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消费市场明显升温 服装业稳步复苏“焕新”向上

    眼下,琳琅满目的春装已在各大商场上架。记者周末走访北京多家商场发现,一些品牌店的试衣间已排起长队。在北京西城区某品牌女装店,钱女士正在和朋友商量“分工”:“人太多了,我先去试衣间排队,你去选衣服,一会儿再换过来,不然试衣间至少得排半小时队。”


    购买热潮让服装从业者们倍感欣慰。过去的一年,受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以及多重超预期因素影响,我国服装业产销增速总体呈放缓趋势,企业盈利压力较为突出。





    如今,春风暖阳下,服装业正稳步复苏。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服装协会会长陈大鹏表示,随着我国经济整体好转,今年国内服装消费市场将持续恢复,消费规模将稳步提升。站在产业韧性增长新周期的起点上,服装业进入产业复苏持续加快、转型升级全面提速的新轨道。


    消费市场明显升温


    “开年第一个月,皮革城接待了5万多名游客,销售额达5.56亿元,比去年同期翻了一番!”回忆起春节期间热闹的消费景象,辛集国际皮革城副总经理田英申依然难掩兴奋。作为全国单体面积最大的皮衣皮草交易市场,辛集国际皮革城入驻商户超1000家,得益于3小时“黄金购物圈”,来自北京、天津、山东、山西、河南等周边地区的游客成为此轮客流高峰的主力军。


    “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调整,人员流动性大大增强,有力推动了线下实体消费市场复苏。”提及开年销售数据亮眼的原因,田英申介绍,不少皮革商户通过抖音、快手等平台开展线上宣传,直观展示当季主推的爆品新款,达到了精准锁定消费群体、激发潜在客户购买欲的效果。


    春节复工后,位于江苏无锡的红豆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派忙碌景象,工人们正埋头裁剪、缝制、整烫、检验,各道工序忙而不乱。红豆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昌辉告诉记者,今年以来,红豆男装的销售额实现同比两位数增长,其中,衬衫品类在抖音平台销售名列品牌榜第三位;线下门店人头攒动,高端化产品销售占比和毛利率双双上扬。


    专注于西装缝制的大杨集团海外订单量稳中有进,工厂生产排期已经持续至今年9月。在全国服装行业普遍遭受疫情冲击的背景下,大杨集团2022年服装产销数量为583万件,同比增长35%,销售收入同比增长28%,创下疫情以来的最好经营业绩。在春节后复工首日,大杨集团党委书记、总经理胡冬梅鼓励企业员工要顺应形势,积极做好主动靠前的服务和保障工作,推动各项工作再创新高。


    集结号已在全行业吹响。过去一个月,多家服装企业召开“新春第一会”,布置开年工作计划和目标,提振全行业信心。森马服饰执行董事长邱坚强坦言,过去3年,外部环境的巨大转变带来重大考验,引发新的思考。“开局即要奔跑,要通过深化变革,追求有质量的增长,跑出发展‘加速度’。”邱坚强说。


    科技创新持续赋能


    “零压、零皱、零摩擦、零束缚”,通过不断创新面料和剪裁,衬衫变得更易打理、更加舒适。在红豆男装5G全连接工厂,各生产线、设备全速运转,一条条加工生产线自主行进着,数字化生产场景令人耳目一新。


    作为深耕服装行业60余年的企业,红豆品牌每一次跃升均以高科技含量的差异化创新产品为支撑。1月27日,红豆集团研究院正式成立。据介绍,该研究院将负责推动集团科技创新战略规划与实施,增强产业技术支撑能力,跟踪产业标杆的技术创新动态,此举标志着企业在科技赋能转型上迈出重要步伐。


    在新一轮产业变革和消费升级背景下,科技创新已成为服装企业发展规划的高频词。恒逸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邱建林在集团生产经营会上提出,要研究探索硬课题,在高附加值产品、节能减排、技术改造等方面做文章,想方设法守住家门口的市场。


    辛集市工业设计创新中心主任潘光毅表示,将依托工业设计创新中心强化设计引领,坚持创新驱动。通过把工业设计、“互联网+”、大数据、个性化定制等融入皮革服装产业,进一步壮大产业规模和整体实力,向国际化转型。


    数字技术在产业领域的全面融入与发展,给产业文化创意发展、制造变革与营销创新等方面带来了新势能与新引擎。


    立足新的一年,服装业应如何在科技创新上持续发力?陈大鹏指出,一方面要以新技术为手段,集聚产业链资源,建设数字化、网络化联动发展的协同创新体系和商业模式,提升全产业链一体化快速反应能力,构筑产业生态价值共同体;另一方面要加快两化深度融合步伐,推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在创意设计、产品开发、生产、管理、营销和服务中的应用,通过科技赋能推进产业升级发展,让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


    国潮品牌相继涌现


    1月16日,在意大利米兰三年展设计博物馆内,劲霸男装再次携中国非遗以线下走秀形式重装登场,展现了东方美学的国际影响力。


    “服装是文化和美学的有机载体。”在劲霸男装品牌相关负责人看来,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带来的文化自信让东方美学的世界时尚影响力逐步加强,随着服装行业的升级调整,新国货品牌崛起必然成为主流趋势,中高端服装品牌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HUI品牌也是国潮品牌“走出去”的生动案例。自2015年开启国际首秀后,该品牌已经12次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为主题走上世界舞台。“时尚品牌要想走出国门,需要更自信的创意表达、更深入的文化理解、更自然的多元设计碰撞,从而与消费者建立更为紧密的联系。会讲故事也是一种核心竞争力,这是在产品硬实力之外的软实力。”艺之卉时尚集团创始人兼首席设计师赵卉洲告诉记者。


    品牌高质量发展是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天眼查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已有2292万余家服装相关企业。要做到行业提质增效高质量发展,必定要基于一大批世界级品牌的培育与成长。


    当下,我国服装行业已形成了完善的产业链,一大批自主国潮品牌相继涌现。“14亿多人口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以及全国人民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持续增强,成为行业文化创意和品牌发展的重要价值支撑。”陈大鹏介绍,面对新一代消费群体的时尚需求,服装行业正通过对当代生活方式变迁的洞察,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吸收和运用,尤其是对中华优秀文化的当代化表达,全面提升企业时尚文化创意与创造能力,以实现产业价值创造力和时尚话语权的快速提升。


    陈大鹏强调:“服装产业要坚持科技、时尚、绿色发展的新定位,从创新研发、文化创造、可持续发展入手,为行业高质量持续发展作出新的努力。”(经济日报)

    2023-02-27
  • 2022年我国大数据产业规模达1.57万亿元(新数据 新看点)

    本报北京2月21日电(记者韩鑫)记者从日前举行的2023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新闻发布会上获悉:2022年我国大数据产业规模达1.57万亿元,同比增长18%,成为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数字基础设施实现跨越式发展。2022年底,我国已建成全球最大的光纤网络,光纤总里程近6000万公里,数据中心总机架近600万标准机架,全国5G基站超过230万个,均位居世界前列。


    数字产业创新发展加快提升。人工智能、物联网等领域的发明专利授权量居全球前列,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加快增长,全国软件业务收入从2012年的2.5万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10.8万亿元。


    数字赋能实体经济成效显著。2022年,我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深入推进,智能农业加快发展,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已超72%,有效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服务业数字化水平显著提升,电子商务、移动支付规模全球领先。


    大数据产业是以数据生成、采集、存储、加工、分析、服务为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激活数据要素潜能的关键支撑,是加快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重要引擎。工信部信息技术发展司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加快5G和千兆光网建设,全面推进6G技术研发,深化IPv6规模部署和应用,推动国家一体化大数据中心枢纽节点建设,夯实大数据产业发展根基。同时,鼓励各类所有制企业参与数据要素市场建设,推动大数据与各行业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大数据的乘数效应和倍增作用。

    2023-02-22
  • “咖啡氛围”渐浓 年轻人把“咖啡社交”带进三四线城市

    年轻人把“咖啡社交”带进三四线城市


    “一周用了100磅豆子、30箱牛乳,出杯超过2000杯。”从春节开始,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新市古镇的“企鹅咖啡”一直处于爆满状态,主理人徐超每天都要从早10点一直忙碌到晚10点。“烟火气”回归,各大城市、乡镇的咖啡店也迎来了络绎不绝的人流。





    蓝天下,手举高颜值咖啡拍一张美照,再配上“美式发生、趁热拿铁”等“咖啡星人”专属流行语,95后林丽云忍不住在朋友圈晒出了动态。在更广泛的社交平台上,一众网友纷纷开启探店模式,还创作出了“咖啡语录”创意海报和表情包。


    近年来,喝咖啡成了年轻人的一种生活习惯,甚至是社交硬通货。与年轻人热烈追捧相呼应的,是咖啡赛道越发火爆的竞争。天眼查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有咖啡相关企业17.4万余家,其中,2022年新增注册相关企业3.2万余家,新增注册相关企业增速达到23.1%;近3年,咖啡相关企业年度注册平均增速为19.5%。


    一二线城市咖啡市场竞争激烈,知名品牌如瑞幸咖啡、星巴克等开始下沉三四线城市,不仅带入了“咖啡氛围”,也掀起了一众独立咖啡店的开店热潮。


    三四线城市正在成为咖啡企业竞争的重要市场。


    这一届年轻人对咖啡有多“上头”


