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消费者对国产乳品信心恢复 销售额增速达7.9%

    上半年,我国乳品消费稳步增长。其中,国产液态乳品销售额增速显著大于进口液态乳品,分别为7.9%和0.8%。这表明,消费者对国产乳品信心逐步恢复。


    乳品是体现城乡居民生活品质的优质食品。如何保障乳品质量安全,不断提高产品品质,是国产奶赢得消费者认可和青睐的关键。


    农业农村部副部长马有祥介绍,近年来,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在行业协会的带动下,乳品企业和养殖者严格落实质量安全第一责任,乳品质量安全水平大幅提升。据统计,去年全国生鲜乳抽检合格率达到99.8%,乳制品和婴幼儿配方乳粉抽检合格率均超过99.8%,在食品行业中持续保持领先。


    值得关注的是,奶业现代化建设也取得新进展,养殖标准化、机械化、信息化管理水平显著提升。为了增加对奶源的控制,我国出台了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挤奶机械购置补贴等政策,推动奶牛规模养殖比重逐年提升,去年达到67%,比2011年提高了33个百分点。


    以伊利为例,截至目前,伊利的所有原料奶合作供应商已经全部实现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引入视频监控人工智能识别系统,采用图像识别、关节识别技术,运用AI算法,实时分析牧场员工饲养奶牛生产流程是否规范,通过智能化和可视化操作,全面提升奶源质量管理流程识别的精度和广度,确保每一滴奶的品质。”伊利集团执行总裁张剑秋说。


    目前,中国奶业20强企业自建、自控牧场的奶牛存栏已占全国50%以上。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食品生产安全监督管理司司长马纯良认为,不管是自建牧场还是合作牧场,乳制品生产企业一定要加强原料供应商的审核,保证生鲜乳和乳粉的质量安全,同时要加强对辅料、包装材料及食品相关产品的控制,保证冷链的完整性,确保产品品质不下降。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奶牛养殖和乳品加工长期处于分离状态,利益联结不紧密一直是制约我国奶业稳定发展的突出问题。马有祥表示,这些年,我们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解决方案,一方面立足当前,推动形成稳定的生鲜乳合同购销制度,通过推行制式合同、合同备案、第三方检测试点和生鲜乳价格协商等措施,规范购销行为,维护市场秩序;另一方面立足长远,通过政策倾斜支持乳品企业加强自有奶源基地建设,开展奶农办加工试点,从养殖和加工双向发力,提高一体化比例。


    进入“十四五”,我国奶业发展迎来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据统计,去年我国人均乳品消费量38.3公斤,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


    “巨大的消费增长潜力,是我国奶业发展最大的原动力。”马有祥认为,下一步,要按照“保供固安全,振兴畅循环”的工作定位,抢抓战略机遇,找准发力点,持续深化奶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提高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推动奶业振兴发展再上新台阶,更好地满足全国人民的乳品消费需求。

    2021-10-14
  • 婴幼儿配方奶粉产业进入“提质”时代

    7月28日,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标签标识的公告(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公告》),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意见建议反馈截止时间为8月28日。


    中国奶业协会原常务理事、广州市奶业协会会长王丁棉在接受《中国消费者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对婴幼儿乳粉标签标识标注的原则、标注内容、成分含量、功能、喂养说明、商标标注、绝对化语言、标签变更时间等作出明确规定,对于进一步规范婴幼儿奶粉标签管理、避免夸大和虚假宣传、提高产品品质将发挥重要作用。


    婴幼儿配方乳粉实行注册制管理


    婴幼儿配方乳粉是指以牛乳或羊乳及其加工制品为主要原料,加入适量的维生素、矿物质和其他辅料加工而成,供3周岁以内婴幼儿食用的产品。它包括婴儿配方乳粉、较大婴儿配方乳粉、幼儿配方乳粉。


