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三板服务中小企业能力再提升

    日前,全国股转公司发布2022年第三次创新层进层挂牌公司正式名单,至此新三板上半年进层实施工作顺利完成,总计有515家公司新进入创新层。创新层公司总量达1696家,为分层制度实施以来最高水平,层级规模与质量均显著提升。



    业内人士表示,新三板改革不断深化,进层公司整体质量明显提升,基础层、创新层作为北交所上市“后备军”“训练营”的功能定位进一步强化,将更好助力中小企业创新发展。

    新进层公司质效优良

    市场分层是新三板一项特色制度安排。随着分层制度持续优化,创新层对优质中小企业的遴选功能和吸引力不断增强。

    数据显示,515家新进层公司表现出良好的盈利能力或成长性,2021年平均实现净利润2904.46万元,较原有创新层公司高10.32%;平均净资产收益率15.72%,较原有创新层公司高7.04个百分点;近两年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复合增长率分别为23.50%、40.69%,较原有创新层公司分别高17.66个、36.45个百分点。

    “新进层公司质地优良,盈利能力等指标较原有创新层公司大幅提升,与北交所制度性红利和新三板基础层对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孵化’有直接关系。”北京利物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创始人常春林表示,北交所设立后,众多优质企业有计划在北交所上市,但是申报北交所需为在新三板挂牌满一年的创新层公司,所以吸引了众多优质企业积极进层。

    开源证券副总裁、研究所所长孙金钜认为,在减税降费政策和各项金融政策支持下,新三板挂牌公司融资成本降低,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同时新修订的分层制度严防“带病入层”,保障了创新层公司质量。此外,挂牌公司坚持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发挥了中小企业在产业链中补链延链优势,提升了进层公司整体质量。

    从行业看,新进层公司多集中于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先进行业。其中,5家公司依据研发标准进入创新层,2021年平均研发投入4590.2万元,平均研发强度为12.27%,创新属性突出。

    分层市场格局初步形成

    “新三板分层制度对于创新型中小企业具有很强引导作用,能够让我们更加专注细分领域。可以说,新三板是中小企业获取更多发展可能性的一个窗口,有效服务了企业创新发展。”广州由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何芊对记者表示。

    作为今年首批以研发指标进层的企业之一,由我科技于2016年11月挂牌新三板,通过定向增发获得了发展所需资金。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提升技术实力,为稳步成长奠定了基础。

    随着北交所的设立,新三板基础层、创新层和北交所逐渐形成金字塔式市场结构,层次递进的市场结构逐渐完善,有利于提升资本市场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的精准度。“目前,新三板、北交所与沪深交易所、区域性股权市场错位发展和互联互通的格局更加完善,多层次市场结构逐渐形成,提升了资本市场服务中小企业的覆盖度,健全了资本市场服务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全链条制度体系。”常春林表示。

    在新进层公司中,有348家公司符合北交所上市财务条件,占比67.57%。2021年,348家公司平均净利润达到3661.66万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达到16.94%,优质公司聚集效应显著。89家新进层公司已提交北交所上市辅导备案材料,占已辅导公司的27.47%。

    申万宏源专精特新首席分析师刘靖表示,上半年新三板对分层制度进行了修订,便利了企业有序安排进层、上市等发展规划,强化了创新层进层条件与北交所上市条件的紧密衔接,进而加速了挂牌公司从基础层走向创新层的过程,为北交所发展壮大提供了有利条件。

    助力中小企业攻坚克难

    受疫情反复影响,中小企业发展遇到了不少困难。为发挥资本市场功能,支持受疫情影响严重地区和行业企业加快恢复发展,今年上半年全国股转公司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为中小企业纾困解难。

    3月4日,全国股转公司发布了新修订的《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分层管理办法》及配套指南,对创新层的进入条件、进层频次等多方面进行了优化调整,其中明确全年共设6次创新层进层安排,其中上半年2月至6月逐月实施,下半年9月实施一次。

    5月31日,全国股转公司、北交所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监管服务支持受疫情影响严重地区和行业恢复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结合市场实际推出24条优化自律监管服务的措施,支持受疫情影响的公司加快恢复发展。

    总的来看,全国股转公司优化分层调整业务流程,通过远程培训、在线答疑、电子化报送等多种手段灵活开展各项工作;适当放宽文件报送形式要求,允许在取得相应授权后以签字暂代公司实体签章;有序安排受疫情影响公司在5月完成年报披露或发行融资后进层,切实增加监管弹性、提升服务温度。这些安排,也为进一步优化分层实施工作机制、改进工作流程、提高服务效能奠定基础。

    “为有效应对疫情影响提供助力,新三板应继续在融资服务和交易服务两方面提供更高效的制度供给,建设更具吸引力的市场。”刘靖建议,一方面可以通过高效、灵活、多元的公开发行、再融资服务,吸引中小企业在新三板挂牌,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引入更多机构投资人、推行混合做市等制度提升市场流动性与定价效率,促进市场良性循环。

    常春林认为,随着新三板、北交所市场运行更趋平稳有序,市场改革也将继续深化,通过优化投资者适当性管理,推动各类长期资金入市,逐渐探索出资本市场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的有效模式,助力实体经济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2022-07-04
  • 我,灵活就业做博主,赚了一瓶2000多元的香水

    中新经纬6月30日电(牛朝阁)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毕业季,2022届毕业生已经离开校园,他们有的要继续深造,有的即将步入职场,开启人生另一个重要阶段。


    疫情之下,这届毕业生的求职路注定不平坦,不仅要面对“云面试”“云实习”等意外之考,还要面对招聘会和一些考试的推迟、供给端用人单位招聘计划的改变等等。这些毕业生如何顺利走完步入职场的“最后一公里”,找到一份心仪的工作?

    中新经纬近期推出“2022就业季”系列报道,对话毕业生,听听他们的求职经历,也希望对正在找工作的毕业生们有所启发。

    成都姑娘刘柠(化名)是北京某高校劳动关系专业的2021届本科毕业生,毕业后的一年时间里,她辗转4A广告公司,经纪公司,却连应届生的身份都没摆脱。折腾过后,她走上了全职博主的道路,奔驰、赫莲娜、匡威、CK这些大牌,都付费出现在她的社交媒体中。

    以下是刘柠的自述:

    说起我的找工作经历,可谓是一波三折,不是在引用成语,而是真的有三个波折。

    第一个波折是因为留学计划而忽视了实习经历。

    我去年在成都有两段实习经历,一段是在教育机构做学术助教,一段是在音乐公司做经纪人。“学术助教”和“经纪人”听上去很厉害,但实际工作就是“英语家教”和“保姆”。

    这两个实习和我的职业规划并不相符。选择这两个实习,完全是为了备考雅思。学术助教就是英语学科的助教,而经纪人职业比较自由,没有演出活动的时候就可以在家复习,有考试安排也能随便请假。

    虽然这两段经历写在简历中并不出彩,但好在雅思成绩考出来了。

    当我拿着雅思成绩去申请学校时,不仅没申到名校offer,还遇到了第二个波折:家里经济吃紧,留学计划暂时搁置。

    我爸、妈和哥哥原本在北京做房地产生意,我和奶奶在成都。

    今年初,哥哥告诉我今年的生意不太好做,家里经济很紧张,家里的车都抵押出去了,我在大学时存的两万元钱也被爸爸借去做家用了。

    虽然家里人说留了钱供我出国上学,但我实在无法心安理得地用着家里本就紧张的钱去读一个排名不高的“水硕”,而且也还没收到性价比高的offer,所以我决定先就业,留学的事先放放。

    今年3月,我收到了北京某家4A广告公司的offer。收到offer后的我高兴坏了,马上买了机票,还给我的猫办了托运,准备和家人在北京团聚。

    这时候也遇到了第三个波折,疫情。

    4月1日,我在公司办了入职。

    4月5日,社区查到我有成都武侯区的旅居史(当时是中风险地区),要求我居家隔离。

    而我和家人住在一起,一居家就要全居家。和家人商量后,我当天晚上赶回了成都,走得很匆忙,甚至来不及给我的猫办托运。

    4月6日,公司给我办理了离职。

    上班期间还有个清明假期,所以我实际上只上了2天班,也没交社保。严格来说,我还保留了应届生的身份。

    回成都后,我又海投简历,但北京又是一波疫情,投出的简历大多石沉大海。

    在和朋友交流过后,我决定换个思路,试试自主就业,比如做博主。

    博主这个行业没有硬性的要求,会拍照和修图就可以,所以在近几年涌入了一大批的人。我的颜值和修图技术并不能处在行业前5%,所以为了能接到广告,我开始“舔”起了品牌主。

    首先是免费帮忙,帮认识的品牌方选择投放博主、安排执行、审稿、排发布、监督数据、结案报告......

    这个过程非常乏味和枯燥,主要是跟Excel打交道。最赶的一次,我凌晨一点还在做数据汇总。当时在想,明明是自主就业,怎么还是沦落到给企业加班做Excel的地步。

    而且大多博主的工作时间都集中在晚间。为了不影响我自己的正常作息,我只能先放着不管,等第二天早上跑步时,用iPad汇总起来放在跑步机上边跑边看。

    当免费的劳动力缺点有很多,但有一点好处。这个好处也很吸引人,那就是作为“工作人员”,我认识了很多博主同行,还加入了有五百人的“成都通告”群。

    其次是不得不硬着头皮和品牌方的“老板姐姐”喝下午茶,花大几百点一桌并不好吃的甜点,和并不熟的人姐妹相称,有时候仿佛自己置身于小时代的拍摄场地。

    虽然过程波折,但好在效果不错。接广告的流程一般是商家寄来要投放的商品,博主拍照发在社交平台,如果商品价值低,还会有额外的通告费。若商品本身很昂贵,则寄来的样品就是本次投放的费用。

    初做博主的两个月,我收到了价值5000多元的投稿费和样品:一瓶2000多元的香水、一个900元的包和一堆首饰。

    趁热打铁,五月中旬我又注册了一个新的社交媒体账号。大号粉丝量多,用来接价格高的广告,小号虽然粉丝量不如大号,也因此可以发那些报价配不上大号的广告。毕竟苍蝇再小也是肉。

    我现在是大号小号一起接单,收到的样品喜欢就留下,不喜欢就挂在二手交易平台交易掉。自从博主事业有了起色,我就基本没在衣物、首饰、化妆品方面花过钱了,而之前每个月至少要在这方面花费千元以上。

    短期内,我准备专注博主的事业,同时刷雅思分数,为下一波申请做准备。长期来看,如果有更好的工作offer,我也不拒绝,但是博主这个身份我准备一直做下去。

    2022-07-01
  • 新业态催生的这些新职业,你愿意做吗?