    偶然间发现同样喜欢手冲咖啡,林丽云收获了入职后的第一位朋友。尽管身处不同部门,也没妨碍她们互相推荐咖啡豆,相约喝咖啡。林丽云说:“除了真的喜欢,咖啡于我也是一种社交工具。”


    自称“重度咖啡依赖”的林丽云,每天都要喝上一两杯咖啡,咖啡也成了她的日常必需品:与同事凑单点瑞幸咖啡外卖,喝一杯季节限定的星巴克咖啡,或找熟悉的咖啡师买品质好的咖啡豆做成挂耳咖啡,自己在办公室就可以享用了;外出或约人谈事情,就去环境好或有惊艳单品的小众咖啡店。


    她惊喜地发现,以前回到老家泉州因为咖啡馆少而不习惯的问题解决了。“去年以来,老家的连锁咖啡馆也慢慢多了起来,比如星巴克、诺瓦咖啡。也有一些个人经营的小众咖啡馆。”不过因为比较在意口感,她更倾向于选择喝过的连锁品牌,“这样试错成本比较低”。


    “之前刷微博看到一句话:当发现三四线城市老家网红咖啡店越来越多时,是那些北上广的年轻人回来了。”春节回到广西柳州,90后王青发现,除了遍布街头巷尾的螺蛳粉店,网红咖啡店也已随处可见。


    她最熟悉的那家小咖啡店重新装修后,开出了第二家分店,白墙红木,绿树成荫,在这里惬意地享受一杯咖啡的快乐,成了当地人的新选择。“虽然对这里的咖啡没太大感觉,但赶上好天气,随手拍就是大片,我依旧愿意在这里和朋友坐上一下午。”她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说,看着咖啡店里打扮时髦的年轻人,和喝着咖啡聊天的洋气老人,“我想这就是从一线城市带回的生活态度吧”。


    这一届年轻人对咖啡有多“上头”?家住顺德的00后黄俊煜为了喝上更好品质的咖啡,从高中时仅为了提神,到研究咖啡种类和做法、去咖啡店兼职做咖啡师,最近,读大一的他把咖啡店开进了寝室。


    用打工赚取的工资,他购入了一台半自动咖啡机,自此不仅“实现了咖啡当水喝”,还收获了校内同样爱好咖啡的新朋友。在他创建的“Addcoffee”咖啡交流微信群内,同学们会相约品尝他制作的美式咖啡和拿铁,也会在一起聊生活。


    学校里没有咖啡馆,他还搭建了迷你的线下“咖啡店”——在寝室门口放两张小凳子,中间摆放露营折叠收纳箱,箱内放置的暖黄色小灯透过收纳箱发出微弱的光,这是他和新朋友的“咖啡桌”。


    黄俊煜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在顺德,他去过很多特色咖啡馆,既有用“金榜水牛奶”做的拿铁,也有与油炸物结合的咖啡饮品。在他看来,通过不同地方的咖啡饮品,也可以感受到各地方的生活特色了。“现在正在自学咖啡相关知识,以后可能更倾向于先做咖啡师,再考虑开一间自己的咖啡店”。


    大品牌带入“咖啡氛围”,独立咖啡店走进三四线城市找特色


    和黄俊煜一样,有“开一间咖啡店”梦想的年轻人不在少数。相比于一二线城市,咖啡消费市场尚未饱和的三四线城市给了他们更大的机会。美团数据显示,今年以来,三线城市咖啡门店数增速最快,达19%。在咖啡外卖方面,三线城市咖啡订单同比增长接近两倍,四五线城市的咖啡订单同比增长更是高达250%以上,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瑞幸、星巴克等咖啡品牌培养了‘咖啡氛围’,小城市里同样有市场需求,只要有一家咖啡店打头阵,其他家咖啡店都会纷纷跟上。”郝子广和妻子把“树蜂咖啡屋”开在了山东济南素有“上海武康路”之称的经三路上。


    近几年,经三路上保留下来的老建筑被重新投入使用,窄窄的小路成了无数年轻人打卡拍照的网红路。“500米以内的距离,甚至开出了近20家咖啡店。”郝子广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2021年6月开店时,周边已经开起了几家咖啡店,但他们的想法很简单,“做简单的、拿手的意式咖啡”。


    每天12时,打开音乐,挂上树蜂的帆布挂旗,这家15平方米的咖啡店便开始营业了。有多年咖啡师经验的郝子广妻子,是这里唯一的咖啡师。他们更愿意把自己的店称作“社区咖啡店”,“不管是做咖啡还是聊天,都希望通过我们的服务,让大家觉得好像来到朋友家客厅一样”。


    开店之初,郝子广也曾思考,咖啡店是否只靠饮品品质就可以赢得客源?一名咖啡同行的话让他找到了答案:如果一家店得分100分,咖啡品质只占30%,店内营造的氛围和老板个人魅力等会分享其余的70%。


    “对于大众来说,咖啡毕竟是种舶来品,融入生活还需要时间。口味也是如此,需要慢慢引导。”在他看来,客人进店消费,感受到氛围舒适或装修个性,老板笑起来有亲和力,咖啡口感也适合自己,“这可能是我们做咖啡的一个切入点吧”。


    郝子广认为,七八年前的咖啡店开店热潮,之所以被称为“毁掉文艺青年的4种创业”之一,是因为“那时大家都还没经验”。“但基于从业者多年经验的积累,这两年的咖啡浪潮下开起的新店,都更注重追求咖啡店品质和独有的特色了。”


    咖啡来到古色古香的江南小镇,会有怎样的“奇遇”?靠着在社交平台上分享开店日常和小镇生活,“企鹅咖啡”挺过了3年疫情,并且“越来越好”。


    “这里虽然是小镇,但消费和审美习惯受到周边大城市的影响,顾客对咖啡的文化认同、接受度高,开店成本相对大城市来说低了很多。”2022年,咖啡店的生意甚至超出了主理人徐超的预期:7~8月卖出了5000杯咖啡,“本以为10~11月会是淡季,但销量却越来越高,基于国庆假期的消费加持,10月的营业额达近10万元”。


    在他看来,在相对较小的城市开店做独立品牌咖啡,“注重品控就很容易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哪怕今天只有一位顾客,也要保证这一杯咖啡的出品是好的”。他们的Vlog里曾提到,“以前喝茶的本地人开始尝试喝咖啡了”,这让徐超看到了小镇咖啡文化氛围的日渐浓厚。


    如今,小镇上新开了两家咖啡馆,茶馆也挂出了“现磨咖啡”的牌子。徐超认为,“小镇上如果能继续开更多咖啡店,共同营造咖啡氛围,我们才会一起变得更好”。


    在被大众普遍认可的“咖啡氛围”烘托下,咖啡消费才能日渐火爆。在三四线城市,无论是准备入局的大型连锁咖啡品牌,还是正在试水的独立咖啡馆,都将是氛围的营造者,也将是消费红利的共享者。


    位于山西北部的小城朔州,咖啡氛围远没有其他城市那么浓厚。“但从2020年开始,朔州新开了5家新的咖啡店,新兴咖啡店越来越多。”95后的康宁华如今是朔州规模最大的咖啡店“泊咖”的店长。自2015年开店以来,他从吧台长做起,见证了“泊咖”的成长之路。


    他回忆说,刚开店时朔州基本没有咖啡店,开业前两年更是处于连续亏损的状态。“相比一线城市,大多数本地消费者还没有养成喝咖啡的习惯。客流量小,我们就要用好的产品、环境和服务留住回头客。”


    “泊咖”一直在寻找自己的生存之道:最初只是“咖啡+少量简餐”的经营模式,也探索过“咖啡+西餐”,直至2020年开始尝试“咖啡+西餐+清吧”的新模式。康宁华观察到,现在喜欢喝咖啡的本地年轻人越来越多,也有很多从外地回来的年轻人、来朔州出差的外地人常驻“泊咖”,“这些常客不用自己点餐,我们的员工都知道他们喝哪款咖啡”。


    他说:“可能几年后朔州本地咖啡消费者的咖啡品味、消费观念和水平都会得到提升,到那时喝咖啡就会变成大家的日常了。只有整个城市的咖啡产业做得好,我们的小店才会越来越好。”

    2023-02-21
  • 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提速——国有企业重组整合大有可为

    不久前,国务院国资委举办中央企业新能源智慧运维服务合作项目集中签约仪式,涉及14家央企的22个光伏发电和风电项目。该合作项目的开展,标志着央企新能源整合从单个协调向整体推动转变,发展转向专业化、集约化。


    当前,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提速,推进国企重组整合大有可为。


    重组整合动作频频


    今年是中钢集团正式加入中国宝武的开局之年。1月份,中钢集团实现“开门红”,企业利润总额和净利润同比增幅分别达到41%、46%,效益创近十年最好水平。





    中国宝武与中钢集团都出自原冶金部系统,战略契合、优势互补。2022年12月,中国宝武与中钢集团启动重组。这是党的二十大之后中央企业第一例集团层面的战略性重组。“我们要敢拼、勇闯、快干,奋力谱写中钢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中钢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刘安栋信心满满。


