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向通”上线满一年 债市形成开放新格局

    2021年9月24日,债券通“南向通”正式上线。一年来,“南向通”在完善债市双向开放、促进跨境资金流动平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香港金融市场注入更多活力。


    专家表示,“南向通”作为金融市场打造高水平双向开放格局的重要一环,在丰富境内投资者多元化资产配置机会的同时,也有利于满足实体经济更加多元化的融资需求。


    交易活跃度逐步提升











    一年前,“南向通”上线,被业内评价为中国金融市场开放的又一里程碑事件。一年来,“南向通”顺畅运行,与“北向通”形成良好互补,在加强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互联互通的同时,也提高了中国金融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


    事实上,从“北向通”落地那一刻起,不少境内外金融机构就开始着手筹备“南向通”的相关业务。景顺董事总经理、亚太区固定收益主管黄嘉诚表示:“主要的境内金融机构在过去几年里不断尝试获取债券通各项参与资质,在做市商、托管行、结算行等名单中都可以看到境内金融机构的身影。”


    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到,上线以来,“南向通”交易活跃度逐步上升,一些境内金融机构正通过“南向通”更全面和深入地参与全球金融市场。“结合上海清算所公布的数据和相关客户反馈信息,当前‘南向通’交易愈发活跃起来。尤其是近半年来,托管量出现明显增长,参与‘南向通’交易的投资者群体也逐步壮大。”彭博亚太区总裁李冰称。


    汇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副行长兼资本市场及证券服务部联席总监张劲秋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债券通‘南向通’上线一年以来,投资者参与度逐步提高,交易量不断增长。汇丰中国作为‘南向通’首批境内机构投资者之一,过去一年中积极参与‘南向通’投资,依托境外平台优势,协助境内客户实现债券投资进一步均衡化和多元化。”


    此外,在绿色低碳发展趋势下,“南向通”还促进了离岸市场绿色债券投资。中泰国际分析师周健锋表示,在香港挂牌的部分绿色债券已被纳入“南向通”交易范围,为内地投资者通过香港投资国际绿色债券产品开辟全新渠道,也为香港绿色金融市场注入新活力。










    运行机制不断优化完善


    据了解,目前“南向通”已涵盖香港市场的主要债券品种,可为境内投资者提供多元化的资产配置机会。


    “‘南向通’机制被证明是稳步推动境内外资金双向有序流动的有效实践。”张劲秋表示,“南向通”的成功运行,为内地投资者提供了更多参与国际金融市场的机会,也进一步扩大了香港离岸人民币资金池,有助于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随着活跃度逐步提升,未来“南向通”机制有望进一步优化完善。香港金管局总裁余伟文日前表示,将考虑优化债券通“南向通”机制,以发展香港债券市场。


    张劲秋表示,期待未来“南向通”的投资品种更加丰富、投资者范围继续拓宽、运行机制不断完善。这一跨境投资渠道将与其它互联互通机制一起,共同推动中国金融市场的高水平双向开放。


    “目前投资者对于进一步简化投资交易流程、拓展可投资产品范围,以及丰富衍生品种类等方面有所期待。”李冰表示,中国债券市场在进一步促进国际投资者加大对境内信用产品投资,以及抓住绿色金融发展机遇等方面均具有巨大发展潜力。


    业界预期,在参与各方推动下,我国债券市场运行机制将不断完善,对境外投资者的开放度和便利度也会不断提升,未来将更好满足全球投资者配置人民币资产、分享中国经济发展红利的需求。

    -0001-11-30
  • 一系列政策文件密集出台 我国化妆品行业进入强监管时代

    近期,与化妆品生产经营规范管理有关的一系列规范政策文件密集出台或酝酿出台,向社会各界传递出强烈的信号:我国化妆品行业的强监管时代要来临了。


    这些文件包括: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近日发布公告称,自2022年10月1日起,按照《化妆品注册备案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获准注册的特殊化妆品和化妆品新原料,及获准注册证变更、延续的特殊化妆品,发放电子注册证。此前已发放的纸质注册证在其有效期内继续有效。


    8月中旬,为规范化妆品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工作,国家药监局就《化妆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条件(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询意见。《意见稿》要求检验机构应当建立和实施与其所开展化妆品检验活动相适应的管理体系,具备与所开展的检验活动相适应的管理人员和关键技术人员等。


    7月1日,《化妆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以下简称《规范》)正式实施。《规范》不仅从生产环节对化妆品注册人、备案人、受托生产企业提出质量管理的基本要求,还对化妆品行业上游生产者的违规查处更为严厉。


    实施化妆品电子注册证


    对化妆品相关企业发放电子注册证,是我国近年来针对化妆品市场加强监管的必然结果。


    2021年1月1日,新的《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施行,标志着我国化妆品监管工作翻开崭新的一页。


    《条例》结合监管实际,首次提出化妆品注册人、备案人制度,明确由化妆品注册人、备案人承担化妆品质量安全和功效宣称的主体责任,同时对生产经营活动中各个企业主体的法律责任进行了界定,以保证产品质量安全的持续稳定。


    同年5月1日,《办法》正式施行。这是我国首部专门针对化妆品注册备案管理的部门规章。


    《办法》在总结前期进口非特殊用途化妆品审批改备案、特殊用途化妆品行政许可延续承诺制审批等改革措施取得成效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优化调整后的注册备案管理程序,以法规形式固定改革措施。如明确普通化妆品上市或者进口前,备案人按照国家药监局的要求通过信息服务平台提交备案资料后即完成备案等等。


    中国香料香精化妆品工业协会技术总监董树芬分析指出,建立注册人、备案人制度就是要解决之前化妆品市场产品质量良莠不齐的问题。获得了化妆品注册证的注册人或通过化妆品备案的备案人,以自己的名义将产品投放市场,就是要对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质量安全和功效宣称负责,履行上市前注册备案管理的相关义务,履行上市后不良反应监测、评价及报告、产品风险控制及召回、产品及原料安全性再评估等相关义务,承担注册备案产品质量安全的主体责任。


    提高检验机构进入门槛


    近年来,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化妆品产业在消费需求的推动下也得到发展壮大。当前,化妆品持证生产企业数量达5400余家,各类化妆品注册备案主体8.7万余家,有效注册备案产品数量近160余万。化妆品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相关的检验需求持续上升,检验机构数量迅速增长。伴随着大批化妆品检验机构的设立,一些检测资质不合格、未按规定方法要求开展检验、出具虚假检验报告的乱象也开始出现。


    今年3月,国家药监局发布的《关于化妆品注册备案检验检测机构能力考评结果处置有关情况的通告》显示:46家检测机构被暂停化妆品注册备案检验信息系统使用权限,12家机构被要求进行整改,共58家化妆品检测机构未通过评定。这些被通报的机构大多存在检测工作不规范、检测机构设备不过关、人员不具备相关资质、乱收费等问题。


    因此,把好化妆品市场准入关,对化妆品检验机构进行规范势在必行。《意见稿》对化妆品检验机构在组织机构、管理体系、检验能力、人员、设施和环境、仪器设备等方面应当达到的条件作出了明确要求。其中,对于从事化妆品检验检测的人员,《意见稿》的要求可谓“严苛”:规定检验机构不得雇用已在其他化妆品检验机构从业的人员,也就是要求检验机构人员不得兼职;规定开展化妆品人体安全性与功效评价检验的检验机构应当配备两名以上(含两名)具有皮肤病相关专业执业医师资格证书;规定从事化妆品检验活动的人员应当持证上岗,且检验人员中具有中级以上(含中级)专业技术职称或同等能力人员的比例应当不小于20%。


