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务部:前三季度中国企业承接服务外包合同额同比增长12.9%

    中新网10月26日电商务部10月26日消息,2022年前三季度,中国企业承接服务外包合同额13794亿元人民币(币种下同),执行额947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2.9%和12.6%。其中,承接离岸服务外包合同额7824亿元,执行额550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2.6%和9.7%。以美元计算,前三季度承接服务外包合同额2124亿美元,执行额1456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5.8%和15.3%。其中承接离岸服务外包合同额1207亿美元,执行额847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5.2%和12.3%。(中新财经)

    2022-10-27
  • 中国信通院:1-8月国内市场手机总体出货量累计1.75亿部

    中新网10月26日电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数据显示,2022年8月,国内市场手机出货量1897.9万部,同比下降21.9%,其中,5G手机1426.8万部,同比下降19.3%,占同期手机出货量的75.2%。


    2022年1-8月,国内市场手机总体出货量累计1.75亿部,同比下降22.9%,其中,5G手机出货量1.38亿部,同比下降17.9%,占同期手机出货量的78.9%。(中新财经)





    图自中国信通院微信公号

    2022-10-27
  • 促进重大项目落地 增强经济发展动力——深化投资领域“放管服”改革经验综述

    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是稳住经济大盘的内在要求,是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各地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全方位深化投资领域“放管服”改革,依法依规推进重大项目加快建设,努力释放更多改革红利,增强经济发展动力和企业获得感。


    审批“瘦身”,打造投资建设“高速通道”


    精简审批事项、下放审批权限、优化审批管理方式……广东省持续深化投资领域“放管服”改革,以重大项目审批提质增效为抓手,力促重大项目尽快开工建设,积极扩大有效投资。


    1个工作日内取得用地审批、用地规划许可、红线图、不动产权证等文件,6个月完成厂房封顶,14个月实现投产——2021年,宁德时代在广东省肇庆市投资120亿元的瑞庆时代动力及储能电池项目实现“先建后验、直接落地”。


    宁德时代项目建设提档加速,是广东省探索项目审批承诺制改革成效的一个缩影。广东省运用“承诺函”容缺受理项目审批要件,要求承诺限期补齐后即可办理,优化审批时序,推动审批事项协同加快办理。


    急企业之所急,解企业之所需。在深圳市,社会投资领域率先推出企业投资项目备案、核准延期“秒报秒批一体化”智慧应用,从事项申报至审查审批结果自动生成仅需6秒。


    为加快推进项目建设,今年5月广东省成立重大项目并联审批工作专班,通过集中联合办公、并联审批,限期解决“堵点”问题。广东省还修订了关于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的实施办法,规定备案机关在项目单位提交备案信息后24小时内,及时告知项目单位予以补正或纠正,逾期未告知的视为备案完成。


    办法修订出台后,今年1至8月广东省企业备案项目数量和新开工入库项目计划总投资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24%和20%。


    目前,广东省加大对地级市放权力度,新增核准项目28项,涉及用地用林用海审批审核事项41项,并将污染防治技术成熟、管理要求完善、环境风险可控的项目环评审批权限全部下放,方便企业和群众办事。


    即接即办,加大重大项目建设要素保障


    打通梗阻、畅通循环,“放管服”改革是激发企业活力的利器。江苏省聚焦重大项目全过程、产业发展全链条,强化部门协作和上下联动,努力实现重大项目早落地、早开工、早建设、早达效。


    在泰州市,重大项目审批跟踪督办系统对全市所有在批重大项目实施入库管理,15个主要审批节点责任部门、审批流程、结果信息全程公开,系统对超期审批事项、30天无进展项目发起自动预警,全市重大项目审批总周期从原先189天压缩至98天。


    时间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江苏省推行“纳入即保供”“拿地即开工”“交地即发证”“竣工即交付”,为重大项目建设提供全方位要素保障。


    今年5月,投资超5亿元的思榕科技工业园投资发展(苏州)有限公司通过昆山市重大项目“一网通办服务平台”申报建筑面积超9万平方米的工业园厂房项目,实现项目开工“五证齐发”。国庆节前后,南通市优睿半导体项目、海四达储能科技锂电池一期项目等4个超亿元级科创重大项目密集完成“五证”办理,实现“拿地即开工”。


    据介绍,江苏省对省级以上开发园区符合产业条件、完成区域评估且具备施工许可必备条件的重大项目,落实强化项目前期策划生成和项目储备制度,确定项目开工前所需具备的建设条件和管控要求,形成建设条件清单,统一交付建设单位。


    截至目前,江苏省“拿地即开工”项目超过600个,从土地挂牌出让到签订出让合同平均35个工作日,从土地挂牌出让结束到完成开工前各项审批办证的时间,普遍在5个工作日以内。


    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提高审批服务效率,企业就能多用时间跑市场、少费工夫跑审批。截至今年8月底,江苏省重大项目开工率达86.1%,同比提高7.8个百分点;完成投资率79.5%,快于序时进度12.8个百分点。


    数据共享,数字化改革激发投资活力


    创新打造“有效投资e本账”投资综合管理应用,实行跨部门跨层级的数据共享、流程再造和业务协同……浙江省发挥数字化改革先行优势,实现投资项目审批“极简无感”、服务监管“精准高效”,企业获得感强烈。


    用“数据跑路”代替“企业跑腿”。杭州市重塑工业项目审批服务流程,凡政府部门产生的数据一律不需要企业填报或上传,核心事项的申报材料由111件精简为28件,项目备案填写字段数量减少90%以上。


    项目落地见效,关键在于要素的精准匹配和有力保障。台州市黄岩区爱玛电动车产业园项目通过智慧选址、在线督办征地拆迁和用地审批进度,100天内完成从项目招引到土地出让的流程,比原计划提前近1年。


    “融项通”数字化应用平台致力于提升项目和金融机构的对接效率。在审批项目的同时,通过系统同步将有融资需求的项目信息脱敏后分发到银行,银行主动对接项目,双向共享项目审批、建设时序、资金需求、信贷政策等信息。功能上线不到80天,成功促成77个项目签约授信,累计授信314.79亿元。


    以算力换人力,浙江省还创设了“重大项目推进”应用场景,集成空间地理、卫星遥感、现场视频、用工用电等多维数据,实现对项目进度的精准管理和智能预警。截至今年9月底,浙江省924个重大项目完成投资10596亿元,投资完成率达89.7%。


    据了解,浙江省将持续深化投资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探索实施企业投资项目备案和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联合办理,推动企业从备案完成到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申领的平均间隔时间从53天缩减至1天。


    优化流程,刷新项目落地“加速度”


    怎样优化项目建设审批流程,破解审批环节多、流程繁、门槛高等难题?山东省采取联审联办、分段办理等措施,对重点项目开工建设所需立项、用地、规划、环评、能评、施工许可等前期手续,简化办理流程,最大程度缩短办理时限。


