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清洁能源发展插上科技翅膀

    清晨,当太阳跃出地平面,阳光洒向一望无际的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南的塔拉滩,30016面定日镜逐日聚光,1座200米高的太阳能吸热塔释放出耀眼光芒,熠熠生辉,犹如一朵巨大的银色“向日葵”。


    这是由中国电建集团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承建的共和50兆瓦光热电站。


    “同样是向太阳要能量,与将光能转换为电能的光伏发电不同,光热发电主要通过聚光装置将太阳光聚集到吸热装置,加热吸热装置内的熔盐,经传热换热产生高温高压蒸汽,再推动汽轮机带动发电机进行发电。”该公司计划部副主任刘俊介绍,在储能方式上,光热发电由于自带储能而具备调峰的功能,因此即使在夜晚或者阴雨天气,都可以保证24小时持续稳定地产生电能。


    自2019年并网成功后,共和50兆瓦光热电站设计年均发电量达1.56亿千瓦时。“目前,共和100万千瓦光伏光热项目已经全面开工建设,将基于数字孪生电站、集成电站各业务系统,综合应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建设现代化智慧电站,不断推动光热发电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刘俊说。


    另一头,在位于西宁市海湖新区的青海省能源大数据中心,青海省电、煤、油、气等主要能源产供销数据在此汇聚,源网荷储能源产业链数据在此融通。集控中心值班工作人员通过电脑终端就能对几百公里之外的电站发送控制指令。


    “你看,画面上的就是新能源电站的实时信息,只需要轻轻一点,风机设备的运行情况、电站逆变器汇流箱内各条支路的电压及电流信息就可以全部清晰地显现出来。”中电建新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青海分公司集控中心主任董刚刚指着电子大屏幕,“电站的发电量和碳排放监测等数据也一目了然。今年1月以来,我们的风电、光伏、光热等新能源电站累计发电8094万千瓦时,节约标准煤耗近1万吨,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过8万吨。”


    董刚刚告诉记者:“目前我们监控的重点工作慢慢由电站现场转移到能源大数据中心。未来,我们希望通过智慧电站建设,实现远程监视控制电站设备,推动电站管理自动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电站运行管理情况尽在掌握,碳排放监测数据清晰可见,这都得益于国网青海电力公司建设运营的青海省能源大数据中心。目前该中心推出了清洁能源集中监控、功率预测等23类数字产品和服务,为青海能源行业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依托海量新能源运行数据、电网历史数据和天气预报数据,我们研发的新能源功率预测大数据模型,改变了风电、光伏发电功率预测的传统模式,不但提高了新能源功率预测准确率,促进了新能源消纳,还能为电网统筹安排各类发电计划、保障电网运行的安全性和经济性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青海省能源大数据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


    截至目前,青海省能源大数据中心已入驻27家发电企业,接入清洁能源电站303座,总装机容量达12955.24兆瓦。其中112座新能源电站实现了“无人值班、少人值守”,有效降低运营成本40%以上,单个电站年节约运营成本约30万元。


    大数据为青海省清洁能源高质量发展插上了翅膀。青海能源大数据中心正全力推进向能源“双碳”数据中心迭代升级,年内计划新增接入新能源场站50个、容量1000万千瓦,实现9个工业园区408家企业智慧能碳监测、清洁用能溯源。

    2023-04-13
  • 让生态畜产品走向更大市场

    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地处三江源腹地,位于青甘川三省交界地带,是青海省唯一的蒙古族自治县。这里平均海拔3600米,李恰如山巍峨耸立,黄河一级支流洮河发源于此,奔涌不息。广袤辽阔的河曲草原就坐落在大山大河之间,成为代代牧人赖以生存的沃水丰野。


    得益于这片水草丰美的草原,河南蒙古族自治县畜牧业发达,是全国面积最大的有机畜牧业生产基地,河曲马、雪多牦牛、欧拉羊三大畜种都被列入国家畜禽遗产资源保护名录、国家级农产品地理标志。尤其是长得快、抗病力强、肉质好的雪多牦牛,为生产牦牛酸奶提供了天然、绿色、有机的奶源。


    好牛产好奶,依托河南蒙古族自治县的生态畜牧业合作社,我们建立了15座现代化、标准化的收奶站,并且以高于市场价1元的价格进行收购,增加牧民的收入。同时流转天然草场15万亩,购置3000头牦牛,形成了集“公司+合作社”“公司自建牧场”为一体的原料基地保障体系。


    为了把控品质,我们设立了严格的质检体系。合作社是第一关,需按照国家各项指标对牧民送来的牦牛奶进行检测;检测通过的牦牛奶才能被送入收奶站,收奶站进行第二次检测,通过后的牦牛奶进入车间;在生产前还要进行第三次检测,生产完成后再对产品进行第四次检测……从奶源筛选到生产全过程,只有通过这一轮轮的“考验”,有机、绿色、营养的放心奶才能走向市场。


    2021年6月,经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审核,由启龙牧场生产的舒脂牦牛酸奶获得国家A级绿色食品认证,认证总产量为60吨。我们也成为黄南州第一家获得“国字号”绿色食品认证的农畜产品加工企业。


    企业得到发展的同时,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更好地提升乳制品的附加值,带动更多牧民群众增收致富?


    在政府全力扶持和专家队伍的支持下,2017年,我们推出了以河南蒙古族自治县牦牛奶和埃塞俄比亚咖啡豆为原料的“雪山咖啡”,让当地群众和外地游客品尝到具有高原特色的咖啡。之后,天津科技大学又帮助我们研发了针对不同人群需求的牦牛乳蛋白粉,通过东西部校地合作,“土特产”带上了“科技味儿”。


    今年一开年,我们投资100万元引进液氮冷冻技术。几百吨的牦牛奶只需短短几秒钟就能冻住,新鲜度和营养成分得到最大程度的保留。我们的二期工程——牦牛奶粉厂也即将建成,正式投产后预计一年可以处理约3100吨牦牛奶,不但破解了牦牛产奶量受季节制约的难题,还能支撑更多元的乳制品生产。


    如今,我们的产品销售到了北京、天津、西藏、陕西等地。我有信心,来自河南蒙古族自治县的绿色有机畜产品还会打开更大的市场,受到更多人欢迎。

    2023-04-13
  • 以“万人助万企”为抓手 河南全方位援企纾困激发活力

    原标题:河南以“万人助万企”活动为抓手——


    全方位援企纾困激发活力


    当前,河南把打造优良营商环境作为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抓手,全力以赴拼经济,进一步落实惠企政策,组织各级干部下沉一线,精准服务、精准施策,全方位帮助企业纾难解困,推动企业发展提质提速。





    开封市充分发挥“万人助万企”服务平台作用,通过实施日调度机制,调度全市各级助企服务官,强化与企业联系,密切关注重点企业资金、用工等要素保障情况,实时掌握企业订单、物资储备动态。


    “这个地图大有文章。”开封市制造立市暨“万人助万企”工作专班办公室副主任娄士强指着大屏幕中间的开封市地图说,这幅地图涵盖了全市5000多家企业,点击图上标注的小点便会显示该企业的基本情况,专班能调度数千家企业情况,全力帮助企业开足马力抓生产。


    在开封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的奔腾(河南)智能制造有限公司奔腾智能装备产业园,一台激光切割机器正在演示激光切割技术。该公司主要产品是拿下“世界首套”殊荣的30000W大功率奔腾激光切割机,项目全部达产后,预计可实现年产值约15亿元。据了解,奔腾(河南)智能制造公司生产的高功率激光切割机能为奇瑞汽车河南有限公司的生产线提供技术支撑。这是河南在助企纾困中,坚持推行产业链链长和产业联盟会长“双长制”的结果,通过系统谋划让产业基础优势向产业链供应链优势转变。


    为激励企业复工复产,商丘市柘城县出台了一系列惠企政策。柘城县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孙若梅介绍,柘城高新区不断完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提升园区营商环境质量,为项目入驻提供良好基础保障,同时以“万人助万企”活动为契机,落实“代办制”“首席服务员制”等服务制度。


    平顶山市叶县先进制造业开发区的企业正在加快打造岩盐—氯碱—光气—聚碳酸酯完整的盐化工产业链条。为支持链条早日建成,当地成立服务专班,做好土地和水、电、气、暖等要素保障,拓宽园区主干道,建设路网互联互通工程,专门服务园区内企业。


