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似无所不能,ChatGPT会不会成为行业“终结者”

    似乎在一夜之间,周围不少朋友都在讨论一款名为ChatGPT的人工智能聊天程序。有人用它即兴创作诗歌,有人试图用它设计小说大纲,还有程序员用它解决工作问题……根据多家媒体引述的调查结果,89%的美国大学生在用ChatGPT写作业——这个数据恐怕是言过其实了,但至少说明该程序在解答问题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人工智能聊天程序并不新鲜。比如,不少网络平台使用的人工智能客服。不过,很多人工智能客服带给人的感受实在一言难尽,机械重复的话术、“礼貌”而毫无信息增量的反馈等,都让人“想摔手机”。ChatGPT诞生及其给人留下的“惊艳”印象,未必是因为它使用了多具有突破性的技术,而是它搜集了更多的素材,因此能够更加“聪明”地回答用户的提问。


    对此,一些行业的从业者不乏“本领焦虑”。有人让ChatGPT写一篇时评,它洋洋洒洒写了几百字,用户评价称“虽然不算特别出彩,但也中规中矩”。有自媒体运营者试图让ChatGPT分析某国产车品牌能否打败国外竞品,结果程序输出了一篇有观点和简要论述的分析短文。对于一些大学课程的作业,ChatGPT也能“应对自如”。它的出现让人不得不承认:人工智能不仅能够回答“客观题”,还可以有模有样地回答一些“主观题”了。


    但是,大可不必就此认定ChatGPT是某些行业的“终结者”。目前,机器对于各类问题的理解,并非真正的“理解”,而是基于海量素材的整理归纳。例如,有人用杜撰的学术概念“镜像等离子规范场”提问,结果发现人工智能不懂装懂地卖弄“学识”。而在回答一些社会问题时,尽管人工智能输出了看似结构完整的文章,但不少答案依然“驴唇不对马嘴”,或者充满了“正确而无用的废话”。


    对于重复性的、记忆性的问题,人工智能确实越来越得心应手了。之所以大学生很快“爱上”这款程序,是因为大学里不少作业并不真正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只要重复教科书中的现成理论,再加上一点网络上能搜到的案例即可。


    人工智能看似“聪明”,实则只是无意识的表现。比如,比起创作一篇小说或写一篇原创散文,人工智能更容易成为一个“诗人”,这是因为诗歌在形式上更加抽象,也更容易通过组合不同词语实现模仿;还有人喜欢用人工智能作画,敲几个关键词,就能输出一幅基本功扎实的画作,但实话说,这些画充其量只是替代了某些“艺术工厂”的流水线式生产。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人工智能对创造性工作来说一无是处。人工智能学者王咏刚就认为:“无论是AI对话、AI写文章还是AI作画,大规模预训练模型固有的非确定性、发散性、天马行空的特点,恰好可以成为激发人类灵感的好帮手。”人的灵感并非从天而降的,很多时候正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人工智能背后的庞大数据库,可以扮演“巨人”角色,让创造者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其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让人从重复性的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聚焦于真正的创造。一些大学课后作业可以用人工智能完成,给大学老师提出的问题是:以后布置的作业是不是要更有新意?能用机器完成的作业,一定不是好作业。年度总结、月报、周报中的套话,可以轻松交给人工智能完成,这也说明一些占据员工大量时间精力的工作只是重复性消耗。


    换言之,未来检验一项工作是否真正有意义、有实效的标准,就是要看其能不能被人工智能轻易取代。有人认为,人工智能迟早能够替代人类现有的大部分文字工作。如果这一判断最终成为现实,那恰恰说明很多文字工作并非思想的创新,而仅仅是材料的堆砌。


    随着素材的积累,比ChatGPT更“聪明”、更“全能”的聊天程序,一定会在不久的将来诞生。对此,人们与其焦虑“机器取代人工”,不如敞开胸怀,欢迎技术进步给工作与生活带来的改变。指挥机器的是人,不是机器本身,而要让机器的“大脑”更好地服务于人,也离不开人的主观感受与创新创造。人类腾出更多精力,聚焦于思想与观念的创新,机器当好“秘书”,在科学与文化领域一定会取得更深远的突破。

    2023-02-07
  • 数据安全产业规模迅速扩大 2025年超1500亿元

    工信部等16部门近日发布的《关于促进数据安全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数据安全产业基础能力和综合实力明显增强,数据安全产业规模超过1500亿元,建成5个省部级及以上数据安全重点实验室,攻关一批数据安全重点技术和产品。


    接受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表示,发展数据安全产业对于提高各行业各领域数据安全保障能力,加速数据要素市场培育和数据价值释放,夯实数字中国建设和数字经济发展基础有着重要意义。


    扩大数据安全产业规模


    什么是数据安全产业?工信部网络安全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数据安全产业是为保障数据持续处于有效保护、合法利用、有序流动状态提供技术、产品和服务的新兴业态,既要满足数据处理者履行数据安全保护责任义务的需要,也要满足促进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激活数据要素价值的需要。


    聚焦数据安全保护及相关数据资源开发利用需求,《指导意见》提出促进数据安全产业发展的总体要求,分两个阶段明确发展目标。到2025年,数据安全产业基础能力和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产业规模迅速扩大,数据安全产业规模超过15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30%。到2035年,数据安全产业进入繁荣成熟期。


