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信部表示全面推进6G技术研发

    本报北京6月4日电(记者王政刘温馨)4日,第三十一届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览会在北京开幕。记者从开幕式上获悉:工信部将持续增强移动通信、光通信等领域全产业链优势,前瞻布局下一代互联网等前沿领域,全面推进6G技术研发。





    10年来,我国信息通信业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网络基础设施,移动通信网络实现从“3G突破”“4G同步”到“5G引领”的跨越,迅速发展的信息通信业有效驱动了实体经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推动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截至今年4月末,我国5G基站数达273.3万,5G用户数达到6.34亿,均占全球60%。


    工信部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加快推动新型信息基础设施体系化发展,加速信息技术赋能,进一步丰富拓展5G应用场景,深化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持续加强前沿技术研发布局,瞄准6G、量子通信、卫星互联网等领域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催生更多创新成果。

    2023-06-06
  • 教育部:4月份非学科类校外培训市场价格保持平稳

    中新网6月5日电据教育部网站消息,2023年4月,教育部委托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监测中心,继续对北京、上海、沈阳、南京、郑州、武汉、广州、深圳、成都、西安等10个城市11个非学科类培训服务项目的市场价格开展监测,强化市场形势研判,深化非学科类培训治理。监测数据显示,4月份非学科类校外培训市场价格保持平稳。


    分品种看,各项目每小时平均价格分别为:基础体能152.1元、足球88.3元、乒乓球94.8元、游泳126.4元、围棋86.9元、中考体育106.4元、声乐254.1元、钢琴276.6元、舞蹈77.2元、美术80.7元、编程141.6元;与上月相比,钢琴上涨0.7%、美术上涨0.5%、游泳下降1.0%,其他品种价格持平。分城市看,各地非学科类培训(含该市监测采样的各类项目)每小时平均价格分别为:北京202.8元、上海190.4元、沈阳97.0元、南京119.1元、郑州82.9元、武汉139.6元、广州100.5元、深圳160.0元、成都115.3元、西安71.8元;与上月相比,北京上涨1.0%、沈阳上涨0.8%、武汉下降1.2%,其他城市价格保持不变。以上相关数据已纳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价格监测预警系统”,由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监测中心同步发布,广泛接受人民群众监督。


    下一步,教育部将会同有关部门推进非学科类培训价格监测体系建设,深入实施校外培训“平安消费”专项行动,加强对派驻北京、辽宁、上海等重点地区10个指导组调度指导,督促各地严查非学科类培训机构价格违规行为,防止出现个别地区或服务项目价格畸高问题。

    2023-06-06
  • 种业振兴在行动:把当家品种牢牢攥在自己手里

    “把当家品种牢牢攥在自己手里”(深阅读·种业振兴在行动)


    端牢中国饭碗,良种是关键。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种源安全和种业振兴,叮嘱“用中国种子保障中国粮食安全”“把当家品种牢牢攥在自己手里”。


    今年是我国实施种业振兴行动的第三年,按照“一年开好头、三年打基础、五年见成效、十年实现重大突破”的总体安排,各方合力,从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创新攻关、企业扶优、基地提升等方面着手,推动我国现代种业不断发展,让更多良种走向沃野。


    摸清家底,保护利用


    今年是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的收官之年。2021年至2023年,为摸清我国农作物种质资源家底,农业农村部开展了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


    “近3年时间,为寻找优质的农家种,我们跑了8000多公里,走遍全市20多个乡镇。”河南省鹤壁市农业科学院分子育种实验室主任王帮太说。目前鹤壁市在河南省率先全面完成了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目标,共收集各类种质资源121份。


    近期,农业农村部组织完成了3批共18个省(区、市)的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验收工作。下一步,还将开展其余13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普查验收,确保全面完成资源收集任务。


    种质资源是育种创新的基础。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圃)长期战略保存种质资源达到53万余份,保存数量位居世界第二,其中有超过一半被分发共享利用过。据统计,近年来,国家级库(圃)每年分发资源都在10万份次以上,服务各类育种创新主体超过1500个,为支撑我国科研育种、重大种业成果产出和粮食安全提供了种质资源保障。


    走进黑龙江北大荒垦丰种业研发大楼地下一层,冷气扑面,厚重的保温门背后,是库存容量达40万份的种质资源库。“它是一座农作物新品种研发选育的‘基因宝库’。长期库的温度在零下18摄氏度,50年后种子将仍然保持最初的特性。”公司种质资源部负责人成华玉说。


    10多名科研人员正在显微镜下对种质资源“分级”鉴定,从特征特性、抗病虫能力等方面进行层层筛选:刚入库的进行短期保存,有闪光点的则进入中期库,品质优良的资源进入长期库,保存年限在30年至50年。


    穿梭在恒温恒湿的智能货架间,成华玉拿下一袋种子,用手持终端轻轻一扫电子标签,组合性状预测、田间性状采集等种质资源信息跃然屏幕之上。“每份资源都有自己的‘族谱’‘身份证’和‘体检报告’。”成华玉说。


    据了解,农业农村部多措并举,扎实推进种质资源共享保护利用:发布可供利用的农作物种质资源目录,做到公开透明;组织开展种质资源精准鉴定工作,查清资源特征特性;加大优异资源展示力度,向社会公众推介好资源。


    科技助力,南繁扎根


    搭乘神舟系列载人飞船遨游太空后,水稻品种“绥粳18”又来到海南省三亚市发芽分蘖,不久之后,它将重返它的诞生地——黑龙江省农科院绥化分院水稻研究所的试验田间。


    “太空育种能够更快创制与精准应用优质育种材料,而南繁能实现一年3代到4代的育种加代,这些都大大加速了育种进程。”黑龙江省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主任刘昭军介绍,如今,原本要6到8年的育种周期几乎减半。


    近年来,在航天育种产业创新联盟推动下,一批批“希望的种子”乘着“神舟”飞船升空、跟着“嫦娥”航天器绕月,实现批量化航天育种。


    在黑龙江省农科院实验室,履带嗡嗡转动,传输系统将一排排种子送进分析平台,在每粒种子上有18万多处分子标记,能快速精准选出优异性状的种子。“种子的适口性等性状,不再需要将其种出来之后再眼观、手摸、嘴尝,而是在实验室里就能预判。”刘昭军说。


    一粒好种子,从南繁试验田里走出来,离不开科研人员的努力。说起玉米育种,鹤壁农科院科研人员会说起一个熟悉的名字——程相文。


    60年南繁北育,程相文培育出的玉米代表性品种“浚单20”,带来经济效益上百亿元。“玉米单交种浚单20选育及配套技术研究与应用”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如今,在海南的8亩试验田已发展为140亩标准化玉米育种基地,87岁的程相文常在玉米地里一待就是大半天。


    自2022年实施“中原农谷”建设以来,河南省大力打造全国一流高油酸花生繁种制种基地,示范带动全省繁种制种产业发展。河南农业大学花生学科团队带头人殷冬梅介绍,花生产业是我国有国际竞争力、拥有全产业链闭环主导权的农业品类,产量占世界花生总产量将近四成。河南省已成为全国花生最大产区,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占全国1/3。


    目前,我国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在96%以上,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95%,保障了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如今,我国国家级种业基地加快布局,由216个农作物基地、262个畜禽育种场、91家水产原良种场组成的“国家队”,供种保障能力由70%提高到75%。


    改种适地,瞄准市场


    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育种创新攻关力度,品种选育数量大幅增加,类型不断丰富,一批高产稳产、优质绿色新品种加快推出。节水小麦、优质水稻品种选育取得新突破,高产高油大豆、短生育期油菜、耐盐碱作物等新品种加快培育。


    盐碱地里也能多打粮。山东东营六户镇种粮大户万小强的麦田一片金黄。“‘济麦22’节水抗旱品种,每亩增产近100斤。”万小强喜上眉梢,“这小麦品种好,旱地不减产,磨成面粉出粉率高,做成的面食有嚼劲。我今年种了700亩,估摸着能卖个100来万元。”


    万小强种小麦的700亩土地都属于盐碱地,过去受土地条件限制,只能种植棉花。近年来,随着良种繁育不断推陈出新,盐碱地持续改良,种植方法逐渐优化,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在盐碱地上实现了稳产增产。


    据了解,我国农作物品种先后经历了6到8次更新换代,特别是新时代10年来,良种大面积应用,有力支撑了粮食产量不断提高。“济麦22”“矮抗58”“百农207”等品种,推动小麦平均亩产从300公斤提高到387.3公斤。


    一箱豆腐泡,放置了一天,依旧金黄饱满,韧劲十足,口感香浓。“这是用‘东生7号’大豆生产的。”在江苏省扬州市的一家豆制品加工企业,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李艳华实地调研,“不同品种的大豆适合加工不同的豆产品,各品种之间的产品得率和品质也不尽相同。”


    去年秋天,李艳华团队研发的“东生”系列大豆品种,在当地的收购价比一般大豆每斤高出0.5元,正是因其品质得到多家企业认可。问及育种秘诀,李艳华直言:“靠近市场,靠近豆农,才心里有数。企业喜欢啥豆子,老农就喜欢啥豆子。为啥?收购价高。”