    今年年初,河南出台了《大力提振市场信心促进经济稳定向好政策措施》,并不断深化“放管服效”改革,持续开展“万人助万企”“四个拉动”,解决问题动真格。眼下,河南正以“万人助万企”活动为抓手,把帮助企业纾难解困与扶持企业做优做强结合起来,努力提升企业的整体竞争力,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夏先清杨子佩)

    2023-04-12
  • 注重技术创新 安徽壮大新兴产业集群

    聚焦重点领域注重技术创新


    安徽壮大新兴产业集群


    本报合肥4月10日讯(记者梁睿)近日,安徽举行2023年全省第二批重大项目开工动员会。此次集中开工动员项目1069个,总投资7362.1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734.8亿元。其中,制造业项目720个,总投资5279.2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167.7亿元,占第二批开工项目年度计划投资的67.3%。


    第二批重大项目的开工是安徽省委、省政府落实全国两会精神的重要举措。安徽省委书记韩俊表示,要坚持学懂弄通做实,切实把全国两会精神转化为安徽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始终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内在统一来把握发展、衡量发展、推动发展,加快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地、改革开放新高地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


    在这批重大项目中,新兴产业和高科技项目占了较大比重。在合肥,有总投资56亿元的亿帆医药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基地、总投资41亿元的阳光电源年产25GWh新型储能装备制造(一期)项目等开工建设;在芜湖,有总投资100亿元的华为云江北华东数据中心项目(一期)、总投资52亿元的弗迪新能源太阳能电池组件生产项目开工建设;在滁州,有总投资97亿元的国科储能动力电池、50亿元的超隆光电、47亿元的赛维太阳能电池及组件等项目宣布开工……


    近年来,合肥市紧紧依靠科技创新,引进、培育、壮大了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合肥将深度融入长三角产业链供应链,全力推进三次产业提质扩量增效,积极推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补链,新型显示、光伏太阳能等优势产业延链,家用电器、装备制造等传统产业升链,新能源汽车、空天信息等新兴产业建链,超前布局量子科技、空天信息、类脑智能等未来产业,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合肥市市长罗云峰表示。


    据了解,芜湖市围绕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加快制造业提质扩量增效,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水平不断提升,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通用航空等若干新兴产业集群正在形成。芜湖市市长宁波介绍,芜湖依托产业基础、应用场景等优势,千方百计引进龙头企业,引进配齐上下游产业,大力培育产业主体和创新主体,推动形成产业链条、产业集群、产业生态。同时,扎实提升园区“硬环境”与“软实力”,为各类龙头企业、专精特新、科创型企业提供优渥发展环境,全方位全流程做好跟踪服务,确保项目早日建成、早日投产、早日发挥效益。


    安徽省省长王清宪表示,二季度是项目投资建设的黄金期,要进一步鼓足干劲,分秒必争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确保完成全年投资目标;聚焦重点领域,努力保持制造业和基础设施投资快速增长;在十大新兴产业集群投资上突破一批链主型大项目,积极引进培育专精特新和“四新经济”企业,更加注重对技术创新团队的招引,推动项目早竣工、早投产、早见效。

    2023-04-12
  • 信用卡行业迈入存量竞争阶段

    近日,人民银行发布2022年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统计数据显示,全国支付体系运行平稳,银行账户数量、非现金支付业务量、支付系统业务量等总体保持增长。


    “支付体系是资金循环的中央枢纽,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设施,打造安全高效、为民便民、国际领先支付体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马天娇表示,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彰显了我国正在加快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的支付体系,以此推动实体经济快速发展。


    2022年,支付系统共处理支付业务1.06万亿笔,金额10877.24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85%和15.09%。总的来看,2022年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的特点还有以下两点:一是银行账户数量小幅增长。截至2022年末,全国共开立银行账户141.67亿户,同比增长3.68%。二是非现金业务向存量经营过渡,包括银行卡、电子支付等业务。2022年,全国银行共办理非现金支付业务4626.49亿笔,金额4805.77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27%和8.84%。


    值得关注的是,我国信用卡行业已从高速增长模式转入高质量发展模式。2017年至2019年,信用卡业务高速增长,发卡数量年均增长在8%以上,2021年及2022年信用卡数量基本稳定,人均持卡量保持0.57张,说明粗放式拓展模式已接近尾声。当前,监管部门积极推动信用卡业务转型升级,2022年7月,银保监会、人民银行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促进信用卡业务规范健康发展的通知》,提出要强化信用卡业务经营管理、严格规范发卡营销行为、严格授信管理和风险管控、严格管控资金流向等,旨在重拳整治信用卡经营乱象,提高信用卡服务质效。


    “商业银行积极探索数字化转型之路,依托客户信息数据库和人工智能,筛选优质客户精准营销,实现授信智能化管理。今年伊始,30多家商业银行陆续发布公告,对长期睡眠信用卡分阶段进行信用卡降额、停用或销卡等相关处理。”马天娇表示,目前,信用卡业务转型已见成效,叠加疫情防控政策优化拉动消费意愿、提振消费预期,居民还款能力和意愿提升,信用卡不良余额增速下降,不良率基本稳定。截至2022年末,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为865.80亿元,占信用卡应偿信贷余额的1%,同比增速由2021年的2.59%下降至0.63%。


    随着金融科技快速发展,我国支付交易规模逐渐扩大,支付体系运行效率不断提升。2022年,银行共处理电子支付业务2789.65亿笔,金额3110.13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5%和4.5%,银行电子支付总量小幅增长。其中,移动支付业务1585.07亿笔,同比增长4.81%,金额499.62万亿元,同比下降5.19%。“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加速推进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这也让整个金融行业的服务效率更加高效,并且金融机构在推进数字化的过程中,还在不断探索更广的应用场景,包含交通出行、智慧零售、民生缴费等多个社会领域,这些也更有利于多元化支付体系建设,助推金融科技和数字经济融合发展。”北京市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党委书记许泽玮认为。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支持力度。支付体系是金融活水流动的渠道,银行业应进一步强化支付体系建设,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的支付网络体系。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表示,接下来,需要不断完善支付结算的监管制度和法律,加强市场监管,强化市场主体合规运行,提升监管效率,促进市场规范健康发展;完善支付清算基础设施,提升支付体系抗风险能力;扩大支付业务的覆盖面,支持行业创新,满足人民多层次、多元化和体验式支付需求,并促进支付业务普惠发展;持续加强电信诈骗、非法支付违法犯罪活动治理;加强跨境支付风险防范能力建设,稳步推进跨境支付系统建设与国际合作。

    2023-04-11
  • 银行加码金融科技投入

    在上市银行公布的2022年年报中,“金融科技”成为年报高频词。年报显示,2022年银行业持续推进数字化转型,金融科技投入金额持续增加,金融科技人才占比进一步提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科技在金融实务中得到广泛运用。





    科技投入加大


    2022年年报显示,上市银行持续推进数字化转型,在金融科技方面的投入金额持续增加。其中,国有银行是金融科技投入的中坚力量。6家国有银行在金融科技方面投入金额较高,均超过百亿元,多家股份制银行金融科技投入占比有所提升,部分股份制银行的金融科技投入增幅同比增长超过20%。


    年报显示,2022年工商银行金融科技投入262.24亿元,是投入金额最多的国有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金融科技投入额分别为232.11亿元、215.41亿元、232.90亿元、116.31亿元、106.52亿元。


    多家股份行的金融科技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也有所提升,金额也有不同程度的增长。比如,2022年招商银行累计投入141.68亿元,同比增长6.60%;中信银行信息科技投入87.49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6.08%,占营业收入的4.14%;兴业银行信息科技投入82.51亿元,同比增长29.65%,占营业收入比重上升0.83个百分点至3.71%。


    在金融科技的重点投向方面,招商银行以金融科技创新项目基金持续支持新能力建设与新模式探索,报告期内,金融科技创新项目新增立项577个,新增上线项目489个。中信银行重点投向云化基础设施、前中后台业务数字化和大数据研发等领域。