    中国保健协会保健咨询服务工作委员会秘书长王鹤松在接受《中国消费者报》记者采访时介绍说,1915年,美国发明了第一个以乳粉为基础的婴儿配方,并于1921年开始量产,标志着现代婴幼儿配方乳粉产业的兴起。我国建国初期30年,由于没有足够的奶源,婴幼儿主要食用代乳粉。直到1980年,黑龙江乳业和双城县儿童乳品厂共同研制生产了我国第一款婴儿乳粉。1983年,我国发布首个婴幼儿配方乳粉行业标准,此后经历多次修订升级,婴幼儿配方乳粉产业快速发展。2010年,我国发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婴儿配方食品》《较大婴儿和幼儿配方食品》,标志着婴幼儿乳粉进入第四代发展时期,具有蛋白水解化、脂肪结构母乳化、氨基酸母乳化、渗透压母乳化、应用部分营养强化剂以及新资源食品等特征。


    2016年10月1日,我国开始施行《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注册管理办法》。截至2020年底,169家生产企业的1311个婴幼儿产品配方乳粉通过注册批准,共有440个系列。其中,包括境内117家企业的992个配方、境外52家企业的319个配方。


    添加营养素及用量须符合规定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副研究员吴崇明在接受《中国消费者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婴幼儿配方乳粉是为了克服普通乳粉的缺陷而调配了某些营养素成分。与普通乳粉相比,配方乳粉去除了部分酪蛋白,增加了乳清蛋白;去除大部分饱和脂肪酸,加入植物油,以增加不饱和脂肪酸;降低矿物质含量,以减轻婴幼儿肾脏负担;添加乳糖、微量元素、维生素、氨基酸等成分,从而更接近母乳。


    有些婴幼儿家长认为,羊乳粉比牛乳粉更好。对此,吴崇明表示,判断婴幼儿配方乳粉的优劣,从根本上是判断其营养价值与母乳或与婴幼儿营养需求的接近程度。通过比较可发现,羊乳和牛乳各具营养特点,但总体上与人乳仍存在差别。按照婴幼儿配方标准配伍后,无论羊乳还是牛乳,配方乳粉主要营养成分含量基本一致。


    还有些婴幼儿家长认为配方乳粉是调制品,不如纯乳粉好。事实上,婴幼儿配方乳粉是根据婴幼儿不同生长时期的营养需求进行设计的产品,是无母乳、母乳不足婴儿的理想替代品,也是较大婴儿和幼儿的辅助食品。


    王鹤松表示,现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婴儿配方食品》《较大婴儿和幼儿配方食品》对添加的营养素有明确规定,如果在产品中添加其他物质,应符合国家相关规定,必须是国家法规允许添加于婴幼儿食品的物质,而且要满足用量的规定,比如《可用于婴幼儿食品的菌种名单》所要求的。


    吴崇明表示,一般而言,婴幼儿配方乳粉中添加适量的唾液酸、益生菌、微量元素等物质,对婴幼儿的健康具有促进作用,但也应注意婴幼儿之间的个体差异,有的婴儿可能不适合添加了其他物质的奶粉,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有些企业称国内品牌的婴幼儿配方乳粉更适合中国婴幼儿食用。对此,王丁棉表示,中外婴幼儿乳粉配方中的营养素大致相同,各国都必须参照执行联合国食品法典委员会制定的婴幼儿配方乳粉标准,各国在此基础上进行微调。尽管中外配方中营养素的成分或者含量上下限指标有所不同,但总体差别不大。“由于地域、环境、民族习惯、膳食结构等因素不同,各国婴幼儿配方乳粉也存在一些差异。”吴崇明表示,以美国婴幼儿配方乳粉为例,美国配方中采用植物性脂肪全部取代动物性脂肪,而国产配方中采用部分植物性脂肪取代部分动物性脂肪。


