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

    吴林(化名)今年即将从江苏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目前正在等待选调生面试。他的目标很明确:通过江苏省选调生考试,去老家所在地的基层工作。






    “虽然考上选调生后都会被分配到基层一线工作,且有服务年限,但与国考、省考相比,选调生的招录条件高,竞争压力小,发展前景也比较好。而且在基层能学到不少东西,帮助家乡更好地发展,也能实现人生价值。”吴林说。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创新高,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像吴林这样选择扎根基层、服务基层的毕业生越来越多。







    那么,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享有哪些政策支持?毕业生在基层如何实现自我价值?围绕这些问题,《法治日报》记者近日进行了深入采访。







    政策鼓励到基层去







    缓解学生就业难题







    来自淮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的大四学生钟冉(化名)注意到一个现象:今年同学们经常会在一起讨论去基层就业的相关问题,比如“选调生”“特岗教师”“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只要有机会,同学们就会争相报考。而前几年大家关注更多的是考公、考研、进互联网大厂工作。







    在不少同学看来,这种变化与今年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政策公告》(以下简称《公告》)有很大关系——为了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公告》明确了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主要优惠政策、学费补偿和助学贷款代偿政策、基层就业户口档案政策、中央基层就业项目优惠政策等系列内容。







    比如对高校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单位就业、履行一定服务期限的,按规定给予学费补偿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结合政府购买服务工作的推进,在基层特别是街道(乡镇)、社区(村)购买一批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岗位,优先用于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吸引和鼓励本地所属高校毕业生面向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单位就业的学费补偿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办法等。







    “学费补偿和助学贷款代偿能够减轻高校毕业生读书期间的学费和生活费负担。这与法理上的‘雇佣内定’是一样的,可形成长期、统一的制度,有利于高校大学生一开始就做扎根基层的规划。在就业难的背景下,到基层就业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一个重要选择。”中央财经大学副教授李海明分析道。







    李海明说,在户口档案、岗位编制等方面的政策措施会为高校毕业生扎根基层提供机会,为学生身份向基层干部、基层人才转变提供保障;基层就业项目的推行以及相关晋升、考试升学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为高校毕业生的将来发展提供了机遇,也为国家储备了经过基层历练的人才。







    在西南民族大学法学院副院长贺玲看来,国家鼓励青年到基层就业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疫情加剧了青年就业的困境;二是基层人才匮乏,亟须向基层补充青年人才。







    基层历练助力成才







    增强职业发展能力







    据教育部统计,2022届高校毕业生规模达1076万人,同比增加167万人,毕业生人数首次突破千万大关,规模和数量创历史新高。







    记者梳理发现,近年来,各地陆续出台相关措施鼓励高校毕业生扎根基层,如河北省实施高校就业育人行动计划,引导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建功立业;河南省发布《稳就业若干政策措施》,组织实施三支一扶、特岗教师、医学院校毕业生特招、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振兴等基层项目,招募人数不少于2.2万名;江苏省发布《关于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的若干政策措施》,招募不少于2000名“志愿服务乡村振兴计划”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单位,从事基础教育、医疗卫生、社会治理等志愿服务等。







    “这些政策措施形成一套组合拳,为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提供了实惠、机会和机遇。”李海明说。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已成为当下越来越多大学生就业关注的方向和去向。







    根据“双一流”高校发布的2021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清华大学2021届毕业生200余人赴西部、东北地区基层公共部门就业;西安交通大学2021届毕业生中,不少同学主动选择到西部地区、基层一线等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西部地区就业人数比例达49.61%;中国政法大学有271人选择到西部和基层单位工作。







    安徽省宿州市夹沟镇人民政府乡村振兴办工作人员吴美子就是近两年通过社招到基层一线工作的。







    “身为基层工作人员,日常上传下达的工作必不可少,现在我们处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阶段,工作重点包括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促进脱贫人口稳定就业、加强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发展到村项目以及到户政策的落实开展等。”吴美子说,加班加点是常有的事,但她并不感觉到累。







    “基层是一个有趣、极具挑战且能够让自己快速成长的地方,虽然有些工作不免烦琐,但在实践中能够不断提升个人能力。做农村工作最重要的是和农民打交道,真正做下来才知道自己身上的责任很重,基层工作十分重要。”吴美子告诉记者。







    “国家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不是缓解青年就业问题的权宜之计,而是通过基层历练助力青年成长成才、形成青年可持续发展职业能力的重要举措。”贺玲说。







    贺玲认为,对于基层而言,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有利于缓解人才流失、人才队伍断层的状况,高校毕业生在基层就业也为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对于国家而言,出台积极的就业政策促进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是履行就业责任的具体表现。







    基层就业大有可为







    因地制宜吸引人才







    虽然“到基层去”越来越受到高校毕业生的关注,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些想要去和将要去基层工作的高校毕业生对基层工作仍然有担忧和顾虑:有的人觉得条件艰苦,以后发展前景不大;有的人觉得基层工作杂活多、待遇相对较低;还有的人想去基层工作却不符合招录条件,面临想去而没资格去的“尴尬”。







    来自江苏南通的闫鹏(化名)去年通过江苏省海安市公开选调考试,顺利进入离家20多公里远的某镇信访部门工作。虽然单位提供宿舍,但闫鹏认为宿舍条件较差,所以选择住在家里,每天骑电动车上下班。







    闫鹏每天的工作量不少,除了做好本职工作外,他还需要参与很多其他工作,每周有一两天会加班到晚上12点,经常只有周日一天休息。“这里条件比较艰苦,不少人工作一两年后就会通过考试、辞职等方式离开,这几年能坚持下来的人不多。”闫鹏说。







    李海明认为,基层对有些毕业生缺乏“吸引力”,条件艰苦、发展前景不大、工作累、待遇低是表象和相对的,造成这种认识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高校毕业生认知和诉求造成的。在高校毕业生众多、就业压力逐年加大的情况下,艰苦的基层工作也会受到青睐。因此,应该加强对基层就业的宣传,让毕业生多了解基层。







    在贺玲看来,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政策建构应当是一揽子政策组合,除中央层面的一般性就业优惠政策之外,各地方应根据其实际情况,在法治框架内出台个性化的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优惠政策,面向高校毕业生打开基层就业空间。







    “比如艰苦边远地区基层机关招录高校毕业生时,报名的较少,能留下的更少,对此,应当适当放宽开考比例和学历要求。除此之外,基层也可以建立定向培养计划,一方面帮助生源地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缓解艰苦边远地区基层人才梯队断层现象。”贺玲说。







    李海明建议,从基层的角度来说,应尽量发挥高校毕业生在基层就业的长处,争取让大学生扎下根来,为当地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从国家的角度来说,应充分重视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的长远意义,其不仅是为当下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渠道,更重要的是让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向基层流动,为艰苦地区的发展提供人力资源。







    谈及基层就业后的发展,吴美子说,她会坚守基层,不断提升自己,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为基层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闫鹏则准备参加省考或遴选,“基层经历为我未来的职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2022-06-20
  • 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扎实推进—— 为新就业群体筑起温暖的“家”(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

    如今,快递外卖小哥已经成为城市的一道风景,他们就像辛勤工作的“小蜜蜂”,不停穿行在城市的每个角落,服务着千家万户。






    以平台经济为代表的新业态加速发展,逐步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新业态聚集了快递员、外卖送餐员、网约车司机、货车司机等大量新就业群体,他们大多以灵活就业为主,工作在“云”上、在路上。







    探索推进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为产业健康发展提供坚强保证,加强新就业人群的团结凝聚,成为新形势下基层党建的一道新课题。







    2021年6月至12月,北京、浙江和深圳围绕推动新就业群体融入城市基层党建格局、建立货车司机党建工作网络等重点任务开展试点;交通运输部以满帮集团为重点,在贵州、四川开展货车司机党建工作专项试点。







    怎样构建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怎样增强党建工作实效性?怎样形成一体推进、协同发力的工作格局?……各地区各部门抓住关键问题,大胆开拓创新,扎实开展一系列有益探索。







