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家主要银行利企惠民减免服务费1375亿元

    银保监会持续督促银行机构严格落实各项减费政策,鼓励银行机构主动挖掘降费空间。2022年上半年,21家主要银行为其他各类市场主体减免服务费用1375亿元,同比增长9.5%。


    □本报记者周芬棉


    近年来,银保监会持续督促银行机构严格落实各项减费政策,鼓励银行机构主动挖掘降费空间,“放”“管”结合规范市场调节领域银行服务价格行为,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改善人民群众金融消费体验。


    记者近日从银保监会获悉,2022年上半年,21家主要银行为其他各类市场主体减免服务费用1375亿元,同比增长9.5%。


    出台多个规范


    据中银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刘晓宇介绍,银行服务项目分为支付结算类、代理业务类、风险承担类、金融交易类、管理咨询类等,包括支付结算、电子银行、银行卡、理财、代理、托管、担保及承诺、贸易金融、金融市场交易、管理及咨询等,与企业、老百姓都息息相关。


    关于银行服务收费,银保监会、人民银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相关部门至今已出台十数项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记者查询发现,最早可以追溯至2007年。


    据北京盈科(郑州)律师事务所管委会主任李曙衢介绍,2007年原银监会发布《银团贷款业务指引》,2008年原银监会办公厅发布《关于商业银行服务收费有关问题的通知》。


    刘晓宇说,2011年后步入密集规范期。2011年,原银监会发布修订的《银团贷款业务指引》,进一步明确银团贷款收费应当遵循“自愿协商、公平合理、质价相符”的原则,收费项目可以包括安排费、承诺费、代理费等。


    2011年,原银监会发布《关于支持商业银行进一步改进小型微型企业金融服务的补充通知》,将银行收费划分为三大类:禁止收取的费用、限制收取的费用、可以正常收取的费用。


    同年,三部门出台规范性文件回应了老百姓的关切。原银监会、人民银行、发改委发布《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免除部分服务收费的通知》,规定从2011年7月1日起免除人民币个人账户的部分服务收费,如本行个人储蓄账户的开户手续费和销户手续费;本行个人银行结算账户的开户手续费和销户手续费;同城本行存款、取款和转账手续费(贷记卡账户除外)等。


    此后的规范长了“牙齿”,不仅立规还要执法。


    2012年,原银监会发布《关于整治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规范经营的通知》,要求系统全面开展“不规范经营”专项治理,并对商业银行提出“七不准、四公开”的要求。而后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推进银行业不规范经营专项治理的通知》,督促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将专项治理推向深入,规范收费公示方式和内容,建立和完善投诉举报回应机制,加大现场访查力度和处罚问责力度等。


    2014年,发改委、原银监会发布《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办法》和《关于印发商业银行服务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目录的通知》,对多项银行收费进行调整。


    2016年,发改委和人民银行出台《关于完善银行卡刷卡手续费定价机制的通知》,完善银行卡刷卡手续费定价机制,降低发卡行服务费费率水平,降低网络服务费费率水平,调整发卡行服务费、网络服务费封顶控制措施,收单环节服务费实行市场调节价等。


    加大监管力度


    在李曙衢看来,监管加大力度,一方面表现为出台执法依据,另一方面表现为抓重点,强落实。


    2016年,发改委发布《商业银行收费行为执法指南》,要求各商业银行严格执行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合理确定市场调节领域的收费项目和标准,遵循依法合规、平等自愿、息费分离、质价相符的原则,做好明码标价和收费公示,不折不扣地落实优惠措施。并列举了商业银行的违规收费行为,包括不执行政府指导价及政府定价、未给客户提供实质性服务、伪造服务记录、强制要求客户购买服务、强制以承兑汇票方式提供融资、价格垄断等违规违法行为。


    2019年,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开展银行违规涉企服务收费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确立机构自查与监管抽查制度。


    2020年,银保监会、工信部、发改委、财政部、人民银行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信贷融资收费降低企业融资综合成本的通知》,明确不同融资环节的收费要求,规范与收费相关的内控与监督。


    2022年1月,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规范银行服务市场调节价管理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刘晓宇认为,这是完善对银行机构服务收费市场调节价监督管理的重要举措。对《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办法》等监管制度中未明确的事项作了补充,包括对服务收费项目开展事后审计、总行对分支机构服务收费管理责任、差异化定价与内部授权等内部管理要求。


    同年7月,银保监会、人民银行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信用卡业务规范健康发展的通知》,明确在业务办理页面以明显方式展示分期业务可能产生的所有息费项目、年化利率水平和息费计算方式。提前结清信用卡分期业务的,应当按照实际占用的资金金额及期限计收利息。


    银保监会有关负责人称,《指导意见》遵循市场化法治化原则,从压实机构主体责任、规范服务定价方法和价格校准机制、明确服务适当和价格匹配要求、强化服务价格信息披露、完善服务外包与合作业务价格管理、鼓励主动惠企利民、设定服务价格行为监管红线七个方面明确监管要求,推动银行机构对服务价格实行精细化、科学化管理,进一步挖掘和释放降费潜力。


    据介绍,《指导意见》印发后,银保监会通过政策解读、窗口辅导、问卷调查等多种手段,推动银行机构认真落实文件要求。调查显示,21家主要银行重新梳理和评估服务项目及价格标准,平均取消计费服务项目14项,平均下调计费服务价格16项,平均向其他各类市场主体实施减免优惠46项,可直接测算年新增减免费用62亿元。


    处罚违规行为


    减费让利,利企惠民,不仅在规范,更在于向违法违规行为“开刀”。近年来,多家银行因违规收费等行为被处罚。


    农业发展银行台州市分行未经成本测算,银团贷款安排费联合收费,监管部门对该分行罚款22万元。


    中国银行上海分行某应付账款融资业务存在以贷收费的违规行为,监管部门对该行处以责令改正,并处罚款540万元。


    江苏银行盐城分行通过四方合作模式收取中间业务费且收费质价不相符,监管部门对该行处以罚款275万元。


    北京银行服务收费管理不力,违规收费,监管部门责令北京银行改正,并给予合计820万元罚款的行政处罚,对多名相关责任人分别给予警告并处罚款。


    工商银行冠县支行因违规收取承诺费被聊城银保监分局处罚30万元。


    江西银行宜春分行因通过第三方公司与借款人签订虚假服务协议收取2500万元服务费并账外列支,被宜春监管分局罚款100万元。

    2022-09-30
  • 节前市场探物价:蔬菜鸡蛋价格总体平稳 肉价略微上涨

    节前市场探物价


    国庆临近,正是消费旺季,市场供应是否充足?菜价、肉价、蛋价表现如何?各地采取哪些措施稳物价?本报记者近日探访了部分城市的农贸商超。


    蔬菜鸡蛋价格总体平稳


    9月26日早晨7时,广东省汕头市华达隆新陵海市场已是人来人往。这是当地较大的菜市场,汇集各类蔬菜、肉类及肉制品、鸡蛋、当地小食与面食等,摊贩叫卖声与居民询价声交织,烟火气满满。


    李老板的鸡蛋摊前,家住附近的张阿姨正在犹豫:走地草鸡蛋7.5元/斤、正大鲜鸡蛋7.9元/斤、乌鸡鸡蛋8元/斤、普通鸡蛋6.5元/斤……“种类太多,不知道选哪种好。”张阿姨说,“平时都是我老头子出来买菜,今天他去给儿子帮忙了。这些鸡蛋价格倒也相差不大,但整体上似乎涨价了。”


    李老板告诉记者,近一个月来鸡蛋价格浮动变化较大。8月22日,一件鸡蛋(30打鸡蛋为一件)226元,9月初一件252元,现在大约稳定在这个价格。“整体来看,全品种鸡蛋均价大概在6.5元一斤至8元一斤左右浮动。”李老板说,“我家卖得最贵的是乌鸡鸡蛋,营养价值高;但卖得最好的是这种走地草鸡蛋,价格居中,味道鲜美。”在李老板的推荐下,张阿姨最终挑了两斤半的走地草鸡蛋。“快到国庆节了,女儿要回家来。她最喜欢吃我做的水蒸蛋,我得提前备好。”张阿姨说。


