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锚定电动化,中国企业抢先机

    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数据显示,前5月共销售电动装载机806台,增长102.5%


    锚定电动化,中国企业抢先机


    核心阅读


    今年以来,全球工程机械产品电动化趋势日益凸显。数据显示,1至5月,全行业共销售电动装载机806台,同比增长102.5%。电动产品的研发,实现了驱动装置由发动机向电动机的转变,弥补了国内企业在发动机制造上的不足,为企业拓展海外市场提供了新契机。





    最长续航!6月6日,三一重卡最新研制的电动牵引车,从长沙奔赴深圳,实现一次充电行驶817.5公里,刷新全球重卡续航新纪录。


    最高海拔!海拔4500米、10公里洞深的隧道里,柳工电动装载机动力澎湃。该电动装载机充电1小时、续航1台班,每天可持续工作20小时以上。


    今年以来,全球工程机械产品电动化趋势日益凸显。“我国新能源工程机械发展迅速,目前已基本形成专业技术支持体系,为接下来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会长苏子孟说。


    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数据显示,1至5月,全行业共销售电动装载机806台,同比增长102.5%;其中,5月销售246台,同比增长136.5%。


    转型电动化


    新能源绿色新产品成为趋势


    展会,是观察产业发展新趋势的重要窗口。在日前结束的第三届长沙国际工程机械展览会上,绿色成为当仁不让的主色调,电动化产品牢牢占据“C位”。


    走进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的展厅,电动装载机、电动挖掘机、电动宽体车等产品一字排开,1500平方米的展厅,没有一款产品是燃油设备,所有参展设备均为纯电驱动。


    无独有偶,在中联重科展厅,搅拌车、履带起重机、直臂式高空作业平台等多款纯电动、插电等新能源绿色新产品亮相,设备占比约三成。


    电动化有何优势?


    柳工董事长曾光安分析,目前,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新能源技术设备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之一。与传统燃油设备相比,电动产品可以实现零排放、低噪声,工作效率提升20%,故障率降低30%。


    不仅如此,电动工程机械还具备较好的经济性,使用期内综合成本可比燃油机械降低50%至70%。


    看电动挖掘机,广西防城港集美化工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自己以前采用的是320燃油挖掘机,每小时油耗16升,每天油费达2600元。引进电动挖掘机后,平均每小时耗电66.7千瓦时,每日电费不到1000元。


    “这样算下来,光电费一项,一台设备一年能省近50万元,再加上电动挖掘机免掉了更换机油等维保费用,使用成本更低。”该负责人说。


    看电动矿车,三一国际矿车技术研究所所长何华强介绍,矿车有重载上行、平路及重载下行三种工况。矿车重载下行时可将势能转化为电能,按一天出勤20小时计算,一天只需充电一次,每年可节省油费30万至50万元,比传统油车节省80%的成本。且电动矿车零部件较少,出勤率更高,故障率更低,维修保养费用更低。


    “虽然目前电动化工程机械初始购置成本相对要高一些,但全生命周期算下来,电动化产品经济性更明显。”苏子孟说,且随着技术进一步完善,未来电动化产品成本还将进一步降低。


    攻克新难关


    国内新能源配套产业提供了强大助力


    电动工程机械,电池至关重要。有统计数据显示,在成本端,电池占电动工程机械总成本的40%至50%。


    “与乘用车相比,工程机械种类众多,作业环境更为恶劣,作业功率要求更大,对电池提出了更高要求。”苏子孟介绍,为此,全球范围内的头部工程机械企业均深入布局电动化设备,技术自研的同时也与“三电”企业深度合作。


    例如,早在2020年,三一集团就与宁德时代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新能源工程机械等领域展开紧密合作。目前,搭载了宁德时代电池的三一电动搅拌车、电动渣土车、电动自卸车等产品已在河南、云南、新疆等多个地区批量运用。


    徐工携手比亚迪成立电芯合资工厂。今年1月4日,比亚迪新能源动力电池徐州生产基地奠基,总投资100亿元,建设刀片电池生产线,计划2023年12月部分产线投产运营。


    “当前,我国动力电池产业规模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工程机械专用动力电池领域首创了多项专利技术,为工程机械电动化产品的研发提供有力支撑。”宁德时代重卡及工程机械技术总监蒋于伟说。


    另一方面,工程机械企业也发力相关核心技术攻关。


    为了推出电动工程机械,柳工自主研发了电池系统、电机控制系统软硬件平台,电驱动变速箱、驱动桥和闭中位阀液压系统等关键部件。


    其自主研发的动力电池总成系统,电池系统抗振强度高于国标3倍以上,系统能量密度高于行业平均水平20%,满足工程机械8至10小时长时间续航要求。


    柳工还为电动工程机械研发了全新的传动系统。其推出的行业首款额定载重10至11吨大型混合动力装载机传动系统,不仅驱动桥的承载能力提升,还将双电机集成在变速箱上,大幅节省整机空间,降低成本。


    不仅如此,工程机械实现电动化后,为机械的自动化、智能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自动化、智能化的一个重要基础是线控,电动化工程机械靠电机驱动,天然就是线控系统,控制的准确度和响应度更好。”何华强说,而传统燃油工程机械通过离合器、变速箱控制车辆,控制的精准度较差。


    抢滩全球市场


    行业龙头企业迎来拓展市场的新契机


    “环保、经济及智能化、自动化需求都支持工程机械转型电动化,电动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何华强说。


    有专家预计,2025年电动装载机市场空间接近300亿元,电动挖掘机市场空间接近756亿元,成为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重点关注的“香饽饽”。


    乘着电动化的东风,中国工程机械企业迎来了发展新契机。


    行业专家分析,电动产品的研发,实现了驱动装置由发动机向电动机的转变,正好弥补国内企业在发动机制造上的不足,为企业海外市场拓展提供新契机。


    5月16日,在第五届徐工国际客户节上,十大类、近30款新能源产品集体展出。其重点推出的新能源产品XRE268油电混动旋挖钻机,由发动机和锂电池同时为钻机提供能量,既可选择锂电池供电模式,也可选择插电模式,不仅可满足各种复杂工况施工,而且整机噪声、排放、油耗大幅降低。


    截至目前,徐工新能源工程机械已覆盖九大门类300多个型号,2022年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17%;新能源商用车涵盖牵引车、自卸车、搅拌车、载货车、环卫车五大品系,电驱、电控等关键零部件基本自主可控,2022年销售收入同比增长352%。


    5月28日,在第三届柳工全球客户节上,来自近100个国家和地区700多家海外客户与柳工签下了30亿元人民币的设备订单,其中电动大型工程机械超过200台。


    “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中国企业在持续改变世界工程机械格局。”曾光安说,当前中国工程机械企业已成功参与电动化产品的国际标准制定工作,中国工程机械制造业规模全球第一,影响力也在不断提升。(记者李心萍)

    2023-06-15
  • “虚拟人”这样诞生

    一批虚拟偶像、数字员工涌现,我国数字人产业蓬勃发展


    “虚拟人”这样诞生


    头戴VR(虚拟现实)一体机,一键步入虚拟世界传送门——草长莺飞中,一场盛大的虚拟演唱会正在奇妙上演。台上,歌手变换虚拟造型穿梭于不同场景;台下,观众在会场内360度自由移动、多视角切换,或撒花欢呼,或靠近互动。有别于传统演唱会,通过VR接口,每个人可以随时随地进入虚拟世界,选择并获取自己的专属虚拟形象,真正沉浸于虚拟场景。


    新业态、新体验的背后,是一个日渐兴起的新职业群体——虚拟人设计师。“十四五”规划纲要将虚拟现实技术列入数字经济重点产业,并给出明确发展方向,加速虚拟人的场景化应用落地。虚拟人是怎样被创造出来的?其背后的产业发展趋势如何?


    人脸模型需要拆解出200多项细化指标


    作为真实世界在虚拟世界中的映射,虚拟人既是虚拟世界的基础,也是用户进入虚拟世界的一张“通行证”。


    “简单来说,我们的工作就是创作虚拟形象。”27岁的张云轩是智能穿戴设备企业PICO阿维塔虚拟人项目的一名虚拟人设计师,在他看来,创作虚拟人,“捏脸”是关键。


    所谓“捏脸”,其实是一场化静为动的琢磨。打开三维建模软件,左侧的显示界面上,一个静态立体人脸模型清晰呈现。“要想让它动起来,就要让人脸的每个部分变得可编辑。”张云轩一边介绍,一边点击右侧的操作界面,只见从额头、眉毛、眼睛到耳朵、鼻子、嘴巴,五官对应的每个区域都被拆解为一项项具体的操作维度。


    在“鼻子”对应的操作区,随着高低、前后拉杆的移动,显示区上,人脸模型上的鼻子也顺势作出相应调整。最复杂的部分在哪?“眼睛!”张云轩斩钉截铁,让虚拟人拥有类人外观,眼睛的塑造至关重要。将操作界面移至眼睛区域,构造之复杂一览无余:从内外眼角到上下眼皮,再到瞳孔晶状体,近30个维度的精细拆解,使得眼睛能被用户“捏”成任意的类型,以匹配不同的人脸特征。


    化静为动看似简单,工序却十分复杂。“从完全静态到能随意捏塑,要再三斟酌,逐渐递进细腻的程度,所用时间往往以月计。”张云轩说,只有对人体脸部构造、骨骼结构熟稔于心,才能熟练地拆解五官,不断拉近虚拟人与真实人物的距离。


    这既是一项技术活,更是一场美的追求。“捏出一张好看的脸,就要在丰富度上费心琢磨。”张云轩表示,一个拿得出手的人脸模型往往需要拆解出200多项细化指标,这背后是大量的学习和反复的演练。


    “作为一个新兴行业,创作虚拟人往往是摸着石头过河。”张云轩说,只有持续跟进前沿趋势、更新知识储备,在实践中精进技艺,才能为用户提供更优质的数字人体验。


    涉及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机器人等多项新技术


    对于虚拟人来说,捏脸完成,设计并未完结。


    经由捏脸师设计完成的人脸模型,会流转到妆容修饰、服饰搭配等后续环节。在阿维塔虚拟人项目组,记者见到了虚拟人化妆师和服饰师,在专用设计软件中,通过给人脸模型上唇彩、点腮红、画眼线,再给其戴配饰、换衣装、拎手包,“纯素颜”渐次出落成风格各异、特色鲜明的虚拟人像。


