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部门:要全面提升农村应急广播主动发布终端覆盖率

    中新网10月26日电据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官网26日消息,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家乡村振兴局、公安部、财政部、应急管理部发布《关于加快推动农村应急广播主动发布终端建设的通知》(下称《通知》),提出要统筹推进农村应急管理与治理资源整合,加快推进农村应急广播主动发布终端建设,指导做好人员紧急转移避险工作。


    《通知》指出,应急广播是国家政策宣传、应急管理、社会治理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设施,各部门各单位要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高度重视农村应急广播主动发布终端建设和管理工作,切实推动形成上下贯通、综合覆盖、安全可靠、精准高效的中国特色应急广播体系。


    《通知》强调,未来要全面提升农村应急广播主动发布终端覆盖率:到2025年底,全国70%以上的行政村部署2套以上应急广播主动发布终端;灾害事故多发易发地区和乡村治理重点地区行政村主动发布终端覆盖率达到100%,20户以上自然村部署1套以上应急广播主动发布终端。


    《通知》指出,未来要成立由各地广电牵头,公安、财政、应急、乡村振兴等相关部门组成的应急广播主动发布终端建设工作专班,明确职责和任务要求,将农村应急广播主动发布终端纳入乡村治理资源建设范畴。


    《通知》表示,农村应急广播主动发布终端包括户外公共显示屏、户外喇叭音柱以及相应的信号接收激励分配管理系统、供配电系统等。应急广播主动发布终端的方案设计、产品设备、施工安装和运行维护应当符合国家和行业有关标准,确保长期可靠运行。各地要结合当地自然灾害、乡村治理、生产劳动、交通运输、人文环境等特点,统筹利用有线、无线、卫星、互联网等资源,科学规划布局应急广播主动发布终端的位置、数量和形式,构建多渠道传输、抗毁能力强的应急广播传输覆盖网。


    《通知》还提到,公共广场、公共地下空间、隧道、涵洞等重点地区要增加终端部署,完善备份措施,配备应急电源,确保极端情况和关键时刻发挥作用,并鼓励农村已建的户外公共显示屏、户外喇叭音柱等主动发布终端系统与应急广播平台对接,纳入国家应急广播指挥调度机制,实现一张网运行,一体化管理。(完)

    2022-10-27
  • 三部门联合部署开展艺考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

    中新网10月26日电据教育部网站消息,为加强艺考培训机构规范管理,防范遏制机构及其人员违法犯罪行为,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利益,近日教育部、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联合作出部署,对面向中学生或未成年人的艺考培训机构开展专项治理行动。


    专项行动聚焦四方面工作:全面排查摸底,依法查处无证办学机构;核查从业人员资质,依法清退不符合要求的从业人员;严厉打击性侵、猥亵等侵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违法犯罪行为;坚决查处机构涉及虚假宣传、虚构原价、价格欺诈、招考舞弊等违法违规行为。


    专项行动要求各地要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部门联动,精心组织实施,确保工作实效,并以此为契机,建立健全长效监管机制。专项行动在“全国校外教育培训监管与服务综合平台”设立专项举报窗口,各省份畅通本地举报渠道,将对举报线索逐一核实处理,坚决维护学生及家长合法权益。

    2022-10-27
  • 中国发布外资新规 要求便利国际商务人员往来

    中新社北京10月25日电(记者李晓喻)中国官方25日对外发布外资新规,明确提出要在做好疫情防控前提下,便利跨国公司、外商投资企业高管、技术人员及其家属出入境。


    这份由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商务部等多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以制造业为重点促进外资扩增量稳存量提质量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要便利国际商务人员往来。各地要用好用足中外人员往来“快捷通道”,结合当地实际,进一步明确标准和流程,为外籍人员来华提供便利。


    在优化投资环境方面,官方称,今后要深入实施外资准入负面清单,落实外商投资法及其实施条例要求,对于外资准入负面清单之外的领域,按照内外资一致原则管理。保障外资企业依法依规平等享受国家产业发展和区域发展等支持政策,确保外商投资企业在要素获取、资质许可、经营运行、知识产权保护、标准制定、招标投标、政府采购等方面享受平等待遇。