    30多年来,李艳华每年有200多天在地里,有30多天在企业和农户家调研,组建了十几个豆农微信群,随时交流种植技术和市场行情,“豆秆豆荚,需要用手触摸,用心观察,才能看透其特性。”李艳华培育的10余个“东生”系列大豆品种,累计推广面积上亿亩,带动增产超过20亿斤,为农民增收超过40亿元。

    2023-06-02
  • 一所职校这样培育养老服务人才

    订单式培养专业化教学拓展式训练产教研融合


    一所职校这样培育养老服务人才(人民眼·走近养老行业的年轻人③)





    图①: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潘青锋(左)来到香樟路社区开展助老活动。本报记者王云娜摄图②: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师生前往养老院开展实训。图③: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师生在开展老年人用药安全研究。图②、图③为方勇摄图④: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智慧健康养老教师团队成员、主管护师谢海艳(右三)在实训室给学生讲授老年人生活照护技术。本报记者王云娜摄


    引子


    “阿婆侬早啊!”上海市杨浦区社会福利院95后护理主管王程不是本地人,却能讲一口地道上海话,经常陪老人们聊天。2015年,王程从四川老家考入湖南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习,次年通过现代学徒制订单班进入杨浦区社会福利院见习,毕业后直接留用入职。去年8月,王程成为上海首名作为重点人才引进落户的养老护理员,今年荣获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


    2021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提出,“大力发展相关职业教育”。同年12月,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提出,“优化养老服务专业设置,结合行业发展新业态,动态调整增设相关专业并完善教学标准体系,引导普通高校、职业院校、开放大学、成人高校等加大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力度。”


    作为国内较早开办养老服务类专业的院校之一,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老年服务与管理(2021年更名为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始建于1999年,至今累计培养毕业生3180人,其中逾六成在养老机构及其相关行业就业。2019年12月,教育部、财政部公布“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第一轮建设单位名单,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入围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B档),其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被确定为重点建设专业群。


    日前,记者走进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探访如何培养造就养老服务人才。


    毕业生王程——


    “我的高考成绩超二本线6分,主动填报了高职专科,通过现代学徒制订单班搭上就业‘直通车’”


    轻轻撸起衣袖,细心缠好臂带,王程每天早晨准时来给89岁的施爷爷测血压。


    “高压121,低压78,放心了!”施爷爷扶着老花镜笑眯眯地说,他和老伴伍奶奶都患有高血压等慢性病,得益于王程和同事们的悉心照料,自2016年入住养老院以来从未患过大病。


    “阿拉是忘年交嘞!”施爷爷乐呵呵地剥开一颗巧克力递给王程,王程开心地接过来,放进嘴里,说一声“甜”。


    王程正式入职上海市杨浦区社会福利院虽然才5年,但从大一开始,他就进入学校与福利院共建的现代学徒制订单班,在福利院见习,故而与两位老人相识已快7年了。


    2014年8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提出,“积极开展‘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校企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次年8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公布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的通知》,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被确定为首批试点高职院校,与上海市杨浦区民政局签署人才培养协议,在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开设现代学徒制订单班。


    “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职、学习即工作、毕业即就业”,老师的耐心介绍,让彼时刚刚入学的王程动了心。经过面试考核后,王程被录取为首届现代学徒制订单班学员,并与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上海市杨浦区民政局签订了三方协议。


    “我的高考成绩超二本线6分,主动填报了高职专科,通过现代学徒制订单班搭上就业‘直通车’。”今年27岁的王程是四川平昌县人,2015年高考成绩放榜后,父母觉得填报当地的本科院校稳妥些,高中老师则建议他试试省城大学的冷门专业,他的选择出乎亲友们意料。“那是我上网查询相关信息后慎重考虑作出的决定,当时我就认为养老服务是朝阳产业,就业前景好。”王程回忆道。


    入学后不久,王程就被选拔进入现代学徒制订单班,这更坚定了他投身养老行业的信心。首批订单班学员共21人,采取学校和用人单位轮替授课的教学模式。在校期间,订单班学员完成学校基础课程的同时,还要通过杨浦区民政局开设的网上课堂参加线上学习。


    第一学年结束后,杨浦区民政局组织订单班学员进入杨浦区社会福利院开展为期49天的暑期实习。王程和同学们被分配到7个分院轮流实习,分院院长担任指导老师,手把手传授服务技能。根据三方协议,订单班学生的全部学费和实习期间的交通费、生活费等,由用人单位承担。


    “生活、学习、就业都有保障,只怕听不懂上海话,没法开展工作。”王程此前从未来过上海,而杨浦区社会福利院的住养老人多为本地人。起初,王程和同学们很难与老人们交流。福利院为此开设了语言文化课——单位员工和学生们围坐一堂,逐字逐句学习上海方言。


    洗澡是“哒哟”、擦脸是“咔面”……王程在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下生活常用语,以及本地一些风俗禁忌。这群年轻面孔也引起了福利院老人们的注意,得知他们毕业后要来这里工作,老人们热情地当起了语言教师。半个多月后,王程已能用上海话进行简单交流,渐渐融入老人们的生活。暑假实习结束时,施爷爷拉着王程的手依依不舍,“小伙子,你蛮优秀的。欢迎你毕业后来上海工作,我教你更多上海话。”


    “好嘞!一言为定。”王程许下承诺。大二开学后,围绕老年人生活照护等一系列专业课程,王程学得更加刻苦。如果说大一暑假的实践学习侧重于观察了解和熟悉情况,大三学年的顶岗实习则让王程感觉走进了真正的职场。


    2017年12月初至次年5月,王程作为一名准员工在福利院独立开展照护工作。“我负责的主要是失能失智老人,他们基本丧失行为能力,需要护理员全方位照护。”王程每天扶抱老人几十次,为他们翻身、喂饭、更衣、换纸尿裤,一天工作10个小时以上,“有时也会感到疲惫,可看到老人脸上的笑容,就觉得一切都值。”


    2018年7月,王程等21名订单班学员顺利毕业,全部如约入职杨浦区社会福利院。“从校门到院门无缝对接,同学们一入职就能得心应手。”王程说,自己不仅对老人们的性格特点和身体状况了然于胸,就连李奶奶每天要吃几次麦片、张爷爷的杯子放在哪个柜子都了如指掌,无需额外花时间适应。


    “订单班使我们提前熟悉单位和岗位,有针对性地做好职业规划,就业后没有心理落差,工作起来游刃有余。”今年4月,王程被聘为上海市首批养老护理高级技师。


    “用人单位选拔人才的关口前移,实现就业供需‘双向奔赴’。”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李斌介绍,截至目前,学校与上海市杨浦区民政局等4个政府部门、泰康健康产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合作,累计开设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原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订单班16个,培养学生524名;订单班学生就业率达100%,八成以上留在合作单位就业。


    “就业有保障,养老专业的录取分数线不断攀升,已从过去第一志愿报考率不足10%、每年只招一个班约30名学生,发展成为如今第一志愿报考率超过80%、录取分数线超过二本线、每年招收4个班级的热门专业。”李斌说。


    在校生朱诗怡——


    “主管护师登台授课讲经验,医学护理类课程占比半数以上,同学们在实训中学知识、练技能、强专业”


    “我高考填报的志愿是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没想到大学3年都在医学院上课。”王程的同专业师妹朱诗怡笑道。2020年,18岁的朱诗怡走进大学校门,这才发现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设在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


    看到课程表时,朱诗怡眼前一亮:从“老年健康照护”到“老年疾病与用药”,从“正常人体结构”到“老年人日常能力康复训练”……医学护理类课程占总学分的一半以上。“过去,有人认为干养老行业就是‘喂饭喂药’、‘端屎端尿’、伺候人的活儿,我要用专业所学证明自己的职业价值。”朱诗怡说。


    “医学院办养老专业,更能突显教学特色。”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院长黄岩松说,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从1999年设立之初就由医学院主持开办,教学团队的28名教师分别来自护理、中医、康复、心理、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等专业,其中医学护理康养类专业教师18人,普遍具有执业医师或执业护士等从业资质。黄岩松牵头负责的智慧健康养老教师团队,获评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步入偌大的模拟养老院实训室,一张张养老护理床位整齐排列,与医院病房并无二致。朱诗怡与同学们两两一组,正在练习叩背排痰的动作要领,任课老师则是智慧健康养老教师团队成员、主管护师谢海艳。


    五指并拢呈弓形,掌心与手指成120度角,谢海艳边演示边讲解,“叩击由下至上、由两侧到中央,拍背时注意避开肾脏和脊柱。”在她的专业示范下,同学们很快就掌握了动作要领。谢海艳说,随着养老服务精细化程度与日俱增,相关课程设置也越分越细。


    2016年,医学院修改人才培养方案,谢海艳和相关授课教师提出建议,针对失智老人专设“失智老人照护”课程,同时将原有的“养老护理技术”课程细化为“老年人生活照护技术”“老年人安全照护技术”“老年人日常能力康复训练”等3门课程。


    细化的护理教学,让朱诗怡获益匪浅。上“老年人生活照护技术”课时,谢海艳让大家各自带一份白米粥来实训室。同学们两人一组,轮流扮演偏瘫老人,另一人则尝试喂“老人”吃早餐,寻找进食照护的最佳方式。