    近日,数字职业、绿色职业、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中孕育的新职业等三大类别共18个新职业向社会公示。新业态的发展催生了包括研学旅行指导师、民宿管家、数字化解决方案设计师等在内的新职业。而新职业又将开辟更多就业“风口”,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起到积极的助推作用。



    “得知自己的职业被认定为新职业的时候,我很惊喜。”最近,从事研学旅行工作的王博看到不少同行转发了“研学旅行指导师成为新职业”的消息,感到很振奋。“以前介绍自己的时候,一般就说自己是带夏令营、冬令营的老师,以后可以用这个新称呼了,期待由此获得家长和孩子们更大的认可。”王博说。

    研学旅行指导师是人社部最新公布的新职业之一。6月14日,18个新职业向社会公示,这些新职业信息拟纳入新版职业分类大典。

    数字职业、绿色职业、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中孕育的新职业是此次公示的新职业的三大类别,这也折射出经济发展的新动向。专家认为,新业态催生新职业,新职业将带来新就业,新就业又能反哺经济发展,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起到积极的助推作用。

    文旅教融合下的研学旅行指导师

    独立生活营、先锋少年挑战营、中轴线探索营……在工作中,王博会根据孩子们的年龄段、身心特点、活动目的,策划不同的活动主题,设计既有体验感又有教育意义的课程内容和形式,并提前体验旅途中的环境,带队完成旅行时将安全保障贯穿于活动的各个环节。

    “以独立生活为例,孩子的这种需求是一直存在的。自从2015年入行开始,我便能明显感觉到,这种需求越来越为家长所重视。”王博表示,随着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学生参与研学旅行的意愿也愈加强烈。

    “研学旅行指导师成为新职业,体现了文化、旅游、教育融合发展的新趋势,有助于吸引更多的专业人才进入行业。”王博因此对自己的工作更加有信心。

    民宿管家,由“0”到“百万”的跨越

    2000年出生的胡晓宇,在西安工程大学读环境设计专业。他的老家在秦岭脚下的一个小村子。由于临近自然景区,人流车流都会经过村子。大二开始,胡晓宇萌生了经营民宿的念头。在家人的帮助下,他利用业余时间将自己家的独栋小院进行了装修,并上线美团,开放给游客入驻。虽然只有3个房间,但生意相当不错,每年的收入足以支撑他上大学的开销。

    临近毕业,当很多同学都留在城市找工作的时候,胡晓宇则选择在村子里做些事情。今年“五一”前后,胡晓宇利用专业知识,在村子里设计露营地,打造出了6个露营民宿。很多村民也受他影响,开始经营起了民宿和露营地。在胡晓宇看来,工作不应该只是坐办公室的那种样子。能在村子里做点事,帮助村民一起致富,也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

    根据人社部的数据,民宿管家,是一个在短短几年便实现由“0”到“百万”级规模跨越的新职业,而这与行业的发展密不可分。

    美团数据显示,疫情之下,民宿从业者数量保持着稳定增长,并且有效拉动装修、设计、保洁、管理等上下游产业链相关就业。今年,00后民宿管家数量增长了75%。

    “不过,人才缺口一直是民宿行业的痛点。”有业内人士表示,民宿管家认定以及可预见的职业技能培训、资格认证等系列配套工程,可很大程度上解决行业人才不足的问题,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数字经济发展催生数字职业

    18个新职业信息中,数字经济发展中催生的数字职业高达9个。对此,人社部有关负责人解释,数字经济正在推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产生深刻变革。此次职业分类大典修订,对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背景下的职业分类进行了专题研究,对其中数字特征明显的职业予以标注。

    “从本轮公示的新职业来看,数字经济与传统业态的融合成了催生新职业的重要驱动力。”美团相关负责人说,以美团为代表的数字经济平台,之所以能成为新型职业的培育平台,原因在于以数字技术融合传统业态,继而促进了新模式新业态的出现和生长。

    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数据,我国数字经济的规模从2005年的2.6万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39.2万亿元。到2025年,数字经济带动就业人数将达到3.79亿。

    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盘和林认为,我国数字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当前,数字经济已经融入了人们的生活,人们的衣食住行都需要数字科技手段进行改造升级,这促进了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出现,进而催生出新职业。”盘和林说。

    新职业开辟更多就业“风口”

    除了数字经济发展中催生的数字职业、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中孕育的新职业外,在碳达峰碳中和发展目标要求下涌现的碳汇计量评估师、综合能源服务员等绿色职业也是此次公示新职业的重要类别。

    “18个新职业中,数字经济、新平台经济需求是主流,还有如农业数字化技术员、煤提质工和城市轨道交通检修工等职业,这些工种是过往工种的细化,回应了行业日渐增加的提质增效需求。”盘和林说。

    202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到1076万人,规模和增量均创历史新高,而新职业有望带来更多就业“风口”,并有助于促进未来就业市场的持续稳定。

    “新职业的出现,反映出这些领域旺盛的人才需求以及国家对该行业发展的重视和支持。”盘和林认为,新职业会拓宽求职者的专业化成功路径,也将进一步推动该行业转型升级。

    2022-06-30
  • 生物经济支柱产业前景如何?怎样培育壮大?

    日前,《“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印发。作为我国首部生物经济五年规划,《规划》提出加快发展生物技术和生物产业,让生物经济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明确要培育壮大医疗健康、生物农业、生物能源与生物环保、生物信息等支柱产业。生物经济支柱产业前景如何,怎样培育壮大?记者对相关企业和专家进行了采访。


    ——编者

    发展生物能源产业——

    让能源供给更加绿色低碳

    本报记者丁怡婷

    6月上旬,位于安徽省阜阳市的国能临泉生物发电厂门口,一辆辆满载小麦秸秆的卡车排成一列,等着过磅卸车。

    堆料场上的秸秆经由传输带送至锅炉发电。“趁着小麦收割时节,多储备点原料。最近每天要进120多车秸秆,日均发电量最高可接近140万千瓦时。”国能临泉生物发电厂相关负责人说。

    “吃”进秸秆,“吐”出绿电,是生物能源开发利用的重要形式之一。农林废弃物、畜禽粪便、生活垃圾、废弃油脂……我国生物质资源丰富,能源化利用潜力大。根据《规划》,我国将在“十四五”时期积极开发生物能源、构建生物质能生产和消费体系。“生物质能是唯一可转化成多种能源产品的可再生能源,利用形式多样,包括生物质发电、生物质供热、生物天然气、生物质成型燃料、生物液体燃料等。”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副秘书长兼生物质能产业分会秘书长张大勇说。

    业内专家普遍认为,加快生物质能开发利用,综合效益十分明显。

    ——保障能源安全。在黑龙江省海伦市,国投生物年产3万吨纤维素乙醇示范项目正在进行设备调试和工艺优化,向全面投产发起冲刺。“纤维素乙醇的原料是秸秆等,不必担心‘与人争粮’。”中国工程院院士、国投生物科技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岳国君算了一笔账:我国每年秸秆产量约8亿多吨,其中至少1亿吨未被有效利用,这1亿吨秸秆,能够生产2000万吨纤维素乙醇,相当于使用约1亿吨原油提炼出的汽油。如果能够实现转化,能源安全就会更有保障。

    ——推进减污降碳。岳国君介绍,使用2000万吨纤维素乙醇,可以减排近7000万吨二氧化碳。不仅如此,使用生物燃料还能减少机动车尾气中颗粒物、碳氢化合物等物质的排放。在支持循环农业、促进生态环保等方面,生物质能也可发挥重要作用,比如生物天然气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有机肥能够有效缓解土壤板结。

    ——助力乡村振兴。生物质能产业覆盖面广、产业链长,可带动农村生物质资源的收储、加工、运输、应用,助力农民增收致富。在山东省鄄城县,长青集团投资的生物质发电项目每年可利用农林废弃物近40万吨,直接和间接带动就业1000余人,为当地百姓增加年收入1.1亿元。

    相比近年来快速发展的风电、光伏产业,潜力巨大的生物质能产业仍然处于起步期,这与原料收储成本高、标准体系不健全、技术水平有待提高、政策支持体系有待完善等有关。

    “风光资源是免费的,但购买秸秆原料需要花钱。对于农林生物质发电项目来说,燃料成本约占生产成本一半以上,并呈上涨趋势。如果没有特殊扶持政策,项目较难持续运营。”广东省一家生物质发电企业负责人介绍。

    针对这一问题,《规划》也提出了解决方案:加大财政投入力度,鼓励地方建立健全生物质能财政补贴政策。张大勇呼吁,有关地区和部门要落实好《规划》要求,尽早探索建立“谁污染、谁付费,谁产生、谁付费”“谁处理、谁受益”的有机废弃物有偿处理机制。

    也有企业建议,进一步创新生物质资源收储商业模式,例如由企业为农户提供收割、运输、后续播种等服务,代替秸秆收储费用,或用生物质能向农户置换原料,从而降低资源收储成本。

    “发展生物能源不能‘单打独斗’,要与其他可再生能源、生物化工、生物菌剂等产业融合发展,走高附加值综合利用路径,不断提高生物质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张大勇认为,《规划》向生物质能行业释放了积极信号,希望有关部门推动政策落实落细,加快示范项目建设。

    发展生物医药产业——

    让人民健康得到更好保障

    本报记者邱超奕

    阿联酋阿布扎比,中阿两国合作的高规格疫苗生产基地正加紧建设,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数十名技术骨干在此提供技术支持;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欧洲首家中国疫苗工厂正式投产,每年能生产约3000万剂国药新冠疫苗;上海市嘉定区,国药集团中国生物复诺健mRNA疫苗产业化基地将于9月竣工,最高年产量可达20亿剂……国药集团疫苗业务的发展壮大,是我国生物医药产业蓬勃发展的缩影。

    生物医药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涵盖药品、疫苗、先进诊疗技术和装备、检验检测及生物康养等多方面。近些年,特别是防控新冠肺炎疫情以来,生物医药产业进入加速发展期。工信部数据显示,去年我国医药工业增加值累计同比增长23.1%,高于全部工业整体增速13.5个百分点,营业收入超过3.3万亿元,累计同比增长18.7%,增速创近5年来新高。

    不只是规模,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质量也越来越高——

    创新能力更强。“十三五”期间,规模以上医药企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约8%;去年,创新药和创新医疗器械获批上市数量达近5年最高水平;目前在研的创新药数量居全球第二……“人才队伍快速成长、市场投资持续加大、政策环境不断优化,推动创新成果大量涌现。我国生物医药产业正加速追赶,由仿制为主转向创新为主。”国药集团总工程师杨晓明介绍。目前,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经济圈等区域已成为全国生物经济创新高地,约80%的上市企业、90%的国家一类新药来自这些区域。