    针对物流问题,新规要求加强货运物流保通保畅,保障外商投资等企业生产物资和产品运输通畅。


    此外,新规还提出,要重点鼓励外商投资研发设计、现代物流等领域,以及新能源、绿色低碳关键技术创新和示范应用等领域,鼓励外资在华设立研发中心。


    官方称,此举旨在进一步加大制造业引资力度,着力解决外商投资企业面临的突出问题,全面加强外商投资促进和服务,推动利用外资高质量发展。


    目前,中国吸收外资规模总体保持稳定。据官方数据,今年前8个月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8927.4亿元人民币,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16.4%。但在疫情叠加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升温等因素下,中国吸收外资正面临多重考验。(完)

    2022-10-26
  • 两部门印发通知 培训万名“乡村建设带头工匠”

    本报北京10月25日电(记者丁怡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近日印发通知,决定在培育乡村建设工匠的基础上,重点开展万名“乡村建设带头工匠”培训活动,带动乡村建设工匠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提升。


    本次培训活动主要针对乡村建设工匠中能组织不同工种的工匠承揽农村建房等小型工程项目,具有丰富实操经验、较高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的业务骨干,重点面向农村转移劳动力、返乡农民工、脱贫劳动力。根据通知,各省根据实际需求确定培训人数,原则上每个省培训人数不少于500人。培训课时由各地结合实际需求安排,包括基础课、技能课与实训课等必要环节。


    通知要求,省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会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明确培训和考核要求,委托符合条件的机构进行考核,并对考核成绩合格者颁发培训结业证书,有关信息录入乡村建设工匠信息平台。

    2022-10-26
  • 各地多措并举建设多层次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网络

    建设“一刻钟”居家养老服务圈、“中心带站”搜集养老需求精准匹配服务、智慧平台养老数据实时监测……各地多措并举,逐步形成区县、街道、社区等多个机构和家庭相互支持的多层次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网络,满足老年人多元化、个性化养老需求。


    设施步行可及


    服务全面完善


    上午10点半不到,家住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安泰街道乌塔社区的赵毅大爷就来到安泰街道智慧养老服务照料中心食堂。从家出发,赵大爷走到这里只需3分钟。


    自己孤身一人,过去,赵大爷吃饭问题最头疼——怕麻烦、不爱做,常常就糊弄着吃。


    2021年10月,福州市入选全国首批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同月,福州出台《福州市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建设工作方案》,方案多次提及兼顾老年人的便民诉求。今年8月,福建省明确提出构建城区“一刻钟”居家养老服务圈,在养老服务、看病就医、文化体育等方面进一步满足老年人需求。


    安泰街道地处福州市中心城区,下辖4个社区,老年人口多。以建设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为契机,安泰街道根据辖区内老年人口的分布,考虑最适宜老年人的步行时长和距离,挑选街道中心点,建设安泰街道智慧养老服务照料中心。


    社区长者食堂离家近、菜品营养清淡,一餐10元,10多个荤素菜可选。非就餐时间,食堂就地变身“学堂”,老年大学的老师常来开设老年课堂。食堂二层,就是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中心住着27位失能或半失能老人,10多位护理人员全天候守护着老人们的健康和安全。附近老人有需要,也随时可以过来寻求帮助。


    医院、影院、美食街、商圈、街头公园、健身广场……“统统步行就到。”赵大爷说。如今,在福州市鼓楼区,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标准实现全区覆盖,以养老服务照料中心为主体的养老服务网络越发完善。


    “我们虽然老了,可也得过好自己的小日子,你说是不?”赵大爷笑得开怀。


    “中心带站”服务


    精准匹配需求


    “婆婆身体怎么样?我们中心接到了您的离床报警。”


    “没事!我只是去厨房喝了点水,不用担心。”


    家住重庆市巴南区龙洲湾街道百节社区的谢奶奶今年93岁,腿脚不便,子女不放心其独自在家。百节社区养老服务站助老员入户走访了解情况后,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上门为其安装家庭养老床位,通过床带、手环和可视对讲等智能设备,实现对老人的24小时智能看护。


    “‘中心带站’模式就是把各层级资源打通。由站点搜集家庭的各项养老需求,需要哪种服务,便由中心精准匹配。”巴南区民政局副局长陈云峰告诉记者,为了全面提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质量,巴南引进14家专业养老服务企业,对区内建成的304个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镇街社区养老服务中心20个、社区养老服务站112个、村级互助养老点172个),通过“中心带站、服务进家庭”模式实行社会化运营。截至目前累计服务超52万人次。“家庭个人养老能力有限,站点资源也有限,我们就用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的力量来弥补。”