    银行的金融科技人才数量也不断增加,多家银行金融科技员工超万人。截至2022年末,工商银行的金融科技人才达3.6万人,中国银行科技条线共有员工13318人,建设银行金融科技人员为15811人,招商银行科技人才达1.08万人。部分银行的金融科技人才占比增长幅度达到两位数。比如,中信银行科技人员达4762人,较上年末增长11.11%;民生银行科技人员数4053人,比上年末增长32.36%。


    不少银行还不断优化组织架构,构建适合金融科技发展的人才结构,金融科技人才占比进一步提高。在组织架构优化方面,光大银行在年报中表示,该行加强顶层设计,设立数字化转型委员会,调整构建由金融科技部、数据资产管理部、科技研发中心和智能运营中心组成的“两部两中心”金融科技运作体系。建设银行表示,将金融科技人才工程列为全行首个重大人才项目,着力推进“懂科技的管理人才”“懂业务的科技人才”“懂行情的市场化IT人才”三类人才队伍建设;邮储银行表示,初步完成“青年、骨干、领军”三级人才梯队搭建。


    赋能普惠金融


    银行业如何更好地为“三农”、小微企业服务一直是行业难点。对银行而言,普惠金融服务往往伴随着风险高、成本高、收益相对低的痛点。如何解决这些痛点,金融科技是一个重要手段。商业银行通过运用现代金融科技等手段,提高金融服务普惠性。


    陕西省合阳县行家庄村葡萄种植户雷全中是金融科技的受益者。“从收集资料到贷款发放就几十分钟,无需担保,坐在家里就拿到了8.1万元贷款。”雷全中介绍,邮储银行陕西省分行通过移动展业集中对农户进行现场信息采集并当天评定为信用户,他通过邮储银行手机银行申请无担保、无抵押贷款,从信息采集到贷款支用全流程操作实现了20分钟放款。该行为了更好地解决农村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在辖内分支行配备了移动展业设备,保证银行工作人员可通过展业设备上门为农户提供金融服务。该行还推广“线上信用户”贷款,只要是邮储银行评定的信用户,即可通过手机银行申请贷款,流程简洁操作方便。


    “农业银行线上金融服务能力持续提升,农银e贷余额达到3万亿元,增速42.3%。数字化渠道优势进一步增强,个人手机银行月活客户数达到1.72亿户,新增1988万户。总量、增量均保持同业领先。数据应用不断深化,通过精准营销识别的小微企业潜在客户转化率超过30%。”农业银行行长付万军说。


    渤海银行把数字化转型作为实现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驱动力之一,为业务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伴随数字化转型持续深入,渤海银行的金融服务质效得到提升。2022年6月,渤海银行手机银行6.0发布,将数字化触手从金融服务伸展至生活服务,与实体网点、云网点、远程银行等多渠道互联互通。渤海银行手机银行围绕渤银E付、渤银E财、渤银E贷、渤银E管家四个服务品牌,推出新的产品和服务,包括新一代数字信用卡、全线上申请审批的消费类贷款快易贷、代发综合服务专区和数字人民币产品等。


    “近期我们与头部科技机构合作,在国内同业中率先推出人工智能金融行业通用模型,初步探索出超大规模通用模型应用于金融行业的实践,提升了数字金融服务的精度和效率。”工商银行副行长张文武表示。


    记者梳理银行年报还发现,平安银行运用互联网、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持续优化升级供应链金融平台“平安好链”,为核心企业及其上游中小微客群提供线上供应链金融平台业务,涵盖应收账款确认及转让、融资、结算、风险管理等服务。2022年全年通过“平安好链”平台促成的融资发生额735.08亿元,同比增长41.4%;浙商银行在技术中台落地“区块链+物联网+大数据”场景建设,具备动态监测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等能力,已覆盖钢铁、石油、机械加工等多个行业,在多个分支机构落地应用,赋能供应链金融综合服务。


    数字化转型提速


    商业银行要实现转型发展,需要积极探索利用新技术不断创新服务方式和服务渠道。数字化转型将是银行的重点发力领域。中国银行业协会、普华永道近日联合发布《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2022)》显示,55.4%的受访银行家认为“金融科技引领数字化转型,带动业务增长”是银行业未来首要的利润增长点。


    “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专家认为,“十四五”规划为银行深化改革指明了三条主线:一是要加快数字化转型,提高服务效率。二是培养金融科技能力,提高市场竞争力。三是加强数据安全保护,建立规范有序的数据流通环境,防范数据风险。


    2021年底,中国人民银行印发《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明确到2025年金融科技发展的愿景、原则和重点任务。近年来,人民银行会同各方出台一系列监管基本规则,多措并举引导金融业运用数字技术赋能,有效规避互联网金融风险,推动金融科技规范有序发展。《规划》是未来四年我国金融科技发展的总纲领。在《规划》引领下,我国金融科技将从“立柱架梁”全面迈向“积厚成势”新阶段,实现金融科技整体水平与核心竞争力跨越式提升。


    “金融是社会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金融科技的根本使命在于更加有效率地将金融资源配置到经济部门和社会大众,快捷、普惠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和社会发展。金融科技应用应帮助金融机构减少经济活动中的信息不对称,覆盖长尾市场,提升小微企业和个人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说。


    百融云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张韶峰表示,金融科技的运用显著提升金融业的服务和经营决策效率。以智能语音机器人为例,它可以助力银行客服完成信用卡、理财营销等工作,减少金融机构客服人工投入,帮助金融机构降本增效。在银行零售业务上,“智能语音应答+人工”模式比“人工模式”节省成本约五成,“智能语音应答”模式比“人工模式”节省成本约九成,两种模式考核结果接近人工服务标准的90%至95%。


    “金融产业中老百姓是需求方、金融机构是供给方、金融科技公司是赋能方。面对日渐升级的金融需求,供给存在一定的缺口,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的应用为填补供给需求创造了可能。”张韶峰说。


    “金融科技的运用,能够较好提升银行的运营效率、降低贷款风险、降低运营成本、提升营销效果。”邮储银行合肥市分行副行长唐徐春说,邮储银行已经构建了企业级人工智能平台,通过机器学习、语言语音、生物识别、智能图像等技术,在运管、信贷、财务等多个业务场景广泛应用。“未来,我们将充分运用金融科技,不断优化业务流程,为企业发展提供金融服务。”唐徐春说。


    董希淼表示,金融管理部门通过金融科技应用试点、数字化转型伙伴行动、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示范工程、金融数据综合应用试点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创造了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以及《征信业务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出台,为金融科技行稳致远奠定了制度基础。金融机构、科技公司要协同发力,以赋能实体经济为根本目的,不断提高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和普惠性。(记者彭江)

    2023-04-11
  • 为改善环境空气质量 山西晋城城区禁止露天烧烤

    中新网4月10日电据山西省晋城市生态环境局微信公众号消息,晋城市生态环境局城区分局10日发布关于禁止露天烧烤的通知。通知要求:


    一、禁止任何单位或个人在晋城市城区建成区范围内(小区、公园、景区、广场、学校门口等)露天烧烤或为露天烧烤提供场地、设备。


    二、对固定门店的露天烧烤予以严格处罚。有固定经营门店的烧烤类餐饮,经营期间不能出现违法露天烧烤,对擅自进行露天烧烤的依法予以处罚。


    三、对流动的经营性露天烧烤依法进行取缔。对流动烧烤摊点,采取逐个清理、逐个取缔,坚决防止反弹,对取缔后仍在露天烧烤的依法予以处罚。


    四、对非经营性露天烧烤进行警告、清理。对违法占用公共空间进行非营业性露天烧烤的,进行教育和劝阻,不听劝阻的依法予以处罚。


    对违反上述相关规定的单位及个人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第一百一十八条第三款之规定,责令其改正,没收烧烤工具和违法所得,并处五百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





    图片来源:山西省晋城市生态环境局微信公众号截图

    2023-04-10
  • 青山如今真“青山” 一个沿江重工业基地的“换颜”之路

    贯穿八百里洞庭湖水,万里长江千古一日地向东北奔流,忽而在此处急拐向东南,形成著名的“长江第二弯”。古时过往船只于一片灰黄中,唯见此地有山独青,故以“青山”名之。





    在青山这片水泽之地,孙权驻军演武,宋元大军曾经激战,诗仙李白、诗人陆游也曾畅游。然而,最让这里闻名全国乃至世界的,还是20世纪50年代:经苏联专家考察,这片长江右岸的滩涂,被选址为新中国第一家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武钢的建设基地,“十里钢城”从此拔地而起。


