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京津冀三地联动 严格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18日,天津市新增14例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20日6时起,天津将开展第四次全员核酸检测。在天津市宁河区,有隶属北京市的清河农场、隶属河北省的汉沽管理区和芦台经济开发区三块“飞地”,这三块“飞地”面积大,且人员相互流动频繁。针对天津市此次疫情,京津冀三地联动,强化沟通对接,严格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面对疫情,天津市宁河区联动北京、天津有关部门加强应急会商,压实防控责任体系,做好整体防控。针对三地间人员流动较多的情况,三地迅速建立疫情防控联动机制,利用数据共享信息,科学、全面筛查。为防止疫情向外扩散,天津市宁河区严格落实离津通道疫情防控工作要求,设立了14个卡口,并提高对交界地区的管控和防护标准。

    天津市宁河区交通局副局长邓海涛:通过24小时值班,严格查验健康码、48小时核酸(检测证明)、离津证明。为了严格落实“非必要不离津”政策,保障“飞地”人员的正常的生产生活,区指挥部还为三个“飞地”来津务工人员开具了通勤证明,确保物资运输和人员的交流。

    同时,三地加强统筹调度,在疑似病例排查、患者转运、定点医院救治等方面互相提供志愿帮助,加强各种应急力量的相互支援、救助。同时,对交界地区的超市、市场等进行联合管理,确保三地居民生活必需品、日用品有效供应。

    2022-01-20
  • 春节回家遇到疫情?不用慌,就这么办

    2022年春运1月17日拉开帷幕。交通运输部最新数据显示,预计2022年春运全国发送旅客11.8亿人次,较2021年同比增长35.6%。奥密克戎变异株给疫情防控带来挑战。截至目前,国内已有10余个省份报告了奥密克戎输入病例,天津、河南、北京等地报告了本土确诊病例。

    春运期间乘坐交通工具出行有哪些注意事项?各级城市针对春运有哪些防疫要求?春运路上如何做好个人疫情防控?有关部门负责人权威回应,解答公众关心的关于春运疫情防控多个实际问题。

    高铁上万一发现涉疫旅客怎么办?

    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在下火车时超过48小时,能否出站?

    国铁集团客运部副主任朱文忠介绍,铁路部门制定了春运期间不同环境、不同场景下的疫情应急处置预案。如果火车上出现涉疫旅客,将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立即将涉疫旅客安排在列车隔离席位。

    二是安排涉疫旅客在前方车站下车,移送地方防控部门。

    三是对涉疫旅客所处环境进行封闭。

    四是将涉疫旅客所处车厢旅客信息推送至国家级疫情防控管理平台。

    五是对涉疫旅客所处环境进行终末消毒。

    铁路12306手机客户端目前已能提供购票出发地与到达地疫情防控政策实时查询功能,可以方便查看各出发站和终到站核酸检测阴性证明认定政策、地方卫生防疫部门最新要求。

    乘坐飞机出行,疫情导致票务退改怎么办?

    乘坐航班的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如何认定?

    民航局飞行标准司司长韩光祖介绍,春运期间,民航局要求各航空公司密切跟踪国内部分地区的疫情形势,配合防控要求做好客票退改服务工作,要求各机场加强与地方春运机构对接配合,做好抵离旅客交通顺畅衔接,做好航班不正常情况下的旅客服务工作。

    记者调查发现,针对需要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才能登机的航班,大部分航空公司官网均公布了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有效开始时间及截止时间认定标准。一般在乘客购买机票成功后,还会发送包含登机防疫政策信息的短信至购票预留手机号,乘客可注意查收。

    各级城市针对春运

    目前有哪些防疫宗旨和防控要求?

    “精准防控”制定疫情政策需要综合考虑风险等级、疫情形势、民生保障等各方面因素,一直处于动态变化之中。依据属地管理原则,各级城市目前普遍制定了差异化的疫情防控管理方案和应急预案。

    首都严格进京管理联防联控协调机制16日发布,在进返京须持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和“北京健康宝”绿码的基础上,自2022年1月22日零时起至3月底,进返京人员在抵京后72小时内需进行一次核酸检测,通勤人员按照现有政策规定继续执行。

    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13日提示上海市民,非必要不离沪,鼓励大家就地过年,尽量减少不必要人员流动。来沪抵沪的人员,需开展7天的健康监测,抵沪7天内减少不必要的人群聚集,规范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等。

    春运路上如何做好个人疫情防控?

    春节期间还能出游吗?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米锋提示,广大群众在春运返乡前要关注和遵守出发地、中转地、目的地防疫要求,在旅途中要始终做好个人防护,坚持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风,在返乡后要减少聚集、减少流动,发现症状要及时就医和报告。

    春运期间自驾出行的群众,要配合好疫情防控的检查,在高速公路服务区等场站停靠时,遵守扫码登记、测温等各项规定,减少停留时间。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群众,在出行前要始终关注始发地和目的地疫情防控要求,必要时完成核酸检测,确保健康码、行程码的状态符合出行要求。

    文化和旅游部市场管理司副司长余昌国介绍,将继续严格执行跨省旅游经营活动管理“熔断”机制。对出现中、高风险地区的省(区、市),立即暂停旅行社及在线旅游企业经营该省(区、市)跨省团队旅游及“机票+酒店”业务。余昌国提醒旅客,尽量避开热门景区和出行高峰时段,不前往中、高风险地区所在地市旅游。

    寒假结束或春节后

    对于高校学生返校或务工人员返岗

    有什么具体安排和要求?

