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部分城市楼市成交回暖库存下降

    受销售回暖影响,近期多地新房库存明显下降。同时,房企拿地更为理性。机构预计,四季度房地产行业流动性状况将得到改善。


    一线城市楼市成交环比上升


    中指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10月11日至10月17日,一线城市楼市整体成交环比上升53.7%。其中,广州升幅最大,约为150.17%;深圳居其次,升幅约为59.45%。从同比数据看,楼市整体成交仍下降,降幅为18.5%。其中,上海降幅约为43.35%。重点监测城市库存量环比下降0.83%。其中,南京降幅约为1.19%,北京降幅为1.17%,福州降幅为1.12%。


    前9个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量和开发投资量整体处于高位。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9月份,商品房销售面积为130332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1.3%,比2019年1-9月份增长9.4%,两年平均增长4.6%。其中,住宅销售面积增长11.4%,办公楼销售面积增长3.1%,商业营业用房销售面积增长0.7%。商品房销售额134795亿元,增长16.6%,比2019年1-9月份增长20.9%,两年平均增长10.0%。其中,住宅销售额增长17.8%,办公楼销售额增长0.5%,商业营业用房销售额增长0.5%。2021年1-9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12568亿元,同比增长8.8%,比2019年1-9月份增长14.9%,两年平均增长7.2%。其中,住宅投资84906亿元,同比增长10.9%。


    中指研究院指数事业部研究副总监陈文静表示,随着部分重点城市第二批次地块完成出让,叠加房企流动资金压力缓解,房地产投资额有望进一步好转。


    土地市场热度下降


    10月19日,长沙第二批集中供地出让结束。初始共有29宗地块挂牌,起始总价达280.9亿元。正式出让前,8宗地块中止出让,8宗地块终止出让。在剩余的13宗地块中,3宗流拍,10宗地块均以底价成交,合计出让规划建筑面积208.9万平方米,总成交金额88.47亿元,平均成交楼面均价为4444元/平方米。


    “长沙首轮集中供地市场呈现较热态势,但第二批集中供地热度出现回落。”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除了资金压力,土拍门槛提升使得房企拿地更为理性,从禁马甲、限制拿地宗数、提高保证金比例、竞品质地块需先提供建设方案、现房销售等角度提高了要求。”


    克而瑞研究中心指出,首轮集中供地长沙热度颇高,熔断、摇号频现,企业积极“抢地”,甚至产生“地王”。在第二轮集中供地中,成交地块以本地开发商为主,外地品牌房企仅有金茂、龙湖有所斩获,其余地块均被长沙本地房企竞得,长房、天祥置业、城北置业等均有所斩获,而城发恒伟成为唯一拿下2宗地块的房企。下半年以来,长沙商品住宅成交低迷,“金九”销量同比下降四成以上。


    从前三季度土地市场整体成交情况看,受第二轮土拍延迟、土地市场降温等因素影响,成交量出现一定程度的下滑。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1-9月份,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为13730万平方米,同比下降8.5%;土地成交价款9347亿元,同比增长0.3%。


    同时,新开工面积出现下降态势。前9个月,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施工面积92806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7.9%。其中,住宅施工面积65688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8.2%。房屋新开工面积152944万平方米,同比下降4.5%。其中,住宅新开工面积113374万平方米,同比下降3.3%。房屋竣工面积5101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3.4%。其中,住宅竣工面积36816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4.4%。


    业内人士预计,为保障中长期住房供给稳定,在四季度的第三轮集中供地中,资金实力较强的房企有望得到更多拿地机会。


    掘金地产板块


    针对房地产企业的投资价值,光大证券研报表示,预计四季度房地产行业流动性紧张情况将得到改善,开发贷和按揭贷将持续回暖,竣工端将维持较高增速,房地产板块的表现值得期待。看好经营能力等综合实力较强的龙头房企。


    诸葛找房指出,“三条红线”新规运行已满一年。大部分房企将降负债、降杠杆、保障现金流作为主要任务,通过积极调整债务结构,构建债务安全边界。


    根据诸葛找房监测数据,不少大型房企采取多种手段降低负债,保障资金链安全。销售规模在2000亿元以上的头部房企大多处于绿档,有息负债规模增速为3.72%。这些企业融资难度相对较低。

    2021-10-20
  • “金九”爽约“银十”如何?

    “金九银十”一直是楼市的销售旺季,但今年的“金九”,开发商们普遍高兴不起来。从近期陆续公布的9月房企销售业绩来看,部分房企销售金额同比、环比双双出现下滑。






    “金九”爽约,“银十”又将如何?《中国消费者报》记者注意到,进入10月后,房企上演五花八门的促销大战,市场进一步分化。采访中,专家们一致认为,四季度市场有望筑底企稳。


    楼市降温明显


    克而瑞研究中心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9月份,28个重点监测城市商品住宅成交面积环比下降7%,同比降幅进一步扩至25%,较2019年同期下降17%。


    从各线城市表现上看,北上广深4个一线城市楼市成交回落,其中,上海以45%同比降幅居首,北京、广州和深圳的同比降幅都在30%左右。24个二三线城市成交持续走低,环比下降4%,同比降幅23%。其中,近八成二三线城市成交同比下降,热点城市厦门、武汉、宁波等地同比降幅都在20%左右,仅杭州、成都等个别城市仍保持热度,同比实现正增长。


