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蒙古呼和浩特:分批次推动中小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

    人民网呼和浩特5月10日电(富丽娟、刘艺琳)为推动学校体育场地设施资源共享,更好地满足广大群众就近便利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需求,呼和浩特市对具备条件的公办中小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公众开放,具体范围包括公办中小学用于体育活动的室外场地设施,如操场、球场、田径场跑道等露天场地。





    5月13日第一批向社会开放校园体育场地设施的学校共126所。据介绍,呼和浩特市针对不同区域、不同学校的实际条件,分批、分阶段向社会有序开放。开放区域与学校教学区域要相对独立或可实施“软、硬”隔离,场地设施开放不影响学校正常教育教学活动及其他工作。


    开放时间为周六日、法定节假日及寒暑假,每日上午9:00-11:30,下午3:00-5:30。各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开放的具体时间段。如遇学校使用场地、雨雪天气或承接考试等特殊情况,场地设施暂停开放,并在校门口显著位置公告。

    2023-05-11
  • 内蒙古常态化开展“万名律师进乡村”活动

    为解决农村牧区法律资源不足的问题,巩固“万名律师进乡村”活动开展成效,5月8日,自治区司法厅印发《内蒙古自治区“万名律师进乡村”活动常态化工作制度》(以下简称《常态化工作制度》),着力保证律师服务农牧民的工作质效。





    《常态化工作制度》规定,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律师协会要统筹指导律师事务所主动与服务对象建立工作联系,规范服务流程,保障服务质量;建立律师事务所与嘎查(村)委会、律师事务所党支部与嘎查(村)党支部“双结对”机制,以党建联建共建的形式开展法律服务活动;鼓励律师事务所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线上服务平台,采取网络、电话等多维度服务方式,方便快捷地满足农牧民的法律需求。通过全领域覆盖、全过程规范、全流程督导的服务形式,将“万名律师进乡村”活动打造成内蒙古公益法律服务的“金色品牌”。


    下一步,自治区司法厅将搭建“万名律师进乡村”法律资源动态调整平台,调配律师事务所及律师跨地区开展服务活动。同时,要求各旗县(市、区)司法局指导司法所汇总本地区需要开展活动的嘎查(村)名单,并将名单分派至律师事务所,确保有需求的嘎查(村)都能享受到法律服务。通过常态化开展“万名律师进乡村”活动,切实打通基层法律服务“最后一公里”,满足农牧民的法律需求,增强群众的法治获得感和幸福感。(记者郝佳丽实习生白红艳)

    2023-05-11
  • 呼和浩特市大型商超进社区惠民促销活动启幕

    近日,由呼和浩特市商务局主办,呼和浩特市四区相关街道(社区)和大型连锁超市、家电企业等共同组织的“乐享消费·惠购青城——2023大型商超进社区惠民促销活动”正式拉开帷幕,活动在首批选定的呼铁家园、昭君新村、水岸小镇等10个社区(小区)同步开展。


    本次活动持续至10月底,将充分利用节假日、周六日等时间节点,持续汇集政府、企业、商家等多方资源,聚焦居民日常生活和品质消费需求,围绕粮油食品、肉类蔬菜、日用百货、家用电器等生活类消费品,通过采取打折让利、以旧换新、新品推介、免费维修保养等系列惠民措施,真正让市民得实惠、商家聚人气、市场增活力。


    参与活动的企业、商家秉承“诚信兴商”的理念,提供最优质的商品和服务体验,共同营造繁荣兴旺的消费氛围和放心、安心、舒心的消费环境,让广大居民尽享“家门口”的消费盛宴。(记者皇甫秀玲)

    2023-05-10
  • 内蒙古伊金霍洛旗国有林场霍洛分场退休护林员贾道尔吉——种下万亩林 为大地披绿(讲述·一辈子一件事)

    贾道尔吉在林场参与植树。


    本报记者翟钦奇摄





    2007年,贾道尔吉和妻子在沙漠里植树。


    伊金霍洛旗林草局供图


    人物小传


    贾道尔吉,1961年生,内蒙古自治区伊金霍洛旗人。退休前曾任内蒙古自治区伊金霍洛旗霍洛林场(后更名为伊金霍洛旗国有林场霍洛分场)哈拉沙作业区护林员、队长,曾被评为全国优秀护林员。


    贾道尔吉今年62岁了,从林场退休后又被返聘回来工作。贾道尔吉腿脚不好,老伴和两个女儿总劝他别走太多路,但他心里总是放心不下待了大半辈子的林场,一有机会就回去看看,在作业区一走就是大半天。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位于毛乌素沙漠的东北端,但贾道尔吉曾工作的伊金霍洛旗国有林场霍洛分场哈拉沙作业区,却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大片的沙地柏、樟子松为大地披上了绿色,密密麻麻的沙柳和杨柴将沙土牢牢固定住,微风吹来,拂面的是清凉和舒爽。


    看着这片无比熟悉的土地,贾道尔吉脸上满是欣慰的笑容,43年前刚到这里工作时的场景又浮现在眼前……


    “一直栽,不要停,把这片地都种上树,黄沙就不会再有了”


    1980年,19岁的贾道尔吉被分配到当时的霍洛林场工作。“当时住的是土坯房,窗户是纸糊的。一到春秋两季,晚上风声大得吓人,早上起来,屋里到处都是厚厚的尘土。”


    历史上的伊金霍洛旗是一块水草丰美的好地方,由于自然条件变迁和人为破坏等因素,生态急剧恶化。上世纪70年代末,伊金霍洛旗开展了大规模治沙造林,刚参加工作的贾道尔吉便投身其中。


    “当时主要种沙柳。”每到植树季节,贾道尔吉和其他林场工人们早上天不亮就出门,肩上扛着100多斤重的树苗走一个小时到达栽种区域,一直干到天黑。“身上带着玉米饼和炒米,中午就找个背风的地方吃口饭,吃完接着干。”


    那时的林场没有大型机械,主要依靠人拉肩扛。“开始栽树,先用铁锹挖出湿土,再把沙柳苗插进去70厘米,然后用脚把土踩实。”这些动作,贾道尔吉每天要重复很多次。


    贾道尔吉是伊金霍洛旗人,“我们都吃过风沙的苦。严重的时候,一夜之间沙子堆得比房子都高,没法住了就只能搬家。”提到风沙之患,贾道尔吉记忆犹新,“栽树时我心里就在想,要一直栽,不要停,把这片地都种上树,黄沙就不会再有了。”


    然而,栽树是个运气活。彼时的霍洛林场,降水少,风沙大,沙丘的形状和位置一天一个样,沙柳的成活率普遍不高。“转过年来,把枯死的沙柳挖掉,重新栽上新的树苗。”春秋栽树,夏季管护,每年栽几百亩,这样的日子,贾道尔吉坚持了十几年。


    慢慢地,贾道尔吉也到了该结婚的年纪。“介绍对象的人也有,但一开始我都拒绝了。咱这日子太苦,不想让人家跟着我受罪。”最终他还是遇到了愿意和他一起坚守在林场的妻子。对于彼时的林场工人和家属来说,没有固定的家的概念。“这片沙地栽完了,就搬家去下一片沙地继续栽。哪里有沙,哪里就是我们的家。”贾道尔吉回忆说。


    “这些树就像我的孩子一样,谁都不能伤害它们”


    上世纪90年代初,哈拉沙作业区的沙柳等固沙植物基本实现全覆盖,贾道尔吉也迎来了新的身份——护林员。“那几年沙尘小了很多,很多植物种子也可以用飞机播撒,种树的活轻了不少。”


    随着风沙的减轻,当地原生沙地柏面积也扩大了。“野生沙地柏能卖钱,那时候偷采的人不少。”刚当上护林员,贾道尔吉就迎来一个不小的难题,“被割过的沙地柏基本上都活不成了。”


    没有视频监控,没有交通工具,为了守护这片来之不易的绿色,他坚持徒步巡查。“每天走十几公里,要把作业区每一个角落的情况都看一遍。”贾道尔吉说,林场白天地表温度最高能达到60摄氏度,而且行走艰难,每走一段就得倒一倒鞋里的沙子。“苦是苦了点,但是看到自己栽下的树,就想把它们守护好。”


    白天辛苦,晚上危险。“偷采沙地柏的人一般晚上来。”为了守护林场,贾道尔吉经常晚上也坚持巡查。林场的夜,漆黑而寒冷,有时还会遇到蛇。“我就横下一条心,不管发生什么,我都要钉在这沙梁上。”几十年来,贾道尔吉已记不清自己阻止了多少次偷采的行为。“这些树就像我的孩子一样,谁都不能伤害它们。”


    随着生态环境修复,林场的草也多了起来,附近的村民经常会把羊赶到林场,又对植被造成了破坏。


    坚持巡查的同时,贾道尔吉还去附近村民家里一家一户地劝说:“好不容易种起来的树和草,咱们得保护好。”


    放羊的人少了,作业区的工作环境好了,贾道尔吉和妻子也生了娃。“我有两个女儿,从小就在林场长大。”每天两个女儿跟着爸爸一起巡护、浇水、种树。后来搬到城区住,贾道尔吉还是经常带她们来林场,“希望女儿也像我一样,把这片绿色守护好。”


    截至2022年底,伊金霍洛旗森林面积达到305万亩,全旗森林覆盖率达到37.06%,全旗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64%,获评国家级森林乡村3个,自治区级森林乡镇1个。


    “以前那种黄沙滚滚、沙进人退的情形,再也不会发生了”


    这些年,贾道尔吉觉得护林的工作变轻松了不少。“原来都是土路,后来变成水泥路和柏油路,以前要走一天的路程,现在骑上摩托车几十分钟就能走完,脚底板不用再受苦喽!”


