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肃:基层养老服务瞄准老年人“养”与“乐”

    新华社兰州8月7日电题:甘肃:基层养老服务瞄准老年人“养”与“乐”

    新华社记者王紫轩、胡伟杰、张智敏

    午饭时间,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临夏市大庄村的互助老年人幸福院里人头攒动,来就餐的大多是子女长期不在身边的留守老人。饭后,他们有的在院里溜达、聊天,有的说笑着打起纸牌和麻将。

    “如今年轻人大量出村务工,老人凑合吃口饭、在家待一天的情况很普遍。”大庄村党支部书记金玉麟说,乡镇敬老院更多面向特殊困难老年人群体,无法兼顾大量社会老人吃饭、娱乐的需求。

    近年来,甘肃不断完善县、乡、村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依托政府、村集体、家庭、社会资源等多元渠道筹措资金,引导各乡镇、村庄建设普惠型养老服务设施。在民政部门支持下,大庄村改造闲置房屋,建起就餐、娱乐、康养为一体的本村老年人饭桌。

    “小院饭菜花样多、有营养,一顿3块钱,有100多个老人办了饭卡。”64岁的留守老人金万荣说,以前觉得一天很漫长,现在大家一起吃饭、打牌、写书法,日子过得可快了。每逢周一,他还会在小院等候村医义务问诊。“现在我就想健康快乐地过好每一天。”

    相比本村老年人互助、互乐的幸福小院,位于乡镇核心地带的综合养老服务中心面积更大,服务也更加专业、多元。

    在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柳湖镇的柳湖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合奏、唱秦腔、跳交谊舞的“老年团”比比皆是。负责人叶小珍说,这些老人能歌善舞,但以前缺乏场地,互相没有交集。现在中心每天能满足100人活动、就餐,老人的朋友圈扩大了,活力也不断释放。

    87岁的毕福元退休后独自生活,儿女长期在外工作,自理成了问题。去年,他成为中心的“全托老人”,用餐、洗浴、如厕、换衣、遛弯等日常活动均由护工照护完成。床边还配有健康监测仪,能将心率、血压、体温等数据实时传输到智慧民政系统和监护人手机上,有异常第一时间提示。

    “现在,毕爷爷经常拄着拐杖四处溜达、聊天,精气神比独居时好了很多。”叶小珍说,对于住院前后无人看护、子女出差不在身边等老人,中心还提供短期托养服务。此外,中心还有爱心理发、理疗、上门送餐等服务项目。

    随着城镇化速度加快,农村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深入基层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最大限度缓解了家庭养老压力,让孝老爱亲理念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

    记者从甘肃省民政厅了解到,截至目前,甘肃省已建成乡村互助幸福院153个,乡镇(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220个。为特殊困难老年人提供保障的同时,养老服务的“触角”正向乡镇、村庄等基础单元不断延伸,更多老年人享受到“养”“乐”兼顾的晚年。

    2023-08-07
  • 银川公安举办平安文化下基层活动




    活动现场。王燕摄


    人民网银川8月4日电8月3日晚,银川市公安局联合西夏区委宣传部、西夏区公安分局举办“扛起新使命谱写新篇章”平安文化下基层暨“向人民汇报”首场活动。

    此次活动突出平安主题元素,贴近群众文娱需求,通过歌舞、诗朗诵、微宣讲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表演形式,大力弘扬法治精神,传播平安文化理念,搭建警民互动平台,营造“人人平安、人人创安”浓厚社会氛围。





    活动现场。王燕摄


    此外,银川公安各警种还在活动现场设置宣传展位,通过案例讲解、有奖问答、发放宣传品等方式,向过往群众普及交通安全、反诈反拐、防火防盗、识毒拒毒等法律知识常识,切实增强法治观念,提升安防意识。

    近年来,银川公安切实把平安文化培育工作置于更高水平的平安建设大局中谋划推进,持续强化活动牵引,调动社会资源力量,创新宣教形式载体,积极引导广大群众厚植平安文化理念,投身平安建设实践,着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平安银川建设的底盘更坚实、品牌更响亮。

    2023-08-04
  • 全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交流会在兴安盟召开

    8月2日至3日,全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交流会在兴安盟召开。来自北京、上海、吉林、辽宁、山西、黑龙江、内蒙古等省、市、自治区及12个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县(市、区)的相关单位负责人分享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经验,与会专家作深入点评交流。

    会议指出,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事关农民切身利益,事关农村经济社会稳定,是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内容。要深刻总结经验,坚持宅基地制度改革工作原则,坚守住耕地红线不突破、保障农民利益不受损,深度探索宅基地资格权多种实现方式,围绕“确权、赋权、活权”,打造“三权分置”工作格局,持续深化和规范农村宅基地改革管理工作,着力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探索形成可复制、能推广、惠民生的工作经验,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和智慧。

    会议期间,与会人员先后前往乌兰浩特市农村产权交易中心等地,就农村宅基地两项试点工作、信息管理平台建设、宅基地农户资格权保障、有偿使用和使用权流转等方面进行现场观摩、交流学习。

    2023-08-04
  • 去基层,做一名脚下有泥肩上有责的青年



    昆明市东川区组织林万东等9名选调生,前往当地乡村、企业、学校、医院等地,让刚参加工作的他们对东川的生态建设、教育医疗、产业发展、招商引资、乡村振兴等有了更深的了解。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张文凌/摄

    7月中旬,林万东到昆明市东川区委办公室报到,开始了在基层的职业生涯。

    地处云贵高原北部边缘的东川区,是昆明市唯一一个国家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东川离昆明市区150多公里,但在林万东心里,这里离妈妈很近。为抚养3个儿女,他的妈妈多年来一直在昆明的一个工地上做工。

    4年前,林万东通过“自强计划”进入清华大学学习。接到录取通知书那天,他正在工地上和妈妈一起汗流浃背地搬砖。经媒体的报道,人们认识了这个出自寒门的“搬砖男孩”。

    如今,“搬砖男孩”林万东作为东川区2023年定向选调生到基层就业,再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我在读书时得到了许多人的帮助。因此,我希望用我所学的知识,回报家乡、回报妈妈,为乡村振兴作出贡献。”林万东说。

    扎扎实实在基层从头学起

    林万东出身农家,家庭贫困,爸爸患有腰疾、脑梗,于两年前去世。多年来全家的生活都靠妈妈在工地上搬砖运沙维持,妈妈还供林万东兄妹3人完成了大学学业。

    林万东从不讳言自己来自建档立卡户家庭。他知道自己唯一的出路就是勤奋努力,正如清华大学校长对他的鼓励:“唯有自强不息,才有日后无限可能。”因此,他对自己未来的规划十分务实:毕业后回云南就业,一方面可以照顾母亲,另一方面,要扎扎实实在基层从头学起。

    进入清华读书,林万东感受到良好的学风,同学们从不在吃穿用度上比较。但初入大学校园,就读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林万东还是感觉到了自己和同学的差距。同学中有的高中时就参加计算机竞赛拿到奖牌,有的是数学奥赛冠军。“你才开始学高等数学、计算机编程,人家已经学完了。”“有天赋的人更勤奋”,许多同学的目标清晰,会为自己的职业规划提前作好准备。而来自县城的他,只能自己摸索。

    为此,林万东一直坚持刻苦学习,周末也很少外出游玩。学校免除了林万东的学费,他又获得了国家助学金的资助,顺利读完了大学,还获得了学校颁发的“学习进步”和“到西部就业”的奖励资金。

    林万东说话语速很快、思维敏捷。然而,过去的他与人交流时总会手足无措。他说是清华的教育打开了他的视野,给予了他自信,让他获得了成长。

    大四时,林万东将“昆明市东川区可持续发展能力测度”作为毕业论文的研究方向,他根据东川10多年的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的数据,分析东川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变化,并提出政策建议。

    到东川报到工作后,东川区组织他和另外8名选调生,前往乡村、企业、学校、医院等地,了解东川生态建设、教育医疗、产业发展、招商引资、乡村振兴等方面的情况。密集的调研,让刚参加工作的选调生们对东川的资源、人文、区位优势有了更深的了解。

    调研之后林万东觉得,自己曾经在论文中提出的建议十分书生气。“要在基层工作,服务好基层群众,我需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他说。

    “基层满满的诚意,深深地吸引了我”

    到东川区委组织部报到前,杨梓航提前一个月来到了东川,希望让自己有充足的时间去了解东川、适应东川、融入东川。在这一个月里,他行走在大街小巷感受东川的烟火气,登上海拔4017米的大牯牛寨山山顶俯瞰东川,远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房,参观金沙铜文化展馆,游览阿旺镇千鼓彝寨等地,气候炎热而多山的东川,让他心中生出了很多亲切感。

    杨梓航是四川西昌人,在南开大学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学习期间,又辅修了天津大学工商管理专业,获得双学位,后以专业第一的成绩保研至哈尔滨工业大学,师从中国工程院院士马军。

    “马军院士以包容的心态鼓励我们全方位、多领域发展,他希望以系统性的观点去解决环境问题,并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和全面发展。”杨梓航说,“马老师的培养和指导,为我指明了人生方向。更重要的是,具有爱国奉献优良传统的南开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将爱国的情怀和‘基因’刻进了我的骨子里,使我愿意投身基层一线。”

    5年前的春节,杨梓航曾和家人到云南自驾游,这次旅游让他爱上了云南,成为他参加云南定向选调生考试的理由。“在昆明的所有区县中,东川区离昆明市中心最远,离西昌市最近。”在杨梓航看来,到东川工作,是他兼顾事业与照顾父母的“最优解”。