    知名品牌单价越高卖得越好


    记者近日在位于北京西城区三里河的物美超市看到,货架上摆放着20多款婴幼儿配方乳粉,每罐大多为500-900克,售价大多在200元至480元之间。


    在场的销售人员告诉记者,今年以来,受产品配方升级、原料价格上涨等因素的影响,雀巢、雅培、美赞臣等知名品牌乳粉价格均有不同程度的上涨,每罐大多上涨15元至45元,上涨幅度大多为10%至15%。从销售情况来看,大多数消费者更愿意选择知名企业的高端品牌,单价越高卖得越好。“目前,高端和超高端市场主要由外资品牌占据。”王丁棉表示,婴幼儿配方乳粉按照终端售价分为4个档次。以每罐900克的乳粉为例,售价在250元以下为低端产品,251元至299元为中端产品,300元至399元为高端产品,400元以上为超高端产品。


    从生产成本来看,以每罐900克为例,国内品牌中低端产品为70元至79元,高端产品为80元至120元,若添加益生菌、乳铁蛋白、唾液酸等成分,生产成本再增加5元至15元。


    目前,婴幼儿配方奶粉的销售成本较高,与市场成本基本持平,部分产品的销售成本还高于生产成本。生产企业的纯利润率大多在15%左右,经销企业的纯利润率大多在20%左右。


    外资品牌乳粉分为境外和境内生产,境外生产产品比境内生产的产品需要增加运输、安全性检测、关税等项费用,一般成本需要增加10元至15元。从中外品牌同档次产品市价来看,外资品牌的市价略高于国内品牌,一般有5%-10%的差额。


    吴崇明介绍,2019年,我国婴幼儿配方乳粉每公斤均价达到256.8元,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零售均价较高。


    近年来,从奶粉品牌占比情况来看,国产品牌取得不俗的成绩。2020年,国产奶粉品牌飞鹤市场占有率达到14.8%。


    2020年,我国婴幼儿配方奶粉销售量约为90万吨,销售额约为1754.8亿元。其中,进口婴幼儿配方乳粉33.5万吨,进口额50.53亿美元,每吨均价15084美元。


    据估算,近3年,每年跨境电商平台的婴幼儿配方奶粉销售量有20多万吨。


    王鹤松表示,与批准注册的婴幼儿配方乳粉相比,跨境电商平台销售的乳粉不受国内质检标准和监督体系的约束,安全性无法保障,消费者维权也会非常困难。


    国内婴幼儿乳粉产业集中度低


    王鹤松表示,近年来,国产奶粉市占率整体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爆发后,国产奶粉遭遇信任危机,市场占有率逐步下滑。2016年实行奶粉注册制后,国内品牌奶粉市场占有率开始稳步提升。2019年,国内品牌奶粉市场占有率约占49%。


    “我国婴幼儿乳粉产业集中度低。”吴崇明表示,目前,全国有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127家,但年产量在3万吨以上的企业仅有3家。目前,国产婴幼儿配方乳粉品牌仅占高端产品份额的20%至25%。国内婴幼儿乳粉行业生产资源、管理资源和市场资源较为分散,竞争力较弱。


    吴崇明指出,从2019年开始,我国婴幼儿配方奶粉行业已进入“提质”时代。预计未来5年,销售额复合年均增长率为7%左右,知名品牌仍然具有较好的发展优势和前景。


    吴崇明表示,婴幼儿配方乳粉的安全保障需要全方位、多方面参与,仅依靠国家监管部门监管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强制性约束远远不够。今后,在监管过程中,不仅需要完善监管制度,加大法律法规的落实力度,还需要企业增强严格守法的自觉性,更需要广大消费者的大力监督,共同营造婴幼儿乳粉市场的良好氛围。

    2021-10-14
  • 龙头品牌增速放缓 羊奶粉市场红利期结束了吗

    经历了前几年的高速增长,羊奶粉市场出现了增长疲软的态势。羊奶粉行业龙头老大佳贝艾特增速放缓,其他品牌在零售终端的表现也不如往日。羊奶粉市场增长疲软的原因是什么?羊奶粉市场红利期结束了吗?