    《意见稿》还提到,检验机构应当具备与所开展化妆品检验活动相适应的实验场所和环境设施,并对其拥有独立支配权和使用权。检验机构的基本设施和工作环境应当满足检验方法、仪器设备正常运转、技术档案贮存、样品制备和贮存、防止交叉污染、保证人身健康和环境保护等要求。检验区域与办公区域应当独立设置。


    对此,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杨伟东分析指出,检验机构好比化妆品质量的“裁判”,如果它们水平太差,评判不公平、不公正甚至数据作假,不仅会损害消费者的权益,对整个化妆品检验行业来说也会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的风险。《意见稿》从能力考核、职称、持证等硬性要求,提高了化妆品检验检测行业的进入门槛,也意味着该行业对专业人员的需求度将大大提升。


    明晰生产经营主体责任


    我国对于化妆品的监督管理涵盖从原料到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


    《规范》就是从生产环节对化妆品注册人、备案人、受托生产企业提出质量管理的基本要求:建立生产质量管理体系,实现对化妆品物料采购、生产、检验、贮存、销售和召回等全过程的控制和追溯,确保持续稳定地生产出符合质量安全要求的化妆品。


    按照《规范》要求,企业应当建立并执行追溯管理制度,对原料、内包材、半成品、成品制定明确的批号管理规则,与每批产品生产相关的所有记录应当相互关联,保证物料采购、产品生产、质量控制、贮存、销售和召回等全部活动可追溯。


    企业应当按照生产工艺流程及环境控制要求设置生产车间,不得擅自改变生产车间的功能区域划分。生产车间不得有污染源,物料、产品和人员流向应当合理,避免产生污染与交叉污染。


    由于历史原因,在化妆品监管相关法规中,企业责任的担当主体常表述为“生产企业”“生产者”或“化妆品生产者”“化妆品分装者”“化妆品经营者”,不仅表述不统一,各类生产经营活动参与主体在产品质量安全方面,应当分别承担何种责任也并不明确。


    记者发现,此次《规范》针对上述问题,不仅明晰化妆品生产经营各个环节主体的责任义务,还将对化妆品行业上游生产者的违规查处更为严厉,其不仅要求企业应当独立设置质量管理部门,建立化妆品质量安全责任制,更进一步明确了企业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质量安全负责人、质量管理部门负责人、生产部门负责人以及其他化妆品质量安全相关岗位的职责。


    值得注意的是,据国家药监局数据,2022年1月以来,至少有上百家企业注销了化妆品生产许可证。从生产规模来看,这些企业绝大多数为小微企业,在生产类型方面,多为洗护、护肤类企业。业内人士认为,在新的强监管大局下,我国化妆品行业或再洗牌。(记者万静)

    2022-09-23
  • 文旅部:持续推进文化和旅游领域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中新网9月22日电据文旅部网站22日消息,为贯彻落实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有关部署,文旅部政策法规司日前会同国家图书馆在国图总馆组织召开公共图书馆馆藏资源数字化保护和利用工作座谈会,分析研判公共图书馆在数字化建设和服务过程中涉及的著作权争议问题,并为公共图书馆数字化健康发展献言献策。


    国家图书馆负责人就国家图书馆馆藏资源数字化保护利用情况作了介绍。八位专家围绕图书馆数字化建设过程中的著作权问题进行了充分讨论,重点就公共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和服务过程中的职能定位、著作权争议问题的具体表现、防范侵权的注意事项等发表真知灼见,并提出针对性的意见建议。


    与会专家认为,数字时代公共图书馆以数字化形式履行公共服务职能是重要的发展趋势,有关版权制度设计面对数字时代的发展存在一定滞后性,未来在著作权制度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公共利益和著作权人私人利益,实现公私利益平衡。


    文旅部政策法规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共图书馆是文化数字化战略实施的重要阵地,就公共图书馆馆藏资源数字化保护和利用问题进行研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要看到数字化时代有关版权制度设计与公共图书馆充分履行职能的要求之间存在的客观差距,在未来完善版权制度设计时应注重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土壤,努力实现各方利益平衡。要高度重视公共图书馆在履行自身职能过程中遇到的馆藏资源著作权保护问题,探索通过推动修订著作权相关法律法规等方式,为图书馆馆藏资源数字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持,为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实施夯实基础。


    据悉,政策法规司下一步将会同有关单位继续开展图书馆馆藏资源数字化保护利用工作调研,加强与著作权行政主管部门、司法机关工作交流,积极推动顶层制度设计相关工作,持续推进文化和旅游领域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完)

    2022-09-23
  • 电商产业十年:用户规模从3亿到8亿 快递单量翻10倍

    作为中国重要的消费形式,过去十年,电子商务交易的用户数量、规模均呈现快速攀升。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6月,中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8.41亿,占网民整体的80%;2013年中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仅为3.02亿,占网民整体的48.9%。Wind统计数据显示,电子商务交易额已经从2013年的4.57万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14.92万亿元。短短数年,用户规模提升1.68倍,交易额增长2.26倍。


    在快速增长的同时,电商产业在消费者购买体验、物流供应链、商家经营策略等方面均发生了较大改变。


    下单:从PC到移动,再到直播


    在消费者购买体验方面,消费者已经从过去的PC端下单,逐步转移至移动端下单。2014年,阿里巴巴提出“allin无线”战略,将淘宝移动化作为发展重心。2015年的“双11”当天,912亿元交易额中有2/3发生在移动端。2016年淘宝卖家大会上,时任阿里巴巴集团CEO的张勇介绍称,淘宝全网近80%的流量来自无线。在2017年“双11”期间,淘宝移动端成交额占比已经超过90%,京东的移动端成交额占比也达到了89%。


    在转向移动化之后,电商平台的内容从图文形式向短视频/直播转变,直播电商兴起。


    电商直播的竞争,本质上还是人、货、场的竞争。在人方面,主播需要不断创新,形成差异化;在货方面,比拼的是商品的丰富程度,以及上新速度;在场方面,需要优化直播的场景设计,让内容更加丰富。


    伴随着竞争的演进,各大电商平台纷纷推出“招兵买马”的政策,在电商平台做生意的商家行为模式也在发生着改变。与图文为主的网红店一般一个月上新两次不同,直播基本天天播,每天播出至少4~6个小时,对于货品的款式要求巨大。“多款式、小库存”的特点,对供应链的速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CNNIC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6月,电商直播用户规模为4.69亿,较2021年12月增长533万,占网民整体的44.6%随着2021年下半年国家对电商直播行业加强税收规范管理,该行业开始进入冷静期。


    杭州一位服装商家告诉第一财经记者:“电商是不断变化的,任何一种售卖模式能够撑两年就不错了。”


    物流:从四联纸质单据到电子面单


    过去十年,快递业务量快速攀升。


    国家邮政局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累计完成1083.0亿件,2013年该数字仅为91.9亿件,翻了10倍。在快递单量不断增多的背景下,一些新技术、新工艺开始被应用到快递物流的各个环节。


