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治区“担当作为好干部”裴汉军:扛起生命的重量

    正在进行手术的裴汉军。


    给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裴汉军打电话预约采访是在晚上十点多,他的同事说他还在手术台上,近十一点时他给记者回了电话,声音中透着疲惫。


    9月28日上午,记者在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三病区见到了这位患者口中的好大夫。“作为医生,要对患者、对生命负责;作为医院的干部,要干事担责,保证医生能够没有后顾之忧地投入到工作中。”刚刚获得自治区“担当作为好干部”荣誉称号的裴汉军,这样阐释“担当作为”。


    裴汉军2000年毕业于河北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他满怀对草原的向往和支援西部建设的豪情来到包医一附院。在北京协和医学院获得医学博士后以后,他放弃“北京专家”的身份和待遇,选择继续在包医一附院心内科当一名医生。裴汉军说,包头地区的心血管病人比较多,这种病起病急,没有时间选择到医疗资源更先进的地区,这里的病人需要他。


    在不断学习中,裴汉军在心脏介入手术卓有建树的基础上,率先在该市开展国内领先的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他把这项造福患者的高难度手术真正落地包头。


    “心内科经常要面对一些非常危重的病例,也经常面临着患者家属的质疑。在这种情况下,手术做不做?答案是请大家放心,我们做。这是医者担当,是医生对于社会责任的担当。”裴汉军经常说。


    “当地医院让准备后事,你们说能做手术,到底是为了做而做,还是有成功的把握?”几年前,一位老年患者被送到医院心内科。当时,患者因为心肌梗死面积大,加上肺部有严重的感染,出现了神志不清的情况,病情非常危急。面对家属的疑虑,裴汉军组织心内科和重症科医生全力救治。待患者病情逐渐平稳后,心内科团队成功将其闭塞的血管开通,植入了支架。经过22天治疗,患者痊愈出院。


    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去。裴汉军说,这并不是自负,而是一种能做敢做的责任与担当。


    病人家属范艳告诉记者:“我父亲突然检查出心梗,昨晚裴院长给做的手术,他医术精,态度又好,我们全家从心眼里感激他!”


    目前,裴汉军率领团队每年完成心脏介入手术接近2000例,在心血管病治疗领域赢得了患者认可。


    “你们只管专心救治患者,做好个人防护,其他一切责任由我承担!”在包头经历的几次疫情考验中,裴汉军作为主抓医疗工作的副院长,24小时值守在急诊、发热门诊一线。而他的这句话,让全体医护人员没有后顾之忧地全身心投入到治病救人工作中。疫情防控期间,没有一位患者因为“无核酸报告”“红黄码”“来自封控、管控区”或费用问题而影响医疗救治。


    “人命关天,先救人,马上安排手术!”今年初,一位健康码“红码”的妇女因“腹痛”从管控区被120救护车送到该医院,首诊医生迅速确诊为“宫外孕”。了解情况后,裴汉军果断拍板。


    “送负压手术室,还是用腹腔镜做?”又一个问题摆在裴汉军面前。按规定,管控区“红码”人员应该在负压手术室做,但负压手术室只能进行开腹手术,对患者日后生活质量影响较大。而用普通手术室的腹腔镜做,如果她感染了新冠病毒,那机器就得拆下来消毒,相当于报废,还有后续的很多责任。


    “当时这位妇女已经隔离了13天,还有一天就满14天了。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就要做出科学判断,而不是教条地恪守规定。”谈及疫情防控下的危重患者“防与救”时,裴汉军坚定地说,不能因为1%的不确定性就不敢下决定,一犹豫,病人就可能错过救治窗口期,这就需要医生要有担当,敢于为患者负责。


    最终,在裴汉军的组织下及时对患者进行了宫腔镜手术。术中发现出血已经超过2000毫升,极其凶险,医护人员最终将患者从死神手中抢回。


    像这样的拍板,数不清有多少次。“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在抢救病人的前提下,确保疫情防控不出错,这个顺序不能颠倒。医院的根本就是治病救人,‘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这是一条铁律。”这是裴汉军的信念,也是他传递给全院医护的信念。


    有担当是裴汉军的一面,同时医者仁心,又是他的另外一面。裴汉军的善良,在心内科三病区是非常有名的。三病区主任孙淑艳说:“有一次我早晨到病房,亲眼看见裴院长帮一位年老的、没人照顾的病人倒了满满一桶尿!”心内科护士王健告诉记者,从裴院长身上感受到最多的是他的责任心和爱心,他每做完一例手术,一定要回病房再看一眼,然后才回家。(记者宋阿男)

    2022-10-06
  • 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故事汇基层巡演启动

    新华社北京10月5日电近日,由中央文明办、中国文联主办,中国曲协承办的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故事汇基层巡演启动仪式暨首场演出在京举办。刘兰芳、闫淑萍、叮当、杨鲁平等曲艺名家奉献了精彩演出,以曲艺的形式集中展示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生动诠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营造浓厚氛围。


