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快递发展指数同比提升47.7% 单日最高业务量超3.9亿件

    记者近日从国家邮政局获悉:经测算,4月中国快递发展指数为356.4,同比提升47.7%,行业继续保持良好运行态势,规模实力稳步提升,服务质量改善明显,发展态势持续向好。


    从规模看,4月快递发展规模指数为387,同比提升35.1%。行业紧抓生鲜、春茶等节令产品上市机遇,提升冷链保鲜寄递水平,市场规模回升明显。预计4月快递业务量同比增速将在37%左右,业务收入增速将在31%左右。其中,4月上中旬,快递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单日最高业务量超3.9亿件。


    从服务看,4月快递服务质量指数为561.7,同比提升72.8%。快递服务公众满意度预计为81.9分,同比提高3.6分。重点地区72小时准时率预计为81.6%,同比提高7.2个百分点。4月以来,快递企业持续优化进厂服务,同时聚焦大件服务,实现揽派效率双提升,快递服务质量稳定在较高水平。


    从基础设施建设看,4月快递发展能力指数为213.6,同比提升25%。一方面,快递枢纽体系不断健全。另一方面,跨境服务能力着力提升。快递企业新开通一批国际货运航线,国际航空寄递干线运输能力得到提升。


    国家邮政局有关负责人介绍,随着宏观经济持续向好,线上消费日渐活跃,行业发展有望逐渐提速,预计5月行业仍将延续良好发展态势。(记者韩鑫)

    2023-05-10
  • 2022年平均工资出炉!IT业最高,房地产业下降

    国家统计局9日发布2022年平均工资数据。


    无论是在城镇非私营单位还是在私营单位中,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水平第一的都是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房地产行业平均工资水平下降。





    2022年平均工资公布


    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114029元,比上年增长6.7%,增速比2021年回落3.0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4.6%。


    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65237元,比上年增长3.7%,回落5.2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7%。


    城镇单位是指城镇地域内从业人员在5人及以上的法人单位,不包括个体工商户和自由职业者。就业人员工资是指单位就业人员领取的由本单位发放的全部劳动报酬,包括工资、奖金和各类津补贴,以及单位从个人工资中代扣代缴的个人所得税、社会保险基金及住房公积金等。


    IT业平均工资最高


    中新财经注意到,2022年,无论是在城镇非私营单位还是在私营单位中,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水平排在前三位的行业均为技术含量较高的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平均工资独领风骚,在各行业中为最高。


    城镇非私营单位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年平均工资达到220418元,突破22万元。城镇私营单位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年平均工资达到123894元。


    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司长王萍萍解读称,受人们对互联网学习、工作、社交和网络购物需求量较大等因素影响,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两类单位平均工资分别增长9.4%和8.1%。


    房地产行业平均工资水平下降


    在19个行业门类中,有18个行业的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保持增长,只有房地产行业平均工资水平下降。


    数据显示,城镇非私营单位中,房地产业年平均工资为90346元,下降0.9%。城镇私营单位中,房地产业年平均工资为56435元,下降3.2%。


    金融业平均工资增速最高


    从平均工资增速来看,金融业平均工资增速最高。


    数据显示,城镇非私营单位中,金融业年平均工资达到174341元,增长15.6%。城镇私营单位中,金融业年平均工资达到110304元,同样增长15.6%。


    王萍萍解释称,这主要受行业结构调整、减员增效等因素影响。以城镇非私营单位金融业包含的四个行业大类为例,货币金融服务业(主要是银行等)、资本市场服务业(主要是证券基金和投资公司等)和其他金融服务业的工资水平较高,分别为21.6万元、45.2万元和42.3万元,平均工资增速分别为6.1%、2.4%和6.7%,而保险业的平均工资较低,仅为9.1万元,其增速却高达19.1%。


    王萍萍指出,保险业平均工资增速较高的主要原因是,工资水平较低的保险代办员在2022年大量减少,使保险业就业人数减少近23%,工资总额减少8.2%。低工资保险业就业人员的减少是金融业平均工资水平变化较大的主要原因。


    平均工资东部最高,东北最低


    分地区看,无论是在城镇非私营单位还是私营单位中,工资水平都是东部最高,东北最低。


    从城镇非私营单位看,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年平均工资分别为13.3万元、9.0万元、10.1万元和9.0万元,分别增长7.1%、5.8%、6.1%和7.6%。以东部为1,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平均工资之比为1:0.68:0.76:0.68,2021年为1:0.69:0.77:0.67,东部与东北地区差距缩小0.01,与中部、西部地区的差距有所扩大。


    从城镇私营单位来看,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年平均工资分别为7.3万元、5.3万元、5.6万元和5.0万元,增速分别为4.7%、1.5%、2.8%和3.7%。以东部为1,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平均工资水平之比为1:0.73:0.76:0.68,2021年为1:0.76:0.78:0.69,东部地区与其他地区差距有所拉大。


    理性看待个人工资与全国平均工资的差异


    对于个人工资与全国平均工资的差异,王萍萍解释称,由于所处地区不同、行业不同、单位类型不同,单位之间的工资水平有时会存在较大差异;在同一单位内部,由于就业人员所处岗位不同,工资水平也会存在一定差异。当前的工资统计使用分组数据反映不同地区、行业、单位类型的工资水平,以及地区内、行业内不同岗位就业人员的工资水平。


    王萍萍指出,平均工资数据可以让我们了解劳动力市场中相应就业人员大致的工资水平。但是,由于单位效益不同、个人具体情况不同,即使是同一地区、相同行业、相同单位类型和相同岗位的就业人员,个人工资水平之间仍会存在一些差异。


    王萍萍表示,总之,由于种种原因,具体到个人的工资水平和增速,可能与全国平均水平和增速差别较大,这需要从行业、地区、单位类型、岗位以及单位经营状况和个人具体情况出发进行全面分析,理性看待。(李金磊)

    2023-05-10
  • 4月物流业景气指数为53.8%

    物流市场信心继续增强


    4月物流业景气指数为53.8%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近日发布,4月份中国物流业景气指数为53.8%。分项指数中,业务量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冲高回落,企业库存周转、资金利用、设备使用、固定投资和未来预期相关的指标继续处于扩张区间。