    《2022年元旦春节期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指出,优化调整学校寒假放假时间,错峰安排春季学期开学返校。合理调整企业放假和复工时间,引导务工人员错峰返乡返岗。高校或务工人员较多的企业可要求学生或务工人员持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返校或返岗。

    交通运输部应急办副主任周旻表示,对于务工人员、高校学生等重点群体,有集中运输需求且具备条件的,将组织开行包车、专列、包机等“点对点”运输,引导有序出行。

    2022-01-20
  • 事关寒假、春节疫情防控!福建多部门发布最新应对举措

    19日,福建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福建省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介绍科学精准做好春节期间疫情防控工作的有关情况。


    核酸检测力争6小时内出结果

    福建省卫健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张国安介绍,2021年以来,截至2022年1月18日24时,全省累计报告境外输入性阳性感染者743例,其中确诊病例458例、无症状感染者285例。累计报告本土确诊病例473例。当前,福建全域均为低风险地区。

    截至2022年1月18日18时,福建全省累计接种新冠疫苗8558.45万人次,全人群覆盖率达92.98%,目前,未报告严重异常反应病例。

    按照治疗“四集中”原则,福建已在9个设区市和平潭综合实验区均设立定点医院。目前,全省共有定点医院12家,准备救治床位7363张,其中重症床位930张。各地在定点医院的基础上设置了11家后备定点医院,目前共设置床位数6218张,重症床位数665张。各定点医院均设立独立病房楼集中收治患者,各地定点及后备定点医院均制定24小时及48小时腾空的备用方案。

    目前,福建省各地按要求共设置169个可为群众提供24小时核酸检测服务的检测机构,这些机构的名称、地址、咨询电话在福建省卫健委网站-疫情防控专栏上已向社会公布。上述机构除提供线上预约服务外还提供现场预约登记服务,为“愿检尽检”群众提供方便的核酸检测服务。核酸检测服务机构将加快核酸转运及检测速度,力争在6小时内反馈结果,并同步上传到信息系统。

    全省各地发热门诊配备核酸快速检测设备,发热患者的核酸检测一般2—3小时可以出具报告。在相关采样点设置“黄码”人员核酸检测专用采样点(采样通道),用于区分绿码愿检尽检人员和发热门诊就诊人员,避免交叉感染风险。

    对门诊慢性病、血液透析、肿瘤放化疗、其他需要维持定期治疗的重症患者,发热门诊、急诊患者,以及孕产妇和新生儿等特殊群体,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分别制定分级分类施策、确保患者就医渠道畅通。根据目前的相关政策入院病人入院前必须进行核酸检测的规定,要求医疗机构设置过渡病房,对于核酸检测结果尚未回报的急危重症患者,在开展核酸检测的同时,医护人员应在做好防护的前提下,第一时间救治,提供持续诊疗服务。坚决杜绝以疫情防控为由停诊、拒诊或延误治疗行为发生。

    春季开学

    师生员工返校要持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福建省教育厅(省委教育工委)二级巡视员叶灵介绍,针对寒假春节以及春季开学等师生流动较为频繁的特殊时间节点,福建将从在途、在家、在校、在学等四个方面着力,科学精准抓好教育系统疫情防控工作。

    一是强化师生在途管理

    抓好放假返乡和开学返校两个关口。放假返乡,落实错时错峰、分批分次要求,鼓励师生尽量选择传播风险低的交通方式;春季开学返校,要加强校地沟通对接,全员造册跟踪,统筹协调,不漏一人。加强师生在途安全教育,通过电话、微信、提示函等多种形式,教育引导师生加强返乡返校途中个人防护,做到安全有序流动。要求师生原则上不出境、不到国内中高风险地区,返乡所在地为中高风险地区的师生留校过节。对有到省外出行计划的教职员工、学生及其家长,要做好报批、行程登记、健康监测和防控指引等全程管理。

    二是细化师生在家防护

    建立健全师生员工健康档案台账,加强重点师生员工及其共同居住人员健康管理和行程轨迹监测,全面准确掌握师生员工在家健康状况。加强防护知识教育,引导师生密切关注疫情态势,合理安排寒假计划和活动,返乡后尽量不参加聚集性活动,不去人群聚集场所。要求师生员工积极配合属地疫情防控,主动履行向社区(村组)、单位报告境外、国内中高风险区旅居史义务,配合做好排查、集中隔离或居家健康监测、核酸检测等工作。

    三是优化师生在校服务

    要求各高校保障好留校学生的学习生活必要条件,及时调整优化校园后勤管理措施,确保各类生活物资供应量足价稳,满足用餐、用水、用电、用网等生活需求。形式多样开展节假日慰问活动,为留校师生提供过节物资,通过吃年夜饭、趣味活动、民俗活动等,增加校园内的年味。落实24小时值班值守,确保一旦出现突发情况第一时间报告、第一时间处置。

    四是谋划师生在学安排

    因应疫情形势,提前谋划春季学期开学返校安排,做到各级各类学校均有防控方案和应急预案、有管理制度和责任人、有适量防护物资储备、有属地医疗卫生力量指导支持、有隔离场所和转运安排准备等。春季开学,师生员工返校要持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返校后第3天由所在学校组织进行一次核酸检测。开学后,要严格贯彻落实国家卫健委、教育部最新版疫情防控技术方案,加强校门管理、人员管理、活动管理、场所管理,积极运用信息化手段,最大限度降低疫情防控工作对师生造成的影响。