    “假期临近,蔬菜和鸡蛋的价格整体感觉略有上涨。”深圳的张先生告诉记者,他平时常去蔬菜批发市场买菜,蔬菜均价约为2至3元。“西蓝花、四季豆等价格会更高一些,每斤4至5元,居民区附近的街市会更贵一些,大概贵20%到30%。”张先生说,“除了假期临近的因素,更主要的是受天气情况影响较大。多刮几次台风,菜价能涨一倍。”


    汕头市的邱先生说:“市场蔬菜价格每日都有变动,浮动幅度约为1%到3%。”他告诉记者,受气候、季节及收成影响,蔬菜价格会突然大幅增加,也属短期的正常现象。


    在北京幸福荣耀生鲜超市,西蓝花价格为5.8元/斤。“最贵的应该是乳黄瓜,13.8元一斤。”超市理货员王女士告诉记者,“其余的如小油菜、圆生菜、圆茄子、西红柿、苦瓜、黄瓜等消费者常买的蔬菜,都是三五元一斤。前阵子中秋节过后,蔬菜价格有明显回落。近一周,蔬菜价格略涨,但涨幅不明显,不到1元一斤,总体比较平稳。”


    根据北京新发地批发市场每周市场动态,9月10日至9月17日这一周,蔬菜的价格降幅比较明显。新发地统计部负责人刘通分析,这一方面是因为前期价格过高,为菜价下降预留了较大的空间,一方面也因为近期的气象条件比较理想,有利于蔬菜的生长。后期,随着秋季蔬菜的相继上市,价格还有一定的下降空间,菜价有可能就此进入季节性下降区间。


    肉价略微上涨


    天气转凉,加之国庆节即将到来,北京的不少消费者开始“贴秋膘”了。近期,全国各地肉价如何?


    9月25日,记者在北京一家超市看到,猪肉五花肉约为32.8元/斤,前尖肉24.8元/斤,纯排骨39.9元/斤。“我家平时经常购买的黑猪肉大约在50元一斤,价格变动不大。这周猪肉价格涨了点,但总体在能接受的范围内。”来买菜的徐女士说,“天气转凉,除了猪肉之外,我还打算多买些牛羊肉,在家涮肉吃。”


    在深圳,五花肉价格约为20元一斤,与北京相差较大。“近一个月肉价应该是受到猪周期影响,略微有些上涨。”张先生说,“如果后续还会涨价且价格较贵,我会选择购买牛羊肉。”


    在上海,综合家乐福超市、卜蜂莲花超市、东安农贸市场、密云农贸市场等多家市场价格,猪肉五花肉均价为40元左右一斤。在汕头,五花肉分外地进场猪肉和本地澄海地区猪肉,价格略微不同。“以本地猪肉为例,一个月内价格从14至15元一斤上涨到了18至20元一斤,涨幅约为10%到20%,外地猪肉略低一些。”邱先生说。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对全国流通领域9大类50种重要生产资料市场价格的监测显示,9月中旬与9月上旬相比,30种产品价格上涨,17种下降,3种持平。其中,生猪(外三元)价格为23.7元/千克,环比上涨0.9%。此前数据显示,9月上旬,生猪(外三元)价格为23.5元/千克,环比上涨4.4%。


    9月1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发言人孟玮介绍,今年以来,国内生猪价格经历了先跌后涨的过程,近期在每公斤22-24元区间波动;最近一周猪粮比价为8.38∶1,处于猪肉储备预案确定的6∶1至9∶1合理区间的上沿。


    猪肉价格上涨原因是什么?


    刘通分析,中秋节过后,尽管肉类消费短暂地进入淡季,但是养殖场对猪价的预期并没有降温,猪价和肉价仍然保持坚挺。


    对于后期生猪市场供需和价格形势,近日,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多次组织有关方面进行深入分析研判,各方分析认为,目前能繁母猪、新生仔猪、育肥猪存栏量均连续回升,加之天气转凉后育肥猪生长速度加快,以及企业冻肉库存处于较高水平、绝大部分将在年内供应市场,因此今后一段时间生猪猪肉市场供应有保障,价格难以持续大幅上涨。


    9月以来,截至27日,商务部已会同国家发改委进行了3次中央储备肉放储,部分省份也同步进行了储备肉的放储动作,预计本月放储量达到20万吨。“这释放出比较明确的信号,即肉价不具备大幅上涨的条件。”刘通说,“此前,毛猪生产一直是靠市场上那只‘看不见的手’在调节,此轮市场上还有一只‘看得见的手’也参与调节,就是为了‘削峰填谷’,防止肉价出现大起大落的波动,这是对养殖业健康、稳定、均衡发展的有力保障。”


    保供稳价不放松


    “我当然是希望菜价越低越好啦。”张先生说,“快要过节了,菜价肉价有所上涨是正常的,只要别一直涨就行。”


    李老板则希望鸡蛋价格稳定在现有水平。“总是涨涨落落,我们农户心里也没底。”李老板说,“后续蛋价不要‘大跳水’就好,我觉得稳中有升是比较理想的状态。”


    “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事关群众基本生活,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孟玮说,“国庆节临近,蔬菜、猪肉等重要民生商品需求趋旺,叠加国内疫情多点散发、部分地方出现强降雨天气等不利因素,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工作面临一定压力。”


    稳物价将采取哪些措施?


    孟玮表示,国家发改委将在紧盯蔬菜、猪肉等重要民生商品市场供需形势的基础上,进一步压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督促指导各地采取加强生产、投放储备、市场监管等多种方式,切实做好保供稳价工作:


    一是指导各地紧抓蔬菜生产、加强产销衔接、畅通运输配送,保障终端市场“微循环”顺畅、市场供应充足。采取平价销售、补贴流通销售环节、减免批发市场进场费等措施,促进价格平稳运行。


    二是及时投放中央猪肉储备,指导各地加大力度同步投放地方政府猪肉储备,投放价格低于市场价格,保障生猪猪肉市场供应和价格平稳运行。同时,指导各地适时投放成品粮油、蔬菜、鸡蛋等储备,增加市场供应。


    三是鼓励重点骨干企业坚持诚信经营、带头保供稳价,协调有关部门严厉打击串通涨价、哄抬价格等违法违规行为。


    “从市场运行情况看,有关政策措施取得积极成效,近期成品粮油价格基本稳定,蔬菜、鸡蛋价格回落,猪肉价格总体平稳运行。”孟玮说,“后续,我们将持续跟踪重要民生商品市场形势,进一步压实地方主体责任,推动有关措施落地见效,保障市场供应充足、价格总体稳定,为广大群众欢度节日营造良好的价格环境。”

    2022-09-29
  • 油气并举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绿色低碳成发展共识

    油气并举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能源供需格局新变化、国际能源发展新趋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战略,为新时代能源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十年来,石油行业按照党中央要求,运用其强大的运营能力、资本能力和创新能力,不断提升能源产品供给能力和质量,为全球能源转型探索新的解决方案。这十年,是中国石油企业进步变化最大的十年,企业实力不断增强,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充分发挥了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主力军作用,走出了一条深化改革、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的道路。


    注入创新发展动能


    近年来,全球产业变革迅猛推进,油气领域颠覆性技术不断孕育、成型、发展。石油行业着眼提升我国能源安全保障能力,不断推进能源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加大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产业与传统技术的融合,为行业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


    经过60多年建设,我国不少油田进入了发展瓶颈期。以大庆油田为例,持续多年的高效开发后,油田全面进入高含水、高采出阶段,多井低产,剩余油高度分散。其他油田也面临同样的难题。我国第一大油气田长庆油田,是国际上典型的低渗、低压、低丰度“三低”油气田,其显著特点是“井井有油,井井不流”,含油的岩石坚硬致密,被称为“磨刀石”。


    好啃的肉已经吃过了,剩下的都是硬骨头。对企业来说,只有抓住创新,才能牵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牛鼻子”。


