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建全国文明城 铸造人民幸福城——专访乌海市委书记唐毅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乌海市把常态化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实践,在此过程中如何立足资源型城市实际,科学施策、靶向发力,持续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近日,本报记者专访了乌海市委书记唐毅。





    唐毅说,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造福人民群众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在常态化创建中,乌海市牢固树立“创建为民、创建惠民、创建靠民”理念,始终秉持“不是我要干什么、而是群众要我干什么”,聚焦群众所思所想所盼补短板、强弱项,真正把创建工作做到群众心坎里,让群众得实惠、添福祉。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给人们带来触手可及的幸福感。乌海市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既是广大群众最期盼的民生问题,也是乌海市常态化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主攻方向。通过大力实施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三年行动、打造“一刻钟社区生活圈”、推进美丽乡村示范片区建设等务实举措,城乡面貌从“面子”到“里子”发生质的变化,创建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群众。


    唐毅说,人以城为家,城以人为本。欲创“文明城”,先育“文明人”,崇德向善是文明之城的重要元素。乌海市始终把市民文明素质提升作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关键核心,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开展精神文明“六大创建”和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十大行动”,人人成了文明城市的“代言人”。志愿服务蔚然成风、公共场所秩序井然、环境干净整洁、车辆礼让行人,获得全国和自治区级文明集体荣誉称号93项,49人获评自治区道德模范,12人入选“中国好人榜”,信用综合指数地级城市排名跃升全国第7名和自治区第1名等等。这些都是乌海市民文明素质提升的美好缩影。


    唐毅说,文明是一座城市的内在气质,也是一座城市的幸福底色。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只有进行时,没有休止符。下一步,乌海市将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同完成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有机结合起来,作为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的重要载体,全力推动各项创建工作提质、提标、提效,努力创出新高度、创出新深度、创出新温度,把魅力之城、产业之城、开放之城、文化之城、幸福之城“城市名片”擦得更亮,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乌海新篇章。(记者郝飚)

    2023-03-30
  • 何买拉苏:用行动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我们乌兰牧骑队员要把这作为一项始终坚持的使命,让更多农牧民群众享受到文化带来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在兴安盟扎赉特旗乌兰牧骑排练大厅,全国人大代表、扎赉特旗乌兰牧骑副队长何买拉苏结合个人履职情况和自身感受体会,从全国两会盛况、政府工作报告等方面,和大家分享着所思所得。


    排练厅内气氛热烈,何买拉苏讲得投入,队员们听得认真。“感觉自己的干劲儿更足了。我们要继续大力弘扬乌兰牧骑精神,始终扎根基层,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扎赉特旗乌兰牧骑队员王明明说,在未来的工作当中,他会更加苦练内功、增强本领,用心用情创作更多贴近民心的文艺作品,并将这些作品送到农村、牧区、学校、社区、企业中去。


    这几天,回到工作岗位的何买拉苏一刻都没有松懈,不仅把全国两会精神传递给身边人,也落实到自己的工作实践中。在创作编排演出节目、组织开展对内业务考核的同时,他和队员们一起刻苦训练,努力提升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


    今年是何买拉苏在扎赉特旗乌兰牧骑工作的第13个年头,全国两会上,他针对农村牧区没有专业固定的文艺活动场所、文化类公共服务设施设备不完善、群众自发组建的文艺团体活动形式单一等诸多问题,提出了加大对农村牧区的文化供给,推进乡村文化振兴,不断满足农牧民日益增长的文化娱乐需求的建议。


    “人大代表的身份时刻提醒我,要关注群众的所需所盼,做好社情民意传声筒。今后在基层开展演出和文艺志愿活动的同时,我也要多去聆听百姓心声,不负人民期待。”谈到未来履职工作,何买拉苏深感重任在肩。他说,在今后工作中他要带头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全国两会精神,将全国两会精神融入到文艺作品中,创作更多反映时代精神、题材风格多样的作品,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文化振兴。(记者高敏娜)

    2023-03-30
  • 民政部:我国将进一步拓宽养老服务人才来源渠道

    记者从民政部召开的全国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推进会上了解到,针对养老服务人才短缺问题,我国将加大培养培训力度、推动跨行业人才流动、拓宽养老人才来源渠道。





    据介绍,目前我国养老服务人才队伍总量不足、专业化水平不高等问题还很突出,养老护理员待遇保障水平低、流失率高等问题亟待破解。下一步我国将推动各地多渠道、多途径解决养老服务人才数量短缺问题,发挥院校培养人才主渠道作用,把更多对口专业毕业生引进来;加强与家政、物业、医疗护理等关联领域合作,推动跨行业跨领域人才流动,助力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鼓励低龄健康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积极培育广泛服务于老年人生活照护的养老服务志愿者队伍,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提供有益补充。


    民政部养老服务司副司长李永新:我们将会同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人才专业教育培养,支持职业院校和高等院校紧密结合行业发展需求,开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特别是要鼓励养老服务机构与院校合作设立实习实训基地、培养培训基地,提高“订单式”培养质量。


    我国将完善养老服务人才激励保障措施


    民政部相关负责人还介绍,除了拓宽养老服务人才来源渠道,下一步还将出台保障养老服务人才薪酬待遇、完善支持政策等措施,提升养老服务人才职业尊崇感和社会认同度。


    下一步,民政部将会同相关部门出台措施保障养老护理员的薪酬待遇,支持和引导养老服务机构建立基于岗位价值、能力素质、业绩贡献的薪酬分配制度,推动养老护理员等一线服务人员平均薪酬待遇原则上不低于上年度当地居民服务业平均工资水平。


    民政部养老服务司副司长李永新:要完善支持政策,推动各地将养老服务人才纳入城市积分落户、市民待遇等优惠政策支持范围,支持其随迁家属按规定享受公共就业、教育、住房等保障服务。

    2023-03-29
  • 关注基层治理和民生保障:呵护老人健康 守护儿童成长

    呵护老人健康守护儿童成长(两会后探落实·关注基层治理和民生保障⑥)


    核心阅读


    廷坪乡是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的一个小山乡,留守老人和儿童较多。为服务好“一老一幼”,廷坪乡做了许多工作:建设长者食堂,解决老人吃饭难题;办好小学和幼儿园,为儿童健康成长提供保障;完善硬件设施,提供各类服务,满足老人和孩子们的需求……一系列举措,助力老有所养、幼有所育。


    去廷坪乡一趟不容易。早上8点从福州市区出发,进山后颠簸近两个小时,到时已近中午饭点。


    这个地处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最北部的小山乡,户籍人口3万多人。同行的乡党委宣传委员徐辉介绍,由于地处偏远,廷坪乡大多数劳动力在外打工。全乡4000多常住人口,几乎全是老人和孩子。服务好“一老一幼”成了廷坪乡的重点工作。