    分行业来看,4月份,大部分行业业务活动总量指数保持在50%以上扩张区间,其中铁路运输业、道路运输业、航空运输业、仓储业和邮政快递业超过53%。邮政快递业继续处于60%以上高位。分地区来看,中部和西部地区业务总量指数高于全国水平,分别达到54.5%和57.8%,其中西部环比回升0.4个百分点,东部地区业务总量指数为52.5%,延续业务量增长态势。


    4月份,物流市场信心也在继续增强,业务活动预期指数在55%以上高位,其中铁路运输业、航空运输业和邮政快递业预期指数继续处于60%超高景气区间,道路运输业、水上运输业和多式联运领域发展预期向好趋势不变。(杜海涛)

    2023-05-09
  • 党外人士开局之年大调研丨加快推动轨道交通产业高质量发展——民革中央2023年度重点考察调研观察

    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轨道交通产业作为我国高端装备制造领域自主创新程度最高、国际竞争力最强、产业带动效应最明显的行业之一,是我国制造业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的典型代表。如何推动轨道交通产业创新升级?如何破解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难题?近日,受中共中央委托,民革中央调研组围绕“加快推动轨道交通产业高质量发展”这一课题,在山东和湖南等地开展了2023年重点考察调研。


    此次考察调研由民革中央主席郑建邦、常务副主席何报翔带队。


    调研组认为,此次选择山东和湖南作为实地调研省份,在于其轨道交通产业具备规模体量大、集群效应明显等优势,在研发设计、技术应用等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民革中央希望通过调研,深入了解地方关于推动轨道交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举措、存在问题及相关建议,思考化解之策,为扎实推进轨道交通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贡献力量。


    大型器械林立,重装机械轰鸣。在济南重工集团有限公司,调研组成员参观考察多个隧道掘进设备。公司负责人介绍了济南重工盾构机生产制造和技术创新有关情况,调研组成员不时插话,询问发展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遇到的困难。


    调研组了解到,济南重工多年来持续深耕重型机械设备制造领域,实现了搭载智能设备的盾构机下线应用,多项产品居于国内领先水平,在隧道掘进设备生产这一新赛道擦亮了“济南造”盾构机的品牌。


    “这彰显了我国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坚定决心。”调研组认为,加快推动轨道交通产业高质量发展,要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更加注重创新驱动、质量效益和产业协同,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推进制造业重点产业链再上新台阶。


    美丽的海滨城市青岛,集聚了大量轨道交通装备制造资源。我国首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正坐落于此。


    时速600公里的高速磁浮交通系统,是创新中心研发工作的重点。调研组了解到,高速磁浮不仅是现代高新技术在交通领域的集大成者,更是推动建设“交通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中心不仅成功攻克了核心技术难题,还形成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工程和装备成套技术。


    “现在我国高铁的时速在350公里左右,从北京到上海需要4个多小时。如果高速磁浮能够应用于日常出行,从北京到上海的时间将缩短近一半。”中心负责人的一席话,引来了调研组成员的一致赞赏。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和“走出去”战略的推进,我国轨道交通产业也成为培育和引领国际竞争新优势的重要依托,具备了加大“走出去”步伐的坚实基础。


    中车四方所主要从事高铁和地铁技术研究、产品开发、试验验证等。据负责人介绍,目前四方所已成功掌握轨道交通装备的制动系统、牵引传动系统和网络控制系统等核心技术,成功运用于以“复兴号”为代表的所有型号高铁动车,并出口到50多个国家和地区,形成了国内外独有的跨系统、跨专业技术融合创新优势。


    “中国轨道交通建设到哪里,国际影响力就传播到哪里。”调研组认为,轨道交通“走出去”,是助力国际合作的重要方式,未来要在构建新型跨境铁路融资模式、推动中国标准国际互认等方面,制定合适的应对策略,进一步推进我国轨道交通产业国际化发展。


    在山东期间,调研组召开座谈会,山东省有关方面介绍了加快建设现代化轨道交通产业链体系、提升轨道交通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深入实施轨道交通产业“走出去”战略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面临的问题,相关企业负责同志和专家学者围绕工作实际和研究领域介绍情况、提出建议。调研组表示,山东作为我国东部连接南北、贯通东西的重要枢纽,是全国首个交通强国省域示范区,加快推动轨道交通产业高质量发展尤为重要。


    在湖南期间,调研组调研考察了长沙、株洲的轨道交通产业发展情况,并召开了座谈会。调研组认为,要深刻理解加快推动轨道交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加强顶层设计布局和体制机制建设,加快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不断提升轨道交通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持续推进轨道交通产业国际化发展。


    据悉,民革中央近年来围绕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开展了一系列调研。今年在赴地方开展重点考察调研前已召开两场中山议政会,听取有关部委、央企、专家学者意见建议,并委托部分民革地方组织和民革党员专家开展补充调研。下一步,调研组将进行认真梳理,通过调研报告等形式积极建言献策,为推动轨道交通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


    中央统战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国家铁路局、国铁集团等有关部委和单位同志参加调研。

    2023-05-09
  • 中国光伏上市企业一季报:淡季不淡 业绩亮眼

    中新社北京5月7日电(记者陈康亮)按照以往经验,一季度往往是光伏企业的传统业务淡季,但根据上市企业披露的一季报,中国A股光伏企业业绩普遍表现亮眼,实现“淡季不淡”。





    根据东吴证券的统计,今年一季度,A股光伏板块相关企业合计实现营业收入约2708.64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增长37.81%;合计实现净利润约374.51亿元,同比增长55.67%。


    统计还显示,2022年全年,A股光伏板块合计实现营业收入约10736.79亿元,同比增长75.64%;合计实现净利润约1241.51亿元,同比增长92.93%。


    广发证券分析师陈子坤表示,2022年以来,由于国际地缘政治冲突导致能源电力价格高涨,激发欧洲地区对能源自主可控的迫切需求,推动光伏装机需求居高不下。


    国信证券分析师李恒源表示,今年一季度,中国光伏产业呈现出明显的“淡季不淡”、供需两旺状态。需求侧方面,国内新增装机和光伏组件出口显著增长,支撑终端组件价格保持相对平稳;供给侧方面,硅料产出增加,价格也从3月以来保持每周连续下降,利好光伏企业发展。多家光伏企业一季报业绩同比大增,光伏主产业链中下游环节净利润普遍显著增长。


    具体来看,光伏行业头部企业表现依旧亮眼。今年一季度,隆基绿能实现营收约283.19亿元,同比增长52.35%;实现净利润约36.37亿元,同比增长36.55%。另一头部企业通威股份一季度实现营收约332.45亿元、净利润约8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4.67%和65.59%。


