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明时评】公考招录注重基层导向值得点赞

    春节过后,多省份密集启动了2023年公务员省考的报名工作。今年各地的公务员招录政策继续注重基层导向,一些省份安排县级以下机关招录计划占比逾80%,不少地区还推出支持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到基层就业的鼓励政策,持续释放出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建功立业的鲜明信号。





    近年来,无论是国考还是省考,注重基层的导向都十分鲜明。例如,今年湖北省发布的省考政策,全省县乡机关计划招录10061人,约占总计划数90%,同时安排638个计划定向招录服务基层项目人员、优秀村(社区)干部、退役士兵等,鼓励、引导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在2023年国考的招录计划中,也有74.91%的招录岗位是县(区)级及以下直属机构,比去年提升了5个百分点。


    公务员招考加大向基层一线倾斜,同时给予应届毕业生更多机会,这对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具有重要作用。数据显示,2023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1158万人,这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应当想方设法解决好这个群体的就业,把合适的人才放到合适的岗位上。现代乡村是一片充满希望的热土。持续扩大公考招录的规模,减少应届毕业生参加公考的政策限制,引导优秀大学生投身基层一线工作,能够在解决大学生就业的同时发挥其专业优势,为广大基层地区发展积聚势能。


    公考招录向基层一线倾斜,也有助于加强基层治理力量,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郡县治,天下安。”基层是国家治理的最末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只有基层工作做得好,人民群众才能安居乐业,才会有实实在在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无论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还是奋力推动乡村振兴;无论是践行群众路线化解社会矛盾,还是抓好基层党建推动强基固本,都有赖于一支扎根基层、服务基层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公务员招录倾向基层,就是为基层治理夯基垒台,为乡村振兴汇聚力量。


    基层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敢于面对挑战,善于解决矛盾,勇于开拓创新,年轻干部就能在基层一线淬炼一身真功夫、硬本领。打牢事业发展的根基,淬炼干事创业的能力,基层干部将会迎来广阔的发展空间。近年来,中央机关和各省(区、市)采取了多种措施,加大从基层一线遴选公务员力度,畅通和规范基层公务员“上行通道”,让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基层公务员有“甜头”、有“奔头”,充分激发了他们干事创业的热情和活力。相反,如果抱着“一杯茶、一包烟、一张报纸看一天”的混日子心态,倒不如趁早放弃去基层的职业选择,否则既耽误了事业,也耽误了自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公考招录倾向基层,既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推进乡村振兴和基层治理现代化;也有助于提高社会服务质量,加快新型城镇化发展,可谓一举多得。有志于投身公共服务事业的年轻人,应当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砥砺初心担当使命,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努力在“小我融入大我”中实现人生价值。

    2023-02-20
  • 让农民增收更有底气——来自新疆塔城地区的一线调研

    祖国版图的雄鸡尾端,额敏河从塔尔巴哈台山奔涌而下,把平坦肥沃的塔城盆地滋养成“塞外江南”。那里水草丰茂、宜耕宜牧,是新疆的粮食、油料和肉类主产区之一。


    乡村振兴的路上,富民产业如何培育?就业增收如何保障?农产品加工业如何提升?初春时节,记者行走在塔城地区的田间地头、工厂车间,探寻这些问题的答案。





    种植结构,怎样调


    2月6日上午,记者冒着小雪来到塔城市恰夏镇时,看到田地里还盖着厚厚雪被,但春耕备播已经如火如荼地展开。农资店里,两辆卡车正在卸货,仓库里堆满了各种化肥。


    虽然家里还有“存货”,但种植大户肖哲友还是早早地来到农资店,想再购置一批化肥。“这两年,化肥价格涨得厉害,今年比去年稍微好点,要是再降点就更好了。”老肖说,2021年底,尿素、磷肥、钾肥价格涨了一波,折算到每亩,要多花费七八十元。


    种粮成本上涨,比较效益收窄,让肖哲友动起更换种粮品种的念头。但该种啥?


    恰夏镇是塔城市最大的农牧镇。全镇共有耕地45.1万亩,人均耕地超过15亩,这在北疆并不多见。


    “过去,人们种地浇地都是大水漫灌,浪费水效益也提不上去。这两年,我们引导农户以水定产、以水定需,引导农民增加小麦种植面积,适度发展酱用番茄、籽用葫芦和打瓜种植,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说起种植结构调整,恰夏镇党委书记印文轩向记者强调了“节水”和“效益”两个关键词。


    据他介绍,玉米产量高,但需水量大,每亩需水500方,而小麦每亩需水约300方,这几年全镇小麦种植面积稳步增加,冬春小麦加起来超过12万亩。


    为保障农民种地积极性,各级党委政府出了不少实招:自治区开建锡伯图水库,明年即可蓄水,投用后能缓解恰夏镇7万多亩耕地灌溉的难题;组织农牧民提前订购农资,积极争取惠农贷款,去年超过7亿元;引导种粮大户参加农业保险,去年7月遭受冰雹灾害,1.7万亩小麦受损,全镇赔付金额2000多万元,为农民挽回了损失。


    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如何提高农民种地的比较效益,依据当地资源禀赋发展特色产业,成为当地产业振兴的一道必答题。


    90公里开外,裕民县吉也克镇库萨克南村,向阳花种植合作社理事长葛玉东正对村民们的种植意愿进行摸底。


    坐落在219国道旁的库萨克南村,一直以种植玉米为主。2015年,葛玉东尝试种了200亩番茄,没想到大获成功,结出的果实品质高、品相好,受到酱厂的欢迎。他成立了合作社,很快在村里发展起了万亩番茄种植基地。


    “最初那两年,种番茄每亩地能有一两千元的收入,这两三年有所下降,算下来也有六七百块钱。”葛玉东说,只要找准市场、摸对路子,种地有盼头,日子也有奔头。


    就业增收,怎么增


    2月8日下午,记者赶到额敏县郊区乡甘泉村,只见甘泉村支部书记皇甫爱军已经被两拨参观者团团围住。眼下,这个村庄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全疆乡村振兴示范村。


    距离县城不足4公里的甘泉村,共有土地8848亩,农牧民345户925人。几年前,这个村还是毫不起眼儿的“普通村”,缘何摇身一变成了“示范村”?


    皇甫爱军说,变化是从2017年开始的。那一年,村里完成了高标准农田改造,8000多亩耕地有了机械化支撑,走上规模化发展的新路子;不少村民把自家土地流转出去,从土地上解放出来。


    不种地了,去干啥?成为摆在甘泉村村民面前的首要问题。


    村里积极与劳动保障部门合作,办起各种技能培训班,让一批村民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叶兰英成了抢手的“金牌月嫂”,一个月上班20天,收入上万元;刘强带着几个贫困户组成施工队,一步一个脚印地揽活儿,现在接上百万元的工程也不在话下;马方明等10来个村民在火车站、加油站当保安,每月工资也有3000多元。


    还有一些富有闯劲的村民,摸索着开启了创业之路。他们瞄准建设火车站、工业园区、物流园区的机会,购置了工程机械、运输车辆和农业机械,用一辆辆车撑起了一个个致富的家庭;开小卖部的马英俊扩大规模,建起了400平方米的大超市,经营得红红火火;在县城开饭店的李雪芹返乡开起了“二姐私房菜”,生意日渐火爆。


    而甘泉村则踏上创办企业的道路。村民代表们奔赴四川成都锦里、陕西袁家村以及内蒙古、河北的“网红点”“示范村”参观考察,打开思路。在辽宁援疆资金1300万元、村自筹300万元的基础上,整合项目资金,打造出占地9100多平方米的特色餐饮中心——甘泉里,吸引了成都“李小牛鲜卤火锅”和重庆“麻辣百家一口牛烧烤”入驻,还开起了风干酒坊、全家宴,带动了村民就业和集体增收。