    不同于城市社区经济基础好、生活便利化程度高,山区相对缺人、缺钱、缺资源,但强化“一老一幼”服务工作却不能松劲。近日,记者走进廷坪乡实地探访。


    长者食堂,饭菜飘香


    到达廷坪村老人周章俤家中时,她正坐在门口晒太阳。儿孙常年在外,老伴去世得早,周章俤一个人过日子。见来了人,老人笑得很开心。


    屋内不到10平方米,摆着一床、两桌、一椅,构成了老人全部的生活区域。床尾的桌子上,放着一个热水壶、一副碗筷、一个电磁炉和一口铁锅。以前,周章俤还时常在这个简易的“小厨房”煮饭,煮一顿便吃上几天。一口锅,常常盛着老人好几天的一日三餐。


    廷坪乡独居留守老人多,吃饭问题最让人头疼。刚到廷坪乡任党委书记时,陈铭就到老人家里走访,了解到实际情况。自此,廷坪乡下定决心,进一步满足老人的就餐需求。


    近年来,在福州各大城市社区,长者食堂已基本覆盖。廷坪乡也想建老年食堂,让老人们在家门口就可以吃饱又吃好。可相比城市,山区乡财政有限,场地、人员、饭菜都需要花钱。怎样让老年食堂能够持续运营下去?廷坪乡党委探索互助长者食堂模式,由乡政府出地,乡贤捐资出力,服务人员由干部和相对年轻的老人担任。


    2021年11月,廷坪乡第一家长者食堂在廷坪村开始营业。老人们一天交10元,三餐都可以在食堂吃。接近饭点,周章俤步行几分钟,走上街,循着香味就来到食堂。


    食堂里,4张圆桌已坐满了人。除了吃饭,这里也是他们的精神家园。周章俤不大爱讲话,可一进食堂,就像是到了自己家。小小空间,家长里短,笑声阵阵。


    中午11点半,送餐的电动车准时停在食堂门口。不用另起炉灶,每天,做饭阿姨在乡政府食堂做好饭菜,打包好盖上保鲜膜,送过来只要几分钟。保鲜膜掀开,食堂里顿时香气四溢。老人们端起餐盘,自觉排起了队。


    红烧肉、干炸鱼、小白菜、豆腐汤……两荤两素一汤,周章俤的饭盘被装得满满的。食堂里,还穿梭着两个穿红马甲的年轻身影。每天就餐时间,乡干部轮流来到这里帮忙——引导就餐、帮忙打饭、维持秩序。


    吃得好、有陪伴,周章俤越来越觉得,“在家门口就可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晚年”。


    2022年5月,石坑村的长者食堂也开始营业了,这是廷坪乡第二家长者食堂。“未来,互助长者食堂将在全乡主要行政村全面铺开。”陈铭说。


    不仅如此,为满足老人精神文化需求,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已在全乡25个村全面铺开。“我们坚持党建引领,发挥乡干部和较年轻老人的作用,探索适合廷坪乡的互助敬老食堂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将廷坪乡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廷坪乡综合文化站、‘廷坪·新华书屋’等纳入长者食堂配套服务,进一步满足老人需求。”徐辉介绍。


    坚持办学,提升质量


    顺着长者食堂往山坡上走,拐个弯就是廷坪乡中心小学。下午1点半,学生们背着书包,戴着红领巾,一蹦一跳走进校园。


    校园依山傍水,面积不大,却设施齐全——教学楼、宿舍、食堂、活动室、跑道、篮球场应有尽有。


    该校校长林良源介绍,在廷坪乡,有条件的家庭大多把孩子送进城念书。学校目前有6个年级共130多名学生,“但只要有一个学生,我们就会坚持办学,尽全力办学。”


    距离下午上课还有半个小时,图书馆一楼的阅览室,还坐着几名学生。六年级的林馨语就在其中,手上拿着一本书,神情专注。


    林馨语家住廷坪乡后溪村,距学校车程1小时。每天来回不方便,林馨语很小便住校。林良源为我们算了一笔账:九年义务教育学费、课本全免。在各级财政的资助下,寄宿生每天还有7元伙食补助和生活用品资助。


    图书馆是林馨语最喜欢的地方,只要做完作业,她就泡在里面看书。馆藏的1万多册图书,林馨语直到毕业也看不完。更让她开心的是,自己有想看的书,还可以告诉老师,学校会定期为他们采购。林馨语告诉记者,自己喜欢一个人静静看书的感觉,在书本里,她能认识这个世界。“学习让我看到希望,我盼望着有一天通过学习走出去。”林馨语说。


    与小学隔一个操场,对面就是廷坪乡中心幼儿园。来到幼儿园活动室,一场亲子活动正在举行。孩子们的妈妈被从各地邀请到场,在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为妈妈捶背,送上自己亲手做的小礼物……幼儿园老师叶佳敏介绍,幼儿园以游戏化教学等形式,让孩子们从小感受爱、付出爱,帮助他们健康成长。林良源说,幼儿园虽然学生不多,但师资力量一点也不差,7名老师全部都是幼师专业毕业。


    廷坪乡中心幼儿园和中心小学面向全乡3—12岁学龄儿童招生。“我们提供宿舍,只要是乡里的学龄儿童,从幼儿园到小学毕业,都可以在乡中心幼儿园和乡中心小学就读。”林良源介绍,对于户籍不在本地的学生,学校也一并招收,让所有孩子都能实现上学读书的心愿。同时,不断丰富师资力量,努力让山区的孩子享受到更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


    优化服务,满足需求


    下午两点半,廷坪乡中心小学图书馆3楼的活动室十分热闹。活动室内,学生们仰着头,齐刷刷地举起了手。讲台上,一群来自闽侯小伙伴青少年社工服务中心的年轻社工正在给孩子们上一堂“正视压力、学会减压”的心理健康课程。


    “在满足‘一老一幼’基础需求的同时,更需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徐辉说。


    多年前,闽侯县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林孔亮就奔走在当地各个山区乡,给孩子们讲解法律知识。可林孔亮渐渐发现,孩子们法律意识的养成并非一日之功。在闽侯县团委、廷坪乡政府等多方支持下,林孔亮在廷坪乡发起“春芽计划”,并在廷坪乡设立工作站,依托“党建+司法+政府+学校+社工”,将留守儿童法律咨询、心理疏导等援助服务常态化。


    记者到校当天,正碰上当月的心理咨询和法律讲座课。看着台上的法官,林馨语睁大眼睛:“平时只在电视上见过,没想到法官就在我们身边。”