    展望二季度,李恒源认为,光伏行业终端组件需求旺盛,而上游硅料供给或将稳步提升,组件、硅料价格差有望拉大,带来产业链中下游整体利润体量的扩张,行业高景气有望延续。(完)


    【编辑:陈海峰】

    2023-05-08
  • “五一”假期 重点餐饮企业销售额同比增长57.9%

    原标题:“五一”假期,重点餐饮企业销售额同比增长57.9%








    制图:张芳曼


    核心阅读


    “五一”假期,服务消费持续回暖,餐饮业迎来强势复苏,重点餐饮企业销售额同比增长57.9%。


    餐饮业是促消费、惠民生、稳就业的重点领域。今年以来,餐饮消费一直呈现加快恢复向好态势,一季度全国餐饮收入同比增长13.9%,餐饮业新增企业数同比增加30.5%。餐饮业加快恢复向好、持续激发活力,为恢复和扩大消费提供有力支撑。


    “五一”假期,城市烟火气更旺了。


    在北京,簋街、牛街、三里屯、南锣鼓巷等美食聚集地,餐饮店前人头攒动;


    在南京,秦淮河畔的餐厅不仅店内人声鼎沸,还有外卖小哥不断跑进跑出;


    在成都,春熙路上的热门餐馆十分火爆,众多游客前来品尝美食。


    餐饮业活力加速回归,服务消费持续回暖,市场销售加快恢复,消费“主引擎”持续拉动经济增长。


    “五一”餐饮业活力迸发


    重点餐饮企业销售额同比增长57.9%


    “下午4点多就来取号了,结果已经有将近100桌在等位了。”北京游客余平和慕名来到湖北武汉市汉口万松园美食街一家知名小龙虾餐饮店,“出来玩之前想到了人会很多,但没想到人会这么多。”


    “五一”假期,武汉某小龙虾特色餐饮店单日卖出26吨小龙虾。武汉餐饮业协会会长刘国梁介绍,这个假期,无论商业综合体餐饮、美食街区餐饮,还是景区餐饮,销售额均超过了2019年同期。


    “五一”期间,多地餐饮行业迎来消费高峰。重庆全市堂食线上订座量较去年同期增长2倍以上;湖南长沙市海信广场文和友总店假期首日到店人数约6万人次,迎来今年以来到店人数最多的一天;广东广州市甚至有餐厅取号超过1000桌。


    “五一”期间,餐饮业迎来强势复苏。据商务部数据,整个假期餐饮休闲消费持续火热,重点餐饮企业销售额同比增长57.9%。美团平台数据显示,假期前三天,全国餐饮消费规模较2019年同期增长92%。


    “不仅是店内的餐位,店外的餐位也都全部坐满,许多食客都是从外地专程赶来的。鲍鱼红烧肉、油爆虾、响油鳝丝等老上海风味佳肴是客人们最喜欢品尝的。”上海漫乐城的“兴兴·海派本帮菜”餐厅负责人鲍永丽说,为了迎接“五一”,餐厅提前在食材和人力上做了额外准备。


    中国饭店协会会长陈新华表示,“如今餐饮企业的应变能力提升很快,假期前大部分餐饮企业就做了充分准备。‘五一’餐饮业火爆是国内消费市场强劲复苏的一个缩影,对整个行业的信心提振和高质量发展都起到积极作用。”


    餐饮业基本面长期向好


    一季度全国餐饮收入同比增长13.9%


    不仅“五一”期间餐饮消费火热,今年以来,餐饮消费一直呈现加快恢复向好态势。今年一季度,全国餐饮收入12136亿元,同比增长13.9%,特别是3月份,餐饮收入增长26.3%。


    从地方数据来看,行业发展态势更是喜人。今年一季度,北京餐饮收入同比增长13.5%,南京餐饮业营业额增长15.3%。


    “我们春节后才开业,没想到生意一直很火爆。遇到节假日,翻台率更是屡创新高。”孟晶洁在上海静安新业坊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开了一家餐厅,一到节假日饭点,门口就会排起队来。


    孟晶洁是初次进入餐饮业,“在登记注册、合规经营等诸多方面,我都是新手,多亏市场监管部门工作人员的指导,我才能快速办好营业执照、经营许可证等,把更多精力放在经营餐厅上。”


    中国烹饪协会会长杨柳说:“得益于一系列促消费政策落地见效,餐饮业开局良好,消费加快恢复。”3月,“中华美食荟”活动启动,各地积极响应,开展多项活动提升消费。比如,北京、天津、河北联动开启京津冀消费季;上海开展“全年乐享全民盛惠”活动;湖北“春潮涌动焕新季”开展300余场消费促进活动。此外,各地还进一步发布政策支持餐饮企业发展,杭州继续放宽外摆条件,广州鼓励餐饮企业开展夜间延时服务。


    杨柳说,餐饮业收入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连续10年超过10%。餐饮市场依然保持长期向好的基本面。随着扩大消费政策推动、旅游市场复苏,餐饮市场将不断回暖。


    餐饮企业信心逐渐回暖


    一季度餐饮业新增企业数同比增加30.5%


    餐饮等接触型服务消费持续回暖,也增强了相关领域的投资信心。根据企查查数据,今年一季度,我国餐饮业新增76.2万家企业,同比增加30.5%。其中,咖啡相关企业激增,全国新注册7740家咖啡相关企业,同比增加119.0%。


    今年以来,巴奴毛肚火锅已经在全国新开10家门店。巴奴毛肚火锅品牌相关负责人马俊彦说:“明显感受到了餐饮业复苏期的到来,‘五一’期间全国多家门店单店翻台率超过700%,消费者的热情让我们投资开店信心大增。”


    餐饮业复苏的暖流不仅在大城市涌动,三、四线城市也展现出巨大的消费潜力。茶饮品牌奈雪的茶“五一”假期全国销售增速最快的10座城市中,海南儋州市、浙江衢州市和金华市跃居销售量增速排名前三位。


    “我们感受到消费复苏步伐非常快,行业信心大增,必须加速投资布局,提升管理能力,把握消费复苏的大好机遇。”奈雪的茶董事长赵林介绍,目前品牌已经跨过全国千店门槛,今年的新开店目标是600家。


    美团研究院副院长厉基巍认为,“五一”假期掀起餐饮业消费热情,对于全年消费提振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也将进一步激发餐饮业投资信心,有助于扩大内需,激发消费潜力,助力国内经济向好向稳发展。(本报记者林丽鹂)