    首场演出节目以评书、快板、二人转、谐剧、四川清音、苏州评弹、京韵大鼓等南北曲种呈现,内容丰富、精彩纷呈。《天问》展现了航天领域的道德模范景海鹏、杨孟飞等坚守初心、攻坚克难,敬业奉献、报效祖国的高尚品格;《笑起来更好看》讲述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道德模范张伯礼、张定宇、汪勇等医者仁心、真情互助、守护人民生命健康的动人故事;《追光人》抒发了对“敦煌的女儿”樊锦诗择一事、终一生,为研究保护敦煌文化遗产倾尽心力的真情礼赞;《云岭红梅》赞咏“燃灯校长”张桂梅兴教办学、点亮乡村女孩求学梦想的大爱情怀……整台节目以浓厚的艺术魅力,生动演绎了道德模范荡人心弦、催人奋进的感人故事,立体丰满地呈现他们的精神追求和道德境界,在为人们带去艺术享受的同时,更让人们深受感召与鼓舞。


    据了解,本届巡演活动自去年11月面向全国广泛征集作品,在此基础上创新策划设计,40多位曲艺名家和新秀骨干积极参演,历经9个多月创作、打磨、排演,推出了一批优秀曲艺新作,进一步提升了巡演活动的吸引力感染力。


    首场演出后,巡演团队将组织示范演出和小分队演出,到城乡基层和群众身边,讲述道德模范故事,以先进榜样示范引领,为奋斗新时代、奋进新征程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道德支撑。

    2022-10-06
  • 马里小伙的“功夫梦”:动静之间,攻守有道

    图为赛杜练习中国武术。党田野摄


    中新网西安10月4日电题:马里小伙的“功夫梦”:动静之间,攻守有道


    中新网记者张一辰


    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武馆里的非洲小伙赛杜,招式之中显刚柔并济之美,动静之间展中国武术气韵。


    2018年,赛杜从马里来到中国求学,虽从小对中国武术钟爱有加,但能够远渡重洋到达自己“功夫梦”开始的地方,则让他感叹“是巧合也是命运”。


    “我很小的时候就喜欢中国功夫,主要是受到李小龙、成龙的电影影响。记得上小学的时候,周末社区经常播放露天电影,其中有很多是来自中国的‘功夫片’,我和小伙伴一边看一边模仿其中的武术动作。”赛杜谈起与中国武术“邂逅”的往事。


    随着赛杜对中国武术的热爱持续升温,他开始在家乡参加武术班进行研习。“当时的武术老师是马里人,虽然每天的锻炼令我对中国武术的认识逐渐清晰,但总觉得还是缺了点‘中国味’。”


    时间指向2016年,大学毕业后的赛杜偶然获悉,在巴马科(马里首都)的孔子学院学习汉语通过考试后,可以去中国留学。是在家乡的企业找份工作?还是去东方古国探寻功夫之道?答案已了解然于胸。从西非到东亚,从巴马科到西安,人未至但心已随。


    赛杜目前就读于长安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在他刚到西安时,此间的气候、饮食、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令其意识到自己的“东方之旅”并非坦途,然而,彼时汉语生涩的他,已迫不及待要与中国功夫“亲密接触”。“我报了一个‘正宗’的武术班,开始跟着中国的师父练习武术,一节课下来,我浑身酸痛。”赛杜直言,“原来真正的中国武术是这个样子。”


    作为赛杜的教练,马超长期致力于中国武术文化的传播,在他的众多“洋弟子”中,赛杜令他印象深刻。“在习武过程中,协调性、柔韧性往往是外国学生的‘短板’。为此,赛杜训练时非常认真,尽管有时训练量较大,他也从不缺席,这是意志力的体现。”


    如今,赛杜对于中国武术的理解早已不再局限于电影中的桥段,冲拳、劈掌、弓步……赛杜的一招一式行云流水,攻守有道。行走在西安的大街小巷,从大雁塔到钟鼓楼,从明城墙到碑林,赛杜愈发觉得自己融入这座城市的文化之中。


    “祖籍陕西韩城县,杏花村中有家园。”秦腔《三滴血》的经典唱词,赛杜已熟记于心,哼唱起来颇有“老陕”之韵。“我唱秦腔的时候,我会给家人发穿着戏服的照片,让他们了解西安当地的文化。”


    诚然,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无论是练武术还是唱秦腔,赛杜的中国朋友越来越多,汉语也越来越娴熟。


    “初来西安时,我觉得自己更像是一名游客,而今,我会说,我的未来或许就在眼前、就在这里。”赛杜如是说。(完)