    在一次巡查林场的过程中,老贾发现,许多活了多年的沙柳和杨树枯死了。疑惑的老贾带着铁锹,挖了几下,发现了原因。


    哈拉沙作业区所在的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是重要的煤炭产区,作业区内有几座煤矿陆续建成投产。但随着煤炭开发规模的扩大,地下水水位开始下降。


    一边是呼啸而过的运煤车,一边是一株株枯死的沙柳,老贾着急了。他找到林场场长李晓光,想看看这个年轻的后生有什么办法。“老贾你别着急,这个问题我们已经意识到了,你看看这个……”在李晓光的办公室,贾道尔吉看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地下水水位下降带来的问题,李晓光想了两个办法:一方面,原有的沙柳本就已经不适合目前的情况,林场开始推行樟子松种植。“樟子松需水量少,成活率高,栽种三年后就不需要灌溉了,生态效益也比沙柳更加显著。”


    另一方面,李晓光积极和林场内的煤矿企业沟通,“我们意识到,可以利用煤矿处理后的废水灌溉林场。”双方沟通之下,煤矿企业同意合作,并出资建设了输水灌溉的管线。“我们计划每年新增2000亩樟子松,煤矿提供的水正好可以满足灌溉需求。”听到李晓光的这番话,贾道尔吉安了心。


    贾道尔吉退休后,还经常让李晓光带着他去林场转转。“林场陆续装上了摄像头,年轻的护林员们在电脑和手机上就能看到林子的情况。”看到如今大家的工作状态,贾道尔吉既羡慕又欣慰,“护林不再是苦活累活,变成了精细活。”


    伫立在林场的观景台上,向四周遥望,贾道尔吉看到的是满眼的绿色。“我相信,以前那种黄沙滚滚、沙进人退的情形,再也不会发生了。”


    记者手记


    默默坚守治沙护林


    坚守40多年,贾道尔吉的一生,从青丝到白发,见证黄沙漫天到绿树成荫。


    他常把眼睛眯起来,这是多年与黄沙作伴养成的习惯。他对于月份的概念不甚清晰,但他记得何时是该栽树的季节,何时是该浇水的时候。


    7万亩的林场,他熟悉每一寸土地,热爱每一棵树。粗略计算,他一生先后栽下了100多万棵树苗,走过了近10万公里护林路。是什么力量让他一直坚守?只因他受过黄沙的苦,不愿让子孙后代再经历;只因他曾种下万亩林,不愿让这片青绿再次被黄沙淹没。


    从巍巍兴安岭,到茫茫戈壁滩,还有无数像贾道尔吉一样的护林员在默默坚守。荒沙变茂林的奇迹,正是他们栽下的一棵又一棵的树、走过的一步又一步的路所创造的。他们不为名利,只为这绿水青山能够永远保持下去。

    2023-05-10
  • 自治区司法厅:紧盯群众关切 破解“急难愁盼”问题

    “4月份以来,我们加大基层调研力度,先后赴包头、乌海、通辽等地,深入苏木、乡镇司法所、各调解组织进行调研,针对司法所经费保障不足的问题,与自治区财政部门商讨出解决办法。”自治区司法厅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闫晓军说,“这几天,我们还与自治区公安厅、高级人民法院建立了司法所、派出所、人民法庭、律师事务所和基层法律服务所协作联动机制,形成工作合力,最大限度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共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主题教育工作启动后,自治区司法厅迅速成立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出台实施方案,召开主题教育工作会议,制定调研课题清单,坚持清单化管理、专班化运作、压茬式推进,确保主题教育取得扎实成效。


    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主题教育工作启动以来,自治区司法厅召开主题教育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研讨会4次,全系统组织中心组学习29次,举办读书班24期,346个党支部组织学习691次,撰写心得体会983篇;定期召开主题教育主任办公会、调度会,听取各单位主题教育工作开展情况,研究部署重点工作,压紧压实工作责任;从教、学、练、考、比五个方面发力,认真研读党中央指定的学习资料,开设10个学习专题,每半个月集中学习研讨一次,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通过“线上+线下”一体推进、“自学+辅导”同向发力、“研讨+践学”有效贯通,让党员干部在深学细悟中明方向、解疑惑、强定力、促践行。


    以学促干,以干践行。结合工作实际,自治区司法厅印发了《关于在全区直属司法行政系统大兴调查研究的实施方案》,立足司法行政职能职责,聚焦痛点难点堵点问题,确定调研课题282个,组成10个工作组深入69家区直单位上门征求意见建议220条;深入司法所、律师事务所、人民调解组织等一线单位101人次,发现问题44个,提出解决措施50条。


    在主题教育工作中,自治区司法厅始终把为民办实事作为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通过开展“万名律师进乡村”活动,提高群众法治意识;通过开展“法治体检”,增强企业风险防控能力;通过开展“法援惠民生”系列活动,为农牧民工挽回经济损失……


    为民服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近日,自治区司法厅又印发了关于建设服务型机关的意见,以建立“九大服务机制”为引领,紧扣重点任务、紧盯群众关切,把转变服务理念、提升服务水平作为推进工作的切入点、解决问题的着力点,提高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见行见效,为完成好“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两件大事提供坚强的法治保障。


    “接下来,我们要让各盟市司法局认真梳理参照、逐项对标对表,结合工作实际,推动落实服务型机关建设工作,用实干实效交出一份优异的答卷。”自治区司法厅副厅长王平说。(记者郝佳丽见习记者许敬高辉)

    2023-05-09
  • 各地政法单位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 离群众近一些 解纠纷快一步(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

    编者按: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在社会基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机制”,“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为有效化解矛盾纠纷,各地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健全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充分发挥群防群治作用,积极引导群众参与,把新时代“枫桥经验”坚持好、发展好。记者探访3个基层政法单位,记录他们化解纠纷、服务群众的生动实践。


    重庆市荣昌区人民检察院——


    公开听证,协力维护公共利益


    本报记者常碧罗


    在重庆市荣昌区人民检察院,随着群众走进听证室,一场公开听证会便开始了。


    不久前,荣昌区人民检察院接到群众反映,从事焊接加工的门店造成了空气污染和噪声扰民。此前,检察机关调查发现,不少从事焊接加工的门店没有配套使用净化设施,在加工过程中直接排放一氧化碳等气体。部分经营者在门店外露天加工,产生高强度噪声、强光及辐射。小区业主和焊接商户的矛盾一触即发。


    检察官进一步了解得知,类似情况较为普遍。如何通过一案的解决来化解同类矛盾?在重庆市人民检察院第五分院的指导下,荣昌区人民检察院将相关行政机关、街道社区、焊接门店、群众代表召集到一起,进行案件听证。


    “为了促进司法公开,我们会对部分案件召开听证程序,就事实认定、法律适用和案件处理等问题广泛听取意见。”听证会开始前,检察官张皓宇向大伙儿解释“公开听证”的含义。


    “这件案子具体要怎么整改?”现场,人民监督员迫不及待地问出了大家最关心的问题。


    现场,镇街负责人给出了答案——荣昌区人民检察院在问题突出的11个镇街立案磋商,召开推进会达成共识:由各镇街履行好日常管理职责,主管部门统一制作责令整改通知书并派员分片指导,230家商户均安装了烟尘收集器、遮光板等污染防治设施。


    “群众权益要保障,但商户的合法合理权益也要保障。在整改中,是否兼顾了商户的权益?”在提问环节,听证员蒋如清问。


    “净化设施需几百元,整改成本并不高。商户认为配备这些设施后,加工更规范了,对自身也是一种保护。”行政机关代表说:“这几个月,我们都没有收到针对焊接扰民的投诉。”


    “我是社区党支部书记,社区居民还关心一个问题:如何保持整治效果,防止反弹?”听证员吕继泽说。


    “230家商户均承诺,不在室外加工,不在中午和晚上加工。我们会常态化开展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防止反弹。”行政机关代表说。


    “行政机关已依法全面履行环境保护监管职责,检察建议内容得到有效落实,公共利益得到有效保护。”随着听证员对评议结果的宣布,这一因焊接污染引发的难题终于被成功化解。去年以来,重庆检察机关主动作为,把群众反映的问题清单变成履职清单,累计开展检察听证1611件。


    河北省三河市人民法院燕郊法庭——


    法官包村,提供多元司法服务


    本报记者邵玉姿


    在河北省三河市燕郊镇,大柳店村村民张海家的院子里有5棵老槐树。一到春天,槐树枝繁叶茂,张海看着尤为欢喜。但对于邻居苏玉而言,这几棵树不仅影响了采光,而且树枝划落瓦片造成漏雨和墙面开裂。为此,两家没少闹矛盾,苏玉还一纸诉状把张海告上了法庭。