    在土地划拨出让期间,山东省通过提前介入、容缺审查、告知承诺、并联审批等方式,推行建设项目“一件事”主题服务,为企业提供审批“集成套餐”,大幅压减项目从拿地到开工时间。


    8月19日,总投资7.5亿元的山东临工重机新能源矿山成套设备数字化工厂项目同日取得不动产权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济宁市将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核发等11个审批事项合并办理,变“开工那些事”为“开工一件事”。


    项目审批“网上办”,实现审批“零跑腿”。山东省建立施工图信息管理系统,将消防、人防、技防和水电气暖信等技术审查并入联合施工图审查,审查时限由15个工作日压缩至10个工作日以内。


    济南市推行全过程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应用、建设工程档案在线移交,实现工程建设项目全流程“数字化”审批。烟台市开发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一手通”App,同类型材料实现系统内部流转,项目审批材料压减60%以上、时限压缩三分之一以上。


    项目审批“承诺办”,实现办事“零耗时”。山东省根据企业信用等级,对缴纳保证金、基础设施配套费等环节实行告知承诺,限期补办相关手续,有效压缩项目审批时限。


    据了解,下一步,山东省将全力抓好2300个省级重点项目建设,确保全年完成投资8500亿元以上,并会同相关行业部门遴选一批能在四季度开工或亟须办理前期手续的大项目、好项目,加快各项前期工作办理,推动项目早落地早开工。同时,周密做好项目谋划储备,启动2023年重点项目研究储备工作。

    2022-10-26
  • 横琴出台措施支持金融企业落户

    新华社广州10月25日电(记者魏蒙)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25日印发《促进金融产业发展扶持办法》,旨在鼓励优质金融类企业在横琴集聚创新发展,引导金融企业实质性运营,深化琴澳金融合作。办法将于11月7日正式生效。


    据介绍,这是该区揭牌以来的首个综合性金融扶持政策,其政策适用对象包含了持牌金融机构、地方金融组织、私募投资基金以及经认定的其他类金融机构等金融业态。


    为多维度鼓励琴澳开展金融合作,该扶持办法还规定,符合条件的澳门金融企业,可按相关扶持标准的1.2倍执行,如落户扶持最高可获6000万元。同时,为搭建琴澳两地金融人才交流平台,对与澳门同业共同举办论坛、专题培训等金融人才交流活动的该区金融机构、金融行业协会、金融类社会组织等,给予每场最高10万元扶持资金。

    2022-10-26
  • 未来职业教育新前景:引导毕业生从“找工作”到“谋职业”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推动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对职业院校学生来说,正面临着从“找工作”到“谋职业”的难题,亟待弥补“后劲不足”的缺憾。


    如何破解难题?最近,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陈鹏“盯”上了刚刚发布的《职业教育专业简介》。“职教专业的调整和完善值得研究,有很多有价值的信息,比如说其中提到的‘职业面向’。”


    据了解,新版《职业教育专业简介》(下称《简介》),覆盖19个专业大类、97个专业类的1349个专业。其中,最显著的变化,便是原“就业面向”调整为“职业面向”,更加明确本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群或技术领域。





    2021年6月7日,浙江省湖州市清泉职业高中学生在考试前喊出“必胜”口号,信心满满。谭云俸摄/光明图片


    调整:解决专业供给和产业需求之间的矛盾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信号。此举超越了以往就业导向的培养定位,淡化了学生就业的功利性,进一步凸显了职业教育的类型定位,回归了职业的本质诉求。”陈鹏表示,无论是升学还是就业,职业教育都应以职业需要为面向,结合职业分类、职业标准、职业发展需求设置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实践环节等教育教学全过程,引导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


    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与继续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赵晶晶看来,旧版专业目录已不能很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也不能很好解决发展中遇到的新问题。她说:“旧版专业目录无法做到与产业发展快速同步。当前,科技创新层出不穷,新兴产业迭代迅速,稳定性的专业供给和动态性的产业需求之间,逐渐产生了不易调和的矛盾。”


    陈鹏赞同这一说法。他认为,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引领下的数字化经济,影响着各行业、各职业、各岗位,旧版《职业教育专业简介》尚未能及时迎合教育大数据、绿色经济、数字经济等的发展需要,有必要进行系统化升级和数字化改造。


    “同时,旧版简介‘职业导向性’不明显。”陈鹏认为,旧版简介,还是“就业导向”市场背景下的产物,无论是高职还是中职,长期以来都被赋予“就业导向”的教育,以适应就业市场而不是职业岗位需要为基本指向,不利于职业教育培养适岗、爱岗的专业型人才。


    职业教育发展需要更加稳定和高质量的就业。赵晶晶指出,从国际经验看,青年就业问题核心不是市场的承载能力,而是实体经济发展与教育体系之间能否形成有力支撑。“这就要求,职业教育专业设置要有顺应产业转型升级和周期调整的基本能力,实现职教毕业生从‘能就业’到‘就好业’的转变。”


    “就业解决温饱问题,职业成就美好人生。这意味着,职校毕业生开始从谋生转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陈鹏认为。


    改变:倒逼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化建设与实践


    从“找工作”到“谋职业”,将会改变什么?


    “在明晰本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群或技术领域的基础上,可以更大程度规避产业发展不确定性带来的挑战,以‘职业面向’的灵活性和准确性特征,应对技术、政策、环境等偶然因素对就业稳定性的强力冲击。”赵晶晶强调。


    陈鹏则认为,调整后的专业将更加关注职业岗位需求,引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一系列变革,以典型工作任务的模块化能力诉求建构“培养目标”和“主要专业能力”,进而倒逼专业核心课程与实习实训环节的模块化建设与实践,并指向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认定,强化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实现职业教育教学全过程与产业、职业、岗位的深度匹配与衔接。


    “专业是连接职业教育和经济发展的核心变量。”赵晶晶表示,“职业面向”的专业调整,一方面更加有利于人力资源的深度开发,强调职业属性和专门技能,能够更好、更直接地适应产业发展新变化,有效拓宽职业发展空间和发展渠道。另一方面,数字技术有广阔的服务空间,可以更加准确开展劳动力需求预测和超前规划,实现职业和专业有效对接、及时调整。


    据介绍,新版《简介》立足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更新了课程体系,增列了实习场景、接续专业、职业类证书等,有利于提高职业教育专业适配产业升级的响应速度,为学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提供遵循、为学生报考职业院校及继续深造提供指导、为校企合作提供依据、为用人单位录用毕业生提供参考。


    落实:尽快出台职业教育国家专业教学标准


    顶层设计已出,关键看落实。


    “合理的专业设置调整和优化之后,还需要在制度建设等方面做出调整,形成合力,以更加完善的政策体系作支撑。”赵晶晶表示,职业教育面对的是动态、多层次的复杂经济体,仅凭教育部门一家之力很难准确把握产业发展的“脉搏”,更无法实现专业、职业和产业的准确对接,须在明确各方权责的基础上,形成政产学有效沟通和多元协商机制。