    一直以来,数据安全备受关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提出,强化数据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把安全贯穿数据供给、流通、使用全过程。江西、河南等地在大数据产业发展相关规划中也明确提出,完善数据安全保障体系,加快发展数据安全产业。


    业内人士认为,随着相关政策特别是《指导意见》这一顶层政策文件的出台,数据安全产业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360集团数据安全专家、大数据协同安全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钟力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未来几年,数据加密、隐私计算、数据资产安全管理、数据安全监测监管、大数据安全保护和数据流通共享安全等技术有望取得重大突破和成熟应用,相关领域企业会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同时,每一种具体的业务应用场景都有其独特的数据安全需求,这使得数据安全咨询和测评业务有望获得很大机会。


    持续提升产业创新能力


    数据安全技术、产品和服务创新是支撑数据安全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重要基础。


    《指导意见》明确,加强核心技术攻关,构建数据安全产品体系,发展面向重点行业领域特色需求的精细化、专业型数据安全产品,开发适合中小企业的解决方案和工具包。同时,布局新兴领域融合创新,加强第五代和第六代移动通信、工业互联网、物联网、车联网等领域的数据安全需求分析,推动专用数据安全技术产品创新研发、融合应用。


    “随着各行业数字化转型加速,数据安全需求爆发,提升数据安全能力关键是推动数据安全技术、产品和服务创新。”网宿科技副总裁、首席安全官吕士表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需要加快产学研协同,重点研究新技术、新场景,实现技术创新;鼓励数据安全服务商结合政策和企业需求,通过新技术、新方案升级数据安全产品,满足各垂直行业和中小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实现产品创新;鼓励数据安全服务商和服务机构提供体系化安全解决方案,推动云化、一体化和定制化的服务创新。


    钟力认为,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应鼓励和支持创新技术产品在典型场景深入应用。需加大数据安全重大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支持力度,重点支持数据开发利用和数据安全保护技术的研发、产业化以及应用示范。针对政务大数据平台、城市数据中台、“东数西算”工程、数据交易所等典型场景,鼓励和支持创新技术产品深入应用,推进数据安全咨询、测评和培训服务业务广泛开展。


    工信部网络安全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鼓励数据安全企业紧密围绕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过程的数据安全保护需求,优化升级传统数据安全产品,创新研发新兴融合领域专用数据安全产品;面向重点行业领域特色需求、中小企业个性化需求,以及数据开放共享、数据交易等开发利用场景,加快适用产品研发;加强数据安全产品与基础软硬件的适配发展,增强数据安全内生能力。


    培育数据安全产业生态


    良好的产业生态是激发市场活力、取得产业整体优势和综合效益的重要着力点。《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产业生态完备有序。建成3至5个国家数据安全产业园、10个创新应用先进示范区,培育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骨干企业、单项冠军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对此,吕士表认为,需要通过数据安全产业园区、应用先进示范区、重点实验室等创新载体建设,形成整体拉动效应。在技术创新、产品研发、应用推广、高端人才等方面深化交流合作,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优势互补。同时加强数据安全配套政策、标准建设,发展数据安全保险,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持续优化产业生态。


    “相关数据安全企业也要抓住机遇,增加对数据安全的研发投入,发展数据安全服务,扩充数据安全团队,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钟力表示,下一步企业可融合现有能力建设数据安全科研创新平台,围绕数据资产安全管理、大数据平台数据安全、数据流通共享安全等方向,加强数据安全创新技术攻关和产品研发。同时围绕数据安全技术产品、解决方案、服务等方面扩充数据安全人才力量,培养和打磨形成一支实力雄厚的研究和工程化团队,推动实现关键核心技术与产品的突破,为产业发展打好基础。(记者郭倩)

    2023-02-02
  • 推动老字号创新发展 培育壮大“百年老店”——我国加快推动老字号示范创建

    老字号是我国工商业发展历史中孕育的“金字招牌”。商务部等五部门近日联合印发的《中华老字号示范创建管理办法》1日对外公布。管理办法出台的背景和意义是什么?怎样推动老字号创新发展?商务部当天举行专题新闻发布会介绍有关情况。


    《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提出,“打造中国品牌,培育和发展中华老字号和特色传统文化品牌”。


    商务部副部长盛秋平在发布会上介绍,目前我国有中华老字号1128家、地方老字号3277家,其中有701家中华老字号创立至今超过100年。从行业看,老字号广泛分布在食品加工、餐饮住宿、居民服务等20多个领域;从规模看,全国老字号年营业收入超过2万亿元,在消费促进、产业升级、文化引领、民族自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从国际上看,重视对老字号保护支持是普遍做法。


    盛秋平说,老字号在满足居民消费需求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二大消费市场、货物贸易第一大国,有条件、有能力、也有必要培育壮大一批我们自己的“百年老店”。


    为充分释放老字号创新活力,《中华老字号示范创建管理办法》聚焦充分发挥老字号在消费促进、产业升级、文化引领、民族自信等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对中华老字号示范创建的总体要求、基本条件、申报认定、动态管理等内容作出明确规定和要求。


    商务部流通发展司副司长李刚介绍,此次出台的管理办法有三个特点:一是形成部门联合推动的工作合力,二是将可持续发展摆在更突出的位置,三是建立了“有进有出”的动态管理机制。


    管理办法对中华老字号应当具备的基本条件作出明确规定:品牌创立时间在50年(含)以上;具有中华民族特色和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面向居民生活提供经济价值、文化价值较高的产品、技艺或服务;在所属行业或领域内具有代表性、引领性和示范性,得到广泛的社会认同和赞誉。