    在驻村法官工作站里,燕郊法庭庭长、大柳店村“包村法官”牛宝卫了解事情后,主动介入,先了解事情缘由,然后带着双方直奔现场调解。


    牛宝卫先对张海摆事实讲道理、讲清利害关系:“树每年都在长,要是不修剪,到时把人家房子给划喽,那咱不仅要强制执行把树砍了,你还得赔偿经济损失。”同时,对苏玉耐心劝导:“我们也都调查了,其实以后让张海勤修剪,就没啥风险。大家都是邻里,可别伤了和气。”就这样,开庭当天,两家人在驻村法官工作站握手言和。


    为了深化“枫桥式人民法庭”创建,强化基层诉源治理,2018年开始,燕郊法庭开展了“无诉讼村街”建设工作,推动基层法官下乡村、进社区。2022年年初,燕郊镇正式建立了“一村一法官”工作机制,在全镇55个村庄设立法官工作站,通过实行“包村法官”分片责任制,及时为群众提供对接立案、全程调解、法律咨询、普法宣传等多元司法服务,推动村里纠纷在村里解决。“法官工作站在村委会挂牌,牌上印有联络法官的基本信息,村民遇上法律难题能随时联系。”大柳店村党支部书记王东旭说。


    北蔡各庄村是拆迁改造村,村民“上楼”变居民后,停车成为困扰村里的一大问题。不久前,两名村民就为此产生了争执。“包村法官”王玉民了解情况后,联合村干部开展调解工作,从民法典的相关规定讲到邻里和睦相处的原则,推动双方握手言和。


    “依托法官工作站,我们不仅推动了乡村普法工作的开展,实现调解关口的前移,同时还针对涉农诉讼开辟绿色通道、提供全方位诉讼指导。推动实现送法到家门,纠纷不出村。”牛宝卫说。


    自“一村一法官”机制建立以来,燕郊法庭共办理涉邻里家庭矛盾纠纷565件,结案464件,接听咨询电话760余次,共协助各村调解纠纷501件。去年下半年起,三河市人民法院全面推开“一村一法官”机制,实现了395个建制村全覆盖。


    上海市公安局浦东分局周浦派出所——


    精细治理,从源头减少治安风险


    本报记者巨云鹏


    凌晨,上海市浦东新区,大多市民都已入梦。但在位于浦东新区中南部的周浦镇,炖羊肉的香气刚开始在街巷里飘荡。缤纷的夜经济让凌晨的周浦镇人来人往。“我们属地派出所最大的责任,就是维护好治安环境。”上海市公安局浦东分局周浦派出所所长沈泓说:“精细治理、主动防范、主动干预、主动介入,是将矛盾纠纷和治安事件化解在源头的最好方式。”


    联防联控


    及时出警


    周浦派出所指挥大厅,城市运行“一网统管”的智慧大屏显示着整个辖区的概况:总面积22.4平方公里,总人口18.9万人,6300多家企事业单位,28个社区,还有乡村、农田……


    周浦派出所综合指挥室副主任刘念介绍,辖区人员呈现双重“潮汐式”流动特点:一方面是大量在中心城区工作的居民早出晚归;一方面是辖区内大量商业综合体和餐饮类场所,吸引周边市民前来。刘念说:“辖区内170多家夜宵餐饮类场所,是我们治安管理重点关注的对象。”


    在周浦镇中心的步行街附近,“周浦夜市”人流量大,酒后滋事、噪声扰民治安案件频发,最多时曾有过民警一晚上出警20余次的记录。


    “我们从落实商家的主体责任入手,把矛盾纠纷发生、扩大的可能性降到最低。”沈泓说。派出所对辖区170余家夜宵餐饮场所逐一建档立册,在分析过往矛盾纠纷产生过程的基础上,联合相关部门,建议商家停售玻璃瓶装酒饮,改以易拉罐饮品为主销售,座位改用塑料材质桌椅,水杯则用亚克力材质。


    同时,周浦派出所加强夜间防控力量,增配专职民警带队巡逻。派出所组织夜间经营场所共同组建“平安商户联盟”,加入联盟的商家和民警共同加入微信群,一旦发现纠纷苗头,商户安保人员可直接向值班民警报告,第一时间介入处理。


    分析警情


    找出原因


    从数据分析看,周浦派出所每天处置的警情中,交通类警情已经占到60%,平均每天50—60起。


    周浦派出所辖区有个小区名为御沁园,其中过半数的警情由停车引起。周浦派出所对相关警情梳理后,走访了社区居委会、小区物业,并对小区周边道路情况进行勘察,发现这个小区车辆保有量对于停车位来说已经远超负荷。


    御沁园小区分为东西两个片区,中间隔着一条周康路,路两边没有沿街商铺,且人行区域的上街沿极宽,单侧足够两辆车并行。“我们在广泛征集居民意见的基础上,将靠墙一侧开放给小区内住户临时停车。开放时段为每天晚7点到第二天早7点,其他时间段,安排警力巡逻处置。”周浦派出所副所长沈振说:“该举措释放停车位近100个,实施至今1年多,御沁园交通类警情大大降低。”


    周浦派出所辖区内有一座商业广场,工作日人流约在7万人次,双休日突破10万人次,周边道路交通压力巨大。


    商户聚集,身着各种颜色外套的外卖小哥穿梭其中,乱停乱放加剧了交通拥堵。派出所调出专门警力,负责统筹商圈的交通整治工作,督促商场方指派专人负责非机动车停车管理,积极会同交警开展联合执法,对乱停、乱开等现象开展整治。


    “做好基层治安工作和矛盾化解,要主动上前、溯源治理,找出警情背后的原因。”沈泓说。


    内外联动


    提升效率


    前不久,周浦派出所第三责任区警务队民警唐源收到辖区内一家企业财务人员打来的电话:在一个建立不久的聊天群里,“老板”指挥把一笔款项转到某个账户,转了一半,财务人员突然想起唐源此前做过的反诈宣传,怀疑自己遇到了电信网络诈骗。


    “你立刻把对方的账户信息告诉我。”唐源一刻没有耽搁,立刻启动止付冻结程序,好在反应及时,诈骗分子暂时还未将账户里的钱转出,这笔23万元的款项被成功追回。唐源长舒一口气,这是他近期靠普法宣传阻止的第二起电信诈骗案件。


    周浦派出所依托综合指挥室对每天的反诈警情细致梳理,同时进行视频回放抽查,不断通过实践优化反诈举措。此外,每周的“周浦讲堂”会邀请不同专业特长的民警上台授课,培养派出所民警“一专多能”。


    在内部警种联动的同时,周浦派出所加强了与其他派出所的联动。在上海市公安局的领导下,包括周浦派出所在内的9个派出所开展了打击防范整治一体化专项行动,包括开展跨区域侦查打击、案件串并、清查整治等。


    “在通信、人员信息等方面,各个派出所实现了互通有无,遇到突发情况可以及时协同布控。”沈泓说。经过持续的资源整合、联勤联动,周浦派出所辖区与周边毗邻区域治安状况明显好转,盗窃类警情更是大幅下降,与2019年相比,警情下降了41.4%。该所入选全国首批“枫桥式公安派出所”。

    2023-05-09
  • 内蒙古自治区人社厅:群众出题 调研领题 全力破题

    “我们今年有2万亩的森林抚育采伐任务,正愁如何对员工进行培训时,人社部门就上门送来了技能补贴性培训政策,让我们开展工作有了底气。”内蒙古森工集团阿里河森林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包雪峰说。


    主题教育开展以来,自治区人社厅坚持以调查研究开路,增强问题意识,紧紧围绕零工市场建设、养老保险参保扩面、基层人社公共服务等与群众利益联系紧密的工作,精心制定“调研菜单”、列出调研计划,以“手拉手”结对联系基层和人社干部“走基层送政策”“走流程优服务”“走企业访需求”活动为切入点,组织厅本级党员、干部下沉基层一线找问题、察民情、访民意。


    截至目前,首批“手拉手”结对联系基层工作队员,共实地走访企业943家、“走流程”151次,梳理汇总各类问题及意见建议285条。


    据了解,通过深入调查研究问计于民、问需于民,自治区人社厅出台了《加强线下开展零工市场建设的实施方案》,提出了“优化零工市场就业信息服务”“扩大零工服务多元化供给”“完善零工市场秩序维护”10条具体举措,进一步加快零工市场建设,拓宽灵活就业渠道。截至目前,全区103个旗县(市、区)中,在原有44个公共部门运营零工市场的基础上,今年新建成12个、在建39个,28个旗县正在筹建推进,力争年底前每个旗县(市、区)至少建成1个零工市场。


    “开展调查研究,来不得半点虚的,必须从一开始就奔着问题去。”自治区人社厅党组书记、厅长翟瑛珺表示,既要“以上率下”,深入一线查摆基层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短板,也要“以下观上”,注重从基层提出的意见建议中检视厅本级存在的差距和不足,还要“以外观内”,主动征求纪委监委、审计、政务服务等部门的意见建议。同时建立完善观察员制度,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媒体记者、服务对象担任观察员,发挥好社会监督作用,通过集思广益、开门纳谏,真正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