    躺在床上扮演老人时,朱诗怡切身感受到,看似寻常的进食体位竟如此重要。“仰着头吃,很容易呛到。低下头吃,又有点难下咽。”朱诗怡说,给老人喂饭,看似没门槛,实则大有学问。


    从吞咽食物的生理机制到进食照护的专业技巧,谢海艳逐一讲解:“协助偏瘫老人进食,食物要放在舌中心部位,有利于吞咽”“一口吞咽完成后,要空咽几次再喂下一口,避免两次食物重叠入口”“老人进食30分钟后才能午睡,避免食物反流”……


    逐项逐项认真学,一遍一遍反复练,朱诗怡一有空就到模拟养老院实训室练习实操,经常迎着朝阳出门,披星戴月而归,每天练习12个小时以上。功夫不负有心人,去年8月,朱诗怡摘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养老服务技能赛项一等奖。


    “我们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各类全国性赛事,锻造过硬本领,力争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老龄产业系主任潘国庆介绍,自2018年养老服务技能赛项纳入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以来,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已有4名学生获得一等奖,1名学生获得二等奖,1名学生获得三等奖。


    好成绩,离不开谢海艳等专业教师的悉心指导。“只有上场参赛,才能做好幕后指导。”谢海艳还主动报名参加相关赛事,通过参赛体会比赛选手的心理,并在去年7月举办的湖南省首届职业技能大赛养老护理员赛项中获得银牌。


    “主管护师登台授课讲经验,医学护理类课程占比半数以上,同学们在实训中学知识、练技能、强专业。”凭借优异的表现,朱诗怡获得专升本免试资格。


    社团指导老师刘隽铭——


    “开辟人才培养第二课堂,以社团活动促进社会实践,以志愿服务丰富德育内涵,年均助老逾5000人次”


    音乐响,舞步起。在与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一街之隔的长沙市雨花区香樟路社区,老人们跳起了欢快的健身操。队列前方,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智慧健康养老教师团队成员、“夕阳之春”社团指导老师刘隽铭正在领操,学生志愿者们则“一对一”站在老人跟前,帮他们规范动作。“我们社团基本上一周来两次,在社区举办各类助老服务活动。”刘隽铭说。


    2012年,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与香樟路社区签署共建协议,探索形成了“1+4+N”的为老服务模式。“1”代表每年举办一次“树银发榜样”大型主题活动,“4+N”代表活动策划、康复照护、保健医疗、音乐文化等4个小组开展若干项基础服务活动。


    去年11月,在共青团中央、中央文明办、民政部等部门共同举办的第六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全国终评中,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报送的《香樟路社区10年“1+4+N”式为老志愿服务项目》荣获金奖。


    “志愿服务进社区,目的是让同学们走进老年群体、倾听老人心声,加强和老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激发对未来职业的认同感。”刘隽铭说,为激励同学们积极参加社团活动,学校出台办法,每名学生每参加一次活动,可获素质拓展学分5分,“按照学校相关规定,大一、大二年级的每名学生每学期须获得60分的素质拓展学分才符合毕业条件。很多学生每学期参加社团活动远不止12次,因为在服务老人的过程中,他们强烈感受到了‘被需要’。”


    20岁的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大二学生潘青锋对此感触颇深,他每年随社团到社区开展为老志愿服务活动不下30次,今年4月入选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十佳志愿者”。


    这天,同学们刚走进小区,一些正在小区里闲坐的老人就笑呵呵地迎了上来。“今天,我们教爷爷奶奶们一套手指保健操。”潘青锋耐心介绍,活动手指可适当刺激神经系统,延缓神经系统功能退化,预防认知障碍,老人们听后纷纷点头认可。


    伴随着音乐节拍,潘青锋逐一分解动作要领,其他同学则对老人进行指导。“同学们刚来社区时,普遍不知道如何与老人沟通,彼此之间既陌生又拘谨,如今则无话不聊。”潘青锋说。


    “学校立足养老学科办学特色,开辟人才培养第二课堂,以社团活动促进社会实践,以志愿服务丰富德育内涵,年均助老逾5000人次。”刘隽铭说,目前“夕阳之春”社团共有成员300多名,社团自2003年创办以来,累计有2400多名学生参加活动。


    企业导师朱干——


    “校企双方深化产教研融合,为用人单位培养了一支引得进、干得好、留得住的养老服务队伍”


    下肢伸展,大腿放松,以踝关节为中心,脚趾作360度绕环……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老年保健与管理专业大三学生匡赞在导师朱干的示范下,逐项学习踝泵训练的动作要领。


    朱干既是泰康之家湘园(长沙)养老服务有限公司护理主管,也是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聘请的企业导师。去年1月,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教学基地正式落户泰康之家·湘园养老社区,匡赞成为她指导的实习生。


    “00后大学生走上岗位一线,为养老行业增添青春活力,仿佛让我看到了当年的自己。”34岁的朱干2011年毕业于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曾于2015年获得全国第三届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竞赛一等奖,逐步从一名普通护理员走上管理岗位。她每天查房时都带着匡赞观摩实操,悉心传授他应对各种情况的解决方案。


    企业导师传帮带,实践教学促成长。今年初,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李爷爷入住泰康之家·湘园养老社区时,被第三方机构评估为完全失能,只能卧床。匡赞利用专业所学,指导李爷爷开展踝泵训练、肌力训练以及拉伸运动。半个月后,李爷爷不仅能够下床走路,还可以自己上厕所,家属为此特地送来感谢信。


    校企协同育人,让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与泰康之家湘园(长沙)养老服务有限公司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编写课程教材,将护理一线的最新案例纳入教学培养中,有针对性地培养企业所需人才。


    “校企双方深化产教研融合,为用人单位培养了一支引得进、干得好、留得住的养老服务队伍。”朱干说,目前泰康之家湘园(长沙)养老服务有限公司正式录用的护理员中,有30多名毕业于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已成为企业发展的一支中坚力量。


    “企业的人才需求,就是学校的培养目标。”李斌介绍,校企双方持续深化“学校+企业”双主体作用、规范“学生+学徒”双身份管理、共建“导师+师傅”双师型团队,企业导师聘请人数由2019年的52人上升至2023年的116人。


    2018年,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牵头组建湖南健康养老职业教育集团,联合相关职业院校、养老企事业单位、医疗卫生机构、科研院所等,共同开展行业培训、健康养老人才订单培养、技术研发等,深化产教研合作。目前,集团已覆盖湖南省内18所院校、39家养老服务企业、8家医疗类单位。


    养老行业来了青年学子,以蓬勃青春为“夕阳红”增色。近年来,湖南积极引导职业院校开设养老服务及相关专业,目前全省共有10多所高职院校开设了养老(老年)服务相关专业,在校生近3500人;40多所中职院校开设了养老(老年)服务相关专业,在校生逾9000人。(记者王云娜)

    2023-06-02
  • 4月全国完成营业性客运量7.8亿人次

    新华社北京5月30日电记者30日从交通运输部获悉,4月全国完成营业性客运量7.8亿人次,同比增长141.1%。


    具体来看,完成公路客运量3.8亿人次,同比增长49.7%;完成水路客运量2176万人次,同比增长403.7%。





    私家车出行方面,4月高速公路9座及以下小客车出行量延续大幅增长态势,今年以来累计增速保持两位数增长。城市客运量方面,全国完成城市客运量82.4亿人次,同比增长47.9%,其中公共汽电车、城市轨道交通、巡游出租车、轮渡客运量同比分别增长35.4%、95.0%、30.3%和254.7%。


    货运量保持两位数增长。4月,全国完成营业性货运量46.6亿吨,同比增长14.6%。其中,完成公路货运量34.7亿吨,同比增长17.4%;完成水路货运量7.8亿吨,同比增长12.4%。


    港口货物吞吐量同样保持两位数增长。4月,全国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14.2亿吨,同比增长11.8%,其中内、外贸吞吐量分别增长13.0%和8.9%。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569万标箱,同比增长8.6%。


    交通固定资产投资高位运行。4月,全国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3150亿元,同比增长13.6%。其中,完成公路投资2375亿元,同比增长15.6%;完成水运投资157亿元,同比增长29.4%。(记者叶昊鸣)

    2023-06-01
  • 教育部开展2023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百日冲刺”系列活动

    新华网北京6月1日电据教育部网站消息,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决策部署,抓住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关键期、冲刺期,加力加快工作进程,教育部部署各地各高校5月到8月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百日冲刺”系列活动,多措并举促进2023届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尽早就业。


    “百日冲刺”系列活动以“百日冲刺促就业踔厉奋发建新功”为主题,主要通过持续开展政策宣传、精准拓岗、加快招录、网上招聘、暖心指导、重点帮扶等专项行动,引导毕业生主动求职,帮助更多高校毕业生在离校前后尽早落实就业去向。


