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经验、技能 职业本科教育前景广阔生机勃勃

    自2019年起,教育部分批批准32所学校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今年,首届职业本科生学成毕业了。他们得到社会认可,去向多元,也折射出我国职业本科教育良好的发展前景和蓬勃的生命力。





    开发微信小程序、调试动作捕捉传感器、优化算法……虽然前不久才正式入职南京一家康复医疗科技公司,但唐钱进已对各种代码和软件驾轻就熟。由于工作能力出众,他提前2个月结束试用期,转正后月薪达到了1.3万元。这对于南京的应届本科毕业生,特别是首届职业本科毕业生来说,是一个不错的起点。


    首届职业本科毕业生的身份,让唐钱进拥有丰富的实践经历和对业界发展动态的充分了解,这让他在职场如鱼得水。


    今年7月,和唐钱进一样的903名职业本科毕业生,从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以下简称南工)毕业,拿到了我国首批职业本科毕业证和学位证。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所公办职业本科院校,同学们是我国第一届职业教育本科毕业生。经过多年探索创新和突破发展,今年,第一届职业本科生终于学成毕业了。”前不久,在南工的毕业典礼上,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陈子季感概道。


    自2019年起,教育部分批批准32所学校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广东工商职业大学、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大学、海南科技职业大学等高校今年也迎来了首批职业本科毕业生。


    这批职业本科毕业生备受关注。他们频频出现在大型国企、外资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的录用名单中,不少职业本科毕业生手握数份企业的录用通知书,有的还考取了硕士研究生。


    他们得到社会认可,去向多元,也折射出我国职业本科教育良好的发展前景和蓬勃的生命力。


    积极实践让学生懂得学以致用


    大约10天的时间,用计算机编程语言重构一套可在手机、电脑端顺畅运行的新医学资料管理系统。这是唐钱进在公司实习后交出的第一份成绩单。


    一边实习、实训,一边参加各种大学生竞赛,一边学习名校计算机课程,是唐钱进大学生活的“三部曲”。


    进入求职季,唐钱进先后收到多家公司的录用通知书。“这些公司看重的应该是我大学期间的项目开发经验。”他表示。


    唐钱进专科和本科均就读于南工。在专科期间,他参加了“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并获得了全国三等奖。在本科期间,他在老师的指导下参加了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他设计的运用可识别触摸手势来对手机进行远程操作的系统,获得了全国一等奖。


    南工机械电子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王新龙已经入职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南京线路器材有限公司,成为一名制造工程师。“本科期间所学的机械原理等理论基础课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等画图软件,再加上仿真实践课,让我受益匪浅。”王新龙说。


    “希望同学们在坚定技术技能自信中实践知行合一。”南工党委书记吴学敏对首届职业本科毕业生如是说。


    在吴学敏看来,职业本科培养的是具有较强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能够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复杂技术问题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课程改革让学生接触产业前沿


    南工自动化技术与应用专业2018班学生钟宇,用“很充实”形容入职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南京分公司后的状态。“现在的工作节奏很快,但技术上手并不难。”在钟宇看来,学校每学期的实训课,让他提前学会了如何在实践中求真知。


    “记得在工业控制综合实训课上,老师让我们独立尝试用手机或云平台控制电机。那段时间,每当我们遇到问题时,老师都会提供理论和技术指导。可是面对具体的困难,则需要我们自己一步步做实验,解决问题。我们4个同学用2周的时间完成了这个任务,提高了自学和动手能力,这也为我能够胜任现在的工作打下基础。”


    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首次提出“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


    “职业本科教育不是专科职业教育的‘加长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逻辑起点是职业岗位或岗位群所需要的各项能力要求,相应的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材、教学计划也要改变。”吴学敏说。


    南工教务处处长王红军补充:“如果说专科人才能够执行技术路线、工作方案就行,那职业本科人才就得具备工艺和方案的设计能力。”他介绍,学校紧紧瞄准产业高端、高端产业,升级、调整、拓展专业布局。例如,机械制造专业专科侧重机械加工的学习,本科则注重精密加工和复杂表面加工技术技能的培训。


    唐钱进庆幸自己赶上了学院的教学改革。“本科第一年,学院开设了大数据、移动应用开发、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4个专业方向,我选择了软件移动开发,除了《高等数学》《概率论》等基础课程,学院还开设了《数据结构与算法》《操作系统》等专业课。每节课结束,老师都会布置算法的实验题,让我们编写代码,把自己的设计过程录成视频提交。”


    此外,学校还请了几位曾在企业从事软件开发工作的老师,为同学们讲授企业目前最前沿、最主流的开发技术。老师每周都会让同学们用这些技术独立设计软件,“这个过程让我学会衡量软件的应用价值,培养起了软件工程化的思维,这一年的学习让我很享受。”唐钱进表示。


    职业本科教育三年来渐入人心


    自2014年首次在国家规范性文件中提及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到今年迎来首批职业教育本科生。首届职业本科生能否得到用人单位认可?


    南京一家业内知名通讯公司今年录用了两名南工职业本科毕业生,该公司招聘经理表示:“他们对于应用技能和行业发展的理解较深,自我认知和职业发展规划也更清晰,稳定性更强。”


    南京誉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软件无线电技术开发与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本部部长蔡琎回忆起不久前的招聘情景,“面试现场,专业老师指导学生按照图纸操作,完成磁环电感制作、微带切割、吸波材料塑形等工序。”他表示,通过这个过程他们观察发现,职业本科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


    职业本科教育发展3年,是否赢得了更多考生和家长的认可?南工招生与就业处处长练飞提供的一组数据可以管中窥豹。


    “今年,学校普通高考本科计划增加到3005人,比往年增加约2175人。历史科目类的最低录取分数高出江苏省本科录取控制线29分,物理科目类高出56分。”练飞表示,考生和家长对职业本科的疑虑正逐渐打消。


    “以前,家长来咨询职业本科的时候,往往都会问起职业本科的毕业证书与普通本科有什么不同,在考研、考公务员的时候会不会受到歧视。但今年招生时,很多家长更关注专业的就业前景和发展方向。这说明大家对职业本科的认可度提高了。”练飞说。


    随着越来越多的职业本科生进入就业市场,职业本科教育又该如何行稳致远?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表示,“职业本科教育要不断进行内涵转型,在课程内容、培养模式、生源定位、就业定位等方面面向市场、满足市场需求。”储朝晖强调的面向市场,指的是要更注重与市场、行业、企业的密切互动,要根据产业瞬息万变的走向,不断调整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知识储备。


    “不同于普通本科,职业本科教育应该结合各个学校的办学特色和产业发展特点,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形成多样化的培养模式,拓宽职业教育的发展空间。”储朝晖说。

    2022-08-02
  • 爱岗敬业 科研报国 他为改良热带作物攻关种业“芯片”

    近年来,海南省坚定不移地加快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大力发展“四大主导产业”,精心培育“三大未来产业”,不断夯实实体经济基础,形成结构更合理、支撑更稳固、竞争力更强、效益更好的现代产业体系。


    未来,海南将立足国家战略,发挥资源优势,聚焦“专精特新”,以超常规的努力打一场科技创新攻坚战,全面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


    “热带作物种业创新是热带特色高效农业提质增效的重要基础,热带作物研究大有可为!”7月27日,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组学大数据中心主任胡伟研究员对科技日报记者说。


    来自陕西的胡伟虽然博士毕业还未满10年,但是其对热带作物基因组与遗传改良的研究时间全部加起来差不多快20年了。这期间他始终保持着对自己专业的热爱和坚守。


    以基因组学技术为基础,绘制热作遗传改良蓝图


    香蕉和木薯作为世界热带地区代表性的两大重要作物,在解决世界粮食危机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香蕉和木薯作为我国热带特色农业的支柱产业,其种质资源利用和品种改良的空间仍然巨大。


    “种质资源评价利用不足、优异性状形成机理不清和育种技术滞后等突出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乃至全世界香蕉和木薯的高质化生产。”胡伟说,“以香蕉为例,我们要弄清楚香蕉种质资源的本底如何,香蕉是怎么成熟的、是怎么变甜的等科学问题。”


    基础前沿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泉。为了在香蕉、木薯等热带作物基因组学研究的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胡伟带领科研团队积极主动作为,坚持奋斗在科研一线。“我们为未来绘制了一张以基因组学技术为基础的热带作物遗传改良蓝图。”胡伟带领团队瞄准品种改良的现实需求,探索从根源上解决技术难题。


    以坚定信念和卓越追求,攻克一个又一个难题


    在团队成员眼中,胡伟是个甘坐冷板凳、主动作为、以身作则、爱岗敬业的好老师、好同事、好领导,是以优秀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的“拼命三郎”。


    正是基于这种坚定的信念和追求卓越的精神,他带领的团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题。近年来,胡伟团队构建了香蕉和木薯高质量参考基因组和目前全球最大规模的群体变异图谱,准确鉴定了香蕉和木薯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传播历史,揭示了木薯产量和抗病性平衡的遗传机制,发掘了一批优异基因资源,筛选创制优异遗传材料1000余份,为香蕉和木薯种质资源高效利用奠定了基础。