    面对高含水的现实,大庆油田攻克各种复杂技术难题,水驱、聚驱、复合驱等核心技术水平世界领先,主力油田采收率突破50%,比世界同类油田高出10至15个百分点;应用三元复合驱技术,使我国成为世界最大的三次采油基地。


    面对世界级“三低”油气藏勘探开发难题和复杂的外部环境,长庆油田自主研发了多缝压裂增产技术,发明了低成本地面集输工艺和橇装集成装置,为致密油经济开发蹚出了一条低成本、集约化的发展道路。


    在通过自主创新突破瓶颈的同时,中国石油企业在清洁油品质量升级、国产催化剂等关键技术领域集中攻关,开发出一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具有推广价值和经济效益的重大成果。高端润滑油研发取得新突破,昆仑润滑高铁齿轮箱油正式应用在国内首列“复兴号”动车组上;千万吨大炼油技术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主要生产装置工艺技术占有率已达80%;国Ⅴ/国Ⅵ标准清洁汽油生产成套技术,有力支持了国家油品质量升级工程和打赢碧水蓝天保卫战;“百万吨级乙烷制乙烯成套技术”成功应用,关键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十三五”期间,仅中国石油申请专利超3万件,其中发明专利和授权专利数量分别比“十二五”时期提高10.6和15.1个百分点。主导制定修订国际标准及国外先进标准27项,是“十二五”时期的3.5倍,中国石油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1%。


    绿色低碳成发展共识


    2020年1月,国家能源局、自然资源部复函同意设立新疆吉木萨尔国家级陆相页岩油示范区,这是国内首个国家级陆相页岩油示范区,资源储量估算11.12亿吨。


    今年冬奥会期间,中国石化在北京冬奥崇礼和延庆两大赛区规划建设了4座加氢站,为冬奥会提供清洁能源。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深入推动能源消费革命,加快转变用能方式,石油企业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推动“石油”向“油气”转换,持续强化油气与新能源新业务协同发展、风光气电融合发展,努力构建多能互补新格局。


    以中国石油为例,公司积极致力于从油气供应商向综合能源服务商转型,把“绿色低碳”纳入公司五大战略,明确“清洁替代、战略接替、绿色转型”三步走总体部署,围绕风、光、热、电、氢实施一批新能源项目,走出了一条“双碳”承诺下的石油路径。


    数据显示,随着油气行业增储上产“七年行动计划”的制定与实施,2019年至2021年,原油生产连续回升,产量稳步升至近2亿吨;2017年至2021年,天然气连续5年增产超百亿立方米,2021年产量达2076亿立方米,比2012年增长87.7%,年均增长7.2%。


    我国目前最大的页岩气生产基地——川南页岩气基地,经过十余年探索实践,2020年建成“万亿储量、百亿产量”页岩气区;2021年建成首个千万吨级页岩气田,打造了页岩气规模、快速、高效、绿色发展的中国样板。而在中国西部,被誉为“新中国石油工业摇篮”的玉门油田因势而动,将发展战略调整为“油气并举、多能驱动”,2021年12月底,200兆瓦光伏电站快速建成投运。


    在“双碳”目标引领下,石油行业减碳技术也有了新突破。2012年,吉林油田在黑79北小井距开展二氧化碳驱全生命周期扩大试验,构建了碳捕获、利用与封存(CCUS)全流程。今年6月份,吉林油田一期20万吨CCUS工业化推广应用进入现场实施阶段,建成了国内首个全产业链、全流程CCUS-EOR示范项目。该项目是全球正在运行的21个大型CCUS项目中唯一的中国项目,也是亚洲最大的EOR项目,年产油能力为10万吨,年二氧化碳埋存能力为35万吨。


    深化改革激发持久活力


    这十年,国际能源价格波动剧烈,新能源发展风起云涌,中国石油行业直面内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应对这些变化,石油行业以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为目标,以深化改革为抓手,大力推进三项制度改革,加快转换经营机制,着力提升公司治理效能,激发稳增长的持久活力。


    低油价来袭,亏损加大怎么办?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给石油行业转型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各大石油公司遵循企业发展规律,聚焦油气、固本开新,强主业、调结构、控投资,持续“瘦身健体”。辽阳石化优化装置结构,深挖效益内涵,一举甩掉12年亏损的帽子;寰球工程吉林化建推进项目市场化运作,实现扭亏为盈;渤海装备整合关停海工制造业务,止住公司最大出血点……仅“十三五”期间,中国石油相继关停9座小炼厂,淘汰落后产能1100多万吨,完成79户僵尸企业治理,困难企业80%以上实现“摘帽”,直接增效超过310亿元。


    组建国家石油天然气管网集团有限公司,是近年来油气体制改革中最为重大和根本性的改革措施之一。2019年3月份,《石油天然气管网运营机制改革实施意见》审议通过,强调要推动石油天然气管网运营机制改革,提高油气资源配置效率,保障油气安全稳定供应,管网运营机制改革的号角就此吹响。2019年12月9日,国家管网公司正式挂牌成立,构建“全国一张网”,实现油气长输管道的互联互通,更好地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促进油气行业高质量发展。


    这十年,石油行业在打造世界一流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的大道上不断前行,百万石油人披荆斩棘,在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进程中勇攀高峰,努力为祖国实现百年梦想“加油争气”。

    2022-09-29
  • 相关部门扎实推动文明旅游工作 让文明旅游成为亮丽风景

    国庆假期即将到来,相关部门扎实推动文明旅游工作,文明出游群体不断壮大,旅游企业服务不断优化,景区配套措施更加完善,文明旅游正成为越来越多游客的自觉行为。


    教育引导结合制度建设,倡导文明旅游新风尚


    “垃圾比以前少很多,打扫起来轻松多了。”在山东省临沂市莒南县一家景区,负责保洁的工作人员曹现芳说。前些年,景区保洁工作量大,尤其到了节假日,经常需要抽调人员打扫卫生。现在,曹现芳感受到了明显的变化:“越来越多游客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养成文明旅游的好习惯。”


    宣传文明旅游、发放文明旅游宣传手册、疏导交通、提示游客捡拾垃圾……每逢节假日,一支名为“莒南识字班”的文明旅游志愿服务队就会活跃在莒南县各大景点,为游客提供服务的同时引导文明出游。


    伴随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我国旅游市场快速发展,需求持续扩大。一些景区游客越来越多,但乱扔垃圾、破坏生态等不文明旅游现象也时有发生,不仅扰乱了景区正常秩序,也影响了其他游客的体验。近年来,相关部门坚持教育引导与制度建设相结合,持续推动文明旅游发展,倡导文明旅游新理念、新风尚。


    《“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提出,“推进文明旅游”“整治旅游中的顽疾陋习,树立文明、健康、绿色旅游新风尚”“推进《文明旅游示范单位要求与评价》等标准实施,把旅游业建成精神文明窗口”“推进旅游志愿者队伍建设,在旅游公共场所建立志愿服务站点,组织志愿者开展文明引导、文明劝导”。


    志愿服务成为倡导文明旅游的有效举措。文化和旅游部、中央文明办印发的《2022年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工作方案》提出,以倡导文明旅游为重点,推动旅游志愿服务高质量发展。以满足旅游者的旅游活动需求、提高旅游行业综合服务质量为目标,各地广泛招募旅游志愿者参与景区文明引导、游览讲解、质量监督、秩序维护、特殊群体游览帮扶、应急救援等各项服务,形成长期开展的志愿服务品牌项目。


    莒南县从旅游服务全域共建入手,在不断推行标准化管理、加强旅游培训的同时,建起旅游志愿服务队,广泛吸收市民与旅游从业者加入,从游客需求出发,积极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为文明旅游打卡,引导更多游客逐渐养成由内而外的文明旅游意识。


    在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沙坡头旅游度假区,“沙坡头文明旅游志愿服务队导游分队”受到游客欢迎。景区设置文明旅游志愿服务站(岗),常态化开展文明引导、咨询讲解、便民服务等志愿服务活动,2021年共提供志愿服务3800余人次,引导游客文明出游。