    “相比此前要求中华老字号必须是创立在1956年以前,管理办法调整为品牌创立时间在50年(含)以上。”李刚说,可以预见,除在历史上家喻户晓的老品牌,将来会有很多耳熟能详的新品牌成为中华老字号。


    管理办法明确,商务部会同相关部门原则上每3年认定并公布新一批次中华老字号名录;原则上每3年对中华老字号开展复核。


    “中华老字号的‘荣誉’不是一劳永逸的,更不能躺在功劳簿上‘摆资历’‘吃老本’。”李刚说,对于拒不履行相关义务、出现违法违规行为的,将分门别类采取约谈整改、暂停权益、直至移出名录,来确保中华老字号“金字招牌”的成色。


    老字号承载着丰富的文化遗产,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记者从会上了解到,全国共有356处老字号旧址、7000余处与老字号相关的遗存被登记公布为不可移动文物;1128家中华老字号企业中,有近800家涉及非遗项目,其中87家本身就是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的保护单位。


    针对挖掘老字号历史文化资源、加强老字号文物保护利用,国家文物局文物古迹司司长邓超说,今年在筹备启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系统调查梳理老字号旧址等文物资源;强化老字号文物系统性保护,高质量实施文物修缮工程;鼓励老字号文物以博物馆等形式向公众开放,开发文化创意产品等。


    谈及加强老字号传统技艺保护传承,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李晓松说,下一步,将继续支持符合条件的传统工艺企业列入中华老字号名录,将符合标准的中华老字号认定为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加强对中华老字号所涉及非遗项目的分类保护;加强老字号人才培养工作,支持院校举办面向老字号代表性传承人和从业者的专题研培班等。


    质量是品牌的生命。市场监管总局质量发展局副局长张蕾蕾说,将大力推动老字号企业建设全员、全要素、全过程、全数据的新型质量管理体系,引导老字号企业积极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着力突出标准引领,强化质量监管执法,以质量跃升促进品牌持续发展,创造出更多的中国精品、中华老字号。


    针对近年来部分老字号被诟病“倚老卖老,价贵难吃”的问题,李刚说,依法合规是中华老字号企业发展的底线,将对扰乱市场秩序、造成社会不良影响、列入经营异常名录的企业,该约谈的约谈,该整改的必须整改。


    “中华老字号好不好,必须由人民说了算。”李刚说,将密切跟踪企业市场表现,特别是消费者评价,让每位消费者都能参与到中华老字号的管理中来,也给真正受到人民群众喜爱的老字号品牌营造更好的发展环境。

    2023-02-02
  • 兔年旅游市场“开门旺” 产业复苏信心加速释放

    大年初七下午,丽江导游夏一平在机场接到了来自浙江杭州的20多位游客朋友,这是她春节以来的的第5个省外旅行团。“这几天我都在跟团,以华东地区等省外游客居多。”对从事导游6年有余的夏一平来说,这还是她头一回遇到这么忙碌的“黄金周”。


    不仅仅是丽江,春节假期,国内旅游市场迎来了久违的“开门旺”。经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假期全国国内旅游出游3.08亿人次,同比增长23.1%;实现国内旅游收入3758.43亿元,同比增长30%。业内人士认为,消费需求加速释放下的2023年,文旅产业复苏信心与底气更加稳固。


    多项数据“报喜”


    旅游企业订单增幅亮眼


    “从春节假期七天的出游人次和旅游消费的日环比数据来看,前三天稳步增长,第三天达到峰值,之后小幅回落,节后错峰出行,这已经是正常年份春节假日旅游市场的正常节奏了。”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分析指出,假日期间,游客平均出游距离206.9公里,同比增长57.0%,恢复到正常年份的76%;目的地平均游憩半径11.2公里,同比增长34.4%,较元旦假期有了明显增长,恢复到正常年份的75%。另外,各地接待游客中,省外游客占比29.3%,外市游客占比36.9%。“这些数据表明,中远程市场开始领跑假日旅游经济。加上大量返乡探亲旅游者的本地休闲消费,拉升了旅游收入高于出游人数7个百分点的增幅,有力推动了春节假日旅游市场规模、消费结构、质量和效益向疫情之前常态化的全面回调。”


    整体数据“报喜”同时,来自多家旅游企业的数据也印证了快速恢复的市场活力。综合多家平台数据看,春节期间的各类目订单量均成倍增长,迎来三年来巅峰。


    跨省的长线旅游在这个春节就强势复苏。马蜂窝、途牛等多家平台上春节期间长线游订单量占比均超六成。“近五成用户选择4-6天的出游行程。”途牛方面介绍。记者从携程方面了解到,平台上全国各个目的地订单量都有不小增幅。其中,目的地为昆明的整体旅游订单量比去年同期增长229%,门票订单量同比增长164%,跨省游订单量占比为77%;目的地为成都的整体旅游订单量比去年同期增长90%,门票订单量同比增长116%,跨省游订单量占比为58%;目的地为海南的整体旅游订单量比去年同期增长16%,门票订单量同比增长34%,跨省游订单量占比为85%。


    假日出游意愿“升温”


    文旅业助力消费经济


    文旅业覆盖面广、关联性强,对餐饮、住宿等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明显,可谓“一业兴,百业旺”。刚刚过去的这个春节,文旅业对消费经济的拉动可见一斑。