    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总督学池云霞指出,从国家层面来说,要尽快出台职业教育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实训条件建设标准、岗位实习标准等,使国家职业教育标准体系更加完善。从省级层面来说,要结合区域经济特点和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需要,加快本省职业教育教学标准建设。从学校层面来说,要处理好《简介》的统一性与学校办学特色的关系,《简介》只是为专业指出了共性、划定了底线,特色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主导因素,学校要在满足基本条件的基础上,在实践中特色发展。以职业本科大学为例,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应是以新版《简介》为指引,全面修订职业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更加科学地探索职业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要建立健全以‘职业导向’为核心理念的专业认证标准体系。”陈鹏表示,处于探索阶段的职业教育专业认证体系,应在积极借鉴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师范类专业认证经验的基础上,强化职业导向,依据行业岗位典型职业任务需要提取职业能力清单,形成毕业要求,凝练培养目标,进而优化核心课程体系建设,持续改进人才培养全过程,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2022-10-25
  • 从新版《职业教育专业简介》看职教高质量发展

    《职业教育专业简介》(下称《简介》)是介绍专业基本信息与人才培养核心要素的标准文本,是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21年,教育部发布新版职业教育专业目录,覆盖19个专业大类、97个专业类的1349个专业,专业总体调整幅度超过60%,迫切需要根据新版专业目录,通过专业简介的形式对专业内涵进行全面、系统、权威的阐释。日前发布的新版《简介》,一个显著变化是,将原“就业面向”调整为“职业面向”,更加明确每个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群或技术领域,旨在让内行说得清、外行看得懂,增强职业教育的竞争力、吸引力、辨识度、认可度,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实现从“能就业”“好就业”到“就好业”的转变。


    一是有利于增强职业教育的类型化特色。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紧密、最直接、最广泛,对促进就业创业、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增进人民福祉具有重要意义。职业教育联结产业与就业,因产业而兴,须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双向赋能;因就业而生,要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就业导向一直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劳动者知识技能乃至意愿与产业发展需要的匹配度是充分就业的重要因素。新版《简介》将原“就业面向”调整为“职业面向”,侧重于对实践技能及职业中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是教育落实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体现,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体现,是对学生终身发展负责的体现。就业为民生之本,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与前提。实现社会的充分就业,提高人力资源运营效率,是实现就业与经济社会良性互动的必然选择。稳定和扩大就业是社会发展的驱动力,也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职业是对一类性质相近的工作的总称,通常指个人服务社会并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一种职业一般包括行业和职能两个维度,是具体而实际的。2022年的国家职业分类大典与2015年版大典相比,净增了158个新职业,总职业数达到1639个,为新职业群体搭建起更加通畅的职业发展通道,为职业教育调整专业提供了依据,为学习者选择专业提供了参考。当前,职校毕业生就业率虽高达90%以上,但存在就业后流动性大、职业结构性缺员矛盾突出等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专业与就业信息不够精准、对称而造成的。新的职业教育发展顶层设计,要求适应新技术和产业变革需要,深度对接职业岗位场景,突出职业岗位能力培养,有助于增强职业指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学用一致率。


    二是有利于彰显职业教育的辨识度。新版《简介》立足强化职业教育类型特色,增强职业教育的办学吸引力,提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知水平,对中等职业教育358个专业、高等职业教育专科744个专业、高等职业教育本科247个专业逐一进行了简介。从内容上看,新版《简介》将原“职业能力要求”和“主要职业能力”调整为“主要专业能力要求”,按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群或技术领域)需求,突出强调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出的主要专业能力要求;将原“专业教学主要内容”和“核心课程与实习实训”调整为“主要专业课程与实习实训”,具体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实习实训环节,专业课程体系更加完整,对各学校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更强,也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留出了合理空间;将原“职业资格证书举例”调整为“职业类证书举例”,按照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等进行列举,更加符合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的要求,有利于推进职业教育岗课赛证综合育人,体现了中职、高职专科、高职本科的人才培养定位区别与关联,彰显了与普通教育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区别与关联,更新了课程体系,拓展了能力要求,增列了实习场景、接续专业、职业类证书等,有利于提高职业教育专业适配产业升级的响应速度,为学校制订适宜的人才培养方案提供遵循、为学生报考职业院校及继续深造提供指导、为校企合作提供依据、为用人单位录用毕业生提供参考。


    三是做好后续工作。在教育部统筹下,来自4600余家单位的11600余名行业企业、院校、行会学会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参与其中,共同研制新版《简介》和专业教学标准,将中职、专科、本科专业简介框架统一调整为9项内容:专业代码、专业名称、基本修业年限、职业面向、培养目标定位、主要专业能力要求、主要专业课程与实习实训、职业类证书举例、接续专业举例。其中,与原中职专业简介相比,职业面向、培养目标定位、主要专业能力要求、主要专业课程与实习实训、职业类证书举例5项内容进行了调整优化;与原高职专科专业简介相比,职业面向、主要专业能力要求、主要专业课程与实习实训、职业类证书举例4项内容进行了调整优化。着力体现全局性,呈现人才培养概貌;聚焦适应性,优化职业教育类型特征;注重前瞻性,提升未来职业能力;发挥整体性,促进贯通融通培养;保持简明性,展示职业教育良好形象。


    专业建设是个系统工程,下一步,国家将组织力量依据专业目录和简介,修订完善专业教学、岗位实习、实训教学条件等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并根据修订后的《职业分类大典》等,对接经济社会发展形势需要,进行动态更新,开展专题培训,宣传贯彻国家教学标准体系,推动教师教材教法改革,提升职业教育办学质量。各职业院校要组织学习研究专业简介,结合实际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专业定位,更新课程体系,加强科学文化与专业知识教育,组织好实习实训,通过课程教材建设、教师研修、集体备课、展示典型人才培养方案和教案等方式,深入推动教育教学改革。

    2022-10-25
  • 这届年轻人找工作,绞尽脑汁讨好AI

    中新经纬10月22日电(常涛)“你能想象这个画面吗?录视频录到一半,我居然笑场了……”说起前几日自己第一次参加AI面试的经历,在北京上大学的王爽(化名)有些哭笑不得。“在随后的录制中,我又接连碰到了黑屏、广告弹窗等意外情况,搞得我特别紧张,最后匆匆点了提交按钮。”


    受疫情、企业数字化升级等因素影响,AI面试在近两年得到了广泛应用,越来越多企业将其作为初筛应聘者的手段之一。不过,在这个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争议:AI面试是否真的高效、公平?企业是否应该依赖AI面试?


