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观察 | 读懂百年庆典 读懂初心使命




    新华社记者谢环驰摄

    今天,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在这个重大而庄严的日子,中国共产党首次在天安门广场以庆典的方式,庆祝“党的生日”。

    100面红旗迎风招展、飞机组成“100”字样掠过长空、100响礼炮响彻云霄,1921、1931、1941……2021,搭乘钟摆的翅膀,百年历程浓缩在短短几十秒中,让人们的思绪穿越时空。

    庆典浓缩百年奋斗史诗,打开一扇瞭望之窗。从中我们可以读懂百年大党“为什么能”的如磐初心,读懂百年大党面向新征程的忧患警醒,读懂百年大党对未来的必胜信心。

    一个主题贯穿始终——

    100,是数字,也是一段历程。

    这段历程,之于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牺牲和创造的历史,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在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总结中国共产党的各个历史时期,每一个阶段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基础和条件。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沿着一条正确的道路,始终掌握着历史主动,民族复兴的进程步步深入,成果程程更新。



    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鞠鹏摄

    “中华民族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从与各个历史时期相对应的成果,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从历史高度把握社会发展规律和大势的自觉。

    一百年前的觉醒,一百年来的奋斗,连接着中国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习近平总书记以这样的“大历史观”,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

    历经百年奋斗,承载伟大梦想的航船,如今驶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的航道。

    不可逆转!这是何等豪迈的宣示。

    习近平总书记这一宣示标示了百年来党的历史发展新方位。

    庄严宣告振奋人心——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习近平总书记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

    “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7月1日上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新华社记者李尕摄

    百年航程,千年梦圆。

    此时此刻宣布,是一种饱含追思的告慰,告慰无数革命先烈上下求索,许身报国,用生命和热血换来今天的盛世繁华;

    此时此刻宣布,是言出必行的践诺,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兑现对人民的承诺,证明历史和人民的正确选择;

    此时此刻宣布,是无愧历史的检验,经过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行系统评估和总结,给出的答案成色十足。

    建党精神首次提及——

    “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



    7月1日上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这是飞行庆祝表演。新华社记者李欣摄

    “一百年前”“精神之源”等提法标注伟大建党精神形成于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时。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勾勒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天际线。

    九个“必须”指引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9次强调“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并对每个方面作了“必须”深刻的论述,为在新征程上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牢记初心使命、开创美好未来给出具体指引。

    这9个方面是从百年党史中汲取的智慧和力量,从不断认识和把握历史规律中找到前进的正确方向和道路,从中可以体会到我们党强烈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

    以史为鉴,是为了把握当下,开拓未来。这是一种面向未来的历史态度,从中可以体会到我们党在新的赶考之路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一幅画面意味深长——

    从空中俯瞰,整个天安门广场的布置被设计成一艘破浪前行的历史航船。



    新华社记者李贺摄

    特殊的设计,寓意着中国共产党历经波澜壮阔的百年征程,成为领航中国行稳致远的巍巍巨轮。

    小小红船驶入暴雨狂风,巍巍巨轮如今破浪而出。百年烽烟早已散尽,沧海桑田换了人间。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一百年前,中华民族呈现在世界面前的是一派衰败凋零的景象。今天,中华民族向世界展现的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正以不可阻挡的步伐迈向伟大复兴。

    2021-07-02
  • 百年恰是风华正茂——致敬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历史,是国家和人类的传记。

    1921-2021,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写下了怎样的百年传奇?

    在黑暗中诞生,在苦难中成长,在挫折中奋起,在奋斗中壮大,从一个只有50多名党员的组织,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让山河破碎的中国走向强盛,让备受屈辱的民族走近世界舞台中央。

    1925年,毛泽东橘子洲头独立寒秋,发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豪迈宣言。

    今天,走过百年风雨征程,习近平总书记信心满怀:“中国共产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百年恰是风华正茂!”



    这是位于江西省于都县的长征渡口(2021年4月30日摄)。新华社记者万象摄

    (一)风雨沧桑——中国共产党为使命而生、循初心而行,引领中华民族走出一条迈向伟大复兴的人间正道



    这是在上海外滩拍摄的陆家嘴光影秀(2021年1月2日摄)。新华社记者王翔摄

    仲夏之晨,上海外滩。

    上海海关大楼《东方红》旋律报时钟声响起。岁月斑驳的百年建筑间,历史与现实在眼前切换——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失去海关自主权。这里的报时钟声曾长期是英国威斯敏斯特旋律。大钟每走一小时,按《辛丑条约》,中国要向列强赔款2800多两白银……

    今天,站在这里眺望浦江对岸,东方明珠、金茂大厦……鳞次栉比,《东方红》旋律的钟声应和着中国强劲的脉搏——每一小时,创造约116亿元GDP,约37亿元货物进出国门……

    回望来时路,习近平总书记坚定地说:“我们党的历史是中国近现代以来历史最为可歌可泣的篇章,历史在人民探索和奋斗中造就了中国共产党,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又造就了历史悠久的中华文明新的历史辉煌。”

    珠江口,南望伶仃洋,鸦片战争的炮声仿佛还在回响。



    在珠江口伶仃洋北端的舢舨洲,航标工黄灿明在检查灯塔辅灯设备(2019年4月2日摄)。新华社记者邓华摄

    57岁的航标工黄灿明一家四代在此守望百年。

    100年前,祖父黄带喜守护虎门水道的灯塔30余载。1957年,父亲黄振威接班干了一辈子。1988年起,黄灿明守护灯塔至今。2007年,儿子黄登科成为第四代传人。

    百年守望,百年沉浮:威远炮台的残垣,曾见证列强军舰横行无忌,如今望着一艘艘巨轮频繁往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正沐浴新的曙光……

    “爷爷守塔的年代,晚上水道漆黑一片;父亲那一辈,灯光多起来;现在,珠江口两岸已是不夜城;我儿子到我这个岁数时,这里会美成什么样呢?”黄灿明笑着问。

    从沉沉暗夜到光明绽放,恰似百年中国前行之路。

    这是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华民族重新屹立的百年之路——

    1922年,在上海看到“华人与狗不准进园”的牌子,方志敏满眼痛楚:“这是我感觉着从来没有受过的耻辱!”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他与许多共产党员一道捐躯报国。革命战争年代,有名可查的革命烈士就有370多万……

    100多年前,京张铁路设计者詹天佑,曾有“引以为耻”的憾事:虽然铁路的设计建造由中国人完成,但主要部件甚至铁钉都是从国外进口。



    一列复兴号高铁列车从京张高铁驶过居庸关长城(2020年10月6日摄)。新华社记者鞠焕宗摄

    如今,长城脚下,中国自主设计建造、开智能铁路先河的京张高铁穿越于崇山峻岭间。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复兴号动车组飞驰而过,勾勒出百年中国的追梦轨迹。

    这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历史奇迹的百年之路——

    推翻旧制度,人民当家做主人;改革开放举世瞩目,快速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千年小康梦照进现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道路越走越宽阔。