    家住巴南区花溪街道的杜华君老人,今年63岁,因意外失去自理能力,家人将其送入花溪街道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全托管,中心专业的医疗照料,让杜华君老人半年便痊愈。如今杜华君老人选择搬出家,住进中心养老。中心有书法、防跌操、声乐等多种老年兴趣班,还经常有一些文艺汇演、集体生日等活动,杜华君觉得生活越来越有意思。


    花溪街道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建成后,与18个社区养老服务站和2个村级养老互助点管理相联、资源互补,实现护工团队、医疗团队、文娱团队等人力资源服务下沉。在花溪街道红光社区养老服务站,记者看到,10多位老年人正依次进行中心护工团队的健康检查。今年已经83岁高龄的刘隆碧对社区养老服务站竖起了大拇指。“从家里走到社区养老服务站,只用8分钟。中心工作人员时常送医疗到站点,态度好,服务也周到。”刘隆碧腿脚不便利,现在每天都会定时来养老服务站做理疗。


    以老人居住地为中心,巴南通过“中心带站”模式,画出了一个个“一刻钟养老圈”。这背后,还有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政府通过无偿提供场地、延长租期、租金优惠、资金补助等方式委托社会运营,鼓励专业养老服务机构参与,同时委托第三方机构,采取“线上抽检+线下实检”方式,对运营单位进行绩效考核评估,保证社会化服务优质可持续。


    同时,政府监管也不缺位。在巴南区智慧社区智慧养老云平台,一张大数据图让全区养老阵地分布情况一目了然,实现养老服务全流程网办,居家养老服务数据实时监测。


    支撑网络立体


    居家养老便利


    中午11点不到,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燕子矶街道燕华花园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的银发助餐点里,陆续来了10多位老人。今天的菜单已贴在了窗口醒目位置:除了5个套餐之外,还有两大荤两小荤两素菜可供选择。67岁的社区居民王永银在机器上刷了助老卡,对照年龄组,花了7元钱,选择了套餐1——鱼头豆腐、冬瓜海米、一饭一汤。


    王永银告诉记者,他的老伴儿大多数时候住在儿子家帮忙带孙子孙女,他患上了青光眼后视力不好,炒菜做饭这些细活干不了,“菜新鲜,天天换,还便宜,我常来吃。”从家里到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站,仅有短短两分钟的路程。


    吃好饭,王永银来到服务站一楼的健康小屋里称体重、量血压。“最近气温变化大,您更要多注意身体。”工作人员提醒道。


    燕华花园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负责人谢正悦介绍,服务站辐射该社区3个小区共920多名60岁以上老人,一楼设有助餐点、助浴、图书室和电脑吧,二楼可以提供健康保健、日间照料等服务。此外,服务站日常还组织各类为老活动和讲座。王永银很喜欢参加养生保健和防电信诈骗类的知识讲座,还参与过重阳节吃长寿面、中秋节做月饼活动。


    “王师傅,别忘了明天体检。”临回家前,谢正悦提醒王永银,街道为辖区60岁以上老人安排的年度体检,预定在第二天上午。“记得呢,坐公交车10分钟到!”王永银告诉记者,燕子矶街道的智慧民生服务中心,设有社区居家中心老年大学课堂,老伴儿打算等孙子大点去上个书画班;中心紧邻卫生院,有个头疼脑热去看病很方便。


    走进王永银的家,门禁处、厕所外、床头边,各有一个紧急呼叫按钮,连接直系亲属和区级养老服务综合信息平台系统。遇到紧急呼叫,会有人第一时间处理。厨房中和客厅里,还分别装有烟雾报警器和燃气泄漏报警器。“都是去年7月中旬,社区帮我免费安装的。”王永银说,从家庭到社区到街道,从生活自理到半失能到失能,助老服务越来越丰富,支撑网络越来越立体,居家养老也越来越便利。


    记者在栖霞区养老服务指导中心的综合信息平台看到,目前全区共有区养老服务指导中心1个、街道养老综合服务中心9个、社区养老服务中心152个、社区银发助餐点140个、中心厨房9个。在居家养老板块,享受补贴人数18603人、当年总服务人数48145人、当年总服务次数712209次、当日上午完成工单数2127个。