    当然,作为一个新鲜事物,更多压力给到了求职者,如何讨好AI成为如今求职者群体中讨论最热闹的话题之一。


    “比真人面试还紧张”


    王爽参加的是河南某股份制城商行的秋招AI面试,一共四道题,每道题有30秒的思考时间以及2分钟的作答时间。据王爽向中新经纬介绍,AI面试题目类型以即兴表达题目为主,比如在过去学习、实习经历中,最考验耐心的事是哪件?你是如何做的?内心感受是什么?


    王爽要做的是对着屏幕回答这些问题,不过,她并不担心自己能不能回答上来这些问题,因为在此之前,她已经通过各种渠道整里出了一份AI面试题库。“AI面试问的都是半开放的问题,网上已经总结出了详细的答案,有经验的同学告诉我,绝大多数AI面试的题目都是原题。”


    实际情况亦是如此。四道题目,王爽提前都准备到了,但她并未因此而感到轻松。


    “对着屏幕超级紧张,比真人面试还紧张,整个过程,我没办法固定自己的目光,也没办法不说语气词、口头语,更是不停有摸脸等小动作。总之整个过程很难受,不像面试,像演独角戏。”面试结束后,王爽被有经验的同学告知,面试过程中的小动作、眼神闪躲、结巴等,都极有可能被AI认定为紧张。但在准备阶段,王爽并没有认真练习这一点。


    进行人生中第一次AI面试前,在上海读大学的星星(化名)已经整理好了一份如何讨好AI的攻略。与王爽准备的侧重点不同,星星的攻略里“满是技巧和狠活”。“我们学校的职业规划课程中讲到过AI面试,其实它考察的不是知识储,甚至不是临场发挥、反应能力,还是考察表现能力,比如形象、逻辑、肢体动作。”星星说,“题库是要认真看,但讨好AI的技巧更重要。”


    星星第一次参加的是某上市药企的AI面试,面试开始前,她用半小时时间认真准备了妆发,然而面试第一题就把她打了个措手不及。“第一题我就没有准备到,当时就有点慌。整个过程体验下来,感觉还是自己想简单了,那些讨好的技巧都忘到了脑后,后半程不知道自己在说啥,没有表达可言。”第一次参加AI面试的经历,对星星来说并不美好。


    这代表了相当一部分应聘者参加AI面试的感受。有网友表示,“AI面试毫无面试体验感,没有一点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感觉,无情对着机器絮絮叨叨。”“晚上结结巴巴做了两个AI面试,掉了6根秀发。”


    不过,也有一部分应聘者认为,AI面试对社恐人士很友好,因为不用面对真人。


    “魔法可以打败魔法吗?”


    一直在认真准备技巧,却连“挂”三场AI面试后,星星开始反复回忆面试细节,“是不是笑太少了?是不是坐得不够端正?但我一想到AI会看我笑不笑,我就会笑。”此外,她也陷入了疑惑,“AI可以被讨好吗?用魔法可以打败魔法吗?”


    尽管有所怀疑,但星星依然坚持在社交平台上寻找讨好AI的“秘笈”,比如AI善于捕捉微表情,最好在摄像头旁边贴个红点,回答问题时逻辑词可以全部省略,因为AI不会识别……“我哪知道AI喜欢什么微表情,这不就是不让人好好说话吗?”星星不理解。


    AI面试神秘吗?与智能驾驶分级方法类似,AI面试可分为L0至L5六个级别,分别为视频转录、基础面试辅助、深度面试辅助、高度面试辅助、有条件自动面试、完全自动面试。


    有长期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经验的北京中银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杨保全告诉中新经纬记者,目前应用较多的是L4级别即有条件的自动面试。这个级别的AI面试是利用算法,结合应聘者的回答语义以及表情、情绪等维度,对应聘者进行综合评估。


    目前,国内也有不少公司推出了AI面试产品。智联招聘的“AI易面”模拟真实面试场景,结合视频分析技术、语音分析技术、语义理解技术、人脸特征识别技术、测量技术等,对候选人的岗位素质进行全面分析评估,最终对候选人人才画像进行解析。国内该垂直领域的服务商还有滴孚科技、e成科技、魔镜、近屿智能等。


    智联招聘测评研究院执行院长田娟娟向中新经纬介绍,目前AI面试主要考察应聘者硬技能、软技能、性格、动机四大模块的岗位素质。


    其中,硬技能指的是外显的且较难改变的因素,比如普通话、形象外貌、动手能力等;软技能指的是内在且不易观察的能力,比如沟通能力、学习能力、抗压能力等;性格指的是影响行为表现的人格特征,比如世故性、坚韧性、宜人性等;动机指的是行为背后的内在驱动力,比如对金钱的渴望、人际驱动、职业认同等。


    “AI面试靠谱吗?”


    值得注意到的是,目前并不是所有的岗位都适合使用AI面试。据田娟娟介绍,其产品主要应用的岗位有基础通用岗、银行柜员、电话销售、客服、网约配送员、司机、流水线操作工等。


    此外,AI面试结果也并非最终招聘结果。一位互联网大厂人力资源告诉中新经纬,AI面试只是一个初筛,适用于有大量初筛需求的公司,这些公司收到的简历特别多,初筛效率对招聘进程影响比较大。面试官可后期再与应聘者进行深度交流,做出最后的录用决策。


    不过,对于应聘者来说,他们更关心的是,如此难以令人捉摸的AI面试,靠谱吗?企业是否应该依赖AI面试?


    田娟娟分析,求职面试终究是人与人直接的互动,机器的支持,更多是提供一些参考,最终的评估还需要人来判断。当下AI面试类产品,主要是解决一些可以通过技术快速处理的前期场景需要,更多是作为传统面试的补充,还不能替代人。在人力资源领域,AI更多是赋能的作用。


    杨保全认为,若想将AI面试结果作为企业招聘人才的依据,最重要的是公平客观地综合分析每一位面试者的情况,在这样的原则下,AI面试给出的结果才是符合企业要求的。


    而对于应聘者,杨保全则建议,不要把AI面试想象的那么浮躁。求职者做AI面试前,首先要做好面试题目的准备和练习。AI面试的题目一般来说是企业结构面中的常考题目,比如为什么选择我们公司,为什么选择该岗位,未来的规划是什么。应聘者回答时应尽量语调平稳,注意身体动作和眼神,像摸鼻子、摸头发等很可能被AI判定为紧张,回答的问题尽量避免空话,避免AI检测不到有用的信息,平时可以多录制几次,慢慢适应。(中新经纬APP)

    2022-10-24
  • 各地重点工业项目积蓄发展动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据统计,今年前8月,我国工业投资同比增长10.5%。当前,传统产业加速提质升级,新兴产业持续茁壮成长,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


    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各地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推进一大批重点工业项目建设,不断形成实物工作量,壮大实体经济。让我们跟随记者的脚步,来到山西太原、江西南昌、山东青岛、四川绵阳等地,看当地如何抓住时间窗口推进重点工业项目建设,加快构建市场竞争力强、可持续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编者