    “历经三年沉寂,兔年春节黄金周乌镇景区售票达27.32万人次,景区直接收入6500万元。”乌镇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陈向宏表示,虽然仍不及2019年顶峰时期春节黄金周的数据,但对三千乌旅人来说,这是未来希望的标志。“公司从上到下,为弥补员工不足,许多员工家属也加入了景区春节运转服务大军,每个员工重拾往日自信和自豪。更重要的是,由于乌镇旅游的带动,全镇七天黄金周旅游综合收入超过9.45亿元。”


    不仅仅是浙江乌镇,事实上,包括云南、海南、四川在内的多地文旅消费市场都在这个春节假期“收获满满”。


    春节前和假日期间,四川线上线下发放抢购券、消费券、抵扣券等“财政+市场”组合“大礼包”,累计7400余万元。各种优惠政策持续激发文旅消费强劲活力,2023年春节游客消费占四川总体消费的34.77%,比2022年增长3.62%。同时,在旅游、探亲、聚会需求叠加下,全国的餐饮消费市场一度被点燃。据成都美食文化交流与创新中心数据统计,成都20个餐饮品牌30个门店大年三十至正月初四实现销售收入670.6万,客流量7300余人次,销售额同比增长45%至120%,人流量同比增长210%以上。


    实现“开门红”的还有民宿业。以海南省为例,春节期间,全省经营性旅游住宿单位客房平均入住率72.9%。其中三亚客房入住率84.9%,一些酒店平均入住率达到90%,部分度假需求转向三亚其他湾区,推动市区及大东海酒店入住率同比显著提升。


    针对春节黄金周,海南省出台一系列促消费政策,各类商家、平台推出多样化促销活动,全省消费市场呈现加速回暖趋势。离岛免税持续升温,海南多家离岛免税店推出内容丰富的新春促销活动。据海口海关统计,1月21日至1月27日,海口海关共监管离岛免税购物金额15.6亿元,比2022年同期(下同)增长5.88%,与2021年同期相比增长51.5%;免税购物人数15.7万人次,比2022年同期增长9.51%,与2021年同期相比增长64.9%;人均消费达9959元。


    消费预期增强


    产业复苏信心加速释放


    “元旦和春节假日市场数据充分表明旅游业已经全面转入出游意愿、消费预期和产业信心全面增长的新阶段。”戴斌强调。


    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专项调查显示,2023年春节假日期间18.2%的旅游企业营收恢复到2019年同期8成以上,恢复到六至八成的企业占比49.1%,恢复到四至六成的有28.3%,仅有4.4%的企业恢复不足4成。面对快速复苏的春节假日旅游市场,21.2%的旅游企业表示接待能力跟不上。


    光大证券分析指出,从上市公司景区数据看,各景区恢复明显,部分景区游客数已经超过2019年水平。春节旅游复苏符合预期,未来疫情对于旅游市场影响趋弱,整体复苏趋势向好确定性较强,看好整体业绩修复机会。


    “旅游市场主体获得感在春节期间明显回升,基于各项综合因素,我们上调了全年预期和投资信心。”戴斌进一步表示,春节假日旅游市场,为2023年的旅游经济奠定了“高开稳走”的新局面。“对于2023年市场复苏,我们还是充满信心的。如果非要定一个小目标,我们希望这个目标是务实的——整体营收能恢复到2019年的三分之二。”马蜂窝创始人、CEO陈罡对记者表示,“我们将继续通过官方攻略品牌‘北极星攻略’,与供应链共创优质旅行产品,为长线游的全面复苏做好准备。同时,也会通过本地玩乐品牌‘周末请上车’,不断推动玩法创新。”(记者韦夏怡严勇周慧敏张超群)

    2023-02-01
  • 海南自贸港:加工增值超30%免关税政策试点再突破

    加工增值超30%免关税政策作为海南自贸港“一线放开、二线管住”进出口管理制度的重要内容,是海南自贸港最具“含金量”的政策之一,备受境内外投资者的关注。2022年12月2日,加工增值超30%免关税政策正式获批扩大到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外的重点园区试点实施。





    近日,海南维力医疗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申报的一批加工增值超30%免关税医疗器械在海口海关所属海口港海关顺利完成“二线出区”放行。


    这也是继去年12月31日齐鲁制药(海南)有限公司完成海南自由贸易港首单“一线放开、二线管住”政策试点扩区全闭环落地后,该项业务在海口市高新区内试点企业的又一次突破。

    2023-02-01
  • 2月起,这些新规将影响你我生活

    试点恢复旅行社出境团队旅游


    首批包括新马泰等20国





    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发布《关于试点恢复旅行社经营中国公民赴有关国家出境团队旅游业务的通知》。《通知》明确2023年2月6日起,试点恢复全国旅行社及在线旅游企业经营中国公民赴有关国家出境团队旅游和“机票+酒店”业务。国家名单为:泰国、印度尼西亚、柬埔寨、马尔代夫、斯里兰卡、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老挝、阿联酋、埃及、肯尼亚、南非、俄罗斯、瑞士、匈牙利、新西兰、斐济、古巴、阿根廷。


    2月16日起恢复对涉港澳台


    营业性演出的受理和审批


    文化和旅游部市场管理司发布《关于优化涉港澳台营业性演出管理政策的通知》。《通知》明确自2023年2月16日起,各地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恢复对涉港澳台营业性演出的受理和审批。暂缓新批涉外营业性演出活动(演职人员已在境内的除外)。