    2023-05-08
  • 文旅市场消费旺 “水韵江苏”人气足

    街头车水马龙、景区人头攒动、乡村游人如织……五一假期,江苏各地旅游热度居高不下,文旅消费热情高涨。据统计,五一假期,江苏全省共接待国内游客3988.18万人次,同比增长277.7%,比2019年同期增长25.2%;实现旅游总收入310.08亿元,同比增长220.8%,比2019年同期增长15.3%。


    旺起来游客美景“双向奔赴”


    “我们坐高铁过来的,玩了一整天,很多表演项目让人震撼。”五一假期,来自武汉的秦先生选择常州中华恐龙园旅游度假区作为旅游目的地,“我们玩得很开心,下次还会再来。”秦先生说。


    同秦先生一样,到常州中华恐龙园旅游度假区等景区景点打卡的游客络绎不绝。恐龙园文化旅游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五一假期,集团旗下中华恐龙园旅游度假区、东方盐湖城景区等各个景区客流、营收均超过2019年同期。


    江苏各地景区景点同样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4月30日,南通森林野生动物园接待游客4.2万人次。江苏森迪文旅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助理王飞表示,对游客数量创历史新高有些出乎意料。为此,南通森林野生动物园延长开园时间至晚上9时,同时推出了水上表演、无人机秀等活动,更好满足市民游客多元需求。


    走出城市,美丽乡村也热闹异常。5月1日,苏州市吴江区震泽镇齐心乡村旅游节暨龙虾美食节开幕。活动当天,齐心村接待游客超1万人次,村内各业态总营收超40万元,同比增长300%。震泽镇党委副书记瞿东一表示,今年以来,齐心村紧扣“生态绿色”主题,高质量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五一假期前夕,齐心村思乡园开业,项目涵盖餐厅、住宿、室外花园等业态,为游客休闲度假提供了更多选择。


    火起来特色体验“破圈”出彩


    景区、乡村旅游点再现假期繁忙景象的同时,露营、夜游、演出等业态也呈现出较强吸引力。在常州,全新打造的园林实景版锡剧《半园·珍珠塔》假期迎来首轮试演,众多游客在夜色中感受“江南名士第一巷”的人文之美;在盐城,央视节目——《非遗里的中国》走进九龙口淮剧小镇,带动当地非遗旅游热潮;在连云港,渔湾欢乐城推出了“大宋风华夜游渔湾”系列活动,受到市民游客热捧。


    4月29日,第十届南京溧水咪豆音乐节激情开唱,演出3天吸引8万多名乐迷现场观演。南京市溧水区文化和旅游局旅游推广科科长郭小清介绍,依托咪豆音乐节,区文化和旅游局特别推出了一款包含景区门票、特色民宿、露营帐篷、采摘体验等内容的特色产品,上线仅6小时便全部售罄。


    4月29日,南京雨花剧院上演的“中弦知春”专场音乐会也吸引了众多游客到场欣赏。“此次音乐会在曲目选择上更加注重中西音乐的融合。”南京雨花剧院负责人赖炜表示,“我们致力于让艺术走进城市生活,给市民带来精神享受的同时,为游客提供文旅艺术消费新选择。”


    淄博烧烤“火出圈”后,徐州烧烤也不甘落后。五一假期,散发着徐州烟火气的“徐州味·旅游季”如约而至,吸引着八方游客前往徐州品尝地道美食。徐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旅游季旨在进一步弘扬徐州美食文化,提高徐州城市知名度,激发文旅市场潜力。活动将持续至7月,其间,徐州各地将围绕“美食+旅游”“好吃+好玩”主题,推出丰富多彩的特色文旅活动。


    忙起来共同守护“诗和远方”


    繁荣的假日经济以及和谐的市场秩序背后,自然离不开旅游人的坚守付出。


    五一假期,南京渡江胜利纪念馆推出电影展播、手工体验等社教活动,让工作人员更加忙碌。该馆讲解员杨卉卉假期有3天是在岗位上度过的,她说:“这已是我第8年在岗位上度过五一了。看到越来越多的游客来馆打卡参观,我心里特别自豪。”


    4月30日,扬州瘦西湖风景区导游部收到一封感谢信。据介绍,此次来信的游客是一位70多岁的老人,特意对景区讲解员韦网辰免费延长讲解时间表示感谢。“我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往常带团遇到老人,我也是这样做的。”韦网辰说。


    瘦西湖风景区导游服务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为应对五一假期客流高峰,瘦西湖讲解员队伍不断提升讲解服务,在讲解时间、形式、内容等方面,尽可能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让游客尽情体验瘦西湖的人文风景。


    众多导游也在五一假期恢复了忙碌。国家金牌导游、中国国旅(江苏)国际旅行社导游纪伟娜假期5天接待了来自北京、山东两地的3个家庭定制团。今年3月回到本职岗位的她坦言,能继续为游客提供服务是件非常高兴的事。“我切实感受到了旅游市场强劲的复苏势头,仅4月份我就有20多天是在带团中度过的。”


    五一假期前,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就在全省文旅行业组织开展安全生产交叉检查,对重点A级旅游景区落实流量控制、水上和高风险游乐项目安全规范运行情况开展专项检查。假日期间,江苏全省1234名文化市场执法人员全员在岗,各级执法机构共检查文旅场所3817家次,查处违法违规问题9个,整改安全生产隐患问题47个;各地收到旅游投诉221件,办结194件,有效维护了游客合法权益和文旅市场秩序。(邰子君)

    2023-05-06
  • 提升证券业服务实体经济综合能力

    当前,我国证券公司主动将自身发展融入国家战略大局,积极服务实体经济和科技创新。证券公司应围绕科技创新企业的全生命周期提供全链条服务,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今年年初以来,市场需求逐步恢复,经济增长好于预期,经济运行实现良好开局。基于此,国内资本市场普遍回暖。公开数据显示,43家上市券商2023年一季度都实现盈利,其中8家扭亏为盈,17家净利润同比实现翻番或以上增长,体现出较强的发展韧性以及较强的稳健经营能力。实践证明,服务实体经济是实现证券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础和立身之本。


    当前,作为直接融资服务的核心服务机构,我国证券公司主动将自身发展融入国家战略大局,积极服务实体经济和科技创新,充分运用股票、债券等多种金融工具,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直接融资合计5.92万亿元。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证券公司服务428家企业实现境内上市,融资金额同比增长8.15%,创下自2012年以来A股首发上市的新高,占全球首发上市总规模的份额很高。


