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净利润同比增长10.2% 中国电信半年度拟分红131亿元

    8月8日晚,中国电信在三大运营商中率先披露上半年成绩单。今年上半年,中国电信实现营业收入2587亿元,同比增长7.7%,其中服务收入2360亿元,同比增长6.6%,持续高于行业增幅;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01.5亿元,同比增长10.2%。

    在充分考虑股东回报、公司盈利情况、现金流水平及未来发展资金需求后,公司董事会决定按照2023年上半年归属于股东净利润201.5亿元的65%向全体股东分配股息,合计派发股息131亿元。现金分红占净利润比例和现金分红额度均创下中期派息新高。

    按照截至6月30日公司总股本测算,中国电信将向全体股东派发每股0.1432元股息(含税)。

    记者注意到,本次派息是中国电信A股上市以来的第二次年中分红。2022年的首次中期派息,公司分红额度为当期净利润的60%,共派发109.81亿元。中国电信曾在2021年对派息政策进行调整,除了自2022年起宣派中期股息外,还提出将在A股发行上市后3年内,逐步将每年以现金方式分配的利润提升至当年度公司股东应占利润的70%以上。

    今年上半年,中国电信产业数字化业务保持快速发展趋势,收入达到688亿元,同比增长16.7%,占服务收入比达到29.2%,提升2.6个百分点。其中,天翼云收入达到459亿元,同比增长63.4%。

    “天翼云2023年力争实现千亿营收的目标不会动摇。”谈到天翼云下半年的经营目标时,中国电信董事长柯瑞文在业绩说明会上表示。

    据了解,天翼云目前保持公有云IaaS及公有云IaaS+PaaS国内市场三强和政务公有云基础设施第一、全球运营商云第一的地位。谈及云厂商的价格战,柯瑞文表示,价格是云服务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的决定性因素,更重要的是为客户提供综合信息服务的能力,更好满足客户需求。

    柯瑞文表示,公司将进一步完善国云框架建设,加快通算、智算、超算一体化算力中心建设,全方位强化天翼云能力和优势,巩固头部云服务商的市场地位。

    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2023年上半年通信业经济运行情况》,上半年,我国通信业整体运行平稳,5G、千兆光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网络连接用户规模持续扩大,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较快增长。电信业务收入平稳增长,累计完成8688亿元,同比增长6.2%。

    上半年,中国电信移动通信服务收入达到1016亿元,同比增长2.7%,其中移动增值及应用收入达到154亿元,同比增长19.4%,5G套餐用户渗透率达到73.4%,较2022年底的68.5%的渗透率提升了近5个百分点。

    此外,中国电信积极参与“东数西算”工程,加快推进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在内蒙古、贵州、宁夏等地建设公共智算中心,在31个省份部署推理池,上半年智算新增1.8EFLOPS(每秒浮点运算次数),达到4.7EFLOPS,增幅为62%;通用算力新增0.6EFLOPS,达到3.7EFLOPS,增幅为19%。

    研发方面,围绕云计算、AI、安全、量子、平台和网络等重点领域,加大科技创新研发投入,研发费用同比增长27.2%。

    柯瑞文表示,面对新形势新机遇,中国电信将坚定并全面深入实施云改数转战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高创新成果产出和转化效率,加快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升级,提升安全服务能力,持续强化价值经营,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助力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全面深化企业改革,不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核心功能,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

    2023-08-11
  • 储能产业迎来政策密集支持 产业链企业加快IPO步伐

    8月8日,拟在科创板上市的储能企业沃太能源,更新上市申请审核动态,就上交所的审核问询函进行回复。今年以来,储能企业纷纷刷新IPO“进度条”,加速拥抱资本市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超百家储能产业链相关企业排队冲刺IPO。从目的地来看,33家企业拟赴上交所IPO,48家企业拟赴深交所IPO,17家拟赴北交所IPO,2家拟赴港交所IPO。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研究经理孙佳为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随着储能装机规模快速增长,储能产业链企业看好储能业务的长期增长。但产能的提升需要持续的资金投入,通过资本的催化,提前进行上市布局,可以获得较低的融资成本以及优质的客户资源。

    资本成业务扩张催化剂

    正在冲刺上市的储能企业,首发上市募集资金用途大多集中在储能项目的扩产、研发中心建设;从主营业务定位于储能产业链的企业来看,大多为储能产业链细分领域的行业龙头。

    巨丰投顾高级投资顾问于晓明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由于储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增长,储能企业通过IPO融资可以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加速技术研发和产业扩张。

    从产业端来看,储能行业规模化发展催生市场需求,初创企业获得各方资本加码投资。今年以来,多起储能企业融资事件的金额都在亿元以上。其中,专注于双碳赛道的百亿元级投资基金,以及聚焦于清洁能源方向的风投机构,纷纷加大对储能行业的投资力度。

    真锂研究首席分析师墨柯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目前正在排队IPO的储能产业链企业,大部分属于市场驱动型,预计后续IPO项目会逐步侧重细分赛道。

    “目前储能产业正处于规模化发展阶段,产业链内企业储能业务快速增长,不少跨界企业亦涌入储能赛道。”孙佳为表示,资本正是储能企业业务扩张的催化剂,预计未来筹备IPO的储能企业会越来越多。

    政策支持是主要驱动力

    储能企业在资本市场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持。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统计,2021年至2023年上半年,国家及地方出台储能直接相关政策约1170项。从今年上半年情况看,270余项储能支持政策密集发布,包括国家层面政策19项,涉及储能示范应用、规范管理、电价改革等方面。

    8月份以来,各地推出的配套储能设施的财政补贴、允许独立储能企业参与电力市场等政策细则陆续发布。例如,8月4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河南省支持重大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若干政策》的通知,其中指出,对配套建设储能规模在1000千瓦时以上储能设施的,省财政给予一次性奖励。8月2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的《新疆电力市场独立储能参与中长期交易实施细则(暂行)》提出,独立储能企业可作为独立市场主体参与电力市场。

    从应用场景来看,目前国内储能按照大的应用场景分为电源侧,电网侧以及用户侧。其中,强制配储政策成为电源侧储能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光伏组件自动化生产线制造商金辰股份常务副总裁祁海珅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在“双碳”战略目标的背景下,要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储能是必不可少的电力基础设施。新能源的发电有间接性和不稳定性等特点,目前部分省份强制配储是为了更好地进行电力消纳、保障电网安全。

    “随着储能系统成本的持续下降,部分省份的独立储能项目已经初显经济性,其来源包括容量租赁、调峰或现货套利、容量补偿收益等。”孙佳为表示,长期来看,随着新能源发电占比逐步提高以及电力市场的日趋完善,储能将从成本项变成资产项。

    展望未来,于晓明表示,为解决商业模式尚不完善的问题,需要进一步通过政策和法规鼓励储能产业发展,技术创新降低成本、进一步提高效率和可靠性,为储能产业链的商业模式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和机遇。