    继去年37家中央企业25组专业化整合项目分两批集中签约后,今年开年,国资央企就在重点领域按下了专业化整合“快进键”。


    1月10日,国家电网与国家电投在京举行生物质发电项目管理权交接仪式。经国资委批准,我国生物质发电头部企业——国能生物发电集团有限公司的部分股权由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无偿划转至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国家电投成为国能生物控股股东。1月14日,三峡集团与中交集团签约。经协商一致,三峡集团将所属中国水利电力对外有限公司划转中交集团。


    中国电建与通用技术集团日前就医疗资源专业化整合项目签约,电建医疗将加入通用技术集团旗下的国中康健专业医疗健康产业平台。这是国有企业办医疗机构深化改革,优化医疗资源配置的又一重要成果。


    “本次改革完成后,通用技术集团将拥有医疗机构343家,管理床位数约4.8万张,全国性网络布局将进一步完善。”通用技术集团董事长于旭波表示。


    有的放矢持续见效


    自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实施以来,国资委按照《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和《关于新时代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的意见》部署安排,积极稳妥推进国有企业重组整合工作。先后完成5组9家中央企业战略性重组,新组建和接收中国星网、中国稀土集团等8家中央企业,电力、检验检测、医疗等领域中央企业专业化整合项目持续展开。


    国务院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张玉卓近日提出,以市场化方式加大专业化整合力度。稳步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培育和推动更多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增资扩股,2023年在装备制造、检验检测、医药健康、矿产资源、工程承包、煤电、清洁能源等领域推动专业化整合,切实提高产业竞争力。


    鞍钢重组本钢后,鞍钢集团粗钢产能位居国内第二、世界第三,形成“南有宝武,北有鞍钢”的钢铁产业新格局。在鞍本重组整合工作中,鞍钢集团充分发挥鞍、本两地铁矿资源优势,加快实施“钢铁+矿业”双核战略。2022年,其铁精矿产量再创历史最好水平,持续保持国内第一。


    由“南北船”重组而来的中国船舶集团,全方位、多角度开展主业实业优化整合,市场地位更加稳固。2022年,船舶海工业务承接合同金额再创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新纪录,经济效益再创历史新高;年末新接订单、手持订单全球市场份额均超过20%,稳居世界第一。


    推进专业化整合,可以从根本上减少重复投资和同质化竞争,对于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稀土领域的国家队,中国稀土集团成立一年多来,统筹谋划稀土全产业链整合方案和实施路径,加速推进与重点稀土产业省区战略合作。通过整合,岩矿型稀土资源储量增加15倍以上,在产矿山运行产能大幅提升。


    中国星网集聚优势力量,积极抢占新一代通信技术创新发展制高点。按照部署,企业紧盯目标任务,加强统筹协调,积极进行资源整合,全力以赴加快建设先进性、适应性、安全性、经济性卫星互联网。


    吉林大学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李锦认为,国企重组整合的持续推进,有力推动资源向优势企业和主业企业集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能够更好发挥国有经济的战略支撑作用。


    市场化路径推进


    “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以‘进、退、整、合’为着力点,加强重点示范项目的协调推进,不断加大专业化整合力度。”国务院国资委新闻发言人彭华岗表示。


    “进”就是要瞄准高水平、导向性,支持推动国有资本协同合作,促进固链、补链、强链、塑链。“退”就是要持续推进低效无效资产和非主业非优势业务退出,做好产能过剩行业整合,促进产业调整升级。“整”就是积极推动检验检测、医疗健康、装备制造、矿产资源、煤电等领域资源整合,避免重复投资和同质化竞争。“合”就是支持中央企业按照市场化、法治化方式,加强内部资源深度融合,形成强大的合力。


    以市场化方式推进国企重组整合,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明确要求。长期从事国企研究的专家刘兴国认为,市场化路径推进重组整合,既尊重了相关企业自发自愿原则,又保障了互惠互利效果;既有助于顺利完成组织形式上的整合,也有利于深化推进实质上的融合。


    去年底,中煤集团与国家电投煤电项目专业化整合签约。国家电投旗下上市公司中国电力公告显示,与中煤电力(中煤集团全资拥有附属公司)签订产权交易合同。中煤电力同意购买新源融合(中国电力全资拥有附属公司)60%股权,代价为人民币12.65亿元。此次整合通过市场化方式开展,涉及的电力装机容量预计超过1000万千瓦,在业界形成较大影响。


    “国家电投以市场化方式开展与中煤集团‘煤炭+煤电’专业化整合,走出了一条有别于‘国资监管机构主导+无偿划转’式央企兼并重组的改革之路,示范引领作用较为突出。”刘兴国表示,今年国企重组整合前景值得期待。(记者周雷)

    2023-02-20
  • 心仪工作“云”上找:这个直播间不“带货”只“带岗”

    心仪工作“云”上找(网上中国)


    “公司管吃住吗?”“企业待遇如何?”……某直播间内,一条条求职者发出的弹幕刷过。与传统直播间不同,这个直播间不“带货”,只“带岗”。开年来,各地开展“花式”招聘,不少用人企业通过直播带岗等线上方式招聘,吸引众多求职者咨询应聘。





    企业与求职者精准对接


    “在这里,员工可以得到各方面培训,掌握职业技能,提升工作能力。工作之余我们还设有休闲谈心室、健身运动室……”河北省人社厅日前组织的直播带岗网络招聘活动中,一家公司的介绍引起了河北东方学院应届毕业生高洁的关注。


    当天下午,学物联网工程专业的高洁向该公司的信息技术岗投了简历,第二天就接到了面试通知。一番竞争过后,高洁很快就收到了录用通知,她开心地说:“从‘云’上找到心仪的工作,是送给自己最好的礼物。”


    去年4月,人社部印发《关于加强企业招聘用工服务的通知》,提出要推广运用直播带岗、远程面试等新型招聘对接模式。作为防疫期间应急之举的直播带岗,如今已成为各地推动就业的常态举措。


    近日,江西省宜春市就业创业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通过直播镜头,带着求职者“身临其境”般走进企业。当地某新能源企业招聘专员罗先生认为,这种“沉浸式”探企、“全景式”招工方式新颖,大家有问题可随时互动,求职者能更直观全面地了解企业。


    直播带岗为啥流行?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副教授、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主任张成刚认为,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它变“求职跑腿”为“简历点投”,帮助企业与求职者精准对接,提高了匹配效率,降低了企业招聘成本和劳动者求职成本。


    “带岗”主播成“香饽饽”


    “没夜班,地点在沈阳铁西”“岗位链接在12号”……辽宁省沈阳市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内近日的招聘会上,一名“带岗”主播正忙着推荐。


    一手牵着企业,一手连着求职者。直播带岗火了后,“带岗”主播成了“香饽饽”。来自安徽某科技公司的赵媛媛2021年进入主播行业,众多商品从她的直播间销往各地。如今,她的身份没变,吆喝的东西变了。


    “直播时,我先假设自己如果是求职者,会关心哪些方面,这样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地方,可能都会引起大家关注。”谈到能帮助更多人找到合适的工作,赵媛媛认为此次转型很有意义。


    兰州财经大学法学专业的王阿静去年借助直播招聘,毕业后入职一家律所。在她记忆中,面对自己的提问,“带岗”主播答复很快很清楚。王阿静口中的主播正是当地人社局局长。她说,政府搭台、局长供岗,心里踏实、值得信赖。


    云南省昭通市巧家县大寨镇小寨村村民朱万祥年初看了该县人社局局长的直播后,决定到江苏一家汽车企业工作。直播中,既有岗位要求、工资待遇、工作环境等内容介绍,也有上海、江苏、广东等地相关企业的视频和图片展示。


    “每次直播前都会备足功课,了解招聘企业的具体情况,学习与求职者沟通互动的技巧。”某地人社局局长坦言,为让更多人找到称心工作,也是“拼了”。


    让求职者放心应聘


    直播带岗好处多,但也有一些方面需要完善。个别企业提供的岗位信息真假难辨,还有的口头约定难以落地。这些问题若不解决,会影响人们对直播带岗的热情与积极性。


    记者了解到,对于直播带岗,不少人担心“夸大岗位优势和待遇”“呈现的企业情况不够全面”“投递简历后个人信息缺乏保护”等问题。


    业内人士指出,直播带岗仍处于发展初期,需充分吸纳公众意见,不断改进技术手段与运作方式,提供更靠谱服务,让求职者放心上“云”。


    “直播带岗必须遵守相关法律规定及社会公序良俗。”山西省社科院副研究员薛平认为,相关部门有必要规范引导、做好监管,服务机构或平台要加强对企业信息的核实。


    对求职者而言,享受线上便捷的同时,也要做“有心人”。上海新沪律师事务所律师刘红说,尽量不把直播中了解到的企业情况作为唯一参考,尽可能通过多种渠道求证和进一步了解。


    “虽说是直播带岗,但企业与劳动者之间的权利义务,仍以双方签订的劳动合同内容为准。”刘红建议,尽快订立劳动合同、不留空白条款,并确认企业的承诺是否落实在合同中,必要时可对企业在直播中给出的信息截图保存。