    胡伟团队获得的一系列基础研究成果,不仅被写成了100余篇论文发表在各学术刊物上,同时还收到了来自农业农村部、海南省的多项科技奖励,为团队未来基于分子设计创制新种质和培育新品种开拓了更为广阔的事业空间。


    胡伟还肩负着两个重任——农业农村部热带作物生物学与遗传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和海南省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当前,正值南繁硅谷高标准建设、高质量发展机遇期,全国各地科研团队汇聚于海南,共同攻关种业“芯片”。


    胡伟告诉记者:“我们团队于2020年10月入驻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并承担了‘主要南繁作物和特色经济作物非生物逆境和生物逆境的材料筛选及基因挖掘’等三亚崖州湾科技城项目,希望我们能在南繁硅谷建设中发挥作用,实现价值。”

    2022-08-01
  • 通讯:“90后”博士夫妻“乐”开麻辣烫店:追寻青春味道

    “我只是为了追寻青春的味道。”


    31岁的农学博士徐忠山说起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开办麻辣烫店的初衷,用简洁的语言这样告诉前来采访的记者。


    “我从小学、初中、高中,甚至大学寒暑假,一直喜欢家乡吉林的麻辣烫味道。”徐忠山透露,“这次与妻子陈晓晶开店,是在不影响科研、学术的前提下的一次别样经历。”


    “某种意义上也能在这家店里,用所学专业写出更具生活化的学术专著。”徐忠山笑言。


    28日上午,坐在自家100多平方米的麻辣烫店内,徐忠山云淡风轻地对记者说,开业一个多月以来,店内的工作已经理顺,“我们基本上不用天天盯着,偶尔来看看即可。”


    去年毕业于内蒙古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专业的这对博士夫妻坦言,“毕业后,我们没有急于找工作,而是顺应时代潮流,开过公司,做过直播等,今年6月14日,在家人的支持下开办了麻辣烫店。”


    与传统的麻辣烫店经营方式颇为不同的地方在于,徐忠山夫妻是通过新媒体平台让外界认识到这家麻辣烫店的,“刚开业时,每天能卖出300多碗,那时特别累,每天腰就像折了一样,后来雇了几名假期工后,才不那么手忙脚乱。”


    回溯开办麻辣烫店一月以来的种种感慨,徐忠山夫妻用“意想不到”四字给予概括。


    徐忠山受访时表示,尽管自己的麻辣烫店事实上可能是最具“学术范儿”的麻辣烫店,但在媒体的报道下,还是有许多人表达了某种不解。


    “事实并非如此,在科研、产品、销售、店面这几个环节中,我们现在做的是最末的一个环节。”徐忠山认为,这对他和爱人所学的专业其实是一种促进。


    “我们所学的专业都能够在这家店里得到体现,其实也是科研的另一种延伸吧。”徐忠山举例表示,“比如客人点的燕麦面,在煮制后口感若有黏的情况,我们通过实验研究,可以改良农作物及加工方式,从而更好地适应消费者的口感。”


    徐忠山并不认可外界赋予他的“网红”身份,他更不愿意把博士开办麻辣烫这件事大肆宣扬。


    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未来他和妻子仍然会将更多精力投入科研上,也不排除到高校教学,“这一切都不矛盾,人生的每种经历都是财富。”


    对于自己所开办的这家麻辣烫店,他希望未来十年能成为当地乃至全国数一数二的品牌,他并不打算放弃自己追寻青春味道这一执念。


    “几年后,这家麻辣烫店也会成为更多‘95后’‘00后’的青春味道。”徐忠山说毕爽朗大笑,一脸阳光。(完)

    2022-07-29
  • 高景气行业成配置主线 市场规模稳步上升

    日前,公募基金2022年二季报披露完毕,各基金二季度资产配置及重仓股浮出水面。从整体来看,在二季度A股市场震荡回暖的背景下,基金市场规模较上季度实现增加,新能源等板块成为公募基金二季度眼中的“香饽饽”,被明显增持。





    市场规模稳步上升


    Wind数据显示,截至二季度末,公募基金规模达26.66万亿元,较上季度上涨6.71%。除另类投资基金以外,各类型基金规模均有所上涨。其中,债券型基金较上季度上涨9.89%,股票型与混合型基金规模较上季度分别上涨8.41%和3.69%。同时,二季度公募基金合计盈利超6993亿元,其中股票型与混合型基金本季度净利润分别为1668亿元、3731亿元。


    同时,公募基金继续保持为A股第一大机构投资者。截至二季度末,公募基金持有A股股票市值已达5.98万亿元,较上季度上涨8.5%。其中,偏股混合型基金仓位较上季度上涨3.05%,达83.37%。


    对于二季度公募基金对股票资产的增持,中航基金首席经济学家邓海清认为,二季度整体股市回暖,股票型基金纷纷“回血”,带动了基民的申购热情。从长期来看,随着中国经济增长,国民财富也在不断增长,公募基金管理规模的上升正是居民财富管理需求增长的缩影。


    “同时,在资管新规背景下,公募基金行业近年来也进行了一系列创新,被动投资、主题基金等亮点频出。可以说,基金行业在供给端的创新和国民理财在需求端的扩容共同推动了公募基金行业的大发展,带动了近些年公募基金总规模的上涨。”邓海清说。


    中金公司研究部董事总经理、策略分析师李求索指出,2022年二季度A股市场先抑后扬,受海外市场波动加大、国内新冠肺炎疫情反复等因素影响,二季度初指数有所回调,上证指数一度跌破2900点,4月底至6月底期间,在政策加码和国内局部疫情好转等因素推动下市场逐步回升,成长风格有相对表现,带动了对股票资产的配置。


    值得关注的是,新发债券型基金在二季度明显获得市场青睐,发行规模占二季度公募发行规模之比达67.65%。博时基金的基金经理过钧认为,受益于宽松资金面影响,二季度中国短端利率下行,而长端利率下行趋缓,收益率曲线呈现陡峭形态,期限利差有所扩大,从这个角度来看,债市对疫情后的中国经济复苏抱有更大信心。伴随在二季度部分大市值高流动性转债的上市,市场选择余地进一步增多,也提供了新的投资机会。


    消费板块获得青睐


    从行业配置情况来看,电力设备及新能源、食品饮料、医药、电子是公募配置最多、超配幅度最大的4个行业。从主动加减仓角度看,二季度公募基金主要在三大方向主动加仓:一是新能源板块,包括光伏、稀有金属、汽车及零部件;二是消费和医药中的少数细分行业,如白酒、中药、医疗服务;三是受益于疫情好转的行业,如航空、旅游休闲等。


    在个股方面,截至二季度末,公募基金前十大重仓股分别是:贵州茅台、宁德时代、隆基绿能、五粮液、泸州老窖、药明康德、山西汾酒、美团、比亚迪、华友钴业,其中公募基金对贵州茅台、宁德时代的持有市值均超千亿元,分别达到1335亿元和1121亿元。


    针对公募基金二季度的调仓,易方达消费行业股票基金经理萧楠表示,二季度A股市场在宽松的流动性释放下走出较为强劲的反弹,消费行业此前超跌较多,在二季度反弹也较为明显。同时,公募基金在二季度初大幅度配置了新能源整车龙头标的,并在二季度末行业整体估值和预期均处于高位的时候做了减持,整体上弥补了一季度因对整车市场格局判断的偏差造成的损失。


    “二季度以来国内局部疫情散发对部分制造业供应链及消费活动带来一定影响,后续随着疫情改善以及政策加码,相关板块在前期下跌之后也出现明显反弹。其中业绩韧性较强的食品饮料获得明显,高端和次高端白酒龙头获得加仓较多。同时,新能源汽车和光伏产业链在二季度仍维持不错的景气度,公募基金进一步加仓电气设备和受政策支持的汽车板块,隆基绿能、比亚迪和晶澳科技的持仓市值上升幅度较大。”李求索认为。


    截至二季度末,公募基金持有市值最高的三大行业依次为:制造业,金融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其中,制造业相对A股市场高配7.65%,占公募基金股票投资市值比为65.03%,这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经济结构转型的方向,也体现了公募基金更好服务实体经济的作用。


    新能源板块持续看好


    展望下半年,多位基金经理普遍认为,A股市场有望呈现震荡向好态势,投资者可以继续关注新能源、消费、周期板块的投资机会,积极寻找基本面扎实的优质公司。


    博时基金宏观策略部首席权益策略分析师陈显顺认为,从宏观层面看,盈利预期向好、风险偏好抬升、无风险利率低位,预计A股有望平稳上行。“一方面,受疫情影响严重的二季度大概率是2022年全年盈利底部,下半年盈利增速有望改善。另一方面,在疫情消退和预期好转下风险偏好逐渐提振,稳增长基调下流动性维持宽裕,无风险利率处于低位。”


    广发基金则认为下半年成长相较于价值会占优,小盘相较大盘会占优。光伏、风电、电动车、军工、汽车及零部件等高端制造领域仍是首选。经济的修复和疫情的改善利好消费服务,但弹性相对有限,是次优选择。