    住建部修改《城镇污水排入排水管网许可管理办法》


    2月1日起施行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关于修改《城镇污水排入排水管网许可管理办法》的决定,该决定自2023年2月1日起施行。其中明确,城镇排水主管部门应当因地制宜,按照排水行为影响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设施安全运行的程度,对排水户进行分级分类管理。排水户不得向城镇排水设施排放、倾倒剧毒、易燃易爆、腐蚀性废液和废渣;不得向城镇排水设施排放有害气体和烹饪油烟;不得堵塞城镇排水设施或者向城镇排水设施内排放、倾倒垃圾、渣土、施工泥浆、油脂、污泥等易堵塞物;不得擅自拆卸、移动、穿凿和接入城镇排水设施;不得擅自向城镇排水设施加压排放污水;不得有其他危及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设施安全的活动。


    《旅游度假区等级划分》新版国标


    2月1日起实施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国家标准《旅游度假区等级划分》(GB/T26358-2022),新版国标自2023年2月1日起实施。GB/T26358-2022《旅游度假区等级划分》国家标准调整了“旅游度假区”“度假资源”表述,删去“旅游度假区的环境”“非星级住宿设施”“生态停车场”,增加“度假产品”“核心度假产品”“度假住宿设施”;增加“总则”一章,并调整部分基本条件要求。


    《证券经纪业务管理办法》


    2月28日起施行


    证监会发布《证券经纪业务管理办法》,自2023年2月28日起施行。《办法》强调经纪业务属于证券公司专属业务,未经证监会核准持牌展业构成违规。要求证券公司严格履行客户管理职责,切实做好客户身份识别、客户适当性管理、账户使用实名制等工作。要求证券公司应当将交易佣金与印花税等其它税费分开列示,保护投资者知情权;为投资者转户、销户提供便利,不得违反规定限制投资者转户、销户。

    2023-01-31
  • 三部门:铁路运输新能源汽车不按危险货物管理

    中新网1月30日电近日,国家铁路局、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印发了《关于支持新能源商品汽车铁路运输服务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意见》。


    《意见》明确,铁路运输新能源汽车不按危险货物管理。同时,为保障铁路运输安全,托运新能源商品汽车时,托运人应提供新能源商品汽车产品出厂合格证(出口新能源商品汽车不受此限制)。《意见》还明确了电池荷电状态保持在合理区间、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油箱处于正常状态、托运新能源商品汽车时不应夹带备用电池和其他电池等安全措施,确保铁路运输新能源汽车安全畅通。(中新财经)

    2023-01-31
  • 多省召开“新春第一会”全力拼经济,聚焦这些领域

    在兔年的第一个工作日,广东、浙江、安徽等地召开“新春第一会”,部署全年经济工作重点任务,加油鼓气、提振信心,吹响了全力拼经济的冲锋号。


    与此同时,上海、江苏、辽宁等地接连发布的1号文件聚焦稳增长、促改革、纾困市场主体、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对今年经济工作再谋划再部署。比如,28日上海印发《上海市加强集成创新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辽宁省发布《进一步稳经济若干政策举措》。


    2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要深入落实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推动重大项目建设、设备更新改造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实施好原定延续执行的增值税减免等政策。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依法保护民营企业权益。支持平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上下共同努力,巩固和拓展经济运行回升势头。


    仲量联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庞溟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表示,多地展现出了全力拼经济的决心。随着优化疫情防控各项措施有序实施、持续推动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全面落地生效,各部门、各地区正抓住窗口期、机遇期、攻坚期奋力冲刺,预计今年经济将出现明显的、全面的、积极的改善。


    “新春第一会”聚焦哪些内容


    1月28日是农历兔年的首个工作日,广东省召开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此次大会主会场参会人数达1000人,其中参会企业超500家。同时,大会以视频直播形式开至全省各地市、县(市、区),分会场参会人数达2.5万人,是近年来广东省召开的规模最大的会议。


    《南方日报》在当天头版刊发题为《岭南处处是春天——写在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召开之际》的文章。文中指出,春节后上班第一天,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就在广州召开,足见高质量发展在广东工作全局中的重要位置,足见省委、省政府抢抓时间、抢抓机遇,积极动员全省上下快速投入高质量发展的拳拳用心和有力行动。


    广东省委书记黄坤明在会上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今天安排各地市、各单位、各方面的代表表态发言,就是要表决心比干劲,比勇挑大梁的胆识和能力,展现开局的势头、新春的气象,在全省兴起齐心协力抓发展的热潮。广东人口数量多、资源约束紧,面临“你追我赶”的激烈竞争,经济发展不可能继续拼土地、拼价格、拼劳动力,唯有通过高质量发展实现“突围”。


    针对2023年的经济发展目标,广东省内21个地级及以上市委书记悉数立下“军令状”。比如广州市委书记林克庆称,广州市计划2023年GDP突破3万亿元,增长6%以上,投资、消费、进出口要实现“三个1万亿”的目标。2022年,广州市GDP总量为2.88万亿元,同比增长1%。


    28日安徽省也召开“新春第一会”,持续深化“一改两为”,全面提升工作效能。规格同样盛大,大会以电视电话会的形式召开,各省辖市及县(市、区)设分会场,从省级一直开到乡镇。在安徽大剧院主会场,约900名党政干部和市场主体代表参会。