    肉、蛋、菜、水产供应充足

    福建省商务厅一级巡视员陈安生介绍,春节期间,福建省商务厅采取六大措施,全力做好春节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保障工作。

    一是进一步压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

    据各地市统计,春节期间福建主要副食品供应量如下:猪肉6万吨、牛羊肉2万吨、禽肉3万吨、水产品25万吨、蔬菜26万吨、蛋品4万吨。总体看,福建春节期间主要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品种齐全,商品供应充足。

    二是做好储备工作

    指导各地商务主管部门针对春节市场供应特点,积极引导本地农产品农批市场、大型商超、规模连锁企业等,加大主要生活必需品储备力度。鼓励重点保供企业拓宽和维护省内外货源采购渠道,同时加大蔬菜采购调运、储备力度,增加市场投放量。

    三是加强肉品储备投放工作

    省级生猪活体储备每年3批次,每批次3万头。加大冻肉储备,当市场出现异常波动时,适时启动冻肉储备应急投放工作,同时增加水产品投放,丰富肉类替代产品,目前,全省完成城市冻肉储备10436.7吨。

    四是充分发挥省级副食品基地调控作用

    组织省级副食品调控基地针对春节需求特点,做好生产和供应工作,满足市场需求。目前全省325家省级城市副食品调控基地产品上市总量,占全省年消费总量20%以上,有力保障副食品的基本盘。

    五是加强市场监测

    要求各地商务主管部门加强与重点保供企业联系,深入批发市场、超市、农贸市场等经营一线,切实摸清市场供求和价格情况,密切关注市场运行态势,加强重要生活必需品监测预警,按要求启动节日期间日报制度。

    六是进一步优化主要生活必需品应急投放网点

    指导各地商务主管部门要加强应急投放网建设,进一步优化重点保供企业和应急商品集散地和投放网点,充分利用重点保供企业运输、储备能力强和大型连锁商贸企业网络优势,确保春节等重要节点主要生活必需品供应网络和投放渠道畅通有效。

    水、陆、空齐动员保出行

    福建省交通运输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雷文忠介绍,春运头两天全省城市公共交通客运量1218万人次,比2021年同期增长9.3%;全省道路水路客运量182万人次,同比增长78%;全省高速公路出入口车流量465万辆次,同比增长8.6%。春运期间,交通运输部门从民航、铁路、道路、水路四大方面保障旅客安全顺畅出行。

    一是民航方面

    落实“外防输入”要求,在福建入境人员100%“点对点”转运至定点酒店集中隔离,加强闭环管理。航空公司督促旅客遵守机上防控要求,优化机上餐食供应等服务流程。机场加强候机楼内通风,做好摆渡车、安检和公共区域的清洁消毒,确保防控措施落实到位。

    二是铁路方面

    福州、厦门、泉州等地10个二等以上车站,采用人脸识别等非接触式方式进出站,其他地市车站也在积极筹备并适时开通。各车站通过设置临时隔离栏、地面粘贴“1米线”标识等措施,引导旅客按“S”或“T”形排队,避免扎堆聚集。在出站口设置中高风险地区入闽人员专用通道,加大身份证、健康码、行程码、核酸检测报告等信息查验力度。

    三是道路方面

    各车站严格落实“测温、验码、不聚集、戴口罩”和“一米线”保持、客座率控制等常态化防控措施。客车全面张贴健康码,督促旅客落实上车扫码、落地信息登记查验。推广联网售票和电子客票,方便群众线上购票,避免人员聚集。优化运力,主动对接高校、企业,通过“点对点”包车运输等方式,避免同旅客扎堆出行,降低在途感染风险。

    四是水路方面

    强化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按规定落实运输工具载客率、设置隔离区等要求。优化安检、换乘、行李领取等流程,根据客流情况,适时增设必要的服务台和流动岗,加强乘客提示,引导乘客有序分散候船和排队登船。

    公共文化场馆和A级旅游景区正常开放

    福建省文旅厅党组成员、副厅长苏庆赐介绍,目前全省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场馆在春节期间均正常开放;449家A级旅游景区,除个别景区因改造提升关闭外,均正常对外开放。提醒广大群众注意以下事项:

    一是春节期间福建开放的公共文化场馆和A级旅游景区将严格落实“限量、预约、错峰”要求,请群众在出行前先关注各公共文化场馆和景区官方网站或微博、微信的预约渠道或提示,尽量避开热门场馆、景区和出行高峰时段,做到合理出行、安全出行。

    二是各地公共文化场馆和A级旅游景区接待上限和疫情防控措施将按照属地党委、政府的要求确定并科学动态调整,及时对外发布。请群众及时了解掌握前往景区的有关疫情防控措施,科学安排行程。

    三是严格督促公共文化场馆和A级旅游景区做好公共卫生和环境消杀,落细落实防控措施,加强现场巡查。请群众在参观游览时遵守疫情防控和安全管理的有关规定,做好个人防护,自觉与其他参观者和游客保持间距,避免扎堆,减少触摸公共部位。出现感冒、发热等症状时,应停止参观游览并及时就医。

    持续加大对进口冷链食品监督检查力度

    福建省市场监管局党组成员、食品安全总监张剑平介绍,进入2021年秋冬季以来,进口冷链食品检出核酸阳性的频次确有增多,仅2022年元旦以来,全省集中监管仓已检测拦截6批次外包装核酸检测为阳性的进口冷链食品,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复杂。