    以阿里为例,依托电商业务优势,2013年阿里巴巴开始在物流布子,菜鸟成立。


    “当时消费者收到的包裹大多是四联单,包裹绝大部分都是人工分拣的,完全不具备自动化分拣的能力。现在主流分拨中心都是自动化的,第一个就是电子面单,把地址信息化。”今年7月,在菜鸟开放周·科技日中,菜鸟科技副总裁、物流科技事业部总经理丁宏伟表示。


    “在菜鸟过去八九年的发展中,我们运用了大量的数据、算法、AI的能力,希望在业务发展过程中打造出来的数据产品,比如数据运营的方法论、大数据的中台能力,给到我们整个行业,去服务企业客户。”丁宏伟表示。


    与此同时,快递物流不断走向乡镇、农村。


    在供给侧,政府、企业等多方参与下沉市场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传统的农产品供应链模式,助力农产品向外地销售。如京东、阿里巴巴、苏宁等将供应链、物流等零售新基建不断向下延伸,通过溯源体系、技术输出、品牌赋能、渠道拓展等措施促进农产品上行。在需求侧,通过不断改善农村的消费环境带动农村消费,促进工业品下行。全国建制村已经全部实现了直接通邮,乡镇快递网点覆盖率当前已经达到98%,解决了农村居民网络购物过程中的物流配送难题。


    玩家的进击与挑战


    过去十年,“双11”购物节交易金额每年都在创新高,天猫2013年“双11”交易额为350.19亿元,2020年该数字上升到了4982亿元。短短几年,增长了13倍。


    在巨额成交量的刺激下,6·18、农货节、年货节等各种购物节相继登场。


    根据京东的数据,今年6·18购物节期间京东累计下单金额达3793亿元,但增速不如以往。在2018年,京东6·18购物节期间累计下单金额为1592亿元,五年增长了两倍多。


    在交易额攀升的过程中,“双11”、6·18等购物节的购物周期从过去的一天,变成了如今的十多天、二十多天。商家对于该节日从以前的兴奋、刺激,到如今已经成了日常。营销形式也从过去的纯线上,演变成线上线下联动。


    对于电商平台而言,也出现了新对手。


    2021年“双11”过后,抖音、快手等平台都给出了数据。抖音“双11”好物节直播总时长达2546万小时。其中,商家自播总时长达1227万小时,总体累计看播人次395亿,成交额破千万(含破亿)的品牌达577个。


    快手数据显示,2021年10月20日至11月11日期间,快手电商商家开播数量与2020年同期相比增长52%,其中品牌商家开播数量同比增加391%。整体品牌商品订单数同比增长350%,GMV同比增长433%。


    从扩张到冷静:行业下半场在哪儿


    狂热的消费刺激着资本的神经。2014年,阿里、京东在美国完成了上市。5年后,阿里回归港股挂牌。


    然而,行进的过程中并非一路坦途。例如,以线下连锁业务起家的国美、苏宁,虽然一直想着触及线上,但最终并不如意。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的颁布与实施,中国电商行业开始规范化运营。


    该方案对于代购和微商的影响最大,因为法规已明确要求电商经营者应当依法办理市场主体登记,依法履行纳税义务。不管是微信朋友圈里卖货,还是直播平台上“带货”,甚至包括在淘宝天猫上的商家,都被认定为电商经营者。


    2021年3月15日,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制定出台的《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办法》正式发布,将于今年5月1日起施行。


    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实施后首部针对电商监管的具体细则,对经营者过度收集个人信息、搭售商品、直播带货、二选一等行为作出了明确规范。


    此外,主播的税务问题也得到进一步规范。2021年12月,浙江省杭州市税务局稽查局依法对黄薇(网名:薇娅)作出税务行政处理处罚决定,追缴税款、加收滞纳金并处罚款共计13.41亿元。薇娅的税务问题也引发了网络主播“补税潮”。


    “现在都默认要行业自律,补税或者自查自纠有利于行业发展,这对行业的正面影响较大。”一家MCN机构的创始人表示。


    电商行业经过上半场激烈的厮杀、野蛮的扩张后,开始逐渐进入下半场的角力。而电商下半场的主题,将围绕满足消费者更精细的需求来展开。


    目前电商行业的主要玩家是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宝和天猫、京东商城、拼多多、苏宁易购、唯品会、网易严选、网易考拉,以及其他多商业模式多类型的综合或垂直的电商。


    “作为新经济的典型代表模式之一,电子商务应该有完备的法律对之进行有效引导与约束,让行业走到更加健康、有序发展的道路上来。”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地歌网创始人兼CEO余德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当前不规范、不正当的“野蛮生长”时代也必将终结。


    上述MCN机构的创始人认为,电商下半场是兴趣电商。“虽然头部主播在近一两年发展迅速,但他们在淘宝之外并没有外部流量,因此每逢大促和活动,都需要在微博、线下广告、电梯广告以及小红书等多个渠道买广告,还需要在公众号发直播预告,吸引消费者。目前短期内跑不出第三个超级主播。从淘宝生态看,‘千人千面’的推荐机制也很不错,未来未必要锁定在直播业务上。”

    2022-09-22
  • 各路玩家入局网约车行业 自营模式和聚合模式哪种更香?

    近日,美团打车在上海正式接入腾讯出行,引发业内关注;9月21日,网约车头部阵营的T3出行宣布与轻舟智航在苏州联合启动Robotaxi(自动驾驶出租车)的公开运营,将自动驾驶技术运用于网约车平台。


    一时间,沉寂许久的网约车市场热闹起来。易观数据显示,在刚刚过去的8月份,网约车行业订单量创下新高,各路玩家也纷纷布局,不仅网约车企业在积极扩大经营区域,造车新势力“蔚小理”与通信巨头华为等也纷纷涉足其中。


    一位从业者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尽管新入局者众多,但行业里已经没有人再去追求规模,主要是资本市场不再看重,而投资人的投资逻辑也发生了变化,企业将重心都放在了盈利能力上,比如有些企业在招股书里不再突出用户规模,而是突出季度的盈利情况。此外,从监管层面来看,也不鼓励各家再去扩大规模;从C端用户来说,大家的使用习惯也已经固化。当下,最考验各个平台的是其流量变现能力,而这又体现在平台对司机是否有足够的黏性上。”


    美团打车选择与腾讯出行继续合作


    网约车发展进入新阶段,聚合打车平台颇受关注。9月16日,美团打车宣布,继杭州、郑州、重庆之后,在上海正式接入腾讯出行服务平台。这是腾讯推出聚合平台打车模式以来的又一重要动作,双方将在网约车出行领域结合自身用户和运力优势展开新的探索。截至目前,腾讯的出行服务中已经包含了美团打车、T3出行、曹操出行、首汽约车等网约车服务商。


    对此,美团相关人士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美团打车接入腾讯出行,为其提供了丰富的运力支持,平台之间的互联互通符合用户的利益需求,不仅增强网约车的服务保障能力,更能促进行业自律和规范发展。”据悉,美团打车目前是以自营网约车运力接入腾讯出行。在价格上,美团打车的起步价格相比其他平台也会优惠一些。


    “美团打车之所以选择和我们合作,主要是看中两点,第一,腾讯出行服务是开放平台,开放平等接入各方运力,不下场做网约车运力,意味着所有的网约车运力都是腾讯出行服务的合作伙伴;第二,腾讯出行服务拥有微信生态海量的流量和精准的场景。”腾讯相关人士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腾讯出行服务会依托微信小程序生态,持续接入行业合规运力,帮助行业更高效的连接用户。”