    人社部门处在服务发展、服务群众的第一线,调查研究是做好人社各项工作的基本功。下一步,自治区人社厅将一贯到底抓实抓细调查研究工作,强化研以致用、研用结合,扎实做好成果转化“后半篇文章”。(记者梅刚)

    2023-05-08
  • 绿色新农居 安全且舒适(经济新方位)——河北装配式农村住房建设试点探访

    河北省玉田县,一家装配式建筑制造企业的工人在查验产品质量。


    新华社记者牟宇摄


    去年年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首批装配式建筑发展可复制推广经验清单,总结各地装配式建筑在创新发展等方面的经验做法。采用预制部品部件,在工地装配而成,装配式建筑的推广普及有助于提高工程质量安全、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减少扬尘噪声污染和建筑垃圾、缩短工期提高效益。如今,装配式建筑也开始向农村地区推广。河北省去年启动装配式农村住房建设试点,开展情况如何?记者近日在当地一探究竟。


    ——编者


    阳光正好,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区康村文化广场边的一处院子,迎来了几名邻村来的“游客”。摸摸墙面、敲敲声响,走进屋感受室内温度。“自打我搬进来,就吸引了周边不少村民来参观。”院子主人陈同辉笑着说。


    米白墙面、棕色屋檐,一栋普通的两层农房,为何有这样的吸引力?奥秘藏在墙体里。“咱家屋子可不是红砖垒起来的,而是一块块白色模块‘搭’起来的。”去年8月,陈同辉住进了这栋河北省“装配式示范农房”。新房坚固、冬暖夏凉,舒适安全的住房体验直接带动了康村建房“新时尚”。仅今年春天,康村便有4户村民动工建设装配式农房。


    让村居建设更绿色,让农村住房更安全,让村民生活更舒适。去年,河北省启动了装配式农村住房建设试点,在37个县(市、区)建设了500户示范户,通过示范效应,口口相传,逐步推广装配式农村住房建造形式。“今年,全省将再建成500户适用、安全、节能、美观的装配式示范农房,加快传统农房建造方式转型,不断提升农村住房品质。”河北省住建厅村镇建设促进中心副书记马锐说。


    建得快结构稳,居住体验更舒适


    陈同辉从未想过,建房子原来可以这么快。“去年2月开工,8月就入住了。”而在传统农房建设中,同样半年,却只是红砖墙体晾晒所需时间。“红砖潮湿,需要晾干后才能进行粉刷装修,否则入住后碰上阴雨天,很容易返潮,导致墙体开裂。”陈同辉说,而装配式农房就没有这个“烦恼”,主体建设完成后便可直接开展墙面粉刷。


    建设快只是装配式农房的一个优势,真正吸引人的还属稳固的房屋结构和舒适的居住体验。“一个个模块式的建筑构件像积木一样严丝合缝地搭在一起,中心浇上十几厘米厚的混凝土层,还叠加好几层钢筋,瓷实!”建房前,陈同辉专程去建造企业的一处施工现场观摩。准备拆建前,企业还派专业人员上门测量设计。“建设有图纸,每一个细节都经过科学的规划,不像传统砖混房,全凭老师傅的个人经验,一边建一边改都是常有的事。”陈同辉说。


    安全有保障,居住更舒适。廊坊市香河县卸甲庄村,村民李淑芬正在和邻居算账:去年冬天,家里220平方米的两层楼房室内温度20多摄氏度,平均一天电费不到10元钱;而邻居家占地不到80平方米的一层小瓦房,一天下来室内温度不到20摄氏度,但费用却要花去4倍还多。“同样使用空气能热泵来供暖,装配式农房保温性能更好,耗电量更低。建房时多出的钱,几个供暖季就能省回来!”李淑芬说。此外,按照规范严格施工的装配式农村住房达到抗震设防8级要求,使用寿命也更长。


    沿用城市建筑的剪力墙结构,实现保温层与墙体一体化;实行抗震节能农房改造,给予示范户资金补贴……“无论是保温效果、抗震性能还是空间布局,装配式农房都远胜传统的砖混农房。”马锐说,近年来,为了提升农村住房品质,河北多举措鼓励、支持装配式农房建设,装配式农村住房数量逐步增加。据统计,2021年至2022年年底,全省共有4200余户农户自建了装配式住房。


    预制建筑构件,生产建设有标准


    石家庄市灵寿县,河北安能绿色建筑科技有限公司装配式农房构件生产厂房内,数十名工人正在紧张忙碌。


    放置模块骨架钢筋,按顺序依次灌浆,排队进入喷淋操作间烘干,最后拆模摆放……装配式农房构件生产线长达50米,两三个小时便可完成上百个模块的制作。“我们生产的是桁架连接式墙体模块,通过钢筋桁架连接双层模板,保证了建筑抗震安全。”董事长张学勇介绍,今年以来,公司已接到100余户农房生产建设订单。


    作为国家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2018年起,安能率先开启了装配式农村住房模块的研究和生产。“在确保模块结构稳固安全的前提下,降低生产成本,是我们的研究方向。”张学勇说,对大部分农户来说,建设造价是选择建设形式时的一大考量。“公司组建研发团队,不断优化模块结构,同时开展了大量的试验,对模块抗拉性、防火性能等进行一一验证。”张学勇说,“后期,我们还将研发新型模具、提高标准化程度和产能。”


    在廊坊市香河县,香河容大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的小展厅内,一排高精度、高质量的白色建筑模块引人注目。“我们将模块及模块生产使用的所有材料都进行了展示,方便农户了解选用。”总经理刘志新说。2018年5月,在外出学习、市场调研后,他瞄准广阔的民建房市场,成立公司,专注于装配式农村住房的模块生产和建设。从当初鲜有人知,到如今业务开拓省外,公司已建设近600户装配式农房。


    随着装配式建设形式在农村地区的推广,仅在香河县,像容大这样专注于装配式农村住房模块研发、生产、设计、施工的公司便有12家。为了助力企业良性发展,保证模块安全性能,河北省住建厅先后出台了桁架连接装配式墙体模块应用技术标准等标准规程,持续规范模块制作与应用。


    “建筑模块工厂预制,流水线作业、标准模具生产,更有利于实现农村住房建设标准化,进一步保障农村群众‘住有安居’。”马锐表示,为确保建设质量,今年河北计划以省标形式出台装配式农村住房建设标准,进一步明确设计、施工、验收要求,规范建设行为。


    强化工匠培训,施工作业更规范


    横平竖直摆好第一层模块,然后一块一块对准卡槽往上码……香河县西南街村西南方向的农房施工现场,建筑工人李连贵正细心地将一块块白色空心模块像“搭积木”一样搭建起来,没多久,一面墙体雏形便初步显现。


    “以前建房砌砖老得猫着腰,现在模块建房,一层层往上码,不仅轻松,速度还快。”李连贵从事农房建设十几年,4年前经过公司培训,正式成为装配式农房建设模块工。“模块建房专业化和精确度要求更高,就拿码模块来说,必须严格按照图纸下模,差一厘米都不行。”


    正因此,装配式农房建设模式对工种专业化要求更高,模块工、钢筋工、木工、水泥工等分工有序。“所有工人都必须具备看图纸作业的基本能力。”刘志新说,企业需要建立专业施工团队,推动传统农房建筑工人向产业化工人转型升级。


    为了确保建设质量,河北强化人员培训,依托装配式建筑生产企业、试点示范项目等,多形式开展企业技术人员、施工建设人员等技能培训。“我们目前正在全面开展农村建筑带头工匠培训和认定工作。培训合格后的农村建筑带头工匠将被录入建筑工匠管理系统,纳入管理范围。通过发挥带头工匠作用,不断提升装配式农村住房建设工程的质量水平。”马锐说。


    检查有无按照图纸施工,确认模块拼装是否牢固,查看钢筋扣绑正确与否……距离西南街村不远处,东马家窝村东北角的施工现场,38岁的王志平正在进行施工检查和技术指导。作为一名带头工匠,王志平需要负责各施工现场关键节点的验收和施工工艺等技术指导工作。


    “农村建筑工匠有着至关重要的主导和引领作用。”马锐说,“下一步,我们将不断丰富培训形式和培训内容,建立完善农村建筑工匠管理制度,不断提高农村建筑工匠的技能水平,确保装配式农村住房施工质量。”

    2023-05-08
  • 政策多管齐下撬动农村大市场

    近期,不少地方开启了促销活动,其中家电、汽车等大件商品以及绿色建材下乡活动掀起一波高潮,带热了农村消费市场。农业农村投资增速也加快回升,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推进高标准农田改造等一批农业农村项目开工建设。





    业内专家表示,激活农村市场对稳增长、扩内需作用显著。我国是一个拥有14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目前仍有近5亿人居住在乡村。农村迈向现代化将释放出巨量的消费和投资需求。农村居民收入、消费环境的改善,会激发出更大的消费潜力。