    “我们成功摸索出了一条就业、创业、办企业的道路,现在全村上下干劲十足,准备借助靠近火车站以及工业园区、物流园区的优势,进一步做大产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皇甫爱军对未来发展满怀信心。


    农产品加工业,如何提升


    2月7日,是裕民县汇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春节假期后上班的第一天。20多名员工来到老厂房里,精心打扫后告别,今年他们要搬入新厂房,那里建起了全新的自动化生产线,每小时能产5000瓶酸梅汤,相当于老厂房一天的产量。


    裕民县有着“野生酸梅之乡”的美称,当地人一直保留着煮酸梅汤、制酸梅酱的传统。但其生产加工始终停留在“小散弱”的小作坊阶段,很难上规模。


    2019年,当地注册成立了公司,从事酸梅汤、酸梅酱的生产加工和销售,90后小伙子于文东出任经理。他们将当地传统手工技艺与俄罗斯水果茶熬制技术相结合,提升了酸梅汤的口感。但受限于资金和技术,第一年的销售额只有60来万元,销售区域也仅限于周边。


    裕民县工信局注意到了这家刚起步的“小不点”,指导企业注册了商标,改善了包装设计。更重要的是,工信局带着企业的产品多次参加展销会,不断提高产品知名度。产品销售额不断攀升,北京、陕西、四川的客户都慕名而来。


    裕民县结合村民庭院大、土地闲置的实际情况,适时启动了酸梅“百亩万棵”种植工程。由汇河农业牵头,与新地乡、江格斯乡、哈拉布拉乡3000余户农牧民签订合作协议,由企业免费向农户发放树苗,后期酸梅挂果成熟后全部由企业收购,带动农户增收。


    “今年1月,我们在农产品交易会上,签了1800万元的订单。”于文东说,这让他对今年的发展充满信心。


    “让农产品加工业实现新提升,关键要有整体谋划,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中小微企业等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引导大型农业企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形成产业集聚效应,让农产品加工增值收益更多地留在县域,助力乡村振兴和村民增收。”裕民县工信局局长朱林说。

    2023-02-17
  • 新华视点·聚焦高价彩礼上篇|动辄二三十万甚至上百万元,先提彩礼再谈感情——部分农村地区高价彩礼现象调查

    江西某地不含车房彩礼超过38万元;河南某地全款买车买房之后还要二三十万元彩礼;福建某地彩礼最多甚至高达200万元……伴随着春节的结婚高峰,高价彩礼再次成为热点话题。


    彩礼本是一种传统婚俗,寄托着父母对新人的美好祝福。然而,“新华视点”记者调查发现,近年来,一些农村地区的彩礼居高不下甚至一路看涨,并出现农村比城里高、家庭越困难越高等怪现象。





    难以承受彩礼之重


    这个春节,从江西农村到省城打工的夏军(化名)又在为找对象发愁,30岁的他在村里人眼中已属大龄青年,常常被家里催婚。


    “现在结个婚太不容易!”夏军说,在当地,找对象一般要男方在县城有房、有车,还要出笔彩礼,一般是28.8万元。他算了笔账:县城买房首付约20万元,装修约15万元,轿车10多万元,加上28.8万元彩礼,仅这些就需70多万元。


    “我打工每月挣6000元,一年能存三四万元,结婚光靠自己的积蓄很难承受。家里想先凑钱把房买了,彩礼钱只能向亲朋好友借,婚后慢慢还。”夏军说。


    记者调查发现,近年来,通过持续深入开展移风易俗,一些地方彩礼有所下降,甚至出现“零彩礼”,但也有不少地方彩礼依然居高不下。多名受访群众表示,当地上百万元的“天价彩礼”并不多见,但二三十万元的彩礼确实较为常见。


    值得关注的是,一些地方的彩礼还越来越高。“两三年前我们这边彩礼一般是10多万元,如今不少都是20万元起步。”中部某县一名村民说,今年春节,同村一户人家娶媳妇,不算置办婚宴酒席、购买金银饰品等,仅彩礼就22.8万元。


    “这些年我们这儿彩礼一路上涨,从十多年前的8.8万元涨到18.8万元,再到28.8万元,如今一般都是38.8万元。”赣北地区一村民告诉记者。


    高价彩礼衍生出一系列社会问题。一些受访村干部、村民说,当地有的人家相亲时先要谈好彩礼,给了彩礼再开始交往,双方后来没走到一起因退还彩礼引发的纠纷时有发生。


    高价彩礼背后的深层原因


    记者调查发现,一些地方高价彩礼难根治,背后有深层次的文化、经济等原因。


    “在传统观念里,彩礼高代表嫁得好。谁的彩礼高,谁就嫁得好。”一些受访群众表示,女方要彩礼,不是要多少钱而是要面子。如果谁家没收彩礼,往往被认为男方家庭困难或自家姑娘有缺陷。


    在长期的收送彩礼中,一些地方形成明码标价的地域“行情”。


    “我们这儿彩礼18.8万元左右”“我们这儿一般是二三十万元”……记者调查发现,各地彩礼往往都有地域“行情”,谈彩礼时一般不会明显偏离“行情”。


    江西省上饶市铅山县汪二镇徐家村村民赖毛仔说,人们在谈彩礼时一般会参照当地“行情”,同时也会相互攀比。彩礼高的有面子,明显低于“行情”的就感到难以接受,“这也是彩礼很难降下来的原因之一”。


    除普遍的地域“行情”外,一些地方往往还存在“条件越差彩礼越高、家庭越困难彩礼越高”现象。中部地区一名村支书说,他们村邻近县城比较富裕,彩礼一般是18.8万元,但当地一些偏远村庄却高达28.8万元甚至38.8万元。


    江西省鹰潭市贵溪市泗沥镇王湾村村支书郑兵和说,家庭条件困难的,往往要出更高彩礼才能娶到媳妇,“家庭条件好的,很多人争着把女儿嫁过去,反而可能不高”。


    农村适婚青年“男多女少”也进一步抬高了彩礼。“村里姑娘嫁到城里多,城里姑娘嫁到村里的寥寥无几。”江西省宜春市高安市蓝坊镇魏家村村支书魏三忠说,村里适婚青年中男青年约占七成,娶媳妇难问题突出。


    加快乡村振兴改变婚姻观念是根本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动各地因地制宜制定移风易俗规范,强化村规民约约束作用,党员、干部带头示范,扎实开展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受访干部群众和专家建议,尽快采取标本兼治的有力举措,推动农村彩礼“降温”。


    甘肃定西市明确婚嫁礼金不超过5万元,江西贵溪市发挥红白理事会作用抵制高价彩礼,湖南江永县培训农村妇女干部等当“新媒婆”弘扬婚俗新风……近年来,一些地方探索了一系列抵制高价彩礼、推进移风易俗的举措,取得一定成效。


    郑兵和说:“我们这里是全国婚俗改革实验区,村里成立红白理事会,谁家要结婚、彩礼多少等,都能及时掌握,并主动介入抵制高价彩礼。比如,今年春节村里一户村民家里办婚事,刚开始对方要彩礼28.8万元,通过我们多次上门做工作,最终降到8.8万元。”


    一些地方还通过举办集体婚礼等形式,引导群众转变婚俗观念,在全社会营造文明健康的婚礼新风尚。彩车巡游、新婿登场、跨马鞍、执手之礼……去年12月,一场传统中式集体婚礼在江西省武宁县举办,参与的16对新人都是“零彩礼”。其中一位新娘付婷说:“彩礼不是婚姻幸福的筹码,这种集体婚礼简单而又充满仪式感,身边很多人说我的婚礼办得好。”


    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贺雪峰等人建议,结合移风易俗和生育政策优化调整,进一步引导群众破除旧观念,树立“彩礼高换不来家庭幸福”“感情才是美满婚姻基础”等理念,摒弃高价彩礼的婚嫁陋习。


    “高价彩礼问题在欠发达乡村更突出。”南昌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执行院长刘建生认为,从根本上破解高价彩礼难题,必须加快推动乡村振兴,不断缩小城乡差距,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让年轻人愿意留在乡村发展,让更多男女青年愿意在乡村安家落户”。

    2023-02-16
  • 多地上调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涨了多少?