    山西太原——


    综改示范区内重大项目按节点推进


    秋日晴空下,一排排钢柱林立,吊装、焊接、搭建……来到山西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潇河新兴产业园区,走进太原重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智能高端液压挖掘机产业项目建设现场,机械的轰隆声里,数十名工人分布在工地各个点位上忙碌。随着吊臂起降,挖掘机和吊装机协同作业,配合紧密。“外围钢结构主体建筑月底前即将完成,接下来就是安装管线窗户、楼体亮化等工序,预计年底可以完成。”太重集团副总经理史智杰信心满满。


    旁边的智能高端装备产业园区则“更进一步”。“目前我们已经完成设备调试,主机板块已经投产,热加工板块预计明年3月可投入运营。”史智杰说。在现代化的钢结构厂房车间里,一台台崭新的设备如期安装调试,工人们正在为试生产做最后的冲刺。值得一提的是,智能加工配送中心已经在进行试生产。车间内,机械臂上下飞舞,智能是这里的特色。“这是一座无人厂房,负责给主板车间提供钢板原料,从切割到分拣,再到打磨,全部由程序调动机械完成。”史智杰介绍。


    连日来,潇河新兴产业园区的重点工程建设现场一派繁忙。太重集团的3个建设园区内,各个工序岗位上的4000多名建设者干劲十足,抢进度、保质量,确保项目按工期节点顺利推进。


    为确保项目推进,山西综改示范区不断强化服务,经前期多次协调对接及紧张施工,潇河新兴产业园区服务中心于10月5日完成了太重项目涉及的全部电力、燃气管线迁改施工。


    江西南昌——


    锂电铜箔生产项目助推产业发展


    10月20日下午,在江西省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江西华创新材有限公司10万吨锂电铜箔生产项目施工现场,运输车辆往来穿梭,工人正在抓紧施工。项目总占地面积为750亩,其中,两栋厂房已完成主体结构施工,一组工人正在拆除脚手架,另一组在进行外墙粉刷。施工人员田化章说:“厂房内部在进行装修和设备入场安装调试,预计一周内就能完工。”


    “这是项目第一期,园区中部第二期的两栋厂房,目前正在进行地基施工。”江西华创相关负责人邓亚威说,“项目预计2023年4月开始试投产,2024年3月全部达产,届时每年可实现10万吨锂电铜箔的产能,预计实现营业收入100亿元,新增社会就业约3000人。”


    江西华创是华创新材有限公司在全国设立的7个生产基地之一,产品主要用于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数码与储能电池领域。华创新材副总经理操声跃介绍,该项目全部达产后,将缓解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铜箔紧缺的问题。除了产能的扩大,项目还将有力助推当地锂电铜箔研发能力的不断提升,持续提高高性能电子铜箔生产工艺水平,增强产品市场核心竞争力。


    服务这一重点项目,南昌经开区专事专办,在一系列标准审核方面为企业开辟了“绿色通道”。从初次接洽,到一期项目主体结构完工,仅用了7个月时间。“对正在积极发展新能源产业的南昌而言,江西华创的落户有利于强链补链延链,助推产业的全面发展。”南昌经开区经济贸易发展局副局长陈宇说。


    山东青岛——


    大型海上风电项目延伸产业链条


    轴承电磁加热、电气系统预装、模拟风场环境下运行参数检测……这几天,位于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田横岛省级旅游度假区的风电传动链加工项目现场热火朝天。一期风电传动链项目的工人加紧组装整机,二期大型海上风电项目加快主体封顶,风电装备制造加速扩能。


    今年3月,通裕重工大型海上风电产品配套能力提升项目正式开工,项目投资6.67亿元,占地面积约110亩。项目全面投产后,可年产大型海上风电机组核心结构件360套、机组装备机加工件450套,年增加产值6.5亿元,形成一条海上风电结构件等核心装备制造生产线,建成海上风电产业区,推动即墨海上风电产业链条不断延伸。


    “海上风电是优质的新能源资源之一,相关产业将迎来发展。”项目负责人于建芳介绍,“与去年同期相比,当前公司的风电机组设备出口迎来大幅增长,大家都在马不停蹄赶工。”


    与陆上风电设备相比,海上风电设备体形更加庞大,运输难度很大,而青岛独特的海运优势可使运输成本大幅下降。青岛市即墨区与风电主轴类产品供应商通裕重工一拍即合,2019年建成临港生产基地。通裕重工风电装配车间负责人张海勇介绍:“基地可年产传动链设备500台套以上,2021年实现产值6亿元,外贸进出口5.5亿元。目前订单充足,今年前三季度已完成去年全年的订单产值。”


    四川绵阳——


    “保姆式”服务助力显示模组项目进展超季度目标


    10月21日,走进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临港经济发展区,在总投资50亿元的绵阳惠科显示模组项目建设现场,主体厂房已拔地而起。厂房外,施工人员忙着装修收尾;厂房内,对设备的安装调试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整个工程预计今年年底建成投产。


    “为了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加快工期,我们划分了12个分区,精心策划,实行人员两班倒轮流施工作业,建设最高峰时,约3000人同时施工。”绵阳惠科模组项目工程建设处处长李彦青说,现在更是开足马力,加紧施工,整个项目已完成95%,超过了季度目标。


    项目建设加速的背后,离不开绵阳市、涪城区相关部门细致入微的服务。涪城区经济合作局项目服务专员王宇说:“项目签约后,项目指挥部迅速成立,实行‘一专班一专员’机制,为项目提供‘保姆式’服务。截至目前,已对接企业100余次,帮助解决了一系列问题。”


    绵阳惠科模组项目是绵阳惠科显示器项目产业链下游的重要配套项目,主要建设50条以上全自动化液晶面板后端加工生产线,项目满产后预计实现年产值约150亿元。(人民日报)

    2022-10-24
  • 就业局势总体稳定 十四亿多人口大国实现比较充分就业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同时指出,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出发,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按照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的思路,补齐民生短板,注重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分、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这十年,我国就业局势保持总体稳定,在14亿多人口的大国实现了比较充分的就业。


    这十年,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入快车道,建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世界上规模最大、功能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


    “各地区、各部门坚决抓好贯彻落实,推动我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取得历史性重大成就,有效改善了人民生活,为经济平稳运行、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了有力支撑,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了有利条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李忠说。


    就业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


    二十大报告提出,统筹城乡就业政策体系,破除妨碍劳动力、人才流动的体制和政策弊端,消除影响平等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和就业歧视,使人人都有通过勤奋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


    就业关系到千家万户。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就业工作,明确把就业摆在“六稳”“六保”之首,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推动就业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我国就业优先战略深入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不断丰富发展,就业优先导向显著增强。


    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我国就业局势长期保持总体稳定,成为民生改善、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坚实支撑。


