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头部企业逆势扩张 肉鸡产能隐患难解

    11月,肉鸡鸡苗价格快速上涨,肉鸡养殖企业扭亏为盈。但是多位业内人士均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养殖端盈利或难持续,明年鸡苗、肉鸡价格下滑仍将继续,行业应加快去产能速度。值得关注的是,肉鸡行业的头部企业仍在逆势扩大产能,按照这样的扩产节奏,肉鸡市场恐难逃下行风险。






    肉鸡行业难逃亏损


    11月,肉鸡鸡苗价格快速上涨,肉鸡养殖端扭亏为盈。据上海钢联-我的农产品数据,11月全国大肉食鸡苗均价1.63元/羽,环比涨幅46.85%。12月4日,肉鸡养殖端的平均盈利在1.58元/只。


    但业内人士认为,肉鸡行业的盈利状况难言乐观。上海钢联农产品事业部分析师朱鹏亮表示,鸡苗价格受肉鸡养殖利润影响。今年10月,肉鸡价格降至低位,养殖户补栏情况不佳;进入11月后,肉鸡出栏量不足,价格顺势回升,拉动了鸡苗价格的上涨。鸡苗价格的上涨势头在12月初已经受到遏制,且临近规模企业的停苗期,养殖户补栏情绪不佳,鸡苗价格大概率延续震荡下行走势。


    对肉鸡养殖端来说,短暂的盈利难弥补长期的亏损。山东聊城的肉鸡养殖户张先生坦言,按照11月底的价格计算,屠宰企业收购肉鸡的价格是一斤3.5元,鸡苗的价格2元/羽,加上饲料、人工等成本,卖一只肉鸡还要亏2-3元。“这还是和大规模企业签订订单后,我才能卖出这个价格,其他散户亏损的情况更加严重。”


    卓创资讯分析师刘晓莹表示,肉鸡养殖常规盈利为2元/只,但截至目前,今年养殖端盈利的高点仅有1.68元/只;屠宰企业正常盈利为0.5元/只,而今年理论亏损达到1.2元/只。


    “10月,单只鸡的亏损达到今年以来的高点,养一只鸡亏损2.53元。亏损的原因一方面在于肉鸡价格持续走低导致养殖收入减少,另一方面则是前期鸡苗及饲料价格处于高位,令养殖成本居高不下。养殖环节整体处于亏损状态后,行业对去产能的预期也会提高。”刘晓莹表示。


    规模企业仍在逆势扩张


    在肉鸡价格低迷的情况下,肉鸡规模养殖企业仍未减缓扩产节奏。民和股份在投资者调研活动中表示,公司目前建设80万套父母代种鸡养殖项目,预计形成1亿羽商品代鸡苗产能,加上现有产能,未来公司鸡苗年产量将达到5亿羽。公司目前没有减产计划,未来将继续扩大生产规模。益生股份也表示,公司将推进产能逐步释放,预计2021年鸡苗产量近5亿羽,下一步的目标是鸡苗出栏量达到10亿羽。


    逆势扩张下,肉鸡规模养殖企业难逃“量升价跌”的局面。今年10月,肉鸡养殖利润降至新低点时,温氏股份、湘佳股份、圣农发展和仙坛股份等多家肉鸡上市企业的销量刷新纪录,但是销售价格和销售收入均在下滑。其中,益生股份和民、股份的销售收入较上月下跌超过35%,销售价格较上月下跌了40%以上。


    “当下扩产企业均为资金力量雄厚的大型集团公司,扩产节奏短期内或难改变。”朱鹏亮表示,肉鸡市场上游的扩产,使得规模化养殖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在接下来的时间里,鸡肉供应大致充足,种禽企业和养殖企业将面临去产能的场景。这个阶段下的种禽企业和养殖企业都需要实行精细化管理,比如养殖技术科学合理、成本控制精准到位,拒绝“半桶水”式的养殖模式。除此之外,还需要加大对行情的精准判断能力,把握时间节点,顺应行情变化。


    刘晓莹建议,当前种鸡场、孵化企业不可盲目扩张,应落袋为安。当后市肉鸡供需格局发生变化时,孵化企业处境或较艰难。建议种鸡场和孵化企业居安思危,积极与下游大中型养殖小区签订合同,确保鸡苗顺利销售。肉鸡市场中单一环节的抗风险能力偏弱,屠宰企业可以向上游扩展,若有资金实力,可形成一条龙模式,增加抗风险的能力。


    肉鸡价格或将持续低迷


    肉鸡养殖企业的产能不断扩张,后续肉鸡市场行情或难乐观。根据大宗商品分析机构卓创资讯数据,今年9-10月肉鸡产能增加,四季度已达到较高水平。中国畜牧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0月,当前在产祖代种鸡存栏量1715.45万套,处于历史最高值。


    中粮期货研究院农产品高级研究员关壹麟认为,预计未来肉鸡行业去产能化的幅度也会低于预期。如果在未来不发生大幅度、彻底的去产能化,预计肉鸡价格走势将持续低迷。


    另外,目前下游市场的肉鸡产品消费处于低迷状态。卓创资讯分析师高翔表示,终端市场消费无明显好转迹象,食品加工企业及经销商多有亏损,对肉鸡产品的备货积极性不高,肉鸡产品消费量环比下降。胸类、腿类、翅类产品市场的交投节奏不快,食品加工类产品市场表现不佳。


    “上游市场的扩张,最终会变为肉鸡、鸡产品的增加。除此之外,猪肉价格下滑,肉鸡产品的替代作用逐渐减弱,肉鸡产品需求量减少的概率增加。今年四季度肉鸡上下游供需格局或发生变化,肉鸡市场存在下滑风险。建议从业者密切关注上游种鸡产能以及生猪市场的变化。”刘晓莹表示。

    2021-12-07
  • “十四五”软件业开源生态加快构建

    工业和信息化部日前发布《“十四五”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规模以上企业软件业务收入突破14万亿元,年均增长12%以上;工业APP突破100万个,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不断提升;培育一批具有生态主导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建设2个至3个有国际影响力的开源社区,高水平建成20家中国软件名园。