    新年以来,已经有不少地区宣布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一些省份也已经明确会上调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金。


    多地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迎来上涨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构成。其中,基础养老金由中央政府确定的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地方政府提高的基础养老金和加发的年限基础养老金三部分构成。


    2023年以来,多地上调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至少包括宁夏、河南、河北、贵州等地。


    其中,宁夏自2023年1月起,全区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每人每月调增10元,调增后,全区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达到每人每月180元。


    河南从2023年1月1日起,将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提高至每人每月123元,即在原每人每月113元的基础上增加10元。


    河北自2023年1月1日起,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由每人每月123元提高到133元。


    贵州在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128元。


    此外,一些城市也调整了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其中,长沙自2023年1月起,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再次提高10元。泉州市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每人每月增加10元,调整后各地基础养老金标准均不低于每人每月150元。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冯文猛对中新财经表示,各地纷纷上调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凸显了对进一步提升城乡居民养老保障水平的重视。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的上涨,对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员来说是一种利好。


    二十大报告要求,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冯文猛认为,这些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不断完善,补助资金持续投入,在各项措施支持之下,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更进一步。


    多地明确会上调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


    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上涨,那么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金今年会上涨吗?


    中新财经注意到,目前已经有一些省份在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会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


    其中,河南在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和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


    宁夏在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继续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上海在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表示,统筹提高养老金、医保、低保等社保待遇标准。


    北京在《北京市2023年办好重要民生实事项目分工方案》中提出,继续调整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工伤保险定期待遇、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和福利养老金标准。


    按照《社会保险法》的要求,国家建立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根据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物价上涨情况,适时提高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水平。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经济增长3%,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9%。全年居民消费价格(CPI)比上年上涨2.0%。(完)

    2023-02-15
  • 以工代赈,“赈”出综合效益

    提供务工机会、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工程建设、提高劳动技能——


    以工代赈,“赈”出综合效益


    新修订的《国家以工代赈管理办法》将于今年3月1日起施行。


    很多城市居民可能对“以工代赈”这个名词有些陌生。而对于上亿农村劳动者来说,“以工代赈”则是实实在在提供家门口务工机会、获得劳动报酬的好政策。特别是外出务工遇到暂时困难的情况下,老家的“以工代赈”项目,让农村劳动者心里踏实。


    以工代赈在中国已实践近40年。新修订的办法有哪些变化?如何进一步“赈”出实效?


    “工资一天一结,每天200元”


    以工代赈是指政府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工程,受赈济者参加工程建设获得劳务报酬,以此取代直接赈济的一项扶持政策。


    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振兴司有关负责人告诉本报记者,1984年,为帮助贫困地区改变面貌,国家动用一部分库存粮棉布和中低档工业品,支持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基础设施建设,开启了新中国通过以工代赈开展开发式扶贫的序幕。截至目前,国家已累计安排专项资金(含实物折资)1850余亿元,在带动群众就业增收、改善欠发达地区生产生活条件等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


    “工资一天一结,每天200元。”谈起在镇里以工代赈项目上的工作,河南省卢氏县朱阳关镇村民袁建春算了算账:一个月收入6000元左右,一年这样的活计差不多能干6个月,仅这份家门口的零工就能挣3万多元。


    卢氏县发改委主任李青波介绍,卢氏县在农村交通、农田水利、产业基地配套设施、人居环境等涉及“三农”建设中,把推广以工代赈方式融入到项目论证、施工合同、开工公示等环节,明确吸纳务工群众数量、发放工资标准等,确保以工代赈落到实处。去年,文峪乡望家山果药基地道路项目发放农民工工资120.06万元,官道口镇果岭村以工代赈示范项目发放工资42.34万元,劳务工资发放比例均占项目财政资金总额15%以上。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数据,“十三五”时期,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累计投入以工代赈中央资金近300亿元,带动地方资金超过35亿元,支持贫困地区实施了一大批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022年,各地通过实施以工代赈项目和在政府投资的重点工程项目中推广以工代赈方式,已带动超过500万名群众实现就地务工,人均增收超过8000元。


    “受新冠疫情等影响,农村群众外出就业务工受阻。在此背景下,以工代赈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有效缓解了县域地区就业难题,助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充分发挥了‘赈’的实效。”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与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林青宁说。


    劳务报酬占比提升


    随着以工代赈扩围,现阶段以工代赈既包括使用以工代赈专项资金实施的以工代赈项目,也包括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中推广以工代赈方式以及在政府投资的重点工程项目中实施以工代赈等。这将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也对分类管理提出更高要求。新版《管理办法》结合新需求、新变化,作出了调整。


    专门项目要求更严格——根据新版《管理办法》,以工代赈项目特指使用发展改革和财政部门安排的以工代赈专项资金实施的专门项目,这类项目对组织群众务工、发放劳务报酬等工作都有严格规范,强调“能用人工尽量不用机械、能组织当地群众务工尽量不用专业施工队伍”。


    这一提法引起广泛关注。对此,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振兴司有关负责人解释说,这是专门针对使用国家以工代赈专项资金实施的以工代赈项目提出的管理要求,旨在不影响工程质量安全的前提下,发挥以工代赈项目带动就业增收的作用,动员引导更多当地群众参与项目建设,尽可能多地为他们发放劳务报酬。


    对于采取以工代赈方式实施的重点工程项目和中小型农业农村基础设施项目,新版《管理办法》并没有提出上述要求,这类项目首先还是要确保项目质量、进度和效率,在此基础上,充分挖掘主体工程建设及附属临建、工地服务保障、建后管护等方面用工潜力,尽可能多地组织当地群众务工就业并为他们发放劳务报酬。


    劳务报酬占比提升——以工代赈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的劳务报酬占中央资金比例由原规定的15%以上提高到30%以上。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发改局副局长丁德松介绍,这几年,雷山县在确保工程质量前提下,尽最大幅度提高劳务报酬占中央资金比例。“在我们最新实施的以工代赈项目中,劳务报酬占比已达到30.35%,其中方祥乡稻田养鱼防渗工程建设项目吸纳就业人员53人,支付劳务报酬37.65万元,占项目报账资金的37.65%。”


    专家分析,以工代赈本身是一项扶持政策,鼓励引导群众通过诚实劳动实现增收致富,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促进共同富裕。对于使用国家以工代赈专项资金实施的以工代赈项目,提高劳务报酬占比体现了这一政策的初衷。


    “采取以工代赈方式实施的重点工程项目和中小型农业农村基础设施项目,使用的是各有关部门专项资金,仍由各有关部门按行业规范管理,在这类工程项目中推广以工代赈方式,不是要将其变成以工代赈项目,因此也没有对其劳务报酬发放比例作出硬性要求。”林青宁说。