    产业体系更完备。“中国生物公司已形成‘科工贸产学研’一体的产业体系,从研发、上市到营销,全产业链已经打通。”从事生物医药研究30多年,国药集团中国生物首席科学家张云涛观察到,近年来,处于供应链前端的生物反应器、离心机等设备和化学试剂领域正加速实现国产化替代,生物医药行业的“卡脖子”环节正在减少。

    国际影响力更大。国药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刘敬桢表示,近年来,国药集团共有4个生物医药品种通过世卫组织预认证,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为中国首个通过世卫组织预认证的品种,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也已进入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采购清单,还有新冠核酸检测试剂盒等多个产品通过欧盟认证。

    生物医药产业蓬勃发展,离不开相关政策的大力支持。围绕药品研发环节,工信部等部门提出以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医药研发。围绕药品审批环节,国家药监局着力推动新药纳入优先审评审批,制定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程序。

    《规划》提出,从市场准入、金融支持、人才建设等多方面,支持发展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生物医药。今年以来,上海、福建、重庆、云南等地也陆续发布了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

    对比国际先进水平,我国生物医药产业仍存在短板,不少领域仍处于跟跑阶段。“比如,新药发现能力、专利转化能力仍较弱,高端仪器和试剂等积累不足,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链仍有待进一步完善等。”张云涛表示,这些短板可以通过发展得到解决,只要持续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提升产业链供应链保障水平,我们完全有能力跻身全球生物医药产业“第一方阵”。

    长远看,生物医药市场广阔,前景看好。刘敬桢表示,“十四五”期间,国药集团将聚焦国家生物安全屏障构建、关键核心技术等,全面布局创新药物、新型生物医用材料、生物康养等领域,推动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更好服务人民健康。

    发展生物信息产业——

    让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

    本报记者韩鑫

    信息技术支撑新药研制,区块链助力药品追溯,大数据支持远程医疗,如今,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加快应用到生物医药产业之中。

    北京市海淀区,华深智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实验室里,计算机软件正高速运转,通过对一系列候选化合物进行模拟筛选,寻找药物与疾病的关联,加速一款抗体药物的研发。

    “一款药物的研发,通常可分为药物发现和临床研究两个阶段。药物发现能否成功,事关新药能否最终推出。”华深智药创始人彭健说,传统的药物发现需依靠人工在成千上万种化合物中筛选,速度慢,成功率也低;现在,通过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虚拟筛选候选药物,帮助科研人员快速找到最佳模拟化合物,从而显著提高潜在药物的筛选效率和成功率。

    业内人士常说,传统制药行业成本高、投入高、风险高。人工智能的出现,有望解决这些问题。“成立一年多来,我们已搭建起深度学习驱动的新一代大分子结构建模计算平台,接到一些跨国药企的抗体药物开发订单。”彭健表示,希望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加速新药研发,并在过去难以成药的靶点上开发药物,更好拓展人工智能制药的发展空间。

    制药领域之外,信息技术也正在药品流通和健康管理领域落地开花。

    打开“高济互联网医院”小程序,在线寻找专业医师问诊续方,随后线上购药、医保支付,不到半小时,便有工作人员接单分拣、打包装箱,送药上门。

    “2020年以来,随着线上就医意愿和需求不断提升,公司加速了数字化转型步伐。”高济医疗首席执行官李波介绍,通过互联网将患者、医院和制药企业更高效地连接起来,能为用户提供预防早筛、智能问诊、在线诊疗、健康检测等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服务,不仅可有效缓解偏远地区患者看病、用药的难题,也为企业创造了新的增长点,2019年至今,公司营收近乎翻倍。

    京东健康成立医疗影像服务平台,实现区域间医疗数据的互联互通;阿里健康研发药品追溯码,助力企业药品管理更精准、患者用药更放心……研究机构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互联网医疗产业规模保持年复合增长率30%以上高增长态势,未来有望进一步提升。

    根据《规划》,我国将加快信息技术赋能生物信息产业。具体内容包括:依托人工智能技术、生物医学和健康大数据资源,发展智能辅助决策知识模型和算法,辅助个性化新药研发;利用5G、区块链、物联网等前沿技术实现药品、疫苗从生产到使用全生命周期管理;深化卫生健康大数据在医学科研、教育培训、临床诊疗、产品研发、行业治理、医保支付等方面的应用。

    生物信息产业前景广阔,处在快速成长期,仍面临一些问题。

    “人工智能需要在大量数据中进行深度学习,而我国创新药研发起步较晚,原始数据积累有限且存储分散,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工智能制药的发展脚步。”在彭健看来,我国人口基数大,容易形成海量医疗数据,随着数据体系不断完善、算力持续增强,只要持续加强跨学科人才的系统化培养,很有可能实现后发赶超。

    高瓴投资相关负责人表示,发展壮大生物信息产业,需要不断在基础生命科学理论、高端仪器和试剂等方面形成关键性创新,持续积累相关技术。

    “互联网医疗的发展壮大有赖于更多公立医院的积极参与。”李波建议,出台配套政策鼓励公立医疗机构的专家线上多点执业,完善医师执业监管制度,更好优化医疗资源配置,让优质医疗服务惠及更多人民群众。

    2022-06-29
  • 冰箱冷柜“1+1”火了 家电市场展现出较强韧性

    今年二季度以来,冰冷产品销售回暖,冰箱行情趋稳向好,冷柜销售火爆,展现出家电市场较强韧性。



    面对多重压力,冰箱骨干企业迎难而上,积极作为,强化有效供给、创新供给,千方百计满足用户需求。这不仅促进了自身高质量发展,也让家电成熟品类焕发出更大生机活力。

    冰箱冷柜“1+1”火了

    趁着“618”大促,江苏省无锡市宜城街道居民宗小辉以8999元的价格购买了一台580升的美菱M鲜生冰箱,厂家附赠一台100升冷柜。

    “我家新房装修,需要添置整套家电,大容量冰箱必不可少。”宗小辉表示,今年疫情反复,管控措施较严,家里需要买的菜很多。原有的老冰箱容量较小,亟需换一台。另外,家里人都喜欢喝茶,存储了各种各样的茶叶,也一直有添置冷柜的想法。

    经过产品功能和价格的比较,宗小辉看中了美菱M鲜生冰箱。刚好美菱在全终端门店开展M鲜生“1+1”套餐活动,买一送一,省事省心。

    “真正满足用户的大容量存储需求,不光要‘囤得多’,还得‘囤得鲜’,仅靠一台冰箱是不够的。”长虹美菱市场部负责人刘向阳告诉记者,企业首倡“1+1”科学囤货模式,发挥冰箱冷柜协同效应,既解决疫情下用户存储需求,又满足其健康品质生活追求,受到市场欢迎。仅5月份就销售了586套套餐产品,达到预期目标,带动了冰箱、冷柜均价和份额的大幅提升。当月,美菱冷柜销售额同比增长171%,大幅跑赢大盘。

    美菱产品旺销,只是冰箱市场逐步回暖的缩影。虽然今年一季度开局不利,但是,三四月份疫情因素带动了部分地区居民家庭食材存储需求上升,冰箱、冷柜迎来了新一波增长契机。随着疫情防控形势好转,5月份,冰箱市场零售量和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10.0%和11.9%。

    “6月份开始,冰箱销售出现了大规模增长。”海信冰箱公司副总裁、冰箱营销公司总经理李强表示,在今年的“618”大促中,旗下容声品牌变革渠道销售模式,在抖音直播平台首日销售额突破2000万元,位列抖音品牌榜单3C数码家电类目第一位。

    根据奥维云网监测,“618”大促期间,线上市场冰箱零售量和零售额分别增长11.7%、12.8%,冷柜零售量和零售额分别增长53.1%、48.4%。“冰箱换新和小冰箱、冷柜需求爆发的机会小窗口隐现。”奥维云网大家电事业部研究总监裴东敏分析,尽管市场下行压力较大,但稳楼市、促消费政策利好效应逐步显现,厂商积极促销,近期冰箱市场实现量额齐升。

    在中国家用电器协会秘书长王雷看来,持续近3年的疫情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很大改变,给家电市场也带来了不小冲击。相对而言,冰箱市场需求一直比较旺盛。冰箱在日常生活中刚需属性、在特殊时期保障属性凸显。

    数据显示,2020年,家电市场零售额同比下降11.3%,冰箱市场零售额同比下降仅1.4%。2021年,冰箱市场零售额增长高于家电大盘4.3个百分点。2022年一季度,彩电、洗衣机、空调、厨电、小家电等品类出现较大幅度下滑,冰箱零售额降幅仅低于行业大盘3个百分点。

    因需而变开拓市场

    冰箱是与百姓生活联系最紧密的家电产品之一。伴随着用户需求的变化,大容量和健康保鲜已成为冰箱行业主流发展趋势。

    容量大是年轻人最看重的冰箱功能点。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提升冰箱的存储容积?老板电器和松下通过对压缩机顶置结构设计,有效释放底部空间;海尔将核心部件压缩机、蒸发器、冷凝器整体微缩集成化,提升整体的使用空间。

    对于想要冰箱占地小、容量大,并且实现家居家电一体化装修风格的消费者来说,超薄冰箱是首选。今年京东“618”数据显示,超薄冰箱成交额是去年的3倍。

    “通过采用全球领先的第四代发泡技术及绝热材料,容声WILL超空间冰箱将壁厚度控制在33mm,比传统冰箱厚度缩减44%。在整体变薄的同时,容量和保温性能均大幅提升,为居室释放出更多的空间。”李强表示,大容积比(容量/体积)是企业主攻方向之一。

    随着健康生活理念的普及,消费者对食材保鲜需求愈加“苛刻”。冰箱企业强化技术创新,极致保鲜、真空保鲜、控氧保鲜等功能卖点层出不穷。

    海尔持续升级底置恒温保鲜、AI智净杀菌系统等原创科技,并应用在更多的面市产品上。以底置恒温保鲜科技为例,该技术实现冰箱冷冻室温度接近零波动,风速达0m/s,冻肉保存30天仍为一级鲜度。美菱发力长效保鲜,以水分子激活保鲜技术解决保鲜时间短、解冻血水多、袋装保鲜差的消费痛点,实现牛肉保汁99天。

    “超越保鲜的存储是冰箱行业未来机遇之一。”美的冰箱用户与产品中心主任张华伟认为,行业要深入挖掘智能技术的价值属性,让冰箱突破“储存+保鲜”的功能范畴,为其注入“营养管理”的全新功能价值。