    羊奶粉整体市场表现大不如前


    “现在市场上专门购买羊奶粉的消费者越来越少了。”北京市大兴区某丽家宝贝的奶粉销售人员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


    中国商报记者近日在北京市乐友、丽家宝贝、孩子王等母婴店和家乐福、沃尔玛等超市走访发现,羊奶粉品牌并不多,澳优佳贝艾特和合生元可贝思最为常见,其他品牌包括美可高特、倍康喜等在部分门店才可见到,且一些品牌还在大力促销。


    北京市东城区某乐友门店的销售人员对中国商报记者透露,目前门店里的羊奶粉品牌比之前少了很多,主要品牌包括佳贝艾特、可贝思、美可高特等,其他很多小品牌销售不畅,门店已不再进货。


    中国商报记者了解到,此前市面上销售较好的羊奶粉品牌包括佳贝艾特、倍康喜、蓝河、美羚、和氏,美力源、倍恩喜、卡洛塔妮等。希蜜贝贝品牌创始人王景宣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上述大小羊奶粉品牌的市场表现都不如往年,实际上,“我所在的地区,目前到门店主动选择羊奶粉品类的消费者不到1/3,很多门店甚至连1/10都不到。”


    厦门市某母婴店主李琳丽(化名)也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去年以来,羊奶粉的整体销售情况大不如前,市场行情好的时候,某些消费者在厂家活动期间购买羊奶粉甚至会出现一次囤几十罐的现象,而如今则很少有消费者囤羊奶粉。以龙头佳贝艾特为例,之前厦门市很多门店每个月佳贝艾特奶粉的销售量可以达到几百罐,而现在每个月销售量达到100罐的门店已经很少了。


    此外,羊奶粉市场某些品牌还在大力促销。例如,在上述北京市东城区的乐友门店,中国商报记者注意到,佳贝艾特推出了“买6赠1,买8赠2”的活动。在北京市东城区一家丽家宝贝门店,佳贝艾特在搞“买3赠1件非原品,买6赠2件非原品,买12赠7件非原品”的活动。


    乳业分析师宋亮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目前羊奶粉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厂家都在打价格战,乱价窜货现象很严重。


    羊奶粉龙头品牌光环褪色


    羊奶粉市场增长的颓势从龙头品牌佳贝艾特的增速上可见端倪。澳优乳业财报显示,2016年-2020年,其羊奶粉(即佳贝艾特)销售额增速分别为60.2%、58.9%、40.5%、8.8%,从去年开始澳优乳业旗下羊奶粉销售额的增速已落后于旗下牛奶粉的销售额增速。


    今年一季度,澳优乳业羊奶粉还出现了负增长,其实现收入8.71亿元,同比下滑7.1%,其中中国区收入为8.35亿元,同比下滑5.9%。几天前澳优乳业发布的半年报显示,今年上半年,公司羊奶粉实现收入16.9亿元,同比增长2%,增速依旧低于牛奶粉16.9%的收入增速。


    澳优乳业曾在去年年报中表示,羊奶粉产品的面对面营销活动在封城中受到影响,进而造成零售价格混乱。报告期年中,佳贝艾特单元重整渠道,减少了恶性窜货现象。


    而合生元可贝思等其他几个羊奶粉大品牌也表现不佳。李琳丽对中国商报记者坦言,可贝思背靠合生元大厂,能实现终端铺货,但从消费者反馈来看接受度并不好。“一方面可能因为其口感还不太好;另一方面今年5月,可贝思出现了维生素A不达标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可贝思上市时,大部分门店都已经有两个以上的羊奶粉品牌,市场竞争已很激烈。综上,可贝思的消费者回头率很低。”


    王景宣则认为,“包括合生元可贝思、圣元圣特拉慕、伊利悠滋小羊等在内的几款大企业的羊奶粉品牌市场表现都一般,因为这几个大企业在羊奶粉上并没有进行足够的市场投入和推广。”


    据了解,我国羊奶粉市场曾有过高光时刻。宋亮表示,我国羊奶粉市场经历了从不被认可到高速发展再到如今冷却这几个发展阶段。王景宣坦言,2016年-2019年是我国羊奶粉市场的高速发展期,2019年之后,羊奶粉品牌增长下滑,增速放缓。李琳丽则认为,去年以来,羊奶粉市场增长明显放缓。


    羊奶粉市场红利期已过?