    严密组织体系,业务发展到哪里,党组织就覆盖到哪里







    严密的组织体系是党的强大优势和力量所在。如何在新业态、新就业群体中健全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是加强这一领域党建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直以来,平台企业存在发展扩张快、组织架构变动频繁、党组织设置不规范等问题。各试点地区和单位积极推动平台企业优化组织覆盖,沿着业务架构调整理顺党组织设置,着力打造一贯到底的组织体系。







    “网易公司党委此前直接管理近百个党总支,看似扁平化,其实很难形成合力。”浙江省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党委组织部门和上级党组织指导下,企业新建严选、云音乐、互娱等8个二级党委,全面推行集团党委委员兼任二级党委书记,将工作压力有效传导下去。







    北京推动美团在到家、到店、优选等4个事业群分别成立二级党委;深圳指导腾讯将内容审核、腾讯音乐2个党总支升格为二级党委,新成立金融科技党委。实践证明,平台企业根据业务板块优化设置二级党委,切实发挥了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把过去的堵点变成了工作的节点。







    党支部规范设置是严密组织体系的基础工作。原先,阿里巴巴智能事业部党支部管理党员300多名,支部书记人都认不全。试点中,根据技术开发、客户体验、综合服务等业务条线,原先的党支部被划分成8个党支部。成功“瘦身”后,各支部组织生活开展得更加规范有序。







    数据统计,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各试点地区和单位指导平台企业整治“超大”支部109个,成功缩小覆盖单元,提升基层党建工作质量。







    业务发展到哪里,党组织就覆盖到哪里。各试点地区和单位还针对平台企业在一些关键部位上的“空白点”,指导推动企业在主要业务板块、核心业务部门、重要项目团队新建党支部563个。







    其中,深圳指导腾讯结合业务特点,在事业群、区域分公司新建党总支13个,在各业务线和项目组新建党支部72个;浙江同步理顺快递企业党组织关系,推动申通、中通、圆通、韵达将总部党组织关系转移至上海,解决党组织隶属与总部所在地分离的历史遗留问题。







    创新教育管理,确保党员流动不流失







    2021年11月8日,北京市丰台区南苑街道党群服务中心气氛热烈,15名党员网约车司机代表在鲜红的党旗下,举起右拳,重温入党誓词,庆祝流动党员党支部成立。







    会上,有18年党龄的周先君作为党支部书记,难掩心中激动:“我的党组织关系一直在湖南老家,总觉得没着没落。终于盼来了这一天,我将带领支部所有党员司机一起成长进步、用心服务乘客。”







    新就业群体数量庞大、流动性强,多数与平台无劳动关系,其中有不少流动党员、隐形党员,街道社区“难兜住”,平台企业缺乏积极性,如何有效组织起来是个难题。







    “关键是找到能触及新就业群体的工作链条和线下节点,把党的工作有效切入进去。”各试点地区和单位针对不同人群特点,注重分类施策,创新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着力破解流动党员如何组织、如何发挥作用的难题。







    ——针对快递员、外卖送餐员工作半径与街道社区网格高度重合的特点,由平台企业在中心站点组建流动党员党支部,其他分散流动党员由街道社区统筹组建;







    ——针对网约车司机在城市内流动的实际,依托合作企业(租赁公司)这个关键节点挂靠组建;







    ——针对货车司机党员跨区域流动的特点,根据户籍地、居住地、货运线等分类组建。







    数据显示,试点开展以来,各地采取平台企业采集、街道社区摸排、信息系统比对等办法,核实流动党员1.45万名,灵活组建流动党员党支部705个。







    成立流动党员党支部是教育管理的第一步,提升流动党员党支部的凝聚力、战斗力才是关键。







    贵州有注册货车司机24万人,其中在满帮平台接单活跃司机3.9万人。试点工作开展后,贵州对在满帮平台接单的司机进行排查,建立党员司机信息库,成立22个流动党员党支部,没成想在动员党员司机加入支部微信群时屡屡碰壁。







    “师傅,您好,咱们贵州现在成立了货车司机流动党支部,我们建了支部微信群,麻烦您加我微信,把您拉进群……”“加什么微信群,对我有哪样好处?”







    难题怎么解?贵州交通运输部门会同组织部门组建工作专班,会同村(社区)党组织对党员司机逐一走访,面对面听取意见;指导满帮集团建立流动党员党支部和党员诉求表达直通车机制,推动每名党员联系3名以上司机,收集权益维护、行业治理、群体动态等方面情况,及时向流动党员党支部和交通运输部门反映。







    2021年12月6日,货车司机霍俊向联系自己的党员司机吴玉明反映,他在平台接单,辛辛苦苦把货从江苏运到广东,4000多元运费却迟迟没拿到。吴玉明及时向党支部反映情况,满帮党委随即协调,不到两天就追回了运费。霍俊感动地说:“我要了那么久都没拿到,还是党组织给力!”







    实践证明,建立诉求表达机制,推动解决现实问题,有力提升了党组织和党员的影响力。试点期间,交通运输部门共收集拖欠运费、路面执法等诉求1059件,办结率达到94%,之前司机的质疑抵触变成了由衷的信赖点赞。很多司机说:“流动党员党支部建立后,把大家的心牢牢聚在一起,我们终于有了自己的‘家’!”







    为确保党员流动不流失,各试点地区和单位还积极探索灵活有效的教育管理方式,依托街道社区党群资源、平台企业“红色学堂”,开展线上线下组织生活。浙江和深圳依托“智慧党建”系统,对新就业群体流动党员“赋码”管理,党员在党群服务中心扫码报到、参加组织生活。







    做实关心关爱,引导新就业群体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咱八里庄街道寸土寸金,可对骑手来说,停车难、分拣难、进门难、充电难。”2021年8月初,每月一次的新就业群体恳谈会如期召开。会上,党员骑手孙浩把最近收集到的诉求当面“吐槽”,一股脑倒了出来。







    北京市朝阳区八里庄街道党工委细化诉求、分解任务,街道一声“哨”响,区应急、城管等部门都来“报到”,发挥街道党建协调委员会作用,属地企业、物业公司等一道献计献策。







    破解“停车难”——施划400平方米专门区域,设置卸货区,快递、外卖电动车都能在这儿停。







    破解“分拣难”——200余平方米分拣中心落成,快递员、外卖送餐员在指定区域统一将快递、外卖交由专业第三方进行二次配送,大大节省配送时间。







    破解“进门难”——利用商务楼宇前台空间设置外卖中转站,楼内白领自行领取。







    破解“充电难”——增设了100个电动车电池更换柜、充电接口2170个。







    一道道难题破解了,再开恳谈会时,“吐槽大会”变成了“感谢大会”。







    对准需求、精准服务,一些地方和单位采取走访调研、座谈会、微信工作群等形式,常态化收集新就业群体的意见建议,及时协调解决问题。2020年11月以来,美团党委坚持推行骑手恳谈会机制,保持平台与骑手的畅通沟通。截至目前,已举行了136场骑手恳谈会,骑手反映的优化系统、保障安全、配送算法等问题不断改进。







    说到底,党建工作就是做人的工作。党建工作是具体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是能让人感受到的。加强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关键在于让这一群体切实感受到党的温暖。







    试点工作开展以来,针对新就业群体以灵活就业为主、社会保障欠缺的实际,各试点地区和单位用心用情用力解决急难愁盼问题,特别是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推出了关爱“大礼包”。







    ——增强获得感。依托城市党群服务中心、户外劳动者驿站等打造新就业群体服务中心(站点)近2万个,初步形成了广覆盖、多层次、实用化的服务阵地体系。其中,深圳建设“暖蜂一条街”13个、“暖蜂驿站”753个、“司机之家”47个,挂牌“爱心商户”3226家,让快递小哥累了能歇脚、饭凉能加热、闲时能充电、心烦能倾诉。