    “山区的孩子更需要爱与陪伴。”社工畅文清忘不了课上孩子们的眼神。在此背景下,闽侯小伙伴还发起了一对一精准帮扶和微心愿活动。在微心愿的征集中,画笔、篮球……孩子们的心愿被逐一满足。


    临近傍晚,廷坪乡中心街上,人来人往。一条街上,汇集了食堂、卫生院、理发店等公共服务设施,也是老人和孩子们主要的活动场所。徐辉介绍,依托现有资源,廷坪乡定期为老人开展义诊、免费理发、请戏进乡等活动,还举办过广场舞比赛。


    一间挂着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牌子的房屋同样位于这条街。这里有人值守,白天都开着门。走进实践所,左手边的书籍阅览室里挤满了孩子。记者看到,除了各式各样的书籍,这里还配了6台电脑。徐辉介绍,村里不是每家每户都有电脑,假期里、放学后,这里就变得十分热闹。一台电脑,将孩子们与山外面的世界连接。在廷坪乡的25个村,每个村都有这样一个站点。周末回家时,实践站的阅览室就是林馨语最常去的地方。


    天色渐晚,周章俤去长者食堂吃晚饭前,习惯到这里坐坐。在这方小小天地,老人们下棋、聊天,其乐融融。


    “让老有所养、幼有所育,我们在努力,但仍然任重道远。”陈铭说,“推动服务资源向乡镇、山区倾斜,守护‘一老一幼’,还需要全社会更大努力、更多合力。”

    2023-03-29
  • 内蒙古启动“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周”活动

    3月27日是第28个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当日,内蒙古自治区“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周”暨全区消防安全宣传月活动在呼和浩特市敕勒川绿地小学腾飞路校区启动,全区其他盟市同步启动该项活动。


    本次活动由自治区教育厅、自治区消防救援总队共同主办。今年中小学生安全教育周活动的主题确定为“普及安全知识提高自救能力”。4月是自治区“消防安全宣传月”,全区教育系统将全面开展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健全各类规章制度,坚决遏制各类火灾事故。


    在自治区主会场启动仪式上,教育部门联合公安、应急、地震、红十字会、消防救援等部门,开展了预防踩踏、溺水自护救训练、心肺复苏体验训练、气道异物梗阻急救法、创伤包扎技术、火海逃生体验训练、烟道逃生体验训练、地震演练、禁毒宣传等观摩演示活动,增强广大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避险能力。“今天我第一次穿上厚重的消防服、登上消防车,体验了火海逃生,同时还学会了很多自救常识。”敕勒川绿地小学腾飞路校区四年级学生石凯文说。


    自治区教育厅要求,各地各校要将校园安全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履行好教育、监管、服务职责。要发挥课堂安全教育主渠道作用,以同学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内容丰富的专题安全教育;要组织应急救护进校园,强化安全演练和实践体验,健全应急救护机制;要加强日常安全提醒,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安全知识和技能等。同时,要努力构建多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积极参与的中小学校安全工作体系和长效机制,推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学生安全教育的工作局面。(记者刘志贤怀特乌勒斯)

    2023-03-28
  • 让文明成为城市之魂——访呼伦贝尔市委书记高润喜

    全国文明城市是国内城市综合类评比中的最高荣誉,是反映一个地方现代文明程度、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就怎样推动呼伦贝尔市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记者日前采访了呼伦贝尔市委书记高润喜。


    高润喜介绍,呼伦贝尔市近年来始终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作为“一号工程”,提级成立创建工作指挥部,主动赴中央文明办对接汇报,建立完善四级包联责任体系和厅级干部督办共建机制,有力推动城乡环境面貌整治、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治理效能、公共便民服务等工作,群众生活品质明显改善,市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平、文明素质不断提升,干部群众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精神面貌持续提振,取得了2021年国家测评全国第18位、全区第1位的优异成绩。


    高润喜说,2023年是本轮创建周期的收官之年、大考之年,呼伦贝尔市将巩固提升创建成果,严格对标测评体系,抓重点、攻难点、补弱点、促亮点,奋力交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高分答卷。一是铸牢城市之魂,高起点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紧紧抓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根本,强化理想信念教育,深化公民道德建设,扎实推进思想铸魂工程和文化传承、志愿服务等文明社会风尚行动,实现“塑形”和“铸魂”相得益彰。二是立足民生之本,高质量改善群众生活品质。全面实施小区环境提升、交通秩序规范等八大专项整治行动,合理规划配套停车场、“水电气网”等生活服务设施,努力为群众提供更加干净有序的环境和便利舒适的服务,真正让城市成为人民追求更加美好生活的有力依托。三是锤炼精细之功,高水平提升城市治理效能。持续深化中心城区一体化发展,全面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组织开展城市更新和城乡清洁行动,聚焦教育医疗、社会保障、文化事业、治安防控等领域,完善公共服务供给体系和资源共享机制,着力提升文化设施的运行活力和服务效能,让城市既有“面子”又有“里子”、管理既有“精度”又有“温度”。四是培育文化之美,高品位塑造独特人文魅力。注重保持城市特色风貌和文化底蕴,充分挖掘呼伦贝尔多元的历史、民俗和红色文化,在有机更新中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广泛开展群众性特色文化活动,擦亮城市文化标识,提升城市发展品质。五是拓展覆盖之面,高规格推动全面全域创建。坚持上下联动、城乡融合,一体推进中心城区和各旗市区中心城镇、重点村镇文明创建,深化拓展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等创建成果,形成同心同向同力、共创共建共享的生动格局。六是保持常态之势,高效能巩固拓展创建成果。坚持以创促建、以创提质,及时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做法,督帮一体跟进解决各类问题,不断健全完善制度机制体系,促使文明规范成为市民行动自觉,共同参与到文明城市创建中来,形成家喻户晓、人人行动的浓厚氛围。


    高润喜表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一场没有终点的“幸福接力”,是一段永无止境的“自我提升”。呼伦贝尔市将以创则必成的信心、奋发有为的状态、久久为功的韧劲,精准对标找差距,精致创建促提升,精美呈现创佳绩,以文明城市创建的靓丽成果为呼伦贝尔现代化建设助力添彩。(记者李玉琢)

    2023-03-28
  • 江苏苏州吴江区探索“田野巡察”,解决急难愁盼问题 沉下去,到田间地头服务群众(干部状态新观察)

    早春三月,在江苏苏州吴江区同里镇北联村一个刚刚翻耕的蔬菜大棚里,一场由吴江区委巡察组巡察干部组织的“田间会”正在举行。十几名村民围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摆问题、谈诉求。