    毕业于东北大学的杨小凡,通过定向选调生考试,成为东川区工业和科技信息化局的工作人员。

    杨小凡的家乡在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近年来,我的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我们是受益者。”她说。

    读大一时,杨小凡曾到巍山县永安村委会参与当地建档立卡户的住房修缮工作的实地调查、登记工作。当她和当地干部爬过崎岖不平、陡峭险峻的山路,来到大山里的村寨,看着那些修缮完成的房屋以及农户们脸上洋溢的笑容,她不禁感慨万千。

    “我在农村出生、长大,深知基层工作的不易,以及基层工作的重要性。”她说。

    在她看来,自己所学的冶金工程专业,在东川有广阔的用武之地。

    东川拥有丰富的铜矿,采矿历史悠久,东川铜在我国制币业和制造业中有着特殊地位。但作为资源输出型矿业城市和铜工业原料的供应产地,东川也因此成为了衰退型资源枯竭城市。

    如今,东川这个老工业基地走上了绿色转型发展之路。重视生态治理,建立以新材料为主导产业,装备制造、食品和消费品制造为辅的产业集群。产业急需人才引进、产业人才培养、园区人才汇聚、卓越企业家培养的“四大工程”,是东川人才工作的重点。人才资源开发绩效被列入了东川各级党政“一把手”年度工作目标。人才公寓、安家费、人才引进费……通过优化政策、兑现政策,东川正在完善对人才的生活服务和工作服务。

    “我之所以选择扎根基层,除了看到基层工作的意义之外,还有东川对人才引进的重视。”杨小凡说,“东川满满的诚意,深深地吸引了我”。

    以“空杯心态”扎根基层

    林万东、杨梓航、杨小凡等9名到东川工作的定向选调生,分别来自清华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南大学等高校,其中,硕士研究生学历5名,大学本科学历4名。他们都是经过笔试、面试,从众多考生中择优录取的。

    “要想在基层做好工作,首先要摆正心态,保持谦逊、不骄不躁,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当和9名选调生座谈时,东川区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戴桦骏诚恳地说道。

    戴桦骏2013年10月参加全省定向大学生村官选调生招录,通过选岗回到了家乡东川区因民镇田坝社区工作。2018年4月,他到舍块乡担任组织委员。

    舍块是昆明最偏远的乡镇,去往乡政府的路上,有云海、花海、草海、林海和各种奇峰秀岭,风景很美,但是路况很差。一路上地灾点不计其数,晴天落石、雨天滑坡、雪天封路。自然条件和交通条件的恶劣,使舍块成为当时贫困发生率最高、脱贫难度最大、脱贫投入最多的乡镇。经过全乡干部群众众志成城、合力攻坚,全乡2053户7475人,搬迁至东川城区集中安置,2018年年底,全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从2018年至2020年,戴桦骏任舍块乡团结村包村领导,负责全村党建、脱贫、民生、就业、产业、医疗、教育等方面问题,每天在村里,从早上8点工作到深夜。“短短几句话,很难描述我们当时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尽管付出了很多,但在戴桦骏看来,舍块能有98%的群众完成搬迁,90%的功劳都是当地村干部的。

    他告诉选调生们,作为组织部培养的年轻干部,选调生受到组织、群众的关注和同事的期待,有时候会觉得自己是天之骄子,自我满足。有时会有不想融入基层“圈子”的想法,认为村干部是“老大粗”。但是要在基层干下去,就要把这样的情绪化解掉,学会同基层干部打交道。他们之所以能选上村干部,是有过人之处的,他们的为人之道、待客之道、社会关系等,方方面面的细节都值得去学习。

    “基层有广阔的天地,但基层工作任务重、矛盾多、条件差,这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道坎。”戴桦骏说。每一名选调生,都有可能从机关到乡镇工作。学会在没有独立卫生间、没有WiFi、没水洗澡的农村生活,大胆、主动工作,挑起担子,是对选调生的要求,也是能力的体现。“到基层、到农村不虚度光阴,不是嘴上说说。”要培养在艰苦环境“沉得住”的耐力,关键时刻“顶得住”的能力,始终和人民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才能在群众最需要的地方扎下根。

    据悉,为了让到基层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尽快适应环境、顺利成长,东川区多次组织他们到全区调研,开展乡村振兴示范区、提升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专题培训等,邀请专家讲解东川区小江干热河谷特色农业产业发展、项目谋划等。

    同时,东川区还制定了一系列“苗壮强基”计划,如双导师帮带制度,一名单位主要领导和一名业务骨干作为选调生和年轻干部的帮带导师,对到基层工作的大学毕业生的政治、思想、业务、技能等,进行全方位全过程培养,让他们以一种“空杯心态”,成为心中有数、脚下有泥、手上有招、肩上有责、言行有度的基层骨干。

    2023-08-03
  • 民呼我应,良性互动促善治(现场评论·实干担当促发展⑤)

    基层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上下联动、协同推进,才能更好了解社情民意,以新方法破解新问题,用新思路带动新发展

    “专门的征集令”,你听过吗?谈到社区工作,上海徐汇区徐家汇街道党工委书记万小岚打开了话匣子。“我们有人民建议的大信箱,去年做的项目满不满意,今年要做什么,明年想做啥,都可以通过征集令来反馈。”面向群众的征集令,是集聚众智的渠道,也是推动治理的抓手。

    基层治理直接面对群众多元诉求,怎么鼓励群众表达、积极参与,很考验治理智慧。从实践来看,一些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往往涉及面广,如果沟通不畅、反馈不好,政策落实的效果就容易打折扣。了解好、掌握清群众的利益诉求,反映好、解决好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才能促进基层善治。

    畅通渠道,有助于提高回应能力、解题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群众的意见建议,是宝贵的治理参考,必须予以重视并进行有效回应。采访中,有干部分享了一个故事:一名10多岁的孩子,提出“我家所在的小区公共空间少,家对门的创意园区环境好,但到了周末和晚上就关门”,由此建议“错时共享公共空间”。这一好点子引起有关部门重视,推动了不少公共空间的有序开放。开门问策、集思广益,就要打通各种渠道、丰富内容形式、吸引各类人群,不断提高基层治理的群众参与度。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是基层治理的“必答题”。这个“应”,要有“怎么看”的态度,更要有“怎么办”的行动。现实中,群众难办事项往往牵涉多部门、多层级。不同部门,目标侧重不同、难处各异,如何有效形成合力?采访中,一名基层干部的回答很有启发:“关键是转观念,各部门提出建议,互相帮助改进。”提升治理效能、为民办实事,尤需胸怀大局、强化协同,增强服务主动性和补位意识,形成破解难题的“实干联合体”。政府的回应速度不断加快、回应方式不断优化,就能为推动问题解决提供有力支撑。让有温度的建议与有力度的方案同频共振,方能不断增进民生福祉。

    基层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上下联动、协同推进,才能更好了解社情民意,以新方法破解新问题,用新思路带动新发展。群众愿提议、干部善建议、部门能协同、政策好落地,方能构成一种良性互动。这也启示我们,提高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既要坚持眼睛向下,善于倾听、从善如流,拓宽群众反映利益诉求的渠道,更要善于携手共进,上下同心、协同发力,勇于尝试、大胆突破,最大限度释放政策红利。当前,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正在深入开展。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正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才能让主题教育深入人心、打动人心、激励人心。

    “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不能像LED灯有亮度没温度,要像白炽灯有亮度有温度。”上海一名干部的形象比喻,道出了奋斗为民的价值底色。让基层治理葆有亮度和温度,努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应成为广大党员、干部的自觉追求。

    2023-08-03
  • 教育系统会同相关部门和地方优化服务保障 多措并举鼓励毕业生基层就业

    基层是高校毕业生建功立业的舞台,也是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广阔空间。为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教育系统会同相关部门和地方不断加大政策力度、优化服务保障,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拓宽基层就业新空间。今年,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教育部等部门首次启动实施“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由各省份专项招聘医学专业高校毕业生免试注册为乡村医生到村医务室服务,并加大激励和保障力度,引导大学生乡村医生服务农村、扎根农村。教育部会同民政部做好2023年高校毕业生到城乡社区就业创业工作,多渠道吸纳高校毕业生到城乡社区就业创业。依托教育部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推出面向西部地区毕业生专场招聘会和“乡村振兴大有可为”专场招聘会,提供岗位3.5万个。

    各地各高校加大政策力度,积极为毕业生挖掘就业渠道。福建省实施城乡基层就业岗位募集发布计划,开发一批社区基层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岗位,吸纳毕业生到城乡社区就业。石河子大学结合“访企拓岗”专项行动,组织每个学科专业点联系走访不少于5家用人单位,加强学科专业与基层单位需求的精准对接,为毕业生赴各地基层就业建立常态联系。

    健全多元激励机制,为高校毕业生在基层成长成才创造良好条件。教育部组织开展首届“全国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卓越奖”推荐活动,奖励赴基层就业并做出突出业绩的普通高校毕业生和表现优秀的就业指导教师。教育系统同有关部门持续加强政策落实,对到中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老工业基地县以下基层单位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按规定给予学费补偿、助学贷款代偿等政策支持。

    各地因地制宜,通过宣传教育、表彰先进、资金奖励等多种方式,畅通毕业生基层就业渠道。贵州省对长期在基层一线工作或作出重要贡献的基层专业技术人才,可破格晋升职称等级。青海省各市州每年拿出公务员考录计划的10%左右,面向“三支一扶”计划等服务基层项目人员定向考录。云南省印发通知,对乡镇机关事业单位在编在岗工作人员执行每人每月500元的乡镇工作岗位补贴,对在艰苦边远地区范围的县(市、区)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高校毕业生,给予每月150元至2320元津贴。