    易观分析近日发布的报告显示,8月份,中国网约车出行市场总体订单量达到了7.03亿单,环比上升1.1%,同比上升9.3%。美团打车由于大部分用户仍以美团App为主要入口,因此导致MAU较低。“事实上,美团自己做打车业务还是有点顾虑,不像高德。”上述从业者指出,“腾讯出行目前也只是在试水,进行了架构上的调整,但发展战略还不是很明朗,但到今年年底就会清晰。”


    行业集中度或进一步提升


    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数字生活分析师陈礼腾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网约车行业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三种发展模式:第一类,纯自营出行平台,如滴滴出行、曹操出行、如祺出行、T3出行等;第二类,自营+聚合出行平台,如美团打车;第三类,纯聚合出行平台,如高德打车、百度地图等。”


    聚合模式对于网约车服务商来说,可以把地图软件作为出行领域的流量端口,有助于解决流量问题,获得更多用户;而从聚合平台的角度看,缩减了运营方面的支出成本,助力自身实现流量变现、增加用户黏性反哺自有业务;对于用户来说,一站式打车服务也节省了不少的时间与精力。


    但聚合平台发展过程中也面临不少问题。“网约车信息聚合平台是否需要取得网约车平台经营许可、信息聚合平台与接入的网约车平台公司之间权利义务关系如何确定等,都是需要探讨的话题。”陈礼腾表示,“并且,对于平台来说,自营的长远价值更大,通过聚合平台获取订单,如果不能转为自己品牌的用户,最终还是为聚合平台打工。”


    东高科技高级投资顾问揭冲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聚合平台基于庞大的流量优势,在用户拉新方面相对容易,但这类平台的流量留存相对较难,无法保障用户的乘车体验。自营平台凭借充足的运力、专业的司机服务,在合规和服务品质方面更容易赢得客户的信赖。”


    揭冲表示,“目前除滴滴之外的其他网约车平台竞争力相当,未来网约车行业一定会朝着更加规范、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所以无论是聚合平台还是自营平台,网约车市场的竞争一定是以合规性和服务质量为中心展开的。可以预期,各平台会共存发展,但行业集中度会进一步提升。”


    而在经营模式上,自营模式和聚合模式也出现了深度交融的现状。


    对此,揭冲认为,未来网约车市场很可能是采取混合模式发展,也就是聚合+自营模式,“从监管层面看,监管部门对于聚合平台的管理正在加强。强监管之下,会倒逼聚合平台和自营平台在合规性建设和品质服务方面投入更多的资源。将聚合平台的流量优势与自营平台的运力、合规及服务能力有效融合,是网约车市场更有前景的演变方向。”


    当前网约车市场需求和运力供给大体处于平衡状态,但揭冲认为,由于网约车市场运力供给还在快速扩张中,未来很可能会呈现出供大于求的格局,且后续需求增速或会放缓。


    上述从业者也指出,“网约车行业的下单入口其实已经很开放了,未来会更加开放,而平台更该关注司机的留存,因为订单的结算是要看司机在哪儿接的单,钱才会留存在哪个平台。因此平台提升对司机的服务能力非常关键。”(证券日报)

    2022-09-22
  • 住建部:加快建设一批举步可达、安全健康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

    当前,很多社区的养老服务设施还不能完全满足老年朋友的需求,如何改进和优化社区养老中的“急难愁盼”问题?在国家卫健委9月20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副司长张雁表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是老年人安享幸福晚年的重要保障。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坚持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落实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方方面面,多措并举推进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为老年人提供就近就便、“家门口”的服务。


    一是完善标准规范。近年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了《城镇老年人设施规划规范》《老年人照料设施建筑设计标准》《养老服务智能化系统技术标准》《完整居住社区建设标准》等一批标准规范。这些标准规范紧扣老年人生理特征和心理需求,对设施的规划布局、建设内容、智能服务等都作出了详细规定,为各地建设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提供了坚实支撑。


    二是摸清问题短板。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组织开展了社区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的调查研究工作,在找准养老服务设施建设难点和堵点的基础上,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同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选取59个城市开展城市体检,将“社区老年服务站覆盖率”作为重要体检内容,通过城市自体检、第三方体检和社会满意度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及时查找设施建设短板、发现共性问题、制定整治措施。


    三是加快设施建设。在既有居住区中,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结合完整社区建设等城市更新工作,因地制宜补齐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短板。在新建居住区中,督促指导各地落实达标配建养老服务设施的要求,推动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和同步交付使用。2020年至2022年上半年,各地建设改造社区养老、助餐等服务设施约3.6万个,得到了老年人的普遍欢迎。


    “下一步,我部将进一步聚焦广大老年人在社区养老中的‘急难愁盼’问题,加快建设一批举步可达、安全健康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更好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需求。”张雁说。

    2022-09-21
  • 报告显示:近十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4%

    新华社北京9月20日电(记者魏玉坤)国家统计局20日发布的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显示,按不变价计算,2013年至2021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4%,分别高于国内生产总值(GDP)和第二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0.8和1.4个百分点。





    根据报告,2012年至2019年,服务业对GDP的贡献率从45%增长到63.5%,提高18.5个百分点。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聚集性、接触性服务业受到较大影响,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降至46.3%,但仍稳居三次产业之首。2021年贡献率增长至54.9%,为我国经济持续稳定恢复提供了重要支撑。


    服务业结构持续优化。2021年,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7.2%、15%和5.8%,比2012年提高2.3、0.6和1.4个百分点。2013年至2021年,规模以上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速分别达到30.1%和19.5%,远超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11.9%的年均增速。


    服务业新动能亮点纷呈。2021年,全国电子商务交易规模达到42万亿元,2013年至2021年年均增长20.3%。2015年至2021年,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年均增长25.4%,高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速17.5个百分点;2021年,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4.5%,比2014年上升15.3个百分点。

    2022-09-21
  • 教培机构和互联网巨头纷纷入局 学习机市场迎来新浪潮

    “双减”之后,教培市场迅速降温,学习机市场却一片红火。


    9月13日,AI+教育领域的独角兽企业松鼠AI公布,依托于学习机等一系列产品,半年多时间已完成4万多台智能硬件的销售业绩以及约3亿元的终端销售额。


    同样取得亮眼业绩的还有科大讯飞。8月22日,科大讯飞发布的2022年半年报显示,AI学习机销售额增长超101%。


    随着双减政策的深入推进及学生学习模式的改变,学习机市场备受看好。不仅读书郎、步步高等传统学习机企业加快步伐,一众教培企业也将之作为转型的主要突围路径,同时互联网科技企业纷纷入局,学习机赛道出现“神仙打架”的局面,并迈进AI时代。


    “神仙打架”


    “步步高、希沃、科大讯飞、读书郎,市场上几乎所有的学习机产品都试了一遍。”北京妈妈石女士告诉记者,在电梯里、手机上看到了各种学习机的广告,声称“AI精准学”可以针对性提高学习效率,“看了各品牌种草视频后,最终买下适合自家孩子的一款。”


    2020年“双减”政策落地,众多校外培训机构停办、转型后,不少家长与石女士一样,深感“辅导孩子学习的压力倍增”,越来越多的家长选购学习机来辅助辅导孩子学习,学习机的购买需求不断增加。