    2023-08-10
  • 甘源食品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近两倍 行业流量红利或延续

    近期多家休闲食品类上市公司发布半年度业绩,频频报喜。8月9日晚间,甘源食品发布2023年度半年报,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8.26亿元,同比增长34.57%;净利润为1.2亿元,同比增长190.92%。业内人士认为,当前零食量贩门店快速发展,流量红利有望持续3年至4年。

    持续优化产品结构

    总部位于江西萍乡的甘源食品,自设立以来一直专注于休闲食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现已发展成为豆类炒货、调味坚果仁和膨化烘焙类为主导的休闲食品生产企业。

    今年1至6月,甘源食品基本每股收益为1.30元。公告显示,公司持续优化产品结构,同步推动线上和线下渠道发展,并进一步加深与零食量贩店、商超会员店的系统合作,开辟了新的业绩增长点。

    甘源食品的销售模式主要以经销为主,电商为辅。上半年,经销模式的营业收入占比为82.31%,电商模式占比为15.05%。

    甘源食品称,经过多年的布局,公司逐步建立了完善的营销渠道,搭建了线下线上相融合的全渠道平台。公司线下终端拥有超过一千家稳定高效的经销商队伍,终端门店覆盖大卖场、高端会员店、超市、零食量贩店、连锁便利店、生鲜水果店、交通站等多个场景,实现了从核心商圈到流通门店的多层次覆盖。在线上渠道方面,公司入驻了包括天猫、京东、拼多多、抖音、快手等电商平台,同时大力开展线上直播等新渠道模式,借助线上的用户传播规模效应,不断扩大品牌的认知群体。

    分产品来看,综合果仁及豆果系列占公司营收比重最高,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3亿元,此外依次为青豌豆系列、瓜子仁系列、蚕豆系列等。

    分地区来看,华东是甘源食品渗透最深的市场,占上半年公司营收比重近两成,销售金额同比增长47.37%。此外,依次为华北、电商、华中、西南、华南等地市场。其中,华北市场同比增速最快,销售金额同比增长50.77%。

    休闲食品公司业绩向好

    对于甘源食品的半年报,中信建投称,当前公司覆盖区域存在较大提升空间,产品矩阵完善和渠道扩张助力公司快速发展。公司进入到山姆会员店、零食很忙等渠道,不仅为公司带来增量收入,更带来了更广泛的消费人群。经过几个季度的努力,公司产品和渠道理顺,已经驶入快速发展阶段,收入持续增长,业绩稳步向上,规模效应逐步体现。

    除甘源食品外,已发布上半年业绩的休闲食品公司业绩普遍表现优异。比如,盐津铺子公告称,2023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8.94亿元,同比增长56.54%(调整后);净利润为2.46亿元,同比增长90.69%。周黑鸭预计2023年上半年净利润在9000万元至1.1亿元之间,而2022年同期为1840万元。

    盐津铺子称,2023年1至6月,公司多个渠道、多个品类实现快速发展。公司聚焦辣卤零食、深海零食、休闲烘焙、薯类零食、蛋类零食、蒟蒻果冻、果干坚果等七大核心品类;全力打磨供应链,精进升级产品力,完善“产品+渠道”双轮驱动增长模式,努力实现“产品领先+效率驱动”。

    中信建投表示,休闲零食行业经历“大流通-商超-专营店-电商-量贩店”五轮渠道变革,每一次渠道变革都涌现出了一批新兴快速成长的零食公司,原有的大体量零食公司凭借强品牌力和品类更新选代也能穿越周期。当前零食量贩门店快速发展,本质做的是提高供应链效率的事情,凭借“高坪效+高周转+标准化”实现单店扩张,流量红利有望持续3至4年。

    2023-08-10
  • 多资产类型基础设施REITs加速“上新”

    作为盘活存量资产的重要方式之一,基础设施REITs有效连接了实体经济和资本市场,既是基础设施领域也是金融领域的一项重要创新。今年以来,多资产类型的基础设施REITs项目拓展如火如荼,各类市场机构活跃度不断提升。

    国内公募REITs(C-REITs)市场7月收益情况



    数据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消费基础设施REITs渐行渐近

    “目前消费基础设施项目都在积极推进中,尽管具体落地时间暂时无法确定,但市场参与各方都抱有很大期待。”有业内人士表示。市场机构参与活跃度持续提升的背后,来自政策监管层面鼓励信号的释放成为重要支撑。

    今年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证监会等纷纷围绕消费基础设施公募REITs项目密集发声。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规范高效做好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项目申报推荐工作的通知》,研究支持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的消费基础设施发行基础设施REITs。优先支持百货商场、购物中心、农贸市场等城乡商业网点项目,保障基本民生的社区商业项目发行基础设施REITs;7月中旬,商务部等13个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促进家居消费若干措施的通知》中提到,支持符合条件的家居卖场等商业网点项目发行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7月下旬,证监会在召开的2023年系统年中工作座谈会中就提出“抓紧推动消费基础设施等新类型公募REITs(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项目落地”。

    业内人士表示,对于REITs市场而言,新类型REITs的发行上市能够推动市场持续扩容增类,同时丰富投资者可投标的。将消费基础设施资产纳入REITs试点范围,也有助于进一步引入社会资本更多参与线下消费场景投资。

    华夏基金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消费基础设施REITs落地的意义及紧迫性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消费基础设施REITs是落实扩大内需战略并支持国内消费的重要举措,推动消费基础设施REITs发展,能够实现以投资带动消费,惠及民生同时服务实体经济;其次,发行消费类基础设施REITs有助于盘活存量资产并优化投融资模式,从而提升消费的空间载体,改善消费条件,优化消费场景;再次,消费基础设施REITs的发行能够增加投资者的投资范围,帮助投资者优化资产配置,提高市场流动性,从而吸引更多资金投入REITs市场,推动整个REITs市场的发展。

    相关领域企业也已经行动起来,各项申报发行工作稳步推进。截至目前,已有多家上市公司发布公告表示将筹划发行消费基础设施REITs。百联股份公告称,公司作为原始权益人,拟以项目公司持有的坐落于上海市杨浦区淞沪路8号的上海又一城购物中心项目作为基础设施项目申报发行公募REIT;天虹股份也公告,拟以其下属公司持有的消费基础设施项目申请试点发行公募REIT项目。另外,有消息称,华润置地消费基础设施公募REIT、万达商管消费基础设施公募REIT、首创钜大奥特莱斯公募REIT等项目也都在筹备中。

    华润元大基金资产证券化部总经理林海介绍,从国际经验来看,海外成熟REITs市场中,消费型基础设施为主流底层资产,收益较为可观。截至2022年年底,我国商业不动产存量市值约35万亿元至40万亿元,全国购物中心体量达到5亿平方米,但成交活跃度偏低,其核心原因在于不动产大宗交易金额较大、门槛过高。公募REITs以资产证券化的方式,将使不动产投资的门槛降低,普通投资者能够参与投资,未来百货商场、购物中心等优质商业资产有望盘活。