    嘉实基金成长风格投资总监姚志鹏表示,立足当下及从中长期角度而言,相对看好新能源产业链的高景气度以及所蕴含的丰富投资线索。以新能源汽车为例,从中长期看,新能源汽车是未来经济的发展方向之一。从产业和技术角度,中国的电动车产业链和技术已经与其他国家拉开了很大的差距,随着我国政策的引导以及在电动化上的决心,整个产业链相关公司有望继续实现突破。(马春阳)

    2022-07-28
  • 6月销量“大逆转” 车市喜忧参半“期中考”

    据中汽协消息,上半年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211.7万辆和1205.7万辆,同比分别下降3.7%和6.6%。上半年汽车产销总体呈现“U型”走势。今年以来,车市堪称“大喜大悲”。6月在减半征收汽车购置税等利好政策之下,车市火力全开,却难抵3至5月阵痛之伤。喜忧参半的汽车市场,交上“期中答卷”。





    车市“淡季不淡”


    横扫“暗黑时刻”阴霾


    近期,上半年汽车市场产销数据出炉,相较去年同期虽有下滑,但是“凛冬已过”的汽车市场迎来了曙光。6月,各大车企销量再创新高,强势回归之下,车市“半年考”喜提“强心剂”。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消息,上半年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211.7万辆和1205.7万辆,同比分别下降3.7%和6.6%。上半年汽车产销总体呈现“U型”走势。


    3至4月,一度困扰汽车市场的阴霾被驱散。今年一季度初,开局保持良好势态,产销稳定增长。但是,进入一季度末,受疫情多点复发、供应链受阻等不利因素影响,车市进入“暗黑时刻”,3月中下旬,销量被迫快速下滑,3至5月,汽车市场损失销量约100万辆。6月,随着疫情形势的持续向好,在减半征收汽车购置税、各地购车补贴等利好政策加持下,车企开始猛追3至5月损失的市场份额,产销明显增长。6月,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49.9万辆和250.2万辆,环比分别增长29.7%和34.4%,同比分别增长28.2%和23.8%。据乘联会数据显示,6月,乘用车市场零售达194.3万辆,同比增长22.6%,环比增长43.5%,6月零售环比增速处于近6年同期历史最高值。


    6月,不仅释放了一批3至5月疫情抑制的购车需求,同时,政策入市也掀起了一波“购车热”,不仅车企开始发力加速跑,经销商同样花样百出,为了“套牢”消费者,开始逐步加大营销力度。抖音直播、618花式促销、上门试驾等齐上阵,在政策和促销的双重作用下,经销商客流及成交情况明显好转,库存水平大幅下降,进入合理范围。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调查显示,目前有33.8%的经销商新车优惠幅度加大,32.4%的经销商客流量同比去年有所增长,58.4%的经销商6月新车销量环比5月增长明显。6月作为半年度任务考核关键点,车企、经销商齐发力,产销普遍高开高走,6月的车市“淡季不淡”。


    车市半年考


    自主品牌“弯道超车”


    6月,各大车企销量暴涨,自主品牌销量猛增,“根本停不下来”。据乘联会消息,6月,自主品牌零售81.0万辆,同比增长35.0%,环比增长31.0%。其中,自主品牌国内零售份额为42.5%,同比增长3.8个百分点;1至6月累计份额43.1%,相对于去年同期增长4.6个百分点。此外,6月自主品牌批发市场份额45.2%,较去年同期份额增加1.5个百分点;1至6月自主品牌累计份额48.0%,相对于2021年同期增加6.1个百分点。


    6月,自主品牌销量均有不同程度上涨,“刷新”市场格局。据乘联会发布的6月厂商零售销量榜单来看,车企前十分别为一汽-大众、比亚迪汽车、上汽大众、长安汽车、吉利汽车、一汽丰田、东风日产、广汽丰田、上汽通用、特斯拉中国。其中的自主三强分别为比亚迪汽车、长安汽车、吉利汽车。具体来看,6月自主品牌成绩亮眼。卫冕自主品牌之王的比亚迪汽车销量达134036辆,同比增长162.7%。排在榜单第四的长安汽车销量达207430辆,同比增长19.87%。吉利汽车紧随其后,6月销量为126595辆,同比增长26%。6月自主品牌“三强”销量均破10万,成绩亮眼。随着车市促销力度的进一步加大,主流车企均追加各类优惠活动,努力弥补前期因疫情造成的销量损失、冲击半年度目标。


    从上半年总体销量情况来看,车企争霸的十强之列中,多家自主品牌强势入围,第一梯队的自主“四强”诞生。据乘联会1至6月厂商零售销量排行榜,自主品牌四强分别为:比亚迪汽车、长安汽车、吉利汽车、长城汽车。位居自主之首的比亚迪汽车,自3月宣布停止燃油汽车整车生产后,4月一度夺得销量冠军宝座。今年1至6月,比亚迪汽车累计销量为638454辆,同比增长168.0%。“自主二强”长安汽车紧随其后,销量558655辆,同比减少8.9%。上半年,吉利汽车累计销量为526214辆,同比下降8.8%。排在总榜第九位的长城汽车累计销量380893辆,同比减少17.5%。虽然吉利汽车、长城汽车上半年销量均有一定程度的下滑,但是整体销量情况仍处在行业前列。值得一提的是,总体上看,在上半年车企TOP10中,除了广汽丰田处于正增长外,一汽-大众、上汽通用、东风日产等5大合资品牌均有不同程度下滑。相较于合资品牌上半年的下跌颓势,自主品牌发展增速明显变快。随着消费者对于自主品牌接受度的不断提升,车企“精心内功”开始提速,自主品牌未来或将更加“笑傲江湖”。


    新能源汽车“创历史新高”


    上半年新能源汽车市场“高开疯走”。据公安部交通管理局消息,2022年上半年,新注册登记新能源汽车220.9万辆,与2021年上半年新注册登记量相比增加110.6万辆,增长100.26%,创历史新高。新能源汽车新注册登记量占汽车新注册登记量的19.90%。随着新能源汽车新注册登记量的逐步提升,电动汽车正在逐步成为汽车市场的“台柱子”。


    上半年新能源汽车市场成“W型”走势,供需受挫之下仍交上“满意答卷”。1至6月新能源乘用车国内零售224.8万辆,同比增长122.5%。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66.1万辆和260万辆,同比均增长1.2倍,市场占有率达到21.6%。其中,新能源乘用车占乘用车总销量比重达24.0%,中国品牌乘用车中新能源汽车占比已达到39.8%。


    据乘联会发布的1至6月新能源厂商销量来看,新能源汽车上半年势不可挡。上半年新能源汽车销量10强中,比亚迪汽车销量633777辆,同比增长317.6%;上汽通用五菱销量208043辆,同比增长18.0%;特斯拉中国销量197575辆,同比增长50.8%;奇瑞汽车销量108363辆,同比增长222.7%;广汽埃安销量102852辆,同比增长120.2%;吉利汽车销量102118辆,同比增长364.7%;小鹏汽车销量68983辆,同比增长124.4%;长安汽车销量65989辆,同比增长125.9%;哪吒汽车销量63107辆,同比增长199.0%;长城汽车销量61668辆,同比增长17.4%。上半年,新能源销量十佳车企中,7家实现100%以上的增长,其中比亚迪、吉利汽车甚至实现超3倍以上的增长率,新能源汽车头部企业开始形成。随着各大车企供应链资源优先向新能源汽车集中,未来,新能源汽车市场或将持续火爆。从目前发展态势来看,整体产销完成情况超出预期。


    不仅上半年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成绩表现不错,6月新能源汽车市场同样“赢麻了”。6月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销量达到53.2万辆,同比增长130.8%,环比增长47.6%。比亚迪汽车、长安汽车、吉利汽车和奇瑞汽车等传统车企品牌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大幅提升,表现优异,6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创历史新高”。据中汽协消息,6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59万辆和59.6万辆,同比均增长1.3倍。市场占有率达到23.8%,延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


    此前,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副司长郭守刚指出,农村地区具有使用新能源汽车的天然优势条件,扩大新能源汽车在农村地区的推广应用,能够提升农村交通的安全水平,带动路网、电网等基础设施改造提升,但是受消费环境不健全、销售网络不完善等因素影响,农村地区的巨大消费潜力尚未得到有效释放。支持新能源汽车购买使用是稳定和扩大汽车消费、保障产业平稳运行的有效途径。下一步,工业和信息化部将会同相关部门从两个方面进一步扩大新能源汽车推广规模。


    豪华车市场“陷危机”


    相较于上半年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的火力全开,豪华车市场的成绩并不理想。据中汽协消息,上半年,国内生产的高端品牌乘用车销量完成170.8万辆,同比下降1.2%。由于受疫情影响,消费者增换购节奏有所放缓,上海及周边地区的终端市场不活跃,高端品牌乘用车上半年影响较大。以奥迪、宝马、奔驰为代表的BBA,销量均不同程度下滑。


    上半年,中国市场上宝马共计交付37.87万辆,去年同期销量为46.71万辆,同比下滑18.9%,位列第一;奔驰上半年交付超35.58万辆,去年同期销量为44.15万辆,同比下滑19.5%,暂居亚军之位;一汽奥迪累计销量约为31.70万辆,去年同期销量41.82万辆,同比下滑24.2%,位列第三。