    专家认为,《规划》更加强调产业发展质量,提出重点在于围绕软件产业链,加速“补短板、锻长板、优服务”,提升软件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夯实共性技术、基础资源库、基础组件等产业发展基础,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十四五”时期,我国软件业将迎来规模、质量双提升。

    重规模转向提质量

    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产业规模效益快速增长,业务收入从2015年的4.28万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8.16万亿元,年均增长率达13.8%,占信息产业比重从2015年的28%增长到2020年的40%。软件加快赋能制造业转型升级,软件信息服务消费在信息消费中占比超过50%。

    “我们将重点从名城、名园、名企、名品、名人五个方面发力,全面推进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信部信息技术发展司司长谢少锋说。

    截至2020年底,我国13个“中国软件名城”实现软件业务收入6.3万亿元,占全国业务总收入的77.5%,集聚效应非常明显。2020年,软件百强企业收入占全行业比重超过25%,其中,收入超千亿元的企业达10家,2家企业跻身全球企业市值前十强。同时,软件园区已成为推动软件产业特色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和集聚化发展的有力抓手,全国268家软件园区贡献了75%以上的软件业务收入。

    谢少锋表示,“十四五”期间,将进一步夯实开发环境、工具等产业链上游基础软件实力,提升工业软件、应用软件、平台软件、嵌入式软件等产业链中游的软件水平,增加产业链下游信息技术服务产品供给。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信息化与软件产业研究所副所长蒲松涛表示,《规划》重点突出了“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发展要求,并将产业基础目标和产业链水平目标提至产业规模目标之前,这与以往有较大差异,表明“十四五”期间我国软件产业将进一步从重规模转向提质量,向着高质量发展方向持续迈进。

    软件能力成核心竞争力

    “软件产业和其他产业相比具有三个明显的产业特征。”工信部信息技术发展司副司长江明涛介绍说,一是“基础性”,软件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底座,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关键核心都是软件。比如,工业互联网的通用平台层本质是工业操作系统,应用服务层的核心是工业APP;二是“实用性”,要充分发挥重大应用、重大工程对产业发展的牵引作用,特别是引导制造业企业开放应用场景,加快产用协同创新、适配;三是“定义性”,通过“软件定义”,可以拓展产品的功能,变革产品价值创造模式,赋予企业新型能力,催生新型制造模式,推动平台经济、共享经济蓬勃兴起。

    什么是“软件定义”?就是利用软件程序赋予事物应用功能和使用价值,满足日益复杂的多样化需求。最典型的就是软件定义产品的功能,例如,智能手机通常每增加一个APP就增加一项功能,就要对智能手机重新定义。现在的智能手机,既是传统的无线电话机,也是计算器、照相机、电视机、录音机、导航仪、信用卡等产品的集成,上述功能均由软件实现,这就是“软件定义手机”。

    随着“软件定义”理念得到广泛实践,软件定义网络、软件定义制造等新模式新业态已进入产业化推进阶段。江明涛表示,一方面要大力支持开展“软件定义”及泛在操作系统平台相关理论和技术研究,构建“软件定义”核心技术体系;另一方面要培育“软件定义”创新应用生态,建立面向高端装备、智能网联汽车、智慧城市等典型行业领域的“软件定义”解决方案,组织开展试点示范,探索“软件定义”生态发展与运营模式。

    这也意味着巨大的市场机遇。正如360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周鸿祎所言,软件能力已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产业数字化成为经济转型的重要方向。对于企业自身来说,要抓住数字化机遇,赋能传统产业。

    突出培育开源生态

    “全球软件产业的竞争已由单一产品的竞争转向生态系统的竞争,缺乏核心关键技术支撑、国际开源生态中软件企业主导权不足及知识产权隐患、缺乏具备适应现代软件产业发展的复合型高端人才、缺乏龙头企业抢占前沿领域技术制高点、生态构建路径及生态环境基础薄弱等问题,成为制约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严重瓶颈。”众诚智库总裁杨帆说。

    蒲松涛认为,核心瓶颈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关键基础能力不强,例如在软件基础理论、工程方法、底层技术研发方面尚未形成自主的创新体系,缺乏向更深层次创新的主导权和主动权。二是产业生态有待完善,主要体现在质量标准体系尚不健全、软件价值难以度量等方面,无法引导产业界将更多资源投入到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环节。

    针对这两个核心问题,《规划》提出了相应的主要任务,如“加强共性技术研发,强化基础组件供给,完善质量标准体系,支撑软件价值提升”等。工信部信息技术发展司软件产业处处长王威伟表示,将加快培育工业互联网平台、工业APP等新型工业软件,应用开源模式构建工业软件协同创新生态,加速孵化工业软件开源项目。

    值得注意的是,《规划》重点突出了开源相关内容。开源能够集众智、采众长,加速软件迭代升级,促进产用协同创新,推动产业生态完善,已成为全球软件技术和产业创新的主导模式。

    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开源生态的重要贡献力量,参与国际开源社区协作的开发者数量排名全球第二;企业“拥抱”开源趋势明显,使用开源技术的软件企业占比近90%;国内开源基金会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开源鸿蒙”等一批本土开源项目正在孵化,开源能力建设步入实践深耕新阶段。华为“鸿蒙”通过开源变“一家所有”为“开放共有”,加速产业生态集聚。(记者黄鑫)

    2021-12-06
  • 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前三季度销售额近7000亿元

    日前,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CSIA)发布统计数据,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继续平稳增长。2021年1—9月中国集成电路产业销售额为6858.6亿元,同比增长16.1%。其中,设计业同比增长18.1%,销售额3111亿元;制造业同比增长21.5%,销售额为1898.1亿元;封装测试业同比增长8.1%,销售额1849.5亿元。






    据海关统计,2021年1—9月中国进口集成电路4784.2亿块,同比增长23.7%;进口金额为3126.1亿美元,同比增长23.7%。出口集成电路2329.8亿块,同比增长28.4%;出口金额为1086.2亿美元,同比增长33.1%。


    在旺盛需求的驱动下,全球半导体市场保持高速增长态势,根据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SIA)公布的数据,2021年1—9月全球半导体市场销售额为3979亿美元,同比增长24.6%。