    鼎盛时期,青山区的工业产值一度占到武汉的三分之一,但随之而来的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红火的“钢城”沦为“坐守青山望青山”的“灰城”。走过钢与火的工业文明时代,步入绿水青山的生态文明时代,千年古镇,何以乐享“青山”?带着疑问,记者走进青山区的大街小巷,探寻这座重工业基地的“换颜”之路。


    从“避江而逃”到“逐水而乐”,这个江滩不一般


    樱花、海棠花、玉兰花……阳春三月,花海绵延绽放在7.5公里的长江岸线上。沿江4米宽的红色塑胶步道上,大人和孩子追逐、嬉闹。每逢周末或长假期间,青山江滩的4个停车场、近2000个停车位近乎满满当当。在触手可及的绿色空间中,市民亲近自然、忘忧尽兴。


    同样是这片滩涂之地,数百年前,人们忙于围垸垦殖、抵御洪水。由于青山地势低洼,河道变化大,每逢洪涝,往往成为重灾区。江水将现在的沙湖和东湖一带“连成一片”。数十万亩良田,尽成湖荡。据史料记载,仅明、清两代,武汉有文字记述的水灾至少有92次。


    新中国成立之后,满怀豪情壮志的武汉人民开始建设百废待兴的城市,千军万马战洪峰,打桩还土填坡,使堤身比汛前更高更固。此后,长江武汉青山江段的江堤又历经多次加固,堤顶标高达到32米。


    “那会儿的江堤,像是一道‘土墙’,隔绝了江与城。”回忆起十几年前的青山江滩,71岁的摄影爱好者赵志刚找遍自己积攒的影像资料,却没有找出一张拿得出手的照片。“堤坝又陡又窄,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平时大家很少过来。”


    在追求GDP快速增长的时期,原本秀丽的长江岸线逐渐被30多座砂场和码头侵占。江堤上,常见载着砂石的大货车往来飞驰,路面被轧得坑坑洼洼;江面则被各类运输船排放的油污和生活污水染得五颜六色。


    为了根除原堤段的渗漏险情,同时改善武汉滨江环境,2013年,武汉启动青山江滩改造工程,通过实施防洪清障、岸坡整治、堤防加固、景观绿化等工程措施,沿线原有的工业码头、砂石码头退出了江滩,一些相关设施设备作为老工业基地的印记被保留了下来。


    跟着游客,记者从建设三路路口进入青山江滩,率先跃入眼前的是一台巨大的塔吊起重机。在改造过程中,这座20世纪90年代内河码头的“举重冠军”被专门保留,成来游客取景拍摄的热门打卡点。


    武汉生态投资集团所属碧水集团青山江滩项目负责人殷振介绍说,不只是这一台塔吊机,相当一部分青山特有的历史印迹,在景观设计中得到体现和保护,成为工业文明与生态环境融为一体的代表性景观。


    从空中俯瞰,青山江滩仿佛一条生态绿带,将长江和城市连在一起,秘密就在江滩停车场最深处这堵厚实的钢筋混凝土防渗墙。殷振拍打着墙壁说,墙的另一边就是江水,这堵防渗墙将江水与城市隔开,这便是在武汉市首创的缓坡式堤防,通过维持原堤高度和外侧堤脚不变,放缓坡度,向临江大道一侧推进约20米,堤身内部则被“植入”高10余米、厚0.6米的混凝土防渗墙,确保防洪安全。


    这种改造方案意味着青山江滩会向城市内部“生长”,一度让设计人员有所顾虑。最终武汉市政府决定,“与其要一座高高在上、不被市民亲近的大堤,不如拿掉高墙,让大堤敞开怀抱。”


    坝顶则被设计成蜿蜒起伏的无障碍小径,漫步小径之上,一路树荫覆盖、鲜花簇拥。水杉、香樟、杨树等防浪林带经过精心设计,在堤身上模拟出自然山地横纵起伏的层次感,颇有一番“堤在林中,似堤非堤”的韵味。


    巧思不仅在眼前,也藏在足下。作为湖北首个以海绵城市为理念建设的江滩,大面积铺装的透水材料让江滩能自由“呼吸”。每逢降雨,雨水通过导水盲沟和盲管,汇集到近2万平方米雨水花园及生态草溪中,最终补充到地下水中。即便雨后初晴,人们在江滩上玩耍,也不会感觉地面湿漉。


    从水患重重,到岁岁安澜;从生产岸线到生态岸线,沧海桑田间,防洪险滩不再,眼前已是缤纷画廊。武汉青山区水务和湖泊局工作人员介绍,目前江滩共建成滩地公园2039亩,总绿化率超80%,每年增加碳汇量约723.8吨,释放氧气量约2400吨。


    “江滩之变,是亲水与亲民理念的双重体现。”青山区政府负责人说,江滩的作用不再仅仅是对抗水患,还要有助于让水的灵性滋养城市,让自然、城市与人之间形成亲善如水般的关系。


    2017年青山江滩整治项目荣膺国际C40城市奖“城市的未来”奖项,系全国唯一获奖城市项目。如今的青山江滩,已经成为该区的一个生态品牌,它的蝶变效应正在影响青山,助推该区的经济之变、生态之变。


    戴家湖的五次变身,见证发展的绿色转型


    “50年代一湖碧水,70年代一池煤灰,90年代一座黑山,00年代一堆垃圾。”这个曾被青山老百姓用顺口溜相传的“主角”,就是位于青山建设十路的戴家湖。


    在武汉,恐怕很难找出一个与戴家湖相同命运的湖泊,它的五次变身记,见证着青山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全面转型。


    上世纪50年代,拥有973多亩水域面积的戴家湖与几公里外的长江、杨春湖、东湖共同构成南北向的水系。湖中盛产的鱼虾菱藕,是当地人民重要的生活依靠之一。


    作为武汉市的中心城区之一,青山因武钢建区,随后又陆续建成一冶、武石化、461厂、471厂、青山船厂等12家国有特大型工业企业,形成了较为健全的钢铁冶炼、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等工业体系,成为全国闻名的钢铁基地和重化工集聚区。戴家湖也从“农业户口”升级成为“工业户口”,被规划为青山热电厂的生产用地。


    伴随着“十里钢城”的蓬勃发展,青山热电厂发电产生的大量粉煤灰无处可去,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戴家湖就成了倾倒粉煤灰的“理想”容器:几条管道从厂区接到戴家湖,日夜不停地排出黑色灰浆。


    20世纪70年代,灰蒙蒙的泥灰取代了过去清澈的湖水,湖水变成了煤渣填埋场,戴家湖的“湖”从此消失。戴家湖的惨痛经历还远远不止于此。到了90年代,因为倾倒的粉煤灰越积越多,戴家湖又成了“戴家山”:十几米高的粉煤灰堆一度“溃堤”,粉煤灰顺着破口染黑了和平大道。


    2002年,随着循环经济兴起,一批新型建材厂开始尝试用粉煤灰做砖。曾经被当作工业废料、人见人嫌的粉煤灰顿时变“俏”。几年工夫,有灰的地方,坑挖到十几米深,雨水积攒,“戴家湖”似乎回来了,却再也不复原来水清鱼游的景象。


    “年吃半块砖,自饮洗脚水,名为青山,实为‘灰城’”,这是青山人的自嘲。青山区工业废气、废水、固废和燃煤消耗全市占比六成以上,区域空气质量综合指数长期在全省垫底。


    “过去为了发展牺牲了生态。现在要想发展,就要把生态找回来。”青山区委负责人说,青山立志要扫除“黑灰”形象,找回绿水青山。


    “放大头针弯,系上缝衣服的线,绑在竹竺上,就能从湖里钓到鱼。”青山区桥头村居民杨国旺老人儿时常在戴家湖钓鱼,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再次垂钓戴家湖,他足足等了一辈子,从小娃娃变成了满头白发的老人。


    2013年12月,计划投资7000万元的戴家湖公园建设项目破土动工。历经16个月的精心营建,在完成粉煤灰清运、生态修复、恢复水体、景观改造后,戴家湖完成了它的第五次“变脸”:湖水重回清澈,盛夏荷花盛开,草坪上孩子们可自在地奔跑……