    2023-02-17
  • 机器人“出圈”:应用潜力巨大,如何赋能千行百业

    最近,机器人“出圈”了。特别是电影《流浪地球2》里的四足仿生机器人机械狗“笨笨”、可穿戴的外骨骼机器人等“黑科技”,都让人对机器人的魅力刮目相看。


    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7部门印发《“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加快推进机器人应用拓展。《方案》提出,到2025年,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较2020年实现翻番,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行业应用深度和广度显著提升,机器人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





    当前,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现状如何?“机器人+”对经济发展和百姓生活带来哪些影响?今后应怎样推动我国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1.产业呈现强劲发展势头


    “穿上外骨骼机器人,就像有了‘超能力’……”如今,在电影中走红的外骨骼机器人已经从科幻走进现实,在医疗、养老等多个领域得到应用。比如,康复类外骨骼机器人可以辅助病人行走、进行康复训练等。


    这是我国机器人产业蓬勃发展的真实写照。


    机器人被誉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其研发、制造、应用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金壮龙表示,近年来,我国机器人产业呈现强劲发展势头,产业规模快速增长,技术水平大幅提升,应用深度和广度加速拓展。


    《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2022)》显示,2021年,我国机器人产业营业收入超过1300亿元,工业机器人产量达36.6万台,比2015年增长了10倍,稳居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101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加快成长壮大,工业机器人已在汽车、电子、机械等领域普遍应用,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在教育、医疗、物流等领域大显身手,不断孕育出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秘书长、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执行理事长宋晓刚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十几年来,尤其是“十三五”以来,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


    “从机器人本体、零部件,到集成应用,我国机器人产业的产业链已经初步形成。”宋晓刚说,机器人是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设备。尽管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机器人产业起步较晚,但我国制造业规模大、门类齐全,我国正加快迈向制造强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有着巨大的市场前景。


    专家认为,我国走出了一条以“机器人+应用”深耕优势行业,带动技术突破、迭代升级产品、提升产业规模的创新发展路径。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与机器人技术深度融合,机器人产业迎来升级换代、跨越发展的窗口期。


    2.“机器人+”应用潜力巨大


    在北京朝阳区某商场,一米多高、“萌萌的”智能问询机器人正四处“走动”,为人们提供指路等服务;在广东一家制造企业的总装车间,上百台工业机器人挥动着机械臂,有序进行汽车生产作业,高效且不知疲倦;在上海一家大型仓库内,智能配送机器人按照各自的运行路线准确定位并搬运指定商品,虽然“身板儿”小,但干起活来能抵得上好几个“壮劳力”。


    当前,机器人产业正极大改变着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产业政策研究所(先进制造业研究中心)所长董凯介绍,作为生产工具,工业机器人已成为制造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发展智能制造的核心装备,制造业机器人密度快速提升。从航空航天、汽车、船舶、半导体等高端制造业,到家具、食品、建材、纺织、铸造等传统行业,工业机器人有效解决了精密加工难度大、招工难用工难以及恶劣环境高风险作业等行业痛点。


    “作为生活帮手,以扫地机器人、烹饪机器人、陪伴机器人、康复机器人等为代表的服务机器人走入生活、走进家庭,在教育娱乐、清洁服务、医疗康复等领域实现规模应用。”董凯说,作为特种装备,特种机器人以高度的灵活性、机动性、适应性,应对复杂环境能力不断增强,在应急救灾、消防巡检等急难险重任务以及空间探索、海洋资源勘查开采、极地科考等国家重大工程领域实现创新应用,已能部分替代或全部替代人工作业,帮助减轻工作负担、保障健康安全。四足机器人、仿生鱼等仿生机器人,可以完成复杂环境的巡检、监测、勘探等多种任务。


    董凯认为,“机器人+”应用潜力巨大。“机器人化”生产装备和生活工具将广泛融入千行百业和人民生活,无处不在、无所不及。人与机器协同发展、和谐共生,将共同擘画科技创造美好生活的智能图景,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释放经济发展潜力、增进人民福祉发挥积极作用。


    《方案》提出,面向社会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需求,遴选有一定基础、应用覆盖面广、辐射带动作用强的重点领域,聚焦典型应用场景和用户使用需求,开展从机器人产品研制、技术创新、场景应用到模式推广的系统推进工作。


    专家表示,机器人创新发展改变了人类生产模式和生活方式,但不是为了替代人,而是更好地服务于人。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推进“机器人+”应用与实现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有机结合、相得益彰。


    3.拓展机器人应用深度和广度


    如今,世界主要工业发达国家均将机器人作为抢占科技产业竞争的前沿和焦点,加紧谋划布局。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构筑美好生活新图景,迫切需要新兴产业和技术的强力支撑。


    在看到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当前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宋晓刚介绍,我国虽然是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但目前我国机器人中高端产品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差距,自主品牌市场占有率不高。对此,要深入挖掘和释放潜在应用需求,占领更多市场。行业、企业应积极行动起来,以应用来拉动产业创新和高质量发展。加强供需对接,鼓励在制造业、服务业、农业等领域更多采用国产机器人,加快把潜在市场变成真正的市场需求。


    “要大力创新,拓展机器人应用的深度和广度,加快机器人产业技术和产品迭代的步伐,推动产业更快发展。”宋晓刚说。


    在董凯看来,当前,机器人产业高质量供给对需求的引领和创造性尚未得到充分发挥,仍存在供需信息不对称等问题,需从供给侧和需求侧协同发力,高水平推进“机器人+”应用。推动成立“机器人+”应用协同推进方阵,统筹各部门政策、资金、资源支持机器人创新应用。鼓励和支持有条件、有需求的地区围绕特色优势产业,依托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深挖机器人成熟、新兴和潜在应用场景。


    “鼓励产用协同提升机器人供给体系对需求的适配性。”董凯建议,支持用户单位参与机器人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共同推进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创新。开发先进适用的机器人产品和系统解决方案,形成协同攻关和成果转化的“一条龙”合作机制,支持产用共建创新载体。组织产需精准对接,加快成熟场景普及推广,加大新兴领域产品创新,做强细分领域特色应用,在解决“有没有”问题的基础上大力解决“好不好”的问题,以需求变化引领机器人供给体系和结构升级。


    《方案》明确,到2025年,聚焦10大应用重点领域,突破100种以上机器人创新应用技术及解决方案,推广200个以上具有较高技术水平、创新应用模式和显著应用成效的机器人典型应用场景,打造一批“机器人+”应用标杆企业,建设一批应用体验中心和试验验证中心。


    金壮龙表示,工业和信息化部将着力夯实产业基础、积极拓展行业应用、培育壮大优质企业、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大力推动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


    (本报记者刘坤)


    我国工业机器人应用覆盖国民经济60个行业大类、168个行业中类。据有关机构统计,2021年我国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达到每万人超300台,比2012年增长约13倍。


    2021年,我国机器人产业营业收入超过1300亿元,工业机器人产量达36.6万台,比2015年增长了10倍,稳居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


    “十三五”以来,我国机器人产业规模快速增长,年均复合增长率约15%,2020年机器人产业营业收入突破1000亿元,工业机器人产量达21.2万台(套)。

    2023-02-16
  • 恢复国际航班促进复苏 民航业铆足劲飞翔

    民航业铆足劲飞翔


    2023年春运期间,民航旅客运输量从低位快速反弹,客流量明显增长。1月21日至27日,春节假期七天民航运输旅客900万人次,比2022年春节同期增长79.8%。春运期间,全民航日均安排客运航班11000班,为2019年春运期间的73%左右。春节假期七天民航平均客座率达76%,比2022年春运增长20个百分点。





    民航业2023年的目标是完成运输总周转量976亿吨公里,旅客运输量4.6亿人次,货邮运输量617万吨,总体恢复至疫情前75%左右水平,实现盈亏平衡。为此,要在国际航班航线上不断加力,在拓展国内客运货运网络上不断挖潜,在智慧绿色高质量发展中精准发力。


    恢复国际航班促进复苏


    当前,航空公司、机场正在“铆足干劲”恢复国际航班。“1月8日以来,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国际入境航班从T3D恢复到了T2和T3E常态化运行,第一入境点航班全部回归北京。目前首都机场已经恢复一定规模的国际航线,周航班量达到180架次。”首都机场航空业务部航空发展主管苏增蓉告诉记者,已有21家中外航空公司恢复了在首都机场的国际及地区航班运营。


    2月6日起,国家文旅部试点恢复全国旅行社及在线旅游企业经营中国公民赴泰国等20个国家出境团队旅游和“机票+酒店”业务。中国南方航空加大国际运力投放,恢复及新开其中12个目的地国家的48条往返航线,为旅客提供全国出发的丰富航班选择。当前,南航联合旅行社推出新西兰、菲律宾、柬埔寨等目的地的首发旅行团。


    根据飞常准和携程统计,1月份,中国境内通航国际和地区航线日均执行航班量约为264班次,环比增长31.73%,继续保持增长势头。国际和地区航班起降8196架次,环比2022年12月份增长了31.7%,同比2022年1月份增长了105.3%。


    国际航班的恢复,离不开政策支持。2022年12月28日,民航局发布《恢复国际客运航班的若干措施》。自2023年1月8日起,不再实施国际客运航班“五个一”“一国一策”调控措施。自2023年1月8日起废止疫情期间发布的部分政策措施要求,民航各单位按照安全第一、市场主导、保障先行的原则,及时优化政策措施和工作流程,确保国际客运航班安全稳妥恢复。