    一是开展政策宣讲行动。教育部指导各地各高校集中开展就业政策宣传活动,大力宣传党中央、国务院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系列决策部署,宣传解读国家和地方出台的援企稳岗扩就业政策,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自主创业、应征入伍、指导帮扶等政策,推动各项政策落实落细落地。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委员会和19个行业指导委员会发挥指导服务作用,面向企业、面向园区、面向毕业生、面向社区,宣传各项援企稳岗扩就业政策,助力企业稳定发展预期,扩大用人需求,吸纳更多毕业生就业。


    二是开展精准拓岗行动。教育部指导各地各高校精准组织“访企拓岗”行动,推动13万个学科专业精准对接用人单位需求,为未落实去向毕业生开拓有效岗位资源,力争新开拓就业岗位300万个。同时,持续开展“万企进校园”活动,保持校园招聘的热度和学生参与度。推动高校与用人单位深化合作,共建就业实习实践基地,指导校企合作的2万个项目落实落地。


    三是开展加快招录行动。各地各高校抓紧推进高校专升本、第二学士学位等考录。各地教育部门积极配合有关部门落实优化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科研助理等政策性岗位招录时间安排。各地各高校积极宣传“特岗计划”“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基层就业项目,积极引导毕业生参与城乡社区计划、“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拓宽城乡基层就业新空间。


    四是开展网上招聘行动。推进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与各地各高校就业信息共享,充分利用平台岗位资源,为未落实就业去向的毕业生提供相匹配的岗位信息。“百日冲刺”期间,平台将上线“信息通讯与互联网行业网络招聘会”“汽车产业专场招聘会”“电子商务行业面向2023届高校毕业生网上招聘活动”“影视文化传媒行业招聘会”“面向2023届残疾人毕业生网络招聘活动”等30场线上活动,预计2.7万企业提供岗位150余万个。


    五是开展暖心指导行动。各地各高校重点针对2023届多数毕业生受疫情影响外出实习实践相对较少、部分毕业生“求稳”和“慢就业”等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和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培育毕业生积极正向的就业价值观。同时,大力组织就业实习实践活动,组织未落实就业去向的毕业生“走出去”,了解相关行业和用人单位,认识职场环境,激发求职动力。


    六是开展重点帮扶行动。各地各高校重点对求职受阻和困难家庭毕业生开展就业帮扶,摸清情况、建立台账,及时跟进就业进程。各高校至少为每一名就业困难群体毕业生精准推送3个以上岗位。各地各高校积极实施2023年“宏志助航计划”,鼓励设立省级、校级培训项目,帮助更多有需要的重点群体毕业生提升就业能力。

    2023-06-01
  • 更加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

    更加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一头连着万家灯火,一头系着经济大局。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关系民生福祉、经济发展和国家未来。今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将达1158万人,创历史新高。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本期邀请专家围绕相关问题进行研讨。


    抓住稳就业的重中之重


    如何理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性?国家出台了哪些政策稳定和扩大青年人就业?


    赖德胜【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副主任、教授】:高校毕业生就业是稳就业的重中之重。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好的就业会带来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等。每一个高校毕业生都是家庭的希望,承载着家庭的梦想和荣光。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对于增进家庭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具有基础性作用。


    高校毕业生就业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要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决定创新的因素有很多,人力资本发挥着关键作用。高校毕业生作为人力资本较高的群体,是创新的重要力量。在某种意义上,每年增加数以千万计的高校毕业生,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底气所在。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发生新变化。毕业生人数不断创新高,今年将达到创纪录的1158万人,而2023年需要在城镇就业的新成长劳动力达1662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人群在其中占比较大。现在高校毕业生大部分是“00后”,其就业期望与父辈有很大不同,对就业岗位有更加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自20世纪末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以来,我国高校毕业生专业结构发生变化,突出表现为理工农医类专业毕业生占比大幅下降,从扩招之初的67%左右下降到目前的47%左右,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毕业生占比则大幅提高。同时,高校毕业生性别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实现了教育性别差距逆转,女性占比超过男性。近几年由于新冠疫情、国际经贸环境变化等原因,经济增长面临多重压力,有些企业推迟或减少招聘,或者由于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企业招聘结构发生变化。由于供需两端都发生变化,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日益增大。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今年4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2%,较3月下降0.1个百分点,但16岁至24岁劳动力调查失业率达20.4%,较3月提高0.8个百分点,创2018年有该统计数据以来的新高。


    较高失业率意味着较大的就业压力,如果失业持续时间较长,将导致诸多社会问题。对此,党中央高度重视,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政策措施。


    多渠道拓宽就业岗位供给。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经济发展是根本,各行业各部门开拓更多岗位是前提。国家不断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提升经济增长创造就业岗位的能力。2022年5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提出,支持中小微企业更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对招用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中小微企业,给予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稳定扩大国有企业招聘规模,指导企业规范发布招聘信息,推进公开招聘;拓宽基层就业空间,社区专职工作岗位出现空缺要优先招用或拿出一定数量的岗位专门招用高校毕业生;支持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按规定给予一次性创业补贴、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税费减免、社会保险补贴等。


    多手段提升就业服务质量。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供需信息的匹配效率,国家有关部委通过“线下+线上”的方式,不间断组织企业招聘活动。人社部实施“职引未来”系列招聘行动,开展百日千万网络招聘专项行动、大中城市联合招聘等专项活动,做到月月有招聘、周周有专场。今年4月,工信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2023年全国中小企业网上百日招聘高校毕业生活动的通知》,提出活动期间,有关部门协调组织开展线下入校招聘、线上直播带岗等活动,各级中小企业主管部门组织中小企业参与招聘活动。高校作为培养单位,积极开展就业创业教育,加强就业创业服务和指导,增强毕业生就业搜寻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为毕业生实现从学校到工作的转换提供各种支持。


    多途径优化求职就业手续。《通知》指出,稳妥有序推动取消就业报到证,从2023年起不再发放《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毕业生就业报到证》和《全国毕业研究生就业报到证》,取消就业报到证补办、改派手续,不再将就业报到证作为办理高校毕业生招聘录用、落户、档案接收转递等手续的必需材料;推进体检结果互认,对基本健康体检项目,高校毕业生近6个月内已在合规医疗机构进行体检的,用人单位原则上不得要求重复体检等。


    多方面加强对困难毕业生就业帮扶。把脱贫家庭、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以及有残疾的、较长时间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作为重点帮扶对象。教育部指导各地高校建立就业困难毕业生群体帮扶工作台账,并至少为每一名就业困难群体毕业生精准推送3个以上岗位,力争帮助他们尽早实现就业。困难群体中残疾高校毕业生是特殊困难群体,2022年发布的《促进残疾人就业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提出,要实施残疾人大学生就业帮扶行动,建立“一人一策”就业服务台账,开展“一对一”精准服务。


    毕业生就业创业呈现新特点


    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呈现出怎样的特征和变化趋势?


    岳昌君(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研究中心主任):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规模持续增加,2022年首次超过1000万人,达到1076万人,2023年将达到1158万人,供给规模再次刷新历史新高。分析北京大学开展的“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数据,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呈现如下发展变化趋势。


    从高校毕业生去向落实情况看,市场需求变化和政策调节的影响显著。2021年就业难度继续增加,总体落实率比疫情前的2019年降低3.7个百分点。其中单位就业比例不足三分之一,比2019年降低5.3个百分点。高等教育人才“蓄水池”作用显著,扩招政策使得升学比例比2019年提高了4个百分点。“二战考研”比例自2013年持续增加,由2013年的2.0%上升至2021年的5.3%。“慢就业”现象凸显,“其他暂不就业”比例自2015年持续增加,由2015年的1.3%上升至2021年的2.6%。


    从客观收入反映的就业质量看,学历对起薪的影响显著,教育的个人收益仍较可观。2021年,博士、硕士、本科、专科的月起薪算数平均值分别为14823元、10113元、5825元、3910元,中位数分别为15000元、9000元、5000元、3500元。从主观满意度反映的就业质量看,就业总体满意度较高。近八成毕业生对自己找到的工作感到“满意”或“非常满意”,但相比2019年下降了5个百分点。


    从就业分布看,非均衡化的特点显著。大中城市是毕业生的主要去向,2021年的比例为82.1%;教育、制造、IT、金融、科技成为最主要的行业选择,合计占比为58.6%;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吸纳了60.2%的毕业生;技术类岗位一枝独秀,比例为44.6%,其次是办事人员、管理、服务岗位,比例分别为16.3%、11.6%和9.9%。


    从学用结合情况看,学历匹配程度较高。2021年适度教育比例为73.7%,与2019年相比基本稳定;“学非所用”的现象增加,2021年专业对口的比例为60.5%,与2019年相比下降了约10个百分点。


    从求职意愿看,基础因素的影响大。毕业生更加看重发展前景、经济因素和工作稳定,从排序上看,2021年发展前景、福利待遇、经济收入和工作稳定位居前4位。


    从求职渠道看,学校的优势明显。2021年一半毕业生通过学校找到工作,尽管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展迅速,但真正通过网络招聘找到工作的毕业生比例不足两成。此外,企业和亲朋好友的作用也不可忽视。


    从用人单位需求看,工作能力、实习经历、求职技巧等与就业直接相关的因素最重要,学历、学校名气、学习成绩、专业等与高等教育直接相关因素的重要性居中,2021年,学历的重要性上升明显。