    具体到企业层面,克而瑞研究中心发布的报告显示,9月份,百强房企实现单月销售金额7596亿元,单月业绩规模不及8月,首次出现环比下降,同比去年下降36.2%,较2019年同期下降17.7%。但是,从累计业绩来看,今年前三季度百强房企累计销售金额较2019年和2020年同期分别增长22.8%和12.5%。


    为什么楼市降温如此明显?58安居客房产研究院分析师许之静对《中国消费者报》记者直言,“三道红线”终结了房企融资的红利,集中供地和土地拍卖新规层出不穷,房企拿地难上加难,多地出现流拍现象,加上各种楼市调控政策,房企迎来了最艰难的日子。“今年1-9月,全国房地产政策发布次数高达400余次,发布调控政策的密集程度刷新历史纪录。”许之静表示,严厉限购限售、积分摇号规则的细化、发布二手房指导价、打击学区房炒作、整治虚假房源等全国大范围的楼市调控动作,贯穿到房地产行业全过程。


    市场进一步分化


    9月楼市的低迷态势在今年国庆黄金周期间有了一定的扭转。在楼市长效机制调控下,各地市场呈现较明显的差异,三四线、二线、一线城市对政策的反应程度呈现出从强到弱梯度下滑的特征。


    从楼市成交数据来看,市场分化愈加明显。安居客房产研究院公布的数据显示,国庆黄金周期间,一线城市成交回暖。4个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累计成交42.19万平方米,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其中,北京市场成交量达15万平方米,成交套数为1482套,同比上升1212%;深圳新房成交1081套,同比上升163%。


    二线城市则稳中有降,不同城市间迎来此消彼长的轮动行情。“二线城市中,福州供应放量叠加降价促销,还是取得了不错的走量效果。杭州国庆期间成交量达3年同期新高,为16.73万平方米。”易居企业集团CEO丁祖昱告诉《中国消费者报》记者,需要关注的是三四线城市,各城市同比降多升少,分化持续加剧。


    另据丁祖昱介绍,三四线城市中,上升城市以东南沿海居多,诸如汕头、石狮等成交依然保持高热状态,同比上升三成以上,与2019年同期相比,均实现翻倍增长;而部分经济欠发达、缺乏产业支撑的三四线城市,诸如北海、宝鸡等成交量均不足1万平方米,创3年同期新低。


    四季度市场有望筑底企稳


    楼市降温的背后,部分开发商为了加速回款,近期纷纷推出了五花八门的折扣促销活动,例如“工抵房”“送车位”“返首付”“特价房”等,希望能收获一拨行情。“最近来看房的客流量并不少,但成交量却没有预期那么好。”北京王四营地区某项目销售员告诉《中国消费者报》记者,开发商推出的“砸金蛋”、送物业费、送家具等活动很受认可,小面积户型卖得很快,说明市场需求还是有的,至少刚需客户不缺。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对《中国消费者报》记者表示,随着市场风向的转变,“金九银十”的概念正在消退。2021年仅剩下最后3个月,房企已经进入业绩全面冲刺阶段,房企去库存压力有增无减。张大伟建议消费者,面对开发商的花式促销,一方面,要从实际需求出发,该出手就出手;另一方面,对部分负债规模偏高的房企也要谨慎。


    房地产市场下行趋势备受关注,近日央行罕见地连续两次召开会议,强调要维护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维护住房消费者合法权益。


    中指研究院指数事业部研究副总监陈文静表示,这将对稳定市场预期、提振市场信心起到重要作用,各地继续调控加码的可能性明显降低,政策微调的空间已打开。受此影响,四季度房地产市场有望筑底企稳,尤其是那些市场需求及购买力相对坚挺的核心一二线以及强三线城市,成交量整体提升幅度更为可期。


    丁祖昱也对《中国消费者报》记者表示,部分城市楼市调控已经出现了由“限涨”到“限跌”的苗头,甚至不乏托市之举,以刺激居民购房消费,减缓市场下行压力。当然,部分城市局部放松并不足以改变“房住不炒、因城施策”的政策主基调。

    2021-10-20
  • 制造企业转型升级“智造” 高端人才有了新选择

    随着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传统行业和新兴技术之间的不断交叉融合也加大了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一些互联网企业的从业者逐渐从这个“风口”行业中退出,转投到了智能制造这个“浪尖”行业。


    据公开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工业增加值达到31.31万亿元,连续11年位居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全国327万家制造企业吸纳了1.05亿人就业,占总就业的27.3%。制造业的持续健康发展,顺利转型升级,对中国经济的未来至关重要。在这一背景下,企业对这种“跨界”人才的需求量是巨大的。


    制造业的转型中,单一技能的“蓝领”和“白领”已经不能满足智能制造时代的需求。一份关于《中国制造企业智能制造现状》的报告显示,近30%的受访企业认为使用智能设备生产的大难题是人才。有预测显示,到2025年,我国智能制造领域人才需求将达到900万人,人才缺口为450万人。


    今天的中国拥有足够多的技术工人,但更加适应未来智能制造时代的人才却缺乏合适的教育培训体系,一个现实的情况是,互联网企业招走了高端人才,大型制造业企业可以消化互联网公司挑选后的人才,而中小型制造业企业却将长期面临因无法支付高企的成本无法向智能化转型,导致恶性循环。