    捏好的人脸模型还要同步输出给模型优化师,通过编写代码,他们会对前期捏好的人脸模型展开进一步的打磨和细化,使得虚拟人形象更加生动逼真。


    “虚拟人设计不仅要利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机器人等新技术,还涉及数字化创造、运营和管理等多环节。”在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高级工程师董桂官看来,数字化产业的发展势必将催生一批新职业,如虚拟人设计师、工程师和运营师等。这些职业成长壮大,需要不断培养和提升相关人才的技能和素养。


    复杂工序决定了虚拟人设计师必须成为“多面手”,既要善于技术,又能长于美术。在工作初期,动画师出身的张云轩美术功底有余而技术能力不足。“在与模型优化师对接中,如果完全不懂程序代码,难以用有效沟通推动工作进展。”张云轩说。


    补上编程“必修课”、更新行业前沿技术动态、借鉴同行的设计思路……一天的工作结束之后,张云轩又伏案学习起来。“新职业对个人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必须时刻‘充电’。”在他看来,不间断学习,既是这一新职业的关键竞争力,也是其魅力所在。


    虚拟偶像、电商主播、数字员工等融入更多行业场景


    切换新赛道,步入新领域,张云轩看中的是我国数字人产业的蓬勃发展势头。


    全球首位数字航天员“小诤”上线新闻节目、虚拟员工“小浦”与客户在线互动、数字人“苏东坡”亮相北京图书订货会……一段时间以来,数字人商业化应用探索步伐持续加快,一大批数字人入职不同工作“岗位”。数据显示,到2030年,我国数字人产业规模预计将超过2700亿元,虚拟偶像、电商主播、数字员工等多元类型数字人将在更多领域释放价值。


    “数字人应用的多元拓展,得益于我国数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产业布局的加速成熟。”董桂官介绍,从技术看,包括人工智能、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的不断进步,为数字人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从应用看,数字人产业应用领域加速从文娱行业向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拓展,不断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从产业链看,数字人产业链不断完善,从技术研发、内容制作到平台运营、应用推广,我国已基本形成较为完整的数字人产业链。


    作为连接数字世界和现实世界的重要媒介,随着产业热度持续提升,不少人关心,未来虚拟人如何与更多行业场景深度融合,为人们带来更沉浸的数字生活体验?


    “更开放的创作者生态、更丰富的用户创造内容,将成为未来数字人产业的增量空间。”在PICO公司虚拟人设计团队相关负责人田生彩看来,从“网红”变“长红”,虚拟人要想真正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充分释放产业价值,需要在全民参与上着眼。为此,他们研发并上线了一套面向广大用户的虚拟人设计系统,通过持续迭代,为用户设计形象提供更多自定义空间。


    此外,高品质虚拟人的开发制作对终端设备提出了更高要求。董桂官说,当前虚拟人仍以手机、智慧大屏等2D显示设备为主要载体,由于虚拟人开发和制作成本较高,仍须在3D扫描仪、动作捕捉、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高端硬件设备发力,更好实现虚拟人的制作和展示。


    “培育壮大新职业,能更好推动数字人产业加速进入大规模应用。”董桂官建议,通过建立相关专业培训课程,培育更多虚拟人设计师等新职业人才,有效解决产业发展急需的人才缺口。


    当前,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方兴未艾,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虚拟人的场景化应用有望为数字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置身于数字浪潮中,张云轩看好自己的职业发展前景:“尽管目前行业仍处于起步阶段,但发展潜力巨大,长远看新职业大有可为。”(记者韩鑫)

    2023-06-15
  • 免税购物市场活力足(消费视窗)

    我国免税店包括口岸免税店、离岛免税店和市内免税店3种。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促进免税零售、发展免税经济是连接国内外两个循环的节点之一。随着国内消费升级、海外消费回流,免税销售成为激发内需潜力、繁荣消费市场的重要力量。


    免税购物在吸引消费回流、拉动消费增长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在连接澳门与珠海的拱北口岸,北京游客张园被一家免税店吸引了目光:“香化产品很全,又赶上全店做活动,在免税价格基础上再打折,便宜了不少,就给自己和家人都买了一些。”


    张园所说的免税店,是珠海市免税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在拱北口岸全新升级的入境免税店,经营面积达3889平方米,品类覆盖香化、日用品、食品等。自5月16日试营业至今,该店销售额环比增长约20%,客单价环比提升约10%,特别是香化和精品类销售额增长近3倍。


    作为连接国内外消费市场的节点,免税购物在吸引消费回流,拉动旅游、航空、酒店等行业消费增长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去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持续恢复的意见》提出,“完善市内免税店政策,规划建设一批中国特色市内免税店。”今年以来,各地加快落实免税店创新政策,一批新的免税店接连开张——


    4月,在海南万宁,王府井国际免税港正式营业,海南离岛免税店数量增至12家;


    5月,国药中服免税南昌机场店开业,为旅客提供“旅游+零售”全新消费体验;


    6月初,杭州萧山国际机场4号航站楼新建的入境免税店开始运营,首批1.4万余件免税品上架销售……


    “拱北口岸是粤港澳大湾区人流、物流重要交汇点之一,单日出入境客流可高达40多万人次。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拱北口岸及其周边是全国最具活力的旅游零售市场之一。”珠海市免税企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潘明明表示,“我们希望将拱北口岸入境免税店打造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旅游消费目的地和展示大湾区商贸活力的示范标杆项目,助力激发大湾区旅游消费新活力。”


    “商务部将今年定为‘消费提振年’,各地也铆足了劲,多措并举激发市场活力,珠海免税集团旗下的口岸免税店业务增长势头非常明显。”潘明明表示,随着旅游市场快速恢复,入境旅客消费持续增加,国内免税购物市场仍有较大增长空间。


    今年,海南离岛免税政策实施迎来12周年。12年来,海南积极推进免税品品牌、品种、价格与国际“三同步”,离岛免税购物品牌更加丰富、购物环境不断优化、营销方式更加多样、购物便利性持续提升。据海口海关统计,自2011年4月20日海南离岛免税政策实施以来,截至2023年4月19日,海口海关共监管离岛免税购物金额达1850亿元,购物人数达3428万人次。


    “目前,中国市场规模大,消费需求旺盛,免税购物拥有巨大的发展机遇。”中免集团常务副总经理常筑军表示,中免集团将坚持开放发展,与国际同行一道,共同为广大境内外游客提供更优质、更丰富的商品和服务。


    提升服务水平,满足个性化、多元化、高品质消费需求


    “以前买完东西还要去机场提货,赶飞机时间又紧,有些手忙脚乱。现在好了,现场买完就可以拿走,省时省心多了。”刚从海南旅游回来的江苏南京游客胡小雪希望,更多免税品能够纳入新提货方式。


    自今年4月1日起,海南离岛免税购物在原有提货模式基础上,新增了“担保即提”和“即购即提”两种提货方式。此前,海南离岛免税提货方式主要包括离岛自提(在机场、火车站、码头指定区域提货)、邮寄送达、岛内居民返岛提取等,3种提货方式均需在离岛后才能提货。


    在相关政策带动下,免税经营主体加快拥抱海南离岛免税市场,不断提升服务水平,更好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多元化、高品质的免税消费需求。


    去年10月开业的中免海口国际免税城,设有多种定制主题空间包厢,可满足商务洽谈与购物休闲的多种需求。同时,消费者在游客服务中心不仅可享受行李寄存、轮椅租借、爱心医药箱等服务,更可根据电子导航系统和AR导航,快速、便捷地找到店铺位置,购物体验舒适度明显提升。


    常筑军介绍,适应消费需求变化,中免集团不断完善线上线下一体化策略,持续优化会员生态和客户管理服务体系。目前中免会员数量已超过2600万。


    专家表示,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在免税经济方面具备较强的优势。创新消费场景,推动发展免税经济,有利于引导消费回流,同时,也能推动消费升级,带动旅游购物与国际接轨,助推现代服务业转型。


    北京提出,增强免税商店国际竞争力,推动更多免税、退税政策落地。北京城市副中心运河商务区提出探索设立免税商店,吸引“环球影城”游客及京津冀地区消费人群;北京东城区印发《东城区老字号创新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提出,支持老字号进免税店、上跨境电商平台,推动数字化转型。今年一季度,北京市离境退税销售额同比增长8.9倍,退税申请单开具量同比增长6倍。


    广州提出,依托交通口岸枢纽,进一步扩大免税消费的辐射力和影响力。扩大白云国际机场等口岸免税店经营规模,支持在广州东站、南沙国际邮轮母港等口岸开设口岸免税店。扩大免税店商品的覆盖范围,支持国潮国货进驻免税店。发展保税展销体验消费及境外旅客购物离境退税服务,培育打造离境退税示范街区。


    美妆、服装、箱包……国免上海店是上海市中心规模最大的免税店,占地面积3300平方米,有10个品类超1万个商品在售。今年“五五购物节”促销活动期间,国免上海店推出定制化促销活动,让更多消费者享受到免税购物的实惠和便利。


    进一步调整优化免税政策,深挖市场潜力,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购物体验


    在消费升级和政策促进等因素带动下,我国免税市场蓬勃发展。如何进一步挖掘政策潜力,带动旅游消费需求释放?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郭达分析说,2022年海南免税购物人数与旅游人数的比重(即渗透率)仅为7%,与全球知名旅游目的地城市相比仍有差距,这就需要由政策优势向服务优势转变。要着眼游客需求,提高免税购物的便利度。同时,在海南完善免税品加工、生产、服务产业链,最大限度发挥政策效应。


    海口海关顺应免税新业态的发展形势,不断推进“一店多仓”“保免互转”监管模式改革,实现了海南全岛免税品“即到、即审、即卸”,同时,严厉打击“套代购”等违法违规行为,确保离岛免税政策有序稳步实施。


    今年年初,为了更好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市场监管总局强调免税企业向境内消费者销售已进口的商品,适用境内法律,应当遵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各项规定,“免税不免责”。要严格履行网购七日无理由退货义务,全面履行质量担保责任,完善商品信息披露。对免税品和非免税品要区分不同销售页面、明确标识商品类别、规范明码标价。


    专家建议,进一步调整优化免税政策。充分借鉴国际经验,立足国情,加快推进关于放宽免税商品的限量、限额及限品种的政策研究和改革,深挖市场潜力,扩大消费者的选择空间。同时,加快市内免税店建设,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购物体验。

    2023-06-14
  • 深化国企改革再添新动能

    中国海油秦皇岛32-6油田开启海上油田智能化新阶段。(资料图片)


    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稳定器和压舱石。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深入实施,对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增强国有企业活力,提高企业效率,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即将启动的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又将如何发力?