    2023年,民航业将充分利用中国巨大市场的吸引力,扩大国际合作范围。完善合作机制,夯实合作内容,加强与各国民航主管部门各层级沟通交流,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民航各领域合作。


    不过,恢复国际航班和航线,航空公司和机场仍需应对挑战。


    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民航经营管理学院副院长綦琦认为,国内航空公司要尽快恢复各型号远程宽体客机的运营能力,机场要强化国际和地区航班的综合保障能力,尤其是大型客运口岸的航班保障能力。同时积极与境外航空公司加强对接和协调,增加国际和地区航线的航空客货运力供给,满足国际和地区联系的现实需求。


    民航业专家林智杰认为,下一步需应对三大挑战。一是旅游市场仍需恢复,国际旅游市场恢复、旅行社组团和接待能力的恢复仍需有一个过程。二是需要加强与国外航司的代码共享、联营联运等国际合作。三是国际销售能力重建,疫情下不少机票代理商退出市场,航空公司需要重建国际销售能力,特别是海外市场销售渠道。


    “国际航线的恢复需要境外地面保障资源、时刻航权资源的匹配。部分核心机场的时刻和航权资源突破了疫情前的分配规则,历史时刻和航权的确认问题不容忽视。”中国民航科学技术研究院副研究员占芬建议,布局国际航线时需充分考虑各类风险因素,做好国际航班保障评估,确保国际客运航班有序稳妥恢复。


    拓展客货运网络释放潜力


    2023年,民航业将鼓励大型骨干航空公司打造枢纽间空中快线,鼓励中小航空公司专注支线市场,扩大“干支通,全网联”试点范围。


    “国内航空市场将是民航业挖掘潜力的重点方向。支线航空的完善将推进国内骨干网、基础网连接,有利于优化航线网络、释放潜在市场需求,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占芬说。


    2022—2023冬春航季,华夏航空将在内蒙古、新疆、重庆、湖北等多个区域新开或复飞40多条航线,将新增鄂州、忻州、东营、荆州、巴中等多个全新支线网络航点。


    中国民航大学航空经济研究所所长李晓津认为,推进“干支通,全网联”有四个着力点。通过增加现有机场之间的通达性,发挥枢纽机场的辐射效应,强化干线、支线、通航短途运输之间的“供血”效应;完善通程航班“一次支付、一次值机、一次安检、行李直挂、全程无忧”五项基础服务标准,推行中转服务便利化;引导航空市场主体间深度合作,挖掘中转市场潜能,提升现有航班客座利用率;解决目前通航短途运输航线在干支机场的中转服务断点,增加旅客乘坐通航短途运输航班意愿,带动通用航空发展。


    2023年,民航业将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力争2023年颁证运输机场达258个。将强化综合枢纽机场航空物流能效,发挥货运枢纽机场功能,促进航空货运稳健发展。


    李晓津表示,2022年,民航货物运输量约608万吨,恢复至疫情前的80%。2022年前三季度,国际航线完成货邮运输量198.2万吨,已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106.1%,但航空货物运价同比2019年同期有较大增长,主要原因在于我国航空货运高度依赖客机腹舱,货物运力与客运航班高度相关。2023年,要响应国内国际双循环要求,稳住国际航空货运市场,开拓国内市场。


    占芬认为,国内政策持续发力、防疫政策科学优化、新兴业态持续升温、贸易伙伴多元化,将促进航空货运发展。2023年航空货运要挖掘国内市场潜力,巩固国际市场优势。继续优化制度环境,打造更加便捷高效的安检通关体系,深化民航业与航空偏好型产业的融合,更好发挥航空货运速度和效率优势。


    加快智慧建设助力绿色发展


    《“十四五”航空物流发展专项规划》强调,到2025年,民航业将初步建成安全、智慧、高效、绿色的航空物流体系。


    民航业2023年将深入推进《智慧民航建设路线图》实施,落实《关于民航大数据建设发展的指导意见》,推进公共数据、企业数据和个人数据的分类分级确权授权使用,有效实现数据共享和数据安全之间的平衡。


    占芬认为,2023年,有很多值得期待的智慧民航体验。例如,旅客“刷脸”即可快捷查询航班、登机口、行李转盘等信息,航空出行全程自助、差异化安检、托运行李全流程跟踪等服务将更加普遍,通程航班、中转数字化的推进也将不断提升旅客中转衔接的便利性。


    当前,南航物流在大兴货站引入外骨骼机器人,提高了搬运效率,还有效保护工作人员的安全,解决了人工装卸承受负荷大、易受伤的问题。“外骨骼机器人的运用是大兴货站迈向智能化的其中一步,我们积极探索智慧物流建设,让科技真正照进现实。”南航物流华北区域营销中心党总支书记程倩表示,南航物流正在加快数字化和智能化建设,积极打造智慧型货站和一体化智慧物流平台。


    民航局已印发《“十四五”民航绿色发展专项规划》。从长远看,民航运输市场需求潜力巨大,能源消费和排放将刚性增长,实现全面绿色转型仍有挑战。


    在绿色民航建设上,海南航空开展了30多项节油举措,累计节油72.6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30万吨,还在国内航线全面实施“禁塑”行动,客舱内采用环保餐具包、餐盒、纸杯、杯盖、搅拌棒及毛毯袋、手提袋等用品,助力民航绿色发展。


    李晓津表示,2023年乃至未来,民航绿色发展重点是降低吨公里油耗。值得期盼的举措包括在空中逐步降低航线非直线系数、降低绕航率、降低地面滑行时间和等候时间、推动机场区域专业车辆电动化等。

    2023-02-15
  • 市场观潮:人工智能如何打开更多应用新场景

    市场观潮


    人工智能如何打开更多应用新场景


    本月初,微软宣布推出由ChatGPT支持的最新版本人工智能搜索引擎和浏览器,“搜索引擎迎来了新时代”。ChatGPT这项去年11月底发布的聊天机器人程序,已经在业界掀起了变革式浪潮。数据显示,ChatGPT只用了两个月时间,就实现了全球用户破亿,相比之下,电话用了75年,手机用了16年。





    事实上,可能会迎来新时代的不只是搜索引擎,而是整个互联网产业界。这是因为,ChatGPT是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自然语言处理工具,它能够通过学习和理解人类的语言来进行对话,甚至能完成撰写邮件、视频脚本、文案、翻译、代码,写论文等任务。


    换言之,它不再像过去的机器客服那样机械应答,而是能够做到与真正人类几乎无异的聊天交流。过去科幻片里才会出现的场景,正在变成现实,其一旦推广,将可能应用到方方面面的经济场景。


    正因如此,投资者对人工智能的热情正在高涨。天眼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人工智能相关企业达253.1万余家,其中仅去年就新增注册企业73.5万家,增速之快、增量之高由此可见。事实上,在语言处理领域,“机器换人”情况一直存在,大量的算法取代了过去需要人工交流方能处理的事项,而更为优化的ChatGPT,其实是一次“量变到质变”的突破,加速了这一进程。


    但是,作为一种程序,其如果应用到其它各个行业中,依然需要大量的数据和种种调试,以及要不断与经济和社会的既有运转模式适配,现在匆忙认定ChatGPT就一定会在短期内取代什么行业的人工服务,还为时过早。如果经济和社会的既有运转模式以及用户的技术水平、消费心理并没有完全适应人工智能,企业盲目以此取代人工服务,反而是操之过急。但不可否认的是,语言处理领域“机器换人”的大趋势不会逆转,只是时间早晚和范围多少的问题。


    其实,面对聊天式机器人的出现,企业经营者真正要做的,是去了解和领会其中人工智能变革的内涵和意义。聊天式机器人只是人工智能的一种,而真正会对各个行业产生颠覆性变革的,不是某一种机器人、某一种程序,而是整个人工智能大潮。事实上,人工智能产生的行业变革已经发生,过去主要集中于后台领域,聊天式机器人只是将其推到了更可见、用户范围更广的前台。


    对于外部技术环境的变化,企业能做的不应是抗拒,而是逐步适应,更为关键的是,要做好各项准备,以在自身行业与人工智能适配上领先一步。不论是技术本身还是产品结构、运营方式,有时候领先一小步,也许未来就是一大步。

    2023-02-14
  • “土”视频带火土特产 农产品站上了电商“C位”

    农产品站上了电商“C位”(网上中国)


    商务部电子商务司负责人日前表示,商务大数据对重点电商平台监测显示,2022年中国农产品网络零售增势较好,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同比增长9.2%。农村电商的蓬勃发展,为广阔乡村构建了农产品流通新平台,拓宽了农民增收路径,激活了乡村振兴潜能。一位在电商平台卖农产品的乡村青年说:“从去年的销售数据来看,农产品站上了电商‘C位’(主角位置)。”





    平台加快“下乡”步伐


    农产品网络销售成绩喜人。根据商务大数据,2022年,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达2.17万亿元,同比增长3.6%。其中,农村实物商品网络零售额1.99万亿元,同比增长4.9%。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5313.8亿元,同比增长9.2%,增速较2021年提升6.4个百分点。