    据乘联会发布的1至6月高端轿车销量排行榜来看,具体来看,宝马5系1至6月销量90488,同比下跌0.5%,在BBA中跌幅最小,位列高端轿车销量榜首。而宝马3系却“同品牌不同命”。1至6月销量为82143辆,同比下滑20.0%,位居高端轿车销量第二。奥迪A4上半年销量为73603辆,同比下跌7.0%,成为季军。值得一提的是,A6市场表现大幅下跌,销量56995辆,同比下跌41.1%,排在BBA销量末位。位居榜单第四和第五位的分别为奔驰E级和C级,上半年销量分别为71490辆、67226辆,同比分别下跌8.5%、21.3%。以此来看,宝马5系销量虽有下滑,但是相对来说,市场波动并不明显。


    单凭6月来看,市场表现就大有不同。据中汽协消息,6月国内生产的高端品牌乘用车销量完成39.5万辆,同比增长41.9%,市场表现不俗。从乘联会公布的数据来看,6月奥迪A4销量为19300辆,同比增长109.8%,登顶冠军宝座。而奥迪A6市场表现却大不相同。奥迪A6销量为12271辆,同比下跌31.4%,只位居第5。奔驰与奥迪情况却大不相同。6月奔驰C级销量为18769,同比增长52.8%,奔驰E级销量为12259,同比增长32.8%,元气有所恢复,分别位列榜单第二、第六。6月宝马3系销量为18376,同比下降3.2%。5系销量为17111,增长20.0%。市场表现一涨一降,差异明显。6月,仅宝马3系、奥迪A6市场表现同比负增长,因此,随着疫情形势持续向好、供应链不畅等问题的缓和,上半年受多重不利因素影响下的销量缺失正在逐步恢复。


    期中考“及格交卷”


    今年以来,车市经历了“高开”“腰折”“追平”“创新高”,上半年的车市如同过山车般惊心动魄。此前3至4月车市产销量严重下滑,为上半年车市带来许多不确定因素。但5月乘用车市场有所回升,伴随着5、6月的共同发力,6月车市超预期增长,创造了零售环比增速近6年同期以来的历史最高值,为上半年车市修复提供重要保障,总体表现逆势“回暖”。


    从上半年总体形势来看,车市“勉强及格”。据乘联会消息,1至6月累计零售926.1万辆,同比下降7.2%,同比减少71.5万辆,其中3至5月同比下降103.1万辆影响较大。目前复工复产迅速到位,7月乘用车生产能力很强,预计产销同比实现20%左右增长,可实现淡季不淡的良好局面。从供给端来看,7月份供给将基本恢复常态,全国汽车生产能力有望得到充分释放。


    3至4月的汽车市场进入“冷冬期”后,产销量略显惨淡,5至6月的快速补位,填补了车市“期中考”的空白。中汽协表示,6月的乘用车市场总体呈现“淡季不淡”特征,4、5月因疫情影响耽误的产销量在6月得到一定回补。从6月份乘用车产销情况看,购置税减半政策和地方促进汽车消费政策等实施效果明显。据国家税务总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乘用车减半征收购置税政策实施一个月以来,全国共减征购置税71亿元,减征车辆109.7万辆,总体取得了十分良好的效果。2022年上半年,我国汽车行业面临供给冲击、需求收缩、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企业正常生产经营遇到了很大的困难。行业各方面通力协作,奋发有为,共同推动我国汽车产业走出低谷,目前汽车产销已全面恢复正常水平。


    不确定的下半年


    上年的汽车市场在坎坷中,虽未达到预期目标,但也算实现逆势“丰收”。但是,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仍在持续,下半年是“笑着”收官还是收紧销量目标仍充满不确定性。


    下半年车市能否一举扭转亏损空缺,冲击年终目标?乘联会曾在5月预测,2022年乘联会零售销量是1900万辆,同比下降6%,随着购置税优惠等诸多新政策入市,凭借7个月的促消费努力,将推动全年国内零售达到2100万辆的规模。此外,在购税减半政策明确为2.0升及以下的利好推动下,预计将有1000多万辆乘用车可以享受政策优惠,政策引导下预计增量达到200万辆左右。乘联会的说法似乎正在被市场所印证。


    中汽协称,目前,从所了解的部分企业判断,大家普遍对乘用车需求预期比较积极,但考虑商用车受多重因素影响,持续下降趋势没有明显改善,且影响需求的不确定因素仍较多。综合对全年汽车市场判断,预计2022年我国汽车销量有望达到2700万辆,同比增长3%左右,其中乘用车销量预计2300万辆,同比增长7%左右,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达到550万辆,同比增长56%以上。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有形市场分会名誉理事长苏晖表示,从销量来看,一季度末、二季度初产销量大幅下降,5至6月期间,销量的增长一方面受疫情形势持续向好、减半征收购置税政策、各类促销费措施入市等多重因素的综合影响,带来的自然增长。另一方面是由于3至4月消费缺位带来的销量回补,促成了上半年收官之战时的销量激增。但是,7月中下旬乃至8月是自然灾害频发时期,可能会造成消费者出行受阻,影响终端汽车消费。从国际形势来看,由于当前的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全球范围内的供应链压力仍旧较大,短期内无法恢复正常,会造成对原材料、芯片等汽车制造零部件的冲击,从而影响汽车产销。从消费端来看,许多消费者受收入、就业等影响,消费观念发生转变,终端消费力略显疲软。受减半征收汽车购置税等利好政策影响,年底前消费者可能会赶在政策调整前选择购车。但是,近两年来,北京、广州、上海等多地的汽车市场上,并未出现往年的消费旺季“金九银十”现象,说明消费者购买力有所下滑。以目前的情况来看,今年“金九银十”是否能够再现依旧难说。综合来看,在多重利好因素影响下,造就了车市6月的爆发式增长。以目前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势头来看,新能源汽车今年的整体销量基本可以超越2021年。传统燃油车市场受疫情、国际形势等不确定因素影响,仍存在诸多挑战。但是从上半年总体来看,不确定因素及情况尚存在发生可能,6月快速增长势头,暂时还不能作为判断三季度乃至下半年整体车市形势持续向好的准确依据,车企仍需谨慎看待,不能盲目乐观。

    2022-07-27
  • 机器人会炒菜厨师去哪 业内人士:机器不会完全替代人工

    把洗净切好的食材倒入智能炒菜机,厨师魏守亮不再拿锅铲,而是打开控制器操作菜单,一键按下,机器开始自动翻炒食材。几分钟后,一盆香气扑鼻的菜肴制作完成,魏守亮端走即可装盘。





    7月15日,武汉市江汉区三民社区吉年颐悦中心引进的一台人工智能炒菜机一亮相就引发网友关注。机器人炒菜是否会取代厨师,成为大家好奇的话题。近日,记者走访发现,炒菜机器人已从餐饮企业到居民家庭都有应用。


    用机器还原厨师操作


    吉年颐悦中心成立于今年6月底,是武汉吉年养老服务有限公司开设的11个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之一。中心设有独立厨房,两名厨师负责制作饭菜,除供应入住养老中心的老人外,还辐射周边3公里,通过配送餐服务打造15分钟养老圈。


    每天上午9时许,厨师就开始准备制作午餐,菜单每天不同。7月20日午餐三道菜为啤酒鸭、青椒肉丝和蒜泥空心菜。


    将原材料洗净切好并完成焯水、过油等预处理后,魏守亮根据配方调配不同的调味料,盐、糖、味精、料酒等所占比例细化到了小数点后两位。厨师根据食材重量配比,确保每次炒制出来的菜肴保持同一口味。


    记者现场看到,智能炒菜机外形像一个倾斜的滚筒,各种食材和调味料在电脑程序控制下被自动不断旋转翻炒,确保受热均匀。


    五六分钟后,魏师傅在控制面板上按下“出菜”选项,滚筒口自动放下,将完成的菜肴倒入盆中。智能炒菜机炒出的菜肴色泽鲜艳、香气扑鼻,口感不逊于厨师手艺。


    武汉吉年餐饮部负责人郭威告诉记者,当天的这三道菜只是公司研发的部分菜品,目前这种标准化菜肴已有30多道。


    以青椒肉丝为例,主料用什么、比例多少都有规定。每一道菜的制作工序也有严格要求。例如,油炸环节需要在170℃的油温下炸制30秒;调味料要在炒制5分钟后投放,机器温度必须保持在95℃。


    “这是用程序实现对厨师技艺的复刻。”郭威解释说,公司对厨师人工炒制工艺进行大量的数据搜集和分析,找到最佳数值,形成程序菜单,用机器自动完美还原厨师的最佳操作。


    “只要严格按照流程,无论是谁操作,制作出来的菜肴味道都是一样的。一个不会做菜的人,戳几下屏幕也能做出大厨的手艺。”郭威说。


    在深圳市智谷天厨科技有限公司武汉分公司,其中一款炒菜机器人全程有文字、图片及声音提示,操作人员只需按照预设步骤操作即可。另一款新产品甚至连辅助人员都省去了,加工过程中可自动投放食材和调味料。


    杨诚是该公司的销售经理。杨诚介绍,该公司研发的炒菜机器人可根据客户需求定制。该公司与营养专家共同研发的符合老年人口味的菜谱,有烧、烩、炖、煮、焖等烹饪方法,保证菜品入口软糯的同时,保留食物原本的鲜味和营养。