    2021-12-05
  • 全国自行车行业年产量将突破1.2亿辆 产值居世界第一

    全国自行车行业年产量将突破1.2亿辆

    12月2日,记者从中国自行车协会在广州举办的2021中国自行车产业大会上获悉,2020年中国自行车行业总产量1.17亿辆,同比增长15.3%,2021年总产量将突破1.2亿辆,是世界最大的自行车生产和消费国。

    产值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

    自行车电动自行车行业作为重要的消费品产业,与人民美好生活息息相关。中国自行车电动自行车行业产值和产量已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会长张崇和表示,几十年来,从民族品牌到走向世界,从“三转一响”之首到外交国礼,从重要出行工具到低碳生活,中国自行车行业见证了新中国极不平凡的发展历程。

    2020年,自行车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收入超过1502亿元,同比增长17.6%,利润增长11.4%;今年前三季度,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营业收入达到1401.2亿元,同比增长23.7%,实现利润62亿元,同比增长43.1%;预计2021全年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将实现10%以上的增长。

    目前,中国电动自行车社会保有量已近3亿辆,也是世界最大的电动自行车生产、消费和出口国。2020年电动自行车产量为4126.1万辆,同比增长14.3%,其中出口201.8万辆,同比增长38.9%。

    向产业价值链中高端迈进

    中国自行车协会理事长刘素文介绍,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自行车行业以数字化工程武装产业链各个环节,以智能化改造引领产业生态系统再造,通过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提升产品和品牌价值含量,向产业价值链中高端延伸。

    据统计,中国自行车出口呈现强劲增长态势,2021年前三季度自行车及零部件的出口额达到77.64亿美元,同比增长67.9%,是近5年增幅最高值。

    在自行车整车出口的6种产品中,代表高端运动、高附加值的“竞赛型自行车”、“山地自行车”出口增长强劲,出口量同比分别增长了122.7%和50.6%。自行车产品档次和附加值进一步提高,9月份出口整车平均单价达到71.2美元,创历史新高,对美国、加拿大、智利、俄罗斯等国出口量保持两位数增幅。

    自行车零部件出口订单快速增长供不应求,其中中高档变速器的出口平均单价接近50美元,实现了国产中高档变速器走出国门。

    助力绿色交通强国建设

    共享单车及电动自行车正日益成为打造低碳高效交通体系、降低城市污染物排放的新兴出行方式。

    2019年,“新国标”实施以来,全面提升了电动自行车的安全性能。行业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锂电池电动自行车产量还不足70万辆;“新国标”发布及正式实施以来,2018年产量已增加到307.2万辆,2019年为498.1万辆,2020年更是突破了1000万辆。产量数据的变化和成倍增长的趋势,印证了锂电化是行业发展的新方向。

    与此同时,给新能源汽车配套的电池骨干企业,看好锂电池电动自行车市场前景并纷纷进入,进一步带动了产品研发和市场投入,锂电池在电动自行车行业的应用进一步加快。

    刘素文表示,在两轮产品天然的绿色属性基础上,行业率先实现从生产端到使用端全面清洁化改造,同时宣导两轮装备安全规范,营造智能便捷交通场景,为实现自行车强国乃至交通强国目标提供持续有力的支撑。

    2021-12-03
  • 翰森制药集团全球运营总部及研发中心正式启用

    11月29日,翰森制药集团全球运营总部及研发中心举行启幕仪式,宣布全球运营总部及研发中心正式启用。这标志着该公司将全面展开医药创新及国际化战略新篇章。


    翰森制药全球运营总部大楼位于张江科学城核心区域,毗邻长三角国家创新中心。2011年,上海翰森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在张江成立,成为最早一批扎根张江的本土创新型制药企业;2021年初,位于张江园区的翰森制药生物药研发中心投入使用;10月中旬,翰森制药全球研发总部项目也正式签约落地张江,成为公司继续深化创新药物研发和产业化布局的标志性事件;11月,翰森制药全球运营总部及研发中心正式启用。翰森制药表示,公司将充分利用区位聚集优势,立足全球创新前沿,全面开启医药创新及国际化新征程。






    翰森制药主要经营主体江苏豪森药业集团有限公司,于1995年创立于江苏连云港,目前已发展成为我国领先的创新驱动型上市制药公司。公司重点关注抗肿瘤、中枢神经系统、抗感染和糖尿病等重大疾病治疗领域,已在美国马里兰,中国上海、连云港等地建立研发中心,不断增强公司国际化创新策源能力。公司连续多年位居中国医药工业百强榜前30强、中国医药研发产品线最佳工业企业前3强,于2019年6月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HK.03692)。


    翰森制药表示,未来,公司将继续依托张江医药产业的多重资源优势,通过持续科技创新,加速转型升级,切实推动民族原研创新成果惠及中国乃至全球患者,改善人类健康与生命质量。

    2021-12-01
  • 味精价格今年走出“V”形反弹

    近期调味品企业调价消息频出,味精价格也悄然走高。记者了解到,在原材料价格助推下,今年下半年味精价格持续上涨,11月报价突破万元每吨大关,创十年新高。卓创资讯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11月19日,2021年大包装味精40目(“目”指颗粒大小,数目越小表示颗粒越大)年均价8870.8元/吨,同比上涨25.1%。






    突破万元每吨大关终端产品涨价不明显


    11月28日,胜佳超市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当前超市主要在售的味精产品为广州本地品牌双桥味精,暂未接到涨价通知。西亚兴安超市有关负责人表示,该超市主要经营小包双桥味精,当前仍保持今年年中的价格,“目前没有感觉有很大变化,应该还没有传导到末端。”


    记者走访线上、线下市场大致了解到,当前规格100g的味精产品中,本地双桥味精售价3元,莲花味精售价3.5~3.9元,太太乐味精售价5.3元;规格100g的鸡精产品中,安琪鸡精售价2.9元,家乐鸡精售价4元,太太乐鸡精售价6元。


    某超市调味品柜台前,陈先生正纠结购买100g售价3.9元的莲花味精,还是购买250g售价7.8元的双桥味精,他告诉记者:“这两种都是家里常用的品牌,双桥价格感觉没怎么涨,但是记得莲花味精以前卖2块多,现在涨到3.9块了。”