    优化结构深挖潜力

    数据显示,我国冰箱(柜)产品百户拥有量已破百,冰箱市场处于存量阶段,更新需求成为主导。“未来一段时间冰箱市场需求将保持稳定,但基于消费者品质需求、产业技术发展等多重因素,行业仍存在结构性升级的机会。”裴东敏认为。

    高端市场是冰箱厂商的必争之地。中怡康数据显示,2022年前23周,线下市场万元以上的冰箱产品零售额占比高达34.6%,用户高端换新需求旺盛;而从品牌布局上看,越来越多的品牌开始进行高端升级。

    海尔在冰箱市场领跑优势明显。截至今年第23周,海尔冰箱累计零售额份额增至43.7%,实现市场份额第一位;零售额同比增长2.8%,实现增速第一位。“这是以用户需求为中心,布局高质量发展赛道的结果。”海尔冰箱有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几年内海尔大冰箱销量仍将保持较高速度增长。按公司市场订单规划,到2023年现有工厂将出现产能缺口。

    海尔智家拟投资30.7亿元在青岛胶州开工建设年产200万台大冰箱基地,预计2023年7月一期投产。大容积、高端、智能冰箱是该基地主要生产方向,以持续优化产品结构,扩大市场供应。

    据奥维云网预测,2022年国内冰箱市场零售量将达3176万台,同比下降0.4%,零售额将达959亿元,同比下降1.3%。面对下行压力,如何充分挖掘用户隐性需求,创造更好的使用体验,已成为众多冰箱厂商生存发展的必答题。

    “全面拓宽冰箱产品的使用场景。”康佳集团白色家电事业本部总裁助理俞勤学表示,冰箱企业要开发母婴、美妆、红酒冰箱等细分场景上的应用,满足个性化消费需求。

    今年因疫情囤货需求催生的冰箱冷柜“1+1”组合销售取得突破,让冰箱企业看到了新商机、新增量。不同于一些分析师“冷柜热销属于短期波动”的论断,很多业内人士更倾向于长期趋势论,看好冰箱+冷柜或冰箱+冷柜+厅吧产品组合。

    “家庭第二台制冷设备的时代已经开启。冷柜只是开始,一旦用上了,实际上是打开了一个思路。”王雷认为。

    刘向阳也表示,用户对大容量存储需求会长期存在,冰箱+冷柜的存储组合正在成为新趋势,冷柜也在加快普及,会迎来持续热销。

    “本次冷柜热销不是短期的,而是立式冷柜逐渐走入城市家庭的序幕。”李强分析,从发达国家消费习惯来看,增加一台小冷柜或立式冷柜,满足城市家庭制冷需求已是发展必然。今年,我国一些大城市提前引爆冷柜购买热潮,这一趋势也会扩散至二三级市场。

    根据海信对销售数据的分析,上半年受疫情影响,催热了三类冷柜产品的销售。第一类是小容积冷柜,冰箱+小冷柜的组合热销持续,势头不减;第二类是大容积冷柜,随着疫情缓解,其销售热度开始减退;第三类是立式冷柜,随着升级和推广力度加大,其占地小、外观美观等优势将会持续放大。

    2022-06-28
  • 清洁能源替代传统燃油 中国造船业试水绿色智能

    清洁能源替代燃油、智能化系统替代人工,变革不仅席卷汽车领域,也在船舶领域方兴未艾。氢燃料电池、磷酸铁锂电池、双燃料动力、油电混合动力等多种动力系统,用于客船、货船、工程船舶、工作船舶等各类大小船舶,在内河航运、水域清洁、海上运输等多种场景中初露峥嵘。



    中国造船业千帆竞发,追赶着绿色智能的时代浪潮。

    低碳环保,船舶换上了新能源

    最近,在长江宜昌段,一艘游轮来往穿梭,引人注目。旅客上船后,无论在甲板上还是船舱内,都听不到发动机轰鸣,也闻不着刺鼻的柴油味,耳畔只听得风浪声声,目之所及皆是醉人江景。

    它就是“长江三峡1”号,是一艘纯电动游轮,长100米,宽16.3米,有4层楼高,由三峡集团和湖北三峡旅游集团合作研发建造,是个名副其实的“大家伙”。

    这么大的船,得用多大的电池?

    “‘长江三峡1’号有4个电池仓,配备720块宁德时代磷酸铁锂动力电池包,载电量7500千瓦时,相当于100多辆电动汽车电池容量的总和,是全球电池容量最大的船舶电池,动力全部实现国产化。”三峡集团三峡电能公司技术管理部业务经理张豫说。

    电能替换柴油,没了恼人的噪音和异味,也没了柴油发动机不时的震颤,船行更平稳安静。“电力源自三峡清洁水电,相比传统动力船舶,每年可替代燃油530吨,减少各类有害气体排放1660吨,真正实现零排放。”张豫说。今年3月首航以来,“长江三峡1”号已航行40余次,累计载客约3万人。

    不仅是载客船舶,也不仅是磷酸铁锂动力电池。氢燃料、液化天然气、甲醇等清洁能源替代传统燃油,应用于客船、货船、工程船舶、工作船舶等各个领域的大小船舶,成为全球绿色低碳转型趋势下航运业的新选择。

    “船舶是影响大气和海洋环境的重要排放源之一,全球绿色低碳转型趋势下,船舶制造厂商必须不断通过新技术、新设备的研发应用,适应市场变化。”中国船舶集团广船国际副总工程师何光伟说。

    前不久,广船国际建造的4.99万吨甲醇双燃料化学品船首制船在广州完工交付,这是中国建造的第一艘采用甲醇双燃料动力的绿色船舶。

    “它采用了甲醇双燃料驱动系统,可采用燃油、燃油水合物、甲醇、甲醇水合物4种燃料模式驱动。这艘船配置了前置导管、消涡鳍等多种节能装置,有效提高推进效率,节约能源消耗,降低船舶运营成本。经过验证,可以减少75%的碳排放、15%的氮排放和99%的硫及颗粒物排放。”何光伟说。

    在清洁动力船舶领域,广船国际已布局多年,早在2017年就交付了国内首艘千吨级纯电动零排放自卸船。据了解,目前广船国际手持双燃料动力船舶订单38艘,除甲醇双燃料外,在建的还有采用LNG(液化天然气)双燃料、混合电力等方式推进的船舶,该公司在绿色船舶设计建造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绿色环保、智能安全、灵活经济的船舶更受市场青睐,促使船舶制造不断革新技术,也为中国造船企业打开了新的市场空间。”何光伟说。

    “大块头”“小快灵”,都有“大智慧”

    和新能源汽车一样,清洁能源在船舶领域的大规模应用也带来船舶智能化程度的提高,新能源船舶越来越“聪明”。自动驾驶、自动作业等在汽车上逐渐推广的复杂功能,也在船舶上实现应用。

    通过远程操控设置好作业任务,无人清洁船便沿着预定线路作业,不一会儿就满载水草和漂浮物顺利返航,环卫工人无需下水,只需在岸边倾倒垃圾筐即可。电量低了,无人船也会自主返航、充电,再投入作业。

    这是江南水乡苏州的日常。在这座水系四通八达的城市,水面环境维护任务繁重,依靠传统人工方式打捞,不仅效率低、成本高,还有一定危险。

    “两名工人每日工作8小时,可以完成负责45亩水域的日常维护;而我们的小型无人驾驶清洁船smurf,即使98%的水域布满漂浮物,7.5小时内就能完成70亩水域清洁任务。在极端天气下,传统水域清洁方式面临许多困难,无人船的应用可以改善安全性和效率问题。”欧卡智舶首席执行官朱健楠做了一番对比。

    “我们在苏州落地的titan清洁船维护面积在100亩到150亩之间,配合无线充电岸基,无人驾驶清洁船成功取代人工。依靠船上搭载的水质监测模块,还能对污染源进行追踪,更好保护这座水上城市。”朱健楠说,欧卡智舶的无人驾驶割草船、清洁船等成功取得多项技术突破,产品不仅获得国内客户认可,还走出国门落地10个海外国家。”

    再把目光投向海上。在山东青岛港至董家口港之间,满载集装箱的“智飞”号乘风破浪。这是中国自主研发的首艘自主航行300TEU集装箱船,是一艘油电混合动力船。别看块头大就觉得是个“笨家伙”,它的“头脑”一点也不简单,弧形驾驶室控制台,多种智能设备、行船数据、航海地图等显现了满满的“科技范儿”。

    “‘智飞’号能够实现航行环境智能感知认知、自主循迹、航线自主规划、智能避碰、自动靠离泊和远程遥控驾驶等功能,并通过5G、卫星通信等多网多模通信系统,与港口、航运、海事、航保等岸基生产、服务、调度控制、监管等机构和设施实现协同。”“智飞”号投资建设主体智慧航海(青岛)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姜海鹰说。

    无人化对航运业有多重要?

    “海上枯燥的工作环境和航海的危险性,导致船舶管理成本高企和船员短缺,智能航运对船东有巨大经济效益。而且,未来一个时期是全球智能航运技术竞争的‘关键赛程’,谁能率先突破智能航运关键技术并实现广泛商业化应用,谁就掌握智能航运发展的先机和主导权。”姜海鹰说。

    “‘智飞’号的示范应用,标志中国在船舶智能航行技术研发与应用领域走到了世界前列,是中国船舶由人工驾驶向自动驾驶转变、构建基于船岸协同的智能航行与控制技术体系和标准的关键一步。”牵头“智飞”号智能航行系统总体设计方案的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智库首席专家张宝晨说。“智飞”号在山东港口间运行过程中,还将探索集装箱无人化码头的船岸协同作业,这对于打造智能航运综合示范区具有重要意义。

    产业协同,划出国产船舶的新航迹

    全球最大、国际先进、国内首艘……在复杂程度高、综合性强的船舶制造业,一项项重大创新的背后,往往是产业链协同攻关的结晶。拿“长江三峡1”号来说,其“全球电池容量最大的船舶电池”这个“全球之最”,就是这样得来的。

    “电池舱容积有限,配置过多电池,则会占用船舶过多体积和重量,影响整体设计建造。”张豫说,“水域航行条件也比公路复杂得多,比如水汽侵蚀就会对动力电池安全构成威胁,保障大容量电池安全运行至关重要。”

    此外,避免电池组间的电磁干扰、大容量电池充电难等也是绕不开的坎。张豫参与了“长江三峡1”号研究论证、项目管理等全过程,动力系统是他花精力最多的部分。“我们和船舶设计单位、动力系统集成单位、动力电池供应商等一起,共同进行科研攻关。”张豫说。