    高校毕业生创业情况有以下特点。一是在历次调查中,应届毕业生创业比例一直较低,毕业即创业是少数有创业精神、创业能力和创业条件毕业生的事情。二是创业群体较优秀,从能力增值和学习时长看,创业群体均排第2位,仅次于出国出境毕业生。三是创业教育课程的参与率不高,2021年略高于四成,“双一流”高校的参与率最低。四是创业教育课程质量较好,97.2%的学生认为有帮助,53.9%的学生认为帮助很大和帮助较大。五是创业知识需求主要表现在对创业风险和创业机会的了解。六是影响自主创业的主要障碍为社会关系和创业资金。七是创业者家庭背景主要为中小城市、父母具有高等教育学历的家庭。


    分析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方面。第一,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国内生产总值实际增长率自2007年14.2%的高位总体下行至2022年3.0%。第二,产业结构调整缓慢,部分毕业生很难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第三,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城市差异、城乡差异、居民收入差异等较大。地区差异既表现为东西差异,又表现为南北差异,从2011年至2021年分地区的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增量来看,东部地区比例超过六成,前6位省(区、市)均来自南方地区。第四,高等教育供给与经济发展需求不匹配。从院校提供的学习条件和机会看,与专业和就业相关的指标评分较差,学生评价最低的4项分别是校外实习机会、跨学科学习、专业转换机会、就业指导。从学生能力的增值情况看,在经济全球化、数字化、创新化等市场需求大的指标上供给不足,知识导向应该转为能力导向。在34项指标中,得分最低的6项依次为:财经素养能力、外语能力、对复杂的社会组织和技术系统的了解、国际视野、计算机能力、创新能力。第五,高校毕业生供给数量持续增加的同时,供给质量有待提高。第六,毕业生的就业观念需转变,非标准就业或灵活就业成为大势所趋。


    打通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通道


    如何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和市场适配度,使高校与市场更加紧密结合?


    李长安(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对外开放研究院研究员、国务院就业领导小组办公室就业领域专家库成员):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努力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和市场适配度是一个关键环节。事实上,就业能力弱,所学专业与市场需求不匹配,是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不高,即使是专业对口的高校毕业生,也有不少由于所学知识不够扎实,理论不能联系实际,特别是缺乏实践操作能力,成为用人单位不予录用的对象。


    究其原因,一方面,我国教育体系仍未摆脱学历教育、课本教育的束缚,高校专业设置没能跟上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强调课本知识、忽略实践应用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不少大学生走出校门后,除了一纸文凭外,没有一技之长,动手能力差,影响了自身适应市场的能力;另一方面,职业教育的短板明显,虽然近些年来我国在加强职业教育方面下了不少功夫,职业教育的规模有了明显增长,但与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的要求相比,仍存在较大缺口。职业教育在不少学生和家长心目中的地位并不高,存在生源质量差、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


    为了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和市场适配度,各地进行了诸多探索,不断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努力打通高校与市场之间的通道,找到知识、技能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结合点。部分高校主动适应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变化,重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专业设置和调整方面更加灵活及时。


    为拓宽学生个性发展渠道,培养知识面宽、适应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增强高校毕业生核心竞争力,一些高校相继开设职业教育类微专业。即在大学本科专业目录之外,聚焦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需求,提升某一领域的核心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提高学生知识结构的复合性及其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解决大学专业设置与新形势下企业用人需求之间的适配问题。在教学方式上,注重产教结合,聘请企业家或有经验的创业人员现场教学,让学生有更多实践机会,增强大学生就业和创新创业能力。北京大学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微专业实行学分制,学生需修完该微专业的4门课程,共计10个学分,目的是助力有志加入国际组织工作的在校大学生在完成自身专业修读的同时,拥有进入国际组织工作的能力及应聘的基本条件。山东大学开设微专业,旨在衔接本科与研究生阶段的人才培养体系,提升专业培养方案与职业发展需求之间的匹配度,课程设置一般具有高阶性、交叉性和挑战度。事实证明,微专业不仅有利于打通普通高校与职业教育之间的壁垒,还能有效提高大学生职业竞争力,值得在普通高校中推广。


    此外,一些职业院校设置的小龙虾学院、热干面研究院、奢侈品管理专业等,这些新涌现出的极具个性化的职业教育学院和专业,甫一面世就受到市场热捧,许多毕业生尚未毕业就被提前预订一空,薪酬待遇自然也水涨船高。


    创新培养模式,打通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直通道”。积极采取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定向式培训等模式,使高校人才培养与用人单位之间无缝对接,降低大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搜寻成本,提高求职就业效率。建立健全企业参与高等院校办学的长效机制,加快实验实训基地平台建设,加强劳动教育,增强大学生动手能力。需要强调的是,上述做法不仅限于职业院校,对于大多数普通高校来讲同样适用。合肥工业大学在2023年非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中增加订单式招生和定向式培养模式,推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一些企业主动与高校联系,合作培养急需的人才。此外,提高在用人单位实习、见习高校毕业生的留用比例,也是增强供需双方对接的有效途径。


    营造敢闯敢创良好生态


    各地在服务支持高校毕业生创业方面形成了哪些可供借鉴的经验?


    陈云(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就业创业研究室主任):高校毕业生具有较好的文化素质基础,创业愿望强烈,创新思维活跃,勇于探索实践,善于接受新观念新事物,是创新创业的生力军。从应届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情况看,每年约几十万应届毕业生直接通过创业实现就业,每个创业项目还能直接带动更多人就业。虽然创业人数占应届毕业生总量的比例不是很高,但其引领和带动作用具有重要意义。鼓励支持毕业生创业并带动就业,既是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有效渠道,也是发挥我国人才优势推进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创业活动是一项需要各种资源要素高度融合、创业者充分发挥创业精神的复杂社会活动。高校毕业生创业,具有一般创业活动的基本特点,也有突出特色,还面临一些特有问题,如创业自主意识和企业家精神核心要素尚不成熟,职业发展和长期规划尚不清晰、创业能力不足、创业资金等资源匮乏、创业项目选择困难、社会经验欠缺、对创办经营企业和市场环境的实际运行情况了解不深、家庭支持和抗风险能力不强等。创业维艰,不仅需要创业者个体的持续努力,也需要良好的创业生态环境和政策服务加持。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创业的政策和服务支持,有利于鼓励和支持更多拥有创业愿望与创业实践的毕业生想创业、能创业、创成业,真正实现自己的创业和人生梦想。


    近年来,我国出台一系列政策和服务措施,持续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促进高校毕业生创新创业。2021年《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和2022年《关于实施重点群体创业推进行动的通知》,强化对包括高校毕业生在内的劳动者创业支持力度,基本形成了覆盖创业主体全对象、创业活动全要素、创业发展全过程的政策和服务体系框架,包括创业环境优化、创业主体培育、创业资源供给、创业活动服务、创业风险保障等,在不同层面和创业活动阶段,为高校毕业生创业提供针对性支持和服务。


    营造优良创业环境,优化创业公共服务效能。大力发展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新产业和新业态,推进商事制度改革,打造优质营商环境,优化敢闯敢创的良好创业生态,营造有利于各类创业者的宏观经济社会条件和治理环境。各地踊跃创建创业型城市,提出打造各式各样的“创响”品牌,营造青年创新创业氛围。相关职能部门、学校和机构组织开展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创客中国”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等,培育高校毕业生创业意识、搭建创业交流平台。


    建立公共创业服务平台,构建一体化服务机制。建立公共创业服务标准,拓展创业服务内容,集聚各方优质创业服务资源,构建创业信息发布、业务咨询、能力培养、指导帮扶、孵化服务、融资支持、活动组织等一体化服务机制,强化培训、资金、场地、用工等政策扶持。建设完善各类公共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园区等载体,共享发布创业项目、孵化场地、仪器设备等信息,为毕业生与创业资源搭建资源整合平台。在公共服务上推行当场办、一次办、限时办、集中办、就近办、网上办、异地办等各种便捷服务方式,提升经营主体登记和服务便利程度。江西等地开辟高校毕业生创业担保贷款绿色通道,简化创业贷款审批流程及申请资料,推广移动端线上申办平台等为毕业生创业提供便捷服务。贵州对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给予自主创业补贴、场所租赁补贴、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等政策扶持,对在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和“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获奖项目给予不同额度的无偿资助。云南出台加快提升创新创业活力政策,提出在2025年底前,实现省级以上双创示范基地、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创业孵化示范基地、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星创天地等创新创业平台在省级本科院校全覆盖,对大学生、农民工、返乡人员、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全覆盖。


    打造贯穿创业全过程的创业服务链。以高校毕业生创业者和创业活动为对象,提供全过程针对性服务,提升毕业生创业能力和效果。在创业前,针对高校毕业生群体特征和创业活动特征,开展创业教育、创业实训、商业实战模拟等沉浸式体验活动,培育毕业生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基础知识能力。江苏组织实施创业培训进高校、进职校、进技校“三进”活动,开展大学生创业培训。在创业中和创业后,组织各种项目评选、路演、竞赛,开展创业能力培训,组织创业导师团队对毕业生进行分类指导,提供项目遴选、风险评估、开业指导、资源整合、政策扶持、交流平台等支持。对创业后发展阶段的毕业生创业者“送上马、扶一程”,继续提供创业能力提升、创业导师指导、风险投资、信用贷款等支持,对创业遇挫或失败的创业者提供风险保障。多地组织实施创业培训“马兰花”赋能行动,为高校毕业生开展创业培训,针对不同创业阶段开展“创办你的企业”“改善你的企业”“扩大你的企业”培训,为毕业生实施创业行动、提高创业成功率发挥积极作用。(经济日报)