    目前,全省九市一区共设立集中监管仓72个,2021年以来已检验消毒进口冷链食品33.01万吨,向省疫情防控数据库推送追溯数据365.71万条,未发生新冠病毒“由物及人”传播情况,全省进口冷链食品疫情防控形势总体态势保持稳定。

    春节将至,这既是食品消费和人员流动的高峰时节,也是疫情传播扩散易发的时段。福建省进口冷链食品疫情防控工作专班已提前谋划部署,先后起草下发一系列通知,对进口冷链食品疫情防控工作再部署、责任再明确、要求再细化。

    一是推进集中监管仓规范化建设

    发挥好集中监管仓第一道防线的作用,继续督促各地严格集中监管仓管理,严格执行检测、消毒等有关规定和要求,对一线作业人员切实落实“五严”管理,杜绝监管仓发生疫情“由物及人”和聚集性传播风险。在条件许可的地方、适宜的时机,对各地监管仓实行并仓整合。

    二是严格落实主体责任

    要求各地组织督促涉进口冷链食品的生产经营者落实主体责任,严格落实疫情防控措施,加强生产经营场所管理,配备相应防疫设备设施,做好人员(特别是高风险岗位人员)的健康防护。

    三是持续强化监督检查

    要求各地深入分析研判,补齐短板漏洞,持续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常态化开展疫情防控监督执法检查。监督食品生产企业落实进口冷链食品“四证”管理要求,对发现的违法行为从严从重查处。

    四是高效处置涉疫事件

    要求各地持续加强培训演练,提升应急处置能力,高效开展涉疫食品排查管控,做好春节期间的值班值守工作,接到核酸检测为阳性的进口冷链食品信息以后,立即按要求高效处置到位。

    2022-01-20
  • 31省区市1月19日新增本土病例“43+2”

    1月19日0—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66例。其中境外输入病例23例(上海14例,浙江3例,广东3例,云南2例,北京1例),含3例由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均在浙江);本土病例43例(河南24例,其中安阳市19例、许昌市4例、郑州市1例;天津14例,均在津南区;北京3例,其中丰台区2例、朝阳区1例;广东2例,均在珠海市),含7例由无症状感染者转为确诊病例(天津6例,北京1例)。无新增死亡病例。新增疑似病例3例,均为境外输入病例(均在上海)。


    当日新增治愈出院病例223例,解除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3623人,重症病例较前一日增加1例。

    境外输入现有确诊病例1244例(无重症病例),现有疑似病例10例。累计确诊病例12223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10979例,无死亡病例。

    截至1月19日24时,据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现有确诊病例3297例(其中重症病例16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97478例,累计死亡病例4636例,累计报告确诊病例105411例,现有疑似病例10例。累计追踪到密切接触者1493645人,尚在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57442人。

    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无症状感染者28例,其中境外输入26例,本土2例(均在广东珠海市);当日转为确诊病例10例(境外输入3例);当日解除医学观察30例(均为境外输入);尚在医学观察的无症状感染者755例(境外输入710例)。

    累计收到港澳台地区通报确诊病例30964例。其中,香港特别行政区12880例(出院12474例,死亡213例),澳门特别行政区79例(出院77例),台湾地区18005例(出院13742例,死亡851例)。

    2022-01-20
  • 日常生活怎样做到“少聚集、少密接” 专家支招

    疾控、感染等专家为个人防护支招——

    日常生活怎样做到“少聚集、少密接”

    ■本报记者侍佳妮顾泳实习生王蕴懿

    近日天津出现首例奥密克戎病毒境外输入病例,时至初冬季节,呼吸道传染病高发,邻省又现多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无症状感染者,市民日常生活该如何做到少聚集、少密接?记者就此采访疾控、感染等多方面专家讲解。

    少聚集:

    减少聚会聚餐,遵循限量预约错峰

    市疾控中心提醒市民:新冠与其他传染性疾病一样,只要是人群聚集之处,都可能成为病原体的乐园。呼吸道传播,是传染性疾病在公共场所传播的主要途径,空气中的粉尘或气溶胶一旦携载病原体(如新冠病毒、军团菌等),在人员聚集的公共场所极可能经由呼吸道进入人体,引发疾病或感染症状。由此,近阶段应尽量避免去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减少聚会、聚餐。

    专家列出常见人群密集公共场所包括:商场、书店等购物场所,宾馆、餐厅、旅店、酒吧、咖啡店等住宿与交际场所,公共浴室、理发店、美容院等洗浴美容场所,影剧院、游戏厅、舞厅等文化娱乐场所,体育场馆、游泳馆、公园等体育游乐场所,展览馆、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等文化交流场所,候诊室、候车(机、船)室、公共交通工具等就诊与交通场所。

    如需要前往公共场所,要遵循“限量、预约、错峰”的原则,少聚集、不扎堆,同时个人防护不可少,应科学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注意个人卫生。

    少密接:

    缩小活动范围减少流动

    如何才能实现“少密接”?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吴凡教授此前接受采访时表示:密接、次密接的范围取决于病例本身的工作性质、生活轨迹以及社交网络范围,其中有一定的偶然性。上海是超大城市,人口密度大,如果人员交流频繁,那么密接、次密接范围就会比较宽泛。相反,减少人员交流、减小活动范围,就能做到“少密接”。

    不少市民对“密接”(密切接触者)概念并不太清晰。浦东新区疾控中心负责人介绍:密切接触者,指从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症状出现前2天开始,或无症状感染者标本采样前2天开始,与其有近距离接触但未采取有效防护的人员。流行病学调查专业人员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结合相关部门提供的大数据信息,依据以下原则判定9类密切接触者。