    开展就业育人主题教育,激发报国热情。教育系统广泛开展就业育人主题教育活动,引导毕业生树立积极求职心态,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围绕基层就业政策解读、就业观念教育等,教育部推出“互联网+就业指导”公益直播课39场,累计观看超1亿人次。

    “下一步,教育系统将会同有关部门加大政策落实支持力度,指导各地各高校深化就业育人、拓展就业空间,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书写别样精彩的人生。”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记者丁雅诵)

    2023-08-02
  • 暑运过半 各部门积极保障旅客平安有序出行

    新华社北京8月1日电(记者樊曦、周圆)2023年暑运自7月1日拉开帷幕,至7月31日时间过半。面对学生流、旅游流、探亲流叠加,铁路、电力、民航等部门强化安全检查、优化服务举措,确保旅客平安有序出行。

    记者8月1日从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了解到,7月1日至7月31日,全国铁路共发送旅客4.06亿人次、日均发送旅客1310万人次。暑运以来,全国铁路日均开行旅客列车10169列,较2019年同期增长14.2%。

    暑运期间,为更好服务旅客出行,中国铁路沈阳局集团公司进一步优化客运产品供给,根据12306大数据,科学分析掌握旅客出行规律,精准实施“一日一图”;中国铁路广州局集团公司所属广州南站、深圳北站、长沙南站等客运大站增派人员支援安检、客运岗位,增开验证、安检通道,提高旅客进站效率。

    电力方面,针对辖区内火车站、机场、客运站等20余户暑运重点保供电场所,南方电网贵阳供电局组织工作人员坚守基层一线,持续开展供电设备安全检查,确保暑运电力供应安全可靠。

    民航方面,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推出“西悦行·一路畅童”儿童团队旅客专享服务,为假期出行学生团队提供96788预约、专属值机柜台、专属安检通道、专人接送机等全流程引导服务。

    2023-08-01
  • 权威部门话开局丨推动生态环境保护目标任务落地见效——生态环境部谈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国务院新闻办27日举行“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围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了记者提问。






    碧水保卫战:坚持“三水统筹”







    黄润秋介绍,我国碧水保卫战取得显著成效。去年全国地表水Ⅰ至Ⅲ类断面比例达到87.9%,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基本消除;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他表示,要坚持水资源保障、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三水统筹”,持续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在巩固提升水环境质量的同时,重点突出水生态保护和修复。







    在巩固提升水环境质量方面,要以入河排污口整治为抓手,切实解决河流沿岸污水违规溢流直排等突出问题,有效管控入河污染物排放。同时,深入推进长江经济带工业园区水污染整治,全面启动沿黄省(区)工业园区水污染整治专项行动。







    在水生态保护修复方面,以长江流域为重点,推进水生态考核试点,引导地方切实履行水生态保护和修复责任,着力提升长江流域水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







    在推进落实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方面,制定实施规划重点任务措施清单,强化流域统一监管,完善突出问题发现和推动解决工作机制;大力推进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深入打好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







    新污染物治理:加强科技支撑,有效防范环境与健康风险







    “用于生产学生书包、塑胶跑道、儿童玩具等的短链氯化石蜡,将在今年年底淘汰。”黄润秋说,今年还将淘汰国际上关注的全氟化合物中的两大类,并对全氟辛酸类实施用途限制,禁止用于防水防油的服装、烘焙纸、胃镜管等。







    黄润秋介绍,新污染物通常是指具有环境持久性、生物累积性和生物毒性的化学物质。这类物质环境与健康风险比较隐蔽,即使以低剂量进入环境,也可能对人的身体健康、环境健康、环境安全带来风险和隐患。







    国务院办公厅去年5月印发《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生态环境部会同有关部门全面推动落实新污染物治理工作——







    一是摸清家底,筛选了4000余种具有高危害、高环境检出率的化学物质,开展生产使用情况摸底调查,逐步掌握分布情况。二是评估环境风险,将国际上已经禁止和限制使用,且在我国仍有生产使用的化学物质优先纳入评估计划,对其开展全生命周期的环境风险评估。三是印发《重点管控新污染物清单(2023年版)》,对14种具有突出环境风险的新污染物,实施禁止、限制、限排等管控措施。







    黄润秋表示,新污染物治理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生态环境部将会同有关部门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同时,遵循全生命周期环境风险管理理念,有效防范新污染物环境与健康风险。







    核安全监管:核与辐射安全状况总体良好







    核安全是核事业的生命线,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润秋介绍,我国大陆地区现有运行和在建核电机组77台,居世界第二位。多年来,我国核与辐射安全状况总体良好。去年,世界核电运营者协会对全球387台运行机组进行了综合指数排名,74台满分机组中,我国大陆地区占37台。







    “经过多年努力,我们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核安全之路。”他介绍,我国构建了行之有效的政策法规体系,形成了一套既接轨国际又符合我国国情的法规标准体系。同时,我国开展了严格有效的核安全监管。此外,我国建成了全国辐射环境质量监测、重点核设施监督性监测、应急监测“三张网”,夯实了核安全基础保障能力。







    他表示,下一步将严格落实核安全责任,全面提升核安全监管能力,严格开展核安全监管。







    新一轮督察:继续发挥好督察利剑作用







    目前,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已完成两轮督察全覆盖,对20个省(区)开展了督察“回头看”,对两个国务院部门、6家央企开展了督察。







    黄润秋介绍,截至2023年6月,第一轮督察及“回头看”明确的3294项整改任务,总体完成率超过97%;第二轮督察明确的2164项整改任务已经完成超过64%。一些重大突出问题整改取得明显成效。







    两轮督察共移交责任追究问题667个,被督察对象共追责问责9699人,其中厅级干部1335人,处级干部4195人,切实发挥了督察的警示作用。







    黄润秋表示,今年是第三轮督察开局之年,要紧盯重点任务,谋划开展好新一轮督察,继续发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的利剑作用。

    2023-07-28
  • “四下基层”与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理论研讨会发言摘编

    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四下基层”是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宁德工作时大力倡导并身体力行形成的工作方法和工作制度。7月21日至22日,中共福建省委和人民日报社在宁德联合主办“四下基层”与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理论研讨会。与会者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研究“四下基层”的时代价值、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梳理其与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在联系。今天摘要刊发部分与会者发言。


    ——编者


    “四下基层”在新时代彰显巨大时代价值和强大生命力

    中共福建省委副书记罗东川

    “四下基层”是指“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这是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宁德工作期间大力倡导并身体力行形成的工作方法和工作制度。当年,习近平同志带领宁德党政机关干部经常深入基层,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推动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以实际行动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党员干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树立了光辉典范。

    福建省大力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传统,推动各级领导干部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到问题多、困难多、矛盾多的地方去,知民情、解民忧、办实事、促发展,“四下基层”蔚然成风,干部作风大为转变,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实践证明,“四下基层”是转变干部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法宝,是破解难题、推动发展的有效方法,是加强党的建设、做好各项工作的宝贵财富,其所蕴含的精神内涵、所体现的价值追求,在新时代彰显巨大时代价值和强大生命力。

    “四下基层”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1988年刚到宁德工作,习近平同志就沉下身子到基层调研,用一个月的时间走遍闽东9县,不到两年时间基本走遍宁德所有的乡镇,全面深入地了解宁德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坚持运用唯物辩证法看待闽东贫困地区的发展问题,提出“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等摆脱贫困的重要理念。实践充分证明,这些重要理念和思路为宁德摆脱贫困提供了科学指引和重要遵循。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推动党员干部大兴调查研究,深入基层了解真实情况,倾听群众声音,汲取各方智慧,找出解决问题、改进工作的思路办法和政策举措。

    “四下基层”体现了人民至上的群众观点,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一切为了人民。在宁德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在基层体察百姓疾苦,坚持把以解决吃饭、穿衣、住房问题为主要内容的摆脱贫困作为工作主线,着力破解“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难题。到省里工作后,推动实施“造福工程”、连家船民上岸等,千方百计帮助宁德群众挪穷窝、拔穷根。实践充分证明,这些思路和举措暖人心、接地气、受欢迎,增进了宁德人民福祉,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认真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四下基层”体现了解决矛盾的问题导向,要求我们必须不断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1988年12月20日,习近平同志在霞浦县委党校参加首次“地县领导接待群众来访日”活动,受理各种问题86件,其中12件当场答复解决,其余问题要求相关部门在一个月内处理完毕。当年,习近平同志跋山涉水、披荆斩棘,三进下党访贫问苦、现场办公,协调解决下党村公路和水电建设、下屏峰村灾后重建等问题。实践充分证明,这些思路和举措有效推动了问题解决和经济发展。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增强问题意识,发扬担当精神和斗争精神,敢于正视问题、善于发现问题,推动领导干部深入基层现场办公、热情接待来访群众,及时研究解决发展所需、改革所急、基层所盼、民心所向的问题,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

    “四下基层”体现了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要求我们必须以优良作风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拥护。针对调研中发现的宁德一些干部违纪违法占地建房问题,习近平同志狠刹干部队伍中存在的歪风,肃清了“摆在马路边的腐败”。实践充分证明,这些思路和举措有效锤炼了宁德党员干部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清正廉洁的生活作风,进一步提振了干事创业的精气神。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大兴务实之风、弘扬清廉之风、养成俭朴之风,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权力观,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重实干、求实效,以钉钉子精神把各项工作抓紧抓实抓细抓到位,以好的作风振奋精神、激发斗志、树立形象、赢得民心。