    不仅仅带来收入增加


    以工代赈,带来的不仅仅是工资收入的增加。


    在新版《管理办法》中,“技能培训”被频繁提及,包括以工代赈项目实施中的就业技能培训等工作任务,由地方政府统筹相关财政资金及社会帮扶资金、企业投资等予以支持。实施以工代赈的重点工程项目所在地应统筹各类符合条件的培训资金和资源,充分利用项目施工场地、机械设备等,采取“培训+上岗”等方式,联合施工单位开展劳动技能培训和安全生产培训。


    李青波介绍,在实施以工代赈过程中,卢氏县积极推行“培训+上岗”模式,立足农村低收入群体实际,给予一定培训补助,开展技能培训、以工代训,去年以来已培训3000余人。


    “通过技能培训,以工代赈进一步扩大了‘赈’的实效。”林青宁认为,目前,许多地方在广泛组织农村群众参与工程建设的基础上,积极组织务工群众参与以工代训和劳动技能岗前集中培训,有的地方瞄准务工群众中低技能、弱劳力等特殊群体,开展生产技能培训等,有效提升了农村低收入群众依靠劳动增收致富的能力。


    除了就业技能培训,不少地方还积极探索公益性岗位开发、资产收益分红等赈济新模式,让以工代赈中央资金更直接、更广泛、更长久地惠及脱贫群众。


    “在卢氏县官道口镇6000亩有机水果基地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我们通过采取土地流转、务工、资产折股量化分红等方式,带动810户群众年增收1100余万元。自去年起,每年还可为村集体经济带来收益106万元。”李青波说。


    聚焦新模式,今后以工代赈中央预算内投资主要用于实施一批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推广“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劳务报酬发放+就业技能培训+公益性管护岗位开发”和“产业发展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劳务报酬发放+就业技能培训+资产折股量化分红”等综合赈济模式,进一步提高劳务报酬发放比例,形成示范带动效应。


    “以工代赈已由一项专项扶贫政策转变为针对欠发达地区和低收入人口,集就业促进、基础建设、应急救灾、收入分配、区域发展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帮扶政策。”林青宁说,地方政府应加大统筹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同时,地方可围绕当地主导产业发展和乡村建设需求,进一步创新工作机制、拓展赈济模式,及时总结提炼可复制可推广的做法经验,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发挥更大作用。(记者邱海峰)

    2023-02-14
  • 生态环境部——加快解决群众关心的突出噪声问题(身边事·反馈)

    本报读者来信版2022年12月推出“关注噪声污染”系列报道,反映各地群众身边的突出噪声问题。一段时间以来,广大读者、专家学者和各界人士针对噪声问题积极建言献策。对此,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回应社会关切,并介绍今后一段时间的工作重点。





    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有关负责人表示,当前,群众对生态环境质量的期望越来越高,声污染成为环境领域集中投诉的焦点。为此,生态环境部联合有关部门于1月3日出台了《“十四五”噪声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不断完善噪声污染防治管理体系。


    行动计划聚焦群众重点关注的问题,实施源头预防、传输管控、受体保护全过程监管,通过树立噪声污染治理标杆、施工工地分级分类、建设宁静小区等方式强化正面引导。明确重点噪声源的管控措施,针对重点工业企业、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施工细化要求;针对交通运输噪声、社会生活噪声特点优化治理举措,逐步提升噪声污染治理水平。在严格噪声污染防治领域执法、提升基层执法能力的同时,紧抓责任落实、引导全民共治,推进噪声污染防治协同联动,优化纠纷解决方式,严格考核问责,推动噪声污染防治队伍建设,构建社会共治良好局面。


    生态环境监测司副司长蒋火华表示,根据行动计划相关要求,将加强全国噪声监测和信息发布,更好满足群众对噪声污染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一方面,将全面建成声环境质量监测网,会同有关部门统一规划国家声环境质量监测站(点)设置,各省级生态环境部门负责设置本行政区域声环境质量监测站(点)。到2023年年底前,建成覆盖全国所有地级及以上城市功能区的声环境质量监测网。


    另一方面,将全面实现功能区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到2023年年底前,4个直辖市、27个省会(首府)城市和5个计划单列市率先实现城市功能区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到2024年年底前,其他303个地级城市实现城市功能区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自2025年1月1日起,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实现功能区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


    同时,全面开展区域噪声、社会生活噪声和噪声源监测。比如,各地以投诉较多的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为重点,开展声环境质量和噪声排放情况调查、监测;鼓励街道、广场、公园等公共场所管理者根据需要在相关场所开展噪声监测。


    此外,还将全面加强噪声监测信息发布。将依法统一发布全国声环境质量状况信息,地方生态环境部门负责发布本行政区域声环境质量状况信息。功能区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系统建成后,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将实时发布功能区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数据。鼓励地方生态环境部门充分利用各类声环境质量和噪声源排放监测数据,试点发布城市噪声地图,共同营造和谐安宁的居住环境。

    2023-02-13
  • 农民工自驾900公里返岗记

    原来去浙江务工,独自扛着大包小包,挤大巴、挤火车,哐当哐当20多个小时才能到目的地;现在再出去,开着自家的小轿车,一脚油门,又快又稳,拉着全家老小,开开心心返程。





    人勤春来早。复苏的经济、恢复的订单,催促着农民工返岗的脚步。在河南太康县朱口镇,一群急着复工的老乡,不等过完元宵节,就在当地党委、政府组织下,开着私家车,组成返程车队,奔向浙江义乌,奔向工作岗位。


    记者一路跟随他们,全程体验900公里、15个小时的路程。


    时间:2月4日9时30分


    地点:朱口镇政府大院


    2月4日一大早,6辆浙G牌照的私家车齐聚到朱口镇政府大院。车主们的老家都在太康农村,常年在浙江务工,经过多年辛勤努力,买上了小轿车,年前开车回乡。如今,在朱口镇党委和政府组织下,15名农民工和8名家属会聚一处,自驾返程,路上也能相互照应。


    12万人的朱口镇,每年有近5万农民工外出务工。整个太康县,去年共有57.5万人外出务工,足迹遍布北京、浙江、新疆等10多个省份。截至正月十六,已返岗农民工达49.2万人。


    9时30分许,车队驶出大院,该镇韩楼村村民刘军令家的车走在车队前面。朱口镇派出专人专车一路全程护送。


    车在宽阔平整的高速公路上奔驰。刘军令的妻子郑娟娟开车。记者坐在车辆的副驾驶位置侧头环顾,只见车内塞满了馒头、蔬菜和各种年货。“这些都是亲戚朋友送的,有老家味儿,我们带过去吃。”刘军令坐在轿车后排,微笑着对记者打开了话匣子。


    刘军令个子不高,一头短发,说起话来始终笑眯眯,慢条斯理。这次,他和妻子开着刚买的新轿车,拉着孩子和岳母,从家乡前往务工地。


    “这一趟,镇政府给我们补贴了300元油费,还派人派车一路护送,很让人感动。”刘军令说,此前,他和弟弟都在浙江务工。去年,弟弟回到太康参加了电焊技能培训,今年春节过后,在当地党委和政府介绍下,已经到广州一家造船厂上了班,“收入直接翻番,现在他一个月能拿7000多元。”


    在外务工,十分不易,相互扶持,必不可少。刘军令说,多年前,他刚到义乌时,害羞腼腆,为了省钱,和3个老乡合租一处,共用一个电饭煲做饭,吃的是水煮菜加点盐。如今已务工12年的他,自信、从容许多。“妻子和孩子都跟了过去。我们单独租了一套房子,空调、洗衣机都有。日子比过去好太多了!”说起现在的生活,刘军令很满意。