    “村里的老年活动室几年都没开放了”“拆迁过渡费还是10年前的标准,能不能涨涨”“动迁时承诺物业费由公家买单,可物业公司一直发短信催缴”……





    2021年以来,针对老百姓参与积极性不高、对村巡察工作“巡不深、察不透、改不实”等难题,苏州将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的“田野调查”理念融入对村巡察工作中,并在费孝通先生家乡吴江先行先试,探索推出了“田野巡察”品牌,通过“深入田间、问政于野,即知即改、重访观效”,大兴调研之风,推动对村巡察工作精准发现问题,从而高效解决问题。


    精准发现问题


    打破以往“看台账、听汇报”的模式,真正“沉下去”,到群众家里看实情,到田间地头找问题


    北联村的“田间会”开完后,针对老百姓提出的问题,巡察组工作人员韦巍立刻和组员们一起跟进调查。走村入户、发放问卷,结合前期从各部门、条线收集到的信息综合研判,形成问题清单,并对北联村的村情民意进行精准“画像”。


    2018年,吴江启动对村巡察工作,那一年,52岁的吴江汾湖高新区纪工委二级主任科员韦巍被借调到吴江区委巡察组,由他带头,领着一群从各部门抽调来的巡察人员,开始了对村巡察工作。虽然韦巍有着30多年基层纪检工作经验,但刚参与对村巡察工作时,他还是有些力不从心。


    吴江地处苏南经济发达地区,集体经济较发达,村级资源、资产、资金富集,外来人口多,一些村的人口数量和经济规模甚至不亚于一座小型乡镇。整个吴江有300多个村(社区),要进行全覆盖巡察,工作量非常大。时间短,任务重,如何才能让巡察工作“一竿子插到底”?


    “得打破‘看台账、听汇报’的模式,真正把巡察‘沉下去’,到群众家里看实情,到田间地头找问题,再从农村纷繁复杂的实际情况中抽丝剥茧,层层破解难题。”苏州市委巡察工作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刘乐明说。对村巡察面广量大,为了让巡察工作有的放矢,每轮巡察前,巡察组会依托“对村巡察分析决策系统”,对收集到的各类巡前信息和涉及农村的各类专项监督成果进行智能汇总、分析研判,梳理形成个性化的监督重点清单。除了随机走访群众外,巡察组每到一个村,也加强了对民营企业家、新乡贤、困难群众、网格员等重点群体的走访。“只有深入群众当中,才能抓住巡察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对乡村进行精准‘画像’,实现‘靶向’巡察。”吴江区委巡察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李铭说。


    “田野巡察”大大提高了发现问题的精准度。“田野巡察”开展以来,吴江共发现问题3975个,其中人居环境整治不过关问题178个,“三资”管理不到位问题343个,小微权力运行不规范问题392个。韦巍告诉记者,近年来,在吴江广大农村,吃拿卡要等“四风”问题明显下降,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


    有力解决问题


    巡察组过去发现问题不能立即统筹各方资源,现在边巡边改,提前联动,形成问题解决机制


    把从田间带回的问题整理出来后,韦巍和组员们立刻协调相关部门抓整改,找物业负责人谈话,召集有关部门研究方案,对村里的各类公共设施运行情况开展全面检查……“老年活动室第二天就重新开放了,其他问题也在逐一解决中,巡察组查得细、落实得及时。”北联村村民蒋美英说。


    苏州市委巡察办主任王友良坦言,过去,在对村巡察时,由于没有形成系统的问题解决机制,巡察组通常是“单打独斗”,发现问题后,也不能立即统筹各方资源,只能督促被巡察村(社区)进行整改,导致效率较低。“村道上有几个大坑需要整修,村民希望多增加一个公交站点,湖面上有一处小小的违章搭建得拆除……像这类小问题,很多时候都得拖个大半年才能解决。”


    在对村巡察中,不仅要通过扎实调研,真正找准问题、找到症结,更要找对路径、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和举措,通过有力监督落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各项任务。“不仅要精准发现问题,更要通过巡察高效地解决好群众的急难愁盼。”吴江区委巡察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汤浩说,针对直接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吴江区委巡察组坚持边巡边改、立行立改,统筹各部门条线力量,形成“即知即改”问题解决机制。


    傍晚时分,桃源镇天亮浜村的河长制公园里逐渐热闹起来,蜿蜒曲折的步道、依河而建的长廊亭台、老少咸宜的休闲设施等应有尽有。而过去,这里曾是村里“脏乱差”现象最严重的地段。


    回忆起2020年到天亮浜村驻场巡察的情景,吴江区委巡察组巡察干部张李俊记忆犹新。进村不久,就看到一艘水泥住家船停靠在岸边,河面上漂浮物随处可见,岸边堆满了废旧的衣物、木板和垃圾,不时传来阵阵恶臭。张李俊入户走访后才得知,原来船上住着两名精神障碍者。“我们不能强制将船拖走,也无法对相关人员进行妥善安置。”天亮浜村党总支书记王建华说。


    巡察组调查了解清楚情况后,立刻召集卫健、民政、综合执法、环卫等各条线的工作人员,在村里举行“现场办公会”,研究制定处置方案,并邀请村民参与监督,卫健部门出面与医院进行对接,民政部门帮着联系安置点,环卫部门负责现场整改……不久后,问题就得到了妥善解决。


    “真没想到,困扰我们近10年的问题,巡察组一来,很快就解决了。”天亮浜村村民戴金根说,如今,不仅环境卫生变好了,村里还投入60多万元建起了河畔公园,附近村民茶余饭后都喜欢来走一走。


    加强队伍建设


    拓宽调查方法和路径,建成一体化信息平台,探索具有地区特色的对村巡察模式——田野巡察


    3月13日是吴江区委第一巡察组进驻同里镇屯南村开展“田野巡察”的第一天。“多的时候,一天就要走访十来户,村民反映的问题不仅要详细记录,而且要协调各方力量去解决。”巡察干部闵晖说。


    今年34岁的闵晖是吴江文化旅游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办公室副主任,他借调到吴江区委巡察组已有半年多时间,在原单位,他主要负责产业、项目等方面的工作,刚到巡察组时一时也难以适应,很多工作只能硬着头皮去做。


    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吴江区委巡察办主任张霞告诉记者,由于巡察干部大都是各部门条线抽调过来的“新兵”,对对村巡察工作不熟悉,很多人来了后,一下子找不到工作方向,巡察效率较低。


    为了帮助“新兵”快速成长,苏州市委巡察机构专门将开弦弓村打造为“全市巡察干部教育实践基地”,并借鉴运用费孝通社会调查的理念,把村情民意调查贯穿对村(社区)巡察全过程,不断拓宽调查方法和路径,研究设计《村情民意调查表》,开发建成集村情民意数据汇总、分析、研判等功能于一体的信息化平台,探索出一套具有地区特色的对村巡察模式——田野巡察。据介绍,田野巡察已在苏州各地广泛推广。