    栖霞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区现有户籍人口52.99万人,60周岁老年人10.96万人,占比20.68%。面对大多数老人居家养老的需求,以区级养老服务指导中心为枢纽,以街道养老综合体为核心,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基础,以便捷式银发助餐点和智能化家庭养老床位为补充,已经建成一刻钟居家养老服务圈,形成“发展有序、覆盖全面、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2022-10-25
  • 呼和浩特市运营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达226个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积极推进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聚焦生活照料、健康照护、医疗护理等服务内容,不断完善养老服务功能、提升养老服务品质,让养老服务更加精准更有温度。截至目前,全市已运营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中心226个。


    据悉,截至目前,呼和浩特市先后制定出台了《呼和浩特市支持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发展若干措施》《呼和浩特市推进居家和社区养老综合服务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等20多个惠民、利企政策文件,初步形成比较完备的1+N政策配套体系。


    按照市区共建示范点、街道建养老综合服务中心、社区建养老服务站3种建设模式,呼和浩特市全面推进养老服务设施供给。截至目前,全市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中心适老化改造累计投入资金约1.2亿元。


    此外,呼和浩特市3所院校开设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累计招收150多名学生。呼和浩特市民政部门与2家职业院校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与驻呼高校建立了高端人才(社工)联系制度,协调6所驻呼院校与多家养老服务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学校设立养老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基地并在养老企业建立了实训基地。(记者刘洋)

    2022-10-25
  • 在平凡岗位上实现人生价值

    从柴米油盐到家居家电,快递的品类涵盖生活方方面面。全国已有近400万快递从业人员。“成为党代表,我感到很自豪。”京东集团京东物流北京鼎好营业部快递员宋学文代表说。


    “这十年,快递业飞速发展,网购需求更多样化,大家对快递服务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宋学文说,“如今的单量是我刚进入快递行业时的近4倍。”除了工作内容本身,宋学文更感受到,快递职业在十年里获得了更多的尊重和认可。“大家称呼我们为‘快递小哥’,是把我们当作朋友。”宋学文深有感触,“经过长年累月的交往,客户对我们更信任了,我们与客户关系也更近了。”


    这些年,宋学文感受到了党和国家对快递从业者的关怀:“如今,我们收入越来越高,福利待遇日益改善,很多‘快递小哥’在老家住上了新房,我也在北京安了家。”对未来,宋学文表示要多学习、思考、总结,“我要以高标准完成每一单快递配送,在平凡岗位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022-10-24
  • 四座县级“大城市”之晋江:如何从落后贫困县到全国百强县前十?

    我国城市按城区的常住人口划分为五档七类,100万以上300万以下的城市为Ⅱ型大城市。据统计,我国昆山、义乌、慈溪、晋江四个县级市城区人口超过100万人,进入“大城市”行列。《瞰中国》栏目带你俯看四座县级市“大城市”。


    晋江,连续21年跻身全国十强县,形成超两千亿的鞋服产业集群和超千亿的纺织产业集群,从落后贫困县到全国百强县前十的华丽转身,靠的是20年“晋江经验”的丰富内涵。近年来,晋江持续紧抓实体经济不放松,同时大力推进产业创新升级,探索产城融合发展新路,成为福建县域经济的“领头羊”。

    2022-10-24
  • 王春文:创新正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能

    编者按:走进在华跨国企业,听外企老总谈“中国式现代化机遇”、释“经济全球化之道”。


    中新网10月21日电题:王春文:创新正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能


    中新财经吴家驹


    “我对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前景充满信心,中国经济具有很强的韧性,还有很多潜力可以挖掘。”近日,英国豪迈集团执行董事会成员、亚太区董事长兼总裁王春文在接受中新财经专访时如是说。


    王春文表示,未来十年到十五年,亚太区域尤其是中国市场将是推动整个集团发展的重要增长引擎。





    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财经:十年来,中国经济发生了深刻变化。您如何看待近十年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经济哪些方面给您留下了深刻印象?