    “四下基层”体现了普遍联系的系统观念,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推进各项工作。为更好推动干部下基层办实事,更好推动闽东经济发展,习近平同志提出要正确处理长期目标和近期规划、经济发展速度与经济效益、资源开发与产业结构调整、生产力区域布局中的山区与沿海、改革开放与扶贫、科技教育与经济发展等六个关系。实践充分证明,这些思路和举措对宁德地区发展作出了全局性的战略谋划。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系统观念,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经济发展、民生改善、风险防范、党的建设等各方面工作,不断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

    进一步传承和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传统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

    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方江山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先后开展一系列集中学习教育,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教育引导全党牢记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全党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之际,中共福建省委、人民日报社联合主办“四下基层”与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理论研讨会,全面系统梳理“四下基层”的生成逻辑、内涵要义、实践深化,有利于我们进一步传承和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传统,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为凝心聚力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提供智力支持、学理支撑。

    福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开创了一系列重要理念、实践、作风、制度成果。这些重要成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源头活水,为我们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了鲜活教材。

    “四下基层”是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宁德工作时率先垂范、大力倡导并培育形成的工作方法和工作制度。“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从“声边”到“身边”,生动体现了始终聚力于民的独特优势。“调查研究下基层”化“脚力”为“能力”,生动体现了始终问计于民的科学方法。“信访接待下基层”变“坐诊”为“出诊”,生动体现了始终心系于民的真挚情怀。“现场办公下基层”从“机关会场”到“基层现场”,生动体现了始终取信于民的务实品格。当年,习近平同志带头下基层宣讲、调研、接访、办公,带头沉下身到最偏远、最困难的地方,踏遍了闽东的山山水水,留下了许多动人佳话。

    “四下基层”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实践创新,科学回答了为什么要做好群众工作、什么是好的群众工作以及如何做好群众工作等重要问题,生动诠释了党的群众观点与群众工作的有机统一,既遵循了规律性的认识,也进一步打开了更广阔的执政为民的发展空间。35年来,“四下基层”这一我们党密切联系群众的实践创造,不仅在八闽大地落地生根、薪火相传,构筑起一座座干部和群众之间的“连心桥”,其所彰显的根本立场、所蕴含的精神内涵、所体现的价值追求、所运用的科学方法,更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开花结果、发扬光大,为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提供了智慧经验和科学启示。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四下基层”所蕴含的高超政治智慧、非凡战略眼光和系统思维方法,全面认识、准确把握“四下基层”的根本要求、目标指向、方法途径,在深刻感悟“四下基层”深远历史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中奏响贯彻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的时代更强音。

    “四下基层”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群众路线系列重要论述的重要内容,既回答了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的根本问题,也蕴含着新时代新征程上树牢群众观点的重要方法论,具有超越时空的真理性和价值性。新时代新征程,进一步传承和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传统,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既是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增强服务群众本领的必然要求,也是把各领域广大群众组织凝聚起来、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必然要求,更是真正把自己当作群众的一员、把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树牢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以对群众的真情实感始终践行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是继往开来的新课题,也是对责任担当的新考验。

    现在,群众工作对象更加多元,群众诉求更加多样,群众工作环境更加复杂。互联网是做好新时代群众工作的重要阵地,也是重要手段。这就要求我们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改进群众工作方法,提高群众工作水平。“四下基层”是一个具有多重价值与综合效能的好机制、大平台。我们要把“四下基层”作为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的一项基础性制度和一项最基本工作,久久为功做深做实。

    我们要充分发挥“四下基层”对于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对于锤炼干部队伍、加强党的建设,对于办好民生实事、增进群众福祉,对于加强基层建设、提升基层治理,对于大兴调查研究、科学民主决策,对于凝聚党心民心、巩固思想共识的重要价值和作用,着力增强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之以恒自觉扎根群众;始终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持之以恒用心服务群众;始终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持之以恒紧紧依靠群众;始终坚持创新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持之以恒善于组织群众,进一步传承和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传统,奋力谱写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新篇章。

    作为党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一直以来持续关注、报道、宣传“四下基层”。人民日报将进一步持续积极推动“四下基层”学理化阐释、学术化表达、大众化传播,积极反映各地、各部门传承和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传统的好做法好经验,为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作出应有贡献。

    “四下基层”是新时代实干兴邦的重要法宝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林尚立

    人世间的一切事业,都是干出来的。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惟有埋头苦干、顽强奋斗。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坚持实干兴邦,党员干部必须具备担当作为、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和实事求是、善作善成的能力本领。要练就和提高这两方面的能力和素养,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习近平同志当年在宁德工作时开创的“四下基层”,即“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

    基层是干事的根基,人民是创业的动力。只有真正了解并把握住基层,才能把握住干事创业的大局、大势和方向,从而拥有能干事的机遇和舞台;只有真正融入并赢得群众,才能赢得干事创业的动力、优势和前途,从而拥有干成事的依靠与力量。作为干事创业、实干兴邦的重要法宝,“四下基层”蕴含着非凡的实践伟力。

    “四下基层”是最硬实的干部锤炼。党的全面领导是干事创业、实干兴邦的根本政治保障,党员干部的政治能力是落实党的全面领导、干事创业的基础与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干部干好工作所需的各种能力中,政治能力是第一位的。”练就过硬的政治能力,必须做到既心怀国之大者、党之大计,又心系人民群众、解决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党员干部要形成这样的素养和能力,最管用的锻炼手段就是“四下基层”。只有走入基层、融入百姓,把党之大计同民之大利结合起来,把国之大者和基层之实情协调起来,才能贯彻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才能解决好基层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把党的全面领导的政治和制度优势体现到为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的各项工作中。

    “四下基层”是最强劲的组织动员。列宁说过:“只靠共产党员的双手来建立共产主义社会,这是幼稚的、十分幼稚的想法。共产党员不过是沧海一粟,不过是人民大海中的一粟而已。”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拥有无穷的力量。只有把人民群众动员起来、凝聚起来,才能创造历史伟业。习近平同志指出:“无论是从发挥党的领导作用,还是从调动群众积极性这两方面说,都要求我们的各级干部始终同广大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血肉联系。这就是干部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功。我们的干部都应当苦练这一基本功。”“四下基层”就是要练就党员领导干部这个基本功,不断增强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凝聚群众的能力,从而汇聚起干事创业、实干兴邦的人民力量。

    “四下基层”是最科学的工作方法。关于领导干部应该掌握的领导艺术和工作方法,毛泽东同志说过:“善于把党的政策变为群众的行动,善于使我们的每一个运动,每一个斗争,不但领导干部懂得,而且广大的群众都能懂得,都能掌握,这是一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领导艺术。”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就是要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变为群众的行动,从而贯彻下去,造福群众;调查研究下基层、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就是要在党和政府每一项政策落地和每一项工作推进的实践中,让领导干部做到心中有群众、工作有头绪、做事有分寸、协调有办法,让人民群众做到与党同心,了解政策,理解政府,认同干部,从而密切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形成上下齐心、同心同德、团结奋斗的局面。

    “四下基层”是最有效的干事路径。实干兴邦,实字当头。“实”的根本在于立足实际、贴近实际、了解实际、解决实际问题,其最直接、最有效的工作路径就是“四下基层”。只有直接走入人民群众中,当面听取大家意见,才能了解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只有深入一线、调查实际情况,现场解决问题,才能以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精准举措落实和推动工作,不断打开工作新局面。不论是治理县域、市域、省域,还是领导整个国家,习近平总书记都始终把深入一线、走访群众、调查研究作为最基本、最有效的干事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县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村,当市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乡镇,当省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县市区”“虽然辛苦一点,但确实摸清了情况,同基层干部和老百姓拉近了距离、增进了感情”。可以说,“四下基层”是各级领导干部在实干兴邦中干事创业的成功法宝,必须倍加珍惜、切实践行。

    把“四下基层”坚持好传承好发扬好

    福建省政协原副主席陈增光

    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17年半,在宁德工作近两年,开创了一系列重要理念和重大实践,给我们创造了极其宝贵的思想财富、精神财富和实践成果。我作为时任宁德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有幸见证“四下基层”制度的诞生和发扬光大,感到十分光荣。借此机会,谈几点体会。

    “四下基层”是大兴调查研究、坚持实事求是的生动示范。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上世纪80年代末的闽东,是当时全国18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经济总量排名全省末尾。面对这样的情况,习近平同志到任宁德后,积极深入基层,用一个多月时间走遍闽东9县,后来还走遍了绝大部分乡镇。正是从深入基层调研起步,习近平同志逐步建立“四下基层”工作制度。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分析宁德必经的发展路径,提出“滴水穿石”精神、“弱鸟先飞”意识,脚踏实地带领闽东人民艰苦奋斗,一步一个脚印努力摆脱贫困。从在宁德工作期间大力倡导践行“四下基层”,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先后50多次调研扶贫工作、走遍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习近平同志对调查研究的重视一以贯之,为全党重视调研、深入调研、善于调研树立了光辉典范。大兴调查研究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我们要把“四下基层”作为重要载体,推动党员干部走出机关大院,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摸实情、集民智、理思路、出良策。

    “四下基层”是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途径。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多次强调干部要“把心贴近人民”、练好密切联系群众的基本功。通过践行“四下基层”,把群众上访变为领导下访,化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搭建起党和人民群众的“连心桥”。当年宁德有一批渔民,一家老小常年在渔船上打鱼、生活、居住,被称为“连家船民”,生活非常困苦。福建省政协组织民宗委、社法委对连家船民上岸定居作专题调研,形成调研报告,建议把宁德作为一个试点,争取实现连家船民上岸定居。已到省里工作的习近平同志看到这个报告后非常重视,很快作出批示,并亲自带队考察,现场办公制定方案。经过几年努力,连家船民全部上岸,过上了安稳日子。可以说,“四下基层”是对我们党坚持群众路线这一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创新,其中所蕴含的精神内涵、所体现的价值追求越来越显示出强大生命力,具有历久弥新的时代价值和实践意义,为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提供了重要遵循,需要持之以恒传承好弘扬好。