    2021年4月14日,杭州国际博览中心。浙江三门县城西村村支书章国进走上讲台。台下线上430多位外方代表,凝神听他讲述九任村支书带领群众接力致富的故事。

    章国进展示了35本记录本。

    为不再挨饿,村党支部带领群众垦荒种田。1963年,记录本记着:粮食总产量比上年增产了27%。

    “老百姓没钱,怎么办?”1979年的记录本回答:“改革,先走一步有风险,但我们需要解放思想……”

    创办五金厂、变压器配件厂……1995年,城西村一跃成为“全县首富村”。

    记录本密密麻麻,一个个梦想成真。曾经“饭都吃不饱”的穷村庄,如今成为年收入上千万元的“浙江省小康示范村”。

    小村故事,折射出一个百年大党的拳拳之心。

    这是令世界赞叹的百年之路——

    上世纪20年代,《纽约时报》驻华记者哈利特·阿本德惊呼“作为国家的中国已然不复存在”。

    如今,面对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纽约时报》称“世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中国”。

    1949年时任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断言“历代政府都没有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共产党政权也解决不了”。70多年过去,中国已从解决温饱迈向全面小康。

    ……

    延安杨家岭。

    中央大礼堂内,两边墙上插红旗的“V”字木座引人注目,仿佛是一条历史的足迹——

    中华文明演进的坐标中,中国历史的轨迹从1840年鸦片战争陡转直下,直至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成为拐点,其后加速上扬,恰是一条“V”形曲线。

    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历经坎坷成大道,用今天的腾飞向世界证明: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带领人民走出一条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康庄大道。

    (二)思想火炬——中国共产党高举真理旗帜、勇于求索创新,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

    2017年金秋十月,一个收获的季节。

    “通过!”

    人民大会堂万人大礼堂,出席党的十九大的代表庄严表决,一致通过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上。

    诗人说,思想走在行动之前,就像闪电走在雷鸣之前一样。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翻开风雷激荡的百年乐章,每在历史抉择的关头,总伴随着理论的飞跃。

    打开最新版《共产党宣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其在各国出版撰写的7篇序言。正是以这样的方式,两位伟人不断向世人提醒:“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湖南长沙,湘江之畔的千年学府岳麓书院里,挂着一幅“实事求是”匾额。

    100多年前,意气风发的青年毛泽东常在此流连,思索“改造中国和世界”的方法。

    2020年9月17日下午,细雨绵绵,正在湖南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讲堂前,总书记撑着伞,望着檐上的同一幅匾额,久久凝思:

    “共产党怎么能成功呢?当年在石库门,在南湖上那么一条船,那么十几个人,到今天这一步。这里面的道路一定要搞清楚,一定要把真理本土化。”

    “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

    从枪杆子里出政权到把支部建在连上,从工农武装割据到农村包围城市……“山沟沟里的马克思主义”在一个农民占绝大多数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开创了一条中国特色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之路。

    新中国成立后,党带领各族人民创造性地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对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艰辛探索。

    “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从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到指明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支持推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乡镇企业发展,到兴办经济特区;从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创造性地把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

    中国共产党以改革开放的“伟大觉醒”,带领一个差点“被开除球籍”的国家迅速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创造了人类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奇迹”。

    发展起来后的问题,并不比不发展时少。

    经过几十年高速发展,随着劳动力、土地、市场等资源条件发生重大变化,中国GDP增速不断减缓。与此同时,一些地方雾霾频现,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三期叠加”的深层次矛盾不断显现。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也是点亮思想的火种。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明确提出“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

    从以新常态重塑中国经济发展大逻辑,到坚定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再到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中国经济动力、结构、发展方式发生深刻变革。

    理念一变天地宽!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单位GDP能耗下降约25%,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约60%,全球创新指数综合排名上升至14位……中国经济向着更加健康、更可持续、更有后劲的高质量发展转变。

    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漓江,从杨堤码头登船,顺江而下。一江碧水,两岸青山,展现出漓江治理重生之后的景象。



    执法船在漓江上巡查(2019年11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卢羡婷摄

    曾几何时,污水排入、非法采砂、网箱养鱼等,让漓江“失绿”,甲天下的山水遭受破坏。如今,通过全面“治乱、治水、治山、治本”,漓江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流域森林覆盖率超过80%,干流水质常年保持Ⅱ类标准。

    “你们在这里工作,最重要的是要呵护好这里的美丽山水,这是大自然赐予中华民族的一块宝地,一定要保护好,这是第一位的。”一路上,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叮嘱当地负责同志。



    这是湖南湘西十八洞村梨子寨(无人机照片,2021年4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陈思汗摄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破解发展与保护之间的看似两难,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道路,呈现在世人面前。



    这是2019年6月22日拍摄的祁连山(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吴刚摄

    从一锤定音明确长江“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到扭住不放严惩秦岭北麓违建别墅、祁连山生态环境破坏、木里矿区非法采煤等事件;从雷厉风行打响污染防治攻坚战、开展史上最严中央环保督察,到深谋远虑设定碳达峰、碳中和时间表……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

    思想的火炬,照耀新的时代——

    以“中国梦”“四个自信”凝聚团结奋斗伟力,以“五位一体”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布局,以“四个全面”协调推进战略布局,以“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夯实长治久安制度根基,以“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在变局之中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立时代之潮头、应时代之变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指引中华民族大踏步迈向伟大复兴。

    “100年来,中国共产党所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都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同时又都具有鲜明的独创性,是在不同阶段、不同时期为开拓中国革命、建设、改革道路而产生。它们连接起来,构成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创新之路。”党史专家李忠杰说。

    (三)人民江山——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人民为中心,始终与人民血脉相连,凝聚起共创伟业的磅礴力量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上世纪30年代曾在陕北采访4个月写出《红星照耀中国》的埃德加·斯诺回答:中国共产党总能从大多数人民群众中汲取力量。

    新时代的脱贫攻坚战场上,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8年实现9899万人口脱贫,每分钟脱贫20多人。惊奇之余,国际社会又发出同样的疑问。

    2021年春,美国人聂子瑞沿着斯诺足迹重访陕北。南泥湾村,76岁老党员侯秀珍的两把镢头令他难忘——



    侯秀珍在位于延安市宝塔区南泥湾村的家中浇花(2017年9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邵瑞摄

    一把是侯秀珍公公刘宝斋的。80年前,八路军359旅在南泥湾垦荒,副连长刘宝斋和战友用树枝搭草棚,一手镢头一手枪,在荆棘遍野中开垦出“陕北江南”;

    一把是侯秀珍自己的。20多年前,这位没上过几天学的村干部带领村民修路建学校,扛着一把镢头,把不毛荒山变成葱绿山岭,如今全村脱贫奔小康。

    两把老镢头,一颗为民心。

    “我和当年斯诺看到的一样:共产党人总是为人民着想,总能激起人民的巨大能量。”聂子瑞说。

    人民的力量有多大?