    安徽省委书记郑栅洁表示,新春第一会,省委不提新口号,但注入新内涵。会议目的就是树典型、立导向,表彰激励对安徽作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和单位;明态度、强决心,彰显省委持之以恒抓作风的坚强意志;振精神、提效能,推动全省收心归位起步开局。


    同日安徽省还发布了《进一步盘活存量资产扩大有效投资实施方案》,要求对存量规模较大、当前收益较好或增长潜力较大的基础设施项目资产,着力用好金融工具重点盘活。对综合交通枢纽改造、工业企业退城进园等,通过吸引社会资本统筹实施项目改扩建。对长期闲置但具有较大开发利用价值的项目资产,注重引入专业力量有序推进市场化运营。


    浙江省的“新春第一会”聚焦创新。28日浙江省委召开全省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强力推进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大会。浙江省委书记易炼红在会上强调,要加快打造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以更大力度实施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推动以数字经济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新的重大进展。


    多方发力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


    与此同时,上海、江苏、辽宁等地接连发布重磅文件,对今年经济工作再谋划再部署。辽宁省政府1号文件《辽宁省进一步稳经济若干政策举措》(辽政发〔2023〕1号),提出加强企业金融信贷支持、支持企业直接融资、推动消费复苏回暖、积极盘活存量资产等九方面共二十七条举措,推动全省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确保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首战胜利。


    江苏省政府1号文件《关于推动经济运行率先整体好转的若干政策措施》(苏政规〔2023〕1号)于近日发布,42条政策举措聚焦经济运行中的困难问题和薄弱环节,着力打通堵点卡点难点,全力扶持和鼓励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优质增量。


    江苏省发改委党组书记沈剑荣说,我们广泛开展调研,深入了解经济运行中的堵点卡点,特别是市场主体的困难问题和诉求建议,重点聚焦消费市场不振、投资信心不强、外贸订单下降、稳岗扩岗难等问题,以及一些受疫情冲击较大的文化旅游、交通物流、住宿餐饮等行业和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的诉求建议,出台更具针对性的政策措施,用政策“暖流”温暖市场主体。


    着力恢复和提振消费,对于江苏推动经济运行率先整体好转意义重大,也成为上述措施重点提及的内容。江苏省商务厅副厅长周晓阳介绍,供给端重点是加快建设现代商贸流通体系,促进供需良性互动;需求端重点是提升消费促进活动的带动效应,持续释放消费潜力。省级商务发展资金将重点在这两方面予以支持。


    稳外贸方面,江苏将从拓市场、稳经营两方面协同发力,江苏省级商务发展资金将安排7亿元支持外贸稳中提质工作。具体措施包括开展“百展万企拓市场”行动,支持企业参加超过100余场境外线下的重点展会,以及鼓励有条件的地市加大对展品运输、商旅等费用的支持力度等。


    上海市1号文件聚焦优化营商环境。2023年是上海推进营商环境建设的第6年,在此前5版优化营商环境方案的基础上,1月28日上海印发《上海市加强集成创新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沪府办规〔2023〕1号),进一步提升上海营商环境的影响力及综合性优势,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6.0版行动方案在保持与前5个版本相衔接的延续性的同时,加强了营商环境制度创新,注重进一步发挥好浦东、临港新片区、张江、虹桥、一体化示范区等重点区域先行先试作用,同时从政务环境、市场环境、公共服务、监管执法、法治环境等方面出发着力集成创新,切实落实好市场主体感受直接的改革举措,进一步提升市场主体满意度。

    2023-01-30
  • 我国移动物联网连接数占全球70%

    我国移动物联网连接数占全球70%(新数据新看点)


    本报北京1月29日电(记者王政)记者日前从工业和信息化部获悉:我国移动物联网用户规模快速扩大,截至2022年底,连接数达18.45亿户,比2021年底净增4.47亿户,占全球总数的70%。


    网络基础设施更加坚实,多网协同格局初步建立。截至2022年底,移动通信基站总数达1083万个,全年净增87万个。我国已经初步形成窄带物联网(NB—IoT)、4G和5G多网协同发展的格局,网络覆盖能力持续提升。其中,窄带物联网规模全球最大,实现了全国主要城市乡镇以上区域连续覆盖;4G网络实现全国城乡普遍覆盖;5G网络已覆盖全部的县城城区。


    移动物联网连接数快速增长,“物”连接快速超过“人”连接。统计显示,截至2022年底,我国移动网络的终端连接总数已达35.28亿户,其中代表“物”连接数的移动物联网终端用户数较移动电话用户数高1.61亿户,占移动网终端连接数的比重达52.3%。


    应用场景不断丰富,产业链持续完善。我国已形成涵盖芯片、模组、终端、软件、平台和服务等环节的较为完整的移动物联网产业链。窄带物联网已形成水表、气表、烟感、追踪类4个千万级应用,白电、路灯、停车、农业等7个百万级应用。移动物联网终端应用于公共服务、车联网、智慧零售、智慧家居等领域的规模分别达4.96亿、3.75亿、2.5亿和1.92亿户,行业应用正不断向智能制造、智慧农业、智能交通、智能物流以及消费者物联网等领域拓展。


    工信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十四五”时期,将面向重点场景实现移动物联网网络深度覆盖,形成固移融合、宽窄结合的基础网络,加快移动物联网技术与千行百业的协同融合,推动经济发展提质增效、社会服务智能高效、百姓生活方便快捷。