    根据去年发布的《中国科技人力资源发展研究报告》,本科层次,我国培养的理工农医科技人力资源共计254.9万人,居世界第一。本科层次,我国工学毕业生比例达到32.8%,高于发达国家。而在硕士、博士层次,工学科技人力资源比例也同样高于发达国家。


    智能制造装备行业属于典型的技术密集型行业,是一个涉及多学科跨领域的综合性行业,需要大批掌握先进系统控制软件、装备机械、工业自动化系统工程集成、计算机软件及硬件技术等领域的高素质、高技能以及跨学科的专业人才。


    当前制造业处在一个转型升级的窗口期,这其实也是一个巨大的风口。随着制造业不断向智能化转型,相信未来实现高端制造的过程中将会创造出越来越多的就业机遇。

    2021-10-19
  • 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连续7个月收窄 年内首次降至个位数

    房地产市场的降温,得到了官方数据的进一步印证。10月18日,国家统计局披露的最新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8.8%,两年平均增长7.2%,比1月份至8月份回落0.5个百分点;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130332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1.3%,两年平均增长4.6%,比1月份至8月份回落1.3个百分点。


    仅从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这一指标来看,自今年2月份触及年内最高点后,增速便持续收窄。至此,该指标不仅在年内首次降至个位数,更是已连续7个月收窄。


    58安居客房产研究院研究总监陆骑麟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去年上半年指标基数较低,而此后随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复工复产的加速也使得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得以快速复苏并恢复到正常水平,综合来看,这对今年下半年的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放缓产生一定影响。年内全国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的密集出台,也影响了房企开发投资增速的提升。尤其是从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新开工面积增速来看,进一步体现出开发商对房地产市场未来预期的相对悲观。


    数据显示,前三季度,房屋新开工面积152944万平方米,同比下降4.5%。其中,住宅新开工面积113374万平方米,同比下降3.3%。另外,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13730万平方米,亦同比下降8.5%。


    中指研究院指数事业部研究副总监陈文静对《证券日报》记者分析称,从供应端来看,受重点城市“两集中”供地政策影响,前三季度全国土地市场成交量持续下降,在一定程度上拖累了全国房屋新开工速度。但从短期来看,随着近期部分重点城市第二批“两集中”供地的出让完成,预计后续全国房屋新开工面积和房地产开发投资有望出现好转。


    最后从销售端来看,数据显示,尽管前三季度商品房销售面积及商品房销售额仍同比增长,但其增速同样也在持续收窄。


    陈文静称,随着9月底以来中央连续释放维稳信号,指导金融机构加快落实“两个维护”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银行信贷端边际改善预期增强,预计短期内部分城市的政策微调预期仍在,房地产市场调整压力较大的城市有望跟进出台相关稳楼市政策,以平稳市场预期。但整体上看,伴随楼市预期进一步趋于理性,预计四季度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金额同比增速或继续下降。

    2021-10-19
  • 勇立潮头大胆创新 一批中小企业走上专精特新发展之路

    从“手工作坊”到智能制造工厂,从“零基础”攻关到助力大国智造,在中国,一批中小企业勇立潮头大胆创新,走上了专精特新的发展之路。






    所谓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是指做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创新能力突出的中小企业。“小巨人”企业,是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中的佼佼者。“小巨人”企业专注于细分市场,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在各自产品领域逐渐形成优势和规模,能够为大企业、大项目提供关键零部件、元器件和配套产品,可以说是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中的优秀代表。根据工信部最新发布的数据,全国“小巨人”企业数量已达4762家。


    占企业总数99%的中小企业是中国经济韧性、就业韧性的重要支撑,也是实现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的关键主体。近年来,中国培育了一大批专特精新中小企业,为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增强制造业竞争优势,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有力支撑,也将成为未来推动形成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控的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力量。


    苦练绝技


    小配件蕴含高技术、小企业支撑大配套、小产业干成大事业


    位于武汉光谷的武汉高芯科技有限公司,是入选工信部第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的企业之一。疫情防控期间,非接触式红外测温仪在高铁站、机场、商场、写字楼等地广泛应用,这种不需要接触、通过测量目标表面所辐射的红外能量就能确定表面温度的探测技术,是高芯科技攻关的方向。


    红外探测器是国家《工业强基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年)》的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也是产业链关键领域实现“补短板”“填空白”的核心器件产品。多年来,高芯科技瞄准这一细分赛道,坚持将年销售收入比重的8%左右作为研发经费,研发人员占总员工比例超过20%。如今,高芯科技自主搭建的3条红外探测器生产线,已实现红外产业最核心器件——制冷和非制冷红外探测器及其组件的全系列量产和稳定交付。


    高芯科技总经理高健飞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此次入选全国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再次证明高芯科技在经济效益、专业化程度、创新能力、经营管理等多个专项指标上取得了阶段性成绩。“这是对我们专注开发红外产业核心部件的高度肯定,也是对我们解决了红外产业关键核心元器件‘卡脖子’难题的极大认可。未来,公司还将持续不断加大科研投入,以技术优势争取更大国内外市场份额。”