    业内分析认为,今年三四季度,味精行业在成本增加及供应不足双重刺激下,季度调涨高达10次,累积涨幅高达2500元/吨,调涨幅度及频次均处于历史较高水平。


    记者注意到,今年以来,味精价格呈现“V”形字走势,上半年大跌,下半年急速大涨。根据卓创资讯2017~2021年主要味精生产企业价格走势图,今年上半年,味精价格升至9000元/吨高点后开始大幅下跌,至今年7月7500元/吨的年内低点;随后不断攀升,截至目前,味精价格突破万元每吨大关,创十年新高。


    分析指出,刚刚过去的“金九银十”,行业下游常规“刚需”出现味精市场继续高频反弹。11月上旬,主产区开工不足,加上柴油上涨、物运成本增加、运力紧张、上下游库存储备不高以及上游有意识的限量接单,味精市场价格一直高位。


    多家企业传出涨价信息龙头企业业绩分化


    记者注意到,随着酱油醋等调味品纷纷提价,近期多家味精企业也透露涨价信息。11月4日,加加食品发布的部分产品价格调价公告中,除了醋、酱油、蚝油等产品外,以味精为主要原料的鸡精出厂价也将调整,上调幅度在3%~7%不等。


    随后,梅花生物于11月8日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表示,11月份各产品开盘价格已经大幅上涨,其中味精较第三季度均价上涨了20%左右,预计会对第四季度业绩产生积极影响。11月15日,莲花健康也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因上游原材料、能源价格及物流成本均有不同程度的上涨,根据市场行情,公司针对不同产品采取了不同的提价幅度及定价策略。


    记者了解到,事实上,许多味精企业在今年上半年就陆续开始调价,尽管如此依然出现了业绩分化。味精龙头阜丰集团中期业绩显示,今年上半年,集团营收和毛利分别上涨16.6%和20.2%。其表示,营收增加是主要产品价格所致,虽然期内主要原材料价格大幅上升,集团仍能将部分成本压力以加价方式转嫁给下游客户,从而保持盈利能力。


    而另一味精巨头莲花健康三季报则显示,今年三季度,归母净利润下滑61.63%;今年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下滑29.86%,其中,味精等氨基酸调味品收入同比增长18.04%,但鸡精等复合调味品收入却下滑9.83%。莲花健康解释称,三季度原材料采购价格上涨幅度大于产品销售价格上涨幅度,影响到毛利率下降。


    机构预计,近五年,味精行业最高点预计出现在2021年11月,大包装40目主流成交价格在11300元/吨左右,接近2008年高价12800元/吨,当时味精产能仅195万吨。

    2021-11-30
  • 上市食品企业纷纷提价求解压

    上市食品企业涨价潮仍在蔓延。三全食品近日发布公告称,对部分速冻米面制品及速冻鱼糜制品的促销政策进行缩减或对经销价进行上调,调价幅度为3%-10%不等。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10月份以来,已有涪陵榨菜、克明食品、祖明股份、加加食品、海欣食品、天味食品、安井食品、洽洽食品、安琪酵母等十多家食品类上市公司发布涨价公告。


    成本上涨下的普遍选择


    公告涨价的企业中,涨价幅度主要在3%-10%的区间内。10月12日,海天味业公告称,对酱油、蚝油、酱料等部分产品的出厂价格进行调整,主要产品调整幅度为3%-7%不等,新价格于10月25日开始实施。


    11月8日,祖名股份公告称,对部分植物蛋白饮品(主要是自立袋豆奶)的出厂价进行上调,出厂价上调15%-20%不等,新价格自2021年11月15日起正式执行。


    11月14日,涪陵榨菜公告称,对部分产品出厂价格进行调整,各品类上调幅度为3%-19%不等,价格执行于11月12日开始实施。


    此外,克明食品近日公告称,对各系列产品上调价格,公司将于2021年12月1日起执行新的价格政策,但未提及涨价幅度。


    成本持续上行,几乎是上述食品企业涨价普遍提及的原因。各公司均表示由于原材料、人工、能源、运输等成本持续上涨,不得不涨价来缩减自身的成本压力。


    祖名股份表示,原辅料及能源价格上涨导致成本上升,当下除了黄豆价格持续上涨外,大豆油、糖、包材等其他各类原辅料价格均出现不同程度涨价,柴油、水电气等也开始上涨。


    “今年以来,食品饮料行业面临三大压力:原材料价格上涨、人工成本提升和制造费用增加。特别是原材料价格上涨,促使下游企业不得不通过提价予以应对。”安井食品董秘梁晨表示。


    佳禾食品表示,目前,食品企业都在陆续提价,包括雀巢和其他巨头。如今原材料处于高位状态,后期会随着原材料的走势,择日做提价的举措。


    “此次上市食品企业集中调价可以看作是刚性涨价。”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认为,虽然之前许多企业试图通过内部调整来抵消成本压力,但面对原材料价格的持续上涨以及企业自身的经营需求,提价成为必然选择。


    净利润出现大幅下跌


    事实上,食品行业面临的成本压力也可以从三季报数据中窥见一二。今年前三季度,大量食品企业在营收并未出现明显下滑的情况下,成本上升,压缩了利润空间,净利润均出现了大幅下跌。


    恒顺醋业前三季度营收为13.6亿元,同比小幅下滑6%,但净利润却暴跌41.6%。


    加加食品前三季度营收3.53亿元,同比下滑16.09%,净利润同样暴跌,亏损1722万元,同比下滑153.68%。


    而据华创证券统计,今年三季度,食品行业中除了小部分公司毛利率实现正增长,大部分公司毛利率及其增幅比率皆呈现下降趋势。


    其中,桃李面包和安琪酵母毛利率下滑最为明显。桃李面包前三季度实现毛利率26.2%,同比下降16.5个百分点;安琪酵母前三季度实现毛利率29.6%,同比下降10.6个百分点。


    值得注意的是,三全食品今年前三季度营收和净利润双双下降。三全食品2021年前三季度实现营收为50.8亿元,同比减少2.3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86亿元,同比减少32.42%。其中,第三季度营收为14.41亿元,同比减少2.2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08亿元,同比减少8.98%。