    在中航基金董事总经理、不动产投资部总经理宋鑫看来,对发行人而言,由于消费基础设施项目投资金额高且投资回收周期长,通过将消费基础设施项目打包发行REITs,能引入社会资本,增强持有消费基础设施资产的公司资本实力,扩大业务规模,促进资金融通。回收资金可用于新项目投资建设,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是商业企业创新发展的方向。

    类别不断丰富项目储备充足

    “新类型公募REITs的放开还需要监管及各方的共同认可,我们也希望在现有REITs稳步发展的基础上,未来能够逐步放开更多不动产业态类型,进一步提升公募REITs的投资品类。”华夏基金方面表示。

    除了诸如百货商场、购物中心等消费基础设施项目,多种资产类型中的文旅公募REITs也在静待“零的突破”。此前有业内人士透露,该类型首批项目有望在年内取得突破。据统计,包括武当山、华山、黄山、武隆喀斯特、洛阳龙门、矮寨奇观等多地景区都启动了公募REITs招标、申报相关工作。

    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苟护生撰文表示,公募REITs作为一种直接融资工具,将资产出表进行真实销售和破产隔离,大大激发了盘活文旅资产的创新活力。通过REITs等形式盘活文旅存量资产,可以带动更多优质文旅资产开发,促进旅游休闲产业发展,有利于释放文化资源禀赋,培育文旅发展动能。苟护生同时也强调文旅基础设施REITs应严把底层资产质量关,资产合规尤为重要。相关REITs稳健发展,底层资产质量过硬是基本保障,特别是资产合规性、收益稳定性等方面,必须经得起时间和实践检验。

    更丰富的项目也在政策支持下不断涌现。国家发展改革委固定资产投资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韩志峰此前介绍,国家发展改革委目前已向证监会推荐35个基础设施REITs项目,其中包括4个扩募项目。另外,国家发展改革委也已先后组织召开16场开门办公会,对71个基础设施REITs项目进行集体研讨,涉及购物中心、光伏风电、大数据中心等多种资产类型。

    机构看好公募REITs配置价值

    一级市场各类项目稳步推进的同时,二级市场上的公募REITs行情也在近期逐步企稳回暖。

    来自中金公司统计数据显示,截至7月31日,公募REITs的28只上市标的总市值为916亿元(含扩募份额),自由流通市值404亿元。受到“FOF入市”等积极因素影响,7月公募REITs市场量价齐升,市场情绪持续修复。其中,产权REITs流通市值加权总回报为5.08%,经营权REITs流通市值加权总回报为5.07%。场内日均成交额环比上升29%,日均达3.45亿元,日均换手率由6月的0.71%上升至0.97%,为近4个月最高。月度大宗交易额由6月的15.7亿元降至8.7亿元。

    东兴证券认为,从长期来看,市场价格不会过多偏离实际资产的公允价值。因此,二级市场价格会表现为向内在价值回归。中信建投认为,公募REITs市场业态之间分化会比较明显,建议重点关注整租类REIT、厂房类产业园区REIT及能源基础设施REIT等三大方向。

    “我们认为3-6个月维度看,市场流动性及基本面或均有积极变化。流动性端,公募FOF投研资源投入后对公募REITs的实际配置节奏值得关注,同时建议积极关注下半年新项目入市情况。”中金公司投研团队表示,业绩端建议关注各项目下半年经营修复以及经营稳定性,如产权项目招租与签约进展、高速公路项目货车流量改善以及能源项目现金流增长等。

    2023-08-09
  • 出口跃居世界首位 中国汽车工业换道领先

    海关总署8月8日公布的前7个月外贸数据中,出口方面,特别提到了机电产品占出口总值的比例提升至58.1%,而这其中,汽车出口表现尤为突出。

    今年以来,我国汽车出口取得显著成绩,第一季度出口量已超过日本,上半年中国汽车出口再超日本,跃居世界首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汽车生产国、消费国、出口国。据海关统计,今年前7个月,我国出口汽车277.8万辆,同比增加74.1%,价值3837.3亿元,增长118.5%。

    加快海关通关速度积极推进出口业务合作

    8月7日,一批汽车运入宁波海关所属梅山海关监管场地,海关关员迅速按程序开展现场作业。梅山口岸是汽车出口重要口岸,拥有40多条汽车出口集装箱航线和5条汽车出口滚装航线,主要出口欧洲和中东地区。

    中信港通国际物流有限公司负责人张鹏:今年以来,明显感受到梅山口岸的通关速度加快了,有了便利的口岸环境,我们就放心大胆积极推进出口业务合作,开启了主机厂直接授权出口模式。

    数字化“智慧海关”实现“运得出管得住”

    为保障汽车出口通关便利,宁波海关推动“智慧海关”数字化改革,实时动态掌握出口汽车装箱、人员配工等要素,实现“运得出,管得住”。

    宁波海关所属梅山海关综合业务二科科长岳洋:上半年,宁波口岸汽车出口超7.5万辆,主要出口到欧盟、阿联酋等地,出口集散地效应初具规模。汽车从集港到装船时间缩短了2到3天,降低了汽车出口的成本。

    产量大增新能源汽车出口量增至2.6倍

    我国制造业产业链条完备、基础雄厚,汽车制造部分领域关键零部件、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产品质量不断跃上新台阶,自主品牌市场占有率明显提高。与此同时,新能源汽车行业成为当前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重点领域,上半年产量大幅增长35%,新能源汽车出口量增至2.6倍,占整体汽车出口的25%,出口产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趋势更加突出。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闫敏:我国汽车出口位居世界前列,显示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步伐加快,中高端产品自主研发设计生产能力提高,出口产品向价值链中高端攀升,产品国内附加值比重增加,进出口创汇能力更强。

    2023-08-09
  • 塔牌集团中期净利大增 水泥行业分化明显

    塔牌集团(002233)8月7日晚披露2023年半年度报告,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8.71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了10.72%;实现净利润4.86亿元,较上年同期大幅增长了178.03%;基本每股收益0.42元。

    塔牌集团业绩与宏观经济发展状况、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房地产投资和水泥行业相关的碳排放、错峰生产、产能置换、环保要求等政策具有紧密关联性。广东省尤其是粤东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当地发展的周期性,均会对公司盈利状况产生较大的影响。

    今年上半年,虽然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加大,但由于房地产仍处于底部调整阶段,房地产投资持续下降,项目资金短缺现象严重,新开工项目较少,在建工程施工进度缓慢,全国水泥需求呈现弱势恢复。

    在去年同期低基数的情况下,按国家统计局同口径数据,全国规模以上企业累计水泥产量9.53亿吨,同比增长1.3%,且增速逐月持续回落;按照产量全口径计算,水泥产量较上年同期下降2.4%,同比减少约2400万吨。

    根据水泥出货率监测情况,上半年全国水泥市场需求仅略好于去年同期水平,尤其是进入二季度以来,需求表现不佳,呈现“旺季不旺,淡季更淡”的行情,与2019~2021年同期相比下降约两成。