    刘军令目前在义乌一家快递公司上班,分包了两个小区的收发业务。“公司给我缴纳了五险,家人也有了居民医疗保险。”刘军令说,义乌市关怀外来务工人员,他的孩子能在当地公立学校上学,并且可以一直读到高中。“国家政策好,我在义乌交养老保险,以后回了老家河南,也能跨省领取浙江标准的养老金。”刘军令侃侃而谈。


    近几年,义乌电商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快递行业不断壮大,刘军令的工资10年间翻了3倍多,月收入上万元。电商的快速发展,也给妻子郑娟娟提供了做包装、分类等很多工作机会。“如今,我和妻子务工攒下的钱每年都在增加。通过自己的双手,努力奋斗,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好。”说起未来,刘军令脸上自信洋溢。


    时间:2月4日12时30分


    地点:盐洛高速河南永城南服务区


    “到中午了,开了仨小时车,大家都到服务区休息一会儿吧。”路上,朱口镇带队干部、镇党委党建办主任程习峰在微信群里招呼大家。


    几分钟后,车辆驶入盐洛高速河南永城南服务区。服务区内停满了全国各地出行的车辆,车场内灯笼高高挂起,洋溢着新春的气息。


    停好车,大家拿出自备的泡面,接了热水,几个人围在一块,边吃边聊。


    “人在旅途,没那么多讲究,何况是常年在外吃惯苦的人。”许亚娟吃上一口泡面笑着说。


    许亚娟和丈夫韩开放是太康县杨庙乡葛庄行政村封庄村村民。这次,她和丈夫驾驶私家车随同朱口镇务工车队一起返程。


    “我们5年前就到义乌务工了。”许亚娟说,以前没有啥技术,收入低。这几年,他们在义乌干起了电商。“我们在网上销售家庭洗手架、清理窗户的刷子等家居用品。”许亚娟掰着手指头给记者算起账来,“行情好的时候,每月能收入10万元呢!”


    夫妇俩所在的封庄村,目前已有300多名村民在浙江做起电商生意。一家家脱贫致富,买了轿车,在村里盖起了小楼。


    春节前,许亚娟的电商生意开始回暖。“年前太忙,一直干到腊月二十九,我和丈夫才开车回到太康老家。没办法,客户催得紧,赶着让我们发货呢!这不,正月十五都过不了,就又得走了。”许亚娟语气里带着自豪。


    这次去义乌,许亚娟还带了一个“徒弟”——转楼镇商岗村村民李大磊。今年38岁的李大磊此前在浙江台州一家鞋厂务工,去年8月回到老家。“在家待了好几个月,上不了班,心里急啊!”李大磊一边吃面,一边回忆。


    就在李大磊发愁时,去年11月份,转楼镇纪委书记孟振东等几名帮扶干部来到他家,摸排统计农民工就业情况。在帮扶干部的介绍下,李大磊和同乡的30多名村民在镇里参加了电商培训班,学习了相关知识。今年春节过后,孟振东又通过许亚娟,帮李大磊在义乌找到一份电商工作。“亚娟姐啥都帮俺联系好了,过去就能上班。”李大磊笑着说。


    “来,大家尝尝俺做的腊肠味道咋样!”吃饭间,许亚娟和丈夫韩开放从车上拿出两包腊肠,挨个分给大家,顺便推销起自家电商平台上销售的腊肠加工机,“都是用自己家机器做的。好吃的话,可以买一台回家,今后想吃了自己做!”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相互畅谈着这几年的工作情况,现场气氛活跃,欢笑声不时响起。吃完饭,程习峰清点好人数,稍事休息,车队再次启程。


    时间:2月4日16时25分


    地点:芜合高速安徽巢湖服务区


    车辆沿着高速一路向南,行程大概过了一半,程习峰便在微信群发送了几条信息,让大家在芜合高速安徽巢湖服务区休息。“下午是人最容易犯困的时候,请在巢湖服务区多休息一会儿。好好吃一顿,不要顿顿吃泡面!”他在群里叮嘱。


    “我正想休息一会儿哩”“听你的,到服务区吃点饭,好赶路”……微信群里,大家积极回应,一条条信息不时蹦出。


    下了车,记者直奔餐厅,准备点碗面好好吃一顿。走到门口,看见一辆豫P牌照的中巴车停在不远处。一名带队的干部招呼车辆停好后,从车厢里提出两个暖瓶走进餐厅。


    记者上前搭话,一聊,也是太康的。带队干部名叫张彤,是太康县杨庙乡纪委书记。这次他带队,送全乡20多名农民到浙江嘉兴务工。说着话,张彤提起暖瓶,倒出了热腾腾的胡辣汤。


    “好喝!张书记想得真周到,还给俺们带了胡辣汤。”喝上一口,从中巴车下来的葛广兵,竖起大拇指点赞。


    去年底,葛广兵参加了太康县商务局举办的服装加工技能培训班。培训结束后,他又参加了县里开展的企业用工大型招聘会暨“就业援助月”活动。


    根据葛广兵的外出务工意愿,有关部门多方联系,最终帮他在浙江嘉兴桐乡市一家服装企业找到了一份制衣工的工作。“每月工资六七千元,一天上班9个小时。能找到这样的好工作,俺心里很高兴。”葛广兵脸上挂满笑容。


    据统计,太康县开展“就业援助月”活动以来,直接帮助1100余名农民工实现就业。近年来,该县以“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工作为契机,依托全县27所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大力开展锅炉、食品、纺织、家政、电焊、餐饮等行业技能培训,帮助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走上工作岗位。


    聊了20多分钟,张彤准备启程。中巴车缓缓起动,葛广兵等人透过车窗,和记者挥手告别。


    时间:2月4日19时15分


    地点:长深高速江苏溧水东庐山服务区


    从巢湖服务区出发后,车队遇到高速拥堵。程习峰坐着顾长河的车跑到了前面,带领大家缓缓通行。


    到了长深高速江苏溧水东庐山服务区,顾长河要脱离车队先走。出发前,记者跟他聊了起来。


    顾长河在义乌从事玻璃幕墙安装,是个小包工头。“疫情前,我最多带了20多名工人。可是近3年受疫情影响,活少了很多,手下工人一度只剩下两三个。”顾长河回忆说。


    “不过今年情况好多了,各地的装修项目都动了起来,活肯定很多。春节刚过,合同方就催着我赶紧回去开工。”顾长河用手比划着,“相比于去年,我今年早走了一个多月。”他说,目前要开价一天350元,才能招到熟练的玻璃幕墙安装工人,要赶紧回去招工,尽快组织施工。


    程习峰趴在顾长河的车窗前,再三叮嘱他路上一定注意安全。随后,顾长河驾驶车辆驶离服务区,一脚油门,急驰而去。看着他的车渐渐远去,程习峰感到腰部有点酸痛,他用手使劲拍了拍。这一路上,不放心顾长河一个人开车,程习峰就坐到他的车上,和他轮流驾驶。


    为防止大家疲劳驾车,每行走一段距离,程习峰都会通过手机微信群提醒大家。他笑着说:“只要能让大家安全顺利抵达,咱苦点累点,不算啥!”