    杨诚称,各种菜肴制作工艺实现标准化后,不懂厨艺的操作工培训一小时就能替代大厨。他透露,该公司研发的炒菜机器人最多可以存储2000道菜品的制作工艺。


    厨师今后会越来越少


    武汉吉年养老服务有限公司引入炒菜机器人的初衷是希望为老人提供可口、营养、卫生的标准化餐饮。该公司今年还将新建4个这样的独立厨房,并引入更多炒菜机器人等智能厨具。


    “从成本上来算,一台炒菜机器人至少可以顶替一位厨师。”郭威算了一笔账:一台机器8万元,如果按照5年折旧来算,每年的设备成本就是1.6万元。现在请一个厨师每月薪资不少于8000元,还需要住宿、福利等各项支出和人员管理成本,“少请一个人,不到一年成本就收回了”。


    “现在我们两个厨师加一台炒菜机,出餐效率远超原来5个厨师。”郭威介绍,这台小型炒菜机一次可以制作100到150份菜肴,时间只需要6分钟左右,出餐率远超人工。


    “从未来发展趋势来看,今后厨房里确实不再需要厨师了。”杨诚称,“智慧厨房是发展趋势,在配备了大量智能厨具后,厨房里只需几个操作工,按程序进行简单操作和其他一些辅助工作就行。”厨师主要工作已从掌勺烹饪变成了洗菜、切菜、添加调味料等辅助性事务。


    杨诚认为,炒菜机器人等智能厨具的出现有其市场刚需。餐饮行业与其他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制造业、服务业一样,劳动力供应短缺问题近年来愈发严重,提升餐饮行业的智能化、自动化水平极为迫切,所以急需炒菜机器人等智能厨具赋能。


    十几年前,市场上就已经出现了炒菜机器人,但当时设计比较简陋,功能单一,主要解决的是人力替代的问题,应用在中央厨房,将原材料初加工成预制料,类似于搅拌机。


    如今,随着技术的进步,现在的炒菜机器人智能水平大幅提升,被形象描述为“一口有记忆的锅”,厨师们“不可替代”的地位也因此逐渐受到挑战。杨诚在与客户日常接触中发现,被炒菜机器人取代的厨师都是普通厨师,并非所有厨师。


    “所谓普通厨师,简单来说就是指只会制作普通菜品的厨师。”杨诚认为,这些菜品工艺并不复杂,用炒菜机器人就能完成,而且质量稳定、一次性出菜量大,相比人工加工,性价比更高。


    “中餐实现标准化后,未来厨房里的厨师会越来越少,而厨工则会大量增加。”48岁的餐饮老板张友认为,炒菜机器人等智能设备大量应用于餐饮企业是发展的必然,也是市场需要。采用炒菜机器人后,一个厨工的生产效率是一个厨师的几倍,但工资要少得多,有利于企业降本增效。文图/记者史强


    有的菜品


    还不能靠机器


    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蔡红琳看来,只要不过度烹饪加工,炒菜机器人和厨师人工炒制出来的菜品在营养成分上并无区别。不过,在菜品口味多元化和一些菜品的口感上,二者会存在一些差异。


    炒菜机器人的优势在于突破了原有厨师在有限时间、固定地点、为有限食客提供服务的局限,使得每个人都能吃到现炒佳肴,品尝不同地区的美味。厨师富有个性化的烹饪技艺通过复制编写为程序,不仅可以很好传承这些技艺,也符合餐饮客户的发展需求。


    在张友名下的一家餐厅,有两台机器人是一个多月前引进的,目前炒菜机器人可以制作30多道家常菜,张友希望借此拓展线上快餐和外卖生意。7月21日中午,记者在现场看到,机器加工出来的菜品有鱼香肉丝、炒丝瓜、西红柿炒鸡蛋,不少人现场就餐时边吃边夸味道好。


    张友坦承,炒菜机器人也有自己的短板,比如不是所有类型的菜品都能做,对于一些制作工艺较复杂的精品菜会无能为力,它目前最适合的就是能一次性完成的菜品。“炒菜机器人替代厨师”的说法是不妥的,厨师和机器“各有所长”。


    郭威也发现了类似的问题:炒菜机器人无法完成蒸菜和煮菜,一些食材无法先焯水、过油。因为机器智能化程度有限,还需要人工投放调味料。


    有市民也遇到了类似的困扰。家住汉阳的戴云不久前花费万余元入手了一台家用炒菜机器人,整体用户体验还不错,特别是没有油烟让她很满意。但在制作干子肉丝等菜品时,干子被搅得惨不忍睹。负责做饭的家人虽然不用再掌勺炒菜,但必须守在一旁,按照机器提示添加调味料和辅料,“说是自动炒菜,其实只是半自动”。


    “炒菜机器人等设备是不可能完全取代人工的。”武汉餐饮专家万杰民认为,智能化厨具可以将厨师从一些粗加工或者大众化菜品制作的劳动中解放出来,提高烹饪效率。


    “未来厨师只有两条路可走。”张友认为,能力不足的厨师转变成厨工,在厨房负责操作各种智能厨具;能力强的厨师则进入中央厨房从事科研,负责研发新菜品,为炒菜机器人设计菜单。

    2022-07-26
  • 面临“万亿蓝海”预制菜产业要靠科技锚定方向

    “道道是硬菜,轻松成大厨”“加热即食,堂食口感”……近些年,品种日益繁多的预制菜来到了人们的餐桌。


    尚待开拓的万亿级蓝海市场就在眼前,一些发展中伴随的问题也难以避免。预制菜的发展,在机遇中伴随着挑战。


    备受消费者和资本青睐


    预制菜并非新生事物。资料显示,预制菜最早起源于美国,在上世纪40年代萌芽,在60年代开始实现商业化经营,并孕育出了全球最大的食品供应商——美国西斯科公司。上世纪70—80年代,预制菜进入成熟期。以每年20%的增速在日本高速发展,并催生出了日本两家最大的预制菜公司——神户物产和日冷集团。


    而在我国,预制菜起步稍晚。上世纪80年代,伴随着麦当劳、肯德基进入中国市场,干净菜品直接配送+工厂的供应链模式才进入国内。


    北京烹饪协会副会长王云分析,近年来餐饮企业为降低成本和标准化而大规模兴建的中央厨房推动了预制菜的快速发展。“有些中央厨房投资较大,设备、设施先进齐全且占用面积大,但是开工不足、运行成本高,预制菜成为连锁餐饮企业中央厨房产能的最佳选择。”他说。


    而新冠肺炎疫情则加快了预制菜走进千家万户的速度。“疫情期间堂食不方便,有时候外卖也进不来,而且,现在很多餐馆提供的其实也是预制菜,所以还不如自己买,更经济实惠。”有消费者表示。


    在受消费者青睐的同时,预制菜更让农业、食品、餐饮、电商等各路企业嗅到巨大商机,催生了一片万亿级别的蓝海市场。据中国饭店协会会长陈新华介绍,去年全国预制菜市场规模在3500亿元左右,今年上半年同比增长约50%,预计3至5年内可以冲上万亿规模。


    据媒体报道,2013年至今,预制菜赛道共发生72起投融资事件。其中,2020至2021年是融资高峰期,2020年预制菜赛道共有12起融资,2021年至今共有12起。申万宏源研报数据显示,目前,国内共有6.81万家预制菜企业,仅2020年至2021年就新注册成立了1.7万家。


    6月27日,京东集团副总裁冯全普在预制菜行业大会上宣布,京东将全力加码预制菜业务,并提出了在未来3年打造20个销售亿级预制菜品牌和打造5个销售过5亿级预制菜品牌两个目标。


    科学技术助力产业发展


    面对一片红火的预制菜市场,进行过大量调研的王云提醒:“相关企业最该做的事依然是加强研发,修炼内功,不能被资本裹挟着往前,迷失了方向。”


    “如何让加工后的菜品复热后呈现原来的口感,涉及复杂的食品加工技术。”王云说。例如,他曾承担科技部“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大城市现代营养配餐技术研究与产业示范”项目,该课题涉及的绿色蔬菜烹调中“酶促褐变”问题目前仍无法解决。


    此外,王云表示,淀粉的糊化也是食品加工的难题,“还有中国菜肴明汁亮芡这一独特工艺,是在厨房中独立烹制后即刻端上桌才有的效果,在预制菜中就很难实现”。


    王云表示,他在与科研人员和企业的沟通中了解到,各菜系中的纯肉类菜肴已比较标准化且成熟,如叉烧肉、狮子头、扣肉、米粉肉等,而诸如炒虾球、宫保鸡丁、鱼香肉丝、酱爆鸡丁等爆炒类的菜肴,在工业化生产中还存在诸多难点。


    “预制菜实际上横跨餐饮业和食品加工业,但这两个行业的食品安全标准差别很大,前后衔接好也需要攻克很多技术难题。”王云说。


    在近日召开的2022中国(原阳)预制菜行业大会上,河南中大恒源生物科技公司董事长文雁君表示,在确保营养的基础上,未来预制菜行业将会向风味多样化、生产规模化、口味本原化、原料标准化和配料标准化等五个方面发展。而要实现这五个发展目标,目前,仍面临着不少的技术瓶颈,如风味如何保留、如何导入功能健康元素、如何攻克天然的食品保鲜技术等。