    重组整合带来“及时雨”


    “56天实现管理与信息系统的顺畅对接,180天完成重组进程,近80%的工作计划于重组半年内落实,一年内完成工作标的590项。”提及鞍钢与本钢兼并重组的一系列工作,本钢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杨维难掩激动,“对于两家拥有百年历史的大型钢企而言,用一年时间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任务,难度之大,过程之复杂,成效之高,足够在业界称奇”。


    2021年4月15日,同处辽沈大地的鞍钢与本钢正式启动兼并重组,此前两家钢企在产品类型、销售市场、矿石资源等方面同质化竞争严重,而本钢作为老牌国企,机构臃肿、冗员多、效率低等因素严重制约其转型升级。


    重组改革为本钢带来“及时雨”。在鞍钢与本钢重组一周年之际,本钢2022年完成利润10.2亿元,实现净利润4.89亿元;在岗职工收入提升8.36%,主业实物劳动生产率同比提高22.6%。今年一季度,本钢生产经营实现开门红,四大类7项指标均完成进度计划,项目完成率达100%。


    “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绩,关键原因在于重组改革后的新本钢抗风险能力显著提升,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杨维告诉记者,今年年初钢材市场不及预期、企业盈利空间大幅压缩,在这样的严峻时刻,更需要通过持续的改革为企业发展赋能。


    随着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开展,国企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持续深化,以市场化方式推进4组7家中央企业战略性重组;新组建、接收8家中央企业;协调推动30余个中央企业专业化整合重点项目,中央企业涉及国家安全和国计民生领域营业收入占总体比重超过70%;全国省属国有企业实施116组347家重组,开展专业化整合2150次。


    在重组整合中,如何实现“1+1>2”的协同效应尤为重要。本钢集团管理创新部总经理刘慧玉介绍,在推动整合之初,一个关键环节就是结合行业既有经验,准确识别出鞍本重组存在的特殊因素,坚持规定动作与自选动作相结合。对此,鞍本形成了一套由“一体化管理总体方案”和“管理整合实施方案”“业务整合实施方案”组成的、锁定整合融合各阶段目标任务的“1+2”整合总体方案,实现核心业务横向深化协同、纵向深入拓展,持续放大协同聚合效能。


    自上而下调动活力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着力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成效显著。“以增强企业活力、提高效率为中心,深入推进国有企业市场化经营机制改革。”在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高级经济师王绛看来,通过对改革中存在的重点问题攻坚突破,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新国企加速涌现。


    清晨,渤海湾金光闪烁,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秦皇岛32-6油田生产平台的作业人员已换上专业安全服,戴好智能手环,手拿工具,开始一天的巡检工作。在无人机、云计算、大数据等辅助下,如今的海上油田已进入数智化新阶段。中国海油秦皇岛32-6作业公司总经理赵德喜介绍,作为我国首个海上智能油田,秦皇岛32-6智能油田(一期)项目于2020年7月正式启动,次年10月全面建成投用,实现了安全、油藏、注采及设备设施的智能化管理以及远程操控管理,全面助力增储上产和降本增效。


    油气资源关乎我国能源基础,国企作为稳产保供主力军更需发挥压舱石作用。2020年年底,中国海油成立改革专项组,持续深化三项制度改革,围绕主责主业、员工队伍、科技创新等方面形成了“1+4+N”的实施方案。在队伍结构上,为6.3万名员工建立以劳动合同为核心、以岗位管理为基础的市场化用工制度,做到干部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在科技创新上,攻克了旋转导向与随钻测井、优快钻井、海上浮托安装、超大型LNG储罐等关键核心技术,在局部领域实现了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历史性转变;在增储上产上,渤海油田建成我国第一大原油生产基地,南海东部油田油气当量提前3年上产至2000万吨,助力我国原油产量重上2亿吨。


    “改革的一大目的,就是自上而下调动活力与积极性。”中国海油集团党组宣传部副部长林建功告诉记者,通过强化精准激励与人才激励,如今一线出海员工的年平均收入显著提高,多名管理人员回归科研技术岗位,在筑实兴企之基、塑造一流人才竞争力方面呈现崭新局面。


    据国务院国资委数据,在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中,三项制度改革实现全方位破冰破局。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全面推行,中央企业和地方国有企业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的管理人员比例分别由2.5%、1.9%提升至5.7%、4.5%,94%具备条件的中央企业和88.8%具备条件的地方国有企业子企业开展中长期激励。


    发挥示范引领效应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高质量收官,为推进新一轮国企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近日,国企改革两大专项工程“科改行动”“双百行动”双双扩围,“科改企业”数量扩至672户,“双百企业”数量扩至580户。此举将有利于在更大范围以更高标准打造国企改革“排头兵”,进一步发挥示范引领效应。


    “新一轮深化国企改革将在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各项经验基础上,将前期的成果进一步定型优化。”王绛分析认为,在新一轮改革中,要进一步突出问题导向,着力解决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经营效率和效益偏低等问题,进一步完善授权经营体制改革,以更大力度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


    一段时间以来,面对煤炭价格高企、全火电行业效益下行的状况,国家电投集团河南电力有限公司沁阳发电分公司从思想破冰、机制破壁、依靠职工三方面向改革要动能,从2022年一季度亏损3595万元到2023年前4个月累计盈利3638万元,成功实现扭亏为盈。


    当前,围绕“双碳”目标,国家电投集团河南电力有限公司以坚持打实“存量牌”、打优“增量牌”、打强“未来牌”为抓手,深化改革攻坚,持续释放创新活力。


    谈及下一步工作规划,国家电投集团河南电力有限公司党委书记王捍忠表示,公司将持续汇集大批国内外能源领军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端人才,导入强大的研发能力、广泛的辐射带动能力、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和配套能力,打造农村清洁能源创新要素集聚高地、先进技术研发高地、高端人才双创高地、科技服务示范高地、产业集群发展高地“五大高地”。


    “中国海油的目标是比肩国际一流能源公司。3年改革大考不轻松,充满挑战。目前我们在人才竞争力、科技竞争力、市场竞争力方面仍有差距,这也是下一步深化改革要追求的方向和奋斗的目标。”中国海油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汪东进说。


    “国资国企要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坚持以产业化应用为导向,立足自主创新,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国务院国资委主任张玉卓表示,推动持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要探索更加灵活高效的市场机制、管理体系、包容机制,进一步做好创新人才引育工作,着力培养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建设人才高地,打造创新生态,持续激发企业创新创造活力。(纪文慧)

    2023-06-14
  • 保租房成“留人大招” 哪些城市吸引力大?

    保租房成“留人大招”哪些城市吸引力大?

    保租房整体产品品质提升,有利于大学毕业生租得到、租得起、租得好

    青年人是城市未来,在各地“留人大招”中,保障性租赁住房(简称“保租房”)一定不会缺席。又到毕业季,租房需求面临大幅增长。伴随各地政府支持力度不断升级,作为解决青年人、新市民居住问题的保租房供应也在“水涨船高”,其中大学毕业生在青年人、新市民中占有一定数量。

    展望未来,在筹集目标带动下,保租房供应将维持较高水平。同时,整体的产品品质将得到提升,有利于大学毕业生租得到、租得起、租得好。

    部分城市保租房筹集计划一览

    重庆

    “十四五”时期全市保租房的目标任务为40万套(间),并确定了中心城区新增保租房占新增住房供应总量比例达到30%。

    南京

    “十四五”期间将新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房1600万平方米,筹集保租房15万套(间),发放租赁补贴25万户(人),发展人才安居住房12万套;保障对象由户籍家庭转为覆盖城镇常住人口,精准服务新市民、青年人和各类人才。

    苏州

    加快打造一批高品质人才社区、建设一批高质量人才公寓、升级一批高标准集宿区,2023年计划新增青年人才公寓2万套。

    成都

    “十四五”期间计划筹集保租房30万套(间),年均筹集6万套(间)。截至3月13日已累计筹集项目207个,房源12.7万余套(间),配租1.8万余套(间),解决了3万余名新市民、青年人的住房难题。预计今年还将推出房源1.5万套。

    上海

    保租房实行全装修,配备必要的基本生活设施,合理配置公共服务和商业服务设施,适当增加公共活动和共享空间。保租房出租人应当以低于同地段同品质市场租赁住房的租金水平确定租赁价格,向区房屋管理部门备案,并向社会公布。

    杭州

    明确2023年筹建保障性租赁住房任务为7万套(间),年度筹建任务经细化后,分别由上城、拱墅、西湖、滨江、萧山、余杭、临平、钱塘、富阳、临安等10个区负责筹建。

    天津

    将盘活利用企事业单位自有闲置土地新建23个保租房项目,利用产业园区配套用地新建4个保租房项目,利用存量住宅房屋改建46个保租房项目。其中2022年12月至2023年3月底,通过企事业单位自有闲置土地新建保租房项目5个,利用存量住宅房屋改建项目14个。

    深圳

    住宅、商务公寓、产业园区配套宿舍、城中村房屋均可筹集作为保租房;商业、办公、旅馆(酒店)、厂房、研发用房、仓储、科研教育等非居住存量房屋以及其他社会存量房屋也可筹集作为保租房。在筹集方式上,住房主管部门、保障性住房专营机构及其他市场主体可以通过租赁、合作经营社会存量房屋或者购买市场商品房等形式收储房源。

    福州

    今年计划盘活8000套左右空置安置房,将之转化为保租房或长租房,目前已对接落实首批收购存量住房近7000套,试点工作走在全国前列;截至目前,已对接落实首批收购存量住房清单共计139个项目,总套数6973套,总建筑面积69.98万平方米。

    让城市新青年租得起、租得稳

    自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的意见》以来,保租房的相关配套政策陆续出台,包括增加土地供应、金融支持等“一揽子”措施加快落地。在这样的市场背景下,保租房成为解决新青年、新市民“阶段性住房问题”的重要来源。