    “我现在经常梦见儿时的戴家湖,梦见荡起双桨的美好时光,虽然它经历了一段灰色的日子,但我很幸运,又看见它变回波光粼粼的样子了。”作为戴家湖公园园史馆讲解员,76岁的胡昇见证了戴家湖一个甲子的传奇命运,每次给大家讲解戴家湖公园的历史,胡昇会给大家讲述那个口口相传的顺口溜,不过新版的最后加上了一句“10年代一个公园”。


    作为武汉首个建在工业废弃物原址上的城市综合公园,戴家湖公园与紧邻的青山公园一同形成武汉市最大的单体“绿肺”,不仅成为周边10余万居民健身休憩的好去处,还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重生的戴家湖公园,没有掩盖它那段“灰色历史”,在公园北入口处保留了一面长10米、高2米的粉煤灰展示墙——“灰土上的花园”,让大家知道绿意葱葱的来之不易。


    生态兴则文明兴。越来越多的人从“盼望青山”的等待,转变到“守护青山”的实践中来。


    10年间,青山铁腕出击,先后关闭搬迁青江化工公司、青山冶金化工厂、华美饲料公司等一批排污企业,搬迁拆除23个沿江砂石码头,协调春笋集团腾退2.5万平方米控规绿地并完成绿化建设,清除国电青山电厂63万吨灰渣……


    重拳之下,“灰城”慢慢被拭去了尘土,逐渐展露出本来的青翠面容:辖区空气质量优良率从33.7%提升至76.2%,优良天数增加149天;多个湖泊水质从劣V类大幅提升为Ⅳ类、Ⅲ类;近五年建成11座公园,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0.14平方米,位居武汉前列。


    从天兴洲顺江而下,在青山区东北部的一处沿江厂区,几只水鸟正掠过成荫绿植,各色锦鲤在处理达标的排放水池里自在游弋,道路两侧千株鲜花竞相吐艳。一街之隔,便是纵横密布的银色管廊和数座近百米高的乙烯塔,生产装置正开足马力进行生产,每年近百万吨的“化工母料”从这里发往全国。


    “从建厂至今,我们环保投入累计超过20亿元。”中韩(武汉)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安全环保部部长夏取胜说。通过加强管理、应用新技术和设备等手段,这个中韩两国在全球能源化工领域最大的合资项目,外排污水和废气达标排放率已达到100%。


    明代文人王世贞因迷恋青山美景,游兴未了地写下“武昌在前头,透巡不肯去。为爱青山矶,且对青山住”的诗句。今日在他曾驻足的青山矶远眺,江水滔滔满眼绿,乙烯塔前白鹭飞,现代工业与碧水蓝天相映成趣。


    2020年初,湖北单体最大的数据中心——武钢大数据中心一期在青山正式开始运营。“大数据中心属于高耗电项目,而该中心位于武钢厂区内,使用的是钢厂富余用电,对客户而言,能源保障高,电费便宜。”武汉武钢大数据产业园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丁明星介绍。


    随着城区形象不断提升,青山区域内商贸服务业加速发展,奥山世纪城、武商城市奥莱、印象城等商业综合体相继落户,长江云通、柏斯钢琴、黑芝麻科技等新技术企业纷至沓来。经过多年努力,青山区二、三产业结构比已由78:22优化至61.7:37.3,昔日的“红钢城”跃变为“青山绿城”。


    2022年,青山区工业技改投资占比武汉市排名第一,全年净增高新技术企业97家,增幅达46.2%。创新力量驱动下,青山区地区生产总值已跨越900亿元大关,正在向着“千亿城区”加速迈进。


    家居绿水青山畔,人在春风和气中


    初来青山,首先吸引人的是街区内的一连串地名:建设一路、工人村街、厂前村、简易村、自建村……一个个地名,一条条街名,皆是红火年代的时光印记。


    厂前村,因地处武钢厂区的前面而得名;简易村,源于建设武钢时的工厂职工和家属住的简易工棚;自建一村、自建二村和自建三村,由单位筹备材料,工人自己动手修建住房,又按修建的时间顺序来依次命名……


    为挺起共和国的“工业脊梁”,20世纪50年代,10万多产业工人从天南地北聚集武汉市青山区。随着一座座高炉、一排排厂房拔地而起,一个新兴的钢铁基地逐步成型。与此同时,顾不上规划设计、日夜赶建起来的大量简易工棚和村落,环绕着厂区渐渐形成武汉乃至华中地区最大的棚户区。


    “以前晚上消防车一响,我就吓得跑出去看。”在青山区工人村街居住了大半辈子的刘桂华老人回忆说,她一家三代6口人曾经挤在34平方米的工棚中生活多年。“那时的房子大多由青砖加石棉瓦搭建而成,再加上分布密集,万一失火,就会‘火烧连营’。又由于排水系统缺乏,一旦下雨,地势低的家里就会‘水漫金山’。”


    时光荏苒,这些低矮简陋的平房和它们的主人一样渐渐老去。进入21世纪以来,还有13709户共4万余人在此“蜗居”,约占青山区总人口的十分之一。近三分之二的居民是低收入家庭,其中上万户居住面积不到50平方米。因为低矮潮湿,配套设施简陋,居民们改善居住条件的愿望强烈。


    为了补齐对棚户区居民的“历史欠账”,从2006年起,武汉市在财政投入有限的情况下,开始逐步探索形成“政府主导、银企联动、市场运作”的青山棚改模式。老旧破败的棚户逐渐在拆迁改造中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高楼大厦和现代化的社区。


    如今的工人村街道,楼房外立面整修如新,幼儿园、活动室和配套商业设施等一应俱全。小区实施海绵工程,铺上渗水砖,改变了雨天污泥、积水混流的状况。绿化带里补种了紫薇花、栀子花、桂花,加上原有的枇杷树和橘树,宛如一个花果园。


    从34平方米的棚户,搬到86平方米的电梯房,从破破烂烂的棚户区,到现在绿草如茵的现代化小区……回忆今昔对比,作为2015年搬入棚改回迁社区青和居的第一批居民,刘桂华笑容满面。


    随着最后一个棚改还建房项目青馨居小区在2016年底启动回迁安置,青山区1.37万个棚户家庭终于全部告别“忧居”,搬进宽敞明亮、配套完善的现代化小区。


    青宜居、青惠居、青康居、青和居、青雅居等5个“青”字头社区,组建成了华中地区最大的棚改回迁社区和武汉市最大的公租房小区,圆了大伙儿期盼数十年的安居梦。有搬入新居的居民自己总结:“这既是‘青山’的‘青’,也是‘青年’的‘青’,更是‘青史’的‘青’!”


    由大杂院到新社区,新挑战也随之而来:一方面,人们的精神需求随着居住方式和环境改善“水涨船高”,过去粗放式社区管理路子已难以适应;另一方面,人际关系褪去了“大院熟人”的余温,同时,低收入、困难群体多,老年人集中,居民结构复杂,居住环境更迭没能改变一些陋习……这里成为社区治理难度最大的地区之一。


    面对新情况,青山区把解决居民“鸡毛蒜皮”小事当作大事,创新社区治理体系,通过“天天敲门组”“顺顺吧”“好样的工作队”等载体让居民在家门口解决纠纷,提供“四点半学校”“社区好味到大食堂”等服务分别为青少年和困难老人提供托管、就餐,全面提升居民安全感、幸福感。


    “现在小区周边超市、药房随处可见,学校、医院等配套齐全,去年地铁还修到了小区门口。”刘桂华笑着说,从棚户区搬到高楼里,自己已是心满意足,没想到这几年,生活质量还在不断提升。


    “近3年来,社区陆续安装了高空探头、人脸识别门禁系统、智慧电梯,新建了300多个电动车停车位。”武汉市青山区青和居社区党委书记桂小妹向记者介绍说,一系列群众急难愁盼的“大事小情”被一一解决,精细化、智能化正在延伸到社区治理的方方面面。


    上一辈人为“钢铁过江”的雄心壮志汇聚江城,现在五湖四海的人们再次奔赴青山,吸引他们的是宜居宜业宜乐的生活环境。有朋友发问,应该从哪里开始邂逅青山呢?青山人会自豪地告诉你:


    ——去地处繁华商圈的青山区图书馆。穹顶、汉字吊灯、白色旋转楼梯等独具匠心的设计让人置身“时光隧道”,创新性的“馆店一体化”运行模式,让读者可买、可借、可“预定”。作为武汉中心城区中最大的区属图书馆,39万册藏书、8600平方米的场地足以让千人同享文化大餐。


    ——去即将成为国家4A级景区的武钢文化旅游区。在历经沧桑的武钢一号高炉遗址前轻触屏幕,体验新中国第一炉铁水奔涌而来的震撼,再去现代化的炼钢操控中心,感受轻点鼠标就能加工钢坯的智能。在同一空间下,见证历史与科技的交相辉映。


    ——去苏联风情住宅“红房子”改造而来的文旅新地标。这里有跟随日落打烊的“游心”咖啡店;有红砖瓦墙色调,用上万本图书和镜面搭建出光影书海的“最美书店”钟书阁;还有通过实体模型展示旧房改造和修缮过程,帮助青山人留住乡愁的“修缮实验室”。


    ……


    一座座新增的文化地标,一批批日益丰富的公共设施,正让钢与火的工业城成为诗意栖居地,将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照进现实。


    “家居绿水青山畔,人在春风和气中。”在青和居社区广场里的一处凉亭上,挂着这样一幅居民创作的对联。高质量发展的绿色理念,青山人用几十年的时间去经历、去感受,今天他们更加坚信不疑。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从历史的长河中踏浪而来,人们欣喜地发现,今日的青山,摆脱了水患频频的不安,擦去了“烟尘扑面”的疲惫,褪去了“脏乱危陋”的破旧,终于是满脸笑意,矗立在长江之畔。


    在这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新城里,新的诗篇正在不断诞生。

    2023-04-10
  • 钢铁业减碳持续推进

    工人在唐山市丰南区一家镀锌钢板企业操作设备吊运镀锌钢板。新华社记者杨世尧摄


    在“双碳”背景下,产业绿色转型正在提速。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快传统产业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着力提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钢铁生产国和消费国,钢铁产量占据全球半数以上份额。钢铁业碳排放量占全国碳排放总量15%左右,是制造业31个门类中碳排放量最大的行业。

    “针对绿色低碳这一钢铁业转型发展命题,行业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骆铁军在近日召开的2023(第十四届)中国钢铁发展论坛上表示,下一步,钢铁业将持续推进绿色低碳和超低排放改造,并在碳排放管理、能源结构调整、氢冶金应用等方面积极行动、率先破局,推动我国钢铁业绿色低碳转型。

    市场倒逼危中有机

    钢铁业产量已进入峰值平台区。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粗钢产量10.18亿吨,同比下降1.7%。骆铁军分析,自2020年我国粗钢产量达到10.65亿吨峰值以来,已连续两年回落。表面上看是限产的原因,实际是下游需求回落造成的。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报告显示,受建筑行业需求下降影响,预计2023年我国钢材需求量约为9.1亿吨,同比小幅下降。展望今年下游行业钢铁需求趋势,新需求增长,新能源汽车用钢大幅增长,风光电等新能源用钢需求持续增长。此外,传统需求升级态势明显。

    近一段时间以来,重点下游行业用户对钢厂提出绿钢、低碳钢新需求。

    2022年8月,河钢集团与宝马集团签署《打造绿色低碳钢铁供应链合作备忘录》,双方将基于宝马集团对钢铁材料的低碳需求,开发绿色、低碳的汽车用钢材料并完成相关认证。

    2022年11月,宝钢股份与北京奔驰正式签署《打造低碳绿色钢铁供应链合作备忘录》。宝钢股份将在2023年逐步向北京奔驰提供碳排放强度大幅降低的低碳钢。

    从源头减少钢铁生产的碳足迹是降低汽车全生命周期二氧化碳排放的有效杠杆之一。按照宝马集团的计划,到2030年,单车平均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较2019年降低40%,其中供应链端降低20%、生产端降低80%、使用端降低50%,力争到2050年达成全价值链气候中和。

    “几乎所有跨国汽车企业均已正式公布碳中和行动方案,目标为2040年至2050年实现碳中和。”世界钢铁协会副总干事钟绍良介绍,建筑行业也在积极行动。全球性的倡议组织零碳钢铁成员主要是建筑企业,承诺2030年采购的零碳钢材比例达50%。2050年后100%采购零碳钢材。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科技大学教授毛新平看来,当前,社会发展和市场用户对生态钢铁材料提出了迫切需求,时间紧、力度大。我国钢铁工业推进落实碳中和迫在眉睫,是关乎行业高质量发展、关乎企业生存的重要议题。

    毋庸讳言,我国钢铁业面临着碳中和的严峻挑战。欧盟拟实施碳边境调节机制,今年10月起部分试行,2026年正式实行。业界人士分析认为,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一旦实质性落地,将直接影响我国钢铁产品对欧出口。长流程钢铁企业面临着出口成本上升、产品竞争力下降等挑战。

    “‘双碳’是全球共识和行动,要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同时,要注意出现新的贸易壁垒和技术壁垒。”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表示。

    减污降碳持续推进

    去年初,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三部委印发的《关于促进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力争到2025年,钢铁工业基本形成布局结构合理、资源供应稳定、技术装备先进、质量品牌突出、智能化水平高、全球竞争力强、绿色低碳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格局。

    根据有关目标要求,要构建产业间耦合发展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80%以上钢铁产能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吨钢综合能耗降低2%以上,水资源消耗强度降低10%以上,确保2030年前碳达峰。

    当前,超低排放改造、极致能效等钢铁行业重大改造工程持续推进。数据显示,已有47家钢铁企业完成全过程超低排放改造公示,涉及钢产能约2.43亿吨;26家企业完成部分超低排放改造公示,涉及钢产能约1.57亿吨。

    与此同时,《钢铁行业能效标杆三年行动方案》形成,“‘双碳’最佳实践能效标杆厂”培育活动启动,目标是到2025年有2亿吨至3亿吨钢铁产能达到能效标杆水平。

    减污降碳需要协同推进。钢铁行业低碳工作推进委员会发布《钢铁行业碳中和愿景和低碳技术路线图》,明确了我国钢铁“双碳”目标和技术实现路径。中国工业领域首个EPD(环境产品声明)平台——钢铁行业EPD平台也已上线。

    重点钢铁企业积极响应国家“双碳”战略,探索前沿技术,拓展绿色发展空间。2022年12月16日,全球首例富氢气体(焦炉煤气)零重整竖炉直接还原氢冶金示范工程——河钢120万吨氢冶金示范工程一期全线贯通,引领了传统“碳冶金”向新型“氢冶金”的变革。今年3月26日,河钢集团与必和必拓签署钢铁行业CCUS(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工业示范项目合作协议,将共同推动钢铁行业关键环节CCUS技术研发、示范和标准引领。

    面向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中信泰富特钢制定了低碳可持续发展路线图,致力于引领绿色制造。该企业持续强化特钢产品研发,生产高强度、轻量化、长寿命的新产品,赋能清洁能源产业链。

    “直径1200毫米的连铸圆坯投入应用后,将支撑我国风电装机容量大幅提升,整个产业链节能降耗15%以上,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逾26万吨。”中信泰富特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助理、研究院院长许晓红表示。

    稳中求进协同发力

    “钢铁碳中和须多领域协同推进。”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院长范铁军分析,碳中和是一项复杂、长期和系统性的工程,不是简单的节能环保问题,是发展方式的新变革,需要在冶炼技术、生产原料、配套设施等诸多方面对原有生产方式进行革新。

    目前钢铁生产主流工艺是高炉—转炉长流程,在我国长流程占比约90%。由于其碳基还原的特性,无法做到零碳排放。业界寄予厚望的氢还原炼铁工艺是一种突破性炼铁工艺,尚在技术攻关阶段。

    电炉短流程工艺在我国约占10%,以废钢为原料,主要以电为能源,理论上来讲,电炉生产工艺在完全绿电能源供给的条件下,可以做到趋近于零碳排放。

    按照《关于促进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到2025年,电炉钢产量占粗钢总产量比例提升至15%以上。工信部原材料工业司副司长张海登表示,要实施电炉短流程炼钢高质量发展引领工程,促进废钢资源高质高效利用。