    优化文明旅游服务,让游客更加便利


    “出发前的文明旅游提示很有用,可以避免因为不了解当地风俗引发的尴尬。”湖北省武汉市某金融机构员工马莎莎说,不久前她带孩子外出旅游,出发前,旅行团导游专门发来提醒文明旅游的信息,详细介绍了目的地的风土人情。“有了这些温馨提示,7天行程中,许多游客都很自觉地文明旅游。”马莎莎说。


    旅游中的不文明行为,有的是受客观因素影响,比如游客容易因航班延误、景区拥挤、排队时间过长等产生负面情绪和不当行为,也有不少是因为对目的地文化缺少了解或者目的地服务设施不足导致的。正因如此,治理不文明旅游问题,既要培养文明旅游习惯,也要不断优化旅游服务,让游客更加便利。


    目前,出发前的文明旅游宣讲,成为越来越多旅行社、旅行团的“标配”。通过积极发布旅游相关提示消息、做好行前文明宣导强化正面引导,以及出行中导游的及时提醒,可以有效减少旅途中的不文明现象。


    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做好2022年文明旅游工作的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大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下文明旅游工作力度,扎实推动文明旅游工作规范化常态化,并明确了“指导督促A级旅游景区、星级饭店、旅行社、文博院馆等游客接待单位加强文明引导”“大力倡导文明旅游、绿色旅游、负责任旅游”“进一步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完善配套设施和服务”等重点任务。


    “旅游越来越方便,就拿卫生间来说,现在不仅数量更多了,环境也更加卫生,引导指示牌也更显眼。”在湖南省常德市汉寿县某景区,前来旅游的游客李伟说。汉寿县推动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汉寿县龙阳街道持续推进城镇更新提质,不断完善城区景点标识标牌、临时停车场、安全防护设施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提升了城市宜居水平,也为游客文明出游提供更好的环境。


    丰富文明旅游内涵,倡导绿色健康的消费观念


    随着旅游市场的不断发展,餐饮消费规模也在持续增长。前几年,一些旅行团用餐后,桌上饭菜剩余较多的现象较为常见。有的是因为一些游客在自助用餐时点餐不合理,有的是由于饭菜质量欠佳。遏制旅游过程中的浪费行为,倡导绿色健康的消费观念,成为文明出游的重要内涵。


    “制定、修订旅游住宿业和旅游景区标准,将反对食品浪费的内容列入其中”“加强对游客的引导和提醒,督促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做到节约饮食、绿色消费”“加强行业监管和引领,组织开展禁止餐饮浪费专项行动”……针对文旅活动中的餐饮浪费现象,文化和旅游部出台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举措。


    目前,很多旅游饭店、景区餐饮场所、旅行社等形成较为有效的引导方式,让厉行节约的风尚深入人心。有的餐厅在大堂张贴“倡导节约、杜绝浪费”的宣传海报;有的餐厅在点餐台设置提示,提醒游客按需取餐、适度点餐;有的餐厅制作了倡导节约的公益宣传片……这些做法对引导和鼓励人们科学饮食、减少浪费起到了较好作用。


    随着旅游消费升级,人们旅游用餐需求从“吃得饱”升级为“吃得好”。菜单跟着需求走,提升餐饮质量,不仅可以提升人们的旅游体验,而且在遏制浪费方面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为了更有效地遏制浪费,旅游企业积极优化旅游团餐,比如,针对来自不同地区的游客推出定制团餐,既充分考虑游客的用餐习惯、用餐食量以及健康营养等需求,又可以更加科学、合理地对团餐种类进行调整。这些尝试不仅提升了游客满意度,也有效减少了不必要的餐饮浪费。


    文化和旅游部将制止餐饮浪费作为文明旅游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推进。去年,对行业标准《文明旅游示范单位要求与评价》进行调整,补充完善了勤俭节约、制止餐饮浪费相关内容。为鼓励更多力量开展文明旅游工作,最大化调动各类旅游企业及相关单位参与积极性,文化和旅游部评定北京市颐和园、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景区等47家单位为第一批国家级文明旅游示范单位。


    文化和旅游部市场管理司相关负责人表示,首批国家级文明旅游示范单位将文明旅游工作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与文明单位等品牌创建相结合、与志愿服务活动相结合,坚持抓疫情防控不放松,坚持抓文明旅游不松劲,不断提高从业人员文明素质、提升游客文明素养,树立了行业文明旅游工作的标杆。


    专家认为,当前,文化和旅游加速融合发展,人们不仅想要看到最美的自然风景,也想感受最好的文化体验。实现这一愿景,需要每一个游客从小处着眼、从小事做起,以更高的标准践行文明旅游要求,让文明旅游成为旅途中的一道亮丽风景。(记者王珂)

    2022-09-28
  • 以人才振兴引领支撑乡村振兴

    应以《新农科人才培养引导性专业指南》发布为契机,促进专业设置与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有机衔接。推动产学融合,建立以国家需要、产业需求、行业应用为导向的农业人才培育机制,以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的农业人才分类评价体系,造就一支高素质农业农村人才队伍。


    教育部日前印发《新农科人才培养引导性专业指南》,为加快培养急需紧缺农林人才,围绕粮食安全、智慧农业、乡村发展等五大领域设置了12个新农科人才培养引导性专业。


    过去,农业长期被许多人认为是落后产业,农科专业也让许多人敬而远之。不少公众对农科有刻板印象,认为农科无非是教人种地养猪,毕业后社会地位不高、经济收入欠佳,没有学习价值。这导致相当一段时间内很多农村学生报考时不愿意选择农科,不少农科学生毕业后选择了转行。随着大量农村青壮年进城,农业难留人、农村人才少的问题越发突出。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国家对农业农村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农业的产业地位和行业价值不断显现。近年来,农业农村不仅是重要的科研教学领域,也是重要的创业创新领域。新农业早已超出传统的种粮种菜养猪养鸡范畴,新农科则包括各种交叉学科和诸多新兴专业。在这个背景下,农科专业越来越吃香,很多新专业毕业生被争抢,不少老专业焕发新活力。以兽医系为例,过去主要是研究给畜禽看病,现在则涉及动物营养健康与检疫、动物性食品安全、城市宠物健康养护等多方面,毕业生无论是就业还是创业都很有竞争力。


    从国际上看,农业强国无不是农业科教强国。荷兰国土面积并不大,却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农产品出口国,在园艺作物、生猪、乳业、种业等方面都拥有优势。原因之一,在于其拥有世界领先的农业大学瓦赫宁根大学,涉农学科实力全球首屈一指。为激励年轻人投身农业,该校与政府、企业一起,拿出高预算吸引人才进行基础性前沿性研究和教学,并在荷兰各地推广适用性技术。用科技推动农业提质,以人才推动农业增效,这是荷兰农业赋予我们的启示。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强农兴农,人才是根本。人才有很多类型和层次,有农业生产经营人才,有乡村公共服务人才,有农村实用人才,有农业科技人才,这些不同的人才都是乡村需要的。现阶段,这些人才中的高水平人才尤为关键,农学教育则是培育这类人才的摇篮。我国拥有一大批涉农高校,综合性大学里也有不少涉农专业。当前,农业农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高素质的农科毕业生。不过,不少高校的农科专业设置相对滞后,教学模式和效果也有待提升,还不能适应农业农村发展需要。


    此次《指南》的发布,是提升科教界服务农业农村发展能力的标志性举措。下一步,要以此为契机,促进专业设置与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有机衔接。农业类高校要遵循学科发展规律,及时响应农业发展新需求,适时调整优化专业设置。各地要引导综合性高校拓宽学科专业边界,改造提升现有涉农专业,增设一批新兴涉农专业。在探索中,不可盲目上马一些不具备师资力量的新农科专业,可通过探索多种形式,实现农科资源共享。比如,河南几所农林院校组成联盟,实行师资互聘、学分互认、课程互选,就是很好的尝试。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从更大范围来看,人才队伍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推动乡村人才振兴,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让农业的机会吸引人、农村的环境留住人。当前的重点是推动产学融合,建立以国家需要、产业需求、行业应用为导向的农业人才培育机制,以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的农业人才分类评价体系。应以完善农业高等教育和培育高水平农科人才为先导,造就一支高素质农业农村人才队伍,以人才发展引领支撑乡村全面振兴。(乔金亮)

    2022-09-28
  • 火锅业如何击破“天花板”,找到增长的新动能?