    在业内人士看来,所谓“阶段性”指的是新青年从刚刚毕业初入社会到成家生子之前的这个阶段,其中包括刚刚大学毕业的学生。对这一群体来说,保租房之所以受到市场青睐,其中一个优势是保租房的租赁价格为市场化租赁价格的9折,而且租金涨幅每年不高于5%,可以让城市新青年租得起、租得稳。

    在保障性租赁住房专场推荐会上,成都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成都市推出的保租房项目严格按照小户型、低租金的要求,户型以单间或者一居、二居为主,大部分面积在70平方米以内,租金原则上不得超过市场标准的90%定价;此外,“成都市房源重点布局在产业功能区、商业商务聚集区、轨道交通站点附近等交通便捷、生产生活便利、配套服务设施完善的区域。”

    在苏州,保租房租金低于同地段同品质市场租赁住房租金,以每套(间)建筑面积不超过70平方米的小户型为主;主要面向在苏州市无房的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不设收入线门槛。

    3月份,深圳出台了《深圳市城中村保障性住房规模化品质化改造提升重点指引》,要求改造后的租金以不涨为原则,即便个别房源因改造成本高、投入较大、建筑结构复杂,也必须严格控制成本、严格控制价格、严格加强价格监督。

    此外,上海2月份实施《上海市住房租赁条例》专门针对保租房提出,租期稳定、租金优惠、公共服务配套的保租房供给,有效缓解特定群体的住房需求,并且要求保租房不得转租、出借。

    各地保租房筹建按下“快进键”

    住建部在年初工作会议上也提出,要以发展保租房为重点,加快解决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住房困难问题。

    对于保租房的规划筹集,在ICCRA住房租赁产业研究院院长赵然看来,今年各地出台供地计划,在租赁住宅用地指标或在人才住房方面提出保租房规划筹集的相关要求。比如,苏州提出,“要持续推进人才乐居工程,加快打造一批高品质人才社区、建设一批高质量人才公寓、升级一批高标准集宿区,2023年新增青年人才公寓2万套。”

    与此同时,深圳在租赁住房方面发力明显。“十四五”规划期间,深圳拟建设和筹集保障性住房原目标54万套(间)调整为不少于74万套(间),增加的20万套(间)均为保租房。深圳市2023年计划建设筹集保障性住房18.5万套(间),其中保租房16万套(间)。

    而2023年杭州明确筹建保障性租赁住房7万套(间)的任务,年度筹建任务经细化后,分别由上城、拱墅、西湖等10个区负责筹建。

    5月份福州、天津等地也公布了近期部分保租房筹集进展。其中,作为全国批量收购存量住房扩大租赁住房供给的八个试点城市之一,福州2023年计划批量收购存量住房8000套,计划总投资约100亿元,总建筑面积80万平方米,统一用作保租房或长租房。

    “提高各主体供给积极性,是加大保租房建设的主要途径。”在中指研究院分析人士看来,对于地方政府而言,主要是解决其资金来源问题,比如:加大中央财政补贴力度,设立住房租赁发展基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作用,撬动社会资金,以及加大住房租赁专项债支持力度等。

    保租房将成为解决新市民居住问题主力

    除了保租房房源增长之外,各地的服务也在增强。为方便新市民、青年人及时掌握保租房资讯,杭州市住保房管部门在官网正式上线了“保障性租赁住房专栏”,公示了64个项目的3.6万套房源。

    上海则要求保障性租赁住房实行全装修,配备必要的基本生活设施,并充分考虑承租人需求特点,合理配置公共服务和商业服务设施,适当增加公共活动和共享空间;成都也将保租房重点布局在产业功能区、商业商务聚集区、轨道交通站点附近等交通便捷、生产生活便利、配套服务设施完善的区域。

    事实上,随着租赁住房品质的提升,以及年轻人的住房观念逐渐发生改变,租赁需求也在不断提升,根据中指研究院2022年末全国租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20岁以下租户群体未来计划长期租房的比例达到43.3%,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群体。

    另据住建部公布的数据,“十四五”期间,全国计划筹集建设保租房870万套,其中人口净流入较多的40个重点城市计划筹集保租房650万套。

    一边是加紧供应,一边是需求增长,保租房市场也迎来前所未有的繁荣。与此同时,如何让保租房真正体现其保障功能,让新市民、青年人能够租得到、租得起、租得好,也成为各地政策的发力点。

    在58安居客房产研究院院长张波看来,公募REITs金融支持将打通“投、融、建、管、退”的闭环发展模式。由此,保租房形成了完整建设运营机制,未来必将成为住房租赁市场上解决新市民居住问题的主力。

    对此,中指研究院分析人士认为,未来几年在筹集保租房目标带动下,保租房等租赁住房筹集供应将维持较高水平。同时,从产品品质上看,随着越来越多长租公寓项目的入市,租赁市场的供给结构将有所优化,整体的产品品质将得到提升。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袁秀丽

    2023-06-13
  •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进入关键阶段 多渠道拓宽就业空间

    2023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已进入关键阶段。连日来,各地面向青年群体就业创业需要,全面推进政策“进企业、进校园、进社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日前也启动了为期100天的百日千万招聘专项行动,面向不同行业、不同区域和不同群体,提供超千万岗位,助力高校毕业生及各类劳动者求职就业。



    访企拓岗提速加力

    今年以来,各地各部门把访企拓岗作为促就业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

    近日,人社部会同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工商联,在全国启动“就业扬帆政策护航”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政策宣传周活动,涵盖“进企业”推送吸纳就业政策红利、“进校园”解读就业创业扶持政策、“进社区”指导“一对一”求职计划等内容。

    重庆市是西部地区人才高地,正进入“人才引领驱动”的新阶段,壮大人才资源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引领性、支撑性作用。今年,重庆高校应届毕业生预计达到34.5万人,再创新高。重庆市人社局坚持“就业服务产业,产业带动就业”,推出了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十大行动共计35条政策措施。

    山东省今年高校毕业生总量首次突破80万,达到81.3万。在“万企进校园”“就选山东”“国聘行动”等招聘活动推动下,春季开学以来,山东各大校园“周周有招聘,时时有岗位”,全省已累计举办各类线下校园招聘活动5392场,12.49万家用人单位入校招聘,提供196.46万个就业岗位。

    促进高校与企业更多交流,是拓展就业岗位、畅通就业渠道的有效措施。重庆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给毕业生争取更多就业机会,春季开学以来,重庆各高校积极开展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专项行动,持续拓展市场性岗位,走访企业4699家,拓展岗位8.48万个,组织线上、线下双选会2万余场次。截至目前,山东150余所高校教师累计访企拓岗30.95万个,形成了地方政府、行业协会、企业、高校广泛参与、全员推进的就业工作格局。

    助企纾困稳岗扩容

    企业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中小微企业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阵地,在稳定就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中小商业企业协会执行会长任兴磊表示,当前我国中小企业遇到了许多靠自身难以克服的困难,比如生产模式落后、融资能力较弱、人才资源匮乏、抗风险能力弱等。“中小企业发展越好,就业形势就会越好。建议相关部门落实落细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实施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社会化服务措施,壮大他们的发展能力。”

    当前,很多稳就业政策兼顾了中小企业经营发展和高校毕业生个人成长。记者从人社部了解到,今年小微企业招用离校两年内的未就业毕业生,可申请享受社会保险补贴;企业招用登记失业半年以上的高校毕业生,可予以定额依次扣减增值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和企业所得税优惠;小微企业当年新招用高校毕业生等符合条件人员人数达到一定比例的,可申请最高不超过300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由财政按规定给予贴息;高校毕业生到中小微企业就业的,在职称评定、项目申请、荣誉申报时享受与国有企事业单位同类人员同等待遇。

    湖北省黄石东贝电机有限公司是全球冰箱压缩机企业的核心供应商。“近年来,随着公司规模不断壮大,招工难、留工难已成为严重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该公司综合部部长余国强介绍,了解企业的需求后,人社部门积极为企业和高校搭建供需平台,助力企业与湖北理工学院、湖北工程职业学院开展校企合作,多次组织企业深入武汉都市圈高校开展校招,成功招录200余人,有效满足了企业用人需求。

    目前,湖北省积极拓宽高校毕业生市场化就业主渠道,全力做好重点项目(企业)用工要素保障。推进“才聚荆楚·百县进百校”就业促进专项行动,实现全省市州县全参与、高等院校全覆盖、岗位信息全共享、线上线下全结合,在大学生毕业前,组团为结对帮扶高校送岗位、送政策、送信息、送服务。

    精准服务匹配供需

    广东省清远先导材料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稀散金属研发、生产、销售和回收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了解到企业去年招用高校毕业生185人,今年还有拓展空间时,清远市人社部门积极走访企业,为其招聘提供服务。公司总经理助理李嘉兆说:“截至目前,我们新招用应届生303人,比去年增加118人。”

    下一步,清远市人社局还将为企业招用高校毕业生提供申请社保补贴等相关政策服务,为企业降低用工成本,鼓励企业开拓更多岗位,持续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

    山东省政府不仅与中央企业全面加强人力资源协作恳谈,还组织举办中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中建八局发展建设有限公司等央企专场招聘活动。今年,山东省属企业新增岗位中高校毕业生岗位招收比例不低于60%。

    在重庆,当地精准匹配用工需求和求职目标,全力抓好岗位开发供给,已举办多场次小型化、有特色的招聘活动。今年以来,重庆市开展各类就业创业活动739场,服务18.2万人次。目前,不仅公务员、事业单位补员规模只增不减,达到16650人,央企、国企接收高校毕业生人数也超过去年,达到1.1万人。

    围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及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重庆市还重点开发了一批科研类、技能类、管理类、社会服务类岗位,推出大量示范性见习岗位。前5个月,重庆市发布见习岗位2.9万个,新增就业见习基地566家,申报补贴11740人,审核通过并报财政部门7498人。(记者敖蓉)

    2023-06-13
  • 云南民宿持续升温

    被影视剧中的如画风景打动,北京游客刘叶近日飞到云南大理住了一个月,“我喜欢大理慢节奏的生活,不同于之前打卡式的旅游,在民宿里练瑜伽、做鲜花饼、上疗愈课程,更真切地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有越来越多像刘叶一样的游客,到大理感受“慢生活”。途家民宿数据显示,今年该平台入住时间最长的订单在大理,一位客人住了118天。