    当前,钢铁业正处于深度调整期,稳中求进尤为重要。产能过剩压力下,钢铁业要力避供需严重失衡。“钢协提出加快创建新发展环境下钢铁产能治理新机制的建议,目的是使钢铁产能按照市场需求合理释放。”骆铁军说,创建新机制的关键是要形成对产能产量有约束作用的行业共识机制,导向优胜劣汰、供需平衡,这离不开政府的引导监督、行业的自律,更迫切期待国家碳排放调控机制早日实施。

    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碳排放交易管理处副处长刘峰表示,钢铁行业应运用市场机制促进低成本绿色转型,做好参加全国碳市场的准备工作。应对行业碳排放现状、减排潜力、企业数据基础等方面情况进行深入评估,摸清、摸准不同类型钢铁企业在各个重点工序环节的排放情况。加快完善碳排放数据核算、报告、核查技术规范和配额分配方案。钢铁企业自身也要不断加强碳排放数据管理能力和参与市场交易的能力。(周雷)

    2023-04-07
  • 电器工业迎来全面恢复性增长

    “双碳”目标引领下,电器工业行业利好因素增多。今年以来,一批重大电力装备成功下线,重点能源工程接连获批,相关制造企业订单不断,电器工业迎来全面恢复性增长。

    全球最大!2月28日,三一重能8.5—11兆瓦陆上平台230米叶轮直径首台风电机组成功下线。这是全球已下线的功率最大、叶轮直径最大的陆上风电机组。

    国内首台!3月8日,我国首台全国产化F级50兆瓦重型燃气轮机商业示范机组,正式投入商业运行,填补了我国自主燃气轮机应用领域空白。重型燃气轮机反映了一个国家的装备制造业水平。

    2022年,电器工业行业运行总体平稳,行业主营业务收入接近6万亿元,同比增长约10%;利润总额超过3500亿元,同比增长约10%。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1至2月份,该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9%,较上年12月份加快3.1个百分点;利润同比增长41.5%,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

    “2023年电器工业将全面实现恢复性增长。”中国电器工业协会有关负责人说,预计今年电器工业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速超10%,利润总额同比增速超10%,进出口总额、进口额、出口额都会有较大增长。

    “双碳”目标引领下,电器工业行业迎来新机遇

    2月22日,辽宁大雅河抽水蓄能电站项目正式获得辽宁省发改委核准。电站装机容量为1600兆瓦,计划装设4台单机水泵水轮发电机组,今年下半年启动开工建设。

    2月27日,那曲色尼区100兆瓦风电项目获得西藏自治区发改委备案核准。该项目是全球4500米以上超高海拔地区装机规模最大的风电项目,投产后每年可提供清洁电能约2亿千瓦时。

    内蒙古提出,将加快推进第一批2020万千瓦、第二批1188万千瓦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建成并网,推动第三批1170万千瓦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开工建设;广西宣布,2023年将统筹推进风电重大项目95个,项目规模总计9991.8兆瓦……

    “双碳”目标引领下,今年以来,风电、光伏、核电等清洁能源发电项目加快推进;煤电市场结构调整,重点工程接连获得核准、密集开工,相关制造企业明显受益。

    其中,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方电气”)的M701J燃机持续领跑市场,今年以来新获7台订单。仅1月份,东方电气在煤电、燃机领域就斩获新订单超百亿元,全集团新中标和新生效合同均同比增长超50%,顺利实现“开门红”。

    据介绍,M701J燃机机组国产化率达65%,按年运行4000小时计,较同容量火电机组,一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60万吨。

    此外,今年1月,共有20个风电项目的风机中标结果出炉,累计容量达到3184.5兆瓦。其中,陆上风电项目共19个,海上风电项目1个。金风科技、远景能源、中车山东风电、东方风电、哈电风能等行业企业收获颇丰。

    2月17日,华龙一号批量化建设首台机组——中核集团漳州核电1号机组外穹顶成功吊装。上海电气核电集团所生产的3台核主泵安装顺利。目前,上海电气核电集团为2号机组配套生产的3台核主泵也已全部制造完成,计划今年上半年完成发运。

    “电力装备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保障和支撑。在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加快建设背景下,电力装备智能化水平快速提升,技术积累深厚、创新能力强的企业,迎来了重大的发展机遇期。”中国电器工业协会会长南存辉说。

    坚持创新驱动,重大装备制造取得突破

    去年12月31日,历时13年自主研发,被誉为“争气机”的首台国产F级50兆瓦重型燃气轮机,在华电清远华侨工业园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站首次点火成功。今年3月8日,顺利通过72+24小时试运行,正式投入商业运行。

    “重型燃气轮机是发电和驱动领域的关键设备,体现了一个国家的重工业发展水平。”东方电气有关负责人介绍,F级50兆瓦重型燃气轮机的工作温度超过1300摄氏度,以6000转/分钟的转速高速旋转。和同功率火力发电机组相比,F级50兆瓦重型燃气轮机一年可减少碳排放超过50万吨。

    F级50兆瓦重型燃气轮机只是我国在能源装备领域不断突破的缩影之一。

    看海上风电机组——2022年11月23日,由中国三峡集团与新疆金风科技联合研制的全球单机容量最大、叶轮直径最大、单位兆瓦重量最轻的16兆瓦海上风电机组下线;今年,将在福建漳浦六鳌海上风电场二期项目批量化应用。

    看陆上风电机组——以三一重能8.5—11兆瓦陆上平台风电机组为例,其叶轮直径为230米,扫风面积相当于6个标准足球场。不仅如此,风电机组还采用轻量化设计,重量与同级别产品相比轻30吨左右。

    再看核电装备领域——上海电气核电集团正在为新一代“人造太阳”(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提供环向场线圈这一关键部件;目前已完成前期技术研发及产品制造评审,进入全面生产制造阶段。

    企业发展信心足,主要指标有望实现较快增长

    展望全年发展,电器工业企业信心十足。

    铆足干劲,紧抓生产。今年以来,特变电工衡变公司的车间里一直热火朝天,工人们紧张工作,保障海外项目订单交付。目前,海外订单已排产到12月。

    面向全球,加力引才。3月2日,东方电气发布2023年全球春季招聘计划,推出200多个岗位、500多人的招聘需求。

    扩产提速,发力投资。2月14日,三一(东营)风电装备产业基地一期项目开工仪式在山东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这是继郴州智能制造产业园正式投产、首批50万千瓦风电项目正式开工后,三一重能再次投资建设智造基地,力争打造风电机组“灯塔工厂”。

    中国电器工业协会有关负责人介绍,从对55家单位的调研情况看,2023年预计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平均增速达14.1%,最高增速可达50%;利润总额平均增速可达16.2%,最高增速达60%。其中,发电设备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平均增速可达12%,利润总额平均增速达13.3%;输电设备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平均增速可达9.6%,利润总额平均增速达17.9%。

    “2023年,煤电、核电、水电等行业在手订单较多,新能源行业还将继续高速增长。”中国电器工业协会有关负责人说。(记者李心萍丁怡婷)

    2023-04-07
  • 她从主持人变身顶尖赛车手:很多人觉得我“疯”了

    “辞掉主持人工作转而练赛车,孤身一人前往英国训练,两年后获英国福特方程式比赛女子冠军……”近日,国内顶尖女赛车手张岩在社交平台分享了自己与赛车结缘的那些年。辞职玩赛车,很多人觉得她“疯”了,但质疑也阻碍不了她在赛道上飞驰的决心。数年时间里,张岩在国际国内多个方程式比赛中获得好名次,成为迄今为止唯一在世界方程式大赛中取得冠军的中国女车手。张岩在接受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采访时认真地说:“我不想被限制在某个角色中,主持人也好,赛车手也好,每一个身份都是我,但不是全部的我。人生的方向盘要握在自己手里,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万惠娟实习生张静萱


    1


    8岁第一次玩卡丁车那种感觉至今想起来都兴奋


    张岩是出生于山东济宁市的一名普通“80后”,她小时候就和其他小女孩不太一样,对洋娃娃不感兴趣,比较喜欢小汽车、小手枪之类的玩具。8岁时,张岩第一次在公园里接触到卡丁车,赛车飞驰带来的速度感和刺激感让她着迷,这段童年经历至今回想起来都让她感到兴奋。