    江西赣南,于都河畔静悄悄。

    1934年10月17日晚,中央红军主力8.6万余人,渡河长征。

    30万于都人共同守着这重大秘密:是夜,百姓扛着门板、床板甚至寿材,划着渔船为红军架桥;清早拆桥隐匿,一切恢复原样。反复4天,直至全部红军渡河,敌人竟然始终毫无察觉。

    一起渡河的还有数万于都子弟。新中国成立时,活着回来的只有277人。

    毛泽东说:“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

    百年来路,这样的故事俯拾皆是。

    1949年4月20日夜,渡江战役打响,已将沿江船只抢砸烧毁的国民党军队万万没想到,2万多名船工拖出藏在芦苇中、沉入江底的渔船,冒死运送解放军过江。

    枪林弹雨中,一个瘦小身影奋力划桨,子弹打中手臂血流如注,她咬紧牙关划啊划啊……她叫马毛姐,年仅14岁,是年龄最小的船工。



    这是一张拼版照片,上图为:马毛姐送解放军渡江时所穿的打满补丁的棉袄,现被安徽博物院收藏(2021年4月17日摄);下图为:2021年3月24日,马毛姐讲述渡江战役的经历。新华社记者黄博涵摄

    马毛姐是童养媳,共产党救了她。如今86岁高龄的她回忆当初,话语朴实:“把解放军送过江,让穷人都过上好日子!”

    当年,蒋介石在南京宣称,谁控制了北平、上海、广州等城市,谁就控制了中国;毛泽东在井冈山说,谁赢得了农民,谁就会赢得中国。

    珠江两岸,繁华似锦。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旧址,掩映在高楼之下。

    1926年,毛泽东曾在讲习所任所长,培养了300多名学员,他们奔赴各地领导农民运动。

    仿佛是巧合——

    讲习所内展示的红色锦旗依旧赫然:“农为党本”。按当时体例从右向左书写的四个大字,今天从左向右读来就是“本党为农”。

    也是一种昭示——

    讲习所对岸的广东机器工会礼堂里,1922年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于是,珠江两岸,一手为农,一手为工,那些曾被称为“草民”的人,集结在共产党旗帜下,干出了改天换地的大事。

    是什么,让中国共产党总能赢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

    共产党人用生命捍卫人民——

    1934年10月,贵州石阡困牛山上,敌军把百姓抓来当“肉盾”,无路可退的红军喊出:宁死不伤百姓,宁死不当俘虏。不到20岁的陈世荣吹响冲锋号,与上百名战友砸烂枪支,纵身跳崖……

    共产党人用铁的纪律赢得人民——

    1948年秋,辽沈战役中,人民解放军来到锦州。梯子沟村老书记何清泉回忆:“当时家里房前屋后都种着苹果,解放军不摘树上的苹果,掉在地上的也不拿一个。”

    共产党人把权力交给人民——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全票通过宪法,明确“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几千年王朝的“家天下”,变成了亿万人民真正当家作主的“国家”。

    为2亿多农民工代言!2008年,胡小燕等3人成为首批农民工全国人大代表,如今45名农民工当选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越来越多基层代表进入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首批农民工全国人大代表之一胡小燕在曾经工作过的陶瓷厂检查职工权益保护工作(2013年11月5日摄)。新华社记者刘大伟摄

    让民意直通中南海!2020年8月,内蒙古达拉特旗,当蒲圪卜村干部李电波以网名“云帆”留下发展“互助性养老”的建议,他未曾想到会被写入“十四五”规划建议,并化为规划纲要的具体举措。

    共产党人用真情护佑人民——

    那是人民至上的众志成城。面对疫情,党中央一声令下,4.26万名医务人员逆行出征,牺牲医务人员中党员超七成。

    那是生命至上的全力以赴。从出生30个小时的婴儿到百岁老人,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放弃。

    人心向背,决定着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的前途命运。

    从“为人民服务”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标尺,持之以恒答好人民考卷。

    (四)精神丰碑——中国共产党历经艰难险阻、百折不挠,在信仰旗帜下,挺起如钢似铁的精神脊梁

    “中国共产党人究竟是什么样的人?”

    延安时期,一批又一批外国记者带着这个问题来到中国的西北角,经过对“红色圣地”的探访,如此形容自己看到的这群人——

    “这是一支中国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队伍。他们的存在,是世界的一个奇迹,他们的精神,是世界文明的一份财富。”

    危亡中启航、绝境中淬炼、困苦中奋斗、无声中奉献……循着百年来共产党人的足迹,挺立着一个个如高山般傲然的身影。

    这是一群心怀信仰的人——

    80年前,湖北恩施。临刑的100余级石板路上,敌人放言“回一回头就不杀”。26岁的共产党员何功伟拖着沉重的脚镣,一级级走过,始终没有回头。

    “我热血似潮水的奔腾,心志似铁石的坚贞。我只要一息尚存,誓为保卫真理而抗争……”他谱写的《狱中歌声》,正是一代代共产党人共同的心声。

    人生大事,莫重于生死。百年来,却总有一群人如此从容面对死亡。

    共产党人是特殊材料制成的吗?

    他们是信仰淬炼而成!

    红色小城泸定。大渡河奔涌向前,泸定桥上铁索寒光依旧。

    1935年5月29日,崎岖山路间“狂飙”的红军战士及时赶到泸定桥。血色漫天,挡不住勇士们过桥的决心。东桥头被敌人点燃,火海中,有人掉入江中,留下的继续冲锋……

    许多年后,夺桥勇士之一刘金山摸着胳膊上的大片伤疤给儿子回忆当年的激战:“尽快过去,消灭敌人,这是任务!”

    目标之纯粹,信念之坚定,皆因桥的彼岸通向理想中“穷人的天下”。

    中华民族的精神天空里,心怀伟大信仰的共产党人,绽放出最璀璨的星光。

    这是一群心怀大爱的人——

    2021年3月,渤海之滨,彭士禄院士魂归大海。海风轻拂,唤起人们对彭家父子的回忆。

    百年前,山河破碎,彭湃日本留学归来。坐拥“鸦飞不过的田产”,这个年轻人却一把火烧掉了家中的田契,投身革命的洪流。33岁,这位“农民运动大王”高唱着《国际歌》走向刑场,留下年仅4岁的儿子彭士禄。

    父子唯一的合影上,父亲深情写下“彭湃及他的小乖乖”。

    63年前,一穷二白,彭士禄苏联留学归来。在“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的誓言中,烈士遗孤隐姓埋名、从零出发。超负荷工作,四分之三的胃部被切除……这位中国核潜艇首任总设计师人生无悔:“付出一切都值得,就是死了也值得!”