    十年来,城镇新增就业年均超过1300万人,十年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3亿人,调查失业率总体低于预期控制目标;城乡就业格局发生历史性改变,2021年城镇就业人员占比达到62.7%,比2012年提高了13.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成为就业最大“容纳器”,从业人员占比从2012年的36%提升到2021年的48%,三次产业“倒金字塔型”的就业结构逐步形成。


    十年来,就业质量稳步提升。工资水平不断提高,2021年城镇单位人员工资较2012年翻了一倍,社会保险覆盖范围继续扩大,灵活就业人员权益保障不断完善。


    十年来,重点群体就业平稳。十年来,8000多万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水平保持稳定,农民工总量增至2.9亿人,脱贫劳动力务工规模保持在3000万人以上。


    十年来,支持体系日益健全。创新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并置于宏观层面,减负稳岗扩就业的政策工具丰富完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初步建立,技能劳动者总量增至2亿人以上。


    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


    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


    帮扶困难群体就业,关系群众冷暖,关系民生底线。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


    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


    全力帮扶困难群体就业,累计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5501万人,帮扶困难群体就业1768万人。


    “部分困难人员家庭负担重、技能水平低、市场竞争力弱、就业难度比较大。因此,帮扶他们就业是政府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李忠称,将会同有关部门一道,持续加大就业援助力度,健全机制、加力推进,采取健全帮扶台账、加强政策支持、加强服务保障、加强兜底安置等措施,全力帮扶困难人员就业。


    统筹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力度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统筹推进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成就举世瞩目。


    这十年,经过不懈努力,我国建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世界上规模最大、功能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截至2022年6月底,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超过13.6亿人,其中电子社保卡领用人数超过5.75亿人。国家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累计访问量已经超过36亿人次,有效地方便群众跨省通办、一网通办。


    这十年,围绕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推进社会保障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发展,制度改革取得重要突破,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三项社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从2012年的7.9亿人、1.5亿人、1.9亿人,增加到2022年6月的10.4亿人、2.3亿人、2.9亿人。


    这十年,保障能力持续增强,三项社会保险基金累计结余6.9万亿元,基金年度收支规模超过13万亿元,市场化投资运营基金超过8万亿元。坚持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社会保险待遇水平稳步提高。围绕记录一生、保障一生、服务一生,五级社保经办管理服务网络基本形成,国家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上线运行,管理服务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推进社会保障制度重大改革,不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尤其是将更多灵活就业人员纳入社会保障范围。积极推动社会保障法治化,更加重视社保基金安全和保值增值,努力提升社会保障管理精细化程度和优质服务水平,扎实推进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李忠说。


    养老制度体系建设取得突破


    二十大报告提出,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健全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推动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省级统筹。


    养老金关系亿万退休人员的生活。养老保险问题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十八大以来,按照党中央统一部署,我国连续调整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建立健全基本养老金待遇确定和合理调整机制,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水平不断提高。


    十年间,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增加2.5亿人。


    十年来,在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体系方面,制度体系建设取得突破——统一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形成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两大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平台;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实现了与企业养老保险制度并轨;出台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办法,开展了市场化投资运营;建立企业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制度,全面实现了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建立职业年金制度,出台个人养老金制度,填补了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的制度空白。□本报记者朱宁宁(来源:法治日报)

    2022-10-22
  • 迭代跨越,通信赋能千行百业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信息通信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的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的作用日益凸显。十年来,我国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网络基础设施,关键核心技术加速突破,技术产业实力显著增强。同时,创新应用从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不断拓展,形成了全球最大最活跃最具潜力的数字服务市场,互联网应用全面普及,信息服务更加质优价廉,数字便民实现普惠共享。


    从大漠边塞到南沙诸岛,从广袤乡村到世界之巅珠穆朗玛峰,5G信号上天过海越沙漠;从人迹罕至的四川凉山“悬崖村”到曾经深度贫困的“三区三州”地区,光纤宽带高速通达。


    十年间,我国网络基础设施全球领先,创新应用加速从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拓展,中国信息通信业实现迭代跨越。


    如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书记、部长金壮龙所言,加快建设高速泛在、天地一体、云网融合、智能敏捷、绿色低碳、安全可控的智能化综合性数字信息基础设施,打通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大动脉”,是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促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打造发展新动能的必然选择。


    十年间,我国信息通信业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作用更为凸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千行百业开启转型升级之路,亿万群众共享数字红利。


    网络基础设施规模全球领先


    “村村通宽带”“县县通5G”“市市通千兆”,十年间,我国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网络基础设施,光纤网络接入带宽实现从十兆到百兆,再到千兆的指数级增长,移动网络实现从3G突破、4G同步,再到5G引领的跨越。


    近千万的移动通信基站、过十亿的互联网宽带端口、无处不在的无线路由器,织就了三重通信网络,服务国计民生。建设这张高覆盖水平、高通信质量、高技术含量网络的排头兵,是我国的电信运营商。


    作为网络强国建设的主力军之一,中国电信率先实现千兆网络升级,已覆盖300多个城市;5G基站累计开通90.7万个,基本实现重点乡镇及以上区域连续覆盖。


    在我国移动通信产业由1G/2G跟随、3G突破、4G同步,到5G引领的跨越式发展中,中国移动贡献突出,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5G网络,累计开通5G基站超110万个,发展5G套餐客户突破5.2亿户。今年年底前,将实现全国市县城区、乡镇5G连续覆盖,以及重点区域、发达农村、部分重要物业场所的有效覆盖。


    自5G发牌以来,中国联通坚持共建共享,截至目前,已累计建成86万个5G基站,实现重点乡镇以上场景室外连续覆盖;预计到2022年底,实现百万5G基站规模商用目标。


    而中国铁塔,更是中国网络建设的“加速器”。


    中国铁塔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志勇介绍,从成立到现在,中国铁塔已累计完成通信塔类建设项目348万个,承建5G基站项目超过160万个,三家电信运营商使用的铁塔站址数量增长1.38倍,新建铁塔共享率从14.3%大幅提升至81.5%,97%的5G站址通过共享存量站址资源实现,相当于少建铁塔94万座,节约行业投资超过1690亿元。与此同时,通过“铁塔+5G+AI”,中国铁塔和电信运营商一起为40多个行业装上了“千里眼”“顺风耳”“智慧脑”,让超过20万座“通信塔”变成了“数字塔”。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产业与规划研究所副所长陈辉强调,中国铁塔为4G、5G的快速规模化部署作出了突出贡献。


    回望过去十年的发展,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理事长闻库表示:“通信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得益于政策环境好,有赖于通信人的担当,受惠于严谨而不失宽松的科学监管。”


    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截至8月末,三家电信运营商发展移动物联网终端用户16.98亿户,我国成为全球主要经济体中率先实现“物超人”的国家。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看来,这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是我国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再出发”的重要标志。邬贺铨表示:“过去,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主要依靠人口红利;而物联网的应用打开了另一个维度,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智慧家居等应用将迎来爆发式增长,网络技术发展开启新征程。”