    以塔牌集团所在的主要区域广东省为例,今年上半年,广东省水泥累计产量同比增长0.5%,产量居全国第一。上半年广东水泥市场持续低迷,水泥价格震荡下行,一季度行业通过错峰生产,维持了水泥市场供需弱平衡,水泥价格相对平稳;5月份开始,由于雨水天气增多,加剧了市场需求的萎缩,水泥价格加速下行,同时省外低价水泥的大量涌入,导致市场供需矛盾进一步恶化,6月份广东水泥价格呈现断崖式下跌,水泥企业生产经营压力增大,市场形势严峻。

    在这样的背景下,塔牌集团今年上半年实现了水泥销量819.94万吨、熟料销量43.46万吨,较上年同期分别增长了12.51%、32.42%;实现营业收入28.71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了10.72%。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受益于今年上半年煤炭采购价格同比下降20.07%和公司去年以来实施的一系列降本增效措施的持续见效,塔牌集团水泥平均销售成本同比下降12.36%,大于水泥平均价格降幅,使得公司综合毛利率由上年同期的20.44%上升至27.91%,上升了7.47个百分点,主业盈利水平同比明显改善。

    需要指出的是,塔牌集团上半年取得的优秀业绩并不代表所有水泥类上市公司经营改善。

    华新水泥(600801)8月1日晚间发布业绩快报,上半年实现营业总收入158.32亿元,同比增长10.0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1.93亿元,同比下降24.85%。冀东水泥(000401)7月14日晚间公告,预计上半年净利润亏损3亿元-4亿元,上年同期盈利11.41亿元;天山股份(000877)预计上半年实现净利润为1亿~1.5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97.13%-95.69%;福建水泥(600802)预计上半年亏损1.33亿元左右,同比亏损扩大。

    银河证券在最新一期行业周报中表示,短期来看,当前淡季阶段下水泥需求维持弱势;中长期来看,在地产资金紧张问题尚存的情况下,水泥市场需求仍需基建端拉动,随着9-10月行业传统旺季的来临,需求或将回升。供给方面,各省份正处于错峰停窑阶段,且部分省份有追加停窑时间的计划,短期供给收缩将有利于缓解企业库存压力,对价格有一定支撑作用。

    2023-08-08
  • 上半年同比增长16.37%——黄金消费缘何回升向好

    中国黄金协会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黄金消费量554.88吨,比去年同期增长16.37%。随着经济社会全面恢复常态化运行,国民经济回升向好,全国黄金消费总体呈现较快恢复态势。

    具体来看,上半年黄金首饰消费量368.26吨,同比增长14.82%;金条及金币消费量146.31吨,同比增长30.12%。中国黄金协会有关负责人表示,从黄金首饰消费的产品类别来看,因金价持续处于高位,消费者更倾向于购买轻克重产品,且按克重计价产品销量的增幅显著高于按件计价产品,同时,消费者越来越倾向购买更具时代气息的古法金饰品和硬足金饰品。得益于居民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和避险需求的增加,实物黄金投资消费继续较快增长。

    招金精炼交易部经理高伟表示,我国经济复苏和央行持续购金,为黄金消费量的大幅增长提供了有利条件。随着国内经济形势持续改善,人们的消费能力逐渐增强,进一步提振了黄金等珠宝首饰的需求,此外避险需求也拉动了投资类金条的消费。

    值得关注的是,上半年国内黄金产量同样呈现增长态势。上半年,国内原料黄金产量为178.598吨,与2022年同期相比增产3.911吨,同比增长2.24%。另外,上半年进口原料产金65.397吨,同比增长17.50%,若加上这部分进口原料产金,全国共生产黄金243.996吨,同比增长5.93%。

    中国黄金协会有关负责人表示,上半年全国黄金企业生产恢复正常,主力矿山全部实现复工复产,产能恢复至疫情前水平,全行业呈现出稳中向好的高质量发展趋势。其中,大型黄金企业(集团)积极推进兼并重组和资源并购,优质黄金资源进一步集中,矿山生产布局进一步优化。例如,山东黄金完成对银泰黄金的收购,合计持有银泰黄金6.41亿股股份,占其总股本的23.1%。

    展望下半年,业内人士普遍认为黄金产量和消费或将延续回升向好态势。“美联储本轮加息已接近尾声,外界对美联储降息预期和美欧等主要经济体经济衰退的担忧升温,金价有望继续走高,届时矿山企业会进一步增大产能,推动黄金产量增长;在消费端,尽管目前较高的价格会加大消费者追高的风险,一定程度上会抑制投资类黄金消费,但随着各项扩内需、促消费政策举措的落实落地,下半年黄金消费大概率仍会实现同比增长。”高伟说。

    2023-08-07
  • 东鹏饮料中期业绩大增 食品饮料行业复苏明显

    8月6日晚间,东鹏饮料(605499)披露半年报,2023年上半年营收净利齐增,实现营业收入54.6亿元,同比增长27.24%;净利润11.08亿元,同比增长46.84%。

    伴随着人员流动活跃度增强,上半年消费市场加速复苏,食品饮料行业业绩呈回暖态势。Wind数据显示,申万食品饮料板块已公布业绩预告、快报及半年报的54上市公司中,35家预盈,占比超六成;净利预增(含减亏)企业达30家,占比超五成,其中15家增长上限超100%,4家实现扭亏为盈。

    分季度来看,东鹏饮料在一季度实现增长的基础上,在二季度跑出了加速度,单季实现营收29.69亿元,同比增长30%,环比增长19%;单季净利润为6.11亿元,同比、环比增速分别为49%、23%。

    今年上半年,东鹏饮料市场地位持续稳固。据尼尔森IQ报告数据,2023年1~6月东鹏特饮在中国能量饮料市场中销售量占比由2022年末的36.70%提升至40.86%,排名保持第一;销售额占比由2022年末的26.62%提升至29.06%,排名稳居第二。

    分产品来看,东鹏特饮仍为上市公司核心产品,上半年销量为120.7万吨,实现销售收入51.35亿元,同比增长24.69%,占整体营收比重由96.13%下降至94.13%。

    在东鹏特饮营收占比下降的背后,是上市公司打造“第二增长曲线”战略的逐步落地。具体来说,东鹏饮料产品多元化布局路线为以能量饮料为第一发展曲线,以咖啡饮料、电解质饮料为第二发展曲线,目前主推产品包括“东鹏大咖”、“东鹏补水啦”。今年上半年,公司除东鹏特饮之外的其他饮料销量达17.32万吨,同比增长98.42%,实现营收3.2亿元,同比增幅为92.85%,占总体营收比重由3.87%提升至5.87%。