    休息一阵后,车队再次启程上路。程习峰接到了朱口镇党委书记石邦宪的电话:“路上一定要让大家吃好,监督大家全程系好安全带,不能疲劳驾驶、超速超载和强行超车,确保顺利安全返岗……”


    时间:2月5日0时5分


    地点:沪昆高速浙江义乌收费站


    一路行驶近15个小时后,2月5日0时5分,车队安全抵达沪昆高速义乌收费站。


    此时,天空飘起了小雨。扫码、付款,过了收费站,车辆停到路边,刘军令等人下车和带队干部告别。


    “感谢家乡党委和政府对我们务工人员的关注、关心,这对我们是莫大的鼓励。上班后,我们一定努力工作,为家乡增光添彩。”大家顾不上雨水,纷纷跑到程习峰等人跟前,拉着他们的手,不停地向他们表达着谢意。回想着带队干部一路辛苦护送,站在一旁的魏朵艳难掩激动之情,悄悄抹起了眼泪。


    “大家别客气!护送你们安全返岗,是我们的职责。我们的电话大家都记住了吗?工作和家里有啥困难,记得及时与我们联系啊,我们会第一时间帮助解决。”程习峰大声说。


    一阵告别后,车辆纷纷驶离,各自进入义乌城区,前往不同的目的地。


    魏朵艳是搭乘别人的车回来的,带队干部决定再送她一程。一盏盏明亮的路灯、一处处别致的亮化景观,勾勒出了义乌城市秀美的轮廓。车辆拐了几个弯,10余分钟后,到达魏朵艳的住处。“放弃节日休息,不辞辛苦送我们返厂务工,我很感激。”站在车外,魏朵艳向带队干部挥着手说。车辆发动,准备离开时,她突然跑到车前,大声对带队干部说:


    “谢谢你们,回去一路平安!”

    2023-02-09
  • 为基层医院培养并留住“好医生”

    编者按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维护群众健康的重要屏障,其人才储备水平直接决定了这道屏障是否坚实可靠。党的二十大报告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部分强调:“发展壮大医疗卫生队伍,把工作重点放在农村和社区。”如何多措并举夯实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基础,有效壮大基层医卫人才队伍?光明智库就此对话相关专家。


    本期嘉宾:


    郝晓宁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室主任


    方鹏骞华中科技大学健康政策与管理研究院院长


    张玲武汉科技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


    主持人:光明日报记者李晓





    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大崮山村卫生室全科医生上门为老人检查身体。新华社发


    1.“小医院”缺少“好医生”


    光明智库:患者是否愿意选择基层医院就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小医院”有没有“好医生”。经过党和国家多年来的高度重视与切实建设,当前我国基层医院人才队伍状况如何?


    郝晓宁:近10年,我国基层医院人才队伍状况得到了显著改善。我国村医队伍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数量从23.3万人上升到了47.6万人,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数也在增加。


    与此同时,仍存在几点不足:从数量看,基层卫生人才尚不能满足当下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人才断层、人才流失等现象严重;从质量看,基层卫生人才普遍存在学历低、医疗知识匮乏、技术能力不足等问题,高学历人才占比较低,人才梯队青黄不接。现有全科医生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通过转岗培训或在岗培训获得的执业资格证书,医疗服务水平不尽如人意;从待遇看,基层医院人员工资普遍较低,部分村医仍属于农民身份,没有统一的退出和养老保障机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置的高级岗位十分有限,晋升空间小,制约了医疗卫生人才成长的可能性与积极性。


    方鹏骞:《2022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总数达443万余人。与2017年相比,基层卫生人员总数增加了60万余人,全科医生增加了18万余人。可见,我国基层卫生人员数量总体增速较快,学历结构有一定优化,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能力得到加强。


    但是,基层卫生人力资源配置在不同区域之间、城乡之间仍不均衡,难以满足城乡居民的健康需求。当前,基层医疗卫生事业面临新形势、新任务,相关人员的基本诊疗能力、卫生应急管理能力、知识储备与更新能力均亟待提高。


    张玲:“十三五”期间,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通过补短板、强基层等举措,基层医院吸引了一批优秀人才,基层卫生人员队伍进一步壮大,结构持续优化。


    但是,我国基层卫生机构人才队伍在城乡和区域间仍存在数量、质量分布不均衡的问题。比如,2021年城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本科及以上学历卫生技术人员占比为44.0%,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乡镇卫生院)为24.0%。


    又如,东部、中部、西部地区每万人口全科医师数分别为3.7人、2.7人和2.5人。“小医院”如何引得来、留得住“好医生”,成为医疗改革中一道重要命题。


    2.阻碍人才成长有几道“坎”?


    光明智库:基层医疗卫生人才招不来、留不住,且“医”与“防”两个系统之间存在人才流动壁垒。深层原因在哪里?


    方鹏骞: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培养的沉疴旧疾会直接影响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供给与利用,带来机构运营不畅、服务水平低下、健康风险较大等问题,导致患者宁愿选择大医院就医,“小病进社区、大病转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诊秩序难以形成,从而阻碍了分级诊疗政策的落实。


    究其根本,可从三方面分析。从政府角度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队伍建设的顶层设计有待完善。目前我国基层医卫人才培养相关措施仅在分级诊疗、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等相关政策中涉及,缺乏针对性的发展规划及相应的配套措施。从基层医院看,人力资源管理尚未形成现代管理制度。很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事管理制度僵化,未将人才发展上升到战略层面,人员招聘方式、职称评审、绩效考核、薪酬制度与基层卫生机构发展不相适应。从人才流动看,大医院的“虹吸效应”日趋明显,很多基层医疗机构的业务骨干流向二、三级医院,基层卫生技术人才队伍不稳定、不安心。


    张玲:从卫生经费整体投入来看,全国大部分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大医院,尽管近几年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方面的投入有很大增加,但仍不能满足群众卫生服务需求。


    待遇是一个重要原因。我国北上广深等地基层医院薪酬待遇具有一定吸引力,稳定了一批优秀医疗人才扎根就业,但中西部地区的基层医院人员仍普遍存在收入少、职业满意度低等问题,导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有能力的执业医师和护士越来越少。另外,做多做少一个样、激励机制不够完善等问题也不容忽视。


    郝晓宁:目前,卫生服务体系主要包括医疗服务体系与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两大部分,由于两部分内容在体系设计和项目设计上存在诸多差异,使得预防和医疗服务处于相对割裂状态,缺乏联动协同,导致卫生服务体系条块化、碎片化,削弱了各自的服务能力。


    在基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主要靠公共财政支持,多数属于“收支两条线”机制。在收入分配上,绩效考核机制并未特别向公共卫生倾斜。加之基本公共卫生项目考核压力大、填报随访等工作任务繁杂琐碎,实际工作中往往会出现“战略性放弃”现象,即将考核比重低、难度又大的内容部分舍弃。由此,导致预防性公共卫生服务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难以被重视。另外,我国医学教育专业设计过于强调专科教育课程及与之相应的专业实践,医学生以治疗疾病为中心任务,对预防的作用认知不足。


    3.培育人民健康的“守门人”


    光明智库:全科医生是居民健康的守门人,也是完成分级诊疗“首诊在基层”的主力军。其培养的难点和重点在哪里,如何加强培养?