    作为财富管理服务的提供者,证券公司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财富管理功能,加强多元化理财产品供给能力和多层次的投顾服务能力建设。截至2022年年末,证券公司代理销售金融产品保有规模2.75万亿元,受托管理客户资产规模9.76万亿元。


    作为交易服务的参与者和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者,证券公司还持续提升信息技术投入,加快数字化转型。截至2022年年末,证券公司服务投资者数量达到2.1亿,同比增长7.46%,服务经纪业务客户资金余额1.88万亿元。与此同时,证券公司积极参与做市商交易模式的改革试点,为投资者提供更便捷、多元、高效的交易服务,为市场增加流动性供给,倡导长期投资和价值投资理念,稳定市场交易情绪。


    作为证券市场双向开放的实施者,证券公司通过代理客户港股通,深度服务沪深股通。截至2022年年末,境外机构和个人持有A股市值3.20万亿元。2022年,证券公司服务企业在中国香港市场IPO融资1019.31亿港元,占香港市场的97.43%;服务10家A股上市公司在伦敦、瑞士证券交易所成功发行并上市全球存托凭证(GDR),助力国内企业拓宽境外融资渠道,推动中国品牌、产品与服务走向世界。


    健全资本市场功能、提高直接融资比重,这是党中央赋予资本市场和证券行业的历史重任。未来,证券公司应继续以改革为核心动力,积极落实好全面注册制及相关配套改革,重点强化投行业务的能力建设,特别是要积极强化价值发现能力、股票定价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积极推动投资与投行联合服务模式,有序发展股权投资,围绕科技创新企业的全生命周期提供全链条服务,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证券公司要着重抓好投行业务的执业质量建设和合规风控管理水平。投行业务服务机构客户,强调品牌意识和规模效应,未来分化趋势会日趋明显,不同证券公司要根据自身特点寻找适合自身禀赋特点的发展路径,实施差异化的竞争模式。要根据财富管理的市场变化趋势,健全风险适配的理财产品体系,充分运用金融科技手段全方位提高投顾能力,更好满足广大居民的投资理财需要。以参与做市交易试点为契机,全面增强交易服务能力,积极发挥市场引导功能,提高市场活跃度,有效降低市场波动。要继续贯彻落实好严字当头的监管要求,自觉维护一二级市场秩序,以市场化、法治化为基本遵循持续推动证券行业的高质量发展。(聂无逸)

    2023-05-06
  • 三部门要求进一步规范国有企业、上市公司选聘会计师事务所行为

    新华社北京5月4日电(记者申铖、王希)记者4日从财政部了解到,财政部、国务院国资委、证监会近日联合印发《国有企业、上市公司选聘会计师事务所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国有企业、上市公司选聘会计师事务所行为,促进注册会计师行业公平竞争,推动提升审计质量。





    审计质量关乎公众利益。企业通过规范的流程、科学的评价,选聘专业胜任能力强、执业质量高的会计师事务所,有利于保证审计报告的质量。


    办法指出,国有企业及其股票在境内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股份有限公司,应加快完善选聘会计师事务所相关制度,规范选聘会计师事务所行为。应当采用竞争性谈判、公开招标、邀请招标以及其他能够充分了解会计师事务所胜任能力的选聘方式,保障选聘工作公平、公正进行。同时,办法对会计师事务所轮换、信息披露、审计委员会职责等重点事项作出规范,明确财政部门可以对违反本办法规定的会计师事务所依法采取责令改正、监管谈话、出具问询函、出具警示函、责令公开说明、责令定期报告等管理措施。


    财政部、国务院国资委、证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从具体内容看,办法主要对四方面内容进行了规范:一是遏制恶性竞争,突出质量导向;二是完善轮换规定,强化独立性要求;三是促进公平竞争;四是压实审计委员会责任。


    下一步,财政部将会同国务院国资委、证监会等有关部门,着力推进办法贯彻落实,切实维护公平竞争的会计服务市场秩序,更好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3-05-05
  • 保障种养收益助增收 “保险+期货”赋能乡村振兴

    “保险+期货”赋能乡村振兴


    本报记者祝惠春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支农作用,优化‘保险+期货’”,这是自2016年以来,“保险+期货”连续第八年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


    一头是沾着泥巴站在田间地头的农民,一头是精密复杂的金融衍生品市场,当两者连接起来,便撬动了金融创新服务“三农”,支持乡村振兴的大棋局。日前,记者跟随中国期货业协会主题教育调研一行来到贵州省安顺市,直奔当地养殖合作社,调研贵州“保险+期货”助力乡村振兴的情况。


    保障种养收益助增收


    贵州的山地面积占93%,在发展特色经济的道路上独具优势。贵州安顺市在推动“保险+期货”在服务国家“三农”战略,推广普及衍生品风险管理理念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保险+期货”成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闪亮的“行业名片”。


    车至山下,翠竹成荫,我们见到了旺农富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峰。张峰的合作社现有3000多头生猪。2022年通过“保险+期货”模式获赔35万元。但是问及“保险+期货”是个什么原理,他黝黑的脸上露出表示不甚清楚的憨笑。“农户对期货不了解,但更容易理解保险,所以我们基层把‘保险+期货’简化称为价格险。”中国人保财险安顺分公司副总经理唐承洋介绍。


    什么是“保险+期货”?即农户购买农产品价格保险,一旦遭遇市场价格动荡,触发价格保险赔付条款,将由保险公司赔付亏损;保险公司则通过向期货风险管理子公司购买场外期权产品转移赔付风险,通过对生产风险的重新分配,为生产者提供避险工具,实现为农产品保供稳价的功能和作用。


    生猪养殖业离不开保险。过去由于缺少有效的对冲手段,保险公司只能承担巨额赔付风险。生猪期货推出之后,保险公司通过向期货公司的风险管理子公司购买场外期权,转移价格风险,实现了有效的价格风险分散与对冲。


    2022年下半年猪价下行,张峰投保的4000头生猪获赔比较多。“中小养殖户希望稳定经营,最怕价格暴涨暴跌,因为一个大跌就可能让我们再也起不来了。”张峰对于这次参保“保险+期货”的收益感到满意。