    针对对村巡察队伍面临的挂职抽调人员知识储备不足、经验积累不够等问题,吴江区委巡察办也为他们准备了“田野巡察入职礼包”——一本巡视巡察关键知识要点、一套快速入门流程图、一本巡察方法实用案例汇编、一堂巡察业务专题讲座、一批实用小工具,帮助“新兵”尽快进入角色。


    “田野巡察”有效打通了全面从严治党“最后一公里”,通过巡察推动解决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获得群众的信任。江苏省委巡视办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一做法将在全省推广,以全面加强对村巡察工作,护航乡村振兴。

    2023-03-27
  • 内蒙古畅通民营企业人才职称申报渠道

    近日,记者从自治区政府新闻办举行的人社领域优化营商环境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今年内蒙古畅通民营企业人才职称申报渠道,创新职称评价标准,保障民企专技人才职称评审享有平等待遇。


    据了解,民企专技人才可在存放档案的人才交流服务机构、工商联、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及工作单位所在地人社部门申报职称评审。人社部门通过驻厂设点、建立代办机构、入驻办事大厅等方式建立兜底机制,确保民企专技人员平等参加职称评审。同时,本科毕业且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满5年或专科毕业且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满8年,本科毕业且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满12年的专技人才,符合相应业绩成果条件,可直接申报中级、副高级职称。


    此外,内蒙古对“专精特新”“制造业冠军”企业人才实行单独分组、单独评审,弱化学历、任职年限、论文等要求,将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获得的工作绩效、创新成果作为主要评价指标。


    自治区人社厅专技处处长乌力吉孟和表示,围绕加强民企专技人才队伍建设,我们在渠道铺设、服务承接、政策供给等方面做足文章,为民企人才开发、使用提供政策支持,最大限度为民企人才释放制度红利,助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记者梅刚)

    2023-03-27
  • 文明让城市更美好 创建让市民更幸福——专访呼和浩特市委副书记、市长贺海东

    “我们创城不是为了争一块牌子,注重的是精神文明的创建和‘软环境’的打造,最终目的是为了提升城市的品质、改善群众的生活环境、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呼和浩特践行“两个维护”的具体行动,也是全市350万人民共同的心愿。如何结合首府实际做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让城市更美好,让市民更幸福,近日记者采访了呼和浩特市委副书记、市长贺海东。


    贺海东说,我们坚持“全民”创建。把群众力量作为创城根本,引导、鼓励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创城”,培育了志愿服务队伍3500余支、志愿者35万余人,自治区、市两级10万余名党员干部自愿深入社区、小区为群众办实事,市民对创城工作的参与率超过95%。


    针对如何始终把“让人民群众满意”作为创建文明城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贺海东说,首先,我们坚持“便民”创建,采取人性化管理、便民化服务。近两年来,共打通城区“断头路”48条,今年还要再打通31条,城区存量“断头路”打通比例将达到近70%;两年来,新增品牌便利店300家左右、惠民菜店140家左右,今年还要新增品牌便利店200家以上,布局惠民菜店100家以上,让群众的生活更便利、更便捷。


    其次,我们坚持“利民”创建。在创城过程中,全方位体现民生、顺应民意,从老百姓关心、关注的事情做起,从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情做起,近两年来,改造老旧小区725个,今年还要改造309个;两年来,新增口袋公园和社区游园486个、城市绿道529公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和建成区绿地率分别达到43.2%和40.3%,让广大群众成为创建文明城市的最终受益者。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全市人民的共同目标,我们将持之以恒抓好这项‘发展工程、民生工程’,保持只争朝夕的干劲、滴水穿石的韧劲,不断推动创建工作向更深层次、更广范围、更高水平迈进,让首府广大群众生活得更文明、更和谐、更幸福。”贺海东说。(记者郑学良)

    2023-03-25
  • “学雷锋志愿服务”社区邻里节示范活动开展

    3月24日,由自治区党委直属机关工委、自治区团委、内蒙古学雷锋志愿服务总队联合主办的“学雷锋志愿服务”社区邻里节示范活动在呼和浩特市开展。


    自治区直属机关厅局、爱心企事业单位及街道社区近200名干部职工、居民群众在呼和浩特市赛罕区丁香苑小区参加活动。


    现场,内蒙古学雷锋志愿服务总队的青年志愿者为广大群众开展了义诊、理发、智慧助老、志愿服务礼遇激励、惠民演出、小区环境整治、法律咨询等现场服务活动。同时启动了“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比学赶超学雷锋”主题活动,引导青年志愿者立足岗位,争做“学雷锋、树新风”的拥护者、践行者和领先者,推动自治区直属机关各委办厅局服务包联社区办实事,不断把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推向深入。


    据介绍,此次活动是自治区团委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重要指示精神系列示范活动之一,旨在以“邻里节”为媒,为社区居民搭建沟通交流平台,通过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志愿服务活动,增进邻里感情、感受邻里温度,提升居民的社区归属感、认同感和荣誉感,营造邻里守望相助、共建美好家园的浓厚氛围,达到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共同体目标。(记者赵曦王磊)

    2023-03-25
  • 干货满满!内蒙古人社部门发布优化营商环境10条措施

    发布会现场。人民网刘艺琳摄


    人民网呼和浩特3月23日电(刘艺琳)3月23日,据内蒙古人社领域优化营商环境新闻发布会消息,内蒙古人社部门从助力企业招才引智、帮助企业纾困解难、服务企业便捷高效等方面出台了10条具体举措,让企业、群众“依规办事不求人、方便快捷少跑腿”,具体措施如下:


    1.设立人社服务专员。主动对接、走访招商引资项目企业,全面了解企业在用工、培训、服务等方面需求,通过全区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发布企业招聘信息,有针对性组织线上、线下招聘活动。紧盯项目企业建设进度,跟进掌握企业需要的专业工种信息,靶向开展技能培训,支持企业招用更多当地劳动者就业,当好企业的“服务员”。


    2.助力引育高层次人才。实施“人才+项目”引才模式,“项目未动、人才先行,项目开工、人才到位”,推动招才引智与招商引资一体推进、一体落地。强化高层次人才服务,配合各行业主管部门及用人单位,动态发布人才需求目录,组织开展16条重点产业链上重点企业引育人才奖励支持工作。鼓励支持企业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给予30万元资金支持。畅通民营企业专业技术人才职称申报渠道,优秀民营企业专业技术人才不受职称逐级申报、论文、继续教育学时等限制可破格申报高级职称。