    2022-10-05
  • 王乃勇:书法工作者不能在书房里孤芳自赏

    他从一个农村娃,一步步成长为多项全国荣誉加身的书法家,但他却称自己算不上书法家,只愿做一个传播书法艺术的“游击队员”,努力向乡村中小学推广书法艺术。在他看来,书法工作者不能在书房里孤芳自赏,一定要服务大众,服务社会,如此才能将书法艺术更好地传承下去。


    日前,第五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表彰大会在京举办。河南省新乡市书法家协会主席王乃勇,荣获“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


    王乃勇出生于农村,在书法方面并没有太多家学,与书法结缘非常偶然。儿时的一次春节,他的一位本家大爷写了毛泽东《卜算子·咏梅》的书法作品,并将其作为中堂悬挂于家中。两旁是“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对子。


    看到作品的那一刻,还是孩子的王乃勇,仿佛被一种无法言说的魔力击中。他双脚像被钉在了地上,一动也不动,双眼盯着墙上的作品,看得出了神。长大后,王乃勇才明白,那种力量就是中国书法艺术之美。


    那次偶然的机缘,引导王乃勇走上了钻研书法艺术之路。1984年,15岁的他考入中等师范学校。那所学校主要培养小学师资,要求学生写好“三笔字”(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在那里,王乃勇遇到他的书法启蒙老师傅万信,开始从颜体入手,系统学习书法。








    王乃勇光明图片


    求学阶段,和很多同龄人一样,王乃勇特别喜欢体育活动,尤爱长跑,常常一跑就是十几里,为此没少耽误书法课。启蒙老师傅万信对他说:“写书法能养人,能陪你到老。”王乃勇至今仍清楚地记得,老师当时委婉地提醒他,不要因为长跑而耽误了书法学习。


    从现在的观念看,学生当然应当文化和体育并重,但恩师所说的“书法能滋养人”,却加深了王乃勇对中国书法艺术的理解。


    1988年,留校工作的王乃勇,跟随冯志福、王海、刘森堂等书法家继续研习书法。冯志福指导他从唐楷转向魏碑,王海指导他学习颜体行书,刘森堂指导他研习草书。谈及当年的求学经历,王乃勇说:“老师们让我认识到,学习书法要下苦功夫,要努力达到五体皆能。”跟随三位老师同时学习书法的经历,让王乃勇后来成为中国书法界少有的在楷书、隶书、行书、草书等方面均获得了国家级奖项的书法家。


    “2006年,我从早年学习明清时代的书法转向学习二王,从写行草转向写大草。”吸取百家之长,让王乃勇的书法越写越好,他的作品从村里到县里,从县里到市里,最后从河南走向全国。


    王乃勇认为,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书法不是孤立存在的,与其他文艺形式关系密切,“书法是无声的音乐”“书画同源,中国画是写出来的”“草圣张旭从公孙大娘舞剑中得到启发,说明书法与舞蹈也有着内在的相似之处”。“从文学角度看,草书与诗词有相似的意境,诗词的内容常能与书法形成暗合。”他说,“写《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大江东去’,自然会呈现奔腾的激情,而传统诗词平仄的节奏,在书法家书写五律七律时也会有不同的体现。”


    王乃勇进一步强调,书法是形象艺术,有时在形式与主题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所以要努力探索书与文的协调统一,让书法与其他文艺形式相结合,突出书法作品的主题性,那样才能写出文质兼美的经典作品。


    在王乃勇看来,书法工作者要想写出好作品,首先要立德,也就是要做个好人,同时要对历代先贤心存敬畏之心,对书法事业心怀赤诚之心。同时,书法工作者不能在书房里孤芳自赏,书法要传承下去,就要服务大众,服务社会。


    为了把优秀的书法艺术传承下去,这些年,王乃勇积极参加书法教育和书法公益活动。汶川地震救灾义写、书心小学捐建、残疾人义写捐助……在很多书法公益活动现场,都能看到他的身影。他还经常走进社区、乡村,开展作品点评与创作辅导,组织举办书法作品展、公益大讲堂等书法艺术推广活动,努力让书法惠民、书法乐民。


    在王乃勇看来,书法学习有可能自学成才,但书法艺术的传承还是应该从娃娃抓起,离不开学校教育。“‘有书写经验缺文化知识’和‘有文化知识缺书写经验’都不利于书法艺术的传承。近几年,通过学校的书法教育,越来越多有文化又有实际书写经验的年轻人大量涌现,这说明中国书法后继有人了。”他说。


    王乃勇的书法作品,曾参加数十次全国性书法展,先后获得中国书法兰亭奖、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作品展全国奖、首届全国行书艺术大展一等奖、全国隶书艺术大展一等奖等诸多荣誉。但是,他仍然称自己算不上书法家,只愿意做一个传播书法艺术的“游击队员”。