    与高芯科技一样,位于青岛市平度经济开发区的青岛淄柴博洋柴油机股份有限公司,同样具有小配件蕴含高技术、小企业支撑大配套、小产业干成大事业等特点。从这里生产出的柴油机,可用于2万吨左右的大型集装箱船舶,还可广泛用于内河、近海及远洋船舶动力的主、辅机,船用、陆用发电机组及其他动力装置的原动机。


    “自创立开始,我们就瞄准了为船舶提供中速大功率发动机这一目标,专注于中高端船机市场,开展生产与创新工作。”淄柴博洋总经理赵书健告诉记者,在引进、消化、吸收中,企业对重点技术难题进行攻关,彻底解决了船用中速柴油机曲轴国产化过程中精磨主轴颈变形、淬火变形及轴颈抛光等诸多技术难题,为加快自主研发生产大功率中速船用柴油机夯实了基础。截至2020年底,公司共持有6件发明专利和27件实用新型专利,公司产品在2020年船用中速柴油机市场占有率为20.8%,在国内细分市场船用中速柴油机市场占有率排名前三。


    再来看一家位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科技公司——成立5年来,研发投入近9000万元,远超收入总和;200多名员工中仅有5名销售人员,绝大多数为研发人员;企业获得专利100余项……通过这组数据不难看出,这是一家非常注重创新的公司。专精特新的发展定位为公司带来了好的发展局面:创立于2016年的北京软体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产品是基于软体机器人技术的柔性夹爪,仅仅5年,企业在国内市场占有率就稳居第一,产品远销23个国家。


    公司总经理高少龙表示,企业在成立之初就明确了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为此,企业花了2年时间研发柔性夹爪产品,这期间没有任何收入来源。2018年,填补市场空白的柔性夹爪产品终于研发成功,一经推出就因可以解决不同尺寸、形状以及易损工件的抓取等工业界难题,在生鲜、食品等行业颇受欢迎。


    采访一家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一个感受尤为明显:专精特新的灵魂是创新。数据显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平均研发经费占营业收入比重超过7%,平均研发人员占企业全部职工的比重约为25%,平均拥有有效专利逾50项。在“小巨人”企业数量居全国第一的浙江,2019年初至2020年底期间,全省470家“小巨人”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比平均达4.9%,有效发明专利累计6460个、获得企业质量体系认证1299个、主持或参与制(修)订国际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1183个,户均分别达13.74个、2.76个、2.52个。


    中国经济发展到当前这个阶段,科技创新既是发展问题,更是生存问题。中小企业以专精特新为方向,聚焦主业、苦练内功、强化创新,才能把企业打造成为掌握独门绝技的“单打冠军”或者“配套专家”。


    发展现状


    目前已培育三批共4762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为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群体发展,工信部建立了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业领航企业的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近日,工信部公布第三批293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至此,全国“小巨人”企业数量已达4762家。


    从地域分布来看,新公布的第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东、中、西部分别有1773家、746家、411家,占比分别为61%、25%、14%,与全国制造业企业区域分布规律基本保持一致。


    从细分行业分布看,第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呈现出“6789”的特点:超六成属于工业“四基”(指工业领域的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领域,超七成深耕行业10年以上,超八成居本省份细分市场首位,九成集中在制造业领域。


    据了解,作为中小企业中的佼佼者,“小巨人”企业评选要经过3项分类指标、6项必备指标等评价要求,包括专业化程度、创新能力、经济效益、经营管理以及聚焦制造强国、网络强国等方面,可以说是层层精选、优中选优。


    工信部中小企业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小巨人”企业具有3类“专家”特征。一是深刻理解用户需求的行业“专家”,“小巨人”企业以高质量满足用户需求为目标,在细分领域深耕细作,有1/5的“小巨人”企业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50%。二是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配套“专家”,在中国的上天、入海、探月、高铁等大国工程中,都能找到“小巨人”企业的产品,大多数企业都在为龙头骨干企业配套。三是“小巨人”企业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模式,是不断迭代产品和服务的创新“专家”。


    中国中小企业协会专职副会长马彬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我国虽然是全球工业门类最齐全的国家,但产业基础能力建设不足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包括基础装备和核心技术能力不足、产业链上“断点”“堵点”较多、缺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杀手锏”技术、从科技到产业的创新内循环机制不畅等问题。对此,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能够发挥出重要作用。


    其一,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聚焦实业,做精主业,其主导产品通常都有“补短板”“锻长板”“填空白”的作用,在国内细分行业中拥有较高的市场份额。专精特新企业的成长,可以强链、铸链,为国内产业链逐步融入全球创新链,赢得更大主动权。从工信部公布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看,它们已成为保持制造业基本稳定以及提升制造业整体素质的重要发力点,对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其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深耕细分领域,持续性创新投入力度大,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产业链技术上的“断点”问题,最终目的是解决“卡脖子”难题。国家要有强大的链头企业,链条上也要有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来卡位,链头和链身缺一不可。


    近年来,中小企业勇立潮头、敢于创新,克服了各种冲击,取得可喜成绩,实现快速健康发展,对国民经济全局做出重要贡献。工信部中小企业局一级巡视员叶定达表示,这些“小巨人”企业为中小企业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坚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树立了榜样。


    蓝图绘就


    “十四五”期间要培育百万家创新型中小企业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要“实施领航企业培育工程,培育一批具有生态主导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推动中小企业提升专业化优势,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