    “四下基层”是加强和改进作风的重要举措。习近平同志在《把心贴近人民——谈新形势下领导的信访工作》一文中写道:“通过深入基层,提高领导机关的办事效率,有利于把问题解决在源头,把矛盾消弭在萌芽状态;同时,要积极做好群众的宣传、发动和思想教育工作,改进各级领导的工作作风,使党的方针、政策真正落到实处。”习近平同志不仅这样要求干部,而且自己实实在在地做。当年宁德寿宁县下党乡地僻人难到,素有“车岭车上天,九岭爬九年”的说法,但习近平同志留下了“三进下党”的故事。第一次进下党是1989年7月19日,当时我陪着习近平同志,先是乘车到寿宁县城,再乘军用吉普车到岔头坂,之后再沿着崎岖山路步行两个多小时。一到下党,顾不上歇息就组织开会,现场协调解决问题。之后,他又两次进下党,为下党发展定向领航、排忧解难。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不仅积极倡导“四下基层”,还大力推行“四个万家”“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等优良作风,已成为福建广大党员干部的普遍共识和自觉行动。新征程上,我们要进一步弘扬“四下基层”等优良作风,深入践行群众路线,让群众实实在在感受到“四下基层”带来的实效。

    当前,全党正在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我们要深学细悟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在宁德工作期间开创的一系列重要理念、重大实践,带着感情学、带着责任干,自觉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把“四下基层”坚持好传承好发扬好,从中汲取精神动力和思想营养,努力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福建篇章。

    “四下基层”是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的生动实践

    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王伟光

    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宁德工作期间亲自倡导推行“四下基层”工作制度。这一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的生动实践,为我们创造了宝贵的思想财富、精神财富和实践成果。我们要传承弘扬好“四下基层”优良传统,切实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绚丽华章。

    蕴含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人民主体思想。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创立了人民主体思想,为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理论武器。“四下基层”是对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这一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创新,科学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等重大问题。“四下基层”工作制度生动体现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创造者的深刻原理。回望百年奋斗历程,我们党之所以能够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紧紧依靠人民。这一工作制度倡导虚心向人民学习,倾听人民呼声,汲取人民智慧,使领导干部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的实践沃土。“四下基层”工作制度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只有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我们党的工作才能获得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这一工作制度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这种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是对中国共产党根本宗旨的鲜明表达。“四下基层”工作制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我们党一经诞生,就把以人民为中心镌刻在自己的旗帜上。这一工作制度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深化了对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认识。

    闪耀着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的价值追求。“四下基层”工作制度充分彰显中国共产党人的为民情怀,其所体现的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的价值追求,不断转化为广大党员干部奋进新征程的行动自觉。“四下基层”工作制度是畅通民意诉求的重要渠道。把握民心民意是领导干部执政为民的基本功。多年来,福建以“四下基层”工作制度为抓手,各级各部门扑下身子、沉到一线,了解人民群众的烦心事、操心事、揪心事,推动解决了一批发展所需、改革所急、基层所盼、民心所向的问题。“四下基层”工作制度是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机制。多年来,福建以“四下基层”优良传统为驱动,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通过深入基层找准和解决影响制约发展、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切实做到发现问题在一线、化解矛盾在一线、工作落实在一线。“四下基层”工作制度是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途径。为民造福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多年来,福建牢牢把握“四下基层”蕴含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千方百计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努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优良传统彰显光辉形象,优良传统成就伟大事业。大力传承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传统,一是坚持人民至上,切实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坚持人民至上,是贯穿“四下基层”的一条红线。我们要坚定传承弘扬“四下基层”蕴含的为民情怀,坚持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嘱,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高质量发展成果。二是坚持牢牢植根人民,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要通过“四下基层”搭建党员干部与群众之间的“连心桥”,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把听民声、察民情、聚民智、解民忧作为各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三是坚持紧紧依靠人民,增强群众工作本领。“四下基层”有力促进密切联系群众、转变工作作风和加快推动发展。我们要深入落实“四下基层”工作制度,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四是坚持不断造福人民,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四下基层”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是我们党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锐利武器。我们要传承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传统,注重发挥党员干部在基层治理中的示范带头作用,把为民造福作为最大政绩,不断提高基层治理服务精细化、精准化水平。

    “四下基层”是坚持人民至上的生动写照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副校(院)长李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35年前,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宁德这片土地上,大力倡导和践行领导干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把党密切联系群众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作风生动地体现到工作实践中。35年后,变化的是闽东地区面貌翻天覆地,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极大提高;不变的是“四下基层”作为一项工作制度和优良传统不断发扬光大,历久弥新。“四下基层”是党的群众观点与群众工作的有机统一,是党密切联系群众的实践创造,为我们坚持人民至上、走好走实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提供了重要思想指引和深刻实践启示。

    “四下基层”深刻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人民性。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展现出真理的力量、道义的力量,就在于其为人类解放锻造了强大理论武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人民的理论,其鲜明的人民立场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信仰所在、追求的价值所在、力量的源泉所在。“四下基层”是这一重要思想在八闽大地生动实践的一个缩影。“四下基层”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是对我们党坚持群众路线这一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创新,科学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增进与人民群众感情、做好联系服务群众工作等重大问题。“四下基层”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变群众上访为领导下访,化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共产党员扎根在人民之中,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既是理之所在,更是情之所钟。

    “四下基层”饱含着真挚深厚的人民情怀。“四下基层”是工作制度、工作方法,更是优良工作作风和真挚为民情怀的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是在人民中成长起来的、深受人民爱戴的人民领袖。“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是他对人民的深情告白和铿锵誓言,充分表明从黄土地一路走来的党的总书记对人民的赤子深情。“四下基层”启示我们,作为党员干部,无论从事什么工作,始终要对“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有清醒的答案,培养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通过心与心沟通、情与情交流,凝聚人心、掌握民意,汇聚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来为群众造福。

    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传统,走好走实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四下基层”传承党的优良传统,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强大的生命力。密切联系群众是干部的基本功。走好走实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要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传统,把握好新的时代要求。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在主题教育中落实好学思想的要求,就要在学习认识、理解把握上“走得更深”,在贯彻落实、解决问题上“走得更实”。从思想上正本清源、固本培元,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更加自觉做到“两个维护”,始终牢记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永远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要提高群众工作本领,始终把人民需要什么、期盼什么作为我们的努力方向。坚持以深化调查研究推动解决发展难题,以汲取群众智慧指导发展实践,着力打通密切与群众联系的“最后一公里”,真正做到问政于基层、问需于百姓、问计于人民,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把“四下基层”作为主题教育的鲜活教材。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期间,通过“四下基层”深入调研,提出摆脱贫困的发展思路。其中蕴含着弥足珍贵的思想理念和工作方法,为我们今天走好走实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财富、精神财富和实践成果。

    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围绕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形成的重要理念和重大实践,不仅包括“四下基层”,还有许多重要理念和实践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脉相承、一以贯之。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要深入践行“为党育才、为党献策”的党校初心,继续做好对“四下基层”的学习研究阐释工作,努力以鲜活的理论研究阐释和深刻的实践经验总结感染人、教育人,不断献好“理论研究”之策、“解决问题”之策。

    蕴含深刻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求是杂志社编委姚眉平

    领导干部“四下基层”,是习近平同志1988年在福建宁德工作时大力倡导的工作方法和工作制度,是党的群众观点与群众工作的有机统一,是党密切联系群众的宝贵实践创造。习近平总书记是从人民中走出来的、对人民怀有深厚感情和强烈责任感的人民领袖,在福建宁德工作时,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带头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地,接访调研、访贫问苦、问政于民,擘画发展蓝图、解决实际问题,在共同奋斗中熔铸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党员干部树立了光辉榜样。今天,大力弘扬和实践“四下基层”,对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践行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在主题教育中更好推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取得扎实成效,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35年来,“四下基层”得到长期坚持并不断发扬光大。福建牢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持之以恒践行“四下基层”,深化探索“四下基层”新方法新路径,“四下基层”所蕴含的精神内涵、所体现的价值追求已成为福建广大党员干部的自觉实践,集聚起八闽大地团结奋进的磅礴力量。实践充分证明,“四下基层”是了解民情、科学决策的关键环节,是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的重要渠道,是落实工作、为民办事的有力抓手,是改进作风、锤炼干部的重要手段,蕴含着深刻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愈加彰显其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

    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人民立场是我们党的根本政治立场,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回顾党的历史,老一辈革命家强调中国共产党“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要求党的干部“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坚持党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群众工作方法等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把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

    新征程上,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越是长期执政,就越要牢记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色,越要牢记党的初心使命,越要牢记党的群众路线这一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论述,深入研究“四下基层”的时代价值、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汲取掌握蕴含其中的人民立场、人民情怀、领导方法、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切实转化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思路举措和具体成效,始终同人民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不断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