    激活农村消费重点产品和商业环境双管齐下


    21家汽车销售企业、超30个品牌60多款车型以及多款家电产品参展,2023年河源市汽车家电下乡巡展促销活动日前启动,现场销售火热。


    “我们针对城镇居民的消费特点,特别推出了几款性价比极高的车,在价格上及售后服务上推出了一系列优惠活动。”一家参展企业说,希望通过这次活动做好品牌宣传推广,满足群众购车置换需求,促进订单增长。


    今年以来,不少地方开启了促销活动,其中家电、汽车等大件商品以及绿色建材下乡活动掀起一波高潮,也带热了农村消费市场。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发言人孟玮表示,汽车消费是支撑消费的“大头”,将加快推进充电桩和城市停车设施建设,大力推动新能源汽车下乡,鼓励汽车企业开发更适宜县乡村地区使用的车型。农业农村部提出,促进家电家具等耐用品消费增长。


    除了汽车、家电等重点商品,相关部门还在优化农村消费环境上发力,其中线上业态成为重点。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全面推进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并提出加快完善县乡村电子商务和快递物流配送体系,推动冷链物流服务网络向乡村下沉等举措。


    在3月初国新办举行的“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商务部也提出,将健全县乡村物流配送体系,发展即时零售、共同配送等新模式,创新消费场景,激发消费潜力。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王青指出,数字技术向低线城市和乡村地区的深入拓展,农村数字化流通体系和商业设施的不断完善,将持续释放下沉市场的消费潜能。按“十四五”农村网络零售额年均增长7.5%来测算,2025年下沉市场网络消费规模将达到2.6万亿元。


    推进乡村振兴拓展农村投资空间


    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推进高标准农田改造……近期,一批农业农村项目开工建设。


    其中,4月30日开工的贵州省台江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包括重点项目24个,总投资19.3亿元,将打造农文旅体融合发展区、产城融合示范区、水稻优品优法推广示范区、淡水鱼高产高效推广示范地等。


    投资1亿元的甘肃省民勤县高效农业生态产业园昌宁镇辣椒育苗基地项目计划修建高标准智能阳光连体育苗中心大棚、中型冷冻冷藏库及配套附属设施等。项目建成后,年可生产速冻蔬菜、辣椒系列产品各1万吨,年产发酵有机肥20万吨,可带动5000人就业。


    在广大农村市场,不仅消费有潜力,投资空间同样巨大。“现在城市建设得差不多了,但是乡村需要建、应该建的还有很多,而且这些对基础产业拉动很大。”农业农村部总农艺师、发展规划司司长曾衍德在日前举行的国新办发布会上说。


    曾衍德给出一组数据,据测算,如果改造一亩设施大棚就可拉动钢材消费近2吨、水泥0.5吨。预计未来5到10年,农业农村投资需求近15万亿元。


    与此同时,聚焦农业节本增效、农村特色产业发展、乡村建设等重点领域,一批农业农村重大项目还将加快上马。根据甘肃省《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今年甘肃省将创建20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未来3至5年基本实现现代农业产业园县级全覆盖。今年,安徽省将新建高标准农田200万亩,培育一批农产品加工业强县、强园、强企,新增产值超10亿元龙头企业10家、产值超50亿元加工园区3家。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金文成表示,当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对于统筹激活农村内需提供了有力支撑。“通过产业增收赋能,创造广阔市场空间,夯实扩大内需的产业基础;通过强化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拓展投资空间。引导更多资金投向高标准农田、仓储保鲜冷链物流等建设领域,能够形成投资拉动效应。”


    综合施策全面激活农村内需潜力


    在政策持续推动下,农村市场已经在加速成长。从消费来看,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4922亿元,同比增长5.8%。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额99664亿元,增长5.7%;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5258亿元,增长6.2%,增速快于城镇。


    从投资来看,一季度,全国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2425亿元,同比增长0.5%。


    业内人士同时指出,随着各方面举措的持续推进,量大面广的农村内需潜力有望进一步释放。以消费为例,我国农村消费水平仍然较低,潜力巨大。研究分析,2022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66万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3,差距就意味着潜力。


    不过,如何激发这部分需求,还需要多方面协调。曾衍德指出,激活农村内需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协调、综合施策,找准方向、明确路径,久久为功、持续推进。在具体举措方面,他表示,将从发展产业增收赋能、加强建设投资牵引、创新供给提升消费、深化改革激发活力等方面采取措施。


    王青建议,提升农村地区供给能力和水平。加强普惠性、兜底性、基础性民生设施建设,为无力进城、留守农村、能力较弱、收入较低的人口特别是老人、儿童等提供消费及服务供给。持续改善乡村发展条件和流通服务条件,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促进乡村消费和投资互动增长。


    金文成提出,未来还要持续推进农业农村重点领域补短板投资,比如完善县、乡、村三级物流节点设施体系,开展绿色出行、绿色住房行动。推动农村居民汽车、家电、家具、家装消费升级,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发展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乡村产业,让农民能够稳就业、有钱赚,提升农民消费能力。(记者汪子旭王文博)

    2023-05-06
  • 推动更多民间资本参与重点建设任务

    推动更多民间资本参与重点建设任务


    ——访国家发展改革委投资司负责同志


    民间投资是推动经济发展、稳定整体投资、扩大社会就业的重要力量。2022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政策环境加大力度支持民间投资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发挥重大项目牵引和政府投资撬动作用等6个方面提出了21条具体政策措施,持续优化政策环境,激发民间投资活力。目前《意见》落地情况如何,未来将如何更好实施?记者采访了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同志。


    问:为贯彻落实《意见》,国家发展改革委采取了哪些措施来推动民间资本参与重点建设任务?


    答:《意见》提出,根据“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国家重大战略等明确的重点建设任务,选择具备一定收益水平、条件相对成熟的项目,多种方式吸引民间资本参与。


    为贯彻落实《意见》,国家发展改革委持续加大工作力度。一是加快推进“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实施,将重点领域任务细化分解到具体项目,加强资金、用地等要素保障。二是加强社会资本投融资合作对接。据统计,2022年以来,各地共推介项目5万余个,其中9000余个已吸引到民间资本参与,涉及民间投资金额2.9万亿元。三是推动盘活存量资产,形成投资良性循环。发布24个盘活存量资产扩大有效投资典型案例,积极支持京东仓储物流等民间投资项目通过发行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等方式进行盘活,鼓励回收资金用于新项目建设。


    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民间资本参与国家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的积极性得到有效提升,基础设施民间投资实现较快增长。


    问:当前,民间资本参与重点建设任务还受到哪些因素制约?


    答:应当看到,当前民间资本参与重点建设任务还存在一些难点堵点。


    一是国家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参与难度较高。这些项目普遍具有较强的公益性,投资回收周期相对较长、收益水平相对较低,对民间资本的吸引力有限。在基础设施领域,部分项目建设内容多、施工难度大、运营管理要求高,民营企业缺乏相关经验。


    二是从投资环境看,参与便利度有待进一步提高。一些项目相关信息不够透明公开,民间资本对如何参与投资缺乏了解,对如何通过市场化机制退出顾虑较多,对能否获得长期稳定回报信心不足。一些民营企业反映,有些项目预期收益较好,也愿意积极参与,但在市场进入方面还存在一些有形或无形的壁垒。


    三是民间资本自身参与意愿和能力存在不足。近年来,受全球经济形势和疫情影响,部分民营企业效益下降、现金流紧张、再投资能力不足,参与国家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的意愿较低。此外,不少民营企业面临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在参与投资规模较大的基础设施项目时存在“小马拉大车”现象。


    问:下一步,我们将如何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国家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建设?


    答: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切实抓好已出台政策的贯彻落实,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建立鼓励民间资本参与重大项目建设机制,加强统筹谋划和系统部署,常态化推进重点项目。


    二是加强信息发布和引导。依托全国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及时汇总发布相关重大项目信息。同时,推动各地及时解决项目公开推介、引进民间资本过程中的问题。


    三是加强前期工作和要素保障,促进项目落地实施。对吸引到民间资本参与的国家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推动加快项目审核备案、规划选址、用地用海、环境影响评价、施工许可等前期工作手续办理,落实各项建设条件。


    四是推动盘活存量资产,形成投资良性循环。鼓励民间投资参与盘活国有存量资产,降低民间资本参与新建项目面临的前期工作复杂等困难。支持民间资本通过产权交易、并购重组、不良资产收购处置等方式盘活自身资产,推动符合条件的民间投资项目发行REITs,健全市场化退出机制。


    五是贯彻落实相关政策措施,营造良好投资环境。针对各地在项目投资人招标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明确不得以所有制性质作为选择标准,不得以企业规模、注册地址、当地纳税贡献等因素作为主要评标条件。在安排各类政府性投资资金时,对民间资本一视同仁。加强与有关金融机构对接,推动金融机构按市场化原则,加大对民间投资项目的信贷支持。

    2023-05-06
  • 云南探索教师“省管校用”对口帮扶,六名骨干教师来到东川一中 一所县中的新变化(一线调研)

    东川一中的学生在听课。


    赵普凡摄





    昆明市第一中学教师谢梅在参加教学评课。


    赵普凡摄





    东川一中校园俯瞰。


    东川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数据来源:教育部


    县域普通高中,在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中承担着重要使命,寄托着广大农村学生对接受更好教育的期盼。