    东兴证券分析称,从三季报来看,乳制品、调味品、休闲食品受上游成本上涨影响,毛利率环比有普遍下滑;受上游原材料上涨的影响,近期一些主流食品企业对商品进行调价,明年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会进一步向下游传导,更多企业有涨价的预期。


    或是行业升级信号


    当然,“产品升级”也是食品行业涨价潮不可忽视的原因。洽洽食品在公告中称,基于瓜子系列产品升级带来产品力提升,以及伴随的原料及包辅材、能源等成本上升,对公司葵花子系列产品以及南瓜子、小而香西瓜子产品进行出厂价格调整;涪陵榨菜同样表示基于主要原料、包材、辅材、能源等成本持续上涨,及优化升级产品带来的成本上升,对部分产品出厂价格进行调整。


    贝恩公司与凯度消费者指数共同发布《2021年中国购物者报告,系列一》指出:在疫情暴发前,快速消费品公司经历了连续5年的高端化进程,不断上涨的平均售价是很多品类和不同渠道销售额增长的一大推手。


    业内人士表示,企业思维越来越艰难,顾客思维越来越走向前台,目前来看,顾客思维正在主掌营销的未来,消费者的感受和体验正在成为影响消费者复购的关键因素。近些年来,“高端化”标签肉眼可见的多了起来,随着消费不断升级,消费端也在发生微妙的变化——更加追求品质;表现得对价格越来越不敏感;愿意为了更好的体验和享受支付更高的溢价。“顾客思维”下,致力于更好迎合消费者的品质需求,各大品牌绞尽脑汁推新品、换包装,成本自然也水涨船高,如此,涨价确实是大势所趋。


    对于该轮涨价潮对行业的影响,朱丹蓬表示,A股食品调味品企业集中调价,在时机上伴随着年末及之后的春节消费旺季到来,消费者对涨价敏感度会有所降低。企业自身来说,也有业绩需求、振兴股价以及成本增加等多方面考虑。从发展趋势来讲,实力企业进一步提价,也会助推行业马太效应的进一步显现,市场份额有望进一步集聚。


    安井食品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来看,部分原材料及人工成本上行带来的压力仍未有收窄的迹象。此次提价也是希望作为龙头企业能够率先在行业做出表率,引领厂家良性竞争、高质量发展,也让各级经销商和广大消费者能够真正享受到优质的产品及服务。

    2021-11-29
  • 国内首家投入运营的数据交易所挂牌

    国内首家投入运营的数据交易所——上海数据交易所今天正式挂牌成立。当天,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与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分行完成上海数据交易所启用后的首单交易,这也是国内首宗在交易所平台实施的数据产品交易。






    经过前期紧张筹备,上海数据交易所目前已首批吸纳数十家央企、地方国企、民企及外企成为数商会员,首批挂牌约100项数据产品,涉及电力、通信、金融、交通、消费、信息等多个行业和领域。


    上海数据交易所的设立,重点是聚焦确权难、定价难、互信难、入场难、监管难等关键共性难题,形成系列创新安排,提出“五大首发”:一是全国首发数商体系,全新构建“数商”新业态,培育和规范新主体,构筑更加繁荣的流通交易生态;二是全国首发数据交易配套制度,确立了“不合规不挂牌,无场景不交易”的基本原则,让数据流通交易有规可循、有章可依;三是全国首发全数字化数据交易系统,上线新一代智能数据交易系统,保障数据交易全时挂牌、全域交易、全程可溯;四是全国首发数据产品登记凭证,实现一数一码,可登记、可统计、可普查;五是全国首发数据产品说明书,以数据产品说明书的形式使数据可阅读,将抽象数据变为具象产品。


    今年,上海围绕数据交易所筹建同步开展了数商征集和签约工作。经过近半年的推进,首批签约数商达100家,如国网上海电力等数据交易主体,协力等律师事务所,普华永道等会计师事务所,富数科技、优刻得等交付类企业。

    2021-11-26
  • 让花菜拥有世界一流的“中国芯”

    把青春浇灌在田地里,也未必能育出一粒完美的种子。






    百里挑一不行,那就千里挑一、万里挑一。


    做菜花育种的孙德岭坚信,死磕一粒种子,陪着一茬又一茬的菜花走过春秋冬夏,总能选育出“中国芯”。


    30年的时间,他和他的团队终于让这道原本在西餐厅里招待客人的“细菜”,变成国人餐桌上便宜又好吃的大宗蔬菜。


    打败洋品种,菜花变“财花”


    天津作为一个直辖市,虽然农业种植面积不大,但种业的发展却在全国排得上名次。天津市农科院副院长、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天津市菜花育种授衔专家孙德岭带领团队培育的菜花种子便是其中之一。


    菜花又称花菜,中文名叫花椰菜,原产地在地中海东部海岸,19世纪才传入中国。直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菜花品种依旧是舶来品的天下,国外公司1克菜花种子的成本约0.5元钱,却能在中国市场上卖到5元钱。


    “我国本土菜花种植面积很小,品种乱杂、退化严重。农民想种只能依赖洋种子,但渠道被国外公司垄断,价格昂贵。”孙德岭说,当时90%的杂交种子依赖进口,每年需花掉外汇200多万美元。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选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让中国人吃上自己的菜花,天津老一辈育种专家开始尝试选育属于中国自己的菜花杂交种子。孙德岭的老师魏乃荣于20世纪70年代组建了菜花研究团队,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收集菜花资源。经过不懈努力,研究团队在90年代初期选育出了第一个国产花椰菜杂交品种“白峰”。


    “白峰”一经面世便在市场走俏。当时流传一句话:“谁能买到‘白峰’谁就能赚钱。”在天津市农科院的大门口,买种子的队伍弯弯绕绕排了几十米。


    也是那时,孙德岭加入了魏乃荣的育种团队。


    然而打击来得太快,魏乃荣因病离世,连育种材料及科研情况都没来得及交代。于是,接下来的几年间,孙德岭带领育种团队,开始重新登记每个菜花资源的特征,建立资源档案……


    当时来自日本的菜花品种“雪山”一度占领我国85%的市场。


    心急如焚的孙德岭,立志一定要培育出超越日本“雪山”的菜花品种。


    那时,从天津市农科院到育种基地需要近两个小时的路程,天蒙蒙亮时,孙德岭就已经出现在地里,拿着纸笔挨个记录菜花的长势。


    天津市农科院蔬菜研究所菜花研究室副研究员江汉民回忆说,基地的潮气比较大,早上菜花叶子上都是露水,在地里蹚来蹚去,露水早就湿透了裤脚,蔓延到膝盖以上。冷冷的秋风吹来,别人直打哆嗦,孙德岭却好像全然不觉。