    同时,教培企业在“双减”后也开始谋求业务转型,不少企业将教育智能硬件市场视为突破口,其过往积累的丰厚师资力量和培训资源恰好能够无缝接入。


    2021年下半年,新东方,学而思、爱学习、作业帮等巨头纷纷推出了自己的专用学习机并不断迭代新产品。今年1月,松鼠AI推出多款硬件产品,其中包括三款智能学习机。2月,掌门教育推出其首款智能学习机。3月,猿辅导旗下斑马智能学习机G1正式发售。


    如果说教培机构的加速布局让学习机赛道升温,那么互联网科技企业押注该领域则加速行业快速起飞。近两年,百度、网易有道、科大讯飞等互联网科技企业凭借雄厚资金和技术优势,推出多款AI学习机。


    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学习机行业的老玩家步步高、读书郎、优学派等传统企业也没有坐以待毙,不断进行产品的更新迭代。天眼查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现有2.1万余家学习机相关企业。近3年,年度注册平均增速为19.6%。


    竞争“内卷”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2020年天猫商城的学习机市场份额前五分别为步步高、优学派、读书郎、小霸王、科大讯飞。天猫商城的学习机V榜显示,近三个月畅销度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希沃学习机W2、科大讯飞学习机和步步高家教机S6。


    以步步高、小霸王为代表的传统企业,在行业内深耕多年,它们的优势在于硬件的设计和生产以及完备的供应链体系,但其劣势在于产品技术以及教育内容的配套和研发等“软实力”不够。


    新加入赛道的教培公司恰恰相反,它们在教育内容和用户资源上有积淀,对于硬件生产、供应链的保障以及销售渠道明显不擅长。


    至于互联网科技公司,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是其最大优势,它们在资金能力和产品创新能力上也很突出,但缺乏教育基因是他们的短板。


    各类企业互有优势和短板,伴随着越来越多企业选择入局,学习机市场的争夺愈显激烈。如何将教学资源更高效、精准地适配学生需求,是影响消费者决策的重要因素,因此AI智能成为现阶段学习机市场争夺的亮点之一。


    目前,主流厂商都推出了AI学习机,通过知识图谱对学生的试题进行诊断,找出薄弱知识点,进而自动推送相关的视频学习内容和题目,实现针对性学习。


    业内专家认为,伴随学生诉求越来越精细化、个性化,关于学习机的内容与服务之争还将升级。AI技术作为其中的关键环节,谁家能更好地实现AI赋能,或能在学习机的争夺中赢得更多市场。


    充满挑战


    据《2022年中国教育智能硬件行业报告》显示,智能教育硬件赛道增长潜力巨大,预计2024年市场规模超千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26%。


    学习机凭借着适应在家学习场景、市场渗透率高等特点成为教育智能硬件市场中的竞争重点。中研产业研究院公布的《2021-2026年学习机行业风险投资态势及投融资策略指引报告》显示,2021~2025年我国学习机市场将会以每年15%的增长率稳步增长,到2025年将会达到875万台。


    学习机赛道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考验和挑战。


    AI学习机行业标准尚未建立,入局者多且杂,其中不乏部分品牌为牟利,将产品名称和卖点强贴AI标签,家长不会识别,难以购买到一台真正的AI学习机。


    除此之外,学习机赛道始终受到“低配高价”的诟病。当下几乎全部学习机产品都声称具备AI学习能力,但市场上的价格区间从1000多元到上万元不等,差别很大。同时,学习机的价格也有水涨船高的趋势。市场上,希沃W2、步步高S6、优学派U90、读书郎AI等型号学习机定价均超过4000元。小度最新发布的P20学习机定价5400元。


    此外,学习机产品硬件同质化程度较高,软件和内容成为衡量产品优劣的重要标准。软件和内容的差异将成为未来各品牌打破同质化竞争和获客的关键。对于学习机市场来说,既具备硬件研发、供应链等硬实力,又拥有强大教育教学资源等软实力的公司,才能在市场上走得更远。

    2022-09-20
  • 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机会多

    今年以来,受疫情等因素影响,城市部分行业特别是接触性服务业用工需求下降,一些农民工返乡就业。


    “针对这一情况,农业农村部门大力发展乡村产业,落实就业帮扶政策,促进返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从监测情况看,截至6月底,返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达到90.7%,这是一个不错的成绩。”农业农村部总农艺师、发展规划司司长曾衍德说。当前我国返乡农民工就业形势如何?下一步重点从哪些方面来促进返乡农民工就业?记者进行了采访。


    强产业带就业


    让县域成为农民就地就近就业蓄水池


    一大早,甘肃省康县聚仁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一片繁忙景象,乡亲们正在有条不紊地摆放着菌棒。“我之前一直在外面打工,顾不上家里的老人孩子。现在家门口有了新饭碗,既能挣钱又能看家,真是两全其美!”迷坝乡刘河村村民侯秀芳说。


    记者了解到,合作社负责人马国辉也曾是返乡农民工。“这两年,乡村建设提速,家乡食用菌产业越来越大。”马国辉联合周边合作社,建成配料、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食用菌种植产业示范园,带动多个村庄一起发展。“不少乡亲边打工边学技术,在家门口当上‘上班族’。”


    产业是就业的保障,产业发展壮大了,就业岗位就增多了。“发展富民产业稳岗,这是促进返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的关键。”曾衍德说,发展富民产业,重点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县域富民产业,持续推进乡村产业提档升级,不断拓宽农村就业增收渠道。今年,中央财政衔接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比重将提高到55%,重点支持帮扶产业补上技术、设施、营销等短板。


    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吸引力持续增强。一些地方立足乡村资源,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重庆市武隆区火炉镇呐溪原乡景区,巧用生态旅游资源,森林绿色康养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旺盛的人气带动文旅商品开发、农特产品销售,景区成了周边农民就业的新选择:招收170余名村民从事旅游服务,吸引外出能人回乡创办餐饮、住宿等市场主体30余家,带动年营收150万元。


    从监测情况看,截至6月底,全国返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达到90.7%,同比提高2个百分点。在产业带动、就业创业拉动下,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787元,实际增长4.2%。


    “县域是农民就地就近就业的蓄水池,目前55%的农民工在县域内就业。”曾衍德表示,要在县域大力发展家政服务、物流配送、养老托育等,引导具备条件的中心镇发展小微企业集聚区,培育形成带动力强、就业容量大的产业,为返乡农民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不再外出打零工,现在经过培训,每个月收入5000多元,我很满足。”江西省兴国县,参加“兴国表嫂”培训班顺利结业的谢红美说。“兴国表嫂”是兴国县打造的家政服务品牌,采取免餐费、免住宿费、免培训费的方式,对孕产妇、婴幼儿、老人护理等方面组织专业培训,技能培训、职业介绍、法律援助等一条龙服务带火了县里的家政行业。


    在吉林省伊通满族自治县的一家货运公司内,张春祥正在和工人装卸货物。张春祥敏锐发现县里对快递物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顺势开起了货运物流公司。得益于当地的帮扶政策,从“光杆司令”到带动20多人就业,现在张春祥又加盟了大型货运物流公司,“挣得多的员工一个月能挣7000多元。”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琦说,返乡农民工长期在外务工,具备一定的经验和技能,返乡后可有效适配就业岗位。同时,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还能够提升地方的医疗、教育和服务水平,吸引农民工群体主动回乡就业创业。


    搭平台强联结


    让创业创新成为农民就业增收新增长点


    走进贵州省贵阳市白云区沙文镇共享农创城,肉类、蔬菜、调味品……店铺鳞次栉比、商品琳琅满目。“这里是一站式采买,最近订单多,每月收入1万多元,比外出打工高多了!”返乡人员朱东波在这里开了一家粮油店,“感谢政府搭建的创业平台,我正考虑扩大规模呢!”