    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一些农村中小学,书法师资缺乏,不具备开设书法课的条件,王乃勇便发动各级书法家协会会员与乡村教师们一对一“配对帮扶”,目前已在河南、湖北、广东、海南等多个省份开展中小学书法教师培训,为不少学校的书法教育解决了“缺老师”的难题。“我的愿望很简单,就是要把喜欢书法的年轻人带起来。”王乃勇说。

    2022-10-05
  • 全区加强国庆假期公路保通保畅工作

    9月29日,自治区交通运输厅召开调度会,安排部署国庆假期及党的二十大前后公路交通疫情防控、保通保畅和安全生产工作。

    会议指出,加强重点区域、重点领域疫情防控,抓实各领域关键部位、关键环节问题整改,完善疫情防控措施和应急预案,做到不留死角全覆盖。同时加强进京道路客运管理,严格落实远端查验要求,发生疫情及时按照相关规定进行熔断。

    会议强调,全力以赴加强公路保通保畅,以易拥堵收费站和路段为重点,提前制定疏堵保畅、出行服务工作措施,科学设置公路防疫检查点,加派查验人员,优化检测流程,提高检测效率,最大限度减少因防疫检测造成车辆拥堵。同时加大路网运行监测预警力度,及时发布路况信息,引导车辆合理选择出行路线;及时研判可能发生拥堵的路段,提前对驶入车辆分流引导。加强路域环境整治,持续提升公路出行服务水平。

    会议强调,坚决守住公路安全生产底线,提高节日期间公路巡查频次,加强边通车边施工、桥梁隧道、“两客一危”等重点路段、设施和重点营运车辆安全监管,从严查处超限超载等非法违规经营行为,为广大群众节日出行营造安全畅通的交通环境。(记者高慧)

    2022-10-01
  • 青年企业家汇聚一堂话发展

    “为农牧民提供更加优质的草种及牧草服务,助力内蒙古草业、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是我们青年企业家的使命。”新当选内蒙古青年企业家协会副会长的内蒙古草都股份公司董事长李国才说。


    9月28日,在自治区团委指导下,“喜迎二十大、奋进新征程、永远跟党走”内蒙古自治区青年企业家协会第十二次会员代表大会在呼和浩特市举行。


    本届内蒙古青年企业家协会会员达400多名。会场上,青年企业家协会会员代表认真学习了《关于进一步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大家深入交流,座谈学习,互促互进,表示要以实际行动,唱响“热爱内蒙古、建设内蒙古——我为北疆添光彩”青春旋律,助力内蒙古经济高质量发展。(记者赵曦)

    2022-09-30
  • 邓郁:把居民的事儿时刻放心上

    她走出大学门,就走进了社区,在这个小舞台上,她用自己的青春热血,联结起了百姓的“大民生”,用心服务社区,用情凝聚辖区企事业共建单位和社会组织、党员干部、居民群众。在12年的社区工作经历中,她架起一座党和政府联系社区群众的“连心桥”。


    她就是准格尔旗薛家湾镇迎泽街道南苑社区党委书记、主任邓郁。


    她这名社区党委书记,肩上的担子可不轻,服务着辖区5871户居民,老老少少的事儿都得记在心头。


    “老百姓的小事都是民生大事。”邓郁的心中总是牵挂着辖区群众的大事小情。南苑社区是典型的移民社区,居民大部分为矿区移民及进城务工人员,居民组成复杂、新旧小区交错、物业公司管理推动难。面对困难和问题,邓郁和社区“两委”班子成员广泛听取居民代表、物业公司负责人、楼栋长等各方意见建议,从整治小区环境入手,清理了长期堆放的垃圾,整治了“小区菜市场”乱摆乱放现象,摘掉脏乱差的“印象标签”。同时,邓郁通过走访调研、倾听民意等多种渠道和方式,探索出符合自己社区实际的“以党组织为核心、组织共建、大事共议、平安共管、文明共创、服务共享”的“一核五共”党建服务发展模式,服务成效显著。社区开展了一系列符合党员群众需求的为民服务项目,如“家有好邻”邻里融合服务项目、“携手青苗与爱同行”青少年服务项目、“暮色年华”为老服务项目等,为建设和谐社区奠定坚实基础。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邓郁主动请战,提早40多天结束产假,组建社区网格战斗先锋队,带领社区工作者守护一方平安。勇担重任,不畏困难履行使命。邓郁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本色,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精心组织,靠前指挥,带领社区党员干部群众合理规划安排各小区的防控检测点,建立小区疫情防控最重要的一道关口;驻守卡点,不仅要满足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还要缓解其紧张心理。


    邓郁十年如一日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不断探索社区建设与治理方式方法,开展为民服务。走进新时代,踏入新征程,邓郁表示,她将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忠诚实践者和服务社区居民的暖心人。(记者王玉琢)