    3.强化技能人才培养储备。组织技工院校与招商引资企业直接对接,通过设立“冠名班”“订单班”,精准培养储备企业所需技能人才。支持企业开展岗前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转岗培训,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


    4.服务“窗口”向前延伸。开通社保手续办理“绿色通道”,实现“一次申请、一门办理、限时办结”。帮助企业建立健全用工管理、薪酬分配、休息休假等制度。推动建立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帮助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打造发展“好环境”。


    5.扶持小微企业发展。对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提供2年内最高300万元的贷款,按规定落实贴息政策。


    6.降低企业用工成本。执行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费率、工伤保险费率政策,减轻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负担,落实失业保险助企纾困政策。


    7.帮助企业化解工伤风险。深入重点行业开展入场宣传、现场调研、隐患排查、提出建议、回访巡查、专题培训等工作,提升企业工伤预防能力,帮助企业化解工伤风险。


    8.为企业提供信息引导。健全劳动、管理、技术、知识和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机制,强化工资指导线和企业薪酬调查与信息发布制度的衔接,为企业合理确定工资水平提供更具针对性的信息引导。


    9.服务企业高效便捷。聚焦市场主体开办设立、招用员工、解聘员工、注销登记等环节,将所涉人社服务事项整合为“一件事”打包办。推动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扩岗补助申领等惠企政策“免申即享”,让企业“少跑腿”、政策“快兑现”。


    10.持续送政策入企。深入开展人社干部“走基层送政策”活动。聚焦企业关切,持续推进政策解读通俗化、咨询智能化、查询集成化,让企业更快捷、更全面、更广泛知晓并享受人社部门惠企政策。

    2023-03-24
  • 探索采用“市集模式”,2019年以来,江苏省苏州市更新改造280家老菜场,实现环境改善、业态升级、服务多样 老菜场更新记(人民眼·城市更新)

    双塔市集商户陆玉前为顾客准备卤味。


    冷金明摄





    苏州市完成更新改造的一家菜市场,环境整洁,人气提升。


    苏州市商务局供图





    改造前的双塔市场西侧入口。


    苏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供图





    改造后的双塔市集西侧焕然一新。


    朱佳汝摄


    引子


    “自从我家楼下老菜场更新改造后,我们生活得更舒适了。”江苏苏州市民王雪龙说。


    73岁的王雪龙,家住苏州市姑苏区双塔街道唐家巷社区。这几年,很多个周六的早晨,等到儿子一家三口上门来过周末,他总是高高兴兴带着全家人下楼吃早餐、逛市集。


    王雪龙家楼下的双塔市集,前身是双塔市场,占地2310平方米,周边有不少居民小区。过去,菜场功能单一,环境较差,王雪龙在这里买菜只是图个方便。现在,菜场变市集,环境美了,体验好了:买菜、就餐、购物、娱乐,能享受一站式生活服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是人集中生活的地方,城市建设必须把让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近年来,苏州市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群众参与,推动老菜场更新改造。改造后的老菜场,环境改善、业态升级、服务多样,转变成为干净整洁的特色市集,不再是脏乱差的旧模样。2019年7月启动改造以来,苏州已对全市427家老菜场中的280家完成更新。2022年11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可复制经验做法清单(第一批)》,苏州探索老菜场更新的“市集模式”榜上有名。


    小菜场,大民生。近日,记者走进苏州,探访老菜场更新改造之道。


    居民王雪龙——


    “如今环境美了,服务种类多了。过去买了就走,现在逛了还想逛”


    上午8点多,王雪龙一家走进双塔市集,这里已是人声鼎沸,有的店铺门前排起了长队。


    “真香啊!”王雪龙的儿子王键在一家店铺前排队10多分钟后,接过店主递来的蛋饼,迫不及待咬了一大口。当他回到座位时,家人们也都端着盛满美食的盘子回来了:生煎包、糖粥、馄饨、豆花……王键告诉记者,以前小吃摊摆在菜市场外的路边,空间小,环境差,只能站着匆匆吃完或打包带走。现在市集南侧主入口处专门开辟了由15个档口组成的小吃区,食物品类丰富,桌椅摆放整齐,客人可以坐下来慢慢享用。


    吃完豆花,王雪龙拎着布袋站起身,走到生鲜区,在不同摊位前细细挑选鳊鱼、青菜、番茄,又到半成品柜台买了孙子喜欢吃的虾仁、鸡翅。


    “完全没有老菜场的样子,心情也大不一样。”提着塞满的布袋,王雪龙领着记者参观新市集:暖色调的灯笼增添喜庆,水磨石地面映出人影。不同于传统菜市场随地堆放蔬菜,这里的蔬菜摊位上,各式菜品次第摆放。在紧挨着生鲜区的文创区,精致的小饰品令人赏心悦目。


    “如今环境美了,服务种类多了。过去买了就走,现在逛了还想逛。”王雪龙告诉记者。


    1997年4月,这里建起3层小楼,二、三层是居民楼,一层为配套建设的菜市场。王雪龙家住二层,在他的印象中,老菜场虽经过多次整治,效果却总难以令人满意,“水泥地经常湿漉漉的,带有鱼腥味的水四处流,菜品质量也不尽如人意,有时还会缺斤短两。”


    如今,市集干净整洁,王雪龙指了指不少摊位统一安装的电子秤和电子屏,“你看,摊主姓名、照片、经营执照、进货渠道等一目了然,让我们买菜更放心。”


    双塔市场更新改造成为双塔市集,王雪龙是受益者,也是参与者。“你看屋檐下的这排百叶装置,里面是空调外机。”王雪龙记得,在双塔市集改造过程中,一些同住在二层的居民没少提意见:“安装在市集东侧顶部的14台空调外机,就在我们家窗户下边,空调一开,感觉屋里地面都在震动。”


    王雪龙虽也有意见,但理解菜市场需要新风系统,冬夏两季得开空调。后来,唐家巷社区党委书记陈钢找到曾当过工厂车间主任的王雪龙,请这位老党员收集居民意见,帮着做沟通工作。


    “社区召开座谈会,从晚上9点开到凌晨3点,社区工作人员、菜市场运营方、居民代表面对面协商。”王雪龙说,“最后决定,增设支架,将原本紧挨着居民楼外墙的所有空调外机架空放置并安装隔音外罩,同时将其中7台移到远离居民的屋檐下方,空调错时启动,尽量降低影响。”


    作为居民代表,王雪龙一边紧盯移机进度,一边向社区反映居民的另一关切:市场改造了,环境提升了,菜价会不会随之上涨?