    创新应用加速向生产领域拓展


    “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上,黑龙江展区筑牢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单元引人注目。


    农业农村部东北智慧农业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苏中滨表示:“5G等信息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和智慧农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5G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创新实践正处于高速发展期,未来我们将会看到更多成功的农业场景应用案例。”


    “加大力度在5G示范应用,特别是在5G农业场景应用方面实现新突破是下一步的重点工作。”苏中滨介绍,比如在粮食收储方面,黑龙江省正在加快构建以“5G+智慧农业”技术为支撑的产购储加销“五优联动”粮食产业链,推动“南粮北储”实现粮食全产业链提质增效。


    十年间,信息通信业为百姓提供丰富多彩的信息服务,智慧政府、网络扶贫、在线教育、远程医疗等应用普及,5G应用开花结果,服务百姓大众,赋能千行百业。


    中国移动党组书记、董事长杨杰说:“5G不是简单的‘4G+1G’,它更具有革命性、呈现更高价值,能够为跨领域、全方位、多层次的产业深度融合提供基础设施,充分发挥数字化应用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


    在未来移动通信论坛常务副理事长张新生看来,5G与垂直行业的深度融合,是释放5G潜能的唯一路径,但这绝非易事。垂直行业的5G融合应用,不仅仅是技术问题,也是产业生态问题,需要5G全产业链群策群力。


    电信普遍服务铺就乡村幸福路


    “去年,我家牧场产的‘西旗羊肉’通过网络销售,500只羊不到一天时间就被预订一空。每年靠畜牧就能赚60万元。”米吉格道尔吉说,2006年他大学毕业后回到了家乡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新右旗克尔伦苏木芒来嘎查(嘎查,蒙语意为“村”),那时这里户均年收入不足4000元,是远近闻名的贫困嘎查。2021年,电信普遍服务把4G网络和信息技术带到了芒来嘎查。基于4G网络,芒来嘎查的每只羊都有了数字身份证,使种畜追溯效率和接羔率大幅提升,芒来嘎查的“西旗羊肉”也成了远近闻名的优质羊肉品牌,牧民们的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


    2015年,工信部、财政部联合印发《2016年度电信普遍服务试点申报指南》的通知,正式启动电信普遍服务试点工作,并建立完善了“中央资金引导、地方协调支持、企业主体推进”的电信普遍服务补偿机制。


    电信普遍服务号角吹响后,类似的故事不胜枚举。


    十年来,电信运营商在乡村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中啃下了一块又一块“硬骨头”,让我国的电信普遍服务真正做到了“零死角”,大量内容丰富的信息、应用、服务,沿着线上“高速公路”进入乡村百姓家,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电子政务方面,以电视屏和手机屏为终端,一些地方的数字乡村平台实现了服务和信息精准下发到户,村民“小事不出门、大事不出村”。目前,全国县域政务服务在线办事率为66.4%,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即将全面建成,基层治理效率大幅提升。


    互联网医疗方面,远程医疗有效覆盖农村地区,为巩固基本医疗保障提供了有力手段。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远程医疗已向乡村延伸,初步建立国家基层医疗卫生综合管理平台,实现与23个省份网络联通和数据传输。


    教育信息化方面,电信运营商为数十万名学生打造了现代化教学环境,通过云平台,为偏远地区的师生、家长免费提供学习资源。目前,全国中小学(含教学点)互联网接入率达100%。


    据了解,我国连续开展的八批电信普遍服务,共支持全国13万个行政村的光纤网络建设和7万个偏远地区4G基站建设。第七批和第八批电信普遍服务,在“村村通宽带”基础上,进一步对森林草原防火重点区域、边境地区和海岛加大支持力度,持续提升了光纤和4G网络在偏远地区覆盖的广度和深度。(来源:科技日报)

    2022-10-22
  • LNG船市场火热:日租金较年初涨6倍 中国船厂强势崛起

    LNG船市场火热:


    日租金较年初涨6倍中国船厂订单价值5年涨10倍


    LNG船


    天然气长距离运输只有管道输气和借助大型LNG船将天然气低温液化后进行大量运输两种方式,而LNG船被认为是高端船型市场竞争力的标志。


    市场情况


    LNG船在即期市场的日租金水平最高已达45万美元/天,较今年年初上涨了6倍;今年前三季度全球LNG船订单价值已达287.06亿美元,比去年全年增长超过100亿美元。


    中国船厂


    过去,90%以上的LNG船市场份额由韩国三大船企包揽。近年来,中国船厂强势崛起,市占率呈逐年提升态势。去年中国在全球新建LNG船的市占率达10%,今年已扩大到25%。


    红星资本局10月20日消息,航运情报商VesselsValue数据显示,过去5年间,中国船厂斩获液化天然气(LNG)船的订单数量从2018年的10笔上升到今年前三季度的32笔,远超去年全年的13艘订单量。同时,中国船厂的总订单价也从2018年的5.63亿美元涨至今年的59.66亿美元,订单价值增长了10倍。中国船厂今年在LNG船领域的突破,也改变了过去韩国在这一领域的垄断局面——今年之前,韩国船企基本承包了9成以上的LNG船市场份额。


    最高45万美元/天日租金较今年年初上涨6倍


    天然气长距离运输只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管道输气,另一种就是借助大型LNG船将天然气低温液化后进行大量运输。


    随着俄乌冲突爆发,欧盟国家为替代俄罗斯的进口天然气,在全球范围内加速“补货”,使得天然气海上运输工具LNG船供不应求,同时运费飙升。这也让LNG船新造船市场迎来久违的好年景。


    随着市场需求的高涨,LNG船运价屡创新高。根据克拉克森数据,9月23日一艘17.4万立方米的二冲程LNG船的平均现货运价比一周前上涨36%,达到每天29.75万美元。


    波罗的海交所最新数据显示,LNG运输船在即期市场的日租金水平最高已经高达45万美元/天,较今年年初上涨了6倍。


    伴随着LNG运输市场高景气度,LNG船市场也逐步升温,LNG船订单量价齐升。


    据克拉克森数据统计,截至10月初,全球今年以来订造的LNG船订单已达128艘,这是有统计以来的最高水平。在2018~2021年,全球LNG船新船成交量分别为77艘、60艘、53艘和86艘。


    除订单量外,订单价格也在快速攀升。VesselsValue数据显示,全球LNG船订单价值自2021年一季度开始逐季攀升,当年全球LNG船订单价值达到175.3亿美元;2022年,仅前三季度全球LNG船订单价值即已达到287.06亿美元,相比去年全年增长超过100亿美元。


    中国船厂强势崛起


    近五年市占率快速提升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LNG船是国际公认的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金量船舶,被誉为造船业“皇冠上的明珠”。在国际造船业竞争中,LNG船被认为是高端船型市场竞争力的标志。