    农产品网络销售较快增长,离不开政策的有力支持。202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提出实施“数商兴农”工程,推进电子商务进乡村。“数商兴农”是发展数字商务振兴农业的简称,包括引导电子商务企业发展农村电商新基建,提升农产品物流配送、分拣加工等电子商务基础设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发展智慧供应链,打通农产品上行“最初一公里”和工业品下行“最后一公里”等。


    在“数商兴农”政策的支持下,电商加快了“下乡”步伐,从初期的销售端网络化,逐渐向流通端、生产端的数字化、智能化推进。各大电商平台发力农产品供应链,加快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程,实现产销紧密衔接,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拼多多采用“拼购+产地直发”的模式,设立“百亿农研”专项,探索参与农产品标准制定,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京东推出“农特产购物节”,上线丰富多样的高质量农产品。此外还有电商平台开展乡村振兴新农人短视频直播大赛等,以多种形式助力优质农产品上行、促进农民创富增收。


    “土”视频带火土特产


    在湖北省黄冈市,罗田县骆驼坳镇燕窝垸村第一书记徐志新做起了助农主播,推广罗田板栗、红安苕、茶叶等农产品,月销达600多万元;四川省泸州市的吴秋月,将小小高山萝卜干做到月销10多万斤;李春望不惑之年扎根大西北,把优质的猕猴桃、红枣、苹果带给更多人。


    近几年,有关乡村题材的短视频频频走红,短视频、直播平台成为农产品走向城市的一条快车道。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农产品电商课题组发布的《短视频为新农人搭建平台,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报告提出,短视频和直播带货可以吸引并留住返乡创业青年、带来先进生产经营理念、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发展,进而助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增加农村居民就业机会、扩大农民增收空间。例如,抖音电商“山货上头条”助农项目深入福建、贵州、四川、吉林等地,让远在各地乡村、尚未被更多人看见的优质农特产出山,走向全国消费者。“山货上头条”已经助力平和蜜柚、连城红心地瓜干、来凤藤茶、都匀毛尖、延边大米等农产品在抖音电商平台销量翻番。


    “自成立以来,抖音电商不断挖掘平台内的优质农特产,助其拓展市场和打造特色品牌。”抖音电商相关负责人对本报记者说,未来,抖音电商平台将在此基础上,更加深入农产品生产全链条,与农产品原产地携手将区域特色农产品发展成为具有代表性的农产品产业,助力产业纵深发展、带动更多就业。


    农民从“会种”到“会卖”


    “销农货,找电商”成为许多农民的共识,但具体如何“触网”,不少人并不在行。老乡最了解自家产品,却不擅长网络营销;主播们懂网络,却对田间地头的活计并不内行。如何发挥各自优势,让农产品“种得好”也“卖得火”?


    2021年,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宾川县乔甸镇李捷村,村民李本斌种的石榴丰收了,本想继续通过传统渠道销售,但问了好几家采购商,最高收购价才每斤1.8元,他想起曾看到的“果农爸爸”直播团队,几个年轻人在田里对着手机吆喝“石榴现摘现发,不吐籽味道甜”。


    李本斌拉着石榴来到镇上的云南果农爸爸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他家的石榴品相好、个头大。公司负责人袁晓薇说:“这样的石榴适合电商渠道做精品零售。”两人一拍即合,按照2.2元每斤的价格,李本斌的80多吨石榴陆续进入电商仓库。


    宾川县大力培育、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产业,吸引年轻人返乡创业,做主播、帮带货,现已上线销售农特产品超百种,农产品上行交易日趋活跃,全县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大幅上升。


    专家认为,让农民从“会种”到“会卖”,让农村电商从业者从“懂卖”到“懂种”,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对促进农村电商提质增效和农产品进城具有积极意义。

    2023-02-13
  • 核心产业规模超五千亿元 人工智能释放“智慧动能”

    无人驾驶公交车自动识别信号灯、变道超车;数字孪生工厂助力企业数字化运营;智能算法模型对企业用水量精细化预测……这些不断涌现的创新应用,都在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实现。


    根据中国信通院预计,2022年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增加值)达到5080亿元,同比增长18%。人工智能不断赋能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成为科技跨越发展、产业优化升级、生产力整体跃升的新动能。


    “拥抱”实体经济


    传统行业转型升级加速


    在浙江恒逸集团双兔材料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近50岁的质检女工王礼娜不曾设想,自己会成为一名数据标注工程师,“AI质检师”代替人力活跃在质量检测一线。


    过去,王礼娜需要用强光手电筒照射,寻找断丝、污渍等十多种质量问题,每天检验近3000个丝锭。现在,20台工业相机对生产线上的丝锭进行拍摄,每个丝锭会生成十余张照片,传输至数据中心进行分析判断。而王礼娜则负责将丝锭的污损拍照、标注。


    “传统的光学成像与人工智能算法结合,实现对产品复杂表面的深度分析,智能质检系统会判定该丝锭是否为异常产品,并对流水线做出分拨的指令。”进行系统研发的百度智能云相关技术人员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人工智能解决了传统机器视觉识别能力不足的问题。现在单个丝锭的检验时间可以缩短到2.5秒,效率提高了70%。


    类似的智能场景在生产生活中并不少见:港口内,自动无人码头运转有条不紊;矿区里,智能勘探、无人采矿作业护航安全生产;智慧医疗领域,智能技术有效减轻医护人员工作压力,提高医疗装备的诊断准确性……


    “随着人工智能赋能的效果逐渐显著,更多行业和领域正加速拥抱人工智能,驱动人工智能技术迭代升级和产业整体发展进步。”中国信通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所长何宝宏表示,根据中国信通院最新数据,预计2022年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增加值)达到5080亿元,同比增长18%。人工智能已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成为新的增长引擎。


    创新成果涌现


    智能产业实力持续提升


    产业保持较快增长的同时,人工智能创新实力持续提升。


    这从人工智能论文、专利数量的增速中可见一斑。来自中国信通院的数据显示,2012年至2022年9月,全球人工智能领域发表的论文约100万篇,其中28%的论文来自中国。中国高水平论文产出占比从2012年的20.36%增长到2021年的50.71%;专利数量上,全球人工智能专利累计授权量25万件,中国占比60%。


    “智能芯片、开源框架等关键核心技术取得重要突破,智能芯片、终端、机器人等标志性产品的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工信部科技司副司长任爱光说。


    一大批人工智能相关企业正在不断成长。企查查数据显示,近10年来,我国新增人工智能相关企业注册量逐年上升,其中2022年新增量同比增长18.55%。


    “伴随大规模预训练模型等技术发展,AIGC(人工智能技术生成内容)企业、对话式AI企业和开源大模型库获得广泛关注。”何宝宏说,截至2022年11月底,全球一共有168家人工智能独角兽企业,中国两家企业入围估值前十名。


    人工智能的创新发展离不开政策引导、产业体系健全、应用方积极响应,多方面形成了良好的生态循环。


    近年来,我国先后发布《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关于加快场景创新以人工智能高水平应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等多项政策文件,为人工智能核心技术攻关、产品落地应用以及探索发展新模式新路径提供了重要支持。


    “在推进技术创新攻关上,我们以人工智能创新任务揭榜挂帅为抓手,发现和培育优秀企业,竞争产出一批优秀产品,调动行业资源和积极性,构建研发-产业-应用‘快车道’。组建智能传感器、智能网联汽车等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加强共性技术研发与产业化。”任爱光说。


    从“可用”向“好用”


    新趋势带来新机遇


    近段时间,智能聊天机器人ChatGPT备受关注,其上线仅两个月,注册用户破亿,内容搜索、编写代码等应用引发人们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新一轮探讨。在业内人士看来,人工智能技术是信息通信领域创新最活跃的领域之一,以生成式AI(AIGC)、大规模预训练模型、知识驱动AI为代表的新技术释放行业爆发新增长能量。


    “人工智能从探索‘可用’阶段迈入了探求‘好用’的新阶段,当前受各界关注的大模型、知识计算、生成式AI等很好地体现了这一趋势。”何宝宏说。


    这可以从人工智能产业投融资数据中得到印证。中国信通院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人工智能融资中,自然语言处理、智能语音、人机交互领域资金占比有所提升,其中人机交互领域投融资金额同比增加19%。


    深度学习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百度首席技术官王海峰认为,让机器和人自由对话,一直都是人工智能领域的重要目标之一。在深度学习的基础上,融合大规模知识,即知识增强的深度学习,是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方向。与此同时,人工智能技术在应用中呈现出低门槛、自动化、规模化的趋势。


    “未来人工智能行业仍将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深化产学研用融合创新,积极培育智能产品和服务,推进智能技术加速产业化。”何宝宏说,人工智能与数据要素、移动通信等技术结合,将带动更多领域的创新突破,为各行业数智化转型筑牢地基。(记者郭倩)

    2023-02-09
  • 上海餐饮业复苏调查:呈现什么样态势?哪些新变化

    春寒料峭中,一股暖流在餐饮行业流动洋溢。刚刚过去的元宵节延续了春节假期的“开门红”,各地餐饮、休闲、娱乐等消费场景持续火热,各大商场迎来如潮的市民游客,热门餐厅响起熟悉的叫号声,印证着2023年消费复苏的潜力和活力。餐厅生意的红火、消费活力的不断释放正提振着全行业的信心。餐饮行业是否迎来了全面复苏?未来该如何更加稳健地走下去?记者在上海餐饮市场满满的烟火气中探寻答案。