    两代党员的抉择,见证跨越生死的家国大爱。

    翻开共产党人的“百年相册”,心有大爱者,比比皆是。

    我们看到:毛泽东的手,与农妇邓芳芝的手紧紧握在一起,“你失去了一个儿子,我也失去了一个儿子,他们牺牲得光荣”。他的儿子叫毛岸英,她的儿子叫黄继光。

    我们看到:疫情的“风暴眼”中,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拖着“渐冻之躯”一瘸一拐,与疫魔“生死竞速”,硬是带领全院救治2800余名患者。



    张定宇在武汉金银潭医院综合病区楼联系、协调工作(2020年1月27日摄)。新华社发(柯皓摄)

    我们看到:黑压压挤满河滩的外军面前,某边防团团长祁发宝张开双臂,将自己站成祖国的界碑。巍巍喀喇昆仑高原,回响戍边英雄们的深情告白——“清澈的爱,只为中国。”

    从抗美援朝到抗震救灾,从抗击非典到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无论“钢少”还是“钢多”,每逢国家危难时刻、每到民族存亡关头、每遇人民危急境地,中国共产党人挺身而出,谱写气壮山河的精神凯歌。

    这是一群心怀梦想的人——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搭载着3名航天员,向着新的“中国高度”进发。



    2021年6月17日9时22分,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准时点火发射,约573秒后,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新华社记者琚振华摄

    中华民族,志在九天。

    上世纪50年代末,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前身——中国导弹综合试验靶场第一任司令员孙继先将军,还从未见过火箭是什么样。

    这位长征途中率领勇士们强渡大渡河的红军营长拍了桌子:“没见过又怎么样,我们就是不信这个邪……”

    一群追梦的人发誓:“死在戈壁滩,埋在青山头!”

    发射场附近的东风革命烈士陵园,形如火箭的纪念碑直刺苍穹。包括孙继先在内,760多位为航天事业献出生命、奋斗一生的人长眠于此。

    只有理解他们壮阔的梦想,才能理解他们不朽的牺牲。

    “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一个显著标志,是在一个世纪的风雨征程中,领导人民熔铸锻造了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精神。”党史专家陈晋说。

    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个个鲜明具体的“坐标”,形成绚烂夺目的“精神谱系”,绵延不绝,历久弥新。

    (五)自我锻造——中国共产党以永远在路上的清醒自觉,从严治党、革故鼎新,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

    百年来,带领一个落后的国家走向强盛、一个沉沦的民族走向复兴,中国共产党在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同时,也在一刻不停进行伟大的自我革命。

    2012年11月15日,中外记者会聚北京人民大会堂东大厅。镁光灯下,新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郑重地说,“新形势下,我们党面临着许多严峻挑战,党内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打铁还需自身硬”。

    党要管党,从严治党。

    对纪律的敬畏,在建党之初就深入中国共产党的骨髓。

    党的二大制定的中国共产党第一部党章,即设立“纪律”专章,占整部党章篇幅的近三分之一;1926年8月,发布党的历史上第一份反腐败文件。

    百年党史的长轴画卷上,从严治党始终一以贯之——

    延安时期,力行整风运动;新中国成立初期,发起整风整党;改革开放初期,开展全面整党……

    这份管党治党的清醒自觉,来源于历久弥坚的初心使命——

    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狱中八条”展板前,总有观众驻足、深思。

    重庆解放前,党在重庆的地下组织几乎全被破坏。

    为什么党的组织出了这么严重的问题?尽管生死未卜,党员们仍以对党的赤诚忠心,在狱中秘密总结讨论经验教训。

    “防止领导成员腐化”“严格进行整党整风”……用生命和鲜血留下最后的政治嘱托,只为了心中那个纯洁先进的组织。

    这份管党治党的清醒自觉,来源于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品格——

    1932年5月9日,江西瑞金响起了苏区反腐“第一枪”,瑞金叶坪村苏维埃政府主席谢步升伏法。

    有人称谢步升革命有功,为他说情。毛泽东力主严惩,“与贪污腐化作斗争,是我们共产党人的天职,谁也阻挡不了!”

    腐败现象同马克思主义政党性质格格不入,同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和意愿背道而驰。

    放眼人类历史的浩瀚长河,从来没有一个政党像中国共产党一样,始终以强烈的忧患意识荡涤一切附着在肌体上的污秽,以壮士断腕、刮骨疗毒的勇气一以贯之地推进自我革命。

    “不得罪成百上千的腐败分子,就要得罪十三亿人民。这是一笔再明白不过的政治账、人心向背的账!”习近平总书记铿锵有力的话语震撼人心。

    中国共产党人深知,管党治党不仅关系党的前途命运,而且关系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因而始终以更大的决心、更大的勇气、更大的气力抓紧抓好。

    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实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

    2018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和监察法,产生国家监察委员会及其领导人员,标志着中国特色国家监察体制已经形成。



    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外景(2019年7月5日摄)。新华社发

    纪律监督、监察监督、派驻监督、巡视监督协调衔接,“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中国共产党以惩治腐败零容忍、不放松的态度抓铁有痕、踏石留印,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不断巩固发展。

    中国共产党不是因执政而有力量,而是有力量才执政。这种力量,就来自于始终以驰而不息的精神刀刃向内、去腐生肌,以严明纪律约束全党,从而赢得民心。

    2021年6月18日,北京天朗气清。在刚刚开馆的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参观时,习近平总书记在八项规定展板前停下脚步、仔细察看:“现在这里面的8条,精简会议活动、改进警卫工作、改进新闻报道、厉行勤俭节约,做得都不错,还是要反复讲、反复抓……”



    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2021年6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岳月伟摄

    8年多前,习近平总书记正是以八项规定为突破口,扭住作风建设不放松,解决了“老虎吃天无从下口”问题,党风政风为之一新。

    从在河北正定制定实施“六项规定”,到在福建宁德制定执行“廉政十二条”,从在浙江抓好“六个方面工作”,再到中央“八项规定”……习近平总书记对作风建设的重视一以贯之,为全党上下作出表率。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从转变作风入手,通过反腐败发力,以制度为保障,用信仰塑灵魂,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淬火成金,焕发出更加旺盛的生机活力。

    今天,9500多万名党员、48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在党的领导下有如一块“整钢”,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危难关头豁得出来。

    2021年6月25日,在党的百年华诞即将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

    “我们党历经百年沧桑依然风华正茂,其奥秘就在于具有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强大能力,自我革命精神是党的执政能力的强大支撑。”深邃的话语,穿越百年、激荡时空。

    能胜强敌者,先自胜者也。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应对面向未来的“赶考”?

    “开新局于伟大的社会革命,强体魄于伟大的自我革命”——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回答!