    ——提升融入感。推动新就业群体融入城市基层党建格局,解决工作环境、权益保障、职业技能等方面问题。北京条块结合、整合力量,解决快递员住宿难、分拣难、进小区难等问题,为2100多名快递员提供公租宿舍,新建10个快递集中分拣点。美团、京东、货拉拉等企业党委为快递员、外卖送餐员和网约车司机提供职业规划、关爱帮扶、教育培训等服务。







    ——树立荣誉感。普遍在新就业群体中发布“最美”征集令,选树最美小哥、最美司机等395名。北京涌现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等一批新就业群体先进典型,2名党员成为冬奥会火炬手。杭州把快递员纳入技能人才体系,1名快递员获得省级技术能手称号,享受100万元政府购房补贴。







    如今,暖心服务换来了真心回馈,不断激发新就业群体的新活力。在北京,海淀“车骑先锋”、朝阳“美好骑士”、门头沟“京西哨兵”、延庆“冬奥先锋”,快递外卖小哥们有了一个个新称谓。半年多来,超过5.7万名新就业群体人员到属地报到,参加志愿服务4.5万人次,累计服务时长7.4万小时。







    在浙江,以快递员、外卖送餐员党员为骨干组建“先锋骑手”服务队,发挥独特作用,积极参与社区巡防、反诈宣传、照料独居老人等志愿服务。







    在各地,兼职“网格助理员”、看到安全隐患“随手拍”、加入社区志愿服务队、参与疫情防控工作、补充社区消防救援力量、引导文明出行……越来越多的快递员、外卖送餐员、网约车司机、货车司机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积极主动融入城市治理,成为城市美好生活的创造者、守护者。

    2022-06-17
  • 高校毕业生求职进入冲刺关键期 各地高校积极出招

    6月以来,高校毕业生求职进入冲刺关键期。近段时间来,中国各地高校牵线搭桥、精准帮扶,在开拓就业渠道、提升就业能力、提供就业指导等方面积极出招,千方百计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择业提供机会、创造条件。

    挖掘岗位资源

    不久前,一场科创就业促进行动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近30家科创企业的创始人和招聘负责人为毕业生带来了近500个工作岗位的就业机会。

    与一般的招聘活动不同,这场以科创为主题的就业促进行动,涵盖了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医疗器械、新能源、新材料等行业领域,在全国高校尚属首次。更值得一提的是,参与招聘活动的企业都是“交大人”——思必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氢晨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术锐技术有限公司等均为学校教师科创企业。

    据上海交大有关负责人介绍,参与招聘活动的科创企业从创始到发展的每个阶段,都得到了学校的大力支持,如今这些企业反哺学校、开辟岗位,带动了一批大学生就业。

    “学校一方面通过与教师科创企业共同开展学生实习、实训等,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另一方面鼓励教师科创企业加强科技创新,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成为具有产业特色、带动就业效果明显的特色载体,助力实现大学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上海交通大学校长林忠钦说。

    据了解,2022届上海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的1号至100号签约学生均来自上海交大,很多毕业生投身国家重点行业单位,去到了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上海交大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硕士毕业生周畅,在求职季中放弃了多家互联网企业的工作邀约,选择向中船集团七二六研究所投递简历,成为一名海洋事业的建设者。

    “我还记得4年前在老师的鼓励下,参加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时的经历。大家对海洋装备的热情和坚持,让我有了参与海洋事业的梦想。”周畅说。

    开拓求职机会

    今年5月,教育部启动2022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百日冲刺”活动,各地各高校持续举行招聘活动、万企进校、精准帮扶、访企拓岗、就业指导等专项行动,为毕业生求职之路护航。

    中国人民大学就业指导部门负责人介绍,就业季以来,学校点对点邀请重点单位入校开展招聘活动,共举办大中型双选会43场,包括本科生专场、女大学生专场等;学校领导通过双选会走访52家重点用人单位,九成以上单位达成合作意向,各学院通过实地走访、视频洽谈等多种形式走访用人单位109家,拓展岗位400余个。

    带着老师访企业、校企携手促就业——一段时间以来,各地高校纷纷“走出去”访企拓岗,为毕业生就业开拓机会。

    广东开展“用人单位大走访全员联动促就业”为主题的专项行动,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活动开展以来,已有140所高校书记、校长通过线上线下方式走访5710家用人单位,促成新增就业岗位7.6万个,实习岗位4.3万个,达成实习实践基地合作意向3431项。

    山东大学近日举行校友企业2022年人才引进空中双选会,吸引了170家校友企业参会,提供了近万个就业岗位。山东大学校长樊丽明说,校友企业积极响应号召,为母校毕业生创造就业机会,主动吸纳毕业生就业创业,令人感动。

    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司长王辉介绍,2022年,教育部推出“国家24365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为高校毕业生、用人单位、大学生就业战线和社会公众提供多样化服务。截至目前,面向2022届毕业生,平台汇集了丰富的就业岗位,并上线“互联网+就业指导”直播课和系列就业指导培训课,提供大量职业测评、职业百科和职业案例,已有数百万毕业生注册使用。

    做细就业服务

    2022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和增量均为历史之最。当前,在中国经济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和疫情等不确定因素影响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复杂,面临多重困难和挑战。

    清华大学学生职业发展指导中心主任张超认为,缓解学生在心态上的困难,是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点之一。学校一方面要提供更多就业资源,另一方面要关注毕业生就业的心理焦虑。

    针对毕业生求职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难题,各地高校各展其能,做实做细就业指导服务,把脱贫家庭、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以及有残疾的、较长时间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作为重点帮扶对象。

    “原本我对找工作没什么信心,但是辅导员和老师每天都在微信群里推荐招聘信息,鼓励主动出击,于是我也投了几份简历,没想到很快就有用人单位回复,几轮面试后给我发来了offer(录取通知)。”杭州某高校本科毕业生李凌雪家庭经济较为困难,在学校就业帮扶行动的帮助下,通过精准推送的岗位实现了就业。

    中国人民大学就业指导部门负责人介绍,学校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少数民族、身体残疾等重点群体毕业生建立了帮扶工作台账,调动学院辅导员、班主任、研究生导师、专业教师、校友等各方面力量按照“一生一策”的要求实行“经济上帮扶、信息上关注、心理上疏导”三位一体扶持措施,为每个就业困难毕业生精准推送3个以上岗位,并举办简历撰写、面试辅导等系列就业指导活动。

    浙江大学在就业季期间举办了就业形势分析、基层就业主题宣讲、求职技能培训、求职心理调适等就业指导活动100余场。同时成立了校院两级生涯辅导工作室,聘请校内外专家为在校学生提供自我认知、时间管理、人际沟通、职业选择、生涯规划等方面的一对一咨询辅导。

    2022-06-16
  • 多地重启公务员省考笔试 扩大政策性岗位规模

    中新网北京6月15日电(记者阚枫)近日,多省份重启此前因疫情而暂缓的2022年度公务员招考笔试。当前正值大学生毕业季,今年不少地区出台政策,明确大力开发政策性岗位,扩大公务员、事业单位等岗位面向高校毕业生的招录规模。


    因疫情推迟的省考重启,多省份明确笔试时间

    今年2月,全国20余省份发布2022年度公务员招录公告,大多数地区将考试时间定在3月下旬举行,但进入3月,全国疫情多点散发,各地纷纷将笔试延后。




    近期,多地疫情防控形势趋于好转,连日来,安徽、河南、甘肃、浙江、福建、河北、贵州等地纷纷重启公务员招录的笔试工作,多省份将笔试时间定于7月9日至10日举行。


    由于笔试时间的调整,多地也公布了因故无法应考考生的弃考退费手续。例如,安徽要求因故不能参加本次笔试的,可在6月15日9时至17日17时进入报名系统办理退费确认手续。

    浙江还明确,因考生弃考造成报名人数不足开考比例的,将酌情核减或取消招考计划。招考计划被取消的相应报考人员,自接到通知起24小时内进行改报名,逾期未改报名的,视为放弃改报。

    促进大学生就业,多地扩大政策性岗位供给

    今年高校毕业生超千万,为了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近期,不少省份明确将扩大公务员、事业单位等政策性岗位的开发供给。