    功夫不负有心人。1998年,孙德岭团队育成了花球品相、产量、适应性、抗逆性均超越日本“雪山”的“津雪88”品种。之后,团队又育成了“夏雪”“丰花”“津品”系列。26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花椰菜品种,其中8个获得植物新品种权,成为我国首批列入《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公约》的花椰菜品种。这些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推广到全国20余个省份,累计推广面积850多万亩,新增经济效益59.5亿元。


    菜花鼓了农民的腰包,丰富了百姓的菜篮子,还改变了一个村庄的命运。


    菜花良种繁育需要极佳的隔离条件。通俗来说,就是尽量和其他菜花品种隔开,避免通过蜜蜂授粉导致品种不纯。为此,孙德岭团队用两年时间,踏遍全国多个省市,最终在2002年选定地处山区的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元谋县的一个彝族村作为菜花繁种基地。


    “那里交通极为不便,要翻越5个小时的山路才能到达城镇,却造就了菜花育种的绝佳之地。”孙德岭说。


    孙德岭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将菜花繁种技术传授给他们。第一年种植的菜花就给村里带来了30万元的收入。要知道,村子此前人均年收入不足1000元,村里没有一间瓦房,没有一辆机动车。因为穷,还是远近有名的“光棍村”。


    有村民赚到钱后买了第一部手机,全村人都觉得很新鲜。


    到2005年时,全县20个“致富状元”中,就有4个出自该村,“光棍村”渐渐变成了“状元村”,菜花也被当地人叫成了“财花”。


    “菜花不‘休息’,我们不歇假”


    走进位于天津市武清区的菜花育种基地,一畦畦菜花在硕大的叶片中露出圆润饱满的“脑袋”。每畦菜花的“排头”都插着一个木杆,上面绑着写有数字和字母的标签,这是每个菜花品种独一无二的“身份证”。


    戴着草帽、衣着朴素的孙德岭正俯下身子,细细查看菜花的花球不同“样貌”、叶子的宽窄。在他的眼里,每一株菜花就像个性不同的人一般,各具特色。


    黝黑的皮肤、简朴的穿着,穿了年头不短的鞋上还沾着不少泥土,乍一看,准以为田里走出来的是个农民。“在泥土、汗水、酷热、严寒、蚊虫的‘洗礼’下,穿得多光鲜也没用。”孙德岭说。


    从收种子、搓种子、整种子,到大棚中杂交授粉、培育幼苗,再到移植户外后,栽苗、浇水、挖排水沟……年复一年的工作,孙德岭从未落下一个环节。团队的研究人员都说,孙院长对菜花已经到了“迷恋”的程度。


    “‘8小时’出不了育种家,只有白天在地里看菜花,晚上回家还琢磨菜花,才能突现育种灵感。”孙德岭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


    与时间赛跑,是孙德岭团队的一致选择。


    “菜花不‘休息’,我们不歇假。田间试验季节性强,无论刮风下雨、酷暑严寒,都要坚守,我们所有的时间安排都要根据菜花的生长情况而定。”孙德岭说,像授粉期时间短暂,如果错过这个窗口期,团队这一年的辛苦就会全部付诸东流。


    为了取得翔实的科研数据,孙德岭和团队成员经常从早晨进入大棚,直到夜幕降临才出来,饿了就随便扒拉几口饭。


    “夏季的塑料大棚气温高达40多摄氏度,又闷又热,身上的衣服被汗水浸透了,拧干了再接着干。为了及时统计和整理白天调查的数据,我们晚上还要加班。”


    只要在办公大楼的工作有一点空隙,孙德岭就要跑到地里转一转、看一看,经常来不及换工作服,带着一身泥又回去开会。“只有待在地里,看到这些菜花,我的心才踏实。”孙德岭说。


    “育种没有周末一说,每天都有要干的工作。我甚至更乐意周六日到地里选种,没人打扰,可以多干些活。”泡在田地里育种,反而最能让孙德岭放松。


    平均每年种3000多个菜花杂交组合,每个杂交组合至少种20株,每株都要做好翔实的实验记录,还需要在实验室里比对、检测……孙德岭坚持,要选出优良菜花品种,百里挑一不行,必须千里挑一、万里挑一才行。


    44岁的天津市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研究员姚星伟从内蒙古农业大学蔬菜专业毕业后就进入了孙德岭的团队。“刚来时落差很大,第一天穿着高跟鞋来上班,结果还没到办公楼门口,就被孙院长叫去育种基地,一天下来鞋上全是泥,后来我就很少穿高跟鞋了。”姚星伟说。


    为了解筛选出的“预备品种”在全国各地基地的生长情况,出差是常有的事,而基地所处的地点往往是偏僻的郊区或山区。“我去过上海很多次,但从没去过市中心,每次为了不错过菜花的生长周期,都是辗转各种交通工具,一头扎进基地,很少有机会好好感受绚丽的城市魅力。”姚星伟说。


    选择农业科研,就是选择了艰苦。一个好的育种家要耐得住寂寞,受得了艰苦。孙德岭经常跟团队成员说,要培育出好种子,首先自己要做一粒“好种子”。


    “在田间跌倒,有菜花垫着”


    菜花育种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一次,保存着孙德岭和团队十多年选育出的种子的冷柜突然断电,孙德岭知道后已是半月有余。“打开冷柜后,种子都发霉了,顿时感觉两眼一黑,十多年的辛苦工作白费了啊!”孙德岭说,“有了这次事件,我们每天都有专员检查冷柜,避免意外情况再次发生。”


    把一个菜花种子推向市场,更是要经历时间的淬炼。


    姚星伟掰着指头给记者算了算:千挑万选的好种子在试验田里首先要经历3年的“磨炼”,种子经销商还要在田地里再种3年,一切“指标”表现良好,才会被推广应用,真正种到农民的土地里。“优中选优,好品种大面积推广应用凝聚了很多人的努力。”