    渠道建设一直是东鹏特饮的重点工作。截至2023年6月底,公司经销商数量达2796家,销售终端网点数量达330万家,同比增长32%。与之相对应,东鹏特饮在全国各大区域市场营收均呈现增长态势,其中传统主力市场广东区域录得营收18.79亿元,同比增长14.05%;西南区域、华北区域增势较为迅猛,上半年分别实现营收5.25亿元、4.96亿元,同比增速分别达59.71%、67.91%。目前,东鹏特饮对广东区域的依赖程度呈下降趋势,上半年广东市场营收占比为34.45%,较2022年同期下降4个百分点。

    今年以来,出行需求释放推升消费端回暖,叠加部分原材料价格回落,食品饮料板块上市公司业绩大多呈复苏态势,已预告及披露业绩的54家上市公司中,预增企业达30家。

    梳理增幅情况,板块中有15家上市公司净利预增上限超100%,中葡股份以超18倍的净利增幅摘得“预增王”称号,不过其净利绝对值并不高。具体来说,公司预计上半年净利润为550万元~650万元,较上年同期增加521.31万~621.31万元,同比增幅达18.17倍-21.66倍。

    从业绩变动方向来看,金枫酒业、桂发祥、一鸣食品、佳隆股份等4家上市公司实现扭亏为盈。其中,桂发祥预计上半年净利为3800万元~4200万元,而去年同期为亏损4434.5万元,业绩增幅明显。公司表示,上半年把握消费市场、旅游市场复苏机遇,在产品端、渠道端、品牌端均进行了优化和升级,主业持续恢复并稳步提升,营业收入亦实现了大幅增长。

    对板块业绩贡献颇大的上市酒企上半年亦有多家报喜。“白酒一哥”贵州茅台半年度实现营收695.76亿元,净利润为359.8亿元,同比增幅均为20.76%。山西汾酒预计上半年营收为190.11亿元,同比增长约23.98%;净利润67.75亿元,同比增长约35.15%,青花汾酒系列等中高端产品实现较快增长。今世缘预计上半年营收、净利分别为59.7亿元、20.5亿元左右,同比增幅分别为28.46%、26.7%。

    当然,白酒业绩分化仍然明显。顺鑫农业预计上半年亏损5500万元至1.1亿元,同比由盈转亏;金种子酒上半年续亏,预计亏损额为3200万元~4800万元,主要由于低端产品销售占比较大,利润率较低;水井坊上半年营收净利双双下滑,其中营收下滑26.38%至15.27亿元;净利下降45.15%至2.03亿元。

    2023-08-07
  • 光伏行业一二级市场投融资火爆 产能过剩下掘金新技术

    今年以来,光伏行业“卷”出了新高度。一边是投融资热情高涨,另一边是企业积极增资扩产。

    有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光伏产业在一级市场的融资数量已达到去年全年的90%,二级市场上相关上市公司的再融资计划金额更是超1300亿元。

    受益于国内积极的政策环境,近年我国光伏行业取得了不俗成绩,新增装机、累计装机在全球遥遥领先。据工信部数据,2022年全年光伏产业链各环节产量再创历史新高,行业总产值突破1.4万亿元。

    但与之相伴的是,“产能过剩”、全产业链价格下跌的顾虑和担忧一直挥之不去。左手是供给端融资扩产,右手却是产能过剩,看似矛盾的背后折射出行业怎样的发展阶段,企业又有怎样的考量?

    7个月完成

    去年90%融资量

    就在上周,两家光伏独角兽宣布完成新一轮融资。一个是,光伏组件和原材料制造商一道新能,宣布完成Pre-IPO轮融资,投资方包括金融街资本、普洛斯、电投产业基金、广发信德等多个知名资方。另一个是,光伏组件厂商正泰新能在7月25日宣布完成20亿元C轮融资,中金资本、中信建投等头部机构参投。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光伏领域一级市场投融资事件有58起,已达到去年全年的90%,出手的投资机构包括深创投、毅达资本等头部机构,以及国家绿色发展基金、国调基金、合肥产投集团等国资机构。

    值得注意的是,在资本的助力下,光伏行业如今已跑出多个独角兽企业。如成立于2018年的一道新能目前已完成了9轮融资,估值超过90亿元;而近期完成C轮融资的正泰新能,投后估值已达130亿元;还有成立于2020年,主做HJT电池、组件开发应用和产品规模化生产的华晟新能源,至今已完成了4轮融资,最新估值已达100亿元。

    光伏赛道高景气的背后,是持续的高需求和较强的市场预期。据工信部发布的数据,2022年全年光伏产业链各环节产量再创历史新高,全国多晶硅、硅片、电池、组件产量分别达到82.7万吨、357GW、318GW、288.7GW,同比增长均超过55%,行业总产值突破1.4万亿元。而即便在装机淡季的一季度,光伏新增装机也达48.31GW。今年3月,我国光伏组件出口约20.26GW,同比增长40.11%。

    对于光伏赛道融资的持续火热,国中资本执行总经理刘炜对证券时报记者分析了四方面原因:第一,从行业前景来看,光伏是个很大的赛道,未来20~30年的增长是高确定性的,不仅国内要实现“双碳”的目标,欧洲的市场需求也很大;第二,光伏产业如今处于技术变革的窗口期,即N型光伏技术替代P型技术已经成为行业共识,新技术将带动新材料、设备、工艺的变革,从而带来弯道超车的机会,未来还有出现新的行业巨头的机会;第三,对风险投资来说,产业的想象空间越大越能吸引资金进入;第四,当前其他赛道要么泡沫很大,性价比不高,要么“熄火”了,未来不明朗。基于上述原因,资本就纷纷涌进了这个既符合政策鼓励的大方向,又有着确定性市场空间的赛道。

    上市公司合计发布

    超千亿元再融资计划

    二级市场上,光伏企业同样掀起了一波再融资热潮。

    证券时报记者根据Wind统计,今年以来,在82家光伏产业链公司中,有多家发布定增或可转债融资计划,合计融资额超1300亿。其中,有24家公司发布了定增预案或定增预案获证监会通过,合计募资达761.07亿元。其中,通威股份、天合光能募资超百亿,爱旭股份、协鑫集成等募资超50亿元。

    此外,另有17家公司发布了可转债发行预案或可转债发行预案获证监会核准,合计募资544.84亿元。其中,TCL中环拟发行可转债规模达138亿元,募资金额最高;晶澳科技、天合光能、太阳能等上市公司募资金额也不低,分别为89.60亿元、88.65亿元、63.00亿元。

    除了再融资,今年以来,A股光伏企业IPO也有不少。比如,一道新能已在7月初签署了上市辅导协议,开启冲刺A股的进程。而6月初,高景太阳能IPO已被受理,招股书显示,公司拟公开发行不超过1.25亿股,募集资金约50亿元。

    此外,阿特斯、鑫宏业和艾能聚等多家光伏企业也已在今年登陆资本市场。阿特斯是全球主要的光伏组件制造商之一,根据彭博新能源财经对全球光伏组件制造商的分级,公司始终位列全球组件供应商“第一梯队”。鑫宏业是国内领先的特种线缆制造商,是全球光伏组件厂及国内新能源车企线缆产品的主力供应商。还有光伏头部企业选择赴海外融资,隆基绿能将在瑞士发行全球存托凭证(GDR),拟融资不超过199.96亿元。