    今年7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财政部、商务部、国资委、证监会联合发布《关于加快培育发展制造业优质企业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方向举措。“十四五”期间,要培育百万家创新型中小企业,10万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1000家“单项冠军”企业。力争到2025年,梯度培育格局基本成型,更好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助力实体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


    蓝图已绘就,让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茁壮成长,各种助攻不少。工信部中小企业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将加大财税金融政策支持力度,与各类服务机构合作推出更多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属服务产品,解决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痛点堵点难点。


    今年1月,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关于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中央财政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将安排100亿元以上奖补资金,分三批(每批不超过三年)支持1000余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推进工业“四基”领域或制造强国战略明确的十大重点产业领域“补短板”,与产业链上下游协作配套,促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通过工业设计促进提品质和创品牌等。同时,支持国家(或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每省每批次不超过三个),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提供技术创新、上市辅导、创新成果转化与应用、数字化智能化改造、知识产权应用、上云用云及工业设计等服务,并对重点“小巨人”企业提供“点对点”服务。


    长期以来,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是制约国内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企业融资仍以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比重较低,而资本市场已经释放出利好信息。备受关注的北京证券交易所提出,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形成创新创业热情高涨、合格投资者踊跃参与、中介机构归位尽责的良性市场生态。


    马彬认为,北交所明确差异化定位和发展,有利于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拓宽创新型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精选层企业能直接获得上市融资。北交所将成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的主阵地。


    鼓励专精特新企业发展,营造“放足好水、养好活鱼”的健康生态是关键。多地已提出具体举措,提升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量和质。例如,湖北提出要建立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库,还将加大政策支持,引导技术、人才、资金等创新要素加快向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集聚,提升企业创新力,包括搭建银企对接平台,开发“小巨人”企业专属金融产品,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发行债券;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的功能作用,为企业提供政策咨询、创业创新、人才培训、投融资等公益性服务;鼓励各地以优先采购、增加预留份额等方式,加强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产品的首购和推广应用支持等。重庆启动《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品牌推广计划》,包括企业品牌提升培训、“一对一”定制企业品牌提升方案、推动企业专访、组织品牌评选活动、建设“品牌重庆”推广平台、发布品牌提升指南六项具体行动。此外,在全国,2000多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3000多家中小企业服务示范平台,为中小企业创新创业提供支持和服务。

    2021-10-19
  • 全球半导体资本支出创历史新高,2021年预计将达1500亿美元

    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SIA)发布了《2021美国国家半导体行业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认为,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引起的芯片短缺现象已经遍布全球,给包括汽车行业在内的终端市场带来了很大影响。为应对缺芯危机,除了提高晶圆厂的利用率之外,提高资本支出才是长期应对之策。近两年全球半导体行业的资本支出已经创下了历史新高,2021年的行业资本支出预计将达到近1500亿美元,2022年将超过1500亿美元,而在2021年之前,该行业的年度资本支出从未超过1150亿美元。


    《报告》指出,2019年,全球半导体销售额为4123亿美元,在2020年增长了6.8%,达到4404亿美元,而这主要是来自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根据2021年6月发布的《世界半导体贸易统计局(WSTS)半导体市场预测》,2021年全球半导体行业销售额将大幅增长至5270亿美元,到2022年全球销售额将增长至5730亿美元。


    未来10年,半导体技术的创新将促成一系列的技术变革,包括5G、人工智能、自动驾驶电动汽车和物联网(IoT)等。而半导体的技术与其所服务的终端市场之间,是共生的关系,半导体技术的创新能够强有力地刺激新的市场需求。例如,半导体技术的进步,推动了蜂窝技术的发展,最终催生出了5G技术。


    《报告》指出,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引起的芯片短缺现象已经遍布全球,给包括汽车行业在内的终端市场带来了很大影响。因此,全球都采取了不同的措施来应对缺芯危机。


    其一,扩大晶圆厂的利用率,提高产能。在这芯片产能短缺期间,几乎每个季度晶圆厂的利用率都远高于80%的正常利用率,一些晶圆厂的产能利用率甚至高达90%到100%。预计在2021年,晶圆厂的利用率将进一步提高,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


    其二,单靠提高利用率,无法满足长期的芯片需求,因此需要扩大资本支出。近两年全球半导体行业的资本支出已经创下了历史新高,以便在未来几年满足这一预期的市场需求。


    如今,半导体行业的供货短缺也在提醒着人们,半导体在许多重要的领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这一趋势还会随着电子产品需求量的增长而愈演愈烈,全球对芯片的需求将继续上升。

    2021-10-18
  • 不退款只返“币”是强制消费

    只要监管到位、执法从严、积极维权,再辅以诚信教育,就一定能有效遏制平台不退款只返“币”的强制消费侵权行为,给广大消费者营造一个诚信、公平、放心的消费环境。


    叶金福


    近日,有多位消费者向《中国消费者报》反映,在多个网络平台遭遇无法正常退款的情况。《中国消费者报》调查发现,此类问题已成投诉热点,投诉对象涉及知乎、B站、小红书、QQ音乐等知名平台。(据10月13日《中国消费者报》报道)


    消费者在相关平台花钱购买服务后,如果购买服务的钱还没有消费完,平台就应该“如数退还”,这是消费者和服务平台之间消费契约行为的体现。但一些平台在消费者选择申请退款时,却以协议规定、已过期限、手机不支持等为借口,以返“币”代替退款,这无疑是一种强制消费侵权行为。