    6月9日,甘肃省教育厅副厅长、新闻发言人王光亚在该省新闻发布会上介绍,“2022年,在各单位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省共开发各类政策岗位3.7万余个,并均计划在8月底前完成招录招聘工作。”

    同日,江西省人社厅召开的“赣就有位来”稳就业新闻发布会透露,将开发各类政策性岗位不少于4万个,落实面向应届高校毕业生招录岗位不得低于40%的要求,相关招录工作8月底前完成。

    今年5月,吉林省发布《关于积极应对疫情影响全力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的若干措施》。据介绍,今年吉林省的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招录招聘人数约2.2万人,比去年增长10%。

    河南省则透露,今年将稳定公务员、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招聘规模,公务员招录计划不少于7500名,事业单位招聘不少于4万人,国有企业招聘1万名左右。

    “政策性岗位或者说公共机构岗位包括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地方国企、特岗教师等,今年高校毕业生首次突破千万,各地加强政策性岗位的供给,对就业市场,特别是大学生就业来说是一种稳定性的政策保障。”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分析。

    鼓励政策支持大学生基层就业

    如专家所言,在近期各地发布的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举措中,不少地区都推出了支持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鼓励政策。

    公务员招录工作中,河南今年的招录中,有2163个计划补充到基层乡镇,对脱贫县的乡镇采取适当降低学历要求、不限制专业条件、调整报考年龄、面向当地户籍等措施降低进入门槛。

    河南的招录中,98%的职位不要求基层工作经历,取消各种不合理限制条件,为高校应届毕业生提供更多报考机会,助力推动就业。

    浙江今年的公务员招录首次推出31名招录计划,探索定向山区26县事业编制人员招录当地乡镇公务员,着力解决偏远地区基层机关招人难、留人难问题。

    6月10日,河北出台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十九条政策措施中明确,对到艰苦边远地区县以下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高校毕业生,新录用为公务员的,试用期工资直接按试用期满工资确定,试用期满考核合格后的级别工资高定两档。

    “公务员招录重视基层和应届生是近年来的显著趋势,对于考生来说,公务员招录选拔透明、公平,同时也较为科学,拓展了大学生就业渠道,国家也能通过这种方式吸纳更多年轻大学生充实基层队伍,提升整体素质。”华图教育研究院专家郑文照表示。

    竹立家也表示,当前无论是乡村振兴,还是城市社区公共服务升级,都急需大量有新知识、新理念、高素质的大学生补充到基层岗位,这不仅是从促进就业的维度考量,更是提速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需要。(完)

    2022-06-15
  • 餐饮业本是竞争红海 明星投资餐饮为何频遭质疑?

    过去的一周,两位明星的餐饮“副业”先后翻车——胡海泉的品牌“本宫的茶”因偷漏税被罚,陈赫创立的贤合庄也因为被曝割加盟商“韭菜”占据热搜多日。北京青年报记者发现,一直以来开餐厅似乎是明星作为副业的首选,但是带有明星光环的餐饮企业近年来却容易负面消息缠身,或者开不长,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



    事件:“贤合庄”“本宫的茶”上热搜

    过去一周的微博热搜被“陈赫”“贤合庄”等关键词占据了数日,先是贤合庄遭加盟商集体维权,被曝靠加盟费赚了两三个亿。后是被曝出此前以“老板”身份出现在贤合庄活动中的陈赫,其所持股企业退出贤合庄股东,其还删掉微博关于贤合庄内容,疑似与品牌“划清界限”。

    对此,6月8日晚,贤合庄卤味火锅微博发布声明称,陈赫原本就并非贤合庄品牌运营主体的直接股东,且授权贤合庄使用其形象等,都从未收取任何费用。网传的陈赫收取“2.4亿加盟费”等消息不实,但是对于加盟费到底收了多少,收取是否合理以及加盟商提出的相关质疑等未进行回应。6月11日,陈赫发微博回应贤合庄经营纠纷称,对于贤合庄品牌,会始终保持创始人的身份和所有门店的加盟商携手共进。同时,针对网上的质疑,已主动向有关部门说明情况。

    虽然二者先后发声明进行解释,但是网友似乎并不买账。6月9日,“本宫的茶”关联公司广州本宫餐饮服务有限公司因偷税被广州市税务局第二稽查局处以罚款。而这一品牌的联合创始人正是歌手胡海泉。

    现象:明星投资餐饮为“流量变现”

    事实上,近些年不少明星投身餐饮行业,如薛之谦参与投资了上上谦火锅,黄晓明、李冰冰、黄渤、何炅、井柏然、任泉六位明星曾是热辣壹号的股东,杜海涛和吴昕是辣斗辣的联合创始人,郑恺则推出“火凤祥鲜货火锅”,还有黄磊和孟非的黄粱一孟……

    不过,很多明星开的餐厅最终以关门告终。有网友梳理了近20年来有报道的40多位明星开的餐饮门店,其中85%以上的餐厅最终关门、品牌消失,而这些餐饮品牌的存续时间多在2到5年,有的甚至刚开1年就告倒闭。

    为什么明星开的餐厅存续时间都不长?除了餐饮业本身就是竞争激烈的红海行业外,更重要的是明星开店大部分为的就是让“流量变现”。

    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孵化网红的MCN机构,为的是在前期IP打造成功后,再通过toB的模式,将网红的粉丝们转化为产品的购买力。而明星们开店,则跳过了孵化的过程,直接可以进行流量变现。

    早些年有胡海泉带着“本宫的茶”的饮品上综艺。而贤合庄的异军突起,也是靠陈赫发动自己在抖音上的影响力,并且在参加的综艺中植入“贤合庄”的场景。

    靠明星光环营销,在粉丝经济的带动下,不少消费者是抱着支持自己所爱的明星,或者希望能在明星开的餐厅中与明星偶遇这样的情怀来消费的。也有消费者将明星身上的光环“移植”到了餐厅上,但不少人消费过后发现部分明星开的餐厅菜贵、量少、口味差。如2017年黄粱一孟就曾因卖388元一份的牛肉上了热搜。

    在追求“流量变现”的前提下,明星付出的是“名气”,而运营餐厅却大多委托他人,不是自己的生意,这些餐厅的经营管理情况自然也大多不尽如人意。其中一些餐厅还曾经曝出各种负面消息,如食品安全、卫生问题、以次充好、加盟纠纷,有的甚至涉及了无证经营、非法集资等触犯法律的问题。

    在偷漏税事件曝出后,在一则给网友的回复中,“本宫的茶”品牌也表示,胡海泉并未担任该公司的任何管理职务,也不参与该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而通过“本宫的茶”和贤合庄的两则官方回复不难发现,虽然号称是品牌创始人,但是这些餐饮品牌的生意明星本人却基本“不过问”。

    业内:“代言”毕竟不是真开店

    一些业内人士表示,明星开店,本身就是其“名气”的变现。有的餐饮企业确实是明星拿钱投资的,但是餐饮这行门道很多,明星并没有时间亲自打理,最终就跟一些初次涉足餐饮的小白投资人一样,以关张告终。

    有的所谓明星的店甚至就是一种变相的“代言”:明星不出资,以自己形象入股,最终靠股份比例拿分红,或者到约定的时间,将股份“卖回”给企业或由其他企业“接盘”,品牌或企业其实与明星本人毫无关系,股权就是代言费。

    比起开业时高调宣传“明星开店”,一些品牌倒掉之前或出现大的负面消息后,大部分明星悄然或撤资或退股或变更股东等一系列动作,就是为了与品牌切割。

    更有甚者,一些所谓的明星开的店其赚钱的目标就不是消费者。有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餐饮从业者表示,一些品牌运作类的公司,或是收购明星开的店或是找明星以入股的方式“代言”餐饮品牌,要的就是明星带动流量,初期打造优秀的经营数据。这些公司的赚的就是投资者的加盟费。“这就好比十几年前的电视加盟广告,只不过原来给电视台打广告的钱,给了明星做代言。”