    具体为:同一房间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直接照顾者或提供诊疗、护理服务者;在同一空间内实施可能会产生气溶胶的诊疗活动的医务工作者;在办公室、车间、班组、电梯、食堂、教室等同一场所有近距离接触的人员;密闭环境下共餐、共同娱乐以及提供餐饮和娱乐服务的人员;探视病例的医护人员、家属或其他有近距离接触的人员;乘坐同一交通工具并有近距离接触(1米内)人员,包括在交通工具上照料护理人员、同行人员(家人、同事、朋友等);暴露于可能被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污染环境的人员;现场调查人员调查后经评估认为其他符合密切接触者判定标准的人员。

    不恐慌:

    应对奥密克戎“以不变应万变”

    病毒不断产生新的毒株,德尔塔仍是主要毒株,奥密克戎也呈现上升趋势,目前几乎各个大洲都有了它的踪迹。全球科学界达成共识:奥密克戎传播速度更快、传播能力更强。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王新宇副主任医师告诉记者,市民不必过于惊慌,但也要保持警惕,延续原有防疫手段之外,多加小心,尽量维持动态清零。

    王新宇解释,首先,应继续常规的防疫措施(勤洗手、多通风等),非必要不出行,减少跨地域人员流动以降低传播速度和感染几率。其次,虽然上海总体而言还算安全,但要避免大型聚集活动。再者,即便需要在公共场合进行室内聚集,也一定要坚持“三件套、五还要”,降低传播概率。最后更要强调的是,积极建立免疫屏障,未接种的市民赶紧接种,符合第三针要求的市民也请尽快接种第三针。(来源:解放日报)

    2022-01-19
  • 疫情防控再提示,尽量少聚集!

    疫情防控再提示






    尽量少聚集







    少聚集!







    疫情期间,少聚餐聚会,少走亲访友,少参加喜宴丧事,非必要不到人群密集的场所。







    保持距离不扎堆







    人多场所避免去







    自助结账不拥挤







    聚会聚餐少参加







    等候排队一米线







    人员聚集场所







    如何更好地防护







    做好公共场所的防护





    尽量避免前往人员集中的密集场所,坚持全程佩戴口罩,勤洗手,保持一米线的距离。

    提倡家庭聚餐聚会时不要超过10人,尽量减少聚餐人数,缩短聚餐时间。室内特别要注意通风,用餐时注意使用公筷公勺,入住宾馆时特别要注意通风换气。

    对普通公众来说

    除了在密闭场所需要戴口罩外,当处于人员密集的露天广场、剧场和公园等室外场所时,也需要佩戴口罩。

    另外,建议公众家里日常备用一些高级别口罩,当家人出现了鼻咽不适、咳嗽、打喷嚏和发热等症状,到医院就诊的时候,佩戴更高级别的口罩,保护自己,保护他人,全面防范传播风险。

    2022-01-19
  • 【疫情防控】就医要如实报告自己行程!春节防疫9个“不”

    2022-01-19
  • 【疫情防控】为什么要如实、主动、及时报告行程?

    Q

    为什么要强调疑似风险人群

    主动报告

    A

    疫情防控最有效的一个措施,就是切断病毒的传播渠道,为此就需要发现、追踪、分析病毒的传播渠道,这样才能有效地切断它的传播渠道。

    坚持及时发现、快速处置、精准管控、有效救治,才能有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Q

    特殊时期个人行踪和身体状况

    为什么不能瞒报?

    A

    个人行踪和身体状况虽然属于个人的隐私,但是在疫情防控期间,确诊病例、疑似病例隐瞒这些信息,都会影响对病毒传播渠道的跟踪和了解,就可能对他人健康包括自己亲友的健康和社会安全构成威胁。因此,每个公民都应当按照疫情防控的要求,依法如实报告旅行史、居住史、体温检测、症状等情况,履行居家隔离、医学观察等法定义务,自觉参与到疫情防控工作中。

    此外,《传染病防治法》第12条规定: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一切单位和个人,必须接受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有关传染病的调查、检验、采集样本、隔离治疗等预防、控制措施,如实提供有关情况。

    《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关于做好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也特别指出相关疫情防控部门要落实“四早”措施,做好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

    落实“四早”政策

    ▶及时发现。落实公共场所体温检测措施,加强预检分诊和发热门诊排查,做到对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无症状感染者的“早发现”,并按要求“早报告”,不得瞒报、漏报、迟报。

    ▶快速处置。24小时内完成流行病学调查,充分发挥大数据等优势,尽快彻底查明可能的感染源,做好对密切接触者的判定和追踪管理。落实“早隔离”措施,及时对确诊病例、疑似病例进行隔离治疗,对无症状感染者、密切接触者实行14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对可能的污染场所全面终末消毒。

    ▶精准管控。依法依规、科学划定防控区域范围至最小单元(如楼栋、病区、居民小区、自然村组等),果断采取限制人员聚集性活动、封锁等措施,切断传播途径,尽最大可能降低感染风险。及时公布防控区域相关信息。

    ▶有效救治。指定定点收治医院,落实“早治疗”措施,加强中西医结合治疗。及时有效全面收治轻症患者,减少向重症转化。坚持“四集中”,对重症患者实施多学科救治,最大限度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患者治愈出院后,继续集中或居家隔离医学观察14天。