    近年来,相关部门相继出台《“十四五”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等文件,县中办学资源显著扩大。然而,生源和教师流失比较严重、基础条件相对薄弱等问题,在一些地方县中还比较突出。如何化解这些难题?一个重要举措是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向基层流动。


    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来自云南省优质高中的367名优秀教师赶赴全省57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对县中进行为期3年的帮扶。日前,记者来到位于昆明市北部山区的东川一中,记录昆明市第一中学的6名教师到来以后,这所县中正在发生的变化。


    ——编者


    一摞厚厚的教辅材料和一辆折叠自行车——这就是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以下简称“昆一中”)历史教师夏耘准备带往东川区第一中学(以下简称“东川一中”)的“家当”,把汽车后备箱塞得满满当当。夏耘的妻子有些担心:“山区路远,一个月回不来几次,还是多带点吃的用的吧。”


    “这些可是宝贝。”夏耘笑着说,教辅材料是为适应东川一中的教学情况专门编写的,新学期要用;学校建在半山腰上,离住的地方有两三公里,骑车更方便。


    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云南省从全省各优质高中选派367名优秀教师,赶赴全省57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有着30年教龄的夏耘,也在选派之列。2022年8月起,夏耘和其他5名昆一中老师组成的帮扶团队,前往距昆明市区170公里外的东川一中,开始为期3年的教育帮扶工作。


    一场精准教育帮扶行动,在云岭大地拉开序幕。


    难题


    好生源不愿来,好教师留不住


    东川区是位于云南省东北部、昆明市最北端的山区,也是昆明市唯一一个国家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目前东川一中有高中生3000多名,其中近千名是易地搬迁群众子女,教职工不到300人。


    “好生源不愿来,好教师留不住,学校连续3年一本达线率为零。”说起学校情况,东川一中党委书记周明兴难掩焦虑。


    近年来,在云南,很多像东川一中这样的学校都面临相似的情况,优秀教师和学生的流失,严重制约了县域教育的发展。


    为破解这一难题,2022年3月,云南省教育厅等6部门印发《关于建立教师“省管校用”对口帮扶机制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所谓“省管校用”,指的是“省管编制、校用人才”,依托全省57所优质普通高中,每校派遣5到10名骨干教师,组团式对口帮扶全省27个国家级和30个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中学,每3年为一个实施周期,自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昆一中对口帮扶东川一中,正是源于“省管校用”。


    把优质教育资源送到最需要的地方去,是解决问题的重要一步。


    云南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处长冯霞介绍,按照实施方案,帮扶学校应选派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承担过5年教学任务,具有良好师德师风、敬业奉献精神、丰富的学校管理和教学经验的学校管理人员或骨干教师。


    昆一中选派的帮扶团队可谓“阵容强大”——


    6名老师都是昆一中的骨干教师,科目涵盖语文、历史、化学、物理、英语,其中5人为副高级以上职称。帮扶团队负责人夏耘教龄30年,同时也是云南省知名心理咨询专家;语文老师谢梅担任班主任30年,是昆明市五华区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化学老师刘德忠是中学高级教师、昆明市优秀教师……昆一中校长赵灿东说,“我们派出精干的教学力量,就是为了让帮扶产生实效。”


    “东川一中要改变,必须抓住这次机会!”东川一中2022年秋季学期干部职工大会上,周明兴做了这样的动员。昆一中6名骨干教师的到来,激起了东川一中师生心中改变的希望。


    “我们一定竭尽所能,积极融入,与东川一中全体老师共同努力,争取让帮扶之花结出硕果。”夏耘代表6名老师庄重承诺。


    解题


    因材施教,调整教学方法


    回想起刚来到东川一中时的情景,刘德忠印象深刻。高一年级开学后的一次摸底测试,让满怀信心而来的6名老师,一开始就被现实泼了一盆冷水。


    “我们觉得很基础的题目,学生的试卷上却大面积空白。”除了考试,学生的课堂表现也让他忧心忡忡。“讲氧化还原这一章,许多学生连初中学的化合价都记不住,只能先花一节课的时间复习初中知识。”


    昆一中的高中录取最低分数线远高于东川一中的录取最高分数线,学生基础相差太大,意味着将原先的教学方法照搬到东川一中,很可能会“水土不服”。


    教什么?怎么教?这是帮扶团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刘德忠提出“攀岩打钉”的教学理念,他认为,学生学习吃力就好比运动员攀岩时没有发力点,需要打钉子提供支撑。


    “我们要做的,是替学生打下‘钉子’,为学习提供发力点。”刘德忠说。


    “钉子”怎么打?刘德忠带着全校化学老师,先从编写适合东川一中学生的练习题做起。“拓展性太强的题目可以适当减少,增加巩固必备知识点的练习题。”按照这个大方向,刘德忠将《化学(必修1)》和《化学(必修2)》共8章的章末检测题命题任务分给每位老师。同时,课堂适当降低教学容量,强化知识巩固。渐渐地,学生们能跟得上了。


    不只是化学,其他科目老师也纷纷行动起来:建立学生个人档案库,对各科成绩做对比分析,培优辅差更加精准科学;推行英语单词每周过关训练、高三英语听力晨读专项训练;带领学生做读书笔记和思维导图,培养阅读习惯、练笔写周记……6名老师很快调整了各自学科的教学方法,教学逐渐有了起色。


    “帮扶是一次重新出发,对每名老师都是全新挑战。”夏耘说。


    见效


    为当地培养一批优秀教师


    抓住对口帮扶的机遇,2022年秋季学期,东川一中与昆一中组建联合办学班,帮扶团队成员全部参与教学。


    中考547分的罗婧玲,本可以去昆明主城区就读。得知东川一中与昆一中联合办班的消息后,她选择来东川一中就读。


    “联合班的师资很强,我家离学校很近,还能给家里减轻负担。”入学后,罗婧玲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周明兴说,联合办学班的社会反馈很好,不少外流的学生都在商量转学回来。


    除了提高学生的成绩,东川一中的青年教师们也期待有所收获。新学期排课时,东川一中并没有给6名老师压太多的课时,而是希望他们有更多时间从事教研工作。


    “帮扶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当地培养一批优秀教师。”采访中,夏耘多次说,帮扶团队既要发挥“输血”作用,更要带动东川一中积极“造血”。


    为了发挥好“传帮带”作用,东川一中以帮扶团队为班底,建立了9个学科的名师工作室,6名帮扶教师都是名师工作室的主持人,在学科集体备课、教研活动等方面,培养带动东川一中青年教师。


    刘德忠的化学名师工作室建立后,有着13年教龄的东川一中化学老师沈荣琼,变成了“学生”。“集体备课时,刘老师带着全校7名化学老师做高考题,并分析命题思路。上学期工作室一共开展了10次教研活动,对我们很有启发。”沈荣琼说。


    除此之外,刘德忠还带领化学组老师一起编写适合本校学生的原创试卷和习题,并要求老师自己写题目解析,不但要会做题,还要会给学生讲解。


    “教学相长,师生才能共同进步。”刘德忠给自己定了一个小目标:争取在帮扶期里,和化学组老师编写一套符合东川一中师生特点的教辅材料。


    长效


    省管编制、校用人才


    奔赴是双向的。昆一中老师前往东川一中的同时,东川一中物理教研室副主任赵英俊也前往昆一中,进行为期一年的跟岗研修。


    《方案》明确提出,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选派1名校长后备培养对象和若干青年教师,到帮扶学校跟岗研修。作为学校选派的骨干教师,赵英俊经历了职业生涯最有挑战的一个学期。


    “在东川一中,教学以老师为主导,但昆一中的教学以学生为主导,这就对老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刚来到昆一中时,赵英俊心里十分忐忑,所带的班级第一次考试,成绩就很不理想。


    为了帮赵英俊适应新的教学环境,昆一中安排高一物理备课组长曹红兵做他的带教老师。跟着曹红兵听课、备课,渐渐地,赵英俊带的班成绩有了起色。上学期期中考试,赵英俊的班级物理成绩排名处于年级中等水平,让他备受鼓舞。


    周明兴期待,赵英俊回来后能把学到的经验用于本校教学。同时,他也希望,跟岗学习的机制能持续下去。


    帮扶不仅发生在一所学校里。按照《方案》,帮扶团队其中一人担任校长或教学副校长,兼任当地教育体育局副局长,昆一中老师夏耘就兼任这一职务,分管教师培训工作。


    东川区教体局党组书记、局长杨超同介绍,昆一中帮扶团队到东川区后,先后主持开展、参与东川区国培计划市区级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培训、东川区2022年第一轮高考复习备考培训研讨会等一系列针对全区师生的教学教研活动,促进当地教育水平发展。


    点滴之水汇成江河。云南“省管校用”对口帮扶机制开展以来,成效初显。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帮扶迪庆藏族自治州藏文中学、昆一中西山学校帮扶永善县溪洛渡高级中学……57支教育帮扶团队已扎根当地开展工作。