    云南民宿正在快速回暖。“往年春节后都有淡季,但今年不同,很少有空房。”大理民宿房东大举说。途家民宿数据显示,今年以来,云南民宿预订量居全国第一,同比2019年增长四成。大理、西双版纳等传统旅游城市的民宿热度持续增长,此外,与2019年相比,临沧、德宏、迪庆、普洱等一批小众目的地民宿预订量增速最快,同比增长超5倍。四川、广东、重庆、北京和浙江等地的游客最喜爱云南民宿。

    有人在云南民宿小住,也有人留下,搭建自己的田园。今年春节后,云南平均每天新增300个民宿房源。看到民宿发展的潜力,不少人涌向云南。大理某民宿房东透露,个体民宿房东和连锁型民宿房东排队纷纷进入市场。民宿房东老王说:“做民宿一定不能懒。民宿是服务行业,足够勤劳和细致才能经营好民宿。”他建议新手房东多与老房东交流,提升对游客和行业的认知。今年以来,途家民宿在多地举办见面会,为更多民宿房东搭建分享经验的平台,精准解决民宿运营问题。

    据云南民宿房东判断,六月份的竞争会变得更激烈。大举说:“很多装修好的房子已投入运营,民宿供给量会增加。不过有特色、服务好的民宿,还是会卖得好。”大举的小院背靠苍山,面朝洱海,可以去海边散步,适合打卡拍照,可供游客体验慢节奏生活,不少人慕名而来。

    途家民宿首席商务官刘杨分析:“风景、设施、设计、体验是优质民宿的重要因素。云南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当地风景和民宿设计融为一体,让民宿不仅仅是住所,更是有归属感的精神场所,游客可以在此享受慢生活。”

    云南民宿房东正在积极打造“民宿+”,增加民宿附加值,提高竞争力,为游客提供丰富的体验。据了解,目前云南已探索出“民宿+演艺”“民宿+非遗”“民宿+书屋”“民宿+民俗”“民宿+交友”等融合方式,形成了一批“民宿+”的融合型新业态。(李双)

    2023-06-12
  • 旅行消费呈现新趋势

    小众游休闲游即兴游深度游


    旅行消费呈现新趋势


    如今,中国游客旅行不再是简单的观光游览,而是希望有更丰富的体验和情感满足。近日,同程研究院与腾讯营销洞察联合发布的《中国旅行消费趋势洞察白皮书(2023年版)》(简称《白皮书》)指出,89%的中国消费者旅游出行意愿强烈,2023年旅行消费呈现四种新趋势:小众独特、自在松弛、未知惊喜、深度在地。



    从“热门主流”到“小众独特”

    “说到福建旅游,大家都会想到厦门、武夷山,其实,福州有惊艳的平潭海景、浪漫的闽江日落和底蕴深厚的三坊七巷,令人向往。”游客吴欣说。

    《白皮书》指出,随着旅游经历的不断丰富,75%的游客在规划今年旅行线路时,更倾向考虑以小众景点为主的路线,希望获得新体验。热门景点人潮汹涌,有的还存在同质化,而小众景点则较好地保持着原汁原味的风情。不少游客认为,旅游是结合自己的喜好,主动挖掘尚未熟知的目的地,获得更独特的体验。来自同程旅行的数据显示,“五一”假期小众目的地相关搜索热度环比上涨172%。

    想成为“个性独特”的小众目的地,除了满足人少这个前提外,景点也要与众不同、鲜有人知,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这才会成为受欢迎的小众目的地。一次小众旅游,是游客深入挖掘目的地的独特经历,或游览独特的风景,或汲取独特的人文,或享受独特的美食,或体验独特的居住环境。

    从“刻意周全”到“自在松弛”

    “我在一线城市,生活节奏特别快,压力也比较大。所以不喜欢去节奏很快的地方旅行,我会选择三四线城市或城镇乡村,那里的节奏缓慢,我的心情也能得到放松。”北京上班族轩宇说。

    旅游的目的是什么?以往的旅游,观赏风景、品尝美食是驱动人们出游的最初想法。而现在,旅游更是一种情绪消费,远离居住地的旅游愈发成为人们舒缓心境、重获力量的重要目的。旅游赋予身心新能力、新视角、新体会。

    “我心目中理想的毕业旅行是没有特别的安排,就是单纯在海边休息,看看海鸥、踩踩沙滩。每天可能安排一个景点,好好享受一下。”今年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怡涵说。为了在旅途中获得松弛感,大家偏爱的旅游主题也不同,有人喜欢在舒适的酒店度假,有人则用美食和拍照来放松心情。

    从“周密详实”到“未知惊喜”

    随着放松情绪成为重要的旅游关注因素,行程安排也表现得更为随性,不再一味追求面面俱到、不留遗憾。相较于追求去过多少景点,人们现在更在乎享受旅程本身,不对旅程设定预期。

    “我不想游览规划好的路线,比如跟着攻略去那些大众网红地。我更喜欢随意去逛一逛,有次旅行,我们在乡间漫步,来到一间茶室,和老板聊天品茶,度过难忘的休闲时光。”游客程女士说。

    很多游客期望行程更有弹性,每天留些空白。即兴出游、边玩边临时决策的旅行方式更受欢迎。同程旅行平台上提前7天预订机票的人群占比从2019年的68%降低到2023年的13%,同时,52%的游客更愿意到达目的地后再预订住宿。

    游客喜欢探索未知的乐趣,邂逅不一样的惊喜。游客郑维回忆说:“我们去新西兰的时候,在西海岸遇见了当地渔民,他们带我们海钓,收获了一次偶然的体验。自那以后,我在旅游时就喜欢与当地人多交流,这样能有意想不到的体验。”

    从“到此一游”到“深度在地”

    对比以往“到此一游”的旅游方式,现今一些游客更希望在旅游目的地抛开游客身份,沉浸体验当地生活。他们想体验当地特色交通,比如租摩托车穿过大街小巷,搭乘长江索道俯视滚滚长江;想品尝当地美食,因此烟火气十足的菜市场成为不少人的新选择;想参与当地的特色活动,制作民俗手工,参加体育运动……深度感受一方水土的魅力,留下独家记忆。

    美食是体现地方文化的重要因素,也是构成一次快乐旅行的重要内容。游客更愿意花时间找寻当地人熟知的美味,或藏在街角、或隐于闹市。“我以前到潮汕,只要能吃到牛肉火锅、粿条、卤鹅就好,但现在我会在意这家店是不是当地人热衷的,我希望能品尝当地人平时吃到的美食,这次我就在一家菜市场里找到了特别地道的卤鹅。”游客一辰说。

    “我一直都喜欢跑马拉松,在旅游时也会留意能不能参与当地的马拉松比赛。记得有一次去厦门旅游,我就跑了一次白金级的马拉松。”游客刘先生说。越来越多的游客希望参与当地的活动,不论是在城市还是在郊野,能够有机会参与就是不虚此行。只要自己有兴趣,从体育运动到民俗体验,都能吸引人们参与,大家玩得不亦乐乎。(赵珊)

    2023-06-12
  • 流动中国释放更多生机活力

    社会需求旺盛,服务供给充足,物流运行向好基础不断巩固


    流动中国释放更多生机活力


    物流一头连着生产,一头连着消费,是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重要一环。


    前4月,全国社会物流总额107.6万亿元,同比增长4.4%,增速比一季度提高0.5个百分点;5月份中国物流业景气指数为51.5%……今年以来,我国物流运行总体保持恢复向好。社会物流需求恢复性回升,物流服务供给相对充足,行业运行处在景气区间,主要经营指标保持增长。


    随着国民经济持续恢复向好,物流企业信心提振,内生动力继续增强,物流运行向好基础不断巩固,为稳经济、扩内需、促消费提供了有力支撑。


    物流运行加快恢复增长,供给规模稳步上升


    智能电视送到高海拔乡村。5月31日晚8点,“618”促销活动全面开启后没多久,西藏山南市浪卡子县打隆镇推瓦村的私德多吉便收到了由京东物流配送的智能液晶电视。今年,京东物流将预售商品前置到超300个城市、数千个站点,消费者支付后,最快可实现分钟级收货。


    物流通关越来越顺畅。在山东青岛前湾港,烟台恩怡服装有限公司进口的17吨涤纶染色针织布从船上卸下,随即发往工厂生产。代理这批货物的青岛某物流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青岛海关推出“先期机检+船边直提”新监管模式,减少了两次集装箱吊装和两次搬移过程,节省了通关时间,降低了物流成本。


    快递日均业务量持续攀升、航运货轮往返穿梭……今年以来,交通物流运行加快恢复增长,流动中国释放出更多生机与活力。


    数据显示,截至5月31日,今年我国快递业务量达到500亿件,比去年提前27天达到500亿件;前4月,我国完成营业性货运量165.3亿吨,同比增长7.5%;全国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52.8亿吨,同比增长7.6%。


    随着市场活力进一步迸发,物流趋于活跃,物流业总收入加速恢复,物流供给规模稳步上升。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前4月,物流业总收入增长7.5%,增速比一季度提高0.8个百分点。其中运输仓储服务、快递领域贡献显著,拉动物流业总收入增长超过5个百分点。


    物流企业业务收入增长加快。前4月,重点物流企业业务收入同比增长近20%,增速比一季度提高5个百分点,增速连续两个月提高。邮政快递、仓储物流企业收入增势良好,铁路、道路运输企业增势平稳。


    工业品物流需求恢复基础稳固。前4月,工业品物流总额比上年增长3.6%,比一季度提高0.6个百分点。其中,4月份增长5.6%,增速比3月份加快1.7个百分点。4月份,装备制造拉动工业品物流总额增速加快1.3个百分点。其中,汽车制造、电气机械器材制造物流总额分别增长44.6%和17.3%。


    单位与居民物流总额恢复向好。前4月,单位与居民物品物流总额同比增长9.0%,增速比一季度提高3.1个百分点。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实体店零售额同比增长均超过10%,增速比一季度有所加快。即时物流等新场景、新模式成为亮点。