    国元期货董事长洪明介绍,在安顺市,国元保险联动国元期货,从2021年起连续3年开展生猪“保险+期货”项目。例如,2022年11月承保镇宁德康公司的生猪2.4万头。在2022年12月底,由于期货市场生猪价格由入场时19323元/吨下跌到17849.2元/吨,根据合约向该企业支付赔款459.83万元,有效帮助了该企业应对市场价格波动风险,增强了养殖信心。


    不仅是生猪,据中国期货业协会数据,2022年,我国期货经营机构通过“保险+期货”模式为天然橡胶、玉米、大豆、鸡蛋、苹果、红枣、花生、棉花、白糖等15个品种提供了价格保障,承保货值约1078.18亿元。


    在调研中了解到,2021年以来,累计有7家期货公司在安顺市下辖4个县(区)开展“保险+期货”项目15个,保障标的包括生猪、饲料、玉米、鸡蛋,保障金额2.77亿元,项目总保费967.39万元,实现赔付917.68万元。从保费构成来看,省财政补贴244.15万元、市县财政补贴201.81万元,交易所支持244.88万元、期货公司支持89.28万元,参保主体自缴207.28万元。


    政府加大支持促完善


    如何规避农业生产经营风险,保护种植者、经营者的利益,是各国政府都关注和着力解决的问题。如何在符合WTO的规则框架下,使我国农业支持政策重点转向不引起贸易扭曲的“绿箱”?“保险+期货”探索形成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市场化运作模式。这不仅是农民创业增收的需要,更是农产品保供稳价的需要。


    “保险+期货”最初是由期货交易所推动试点并承担主要保费,随着从试点到大面积推广,各级政府的推动作用逐步加强,行业机构积极参与风险管理,履行社会责任,不断加大保费投入,形成共促乡村产业振兴的普惠金融新实践。根据中国期货业协会发布的数据,从2016年以来,共计有71家期货公司累计开展“保险+期货”项目3838个,覆盖295个地级市和1089个县域,惠及农户500多万户次、农村专业合作社2855个、家庭农场1109个和涉农企业1767家。“保险+期货”的常态化、机制化正在形成和完善。


    目前,“保险+期货”中的期货价格得到国家层面认可。2021年6月,财政部、农业农村部、银保监会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扩大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施范围的通知》。据悉,已出台收入保险方案的省份均采用期货价格作为保额和核赔的厘定因子。


    以贵州为例,从2022年“保险+期货”项目情况来看,与2021年相比,交易所补贴占比从55.13%下降至14.2I%。安顺市政府党组成员、市金融服务中心主任古甘霖告诉记者,贵州省政府充分认识到“保险+期货”、期货交割库(场)建设等是服务“三农”的重要抓手,出台了覆盖全省的“保险+期货”财政支持政策,将“保险+期货”纳入政策性农业保险补贴范围,由省市县分别按40%、20%、10%的比例提供保费补贴。


    在甘肃,借财政部开展中央财政对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奖补试点的东风,甘肃省将苹果“保险+期货”试点列入地方优势特色农业保险中央奖补试点项目,保费由中央、省级、市级和县级财政及农户共同承担。


    在湖北,2022年湖北省7个县开展棉花“保险+期货”,保费规模1800余万元,赔付总额1736万元,赔付率近100%,项目保费来源主要是国家对棉农的种植补贴,也就是说把国家给棉农的种植补贴,转化为这种形式补给农户。政府财政只需要补贴农户少量的保险费,就可以通过市场化的运作确保农户受益,促进农业稳定发展。这是以市场价格为导向探索的新型农业补贴方式。


    2022年湖北是唯一一个棉花种植实际种植面积恢复正增长的省份,“保险+期货”发挥了作用。2023年,湖北在探索将收入险扩大到省内所有的棉花种植大县。国家支农惠农政策的一个核心要点就是要提高农民收入。收入险,恰恰是在稳定或者保障农户的收益。


    探索从“能用”到“好用”路径


    从“价格险”向“收入险”演化,正是当前“保险+期货”完善的一个重点。在调研中记者了解到,护航乡村产业,更多“保险+期货”的进化版本正在涌现。


    郑商所创新基于“保险+期货”的苹果收入保险模式,发展立体化农业风险管理体系。2021年,首单苹果“保险+期货”收入险落地陕西黄陵县,以产量端和价格端的双重保险,为607户果农提供8747元/亩的保险金额,对加快农业保险由“保成本”“保价格”向“保收入”转型具有借鉴意义。


    上期所创新天然橡胶“保险+期货”场外期权试点项目。海南橡胶、云胶集团和广垦橡胶等产业龙头企业将场外期权产生的正收益通过“二次结算”的方式补贴给割胶农户,既保障了胶农的收益,又保障胶企有稳定的原材料来源,从而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和辐射作用,促进当地橡胶产业发展。


    在调研中,“保险+期货”业务参与各方共同探讨了在实操中遇到的难点、堵点及解决方案。国元投资管理副总经理孟令琳认为,客观讲,当下的普遍模式只解决了价格风险,农户的收入问题没有解决,农产品销售问题没有解决,因此,还需要各方优化项目合约设计,扩大更多期货市场应用场景,真正做到“有灾保灾害、无灾保收益”。目前,有“保险+期货+订单”“保险+期货+银行”等延伸模式在积极探索。


    此外,“保险+期货”存在产品种类不足、展业机构少、展业积极性不高等现象。以安顺市为例,截至2022年年末,全市有4家保险机构开办“保险+期货”业务,保费收入共计1795.65万元。这个数额占农业保险保费收入12.46%,占财产险保费收入1.23%,占总保费收入0.86%,为11.02万亩农作物及21.24万余头生猪提供风险保障。


    保险公司有难言之隐。安顺银保监分局的相关人士告诉记者,一是“保险+期货”的承保利润过低。保险机构在开展“保险+期货”业务时收取不到10%的手续费,但应收风险高,由于机构对相关负责人有应收考核,故机构开展相关业务时有顾虑。国元保险贵州分公司党委副书记章庆红建议,希望进一步加强“保险+期货”的顶层设计,保险机构应将“保险+期货”保费收入列入经营考核指标,对此类业务进行专项考核,以进一步提高分支机构的展业积极性。安顺市政府副秘书长、市金融办主任曹玮认为,“保险+期货”链条各环节有一个责权分配问题,需要平衡。