    共享农创城今年1月16日投入运营,建成冷库、电商孵化大楼、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及商户公寓等设施。像朱东波一样来这里开店的返乡人员不少。作为市级“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农创城已解决120多名返乡农民工就业。今年以来,农创城已出租门面650余间,一、二季度营业额均超5000万元。


    农村创业创新日渐活跃,平台载体不断完善。农业农村部乡村产业发展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各地依托现有农村各类产业园区、物流节点、农业企业和种养基地等,建设了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返乡创业园。全国农村创业园区(基地)超过3500家,基本实现了县县有农村创业园区(基地)。到2021年底,1120万人返乡入乡创业创新,70%是返乡创业农民工,创办项目80%以上是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项目,为农村带来了人气、增添了活力。


    “推进拓宽农村创业渠道,是农民收入的新增长点。”曾衍德说,返乡农民工有较强的市场意识和较高的技能水平,返乡创业有优势。深入实施农村创业创新带头人培育行动,落实创业扶持政策,建设一批返乡入乡创业园、农村创业孵化实训基地,推进创业服务“一站式”办理,以创业带动就业。“大体上是一个返乡农民工创业能带动6到7个稳定就业,带动15到20个灵活就业。”


    受益于返乡人才带动,从贫困村到示范村,四川省绵阳市盐亭县巨龙镇天水村实现华丽转身。看着家乡的交通、物流等发展短板补上了,陈奉明、陈奉兵等10多位外出务工青年返乡创业,发展壮大经果林产业,建成花果嫘乡园区,形成了以柑橘为主、时令水果不间断的农业产业布局。去年园区水果总产量838万斤,产值约5200万元。


    完善利益联结,创业带就业促增收。园区通过“公司+联合体+农户”“公司+村集体+按股分红”等模式,带动当地623户家庭户均年增收1700元,实现村集体年增收33万元。陈奉明介绍,目前,园区正在筹建乡间民宿、亲子乐园、农事体验馆等设施,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持续带动乡亲增收致富。


    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大批促进农村创业创新的政策,从“人、地、钱”等各方面提出了支持政策。张琦表示,除了政策创设,政府也应关注返乡农民工的能力建设,为其提供技能提升、就业创业的相关培训,培育一批“田秀才”“土专家”“乡创客”等乡土人才,同时鼓励有管理经验的农民工返乡创业,推动创业带就业,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的新动能。


    多途径拓岗位


    让农民成为项目建设者、受益者


    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木脚村脱贫户杨保和的家,宽敞的客厅里,洗衣机、冰箱等家电一应俱全,各种花草散发着清香。“靠着在村里以工代赈项目的务工收入,我把家里新房装修一新。”杨保和言语间难掩喜悦。靠着泥瓦工的好手艺,仅半年的时间,杨保和夫妇就获得了4万多元的务工报酬。


    去年以来,通道县在木脚村开展以工代赈新试点,加大补齐农村基础建设短板,先后开展提质改造村内体验游步道3500米,体验农场排灌渠3000米,建设村级水果采摘园150亩、村级蔬菜体验园150亩等项目。“项目用工优先使用村里返乡农民工,木工、泥工、钢筋工日工资最高的有近300元,小工180元。”村委会主任吴菊凤说。


    木脚村的以工代赈工程累计为农民工发放工资达136万元。木脚村新建的鱼鳞坝、健身步道和观光堤成为热门景点,仅7月份接待游客就超过2万人次。村里又开发了水果采摘、农耕体验、乡村民宿等新业态,为村民新增种植、管理、打包、养护保洁等以工代赈后续就业岗位60余个,人均年增收可达8000元以上。


    “群众既是项目的建设者,又是项目的受益者。”张琦说,以工代赈是促进就近就业增收、提高劳动技能的一项重要政策,能为群众特别是农民工、脱贫人口等提供规模性务工岗位。重点工程项目投资规模大、受益面广、带动效应强,吸纳返乡农民工就业潜力巨大,是实施以工代赈的重要载体。


    2021年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实施《全国“十四五”以工代赈工作方案》等文件,将劳务报酬占中央资金比例由此前的10%以上提高至15%以上,联合财政部已下达中央投资近140亿元,实施以工代赈项目5000余个,实际发放劳务报酬占中央资金比例已达20%以上,部分地方超过30%,带动30余万农村低收入群众在家门口就业。


    加快项目建设拓岗。曾衍德介绍,近期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了专门的政策措施,要求重大工程建设、以工代赈项目优先吸纳农村劳动力。农业农村部将在组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重大水利设施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项目,按照“应用尽用、能用尽用”的原则,吸纳更多返乡农民工参与建设,让他们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今年,中央将继续加大投入力度,加强乡村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厕所革命、冷链物流设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张琦认为,这些项目可以吸纳更多返乡农民工参与工程建设,实现返乡农民工就业增收和乡村发展双提升。(记者常钦)

    2022-09-20
  • 千亿级宠物市场兴起 扩大新职业“蓄水池”

    在中国,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饲养宠物。《2021年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显示,2021年我国饲养犬猫的人群数量已经达到6844万人,较2020年增加8.7%。在此背景下,宠物经济市场达到数千亿规模,宠物行业逐步形成完整产业链。





    在市场需求带动下,与宠物相关的职业也不断涌现:美团研究院此前发布的报告显示,宠物行业已衍生出遛狗员、宠物训导员等多种具有一定规模的新兴职业。


    专家表示,随着数字化水平的提升,各类宠物经济的需求将被持续挖掘,推动相关市场实现进一步增长。其中,互联网平台将在产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包括帮助宠物店铺实现数字化升级,助力宠物产业提升标准化水平和专业服务能力,孵化更多市场认可、技能专业的新就业群体。


    训犬师市场需求迅速增长


    近日,在狗狗派萌宠幼稚园中,训犬师刘威正使用响片训练一只大型金毛犬。每当它根据指示伸手、坐下、躺倒时,刘威都会按下响片,再喂一粒宠物零食,以示奖励。“我们借助响片进行正向训练,每当狗狗听到这个滴答声,就知道自己做了正确的行为,因此会得到奖励。”刘威说,通过长期训练,狗狗会形成条件反射,从而改变自己的行为习惯。


    刘威是一名退伍军人,曾在多家宠物基地做训犬师,今年加入了杭州这家宠物训练机构。


    提及令他印象深刻的训犬经历,刘威说,曾有客人送来一只1岁半的博美犬,这种小型犬本是温顺可爱的,但令主人苦恼的是,最近它已经多次出现咬人的情况,包括家里的孩子、老人都被咬过。“比如它正躺在窝里睡觉,孩子的玩具滚过去了,孩子走过去捡,狗就会突然跳出来咬人。”刘威说,因情况特殊,狗需要训练的时间长,费用较高,主人有些犹豫,考虑是否给它进行安乐死。