    据了解,平台的这些返“币”往往是“虚拟币”,只能在平台内部使用,有的甚至在同一平台内购买商品时也会受到种种限制。如此,返“币”还涉嫌消费欺诈。


    根据《民法典》相关规定,合同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是对等的,消费者在网络平台花钱购买服务,属于履行了己方的支付义务,相应地,网络平台应该向消费者提供符合双方约定的服务。如果网络平台在约定期限内不能或未向消费者提供服务,消费者有权解除合同。当消费者向网络平台申请退款,即相当于发出解除合同的通知,网络平台应承担退款责任。不退款只返“币”的行为,既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自主选择权,也侵害了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


    对平台不退款只返“币”的不法行为,需要多方出手、共同遏制。首先,监管要到位。相关执法部门应积极承担起监管的主体责任,严格把好“买入关”,也要把好“退还关”,切不可任凭平台“一言堂”,不退款只返“币”。其次,处罚要从严。相关执法部门对平台这种行为应采取“零容忍”的态度,发现一起查处一起,该约谈的要约谈,该责令改正的要责令改正。最后,消费者要维权。消费者一旦遭遇平台不退款只返“币”的侵权行为,要坚决说“不”,积极大胆地向相关监管部门检举揭发,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不受侵害。此外,加强平台诚信教育也很重要。监管部门、消费者组织要加强对相关平台的诚信经营教育,让平台真正认识到诚信经营的重要性,倒逼平台切实履行买卖服务的合同契约,彻底改正不退款只返“币”的不法行为,方能赢得广大消费者的信赖。


    只要监管到位、执法从严、积极维权,再辅以诚信教育,就一定能有效遏制平台不退款只返“币”的强制消费侵权行为,给广大消费者营造一个诚信、公平、放心的消费环境。

    2021-10-18
  • 工信部:96款侵害用户权益APP下架、通报3款违规SDK

    据“工信微报”微信公众号今日消息,近期,工信部组织各省通信管理局,持续推进APP侵害用户权益专项整治行动,加大常态化检查力度。国庆前夕,重点对假日出行、民生服务类APP进行检测,并对未按要求完成整改的进行了公开通报。截至目前,尚有96款APP未按时限要求完成整改。此外,检测发现字节跳动“穿山甲”SDK、腾讯“优量汇”SDK、快手广告SDK问题较多,分别占问题总量比例的37.4%、29.9%、8.0%。


    依据《网络安全法》等法律要求,工信部组织对上述96款APP进行下架。相关应用商店应在通报发布后,立即组织对名单中应用软件进行下架处理。相关SDK应加强自查自纠,后续工信部将对反复出现问题的SDK依法从严处理。

    2021-10-18
  • 中国饭店协会:海鲜大排档成消费热门之选

    中国饭店协会近日发布的《海鲜餐饮行业市场调研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目前我国海鲜餐饮业市场集中度较低,大多以个体经营为主。2020年,海鲜餐饮业前10名品牌的市场份额之和不足3%。从消费情况看,海鲜大排档已成为消费者外出餐饮的热门之选。


    《报告》显示,2020年,我国海鲜餐饮行业市场规模为4633.46亿元,受疫情影响,海鲜餐饮企业数量呈现断崖式下降,从2019年的17862家下降到15097家,减少15.48%。同时,我国人均海鲜消费量也从2019年的约32.82公斤下降到2020年的26.42公斤。2021年,随着疫情逐步稳定,海鲜餐饮行业迅速恢复生机。


    我国海鲜餐饮行业尚处于成长期,只有42%的人口经常食用海产品。但随着人们消费结构的改变和消费水平的提升,城镇居民以猪肉为主的猪牛羊肉等畜肉消费比重已从过去超过60%降至50%以下,而水产品消费比重则从过去的23%提升至30%左右。中国饭店协会会长韩明分析表示,我国海鲜餐饮需求潜力巨大。


    从消费区域来看,东南部地区海鲜消费量较高,消费市场下沉渠道容易打通,而西部地区受冷链、交通等因素制约,海鲜消费量较低,消费市场开发难度较大。


    《报告》指出,目前我国海鲜餐饮业市场集中度较低,大多以个体经营为主。2020年,海鲜餐饮业排名前10位的品牌市场份额之和不足3%。


    随着海鲜市场竞争不断升级,一线城市海鲜餐饮消费转型主要出现正餐快餐化、外卖占比较高等趋势。同时,主要消费场景逐渐从线下转移到线上,相较于过去在店内用餐,线上订单需求量逐渐上升。以海鲜自助餐厅、日式料理店等为代表的海鲜餐饮业态也迅速成为流行趋势,海鲜主题餐饮尤其受到80后、90后年轻消费群体的热捧,海鲜大排档则成为消费热门之选。


    韩明表示,海鲜餐饮品牌为了满足消费者不同场景的需求,正在改变传统经营模式,不再单一着眼于做好产品,而是依托自身的品牌效应、加工产品和供应链能力,倾力打造堂食+外卖+零售+电商模式。


    “今后,消费者会更加注重海鲜产品的健康、绿色、安全、卫生和高品质。”韩明说,海鲜餐饮企业应为消费者提供特色化、品牌化、标准化的消费服务。


    据韩明介绍,我国高度重视海鲜产品安全,如何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区块链、大数据、卫星遥感等技术推进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传统渔业转型升级为数字化、智慧化渔业,实现产品可溯源、安全可追踪,已成为水产行业亟待实现与完善的问题。