    在交流中,保险机构提出开展“保险+期货”业务时要向期货公司缴纳相应的“权利金”,会形成周转金占用成本。对此,中信期货党委副书记严金明表示,“在中信期货,根据保险公司的资信情况,可授予相应的信用额度”。这个创新带来了业务的突破。2021—2023年期间,中信期货在贵州辖区内开展“保险+期货”15个项目,共计约8.83亿元保险规模,在辖区内排名第一位。


    对于产品不足的问题,严金明认为,还需要推动上市更多的期货+期权工具,有了丰富的期货+期权工具增加产品供给,就能将价格保险市场拓展到供应链两端,以稳定相关农业产业链。


    比如在生猪养殖方面,养殖户同时面临成本端饲料价格上涨,以及销售端生猪价格下跌的风险,单一型的风险保障无法满足其风险管理需求。对此,有关方面将“生猪期货价格指数保险”和“生猪饲料期货价格保险”进行融合,创新了“生猪收益期货保险”,实现了“市场价格+成本投入”双保障,对稳定生产经营起到了较好效果。


    “保险+期货”如何从能用到好用?中国期货业协会党委书记、会长安青松表示,为农产品保供稳价和管理风险是期货行业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职责,“保险+期货”坚持守正创新可以为促进乡村振兴发挥更大作用。随着“保险+期货”的推进和农业风险管理需求的不断丰富,还需要不断创新更多工具组合,把风险对冲面拉宽、风险管理链条拉长,更好地发挥期货市场的风险管理功能,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经济日报)

    2023-05-05
  • “五一”假期文化旅游行业复苏势头强劲

    国内游出游人次同比增长70.83%


    “五一”假期文化旅游行业复苏势头强劲


    光明日报北京5月3日电(记者鲁元珍)“五一”假期,文化和旅游行业复苏势头强劲。经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全国国内旅游出游合计2.74亿人次,同比增长70.83%,按可比口径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119.09%;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480.56亿元,同比增长128.90%,按可比口径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100.66%。


    今年“五一”假期,文化和旅游部启动“5·19中国旅游日”主题月活动,推出各类文化和旅游公益惠民措施,助燃文化和旅游消费。全国1.28万家A级旅游景区正常开放,占A级旅游景区总数的86%,除北方部分省份因季节性原因外,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旅游景区实现“应开尽开”。北京举办首届博物馆活动月,广东举办166项重点文化旅游活动,贵州黔南州荔波漳江景区推出“民族服饰+山水”创意展演,上海中共四大纪念馆举办“人民总理周恩来”展览,山西太原和晋中共同发布“锦绣太原家国晋中”六大主题12条精品旅游线路,浙江自然博物院杭州馆开启实景科普剧本游“山海秘境”。


    多地实行景区门票减免或打折、发放文化和旅游消费券等措施。江苏开展“苏新消费·夏夜生活”夏季购物节活动,发放1.7亿元惠民消费券及5500万元数字人民币红包。重庆举办第八届重庆文化旅游惠民消费季,携手平台推出文化和旅游消费券。同时,各地积极营造主客共享的美好生活新空间,山东淄博推出烧烤专列、免费停车等优惠措施;北京八达岭长城景区采取提前开园、常态化开放夜长城等举措;福建武夷山在各景点加派专人疏导秩序,加强观光车调度管理。苏州、郑州、上海、北京、成都、重庆等热门城市为留住游客各显身手,推出本地市民让桥让路、打卡点配置充电宝、轨道交通延时收班、行李储存柜、志愿者服务亭等温馨服务,让游客充分感受假日出行的美好。


    “五一”假期,文化和旅游融合特征更加明显,文博看展、文化演艺、国风国潮热成为旅游新风尚,“旅行+演艺”“旅行+看展”“旅行+刷博物馆”受到市场青睐,各地相继推出看展式社交、国风汉服、围炉煮茶、音乐雅集等活动,演唱会、音乐节所在地周边的酒店预订量同比升高,旅游在周边消费场景的溢出效应越发明显。中国国家博物馆、敦煌博物院等文化地标热度不减。烟台迷笛音乐节、北京草莓音乐节门票基本售罄。丽江举办简单假日生活节,打造“音乐+文旅+生活方式”的全新范本。武夷山推出闽越王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考古探源线等10条精品旅游线路。哈尔滨极地公园吸引1000多名小学生参与沉浸式海洋课堂。成都沉浸式大熊猫义工研学体验、三星堆考古研学、川剧变脸非遗研学、青岛海洋军事展览馆爱国主义研学、天津海洋博物馆科普研学、西溪湿地农业研学等项目丰富多彩。


    “五一”假期,跨省中长线游、周边游和热点景区高位运行,出行距离和消费活跃度创下历史新高,游客出游半径和目的地游憩半径双提升,300公里以上的跨市、跨省游热度明显走高。国内传统热点旅游目的地城市北京、杭州、大理、厦门热度不减,重庆、长沙、淄博等网红城市,长兴、仙居等小众目的地备受关注,亲子玩乐、非遗、休闲度假、乡村旅游等受到青睐。根据数据监测,4月28日18时至5月3日6时,243个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夜间客流量7768.6万人次,平均每个集聚区每夜6.39万人次,较2022年同期增长114.5%。其中,上海南京西路、南京秦淮河—夫子庙片区、泰安泰山秀城、长沙五一商圈、成都春熙路大慈坊、南宁三街两巷、西安城墙景区等多个集聚区“五一”假期累计夜间客流量均已超100万人次。

    2023-05-04
  • 一季度完成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2%,山东青岛家电产业集群——增长空间广阔 产业迈向高端(经济聚焦·制造业一线看信心)

    核心阅读


    家电产业是山东青岛的支柱产业之一。今年以来,青岛家电产业集群保持良好发展态势,一季度家用电器制造业完成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2%。随着经济呈现回升向好态势,消费市场不断回暖,家电产业规模有望进一步扩大。





    如今,青岛家电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水平,正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方向不断迈进。


    走进山东省青岛市海尔洗衣机互联工厂,无人驾驶运输车来来往往,机械传动带不停运转,精密的零部件在机器人手中“舞动”,一块块电机被装进滚筒洗衣机内。


    在生产线末端,一台台白色洗衣机被打包装箱。“今年以来企业迎来新一轮生产热潮,工厂全力开工保障生产进度。”海尔智家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徐萌介绍,一季度,海尔在青岛的工业产值增幅达13.5%,“透过增长的数字,我们看到市场信心逐渐回来了!”