    2022-09-30
  • 巴特尔:做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

    巴特尔整装待发,准备赶赴救援现场。


    “快!带好装备,上车!”一天夜晚,伴随着警灯闪烁,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南二环路消防救援站站长巴特尔率领6名队员奔赴12公里以外的救援现场。


    这样的夜晚,对于巴特尔来说已是常态。4000多个日日夜夜,4500多次生死考验,是他15年来坚守消防救援一线的真实写照。


    巴特尔出生于英雄家庭,奶奶是“感动草原十杰母亲”,父亲是壮烈牺牲的消防烈士,母亲是全国柔道冠军,姑姑是扎根基层的消防警官。


    巴特尔出生不久,父亲就因解救深井下的遇险群众不幸牺牲。父亲留给他最大的“财富”,就是一本厚厚的日记。


    “像雷锋那样,永远做人民的勤务员,为党的事业奉献自己的一生。”扉页的这句话深深印在巴特尔的心中。


    长大后,面临的人生第一次重大选择,是就读体育学院还是当消防兵?17岁的巴特尔决定,当一名像父亲一样的消防兵。


    15年来,巴特尔荣立个人二等功2次、三等功2次,获得“全国119消防先进个人”“全国应急管理系统先进工作者”“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北疆楷模”“全区优秀共产党员”等多项荣誉。


    “灭火救援靠的是集体的力量,这些荣誉属于每一名消防员,我只做了分内工作。”在巴特尔心中,人民群众的认可是对他最大的褒奖。


    巴特尔至今仍记得第一次进入火场的场景。紧张自不必说,因为没有经验还心急,没开始工作,先摔了一跤。最终在指导员的带领下,大家分工合作,大火被迅速扑灭。此时,围观的群众纷纷感叹:“要不是消防员及时赶到,这房子可就烧没了!”“还得是人家专业消防队,这么快就把大火扑灭了”。


    “听到大家发自内心的认可,就觉得心里无比踏实和自豪。”巴特尔说,正是有狼狈的第一次出警,才让他真正懂得了父亲,认识到自己从事消防救援事业的意义。


    从那一天起,巴特尔就时刻牢记自己是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要自觉做党和人民利益的坚定维护者。


    2009年,在处置赤峰市制药厂氨气泄漏事件时,他义无反顾冲向一线,为了让受困群众尽快脱离险境,他和战友把空气呼吸器让给群众,自己却中毒昏迷被抢救了两天两夜。那次事故中,巴特尔和战友们共营救中毒人员170多人,现场疏散群众6480余人。


    2018年,呼和浩特市某葡萄糖厂发生火灾,巴特尔带领灭火攻坚组毅然冲进火海。浓烟烈火中,铁质长廊被炙烤得滚烫,支撑厂房的铁柱随时可能断裂。巴特尔趴在廊上,用胸口压住水枪对着火点猛攻,回绝队员们的轮换请求,历经6个多小时鏖战,最终成功将大火扑灭。


    2020年,在呼和浩特白塔机场执行北京国际航班分流任务时,巴特尔主动挑起备降隔离点驻勤重担。在被确诊为肠梗阻、医生建议手术的情况下,他拒绝手术治疗,仅靠服药维持,连续115天坚守抗疫一线,圆满完成任务。


    ……


    一次次在火光中出生入死,一次次在险境中拯救生命,巴特尔在生与死的严峻考验中从一名消防员成长为灭火救援一线的指挥员。


    “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这是他常常教导消防员的一句话。“干消防的,没有真本领,就闯不过‘火焰山’!”。只有本领过硬,才能担当起党和人民交给的各项任务。


    为此,他苦练基本功,精研灭火救援技术、战术,把自己打造成闻名全区的消防救援队伍的“拼命三郎”和业务能手。他独立研发的“内攻灭火3人班组战法”“狭小空间破拆搜救技术”被广泛推广;他总结历次参加灭火救援行动的经验教训,写下20余本“火场日记”,成为支队开展战例研讨和复盘推演的“工具书”。


    前不久,巴特尔当选党的二十大代表。


    “当选党代表,我感到无比骄傲、无比自豪、无上光荣。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坚定信心、扎根本职,在人民群众最需要的时候不畏艰险、冲锋在前,永远做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巴特尔说。(记者安寅东)

    2022-09-29
  • 内蒙古自治区阿巴嘎旗萨如拉图雅嘎查牧民廷·巴特尔 “我想用我的一生来建设草原”(二十大代表风采)