    (六)大道不孤——中国共产党登高望远、胸怀天下,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担当创造美好未来

    2021年5月23日,智利首都圣地亚哥。

    暮色中,飞机降落,总统皮涅拉迎上前去。这是他年内第三次亲赴机场接收中国产新冠疫苗。



    这是亚投行总部大楼内景和庆祝正式开业五周年装饰(2021年1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李鑫摄

    亚洲、欧洲、非洲、拉美……疫情来袭,中国紧急驰援,派遣医疗专家组、提供抗疫物资,在全球范围展开人道主义行动,携手世界筑起“防疫长城”。

    推动抗疫国际合作,正是中国共产党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生动实践。

    “天下大同”“为人类求解放”,当中华民族赓续数千年的追求向往遇见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二者紧密结合,便造就了中国共产党人独特的天下情怀,也为这个世界注入了不一样的精神力量。

    “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2013年3月,俄罗斯,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习近平就任国家主席后首次出访,就面向世界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坚持对话协商”“坚持共建共享”“坚持合作共赢”“坚持交流互鉴”“坚持绿色低碳”……

    2017年1月,瑞士,联合国日内瓦总部。

    带着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深入思考,习近平主席用五个“坚持”,同世界分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中国方案: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超越社会制度、发展阶段差异,摒弃零和博弈、地缘政治思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共产党人不仅是理念首倡者,更是坚定践行者。

    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开拓国与国交往新路径——

    一个从苦难和屈辱中走出来的民族,更懂得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含义与价值。

    从倡导对话弥合分歧到谈判化解争端……中国坚持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之路。

    2015年3月28日,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的话坚定有力:中国近代以后遭遇了100多年的动荡和战火,中国人民绝不会将自己曾经遭受过的悲惨经历强加给其他国家和民族。

    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践行亲诚惠容理念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秉持正确义利观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在元首外交引领下,中国建交国已增至180个,伙伴关系网络遍布全球,中国同世界的关系从未如此紧密。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搭建开放合作、互利共赢新平台——

    2013年秋,习近平主席出访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合作倡议。

    短短8年,同中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的伙伴国家已达140个,“一带一路”成为这个蓝色星球上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平台,也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

    广袤的非洲大陆上,两条铁路有着特殊的历史地位。

    一条是坦赞铁路。

    不畏艰难、远渡重洋,上世纪六七十年代,5万多名中国工程技术人员来到非洲,帮助坦桑尼亚、赞比亚修建这条“自由之路”,60多名中国专家将生命留在这里。

    一条是蒙内铁路。

    作为共建“一带一路”旗舰项目之一,这条采用中国标准、中国技术、中国装备建造的现代化铁路,将肯尼亚蒙巴萨港同首都内罗毕连接起来,构成了东非铁路大动脉的起始段。铁路沿线设置多处桥梁式野生动物通道,五六米高的长颈鹿不低头就能顺利通过。



    在肯尼亚内罗毕,肯尼亚火车司机跟随中国老师张程熟悉操作流程(2017年5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孙瑞博摄

    两条铁路,穿越时空;中国共产党人的天下情怀,一以贯之。

    今日之中国,世界之中国。中国越发展,越能为世界提供更多机遇,越能造福全人类。

    广交会、进博会、服贸会、消博会……疫情背景下,一个个国家级展会相继举行,敞开怀抱欢迎各国人民搭乘中国发展“快车”,彰显开放自信与大国担当。

    秉持共商共建共享,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2015年10月12日,中南海怀仁堂,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全球治理格局和全球治理体制进行集体学习。

    “数百年来列强通过战争、殖民、划分势力范围等方式争夺利益和霸权逐步向各国以制度规则协调关系和利益的方式演进。”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

    不当旁观者、跟随者,要做参与者、引领者。

    从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到维护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中国始终高举多边主义旗帜;

    从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的份额和投票权跃居第三位,到发起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中国已从全球金融体系的普通参与者转变为公共产品的提供者和变革的“发动机”;

    从积极落实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到宣布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中国坚定致力全球环境治理……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在国内,写入党章、宪法;国际上,写入联合国决议、安理会决议、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决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成为中国的坚实行动,显示出强大的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

    西班牙历史学家普列托评价: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旨在推动各国的和平发展与合作,实现互惠互利,抛弃敌对好斗的思维以及使人类一再陷入对抗与战争的过时模式。

    百年沧桑,百年见证。以历史的长镜头来观察,更能深切体会这100年来中华民族的苦难与辉煌、跋涉与执着。随着不断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必将对人类做出更大贡献。

    (七)千秋伟业——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亿万中华儿女必将书写出新的传奇

    只有创造过辉煌的民族,才懂得复兴的深意;只有经历过苦难的民族,才对复兴有深切的渴望。

    1932年11月,上海《东方杂志》向社会提问:“梦想中的未来中国是怎样?”

    当时,多数国人不会想到,距离上海不到1000公里的江西瑞金,一个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为名的红色政权已经建立。

    第一部由人民政权颁布的宪法、第一部倡导男女平等的婚姻法、土地国有、实行儿童免费义务教育……成立10多年的中国共产党,以超越时代的雄心气魄,进行着美好社会的“伟大预演”。

    百转千回,是怎样的苦难辉煌?!

    1949年10月1日,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升起。

    消息传到重庆渣滓洞,江竹筠和难友们憧憬着那个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崭新国家,凭想象在被面上绣出一面五星红旗。

    那时,倒在曙光前的英烈们不会想到,70多年后,五星红旗被中国人带到距地球300多公里的中国空间站,带到38万公里外的月球,带上3.2亿公里外的火星……成立100年的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抵达前所未有的高度。

    斗转星移,如何不令人感慨万千?!

    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0001号文物,是一个森然兀立的绞刑架。

    1927年4月,38岁的李大钊身着长袍、目光坦荡,走向这个绞刑架。

    以这样悲壮的方式,这位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肩住黑暗的闸门,告诉世人:“黄金时代,不在我们背后,乃在我们面前。”

    2012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国博,驻足于一幅幅历史画卷,点明近代以来的民族奋斗目标:

    “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致力千秋伟业,百年只是序章。一个扛着民族复兴重任的政党,只会把里程碑当作新的起点。

    这是何等的辽阔视野?!

    2019年3月,意大利罗马,习近平总书记这样阐释中国共产党人的时间观:“我们对时间的理解,是以百年、千年为计。”

    两千多年前,与这座西方“永恒之城”交相辉映的,正是东方的“盛世长安”。

    如今,又一条新的丝绸之路由东方延伸开去,在百年变局的大潮中将世界紧密相连。

    试看今日,“北斗”定位、“天眼”巡天、“祝融”探火、“嫦娥”奔月、“悟空”遨游、“蛟龙”入海……星辰大海的征途,闪耀着中华民族的荣光。

    风华正茂的中国共产党,正带领中国人民“继续在人类的伟大时间历史中创造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时间”。

    河北白洋淀,荷花绽放,芦苇摇曳。

    80多年前,共产党人带领水村猎户组成“雁翎队”,划着打水禽用的“鹰排”,扛着土造武器“大抬杆”,书写了一段抗日救国的传奇。

    如今的白洋淀边,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正在一张白纸上规划缔造一座未来之城——承载“千年大计、国家大事”使命的雄安新区。

    当新冠肺炎疫情让全球放缓节奏,这里却没有一天暂停——塔吊林立,机器轰鸣,200多个建筑工地,每天18万多名建设者不分昼夜作业,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建筑工地。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时间不等人!历史不等人!”,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时间的紧迫感、对使命的紧迫感。

    同样在白洋淀边,江汉之水,过巴山、走中原、穿黄河、依太行,奔流上千公里,入华北、进北京。

    放眼上下5000年民族奋斗史,南水北调,以远超都江堰、郑国渠、灵渠,超越京杭大运河的气魄,编织“四横三纵”的国家水网,展开“中华民族在治水历程中又一个世纪画卷”。

    眼光再转向西南,世界屋脊。

    川藏铁路建设正在穿山跨江。从成都平原出发,跨越“七江八山”,经历“六起六伏”,急剧攀升最高至海拔4000多米,又一条钢铁天路通向雪域高原。

    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从天堑通途、高峡平湖,到长江、黄河两大母亲河发展新战略;从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青藏铁路四大工程,到京津冀、粤港澳、长三角三大新增长极……誓把山河重安排!