    “我们用大容量高能量密度磷酸铁锂体系电芯提供动力,并对每颗电芯提供电压和温度监测,全力保障‘动力心脏’安全稳定。”“长江三峡1”号动力电池供应商宁德时代相关负责人说。

    “在各方共同努力下,‘长江三峡1’号在电池组连接方式、高压互锁与紧急关断、耐高温和防腐蚀处理等方面实现技术突破,确保电池系统机械安全、电气安全、环境安全和热安全。”张豫介绍。

    客观地讲,与发展更快的新能源汽车不同,电动船舶仍处于市场发展初期。“目前国内市场对电池、混合动力船舶的认可度有待提升。船舶电动化发展急需国家政策导向和支持,推动产业链相关企业攻克电力推进关键技术,掌握关键核心装备生产能力,形成配套完善、运作有序、自主可控的产业链体系。”何光伟说。

    “未来我们将持续开发更有竞争力的高安全、长寿命动力船舶电池,加强产业合作,加速对电机、电控、电池的综合能力整合,提升三电整体性能,更好服务于电动船舶。”宁德时代相关负责人表示。

    智能化方面,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于巧婵认为,智能航运各要素发展不均衡,航行保障、监管、服务发展速度相对较慢,制约整体协调发展。“部分装备器件自主化程度较低,产业创新链条不完整,也限制了国产智能航行系统的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不过,面对智能化船舶这片蓝海,相关企业充满期待。“提高船舶智能化水平乃至最终实现无人化,将是航运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不断突破,一些关键技术正在发展完善。作为中国企业,由衷盼望我们能在全球智能航运竞争中留下自己的航迹。”姜海鹰说。

    2022-06-24
  • 业务规模保持增长 网络支付产业向纵深发展

    中国支付清算协会日前发布了《中国支付产业年报2022》(以下简称《年报》),介绍2021年我国支付产业发展概况。《年报》显示,截至2021年年底,我国从事支付清算结算服务的各类持牌机构4300余家,主要包括银行业金融机构、财务公司、非银行支付机构、基础设施运营机构等。此外,还有数量众多的外包服务机构、金融科技公司、软硬件设备提供商和检测认证机构等上下游机构。不同类型的支付服务市场主体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推进支付产业向纵深发展。



    《年报》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银行共办理非现金支付业务4395.16亿笔4415.56万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3.90%和10.03%,业务金额增速较上年增长3.85个百分点;支付机构共完成支付业务(含网络支付、银行卡收单、预付卡交易)11396.20亿笔416.73万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9.48%、17.17%,有力助推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支付产业近年来的发展中,以移动支付为代表的网络支付业务是其中的亮点,已经成为我国支付产业在全球的亮眼名片。数据更为直观地反映了变化:2021年,我国银行机构共处理网上支付业务1022.78亿笔2353.96万亿元,分别是2012年的5.32倍和2.86倍。而移动支付业务量的增速则更让人惊叹,2021年国内银行处理的移动支付业务笔数和金额则分别是2012年的282.67倍和228.13倍。10年间,移动支付从一个新兴支付方式已发展成为被公众广为接受且使用最为频繁的零售支付方式之一。

    2021年,我国网络支付业务规模继续保持增长态势。2021年,我国银行机构处理网上支付业务的笔数和金额分别较上年增长16.32%和8.25%;处理移动支付业务笔数和金额分别较上年增长22.73%和21.94%。从业务金额上看,银行机构仍然保持主导地位。银行机构处理的网上支付业务和移动支付业务的金额分别是支付机构处理同类业务金额的41.03倍和1.47倍;笔均业务金额分别是支付机构的57.71倍和9.65倍。

    支付机构共处理互联网支付业务1439.57亿笔57.37万亿元,较上年分别增长50.06%和5.19%,笔均业务金额398.55元;共处理移动支付业务9960.03亿笔359.49万亿元,较上年分别增长27.01%和19.38%,笔均业务金额360.93元。

    随着市场竞争的逐步充分,网络支付的市场集中度略有下降。支付清算协会的统计数据表明,网络支付交易金额排名全国前10位的银行机构业务量之和占协会银行类会员单位网络支付业务总金额的83.75%,较上年减少7.63个百分点;网络支付交易金额排名全国前10位的支付机构业务量之和占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总金额的96.25%,较上年减少0.48个百分点。

    网络支付的快速普及和安全性提升,也让网络支付用户基础更加稳固。截至2021年年底,我国网络支付用户规模达9.04亿个,较2020年底增加4929万个,占网民整体的87.6%。协会银行类会员单位的网上支付客户总数为22.57亿个,较上年增长3.82%;移动支付客户数量为37.81亿个,较上年增长7.91%。支付机构为客户开立的支付账户总量为57亿个,较上年增长10.42%。其中,单位支付账户3245.32万个;个人支付账户56.68亿个。

    《年报》数据还显示,2021年,支付清算行业向实体经济让利、降低实体经济经营成本成效显著。自降费政策实施以来至2021年底,支付清算协会会员单位累计为各类市场主体、社会公众减少手续费支出96.66亿元,其中惠及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小微主体69.38亿元。同时,在涉赌涉诈“资金链”打击治理和宣传教育等方面,共通过行业联防联控机制累计排查出涉赌账户3.9万个、涉赌商户2700余个,拦截疑似涉赌资金53.54亿元。

    2022-06-23
  • 受疫情影响航空公司财务状况堪忧 各家纷纷出招自救

    受疫情影响,市场需求疲弱、航班数量减少,航空公司财务状况堪忧,各家纷纷出招想办法自救,除了在航旅产品上花心思,也在积极拓展“副业”。外航有泰航官网卖“炸油条”、全日空拍卖旧飞机舷窗和头等舱座椅,国内航司则有海航、春秋航、南航推出空乘人员直播带货,四川航空外卖火锅、华夏航空卖时令农产品……



    6月14日,南航发布公告,为满足业务运营需要,南航将经营范围扩大,新增互联网零售、互联网旅游平台、互联网酒店住宿平台等经营项目。南航将在外语培训以及研学等新业务领域试水,布局探索更多“副业”。

    航司利用语言培训方面优势

    南航法语直播班每节课25元

    从2022年7月起,南航培训中心计划将采取线上和线下相结合方式推出日语培训,同时在今年暑假面向6岁至16周岁孩子推出7天6晚的航空夏令营,让孩子学习航空知识,学习生存技能。

    北京青年报记者在“南航培训”公众号看到,南航培训中心面向全社会的成人和儿童法语零基础培训课程,分为面授课和网上直播课两种形式。线下课在广州的南航碧花园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直播课不受地理位置限制,任何人都可以报名。法语语音零基础面授班25人以内小班,20课时800元;法语语音零基础直播班,20课时500元,相当于一节课25元,与专业语言机构价格动辄每小时一两百元相比特别实惠。

    南航相关负责人介绍小语种培训,以法语课程为例,会系统地训练语音发音规则和发音技巧、学习日常最基础和最常用的词汇和短句,同时还会把法语的基础交际用语及法语国家历史与文化、英法语词源对比等有趣的内容融入到学习中去。

    针对南航开展外语培训是有资源的优势的问题,南航相关负责人解释说:“目前南航具备法语和日语专业的课程师资以及相关培训课程,因此选择先利用这些培训产品进行市场试水。”南航培训中心是南航集团的二级机构,拥有中囯民用航空局总局(CAAC)授予的乘务员培训、飞行员英语等级测试考试、乘务员职业技能鉴定、货运安全检查员职业技能鉴定,以及中国航协授予的航空运输销售代理业务(中级)等培训资质,拥有国家民航高级考评员资格、国家安全审计员证书、红十字会证书、英语专业八级、专业四级等职业资质证书。

    业内人士表示,航司在开展语言培训方面具有自身优势,但是若要进一步发展教育培训,也要看小语种市场需求等因素。

    春秋航空董事长直播卖机票

    四川航空外送火锅明日送达

    实际上,从2020年疫情初期开始,春秋航空董事长直播卖机票、出售机身广告、东航首发“随心飞”产品、四川航空外卖火锅,华夏航空微信小程序开售航点时令水果等农副产品,这些自救举措在民航业内掀起一些波澜。除了市场上增加了更多创新的服务和产品,人们也感受到航司对重振市场的信心和正能量。

    凭借海南离岛免税购物的优势,海南航空在某平台直播间带货大牌护肤品、彩妆等,平均每场直播收入上百万元。例如,479元至589元的100ml雅诗兰黛小棕瓶、617元至639元的230mlSK2神仙水,以及499元至545元的100ml海蓝之谜精粹水等热门的产品,售价均较天猫旗舰店便宜一半左右,在直播间内的单品销售额达到数十万至数百万元。

    南航于2020年12月成立的“南方航空跨境电商有限公司”,“南方航空跨境商城”“南方航空环球购”两个账号直播。其中,“南方航空环球购”账号粉丝总量约23.4万。主要带货产品以高端美妆护肤品为主,海蓝之谜、SK-II和雅诗兰黛是其销量Top3的商品品牌;“南航跨境商城”粉丝总量约30.7万。

    厦航推出各类团餐外送服务,为返工后食堂尚未开放的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等进行集体配餐。厦航瞄准市场需求,利用闲置人力、设备,为各种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等集体配餐。当时推出的正餐套餐有7款,包括招牌榨菜肉丝盖饭、网红黑椒鸡肉盖饭等;点心套餐有3种。

    四川航空外送“火锅”,推出过“今日下单、明日送达”的火锅包邮外送服务,有248元和448元两档产品,包含了锅底、菜品、油碟和桌布,一应俱全。

    东方航空控股的上海东方航空食品有限公司从专营航食转型为兼营航食和地餐的企业。东航食品分别获得市场监管部门颁发的《食品生产许可证》和海关部门颁发的《国境口岸卫生许可证》,经营范围由航空领域拓展至商场超市等各类食品流通领域,以“空餐地享”为主题,在地面从事餐饮行业,在全民航领域属于首例。东航特色餐食品牌“东航那碗面”还入驻美团外卖和饿了么两个平台。

    去年全年全行业减亏187亿

    客运航班回暖货运带新增长点

    航司一直在努力开拓更多市场,但相比航空公司数亿元的亏损,这些直播、外卖、培训的收入恐怕只是杯水车薪。

    据中国民航局发布的《2021年民航行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2021年,新冠肺炎疫情对民航运输生产影响的深度和持续性超出预期。2021年,全行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7529.2亿元,比上年增长21.5%;亏损842.5亿元,比上年减亏187.1亿元。