    为使帮扶工作“可接续、可持续”,云南省“省管校用”机制将在省级事业编制总量内统筹500名事业编制,由省级财政按每人每年4万元标准进行专项保障。在“省管编制、校用人才”的原则下,实行总量控制、动态调整,不占用帮扶学校原有编制,对口帮扶工作结束后收回编制,防止编制固化。


    云南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云南将致力于推进“省管校用”对口帮扶提质增效,不断健全完善教育帮扶长效机制,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辐射面,依托优质学校探索优秀教师培养路径,带动县域教育发展水平整体提升,让群众身边有一批好学校,为当地培养好一支教师队伍,让更多县中学子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教育。


    版式设计:张芳曼

    2023-05-05
  • 学新知识 长真本领 挑“金扁担”(人民眼·育好用好乡土人才③)

    江西农业大学老师为“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学员讲解树木知识。


    廖镇宇摄





    江西省峡江县马埠镇植保无人机飞防作业现场。


    陈福平摄





    峡江县金坪民族乡南下村党支部副书记石玉莲(中)和其他村干部查看水稻生长情况。


    陈福平摄


    引子


    “在学校里第一次知道了水稻直播技术,这个‘直播’不是电视直播,而是把种子直接播撒到田里。”


    2022年10月22日,党的二十大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胜利闭幕后,二十大第二场“党代表通道”开启。党的二十大代表、江西省峡江县金坪民族乡南下村党支部副书记石玉莲,在此起彼伏的快门声中,自信地介绍起自己2013年进入江西农业大学学习后的收获,“以前我们种田得先育秧再插秧,一个人一天最多插一亩,学了这个技术,10分钟就完成。”


    石玉莲能够进入大学学习,得益于江西省实施的“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中办、国办2021年2月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提出,“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培育计划。鼓励各地遴选一批高等职业学校,按照有关规定,根据乡村振兴需求开设涉农专业,支持村干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退役军人、返乡创业农民工等,采取在校学习、弹性学制、农学交替、送教下乡等方式,就地就近接受职业高等教育,培养一批在乡大学生、乡村治理人才。”


    早在2004年3月,国务院批转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就提出了“推进‘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2021年12月,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教育部发展规划司负责人介绍,“将‘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升级为‘乡村振兴人才培养计划’,目前已累计招生87万人,毕业55万人。”


    2004年,江西省4个县级教学点作为首批试点单位参加教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2011年9月,在总结部分地方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江西省印发《关于在全省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的通知》,提出“从2012年起,每年培养6000名左右农民大学生”。近年来,江西省各级财政投入4.5亿元,招录“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学员7万余人,与“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累计招生约8.2万人。目前,江西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农民人数由2012年平均每个行政村0.4名增至近5名。


    从田间到高校,农民为何上大学?农民怎样上大学?毕业后干得怎么样?日前,记者在江西实地探访。


    平均入学年龄33.6岁,农民为何上大学?


    全面提升农民素质素养,为乡村着力培养一批发展引路人、产业带头人、政策明白人


    4月的江西农业大学校园里春意盎然、繁花似锦,林荫路上人来人往,朝气蓬勃的青年学子大步流星赶往教学楼。偶有几张黝黑面孔格外引人注目,他们普遍30多岁,个别年近半百。


    “他们是学生家长吗?”


    “不。他们也是大学生,是‘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学员。”石玉莲爽朗地笑道。


    求学不分职业,有志不在年高,近期“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学员分批回江西农业大学报到,并参加为期1个月的集中授课。10年前,石玉莲作为“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学员,第一次走进江西农业大学;10年后,她作为农民导师,在这里给大学生们分享学习和创业经验。


    一名农村妇女,咋当上了农民导师?这得从石玉莲的经历说起。


    1993年,石玉莲高考落榜。她相继开过餐馆、办过酒厂,一度也曾赚些小钱,末了还是亏损居多。思来想去,石玉莲决定干回农业老本行。


    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种地有啥难?石玉莲起初信心满满,现实却令她屡屡碰壁。2005年,中药材吴茱萸市场行情好,石玉莲投入3万元种了60亩。然而,乡亲们一拥而上扩大种植面积,吴茱萸集中上市后供大于求,每斤售价从35元跌至18元。2011年,她又改种竹荪,没成想菌丝接种技术不过关,“别人亩产300斤,我亩产60斤。”


    “地要种得好,光靠经验还不够,得懂技术、懂管理、懂经营、懂政策。”江西农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张水发听说石玉莲的经历后,给她一针见血指出了关键,“你对土地有感情、肯吃苦,但技术不到家,也不分析市场,得加强知识储备,磨刀不误砍柴工。”


    张水发介绍,在他教过的“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学员中,有着与石玉莲类似经历的不少。有的经营果园,因管理跟不上,果品质量不高,价格上不去;有的开养殖场,一年到头辛苦忙活,却总是不赚钱,还找不到原因……


    据国家统计局2017年12月发布的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江西等中部地区农业生产经营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中,未上过学的人员占比5.7%;小学文化程度的占比32.7%;初中程度的比例最高,为52.6%;高中或中专程度的占比7.9%;大专及以上程度的比例最低,仅有1.1%。


    “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张水发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必须全面提升农民素质素养,着力培养一批发展引路人、产业带头人、政策明白人,打造一支沉得下、留得住、能管用的乡村人才队伍。


    2004年3月,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印发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其中提出“推进‘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2004年秋季,江西省遂川、大余、上饶、都昌4个县级教学点,作为首批试点单位参加教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如今,依托各县市区开放大学系统,江西省已陆续建起98个县级教学点,将高等教育资源下沉到基层。


    2011年9月,江西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在全省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的通知》,提出“从2012年起,每年培养6000名左右农民大学生”。培养模式采取远程教育学习和成人高等教育函授学习相结合的形式。远程教育学制两年,按照就近便利原则,主要依托江西广播电视大学(现为江西开放大学)现代远程教育系统,由各市、县(市、区)负责组织实施。成人高等教育函授学制两年,主要依托江西农业大学,由省里负责组织实施。


    王大平是峡江县仁和镇种养大户,也是石玉莲的老朋友。他2012年被录取为“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学员,每学期在县教学点完成半天到一天的入学教育后,即回家自学国家开放大学的线上课程。“打开手机,随时随地都能学。根据学员需求,教学点每个月会安排两三次教师面授或专家讲座。期末在教学点参加统一考试。”王大平完成近30门课程学习后,取得了专科文凭。


    相比王大平主要通过远程教育形式上大学,石玉莲更希望有机会真正走进大学校园。1991年,彼时还是江西农业大学大三学生的张水发到峡江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做实习辅导员,石玉莲正是张水发班上的学生。“有机会咱们农大见!”张水发的一声鼓励,为石玉莲种下了大学梦。


    “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引入高等教育函授学习模式,为石玉莲敞开了一扇通往大学的门。但学费毕竟不是一笔小数目,当时石玉莲的两个孩子正在上学,平时花销不小,她一度顾虑重重。


    如何让农民念得上也念得起?江西省明确提出,“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的学员学费由省、市、县财政分别承担60%、10%、20%,教学单位以减免的形式承担10%。这意味着除学习期间的生活费、交通费外,学员不用再花一分钱就能上大学。


    石玉莲吃下定心丸,借来课本起早贪黑复习备考了一个月,经村乡县三级推荐后,参加了2012年度全国成人高考。功夫不负有心人,当年年底录取结果出炉,峡江县一共录取17名“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学员,石玉莲考了第一名。


    迄今,江西省“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学员累计达7万余人,学员平均入学年龄33.6岁。


    农时不等人,农民怎样上大学?


    忙时下田劳作,闲时上学听课,探索农学结合、工学交替、半农半读的弹性学制


    晚风徐徐,夜色渐浓,江西农业大学图书馆灯火通明,自习室内座无虚席。36岁的“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学员胡嘉身着一身西服,在多数身穿运动休闲装的学生中格外显眼。


    胡嘉既是峡江县金坪民族乡的果业种植大户,也是江西农业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新生。他端坐在桌前,认真整理石玉莲白天上课时讲授的内容,自习室内不时传来纸页翻动的窸窣声或笔尖滑过的沙沙声。


    春争日,夏争时。胡嘉种植了两季水稻,还要打理近200棵脐橙树和杨梅树。多数农民和胡嘉一样,平常种地本就忙碌,如何挤时间上大学?


