江省湖州市举办首个全国生态日主场活动。

    活动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主题,将举办主场活动开幕式、生态文明重要成果发布会、生态文明建设经验交流会及绿色低碳创新大会等活动。

    全国生态日当天,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发展改革委也将会同本地区有关单位结合实际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

    2023-08-09
  • 又见太湖碧波漾:17年,南太湖走出一条以生态保护促产业发展的变迁路



    湖州南太湖畔的月亮酒店。拍友刘斌摄

    炎炎盛夏,太湖南岸却游人如织。滨湖大道宛如长龙蜿蜒,沿岸芦苇随风摇摆,龙之梦乐园里处处回荡着孩子们的欢声笑语,远处丘陵绵延起伏,大片湿地绿意盎然,近处一轮明月入湖,原来是月亮酒店的倒影随碧波荡漾……

    17年前,南太湖还是一片荒凉模样,经济社会发展远远不及已是群雄四起的太湖北岸,世人称之为“倾斜的太湖”。

    “南太湖开发问题一直是我脑子里装的一个问题。”2006年8月1日至2日,带着这份牵挂,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轻车简从前往南太湖考察,从生态保护讲到产业开发,为南太湖擘画了方向。

    17年后,我们沿着习近平同志当年的考察路线,从南太湖的变迁里,探寻这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守着太湖不能“没水喝”

    “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为代价”

    ——2006年8月,习近平同志在湖州调研南太湖开发治理工作时强调

    李东民是南太湖治理的亲历者之一,2006年,他任太湖旅游度假区管委会旅游发展局副局长。彼时,面对南太湖岸边连片的芦苇荒滩,湖面遍布的养殖围网和密不透风的渔民“住家船”,他一筹莫展。

    更让人发愁的是,周边水泥厂、印染厂和野蛮生长的纺织作坊不分白天黑夜隆隆作响,到处是灰尘和裸露的矿山,快速工业化带来的污染让太湖水浑浊发黑,行人距湖岸几十米就已经臭不可闻。“身处太湖不见湖”“守着太湖没水喝”,是当时湖州人的真实写照。

    湖州人,亟待一场改变。2006年8月2日,湖州长兜港海事码头。习近平同志登船前往无锡,横穿整个太湖。从无锡回来,他又到长兴太湖畔调研。当天下午,习近平同志在长兴行政中心听取湖州市关于南太湖综合治理及开发工作情况汇报。他对当地干部说:“我们要实现双赢,既要保护生态,也要发展经济,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为代价,生态很好反过来可为经济发展提供一些增长点。”

    思路一变天地宽。太湖旅游度假区管委会率先制定《太湖生态治理规划》,承诺度假区永不向太湖排放一滴污水。为了从根本上提升向太湖排污的内河水质,湖州铁了心整治当地重要的石矿产业,仅长兴县就关停300余座矿山进行生态修复。

    当下,湖州依旧严字当头,对太湖沿岸以及入太湖河流沿线的开发作出严格规定,杜绝污染入湖。

    南太湖的变化,百姓感受最为深刻。66岁的小梅村村民沈伯兴前半辈子和一家老小就定居在船上捕鱼为生,生活垃圾、污水直排太湖,蓝藻肆虐时,就像生活在一片垃圾场里。现在,他们搬进了太湖边白墙黑瓦的渔民新村,沈伯兴还成了龙之梦乐园一名薪酬稳定的划船工。

    “不久前单元楼还免费安上了电梯,日子越来越舒心。”沈伯兴笑着跨上电瓶车,几位老友正催着他去太湖边看风景呢。

    水清了,人笑了。以习近平总书记“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为代价”的嘱托为指引,湖州市入太湖水质已连续15年稳定保持在Ⅲ类以上。



    发展“高、新、特”

    “南太湖的开发,要高、新、特,不能搞成败笔,败笔就是一般化”

    ——2006年8月,习近平同志在湖州调研南太湖开发治理工作时强调

    在2006年8月的那次调研中,习近平同志对当地干部说:“环太湖一圈从旅游开发角度讲,别的地方开发已经达到一定程度了,你们这里还是原生态,本身就是个宝,如果把原生态适度开发以后,变成一个旅游产业,更是个宝。作为旅游业发展起来,对整个经济结构调整是一个贡献,是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也是腾笼换鸟。”

    当时,太湖北岸的苏南早已打出“太湖牌”开发旅游,苏州、无锡更是获批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南太湖如何定位,才能避免与环太湖其他区域的同质化竞争?