    郝晓宁:当前,急需破解“培养”和“使用”两者脱节的问题。应将全科医学作为医学院校教育发展的重点方向,抓好规划设计、师资配置、教改支撑、订单定向免费培养等重点任务。在医学院校设立全科医学专业学科,并将其作为重点学科支持。要从改革医学教育模式出发,逐渐转变医护人员对预防医学的偏见,打破专业界限思维,自觉融合临床与预防。全面推行医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实践,普遍开展问题导向的教育教学,加强医学人文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和人际沟通能力。推动全科医学理论与实践创新,探索建立跨基础、临床、公共卫生、卫生经济学等多学科的全科医学教育体系,建立“产、学、研、防、用”五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学校教育之外的继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补充手段。可通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助理全科医生培训、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在职专业硕士教育等多种途径,扩大全科医生培养规模;通过加强全科医学学科建设、基地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严格培训基地动态管理,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大定向免费培养和在岗人员继续培训力度,加强脱贫地区全科医生队伍建设。


    方鹏骞:当前,亟须建立医学院校医学基础教育、医院实习与规范化培训、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生人员继续教育协同联动的全科医生教育与培训体系,使全科医生的数量与素质均能满足患者就医需求。


    在学校教育层面,要优化学科设置,建设全科医学学科,并对全体医学生开设全科医学概论等必修课程,开展全科医学理论学习与临床见习实习;医学院校要与基层机构建立协作机制,基层机构为全科医学专业学生提供实践教学基地,院校为医院培养储备人才;扩大医学院校全科医学专业招生规模,增加储备人才总量;继续实施农村订单定向医学本科生免费培养,推进农村本地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改革全科医生激励机制,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事前防范意识、事中应对能力。


    张玲:要成为优秀的全科医生,必须在基层医院反复历练。具体而言,可从三个层面下功夫:


    宏观层面,应出台相关政策,细化基层医卫人才薪酬待遇、晋升晋级等方面举措,吸引部分医学生自愿选择全科医学专业。


    中观层面,可开设全科医学专业师资引进绿色通道。高校与二级以上医疗机构、社区服务中心、疾控中心联合开展教学改革,提升全科医学专业学生的综合实践技能。同时,开展全科医生继续教学培训等工作。


    微观层面,应打通学界、业界人才交流通道,鼓励知名全科医生、技艺精湛的乡村医生受聘为高校教师,承担知识讲授和社区实践教学工作。


    4.让医卫人才融入基层、服务基层


    光明智库:要想让优秀医疗人才与基层医院“供需对接”,服务好广大群众,应如何施策引导?


    郝晓宁:一是完善基层人才晋升和保障机制。加快落实“定向评价、定向使用”的基层职称制度,推进基层人事制度创新、流程再造,建立符合实际需求、形式多样的人才晋升渠道。基层职称评审对论文、科研成果不作硬性要求,工作总结、教案、病案分析、技术推广总结、工程项目方案等均可作为评审的重要参考。提高工作量、工作实绩、业务能力和基层工作年限等评价权重,将工作成果的经济、社会效益和群众满意度作为职称评审的重要内容。不断完善基层人才薪酬分配、福利待遇保障机制及绩效工资总量调整管理机制。


    二是加强职业培养。以基层医务人员实际需求为导向,以补短板为目标,以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家庭医生团队实用技能为重点,加强职业培训。充分发挥医联体传、帮、带优势,在派驻专家下沉的同时选派基层医务人员前往医联体上级医院进修学习。通过上级医联体的培训通道,以及三级医院、综合性医院和专科医院的优质资源,以授课、规范操作等方式壮大基层医生队伍,提升人员能力。


    三是适度推进改革,理顺管理体制。在适宜地区适度推进基层卫生机构统一归口管理,推行“县招乡聘村用”用人机制。通过“下挂下派”“轮岗派驻”等多种形式创新改革,畅通上下级医疗机构人员合理有序流动渠道。


    张玲:在政策方面须给予支持。一是充分发挥市级以上医院专家指导作用,在重症救治方面给予区县级医院专业技术指导。二是鼓励专业技术骨干直接下沉到乡镇卫生院,推动分级诊疗实施,推进专业技术帮扶。对于这部分业务骨干的绩效管理,建议核增下沉期间的绩效工资总量、发放临时性工作补助。在晋升晋级方面,弱化论文、课题等分数占比,将基层服务年数作为重要标准。通过完善人事管理制度,不断吸引三甲医院业务骨干下沉到基层,并通过传帮带形式提升基层医院医护人员整体水平。


    引导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回归本位功能,完善分级诊疗制度,让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使居民愿意首诊去社区医院,提高基层医疗机构诊疗人次。逐步纠正基层医疗机构和医院在服务对象、服务范围上的交叉重叠现象,避免加剧医疗机构之间争夺医疗资源、服务无序化等不良现象。

    2023-02-09
  • 青年铁路人的群体风貌 折射交通强国前景

    2023年春运是中国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的首个春运,比往年面临着更大的压力,也承载着更大的希望。在中国铁路稳定有序运行的背后,青年铁路人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坚守岗位,排查风险,保障火车正常运行。春运期间,动车组专项修车间青年技术人员经常24小时作业,轮班交替,不分昼夜,奋力完成复杂的检修任务。正是这批青年技术能手坚守铁路一线,奉献青春,才能保障动车组列车的“中国速度”。当代青年铁路人在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奋力前行,他们的过硬技术与坚定信念是推动中国交通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青年铁路人作为职业群体,其职业表现为我们透视社会发展与社会团结提供了重要视角。我们可由此进一步考察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青年与社会的关系。无论是青年个体与社会整体、青年群体与成人社会还是青年世代与其他世代的关系,触及的共同点是青年社会化以及代际关系模式,这种关系模式是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完成的。


    从这样的视角看,青年铁路人的成长发展印证了一代青年有一代青年的历史际遇,他们在历史机遇中实现自身价值,在投身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接过前辈的接力棒、继续奋进,这样的代际更替将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未来产生持久深远的影响。如今,铁路交通领域涌现出的一大批有理想、敢担当、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无疑为铁路发展带来新的动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持。


    持续的技术创新是确保青年铁路人助力高质量发展的基础,精湛技术与创新意识是青年铁路人练好内功、担当使命的前提。中国高铁的发展经历最初的技术引进、发展中的自主研发、实现跨越性技术赶超三个阶段,当前中国高铁在领先全球的背景下仍需更深入的自主性创新。这个重担自然落在了铁路新生代肩上。我们希望青年铁路人能一如既往地坚持学习、坚持创新,在实践中磨砺意志、锻造本领、增长才干,在高铁自主创新路上遇见深林可以辟成平地、遇见旷野可以栽种树木、遇见沙漠可以开掘井泉,不断为中国高铁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


    青年铁路人是助力中国不同区域均衡发展的重要力量。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重要国家发展战略的提出就是要努力实现不同区域平衡充分发展。交通便捷是实现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的关键,而高速铁路是关键中的关键。如今,中国高铁为实现城市经济圈快速联动发展立下汗马功劳,有目共睹。从这个角度来看,为中国高铁稳定安全运行作贡献的青年铁路人,也是实现中国不同区域均衡发展和共同富裕的一股重要力量。他们奉献的青春所护佑的人数以亿计;他们付出的努力所惠及的地方,远比他们精心耕耘的那条铁路要广阔得多。

    2023-02-07
  • 孙春兰强调 扎实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确保如期安全开学

    新华社北京2月6日电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2月6日到北京市第十九中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调研开学准备工作,了解学校教育教学安排、学生心理疏导、科研项目进展、有关物资储备等情况。她充分肯定三年来全国学校疫情防控工作,广大师生听从党和政府号召、以实际行动支持抗疫斗争,展现了良好的精神风貌。今年春季开学是新冠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后近3亿师生大规模集中返校,各级各类学校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按照“乙类乙管”要求进一步优化学校管理措施,全面恢复正常教育教学秩序,把开学的各方面工作准备到位,确保教育系统广大师生健康和校园安全稳定。


    孙春兰指出,开学前要全面摸排师生感染情况,组织有序安全返校。开学后要发挥学校卫生室、校医院、健康驿站等作用,动态储备药品物资,加强师生健康监测和健康管理,中小学校、幼儿园要落实晨午检、传染病报告、缺勤缺课追踪等制度,指导师生加强营养饮食、规律作息、适度运动、日常防护,树牢健康第一理念,落实好自身健康责任。针对因疫情影响、一些师生产生焦虑情绪等问题,要持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疏导,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特点组织开展文体活动,营造生动活泼、健康向上的校园氛围。