    2022年一季度,南航净利润亏损44.96亿元;东航则净利润亏损77.6亿元。

    作为拥有大量飞机资产的运输企业,核心还是回归到航空客、货运输的主营业务上,尽可能让飞机飞起来、创造更多价值。

    从国际航线看,民航局在6月17日下午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在确保防疫安全前提下,有序安排国际航班运行既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和中外人员往来,也是实现航空运输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目前,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统筹下,民航局正在与部分国家商谈,逐步、稳妥增加定期国际客运航班,满足人员往来需要”。有业内人士认为,国际民航市场将进入一个全新的、更为温和的测试和恢复阶段。

    从国内航线看,民航局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5月份,航空旅客运输量为1207.3万人次,同比下降76.4%,但环比上升53.2%,相当于2019年同期的22.1%的水平。5月份,民航航班效益指标小幅回升,全行业飞机日利用率为3.0小时,同比下降5.2小时,环比增加0.8小时。

    从货运看,5月份,货邮运输量为49.1万吨,同比下降26.1%,环比增长17.0%,相当于2019年同期的78.7%。

    具体到航司的情况,如海航航空集团旗下海航货运、金鹏航空、香港货运航空等航空货运企业发挥协作优势,货运业务市场效益不断提高,2022年1-4月迎来“开门红”:货运收入同比提升28%,净利润同比提升约150%。

    东航物流一季度实现净利润13.74亿元,同比2021年增长102.32%,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金额为26.94亿元,同比增幅高达171.36%。

    5月末,南航物流在国际航线全新推出“南航快运”“南航特运”“南航标运”产品,首期在广州至新加坡、首尔、金边三条航线开启运营,也在细化产品、拓宽业务范围上持续发力。

    相关新闻

    国外航司“副业”主要为餐饮和飞机相关产品

    疫情刚开始不久,泰航为寻求自救,在曼谷、清迈一共开了7家油条店,出售泰式油条套餐。泰航还新开一间提供机上餐饮的快闪主题餐厅,把飞机座椅整套搬进去、服务生穿空服员制服、将飞机零件做成装潢家具。

    日本的“全日空”曾通过网络平台拍卖与飞机相关的二手物品,例如头等舱座椅、餐车、飞机拆下来的旧舷窗等,来增加流动资金。

    新加坡航空将两架A380客机改装成餐厅,消费者可在航站楼登机后进入对应餐位用餐,价格在260元至3000元不等,相当于一种地面机舱内的沉浸式餐饮服务。

    2020年9月底,澳洲航空在其官方网站上线了约1000台曾在退役747客机上使用过的餐车,分为半尺寸和少量全尺寸餐车。餐车上配备酒水以及其他机上用品,分别售价为974.7澳元(约合人民币4786元)和1474.7澳元(约合人民币7241元)。这些餐车在2小时内就全部售罄。

    加拿大航司销售冷冻食品系列,包括苹果酥、肉丸面和“试飞芝士蛋糕”。

    印度尼西亚鹰航的飞机餐供应商网上销售飞机餐,提供了奶酪煎蛋卷、菠菜意面乳蛋饼和两道印尼菜配米饭。

    2022-06-22
  • 提供补贴、新增指标、以旧换新……汽车消费不断回暖

    消费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引擎。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发挥消费对经济循环的牵引带动作用。



    稳定增加汽车消费,对推动消费复苏回升、带动汽车全产业链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提供补贴、新增指标、以旧换新……随着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落地,各地纷纷细化汽车消费鼓励政策。近日,记者探访吉林、上海两地,感受汽车消费市场的恢复态势。

    ——编者

    长春车市——

    “客流和销售量迎来转折点”

    本报记者刘以晴

    擦拭新车、准备合同、码齐钥匙……周六上午8点,在吉林长春市金山红旗体验中心的展销区,销售顾问王帅已经开始忙活。“等会儿有顾客过来签约!”

    “买车这事从年初琢磨到现在,不知往店里跑了多少趟,等来好政策真是个惊喜。”签好合同,宋先生乐滋滋地再次坐进展厅里的一辆汽车。王帅告诉记者:“这款是店里燃油车的销售冠军,优惠政策落地前,需另外支付约2万元的车辆购置税。顾客喜欢是真喜欢,车价其实也商量好了,就是一算购置税有点舍不得。”

    6月初,王帅给宋先生发来一条国家减半征收购置税政策信息。“6月1日至12月31日购置、不超过30万元、2.0升及以下排量,仔细看了好几遍,这些条件咱都符合啊,省了小一万元,立马拍了板。”宋先生说。

    送宋先生出了门,王帅又引着李冰夫妇来到试驾区。换车对李冰夫妇而言并非急需,“最近总看到各种优惠政策,身边也有不少朋友换车,就心动了。”5月底,长春市政府出台5000万元汽车消费券,根据燃油车价格档位,提供3000元—6000元不等的减免优惠。在此基础上,6月初,长春市汽开区又提供500万元购车补贴,单车减免幅度在1000元—3000元之间。试驾结束,王帅告诉李冰,“如果想以旧换新,现在还有8000元补贴,里外能再省两万多元。”

    忙活的间隙,王帅跟记者说起5月5日门店刚复工时的情景:“停业将近两个月,平时热热闹闹的门店,连着好几天没什么人,心里也没底了。现在大不一样,一天到店的顾客大概有30组,每天差不多能成交三四台燃油车。”将李冰夫妇登记为意向客户后,王帅匆匆喝了口水,又跑向门口,店面两旁“优惠政策”的等身海报格外显眼。

    “5月到7月是汽车销售的黄金时段,现在门店销售额已经恢复到正常月份的70%以上。”在办公区,体验中心总经理金咏正在整理销售报表。他指着电脑上的数据说:“客流和销售量迎来转折点,大概在5月底,一批政策集中出台,国家推出了购置税减半,地方推出了汽车消费券、抗疫医护人员购车补贴、车企扶持优惠……我们要求员工必须把这些都背熟算清,因为现在进来的大多数顾客都会问一句——‘各种优惠你们都有吧’。”

    销售逐渐回暖,生产也井然有序。在长春高新开发区,一汽红旗蔚山工厂里机器轰鸣,一辆辆汽车经过流水线,工人们全部佩戴N95口罩,有条不紊地作业。

    “复工当月,我们的产量就达到了4.31万辆,创历史新高。这个月,省内的订单形势也明显走高。我们会全力奋战,推动企业生产运营回归正常。”企业相关负责人介绍。

    “不仅要保产量、稳销量,更不能停下产品创新的脚步。”这位负责人说,5月31日,首台最新款的H5红旗车型驶出产线,正式投入量产。

    上海车市——

    “积压的购车需求正在释放”

    本报记者沈文敏

    “欢迎进店参观,现在购车有优惠……”周末,在上海大宁国际商业广场的飞凡汽车门店前,工作人员为路过的顾客送上饮品,店长曹磊翻看着当天的工作日志,安排同事为客户提供上门试驾服务。

    “周末来看车试驾的比较多,6月初复工至今,已接到50多辆车的订单。”曹磊指着旁边两位正在调试直播设备的同事说,“这两天我们正在筹备线上直播活动,希望能够吸引一批潜在客户购车。”

    曹磊一边引导记者参观,一边拿出产品优惠宣传单页介绍:“这次纯电车以旧换新,上海市有1万元补贴,嘉定区另有1万—2万元补贴,很多顾客打电话来询问自己是否符合‘补上加补’的条件。”

    说话间,已经下订单的顾客打来电话,和销售人员预约首付、贷款和提车时间。“疫情防控期间,自驾出行的需求增多。这位顾客的购车预算是18万元左右,原来就看中了的车型,这次补贴后,同样的价格,中配却升级成了高配。”销售人员告诉记者。

    “积压的购车需求正在释放。”6月1日复工后,永达宝马沪太店店长宋佳敏比之前更忙了,平均每天要接待10批新增客户。“关键是这次增加了4万张沪牌额度,比之前3%—5%的中标率要高出不少,满足了更多消费者对传统燃油车的需求;而且国家推出部分车辆购置税减征政策,进一步降低了购车成本。目前已经有90多台车的订单,业绩情况看好。”

    “有没有现车啊?”威马汽车金桥店里,顾客方仁豪指着一台样车询问销售人员。“早就想买新能源车,但一直在观望。现在厂家优惠力度更大,正好出手了。”

    从事摄影工作的陈芳需要经常外出,购车成了她的刚需。“我对车的外形比较在意,另外觉得新能源车的日常开销小,比较了好几款,最终选择的这款车,最高可以享受综合补贴3.5万元,还是很实惠的。”

    过去几个月,威马位于浙江温州、湖北黄冈的生产基地依然保持生产状态。由于品牌的日常经营管理受疫情影响较大,威马汽车建立了一整套线上办公流程,将主要运营管理工作转到线上进行。

    “之前有客户居住的大楼出现病例,我们就通过远程视频验车、演示功能,由专人开车到小区指定停车位,将钥匙交给保安来交接。”威马汽车金桥店店长孙怡晨拿出此前录制的视频,向记者介绍起无接触交车服务流程。

    “过去,传统燃油车一直是销售主角,新能源汽车的销售体量相对较小。最近一系列优惠政策出台,对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恢复起到了积极作用,新能源车的竞争力也进一步提升,上海乘用车油改电的进程有望继续加快。”孙怡晨说。

    2022-06-21
  • 国家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

    吴林(化名)今年即将从江苏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目前正在等待选调生面试。他的目标很明确:通过江苏省选调生考试,去老家所在地的基层工作。






    “虽然考上选调生后都会被分配到基层一线工作,且有服务年限,但与国考、省考相比,选调生的招录条件高,竞争压力小,发展前景也比较好。而且在基层能学到不少东西,帮助家乡更好地发展,也能实现人生价值。”吴林说。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创新高,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像吴林这样选择扎根基层、服务基层的毕业生越来越多。







    那么,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享有哪些政策支持?毕业生在基层如何实现自我价值?围绕这些问题,《法治日报》记者近日进行了深入采访。







    政策鼓励到基层去







    缓解学生就业难题







    来自淮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的大四学生钟冉(化名)注意到一个现象:今年同学们经常会在一起讨论去基层就业的相关问题,比如“选调生”“特岗教师”“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只要有机会,同学们就会争相报考。而前几年大家关注更多的是考公、考研、进互联网大厂工作。







    在不少同学看来,这种变化与今年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政策公告》(以下简称《公告》)有很大关系——为了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公告》明确了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主要优惠政策、学费补偿和助学贷款代偿政策、基层就业户口档案政策、中央基层就业项目优惠政策等系列内容。