    培育一个能享誉市场的菜花好品种极不容易。“一个品种有可能去年表现好,今年表现不好,这都太正常了。”姚星伟说,“我们的情绪随着品种的变化而变化,在地里待了一天特别累的时候,突然看到一个好品种,整个心情就都变好了。”


    孙德岭说:“做育种是缺陷的艺术,永远没有最完美的品种,我们能做的就是尽量把每一个环节做好,不漏过一个好品种。”


    育种还要与时俱进,没有“常胜将军”。


    2007年后,从我国台湾地区引进的有机菜花逐渐成为老百姓餐桌上的新宠。有机菜花,俗称松菜花,口感好、营养丰富,市场潜力巨大。“以前菜花是‘以紧为美’,农民看到种出来的菜花球是松的,都会找我们赔钱。但消费习惯发生变化,好吃入味的松菜花开始流行起来。”孙德岭说。


    令孙德岭没有想到的是,价格昂贵、一开始占领市场不到5%的松菜花种子,却在短时间内迅速“扩张”。短短几年时间,把团队辛辛苦苦选育出来的紧菜花品种几乎都淘汰了。


    孙德岭开始及时调整育种思路。2015年,优质、多抗、适应性强的松菜花新品种“津松”系列被选育出来,引领了我国花椰菜品种换代和产业升级。“我们的松菜花现在已经能占到市场的40%左右,市场占有率还在逐年提高。”


    难题一个个解决,路子也越来越宽。孙德岭团队选育的种子还走出了国门,批量出口到巴基斯坦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现了我国菜花良种由过去的依赖进口向批量出口的转变。


    然而习惯解决难题的孙德岭,却遇到了自己的难题。2012年,由于长期超负荷工作,孙德岭在育种试验田里突发脑梗。


    出院后,在身体尚未痊愈的情况下,他不顾家人劝阻,拖着不灵便的身躯,一跛一拐地忙碌于花椰菜育种基地,指导育种。“搞育种不下地怎么行,在田埂旁坐着指挥可育不出好品种。”孙德岭很乐观,甚至开玩笑说,“在田间跌倒也不怕,有菜花垫着。”


    今年已经60岁的孙德岭依旧坚守在工作岗位上,虽然脑梗留下了后遗症,但他说:“只要我还能干得动,就不会放弃陪了我半辈子的菜花育种事业。”


    令孙德岭倍感欣慰的是,经过不断磨炼,他带领的团队逐渐成长起来。


    这支充满朝气的队伍,现有8名科研人员,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5人,其中博士研究生学历3人,全部为取得高级职称的青年技术骨干,平均年龄不到40岁……在他们身上,孙德岭看到了中国种业的未来和希望。


    技术创新是品种创新的前提和基础。为在国际上抢占花椰菜基因组研究领域的制高点,孙德岭团队启动了花椰菜全基因组测序工作,与国内一流高校合作,并于2019年在世界上首次完成了花椰菜全基因组测序,使我国花椰菜基因组学研究水平进入国际前列,为进一步开展花椰菜分子设计育种奠定了坚实基础。


    “现在可以骄傲地说,在菜花育种领域,‘中国芯’是世界一流的,没有人能卡我们的脖子。”孙德岭说。


    “但田地里的知识,要用一辈子去钻研。”他补充道。

    2021-11-25
  • 盐城响水大有镇多措并举提升基层统战工作水平

    今年以来,为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基层统战工作,夯实基层统战基础,响水县大有镇认真贯彻落实上级统战工作方针、政策,结合地方实际,多措并举做好统战工作,凝聚人心,形成合力,助力基层统战工作水平再提升。






    强化组织领导,服务工作大局。该镇党委高度重视基层统战工作,认真传达贯彻上级统战工作会议精神,确定镇党委书记为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负责具体工作,相关部门、各村网格员具体执行工作的工作机制,切实保障统战工作有效运行。同时,该镇充分发挥统战工作联系广泛的优势,把镇内各方力量凝聚到贯彻落实响水县委、县政府重大决策部署,以及镇党委、政府的工作安排上来,切实推进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形成该镇党委一把手负总责,分管统战的领导和统战专干具体抓的工作格局。


    加强业务培训,打造精英队伍。该镇将新时期统战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镇村两级会议作为传达学习的重点,加强对镇村干部的培训,培养一支具有统战观念、真懂统战政策、会做统战工作的干部队伍。创新工作方式,凝聚统战力量。该镇积极开展调查研究,认真摸排党外知识分子和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基本情况,建立健全人员信息台账,联合镇村志办编辑出版《大有镇志》等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文史书籍,进一步增强党外知识分子和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对家乡的认识,通过内在情感来提高他们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拓宽统战工作思路和经验,推动经济持续发展,开创全镇统战工作新局面。

    2021-11-24
  • 入榜门槛再创新高!2021佛山企业双百强榜单出炉

    新快报讯11月20日,《2021佛山企业100强》、《佛山制造业100强》两份榜单发布。

    榜单显示,碧桂园控股有限公司、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作为营业收入“千亿级”的企业,分别位列佛山企业100强榜单的第一位、第二位。

    此次活动还发布了《2021年度佛山企业100强佛山制造业100强发展报告》(下称《报告》)。《报告》指出,2021年,佛山企业100强入榜门槛与总营业收入均再创新高。其中,2021年入榜的门槛为31.49亿元营业收入,同比提高4.67亿元,增幅17.41%。

    首次评出佛山制造业企业100强

    据介绍,佛山发布史上第一个百强企业榜单在2019年由佛山市企业联合会、佛山市企业家协会正式发布,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全国近50家媒体刊发消息和评论。2021年,是第三次对该榜单进行发布,同时还首创性地推出“2021佛山制造业100强”榜单,以此展示佛山的大企业实力、城市竞争力以及城市形象。

    榜单显示,碧桂园控股有限公司、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作为营业收入“千亿级”的企业,分别位列佛山企业100强榜单的第一位、第二位。除此以外,前十名的还有美的置业集团有限公司、海信家电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东腾越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宏旺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佛山市兴海铜铝业有限公司、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佛山分公司、佛山市铜都金属科技公司、中国联塑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海信家电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宏旺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则夺得此次2021年佛山制造业100强榜单的前三名。