    迈进2023年,随着元旦、春节、元宵节等节日的到来,上海餐饮行业迎来久违的红火,老字号餐厅堂食位几乎天天订满,多家餐馆需要等位。按下复苏键的上海餐饮市场,如今呈现出什么样的态势?餐饮行业又出现了哪些新变化?答案就在热气腾腾的烟火气中。


    V型复苏


    市场是慢慢焐热的。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今年年初,部分上海市民对在公共场所就餐仍心有余悸,餐饮从业者也一度担心兔年春节市场遇冷。


    “好在最近餐厅情况比较正常。”1月初,上海荷风细雨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创始人何宇晴告诉记者,不少员工刚恢复健康,餐厅上座情况恢复到2019年的八成左右。此时的何宇晴还在担心春节市场的情况,并不知道接下来会如何。


    其实,当时整个餐饮行业以及行业管理者都有同样的担心。以年夜饭市场为例,记者从上海市商务委了解到,今年市场走势与往年相比截然不同,上海年夜饭堂食预订于去年11月启动,一度出现包间难订、大堂仅有少量位子可订的情况,但受去年12月新冠病毒感染高峰等因素影响,年夜饭堂食退订量高达50%。


    变化出现在元旦以后,沪上年夜饭堂食复订率快速提升,平均超过80%。V型复苏,满血归来,逐渐热闹起来的市场,让不少餐饮从业者长出了一口气。


    春节前后,记者两度采访本邦菜老品牌绿波廊总经理陆亚明,他直说“没想到”。“今年的年夜饭预订情况基本恢复到了往年水平,尤其大年夜更是热门时段,几乎一桌难求。”1月13日,陆亚明直言,没想到年夜饭堂食在短期遭遇退订潮后能恢复如此迅速。


    “春节期间,日均营业额创下历史新高,每天9点开始就有顾客来取号了。”1月28日,陆亚明告诉记者,春节期间的市场反弹让他有点始料未及。“消费市场复苏的威力,激发了餐厅上下的干劲,春节假期开始前,从一线员工到管理层悉数上岗,即便是要延期与家人团聚也毫无怨言。大家都热情高涨,铆足了劲儿要抓住这个时间窗口,全力做好餐饮服务。”陆亚明说。


    这股热情也在餐饮行业中传递。和记小菜区域总经理杨海直言,“复苏比想象中更快”。“我们的每家店都排队,春节同期增长27%左右,创历史新高。”火锅品牌左庭右院董事长郑坚说。


    豫园文化饮食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节日期间,集团旗下南翔馒头店、上海德兴馆等知名餐饮老字号无论是午市还是晚市,每家门店都是一座难求。


    作为上海“海拔”最高的餐厅,配合新年登高等主题,J酒店上海中心的粤餐厅和淮扬餐厅大受欢迎。“今年客源明显更丰富,数量也显著提升。”上海锦江杰酒店管理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夏力表示,J酒店春节期间的良好业绩预示着锦江集团餐旅业的整体复苏。


    上海市中心的餐饮名店实现“开门红”,沪郊金山山阳金山嘴海鲜一条街上的餐饮小店同样火爆。成立于1987年的天桥饭店是这里最早一批开办的饭店,去年年底曾暂停营业20多天,如今重新营业了。80岁的老店主陆奇龙说,春节假期生意很不错,中午会有十几桌顾客,晚上也有十几桌预订。节日期间,在天桥饭店隔壁的美食海棠糕和海鲜萝卜丝饼摊位前,等候的队伍一直不断,店主沈桂蓉阿姨笑着说,“一年忙到头,忙着也开心”。


    据消费市场大数据实验室(上海)监测显示,今年春节假期期间(1月20日至26日),上海市餐饮业消费金额达41亿元,比去年农历同期增长4.9%。美团数据显示,春节假期前6天,全国多人堂食套餐订单量同比增长53%;其中,上海堂食消费最旺,订单量同比增长240%。这个春节,餐饮业迎来了自己的“春天”。


    新意盎然


    北京时间1月13日18时26分,从伊斯坦布尔直飞上海的土耳其航空TK026航班,缓缓降落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这是1月8日国际客运航班相关调控措施取消后,浦东机场恢复的首条因疫情原因暂停的外航国际客运航线。土耳其最大的餐饮集团TFI首席执行官、汉堡王中国董事会主席可汗就在这架飞机上。


    “时隔3年,重返中国市场,我亲眼见到了中国市场的复苏活力,中国市场不可替代。”可汗来到中国后,马不停蹄地考察了上海、杭州等地,感受到了中国新春消费市场的阵阵暖意。


    “我知道很快就会迎来中国的春节假期,但我不想再等了。”可汗表示,汉堡王已在中国约150个城市开设了约1400家餐厅,接下来,更多的汉堡王餐厅将陆续在中国各大城市开设。“很快我们就会恢复到疫情前的开店速度,每年至少要新开200家门店。”


    外资连锁看好餐饮市场,百年老店同样不甘落后。148岁的上海老饭店(上海豫园店)经历了近1年的闭店装修后,在春节前焕新回归。上海老饭店品牌总经理龚大军告诉记者,此次调整改造后,老饭店焕发青春。春节期间,一楼迎宾区的大门几乎就没有合上过,许多顾客从上海地铁豫园站一出来就直奔这家老字号名店,慕名品尝他们的“非遗十二道”名菜。


    “我持续看好2023年的餐饮复苏。”郑坚认为,如今的消费升级,对品质餐饮来说是个大机会。如何捕捉大机会?记者走访上海餐饮市场,发现一个明显趋势,无论什么品牌类型的餐饮企业,都认为春节前后这波销售高潮将带动后市复苏,餐饮业向好的内外部环境已经形成,行业信心得到重塑,必须立足现在,不断推陈出新。


    说到创新,火爆的预制菜是绕不开的话题。2023年新年第一周,年夜饭预制菜市场就迎来首轮高峰。在线上,叮咚买菜平台的年夜饭相关菜品销量同比增长500%,主打家乡味道的传统宴席“八大碗”系列上线仅半个月,销量就突破10万份。在线下,杏花楼、新雅、上海老饭店、绿波廊等沪上多家老字号餐饮企业均表示,成套预制菜销售红火,最受欢迎的送货时间是农历腊月二十九、除夕和兔年正月初一,“一看就是在为团圆饭做准备”。


    上海商情信息中心主任原立军表示,近几年预制菜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知晓和接纳,新的消费习惯已经形成。随着预制菜发展日趋成熟,老字号餐饮品牌推出的年夜饭预制菜已经成为市民餐桌上的热门选择。


    上海餐饮烹饪行业协会副会长、盘点食品科技公司董事长伍俊峰认为,预制年菜能集中展现预制菜行业发展的新成果,“尤其是一些新菜肴,很适合通过预制菜的方式推出,这既是对消费需求的捕捉,也是对生产技术的考验,更能看出整条餐饮供应链水平”。


    “破圈”也是创新关键词之一。走访中记者发现,不少餐饮老字号品牌已经走出传统束缚,寻求跨界、拥抱数字经济,让海派美食既守得住经典,也能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你听说过“馒头就酒”吗?南翔馒头店联席总经理游玉敏说,今年春节,他们就把小笼馒头和酒“重组”,让馅芯中的熟醉蟹蟹肉拥有一股独特的酒香,令人回味悠长。“这款熟醉蟹小笼馒头已成为堂食应季新品里的人气款商品,平均每天至少售出300只。”游玉敏说。


    不过,老字号餐饮在跨界时,也生怕步子太大坏了名声。王家沙点心店总经理蔡宏杰告诉记者,叮咚买菜开始研发八宝饭时就找到了王家沙,他们对叮咚买菜从研发到生产端再到产品端进行了多轮详细考察,评估认为其品控具有专业性,最后才谨慎作出首次跨界合作的决定。


    小心翼翼的合作带来了大获成功的喜悦。王家沙与叮咚买菜联名推出的首款经典八宝饭——双色糯米豆沙八宝饭在全国范围内上架后,截至1月19日已售出25万份,成为平台销量最高的“爆款”八宝饭。


    “这次合作让我们看到了数字经济的新机遇。”蔡宏杰表示,通过大数据预测,可以更加精准地控制生产、减少浪费。叮咚买菜预制菜负责人欧厚喜说,目前已与王家沙、上海老饭店、绿波廊等老字号品牌联手,帮助他们在年轻消费群体中“破圈”,推动沪上老字号品牌在全国开拓新市场。


    暖在心头


    市场暖意融融,企业劲头满满,在市场恢复的关键时期,政策的及时跟进也让餐饮企业底气更足。


    1月30日,肯德基龙吟路店、星巴克湖滨路三店、盒马邻里周园路店同时收到了一份“新春大礼包”——成为上海首批享受食品经营许可便利化的企业。


    “我们1月29日提出的申请,第二天就拿到了证照,门店开业时间比原计划提前了半个多月,为我们节省了一大笔门店租金和人力成本。”盒马公共事务部负责人张文婷表示,这是他们到手速度最快的一张许可证。


    “以往,开分店办理食品经营许可证一般要20个工作日。”上海星巴克咖啡经营有限公司政府事务部总监杨雯说,如今企业纳入“许可便利名录”后,只要做出相应承诺,就可简化申请材料、免于现场核查,1至3个工作日就能拿证,企业运营成本大大降低。