    比起普通的加盟项目,这些有了明星“加持”的品牌不仅能吸引更多的投资者,也能开出比同类加盟项目更高的费用。比如某火锅加盟费用中,门店装修费为700元到900元/平方米,设备费用13万元到15万元,开业费用1万元等等;而网传贤合庄装修费为1500元/平方米,设备费60万(含前厅和厨房),开业费用5万元。这固然有装修效果、设备多少方面的差异,但如果依据这份明细,就开业费一项确实高出不少。

    但不论是哪种情况,除非明星日日在自己的店里坐镇,不然所谓“明星的店”就只是一种营销。难怪有网友“总结”明星开店套路称:利用名气开店赚加盟商钱;钱赚差不多了,逐渐退股;见生意不好或者出事后马上与品牌划清界限。

    餐饮业内人士表示,餐厅长久运营看的是复购率,附近的人复购率高低决定了一家餐厅赚钱与否。因为餐厅受地理位置等条件制约,覆盖人群始终有限,明星带给餐厅的流量,难以突破地理限制。无法长期刺激复购,“明星的店”也无法长久。“门店在明星光环褪去后,能不能经营下去,能不能挣钱,还得看加盟者自身的能力、产品、地段等多重因素。因此成功的还是少数。”

    2022-06-14
  • 为了1076万高校毕业生——总书记基层问就业

    盛夏六月,正是高校毕业生求职与企业招聘的高峰时节。大学生的就业情况如何?民营企业的生存发展状况如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了位于西南地区的四川省宜宾市,实地走访高校和企业。



    在学校,总书记强调,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他要求学校、企业和有关部门抓好学生就业签约落实、重点帮扶等工作,勉励大学毕业生保持平实之心。

    在企业,总书记了解企业加强自主创新、产品研发销售、带动就业和当地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出台纾困帮扶政策等情况,强调要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一切成就都要通过我们共同拼搏来取得。

    从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到今年4月份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再到此次四川考察,总书记始终关注中小微企业发展和高校毕业生等就业问题,持续传递这一鲜明信号:既要正视困难,也要坚定信心。

    2022-06-13
  • 送逝者一份体面 入殓师用技艺与坚守诠释职业价值

    面对逝者,他们抱以尊重和责任;面对家属,他们要有理有据地告知殡葬流程,带去安慰;面对公众,他们要承担起普及殡葬文化的责任……入殓师职业承受着一些社会偏见,从业者有不少来自农村,但他们始终坚持用技艺、用共情、用尊重送逝者一份体面,在“手把手”的教学中完成师徒传承。






    与前来祭奠的人不同,入殓师和逝者的缘分,更多是在生命离开时,用自己的双手成全逝者一份体面的告别,告慰其亲人。入殓师的情感在家属的眼泪和不舍间流露;其技艺在“手把手”教学中传承;其职责在逝者入土为安时才结束。







    入殓师职业承受着一些社会偏见,从业者有不少来自农村。日前,《工人日报》记者走进新疆阿克苏地区库车市殡仪馆,近距离感受殡葬从业者的技艺与坚守。







    送逝者一份体面







    在库车市殡仪馆大院最左侧的狭长走廊里,分布着4间守灵间,以及入殓师苏健有的一间办公室。走进他的办公室,先入眼帘的是一排衣架,上面挂着几件白色大褂,衣架后是一个存档的柜子,一个装有操作工具的双层推车,苏健有的办公桌就紧挨着推车。







    办公室外来了人,苏健有立马抓起白大褂,戴上手套做准备,神情也瞬间严肃起来。在守灵间内,经过和家属的沟通,他推着自己的工具车,换上一副新手套,开始给老人整理仪容:干净的纸巾轻轻擦拭着老人的脸庞,换上粉底,双手涂抹,再用粉扑均匀面部,之后是定妆刷粉……在一系列熟练的动作中,他仿佛在和老人“话离别”。







    苏健有来自甘肃省秦安县古家镇,今年是他做入殓师的第8个年头。“我也没想到,年轻时不想干,结果还是干了这行。”原来,他在20多岁时就接触过入殓师的行当,给别人做了几个月学徒,后又和朋友出去做生意。







    8年前,经商失败的他经朋友介绍,来到了库车市殡仪馆。当时殡仪馆正缺人,苏健有入职后从火化工开始,渐渐学透各种入殓手艺,一干就是8年。从业以来,苏健有送走了近千名逝者,也帮助许多逝者整理了仪容。他认为自己和入殓师这行有很深的缘分。







    据库车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由于社会观念的一些固有偏见,大家总是对入殓师等殡葬从业者有些避讳,而殡葬职工对于工作单位也感觉难以启齿,其职业境况常常遇冷。因此,殡葬行业的不少从业者都和苏健有一样来自农村,来自外地,一干就是数十年。







    为普及殡葬文化努力







    从2008年库车市殡仪馆建成以来,库车市殡仪馆馆长助理马成定见证了它的发展,也带了不少徒弟,同乡苏健有就是其中之一。







    刚刚帮助家属做完守灵准备工作的马成定告诉记者,“人们面对亲人突然的离世是有些不知所措的,需要我们来协助他们第一时间去筹备相应的殡葬事宜。”







    这一点体会,来自马成定的亲身经历。2018年母亲离世,已在殡葬业干了10年之久的马成定一时间竟也是不知所措。“太突然了,我不知道要干什么,缓了一两个小时才能着手安排母亲的后事。”







    从那之后,马成定开始向身边的人普及殡葬文化。他认为,作为一名殡葬从业者,不能仅仅在需要的时候出现,还要让大家对殡葬文化有所了解,这样才能通过共同的努力告慰逝者,给予殡葬从业人员足够的理解。







    苏健有的徒弟高丽丽,就是在几次生离死别的经历中,被殡葬文化和技艺吸引而加入这一行的。高丽丽今年28岁,一身蓝色短袖衬衫、黑色长裤,精致的五官带着淡淡的妆容,一双眼睛透出清澈的目光。和从事职业的基调不同,这位90后的整体面貌阳光、乐观,显得精神十足。







    当谈起选择入行初心,高丽丽的声音有些哽咽。“是因为我的好朋友和我的父亲。”她努力平静地说。“她是光鲜亮丽的一个人,最后被病痛折磨得骨瘦如柴,我当时很难接受。”在因病去世的好朋友的葬礼上,入殓师的技艺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经过入殓师的操作,她就像睡着了一样。”







    后来,因病去世的父亲给高丽丽带来更深的伤痛,“我很难过父亲在世时没有多陪陪他,想多看看他。”经过两次生离死别,高丽丽对殡葬行业产生了浓厚的认知渴望。当时,库车市殡仪馆正好在招聘工作人员,她当即决定报名应聘。







    “真正接触起来,和自己想象的又不太一样。”高丽丽说,进入殡仪馆并没有立即开始业务学习,而是跟着火化班的老师傅熟悉环境。火化班是库车市殡仪馆的班组之一,包括礼仪师、入殓师、火化工三类工作人员。







    “我大概学习了3个月,师傅看我的心态、接受程度都不错,才开始教我。”高丽丽说。半年后,她掌握了入殓师的基本手艺,能独自给逝者修饰妆容。







    多一点信任,多一些理解







    逐步受到师傅认可的高丽丽开始应对处理各项殡葬业务,她记得接手的第一位逝者,是一个因先天心脏病去世的15岁小女孩。







    “她长得很可爱、很漂亮。”经过和家属的沟通,她简单地给小女孩勾勒了眉毛、整理了容颜,“我当时是哭着化的,家属激动的情绪很触动我,再加上她太小了,很难过。”想起那个小女孩,高丽丽的眼眶再次湿润了。







    在入殓师岗位上,高丽丽认为最难克服的就是与家属的“共情”。许是经历过生离死别,每次面对家属的极度悲伤和不舍,都让她一次次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也提醒着她要珍惜身边人。“做入殓师这些年,我越来越体会到没有什么比家人的身体健康、相互陪伴更重要。”高丽丽说。