    主动报告、如实报告

    病毒早发现

    传播早切断、康复早实现

    防控疫情

    你我共同参与

    2022-01-19
  • “密薪制”不应成侵害劳动者权益的工具

    员工打听同事工资被开除、晒工资单被解雇,企业借“工资保密”暗施“同工不同酬”……

    “密薪制”不应成侵害劳动者权益的工具

    阅读提示

    企业实行薪酬保密制度,强化薪酬激励,减少人员流失率,但也会造成部分劳动者难以享受同工同酬待遇。对于部分企业以员工讨论工资、违反公司密薪规定为由解雇劳动者的做法,律师指出,密薪制不能滥用,更不能成为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工具。

    近日,某知名科技通信公司发布员工备忘录,宣布员工有权讨论工作条件和薪酬。一时间,“企业是否该实行薪酬保密制度”的话题再次受到关注。

    作为一项从国外引入的管理方式,薪酬保密制度已成为我国不少公司的明文规定。从企业角度看,在员工之间隔离“收入多少”这一敏感话题,有助于强化薪酬激励,减轻因攀比造成的人员不稳定,降低用工成本。然而,站在劳动者角度,禁止讨论薪资,有可能侵犯其同工同酬的权利和对劳动报酬的知情权。

    受访律师表示,企业密薪制不能滥用,更不能逾越法律红线,成为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工具。

    企业内部制度,法律法规并无限制

    “这是从入职贯穿到离职的规定。”说到薪酬保密,曾供职于北京一家互联网企业的刘楠表示。

    2018年,刘楠通过社会招聘进入该公司从事大数据方面的工作。据他回忆,在劳动合同、员工手册中以及新员工培训会上,“禁止泄露自己的薪资、禁止打听同事工资”都是重要内容。

    在这家企业工作的两年多时间里,刘楠几乎没听同事讨论过与工资相关的话题。在此期间,他曾提出一次涨薪申请,具体上涨幅度也是他单独与领导、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协商后确定的。

    身在成都的孟家洁,在一家大型房地产企业做人力资源工作。据她介绍,每有新员工入职,人力部门都会要求其阅读企业规章并签字确认,其中就包括薪酬保密规定。“据我所知,这是房地产行业通行的要求。”孟家洁说。

    记者调查发现,互联网、房地产、金融以及最早将这一制度引入的外资企业,普遍通过签订协议、口头告知等形式,要求员工不得讨论工资收入。

    2020年,刘楠因出国留学向公司提出离职申请,在办理手续过程中,人力资源部门要求他签署了包含“离职后仍不能与公司相关人员讨论薪资”等条款的协议。

    四川君唐律师事务所律师唐朗军表示,薪酬保密制度属于用人单位的内部规章,每个企业都可以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而定,但是应当遵守规章制度制定、公示程序,且其内容不得与法律法规相抵触。目前,国家的法律法规中既没有规定薪酬保密,也不禁止企业采用密薪制度。

    强化了薪酬激励,但可能有违同工同酬

    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中一项颇具争议的举措,近年来学界对薪酬保密制度的研究越来越多。南京大学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学系教授张正堂研究发现,实行薪酬保密,能让企业根据员工绩效的高低提供差异较大的薪酬,提升薪酬激励作用,同时也能避免因为收入差距产生内部冲突。

    这也正是不少公司实行薪酬保密制度的主要原因之一。孟家洁以所在公司的会计岗位员工举例,虽然从事的都是会计核算工作,但由于具体地产项目不同,核算的规模、复杂程度不同,员工的收入高低就会有显著差异。

    在多项相关主题的研究中,研究者均提到,对企业的核心技术岗位以及难以量化考核的岗位,采用薪资保密制度有一定合理性。

    “这样既能按劳分配,又能防止员工对工资进行不合理比较,从而减少人员流失。”孟家洁补充道,当下,越来越多90后、00后进入职场,在他们看来,对收入保密也是尊重隐私的做法。

    不过,薪酬保密制度的负面作用也不可忽视。张正堂研究发现,这一制度可能降低员工的公平感和对企业的信任度。

    湖南天地人律师事务所曾佳魁律师发现,确有一些企业借薪酬保密制度违反劳动法规定,让一些从事基础、常规性岗位的劳动者,难以享受到同工同酬待遇。

    事实上,国外的薪酬保密制度最早就是雇主为降低人力成本而采取的与员工逐一谈判薪资的做法。

    刘楠透露,他研究生毕业后入职的第一家公司,在招聘笔试时要求应聘者填写预期薪资。工作一段时间后,一位和刘楠同时以应届生身份入职且从事同一岗位的同事,无意中得知自己的工资比刘楠少了近1500元,原因是其填写的预期薪资较低。“公司就以薪资保密的‘便利’,省了一笔钱。”刘楠说。

    多位受访者向记者表示,在互联网、金融等发展较快的行业,薪资倒挂现象较为普遍。“新人年轻且没有职务,但工作加班多,工资可能比‘老人’还高。”一位外资银行员工认为,这也是许多企业实行薪资保密制度的原因之一。

    违反就解约?“家规”不可大过“国法”

    2021年4月,一起涉及薪资保密的劳动纠纷案件二审宣判。北京某科技公司以员工赵某主动向他人透露个人薪资情况、违反公司薪酬保密规定为由,与其解除劳动合同。赵某认为该公司属于违法解除劳动关系,其诉求最终得到了法院支持。

    孟家洁坦承,她所在的企业就曾劝退过一位员工。“除了其工作表现不尽如人意,劝退前一段时间这位员工四处打听同事工资,也是公司做出该决定的一大原因。”