    2023-05-31
  • 多地发布2022年平均工资 这些行业“钱景”好

    在全国平均工资数据出炉后,各个省份正陆续发布2022年平均工资数据。


    平均工资数据包含了19个行业门类的平均工资,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哪些行业的“钱景”更好。来看看哪些行业平均工资更高。





    看水平:IT业平均工资独领风骚


    据中新财经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5月30日,浙江、吉林、黑龙江、四川、重庆、云南、广西等省区市公布了2022年平均工资数据。


    从全国数据来看,无论是在城镇非私营单位还是在私营单位中,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水平最高的均为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城镇非私营单位中,IT业年平均工资达到220418元。城镇私营单位中,IT业年平均工资达到123894元。


    在一些省份,IT业平均工资同样高居榜首。以浙江为例,浙江省非私营单位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年平均工资突破28万元,达到了287088元,远超其他行业。


    再比如重庆,城镇非私营单位19个行业门类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平均工资最高,超过16万元,达到166375元,是全市平均水平的1.55倍。


    为什么IT业平均工资傲视群雄?近年来,随着数字经济和信息化发展,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工资水平与增速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受人们对互联网学习、工作、社交和网络购物需求量较大等因素影响,2022年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两类单位平均工资分别增长9.4%和8.1%。


    看增速:金融业平均工资涨幅最高


    从全国数据来看,不管是城镇非私营单位还是私营单位,金融业平均工资水平仅次于IT业,排在第二位。


    而从平均工资增速来看,金融业平均工资涨幅最高。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城镇非私营单位和城镇私营单位中,金融业平均工资增速均为15.6%。


    从地方来看,一些省份的金融业平均工资增速高居第一。以广西为例,城镇非私营单位中,金融业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增长16.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是非私营和私营两种类型单位中唯一实现两位数增长的行业。


    广西统计局分析,增长较快的原因主要受行业结构调整、减员增效影响。2022年金融行业中保险代办员群体大量减少,行业低收入群体比例明显下降,金融行业平均工资水平变化较大。


    在部分省份,金融业平均工资水平占据第一。以云南为例,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最高的行业是金融业,达到145501元。


    采矿业平均工资增长进入快车道


    金融业平均工资增长主要是行业结构调整、减员增效的影响,而从实打实的工资增长来看,采矿业平均工资的涨幅引人注目。


    从全国数据来看,受国际能源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2022年,城镇非私营单位和私营单位中,采矿业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分别增长12.0%和9.3%,均仅次于金融业位居第二。


    从地方来看,一些省份采矿业的平均工资增速“狂飙”。


    以吉林为例,城镇非私营单位中,年平均工资增速最高的行业为采矿业,增长16.5%。四川采矿业年平均工资为121836元,增长11.0%。云南城镇非私营单位中,采矿业年平均工资增速为9.2%,位居第二。


    你看好哪个行业?(记者李金磊)

    2023-05-31
  • 为残疾人就业稳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残疾人就业法律法规体系已形成

    出生仅10个月,陆鸿就因高烧不退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小脑指挥神经失常。面对命运的不公,陆鸿没有妥协,而是选择奋力拼搏。在经过多次努力和尝试后,陆鸿创办了苏州缘跃纸制品有限公司。创业成功后,他还先后带动了50多名残疾人脱贫致富。


    陆鸿成功创业的故事,是我国残疾人就业质量提升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残疾人通过按比例就业、集中就业、灵活就业、自主创业、辅助性就业等形式实现增收。


    残疾人就业质量的提升,离不开法治的有力保障。近日发布的残疾人事业蓝皮书——《中国残疾人事业研究报告(2023)》(以下简称蓝皮书)指出,为促进残疾人就业、改善残疾人就业结构、提高残疾人就业质量,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残疾人就业法律、法规和政策。目前,残疾人就业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已经形成。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院院长郑功成表示,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在全面提速,残疾人事业也正在步入发展的快车道。面向未来,发展残疾人事业将成为社会建设的重要主题,残疾人权益保障的治理法治机制将持续得到完善,残疾人就业创业将会更加受到重视,残疾人权益将得到更加全面的保障。


    将残疾人纳入就业政策覆盖范围


    近年来,残疾人就业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就业面不断扩大,就业比例持续提升,就业质量逐渐提升。


    为扩大残疾人就业面、提高残疾人就业质量,我国相继发布《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规划纲要的通知》《中共中央组织部等7部门关于促进残疾人按比例就业的意见》《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使用管理办法》《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促进残疾人就业税收优惠政策的通知》《关于扶持残疾人自主就业创业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将残疾人纳入就业政策体系覆盖范围。


    为稳定发展残疾人就业创业,提高残疾人就业质量,国务院发布《关于印发“十三五”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规划纲要的通知》,明确要求要大力推进残疾人按比例就业、稳定发展集中就业、多渠道扶持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大力发展辅助性就业和多种形式就业。


    各地以建立劳动福利型残疾人事业为目标,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和服务体系,在稳定发展残疾人就业创业的同时,不断开发公益性岗位。以长三角地区为例,近年来,《江苏省“十四五”残疾人事业发展规划》《上海市残疾人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浙江省促进残疾人就业行动方案(2022-2025年)》《安徽省促进残疾人就业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2-2024年)》《长三角残疾人事业一体化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等相继出台,对促进残疾人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蓝皮书显示,经过各方不懈努力,残疾人就业稳定发展,就业质量逐步提升。截至2022年年底,全国城乡持证残疾人就业人数达905.5万人。另据2017年至2021年残疾人就业统计分析,知识技术型就业岗位数量在逐渐增加,劳动密集型就业岗位数量在逐渐减少。


    残疾人就业服务保障体系不健全


    近年来,各地逐步完善残疾人权益保障的法规文件,推动残疾人社会地位逐步提高。但不可否认的是,残疾人就业仍然面临不小的挑战。


    蓝皮书显示,截至2021年,仍有1000多万名就业年龄段持证残疾人未实现就业,将尚未办理残疾人证的残疾人算在内后,尚未就业的劳动年龄残疾人数量更高。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李长安认为,残疾人就业环境仍有待改善、残疾人就业服务体系和保障体系不健全是当前残疾人就业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目前,我国涉及残疾人就业的法律主要有残疾人保障法和就业促进法,保障残疾人就业权益的相关配套法规较少,这说明我国缺乏效力更高的法律层面的残疾人就业政策及相关配套法规。不仅如此,已有的政策在落实过程中也出现了执行偏差。例如,部分用人单位宁愿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也不愿意安置残疾人就业,这极不利于残疾人就业工作的推进。”李长安说。


    中国残疾人事业研究会劳动就业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朱永彬注意到,长三角地区出台了一系列保障残疾人就业的法规和政策,对促进残疾人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然需要进一步完善,“残疾人作为一个有着特殊困难的脆弱群体,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受到不同程度的排斥,尤其体现在就业过程中。当前长三角地区推动残疾人就业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和道义力量,缺乏法律的强制性约束与规范。因此,长三角地区必须加强残疾人就业法治化建设,为实现残疾人高质量就业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


    提升残疾人就业保障法治化水平


    就业是帮助残疾人提高收入水平、增强自信心和实现自强自立的重要途径。专家认为,应提升残疾人就业保障法治化水平,优化残疾人就业服务与保障体系。


    李长安指出,残疾人保障法以及残疾人就业条例作为专门针对残疾人就业的法律法规,仍需基于残疾人就业的现状进行修订和完善。同时,加强残疾人的法治宣传教育,增强残疾人的自我保护意识,使之在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能够及时维护自己的权益。


    朱永彬建议,相关部门和地方应进一步细化并落实残疾人就业相关政策,“近年来,长三角地区出台了多个促进残疾人就业的政策文件,对残疾人的就业问题作出许多规定,目前紧要的问题是各个地方的政府必须严格遵守执行,并制定符合各地特色的具体实施细则”。


    河北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李超认为,提升就业能力是实现残疾人经济独立和融入社会生活的重要前提,也是推动残疾人就业的关键性基础工作。新形势下实现残疾人较为充分较高质量就业的目标,需要优化残疾人就业培训政策体系。


    李超建议,优化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服务与管理办法,规范培训流程,提高培训质量。针对残疾人群体实际,特别是部分类别残疾人需要辅助教学人员等情况,合理确定残疾人职业培训补贴标准。强化信息公开机制,完善就业培训机构审核办法,优化培训资格审核流程,支持残疾人结合自身实际自主选择就业培训。


    同时,整合扶持政策,将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融入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整体计划。完善实施购买残疾人职业培训服务政策,鼓励各类社会培训机构广泛参与残疾人职业培训。完善残疾人培训补贴政策和培训绩效补贴奖励办法,合理确定补贴和奖励标准,完善就业培训质量监督机制。(蒲晓磊)