    “改造过程吸引群众参与,听取周边居民意见。我们规定生鲜区摊位租金价格与改造前保持不变,不增加经营户经营成本。同时根据居民不同需求,鼓励提供平价菜、一元菜等多种选择。”双塔市集运营方、苏州名城汇邻广场商业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陆智伟介绍,2021年初,姑苏区出台农贸市场“平价菜摊”考核奖励办法,对平价菜给予专项补贴。


    不只是菜价惠民,“市集入口处几家位置好的商铺,我们集中安排给了经营五金百货、提供‘小修小补’服务的几家小店,更方便群众生活。”陆智伟说。


    王雪龙买菜的时候,他的家人也没闲着:老伴儿选好了爱吃的南北干货,儿媳拎回一袋新鲜水果和一把沾着露珠的百合花……


    老商户陆玉前——


    “老菜场更新改造了,我们老商户的服务也要提档升级”


    循着饭香,记者来到双塔市集“稻米纪”小吃档口前,摊主陆玉前正在忙活。只见她麻利地将一大早采购来的蔬菜洗净切好,把香肠、肉丸、蛋饺等砂锅配菜煮好备用。不时地,她用围裙擦擦手,掀开咕咕冒泡、煮着卤味的大锅,根据火候适量放入新的料包,再添一些鸡爪、鸡腿、鸡蛋。眼看快到10点了,她给自己炒点饭匆匆扒拉两口,等待中午的第一批顾客。


    陆玉前主营苏式菜饭、砂锅、卤味,生意红火,常常一早出摊,忙到晚上8点多才收工。


    自己动手做小吃,陆玉前过去从没想过,这些招牌菜都是她这两年新学的。49岁的陆玉前是江苏淮安人,20多年前到苏州打工并在这里成了家。双塔市集改造前,她租下老菜场沿街的一个门面,销售苏州当地一家品牌糕团。“生意勉强维持,每天卖几百元就算不错了。”陆玉前笑称自己过去是“三道贩子”,总店把做好的糕团送到门店,自己再从门店订货,利润空间很薄。


    2019年7月,双塔市场启动更新改造,同步调整升级经营业态。陆玉前的糕团铺因生意不佳,加上缺乏创意展示互动、难以满足消费需要等,被告知将被退出双塔市集。这下,陆玉前有些着急,她找到参与老菜场更新改造的设计师朱镕,表示自己能吃苦,也愿意学,“听说更新改造后的小吃区会开不少档口,我试着接手一个?”


    朱镕在规划布局、业态设计时,为陆玉前量身打造了“稻米纪”小吃品牌,主打容易上手的苏式菜饭和砂锅,还从餐饮店请来大厨手把手地教她。


    “我老家的菜饭是煮的,苏式菜饭是炒的,要炒得粒粒饱满。我专门按照苏州人喜欢的口味去做,请教学习了好一阵儿。”陆玉前说话间,档口前已围坐了不少顾客,她将事先备好的配菜连同米饭一道下锅翻炒,升腾的烟火气伴随炒饭的香味扑面而来。她将炒锅里的菜饭盛出几碗,热情地向客人推介,“正宗的苏式菜饭,15元一碗,再加个卤蛋怎么样?我们这儿的卤味很好吃的。”


    卤味的制作手艺,陆玉前也是拜师学来的。她还买来各种调料调制口味,研制出风味独特的卤味熟食,颇受顾客欢迎,“老菜场更新改造了,我们老商户的服务也要提档升级。”


    “对于菜场的老商户,按政策在完成更新改造后可以选择自愿回迁,我们提供相关培训,引导业态转型升级。”陆智伟介绍,目前双塔市集79家经营户中,45家是经过业态转型升级的老商户,全市已经完成更新改造的280家菜市场中,老商户占八成以上。


    市集设计师朱镕——


    “更好满足消费者需求,打造烟火气与时尚感并存的生活场景”


    周六下午,逛完平江历史街区,从南京来苏州旅游的大学生杨滢和她的两个朋友又向南走了几分钟,来到位于平江路南延线上的双塔市集。


    粉墙黛瓦的建筑风格,映现着苏州的古城风貌。沿街而立的店铺里,摆放着粉色的白桃酒、橘色的梅子酒、奶白色的米酒,氤氲着咖啡与奶茶的香味,吸引杨滢不时拿起手机记录拍照,发到社交平台上。


    实施更新改造之初,朱镕提出要在市场内引入奶茶店、咖啡店、小酒馆,并开辟出一块区域供顾客喝茶聊天。对此设想,投资方提出质疑,设计团队内部也有异议:谁会在菜市场喝咖啡?多设几个小吃档口,会不会更赚钱?


    朱镕带队开展市场调研:市集周边有3个社区、居民6000多人,60岁以上老人约占一半,买菜是他们最主要的诉求;同时这里邻近平江历史街区,多数游客逛完街区后会继续向南走。“双塔市集辐射的人群,年龄层次多元,消费需求多样,规划设计要兼具便民与文旅属性,既要实用,也要时尚。”朱镕说。


    “3杯奶茶,来个爆款的!”杨滢站在一家奶茶店柜台前点单。店员居英向她推荐:“试试碧螺春奶茶怎么样?这是店里人气第一的产品。”


    实际上,这个“人气第一”也曾走过弯路。居英坦言,她们原本开苏州特色茶馆,主营本地的碧螺春,顾客不多。“后来我们发现来这里逛的年轻人尤其是女孩不少,在设计团队指导建议下,便将传统的碧螺春与年轻人喜爱的奶茶进行融合创新,老茶馆转型为奶茶店,顾客明显增多。”


    隔壁的店铺,也有过试错经历,前后两家店主因管理不善退出经营。“第一家主打鸡尾酒,爱喝的人不多。第二家经营烟酒店,没什么特色,很快也关门了。”朱镕介绍,现在的店主着力打造“江南米造局”品牌,专门销售具有江南特色的黄酒、米酒、果酒,“店家精选的特色酒品,受到市场欢迎。”


    双塔市集最有特点的,当数生鲜区与小吃区的互动。“游客想品尝当季小吃,我们就从生鲜区直接采购新鲜蔬菜、鲜活水产。”说话间,一家小吃店店主王峰给杨滢与她的伙伴端出韭菜炒螺蛳、香椿炒鸡蛋、荠菜小馄饨,“都是新鲜的当季菜。我们生意最火的时候要数10月份大闸蟹上市,客人自己到水产区挑选,再拿回店里加工,水产摊每天要给我们捆好几百只大闸蟹。”


    “生鲜区的鸡头米刚剥完,河鲜刚捞出,小吃区蒸锅的水已经烧开,只等着食材。”朱镕介绍,规划设计时小吃区注重多类型引入,汇聚多种特色美食,且尽量发挥邻近生鲜区的优势,保证多数食材就近供应。