    “扩大内需政策接连落地生效,消费场景线上线下融合,即时物流连接周边餐饮店、社区超市、花店、药店等,带动社区消费进一步旺盛。”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研究室主任、中国物流学会副秘书长周志成说。


    推进数字化转型,拓展智慧物流商业化应用场景


    京雄高速(北京段)全线覆盖移动5G专网、广州港南沙港区四期全自动码头项目加快实施……今年以来,我国继续加大交通强国建设力度,交通科技创新明显加快,绿色低碳转型深入推进。特别是邮政快递业在数字化、绿色化上下功夫,提升运转效率。


    科技是推动物流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交通运输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将进一步加强交通战略科技力量、科技基础能力建设,加快推进智慧交通建设,不断塑造交通运输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走进天津东疆港区太平洋码头,一艘艘货轮正进行装卸作业。在天津东疆海关监控指挥中心,海关关员通过口岸智慧管控系统对船舶靠泊、装卸作业、场位堆存等场景进行实时监管。


    “有了智慧管控系统,内外贸同船运输业务越来越便利,不仅内支线船舶舱位使用效率提高了,我们码头的内贸航线也新增了10余条,港口内外贸一体化发展更有活力。”天津港太平洋国际集装箱码头操作部副经理孙岩说。


    去年印发的《“十四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要求,加快物流数字化转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物流要素在线化数据化,开发多样化应用场景,实现物流资源线上线下联动。


    天津海关联合天津港集团构建口岸“智慧管控”系统,为推动口岸港区内外贸一体化发展注入科技力量。现今,东疆港区已有内外贸集装箱航线17条,累计作业内贸船舶超过1200艘次,箱量超过160万标箱。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数据显示,前4月,进口物流总额同比增长11.3%,4月当月增长9.4%。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在物流领域广泛应用,新业态、新模式为物流运行稳步复苏提供了强力支撑。”周志成表示,要加快推进物流数字化转型,鼓励平台企业开发开放面向中小微物流企业的云平台、云服务,创新物流产业生态,进一步拓展智慧物流商业化应用场景。


    改善营商环境、加快科技创新,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


    一个个“海淘”包裹通过分拣线进入CT机智能设备,快速有序完成通关作业;一辆辆装载着货物的快递运输车辆整装待发,马不停蹄奔赴各地……深圳国际快件运营中心一派繁忙景象。


    “快递包裹对时效性要求很高,加快流转速度、降低物流成本,是企业的竞争力。得益于相关部门的不断创新,今年一季度,顺丰跨境电商进出口量同比增长近50%。”顺丰速运集团国际电商快递事业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随着政策支持引导持续强化,物流发展支撑体系不断健全、制度环境进一步改善,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竞争力和安全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专家表示,当前,物流企业预期乐观,物流运行恢复向好。要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加快科技创新,推动物流运行继续稳定向好,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


    要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发展跨境直达运输、“门到门”物流。围绕跨境电商、内外贸一体化等现实需求,完善国际物流服务网络,提升运行效率。


    验布、打样、裁剪、缝制……在北京迪桑特有限公司内,一件件泳装、滑雪服顺利下线,打包出口。北京海关采取智能审核等服务措施,让进出口业务更加便利。


    练好企业内功,深化“提质、增效、降本”,推动物流企业转变发展模式。通过与客户共同成长、与产业深度融合,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推动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


    推动融合发展,在汽车、家电、电子、医药、服装等产业链条长、配套环节多的产业领域,引导企业加大投资力度,提升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循环畅通。


    便捷畅通的交通物流条件,能够有效降低运输成本,促进人才、资金、技术等各类生产要素流动、聚集,激发市场活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抓住机遇,砥砺奋进,物流运行将继续保持稳中有进、提质增效,为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促进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记者杜海涛韩鑫靳博)

    2023-06-09
  • 抢抓关键期 护航就业路——2023届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周活动取得积极成效

    当前正值高校毕业生就业关键期。为促进毕业生更高质量更加充分就业,教育部近期组织开展了2023届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周系列活动,对2023届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尽早就业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加大就业政策宣传力度


    如何加强对就业政策的宣传,推动高校毕业生全面了解政策内容,是今年就业促进周活动的重点之一。


    5月24日,教育部组织召开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联席会议,充分发挥全国就指委和19个分行业就指委作用,当好就业政策的宣传员,面向行业、企业宣传解读国家和地方出台的社保补贴、吸纳就业补贴、职业培训补贴等援企稳岗扩就业政策。


    与此同时,教育部门会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编印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政策汇编,向企业发放;依托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会同“24365校园招聘服务”有关招聘机构,持续开展就业政策宣传。


    产业园区和城乡社区同样是政策宣传的重点。


    就业促进周期间,教育系统推动政策宣传走进园区管委会,走进园区人才服务机构,促进各类“专精特新”企业吸纳毕业生。此外,教育部门还主动对接民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依托实施基层就业项目,加大政策宣传力度。


    各地各高校还积极组织开展政策宣传周等活动,推动政策进校园、进就业指导课、进招聘活动,指导毕业生用好基层就业、自主创业、应征入伍、指导帮扶等政策。


    例如,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联合有关部门举办“筑梦军营北疆有我”大学生入伍政策解读暨典型事迹分享会。云南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联合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编制了《云南省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100问》,帮助毕业生知晓政策。


    有针对性开拓市场岗位


    120家用人单位提供岗位,京津冀三地3000余名2023届高校毕业生参加……5月26日,教育部举办京津冀毕业生专场招聘会。一个个数据折射出招聘会的积极作用。


    就业促进周期间,各地各高校结合专业特色、毕业生就业意向等,重点邀请对毕业生具有较强吸引力的企业进校招聘,持续保持校园招聘活动热度——


    广东省教育厅举办生态环保低碳节能专场供需见面活动,提供了6409个就业岗位,约3700名毕业生现场求职;


    电子科技大学精准对接40家行业特色用人单位,合力举办“荟聚芯人共创蓉城”集成电路行业专场招聘会;


    ……


    提升人才供需匹配度,将助力毕业生更加精准就业。为此,教育部门组织形式多样的校企供需对接活动,加强校企双方在定向人才培养培训、共建就业实习基地、重点领域校企合作等方面深度对接。


    深入开展供需对接,既活跃在线下,也活跃在线上。


    统计数据显示,就业促进周期间,教育部依托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举办14场线上招聘活动,提供岗位信息80余万条。数字化赋能,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打开了新空间。


    提供精细就业指导


    就业促进周期间,教育系统还注重聚焦毕业生求职需要和就业状态,切实加强重点群体毕业生“一对一”就业帮扶,为毕业生提供有温度、精细化的指导服务。


    一方面,教育部门广泛开展以“成才观、职业观、就业观”为核心的就业育人主题教育活动,引导毕业生从实际出发选择职业和工作岗位。


    另一方面,各地各高校创新就业指导形式,开展多样化就业指导服务,为毕业生求职就业“把脉问诊”。


    例如,天津大学联合用人单位举办模拟求职大赛,为学生提供培训讲座、真实模拟求职面试全程指导。南京大学举办生涯嘉年华系列特色生涯教育与就业指导活动,提升毕业生求职技巧和综合素质。


    此外,各地各高校还密切关注毕业生就业进展和求职过程中的困难,为毕业生提供切实有效的指导和帮扶。


    河北大学、西藏大学等建立动态管理帮扶台账,耐心帮助重点群体毕业生诊断求职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四川省教育厅等部门联合举办2023年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励志演讲会、现场招聘会及线上招聘等活动,邀请专家团提供就业指导与职业测评服务……


    据悉,接下来,教育部还将持续开展2023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百日冲刺”行动,护航毕业生求职之路。

    2023-06-09
  • 首艘国产大型邮轮出坞 我国将集齐造船业皇冠三颗明珠

    首艘国产大型邮轮出坞我国将集齐造船工业皇冠上的“三颗明珠”


    探访海上城市


    长江入海口南侧,上海外高桥造船厂区,红色的门式起重机昂然屹立。6月6日,二号船坞内,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完成一系列试验后,出坞转入码头建造阶段,并计划于7月开启试航,年底前完工交付。


    大型邮轮是国际公认的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产品,与大型液化天然气(LNG)运输船、航空母舰共同被誉为造船工业“皇冠上的明珠”。如今,中国正在摘取这颗耀眼的“明珠”。邮轮出坞前夕,记者来到中国船舶集团上海外高桥造船厂区,听一线建造者讲述巨轮扬帆背后的故事。


    大型邮轮是全球最大、最复杂的单体机电产品,“爱达·魔都号”全船总电缆布置长度达4200公里,零件数量超过2500万个


    “大型邮轮建造总体进度已经超过90%了,咱们先登船感受一下!”吴晓源是中国船舶集团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外高桥造船)生产总监兼邮轮内装部部长,参与了大型邮轮建造全过程。


    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的体量,近距离接触才有最直观的震撼:纯白色的船身上,飞天飘带涂装重彩勾勒,与流线型船体相得益彰;甲板层层向上,整船足足有24层楼高。据介绍,邮轮总吨位13.55万吨,长323.6米,高70米,型宽37.2米。如果将邮轮垂直于地面,可与法国埃菲尔铁塔比肩。


    2019年10月,首艘国产大型邮轮进入实质性建造阶段;2020年11月,转入坞内连续搭载总装阶段;2021年10月,实现全船贯通;2022年5月,开启内部施工……在吴晓源指引下,记者穿好防尘防静电服、戴上安全帽,乘登船塔电梯到达第十六层甲板,这也是乘客所能到达的最高一层。


    “我们在靠近船头的位置,旁边是两条水上乐园滑梯的入口。乘客们可以在这里玩滑梯、享受日光浴。”吴晓源说,住宿和休闲娱乐区共有14层甲板,客房2125间,最多可容纳乘客5246人。超过4万平方米的公共区域面积配置了多个餐厅、剧院、购物区、水上乐园、健身房、篮球场、沙滩俱乐部等丰富多样的休闲娱乐设施。由于邮轮一次航行时间相对较长,船上还配备了医疗中心,诊疗室、手术室、X光机一应俱全。