    张岩告诉记者,小时候自己还有个“特殊癖好”,喜欢蹲在马路牙子上闻汽车尾气的味道,“像有瘾,特别痴迷”。后来,张岩接触到很多赛车行业的前辈时,惊奇地发现原来他们都拥有同样的癖好。


    张岩的父母很开明,只要是她喜欢的事情,都可以去尝试。除了汽车游戏,张岩还学习过声乐、舞蹈、钢琴……她尤其喜欢舞蹈,中考时以专业课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济宁一中,她一直以为自己未来会成为一名舞蹈家。直到高考前夕,张岩的妈妈带着她去参加北京舞蹈学院的艺考,“艺考三试之前,妈妈跟我聊了很多,我在舞蹈方面的先天条件没有那么好,很难走到行业的前列。妈妈让我清晰地了解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


    后来,张岩放弃了艺考,通过高考顺利进入山东广播电视大学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新闻方向学习。“当时我一心想成为一名主持人,我想很多小女生都会有那种梦想,站在台前,有光鲜亮丽的工作。”毕业后她进入山东电视台,成为《电脑沙龙》《通讯新时代》等节目的主持人。经过两年的职业洗礼,她希望有更好的发展,就应聘到北京电视台做主持人。


    渐渐地,工作进入了乏味的程式化阶段,“化妆、按稿播报、录制”的生活日复一日,张岩发现自己并没有那么喜欢这个职业,她开始思考如何突破职业瓶颈。


    2


    辞职去英国转型练赛车“很多人觉得我‘疯’了”


    2005年,张岩去采访一个赛队时,负责人邀请她体验开赛车。“当时那个负责人觉得我对方向、速度以及整个车辆的把控上都有一定的天赋,他邀请我去英国参加训练。”张岩说,“其实我自己很清楚,赛车作为一项体育运动,想要拿到成绩,天赋可能只占一成,剩下的九成还需要靠刻苦的训练和专业的指导。”


    但赛队负责人抛出的橄榄枝还是让张岩心动了,“当时的我有了一定的积蓄,经济条件可以。去英国参加专业训练,这种机会可遇不可求。”深思熟虑之后,张岩辞去了主持人的工作,向自己的赛车事业迈出了第一步。


    很多朋友得知张岩不当主持人后,都觉得她“疯”了。“我爸爸知道后还生气了一段时间,大多数家长都认为赛车是一项很危险的运动,他们更多考虑的是我的生命安全,后来我花了一些时间才说服他们。”张岩说。


    辞去主持人工作后,张岩便全身心投入到赛车手的训练中。辗转于国内和欧洲的多个训练场,张岩一直是车队中唯一的女性。在这样一个目前仍然以男性为主导的体育运动中,张岩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一开始训练的时候,我经常处于虚脱状态,体力跟不上。”为了能够追上男车手的身体素质,张岩进行了大量的基础体能训练,“增加体能需要多吃高蛋白食物,还不能吃太饱。赛车是一项极度消耗脑力的运动,饱腹之后会困,脑力思维会跟不上。”


    3


    “踩鸡蛋”练脚感训练两年后获国际方程式女子冠军


    最初,很多车队的车手知道张岩是来自中国的女车手,都持怀疑态度,别人觉得她是图新鲜,来“玩票”的,工程师在调试设备时也不会花太多精力在她身上,所有的方程式赛车座椅都是以男性为样本统一定做的,没有适合女性身材的座椅,导致每次她都要加垫子才能正常训练。“一开始我就憋着一口气,我一定要练好。”张岩告诉记者,她和队友训练时会用踩熟鸡蛋的方式来练习脚感,“赛车最重要的不是踩油门,而是刹车。”赛车手的脚感非常重要,踩刹车时零点几磅的力量偏差,都可能决定这场速度角逐的胜负,踩鸡蛋的练习能让车手对脚下的力量有具体的感知。“如果脚下力量没有控制好,把鸡蛋踩碎了,就得把它吃掉,最多的时候一天吃了十几个。”张岩说,有一段时间,她看到鸡蛋就反胃。


    经历了两年多的专业训练,张岩正式走上了赛场。“比赛成绩是循序渐进的,最开始参加了一些地方比赛,慢慢地开始拿名次,后来就拿到前三,慢慢开始上领奖台。”2008年,张岩参加了英国福特方程式多宁顿站比赛,“那次比赛,我和车辆的状态都达到了最佳。”张岩不出意外地获得了女子冠军,这也让她成为迄今为止唯一在世界方程式汽车大赛中取得冠军的中国女车手。


    此后,她在国际赛事中大放光彩,连连斩获多座大奖:2008西班牙宝马方程式冠军、2009北京赛车节御车方程式冠军、2010北京赛车节初级方程式冠军、2010英国初级方程式季军,更有2011欧洲F3方程式、2012欧洲F3方程式试车等。


    未来


    要办自己的锦标赛


    在国际方程式比赛中屡次夺冠,成为中国唯一持有漂移驾照的女车手。她给自己的定义,就是“人生不设限”,“我不想被限制在某个角色中,主持人也好,赛车手也好。每一个身份都是我,但不是全部的我,我要一个丰富多彩的人生。”


    秉持着这种人生信条,2018年,张岩回国创办了一家赛车培训机构,她也成为一名赛车教练,培养中国新一批的赛车运动员,其中,青少年赛车技能培训是张岩的工作重点。这些年,张岩的团队将孙正、邓晓文等中国赛车手送上了世界冠军的领奖台。


    谈及未来的计划,张岩坦言想做的事情很多。“我们今年会做一个全新的锦标赛,我们想通过这个比赛,让更多人了解赛车,走向赛车这条路。”


    她眼中的赛车运动


    不停过那个弯道去克服心理阴影


    竞速、狂飙、碰撞,是赛车运动的关键词,在大多数人眼中,赛车是一项危险运动。但是在张岩眼中,赛车运动的危险程度是需要客观评判的,“赛车并不是十大危险运动,论危险程度,赛车实际上比摩托车和滑雪都要安全。车手赛服是防火的,头盔是防撞的,赛道的缓冲区是有安全规格的,车身结构也在不断加强。”


    张岩告诉记者,她曾在北京训练时意外翻车冲出弯道,撞到了跑道旁边的安全墙上。碰撞让她摔出了脑震荡,“这其实是家常便饭,但危险也就仅限于此。很多人问我遇到最危险的情况是什么,我不想回答这种问题,因为我不想加强‘赛车很危险’这个误解。”当问及翻车事故对她的影响时,她说:“没有什么大的影响,只是后面每次过那个弯道的时候会有一些心理阴影,克服的办法就是不停地去过那个弯道。”

    2023-04-06
  • 报告称新能源汽车行业人才需求旺盛 这个岗位最抢手

    本报讯(记者杨召奎)近日,脉脉高聘发布《2023新能源汽车中高端人才趋势洞察》(以下简称《洞察》)显示,新能源汽车行业人才招聘需求3年持续增长,超过1/3的新能源汽车行业人才在2023年实现了收入的增长。拉勾招聘发布的《中国数字科技人才流动报告(2023第一季度)》也显示,新能源汽车等行业也成为数字科技人才的新风口。


    拉勾招聘数据显示,新能源汽车行业及人工智能行业人才流动指数较低,流入人数高于流出人数,且流入与流出人数的差异非常大,新能源汽车及人工智能行业作为当下热门行业,深受数字科技人才青睐,且行业黏性高,流动活跃度低。电商、移动互联网、传统金融业以及教育行业人才纷纷流向新能源汽车。


    脉脉高聘人才智库特邀顾问、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熊燕舞认为,人才是新能源汽车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最重要的资源和灵魂,尤其是对高技术人才、设计研发人才有着较高的复合性和专业性要求。《洞察》数据显示,新能源汽车研发生产的核心环节,如三电、智能驾驶等,人才紧缺度极高。其中,电池工程师成为2023年最抢手的岗位,供需比只有1:6,相当于6个岗位争夺1个人才。


    随着新能源汽车智能化程度的大幅提升,汽车芯片研发人才招聘需求也在上涨。2023年第一季度,模拟芯片设计岗位的供需比仅为0.2,相当于5个岗位争夺1个人才。此外,底盘工程师、动力系统工程师、汽车电子工程师、硬件工程师等岗位的供需比均小于0.5。

    2023-04-06

  • 首 页  上一页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