    2023-05-30
  • 小众职业“宠物搜救”兴起:帮走丢的“毛孩子”回家

    闫志勇觉得自己就像一名“侦探”,只不过他是专门与走丢的猫猫狗狗“打交道”。


    钻地道,爬天井,去废弃房屋等的犄角旮旯,寻找走失的猫猫狗狗的蛛丝马迹,在许多人眼里,他的这份工作并不体面,甚至连家人都认为不务正业,但闫志勇一直乐此不疲。


    “又来‘绑架’小猫了。”在B站上,以一句极富山东口音的口头禅出了圈的百大UP主“本喵叫兔兔”,几乎每天都会接到求助信息。团队几个人拿着钓猫杆、诱捕笼、网兜等工具,四处救助小猫。


    他把救助过程用视频记录下来,吸引了200多万名粉丝,每年都会帮200多只流浪猫找到家。去年,他还与合伙人在山东济南开办了猫徳动物医院。


    近年来,我国养宠人群不断增多。《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2022年中国宠物消费报告》显示,2022年城镇犬猫数量为11655万只,较2021年增长3.7%。许多养宠家庭将宠物视为“家庭成员”,也越来越重视宠物走失问题,小众职业宠物搜救日渐兴起,从事这一行的年轻人被称为寻宠师、宠物侦探。


    寻宠师的十八般“武艺”


    宠物搜救也有“黄金救援期”,72小时内找到宠物的概率高达90%。闫志勇在河南郑州组建了爱宠救助队,把主要接单范围定在了所在地方圆500公里内,“这样才能保证尽快赶到现场”。


    每次接单后,闫志勇会根据需要安排两三个队员,备好头灯、强光手电、荧光粉、红外夜视仪、猫笼网兜等工具,迅速出发。他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宠物搜救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现场推断能力很重要,寻找方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一次,他们接到求助,一栋公寓楼8楼的住户家走失了一只宠物猫。团队成员到达后,需要第一时间判断宠物猫是否跑出家门,或是藏在了家里的角落。


    “根据猫走出来后的一些踪迹,比如楼道里可能会留下脚印,有些拐角的地方和一些高高低低的地方,它会留下毛发,通过细致的观察基本上可以判断出走的范围。”他们在现场观察后,判断这只宠物猫并没有走出这栋楼,“当时判断猫就在8~12楼,最终果然在9楼找到了”。


    去年8月,团队接到任务,一只小猫被困在了通风井里。他们在现场发现,通风井连着地下室和人防工程,要穿过好几个大铁门才能到达,并且里面光线昏暗。怎么办?经过评估,最后他们用绳索把救援队员降下去,钻过两个直径50厘米的洞,救出了一只3个月大的小猫。


    实际上,闫志勇的前三单“生意”都是寻找自己家的猫。家住一楼,猫经常跑出去,他找着找着就“找出了经验”。因为开了一家宠物店,他也会在有需要时热心地帮客人寻找,不断有年轻人甚至宠物主人加入他的团队,后来,他成了大家信任的“闫队”。


    在他看来,寻宠的过程非常有趣,“就像一个侦探,要找到很多被忽略的细节,也是在这一过程中,找到了自己的寻宠方式”。


    登高爬梯、钻地道、下天井……武立雷创办北京极致寻宠科技有限公司后,这些成了他们这些寻宠师的日常,工作环境也多以野外、高空、夜间为主。


    在北京一个老旧小区的半地下暖气井前,武立雷和队员们商量着用诱捕笼把躲在里面的宠物猫救上来,但猫似乎并“不吃这一套”。多次尝试后,他们决定和宠物主人一同下去接,又矮又狭窄的空间让参与搜救的人直不起身来,经过48小时的搜寻和抓捕才成功用网抄扣住小猫。


    为了保证救援任务的顺利开展,每一次出动,他们都要随身携带热成像仪、生命探测仪、夜视仪、生命探测雷达、无人机、强光手电、声波设备、驱逐器等高科技寻宠工具。公司成立至今的4年间,他们的寻宠足迹遍布了北京、上海、武汉等一二线城市,共寻回宠物5000多只。


    之所以成为寻宠师,武立雷坦言,2016年他家的一只金毛犬在搬家途中走丢,等再找到的时候只剩一张狗皮了,“这件事给我很大打击,当时就想,要是懂一些专业知识,早一点找到它,就能避免这样的悲剧了”。


    “宠物品种不一样,年龄不一样,寻找的方向也不一样。”在闫志勇看来,寻宠不仅要靠自身经验,最重要的是要熟悉宠物习性来进行推理和判断,工具只是辅助。“比如无人机只能在野外使用,勘探范围大,寻找目标较大的狗更合适一些;热成像设备在白天使用的效果不好,晚上效果更好,但前提是先判断出宠物丢失的具体方向,然后用工具去完成人力无法完成的情况。”


    宠物搜救日趋职业化、专业化,但争议也多


    社交平台上,寻宠师的形象多是翻墙穿洞、机智果敢、拿着高科技设备四处搜寻,惊险刺激。但为公司培养合格的寻宠师,武立雷有自己的考量。


    在他看来,一名专业寻宠师需要过硬的体能、必备的专业知识。他谈道,“我们聘用寻宠师的第一要求就是性别和年龄,一般是20~30岁的男生,因为我们的工作不光辛苦、睡眠不规律,还需要上天入地,钻管道、爬电梯井,很多地方都有想象不到的困难”。


    团队还会定期组织专业知识培训,要求寻宠师阅读相关书籍,不仅涉及动物心理、动物行为,还包括刑侦和侦探类等。不仅如此,新入职的寻宠师都会在北京接受为期3个月的“老带新”实践培训后再派到各地合作公司。


    即便如此,也无法保证每一单求助都能完成。武立雷坦言,丢失时间是影响成功的最重要因素,时间越长,成功率越低。“一般丢失10天以上的单子我们就不接了,还有一些人为丢失的单子我们也不会接,毕竟不是执法部门。”


    武立雷还记得自己接到的第一单——寻找一只巨贵犬。他们到达满是荒地杂草的野外现场后,通过查找监控、无人机探测和走访询问的方式不断追寻,但线索断在了一个路口处。本以为第一单生意就这样失败了,他却意外地在3个月之后接到了线索电话,“其实这只巨贵犬被人自行收养了,但这个人只是一时兴起,一段时间养不好后又看到了悬赏金,才决定归还”。


    宠物搜救变得越来越职业化、专业化,社交平台、购物平台上输入关键词“寻宠”,不少团队打出了“专业团队”“专业设备”“找不到不收服务费”等的“硬核”广告语。在评论区,一些下单的宠物主留言称,“自己找了很久没找到,团队来了两个多小时就找到了”“价格虽然贵,但毛孩子找回来的时候还是心甘情愿”。


    不过,作为新兴行业,没有行业标准,宠物搜救也常陷入“天价收费”的争议中,并不是每个人都愿意付费寻找宠物。闫志勇和武立雷制订的收费标准,一般为“找到宠物收全款,找不到只收基础劳务费”。


    目前,武立雷将公司寻宠定价定在了3000~30000元,“具体价格要根据客户要求的寻宠师人数决定。现在市面上的寻宠价格已经远远超过宠物本身的价值了,下单客户更看重的是与宠物之间的感情”。


    闫志勇告诉记者,郑州的寻宠团队并不多,很多寻宠团队选择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工作,“这些城市很早接受了寻宠行业市场化。但二三线城市的收入不理想,接受度也达不到预期,之前有个团队在郑州待了几个月就走了”。


    不过,有时候闫志勇也会遇到学生求助,就算没有支付服务费的能力,他们也会帮忙找回。他希望,“宠物不只是动物,也是家庭的一员,更是情感的寄托,宠物丢失不要因为寻宠的价格高望而却步,我们爱宠救援队愿意提供力所能及的所有帮助”。


    如今,武立雷的公司在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和杭州、重庆等城市均设了分驻点,根据客户的位置派出不同城市的分驻点队员完成任务。未来,武立雷想继续把这项寻宠服务工作推广到全国,覆盖二三线省会城市。


    宠物丢失成为城市流浪猫狗的主要来源,也为城市管理带来了难题,伤人事件时有发生。闫志勇在寻宠路上也会关注流浪猫狗,除了随身带猫粮狗粮喂养,还会拍照片和视频,为它们寻找领养。


    在寻宠路上,武立雷和团队成员见证了很多人与动物之间令人动容的故事。“为此,我们在社交平台上不断为大家做防止宠物丢失的宣传和科普,尽管宠物丢失依旧不断发生,但希望每一位宠物主人都能认真照顾好自己的宠物,毕竟这也是鲜活的生命,也是‘家人’。”(孟佩佩实习生马源英王菁语)

    2023-05-30
  • 5G普及率折射数字经济活力

    三大运营商套餐用户数累计达12.13亿户——


    5G普及率折射数字经济活力


    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4月底,三大电信运营商5G套餐用户总数累计达12.13亿户。5G消费不断增长,5G应用向纵深推进。