    2023-01-30
  • 2023年春节假期全国共发送旅客约2.26亿人次

    新华社北京1月28日电(记者叶昊鸣、樊曦)记者28日从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春运工作专班了解到,2023年春节假期(1月21日至27日),全国铁路、公路、水路、民航共发送旅客约2.26亿人次。


    具体来看,全国铁路共发送旅客约5017.4万人次,公路共发送旅客约1.62亿人次,水路共发送旅客约486.8万人次,民航共发送旅客约900.6万人次。全国高速公路总流量约3.15亿辆次,其中小客车流量约3.06亿辆次。

    2023-01-29
  • 商场人流翻倍、景区一房难求,商业地产迎来开门红

    放烟花、逛商超、去旅游......当“就地过年”逐渐成为过往、返乡人群大幅增加,各大城市的年味也逐渐回归。2023兔年春节,多个行业及消费场景出现“开门红”。


    “没想到商场这么多人,还以为过年人会少一些。”春节期间,河北人张睿(化名)被老家商场的热闹场景震撼到了。从大年初二到初六,张睿去过的石家庄中心购物区大多人头攒动,买衣服首饰的人络绎不绝、热门餐厅更是需要等待排位。


    多家房企人士也告诉第一财经,春节长假期间,集团旗下购物中心表现普遍喜人,有商场假期客流量明显恢复、相比春节前达到2倍增长;有商场黄金珠宝类品牌销售火热,销售同比增长近200%,国际美妆品牌销售也创全年新高。


    业内认为,疫情影响下,人们对出行安全和便捷性的考量增多,跨区消费的频次和意愿受到影响,更倾向于在居住地消费体验。对区域型购物中心而言,消费需求刚性强且频次很高,刚需消费受疫情影响更小,商业客流恢复就更快。


    购物中心新年开门红


    过去一年,商业地产市场经历了持久的低迷期。


    据克而瑞资管(CAIC)监测数据显示,2022年重点城市除深圳外,购物中心平均空置率持续上行,杭州空置率2.9%为重点关注城市中最低,北京和上海的空置率分别为7%和7.3%,广州和武汉平均空置率最高,分别为9.4%和9.6%。


    新开业商场速度也有所放缓。据CAIC数据显示,2022年购物中心新开业项目及开业率为近期历史低点,截至2022年12月20日,新开业项目仅305个,同比下降44.2%;购物中心新开业率仅34.1%,低于疫情前两年的45.9%和49.1%。


    “这主要受疫情影响,很多项目延后开业,如果这些延后的项目在2023年集中开业,那可能会对商业地产产生较大影响。”上述研究机构表示。


    不过,随着疫情防控措施不断优化、返乡人群规模增长,线下商超消费正出现明显复苏。春节黄金周期间,各地商场迎来消费小高潮,多家房企旗下商业地产品牌显著走暖。


    龙湖集团方面告诉第一财经,春节期间多地天街展开主题活动,客流量恢复明显。其中,龙湖北京长楹天街以“无界光影”为主题,打造户外巨型灯饰,打造新春节日氛围。


    各种品类的消费需求明显上升。期间,上述商场黄金珠宝类品牌销售火热,销售同比增长近200%,国际美妆品牌销售也创全年新高。餐饮方面,团拜年夜饭需求激增。


    同时,北京丽泽天街在春节期间打造了东方美学主题沉浸展,北京房山天街落地以“妙会洛神”为主题的新春场景,项目春节期间销售环比提升149%。


    此外,龙湖重庆北城天街也推出了一系列新年活动,总体客流恢复明显,相比春节前达到2倍增长。青岛胶州天街春节期间开展“妙会·锦鲤嬉春”主题活动,当地政府也给予了消费券补贴,助力消费场景回归。


    作为国内又一主流商业地产品牌,万达广场春节期间客流量也较为可观。据该集团数据,除夕至初六,万达全国480座万达广场客流1.6亿人次,销售收入126.8亿元,其中可比万达广场同比2019年客流增长15%,销售额增长29%。


    春节期间,万达825家影城观影人数1717万,收入11.95亿,其中票房10.4亿元,占全国票房市场份额15.5%,单屏收入是行业平均水平的2倍以上,可比影城同比2019年观影人次持平,收入增长5.8%,票房增长5.7%。


    万达宝贝王乐园全国385家门店,春节期间客流820万人次,收入8500万,可比乐园同比2019年客流恢复至91%,收入恢复至95%,高于全国行业水平。


    克而瑞认为,受疫情持续反复影响,跨省旅游减少,休闲娱乐“本地化”趋势增强,衍生出商业+乐园、商业+剧场、商业+都市农庄、奥莱+N等城市“微度假”式购物中心。对商业而言,强化体验始终是线下消费破局的关键,这是永恒不变的主题。


    房企文旅业态走俏


    除了在商超满足日常消费需求,这个春节假期,旅游过节成为一大趋势。去云南大理、去北方雪原,在朋友圈晒出一张滑雪照成为社交新方式。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春节期间,全国国内旅游出游3.08亿人次,同比增长23.1%,恢复至2019年春节假日同期的88.6%。实现国内旅游收入3758.43亿元,同比增加30.0%,恢复至2019年春节假日同期的73.1%。


    在诺大的文旅市场中,许多知名房企品牌入局较早,从特色小镇、大型文旅城、到室外场景打造,开发商对这股旅游热潮的回归感触颇深。


    万达方面告诉记者,假日期间,万达长白山度假区人流火爆、一房难求,8家酒店收入4200万,同比2019年收入增长52%。丹寨万达小镇春节期间客流28.9万人,同比2019年增长了46%。延安红街春节期间客流38.8万人次,客流比去年大幅增长。