    比如对高校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单位就业、履行一定服务期限的,按规定给予学费补偿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结合政府购买服务工作的推进,在基层特别是街道(乡镇)、社区(村)购买一批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岗位,优先用于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吸引和鼓励本地所属高校毕业生面向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单位就业的学费补偿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办法等。







    “学费补偿和助学贷款代偿能够减轻高校毕业生读书期间的学费和生活费负担。这与法理上的‘雇佣内定’是一样的,可形成长期、统一的制度,有利于高校大学生一开始就做扎根基层的规划。在就业难的背景下,到基层就业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一个重要选择。”中央财经大学副教授李海明分析道。







    李海明说,在户口档案、岗位编制等方面的政策措施会为高校毕业生扎根基层提供机会,为学生身份向基层干部、基层人才转变提供保障;基层就业项目的推行以及相关晋升、考试升学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为高校毕业生的将来发展提供了机遇,也为国家储备了经过基层历练的人才。







    在西南民族大学法学院副院长贺玲看来,国家鼓励青年到基层就业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疫情加剧了青年就业的困境;二是基层人才匮乏,亟须向基层补充青年人才。







    基层历练助力成才







    增强职业发展能力







    据教育部统计,2022届高校毕业生规模达1076万人,同比增加167万人,毕业生人数首次突破千万大关,规模和数量创历史新高。







    记者梳理发现,近年来,各地陆续出台相关措施鼓励高校毕业生扎根基层,如河北省实施高校就业育人行动计划,引导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建功立业;河南省发布《稳就业若干政策措施》,组织实施三支一扶、特岗教师、医学院校毕业生特招、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振兴等基层项目,招募人数不少于2.2万名;江苏省发布《关于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的若干政策措施》,招募不少于2000名“志愿服务乡村振兴计划”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单位,从事基础教育、医疗卫生、社会治理等志愿服务等。







    “这些政策措施形成一套组合拳,为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提供了实惠、机会和机遇。”李海明说。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已成为当下越来越多大学生就业关注的方向和去向。







    根据“双一流”高校发布的2021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清华大学2021届毕业生200余人赴西部、东北地区基层公共部门就业;西安交通大学2021届毕业生中,不少同学主动选择到西部地区、基层一线等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西部地区就业人数比例达49.61%;中国政法大学有271人选择到西部和基层单位工作。







    安徽省宿州市夹沟镇人民政府乡村振兴办工作人员吴美子就是近两年通过社招到基层一线工作的。







    “身为基层工作人员,日常上传下达的工作必不可少,现在我们处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阶段,工作重点包括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促进脱贫人口稳定就业、加强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发展到村项目以及到户政策的落实开展等。”吴美子说,加班加点是常有的事,但她并不感觉到累。







    “基层是一个有趣、极具挑战且能够让自己快速成长的地方,虽然有些工作不免烦琐,但在实践中能够不断提升个人能力。做农村工作最重要的是和农民打交道,真正做下来才知道自己身上的责任很重,基层工作十分重要。”吴美子告诉记者。







    “国家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不是缓解青年就业问题的权宜之计,而是通过基层历练助力青年成长成才、形成青年可持续发展职业能力的重要举措。”贺玲说。







    贺玲认为,对于基层而言,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有利于缓解人才流失、人才队伍断层的状况,高校毕业生在基层就业也为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对于国家而言,出台积极的就业政策促进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是履行就业责任的具体表现。







    基层就业大有可为







    因地制宜吸引人才







    虽然“到基层去”越来越受到高校毕业生的关注,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些想要去和将要去基层工作的高校毕业生对基层工作仍然有担忧和顾虑:有的人觉得条件艰苦,以后发展前景不大;有的人觉得基层工作杂活多、待遇相对较低;还有的人想去基层工作却不符合招录条件,面临想去而没资格去的“尴尬”。







    来自江苏南通的闫鹏(化名)去年通过江苏省海安市公开选调考试,顺利进入离家20多公里远的某镇信访部门工作。虽然单位提供宿舍,但闫鹏认为宿舍条件较差,所以选择住在家里,每天骑电动车上下班。







    闫鹏每天的工作量不少,除了做好本职工作外,他还需要参与很多其他工作,每周有一两天会加班到晚上12点,经常只有周日一天休息。“这里条件比较艰苦,不少人工作一两年后就会通过考试、辞职等方式离开,这几年能坚持下来的人不多。”闫鹏说。







    李海明认为,基层对有些毕业生缺乏“吸引力”,条件艰苦、发展前景不大、工作累、待遇低是表象和相对的,造成这种认识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高校毕业生认知和诉求造成的。在高校毕业生众多、就业压力逐年加大的情况下,艰苦的基层工作也会受到青睐。因此,应该加强对基层就业的宣传,让毕业生多了解基层。







    在贺玲看来,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政策建构应当是一揽子政策组合,除中央层面的一般性就业优惠政策之外,各地方应根据其实际情况,在法治框架内出台个性化的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优惠政策,面向高校毕业生打开基层就业空间。







    “比如艰苦边远地区基层机关招录高校毕业生时,报名的较少,能留下的更少,对此,应当适当放宽开考比例和学历要求。除此之外,基层也可以建立定向培养计划,一方面帮助生源地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缓解艰苦边远地区基层人才梯队断层现象。”贺玲说。







    李海明建议,从基层的角度来说,应尽量发挥高校毕业生在基层就业的长处,争取让大学生扎下根来,为当地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从国家的角度来说,应充分重视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的长远意义,其不仅是为当下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渠道,更重要的是让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向基层流动,为艰苦地区的发展提供人力资源。







    谈及基层就业后的发展,吴美子说,她会坚守基层,不断提升自己,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为基层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闫鹏则准备参加省考或遴选,“基层经历为我未来的职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2022-06-20
  • 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扎实推进—— 为新就业群体筑起温暖的“家”(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

    如今,快递外卖小哥已经成为城市的一道风景,他们就像辛勤工作的“小蜜蜂”,不停穿行在城市的每个角落,服务着千家万户。






    以平台经济为代表的新业态加速发展,逐步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新业态聚集了快递员、外卖送餐员、网约车司机、货车司机等大量新就业群体,他们大多以灵活就业为主,工作在“云”上、在路上。







    探索推进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为产业健康发展提供坚强保证,加强新就业人群的团结凝聚,成为新形势下基层党建的一道新课题。







    2021年6月至12月,北京、浙江和深圳围绕推动新就业群体融入城市基层党建格局、建立货车司机党建工作网络等重点任务开展试点;交通运输部以满帮集团为重点,在贵州、四川开展货车司机党建工作专项试点。







    怎样构建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怎样增强党建工作实效性?怎样形成一体推进、协同发力的工作格局?……各地区各部门抓住关键问题,大胆开拓创新,扎实开展一系列有益探索。







    严密组织体系,业务发展到哪里,党组织就覆盖到哪里







    严密的组织体系是党的强大优势和力量所在。如何在新业态、新就业群体中健全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是加强这一领域党建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直以来,平台企业存在发展扩张快、组织架构变动频繁、党组织设置不规范等问题。各试点地区和单位积极推动平台企业优化组织覆盖,沿着业务架构调整理顺党组织设置,着力打造一贯到底的组织体系。







    “网易公司党委此前直接管理近百个党总支,看似扁平化,其实很难形成合力。”浙江省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党委组织部门和上级党组织指导下,企业新建严选、云音乐、互娱等8个二级党委,全面推行集团党委委员兼任二级党委书记,将工作压力有效传导下去。







    北京推动美团在到家、到店、优选等4个事业群分别成立二级党委;深圳指导腾讯将内容审核、腾讯音乐2个党总支升格为二级党委,新成立金融科技党委。实践证明,平台企业根据业务板块优化设置二级党委,切实发挥了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把过去的堵点变成了工作的节点。







    党支部规范设置是严密组织体系的基础工作。原先,阿里巴巴智能事业部党支部管理党员300多名,支部书记人都认不全。试点中,根据技术开发、客户体验、综合服务等业务条线,原先的党支部被划分成8个党支部。成功“瘦身”后,各支部组织生活开展得更加规范有序。







    数据统计,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各试点地区和单位指导平台企业整治“超大”支部109个,成功缩小覆盖单元,提升基层党建工作质量。







    业务发展到哪里,党组织就覆盖到哪里。各试点地区和单位还针对平台企业在一些关键部位上的“空白点”,指导推动企业在主要业务板块、核心业务部门、重要项目团队新建党支部563个。







    其中,深圳指导腾讯结合业务特点,在事业群、区域分公司新建党总支13个,在各业务线和项目组新建党支部72个;浙江同步理顺快递企业党组织关系,推动申通、中通、圆通、韵达将总部党组织关系转移至上海,解决党组织隶属与总部所在地分离的历史遗留问题。







    创新教育管理,确保党员流动不流失







    2021年11月8日,北京市丰台区南苑街道党群服务中心气氛热烈,15名党员网约车司机代表在鲜红的党旗下,举起右拳,重温入党誓词,庆祝流动党员党支部成立。







    会上,有18年党龄的周先君作为党支部书记,难掩心中激动:“我的党组织关系一直在湖南老家,总觉得没着没落。终于盼来了这一天,我将带领支部所有党员司机一起成长进步、用心服务乘客。”







    新就业群体数量庞大、流动性强,多数与平台无劳动关系,其中有不少流动党员、隐形党员,街道社区“难兜住”,平台企业缺乏积极性,如何有效组织起来是个难题。







    “关键是找到能触及新就业群体的工作链条和线下节点,把党的工作有效切入进去。”各试点地区和单位针对不同人群特点,注重分类施策,创新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着力破解流动党员如何组织、如何发挥作用的难题。







    ——针对快递员、外卖送餐员工作半径与街道社区网格高度重合的特点,由平台企业在中心站点组建流动党员党支部,其他分散流动党员由街道社区统筹组建;







    ——针对网约车司机在城市内流动的实际,依托合作企业(租赁公司)这个关键节点挂靠组建;







    ——针对货车司机党员跨区域流动的特点,根据户籍地、居住地、货运线等分类组建。







    数据显示,试点开展以来,各地采取平台企业采集、街道社区摸排、信息系统比对等办法,核实流动党员1.45万名,灵活组建流动党员党支部705个。







    成立流动党员党支部是教育管理的第一步,提升流动党员党支部的凝聚力、战斗力才是关键。







    贵州有注册货车司机24万人,其中在满帮平台接单活跃司机3.9万人。试点工作开展后,贵州对在满帮平台接单的司机进行排查,建立党员司机信息库,成立22个流动党员党支部,没成想在动员党员司机加入支部微信群时屡屡碰壁。







    “师傅,您好,咱们贵州现在成立了货车司机流动党支部,我们建了支部微信群,麻烦您加我微信,把您拉进群……”“加什么微信群,对我有哪样好处?”