    “佛山的GDP破万亿,佛山常住人口数量接近1000万,佛山是过‘双万’的城市,必然有与此匹配的企业数量。”佛山市副市长葛承书出席活动,发表讲话并为百强企业授予牌匾。“佛山是一个强手林立的地方,列入‘双百强’榜单的企业,相当于高考尖子班中的尖子。”葛承书说。

    百亿级企业数大幅跃升制造业成为百强第一大行业

    佛山市企业联合会、佛山市企业家协会执行会长、佛山商道研究院院长杨望成博士对榜单进行了现场解读。

    杨望成称,2021年佛山企业100强是该榜单第三次发布。此次2021年佛山企业100强中,入榜门槛与总营业收入均再创新高。2021年百强企业入榜门槛为31.49亿元营业收入,比2020年提高了4.67亿元。此次入榜的百强企业中,其中百亿级企业大幅跃升,且2021年增幅明显,26家百亿企业合计营业收入6157.1亿元,占比35.3%;千亿级企业近三年没有变化,仍为2家,合计营业收入7470.77亿元,占比42.8%;2021年五十亿级以下企业近三年逐年减少,占100强总营业收入的比重逐步降低。

    佛山企业100强中,南海区上榜企业数最多,达到40家;顺德区总营业收入最高,高达11099.6亿元,占佛山企业100强总营业收入的63.6%。2021年佛山企业100强覆盖了全佛山22个镇(街),其中营业收入合计最多的镇街是北滘镇,达9051.7亿元,占整个榜单总营业收入的51.9%。

    据介绍,2021年佛山企业100强入榜企业主要分布六大门类行业,即制造业、房地产业,批发和零售业,建筑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金融业。其中制造业无论是企业个数还是营业收入都远高于其它门类行业。上榜企业中制造业有53家,超过半数,总营业收入7836.37亿元,比2020年增加1938.67亿元,增长32.87%,占比44.92%,比2020年增加了7.42%,反映出佛山制造业进一步变大变强。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占了半壁江山

    2021年佛山制造业100强榜单是该类榜单首次发布。入榜的100家制造业企业总营业收入为8760.9亿元,入榜门槛14.2亿元。其中千亿级制造业企业1家,即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其营业收入为2842.2亿元,占总榜单营业收入的32.4%。而在制造业中,又以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占了半壁江山,优势十分突出。

    从区域分布看,佛山制造业100强覆盖24个镇(街),其中北滘镇上榜企业的营业收入合计最大,达3285.8亿元,占整个榜单的37.5%。狮山镇上榜企业最多,达16家,营业收入合计虽然不如北滘镇,但也超过1000亿元;紧随其后的是容桂街道,接近1000亿元。北滘镇、狮山镇、容桂街道是名副其实的三大制造业大镇。



    文/新快报记者胡珊霞

    2021-11-23
  • 开“云店”卖货、直播间带货 传统企业争下数字经济“先手棋”

    网络购物、智能家居、在线外卖、移动支付等数字化消费场景,早已像柴米油盐一样,进入百姓日常生活。近年来,数字经济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传统产业争相把“数字经济”作为长远发展的“先手棋”。






    云市场,空间广


    开“云店”卖货、直播间带货、社交平台推荐……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加速创新,传统企业正大力向数字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在此背景下,传统企业及商家加快数字化转型,积极利用线上平台开展营销推广,通过数字化管理系统提升全渠道经营效率,取得明显成效。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39.2万亿元,同比增长9.7%,数字经济对经济的贡献度在持续上升。从比重看,2020年数字经济占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8.6%,已成为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动力。


    中国超10亿网民为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准备好了巨大的市场,也是中国数字经济的强大支撑。中国科学院大学经管学院教授吕本富接受采访时说,数字经济是传统企业升级加速的必然选择。大数据为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创新发展奠定基础,而中国拥有海量数据资源,数据挖掘和数据开发潜力巨大。当前数字经济已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它在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中,为各行各业带来新的增长点,也不断改变生产和生活方式。


    新机遇,早谋划


    发展数字经济,需要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产业数字化要将现代数字信息技术渗透到传统产业中,使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产生化学反应,不断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


    当大部分用户接受了外卖后,化妆品“一小时送达”的新模式也上线了。国货品牌伽蓝集团旗下品牌自然堂日前正式宣布进驻饿了么、美团、京东到家三大外卖平台,实现自然堂产品“一小时到家”的用户体验。这项在新零售领域的重要举措,是传统化妆品企业伽蓝集团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又一成果。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线上经济发展,推动“宅经济”消费模式的兴起,线上消费者需要更加齐全的消费品类。在数字化驱动下,伽蓝集团建立了消费者大数据,对每个品牌的购买人数等都有实时统计,以便更好地掌握消费者的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


    伽蓝集团是传统企业加速数字化转型的一个缩影。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表示,在数字技术推动下,跨界融合成为新常态,传统企业应该早谋划,以需求为导向,创新个性化服务模式。数字技术不仅可以根据用户偏好,为消费者提供精准化推荐,还能开拓新的商业模式和领域。消费者的需求被随时反馈和共享到平台上,从而影响各个生产环节。


    比技术,拼智能


    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还需要优化人才储备、信息技术、法律法规等方方面面。传统企业持续加快数字技术研发和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才会让更多人在数字化浪潮中享受发展红利。


    “从今日头条、滴滴、美团、拼多多、抖音、快手等平台上,可以发现智能匹配算法的充分应用,美团甚至可以在3秒钟之内为骑手计算出最优路线。‘超级匹配’往往可以产生‘超级平台’,比如百度、今日头条实现人与信息的连接,腾讯实现人与人的连接,淘宝、京东实现人与商品的连接,共享单车、网约车实现人与设备的连接等。”吕本富认为,智能匹配算法堪称数字经济时代的流水线,数字经济的财富来自智能匹配算法,匹配范围越来越大,越来越智能化,交易成本也就越来越低。


    数字经济不仅是新的经济增长点,还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支点,也将成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引擎。专家认为,中国的传统企业可以充分发挥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

    2021-11-22

  • 首 页  上一页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