    优美利投资总经理贺金龙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光伏产业是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出于技术的迭代升级需求,光伏企业不得不多渠道募集更多资金来支持企业发展。

    排排网财富研究员卜益力则对证券时报记者分析,光伏产业链竞争激烈,而技术创新是推动企业发展的根本,因此光伏企业需要通过融资来增加研发投入,提升企业内在的行业竞争力;光伏全球化趋势已经形成,中国光伏企业也在积极出海,瞄准全球化布局,而在海外建厂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

    事实上,近些年光伏产业链的景气度一直很高,有分析认为,相比于此前的政策驱动,如今政策补贴对行业的影响已经很小,所以本轮光伏周期主要以市场驱动为主。

    产能过剩下

    新技术迭代迫在眉睫

    产能过剩似乎已经成为光伏行业老生常谈的话题。但与此同时,光伏企业却仍在不断扩张产能,资本不断加持,这组“矛盾”背后是怎样的真相?

    天合光能董事长高纪凡曾把“产能过剩”列为中国光伏产业面临的三大挑战之一。

    “产能过剩从来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任何行业热到一定阶段都会出现过剩。对光伏行业来说,只是现阶段的过剩,长期保持增长的趋势没有变。”刘炜指出,当前光伏行业的产能过剩,主要是硅料、P型电池组件的过剩,是落后产能的结构性过剩,行业需要新工艺产能来替换。

    实际上,与产能过剩共同构成光伏行业挑战的,还有技术迭代和国际环境。其中,技术迭代来看,2023年一个重要的关注点就是电池技术的变迁,以TOPCon(隧穿氧化层钝化接触太阳能电池技术)为例,该技术路线的出货占比有望在2023年突破20%。

    全面平价上网时代的来临,要求光伏发电在不依赖于补贴政策的前提下,不断提高发电效率、降低发电成本,对光伏企业的技术革新提出挑战。天合光能在发行公告中称,当前P型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已逐渐逼近其理论上限24.5%,电池技术正面临新的拐点,技术迭代需求强烈。下一代电池技术主要集中在以TOPCon、HJT为代表的N型电池技术,和对电池片进行提效降本的IBC技术。

    业内认为,当前N型TOPCon组件这种先进产能仍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因此,上述提及的上市公司再融资动辄募资十亿、百亿,目的基本都在扩张新的产能。比如,TCL中环在可转债发行预案中提到,公司发行可转债募资138亿元,主要用于年产35GW高纯太阳能超薄单晶硅片智慧工厂项目和25GWN型TOPCon高效太阳能电池工业4.0智慧工厂项目。

    “光伏行业如今非常‘卷’,企业如果不扩产就可能被超越,一旦放慢节奏,在市场上的排名和竞争力就会有所变动。”贺金龙表示,新技术成本更低,光电转换效率相较旧产能更高,企业都不得不进行技术的迭代升级。

    对投资来说,如何不陷入“产能过剩”的陷阱?刘炜表示,国中资本不会涉及相对过剩的产能,更多聚焦于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着重挑选性价比不错的“链主”企业。

    2023-08-04
  • 千亿市场外资独大 国产“益生菌”如何突围

    益生菌有酸奶产业“生物芯片”的美誉,其应用场景却早已超出食品的范畴,包括药品应用在内,一个千亿级的大蛋糕逐渐显现。8月2日,在内蒙古乌兰察布举行的第五届中国草原酸奶大会上,如何保障我国菌种资源的安全和种类多样性、实现民族菌业的振兴再次成为焦点话题。业内分析人士指出,目前我国尚未出台益生菌产品相关国家标准,行业呈现野蛮生长状态,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在相关企业加速狂奔的同时,也需引导益生菌行业良性发展。

    依赖进口

    在乳制品中,益生菌分为两种用途,一种起发酵作用,是酸奶等发酵食品发酵的必需品;另一种主要作为食品添加剂,在酸奶发酵后,额外添加进酸奶,可起到改善肠道菌群、提高免疫力等症状。不过,由于缺乏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菌种,我国益生菌产业长期以来一直受制于外。

    阿里健康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益生菌行业市场大部分份额仍被海外大厂所占据。目前,我国益生菌原料市场的半壁江山由杜邦掌控,35%的市场份额落在科汉森口袋,剩余15%的市场份额由国产厂商瓜分。

    为了破解菌种的“卡脖子”问题,草原酸奶世家兰格格自2020年以来加大对草原菌的研发力度,与中国农业大学组成项目团队,每年盛夏深入内蒙古大草原,进入牧民家庭采集传统发酵乳制品的样品,从中分离菌株,目前已梳理出符合草原酸奶特点的菌株20株,并已进入产业化应用研发阶段,其中自有草原菌LanggJZ-08已在兰格格8个主要产品中应用。

    2023年8月2日,在第五届中国草原酸奶大会上正式成立草原酸奶菌种资源库。内蒙古兰格格乳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崔继平表示,“此举将为草原菌的采集、分离、筛选、驯化、应用、保藏等工作,搭建现代化、标准化、信息化系统,为草原菌、草原酸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也为我国菌种资源的安全、菌株多样性的保持起到重要作用”。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研究员逄晓阳表示,“菌种的作用不仅仅是将牛奶发酵成美味可口的酸奶,更重要的是对人体有很多益生功能,比如改善肠道菌群、提高免疫力、抗过敏等。但是要把有这些功能的菌群应用在酸奶加工上,也是不容易的,首先要选择安全来源的样本,并且要做分离鉴定、益生功能评价等。消费者买到的是一杯小小的酸奶,这背后有很多筛选的环节,所以说菌种是酸奶的灵魂”。

    国标空白

    益生菌自上个世纪进入中国,但目前我国尚未出台益生菌产品相关国家标准。

    乳业分析师宋亮表示:“目前益生菌市场非常混乱,所以需要出台关于益生菌的菌种、菌数和活性标准,其目的就是防止‘劣币驱逐良币’。”

    从目前市售的预包装酸奶可以看到,双歧杆菌、嗜热链球菌、干酪乳杆菌等益生菌已被广泛运用,“活菌数”更是众多酸奶企业及品牌大力宣传的卖点。

    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国际乳品联合会中国国家委员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刘美菊表示,“一株高质量的益生菌,生产和研发需要非常复杂的过程,要经过筛选、基因分析、安全性评价、遗传稳定性、益生特性及生产可行性等多个环节,并且需要全产业链、多个学科共同完成”。

    虽然缺乏相关国家标准,但近年来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不断完善益生菌等食品制造业的监管体系。如2017年5月,国家出台《“十三五”食品科技创新专项规划》,明确提出要解决一批食品生物工程领域的前沿关键技术问题,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效发酵剂与益生菌;2021年3月,国家出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严格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加强和改进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制度,完善食品药品安全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推进食品安全放心工程建设攻坚行动,加大重点领域食品安全问题联合整治力度等。