    孙春兰强调,学校要全面开展线下教学活动,针对学生学习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学进度,认真执行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确保教育质量。要加强对师生的关心关爱,做好校园服务保障,持续落实“接诉即办”要求,及时回应师生关切。要加强校园安全管理,集中排查校舍安全、饮食安全、消防安全、实验室安全、校园周边安全,及时消除风险隐患。各级教育部门要通过开学检查和指导,帮助学校及师生解决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持续推动教育更加公平、更高质量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2023-02-07
  • 新春走基层丨这顿年夜饭,他们从胃“暖”到心

    湖南省长沙县东北部的福临镇上,老人们不住地夸赞着癸卯春节这顿特殊的年夜饭。


    78岁的孤寡老人王雄沃说:“平时我都是一个人搞饭,家里从来冇得这么热闹,我觉得好幸福。”


    “王嗲,你要是喜欢,我们以后常来。”爱心年夜饭活动组织者吴炯接过话头。


    “欢迎欢迎!”老人连连点头。


    吴炯是福临镇树湘公益服务中心的负责人。春节前夕,他发动餐饮企业和40多名志愿者,为农村孤寡老人送去了爱心年夜饭,让老人们过上温暖年。


    福临镇的志愿者在准备爱心年夜饭。(受访者供图)


    在福临镇开餐馆的周创业,是当地出名的热心肠,曾参加过多种志愿活动。春节前原本正是餐馆生意忙的时候,可当他得知爱心年夜饭活动后立马积极响应:“给老人们做好这顿年夜饭的意义,不是能拿钱衡量的。”


    从农历腊月廿七开始,周创业就带着店里的厨师、服务员忙活起来,有的员工为此还延迟了休假。这顿爱心年夜饭非常丰盛,扣肉、八宝饭、“全家福”等湖南农村必备过年菜一样不少。“过年要吃鱼,我们专门做了清蒸鲈鱼,刺少、清淡,更适合老年人。”周创业说。


    打包好的爱心年夜饭,由志愿者开车送到老人家里。在福临镇影珠山村,志愿者陪着73岁的孤寡老人杨荣先围桌吃饭,欢声笑语不绝于耳。老人说:“饭菜很合我口味,特别是笋子,真好吃,这个年啊,我真高兴。”


    据吴炯介绍,让老人吃好饭的努力并不限于年夜饭。树湘公益服务中心于2022年9月发起“温暖餐桌”公益项目,平时每周五下午,社工和志愿者都会前往一位老人家里做晚饭,同时邀请附近的两三位老人一起来吃。


    专职社工黄韦说,福临镇的留守老人比较多,他们往往不缺钱缺陪伴。每次做饭时,社工和志愿者都会像家人一样,和老人交流想吃什么?有什么忌口?还会帮忙给家里换换灯泡、修修补补。


    除了服务老年群体,树湘公益服务中心还为留守妇女儿童提供手工编织课、公益课堂等服务。目前,这家公益机构有专职社工6名,保持长期联系的志愿者有1000名左右。


    福临镇副镇长范骥说,爱心年夜饭活动只是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和公益组织、志愿者多方联动的一个缩影,当地还会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爱心人士共同参与,努力让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扎根本地、用心用情。

    2023-02-02
  • 数据向好 服务业回暖按下“快进键”

    餐饮门店销量大增,各大商圈客流如织,热门景点人头攒动,商品寄递需求旺盛……多项数据显示,春节假期我国服务业市场加快复苏,迎来“开门红”。


    业内人士表示,服务业回暖按下“快进键”。随着需求不断激活以及供给侧不断优化,全年服务业有望持续向好,为经济复苏注入更多动力。


    烟火足餐饮商贸市场红火


    春节期间,多地餐饮业一派红火景象,不少餐饮门店热闹重现,外卖订单持续走旺。


    首旅集团所属餐饮业态春节期间销售收入同比增长71.99%,其中,全聚德北京地区各门店堂食、外卖销量均创新高。连锁茶饮喜茶众多门店销量增长超300%,部分门店销量增幅达500%。


    美团数据显示,春节假期前6天,全国多人堂食套餐订单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53%。


    外出游玩也带动餐饮堂食消费快速增长。“我们预料春节生意会不错,但没想到这么火爆。”萌哒哒椰子鸡品牌运营负责人麦子财说,春节假期,该品牌位于三亚的5家门店营收创新高,其中异地家庭游客消费占比高达八成。


    中国烹饪协会最新数据显示,春节假期,受访餐饮企业营业收入与去年春节相比增长24.7%,客流量与去年春节相比增长26%。


    春节期间,越来越多消费者通过电商购物。农历小年以来,京东小时购销售额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超90%,除夕当天消费者下单额同比增长171%。


    值得一提的是,春节期间,服务消费也备受青睐。京东数据显示,春节期间生活服务、手机保障服务、家电维修、电池换新和电脑安装的成交额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302%、296%、83%、57%和53%。


    客流旺文旅消费热度攀升


    春节期间,旅游出行热度持续攀升。


    小红书数据显示,春节期间,关于旅游笔记的发布量同比增长近70%,很多人选择与亲友出门游玩。此外,根据各地发布的信息,不少旅游景区迎来客流高峰。


    庙会、灯会、非遗、文创、传统美食、沉浸体验……春节假期,新华联文旅旗下长沙铜官窑古镇、芜湖鸠兹古镇、西宁童梦乐园三大景区实行文旅融合,实现景区业绩新高,入园游客同比增长96%。


    文旅市场的火热,在不少平台数据中也有体现。携程数据显示,春节期间国内各大景区门票预订量同比增长3.2倍,海外景区门票同比增长超六成。飞猪数据显示,春节期间,境内长途游订单同比增长超500%;出境游方面,33个国家和地区的出境游相关商品预订量同比翻倍。


    值得一提的是,冰雪旅游热潮延续。春节期间,美团上全国雪场及周边住宿订单同比近乎翻倍;飞猪“冰雪游”相关商品预订量同比增长超1.4倍。


    “春节市场的火爆,为文旅产业快速复苏开了个好头。”驴妈妈旅游网CEO邹庆龄说。


    物流畅市场活力持续迸发


    物流快递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经济流通大动脉。春节期间,不打烊、高质量的物流快递服务也在推动消费热潮。


    国家邮政局监测数据显示,春节假期,全国揽收快递包裹约4.1亿件,与去年春节假期相比增长5.1%;投递快递包裹3.3亿件,与去年春节假期相比增长10%。


    商家抓住春节消费旺季抢生产忙发货,消费者忙着走亲访友办年货。菜鸟直送数据显示,上海、杭州、广州、深圳、苏州等地迎来发货和收货两旺。为满足春节期间配送需求,菜鸟直送留守快递员与去年春节假期相比增加25%。


    旅游业的快速复苏也带动寄递市场增长。顺丰数据显示,春节期间,大理、丽江、版纳等热门旅游地的特色食品、手工艺品寄递同比增幅达150%左右。


    货拉拉北京负责人表示,今年新春货运需求比往年更加旺盛。平台数月前就开始组建专项小组,尽可能留住城市运力,同时通过数智化手段提高用户订单与车型的匹配度,使春节期间每一单货物都能以最合适的空间、最快速的时间送到千家万户。


    为保证春节期间冷藏车辆运力的稳定性,让冷鲜产品及时运出,运满满冷运推出“春节不打烊”活动,通过发放红包、技术服务费优惠券的方式鼓励运输。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首都文化和旅游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厉新建表示,春节期间,服务零售稳定向好的供需预期,成为行业发展和市场复苏的坚定力量。未来,快速复苏的生活服务业将成为扩大内需与提振消费的重要阵地。(记者班娟娟)

    2023-02-02

  • 首 页  上一页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