    这是何等的宏大气魄?!

    跨越百年、逐梦千秋,过去、现在、未来,从未如此紧密相连。

    珠江口西岸,中山市翠亨新区,孙中山故乡。

    2021年6月17日,高达270米的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桥东索塔封顶,这里将建成全球最高跨海大桥。到2024年,全长24公里的深中通道正式通车后,两座城市的车程仅需20分钟。

    一座是以近代中国革命先行者命名的城市,一座是中国共产党一手缔造的城市,从中山通往深圳,仿佛某种隐喻。

    100多年前,这位最早喊出“振兴中华”的先行者,在《建国方略》中谋划了中国现代化的蓝图。然而,只是一个美好的畅想……

    今天,中国共产党已经写就百年的史诗,并把成立一百周年作为“一个新的征程的起点”,奔向又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今天,迈向未来,那激昂的旋律再次在神州大地上传唱——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共产党辛劳为民族,共产党他一心救中国。

    他指给了人民解放的道路,他领导中国走向光明……”(记者赵承、张旭东、邹伟、刘华、韩洁、林晖、朱基钗、熊争艳、施雨岑、刘劼)

    2021-07-01
  • 从“零”基础到世界最大医疗保障网——我国基本医保改革发展综述

    这是人类历史上的医疗奇迹——曾经,中国医疗资源极度匮乏,各地疫病肆意,人民缺医少药,医疗保障“零”基础;现在,中国基本医保参保人数13.6亿人,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全国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覆盖。

    一张世界上最大医疗保障网惠及全民,中国新型医疗保障制度体系的建设成就令世界瞩目。

    有限医疗资源“迎刃”人口大国

    新中国成立初期,受限于近乎崩溃的国民经济与薄弱的财政基础,各地医疗卫生资源严重短缺,人民群众得不到基本的医疗卫生保障,就医需求难以满足。

    为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中国用有限的医疗资源“迎刃”人口大国的基本医疗卫生问题。

    20世纪50年代,中国建立劳保医疗制度和公费医疗制度,城镇职工获得基本医疗保障。与此同时,农村地区开始探索合作医疗制度。到20世纪70年代末,这三种医疗保障制度在我国实现广泛覆盖。

    1998年,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正式建立,标志着我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进入了建立新型医疗保障制度阶段。此后的20年,中国先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后又整合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逐步实现参保人全覆盖。

    中国用短短20年的时间,建立较为完善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实现医疗保障全民覆盖的目标,取得许多国家历经几十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实现的医疗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进一步释放医疗红利,从医疗保障基础入手,为人民群众减轻就医压力。

    “小病靠扛、大病靠天”的历史一去不返

    24岁的白族姑娘和秀娟,来自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小时患上骨结核,腰椎处长出一个大包,由于贫困和医疗条件所限,她的病情逐渐严重。

    “一人得病、全家受累”,疾病放慢了这个贫困家庭脱贫的步伐。

    经兰坪县医疗保障局与医院协调,2019年8月,和秀娟在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接受了腰椎畸形矫正手术。

    父亲和文辉算了一笔账:女儿在该院治疗的费用共17万余元,其中,基本医保报销近11万元,大病保险报销4.2万余元,医疗救助和兜底保障报销1.6万余元,家里自付仅6000余元。

    初步统计,自2018年以来,医保扶贫政策累计资助贫困人口参保2.3亿人次,减轻个人缴费负担403亿元,惠及贫困人口就医5亿人次。

    医保改革,让“小病靠扛、大病靠天”的历史一去不返。从建立劳保医疗制度和公费医疗制度,到正式建立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中国医疗保障制度经历70年的探索与发展,医疗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医保基金收支规模不断扩大,群众就医需求得到有效满足。

    中国医保改革“再出发”

    2018年3月,国家医疗保障局正式成立,统筹规划、资源整合、信息一体、集权管理,改变医保领域原有的“九龙治水”现象,开启全面建成中国特色医疗保障制度新征程:

    ——冠脉支架降价93%,首批国家集中带量采购的冠脉支架均价进入“千元时代”;

    ——“团购”药品半价买,五批国家集采共218个药品,覆盖抗肿瘤、高血压、糖尿病等多个领域;

    ——医保目录动态调整,2018年以来,国家连续3年调整药品目录,纳入433种新药、好药。

    从常态化开展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到医保药品目录动态调整机制,从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到巩固医保基金监管高压状态,从推进医药服务供给侧改革到提高医保公共管理服务能力,中国医保改革正给人民群众带来强烈的获得感。

    国家医保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我国已经建立城乡统一的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制度,正逐步形成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医疗救助为托底,其他保障措施共同发展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中国医疗保障体系的建立与发展是一个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的飞跃,通过不断健全医疗保障体系,推动医保高质量发展,解决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后顾之忧,共享医保改革成果。

    2021-06-30
  • (受权发布)中共中央关于授予“七一勋章”的决定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100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接续奋斗,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创造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人类社会进步史上的伟大奇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

    在100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了一大批英勇牺牲的革命烈士、一大批矢志进取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为了隆重表彰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为党和人民事业一辈子孜孜以求、默默奉献,贡献突出、品德高尚的功勋模范党员,激励全党坚守初心使命、忠诚干净担当,党中央决定,授予马毛姐、王书茂、王占山、王兰花、艾爱国、石光银、吕其明、廷·巴特尔、刘贵今、孙景坤、买买提江·吾买尔、李宏塔、吴天一、辛育龄、张桂梅、陆元九、陈红军、林丹、卓嘎、周永开、柴云振、郭瑞祥、黄大发、黄文秀、黄宝妹、崔道植、蓝天野、魏德友、瞿独伊同志“七一勋章”。

    这次受表彰的“七一勋章”获得者,是我们党各个时期、各条战线党员的杰出代表。他们信念坚定,对党忠诚,矢志不渝为党和人民事业奉献一切;他们践行宗旨,为了人民根本利益和美好生活,呕心沥血,拼搏奋战;他们勤勉务实,不论在什么岗位,都忘我工作、奋发有为,成就非凡功绩;他们不怕牺牲,保持革命者大无畏的战斗精神,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用生命践行使命,赢得全党全社会广泛赞誉。

    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党中央号召,全党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七一勋章”获得者为榜样,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赓续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不懈怠、一往无前,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2021-06-29
  • 破译“生命天书”二十年 中国基因组研究跻身世界前列

    今年是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协作组发表人类基因组序列草图20周年。20年前,我国圆满完成了承担的“人类基因组计划”1%的任务。中国科学家通过参与这一被誉为生命科学“登月计划”的国际大科学计划,带动了中国基因组学研究从追赶到并跑,从而跻身世界前列。

    6月26日,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国家生物信息中心)和华大基因联合举办“纪念国际人类基因组工作草图绘制和‘1%项目’完成座谈会”,回顾基因组学发展历程,推动我国生命科学更快、更好地发展。

    从1%到第一梯队基因测序刻上“中国”印记

    “人类基因组计划”于1990年在美国首先启动,进而英、日、法、德相继参与,组成了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协作组,其核心内容是测定人类基因组的全部DNA序列,获得人类全面认识自我最重要的生物学信息。

    这场被誉为生命科学领域“阿波罗登月计划”的“盛宴”,中国要参与吗?