    以深化调查研究推动解决发展难题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对外合作交流局局长杨明伟

    调查研究下基层是“四下基层”的一项重要内容。调查研究不仅是一种工作方法,而且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得失成败的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深化调查研究推动解决发展难题”。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调查研究的重要论述精神,不断深化调查研究,推动解决发展难题。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回顾我们党的发展历程,什么时候全党从上到下重视并坚持和加强调查研究,党的工作决策和指导方针符合客观实际,党的事业就顺利发展。如果忽视调查研究或者调查研究不够,就会导致主观认识脱离客观实际、领导意志脱离群众愿望,使党的事业蒙受损失。中国共产党人依靠调查研究一路走来,在调查研究基础上沉着冷静应对各种复杂环境,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正确的决策离不开调查研究,正确的贯彻落实同样也离不开调查研究。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这同习近平总书记倡导“自觉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并开展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是转变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提高履职本领、强化责任担当的有效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改进工作作风上,我很重视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中国共产党坚持正确的思想路线、工作路线,转变领导作风和改善工作方法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途径。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提出,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是转变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提高履职本领、强化责任担当的有效途径”。当前,“四风”问题仍具有一定的顽固性反复性。要通过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以调查研究推动党的作风建设和工作方法改善,切实落实好党的群众路线,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

    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深化调查研究、解决发展难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个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以强化理论学习指导发展实践,以深化调查研究推动解决发展难题”。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是高质量发展。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这就要求我们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既总体分析面上的情况,又深入解剖麻雀,提出可行的政策举措和工作方案。

    深刻把握“四下基层”的哲学内涵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党委书记王立胜

    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宁德工作时大力倡导的“四下基层”所蕴含的人民立场、实践取向、问题导向,深刻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自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刻把握“四下基层”的哲学内涵,大力传承弘扬“四下基层”的优良传统,自觉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观察新形势、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坚定的人民立场。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人民群众是历史活动的主体,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理。坚持人民至上是“六个必须坚持”中的第一个,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贯穿的一条红线。“四下基层”是对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继承和创新,它解决的是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实际问题,增进的是同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与血肉联系。领导干部大力传承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传统,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坚定不移地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才能在历史大势和时代潮流中确保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于为人民谋幸福,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突出的实践取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为了改变人民历史命运而创立的,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形成的,也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的,为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基层是国家治理的最末端,也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大力传承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传统,深入基层开展治理实践,加深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认识,才能顺应实践发展、人民期盼,做到紧跟时代步伐、把握时代脉搏,深入研究回答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探索新规律,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

    鲜明的问题导向。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坚持问题导向是我们党重要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基层是理论指导实践的主战场,是推进实践创新的主阵地。大力传承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传统,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增强问题意识,敢于正视问题、善于发现问题,以解决问题为根本目的,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办法。坚持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带着举措到基层去,做到发现问题在一线、化解矛盾在一线、工作落实在一线,抓住老百姓急难愁盼的问题,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为民造福落到实处。

    运用好“四下基层”蕴含的立场观点方法

    福建师范大学教授郑传芳

    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宁德工作时,亲自倡导和践行的“四下基层”工作制度,推动宁德地区党的作风建设得到加强,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各项战略部署得到很好贯彻落实,有力推动了宁德地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发展。“四下基层”包含“下”和“基层”两个关键词。“下”是指自觉主动下沉和深入一线,找差距找问题,体现领导作风、领导方法、领导方式的改进与创新,体现我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基层”是社会治理的深厚基础和重要支撑,也是党和政府工作的第一线和最前沿。“四下基层”工作制度要求党员干部自觉主动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去,倾听人民群众呼声,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转化为人民群众推动发展的强大力量。把握好、运用好“四下基层”工作制度蕴含的立场观点方法,对于我们进一步增强政治能力和工作本领具有重要意义。

    保持坚定的党性原则和深厚的人民情怀。“四下基层”工作制度提出时,要解决的是制约党的事业发展的瓶颈问题,面对的是人民群众改变贫困落后状况、不断实现美好生活向往的强烈愿望。只有对推动党的事业发展持高度负责的态度与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对广大人民群众有殷切的关心和深厚的情感,才能主动深入基层,与人民群众密切联系、打成一片。这种坚定的党性原则和深厚的人民情怀,是“四下基层”工作制度的出发点和重要基础。

    保持强烈的问题意识和科学的工作方法。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是推动发展变革的前提。“四下基层”工作制度,既抓住了当年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和党风政风改进的切入点,具有极强的针对性指导性,又坚持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的统一、让党中央放心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统一、为了群众与依靠群众的统一,体现了科学的工作方法。这种强烈的问题意识和科学的工作方法,是“四下基层”工作制度不断取得实效、得到人民群众欢迎拥护的重要保证。

    保持顽强的斗争精神和自我革命意识。福建闽东地区当时经济基础薄弱,带领人民群众脱贫致富,需要以顽强的意志攻坚克难。在宁德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坚决查处“马路边的腐败”,教育干部保持清正廉洁,发扬滴水穿石的精神与韧劲,倡导“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等重要理念,有力加强了干部队伍建设,为宁德地区加快改革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这种顽强的斗争精神和自我革命意识,是实行和坚持“四下基层”工作制度必不可少的重要前提和基本条件。

    新征程上,我们要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承好弘扬好“四下基层”优良传统,把握好运用好“四下基层”工作制度蕴含的立场观点方法,为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福建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2023-07-28
  • 入夏以来持续高温,各地采取多种举措—— 给户外劳动者送清凉(办实事 解民忧)

    核心阅读

    调整工作时间、发放防暑降温物品、优化配送路线范围……连日来,对奋战在烈日炎炎下的户外劳动者,各地真心关爱、创新形式,采取多种举措保障其身体健康,为他们送上清凉。

    入夏以来,多地持续高温,建筑工人、环卫工人、外卖配送员等户外劳动者冒酷暑、战高温,坚守在工作一线。各地为群众办实事、解民忧,不断优化举措、创新形式,采取灵活多样的防暑降温举措,加强对户外劳动者的保护,为他们送上清凉。

    调整工作时间

    科技助力巡检

    “当前温度36摄氏度,风速小,符合飞行条件,申请起飞巡检!”7月24日上午,国网南阳供电公司桃溪镇供电所工作人员孙翼,对迎峰度夏保供电的线路进行无人机自主巡视。“我们这里属于深山区,林木等植被覆盖率非常高。以前,我们都是人工巡视,爬高上低不说,有些地方还到达不了。尤其是高温天气里,非常闷热,自从有了无人机这个小助手,高温天气再也不怕巡检了,盲区也消除了!”孙翼开心地说。

    孙翼所在的桃溪镇,距离县城26公里,总面积140平方公里,其中山坡面积就有17万亩,大约有3.7万居民生活在这里。孙翼和同事们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时刻保障这些居民的日常用电。“为了避开夏季的高温时段,我们一般凌晨4点就要起来做好作业的各项准备,5点就要到达现场,半个小时内将故障清除,尽可能不影响群众的日常用电。”孙翼说,为了应对高温天气,公司专门给他们配备有藿香正气水和冰镇矿泉水。每次高温天气外出作业前,都会把这些防暑降温的药品和物品带上,以备不时之需。

    在高温酷暑天气、用电量急剧增加的情况下,不停电是民众重要的需求,一线工人的工作量和压力也随之增大。而刘高峰就是一名从事了5年带电作业的一线电工。

    “接到指令,我们马上出发!”中午12点多,刚在一个现场完成作业的刘高峰,在接到新的任务指令后,来不及休息,又立即冒着将近40摄氏度的高温赶往40公里开外的辖区七里坪乡。“我们班组有5个人,主要负责全县范围内的带电作业,工作时我们要穿绝缘服,戴绝缘手套,密不透风。在高温闷热的天气里,更容易出汗,没几分钟衣服就会湿透。所以,我们通常半个小时就要轮换一次,避免中暑等意外情况的发生。”刘高峰说。他告诉记者,为保障人员安全,他和同事们会时刻绷紧“安全弦”,相互提醒一些注意事项。同时,为保障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他们通常会在早晨5点至上午10点之间进行常规的带电作业。

    据了解,为应对高温天气,供电部门专门制订了优化高温天气工作计划,及时调整一线人员工作时间,当温度达到40摄氏度及以上时,除了因人身财产安全和公众利益需要紧急处理的特殊情况外,会停止当日的室外露天作业。“我们会根据气象部门发布的天气预报,适当调整一线人员的露天作业时间。有条件的供电所或班组,建议借助无人机等智能设备进行各种作业。同时,我们还会给一线工人配备必需的防暑降温用品,全力保障人员生命安全。”当地供电部门有关负责人介绍。

    创新服务手段

    送上防暑物品

    5月以来,广州进入高温模式,5月30日就打破最早高温橙色预警纪录,之后一路高温。不过,环卫工人叶浩辉心里却满是温暖,觉得这个夏天不那么难过了。

    叶浩辉每隔几天就会去越秀区的龟岗爱心驿站领工会派送的爱心雪糕。“大日头下吃一根,特别解渴。”

    据了解,为关心关爱高温下坚守岗位的户外劳动者,广州市总工会联合爱心企业,5月16日至8月7日每天送出爱心雪糕。领取对象为快递员、外卖配送员、环卫工人、网约车司机、货车司机、建筑工人、交警等户外劳动者。

    越秀区龟岗爱心驿站负责人胡顺介绍,送雪糕活动非常受欢迎,200支雪糕一会儿就送完了。领的人中,环卫工人和外卖小哥是最多的。“夏天户外劳动者真的很辛苦,特别是环卫工人和外卖配送员,为了防晒要穿得严实,衣服都是湿透的。每次来领雪糕他们都特别高兴,希望每年都有这样的活动。”

    叶浩辉表示,6月到10月,自己每个月都能领到防暑降温费。广州市总工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为惠及更多户外劳动者,广州市总工会计划再推出新一批送雪糕活动,时间为8月8日至8月31日,每天接着送出爱心雪糕。

    除此之外,不少企业工会也为户外劳动者送去清凉,有的会向驾驶员送上清凉饮品,并叮嘱他们在炎炎夏日要注意休息,劳逸结合;有的组织志愿者送清凉上门,到户外劳动者工作的地方,送上凉茶、绿豆汤、小扇子等防暑降温物品。