    “老菜场改造不是简单的修修补补,我们坚持因地制宜,更好满足消费者需求,打造烟火气与时尚感并存的生活场景。”朱镕说。


    新的场景,带旺人气。苏州市商务局市场体系建设处处长江婧介绍,全市280家已完成更新改造的菜市场,平均每家日客流量超过4000人次,不少网红菜市场还成为外来游客的打卡地。


    市住建局局长王晓东——


    “我们坚持保护性更新,下好‘绣花’功夫,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从外观上看,美观大气是双塔市集给人的第一印象:市集南侧主入口处,是三扇玻璃门和一个大落地窗,暖色灯光投射下,开阔的视野看得到涌动的人群;西侧一排店铺沿街而设,又和市集相通,形成多个进出通道,往来行人络绎不绝。


    改造这样敞亮、通透的外观布局,需不需要对原有建筑大改大动,会不会影响建筑结构安全?设计团队有过担心,为此专门制定了拆除少部分墙体扩建大门、整理周边私搭乱建的方案。但也有人认为,与其大费周折地修补老建筑,不如整个拆旧建新,安全又省事。


    苏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请来专家现场踏勘、论证,最后在原有设计方案基础上提出改进意见:对南门前4根立柱用钢板进行加固,对内部房梁采用“钢结构骨架+木饰面”改造,既满足建筑本体结构安全要求,也提升建筑美感。


    “农贸市场的不少建筑都建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承载了许多人的青春记忆,有的还带有江南建筑风格。一旦拆除,就拆掉了一段历史、一段记忆。”苏州市住建局局长王晓东说,“我们坚持保护性更新,下好‘绣花’功夫,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绣花”功夫,还体现在消防设施的配套建设上。按相关消防安全要求,市集更新改造需要加装消防喷淋系统,这一度让双塔市集建设方、苏州名城保护集团有限公司下属的苏州市姑苏危旧房建设有限公司工程部经理李文枝犯了难:加装喷淋系统,要么需向下开挖蓄水池,要么需在地面安装消防水池,同时增设专门的水泵房。但对这个老菜场而言,向下挖可能造成路面沉降,向上建空间受限。


    市住建局多次派人论证,决定因地制宜加装简易喷淋系统:在市集内设置喷淋管网,连接到市政给水管网。系统采用智能化设计,当环境温度超过68摄氏度时,喷头将自动开启,喷水灭火。李文枝说:“为力避大拆大建,我们还在多个区域加装了火灾报警器、疏散指示牌、应急照明灯,多措并举完善市集消防系统。”


    这样的论证,在苏州老菜场的更新改造中是常事。“许多需要改造的老菜场,私搭乱建多,消防设施少。还有一些老建筑,建筑结构不尽合理。我们采取‘一事一议’‘一宅一方案’的办法,对涉及需要保护性更新的地段、建筑,邀请专家现场踏勘、论证、复审,给出综合性方案。”王晓东介绍,目前,全市已改造完成的280家菜市场,均完善了消防安全设备,老建筑得到精细化的更新保护,基础环境有了大提升。


    近年来,苏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还陆续出台《既有建筑改造施工图设计审查要点》《苏州市城市更新既有建筑消防设计技术指南(试行)》等文件。“把前期更新改造的相关做法形成标准、规范,为接下来全市菜市场的更新改造、城市更新行动提供依据和借鉴。”王晓东说。


    运营公司总经理陆智伟——


    “既把老菜场改造的民生实事办好,也探索可持续盈利的运营模式”


    在双塔市集,陈巧文家的店铺前时常排起长队,许多人都冲着店里有名的“两朵花”而来——梅花糕和海棠糕。年过古稀的陈巧文常向客人推介,“一个形如梅花,一个形似海棠,入口甜而不腻,各有风味。”


    制作了近60年苏州传统小吃,陈巧文家的糕点在当地小有名气。2019年12月,他在双塔市集开了家新店,生意格外红火,“比起另一家店面,新店开业以来,平均年营业额翻了一番。”


    生意红火,得益于市集的合理规划,“这里经营业态丰富,但同一类型的一般只精选一家店,不同业态错位发展,带来大量客流。”陈巧文说。


    市集则看重整体效益。“招引部分网红小店聚集人气,同时培育新的店铺品牌扩大影响力,带动市集运营实现整体盈利。”陆智伟介绍,他所在的苏州名城汇邻广场商业管理有限公司是国有企业,负责双塔市集的运营管理,“既把老菜场改造的民生实事办好,也探索可持续盈利的运营模式。”


    目前,双塔市集已在糕点制作、精品米酒、特色奶茶等多个业态培育10多个店铺品牌,带动市集人气、经营效益持续提升。陆智伟介绍,目前双塔市集日均客流量约1万人,日均总营业额超过18万元。


    经济效益提升,还来自品牌输出。做了20多年蔬菜批发生意的宋艳艳,这两年通过给双塔市集生鲜区部分商户供货,了解到市集的运营模式,也想投资参与老菜场更新改造项目。去年12月,宋艳艳成功竞标苏州吴中区郭巷街道郭巷市集的更新改造,还特意请来汇邻公司,自己负责资金投入,对方负责菜市场的改造设计、品牌导入、运营管理等事项。


    宋艳艳介绍,相比双塔市集,郭巷市集游客较少,同时周边有许多农产品生产基地,因此在更新改造时减少了文创区,增设了月月上新的“时令柜”区域。


    “双塔市集是全市第一家按照‘市集模式’完成更新的菜市场,我们根据其经验,因地制宜把设计装饰理念、部分店铺品牌引入新改造的其他市集,并提供员工培训、运营管理等服务。”陆智伟介绍,“这样实现了一举三得:公司可收取一定的管理费用;相关店铺品牌扩大了知名度和影响力;老菜场改造各有特色,又能吸纳更多社会资本参与。”


    “全市427家老菜场,投资体量较大,改造周期较长,需要通过市集改造的示范带动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拓宽老菜场更新改造的资金来源。”江婧介绍,目前全市已更新改造的280家老菜场,70家由社会力量参与完成,八成以上有自己的特色店铺、小店品牌,基本建立起可持续的长效运营机制。


    运营可持续,市场添信心。“目前郭巷市集已完成平面设计、特色业态规划及招商,预计今年7月开业。”宋艳艳说,“有前期比较成熟的运营模式,我们有信心运营好,预计四五年就能收回投资。”


    陆智伟最近在忙着洽谈合作,他已收到10多家民营企业关于参与老菜场改造的投资意向,“希望有更多社会力量参与这一民生项目,让更多群众受益。”

    2023-03-24

  • 首 页  上一页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