    记者检索发现,劳动者因讨论工资被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况时有发生。在司法实践中,这一行为最终被裁定为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亦不在少数。

    在唐朗军看来,用人单位败诉的一大主要原因在于劳动者打听或讨论工资的行为,并没有达到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规定“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之“劳动者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条件。“讨论工资,一般也难以造成企业所谓的‘严重后果’。”

    也有法院认定薪酬保密制度违反劳动法规定的同工同酬原则,因此判定劳动者胜诉。

    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人民法院在2013年的一起案件中如此判决,理由是:在薪酬保密的情况下,劳动者缺乏知情权,其同工同酬的权益无以凭借,对一些基础性、常规性岗位,抑或同一工种的劳动者而言缺失公平。

    曾佳魁说,企业要实施薪酬保密制度,必须在合法性的基础上遵循合理性、科学性、完整性等原则。同时要发挥职工代表大会作用,诸如此类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方案,必须提交职代会审议,并向职工公开。

    锡山区人民法院则认为,公开的薪酬制度能使内部沟通更为有效,可以减少误传,增强信任感。作为一种制度,薪酬的等级体系、岗位差距以及操作程序还应以公开为准则。(记者罗筱晓)

    2022-01-17
  • 网红椰子鸡“飞向”全国,地方美食何以“出圈”?

    新华社海口1月14日电题:网红椰子鸡“飞向”全国,地方美食何以“出圈”?






    新华社记者罗江、吴茂辉






    椰汁、椰肉熬制汤底,文昌鸡切块入锅,焖煮片刻香气四溢……源自海南的椰子鸡汤汁清甜、肉质鲜嫩,俘获南北食客味蕾。如今,各地消费者不用下馆子也能尝鲜,新亮相的椰子鸡火锅套餐“飞向”千家万户。






    临近春节,海南(潭牛)文昌鸡股份有限公司出货量达到平日的三倍。凌晨3点,该公司屠宰加工厂灯火通明。经过流水线屠宰、切块、包装,冷鲜鸡、椰子鸡火锅套餐将运往省内外餐厅和商超。





    海南(潭牛)文昌鸡股份有限公司工人抓紧备货。新华社记者吴茂辉摄


    在“无鸡不成席”的海南,一道白切文昌鸡是当地四大名菜之首。由于饮食喜好差异、保鲜难度高,颇具名气的文昌鸡以前总是“飞不远”。近年来,文昌鸡和椰子组团亮相,椰子鸡餐厅开到全国各地。广阔商机下,采购商将活鸡、椰子拼车运销出岛。






    然而,长途跋涉、层层分销的活鸡损耗率较高,价格频繁波动又摊薄了利润。企业纷纷建设屠宰加工厂,畅通冷链物流网络,销往各地的椰子鸡原材料变成精细分割的冷鲜鸡,销售半径扩张、利润稳定增长。






    椰子鸡“出圈”带动肉鸡需求快速攀升,养殖户实现“借鸡生财”。海南推广“公司+农户”模式提升标准化饲养水平,潭牛文昌鸡、传味文昌鸡等龙头企业向农户提供种苗、疫苗、饲料、技术,农户按照生产规程饲养后公司统一回购。






    从2019年开始与龙头企业合作养鸡,文昌市罗克堆村村民胡秋美已是技术过硬的养鸡能手。吃过早饭,她来到鸡棚倒下饲料,正在林下散步的鸡群迅速围拢,声声鸡鸣打破小村宁静。“过去自养风险高,碰到鸡群染病、价格低迷就得亏本。”胡秋美说,2021年,她和企业合作养了3万多只鸡,收入10多万元。






    养殖、加工升级实现产品标准化,品种保护和创新选育则从源头保障肉鸡品质。在文昌鸡国家级保种场,每只鸡独享“单间”,通过翅膀上的编码可查阅其“家谱”和产蛋性能、体重增速等信息。从这些“曾祖辈”的鸡算起,繁衍至第三代“父母代”种鸡用于生产商品鸡苗。





    文昌鸡国家级保种场选育的曾祖代种鸡。新华社记者罗江摄


    “把控好种源才能养出好鸡。”海南(潭牛)文昌鸡股份有限公司种禽事业部总监王秀萍介绍,公司2002年建立保种场,已选育20个世代文昌鸡,培育出的潭牛鸡配套系是海南首个通过国家审定的优质肉鸡配套系。选育提纯的同时,还根据椰子鸡等产品加工需求育种,提升屠宰加工性能。






    贯通上下游链条,“一只鸡”造就“百亿产业”。海南省农业农村厅总畜牧师郑轶说,海南形成以潭牛、传味、龙泉等龙头企业引领的文昌鸡产业化集群,2021年全省文昌鸡产量约1.1亿只,销往全国30个省份,总产值约120亿元,约80%的出岛产品为椰子鸡相关产品。






    不仅文昌鸡,椰子入菜也创造出新的增长点。从收购青椰卖到岛外,到引进椰子水加工、灌装生产线为椰子鸡供应原料,海南绿康四季食品有限公司每月销售额突破百万元。





    海南绿康四季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线进行椰子水灌装。新华社记者罗江摄


    “以前农民在房前屋后种椰子,现在许多人开始规模化种植。”该公司负责人陈华辉说,在需求增量带动下,文昌椰子收购价大幅提高。为保障原料需求,公司正与农户合作建设种植基地。






    眼下,椰子鸡迎来新风口。潭牛、传味、牧榕等文昌鸡品牌频频布局椰子鸡预制菜,借力电商推动销量增长。2021年,潭牛公司出岛销售文昌鸡300多万只,同比增长50%,销售额1.4亿元,同比翻番。





    椰子鸡火锅套餐。受访对象供图


    “瞄准全国消费市场稳扎稳打,今年力争实现岛内外销量各占一半。”海南(潭牛)文昌鸡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旭丽说,公司围绕椰子鸡这道“招牌菜”稳步拓展供应链合作,并逐步到岛外布局加工中心。同时,以销带产扩大合作养殖规模,带动更多农户增收。

    2022-01-14
  • 人民日报再评就地过年:勿忘留守群体,如何实现“两头暖”?