    让苏健有印象最深刻的是去年的一名在焦炭厂工作的男性,一场意外的事故夺去了这个年轻男人的生命,也给他的身体留下了大大小小上百条伤口。“光缝合伤口就用了两个多小时,太可怜了。”苏健有用浓厚的甘肃口音说着,从业多年的他情绪显得较为平静,但语气中充满了叹息。







    “作为殡葬从业者,我们面对的是两个世界的不同对象,要对逝者抱以尊重和责任,对家属要有理有据地告诉他们葬礼的整个过程,给他们的心灵带去安慰。”马成定说。全国殡葬协会每年都举办交流会,马成定也会前去参加交流,丰富对殡葬文化的学习,不断更新服务水平和内容。







    库车市殡仪馆的业务大厅墙上,挂着一张清晰标注着殡葬物品价格的表格。“大家对我们这行的认识不够,总觉得服务好是因为价格贵。”库车市殡仪馆业务主管陈琴琴说,“但我们从业以来始终坚持做事靠良心,希望能收获多一点信任,多一些理解。”

    2022-06-10
  • 更多青年才俊投身乡村振兴 如何干得好留得住

    2021年,人社部等部门启动实施第四轮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一年来,3.8万名高校毕业生投身基层,极大满足了乡村振兴的人才需要。各地各部门着力健全培养使用体系,为支扶人员干事创业、成长成才搭建良好平台。



    基层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撑。如何让更多人才尤其是年轻人投身基层建设、投身乡村振兴的大舞台,是基层发展的重要命题。

    近日,人社部、财政部印发通知,部署推进2022年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实施工作,将招募高校毕业生3.4万名投身基层服务。

    为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2021年,人社部会同中央组织部、教育部、财政部等10部门启动实施第四轮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一年来,3.8万名优秀高校毕业生投身基层支教、支农、支医,帮扶乡村振兴,为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基层急需人才如何“下得去”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乡村是急需新鲜血液注入的地方,也是青年人才贡献智慧、锤炼自我的广阔舞台。如何让人才愿意下基层?如何让基层能够得到更多急需人才?

    多年来,“三支一扶”计划为基层带来了源源不断的青年力量。去年,人社部等部门启动第四轮“三支一扶”招募以来,各地进一步优化政策举措,着力提升项目实施的协调性、招募工作的针对性和服务保障的有效性,积极为基层选派急需紧缺青年人才。一方面,通过优化服务领域,将帮扶脱贫调整为帮扶乡村振兴,新增生态文明建设领域,拓展开发乡村振兴协理、建设规划、基层法务、营林生产、生态修复等岗位,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投身乡村振兴事业。统计显示,2021年共招募10829名“三支一扶”人员帮扶乡村振兴,占所有招募人员的28.5%,极大满足了乡村振兴的人才需要。

    同时,优化招募政策,招募计划向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脱贫地区重点倾斜,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重点倾斜,向脱贫户和零就业家庭毕业生重点倾斜。

    “2021年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招募3714名高校毕业生,占总人数的9.8%。各地也出台了相应的支持政策,比如,湖北、海南等对脱贫户毕业生加分优先招募,河南、山东、宁夏等扩大招募规模,广东、福建拓宽报名范围到港澳台籍毕业生,社会反响良好。”人社部人力资源流动管理司相关负责人说。

    此外,服务保障力度更大。据介绍,2021年中央财政投入17.2亿元,按照东、中、西部每人每年1.2万元、2.4万元和3万元(西藏、南疆地区4万元)标准给予工作生活补贴。

    “各地通过强化资金配套,全面落实社会保险待遇,创造条件缴纳住房公积金,发放艰边津贴、乡镇工作补贴等,不断提高服务保障水平。”该负责人介绍,“比如,广西、四川等建立重大疾病、意外伤害等补充保险,云南、贵州等按考核等次给予年终奖或一次性奖励。这些政策力求让支扶人员无后顾之忧,安心服务。”

    支扶人员在基层怎么“干得好”

    从大学的象牙塔走进艰苦边远地区的乡村,高校毕业生如何克服本领恐慌,如何尽快适应当地的工作生活环境干出好成绩?这是支扶人员心头的疑问,也是党委政府部门关心的问题。

    “刚来时确实心里没底,可有了组织培训,有了乡镇和村里党员干部的传帮带,我很快就找到节奏了。”支扶人员鲁天成说。大学毕业后的鲁天成报考“三支一扶”,来到甘肃省临夏市南龙镇罗家湾村服务。初来乍到,他一时摸不着门路。后来,经过参加临夏市委组织部以及人社部门的培训,鲁天成对脱贫攻坚衔接乡村振兴相关政策有了更深了解,也逐渐学会了如何与乡亲们打交道。

    和鲁天成一样,众多支扶人员在基层实践中加强学习、提升自我,各地各部门也着力健全培养使用体系,为支扶人员干事创业、成长成才搭建良好平台。例如,针对毕业生基层经验不足、适应能力不强的情况,通过实施能力提升专项计划,中央财政投入2400万元专项培训8000人次,其中乡村振兴主题培训5000人次。同时广泛开展岗前、在岗和离岗培训,大力提升人岗匹配、能力匹配水平。

    有的地区则加强岗位锻炼,不断完善岗位匹配和导师培养制度,通过给平台、压担子、传帮带等举措,为支扶人员发挥作用提供全方位支持。如天津、安徽等广泛推行名师教学示范、岗位练兵比武等活动;湖南、四川等积极选派人员参与抗震救灾等重点工作,让支扶人员在急难险重中历练成长。有的着力提升专业素养,结合服务领域、岗位特点,加强专业技术培训。如北京、江苏等组织电子商务、乡村金融、农技推广等高级研修,广东、云南等开展临床观摩、跟班学习,帮助支扶人员拓宽视野,提升专业技术水平……

    “同时,我们对支扶人员坚持严管厚爱,加强日常管理和思想引领,严格在岗和服务补贴发放情况抽查,并结合春节、教师节等节日开展慰问调研活动,让支扶人员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该负责人说。

    青年人才如何在基层“留得住”

    青年人朝气蓬勃、斗志昂扬,让服务期满的支扶人员自愿扎根基层、奉献自我,需要引导更需要政策保障。

    各地各部门强化政策落实落地,打通期满扎根基层渠道,为基层培养人才、留住人才。人社部会同有关部门积极落实公务员定向考录、事业单位专项招聘等支持政策,推广落实期满考核合格基层单位直接聘用办法,鼓励县(市、区)统筹基层编制优先吸纳期满人员。2021年期满人员中近七成被机关事业单位录聘用。

    与此同时,强化跟踪培养,有重点地推荐支扶人员担任乡镇团委副书记、站所长助理等,将在多岗位锻炼中表现突出的优秀人员纳入基层青年后备人才,充分激发他们扎根基层、干事创业的动力。

    “据我们了解,重庆有500余名期满人员提升专业技术职务,60余名成长为乡镇班子成员或站所负责人。江西上饶有129名期满人员走上县直部门或乡镇的领导岗位。这些支扶人员为基层干部人才队伍注入了新鲜血液。”该负责人说。

    此外,人社部门还通过组织专场招聘会,推荐各类用人单位将有创业意愿的期满人员纳入支持范围,开展创业培训等,帮助其实现多渠道就业创业。据统计,2021年全国共有服务期满人员2.4万余名,期满流动率92.6%。其中,考录为机关公务员的占11.1%,招聘到事业单位的占57.2%,企业就业的占7.7%,创业及其他形式流动的占16.6%。

    数据显示,自2006年启动实施“三支一扶”计划以来,已累计选派46.9万名高校毕业生到全国2300余个区县基层服务,培养了一大批热爱基层、扎根基层的青年人才,优化了基层干部人才队伍结构,对引导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加强基层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今年招募计划将向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脱贫县、易地扶贫搬迁大型和特大型集中安置区所在县倾斜,对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实行计划单列。人社部将紧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持续为基层选派优秀青年人才,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投身乡村振兴,在基层一线建功立业。”该负责人表示。