    答案是肯定的。1994年,中国“人类基因组计划”在谈家桢、吴旻、强伯勤、陈竺、沈岩、杨焕明等科学家倡导下启动。1999年9月,继美、英、日、法、德之后,中国成为第六个“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参与国,也是其中唯一的发展中国家。

    人类基因组由约30亿个碱基对组成。“作为参与这项工作的唯一发展中国家,1999年起,中国集中了一批生物学家参与并负责测定人类基因组全部序列的1%,也就是三千万个碱基的排序。”中科院院士、华大基因联合创始人杨焕明说。

    2001年8月26日,中国科学家提前高质量完成“1%项目”的基因序列图谱。

    “也许‘1%项目’对整个项目而言有些微不足道,但它的实施给我国基因组学发展所带来的意义却是重大的。同时,‘1%项目’也对社会公众进行了一次声势浩大的基因及基因组普及教育,为中国生命科学研究和生物产业发展开拓了无限的空间。”杨焕明说。

    加入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可以使中国平等分享该计划所建立的所有技术、资源和数据,并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能独立完成大型基因组分析的国家。

    杨焕明表示,中国科学家“抢”到的“人类基因组计划”1%份额,让这个人类科技史的重要里程碑上刻下了“中国”二字。更重要的是,它还带动了中国基因测序技术从追赶实现并跑,并在测序仪的研制和量产以及生物信息学软件的开发等方面逐渐走向全球第一梯队。

    生命科学的“大科学”时代曙光初现

    20年来,“人类基因组计划”所取得的划时代成就,给人类对疾病和物种演化的认知带来了革命性变化。

    通过参与这一计划,中国科学家得以在短时间内学习并追赶发达国家的先进生物技术,先后完成了水稻基因组、小麦A基因组、SARS冠状病毒的基因组研究,以及对熊猫、家猪、家鸡、家蚕等动物基因组的测序和分析工作,使我国的基因组学研究得以跻身世界前列。

    2010年,科学家怀揣了数十年的梦想成为现实。基于基因组全序列发现了一个个遗传病的致病基因的突变,使得基因治疗取得了良好疗效。近年来,有多位地中海贫血、白血病患者等受益于基因技术被治愈。这些治疗奇迹也给科学家巨大的信心。在新冠肺炎疫情中,病毒及人类的基因组序列在病毒检测、疫情跟踪以及疫苗研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人类基因组序列就像元素周期表一样重要。可以说人的生、老、病、死都与人类基因组序列携带的遗传信息相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杨焕明说。

    他表示,这场疫情也再次提醒我们:我们对生命的认识还远远不够。“人类基因组计划”不仅促进了生物学和医学的发展,而且正在积极深化遗传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和信息科学等多学科合作的“大科学”融合,共同构建生命科学的“大数据”时代。(陆成宽)

    2021-06-28
  • 厚基拓界交叉融合建设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 新增六个专业方向

    新华网北京6月24日电中国传媒大学始建于1954年,是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传播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动画、数字媒体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被誉为“中国广播电视及传媒人才摇篮”“信息传播领域知名学府”。日前,该校招生处副处长闫磊凡做客新华网“2021高考情报局”,介绍学校今年的招生政策和特色专业。



    新增专业依据传媒业发展需求计算广告可获双学位认证

    闫磊凡介绍,2021年中国传媒大学普通类本科招生专业中,有6个专业方向是首次招生,这是学校面向社会及传媒业态发展新需求、立足新文科、新工科建设,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和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新增6个专业方向分别为:艺术管理、跨境电子商务、广告学(计算广告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政治学与行政学(国家治理与政治传播方向)、智能装备与系统(演艺工程与智能技术方向)、广告学(中外合作办学)。

    以广告学(计算广告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为例,学校面向行业前沿需求,依托广告学院和数据科学与智能媒体学院,共同建设计算广告双学位学士复合型人才定向培养项目。符合学位授予规定者,学校将颁发文学学士学位和工学学士学位两个学位。闫磊凡介绍,国内开设广告学专业的高校已超过400所,而中国传媒大学是首家明确开设计算广告本科专业方向,并进行系统化课程建设的院校。

    用思政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近年来,中国传媒大学以思政教育为主线,将立德树人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主要体现在:推进“四个一批”专业建设,调整“五个一流”教育优化专业结构;以质量提升工程全面提升教育质量;通过践行“六个维度”育人模式,培养“上手快、筋骨壮、后劲足”的优秀传媒人才。

    闫磊凡表示,近年来,学校紧紧围绕“弘道崇德、经世致用”的人才培养理念,坚持“厚基拓界,交叉融合”,全面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建设高质量传媒人才培养体系。“五位一体”开展课程思政、作品思政、实践思政、项目思政;具有“中传”特色“三全育人”工作格局初步形成。

    例如:作为课程思政的重要载体,由电视学院牵头推出的光明影院项目,立项3年以来,先后有500多名师生参与,累计制作无障碍电影300多部,将作品成果送给全国31个省区市的20所盲校,推广到68个高校图书馆,惠及200多万盲校学生。

    据了解,学校通过“光明影院”项目,将专业学习与公益服务结合,教育学生学以致用、奉献社会。光明影院项目既是专业教学,更是思政教育,是一个典型的实践育人案例。

    多元化助学体系稳保学生学业

    中国传媒大学秉承“决不让任何一名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理念与承诺,制定和配套了一系列措施,构建了国家助学贷款、奖学金、助学金、勤工助学、困难补助、减免学费、代偿资助和社会资助等多元化帮困助学资助体系,积极搭建融入式资助育人平台。引导学生自尊自立自强,助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为切实保证家庭经济困难的新生顺利入学,学校在每年迎新工作开始时,设立“绿色通道”,对已被录取但无缴纳学费能力的新生,一律先办理入学手续,然后再根据核实后的情况,分别采取不同的办法予以资助。此外,通过“绿色通道”入学的学生还可获得学校发放的价值人均约一千元的爱心大礼包和每人三百元的临时困难补助。

    助力毕业生全方位发展

    根据中国传媒大学的相关数据,截至2020年10月31日,2020届本科毕业生中,继续深造831人,其中国内升学463人,占比55.7%;出国(境)留学368人;直接工作875人。

    闫磊凡表示,学校通过组织专场招聘会、校友企业双选会、综合双选会、特色专业双选会,服务于毕业生多样化的求职意向。同时,研发并上线了就业招聘服务线上平台,实现招聘活动网上举办、就业进展线上填写,满足毕业生网络求职、信息更新的多种需求。

    2021-06-25
  • 全网都在寻找的东莞女护士是她

    6月21日晚

    广东东莞突降暴雨

    一位护士抱着一箱核酸检测样本

    在雨中奔跑的视频获全网点赞

    并火上微博热搜

    她是谁?