    高温酷暑之下,一支雪糕,一瓶凉茶,一碗绿豆汤,一盒藿香正气水……给户外劳动者送去了丝丝清凉,甜入心间。广州还创新服务手段,给户外劳动者提供喝水、吃饭、休息的地方,再热的天,户外劳动者也有应对的方法。

    优化配送范围

    减少曝露时间

    夏日重庆,烈日炎炎。晌午过后,外卖配送员朱国川停好车,又来到重庆市渝北区百果路社区的新业态劳动者驿站休息,给手机充电,让身体放松。

    “下午配送少、天气热,来这儿休息一下。”朱国川笑道,以前,他家在数公里之外,往返不方便,只得坐在马路边,热浪袭人。现在,他成了驿站常客,休息、充电、喝水,各种需求都能满足。

    为关爱户外劳动者,渝北区总工会积极建设新业态劳动者驿站、劳动者港湾等休息场所,打造202个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点,形成两公里一个休息补给站的“帮扶圈”。

    “服务站点不仅能帮大家减少疲劳,还为大家增长知识。”渝北区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黄梅介绍,驿站每个月都举办普惠活动,如健康知识讲座、心理健康咨询等,贴近劳动者生活,帮助他们提高生活质量。

    同时,渝北区总工会还启动外卖骑手高温作业专项保护行动,与平台企业协商,督促其合理优化配送范围、降低配送难度、放宽配送时间,达成5公里内常规“配送圈”。

    老赵是永辉生活平台配送员,以前常常跨区域送货,白天没时间休息。“今年夏天不一样了,平台规则改了,每个订单安排都是3公里内,我只负责这个区域,系统还智能归类一个方向,送起来更方便。”老赵说。

    渝北区永辉生活相关负责人表示,收到工会合理化建议后,平台立即响应,优化配送路线,让配送员多单短送,减少烈日下曝露时间,还将配送时间延长至1小时,让配送员送货更加从容。

    “这个地方好,我们走到哪里都可以歇歇脚、吹吹凉风,还有工作人员帮助我们。”老赵大口喝着水,又指了指空调,笑着说,“我在服务别人,别人也在帮助我,感觉很开心。”

    2023-07-27
  • 今年将投资14亿元改造升级4500公里农村公路 宁夏打造便捷高效农村公路网络(经济聚焦)

    核心阅读

    近年来,宁夏不断完善农村地区交通条件,不但便利了群众出行,还有力推动了沿线产业发展,为快递进村打下了基础。随着农村公路建设深入推进,一个更加便捷高效的农村公路网络逐渐成形。



    炎炎夏日,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西吉县,西滩至庙湾农村公路建设项目施工正酣,拉料车来回穿梭,压路机徐徐向前,摊铺工作有序推进。“公路通车后,西滩乡村民出行将更加便利。”项目负责人辛向军说。

    西滩至庙湾农村公路建设项目是宁夏高质量建设农村公路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宁夏加快推进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养护、运营协调发展,不断提升农村公路质量。目前,全区农村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98万公里,所有乡镇、建制村通硬化路、通客车,常住人口20户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率达99.7%,乡镇通公交车率达63%。下一步,当地还将继续打造更加便捷高效的农村公路网络,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串联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7月的石嘴山市平罗县,绿意盎然,瓜果飘香。

    纵贯毛乌素沙漠边缘的平罗县红陶农村公路,起于平罗工业园区东侧,沿途经过多个生态移民区。公路自建成运营以来,极大改善了当地的交通条件,提升了沿途乡村的产业发展环境。

    “修好一条路,带动一大片。这条路把沿线的沙漠瓜菜产业园区、文化旅游景区、奶牛养殖产业园区连为一体,是一条名副其实的致富路。”平罗县交通运输局副局长马佳佳说。

    沿红陶公路向西行驶20分钟,来到陶乐镇现代农业特色沙漠瓜菜产业园区,42栋现代化大棚在园区内一字排列。保鲜生产车间里,工人操作机械分拣包装刚采摘的小番茄,之后再整件装入厢式货车。

    “我们建立合作社,把4个集体经济薄弱村和农业龙头企业组织起来,村村联营、抱团发展,每年带动就业1000多人,村集体经济总量突破200万元,种植户人均增收上万元,昔日的干沙滩变成了造福一方群众的良田。”园区负责人介绍。

    “刚在庙庙湖生态移民区建厂时,交通条件差,处处不便。红陶公路通车后,客户考察、企业销售、员工通勤都方便多了,企业生产成本也进一步降低了。目前,企业年产值达到2000万元,带动就业100多人。”宁夏新丝陆服饰公司负责人赵惠玲说。

    助力乡村振兴的红陶公路,只是宁夏众多农村公路中的一条。

    西吉县马莲乡马蹄沟村,硬化路开通后,当地的肉牛养殖、土豆和玉米种植等传统产业驶上了发展“快车道”,上门收购农牧产品的车辆络绎不绝;贺兰山东麓的银川市西夏区镇北堡镇昊苑村,一条新修的农村公路,让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更加便利;六盘山下的固原市泾源县泾河源镇冶家村,硬化路修到家门口,农家小院改造成民宿,吸引不少游客前来休闲避暑……越来越多的农村公路正为当地发展注入动力。

    快递进村,激发消费潜力

    从泥土飞扬到平稳通畅,从泥泞小路到双向两车道,宁夏的农村公路一步步完成了蜕变。随着农村公路建设升级,村民不仅出行更加便利,还迎来了新变化。

    在固原市隆德县温堡乡,每日负责配送包裹的快递员小丁,驾车载着村民从网上订购的米面粮油、日用品等,一一送到农村取货点。

    “路通了,送货更便捷了,生意也更红火了。”小丁说,他负责的点位有近40个,都在农村公路沿线,感受变化非常真切。

    “现在网购的东西能直接送到家门口,真是太方便了。”隆德县联财镇村民祁大妈介绍,以前买东西,得到离家较远的超市甚至县里才能买齐全,现在村里有了客货邮商旅便民服务站,小到食品生活用品,大到家电农具,都可以通过手机网购,包裹很快就能送到。

    如今,镇上像祁大妈这样的网购达人比比皆是,越来越多的人享受到客货邮商旅便民服务站带来的网购新体验。

    “交通条件改善后,隆德县推进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探索客货邮商旅融合模式。闲置的农村客运站被盘活,成为邮件快件和农特产品的镇级集散中心,同时辐射延伸至各行政村。”联财镇中邮驿站快递综合服务中心负责人柳军川说,村民自家生产的中药材、蜂蜜、手工制品等农特产品也卖得越来越好,以前一个村平均每天只能发两三件,现在能达到二三十件。

    基于农村公路,隆德县已建成乡级客货邮商旅便民服务站7处、村级服务点97个,开通客货邮融合线路7条,日均运送邮件快件约2500件。当地与各家快递公司深化合作,构建起“县级中转、镇级分拨、村级配送”三级快递物流服务体系,实现了快递进村,进一步激发了农村地区的消费潜力。

    近年来,宁夏依托建成在用的农村公路,整合利用站点、平台、运能、服务等资源,为群众提供更好的服务。据统计,宁夏22个县(市、区)实现县域物流配送中心全覆盖,193个乡镇设立寄递物流服务站点437个,网点覆盖率达100%;快递服务通达2098个建制村,服务覆盖率达94.6%;已建成46个客货邮商融合站点,客货邮融合线路超过100条。

    专班推进,提升公路质量

    今年年初,宁夏启动提升农村公路质量服务乡村振兴三年攻坚行动,计划3年内累计改造提升16470公里农村公路,到2025年底,实现所有乡(镇)通三级及以上公路,常住人口20户以上具备条件的自然村(组)通硬化路率达到100%,农村公路优良中等路率达到85%。

    眼下,按照自治区统一部署,三年攻坚行动正在各县(市、区)深入开展。

    建设中的西滩至庙湾农村公路主线全长5.25公里,路面宽5米,采用四级(Ⅱ类)公路标准。站在山顶俯瞰,这条农村公路已初现雏形,一头与县级公路相连,一头翻过山坡,蜿蜒穿过山间梯田,串联起多个村庄的几十家农户。

    “为了让村民尽早用上这条路,我们组织近30名工人、配备8台大型施工设备加紧施工,现已完成路基工程及沙砾底基层,正在摊铺水泥稳定基层,预计8月初具备通车条件。”辛向军说。

    据介绍,2023年,宁夏计划投资14亿元,对4500公里农村公路进行改造升级,提升优良中等路率。青铜峡市、灵武市、平罗县、西吉县和泾源县被确定为创建示范点,开展农村公路建设。

    西吉县克服项目建设时间紧、任务重、施工环境复杂等困难,投资4亿元对212条1368公里农村公路实施路况提升工程,目前正在对13条99公里进行水泥稳定基层施工,120条824公里已开工建设,对79条445公里加紧开展前期工作,预计8月底全部建成通车。

    “我们实行领导包片、干部包路、专班推进的工作机制,科学精准配置人员、机械、技术力量,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定期梳理手续办理和建设任务落实情况,保证工程质量、守牢安全红线、全力推进工程进度。”西吉县交通运输局局长李景说。

    “按照‘应养尽养、宜修则修、须建再建’和‘保优稳中、提升次差’的原则,我们建立攻坚行动项目库,动态管理储备项目。重点攻坚次等、差等路段,全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向农村覆盖,进一步提升农村公路质量状况和通达深度。”宁夏交通运输厅相关负责人介绍。