    韩明在接受《中国消费者报》记者采访时指出,近年来,三亚等海鲜餐饮消费较高的地区针对海鲜餐饮行业进行了标准化制定,以此推动当地海鲜餐饮业高质量发展。海鲜餐饮标准主要围绕现场赔付安心消费、文明用餐开心消费、温馨提示放心消费、明厨亮灶舒心消费、微笑待客暖心服务5个方面制定具体服务细则,相关标准的制定有利于指导海鲜餐饮业可持续发展,提高海鲜餐厅的服务能力,降低海鲜餐厅的食品安全风险。

    2021-10-15
  • 方便食品从趋势变为优势

    根植于农业、依托于科技、壮大于工业的方便食品行业,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产业基础和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的有力支点。20多年来,作为食品工业中的支柱行业,我国方便食品行业始终坚韧前行。新时期,当市场对方便食品释放出巨大需求后,其安全与健康等多重优势快速转换成厚积薄发的应急能力和强大产能,在“六稳”“六保”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拉动我国食品工业逆势上扬的重要力量。为积极应对我国方便食品在新时期面临的新挑战、新机遇,日前,由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CIFST)主办的第二十一届中国方便食品大会在北京召开。


    在20多年的砥砺前行中,中国方便食品大会在业界已形成了持续影响力,成为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风向标、行业创新开放的新引擎、企业绿色发展的新动能。本届大会围绕“从趋势到优势”的主题,从多角度剖析与总结我国方便食品行业在后疫情时代行业的创新及发展趋势。大会期间,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工商大学校长孙宝国教授代表学会发布了2020—2021年度中国方便食品行业九大创新趋势。


    多方携手共推行业高质量发展


    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副司长李堂兵表示,方便食品之所以受到消费者的青睐,离不开产业长期在健康转型、绿色美味、跨界融合、科技创新层面上的坚持与深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要不断推进方便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是要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实施“三品”专项行动;二是要持续加强创新研发力度,加快发展粮食精深加工与转化,促进方便食品的营养升级;三是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加快建立绿色工厂、智能工厂;四是推进开放合作发展。坚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瞄准国内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加大对国产农产品原料的加工转化能力。同时,积极开展产品研发、加工工艺、生产装备等方面的国际交流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食品安全抽检监测司二级巡视员郝明虹指出,坚守食品安全底线,保障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减少公众的认知偏差,推进食品安全社会共治。市场监管总局与学会、协会、食品企业等通力合作,提升公众食品安全的科学素养;持续完善制度设计,强化监管执法依据。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加强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方法的研制,制定发布多项食品补充检验方法和快检方法。研究出台食品中违法添加非食品用化学物质名录及管理制度。


    边界扩大体量加大总体价值提升


    伴随着传统食品工业化的进程,方便食品行业正在加快自身的转型与价值提升。大会邀请了业内多位权威专家及企业代表分享了对方便食品行业的实践与思考,站在国家“十四五”规划的新起点,总结过去展望未来,为方便食品产业的发展把脉方向。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孟素荷教授以前瞻性视角带来了“从趋势到优势——方便食品产业发展报告(2020-2021年度)”的大会报告。她指出,中国食品工业具有强大的实力和韧性,完整的工业链条,相对自主的原料来源,日益提升的市场价值空间,成为中国双循环经济中扩大内需的主体力量,其长期向好的态势愈发鲜明。后疫情时代中国食品工业正在经历五大变革,即安全与健康、享受型、可负担、方便性、可持续性与责任,其中对健康的诉求前所未有的强烈。科技投入加大,产品创新更集中于对行业关键核心技术的凝炼和破解,在中小企业前一轮创新的推动下,龙头企业的创新到位,亦显示动力。在2020年方便食品的整体分布中占30%。“五大变革、消费群体变迁、市场下沉、科技竞争力、节能减排与社会责任”,已成为后疫情时代中国方便食品行业下一个十年的发展趋势,孟素荷教授强调“然而,最重要的不是趋势,而是研究趋势的转变”。


    值得一提的是,在网络和资本的合力助推下,已开始向“经典产品+网红产品”的扩增,在方便食品领域尤其明显。资本对面条等传统食品标准化、连锁化的关注,对网红食品的热情,正在催生新的投资风口。孟素荷提醒,“支持这个行业快速成长的产业基础尚不够扎实,新品的核心竞争力尚未形成或仅有少数形成。”对此,她表示,目前仍需强化米面复热后的口感、菜肴复热后风味衰减及产品健康内涵的理论支持和安全性研究,方能支撑这个行业的长久发展。


    破解新食代下行业转型升级痛点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大连工业大学国家海洋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朱蓓薇教授在“中国方便食品产业的现状与未来”的报告中指出,良好的膳食营养是人们抵御疾病的重要保障。近5年来,我国方便食品行业发展步入高速迭代阶段。未来,要聚焦营养与健康,依靠科技创新,推动方便食品行业走向“新食代”。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面制品分会理事长、吉林农业大学副校长刘景圣在“方便食品产业十三五科技成果与十四五发展方向”的报告中谈道,“面向‘十四五’,方便食品产业将朝着‘方便食品主食化,主食食品便捷化’的方向发展。标准化、专业化的新型配料,将成为方便食品企业研发的重点方向,以解决方便食品的营养、风味、质构等方面的问题。”