    廷·巴特尔在自家草场上。新华社记者刘磊摄


    走进内蒙古自治区阿巴嘎旗萨如拉图雅嘎查牧民、党支部原书记廷·巴特尔家的牧场,可以看到3栋房子。两栋小的,分别是卧室和厨房兼客厅。最大的那栋,是牧民培训学校。“学校是旗里建的,我主要给大家讲增收致富和草原保护。”廷·巴特尔一直坚持免费授课,培训学校成立以来,每年有上万名牧民来这里学习交流。


    廷·巴特尔是开国少将廷懋的儿子。1974年,19岁的廷·巴特尔高中毕业后,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来到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萨如拉图雅嘎查插队。当时牧区的生活相当艰苦。“牧民支个铁架子,用牛粪烧饭,烟熏火燎的。”虽然时隔近50年,但廷·巴特尔依然对刚到这里的情景记忆犹新。


    “要让牧民过上好日子!”廷·巴特尔立下誓言,为此,他多次放弃返城机会,扎根牧区,带领当地牧民发展。上世纪80年代初,嘎查分自留畜时,时任嘎查长的廷·巴特尔定了条规矩:知青不能养自留畜。当时知青只剩他一个,这条规矩实际就是管他自己的。后来,推行草畜双承包,他让牧民先挑选草场和牛羊,把最差的草场、最瘦小的牛羊留给自己。


    从1993年到2018年,廷·巴特尔一直担任萨如拉图雅嘎查党支部书记。他自学畜牧知识,勤劳肯干,家里的羊长得快、产仔多,还很少生病。但是时间长了,廷·巴特尔发现,超载放牧加剧了草原退化。“养1头牛4条腿,养5只羊20个蹄子。但是,5只羊却赶不上1头牛的收益,而且对草原的伤害更大。”于是,廷·巴特尔把羊卖掉,换成了牛。在他的示范下,全嘎查牧民开始实行“减羊增牛”。通过划区轮牧、科学养殖等方式,他带领牧民们走出一条草原增绿与牧民增收的双赢之路。


    2018年卸任党支部书记前,廷·巴特尔每年都将自己的一部分牲畜赠送给嘎查的贫困户。卸任时,他还把自己的一些资产分给牧民。


    “最美奋斗者”“七一勋章”……一个个荣誉是对廷·巴特尔的肯定。今年,他光荣当选党的二十大代表。


    廷·巴特尔始终不忘初心:“我想用我的一生来建设草原,带领牧民群众过上更幸福的生活。”

    2022-09-29
  • 甘肃省兰州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队大气执法科科长马青——“守护好兰州的蓝天”(奋斗者正青春)

    一早醒来,首先打开手机查看兰州当日空气质量指标;一出家门,习惯性地仰头看看天空蓝不蓝。“蓝天白云,是我的工作目标,也是生活追求。两者合一,辛苦并快乐着。”马青说。


    36岁的马青是甘肃省兰州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队大气执法科科长。14年来,她和同事们走遍兰州重点工业企业,紧盯污染物排放,用心用情做好生态环境监察工作,为兰州的蓝天白云不懈奋斗。


    马青是兰州人,在外地读大学时,兰州的空气质量一直不太好。因为学的是资源环境与城市规划管理专业,同学们在谈起兰州污染现象时调侃她说:“马青,你任重道远呢。”说者无意,马青却暗下决心,将来要为兰州的环境保护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


    正是在这股心劲的激励下,走上环境监察岗位的马青不畏艰苦,奋力攻坚。她时常爬上几十米高的烟囱,探查大大小小的排污沟,检测企业污染物排放。有的企业在山里,单程就要跑150公里。有时刚下班回到家,遇上紧急任务就要连夜出动。


    环境执法是项“苦差事”。兰州历史较久的企业设备老旧,跑冒滴漏现象比较严重,企业常有畏难和委屈情绪。环保系统开始驻厂监察工作后,马青和同事们迎难而上,进驻厂子里协助企业更新设备,凭着“死磕到底”的精神啃下了一块块硬骨头。


    “企业从最开始的被动接受整改,到如今主动积极作为,环保意识不断提升。”马青说,从一个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者的视角,看到十几年来企业的变化、兰州的变化,自己打心眼里高兴。


    近年来,经过兰州市上上下下齐心协力、攻坚克难,兰州的蓝天越来越多。


    打铁还需自身硬。“要从学生做起,进到哪个厂就要成为哪个方面的专家。”这是马青入职后,“师傅”向她提出的第一个要求。环保法规推陈出新、企业环保设备更新换代,参加工作以来,马青从未停止过学习。


    “基本都是自学,除了系统内部组织的培训、单位里的讨论交流,我还买了很多专业书籍,了解产污节点才能更好地监督企业。”马青说。去年她代表甘肃省参加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系统执法讲课比赛,她说,“进行环保执法检查,必须掌握最新的法律规定,并且熟悉企业的生产工艺,不然就没法工作。”