    这一切得益于上海优化营商环境的新举措。农历新年伊始,上海市市场监管局推出“许可便利名录”动态管理,通过评审的上海连锁食品经营企业总部,在办理食品经营许可时可以简化申请材料、免于现场核查、缩短审批时限,助力企业规模化发展。


    这对于沪上餐饮连锁企业而言,是一大利好。数据显示,目前,上海全市有178家连锁餐饮企业,超20家连锁超市便利店企业,其中,全国门店超过100家的餐饮企业总部有45家。上海推出的新政策释放出支持餐饮连锁企业合理扩张的发展决心。


    从“20天审批时间”压缩到“最快当天取证”,背后是刀刃向内的系统改革。上海市市场监管局食品经营安全监督管理处处长黄丽瑢介绍,依托上海“一网通办”平台,目前门店的申请信息和材料能被审批系统自动识别并接受,缩减审批环节,最大程度减少人工干预,用数字化手段提升政务服务效率。


    “优化营商环境没有止境。”黄丽瑢表示,今后还将与上海市商务委在早餐工程上展开探索,制定小型餐饮店经营管理规范,分门别类制作标准流程和模板,让更多小餐饮商家也能少跑路,享受更多便利化举措。


    不只是监管部门在行动,随着人们积蓄3年的消费意愿开始集中释放,上海也亮出了一系列恢复和提振消费的举措。


    记者注意到,兔年新春伊始,上海就推出了“优化营商环境6.0版”,提出195条任务举措。上海市市场监管局从市场准入退出方面下手,注重集成性和实效性,在法律允许的前提下,最大程度释放政策空间,为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便利。


    优良的营商环境是吸引企业的法宝。在七宝古镇、携程美食林、饿了么共同打造的“兔如其来——‘吉祥七宝’新春美食汇”上,记者感受到了节日的热闹氛围。从沈大成、功德林、鲜得来、诸老大等百年老字号,到北京冰糖葫芦、重庆酸辣粉、武汉热干面、长沙臭豆腐、天津狗不理等各地名小吃……一大波舌尖上的美味让人“吃不暇接”。


    长沙臭豆腐摊主罗清华是湖南衡阳人,已在嘉兴安家的她,春节放弃了与丈夫、孩子团圆的机会,选择来摆摊。“机会难得,今年大家都能出来玩了,我希望借这次机会能在新春开个好头。”


    七宝特色烤肉摊主杜可可是河南平顶山人,在上海做美食小吃生意已有七八年,之前曾因为生意不好而关门。这次他不仅参加了美食汇,还在七宝老街北大街盘下了一家店面重新开张,“因为我对未来有信心”。


    “满街的烟火气,带来的是满满的信心和希望。”上海闵行区七宝古镇管委办党支部书记沈嘉倩一语道出了人们的心声。(记者李治国李景)

    2023-02-09
  • 全面注册制改革启动 资本市场实现“关键一跃”

    编者按:


    2月1日,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正式启动。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是资本市场改革“牛鼻子”工程,从今日起,本报将推出系列报道,详细分析这一重大改革给资本市场、中国经济带来的深远影响。





    随着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正式启动,中国资本市场实现了注册制试点起步、存量扩围再到全市场推行,市场基础制度进一步完善。主板、科创板、创业板和北交所等各市场板块分工明确,定位清晰,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注册制把选择权交给市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更为合理,边界更为清晰。总的来看,通过这次改革,中国资本市场实现了重大跨越,资本市场全面深化改革进入了新时期。


    全面覆盖


    实现从核准制到注册制跨越


    证监会表示,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的主要标志是:制度安排基本定型,覆盖全国性证券交易场所,覆盖各类公开发行股票行为。


    在覆盖范围上,本次改革统一注册制安排并在全国性证券交易场所各市场板块全面实行。整合上交所、深交所试点注册制制度规则,制定统一的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注册管理办法和上市公司证券发行注册管理办法,北交所注册制制度规则与上交所、深交所总体保持一致。交易所制定修订本所统一的股票发行上市审核业务规则。


    审核注册机制则是注册制改革的重点内容。本次改革进一步压实交易所发行上市审核主体责任,交易所对企业是否符合发行条件、上市条件和信息披露要求进行全面审核。证监会基于交易所的审核意见依法作出是否同意注册的决定。


    公开资料显示,A股市场自1990年底成立以来,历经30余年,发行制度经历了由审批制到核准制,再到向注册制过渡的阶段。而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正是这30余年来发行制度改革历程的“关键一跃”。


    2013年底,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注册制首次写入中央文件。2018年,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2020年注册制改革试点由增量市场正式迈向存量市场(创业板)。2021年北交所开市并试点注册制。


    中金公司研究显示,经过4年的试点,截至2023年1月底,A股市场通过注册制上市的企业共1004家,总市值达9.6万亿元,占A股整体比例分别为19.8%、10.5%。创业板注册制改革试点后,新股从受理到上市平均所需天数由此前的520天缩短至380天左右,发行效率提升约27%。


    证监会表示,这次改革将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主要包括:完善发行承销制度,约束非理性定价;改进交易制度,优化融资融券和转融通机制;完善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健全常态化退市机制,畅通多元退出渠道;加快投资端改革,引入更多中长期资金。同时,支持全国股转系统探索完善更加契合中小企业特点的基础制度。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对记者表示,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是资本市场基础制度的重要完善,全市场覆盖注册制后,整个资本市场的生态环境都会发生重大的变化。他表示,全面覆盖之前,整个市场的发行制度不统一,对于建立一个统一的大市场是不利的。全面覆盖之后,新股发行定价更加市场化,将促使市场各参与方归位尽责,投资者也需要树立风险意识,提升辨别能力。


    长江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部总经理李慧勇则对记者表示,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中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资本市场的支持,注册制的全面推开,将有利于进一步提升直接融资比重,助推更多企业尤其是代表中国经济未来的新经济企业从资本市场融资,提升资本市场对于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结构转型的作用。


    重塑市场生态


    明晰板块定位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发展,我国证券交易所市场由单一板块逐步向多层次拓展,错位发展、功能互补的市场格局基本形成。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将推动形成更为清晰的多层次市场架构。


    据介绍,改革后主板要突出大盘蓝筹特色,重点支持业务模式成熟、经营业绩稳定、规模较大、具有行业代表性的优质企业。主板改革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将更加清晰,基本覆盖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不同成长阶段的企业。主板主要服务于成熟期大型企业。科创板突出“硬科技”特色,发挥资本市场改革“试验田”作用。创业板主要服务于成长型创新创业企业。北交所与全国股转系统共同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


    李慧勇表示,主板、科创板、创业板和北交所不同层次的市场体系,对应的是在不同时期、不同展业、不同发展阶段企业的融资需求。


    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也将进一步优化资本市场生态,完善优胜劣汰机制。试点注册制以来,资本市场的优胜劣汰机制更加完善,上市公司结构、投资者结构、估值体系发生积极变化,科技类公司占比、专业机构交易占比明显上升,新股发行定价以及二级市场估值均出现优质优价的趋势。市场秩序更加规范,发行人和中介机构对市场的敬畏之心显著增强。


    董登新指出,从市场的结构尤其是上市公司层面来看,随着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时代的到来,整个市场对于高科技、高成长、新业态以及研发能力强的企业,其包容性将进一步提升,整个上市公司的结构将发生重大的变化:资本市场将更能够反映中国经济的发展趋势,更能匹配中国经济的转型方向。随着市场效率的提升,市场活力将进一步激发,资本市场驱动创新的能力将能进一步发挥,其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也将进一步提升,从而落实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健全资本市场功能,提高直接融资比重”要求。


    调整政府市场关系


    把选择权交给市场


    注册制改革的本质是把选择权交给市场,强化市场约束和法治约束。说到底,是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调整。与核准制相比,不仅涉及审核主体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充分贯彻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理念,发行上市全过程更加规范、透明、可预期。


    李慧勇表示,从政府(监管)和市场的关系的角度来看,监管者应当通过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金融法治的完善、违法行为的惩罚制度等来保障资本市场良性的运行,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定价和资源配置功能,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实现经济和资本市场的良性互动。资本市场的发展初期,政府和市场边界不够清晰,导致监管越位和缺位,往往会带来一系列问题。而全面注册制的实施,使得监管者能够回归监管本职,这是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带来的一大重要改变。


    证监会也表示,注册制改革是一场涉及监管理念、监管体制、监管方式的深刻变革。证监会将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旗帜鲜明讲政治,主动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监管转型,把工作重心转变到统筹协调、规则制定、监督检查、秩序管理、环境创造上来,切实提高监管能力,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证监会强调,证监会和交易所坚持开门搞审核,全程公开,全程接受监督,不存在“特殊通道”,与市场主体的正常沟通渠道是敞开的,没有必要请托、找“门路”,更不能搞利益输送、充当“掮客”。下一步,将建立发行人廉洁承诺机制,深入推进中介机构廉洁从业建设,坚持受贿行贿一起查,让行贿人“一处违法、处处受限”。在这方面,不要有任何侥幸心理,否则会付出惨痛代价。(记者吴黎华)

    2023-02-07

  • 首 页  上一页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