    习近平同志特意提醒道:“南太湖的开发,要高、新、特,不能搞成败笔,败笔就是一般化,一般化就没人来,不仅没人来,反而把原生态给破坏了。”牢记习近平同志的嘱托,长兴一等就是9年。

    34公里长的湖岸线,让“得太湖势”的长兴站在项目与资本的风口,平均每天都有至少一个客商团队前来考察投资。但长兴一直将引进高端旅游休闲项目作为沿太湖核心区域开发的唯一选择,先后拒绝了上百家客商的投资,直到2015年太湖龙之梦项目的规划图第一次在长兴太湖图影管委会原党工委书记成仁贵面前摊开时,他知道,终于等到了。

    8家酒店共28000间客房、75000个演艺席位、25000个停车位、30万平方米宴会会议厅,集星级酒店群、太湖古镇、国际大马戏、动物世界、嬉水世界、冰雪世界、欢乐世界、海洋世界、东方盆景园、大型酒吧街、养老公寓、快乐农场、购物中心于一体,总占地面积1.2万亩,这是长兴有史以来最大的项目。

    也正是长兴对太湖岸线的坚定守护和执着等待,当年62岁的上海长峰集团董事长童锦泉决定要把这座宏大的梦想之城造在南太湖这片热土上。

    今年1月至7月,龙之梦迎来游客62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32亿元,同比增长48%。

    发展“高、新、特”旅游产业,龙之梦不是开始,更不是结束。

    每到夜晚,月亮酒店的灯光就会点亮太湖南岸的天空。这个由国际知名建筑大师马岩松操刀设计的曲面建筑,2012年落成,已成为太湖南岸的打卡地标。

    年初至今,湖州影视城已经接待了20多个剧组,超18万名游客。这里曾是湖州最大的国营造纸厂,因污染关停几经转手后变废为宝,化身为全国最大的民国风影视城。

    随着一大批“高、新、特”文旅项目拔地而起,太湖南岸风光渐起,滨湖文旅产业规模总量已达上千亿元。不久前,交通运输部评选2022年度“十大最美农村路”,江浙两省四市(苏州市、湖州市、无锡市、常州市)环太湖公路成功上榜。

    西起长兴县夹浦镇,途经长兴县、太湖旅游度假区、吴兴区,东至浙苏省界的胡溇村,全长416.2公里的滨湖大道,围绕着太湖的浩渺烟波,这分明就是那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南太湖新区滨湖街道

    产城景融合发展

    “充分利用开发治理南太湖的‘倒逼’效应,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

    ——2006年8月,习近平同志在湖州调研南太湖开发治理工作时强调

    黄金湖岸线蜕变的同时,一条城市天际线也日渐成型。

    沿着滨湖大道一路向东,我们来到南太湖未来城建设工地现场。蓝天白云下,机械声隆隆,40幢总面积300万平方米的产业大楼屹立其中,CBD中心建筑群呼之欲出。

    楼还在建,未来城指挥部办公室主任蔡加星已忙着“填楼”“兴楼”。“招商团队会反复讨论评估,筛选出适合落地的优质项目,再分配至各个区块。”蔡加星介绍,今年上半年,南太湖未来城新引进项目23个,涵盖总部经济、高端商务、文化创意、金融服务、科技创新等新兴业态。

    这里是南太湖新区,省级新区之一,承载着湖州乃至全省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新期待,彰显了谋求发展的大格局。

    习近平同志曾经强调:“南太湖开发,不要这个是长兴的、那个是吴兴的,它可以分片开发,但一定是一个统筹的规划,统一的特点,不能是一个个小而全、不相干,也不能是谁来了就给谁开发。”

    按照习近平同志的要求,南太湖开发绝不囿于旅游产业,也绝不囿于一县一区,这是浙江全省谋求高质量发展的大事。2019年4月30日,湖州南太湖新区获批,一场从旅游产业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实践在太湖南岸铺陈开来。