    除了去传统旅游景点度假,冰雪运动火爆了今年春节的“朋友圈”。


    作为较早涉入文旅产业的开发商,融创旗下的文旅城已是冰雪爱好者的热门打卡地。据融创透露,假期融创文旅旗下各业态推出节庆活动,无锡热雪奇迹突破开业以来单日最高接待量,成都融创乐园客流同比增长近两倍,广州融创文旅城全业态客流量同比增长超三成。


    以无锡热雪奇迹(融创雪世界)为例,该乐园是无锡融创文旅城乐园五大业态之一,2019年6月29日开业,是华东地区目前唯一集室内滑雪、娱雪为一体的滑雪场,也是江苏省首个冰雪乐园,覆盖整个江浙沪人群,春节期间突破了开业以来单日最高接待量。


    克而瑞表示,过去三年受疫情影响,国内文旅行业恢复发展缓慢。如今疫情防控政策逐步放开,三年挣扎后的国内旅游总人次、和旅游业总收入正逐渐恢复至7年前水平。对文旅地产企业来说,销售时代已经结束,2023年文旅市场将进入新纪元。新时期,文旅项目想要成功,必须具备文旅特质、优先选址潜力城郊、耐心给足发酵时间。

    2023-01-29
  • 谈谈连花清瘟作为感冒药的优势

    因为近两年疫情的原因,一提到连花清瘟,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对于新冠肺炎的治疗。其实,作为上市18年的中药感冒药,连花清瘟继承了中医2000多年治疗外感病的经验,在感冒、流感等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疗方面同样具有明显的优势。


    表里双解治感冒


    中医认为,感冒、流感是在体内蕴火的基础上感受外邪引发的。生活中,如果我们嗜食辛辣油腻或疲劳过度,都有可能在体内积蓄内火,出现嗓子疼、口腔溃疡、牙龈肿痛等“上火”症状,这时如果着凉就很容易患上感冒或流感。所谓着凉,其实是“外邪”对人体的侵袭,那中药治疗就需要通过发汗解表祛除这一外邪,一般应用的药物有麻黄、薄荷等等。对于积蓄在人体内的毒火,中医一般会应用大黄、竹叶等通便或利小便药物,让毒邪从大小便排出。治疗感冒或流感既能解表邪,又能清里热,称为表里双解。


    在中医络病理论指导下研发的专利中药连花清瘟就是这样一个药。连花清瘟组方中应用薄荷、麻黄,发汗透表,使病邪从汗而散,贯众、板蓝根、连翘、银花清热解毒,石膏清泄肺热,为清热重剂,与大黄组合,能使体内蕴积的热毒从大便清出。因此,该药治疗感冒、流感,可收到“卫气同治,表里双解”之功。


    退烧之后不反弹


    许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感冒流感服用西药后,虽然可以很快出汗退烧,但第二天体温又升高了,这是因为多数西药的退热成分都是对乙酰氨基酚,它是通过抑制人体体温中枢发挥退烧作用的,不能肃清体内存在的毒火,所以也不能从根本上退烧降热。


    连花清瘟组方融合了《伤寒论》中宣肺泄热、止咳平喘的麻杏石甘汤,《温病条辨》中清瘟解毒、辛凉宣肺的银翘散以及清泄肺热的大黄,辛凉宣肺与泄热,可以解决患者持续发热的问题,还能清肺止咳平喘,改善患者咳嗽不止、呼吸喘促等症状。特别是对大黄的应用,更是清火的重剂,可以使体内蕴积的火毒从大便排出。所以说,连花清瘟清泻人体内火的途径是“双管齐下”,疗效自然不言而喻。


    发烧的内在基础消失了,体温自然会下降,并且不会反弹,嗓子疼、周身酸痛等内火症状也会随之痊愈。








    调节免疫好处多


    《黄帝内经》中明确指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意思是说只要体内存在旺盛的“正气”,邪气(各种致病因素)就不容易侵犯;这里的“正气”即人体的免疫机能,主要指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抗邪能力以及康复能力。贪凉、饮冷、酗酒、熬夜等不良的生活习惯,会造成机体免疫力下降,病毒细菌趁虚而入,从而引发感冒、流感。治疗过程中也很容易出现迁延难好、反复发作的情况,同时极易继发支气管炎、肺炎、心肌炎等严重并发症。


    连花清瘟在传承历代医家治疗外感温病用药精华的同时,还在组方中运用藿香芳香化湿、避秽化浊,以改善食欲不振、湿困脾胃的状况;创新性加入的红景天,可以提高人体抗疲劳、耐缺氧能力,同时具有增强免疫作用,可提高机体的抗病康复能力。患者体质得到增强,抗病康复能力提高了,病程也会缩短,康复较快,不会引发并发症。


    总之,连花清瘟的药物组成涵盖了辛凉透表、宣肺泄热、止咳平喘、清热解毒等药物,现代药理研究发现,这些药物组合具有良好的退热、止咳、抗炎、抗病毒作用。也就是说它发挥作用不像西药是单一功能,而是具备多重药效,发挥治疗作用具有多个靶点的特性。在感冒、流感高发季,目前依然还有散发病例及国外新冠疫情输入的风险,连花清瘟作为常备感冒药还是合适的。

    -0001-11-30

  • 首 页  上一页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