    10年前,石玉莲曾为此犯愁。彼时,开学后得在校集中授课3个月,石玉莲只得把一双儿女送到妹妹家。每当下课铃响,她常一路小跑冲出教室,在走廊上总有打不完的电话,不是叮嘱家人施肥打农药,就是联系经销商供应农资。“谁家没一摊子事?”石玉莲一度很无奈。


    如何让“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学员心无旁骛上大学?江西省针对农民从事生产经营服务活动难以离土离乡等特点,因地制宜探索出了农学结合、工学交替、半农半读的弹性学制,将集中面授时间缩短至大专每学期15天、本科30天,并尽可能安排在农闲季节。


    “忙时下田劳作,闲时上学听课。”石玉莲说,现在,江西农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教务老师会提前征询意见,学员可根据农事安排自主选择集中授课时间,有效化解了农与学的时间冲突。


    学制调整效果立竿见影,教学内容改革同步推进。


    “农民上大学,不是为了一纸文凭。”石玉莲直言,“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学员普遍年龄偏大、文化底子薄,如果课程讲得过于专业,并不适用于具体的生产实践。比如畜禽养殖技术这门课,起初有较多篇幅侧重于畜禽解剖,一度让石玉莲和同学们听起来很吃力。


    如何让“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学员听得懂、学得进、用得上?2014年,张水发主持课程改革,围绕农业产业发展重点、农村管理难点、知识需求热点做“加减法”,对跟实际应用联系不够紧密的课程予以删除,同时增设智慧农业、电子商务等课程。


    “干什么、学什么,需什么、教什么。”张水发介绍,江西农业大学组织经验丰富的教师编写教材,为“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学员量身定制了11部专用教材和20部辅导教材,“全省还建成126个教学实践基地,采用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把课堂移到田间,让学员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


    “课程有看头、有听头,学到手就能用。”石玉莲以农产品市场营销这门课举例,课改后少了抽象难懂的理论,多了明白如话的生动案例。她活学活用,带动村民砍掉了老化的蜜橘树,改种脆蜜桃等水果,打出了品牌,开拓了市场,如今形成上千亩果园。


    按照着眼实际、强调实用、注重实效的“三实”原则,江西农业大学为“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学员开设了农业技术与管理、畜牧兽医等16个涉农专业,覆盖乡村振兴全产业链。与此同时,学校始终严把入口关、抓好过程关、守好出口关,切实提升人才培养含金量。


    石玉莲就曾尝过“严”的滋味。“新农村建设专题这门课差点没及格。”石玉莲说,自己开始对这门课重视不够,没想到连续几次课程作业成绩都不理想,“我赶紧找老师补课,考前又熬夜复习,期末考试成绩与平时成绩加权计算后,总算过了60分。”


    “江西农业大学始终将‘严进严出’贯穿学业测试全过程,不合格率保持在5%左右。”张水发介绍,学员因故缺课缺考的一律补考,未修满课程的一律延迟毕业,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学业的实行清退,“近10年来,学校未能毕业的‘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学员在600人左右。”


    为乡村培养人才,学员学成返乡怎么干?


    带着问题来上课,带着方法回去干,约1.9万名优秀学员当选村两委干部,带动25万多群众增收致富


    春耕时节到访峡江县马埠镇上盖村,不见往日农民下田插秧的繁忙景象。


    伴随着旋翼的嗡鸣声,一架农用无人机腾空跃起,按预定路线匀速穿梭于田间。上盖村“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学员姚春海手持遥控器,娴熟地操纵着摇杆。“过去人工插秧,顶着日头、踩在水里,一人忙活一天插不了一亩地,如今无人机智能规划路线,一天直播300亩。”


    “课上有老师讲理论,课后有师傅传帮带。”作为上盖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姚春海2018年进入江西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习后,跟着石玉莲学会了水稻直播技术,去年无人机直播飞行面积突破3000亩。


    “普通大学生通常先学理论后实践,‘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学员则是边学理论边实践。”2013年春季学期,石玉莲在作物栽培技术课上第一次了解到水稻免耕直播栽培技术。集中授课结束回到峡江后,她租了几亩田开展试验,每天观察、记录水稻生长情况,遇到问题第一时间请教老师。4个月后,试验的水稻开镰收割,平均亩产1180斤,比其他田块高出近200斤,每亩节省成本100多元。


    2013年7月,石玉莲成立了峡江县金坪民族乡优质水稻专业合作社,她干给村民看、领着村民干、带着村民赚,如今水稻种植面积扩大至5000余亩,辐射周边3个县。近年来,石玉莲曾获评全国农业劳动模范荣誉称号、入选“全国百名杰出新型职业农民”等。


    “带着问题来上课,带着方法回去干。”张水发介绍,截至目前,从江西农业大学毕业的“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学员有1.6万余名,其中扎根农村基层的达95%。


    “‘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实施以来,全省共有约1.9万名优秀学员当选村两委干部,还涌现出一批创业致富带头人,带动25万多群众增收致富。”江西省农业农村厅科技教育处副处长刘凯介绍。


    近年来,江西农业大学从已毕业的“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学员中聘请了18位农民导师,享受副教授级课酬待遇,石玉莲就是其中一位。农民导师每学期定期来校授课,分享创业经历和体会。


    既让职业农民上大学,也让全日制大学生里出农民。2017年,石玉莲应邀在一场分享会上讲授创业经验,台下刚满20岁的江西农业大学畜牧兽医专业全日制本科生何辰辰听得入迷。她是峡江县福民乡娄屋得村考出的大学生,在石玉莲的影响带动下,毕业后返乡创业养殖跑山猪,如今存栏规模达400多头。


    为适应乡村振兴战略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江西农业大学于2018年12月出台“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专项实施意见,至今已录取8名“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南城县里塔镇欧坊村村民彭小敏通过“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读完本科后,于2020年通过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成为江西农业大学农村发展专业硕士研究生。


    “选择继续读研的原因很简单,想通过求学深造提升眼界,给村里谋条新路子。”彭小敏运用所学技术带动村民种植蜜橘,产量提高一成以上。去年12月,彭小敏的毕业论文开题报告通过了,主题是“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为此,他跑遍了全镇12个村,深入基层蹲点调研。


    产学融合,教学相长。彭小敏的导师郑瑞强教授说,“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学员从田间地头来,最新的市场动态、近期的病虫害,他们一清二楚,高校老师与学员交流相当于做调研,所以普遍愿意给他们上课。


    累计招生7万余人,毕业之后咋帮扶?


    扶上马送一程,去年提供专项担保贷款1.7亿元。搭平台聚合力,93个农业县全部成立乡村大学生创新创业协会


    “嗡……”伴随一阵手机震动,石玉莲打开短信一瞧,30万元贷款悉数到账。从递交申请到银行放款仅一周,解了她的燃眉之急。2021年下半年,石玉莲种植的80亩果树苗遭遇干旱。2022年初,1/3果树苗需要补种,资金链一度紧张。


    2021年,江西省农业农村厅科技教育处联合江西省农业信贷融资担保有限公司推出专项信贷服务,为“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学员提供信贷担保,贷款利率较一般项目低两个百分点左右,还可享受地方政府贴息优惠。相关金融信贷政策培训讲座被江西省农业农村厅纳入“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培养课程体系。


    递上毕业证、确认“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学员身份、核验家庭农场营业执照……2022年2月,石玉莲在峡江县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指导下,工工整整地填写好申请单,经过现场审核后,材料很快流转到银行。


    “专项信贷服务送来真金白银,让我们干事创业有底气。”石玉莲很快完成了树苗补种,果品上市后资金回笼,今年2月就连本带息提前还清了贷款。2022年,江西省农业信贷融资担保有限公司为“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学员新增担保放款项目248笔,新增担保放款金额1.7亿元。


    扶上马送一程。7万余名“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学员,上大学是第一步,毕业之后有发展更关键。2020年8月,江西省农业农村厅等部门印发的《关于纵深推进“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的实施意见》提出,各级政府要把扶持“工程”学员成长成才列入重点工作,将现有政策扶持向“工程”学员创新创业延伸覆盖,为当地乡村大学生创新创业协会提供场所保障,并在项目资金、技术支持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把协会打造成为农业农村人才集聚的新高地。


    机声隆隆,马达飞旋,上盖村人头攒动。今年3月13日,峡江县乡村大学生创新创业协会发起的农机展示会上,汇聚了来自峡江和周边4个县的60多名种粮大户。展示会现场就签订了5台农机设备租用合同,姚春海难掩兴奋。2016年前后,姚春海购置了6台植保无人机,由于信息不灵、渠道不通,合作社的年服务面积仅几万亩次。


    2018年,姚春海入学当年就加入了石玉莲任会长的峡江县乡村大学生创新创业协会。石玉莲是峡江县首位植保无人机女飞手,做不过来的业务就介绍给姚春海。互帮互助、互通有无,姚春海的农机合作社红火起来,去年服务面积达36万亩次。


    “搭平台聚合力。”张水发介绍,江西省93个农业县全部成立了乡村大学生创新创业协会,吸纳会员1万余人,带动农民创办农业企业923家、农民合作社1436个、家庭农场1020个,确保学员离开校园后抱团创业有资源、咨询技术有渠道、交流经验有平台。


    左手横握手机,右手轻触屏幕,3D模型图缩放自如。永新县龙田乡花汀村党支部书记贺燕清正在展示的,是集成村居、农田、道路等多类数据的乡村住宅及生产设施服务信息化平台。去年,贺燕清通过“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从江西农业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在永新县乡村大学生创新创业协会和科技部驻村工作队的穿针引线下,引入研发团队帮助村子打造了这个智慧信息平台。


    “‘富脑袋’带动‘富口袋’,让更多农民挑上了‘金扁担’。”江西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孙朝辉说,江西省将持续拓宽渠道严格“选”、紧扣需求精心“育”、无缝并轨定向“用”,到2025年,再培养约1.5万名“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学员。

    2023-05-05

  • 首 页  上一页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