    王云建议,预制菜企业要积极参与国家应急保障工作,努力打造我国预制菜美食文化,按照不同群体口味加工产品,将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乡村特色的预制菜推向康养市场、海外市场,让其成为促进乡村振兴的新动能。


    “建议预制菜企业能够积极参与国家应急保障,按不同群体口味需求生产加工产品,例如康养、乡村旅游等,甚至海外市场,大家共同努力打造我国预制菜美食文化,让其成为促进乡村振兴的新动能。”王云表示。

    2022-07-25
  • 新职业培训暗藏新骗局 如何为“松绑”的发证市场把关

    碳排放管理师、家庭教育指导师、整理收纳师……新职业催生培训考证热。然而,一些机构夸大证书作用,以山寨证书步步诱导求职者缴纳高额费用,求职者发现上当后又陷入维权困境。专家指出,在人才评价体系尚待完善的情况下,劳动者对相关领域的就业机会和薪酬状况还不了解,这种“信息差”给了诈骗分子可乘之机。





    起初听说碳排放管理师证书时,山东小伙关宏以为自己捡了个大便宜:只需缴纳1980元,就能免考拿证,每年挂靠费不低于3万元……他决定为自己和妻子、父母各办一本。交费后没多久,关宏察觉有诈,培训机构却在他提出退款后“失踪”了。


    辗转于投诉平台维权时,关宏聚集起遭遇相似的受害者,组建了一个“证书兼职商讨群”。群里的200余人都曾被各类新职业的远大“钱”景吸引,在诱导下报名考证。


    日前,人社部公示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与2015年版大典相比,此次增加了155个新职业。由于许多新职业尚未形成统一的技能标准和评价机制,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劳动者渴望一证傍身的心态乘虚而入,把所谓的新职业证书变成诈骗新“道具”。


    “拿下证书就有了金饭碗”


    2021年3月,人社部公布了18个新职业,“碳排放管理员”位列其中。


    热度迅速传导至培训领域。关于碳排放管理师证书的招生广告充斥网络,“无门槛拿证”“躺赚挂靠费”的宣传让关宏心动。一家培训机构的“王老师”告诉他,证书由“中国国家人事人才培训网”颁发,是碳排放领域的上岗证。


    对方反复催促关宏报名,“现在有政策红利,可以走免考渠道”,并发来一张新闻网站截图,显示某单位“租赁证书价格涨至7.6万元/年”。他还频繁在朋友圈发布挂靠成功案例,关宏经常能刷到签约现场“一手交证一手领钱”的视频。


    没能抵挡住诱惑,关宏缴纳了近8000元。然而在等待拿证时,警方通报的一起证书诈骗案进入关宏的视野,套路十分熟悉。他猛然意识到,此前培训机构发来的视频和新闻可能都是假的。


    记者注意到,今年3月1日,中国国家人事人才培训网发布公告称,确曾授权相关机构开展碳排放管理师培训,但相关证书仅作为培训经历证明,不具备评价功能,且从2022年1月30日起,涉及申领证书的培训项目已全部停止招生。


    今年1月,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施行后,“家庭教育指导师”证书也大量涌现。


    记者调查发现,有两家“培训机构”都宣称是某“管理科学院”颁发证书,但给出的考试时间却不一样。当记者询问考试细节时,一些机构语焉不详,转而强调行业前景和证书效力,宣称“金饭碗”“月薪过万元”。


    南开大学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系副教授刘俊振告诉《工人日报》记者,大量新职业涌现,但技能要求和职业标准的发布却相对滞后。在人才评价体系尚待完善的情况下,劳动者对相关领域的就业机会和薪酬状况还不了解,这种“信息差”给了诈骗分子可乘之机。


    距离高薪永远“一步之遥”


    记者发现,在取得受害者信任后,一些不法机构布下“连环局”,一边将“饼”画得更大,一边设立各种名目追加收费。


    在某投诉平台上,关于新职业证书的投诉不在少数,高频词是“涉骗”“虚假宣传”。


    在一起关于某机构“整理收纳师”培训的集体投诉中,参与者有55人。有学员表示,自己于今年2月缴纳2980元考取中级证书,机构随即以“优先派单”为诱饵,劝其继续报考高级收纳师,于是她又交了5000元,而后被告知实操未达标,需要再交3000元补考费。她察觉到被骗,提出退款后却被“拉黑”。


    “证书兼职商讨群”中的受害者张涛,曾在机构的步步诱导下,刷信用卡以62万元办了50多本“山寨证”,涉及电子商务师、装配式建筑施工员等多个新职业。


    “先是‘培训机构’收费办理证书,然后‘对接公司’表示可以签挂靠合同。而到了约定日期,对方又说挂靠政策有变,向我要一笔电子档案费,紧接着又是证书入库费。”张涛说,每交一次钱,他都觉得离“高薪挂靠”近了一步,但马上又有“新政策”出现,为了不前功尽弃,他只得接着掏钱,但一直没拿到所谓的挂靠费。


    一位受害者向记者表示,自己前不久拿到“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员”证书后,北京的一家公司来电,表示愿意每年支付500元挂靠费,随后真的给她转来500元。这让她对培训机构彻底放下戒心,又陆续支付了各类费用3万余元。


    “近年来,挂靠行为助推考证热,也让不法分子屡屡得手。”北京拙朴律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谢燕平告诉记者,对于证书挂靠,多地已要求,证书登记注册单位与社保缴纳单位必须统一。在一些传统行业例如建筑业也有明确规定,注册建造师不得同时在两个及以上企业执业。所以,求职者当警惕培训机构做出的挂靠承诺。


    监管和公共服务亟须跟上


    近年来,为降低就业创业门槛,我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正在由政府直接参与主导授权背书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逐渐向市场主导的社会第三方评价机构承担职业技能鉴定职能的职业技能等级制度转变。


    随着新职业不断涌现,如何为“松绑”的发证市场把关?


    北京市盈科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祝辉良认为,政府部门不能“一退了之”,而是要从直接评价者转向把关者、监督者。在加快职业标准开发的基础上,应从严遴选符合条件的评价机构,并实行常态化、全过程监管,保障职业培训和证书发放在法治轨道内规范运行。


    今年3月起,人社部开展技术技能类“山寨证书”专项治理工作,严厉打击假冒鉴定机构、人社部门备案评价机构的评价发证活动。对于违规使用有关字样和标识,虚假或夸大宣传,违规培训、违规收费,故意混淆概念、误导社会的炒作和涉嫌欺骗欺诈等其他违法违规情况,进行全面核查,并建立培训机构和评价机构“黑名单”制度。


    “压缩证书诈骗的生存空间,要加强对劳动者的服务与引导。”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刘昕对《工人日报》记者表示,一方面,人社部门应加强职业科普与信息公开,及时发布关于新职业的真实就业和薪酬状况;另一方面,可以鼓励头部企业、行业协会或其他受到认可的社会机构,针对新职业颁发在业内具有一定公信力的技能证书,为劳动者提供参考。


    祝辉良提示新职业从业者,考取证书并不意味着一劳永逸,要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和职业发展进行合理规划,并在报名前弄清证书性质、核实发证单位资质。

    2022-07-22
  • 大病保险托底 商业健康险渐成大众新需求

    近年来,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快速发展,产品种类日渐丰富,服务范围不断拓展。健康保险产品主要包括疾病保险、医疗保险、医疗意外保险、护理保险和失能收入损失保险5大类。





    来自中国银保监会的数据显示,2021年健康保险保费收入8803.6亿元,同比增长7.7%,赔付支出4085.3亿元,同比增长39.9%,并为参保人积累了1.3万亿元的长期健康险风险准备金,在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保障需求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大病保险托底


    早在2012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6部门就发布了《关于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针对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参保(合)人大病负担重的情况,引入市场机制,建立大病保险制度,减轻城乡居民的大病负担。去年5月份,银保监会印发《保险公司城乡居民大病保险业务管理办法》,整合了此前分散的监管制度,构建起覆盖大病保险承办全流程、全环节的监管体系。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各保险机构利用专业优势积极承办大病保险,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提高大病保险的运行效率、服务水平和质量。


    中国人寿作为行业内首批开展大病保险业务的公司,其旗下寿险公司开展大病保险项目200多个,覆盖超过3.5亿城乡居民,累计赔款约1400亿元。其中2021年中国人寿大病保险业务赔付1400万人次超过250亿元医疗费用,成为基本医疗保险的重要补充。中国人寿集团董事长白涛表示,将继续努力把经济社会和人民群众面临的各类风险转化为可保风险,拓宽管理的“不确定性”范围,提升风险管理能力,在健康险领域不断创新保险产品服务,积极覆盖更广大人群和区域,增强经济社会韧性,助力各地政府部门织密民生保障网。