    中餐标准化做得最出色的火锅品类,是一门不争的“好生意”。从“网红”到“长红”的路,依然备受考验。品类融合和产业升级浪潮下,火锅业发展有哪些新趋势?


    “十四届国际火锅产业博览会(重庆火锅节)全新升级,将于11月在渝举行,规划10万平方米的展出面积,汇聚1500+火锅产业链企业,3万+种展品。”记者日前从重庆火锅节组委会了解到,盛会力求从上游食材、中游调料到下游品牌,全面打通火锅产业链上中下游及衍生周边与跨界。


    天眼查数据显示,我国共有42万家“火锅”相关企业,6成以上的企业成立于近五年内。2022年截至目前,新增注册企业3.3万余家。中餐标准化做得最出色的火锅品类,在去厨师化、供应链难度低、受众广泛且成瘾性强的加持下,是一门不争的“好生意”。据国泰君安的研报显示,近五年,火锅市场规模复合年增长率为9.5%,2025年火锅市场总收入将达到8501亿元。


    然而,火锅赛道热闹非凡背后,每5家企业就有1家出现过经营异常,特别是上市的两大火锅巨头有苦难言。截至目前,海底捞关店300余家,呷哺呷哺亦累计关店约230家。


    火锅新势力在乱战中崛起


    近年来,重庆火锅的发展势如破竹,魅力逐渐被打开,世人也开始领略到此等食物所带来的力量,由此,打开了火锅世界的新纪元,让重庆火锅登上了世界的舞台,成为中华美食的代表之一。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重庆火锅品牌不断推陈出新:哥老官开设副牌小官官大重庆;辉哥火锅打造了小辉哥火锅,瞄准“下沉”;大龙燚开出了副牌小龙燚、陈盘盘麻辣烫……


    调研数据显示,川渝火锅是最受消费者欢迎的火锅品类(58.7%),毛肚(54.9%)和虾滑(52.2%)是最受消费者欢迎的火锅单品。消费者选择火锅店时首要关注的是口味(74.7%)以及卫生状况(65.3%)。


    事实上,强竞争的火锅领域,消费者并不一味迷信品牌,产品品质与用户口碑才是王道。造成消费者们“用脚投票”,归根结底正是体验问题。很多昔日头部品牌正面临着品牌老化、菜品同质化、品牌影响力下降等困局。


    就体验而言,扩张粗放之下,海底捞的包间监控争议、毛肚缩水事件、牛肉粒变素等负面层出不穷;呷哺呷哺在扩店之中缺少必要的食品创新,失去了小火锅一人食的“性价比”撒手锏,自然也从网红跌落变成“路人甲”。


    当然,海底捞、呷哺并不能代表整个火锅赛道的全部形态。虽赛道内卷,同质化越来越严重,但危中有机,一些火锅新势力亦在乱战中崛起。可以说,呈现出了冰火两重天的生态群像。


    与第一阵营的收缩相比,新势力仍备受资本追捧、热钱涌动。2021年8月,重庆火锅品牌“周师兄”拿到过亿元A轮投资;同年6月,“巴奴毛肚火锅”完成超5亿元新一轮融资;2022年1月,重庆火锅直营品牌“珮姐”宣布完成亿元级A轮融资;2022年6月,鲜卤牛肉火锅品牌“牛爽爽”完成近千万元天使轮融资……


    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火锅行业全年投融资金额达6.7亿元,达到了历年来的最高值。


    从“网红”到“长红”的路


    当前,火锅行业已经进入了“高维”战争,让用餐体验尽可能地复合化,以此来吸引消费者。记者在重庆看到:湊湊推出“火锅+奶茶”,奶茶一度成为“招牌”,后又推出酒饮尝试;2021年年末亮相的谢谢锅,更是把火锅、烧烤、奶茶、酒水融合到一起……


    在餐盟研究看来,极尽内卷的新势力,都在用各自擅长的方式力求形成现象级的明星品牌、展现出更大的发展可能性。大浪淘沙、潮起潮落,品类创新在符合协同性的同时,亦面临腾挪空间、产品质量标准、服务预期水平的挑战。从“网红”到“长红”的路,依然备受考验。


    “当下,火锅产业同质化严重,餐企要打开局面,实现产品差异化是重中之重,通过改变产品的研发方向,开拓产品的新功能。”重庆工商大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发展中心研究员莫远明说,火锅从业者迫切需要转变思维,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突围策略。在营销和产品设计中,更多地关注“Z世代”群体,更好地把握主力消费人群。


    当然,餐饮行业最迷人的,正是不断的变化本身。不管境遇如何、挑战如何,苦练内功,是新老势力破局与造局的唯一解法。


    “一旦我整合好现在的门店,我还会扩张,因为这是我的使命。稳定了我就冲锋,不稳定了我就稳定,稳定下来就再冲锋。”海底捞创始人张勇说,扩张的海底捞,亦不曾后悔。


    目前,重庆小龙坎、巴奴、楠火锅等新势力,都在强势打造自有供应链。小龙坎成立漫味龙厨,产品线已达300余个SKU;巴奴耗资1.5亿元在重庆自建底料研发及加工基地;楠火锅亦设立了供应链中心,对上游供应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已经能实现全品类供应。


    黑天鹅飞过又飞走,反脆弱能力的考验根本,仍在于能否抓住消费者百变的心。品类融合和产业升级浪潮下,一场新战争正徐徐酝酿。


    火锅食材全产业链破局


    9月8日,重庆火锅食材产业园揭牌仪式暨首届重庆火锅食材产业发展峰会在合川举行。该产业园规划占地面积10平方公里,将打造重庆火锅食材原料基地、冷链物流基地,构建以品牌、标准、体系、安全为重点的综合服务体系,形成火锅食材产业集群,争取2030年实现全产业链产值1000亿元。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合川区还推出了10个方面共33条政策措施,推进火锅食材全产业链发展。其中,从研发平台、产业发展基金、用地价格、租金补助、仓储冷链物流、进出口扶持等方面,创新制定了18条突破性的政策措施,最大限度支持企业发展,最大让利优惠企业,招引火锅食材全产业链优质项目落户。


    合川区商务局负责人告诉记者,该区已形成从火锅原材料种养殖到食材加工、集散交易、产品研发、检验检测、消费体验为一体的火锅食材全产业链,呈现“原料买全国,产品卖全国”的特点。据统计,目前合川区火锅食材主要生产加工企业超过100家,总产值达48.9亿元。


    与重庆相邻的四川武胜,9月15日印发了《武胜火锅产业园建设工作方案》。“火锅产业园”首次以政府公文形式与公众见面。同时,这是中国唯一的以“火锅”命名的专业化产业园。据统计,武胜火锅产业园引进集聚农产品加工企业73户,规模以上企业46户。其中,火锅食品企业40户,规模以上企业20户。


    对此,重庆秦妈火锅总裁李杰认为,绝大多数中国人喜欢吃火锅,火锅产业是餐饮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火锅行业占餐饮收入比重大,有庞大的市场规模。另外,火锅产业链较长,贯穿一、二、三产业,涵盖生产、加工、消费各个环节,上游可以建设原料生产基地,中游可以加工火锅底料与火锅食材,下游可以打造交易集散、人才培养、文创融合等平台,为形成产业集群奠定基础。

    2022-09-27
  • 市场规模或将达千亿元 国产宠物食品企业踏上崛起之路

    国产宠物食品企业踏上崛起之路


    近来,宠物食品企业业绩和股价呈现“高光”时刻。


    公开资料显示,中宠股份上半年营收15.9亿元,同比增长26.42%,净利润同比增长4.88%;佩蒂股份营收8.46亿元,同比增长18.93%,净利润同比增长37.21%。刚刚登陆资本市场的源飞宠物股价已翻倍;中宠股份和佩蒂股份近几个月以来股价也大幅上涨。