    夏风徐徐,走进弁山脚下的南太湖生物医药产业园。这里原是一片废弃矿山,经过生态修复和整治提升后,一座依山傍水的现代化产业园拔地而起,如今已成为十几家生物医药企业和创新研发机构的集聚地。

    作为湖州生产力布局的核心引擎,眼下,南太湖新区正立足生态优势,全力打造以新能源汽车、半导体及光电通信、生命健康和休闲旅游为核心的“3+1+N”绿色产业体系,重塑产业形态,提升发展品质。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南太湖新区完成备案固投3亿元以上项目23个,实现GDP增长7.9%,高新技术产业增长13.1%,增幅均居全市第一。

    “充分利用开发治理南太湖的‘倒逼’效应,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

    习近平同志的叮嘱犹在耳畔回响。拥湖发展,向绿而生。这座“产、城、景”融合的高能级平台,正为“一定要把南太湖建设好”勾勒出新的发展画卷。

    17年,又见太湖碧波漾,那是生态环境的欣欣向荣,那是锐意发展的蒸蒸日上。

    2023-08-08
  •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湖北宜昌:发展绿色航运 保护大美长江

    新华社武汉8月7日电题:湖北宜昌:发展绿色航运保护大美长江

    新华社记者王自宸、崔俊杰

    华灯初上,湖北宜昌长江两岸流光溢彩。乘坐“长江三峡1”轮夜游长江,闻不到刺鼻的油烟味,听不到嘈杂的轰鸣声,只有江风习习,夜色如画。



    8月4日,游客前去乘坐“长江三峡1”轮。新华社记者伍志尊摄

    “长江三峡1”轮是一艘纯电动游轮,一次充电能续航100公里以上。国网宜昌供电公司数据显示,今年1至7月,这艘游轮用电总量达到69万千瓦时。对比同型常规燃油动力船舶,相当于减少500多吨的二氧化碳排放。

    宜昌交运长江游轮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刘军说,“长江夜游”将城市景观、水电文化、三峡特色和夜间休闲深度融合,已成为宜昌旅游的一张亮丽名片。

    地处长江中上游分界点的宜昌,是三峡大坝和葛洲坝等水利枢纽所在地,也是长江流域生态敏感区和长江航运转承点。每年在此过闸的船舶约5万艘次,船舶航行、待闸期间会产生污水、垃圾、噪声、废气等,污染治理任务较重。

    为推动源头治污,近年来,宜昌大力推进码头岸电建设及新能源船舶应用。截至目前,已在宜昌沿江60余个码头建成168台(套)岸电设施。国网宜昌供电公司岸电运维服务人员李兴衡介绍,宜昌岸电项目自2019年5月陆续投运以来,累计为1.9万艘次船舶提供清洁岸电2939万千瓦时,绿色岸电已成为船舶待闸期间动力的主要来源。



    8月4日,国家电网宜昌供电公司岸电运维人员在秭归港供电趸船查看岸电系统专用接地线运行状态。新华社记者伍志尊摄

    在实行“以电代油”降低空气和噪音污染的同时,交通运输部门还积极推进船舶油污水、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清理转运。

    在位于三峡大坝上游的秭归港,“世纪传奇”轮正缓缓靠泊,宜昌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秭归服务区同时接到一条订单。原来,该游轮船员通过手机小程序申请了垃圾接收的上门服务。服务区很快安排一艘污染物接收船前往服务。约半个小时后,“世纪传奇”轮内的生活污水和垃圾就被清理转运。

    宜昌市交通运输局总工程师望明告诉记者,过去往来船舶会直接将污水、垃圾倾倒进江中,影响长江水质。为此,宜昌市联合有关部门,在三峡大坝上下游建设了12个污染物接收码头,推动船舶污染物船上分类储存、港口分类接收转运、岸上利用处置全链条闭环管理。



    8月4日,船舶停靠在秭归港码头。新华社记者伍志尊摄

    水变清了、岸变绿了、江豚变多了……发展绿色航运的一系列措施带来看得见的成效。数据显示,长江干流宜昌段水质去年稳定达到Ⅱ类标准,被誉为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指标生物”的江豚长期安居宜昌,数量稳步增长。

    2023-08-07

  • 首 页  上一页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