    刘威不想放弃,建议先训练一个月看看效果。在这段时间里,他先是和狗住在一起培养感情,之后再套上皮绳进行训练。一个月后,主人看到了狗的变化——从狗嘴里拿吃的,它不再低吼咬人,还能和训犬师进行互动。刘威说,通过训练可以矫正狗的不良行为,帮助它们融入主人的家庭生活,作为训犬师他也觉得开心。


    狗狗派萌宠幼稚园负责人表示,宠物训练的市场需求正在日益增长,宠物犬会出现一些共性问题,比如乱叫扰民、咬人护食等,可以通过训练进行行为矫正。“以前送来店里的多数是问题宠物,现在越来越多的幼犬也会送来进行训练。”宠物训练是该店的主营业务,同时店内还开设宠物寄养、宠物减肥、宠物美容等项目,“宠物相关的服务需求很多,我们也在不断招聘相关的从业人员。”


    《2021-2026年中国宠物训导行业应用市场需求及开拓机会研究报告》显示,我国宠物市场庞大,也吸引了众多投资者布局。在2020年上半年,我国新增宠物相关企业达到10万家以上,但其中涉及宠物驯导方面服务的企业较少,宠物驯导市场存在较大发展机遇。


    产业链孕育更多新兴职业


    训犬师市场需求增加的背后,是宠物行业市场的迅猛发展。


    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2年中国宠物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资研究预测报告》显示,中国宠物行业市场规模每年都在稳步提升,2021年比2020年增长20.58%,从2016年到2021年的五年时间里市场规模翻了一倍。


    目前,宠物相关的完整产业链已经逐渐形成。产业链上游包括宠物领养和买卖,中游包括宠物食品、用品等实物商品市场,下游包括宠物美容、寄养等服务市场。其中宠物服务是目前发展最快的部分,其细分赛道众多,孕育了大量的宠物相关新职业。


    美团研究院此前发布的新职业人群报告显示,宠物行业衍生出的新兴职业包括遛狗员、宠物训导员、宠物摄影师等。近期,宠物减肥师、职业宠托师、宠物中医治疗等也陆续引发市场关注。


    犬猫中医院·国泰动物医院是一家在美团平台收录12年的老店,其服务领域也包括宠物中医。医院负责人表示,该院于2017年开设中医门诊,拥有三名宠物中医医生,设置了单独的中医诊室。刚开始来问诊的人很少,这两年越来越多的宠物主人开始接受宠物中医治疗。


    更好发挥互联网平台作用


    有专家表示,从整体上看,当下的宠物消费市场是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的产物之一,该行业对于就业市场的影响,也符合互联网平台经济就业市场的基本特征。


    具体来说,宠物产业带动的就业群体规模大、灵活自主、岗位收入持续增长。虽然准入门槛低,但是技能专业要求在持续提升。获得认可的优质商家,往往能够实现可观的利润,进而带动就业群体的收入增长。


    比如在宠物医疗领域,在行业中能够完成外科手术,具备外科技能的临床医生收入较高。


    另外,互联网平台经济在助推新产业、创造新就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包括美团等平台在宠物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广泛连接了各类线下的实体店铺,通过技术和模式的创新,让海量的宠物相关业态能够精准匹配数亿用户的需求,从而带动市场消费和优质供给之间形成正向循环,助力产业繁荣,并进一步扩大宠物相关的从业规模。


    狗狗派萌宠幼稚园负责人也提到,机构刚开业时就上线了美团,希望从线上获得更多的流量,目前店铺的线上流量占比达到80%。“线下只有周围的人知道你的店铺,但是线上大家能通过店铺的评价、明确的服务精准找到你的店铺。”(班娟娟)

    2022-09-19
  • 后疫情时代 高职用诚意打通人才对接“最后一公里”

    怎样在“后疫情时代”,拓宽学校毕业生的就业渠道,这是浙江旅游职业学院院长杜兰晓一直挂心的事儿。


    因疫情影响,这三年来全国的酒店业和旅行社行业都遭受重创,尤其是旅行社行业,几乎全面进入“冰封期”。与此同时,作为浙江省唯一一所旅游类高职院校、所有专业都是围绕旅游全产业链设置的浙江旅游职业学院,面临着就业工作上的巨大挑战。


    今年开年,杜兰晓和学校党委书记韦国潭一起,带头开展了“访企拓岗”专项行动。两人陆续与酒店管理集团、科技企业、民宿企业、旅游公司、旅行社等企业负责人开展座谈,推荐毕业生就业。


    与此同时,教育部今年3月开始组织实施“高校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教育部副部长、党组成员孙尧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也作出批示,教育部职成司始终在推进高职院校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各地也将“访企拓岗”作为“一把手”工程,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互促进,多措并举开拓就业渠道和岗位。


    至此,这一专项行动取得了很大成绩。记者获悉的《高职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专项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截至8月25日,全国1388所高职院校2773名书记校长,共走访用人单位超过12万次,校均拜访企业82.2家,书记校长人均走访企业超过41家。有16所高职院校拜访企业数量超过150家,7所高职院校走访企业总量超过200家。高职院校实地走访比例达到40.43%,山东、广东、江苏等教育大省,总拜访次数领先全国。


    报告执笔负责人、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与继续教育研究所研究员宗诚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云宣讲”“云招聘”“直播带岗”,从高校到企业,人才对接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正在被校长书记们用脚丈量,用诚意打通。


    “走出去一定比不走强”


    从学校的校长书记“访企拓岗”行动一开始,很多学生便成为直接受益者。


    6月21日,浙江旅游职业学院艺术学院2019级空乘4班潘美琪入党转正。这一天也是她在高铁实习满一年的日子,她将正式入职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成为杭州客运段高铁一队的一名列车员,从“空姐”变成“动姐”。


    “虽然在校学习的是空乘专业,但我所掌握的专业技能、职业素养与服务水准,同样也适用于铁路列车员的岗位要求。”潘美琪说。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招就处处长杨京艳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像潘美琪这样留在高铁就业的毕业生还有42位,同时受益于实习就业一体化政策的毕业生共有110人。截至目前,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校已经组织教职工访企拓岗200多家企业,拓展岗位4000余个。


    不仅仅是浙江旅游职业学院。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利用董事单位企业、校友企业、区域产业资源优势,党政领导班子带队,走访了100余家行业领军企业和大型国有企业,共计拓展优质就业岗位2000余个;黑龙江省教育厅牵头组织高校,赴本土优秀企业,开展校企对接调研;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也会同当地人社部门,积极开展“访企拓岗”工作。


    半年来,全国各地高职院校的校长书记们纷纷动员起来,走出校门,推进着“访企拓岗”促就业的工作。通过走访,校长书记们把能够接触到的企业优质岗位资源都调动起来,对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也更加了解,为毕业生们争取了更多的实习就业机会。


    报告显示:已经有超过2万家企业接收了61万多名高职院校实习生,学生所学专业与企业所属行业对口率超过半数,新兴产业和生产制造领域就业难和用工难的问题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接受实习和就业学生数量较高的省份包括山东、江苏、广东、云南、四川等,正好与书记校长“访企拓岗”的情况成正比。


    宗诚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在“访企拓岗”推进的过程中,起初也有一些学校产生过疑虑。很多校长和书记“不够自信”,担心学校自身的名气不够大,招牌不够亮,无法获得企业,尤其是大企业的青睐。