    俯瞰外高桥造船厂区,7000TEU(标准箱)集装箱船等数艘建造中的大型船舶映入眼帘。吴晓源参与过我国首座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81”工程建造,也作为船型负责人牵头开发过多类船舶,经验十分丰富。在他看来,与常见民用船舶相比,大型邮轮对集成性、安全性和舒适性的要求更高,堪比打造一座“海上城市”。“大型邮轮不仅要经受风浪考验,还要在一船空间内集成饮食起居、水电供应、排污等繁杂的城市功能,这背后是庞大而又精密的巨系统工程。”吴晓源说。


    剧场区纵贯第四和第五层甲板,最多可容纳800人同时观看。记者看到,层层台阶、舞台、舞美装置安装成型,立体云朵造型的天花板、舞台两侧的浮雕饰面已经完工。“在看不见的观众席台阶下,电缆布置量有近75公里。”吴晓源说。


    大型邮轮是全球最大、最复杂的单体机电产品,全船总电缆布置长度达4300公里,相当于上海到拉萨的铁路距离;全船零部件数量超过2500万个,约为一列复兴号高铁列车的13倍。更大的挑战在于,为保证房舱和公共区域层高达标,电缆、水管铺设等隐蔽工程的空间十分有限,管线层层绕绕,彼此不能“打架”,更不能留下安全隐患。


    摘取“明珠”必先跨过一道道难关,隐蔽工程只是其中一道。大型邮轮建造技术要求高、工程环节多、工程周期长、协同难度大,直接反映一个国家的装备制造能力和综合科技水平。外高桥造船的工程师以创新“解码”这一巨系统工程,对设计理念、建造工艺、运营管理进行了一场全面革新。


    从零起步,首艘国产大型邮轮建造走出了一条“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道路


    “以前没想到,我竟然有机会亲手参与设计和建造一艘大型邮轮!”在造船厂区,外高桥造船开发部总体开发室主任黄毅铭对记者说起自己的入行经历。


    2014年8月,黄毅铭研究生毕业后进入公司。当时,大型邮轮相关论证工作提上日程,邮轮项目求才若渴。当年12月,黄毅铭毛遂自荐,进入开发部,从事大型邮轮开发设计工作。


    大型邮轮历经百年发展,欧洲船厂在技术、管理、配套产业等方面积累丰厚。作为舶来品,大型邮轮进入中国则是近20年的事,建造大型邮轮更是从未有过。黄毅铭说,他心里对大型邮轮是有向往的,“它不仅是工业品,更是艺术品,是技术与文化的融合”。


    从零起步,首艘国产大型邮轮建造走出了一条“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道路。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与意大利芬坎蒂尼集团合资设立邮轮设计建造公司,黄毅铭于2018年8月作为中方员工被派入该公司,做详细设计工作。


    大型邮轮的设计规范标准远高于其他船舶产品,且设计工作物量极大,引进的设计图纸和建造管理文件有15万页、近2.1吨,但这些资料并不能直接用于造船施工。通过看图纸、查文献、做课题、咨询专家和船级社等,黄毅铭和同事们一起消化吸收技术资料,研究关键专门技术,并将其细化成可供造船施工使用的详细指南。


    图纸可以引进参考,原理只能自己摸索。“比如,图纸上要求某位置安装一道防火玻璃,玻璃上方安装水雾消防喷头,但是设计背后的安全考量和规范标准需要自己搞清楚。换句话说,换一艘船,我们还能做出符合防火标准的设计吗?”吴晓源说。


    自2016年启动大型邮轮项目论证以来,外高桥造船通过引进消化和自主创新,用6年多的时间填补了大型邮轮建造的多项技术空白,相继攻克了重量控制、安全返港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目前已形成上千项科研成果。


    大型邮轮建造考验造船技术和工艺,也考验管理模式特别是数字化水平。吴晓源告诉记者,以前造船主要是造“钢壳子”,但大型邮轮涉及上百个系统、数千公里电缆管线,施工工序复杂,彼此协同难度大。


    实现庞大工程的系统集成,光靠人脑和二维图纸是不够的。基于海洋工程项目等积累的数字化设计和管理经验,外高桥造船投入大量设计人才和IT辅助人员对国际先进的三维设计软件进行二次开发,满足大型邮轮的建模需求;升级新一代造船企业管理智能平台SWS-TIME系统,实现大型邮轮从设计、采购、生产建造、调试到交付的全时段追踪。


    “以前大家在施工现场看图纸,现在都是手拿一个平板电脑,所有的三维模型、生产工艺、检验活动一屏可见。”吴晓源说。


    去年8月8日,第二艘国产大型邮轮在外高桥正式开工建造。国产大型邮轮项目总设计师陈刚表示,这标志着中国船舶工业已初步掌握大型邮轮设计建造关键核心技术,是向大型邮轮批量化、系列化建造迈出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步。


    薄板制造智能高效,中国造船量质齐升


    建邮轮好比拼积木,先在陆地上把钢板切割成基础零件,零件拼成分段,分段组成总段,再将总段整体吊装到船坞精准搭载。


    “拼积木”先要造钢板,通常在船体建造中,钢板平均厚达20毫米左右,但在这艘载客5000多人的大型邮轮里,4毫米到8毫米的薄形钢板占比达80%。


    之所以用薄板,是因为要从源头控制重量。“重量控制、减振降噪和安全返港是贯穿邮轮全生命周期的三大核心技术,重量控制是重中之重。”吴晓源说,船的总吨位是一定的,船身自重每增加1吨,就意味着登船物资或人数相应减少,造成损失。


    薄板虽轻,却易变形,从而导致船体结构错位甚至重心偏移。常规的焊接和制造工艺不能满足大型邮轮对薄板精度的要求。在离船坞不远处,智能薄板生产车间应运而生。


    目前,车间内正在生产用于建造第二艘国产大型邮轮的薄板分段结构。进料、铣边、焊接、切割……跟随辊道经过一道道工序,薄板最终被打造成可供使用的基础零部件。


    “通过智能装备、工业物联网技术、智能薄板车间制造执行系统和零部件物流系统,提升了薄板吊运、切割、加工和建造的效率与精度,也填补了国内船舶工业薄板智能建造的空白。”外高桥造船制造部副部长王世利说。


    在一个激光焊工艺展示架前,王世利拿起一块激光复合焊接的薄板样品和一块常规电焊的薄板:“相比之下,激光焊缝更细更平,这样整块板焊完才能更平整,人工电焊很难达到这个标准,而且焊接速度较以往提升了4倍多。”


    从事造船工作近30年,王世利对各类船体建造工艺流程如数家珍。“第一次听说激光复合焊接技术是在2003年,我做船体结构设计工作时得知德国已经有了这套装备。那时,我们才开始建造17万吨级的好望角型散货船,超大型货船才刚刚启动设计。”王世利说,用这套先进装备智能化建造大型邮轮,那时候想都不敢想。


    造船业是现代工业的集大成者,被誉为“综合工业之冠”。从1998年参加工作,到如今亲手打造中国大型邮轮,王世利见证了一段中国“船”奇:由于起步较晚,我国一度造船效率低、增长方式粗放,船型以中小吨位的散货船、油船等常规船型为主。进入新世纪以来,全球行业竞争日趋激烈,中国造船量质齐升,造船企业把目光投向大型LNG运输船等中高端船舶产品。


    根据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数据,2022年我国造船国际市场份额连续第13年居世界第一;在全球18种主要船型中,我国有12种船型新接订单量位列世界第一。近日,中国船舶集团还签下金额达210多亿元人民币的合作协议,创下中国造船业一次性签约集装箱船最大金额的新纪录。


    国产大型邮轮的到来,将让中国成为继德国、法国、意大利、芬兰、日本后全球第六个有能力建造大型邮轮的国家。“作为唯一尚未完成的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产品,它填补了中国造船工业‘拼图’上的最后一块空白,它先进的建造工艺和管理模式也推动着整个船舶工业转型升级。”吴晓源说。


    跨行业、跨地区吸纳超500家全球供应商,一艘船拉动整个产业链


    邮轮内装和装修房子的流程差不多,但前者工序复杂、工种繁多,千万级零部件的庞大体量带来前所未有的采购和施工难题。记者登船时,大型邮轮处于综合调试和内装完工阶段,3000多名来自不同厂商和施工队的工作人员正在船上同期作业。


    马克特(Markt)餐厅位于第十层甲板的沙滩俱乐部旁,工人们正在紧锣密鼓地铺贴地面瓷砖。艳丽的花纹砖墙已然成型,覆于墙面的半透明保护板上贴有“华南建材”的标志。这是一家来自深圳的企业,以内装总包商的身份承建了船员休息区和乘客餐厅。


    “4万平方米的公共区域由来自中国、意大利、德国等的六大总包商承建,总包商下还有二级、三级供应商。”吴晓源说,大型邮轮建造采用“1+N”模式,即一个总装造船企业与众多供应商合作。外高桥造船已跨行业、跨地区吸纳超500家全球供应商,并且在邮轮内装领域与来自美国、意大利的54家服务商建立合作。


    大型邮轮内部设备系统复杂,装修材料、机电设备配置要求高,因此需要一个完整的邮轮供应链体系来支撑。然而,此前我国没有属于自己的大型邮轮,相关产业配套几乎空白。据了解,邮轮上主要是定制化产品,规格高但需求量有限,小公司技术能力不足,大公司投资培育新产业方向的动力不够,因此不少设备、内装材料还只能进口。


    随着邮轮制造技术和产能成熟,国内邮轮产业链正在成长。“大型邮轮开建以来,上海已经新增注册了许多邮轮内装公司和船东运营公司,既有国内的也有外资的,这是邮轮产业带动效应的体现。”黄毅铭说。


    此前,我国在邮轮经济链条中只占消费者环节,这样的模式也被称为“过路经济”。如今,邮轮总装建造作为引领,为船舶修造、母港、零售、酒店、娱乐等相关产业带来1∶14的带动效应。中国交通运输协会邮轮游艇分会和上海社科院联合发布的《邮轮对中国的经济贡献》研究预测,到2035年,邮轮对中国总体经济贡献值有望达近5500亿元人民币。