    2021年,中华联合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标河南省城乡居民大病及大病补充保险项目。中华财险河南分公司采取多种方式方便参保群众理赔。公司积极与医保部门沟通,明确大病保险理赔阶段的报销手续以基本医疗报销结算单为准,患者不再重复提供手续。针对许多患者到外地转院治疗,无法及时提供报销资料的情况,中华财险在合规前提下采取灵活服务措施为客户开通绿色理赔通道,并明确提出在5天内完成赔款支付的要求。目前,中华财险在河南省内的5个承办区域累计参保人数超过950万,服务网点覆盖了全部承办县(区)域,有效为参保居民提供了“一站式”结算服务。


    在今年初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表示,目前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已覆盖12.2亿城乡群众。来自银保监会的最新数据显示,大病保险累计赔付超过6000万人次,参保群众大病报销比例提高了10个至15个百分点。


    补充医疗保障


    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提升,广大居民对于医疗保险的需求也随之增加。短期医疗险特别是“惠民保”的迅速发展丰富了商业健康险市场,为广大居民提供了更多补充医疗保障。


    为此,银保监会办公厅先出台《关于做好短期健康保险业务客户服务工作的通知》,就短期健康险条款表述、客户服务等工作做进一步明确,指导各保险公司做好产品转换、客户沟通、投诉处理等工作,确保短期健康险业务平稳有序切换。随后又印发《关于规范保险公司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业务的通知》,鼓励保险行业积极参与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建设,有效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以“惠民保”为代表的补充医疗保险具有以下特征:一是保障丰富,从基本医保目录内,拓展至医保目录外和特药费用保障;从健康人群拓展到既往症人群,降低费用负担。二是先进医疗保障全面,覆盖包括恶性肿瘤用药、罕见病用药以及创新治疗方案,提升先进医疗可及性。三是具有丰富的健康管理服务,无论是健康人群、慢病人群还是大病人群均享受到对应的健康管理服务。四是紧密衔接大病政策。补充医疗保险能够在基本医保和大病医保报销后进行二次报销,保障更充足。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1年底,已有27个省份推出了200余款“惠民保”产品,参保总人次达1.4亿,保费总收入已突破140亿元。作为“惠民保”的重要再保方,中国人寿再保险有限责任公司承担了近一半产品的再保险业务。中再寿险总经理助理李奇表示,中再寿险将继续为“惠民保”发挥专业力量,支持全民医保事业,服务“健康中国”战略。一方面通过运营过程中的风险管理支持,助力“惠民保”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助力实现基本医疗保险与“惠民保”的“一站式”结算,解决“理赔跑腿”的问题,提升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商业健康险覆盖面的逐渐扩大,针对新市民群体和特定人群的保险产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欢迎。


    例如,农银人寿在售产品中有55款产品支持新市民投保及提供保险保障服务,保障范围涵盖意外、重疾、医疗等各类保障责任。2019年至2022年一季度,农银人寿新市民保险产品承保人数近47.68万人,赔付金额超过1.13亿元。与此同时,农银人寿发挥商业健康保险的保障作用,为新市民等客户提供包含重疾险、个人意外伤害医疗险、住院医疗险、团体社保补充医疗险等多种健康保险产品及不同保险期限、缴费方式,支持其根据保障需求灵活选择。


    今年4月份,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发布《2021北京肿瘤登记年报》显示:北京市恶性肿瘤年龄别发病率自20岁至24岁开始快速上升,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去年,北京女性专属保障“惠她保”一经推出就吸引了广大女性市民关注。今年6月底,“惠她保”升级为“爱她保”正式上线,保费维持每人每年89元不变,开放新市民参保,保障责任和健康服务全面升级。“爱她保”由众惠财产相互保险社、北京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承保,宸汐健康提供特药服务。中国妇幼保健协会会长陈资全表示,“爱她保”针对癌症提供专属保障和健康服务,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女性群体的保障覆盖面和风险承担能力。


    推进长护险试点


    近年来,随着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生育率下降、家庭小型化带来照料人手不足、照护费用不断增高、失能老年群体照护难等问题,长期护理问题已经从传统社会的家庭责任演变成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


    2020年9月,国家医疗保障局会同财政部印发《关于扩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提出,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基本形成适应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和老龄化发展趋势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政策框架,推动建立健全满足群众多元需求的多层次长期护理保障制度。


    从已经开展试点的40多个城市的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国家级试点项目和地方自主试点项目均由商业保险公司参与服务,覆盖人口累计超过1亿,已经为超过70万失能老人提供了长期护理服务保障。2021年5月,银保监会办公厅印发《关于规范保险公司参与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服务的通知》,对保险公司参与长期护理试点需要的专业服务能力、项目投标管理、经营风险管控、信息系统建设、护理机构管理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


    2018年,北京市石景山区试点长期护理保险。爱心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全程参与了试点政策的落地。


    据爱心人寿长护项目负责人马辉介绍,公司自经办以来已累计受理石景山区政策咨询18398人次,受理申请2068人次,累计完成护理费用支付4435.6万元;在培训方面,试点扩大累计培训253场,培训人数累计2108人;在稽核和控制不合理支出方面,累计稽核终止124人,节约资金300万元左右;试点扩大以来累计为1596位失能老人和家属提供上门护理指导,对居家护理的亲属(家政护理员)在护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对定点服务机构上门服务的1119位老人进行服务质量监督抽查;先后陪同机构入户为300位老人提供服务,并及时提出机构上门的风险点和服务流程中出现的问题。


    银保监会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将进一步完善商业健康保险制度体系。一是深入研究扩大税优健康保险产品范围问题,用足用好商业健康保险个人所得税政策。二是探索寿险赔付责任与护理支付转换机制,鼓励商业长期护理保险发展。三是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城市定制型医疗保险业务的研究,加强追踪和回溯,为进一步出台规范提供依据。

    2022-07-21
  • 技能成就出彩人生!看95后如何“花式”就业

    7月15日是第八个世界青年技能日,主题是“工学一体、技能就业”。掌握多样化技能,正在赋予青年人更多选择。


    95后糖艺女孩:开启“甜蜜事业”


    因为技能,小镇女孩陈浇琳站上了技能大赛的世界舞台,获得了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全国选拔赛“糖衣/西点制作项目”第二名。今年25岁的陈浇琳,用糖艺创业,开了一家新奇别致的甜品小店,也开启了自己的“甜蜜事业”。


    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全国选拔赛糖衣/西点制作项目第二名、中山市技师学院毕业生陈浇琳:我是土生土长的中山人,开这家店做了一年,会卖一些欧包、奶油蛋糕、甜品之类的。为什么(产品)这么受大家欢迎,就是因为我之前在学校学到的糖艺、巧克力技术,我们也有运用到店里面的蛋糕上面去,大家就会觉得,这家店做的蛋糕没有吃过,怎么这么新奇呢。


    糖艺比较少见,因为它的门槛比较高,从熬糖开始就要熬到180℃~200℃,熬完之后让它冷却,在它的80℃~90℃操作的范围之内,再去塑造一些花、动物和一些小配件。糖艺这门技能的话是先从拉丝、吹球,这些技能当中慢慢学习起来的。吹球温度保持不好的话会(爆),现在的水母就已经做成了,鱼鳍,鱼尾巴,鱼眼睛,活灵活现。我们整个造型的话,要考虑它的重心平不平稳,向前倒或者向后歪都是不行的,之前就在省赛当中出现过这样的意外,整个支架都断裂了。我整个人就很崩溃,就在最后的一个半小时里,把破掉的支架打碎,全部放锅里面熬化,重新做了一个实心的支架,把整个作品全部立起来了。


    对我自己开店影响很大,技能给我底气去创业。直到现在我们在店里面,都会运用一些高标准,严格地去要求自己的出品。母亲节当天我们接了130多个蛋糕,当天晚上整个朋友圈都是我们的蛋糕,自己的专业运用到客人的身上,给大家带来很多开心和快乐,看到客人脸上都带满笑容地离开,就觉得值得的。


    95后养老顾问:技能脱贫,实现人生蜕变


    随着国家积极应对老龄化系列举措的出台,为老服务日趋专业化,更多青年人投身养老行业。95后青年江波,搭上了国家东西部协作扶贫打造的“技能列车”,从偏远山村到湾区逐梦,并成为业务骨干,实现人生蜕变。


    养老顾问、广州市技师学院“黔南州班”毕业生江波:我叫江波,来自贵州,小时候我比较顽皮,当时想着只要我不读书干什么都行。去到重庆打工,超级辛苦,每个月大概也就2000元的薪资,很不是滋味,默默地躲在那里哭,觉得自己还是该去学一样东西。刚好广州市对口扶贫我们整个黔南州,对口广州市技师学院,就因为这个学校的出现,让我重新又有了新的一个方向。


    养老顾问、广州市技师学院“黔南州班”毕业生江波:我学的专业属于老年健康管理,插花、手工、按摩,还有一些简单的日常伤口处理。我现在是从事旅居行业这一块,比如说一些旅游,养老机构的优选。现在的养老不是传统式的养老,而是一种多姿多彩的生活方式,旅行中给老人家制造一些惊喜。