    《2021年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显示,在中国城镇家庭中,宠物猫的数量是5806万只,犬的数量是5429万只。在“爱宠风潮”下,中国宠物经济产业规模迅速增长。这其中,宠物食品赛道在整个宠物行业中显得尤为突出。贝恩研究报告预计,到2025年,中国宠物食品市场规模或将达到1500亿元。


    千亿元级别的市场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企业驶入该赛道。


    一直以来,进口品牌以监管标准高、原料好、品控稳定成为众多宠物主的优先选择。以玛氏、雀巢普瑞纳为代表的外资企业正在加码布局中国宠物食品市场。


    2020年,雀巢旗下普瑞纳斥资6亿元扩建天津工厂的宠物食品产能;2021年,又增资2.3亿元,布局高端及超高端宠物食品产业链。同时,海外高端品牌进军中国宠物食品市场的野心越来越强,以渴望、巅峰等为代表的众多进口高端品牌近几年在中国市场中混得风生水起。


    随着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国产宠物食品品牌也越来越多地走入消费者的视线中。大量新品牌以高性价比打开市场,凭借新颖的电商流量打法脱颖而出。


    2017年,给海外品牌代工起家的佩蒂和中宠先后上市;今年,路斯股份晋升北交所“宠物食品第一股”,乖宝、福贝等生产企业也在排队递交IPO申请。天眼查数据显示,我国现有超104.9万家宠物食品相关企业,2021年注册企业数量超过74万家。


    资本也开始关注国产宠物食品市场。公开数据显示,2021年起,宠物赛道的投融资事件超过70余笔,其中关于宠物食品的项目近30个。2022年后,宠物食品行业再度进入“小阳春”,伯纳天纯、肉垫、豆柴宠物等先后获得融资。


    电商的兴起,给国产品牌提供了机遇。Euromonitor数据显示,2013年至2021年,中国宠物食品市场电商渠道占比由10.1%提升至45.4%,2021年更是达到61%。


    然而,电商渠道竞争又带来极度“内卷”。不少宠物食品企业都主动或者被动地卷入电商“价格战”中。畸形的竞争也使国产宠物食品出现以次充好、原材料劣质、产品变质、混有异物等乱象。


    据了解,今年上半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宠物类投诉6617件,同比增长约89.17%,其中宠物食品安全成为消费者投诉的主要问题。


    可以说,食品安全已成为国产宠物食品发展的一道“生命线”。标准不健全,缺乏严格有力的行业标准成为主要制约因素。有业内专家呼吁,应从生产、加工、质量检测等方面形成具有强制力的国家标准和监管规范。


    尽管在很多方面与进口产品仍有所差距,但从现阶段看,国产宠物食品正在踏上崛起之路。随着越来越多国产宠物食品品牌不断涌现,供应链趋于同质化,竞争也将日趋激烈。不管是产品研发、生产品控、还是渠道布局,都成为新品牌在发展中绕不过的槛儿。谁能解决上述问题,谁就可能在赛道中占据有利位置。

    2022-09-27
  • “网售处方药”开闸,如何兼顾安全与便利?

    确保处方来源真实可靠、突出显示风险警示信息、处方审核通过前不得出售……


    “网售处方药”开闸,如何兼顾安全与便利?


    本报记者陈曦


    近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药品网络销售监督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涵盖药品网络销售管理、平台管理、监督检查、法律责任等内容,自今年12月1日起施行。值得关注的是,新规首次对于处方药网络销售做出详细规定。


    受访专家认为,《办法》的出台对产业链上各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堵住了“先方后药”等线上漏洞,在提升药品可及性、支持新兴业态发展的同时切实保障用药安全。


    从明令禁止到有序放开


    “网售处方药”开闸,历经多年探索与酝酿。


    2017年11月公布的《网络药品经营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明确,不得通过网络销售处方药,不得通过互联网展示处方药信息。2018年2月发布的《药品网络销售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对此再次重申。


    转折出现在2019年。当年12月实施的新版药品管理法提出,除疫苗、血液制品、麻醉药品等药品之外的处方药可以在网络上销售,为“网售处方药”松绑奠定法律框架。2020年11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了新版《药品网络销售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其中提到,在确保电子处方来源真实、可靠的前提下,允许网络销售处方药,并按照有关要求进行处方调剂审核,对已使用的处方进行电子标记。


    在此基础上,本次《办法》规定了网络禁售的药品,包括疫苗、血液制品、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等国家实行特殊管理的药品,并针对信息披露、处方来源、药学服务、药品运输等经营全流程推出监管细则。


    数据显示,我国处方药市场规模在1万亿元左右,占药品终端消费市场的份额达85%以上。医药战略规划专家史立臣告诉记者,网售处方药“松绑”之路之所以如此审慎,源于保障用药安全、划定责任归属等方面的难度,“此次新规的出台,进一步明确了药企和平台的义务、法律责任和处罚办法,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标准与路径”。


    “‘网售处方药’不再犹抱琵琶半遮面。”南开大学法学院院长、医药卫生法研究中心主任宋华琳向记者表示,这不仅满足了在线购药需求,还有利于推动医药产业发展,构建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


    堵住“先药后方”漏洞


    一直以来,各平台的购药流程多为“先药后方”:消费者选定药品、下单付款后,页面跳转至平台自建或合作的互联网医院,进行在线问诊开方或审核处方,审核通过后商家发货。业内人士指出,这种模式实际上演变为“患者‘自我诊断’,医生‘对药下症’”。


    按照线上线下一致性原则,为引导在线购药回归“先方后药”,《办法》从药品网络零售企业入手,要求在处方药销售主页面、首页面不得直接公开展示处方药包装、标签等信息;通过处方审核前,不得展示说明书等信息,不得提供处方药购买的相关服务。也就是说,患者无法根据页面信息自行选药,必须问诊开方后才能获得更完整的信息。


    处方来源的真实可靠,是确保用药安全的重要前提。对此,《办法》第9条规定,网售处方药实行实名制,药品网络零售企业应当与电子处方提供单位签订协议,并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处方审核调配,对已经使用的电子处方进行标记,避免处方重复使用。第三方平台承接电子处方的,应当对电子处方提供单位的情况进行核实,并签订协议。宋华琳表示,通过溯源管理,可以清晰界定各方权责。


    为实现全流程可追溯,《办法》还强调,销售处方药的药品网络零售企业应当保存处方、在线药学服务等记录,保存期限不少于5年,且不少于药品有效期满后1年。


    鉴于处方药的特殊性,《办法》要求药品网络零售企业履行充分的风险告知义务,在药品展示页面下突出显示“处方药须凭处方在药师指导下购买和使用”等风险警示信息。处方药销售前,应当向消费者充分告知相关风险警示信息,并经消费者确认知情。


    平台应当好“看门人”


    国家药监局在政策解读中指出,第三方平台作为“平台管理者”,在药品网络销售活动中发挥着独特作用,是实现药品网络销售规范健康发展的关键一环。


    为压实平台主体责任,《办法》要求其建立药品质量安全管理机构,配备药学技术人员承担药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建立并实施药品质量安全、药品信息展示、处方审核、处方药实名购买、药品配送、交易记录保存、不良反应报告、投诉举报处理等管理制度。


    此外,《办法》还要求平台与药品网络销售企业签订协议,明确双方药品质量安全责任,规定平台应当履行审核、检查监控以及发现严重违法行为停止服务和报告等义务,并强化平台在药品召回、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以及监督检查中的配合义务。


    “第三方平台必须当好‘看门人’。”宋华琳表示,平台企业要对照《办法》自我审视、查缺补漏,尽快完善内部管理流程与规范。“短期内会增加平台的合规成本,但从长远看,只有从无序走向有序,行业才能赢得更大发展空间。”


    药品网络销售的虚拟性、跨地域性等特点,给监管带来新挑战,新规的一大亮点在于“以网管网”。要求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建立的药品网络销售监测平台,与国家平台实现数据对接;鼓励第三方平台与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建立开放数据接口等形式的自动化信息报送机制。