    据介绍,外高桥造船还成立了大型邮轮创新中心,以国产大型邮轮实船工程为核心依托,以赋能上下游产业链建设为根本任务,目前已有40余家优势企业入驻。


    “中国邮轮产业的轮子已经滚动起来了。”吴晓源认为,既要在国际合作上横向拓展,又要在技术和供应链自主化上纵向深入,从而更加高效地建造大型邮轮。


    7年前,黄毅铭第一次体验大邮轮旅行,乘坐的是由意大利芬坎蒂尼船厂建造、有古罗马风格的“歌诗达·赛琳娜号”邮轮。


    首艘国产大型邮轮专为中国市场特点和游客偏好量身打造,充满本土设计和元素。“不远的将来,我们就可以登上这艘中国造的白色巨轮出海远航!”黄毅铭充满期待。

    2023-06-08
  • 涨至1小时4.5元 部分城市共享单车已贵过公交地铁

    共享单车越来越贵了!部分城市涨至1小时4.5元已贵过公交地铁


    现象


    从去年开始,美团单车、哈啰单车、滴滴青桔陆续涨价,有的城市1小时4.5元,被用户抱怨价格已贵过公交与地铁


    市场


    2021年,中国共享单车用户规模已达3亿人,近90%用户每周都会使用共享单车,但在使用单车中也有不少麻烦


    背后


    由于盈利模式单一、成本高等因素,共享单车不咋赚钱,企业布局的背后其实各有打算


    2015年被称为共享经济元年。风口之下,市场上涌现出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等一系列共享经济产物。经过此后几年行业洗牌重塑,共享单车保留了下来。


    当然,共享单车的玩家发生了彻底洗牌。2016年有20余家企业混战,如今市场呈现美团单车、哈啰单车、滴滴青桔“三巨头”竞争状态,三家企业占据95%的市场。


    按照互联网企业“拉新、留存、转化”的玩法,随着行业进入成熟稳定期,企业便不再烧钱补贴用户,而是开始向用户侧“收割”。


    近一两年,“共享单车又涨价了”的话题不时在网上引发讨论。红星资本局注意到,目前部分城市的共享单车价格已经涨至1小时4.5元。


    面对越来越贵的共享服务


    消费者还会买单吗?


    1


    费用又涨了


    对于共享单车涨价,不少消费者都有共鸣,可共享单车价格又是何时悄然上涨的呢?


    按照消费者的购买形式,共享单车有套餐骑行与单次骑行两种收费模式。


    套餐骑行:


    涨价达到20%-50%


    从去年1月开始,共享单车的套餐骑行卡迎来集体涨价潮:去年1月,哈啰单车宣布将骑行套餐7天卡10元涨到15元,30天卡25元涨到35元,90天卡75元涨到90元;去年8月,美团单车也发布公告将骑行畅骑7天卡从10元涨到15元,30天卡从25元涨到35元,90天卡从60元涨到90元。至此,除滴滴青桔之外,这两大单车品牌的套餐卡价格已调整至同一水平。


    2022年单车企业对骑行套餐的价格调整幅度并不小,涨价达到了20%-50%,对于经常骑单车的粘性用户影响较大。


    以美团单车涨价后的价格为例,如果不计额外优惠,现在的季卡(90天)价格为90元,一年360元,这个价格对于消费者来说,已经可以买一辆自行车了。


    此外,用户还需要考虑用车时能否找到对应美团品牌的单车,以及找不到停车点时还要面临额外的调度费、管理费等。


    单次骑行:


    整体在持续涨价


    在单车用户中,仍有不少用户并不购买套餐卡骑行,而是选择单次结算的方式。据艾媒咨询数据,2022年中国共享单车用户结算骑行费用方式中,36.6%消费者表示会选择单次支付。


    此外,不同城市、不同品牌,单次结算的价格有多不同。比如,今年5月初,有媒体报道厦门市部分单车品牌计价方式发生变化;今年年初,也有媒体报道了成都市部分单车品牌计价方式发生变化;此外山东、江苏等地用户也反映所在地区共享单车品牌进行了调价。


    以成都的美团单车为例,今年1月23日起,美团在成都地区实行了新的计价标准,之前起步价1.5元包含时长为30分钟,如今调整为15分钟。也就是说,若用户骑行20分钟,如今需支付2.5元,此前为1.5元;若骑行50分钟,如今需支付4.5元,此前为3元。这也预示着,如用户每天骑单车上下班,按照20分钟骑行时长计算,22个工作日需支付110元左右,而此前仅为66元。若不开套餐骑行卡,三个月所花费用就能买一辆自行车了。


    值得一提的是,美团涨价后,成都市其他单车品牌也调整了骑行计价规则。目前美团单车、哈啰单车(平日)、滴滴青桔(经典版)三家的价格在成都市内保持一致。


    此外,由于价格调整因城市而异,部分一线城市部分单车品牌价格更高。


    以上海为例,美团单车与哈啰单车收费规则都是前15分钟1.5元,之后每15分钟1元,相当于1小时4.5元。而滴滴青桔(经典版)收费标准为前15分钟1.5元,此后每10分钟收费1元,记者了解到,最终开锁骑行1小时实际收费4.5元。


    综上,不管是采用套餐骑行还是单次骑行的方式,共享单车的价格确实在不断上涨。


    那个曾经的五毛钱半小时、各种红包甚至免费骑的时代早已不再。难怪有消费者会抱怨如今骑共享单车的价格已经贵过公交与地铁。


    2


    消费者“又爱又恨”


    从用户层面看,根据艾媒咨询发布的《2021年上半年中国共享出行发展专题研究报告》数据显示,用户选择共享单车出行主要因素是认为其环保、锻炼身体、不想走路、不想坐公交、价格实惠等原因。因此,共享单车成为不少消费者解决“最后一公里”的出行选择。公开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共享单车用户规模已经达到3亿人。


    此外,这些用户使用共享单车的频率也不低。据艾媒咨询数据,2022年中国共享单车用户中,37.9%用户每星期平均使用3-4次,36.0%用户每星期使用1-2次,有少部分消费者每星期使用高达5次及以上。也就是说,近90%的共享单车用户,每周都会使用共享单车。


    而在比较容易发生交通拥堵的大城市,消费者往往更加依赖共享单车。


    以北京为例,据北京晚报消息,2022年北京共享单车骑行量已达9.37亿人次,日均骑行量280.65万人次。


    虽然这些城市上班族对共享单车比较“依赖”,但在使用共享单车过程中,也给他们带来了不少麻烦。在黑猫投诉上,搜索相关共享单车品牌,用户的投诉量众多,基本都围绕“找不到停放点”“乱扣调度费”“单车质量问题”等。此外,根据艾媒咨询数据,在2022年中国共享单车用户调查中,除了提升单车性能外,近60%的消费者都认为共享单车应该降低费用,以及较少坏车,提高维修的速度。


    总的来说,环保便捷让共享单车有着庞大的用户规模,不少一线城市用户粘性也很强,不过对于综合的使用感受,也有不少消费者对此并不满意。


    3


    共享单车并不怎么赚钱


    对于涨价,企业可能也很委屈,因为共享单车并不怎么赚钱。


    根据哈啰出行招股书显示,2018年、2019年、2020年营收分别为21.14亿元、48.23亿元、60.44亿元;净亏损分别为22.08亿元、15.05亿元、11.34亿元。也就是说哈啰出行3年间累计亏损约48亿。截至2020年底,哈啰91%的收入来自共享两轮车服务(自行车与电单车)。


    美团也没好到哪去。财报显示,美团在2018年4月以27亿美元全资收购摩拜单车,由摩拜贡献的计入综合收益表的收入为15.07亿元,同期摩拜为美团贡献的亏损达45.5亿元。2022年,美团实现营收2199.55亿元,经调整溢利净额28亿元,不过共享单车业务与社区生鲜所在的新业务板块经营亏损高达284亿元。


    2021年,青桔共享单车被滴滴划分进300亿元“其他业务”的亏损中。


    滴滴招股书显示,截至2021年3月31日,滴滴在全国约220个城市部署了520万辆自行车和200万辆电动自行车。2018、2019年、2020年来自该部分的收入分别为2亿元、15亿元和32亿元。


    总的来说,不管是哈啰、美团单车还是滴滴青桔,共享单车对于这“三巨头”来说,都是显得有些“苦哈哈”的生意。


    盈利模式比较单一


    各项成本繁杂


    为什么共享单车看起来用户众多,实际上却不怎么赚钱?


    从企业的收入端考虑,其实共享单车的盈利模式比较单一。以前还能以消费者的押金来做杠杆,变相成为融资工具,如今大家都是“免押金”模式,盈利模式只剩下用户付费与广告。


    从企业的成本端考虑,首先造车属于重资产,成本不低。


    哈啰CEO杨磊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一辆单车每日运维成本为0.3元,每天每辆车的折旧成本是0.6元。也就是说,每辆共享单车每天的运维和折旧成本大概在1元左右,而一辆单车每年就要花费365元。假设共享单车企业投放10万辆自行车,一年的运维成本就能高达三千多万元。这还没有计算丢失、严重损坏等极端情况,最终成本只会更高。


    共享单车“背后”


    都有自己的“算盘”


    其实坚持做共享单车背后,企业都有自己的“算盘”。


    对于哈啰来说,共享单车为代表的出行业务只是一个入口,企业想做的是出行及生活服务平台。


    2022年4月,哈啰还把名字中的“出行”二字去掉,并启用“陪伴生活每一天”的全新品牌口号。哈啰方面表示,这意味着公司从移动出行平台向专业的本地出行及生活服务平台转型的全新发展阶段。


    哈啰的业务边界也在不断扩大,打开APP,除了骑行、顺风车、打车等出行领域业务外,哈啰还涉足包括酒店、餐饮、线上跑腿、火车票、景点门票、宠物等业务。


    可以说,从共享单车到出行平台,再扩展到整个本地生活的业务,哈啰在持续扩充业务版图,向更有可能实现盈利的板块进军。


    美团单车则主要为了补上美团在本地生活上的缺口,是美团完善本地生活服务的重要一环。从外卖、买菜和买药再到旅游,美团单车则更多是作为出行端的补充。


    青桔则是在完善滴滴平台的出行版图。对于滴滴来说,共享单车相对更低端,企业可以通过高频的共享单车来培养用户习惯,进而过渡到网约车业务上去,补齐用户出行需求。


    总的来说,滴滴和美团对共享单车的需求向“内”,通过共享单车维护好稳定的流量入口。哈啰对于共享单车的需求向“外”,企业从出行出发去探索更多的业务可能。(刘谧)

    2023-06-08

  • 首 页  上一页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