    昨天(1月11日),我们发布的《人民日报评就地过年:倡导之外还要做好什么》一文,谈到各地区各部门倡导就地过年,要拿出一系列务实举措,确保群众真切感受到家的温暖。在留言区,一位网友写下这样一段话:“我作为一名刚刚脱贫(村)的村支部书记,在去年疫情防控期间,劝导许多务工人员就地过年,鉴于村的财力有限,只是买了点米和油对那些‘三留守’人员进行慰问,作为政府部门是不是该出台一些政策,考虑一下这个群体?只有这样,外出务工人员才没有后顾之忧,他们才能够安心就地过年。”


    一位村干部的心声,折射出当地对留守群众的关切之情,也道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疫情之下,鼓励在外人员就地过年,如何确保家乡亲人也能过好年?

    新冠肺炎疫情以来,人们就要迎来第三个春节。当前,疫情形势复杂多变,多地倡导就地过年。这一倡导,一头连着外出群众所在的“当地”,一头连着远行人们牵挂的“家乡”。这也意味着,那些留守在家的老人、孩子、妇女等群体,也要能过得暖心;这样,无法回家过年的人们才能更放心。这是谁都能理解的朴素愿望。

    留守群众如何过年,从政策层面上并没有被忽视。2021年,民政部就针对“就地过年”倡议对留守老人、空巢老人的影响,提出三方面要求,包括排查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情况、开展分类帮扶、把特殊困难老年人的保障工作纳入当地联防联控整体部署中等,明确给予相关群体关心和关注。在落实过程中,这样的政策导向应该保持不变,确保过年期间即便亲人无法回家,也要尽量做到亲人在外地、亲情在身边。重要的是,各地区各部门需要制定详尽方案、开展针对性地帮扶、尽量做到兼顾周全。人性关怀惟有落实落细、落实到位,才能尽显诚意、令人满意。

    其实,倡导就地过年,无论是流入地还是流出地,各种努力都指向同一个问题,即如何解决好“留”下来的后顾之忧。这是对各地区各部门提出的要求和期待,也切实关系到群众能不能真正过好年。既要因地制宜做好服务保障,也要贴近群众做好精准对接;既要丰富多样地提供物资供应,也要深怀感情开展心理慰藉;既要让一个个实招尽显暖心,也要让一项项工作更加贴心。措施越走心、办法越用心,人们才能留得越安心、过得越舒心。

    倡导就地过年,面向的是社会领域、关系的是众多群众。能否真正让人们感受到“两头暖”,检验着公共治理的温度。这需要在更大范围内、更广地域内让更多群众享受实实在在的福祉红利,也需要在分级分类基础上坚决不搞“一刀切”,且重点聚焦面临特殊困难的老人和孩子,既不落一人又重点保障。归根结底,治理中既要有民生温度,也要有过程意识和结果导向,才能确保最大多数人的公共利益,并兼顾特殊群体的切身利益。

    一位网友说得好:“有情便是年”。带着感情、信任、呵护与关怀,同心同向同行,不管在哪儿过年,人们就都一定都能平安喜乐,在同心协力战胜疫情后,喜迎下一个春天。

    2022-01-13
  • 海洋持续变暖,我国如何应对

    我国有3.2万公里海岸线,有广阔的海洋国土。海洋的持续升温对中国有什么影响?我们该如何应对?记者专访了报告的主要完成人、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成里京。


    记者:海洋持续变暖对我国有哪些具体的影响?我们应如何应对?

    成里京:我国是受气候变化影响较大的国家,海洋持续变暖所引发的台风、海平面上升等结果,都将对我国特别是沿海城市产生巨大的影响。因而除了目前提出的减缓气候变化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之外,还需要着力加强适应气候变化的工作,加强对未来可能会遭遇的气候变化、极端事件的监测、预测和应对。

    记者:这项研究会持续下去吗?

    成里京:对科研而言,持续的研究,进行纵向、横向对比才能看出问题。我们所在这方面一直有投入。具体到这项研究,我们最近一些年会每年都做。2021年是联合国OceanDecade项目实施的第一年,这一项目旨在未来十年加强对海洋的理解、预测以及切实解决海洋健康面临的问题。未来十年对于应对气候变化是关键,也是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基础,我们会每年提供海洋变化信息,为公众、科学家和政策制定者提供服务。

    记者:后续还有哪些深入研究?

    成里京:首先,我们需要更深入理解区域变化,并将海洋热吸收与气候风险评估、经济损失和收益等进行定量测算,以更好地在国家和区域尺度进行气候应对和适应。其次,我们需更理解海洋热吸收和碳吸收的关系,更好地定量测算热-碳吸收的关联,为净零排放目标提供更好的科学支撑。最后,我们将深入研究海洋热吸收和地表温度的关系,厘清海洋热吸收的快慢到底如何影响地表气温的变化。

    2022-01-12

  • 首 页  上一页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