    2021-10-15
  • 食品巨头缘何纷纷涨价

    近日,全球食品巨头卡夫亨氏高管表示,正在全球范围内有必要的地区提高商品价格,并提醒消费者习惯更高的粮食价格。在食品原材料涨价、供应链受阻、劳动力成本高企、能源价格飙升等种种因素的推动下,全球食品企业不得不提高产品售价,以抵抗通胀压力。


    在卡夫亨氏之前,多家知名跨国食品企业已经宣布涨价。雀巢、联合利华、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等都公布了商品涨价计划。雀巢表示,预计今年投入成本将上涨约4%,因此公司需要尽快提价。联合利华表示,公司正面临10年来最大的成本上涨压力,将对多个市场和品类上调价格。






    从这些涨价公告中不难看出,原材料等成本上涨是产品涨价的直接原因。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的月度食品价格指数显示,全球食品价格上涨至10年来新高,9月份全球食品价格同比上涨32.8%。“高烧不退”的粮食价格增加了食品生产企业的成本压力。


    然而,仅仅是粮食价格波动,还不足以让这些企业触动“涨价”这根消费者颇为敏感的神经。百事可乐表示,除原材料短缺外,劳动力短缺、航空或其他商业运输的可用性降低、港口关闭或边境限制等因素同样对供应链造成了不利影响,这可能会进一步影响到百事可乐生产和销售产品的能力。


    当前,食品企业面临的成本压力绝不仅仅来自于粮食价格上涨,其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供应链危机。港口延误、一箱难求,全球范围内供应链危机导致的运输延误、供应不足,以及由此带来的包装、物流、能源等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与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和粮食供应短缺叠加,从各个层面推高了食品生产企业的生产和运营成本,蚕食其利润率,使其不得不通过涨价抵消成本上涨。


    此外,随着物价上涨以及人们对未来一段时间持续通胀的预期,劳动力短缺可能进一步加剧。在欧美国家,劳动力短缺使供应链危机更加恶化。随着物价上涨,人们对薪资的预期提升,招工难、用工荒问题更加严峻,增加企业运营成本。


    受疫情影响,全球供应链恢复仍需时间,国际物流困境和能源供给问题短时间内恐难缓解。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最新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警告,全球通货膨胀上行风险加剧,通胀前景存在巨大不确定性。美国及一些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总体通胀率迅速上升。在通胀压力下,还会有更多的食品企业支撑不住,宣布涨价。要想让食品生产企业稳住产品价格,还得在恢复供应链和控制通胀上做文章。

    2021-10-15
  • 食品价格降幅扩大 9月CPI同比涨幅延续回落

    国家统计局14日发布数据,9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0.7%,涨幅比上月回落0.1个百分点。其中,食品价格下降5.2%,降幅比上月扩大1.1个百分点。食品中,猪肉价格下降46.9%,降幅扩大2.0个百分点。


    “9月份,消费市场供需基本平稳,价格总体稳定。”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董莉娟表示。董莉娟分析称,从环比看,CPI由上月的上涨0.1%转为持平。从同比看,CPI上涨0.7%,涨幅比上月回落0.1个百分点。其中,食品价格下降5.2%,降幅比上月扩大1.1个百分点,影响CPI下降约0.98个百分点。食品中,猪肉价格下降46.9%,降幅扩大2.0个百分点;淡水鱼、鸡蛋和食用植物油价格分别上涨21.0%、14.2%和9.2%,涨幅均有回落。


    非食品价格上涨2.0%,涨幅扩大0.1个百分点,影响CPI上涨约1.65个百分点。非食品中,工业消费品价格上涨2.8%,涨幅扩大0.3个百分点,其中汽油和柴油价格分别上涨23.4%和25.7%,涨幅均有扩大;服务价格上涨1.4%,涨幅回落0.1个百分点,其中飞机票、旅行社收费和宾馆住宿价格分别上涨15.7%、8.7%和1.2%,涨幅均有回落。


    “食品和服务价格偏弱仍是压低整体CPI中枢的核心原因。在猪肉供给整体充裕、价格持续下跌的背景下,食品CPI同比下行1.1个百分点至5.2%。此外,疫情对居民服务消费仍构成约束。”申万宏源证券首席分析师秦泰表示。


    值得关注的是,9月份,受煤炭和部分高耗能行业产品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工业品价格涨幅继续扩大。从同比看,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上涨10.7%,涨幅比上月扩大1.2个百分点。


    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9月份PPI同比涨幅再创新高,CPI同比涨幅持续回落,PPI与CPI“剪刀差”达到10个百分点,比上月扩大1.3个百分点,再创历史新高。


    温彬认为,国家已经部署一系列大宗商品保供稳价措施,预计进一步应对原材料价格上涨和经济增长压力加大的举措将陆续出台实施。总体上看,目前通胀对货币政策影响有限。宏观政策要做好跨周期调节,增强不同部门政策的协调性,缓解煤炭、电力等供应紧张局面,进一步帮助中小企业等市场主体应对原材料涨价影响,加大对提振有效需求和稳定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

    2021-10-15

  • 首 页  上一页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