    有的企业管网错综复杂,马青一头扎进去,一笔一画画出工厂生产流程图,标注出可能产生污染物的环节作为监管重点,把原来对排污口的监管前移到整个生产过程。有时马青采用通过原料投入量来推算排污量的办法,与企业上报的数据进行核对,作出的处罚决定让企业心服口服。


    一旦发现企业有环保违法行为,马青总是一查到底,直至污染问题彻底解决。兰州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队队长郭金魁说,马青工作出色,就在于有不怕苦、勤钻研、有担当、敢负责的作为和精神。


    马青常在给年轻人培训时讲起多年前的一件小事:有一年冬天,她接到群众投诉,马上和同事们开车前往现场,处理结束后看见停车场管理员提着热水、拿着抹布,把环保执法车给洗了,还坚决不要钱。“那一刻,觉得再累再难也都值了。”马青说。


    天蓝了,水清了,空气清新了,百姓的获得感增强了,对环保工作的满意度也上升了。2019年,马青被授予第九届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称号。


    在她的感染和带动下,科室里的年轻人也都勇挑担子、充满干劲。“对我们环保工作者来说,如今的蓝天白云,是一份让人喜悦的成就,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郭金魁表示。


    “从入职那天起,我就把这份工作当成一辈子的事业来做。我要和同事们继续努力,守护好兰州的蓝天,让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越来越强。”马青说。

    2022-09-28
  • 【奋斗者 正青春】三代科研人在“专精特新”领域“披荆斩棘”

    央广网宁波9月28日消息(记者张雯雯)在宁波这座“隐形冠军”之城,星罗棋布聚集着大量“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位于宁波海曙的宁波曙翔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曙翔”)便是其中之一。在机声隆隆的车间里,“90后”“80后”“70后”的三代科研人,突破年龄圈层限制,勇闯“技术无人区”,在宁波民企充满活力的产业舞台上,勾勒出一幅科研版“披荆斩棘的哥哥”人物群像图。


    作为曙翔公司的一名“95后”工程师,洪锦放在新材料领域是一名十足的“小鲜肉”。2020年硕士毕业于天津工业大学后,出于看好崛起的“小巨人”企业的前景,洪锦放进入了这家深耕军工新材料的宁波“单项冠军”培育企业。


    但在科研路上潜心摸索之时,洪锦放也面临着“成长的烦恼”。“就在其他同学纷纷毕业,并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研究成果之时,我却还在‘坐冷板凳’。”洪锦放坦言,“由于新材料研发通常需要‘十年磨一剑’,我参与的项目虽已在试制阶段,但仍要经历一段沉寂期,而这期间,还要顶住发论文、评职称、出成果的压力,倏忽之间,便‘三十而已’了。”





    技术人员对日照效应检测系统进行测试(央广网发通讯员供图)


    虽然被实验“虐”了千百遍,但洪锦放表示,在薪酬体系、业绩考核、职称申报等方面,民企的机制更为灵活创新。“比如,民营企业中技术人员的发明专利、职业技能等均可作为职称评审内容,这鼓励了年轻的技术员甘坐‘冷板凳’、敢啃‘硬骨头’。”洪锦放希望在这一“硬核”平台上,能解锁更多“卡脖子”难题,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而对于“80后”的顾喜双而言,虽然在科研领域仍是年轻“后浪”,却已小露头角。在他的办公室内,有一面由二十余张证书组成的“专利墙”。从国防科技大学硕士毕业后,手握数个专利瞄准细分领域的顾喜双,走进了曙翔公司的大门。


    指着一款“不起眼”的铁路垫板,顾喜双介绍道:“我主要参与设计的这款产品,能使垫板低温静刚度变化率从20%降到7%,让铁轨在严寒与常温下状态基本保持一致。以前该产品还要从国外进口,但如今我们不仅提高了标准,还贴上了‘中国制造’的标签。”


    为深耕一线,顾喜双还将办公室搬到了车间内,一头“埋”进生产研发中。在忙碌的生产线旁,顾喜双表示:“相较于科研院所侧重于课题研究,企业项目则更灵活高效,主要表现在项目周期短、市场反应快、产业需求紧、成果转化率高。我将把学问做在车间里、将论文写在大地上,助力更多科技成果‘落地’。”


    同样,从曾经的“科研青椒”到如今的“教授级高工”,1974年出生的张雄军多次在企业舞台迎来“高光时刻”。他认为,在科技创新版图中,科研院所、大型国企“挑大梁”,而民营企业也是其中的“生力军”。“以曙翔为例,就有投资2亿元建设的光电实验室等高新技术平台,先进的研发设备与丰富的技术积累,能吸引诸多优秀年轻研究人员加入,让产业化想法得到快速‘孵化’。”