    宋华琳认为,药品网络销售的安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在线药学服务制度如何构建、信息展示条款与保障消费者知情权之间如何平衡、处方药实名制与保存相关记录带来的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问题如何解决,以上种种都会影响新规落地的实效,未来亟须推出配套措施进行更清晰的界定。

    2022-09-26
  • 实现“物超人”,我国移动物联网迈入发展新阶段

    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移动物联网网络。截至2022年8月底,窄带物联网,4G、5G基站总数分别达到75.5万个、593.7万个和210.2万个,多网协同发展、城乡普遍覆盖、重点场景深度覆盖的网络基础设施格局已经形成。





    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最新数据,截至8月末,我国三家基础电信企业发展移动物联网终端用户16.98亿户,较移动电话用户的16.78亿户多出2000万户,移动物联网连接数首次超出移动电话用户数,我国成为全球主要经济体中率先实现“物超人”的国家。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余晓晖指出,“物超人”意味着移动网络从服务人和信息消费,进一步发展到服务千行百业,让“万物互联”的愿景真正成为现实,标志着我国正引领全球移动物联网生态体系的发展。


    我国移动物联网发展势头强劲


    移动物联网将极大扩展网络连接的范围与深度,并与感知、边缘计算等技术相结合,推动实现人机物的数字化、智能化,引领信息通信产业变革的新浪潮。


    余晓晖表示,当移动用户数和手机终端销售规模的增长都遇到了瓶颈,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移动物联网连接数却保持着高速增长的态势。2020年底至今,移动物联网连接数增长超5亿,移动物联网已发展成为移动通信业务新的增长点,为电信行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与路径。


    近年来,我国在政策层面加强顶层设计,构建移动物联网综合生态体系,在全球移动物联网发展中表现突出。


    具体而言,在网络能力方面,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移动物联网网络,截至2022年8月底,窄带物联网,4G、5G基站总数分别达到75.5万个、593.7万个和210.2万个,多网协同发展、城乡普遍覆盖、重点场景深度覆盖的网络基础设施格局已经形成;应用发展方面,移动物联网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环节;产业生态方面,国内企业技术及产品研发能力持续增强,生态体系持续完善。


    “我国一直是全球移动物联网技术创新的主要贡献者,产业供给能力全球领先。”余晓晖说,“实现‘物超人’,意味着我国移动物联网连接能力达到一定的水平,连接规模上到一个新的台阶。信息通信业的发展动力从‘人口红利’转向‘物联红利’,移动物联网的价值将不断凸显,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引擎。”


    移动物联网改变生产生活方式


    远程抄表、智能家居、工业互联、智慧农业、共享设备……近年来,越来越多基于移动物联网的创新应用改变着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相关专家认为,我国移动物联网大致可以分为产业数字化、治理智能化、生活智慧化三个方向。


    在产业数字化方向,移动物联网助推智慧工厂、智慧农业、智慧物流、智慧交通等领域产业转型升级;在治理智能化方向,移动物联网在智慧消防、智慧城市、智慧环保、民生服务等多个领域落地,提升动态感知、风险预警、科学决策能力;在生活智慧化方向,移动物联网为更多百姓带来了线上问诊、老幼照看、智慧出行等便捷服务。


    此外,移动物联网的发展为产业数字化和数字化治理提供了更强的连接能力和更大的连接规模,打开了更大的数据价值空间,将加快数据的高效感知、传递和处理,加速形成全“连”、有“数”、能“算”的闭环格局。


    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所言,物联网已经被运用于我们的生活中。广泛使用的5G技术拓展了物联网应用范围,使得物联网的落地场景更加丰富多元。


    随着经济社会加速数字化转型,各行各业大力拥抱以移动物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移动物联网规模应用不断提速,一些千万级应用开始涌现。目前,窄带物联网已形成水表、气表、烟感、追踪类4个千万级应用,白色家电、路灯、停车、农业等7个百万级应用。


    移动物联网是数字信息基础设施,“物超人”不仅意味着移动物联网规模发展的“爆发点”已经到来,更将为我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注入强劲新动能。(记者刘艳)

    2022-09-26
  • “南向通”上线满一年 债市形成开放新格局

    2021年9月24日,债券通“南向通”正式上线。一年来,“南向通”在完善债市双向开放、促进跨境资金流动平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香港金融市场注入更多活力。


    专家表示,“南向通”作为金融市场打造高水平双向开放格局的重要一环,在丰富境内投资者多元化资产配置机会的同时,也有利于满足实体经济更加多元化的融资需求。


    交易活跃度逐步提升











    一年前,“南向通”上线,被业内评价为中国金融市场开放的又一里程碑事件。一年来,“南向通”顺畅运行,与“北向通”形成良好互补,在加强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互联互通的同时,也提高了中国金融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


    事实上,从“北向通”落地那一刻起,不少境内外金融机构就开始着手筹备“南向通”的相关业务。景顺董事总经理、亚太区固定收益主管黄嘉诚表示:“主要的境内金融机构在过去几年里不断尝试获取债券通各项参与资质,在做市商、托管行、结算行等名单中都可以看到境内金融机构的身影。”


    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到,上线以来,“南向通”交易活跃度逐步上升,一些境内金融机构正通过“南向通”更全面和深入地参与全球金融市场。“结合上海清算所公布的数据和相关客户反馈信息,当前‘南向通’交易愈发活跃起来。尤其是近半年来,托管量出现明显增长,参与‘南向通’交易的投资者群体也逐步壮大。”彭博亚太区总裁李冰称。


    汇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副行长兼资本市场及证券服务部联席总监张劲秋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债券通‘南向通’上线一年以来,投资者参与度逐步提高,交易量不断增长。汇丰中国作为‘南向通’首批境内机构投资者之一,过去一年中积极参与‘南向通’投资,依托境外平台优势,协助境内客户实现债券投资进一步均衡化和多元化。”


    此外,在绿色低碳发展趋势下,“南向通”还促进了离岸市场绿色债券投资。中泰国际分析师周健锋表示,在香港挂牌的部分绿色债券已被纳入“南向通”交易范围,为内地投资者通过香港投资国际绿色债券产品开辟全新渠道,也为香港绿色金融市场注入新活力。










    运行机制不断优化完善


    据了解,目前“南向通”已涵盖香港市场的主要债券品种,可为境内投资者提供多元化的资产配置机会。


    “‘南向通’机制被证明是稳步推动境内外资金双向有序流动的有效实践。”张劲秋表示,“南向通”的成功运行,为内地投资者提供了更多参与国际金融市场的机会,也进一步扩大了香港离岸人民币资金池,有助于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随着活跃度逐步提升,未来“南向通”机制有望进一步优化完善。香港金管局总裁余伟文日前表示,将考虑优化债券通“南向通”机制,以发展香港债券市场。


    张劲秋表示,期待未来“南向通”的投资品种更加丰富、投资者范围继续拓宽、运行机制不断完善。这一跨境投资渠道将与其它互联互通机制一起,共同推动中国金融市场的高水平双向开放。


    “目前投资者对于进一步简化投资交易流程、拓展可投资产品范围,以及丰富衍生品种类等方面有所期待。”李冰表示,中国债券市场在进一步促进国际投资者加大对境内信用产品投资,以及抓住绿色金融发展机遇等方面均具有巨大发展潜力。


    业界预期,在参与各方推动下,我国债券市场运行机制将不断完善,对境外投资者的开放度和便利度也会不断提升,未来将更好满足全球投资者配置人民币资产、分享中国经济发展红利的需求。

    -0001-11-30
  • 一系列政策文件密集出台 我国化妆品行业进入强监管时代

    近期,与化妆品生产经营规范管理有关的一系列规范政策文件密集出台或酝酿出台,向社会各界传递出强烈的信号:我国化妆品行业的强监管时代要来临了。


    这些文件包括: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近日发布公告称,自2022年10月1日起,按照《化妆品注册备案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获准注册的特殊化妆品和化妆品新原料,及获准注册证变更、延续的特殊化妆品,发放电子注册证。此前已发放的纸质注册证在其有效期内继续有效。