    王春文:我在中国工作、生活了二十多年,服务于不同的跨国企业。在这期间,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特别是近十年呈现的高质量和可持续的发展趋势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3年至2021年,中国GDP年均增长6.6%,居世界主要经济体前列,远高于2.6%的同期世界平均增速和3.7%的发展中经济体平均增速。近十年来,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到了38.6%,超过七国集团(G7)国家贡献率的总和。


    对于专注于制造业及投资并购的英国豪迈集团来讲,有几方面还是非常有感触的。


    第一,中国开放包容的经济政策和投资政策。外企在华的发展一直获得非常大的支持,而且中国目前也在进一步放宽外资市场准入。豪迈集团自进入中国以来获得了良好发展,一直能够满足我们全球统一的每五年翻一番的业绩要求,去年我们在亚太区取得16%的增长。


    第二,中国智造的转型。数字化、工业互联网在中国发展迅速,这给我们带来很多业务增长机遇。豪迈集团也在加快公司整体的数字化转型,培育数字化产品研发能力,为客户提供数字解决方案。在上一财年,豪迈数字产品与方案的收入上升15%,占集团总收入的40%以上。


    第三,中国对安全、环境、健康的市场规范越来越高。英国豪迈专注于安全、环境和健康领域的全球细分市场,进行收购并拓展业务,这给我们在中国本土的收购和并购带来了良好的机遇。我们一方面根据本土需求加大了产品研发和创新力度,坚持“根植中国、服务中国”(InChinaforChina)的发展战略,另一方面也加速推动在华企业和产品走向全球,即“根植中国、服务全球”(InChinaforGlobal)的发展目标。


    中新财经:作为一家跨国公司,豪迈进入中国的契机是什么?中国市场对于跨国公司有哪些吸引力?


    王春文:我们进入的契机是看到中国的长期规划和愿景与豪迈的宗旨高度相符,比如绿色经济、健康中国、数字中国等。我们非常荣幸也非常乐意在中国一起用我们的技术和产品为推动人们更安全、更健康,生活在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环境中去共同努力,担当一个作为中国企业公民的良好责任。


    当然从业务发展来讲,我们考虑进入时,也看到在我们立足的领域内,中国市场一些非常好的利好政策和机会。比如,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的业务增长机会,中国庞大的市场体量、完整的产业体系和高效的供应链优势,包括在不确定性环境下保持长期增长的韧性,吸引着我们不断投入和发展中国市场。


    未来十年到十五年,亚太区尤其是中国市场都将是英国豪迈集团发展的增长引擎。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我们就有子公司进入中国市场开展在华销售业务;2006年起,英国豪迈先后在上海、北京、广州、成都和沈阳设立了办事处;2011年,英国豪迈正式在上海设立工厂,最初为旗下四家子公司提供生产、运营、销售服务。截至目前,我们在华有业务的子公司已经将近40家。


    除此之外,中国市场的数字化发展和创新环境也对外资公司有很大吸引力。2021年中国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投入居世界第二,创新正在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能,能参与到创新生态系统,与更多的本土企业合作共赢,是我们的长期远景。


    中新财经:豪迈的业务包括为能源转型等问题提供解决方案,豪迈如何看待中国能源转型和“双碳”战略的前景?同时,豪迈对于中国目前取得的哪些绿色成果印象深刻?


    王春文:我认为中国能源转型和低碳发展前景非常广阔。中国将“双碳”目标作为国家战略,向全球展示了碳达峰、碳中和的决心,这一目标将深刻影响中国及全球的发展。“双碳”目标正在引领能源革命、推动全球科技加速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国际新合作等。


    我对中国的这些绿色成果印象深刻。第一,中国多种低碳能源路线并举,风电、光伏发电等绿色电力的装机容量和新能源汽车产销量世界第一,实现了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累计下降约34%。第二,中国科技进步对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0%,说明中国彻底摆脱了过去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支撑发展的模式。


    中新财经:在中国,ESG越来越被重视。豪迈如何看待ESG理念在中国的传播和未来的发展?