    “走出去一定比不走强。”宗诚认为,只要校方愿意多走一步,多说一句,对学生在实习和就业方面的帮助,就多多少少会产生一定效果。


    比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校长书记主动“走出去”,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取得了合作。由华为主办,校方协办的“华为ICT人才联盟双选会-深圳站”成功举办,有61家华为生态伙伴企业进校招聘。IT企业浪潮集团也与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深度合作,共同建设“河北省钢铁生产过程智能化控制技术创新中心”。


    “走出去”,也“请进来”


    高职院校的校长书记们,除了“走出去”,也在“请进来”。


    今年4月以来,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温道军、校长王伟就开始连轴转。从河南国防科技工业高等职业教育集团成员单位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27研究所,到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一家又一家,温道军等人,走访了当地45家军工行业龙头企业。


    作为一所国家骨干高职学校,温道军必须考虑到自己学校毕业生个性化、多元化、精准化的就业需求,然后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中,寻求一个各自的需求都能得到满足的平衡点。


    与温道军面临的难题相同,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王鑫,也在思考自己的学校具有怎样的特殊技术优势,以便于给毕业生们拓展出更多可供选择的方向。


    今年5月,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与山东文旅集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鲁商集团、文旅集团将优先招聘学校符合条件的毕业生。7月底,王鑫把目光从省内投向了省外。他带队专门赴新疆考察交流,与新疆中泰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


    结合疫情防控实际情况,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及时改变了访企拓岗的形式,“相约云端,网上连线”。经过4个多月“访企拓岗”,学校陆续访企105家,签署了校企深度合作协议30余个,拓展实习岗位8000余个、就业岗位5000多个。


    高职院校也在积极邀请用人单位走进校园招聘人才,结合“互联网+就业”就业信息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和就业岗位。截至目前,头部企业和人力资源部门共计16992人次走进高职院校,在拓展实习就业机会的同时,拓宽了校企合作领域,实现了校企资源的有机结合和优化配置。比如,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与广东汇博机器人有限公司开展深度合作,通过将智能制造领域拥有丰富技术工程经验的博士团队“请进来”,采取“项目+教师(工程师)+学生”的方式精准开展人才培养,共同开发课程,共同完成广东省人工智能大赛,落实学生一次性进入企业就业,月起薪值超8000余元,高于同类岗位40%。


    “这次教育部实施高职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专项行动,既是一个疫情期间寻求企业支持拓展就业渠道的举措,也是宣扬职业教育,让企业了解国家职业教育政策的过程。”湖北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会长李洪渠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说,产教融合是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的必由之路。政府一直在推进产教融合,学校努力实施校企合作,但是仍然存在很多困难。


    李洪渠解释,目前仍然存在产教交流、校企对接的机制不健全的问题,只有小范围甚至是点对点的沟通。激励企业参与的动力机制不健全,激励政策力度不够、宣传不够、落实不够,真正因产教融合而享受各种优惠政策的企业很少,多数企业不了解政策、不知道如何享受政策。


    “其实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概念,在职业院校当中已经提了很多年了,但是之前实施得并不是很深入,尤其是在专业设置、教材开发方面,之前的校企合作更多停留在理念层面。”宗诚说,“当前就业形势严峻,在这样的情况下,高职院校的书记校长,更需要发挥一把手的主动性,带领团队走进企业,一方面可以为实习生和毕业生开拓一些岗位,谈谈就业薪资,实习相关安全,或者是在岗位上的相关的注意事项,同时最关键还是希望通过面对面的交流,让校企双方更深入了解,便于今后的合作。”


    “希望校长书记们,能够拓宽访企拓岗的途径,加深与企业的沟通和合作。不仅仅是走出去,还要把优秀企业家请进来,在学校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等方方面面,能够真正把产教融合做成,达成校企合作。”宗诚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说。


    “访企拓岗”如何“常态化”


    据了解,当前,全国高职院校共有专业布点137,482个,其中,第一产业相关专业占比约1.20%,第二产业相关专业占比约28.02%,第三产业相关专业占比约70.78%。


    报告显示,从走访企业所属行业看,第一产业相关企业占比2.87%,第二产业相关企业占比31.08%,第三产业相关企业占比66.05%。“可见,走访企业与高职院校专业布局基本吻合。”宗诚说,通过走访可以进一步加强高职院校专业与产业契合程度,提升专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半年以来,“访企拓岗”专项行动成效显著。同时,这一机制如何“常态化”,也成了校方、企业未来需要关注的新问题。为此,教育部委托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与继续教育研究所完成了《高职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专项工作报告》,统计专项行动推行以来的各项数据,为接下来迈出新的步伐提供落脚点。


    宗诚发现,一个必须面对的现实是,政府、学校希望头部企业深度参与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但目前多数高职学校、多数专业对头部企业没有吸引力。


    “头部企业一般来说薪酬待遇和工作环境相对较好,在人力资源市场处于优势地位,即使不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也能吸引到其所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职业院校毕业生大多数到中小企业就业,只有少数才能到龙头企业就业。”李洪渠分析说。


    他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现状是“职业院校毕业生在就业初期离职率比较高”,头部企业并没有深度参与大多数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过程,只能是有选择性地与少数优质学校进行合作。而大多数职业院校和大多数专业,仍然要将校企合作的对象定位为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此外数据显示,走访的企业具备明显的地域特征。“东三省”的走访企业主要需求集中在护理、机电一体化技术、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等专业上。而“粤港澳大湾区”走访企业的需求专业,则主要集中在电子商务专业、学前教育专业、护理专业上。


    报告显示,在产教融合的推进过程中,东部发达地区和中西部地区也体现出了地域性差异,西部地区工业基础相对薄弱,也是不可忽视的现状


    “中西部地区高职教育要想高质量发展,有两个基础条件,一是加大财政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这是提高办学质量的前提;二是毕业生的发展出路、社会地位和薪酬待遇,这是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前提。”李洪渠说。


    “通过主动走进园区、走进行业、走进企业,高职院校能够精准掌握行业企业的就业岗位信息,深入了解行业企业对毕业生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因此,宗诚建议,高职院校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专项工作应继续深入开展,并且由教育部强化督导、考核和结果运用,“找准高校与用人单位合作切入点,实现互惠共赢、共同发展”,以便打通人才对接的“最后一公里”。

    2022-09-19
  • 年度服装行业百强企业榜单发布!江阴3家企业成功入选

    近日,中国服装协会发布“2021年服装行业百强企业”榜单,分别对“营业收入”“利润总额”“营业收入利润率”三项指标进行排序,全国共有130家企业上榜。



    年度服装行业百强企业榜单发布!江阴3家企业成功入选

    江阴有3家企业成功入选,分别是:

    海澜集团有限公司

    “营业收入”第2

    “利润总额”第3

    江苏阳光集团有限公司

    “营业收入”第10

    “利润总额”第11

    “营业收入利润率”第50

    贝德服装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利润总额”第82

    “营业收入利润率”第30

    百强企业是服装行业的主力军,从2021年服装行业百强企业看,产业资源加速向优势企业集聚。

    近年来,江阴围绕构建“345”现代产业体系,把高端纺织服装业作为重点发展的三大千亿级产业之一,积极助推以海澜集团、阳光集团、贝德服装集团、三房巷集团、红柳集团等为代表的知名纺织服装企业加强科学技术研发,提升产品开发能力,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让传统产业不断焕发新活力,持续提升江阴纺织服装企业在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优势,增强产业发展韧性。

    2022-09-17

  • 首 页  上一页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