    2022-06-09
  • 中国多渠道吸纳高校毕业生到城乡社区就业创业

    中新社北京6月7日电(记者王祖敏)记者7日获悉,中国民政部、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做好2022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到城乡社区就业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城乡社区就业,拓宽其在城乡社区就业创业渠道。



    《通知》要求,多渠道吸纳高校毕业生到城乡社区就业创业,为提高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精准化精细化水平、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撑。为此,《通知》提出了五个方面的重点任务:

    一是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招录一批。各地要制订社区专职工作人员年度招聘计划,原则上2022年所有新招聘岗位全部向高校毕业生开放,鼓励拿出较多数量岗位专门招聘有志热心服务民众的高校毕业生。

    二是发展城乡社区服务业吸纳一批。支持在社区提供养老、托育、家政、物业、健康等服务的机构加快发展,增强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

    三是开发就业见习岗位募集一批。要指导城乡社区组织因需设立就业见习岗位,并纳入本地区见习单位目录和见习岗位清单,按规定落实就业见习补贴和激励推动政策。

    四是创新工作联动机制带动一批。引导高校毕业生到乡镇(街道)社会工作站开展服务;鼓励教育发展基金会、高校教育基金会设立社区创新专项基金,支持高校毕业生组建社区创新团队。

    五是加强高校毕业生教育引导储备一批。要设立一批城乡社区实习实践基地,引导在校大学生了解城乡社区居民需求和工作实际,激发高校毕业生到城乡社区就业创业的热情。

    中国民政部相关负责人表示,2022届高校毕业生超过1000万人,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工作事关经济发展、疫情防控和社会稳定、民生福祉。同时,高校毕业生是城乡社区工作者和城乡社区服务人才的重要来源,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城乡社区就业是提高城乡社区工作队伍素质的重要途径。《通知》为拓展城乡社区就业空间,引导2022届高校毕业生到城乡社区就业创业提供了政策指南。(完)

    2022-06-08
  • 15省份发布2021年平均工资,这些行业有“钱途”

    3个省份城镇非私营单位年平均工资超10万元

    在这15个省份中,浙江、广东、重庆的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超过10万元大关。

    其中,浙江省2021年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122309元,比上年增加13664元,扣除价格因素增长10.9%。

    广东2021年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118133元,与2020年的108045元相比,增加10088元,同比名义增长9.3%,增速与2020年持平。

    重庆2021年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101670元,与2020年的93816元相比,增加了7854元,同比名义增长8.4%,增速与去年持平。

    IT业、金融业依旧更有“钱途”

    那么,哪些行业平均工资更胜一筹呢?哪些行业更有“钱途”?

    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1年全国平均工资来看,不管是城镇非私营单位还是私营单位,IT业均为最高。

    在15个省份中,多个省份平均工资最高的就是IT业。例如广东,城镇非私营单位中,年平均工资最高的是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达到213031元;城镇私营单位中,年平均工资最高的也是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达到140251元。

    IT业之所以风头正劲,一方面是因为数字化、信息化迅速发展,相关人才供不应求,近年其工资水平和增速一直较高,另外一方面,加之疫情防控需要,在线消费需求旺盛,带动了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行业平均工资的增长。

    当然,并非所有省份都是IT业独领风骚,多个省份中,金融业霸占榜首。

    比如,河南城镇非私营单位中年平均工资最高的行业是金融业,达到125279元,城镇私营单位中年平均工资最高的行业也是金融业,达到73972元。

    另外,一些省份年平均工资最高的行业比较有特色。例如,江西城镇非私营单位中,年平均工资最高的行业是卫生和社会工作,为113976元。城镇私营单位中年平均工资最高的行业也是卫生和社会工作,为62312元。

    山西城镇非私营单位中,年平均工资最高的行业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为101149元。

    采矿业春风得意

    平均工资也会体现出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2021年,煤炭等能源价格持续走高,采矿业企业效益大涨,因此,采矿业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增速较快。

    在这15个省份中,采矿业平均工资在多个省份中占据了排名前三的位置。

    其中,内蒙古城镇非私营单位年平均工资最高的行业是采矿业,达到142301元;城镇私营单位中,采矿业以74751元占据第二的位置。

    煤炭大省山西,城镇非私营单位中,采矿业以99948元占据第三名;城镇私营单位中,采矿业以59477元占据第二位。

    广东的城镇非私营单位中,采矿业以187947元占据第三位,仅次于IT业和金融业。

    正确理解平均工资数据

    多地统计部门在发布2021年平均工资数据时,还解释了平均工资的一些热点问题。

    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局在解读中表示,统计部门公布的平均工资是税前工资,包括最终到手的实发工资,以及用人单位代扣、代缴的个人所得税、公积金以及养老、医疗、失业保险基金等个人缴纳部分。所以,统计部门公布的平均工资要比多数人实际拿到手的工资要高。

    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解释,平均工资是反映某一个国家(地区)、一个部门或一个单位工资总体情况的指标,它不同于每一个人的具体工资水平。这一平均工资值具有计算简单、易于理解的特点,但也有自身不足之处:工资水平一般呈现正偏态分布,平均值往往偏离并高于一般水平,即大多数个体数据低于平均值。

    由于所处行业、隶属关系、单位性质、所在地区、经济效益及个人所处岗位不同等诸多因素影响,各地之间、各行业之间工资水平客观上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对号入座”的好方法是要看看你所在的地区、所在的行业工资水平如何。

    2022-06-07
  • 两支32块钱!超市里的雪糕为什么越卖越贵了

    “不认识”的雪糕不要拿因为你很可能“吃不起”


    超市里的雪糕为什么越卖越贵了

    “两支32块钱,没想到会这么贵!”

    前几天,北京的张先生和朋友在路过小区附近的一家小超市时,买了两支雪糕,拿的时候并未仔细看价格,等到结账时傻眼了。

    张先生说,他当时真想把雪糕再放回冰柜,但由于不想在朋友面前丢面子,最终还是硬着头皮结了账。

    有网友精辟地总结道,这些高价雪糕“潜伏在便利店的冰柜里,随时准备给那些随手一拿就去结账的人一个迎头痛击。”

    便利店的雪糕为何越卖越贵?你的雪糕自由还在吗?

    【事件】

    最新买雪糕法则

    不认识的不要拿

    “如果当时就我自己的话,我肯定把雪糕放回去了,太贵了。我原本以为最贵也就十几块钱,都已经在扫码付款时打出了‘1’,听到价格后又默默改成了‘3’。而且我也没觉得这么贵的雪糕有多好吃,可能是我在吃的时候只顾着心疼钱了吧!”在张先生记忆里,还从来没有一款雪糕这么贵过。

    “小时候经常吃的小布丁、老冰棍,也就5毛钱、1块钱。后来超市里的雪糕种类越来越多,卖得也越来越贵,好多都要四五块钱,这次16块钱一支的雪糕更是杀了我一个措手不及。”张先生说。

    记者注意到,在社交平台上,也有不少网友反映雪糕正越卖越贵,都不敢拿没见过的雪糕,“建议商家把雪糕价格打在包装上”“雪糕自由都没了”,还有网友调侃称,“贵的雪糕就是好啊,还没吃呢心就凉了”。

    也有一些网友分享了和张先生类似的经历,称“雪糕不标价格,赚的就是脸皮薄的人的钱”。

    #当代雪糕的价格有多离谱#的话题也因此一度在微博引发网友热议,更有人分享买雪糕法则:不认识的不要拿。

    “小时候觉得巧乐兹最贵,现在巧乐兹只是我最后的体面。在便利店里,随随便便一支雪糕都得10元起,价格高一点的都快赶上哈根达斯了。”90后余女士称,自己在夏天会批发雪糕回家,但多是一些传统低价雪糕,价格较贵的网红雪糕偶尔也会买来尝一尝,但频率很低很低,“真的是太贵了。”