    王春文:ESG的理念与实践已是中国当下的热门话题,也是国际交流的通行语言之一。ESG兼顾经济与社会效益,契合中国强调绿色、高品质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对中国资本市场健康、平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大力推广ESG投资理念也是中国与国际社会接轨的必然选择,会吸引到更多的外资。


    豪迈集团的120余年发展中,也坚持了ESG发展理念。我们的三大业务板块和发展宗旨与环境(E)、社会(S)、治理(G)密切相关。我们的增长战略非常看重业务能够带来的积极影响,而这也是我们能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业务的持续增长,再加上我们通过技术所带来的积极影响,提供了可持续的价值创造。简明公式为:强劲增长+可持续回报+积极影响=长期可持续的价值创造。我们近三分之二的收入助力与我们业务最相近的四项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健康、清洁水、创新与基础设施、可持续城市。


    同时,我们认为ESG的落地和实践需要呼应本土的社会需求和公众期待,所以我们持续投入进行本地化创新和治理。


    中新财经:近年来,中国在税收、用地等方面推出了众多鼓励外商投资的政策。其中您最关心的是哪方面的政策?您认为这些政策将给外企提供哪些帮助?


    王春文:我们比较关心税收政策、人才政策以及外商服务政策。我们最近在上海的亚太区生产及研发基地一体化项目,前一段时间成功落户上海莘庄工业园区。服务完善的园区办公环境、区政府及园区给予的税收优惠以及人才支持政策对我们都很有吸引力。


    进入中国这些年,我们也深切感受到上海政府在持续优化,吸引外商投资和国际人才、提升外商服务方面的变化,例如推出更多特色产业园区,为外资企业集聚发展拓展新的空间;扩大数字化办公、简化审批流程;为国际人才在签证居留、出入境、住房、医疗等各方面提供更多便利等等。


    中新财经:当前全球经济形势更加复杂严峻,这是否会对豪迈在中国的业务产生影响?您如何看待中国经济的发展前景?


    王春文:我对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前景充满信心,中国经济具有很强的韧性,还有很多潜力可以挖掘。从英国豪迈的战略来讲,我们相信,未来十年到十五年,亚太区域尤其是中国市场将是推动整个集团发展的重要增长引擎。在中国来讲,我们在中国市场有着长期承诺,我们的宗旨非常契合中国“十四五”规划和中国市场发展的长期、可持续发展需求,我们会致力于在中国不断发展产品和技术,致力于一个更安全、更清洁、更健康的未来。(完)

    2022-10-22
  • 党的二十大代表热议——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议报告、谈体会、话使命,党的二十大代表们备受鼓舞、信心满怀、干劲十足。


    “嫦娥”揽月、“蛟龙”入海、“墨子”传信、“祝融”探火……新时代这十年,我国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不断加强,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超级计算机、卫星导航、量子信息、核电技术、大飞机制造、生物医药等取得重大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代表们纷纷表示,新时代十年的伟大成就,离不开科技、人才、创新支撑。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力量。


    科技、人才、创新的战略意义提升到新的高度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代表们纷纷表示,党的二十大报告思想深邃、内涵丰富,提出科技、人才、创新“三个第一”的重要论述,为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间内科技、人才、创新事业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创新是一个决定性因素。”河南省科技厅厅长陈向平代表说,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科技创新成为关键变量。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结合起来,才能催生更多新技术新产业,不断增强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非凡十年,我国创新主体不断壮大,研发人员总量稳居世界第一位,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过33万家。科技投入力度空前,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从一万亿元增加到二万八千亿元,居世界第二位。我国科技创新实力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国家创新能力综合排名上升至世界第十一位。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作为独立章节进行谋划部署,提出‘三个第一’的重要论述,把科技、人才、创新的战略意义提升到新的高度。”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周卫代表认为,科技、人才、创新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没有科技这个第一生产力的变革,创新第一动力的作用就难以真正发挥,人才则是激发生产力变革和高质量发展的源泉。”


    “科技、人才、创新三者协调统一、互为补充,将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浙江省杭州市贝达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质量工程师高娅琴代表说。


    “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科技、人才、创新的重要论述,既是对发展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对未来的深远谋划。”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系统总设计师杨宏代表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是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体现科技自立自强、强调人才培养的典型领域。十年来,我国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载人航天不断刷新纪录,中国空间站从规划一步步变为现实。


    代表们认为,要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攻坚克难,矢志创新,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澎湃动力。


    全面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


    代表们表示,迈上新征程,要深刻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锻造“第一生产力”,激活“第一资源”,澎湃“第一动力”,将报告擘画的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