    2022年以来,相关协会、学会也陆续公布了益生菌的团体标准,希望引导行业良性发展。2022年5月,中国营养保健食品协会发布《益生菌食品活菌率分级规范》,对益生菌食品中的益生菌活菌率进行了分级;2022年6月,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牵头制定《食品用益生菌通则》,要求食品用益生菌和含益生菌食品均应标示菌种的中文名称和菌株号、应标示在保质期内的益生菌活菌数量等。

    “没有菌种就没有酸奶这个行业。”中国农业大学博士、北京和益源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葛绍阳表示,“近几十年随着益生菌功能研究的发展,酸奶作为益生菌的载体,可以将优良的益生菌带到人体体内,才让酸奶变成了如今的健康食品”。

    此前澳优乳业中国区副总裁、锦旗生物董事长刘学聪曾表示,当前中国益生菌产业处在发展关键期,社会关注度高、消费需求旺盛,科学引领,核“芯”制造,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千亿市场

    根据中国保健品协会数据,2018-2022年,国内益生菌市场规模从647.7亿元增长至约1093.8亿元,年均复合增速达14%,已经成为千亿规模的大市场。

    目前国内益生菌行业厂商可主要分为三个竞争梯队。第一梯队的企业益生菌粉年产能在1000吨以上,只有国际厂商科汉森和杜邦;第二梯队的企业菌粉年产能在100-1000吨,主要有微康益生菌、蔚蓝生物、科拓生物、一然生物以及润盈生物等。

    近年来,不管光明、伊利、蒙牛三大乳制品公司,还是汤臣倍健、均瑶股份等保健品巨头,都在益生菌食品赛道持续扩容。均瑶股份在2022年报中表示,益生菌业务作为公司重点打造的第二增长曲线,2022年加速变现,全年实现销售收入超过8000万元,同比增长43%。

    作为国内益生菌上游头部企业,科拓生物发布的2023年半年报显示,其营收为1.4亿元,同比减少10.79%;净利润为4033.26万元,同比减少10.01%。在复配食品添加剂基础业务同比下滑的情况下,食用益生菌制品营收逆势增长60.53%,达到8625.28万元。此外,仍有不少企业在益生菌赛道狂奔。

    不过相关数据显示,相较于国外市场近五成的渗透率,目前益生菌在国内的渗透率不足10%,还有更多的上升空间。

    2023-08-04
  • 我国新能源汽车迈向技术输出新阶段

    继大众汽车向小鹏汽车增资入股,共同开发电动汽车车型后,零跑汽车日前透露,已向两家国外车企确定整车技术和下车体架构的授权,未来计划将电子电气架构和整车架构能力向外输出变现,成为公司一种新的业务模式。

    可以看出,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自主品牌的创新能力和技术实力越来越受到传统国际汽车品牌巨头的重视和认可,中国汽车工业正从技术引进迈向技术输出的新阶段。

    对于大众汽车与小鹏汽车达成战略合作,业内主流观点认为,一方面,国内新能源汽车品牌的快速崛起和不断加码的“价格战”,让大众汽车在内燃机时代建立的优势大幅削减,主导地位面临严重威胁;另一方面,长期以来大众汽车在华的数字化变革收效甚微,庞大冗杂的组织架构和低效的职能传导机制,导致合资车企决策效率低下……传统燃油车巨头不得不寻求新的战略路径。

    无论大众汽车出于何种战略考量,本次增资收购小鹏汽车股权,并达成长期战略合作,有三点值得关注:

    首先,新能源时代车企的价值已重新厘定。此次大众汽车牵手小鹏汽车,足以说明小鹏汽车的技术优势得到了大众集团的高度认可,也表明国内头部新势力车企的价值正得到全球范围的认可。

    其次,新能源时代品牌战略联盟将成为行业发展趋势。就目前国内新能源汽车的市场环境和竞争格局来看,很难有一家车企能同时兼具成本优势、技术优势、品牌优势和供应链优势,这需要车企拿出格局和智慧,在合作模式中开展创新设计,基于各自核心竞争力,形成新的角色分工,通过开展联合开发,扩大产品组合和竞争力,开拓更多市场机会。

    最后,新能源时代新旧势力正形成合力,加速智能化奇点到来。相较此前传统燃油车集团与造车新势力之间的“油电之争”,如今两大阵营面向中国市场共同开发电动车型,这不仅是自主品牌技术输出的里程碑事件,更是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加速、重视智能化拐点向上、自主技术输出带来的大行情机会。

    笔者认为,国内智能驾驶已步入技术革新和商业化规模落地的前夜,与此前硬件预埋、车企堆料不同,当前智能驾驶的变化在于城市智驾加速上车、消费者使用率提升带来的需求端质变。大众汽车与小鹏汽车的合作,有望加速下一代全新智能网联汽车的全新本土化平台的开发,利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和智能驾驶关键技术的突破。

    2023-08-03
  • 中国地热直接利用规模连续多年居世界首位——向大地要热能




    位于河北雄安新区科创中心中试基地的换热站。



    在云南大理洱源县牛街乡,当地居民利用地热水加热鸡蛋。

    高温天气,室内制冷靠的不是吹空调,而是藏在地底下的地热能——这样的应用,您听说过吗?

    最近,本报记者走进河北雄安、陕西咸阳、云南大理等地,发现除了用于制冷,地热能还就地开发供北方地区清洁取暖;在一些地热资源丰富区域,地热水助当地发展起温泉康养产业;还有些具备高温地热能资源的地区,地热能作为发电电源,与其他能源“合作互助”,保障用电稳定。

    埋藏在地下的热能,如何发掘出来为人们所用?目前,中国地热能产业发展情况如何?

    能供热也能制冷,地热资源保障民生用能作用不小

    在位于河北雄安新区雄县鑫城小区的中国石化绿源公司人才家园换热站,站长张虎正忙着给设备“做体检”。“趁着没到供暖季,我们得做好换热设备的维护工作,给设备除锈清洗、加油润滑等,确保冬季顺利供暖。”张虎说。

    这个位于地下的换热站占地面积不大,却保障着小区内3000多户家庭的冬季供暖。暖气的源头,正是埋藏在地底下的地热能。

    所谓地热能,是指存在于地球内部岩土体、流体和岩浆体中,可为人类开发利用的热能。根据埋藏深度,地热能通常分为浅层地热能、水热型地热资源和干热岩。从地球表面向下至200米左右的是浅层地热资源;地下200米至3000米深度范围内且以热水形式存在的热能是水热型资源;干热岩则埋藏在地下3000米以下。

    地热能“藏”得这么深,如何把它发掘出来为人们所用?业内人士介绍,这首先涉及勘探技术。如同在地下寻找油气,开采地热资源要先判断“有没有”,利用地震勘探等手段,通过地震波在不同岩层中传递的速度曲线,计算出地热能所处位置。紧接着,通过地热钻井技术,把地下的高温水等地热资源引到地面,进行利用。