    不过,传统雪糕也在涨价。多地网友表示,“5毛钱的绿舌头涨到3块”“巧乐兹涨到了5块”。

    本来是为了降火

    吃完火大了三天

    近期,记者走访北京多家便利店发现,5元以上的雪糕已经成为主力产品,还有一些盒装冰淇淋价格售价高达几十元。其中,像梦龙、和路雪、钟薛高等品牌的雪糕单支售价多在10元以上,部分更是超过了20元;老冰棍、大布丁、小布丁等价格较低的雪糕几乎很难觅到。

    记者在某家便利店内看到,这里最便宜的雪糕产品是85克的马迭尔原味冰棍和65克的伊利妙趣非常熊猫麦香可可牛奶味冰淇淋,单支售价5元;最贵的是78克的东北大板黑巧厚乳撞味冰淇淋,一支要19.9元。

    大型商超内的雪糕,由于大多按盒售卖,单支售价相对便宜一些,但算下来也有不少超过了5元。以某口味的可爱多为例,6支要31.2元,算下来一支5.2元。

    而在电商平台上,更有一些网红雪糕叫价30元一支,部分甚至更高。

    “现在雪糕确实比之前贵了一些,店里也卖低于两块钱的雪糕,就是比着之前少了一些,卖贵的雪糕我们赚得也会多一些。”北京某社区超市的工作人员对中新经纬说。至于能多赚多少,该工作人员称不方便透露。

    雪糕行业从业者罗杰(化名)举例,某品牌售价18元一支的雪糕,超市或便利店的进价一般在12元左右,也就是说,每卖出去一支雪糕就能挣约6元。罗杰称,越便宜的雪糕利润空间越低,“比如卖5毛钱一支的雪糕,商店赚得再多也不会超过5毛钱”。

    至于为什么高价雪糕更愿意进便利店,上述从业者称是因为便利店大多开在写字楼、高档小区附近,这里的消费者普遍具有较高的消费能力,更愿意为高端雪糕买单。“一些小商店,在保证销量的同时,他们也会更愿意卖贵雪糕。”

    网友一句话总结得好:本来是为了降火,吃完火大了三天。

    越贵的利润越高

    网红雪糕能火多久

    雪糕越卖越贵背后,原材料成本不断上涨或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有统计称,2008年至2020年,冰激凌生产所需的牛奶、淡奶油等原材料成本价格上涨了大约80%。

    有为蒙牛、伊利等其他雪糕品牌代理生产厂商负责人曾向媒体指出,近几年雪糕的制作工艺在进步,生产的原材料也涨价不少,雪糕卖得比以前更贵也是正常现象。

    另一方面,品牌争相布局高端产品,0蔗糖、纯正牛乳、“不添加一滴水”、“原材料采用国外进口”等高品质及健康概念也推高了雪糕的定价。比如东北大板联名每日黑巧推出的黑巧厚乳撞味冰淇淋,号称添加98%的醇萃黑巧、比利时发酵黄油、美国加州开心果等,把产品定在19.9元,一举进入高端行列。

    不过,罗杰透露,几十元一支的网红雪糕在原料的使用及成本方面,其实和普通雪糕差不多。前述雪糕品牌代理生产厂商负责人也提到,生产一支高品质的牛奶雪糕,包括冷链在内,成本价大概也只有7-8元。这就意味着,这些雪糕要么真的就是有超高的毛利率,要么就是还有其他方面的成本。

    “雪糕口感、风格、外形等方面的一些创新成本、研发成本,包括高端雪糕进行宣传推广的营销成本、渠道成本等,这些都会反映到产品的定价上。”财经评论员张雪峰对记者表示。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也提到,一般来说,雪糕、冰淇淋的生产成本不会很高,部分雪糕之所以卖得那么贵,更多是因为被赋予了社交属性、情感需求等附加值。“新生代消费群体对价格并不敏感,但对于情感以及品牌的调性比较在意,因此,这部分人群推动了冰淇淋属性的转变,也为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增长空间。”朱丹蓬称。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中国冰淇淋/雪糕市场保持增长态势,2020年达到1470亿元,2021年超过1600亿元。

    朱丹蓬指出,当前,中国雪糕市场进入了精准细分、多层次消费档次的节点。在新生代人口红利不断叠加、消费升级推动下,中国雪糕市场已经裂变成为六个不同的消费层次,即超高端、高端、中高端、中端、中低端、低端。“消费层次不同、消费能力不同决定消费端的需求,从一两元低价产品到几十元的高端产品,都会有市场需求。”

    不过,对于那些价格过高的网红雪糕,朱丹蓬认为,从长远来看,这类雪糕会红多久还要打问号,“消费者的喜好、需求一直在不断发生变化,若没有品质和体验上保障,仅仅靠噱头,很难支撑品牌的可持续发展。”

    【相关】

    雪糕涨价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2007年-2013年,主要原因是由制造雪糕的原材料:奶、糖、巧克力涨价引起的。这期间风靡大街小巷的5毛小布丁被1-1.5元大布丁取代、绿色心情涨到1.5元、巧乐兹涨到2-2.5元。雪糕正式告别了“一元以下的时代”,雪糕厂商采取的不是直接提升产品价格,而是推出价格更贵的中高端新品,替换原有的一些利润低廉的产品。

    第二阶段——

    从2016年开始的,这一期间雪糕纷纷步入3-8元大其中关,许多冷饮品牌开始推出“高端路线”,市面出现较多单只零售价超10元的冰淇淋。

    同时,品牌传达出的:雪糕不再是冰镇饮料的替代品,而是能带来快乐和幸福感的享受型食品的消费理念,也让雪糕在中国市场逐渐从季节性消暑消费品,向四季休闲食品进行着转变。

    第三阶段——

    网红雪糕“C”位出道,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国产雪糕品牌钟薛高。

    2018年天猫双11的促销中,才上线5个月的品牌钟薛高反打折而行之,推出66元的当日限定款“厄瓜多尔粉钻”,仅仅在15小时内,就售罄2万支。而“双蛋黄味雪糕”、“臭豆腐雪糕”……也凭借各种奇葩口味借助互联网营销一跃成为“网红”。虽然褒贬不一,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价格不便宜!

    2022-06-06
  • 科技部:多措并举稳增长稳市场主体保就业促创业

    科技日报北京6月1日电(记者刘垠)6月1日,科技部官网发布《关于做好国家高新区、自创区稳增长稳市场主体保就业促创业和2022年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其中明确,落实中小微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科研项目经费申请、科研成果等申报与国有企事业单位同类人员同等待遇;进一步推行科研助理岗位,大力开发实习见习岗位,实现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



    文件意在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稳增长稳市场主体保就业的决策部署,发挥国家高新区、自创区在稳增长稳市场主体保就业促创业和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通知》强调,狠抓已有政策扎实落地。各国家高新区、自创区要持续加强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认真落实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落实《科技部办公厅关于营造更好环境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的通知》。推动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尽快报备科技型中小企业,认真落实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100%加计扣除。

    “出台靶向措施提质增效。”《通知》要求,各国家高新区、自创区要不断加大资源集聚、平台建设、人才引进等方面工作的力度,细化和完善政策举措,支持区内市场主体稳步发展。出台完善社会保险补贴、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税费减免等扶持政策;支持龙头企业和领军企业构建开放创新合作联合体等新机制,通过场景驱动需求,推动高水平保就业促创业。

    “依托创新创业服务载体,发挥创业带动就业效应。”《通知》指出,用好科技创新再贷款、基础设施领域贷款等金融资源,加大对国家高新区、自创区各类成果转化中试基地、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创业服务企业的建设投资。增强双创支持力度,探索构建“创业导师+投融资平台”的新型孵化模式,支持科技人员携带科技成果在国家高新区内落地转化。

    值得关注的是,国家高新区、自创区内政府投资的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等创业服务载体,要安排30%左右的场地向高校毕业生创业者免费提供。

    《通知》还要求,各国家高新区、自创区要进一步落实科技部等六部门《关于鼓励科研项目开发科研助理岗位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通知》的要求。区内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政府投资项目、科研项目等要开发设立见习岗位,见习经历视同基层工作经历;健全区内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组织技能培训、见习对接等活动。

    2022-06-02

  • 首 页  上一页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