    洗衣机产销两旺,是青岛家电产业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家电产业是青岛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支柱产业,也是青岛“工业强市”战略的重要支撑产业。近年来,青岛市大力振兴发展实体经济,锚定重点产业链,在建链、延链、补链、强链上下功夫。今年一季度,青岛家用电器制造业完成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2%,非专业视听设备制造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6.2%,实现了良好开局。


    订单需求旺盛


    企业赶工正忙


    在海信视像科技公司黄岛基地智能制造车间,设备“咔哒咔哒”声不绝于耳。机械手闪展腾挪、挥舞臂膀,钳子如同手指,灵活抓取一块块玻璃,卡合在背光板上,装配、检验、自校……穿梭之间,自动化生产线“吐”出一台台液晶电视机。


    厂区仓库旁,运输工人忙前忙后,将一箱箱货品装载上车。“企业今年订单需求旺盛,一季度85英寸及以上大屏电视的销量同比增长108.9%。”海信集团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贾少谦说。


    “今年以来,随着疫情防控平稳转段,稳经济各项政策效果持续显现,国内消费逐步回暖,家电产业有望实现稳定增长。”澳柯玛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斌说。


    龙头企业增长势头不减,新兴家电企业也在茁壮成长。青岛海氏烘焙电器有限公司以烤箱为主打产品,企业通过研发中高端烘焙电器及其周边产品和服务,不断拓展烘焙消费场景。海氏智能化产品总监徐卫介绍:“2022年,海氏通过产品线升级以及智能化改造,品牌成交额同比增长15%。2023年,我们有信心达到一个更高的增长速度。”


    2021年,青岛智能家电产业集群成功入选工信部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家电产业规模连续多年保持较快增长。青岛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姜海天表示:“2022年,青岛家电集群在产量、利润、营业收入等方面均实现稳步提升。2023年随着经济呈现回升向好态势,家电产业规模有望进一步扩大。”


    数字赋能生产


    推动补链强链


    跟随工作人员,记者来到海信视像黄岛基地质量前置平台前,只见电子大屏上,从供方库存到发货、收货的数据实时更新,一目了然。


    指着屏幕,生产基地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司搭建数据采集与分析系统,打通与供应商的计划协同、订单协同、质量协同信息流,原材料实现全过程追溯,有效保障了产品质量,提升了交付效率与周转速度,供货周期缩短20%以上。”


    “如今,家电产业的竞争已从单家企业之间的竞争逐步过渡到整个供应链的竞争,提升供应链水平十分关键。”海信集团研发与供应链管理部副总经理朱彤说,“企业发挥龙头企业带动引领作用,连接产业链上下游优势资源,同时与供应商成立联合实验室,发挥平台优势协同研发新技术、新材料,不断提升家电产品的品质。”


    家电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稳定的产业链供应链是关键保障。“近年来家电产业格局加速重构,产业区域竞争日趋激烈,青岛家电产业发展也面临一些短板,如本地配套率及配套水平不高、家电品类较为单一、研发投入仍有提升空间等。”姜海天介绍。


    面对发展短板,“链主”企业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协同联动,持续加大产业投资,吸引产业链配套企业集聚。


    来到澳柯玛智能家电强链产业园项目现场,挖掘机来往穿梭,塔吊挥舞巨臂,工人们挖管沟、扎钢筋,一派紧锣密鼓施工的热闹景象。“截至目前,1号、2号通用厂房主体结构已封顶,二层钢结构钢梁、钢檩条已安装完成,项目预计今年下半年竣工。”产业园相关负责人介绍。


    为补足产业链的短板,澳柯玛积极推进智能家电强链产业园建设,提高企业自配率,延伸产业链条,打造家电产业链本地强链示范基地。据介绍,海尔、海信、澳柯玛等龙头企业不断加大智能家电领域投资,今年在建的14个家电项目总投资超380亿元。


    企业苦练内功、加强协作,政府也积极出台措施,推动家电产业集群补链强链。近年来,青岛市出台《推进全市智能家电产业集群发展工作方案》《青岛智能家电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22—2024年)》等系列方案,立足家电产业基础,把握高端智能家电发展趋势,推动智能家电产业带动关联产业协同配套发展。按照规划,到2025年,青岛市智能家电产业链产值规模将突破3000亿元。


    创新驱动发展


    激活消费潜力


    近年来,青岛开启从传统家电到智能家电、从智能产品到智能生态的转型升级之路,打造出卡萨帝、斐雪派克等20多个高端家电品牌。


    记者在走访中还发现,除了不断提升产品品质、丰富产品功能,家电企业对高端化智能化发展还有更深入的理解并进行了诸多尝试。


    跟随一名顾客,走进位于崂山区的海尔智家三翼鸟青岛体验中心001号店,坐在智慧客厅的沙发上,对着电视屏幕说一声“我要看电影”,听到“指令”,窗帘缓缓拉上,灯光依次关闭,按摩椅同步开启。“智能家电、智慧场景之间交互联动,只需一句话,就能切换运动、游戏、影院等多种模式,轻松享受娱乐视听体验。”导购员介绍,“智能家电不仅为用户提供便利,还能守护健康,当监测到室内空气质量下降时,空调自动开启新风模式。”


    “随着消费者对智能家电的接受度越来越高,智能家电也从单品智能化逐渐向场景智能化发展。以应用场景为中心促进家电与家居融合发展,实现人与家电之间更便捷的交互,为用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体验,正成为越来越多家电企业的发力方向。”三翼鸟市场总经理张华军分析。


    为推动家电产业高端化智能化发展,青岛市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于2021年组建国家高端智能化家用电器创新中心,推动重点领域共性关键技术突破,提升行业创新能力。国家高端智能化家用电器创新中心总工程师翟翌立说:“通过紧抓产品高端化、智能化、场景化发展趋势,补短板、锻长板,突破共性关键技术,加速实现创新技术成果转移和商业化应用,将不断提升我国高端智能家电及相关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为进一步挖掘家电市场潜力、促进家电消费,青岛市、区两级今年启动“亿惠青岛消费年”活动,鼓励企业对绿色低碳家电产品扩大优惠力度,点燃市场消费热情;开展智慧产品推广应用,通过政策引领、示范带动,推广普及超高清视频等服务,引领信息消费升级等。


    “随着智能家电下乡活动、厂家和平台以旧换新活动深入推进,城乡消费者对智能家电的需求将被进一步激发,行业仍有很大增长空间。”姜海天说。

    2023-05-04

  • 首 页  上一页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