    ——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教育、科技、人才必须融为一体,作为国家战略统筹部署实施。”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苏东林代表认为,教育是根本,科技促发展,人才是保障。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和创新第一动力的结合点,今后应当发挥更大作用。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我们做好教育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引和奋斗方向。”天津市和平区岳阳道小学党总支副书记、校长褚新红代表表示,新征程上教育事业要有新作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


    ——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


    代表们纷纷表示,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要进一步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优化配置创新资源,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雪龙2”号船长赵炎平代表介绍,“雪龙2”号是我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能够在1.5米厚冰环境中连续破冰航行,极大提升了我国保障极地科考的能力,有效推动了我国船舶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今后我们要继续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企业只有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才能具备核心竞争力。”江苏荣威有限公司高频车间线长吴红梅代表说,下一步企业将继续加大技术攻关力度,加强产学研合作,夯实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回望过去十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推动产业向中高端攀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高性能装备、智能机器人、激光制造等技术突破,有力推动制造业升级发展,新能源汽车、新型显示产业规模居世界第一。新兴前沿技术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超级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加快应用,推动人工智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我国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0%,创新活力不断释放,为经济社会发展持续注入新动能。


    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虞爱华代表说,合肥十年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球首条量子保密通信干线、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全国首套国产质子治疗系统等,都在合肥研发应用。“合肥今后将聚焦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地、创新人才汇集地,努力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创名城,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中国工程院院士、浪潮集团首席科学家王恩东代表说,“当前数字经济蓬勃发展,作为一名服务器领域的科技工作者,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接下来将以国家需求为导向,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以科技的主动赢得国家发展的主动。”


    强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人才支撑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


    代表们表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十年来,党对人才事业的领导全面加强,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推动形成天下英才聚神州的人才发展环境。


    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北大学校长冯夏庭代表认为,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要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东北大学将依托优势学科资源,积极推动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深度融入区域创新体系,以一流科技创新平台会聚一流人才,创造一流成果。”


    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


    谁拥有了一流创新人才、拥有了一流科学家,谁就能在科技创新中占据优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党委书记舒歌群代表认为,当今世界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教育竞争。“培养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


    代表们表示,要大力培养使用战略科学家,打造大批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让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当主角,造就规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抓住高质量发展战略机遇和需求,培养更多更高质量的卓越工程师。


    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人才体制机制,为创新人才营造良好生态,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作用更加充分。


    “我们充分尊重学术规律,持续为人才减负松绑,实施长周期柔性考核机制。”舒歌群代表介绍,宽松的创新氛围,让科研人员能够潜心钻研,中国科大年轻的数学家团队相继攻克了“哈密尔顿—田”和“偏零阶估计”等多个世界级数学难题。


    “体制机制改革,赋予科研人员更多自主权。”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党委委员陈玲玲代表说,近年来她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探索未知领域,带领实验室团队创建了长非编码和环形RNA研究技术体系,取得一系列原创研究成果,开拓了研究领域的新方向。


    “我是一名普通的采油工人,我的经历充分说明,人才不只是科学家、工程师、技术员,工人也能成才,也能成为创新达人。”大庆油田采油二厂第六作业区采油48队采油工班长刘丽代表说,在单位党组织支持下,自己牵头成立了刘丽工作室,围绕生产难题进行技术创新,已实现研发应用创新项目1048项,解决生产操作性难题500多个,技术革新创效超1.2亿元。“产业工人也要与时俱进,有技术、能创新、会发明的工人更有力量。希望今后能够更好地培养、重视产业工人,更好发挥工人阶级的作用。”


    面向未来,代表们一致表示,要进一步健全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服务、支持、激励等机制,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为人才减负松绑,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共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2022-10-22
  • 有一种责任,无上荣光

    张根九代表





    赵晶代表


    他叫张根九,是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二十大代表;她叫赵晶,是党的十九大、二十大代表。再次当选全国党代表,再次走进人民大会堂,他们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张根九是乌兰察布市丰镇市丰川酒星酒业有限责任公司制酒车间主任,曾荣获“全国劳动模范”“自治区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从一线工人到车间主任,他默默耕耘30余载,吃苦耐劳、勇于创新、勤于钻研技术,始终把荣誉视为责任,在促进企业发展、支持公益事业上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


    他表示:“作为一名基层党代表,我亲身感受到了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亲眼目睹了内蒙古这些年的发展变化,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觉得非常幸福,我们赶上了一个好时代。”