    这个阿姨有个老友,差不多30多年没见了,刚好又是在梅州,刚好我们借助这次梅州之行,我们就找到了她的这个朋友并与她的这个朋友联系上,特意举办了她和朋友的见面会,所以说这个阿姨就很感动,就写了一些信给我们。以前提到我的名字,他们就觉得很头疼。那到现在不同,我就觉得我这个人,脱胎换骨,成了一个现在比较有事业的人,有责任的人,有担当的人,我很喜欢现在的状态。养老产业就是朝阳(产业),我想未来成为这个行业的佼佼者,把我所学到的(技能)带回家乡,回馈我的家乡,也回馈这个社会。

    2022-07-20
  • 信贷投放明显增加 金融助力稳经济——2022年中国经济年中观察之信贷篇

    13.68万亿元——今年上半年我国新增人民币贷款量,比上年同期多增9192亿元。最新出炉的金融数据显示,上半年各项贷款平稳增加,为实体经济提供了有力支持。


    金融是经济发展的血脉。上半年,我国金融总量稳定增长,流动性合理充裕,信贷资金正不断流向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助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


    企事业单位新增贷款占比超八成


    13.68万亿元贷款投向了哪里?分析上半年数据不难看出,投向企业的占了大头。数据显示,上半年企事业单位人民币贷款增加11.4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3.03万亿元。在上半年新增贷款中,企事业单位新增占比超八成。


    在湖北德普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的车间内,制造电池测试设备的流水线忙碌不停。


    “今年新能源汽车销量稳步提升,公司的电池测试设备供不应求、订单激增。但疫情之下,原材料采购成本大幅增长,流动资金压力陡然增大。”公司副总经理李绪芹告诉记者,好在中信银行及时提供了1000万元授信额度,帮企业顺利备货,满足了客户供货需求。


    上半年,为流动资金犯愁的小微企业不在少数,金融机构对实体企业的支持力度也在不断加强。


    “企业部门贷款持续增长,是信贷增长的重要拉动力量。”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认为,今年以来,金融加大对受疫情影响的行业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提振市场主体信心,助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


    数据显示,6月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3.8%,比各项贷款增速高12.6个百分点;普惠小微授信户数为5239万户,同比增长36.8%。


    除了贷得到,企业还盼望成本低。


    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司长阮健弘介绍,上半年,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潜力不断释放,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6月份,新发放企业贷款利率为4.16%,比上年同期低34个基点。


    引导信贷投向稳经济的重点领域


    今年以来,金融机构运用各类货币政策工具,加大贷款投放力度,聚焦制造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更好地满足实体经济融资需求。


    浙江中控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在国内工业自动化行业深耕多年。“我们产业链上下游分布着不少中小企业,传统结算方式占用大量人力和物力资源,需要更具针对性的金融产品优化现金流、稳定供应链。”该公司财经管理部负责人毛飞波告诉记者,在农行主动对接下,6月末已有24家供应商依托该企业的信用获得低成本融资,融资总规模在5000万元左右。


    中国农业银行相关人士介绍,今年以来,在金融政策引导下,5月末该行制造业贷款余额达2.09万亿元,其中支持重点产业链融资余额超7500亿元。


    6月末,我国投向制造业的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9.7%,比各项贷款增速高18.5个百分点。


    今年以来,人民银行创设科技创新再贷款、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交通物流专项再贷款等新工具,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提供的激励资金比例由1%提高到2%,碳减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落地见效……


    专家表示,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箱不断丰富和完善,持续激励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引导资金向普惠金融、绿色发展、科技创新等领域精准倾斜,有助于培育经济新的增长点。


    信贷支持仍将保持较强力度


    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形势总体向好,国务院稳经济一揽子措施加快落地,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均加大实施力度,国民经济呈现恢复势头。


    “多亏建行的续贷政策帮公司渡过难关。随着疫情缓和,企业已全面恢复生产,我们的3D打印材料正加快向下游市场流通。”广州飞胜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负责人谷文亮说。就在不久前,他还在为企业受疫情影响经营停滞、80万元贷款临近到期等问题焦虑。


    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认为,上半年信贷投放明显增加,企业融资总体较好。尽管居民贷款受疫情影响同比少增,但6月以来也呈现了恢复态势。未来随着疫情形势总体受控,预计宏观经济会保持稳步复苏,企业和居民的资产负债表有望逐步修复改善,信贷支持将保持较强的力度。


    诚然,疫情等不利影响尚未完全消除,一些行业企业的融资难题仍待进一步破解。不过,一系列金融举措陆续落地将为市场主体增添信心。


    下半年,新创设的三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在7月迎来首次申请发放,进一步激励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政策性开发性银行落实好新增8000亿元信贷规模和设立3000亿元金融工具,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央行加快向中央财政上缴结存利润,助力稳住经济大盘、稳就业保民生……


    “近年来,我国一直坚持实施正常的货币政策,为应对超预期的新挑战、新变化留下了充足的政策空间和工具储备。”邹澜说,下半年,人民银行将加大稳健货币政策的实施力度,加快落实已确定的政策措施,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形成政策合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2022-07-15
  • 数字技术如何助力消费品行业高质量发展?

    工信部等5部门日前联合发布《数字化助力消费品工业“三品”行动方案(2022-2025年)》,提出数字化助力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新任务和目标。业内认为,数字技术将为消费品行业带来更多新品、名品、精品。


    企业经营管理数字化普及率、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应用电子商务的企业比例均超过80%;在纺织服装、家用电器、食品医药、消费电子等行业培育200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创建50个数字化转型成效显著、特色鲜明、辐射力强的“三品”战略示范城市……工信部等5部门日前联合发布《数字化助力消费品工业“三品”行动方案(2022—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提出了数字化助力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新任务和目标。力争到2025年,消费品工业领域数字技术融合应用能力明显增强,培育形成一批新品、名品、精品,品种引领力、品质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


    眼下,数字化经济迅猛发展,各行各业纷纷加快布局数字化的应用。借助政策东风,数字化将如何助力消费品工业高质量发展?


    消费品制造需加“数”转型


    一般认为,消费品工业是直接满足人们生活消费需求的产品制造业,包括食品、医药、轻工、纺织等。


    随着新一代数字技术蓬勃发展,数字经济新动能持续增强,实体经济发展模式、生产方式深刻变革,数字化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王江平表示,要准确把握数字经济发展趋势,更好发挥数字技术在“三品”战略实施中的积极作用。强化数字理念引领和数字化技术应用,充分发挥、挖掘消费品行业海量数据要素价值,加快智能化改造提升。


    “如今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数字技术蓬勃发展,消费品工业亟待通过数字化转型进一步推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释放发展新活力。”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党委书记刘文强表示,通过数字化驱动创新资源积聚、设计能力提升、扩大产品供给,将激发企业增加中高端消费品供给的内生动力。


    在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孙瑞哲看来,数字化推动制造与服务深度融合,虚拟与实体深度融合,是促进产业链协同、催生行业系统性创新的重要力量。


    人民美好生活期待更多国货潮牌


    近年来,国货消费热潮持续升温,国货的消费认可度迅速攀升,多个国货品牌正获得广阔成长空间。


    此次发布的《行动方案》提出,要借力数字技术打造知名品牌。加快推进产品设计、文化创意、技术创新与品牌建设融合发展,将中华文化元素有效融入中国品牌,深度挖掘品牌文化价值内涵,探索开展企业品牌价值评价。


    刘文强表示,利用数字化技术可为品牌建设提供良好生态环境,打造一批管理先进、品质优良、品牌卓著的一流企业,深度挖掘民族品牌文化价值,巩固增强中国品牌国际竞争力,促进品牌消费。


    “《行动方案》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供有力支撑。”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会长张崇和表示,近年来,我国轻工业综合实力稳步增强,但轻工业领域中小企业多,部分企业缺乏数字化人才及资金,急需成熟案例示范引领和公共服务平台支撑。


    张崇和介绍,下一步,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将加大力度推广应用质量管理系统,加快智能化升级,提升现代管理水平和资源配置效率。充分利用行业会展、设计大赛等品牌建设交流展示平台,积极展示数字化助力“三品”行动典型成果,推广具有中国文化、中国元素、中国技艺的产品,树立行业品牌。


    依托数字技术突破传统边界


    近年来,纺织行业积极开展智能制造企业试点示范和系统解决方案优秀集成商评选工作,有效引导全行业智能制造升级实践。


    记者了解到,“十四五”期间,纺织行业将围绕化纤、纺纱、织造、非织造、印染、服装和家纺等重点领域,推动一体化解决方案形成和全流程智能制造技术集成,建设数字化、智能化示范车间或工厂。


    孙瑞哲认为,纺织行业要依托数字技术打通边界,建立高效的协同创新体系和供应链体系,骨干企业作为关键连接点和实践主体,要加强创新技术应用与平台建设。


    有分析认为,通过数字化手段提升企业研发、生产、运营、营销等环节,不仅可以结合大数据挖掘消费差异化触点,而且能紧抓消费市场需求痛点,有利于企业进一步降低试错成本、优化流程以及促进利润增长。


    记者从工信部获悉,日前,《行动方案》宣贯暨2022“三品”全国行已经启动。活动将主要包括百家优质品牌引领消费升级、百家数字工厂拓展消费场景、百家区域品牌推介名优好物、百场“促消费”活动营造良好氛围等。(记者王群)

    2022-07-14

  • 首 页  上一页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