    护士冒雨奔跑

    转移20斤重的核酸样本箱

    这位雨中奔跑的护士是黄雪仪

    来自东莞石排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当晚她所在的核酸检测点

    突然风雨交加

    黄雪仪和同事迅速组织疏散

    准备做核酸检测的市民

    并收拾检测设备,搬回室内

    当黄雪仪看到桌上还有一箱

    核酸检测样本时

    她抱起近20斤重的样本箱

    将其安全转移至室内

    “箱子里除了检测样本

    还有采样药水、棉签和保温的冰袋

    比一箱24瓶装的矿泉水还重些

    看着同事还在收拾其他东西

    我就赶紧冲过去搬样本”

    黄雪仪说,当晚雨停后

    她和同事继续进行核酸采样工作

    一直忙到凌晨1点才回家

    “才发现自己是‘女汉子’

    大家都棒棒的!”

    对于自己突然火了

    黄雪仪表示很意外

    “这是我该做的

    所有的医护人员都很辛苦

    不能因为下大雨

    浪费了大家的共同劳动成果

    看到视频才发现自己是‘女汉子’

    他们说我棒棒的

    我想说,大家都是棒棒的

    都是勇敢的战士”

    黄雪仪今年32岁,在石排镇社卫中心工作已有12年。她从大风大雨里“抢救”的采集箱里,装着两千多份核酸样本。

    当天晚上雨停后,她和同事继续进行核酸采样,一直忙到夜里1点才回家。

    黄雪仪想说的话

    问:你是什么时候看到自己冒雨搬样品的视频呢?看完有什么感觉?

    黄雪仪:很激动。当时突然大风大雨,同事都在忙着搬运其他物资,我就赶紧冲向样本箱,想着样本不能给雨淋到了,搬运的过程中,我用腹部保护样品不让它掉出来。

    问:那个箱子里有多少样本?

    黄雪仪:采集箱里装着该采样点从下午开始采集到的所有样本,大概有两千多份。这是我们全部人的心血,然后必须把它搬回来,不然的话大风把它吹走了或淋湿了怎么办。

    问:当时雨下的那么大,你有没有担心自己会摔倒?

    黄雪仪:这个还没想到,当时顾不上去想。其实全市医护们都很辛苦,突降大雨,很多同行的第一反应都是去保护样本箱,我在朋友圈都有看到。大家都是棒棒的,都是勇敢的战士。

    同事评价

    同事黄晓华:黄雪仪是一个很好的战友、同事、好朋友,现在我们社卫的妇幼组,她做事很认真,像我们昨天看到的她很热心的护住标本,她一心都是为我们的工作、我们的石排、我们的东莞,所以我们都很衷心地感谢她。很敬佩她这种行为,可敬可爱。

    同事潘转欢:雪仪对工作十分的认真负责,做事尽善尽美,很认真上心,每一次都协助我们把工作完成了,到最后了才下班。

    网友:谢谢你们的守护

    护士雨中奔跑这一幕刷屏

    故事还被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客户端、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公众号转载

    还火上微博热搜

    获得超4564万阅读

    网友纷纷致敬医护人员

    “感谢有你

    辛苦了白衣天使”

    “希望早日战胜疫情”

    东莞采样医护有多辛苦?一组数据可以说明:

    截至6月22日0时,此轮核酸大筛查采样人数共1116.21万人,检测结果全部为阴性。此轮大筛查覆盖东莞29个镇街(园区),共设置采样点2076个,采样组8482个,出动采样医护人员23825人。这些都是在很短时间内完成的!

    烈日与大雨交替

    汗水与雨水交加

    黄雪仪是东莞2.38万采样医护的缩影!

    给所有东莞抗疫的医护点赞吧!

    2021-06-24
  • 【公益海报】国际红十字日:人人学急救 急救为人人

    5月8日是第74个世界红十字日。“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我们倡导社会公众树立应急救护意识,提升社会公众的健康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5月8日是第74个世界红十字日。“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我们倡导社会公众树立应急救护意识,提升社会公众的健康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2021-05-17
  • 权威快报|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十五部门将开展八个专项行

    记者11日从教育部获悉,教育部等十五部门近日联合印发《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光明行动工作方案(2021—2025年)》,提出到2025年每年持续降低儿童青少年近视率有效提升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水平。根据方案教育部等十五部门将联合开展八个专项行动。


    ——引导学生自觉爱眼护眼


    ——减轻学生学业负担


    ——强化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个小时体育活动时间,鼓励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


    ——科学规范使用电子产品,确保手机有限带入校园、禁止带入课堂


    ——落实视力健康监测


    ——改善学生视觉环境,落实教室、宿舍、图书馆等采光和照明要求,鼓励采购符合标准的可调节课桌椅、坐姿矫正器


    ——提升专业指导和矫正质量


    ——加强视力健康教育

    2021-05-17
  • 防灾减灾 你我同在

    他们是防灾减灾的突击队


    他们是应急救援的急先锋


    他们是本领过硬的“特种兵”





    肩负着电力应急抢险救援工作


    参与各类灾害应急突击任务











    今年5月12日


    是第13个全国防灾减灾日





    福建省应急管理厅提示:


    筑牢防灾减灾防线,


    共享平安幸福生活。

    2021-05-17
  • 权威快报| 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挂牌了!

    2021年5月13日10时,北京市海淀区知春路14号,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正式挂牌。


    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是隶属国家卫健委管理的副部级机构,将负责制订传染病防控及公共卫生监督的政策,指导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规划指导疫情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指导疾控科研体系建设,公共卫生监督管理、传染病防治监督等。


    新机构的成立意味着疾控机构职能从单纯预防控制疾病向全面维护和促进全人群健康转变,不仅能更好地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组织并调动力量进行防控,还能顺应健康发展新趋势,积极应对人民健康发展新需求。

    2021-05-17
  • 权威快报 | 立案办理800余件!检察公益诉讼助力残障人士放心出门

    最高人民检察院14日发布公益诉讼助推无障碍环境建设相关情况


    近年来,检察机关积极稳妥开展无障碍环境建设公益诉讼探索实践


    据统计,2019年至2021年3月


    全国检察机关共立案办理无障碍环境建设公益诉讼案件803件


    一些地方的盲道、无障碍坡道等无障碍设施损坏等问题


    通过公益诉讼得到及时妥善解决

    2021-05-17

  • 首 页  上一页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