    难题怎么解?贵州交通运输部门会同组织部门组建工作专班,会同村(社区)党组织对党员司机逐一走访,面对面听取意见;指导满帮集团建立流动党员党支部和党员诉求表达直通车机制,推动每名党员联系3名以上司机,收集权益维护、行业治理、群体动态等方面情况,及时向流动党员党支部和交通运输部门反映。







    2021年12月6日,货车司机霍俊向联系自己的党员司机吴玉明反映,他在平台接单,辛辛苦苦把货从江苏运到广东,4000多元运费却迟迟没拿到。吴玉明及时向党支部反映情况,满帮党委随即协调,不到两天就追回了运费。霍俊感动地说:“我要了那么久都没拿到,还是党组织给力!”







    实践证明,建立诉求表达机制,推动解决现实问题,有力提升了党组织和党员的影响力。试点期间,交通运输部门共收集拖欠运费、路面执法等诉求1059件,办结率达到94%,之前司机的质疑抵触变成了由衷的信赖点赞。很多司机说:“流动党员党支部建立后,把大家的心牢牢聚在一起,我们终于有了自己的‘家’!”







    为确保党员流动不流失,各试点地区和单位还积极探索灵活有效的教育管理方式,依托街道社区党群资源、平台企业“红色学堂”,开展线上线下组织生活。浙江和深圳依托“智慧党建”系统,对新就业群体流动党员“赋码”管理,党员在党群服务中心扫码报到、参加组织生活。







    做实关心关爱,引导新就业群体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咱八里庄街道寸土寸金,可对骑手来说,停车难、分拣难、进门难、充电难。”2021年8月初,每月一次的新就业群体恳谈会如期召开。会上,党员骑手孙浩把最近收集到的诉求当面“吐槽”,一股脑倒了出来。







    北京市朝阳区八里庄街道党工委细化诉求、分解任务,街道一声“哨”响,区应急、城管等部门都来“报到”,发挥街道党建协调委员会作用,属地企业、物业公司等一道献计献策。







    破解“停车难”——施划400平方米专门区域,设置卸货区,快递、外卖电动车都能在这儿停。







    破解“分拣难”——200余平方米分拣中心落成,快递员、外卖送餐员在指定区域统一将快递、外卖交由专业第三方进行二次配送,大大节省配送时间。







    破解“进门难”——利用商务楼宇前台空间设置外卖中转站,楼内白领自行领取。







    破解“充电难”——增设了100个电动车电池更换柜、充电接口2170个。







    一道道难题破解了,再开恳谈会时,“吐槽大会”变成了“感谢大会”。







    对准需求、精准服务,一些地方和单位采取走访调研、座谈会、微信工作群等形式,常态化收集新就业群体的意见建议,及时协调解决问题。2020年11月以来,美团党委坚持推行骑手恳谈会机制,保持平台与骑手的畅通沟通。截至目前,已举行了136场骑手恳谈会,骑手反映的优化系统、保障安全、配送算法等问题不断改进。







    说到底,党建工作就是做人的工作。党建工作是具体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是能让人感受到的。加强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关键在于让这一群体切实感受到党的温暖。







    试点工作开展以来,针对新就业群体以灵活就业为主、社会保障欠缺的实际,各试点地区和单位用心用情用力解决急难愁盼问题,特别是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推出了关爱“大礼包”。







    ——增强获得感。依托城市党群服务中心、户外劳动者驿站等打造新就业群体服务中心(站点)近2万个,初步形成了广覆盖、多层次、实用化的服务阵地体系。其中,深圳建设“暖蜂一条街”13个、“暖蜂驿站”753个、“司机之家”47个,挂牌“爱心商户”3226家,让快递小哥累了能歇脚、饭凉能加热、闲时能充电、心烦能倾诉。







    ——提升融入感。推动新就业群体融入城市基层党建格局,解决工作环境、权益保障、职业技能等方面问题。北京条块结合、整合力量,解决快递员住宿难、分拣难、进小区难等问题,为2100多名快递员提供公租宿舍,新建10个快递集中分拣点。美团、京东、货拉拉等企业党委为快递员、外卖送餐员和网约车司机提供职业规划、关爱帮扶、教育培训等服务。







    ——树立荣誉感。普遍在新就业群体中发布“最美”征集令,选树最美小哥、最美司机等395名。北京涌现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等一批新就业群体先进典型,2名党员成为冬奥会火炬手。杭州把快递员纳入技能人才体系,1名快递员获得省级技术能手称号,享受100万元政府购房补贴。







    如今,暖心服务换来了真心回馈,不断激发新就业群体的新活力。在北京,海淀“车骑先锋”、朝阳“美好骑士”、门头沟“京西哨兵”、延庆“冬奥先锋”,快递外卖小哥们有了一个个新称谓。半年多来,超过5.7万名新就业群体人员到属地报到,参加志愿服务4.5万人次,累计服务时长7.4万小时。







    在浙江,以快递员、外卖送餐员党员为骨干组建“先锋骑手”服务队,发挥独特作用,积极参与社区巡防、反诈宣传、照料独居老人等志愿服务。







    在各地,兼职“网格助理员”、看到安全隐患“随手拍”、加入社区志愿服务队、参与疫情防控工作、补充社区消防救援力量、引导文明出行……越来越多的快递员、外卖送餐员、网约车司机、货车司机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积极主动融入城市治理,成为城市美好生活的创造者、守护者。

    2022-06-17
  • 高校毕业生求职进入冲刺关键期 各地高校积极出招

    6月以来,高校毕业生求职进入冲刺关键期。近段时间来,中国各地高校牵线搭桥、精准帮扶,在开拓就业渠道、提升就业能力、提供就业指导等方面积极出招,千方百计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择业提供机会、创造条件。

    挖掘岗位资源

    不久前,一场科创就业促进行动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近30家科创企业的创始人和招聘负责人为毕业生带来了近500个工作岗位的就业机会。

    与一般的招聘活动不同,这场以科创为主题的就业促进行动,涵盖了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医疗器械、新能源、新材料等行业领域,在全国高校尚属首次。更值得一提的是,参与招聘活动的企业都是“交大人”——思必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氢晨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术锐技术有限公司等均为学校教师科创企业。

    据上海交大有关负责人介绍,参与招聘活动的科创企业从创始到发展的每个阶段,都得到了学校的大力支持,如今这些企业反哺学校、开辟岗位,带动了一批大学生就业。

    “学校一方面通过与教师科创企业共同开展学生实习、实训等,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另一方面鼓励教师科创企业加强科技创新,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成为具有产业特色、带动就业效果明显的特色载体,助力实现大学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上海交通大学校长林忠钦说。

    据了解,2022届上海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的1号至100号签约学生均来自上海交大,很多毕业生投身国家重点行业单位,去到了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上海交大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硕士毕业生周畅,在求职季中放弃了多家互联网企业的工作邀约,选择向中船集团七二六研究所投递简历,成为一名海洋事业的建设者。

    “我还记得4年前在老师的鼓励下,参加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时的经历。大家对海洋装备的热情和坚持,让我有了参与海洋事业的梦想。”周畅说。

    开拓求职机会

    今年5月,教育部启动2022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百日冲刺”活动,各地各高校持续举行招聘活动、万企进校、精准帮扶、访企拓岗、就业指导等专项行动,为毕业生求职之路护航。

    中国人民大学就业指导部门负责人介绍,就业季以来,学校点对点邀请重点单位入校开展招聘活动,共举办大中型双选会43场,包括本科生专场、女大学生专场等;学校领导通过双选会走访52家重点用人单位,九成以上单位达成合作意向,各学院通过实地走访、视频洽谈等多种形式走访用人单位109家,拓展岗位400余个。

    带着老师访企业、校企携手促就业——一段时间以来,各地高校纷纷“走出去”访企拓岗,为毕业生就业开拓机会。

    广东开展“用人单位大走访全员联动促就业”为主题的专项行动,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活动开展以来,已有140所高校书记、校长通过线上线下方式走访5710家用人单位,促成新增就业岗位7.6万个,实习岗位4.3万个,达成实习实践基地合作意向3431项。

    山东大学近日举行校友企业2022年人才引进空中双选会,吸引了170家校友企业参会,提供了近万个就业岗位。山东大学校长樊丽明说,校友企业积极响应号召,为母校毕业生创造就业机会,主动吸纳毕业生就业创业,令人感动。

    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司长王辉介绍,2022年,教育部推出“国家24365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为高校毕业生、用人单位、大学生就业战线和社会公众提供多样化服务。截至目前,面向2022届毕业生,平台汇集了丰富的就业岗位,并上线“互联网+就业指导”直播课和系列就业指导培训课,提供大量职业测评、职业百科和职业案例,已有数百万毕业生注册使用。

    做细就业服务

    2022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和增量均为历史之最。当前,在中国经济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和疫情等不确定因素影响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复杂,面临多重困难和挑战。

    清华大学学生职业发展指导中心主任张超认为,缓解学生在心态上的困难,是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点之一。学校一方面要提供更多就业资源,另一方面要关注毕业生就业的心理焦虑。

    针对毕业生求职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难题,各地高校各展其能,做实做细就业指导服务,把脱贫家庭、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以及有残疾的、较长时间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作为重点帮扶对象。

    “原本我对找工作没什么信心,但是辅导员和老师每天都在微信群里推荐招聘信息,鼓励主动出击,于是我也投了几份简历,没想到很快就有用人单位回复,几轮面试后给我发来了offer(录取通知)。”杭州某高校本科毕业生李凌雪家庭经济较为困难,在学校就业帮扶行动的帮助下,通过精准推送的岗位实现了就业。

    中国人民大学就业指导部门负责人介绍,学校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少数民族、身体残疾等重点群体毕业生建立了帮扶工作台账,调动学院辅导员、班主任、研究生导师、专业教师、校友等各方面力量按照“一生一策”的要求实行“经济上帮扶、信息上关注、心理上疏导”三位一体扶持措施,为每个就业困难毕业生精准推送3个以上岗位,并举办简历撰写、面试辅导等系列就业指导活动。

    浙江大学在就业季期间举办了就业形势分析、基层就业主题宣讲、求职技能培训、求职心理调适等就业指导活动100余场。同时成立了校院两级生涯辅导工作室,聘请校内外专家为在校学生提供自我认知、时间管理、人际沟通、职业选择、生涯规划等方面的一对一咨询辅导。

    2022-06-16

  • 首 页  上一页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