    过去,90%以上的LNG船市场份额基本由韩国三大船企:韩国造船海洋、大宇造船以及三星重工包揽,中国生产LNG船的船厂仅有沪东中华一家。


    2008年,中国船舶集团旗下的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打破韩国等国家的垄断,建造交付了中国第一艘大型LNG船。但在2018年,中国厂商一单大型LNG船订单都没有接到。


    然而,近年来,中国船厂强势崛起,市占率呈逐年提升态势。2021年中国在全球新建LNG船的市占率达到10%,今年已快速扩大到25%。


    今年以来,中国船厂先后在LNG船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其中,沪东中华今年已经接了20多艘大型LNG船订单。今年4月,卡塔尔能源公司宣布,“百船计划”中首批4艘17.4万立方米液化天然气(LNG)运输船建造合同生效,这4艘采用的均是沪东中华自主研发设计的第五代“长恒系列”,也将由沪东中华负责建造。


    随着中国造船技术进步,不断有新力量加入市场。除了多年来“一枝独秀”的沪东中华外,还有4家中国船厂已具备了建造LNG船的实力。


    今年3月,江南造船收到阿布扎比国家石油公司的两艘17.5万立方米LNG船订单,成为第二家进入大型LNG船建造市场的国内船企。4月初,大船重工成为国内第三家进入LNG船市场的企业。


    此外,还有两家中国船企在LNG船资质认证上获得重大进展。今年9月,扬子江船业正式获得法国GTT公司资质认证,成为中国造船业首家获此资质的民营船企。10月10日,招商工业自主设计建造的薄膜型围护系统模拟舱完工并获得GTT许可,成为国内第五家拥有这一关键技术的船企。

    2022-10-21
  • 航天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中国空间事业跨越非凡十年

    10月16日上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系统总设计师、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总体设计部研究员杨宏代表,在人民大会堂现场聆听了二十大报告。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再次提到“加快建设航天强国”,并为载人航天、探月探火、卫星导航等航天领域的创新点赞,这让杨宏无比振奋。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航天事业进入了创新发展快车道。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向全体航天人发出了建设航天强国的动员令。


    面向空间技术发展,航天人把总书记的亲切关怀和科学指引,转化为加快推动航天强国建设的生动实践。天宫遨游、嫦娥揽月、天问探火、北斗泽天下……一个个中国骄傲被送入浩瀚宇宙,奏响了航天强国建设的新乐章。


    逐梦九天,建造中国人自己的太空家园


    每隔一个半小时,就会有一颗独特的“星”从天空划过,引发航天爱好者们追拍。这颗“星”的名字叫“天宫”。


    为建造中国人自己的太空家园,航天人坚定地沿着载人航天工程的“三步走”战略前行。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研制团队作为我国空间技术发展的主力军,在近十年间独立自主地完成了中国空间站从设计、建造到在轨运行的全过程。


    2013年,神舟十号载人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交会对接和组合体飞行,完成了我国载人飞船的首次应用性飞行;2016年,多用途飞船缩比返回舱成功返回,验证了新一代多用途飞船的关键技术;同年,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首次实现了航天员中期在轨驻留;2017年,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发射并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交会对接,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任务完成,我国较全面地掌握了空间站建设所需的关键技术。


    2021年4月29日,中国空间站第一个舱段——天和核心舱成功发射,拉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三步任务的序幕。研制队伍多地多线奋战,全力保障了载人航天工程8次发射、2次返回、6次出舱任务圆满成功,让太空炫舞的机械臂等一批“神器”惊艳世人。


    “目前,我们已经完成了中国空间站关键技术在轨验证任务,近期我们将发射空间站第三个舱段——梦天舱。”杨宏说,“我们要精心组织、精心准备、精心实施,确保空间站组装建造任务圆满成功。”


    雄关迈步,实现地月系到行星际的跨越


    对于赏月,常人往往会“寄相思”,而因为“嫦娥”,航天人则会有更深层的感情。


    “月球正面有嫦娥三号、五号,背面落着嫦娥四号,而所有的这些都是我们研制的。”五院探月团队自豪地说。


    2013年,嫦娥三号成功落月并开展月面巡视勘察,实现了我国首次对地外天体的软着陆直接探测,标志着我国探月工程第二步战略目标的全面实现。2019年,嫦娥四号首次实现人类航天器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探测和月球背面与地球的中继通信,在月背留下了中国足迹。


    作为探月三期的开路先锋,嫦娥五号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器于2014年成功发射并返回,我国成功突破和掌握了航天器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再入返回关键技术。2020年,嫦娥五号首次实现我国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中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规划圆满收官。


    全球探月任务的成功率约为50%,而中国探月工程六战六捷,首次月球软着陆、首次月背着陆、首次月面采样返回全部获得成功,这样的完美表现在世界航天史上可谓是绝无仅有。


    除了相距38万公里的月球,中国航天人更是将目光投向了最远4亿公里外的火星。


    2020年7月23日,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发射,在经过9个多月长途跋涉后成功着陆火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成功着陆巡视火星的国家。


    “通过一次任务即完成火星环绕、着陆、巡视三大目标,是人类航天史上的第一次。”五院天问一号探测器总设计师孙泽洲说。


    至此,我国迈出了星际探测征程的重要一步,实现了从地月系到行星际的跨越。


    又上层楼,新起点航天事业再创奇功


    2012年12月,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正式提供区域服务,标志着我国北斗系统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的完成。


    北斗研制团队马不停蹄。攻克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星间链路等160余项关键核心技术,实现核心器部件百分之百国产化……他们用不到3年的时间,全面完成了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实现了北斗系统从有到优、从区域到全球的历史性跨越。


    2020年7月31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建成开通,标志着我国建成了独立自主、开放兼容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我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拥有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除了上述重大工程,十年来,中国空间技术在众多领域百花齐放、争奇斗艳。


    在遥感领域,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工程圆满收官,我国迎来了多层、立体、多角度、全方位和全天候对地观测的新时代;在通信领域,我国发射首颗高通量卫星中星16号,我国通信卫星进入互联网应用时代;在技术试验领域,实践二十号卫星对标世界最先进的超大公用卫星平台技术水平,标志着我国新一代大型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平台技术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在空间科学领域,实践十号空间微重力科学实验卫星、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卫星、张衡一号卫星、天琴一号引力波探测试验卫星等,有力推动了我国空间科学卫星系统研制技术、探测载荷技术以及科学应用技术的发展……


    以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为例,自党的十八大召开到2022年9月30日,十年间该院抓总研制并成功发射的航天器共262个,占其建院54年来抓总研制数量的65.8%。


    站在新的起点,航天人深感责任重大。杨宏说:“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航天事业重要论述,充分认识空间站工程是科技强国、航天强国建设的重要引领性工程的深远意义,为实现我国航天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再立新功。”◎孙菽艺吴晓波本报记者付毅飞(来源:科技日报)

    2022-10-21

  • 首 页  上一页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