    赵晶是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内蒙古第一机械集团有限公司一名数控操作工,被誉为80后“女刀客”。从事数控车床加工19年,赵晶从一名普通的技术工人成长为数控加工领域的专家,获得了技术工人的最高荣誉“中华技能大奖”,拥有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


    她感慨:“能够连续当选党的十九大和二十大代表,我倍感荣幸,同时也深感使命艰巨。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行业的技术有了巨大飞跃,我的个人技术技能水平也有了很大进步。”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对此,张根九表示:“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让高技能、高素质、高水平的技能人才有用武之地,受到尊重和认可。我们有努力奋斗的信心和决心,为企业、为社会多作贡献。”


    赵晶说:“我将继续努力工作,不断发扬工匠精神,发扬技能优势和技术特长,大胆创新、不断求索、精益求精,把每件产品都做成精品。同时,发挥技能专家和青年导师的传帮带作用,提升年轻人的技能素质和业务水平,鼓励他们在一线创新、一线成才、一线立功,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年轻人走上成才的道路,培育出更多有匠心、匠魂、匠气的年轻工匠,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力量。”


    有一种责任,无上荣光。作为党的二十大代表,他们将不负重托,把大会精神带到工厂车间、带到基层一线,落实到实际工作中,鼓舞大家一起撸起袖子加油干,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团结奋斗!

    2022-10-21
  • 服务群众没有终点

    “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报告鼓舞人心、催人奋进,饱含满满的为民情怀,是我们今后开展基层工作的行动纲领,我们将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好党的二十大精神。”10月20日,乌海市海勃湾区林荫街道海馨社区党委书记王玉静告诉记者,尽管这些天疫情防控任务繁重,但她每天都会抽出时间认真研读党的二十大报告。如何结合党的二十大精神,更好地服务群众、推进社区治理是她思考的重点。


    位于海勃湾区城郊的海馨社区由原来的采煤沉陷区、矿区棚户区、库区淹没区搬迁居民构成,辖区老年人多,困难群众多,社区治理面临的矛盾问题也多。近年来,为解决好社区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王玉静带领社区干部积极奔走于居民中间,实地了解情况、俯身倾听诉求,把居民的需求和美好愿景写在本上、记在心里,探索出一条温暖民心的服务路径。


    “一人走百步,不如百人走一步。要想办好社区的事儿和服务好居民就要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和智慧。”王玉静说,为了更好地帮助社区的困难群体,海馨社区积极发挥居民自治作用,打造暖心、贴心、乐心、安心、爱心“五心”服务,通过外引内培的方式先后成立了“妈妈帮帮团”“银发宣讲团”“爱糖”教育等志愿服务队伍,集结大伙儿的力量,为居民提供多元、精准、暖心的个性化志愿服务。


    “妈妈帮帮团”的成员都是海馨社区退休的阿姨,她们平均年龄65岁,最大的80多岁。大家每天奔走于困难居民家中,为他们排忧解难,让居民感受到来自社区的关爱。


    居民冯保全因病致残,行动不便,连买菜这样的小事都难以完成。每过一段时间,“妈妈帮帮团”的阿姨们便来到他家帮忙,这让冯保全感动不已,说阿姨们就像他的亲人一样。平日里,“妈妈帮帮团”的阿姨积极调解邻里矛盾、排查安全隐患、清洁小区卫生,全心全意为社区治理发挥着余热。


    为提升服务居民水平,海馨社区还上线开通了“海馨点点通”小程序,搭建起“居民点单、社区派单、志愿者接单”的服务模式。行动不便或时间不便的居民可通过小程序预约功能,获取非工作时间办理业务、公益服务等服务。平时居民点单想看电影,社区就会联系党员志愿者为居民在社区门口播放露天电影;有些独居、残疾老年人不会用手机办理退休年检认证,网格员便会上门帮助他们办理认证。针对行动不便的居民,上门义务理发、义诊等服务更是在社区实现了全覆盖。


    “服务群众没有终点,不断提升社区居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就是我们的使命。接下来,社区将紧紧围绕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目标任务,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一步一个脚印用心用情服务好社区居民,让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基层落地生根。”王玉静说。(记者郝飚)

    2022-10-21

  • 首 页  上一页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