    8月中旬,为规范化妆品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工作,国家药监局就《化妆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条件(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询意见。《意见稿》要求检验机构应当建立和实施与其所开展化妆品检验活动相适应的管理体系,具备与所开展的检验活动相适应的管理人员和关键技术人员等。


    7月1日,《化妆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以下简称《规范》)正式实施。《规范》不仅从生产环节对化妆品注册人、备案人、受托生产企业提出质量管理的基本要求,还对化妆品行业上游生产者的违规查处更为严厉。


    实施化妆品电子注册证


    对化妆品相关企业发放电子注册证,是我国近年来针对化妆品市场加强监管的必然结果。


    2021年1月1日,新的《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施行,标志着我国化妆品监管工作翻开崭新的一页。


    《条例》结合监管实际,首次提出化妆品注册人、备案人制度,明确由化妆品注册人、备案人承担化妆品质量安全和功效宣称的主体责任,同时对生产经营活动中各个企业主体的法律责任进行了界定,以保证产品质量安全的持续稳定。


    同年5月1日,《办法》正式施行。这是我国首部专门针对化妆品注册备案管理的部门规章。


    《办法》在总结前期进口非特殊用途化妆品审批改备案、特殊用途化妆品行政许可延续承诺制审批等改革措施取得成效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优化调整后的注册备案管理程序,以法规形式固定改革措施。如明确普通化妆品上市或者进口前,备案人按照国家药监局的要求通过信息服务平台提交备案资料后即完成备案等等。


    中国香料香精化妆品工业协会技术总监董树芬分析指出,建立注册人、备案人制度就是要解决之前化妆品市场产品质量良莠不齐的问题。获得了化妆品注册证的注册人或通过化妆品备案的备案人,以自己的名义将产品投放市场,就是要对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质量安全和功效宣称负责,履行上市前注册备案管理的相关义务,履行上市后不良反应监测、评价及报告、产品风险控制及召回、产品及原料安全性再评估等相关义务,承担注册备案产品质量安全的主体责任。


    提高检验机构进入门槛


    近年来,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化妆品产业在消费需求的推动下也得到发展壮大。当前,化妆品持证生产企业数量达5400余家,各类化妆品注册备案主体8.7万余家,有效注册备案产品数量近160余万。化妆品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相关的检验需求持续上升,检验机构数量迅速增长。伴随着大批化妆品检验机构的设立,一些检测资质不合格、未按规定方法要求开展检验、出具虚假检验报告的乱象也开始出现。


    今年3月,国家药监局发布的《关于化妆品注册备案检验检测机构能力考评结果处置有关情况的通告》显示:46家检测机构被暂停化妆品注册备案检验信息系统使用权限,12家机构被要求进行整改,共58家化妆品检测机构未通过评定。这些被通报的机构大多存在检测工作不规范、检测机构设备不过关、人员不具备相关资质、乱收费等问题。


    因此,把好化妆品市场准入关,对化妆品检验机构进行规范势在必行。《意见稿》对化妆品检验机构在组织机构、管理体系、检验能力、人员、设施和环境、仪器设备等方面应当达到的条件作出了明确要求。其中,对于从事化妆品检验检测的人员,《意见稿》的要求可谓“严苛”:规定检验机构不得雇用已在其他化妆品检验机构从业的人员,也就是要求检验机构人员不得兼职;规定开展化妆品人体安全性与功效评价检验的检验机构应当配备两名以上(含两名)具有皮肤病相关专业执业医师资格证书;规定从事化妆品检验活动的人员应当持证上岗,且检验人员中具有中级以上(含中级)专业技术职称或同等能力人员的比例应当不小于20%。


    《意见稿》还提到,检验机构应当具备与所开展化妆品检验活动相适应的实验场所和环境设施,并对其拥有独立支配权和使用权。检验机构的基本设施和工作环境应当满足检验方法、仪器设备正常运转、技术档案贮存、样品制备和贮存、防止交叉污染、保证人身健康和环境保护等要求。检验区域与办公区域应当独立设置。


    对此,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杨伟东分析指出,检验机构好比化妆品质量的“裁判”,如果它们水平太差,评判不公平、不公正甚至数据作假,不仅会损害消费者的权益,对整个化妆品检验行业来说也会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的风险。《意见稿》从能力考核、职称、持证等硬性要求,提高了化妆品检验检测行业的进入门槛,也意味着该行业对专业人员的需求度将大大提升。


    明晰生产经营主体责任


    我国对于化妆品的监督管理涵盖从原料到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


    《规范》就是从生产环节对化妆品注册人、备案人、受托生产企业提出质量管理的基本要求:建立生产质量管理体系,实现对化妆品物料采购、生产、检验、贮存、销售和召回等全过程的控制和追溯,确保持续稳定地生产出符合质量安全要求的化妆品。


    按照《规范》要求,企业应当建立并执行追溯管理制度,对原料、内包材、半成品、成品制定明确的批号管理规则,与每批产品生产相关的所有记录应当相互关联,保证物料采购、产品生产、质量控制、贮存、销售和召回等全部活动可追溯。


    企业应当按照生产工艺流程及环境控制要求设置生产车间,不得擅自改变生产车间的功能区域划分。生产车间不得有污染源,物料、产品和人员流向应当合理,避免产生污染与交叉污染。


    由于历史原因,在化妆品监管相关法规中,企业责任的担当主体常表述为“生产企业”“生产者”或“化妆品生产者”“化妆品分装者”“化妆品经营者”,不仅表述不统一,各类生产经营活动参与主体在产品质量安全方面,应当分别承担何种责任也并不明确。


    记者发现,此次《规范》针对上述问题,不仅明晰化妆品生产经营各个环节主体的责任义务,还将对化妆品行业上游生产者的违规查处更为严厉,其不仅要求企业应当独立设置质量管理部门,建立化妆品质量安全责任制,更进一步明确了企业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质量安全负责人、质量管理部门负责人、生产部门负责人以及其他化妆品质量安全相关岗位的职责。


    值得注意的是,据国家药监局数据,2022年1月以来,至少有上百家企业注销了化妆品生产许可证。从生产规模来看,这些企业绝大多数为小微企业,在生产类型方面,多为洗护、护肤类企业。业内人士认为,在新的强监管大局下,我国化妆品行业或再洗牌。(记者万静)

    2022-09-23
  • 文旅部:持续推进文化和旅游领域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中新网9月22日电据文旅部网站22日消息,为贯彻落实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有关部署,文旅部政策法规司日前会同国家图书馆在国图总馆组织召开公共图书馆馆藏资源数字化保护和利用工作座谈会,分析研判公共图书馆在数字化建设和服务过程中涉及的著作权争议问题,并为公共图书馆数字化健康发展献言献策。


    国家图书馆负责人就国家图书馆馆藏资源数字化保护利用情况作了介绍。八位专家围绕图书馆数字化建设过程中的著作权问题进行了充分讨论,重点就公共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和服务过程中的职能定位、著作权争议问题的具体表现、防范侵权的注意事项等发表真知灼见,并提出针对性的意见建议。


    与会专家认为,数字时代公共图书馆以数字化形式履行公共服务职能是重要的发展趋势,有关版权制度设计面对数字时代的发展存在一定滞后性,未来在著作权制度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公共利益和著作权人私人利益,实现公私利益平衡。


    文旅部政策法规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共图书馆是文化数字化战略实施的重要阵地,就公共图书馆馆藏资源数字化保护和利用问题进行研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要看到数字化时代有关版权制度设计与公共图书馆充分履行职能的要求之间存在的客观差距,在未来完善版权制度设计时应注重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土壤,努力实现各方利益平衡。要高度重视公共图书馆在履行自身职能过程中遇到的馆藏资源著作权保护问题,探索通过推动修订著作权相关法律法规等方式,为图书馆馆藏资源数字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持,为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实施夯实基础。


    据悉,政策法规司下一步将会同有关单位继续开展图书馆馆藏资源数字化保护利用工作调研,加强与著作权行政主管部门、司法机关工作交流,积极推动顶层制度设计相关工作,持续推进文化和旅游领域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完)

    2022-09-23

  • 首 页  上一页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