    5G用户持续增长,折射出我国数字经济蓬勃向上的发展活力,数字产业规模稳步增长,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融合深入推进,数字企业创新发展动能不断增强,各行各业积极拥抱数字经济发展新机遇,高质量发展有望再上新台阶。


    市场普及率逐渐提升


    截至4月底,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的5G套餐用户数分别为6.99亿户、2.87亿户和2.27亿户。


    与2022年底相比,5G套餐用户渗透率再创新高。赛迪智库无线电管理研究所副所长彭健分析,目前三大电信运营商的整体渗透率已超过70%。从4G发展历程看,其在移动电话用户总数中的占比最高超过80%。可以预见,未来5G套餐用户在稳中有增的同时,也将加快向5G移动电话用户转换。


    “5G上网体验的优越性日渐明显,速度、稳定性、流畅性都优于4G网络,尤其是在人群密集的商场、体育馆、景区、高铁等场所,将带动更多4G用户向5G网络迁移。”赛智产业研究院院长赵刚说。


    5G在个人应用市场和消费领域普及率不断提升,一个重要原因是5G网络和终端覆盖率逐步提升,5G资费稳步下调。工信部最新数据显示,截至4月底,5G基站总数达273.3万个,占移动基站总数的24.5%。


    目前,5G在个人和消费领域的亮点应用主要聚焦在视频领域。“包括短视频、超高清视频、视频直播、云视频游戏等。一些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MR(混合现实)应用,以及数字人、元宇宙、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等也是5G在个人应用和消费领域的重要新兴应用。”赵刚介绍。


    在福建宁德,福建移动联合华为等企业打造的海域5G网络为沿海渔民打造了海上高速网络,和家人视频通话更流畅、看视频电影不卡顿……渔民的娱乐生活更丰富,生活和学习也更便利。


    “我国5G个人应用在用户规模、终端类型和应用创新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涵盖4K/8K超高清音视频、XR(拓展现实)、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彭健说。


    行业应用向纵深推进


    5G应用在业界存在这样一条“二八定律”:20%的应用场景在个人和消费领域,80%的应用场景在行业。因此,行业应用一直是5G应用推进的重点。工信部数据显示,目前,5G应用已覆盖52个国民经济大类,全国5G和千兆光网“双千兆”网络应用案例数超5万个。


    彭健分析,从空间维度看,工信部日前已批复开展5G地空通信试验,有望将5G应用从地面拓展至空中,推动航空互联网等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从规模应用看,5G在制造业、矿山、港口、能源等行业已实现规模复制,有效赋能垂直行业高质量发展。“在具有高流量、广连接、低延时特点的重点行业领域,5G应用更深入,包括基于5G网络连接的复杂工况机器人应用、远程操控工程机械、电网自动巡检、远程手术机器人等。”赵刚介绍。


    浪潮通信技术有限公司基于云网融合基础设施,为苏州浪潮工厂打造了国内首个高端服务器主板制造5G全连接工厂。在5G+柔性生产场景,产线调整周期从14天缩短至4天,柔性化调整效率提升了3倍以上;在5G+AGV(移动机器人)多机协同场景,彻底解决了AGV行驶过程中网络卡顿的问题,产线整体配送效率提升了20%。


    中国联通董事长刘烈宏介绍,中国联通已累计打造1.9万个5G规模化应用项目,落地9000多个“5G+工业互联网”项目,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装上“数字引擎”。


    工信部总工程师赵志国表示,一季度,工信部发布了5G工厂、工业互联网园区、公共服务平台等218个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打造一批应用实践样板,带动工厂、园区“知网、用网”“敢转、会转”,加快数字化转型。


    数字经济稳健增长


    5G用户快速增长、5G网络加速覆盖,夯实了数字经济的发展底座。彭健表示:“我国5G、千兆光网、卫星互联网、‘东数西算’工程等仍在加速发展阶段,利好数字经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并将为千行百业赋能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日前发布的《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2年)》显示,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1.5%。其中,数字产业规模稳步增长,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营收15.4万亿元,同比增长5.5%;软件业务收入达10.81万亿元,同比增长11.2%;工业互联网核心产业规模超1.2万亿元,同比增长15.5%。


    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融合深入推进。农业数字化加快向全产业链延伸,农业生产信息化率超过25%。全国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分别增长至58.6%和77%。


    各行业深入推进数实融合带来了更多发展机遇。赵刚分析,在产业数字化方面,数实融合既能为传统产业赋能,提升传统产业生产效率,也能衍生出智能家居、自动驾驶汽车、数字医疗等新业态和新市场。在数字产业化方面,数实融合既为计算机软硬件等数字技术产品释放出巨大的市场空间,也为通用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新技术和新产品提供了试验场景。


    “创新是数字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彭健表示,一方面,在既有优势领域要总结经验,不断巩固提升国际领先地位;另一方面,针对数字经济中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短板弱项,要加强技术攻关力度,加快国产化进程,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记者黄鑫)

    2023-05-29
  • 小吃吃出大产业——来自餐饮业一线的观察

    新华社福州5月28日电题:小吃吃出大产业——来自餐饮业一线的观察


    新华社记者韩佳诺





    2022年在美团平台上各地方小吃品类中,沙县小吃活跃商户数占比为9.6%,占地方小吃总交易额的10.4%,店均年订单量超过4000单,超过其他地方小吃品类位列第一,在各主要小吃品类中交易金额排第四位。


    口感软糯的芋饺、光泽莹润的玉糕、独具特色的金包银……近日,在福建三明沙县区举办的中国名小吃文旅嘉年华活动,汇聚来自全国各地的特色小吃,吸引一大批消费者前来尝鲜。


    “能吃到全国各地的特色小吃,还能看师傅制作小吃的精湛技艺,真是不虚此行!”来自北京的吴女士说。


    小吃是各地美食代表和文化象征,体现出中华文化多样性和历史悠久性。小吃产业满足了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消费需求,也是餐饮业中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联系最紧密的业态。


    此次中国名小吃文旅嘉年华活动举办的同时,由商务部主办的小吃产业发展现场会也在沙县举办,全国小吃产业发展较好的多地代表、餐饮领域行业协会和平台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共商推动小吃产业高质量发展。


    商务部服贸司司长王东堂介绍,我国餐饮经营主体超过600万家,从业人员超过2000万人,收入规模达4.4万亿元,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的占比超过10%,其中,小吃是餐饮业中最大的品类。


    近年来,沙县小吃、兰州拉面、柳州螺蛳粉等一批地域小吃品牌不断涌现,体现了我国小吃在消费多样、品牌建设、产业升级等方面不断发展,也给扩内需、促消费、稳就业、兴文化作出了积极贡献。


    美团数据显示,在2022年全国小吃快餐外卖消费订单量和到店消费订单排名中,地方小吃均居前三。小吃在餐饮外卖的订单量占比达到60%左右,交易金额占比超过50%。


    沙县区委书记吴健成说,目前,全国已有近9万家沙县小吃,吸纳沙县本地超过6万人外出经营餐饮,辐射带动30万人创业致富,年营业额达500亿元,给百姓生活带来了勃勃生机。


    此外,小吃产业还对食材种植、加工烹饪、食品检验、旅游、文创产品等一二三产业都有很大带动作用。


    沙县以小吃产业为依托,从最初的餐饮业,延伸为从生产种植到加工销售等多环节、多系列的产业链条。截至目前,已建立中药材、食用菌、香料等小吃配料种养基地约6万亩,带动2万农户从事种养;沙县还建成沙县小吃产业园并投入使用,已入驻沙县小吃中央厨房、沙县小吃调味品等小吃产业链关联企业24家,可实现年产值5亿元。


    同时,沙县积极组织开展小吃文化展示、小吃制作工艺比赛等小吃题材系列活动,提升文化影响力,激活文旅消费,每年吸引超500万人次来沙县观光旅游。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今年1至4月份,我国餐饮收入同比增长19.8%。在推动餐饮业稳步复苏和健康发展的过程中,如何进一步发挥小吃产业的作用受到业内关注。


    此次商务部主办的小吃产业发展现场会上,来自国内多个省份的餐饮业代表提出,目前我国小吃产业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标准化、国际化、连锁化发展不充分,菜品的创新和系统推广不够,企业抗风险能力弱以及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


    王东堂表示,下一步,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建设一批小吃产业集群,推动小吃产业链协同发展,培育一批小吃产业知名品牌,传承发展中华优秀餐饮文化,从提升产业化、规范化、品牌化、数字化和绿色化水平等五个方面提升小吃产业发展质量,有效发挥小吃产业促消费、惠民生、稳就业的重要作用,更好服务乡村振兴和构建新发展格局。


    “中华小吃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底蕴和内涵丰富多彩,要引导小吃产业向健康、精致、产业化方向发展,在创新中传承经典;并为小吃产业的国际化发展提供平台资源,有计划组织国际饮食文化交流活动促进特色小吃走出国门。”世界中餐业联合会会长邢颖说。


    记者了解到,商务部正研究制定促进餐饮业高质量发展以及加快生活服务数字化赋能的指导意见,引导生活服务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升级步伐,培育数字化品牌和标杆,加快推动餐饮业高质量发展。

    2023-05-29

  • 首 页  上一页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