    2023-07-27
  • 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系列报道 江西:开门问效 以心换心走好群众路线

    在就业、养老、托育、卫生健康等领域集中发力,着力推进10件民生实事落地见效。

    针对28件重复信访专项治理件,由省委主题教育办和省委巡回指导组共同督办,已推动化解19件。

    第一批主题教育单位梳理出1129项民生项目,截至6月底,已完成421项。

    ……

    主题教育开展以来,江西省委省政府带头示范,扎实开展调查研究,第一批主题教育单位坚持问题导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用为民办实事成效检验主题教育成果,有效化解了一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网上问政,把群众急难事办成舒心事

    夕阳西下,收拾完家务活,戴林茵靠在藤椅上,拿起手机同外地的女儿进行视频通话,家长里短地聊了半个小时。这在两个月前,还是件挺难办到的事。

    戴林茵是九江市永修县滩溪镇安城村蛇坑组的村民。安城村蛇坑组目前住着15户人家,村里长期以来通信信号微弱,打电话不方便,更不能上网,年轻人待不住,留在村里的,大多是上了年纪的老人。

    今年4月,有村民通过人民网“领导留言板”给江西省委书记留言,反映“家里面网络信号差,无法与外界联系”。

    江西省委民声通道工作人员在后台看到这条留言后,随即转给当地核办。接到转办后,永修县滩溪镇人大副主席魏俊俊与运营商一道,前往蛇坑组进行了实地核查。

    “每次打电话要走到村口去找信号。”“老人家遇到个急病,想打电话打不通,真能急死人。”“下雨天是一点信号都没有。”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希望能尽快解决村里基础通信的问题。

    “蛇坑组四面环山,距离最近的网络基站有1.7公里,这是村子里网络信号覆盖差的原因。”同行的中国移动永修县分公司网络部舒太江解释道。

    群众利益无小事。6月上旬,永修县经与中国移动永修县分公司沟通协商后,启动了安城村蛇坑组网络信号优化覆盖工程,从1.7公里以外的基站接进网络光纤,架设到村口的电杆上,同时增设了宽带网络通道。这样,村民不仅能随时随地接打电话,还可申请安装宽带,实现手机WiFi上网。

    打通山区小村“信息孤岛”,是江西省委办公厅开展“群众留言我来办”为民服务实践活动的缩影,也是江西省开门开展主题教育、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的一个生动案例。



    江西信丰县深山水库中的村庄,通讯单位解决村里基础通信,打通山区小村“信息孤岛”。人民网记者时雨摄

    主题教育开展以来,江西省依托省委民声通道、人民网“领导留言板”、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问政江西”、“赣问”等平台,面向社会公开征集群众的民生诉求和意见建议,聚焦民生实事解难题,走好网上群众路线,助推主题教育成果转化。

    线上访民情、线下解民忧。近年来,网上信访逐渐成为群众信访的主渠道和直通车。今年以来,江西省委信访局进一步拓展服务信访群众渠道,在“一网通”网上信访平台,新增“领导接访”“机器人回访”“市县大数据平台”等功能模块,以优化考核促进群众诉求落地化解。

    同时,在办好初次信访、化解重复信访、攻坚信访积案上下功夫,结合开展调查研究,一批涉及就业、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民生领域信访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江西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先后到省委信访局群众接待室接访,协调解决实际问题,带头做好信访这项“送上门来的群众工作”。

    “房产证办下来了”“拖欠的工资到账了”“公交车重新开到村里”“水泥路修好了”……一条条诉求、建言,在各级各部门的推动下,正在转变成一件件民生实事的幸福账单。

    不仅如此,相关职能部门还定期对留言进行现场调度,主动在媒体平台公布办理情况,接受群众监督,网上群众工作平台的正面集聚效应凸显。



    6月,在江西省宜黄县棠阴镇大岚村早稻生产示范基地,农技人员将课堂搬到田间地头,针对性地开展培训指导。尹文兵摄

    服务上门,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

    连日来,樟树市临江镇姚巷村种粮大户黄爱龙的心情格外舒坦——他的400亩早稻终于颗粒归仓。

    “6月初,连下了一个星期的雨,早稻田里的病虫害像疾风一样迅速蔓延,当时真是着急。”7月15日,黄爱龙回忆起来仍然心有余悸。

    6月6日,农业大讲堂宣讲团的到来,令黄爱龙紧锁的眉头慢慢舒展开来。“病虫害发展太快了,专家给支支招。”黄爱龙恳切地说道。宣讲团团长、服务专家、江西省红壤及种质资源研究所副所长钱国明当即到田间查看情况。

    受病虫害困扰的,不止黄爱龙。为了解决当地农民反映普遍的“早稻病虫害高发”问题,钱国明召集当地植保农技人员、种粮大户、病虫害防治社会化服务组织负责人等,先后开展了多次座谈。在解疑释惑的同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建议,帮助农民科学种田,挽回损失。

    “这一批早稻预计亩产1200斤。宣讲团的专家很专业,一下子就看出了问题,及时给出有效建议。现在生产过程中遇到问题,我都会第一时间联系他们。”黄爱龙笑着说道。

    江西省农业农村厅把主题教育与“三农”工作互促互融,持续开展专家送服务下基层、农业大讲堂下基层宣讲活动,使农技服务“零距离”触达田间地头。



    7月14日,江西省赣州市会昌县小密乡莲塘村富硒早稻种植基地,农机手驾驶着收割机在金灿灿的稻田里来回穿梭,加快“双抢”进度。人民网朱海鹏摄

    最近,跟黄爱龙一样开心的,还有江西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2023届毕业生尧佳莹。她在日前成功通过笔试、面试,成为了一名“西部计划”志愿者。

    尧佳莹是江西省高校“一生一策”就业帮扶政策的获益者。辅导员任倩倩在与毕业生谈心谈话中,了解到尧佳莹的想法,便结合本人的支教经验,开展了精准指导,助其成功“上岸”。

    今年江西省高校毕业生总量达45.7万人,总量增量均创历年新高。5月22日,江西召开全省就业工作专题会,要求“全力以赴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尤其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江西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以调研“破题”,先后对60余所高校开展督导,推动高校全员深度参与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

    组织南昌大学、华东交通大学等34所高校,分组赴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等地开展组团访企拓岗,拓展4100余个就业、实习岗位,推动部分高校与相关企业现场达成校企合作意向;

    通过网络直播授课、直播带岗,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

    在省内22所高校建设就业工作体系创新试验区。



    2023年大中城市联合招聘高校毕业生(江西)专场活动在江西南昌举行,吸引5000余名毕业生参加。人民网记者时雨摄

    5月底6月初,在江西省教育厅、省工信厅、省工商联联合开展的“江西省2023届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周”系列活动中,各高校举办线下校园招聘会48场,参会的2700余家企业为毕业生提供了近4万个岗位。

    一件事一次办,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

    6月27日,料理好父亲的丧事,徐女士来到上饶市殡葬事业服务中心业务办理大厅,为父亲办理退社保、户口注销等事宜。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徐女士来到大厅的“身后一件事”窗口,提交材料后,填写一份《联办申请表》,便离开了业务大厅。

    次日上午,徐女士的手机界面弹出一条信息,提醒她“身后一件事”事项已经办理完成。“这个‘身后一件事’真的为逝者家属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徐女士感概。

    江西“公民身后一件事”服务,是今年江西省民政厅针对逝者身后事推出的一项政务服务改革。群众从跑民政、人社、医保、公安、住建、卫健6个部门,变成只需进一扇门;26个材料表单,整合成了1张《身后一件事一次办联办申请表》;申办材料精简到8个;综合办理时长由142个工作日压缩到15个工作日,让群众少跑腿的同时,极大缩短了办理时长。



    7月初,江西省首个“医保视频办”服务专区在萍乡市医保局上线,工作人员正通过视频“面对面”指导群众办理医保业务。萍乡市医保局供图

    集中办公,再造流程。主题教育开展以来,江西省政府办公厅领衔,协调各方力量,打通问题堵点,进一步推动公民身后事等19个“一件事一次办”重点政务服务事项落地见效。

    针对群众反映比较集中的“社会救助办理流程比较繁琐”问题,江西省政务服务办协调涉及的八个部门,归并材料表单、系统互联互通、数据共享应用,联合制定了《社会救助“一件事一次办”攻坚实施方案(试行)》。

    “预计7月底,‘社会救助一件事一次办’将在赣服通的‘一件事一次办’专区上线。届时,原本需要跑七家窗口办理的社会救助、失业登记、住房救助、医疗救助、残疾人帮扶、受灾人员救助、电费减免等事项可实现一窗办理。”江西省民政厅工作人员介绍。

    在6月27日召开的江西省直部分民生部门主题教育宣传对接会上,江西省人社厅、卫健委等七个部门通报了本单位重点民生项目的推进情况:

    “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资金筹资难”等20个人社领域急难愁盼问题正在集中破解;列入江西省10件民生实事的“为未满14周岁女学生免费接种国产二价HPV疫苗”事项,已完成疫苗市场摸底调查、虚拟预算审批等环节,预计今年9月疫苗如期接种第一针;7月1日起,国家组织第8批药品集采、江西省牵头开展的16省未过评药品和23省肝功生化检测试剂联盟集采正式落地执行,28批次集采预计为群众年减负88.89亿元……

    民有所盼,政有所为。“要善于开门问效,切实把‘问题清单’变为‘成果清单’,确保整改整治措施在7月底前‘大头’落地,专项整治工作在8月底前取得明显成效。”7月10日,江西省委召开主题教育调研成果转化暨整改整治工作推进会,江西省委书记尹弘强调。

    2023-07-26

  • 首 页  上一页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