    然而,在科研这条“荆棘路”上,有人在探索中“沉醉不知归路”,亦有人耐不住成长通道窄、事务负担重、年龄焦虑大等“精神内耗”,“山回路转不见君”。


    “为更好地留住人才、激发活力,公司设置了技术、管理这两条平行的成长‘赛道’,相比科研院所,能有更加多元的选择。”张雄军以自己“技而优则仕”的故事为例说道,“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毕业后,我开始作为负责人组建团队、攻关项目、开拓市场、联络客户,从实验室走出化身‘空中飞人’,走向了技术管理的道路。”


    “项目经理”台前发光,“技术专家”亦能幕后“出圈”。张雄军介绍,公司不仅对入职科研岗位的博士毕业生、博士后给予经费支持,在人才晋升方面,也积极打破传统职称、资历要求上的束缚,突出实绩与能力,让不同年龄层的研究人员“减负”前行、强化内功。


    今年52岁的韦钢,自日本新潟大学博士毕业后,依旧“两点一线”地往返于车间与办公室。“专精特新企业,往往‘于无声处听惊雷’,研究人员也是如此。技术赛道很长,沉淀深耕、专注攻坚,才能打破‘年龄焦虑’,在科研道路上乘风破浪、披荆斩棘。”韦钢沉声道。

    2022-09-28
  • 自治区“担当作为好干部”布和巴雅尔:为了心中的“天边草原”

    布和巴雅尔(左)深入贝尔苏木贝尔嘎查北疆红色堡垒户图门家调研稳边固边工作。


    经过多个岗位的历练,2016年盛夏,时任呼伦贝尔市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的布和巴雅尔又一次回到了魂牵梦绕的大草原——被组织选派到了新巴尔虎右旗工作。


    从新巴尔虎右旗委副书记,到旗长、旗委书记,6年中,布和巴雅尔扎根草原、担当作为,为边疆地区的稳定和发展贡献力量。


    有着“天边草原”美誉的新右旗是地处边疆的牧业大旗。为了推进牧区现代化建设,布和巴雅尔等人多方积极争取,2019年,新右旗成为自治区首批牧区现代化建设试点旗之一。


    3年来,新右旗紧密结合牧区特点和实际,探索生态、生产、生活与草原文化传承协同发展新模式,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打造了“芒来”“七村”两种发展模式,组建完成了19个试点嘎查合作社,入社牧户达1900户。各合作社整合草场300万亩、牲畜3.6万头只,全旗畜牧业发展动能和活力得到有效激发,牧民的收入不断增加,组织化程度显著提高。


    营商环境是一个地方政治生态、社会生态的综合反映。结合旗情实际,新右旗确立了“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全力稳增长、补短板、挖潜力、增优势,打造旗域经济高质量增长极”的工作思路。布和巴雅尔引导全旗党员领导干部凝心聚力打造最优营商环境,以“跳起摘桃”的奋进姿态,加大项目争跑和招商引资力度,扎实推动了今年10个市级重点项目落地见效,积极谋划实施了38个旗级重点项目。


    作为旗里的“一把手”,布和巴雅尔经常轻车简从,深入政务服务大厅、厂矿企业、小微企业,与群众和企业业主面对面沟通,征求意见和建议,倾听企业和群众的呼声。布和巴雅尔经常对党员干部讲:“我们服务好企业就是服务人民群众,我们把腿跑断了、嘴皮磨烂了,只要企业和老百姓方便了,就值。”


    在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优质化、均等化中,新右旗“蒙速办”注册率、电子签章制作和签章率排名呼伦贝尔市第一;全旗推进政务服务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间、优流程,申请材料减少了11%,证明材料减少了25%,办理时限缩短了15%,跑动次数减少了30%。


    布和巴雅尔认为,治理好一方水土,才能造福一方百姓。呼伦湖西岸位于新右旗境内,2017年以来,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批示要求,布和巴雅尔和旗委、政府一班人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全力以赴投身于呼伦湖综合治理工作。几年来,新右旗全面完成了移民搬迁、饮水安全、环湖沙地治理、周边景区拆除等9项工程,呼伦湖水域面积由2015年的2030平方公里增加到今年的2243平方公里,水质评价指标达到了地表水V类标准,周边生物多样性得到显著提升。


    新右旗地处中俄蒙三国交界,也经受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严峻考验。2021年11月,当毗邻的满洲里市突发疫情输入新右旗,在自治区参加重要会议的布和巴雅尔第一时间赶回旗里。


    在抗疫的日子里,布和巴雅尔向险而行,带领全旗干部群众共赴抗疫一线。指挥部有他繁忙的身影,卡口有他关怀的声音,隔离场所有他奔波的足迹……经过1个月的艰苦奋战,新右旗广大干部群众用最小的代价和最短的时间战胜了疫情,共同筑起疫情防控的牢固防线。(记者李玉琢)

    2022-09-27

  • 首 页  上一页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