    “在我们换热站内,地热水经过潜水泵提取,进入旋流除砂器除砂,接着来到板式换热器进行热交换,也就是把地下高温水的‘热’提取出来,作为热源供冬季取暖利用。”张虎告诉本报记者,地热水“换”出来的热能再经过根根管道,输送至居民家中。

    相较传统烧煤等取暖手段,用地热能供暖不仅环保效益高,也经济实惠不少。鑫城小区住户崔文秀告诉记者,以前自家住在村子里,主要靠烧煤取暖,常常得半夜起来添煤。“空气里都是煤灰,鼻孔熏得黢黑。”她说,“用上地热能取暖后,冬天屋子里温度能达到20多摄氏度,光着脚在地板上走也不冷。我们家103平方米,一个采暖季下来,供暖费只需要两千多元,比用天然气划算不少。”

    实际上,不仅用于冬季取暖,地下埋藏的热能还可用于夏季制冷。走进雄安新区科创中心中试基地,尽管室外30多摄氏度的高温,室内却很凉爽,墙面温度计显示此时室温为25摄氏度。

    “我们制冷靠的不是空调,而是浅层地热能。”中国石化绿源地热能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高小荣介绍,在园区绿地和道路底下,约有280口120米左右的浅井。通过管道,地下的热能被输送出来,经过热泵机组作用,让水和地下的岩土体进行冷热交换。“冬季,我们把岩土体中的热量‘取’出来供室内采暖,此时地下的岩土体为‘热源’。到了夏季,再把室内热量‘抽’出,释放到岩土体中,并制出约11摄氏度的冷水,通过循环泵运送到风机,把冷风‘吹’出来,起到制冷降温的作用。”高小荣说。

    分布广、储量大、近零碳排放,地热能优势多也要利用好

    相较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人们耳熟能详的传统能源及风、光等可再生能源,地热能属于相对小众的能源资源。不过,从利用情况看,地热能很受欢迎。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中国地热直接利用规模已达40.6吉瓦,全球占比38%,连续多年居世界首位;中国地热能供热制冷面积累计达13.9亿平方米,近5年年均增长率约23%。

    地热能为何受青睐?业内人士表示,这与其分布广泛、储量大、稳定可靠、碳减排效果明显等因素有关。在中国,能源资源分布通常具有区域性,比如在西北地区,煤炭和风、光等能源资源较充沛,南方地区则水资源较为丰富。但地热能分布相对广泛,且使用过程中几乎零碳排放。在“双碳”目标引导下,清洁的地热能自然备受关注。

    要用好地热能,确保安全是重中之重。伴随地热资源大规模开发利用,如果地热流体补采失衡,容易造成热储层压力下降、水化学污染和热污染等问题。采访中,多位业内人士表示,要保障地热能开采利用实现安全无污染,背后的回灌技术尤其关键。

    在陕西省最大的地热供能站——中国石化绿源公司迎宾路地热站,记者看到一根根银白色的管道紧密相连,组成一套回灌系统。在换热站一角,几台地热水过滤装置排放有序,根据过滤精度,被区分为初级过滤器和精效过滤器。

    “我们站内利用地热能供暖,已经实现‘两采两灌’,也就是两口生产井100%全回灌。”中国石化绿源陕西公司副总经理张献喻告诉本报记者,“我们取的是地下2800米左右的热水,经过板式换热器‘取热’,再通过回灌技术,把取完热的水‘还’给地下。经过一定周期后,再通过生产井把重新聚集了热能的水‘抽’上来,实现地热水资源的反复利用,也避免了地热尾水直接排放造成环境污染。”

    在地热尾水回灌的过程中,由于水中含有化学沉淀物等杂物,通常容易造成回灌井堵塞,导致回灌效率不高、不能完全回灌等问题。那么,100%全回灌是如何实现的?

    “一方面,要结合地下水源等,确定回灌井和生产井的布局。另一方面,在测定生产井和回灌井时要确认好二者间距,离得太远,回灌速度慢,阻力过大;离得过近,回灌水过早到达井底,又会导致井底温度过低。同时,还得选好用哪个砂层进行主回灌等。”张献喻说,“我们的回灌系统包括初级过滤和精效过滤,前者过滤完水中的大颗粒杂质,后者再进行精细处理,过滤出的水能达到纯净水的水质标准,从而确保完全回灌。”

    加大勘查,给予支持,地热能发展仍需再“扶”一把

    从资源优势看,相比传统能源,地热能更清洁,符合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总体要求,且不存在可再生能源“靠天吃饭”等问题,理应大力开发利用好。

    “地热能可以根据不同温度实现梯级利用。以中高温地热能较为丰富的云南大理弥渡县为例,45摄氏度以下的地热能可开发温泉、洗浴等康养产业;45到60摄氏度可作供暖使用;60到90摄氏度左右,供暖利用后的能量能用于温室养殖等。而90摄氏度以上的地热能则可用作清洁发电,温度越高,发电效益越高,经济性越好。”西藏地热产业协会会长王善民说。

    不过,从实际情况看,尽管中国地热资源丰富,地热直接利用规模在全球居首位,但在发电领域,国内地热能发电装机容量仅超过50兆瓦,在全球占比不足1%。与风、光等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相比,50兆瓦这个数字“渺小”许多。

    “一方面,我国的高温水热型资源主要分布在滇西、藏南等地区,不属于电力主要消纳地,丰富的地热资源难以用于发电,造成资源损失。另一方面,国内仍缺乏明确的地热能上网电价扶持等政策,限制了地热能发电的发展。”南京天加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执行总裁邓壮说,“作为国内较早涉足地热能发电领域的企业,我们已经拥有较为成熟的地热能发电技术和相关装备,在海外也布局了地热能发电项目。但受限于上网电价等扶持政策不明,国内地热能商业发电处于停滞状态,很多企业也仍在观望。”

    实际上,促进地热能发展近年被频频写入相关能源发展规划。《“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提出,积极推进地热能规模化开发。积极推进中深层地热能供暖制冷,全面推进浅层地热能开发,有序推动地热能发电发展。国家能源局发布的《关于促进地热能开发利用的若干意见》指出,到2025年,全国地热能供暖(制冷)面积比2020年增加50%,在资源条件好的地区建设一批地热能发电示范项目,全国地热能发电装机容量比2020年翻一番。

    “推动地热能产业化发展,尤其是推动地热能发电领域发展,既要加大对勘查、钻井方面的支持,加强对地热能资源分布及应用的认识,也要做好相关技术攻关,在理论、关键技术和装备方面实现突破。同时,还需加强相关政策保障,比如明确地热能发电上网电价补贴政策,加快探矿权、采矿权许可认证等,确保企业‘轻装上阵’,带动产业发展,为能源保供和绿色转型贡献地热力量。”地热能科学技术(大理)研究院院长张大伟说。(记者廖睿灵文/图)

    2023-08-03

  • 首 页  上一页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