    羊奶粉市场增速放缓的原因是什么?李琳丽透露,一方面去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叠加人口出生率的下滑,导致整个奶粉行业都不景气,作为细分品类的羊奶粉同样如此;另一方面,这几年,入局羊奶粉市场的品牌越来越多,竞争异常激烈,老品牌难以维持先发优势,新进入品牌也很难占据一席之地,市场整体增长出现疲态。


    王景宣补充道,这几年奶粉行业处于存量竞争态势,且市场集中度不断提高,飞鹤、君乐宝等几大龙头奶粉品牌所占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大,必然挤占其他小奶粉品牌的市场份额。而相对牛奶粉品牌而言,羊奶粉市场中无论佳贝艾特还是蓝河、倍康喜、卡洛塔妮等都属于小品牌,圣元等大企业背书的羊奶粉又由于对市场投入不够,表现不好,这也是整个羊奶粉行业的增长疲软的一个原因。


    此外,羊奶粉市场的价格乱象或也是加剧行业增长疲软的重要原因。李琳丽透露,前几年,门店销售佳贝艾特要和厂家签订协议,保证价格不能低于一定的数额。而如今,佳贝艾特在市场中的价格战、窜货等现象时有发生。“我所在的门店对于佳贝艾特某些品相早已推出了买一赠一的活动。”


    王景宣也认为,奶粉配方注册制落地后,每个工厂只能保留三个品牌,其他品牌则被淘汰,而为保证销量,被保留的三个品牌需要在全国范围内销售,这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窜货的几率。加上拼多多等互联网平台的崛起,更是加大了商家窜货的可能。而相对于牛奶粉,羊奶粉的毛利率更高,窜货的空间则更大,因此窜货现象更为突出。而羊奶粉价盘的混乱会导致母婴店推销羊奶粉的积极性明显下降,消费者被推荐羊奶粉的几率也随之下降,这自然会带来羊奶粉市场表现的下滑。


    宋亮表示,近几年整个羊奶粉市场的冷却一是因为人口出生率的下滑导致整个奶粉行业的不景气;二是因为羊奶粉市场价格体系混乱导致之前的高价逻辑行不通;三是因为羊奶粉市场玩家增多,竞争更加激烈。


    那羊奶粉市场的红利期是否已过?王景宣坦言,所谓的红利期,应该是付出较少但却能事半功倍的一段时期,但目前渠道销售羊奶粉获利已不再容易,需要厂家大量的投放,为渠道留出足够的利润空间。从这个层面理解,羊奶粉的红利期已经过去。但未来如果龙头企业继续加大投入和市场推广,羊奶粉还是可以再次被消费者接受的。宋亮则坦言,在婴幼儿配方奶粉中,羊奶粉的红利期已经结束,但在儿童奶粉、成人奶粉中,羊奶粉红利期远没有结束,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2021-10-14
  • 好医生集团耿福能:中医药蕴含丰富的科研价值和使用价值

    细雨漾漾,草木清新。6月刚入汛,在四川省大凉山布拖县九都乡呷乌村田间,农户们正趁土地疏松,抓紧采挖川续断,而好医生集团也开始了一年一度的收购工作。


    多年前,好医生集团在贫困县布拖县引进了川续断品种,全县6个村种植川续断5000多亩。每年春夏,总有好医生团队耿福能等人的身影,或是在指导种植,或是在忙夏收。如今,在精准扶贫支持下,布拖县已经成功摘掉了贫困县的帽子,并走上乡村振兴的道路上。


    大名鼎鼎的医药企业,在昔日的贫困村忙种植,初衷是啥?





    好医生集团抢抓农时收购川续断助推乡村振兴


    产业兴农民富


    成立30多年来,好医生集团已发展为集科、工、贸为一体,以药业为核心的“大健康”集团。医药工业、医药商业、医疗服务、医药研发、中药材种养殖基地、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务不断延伸,但中医药始终是重中之重。因为在“掌舵人”耿福能看来,中医药蕴含非常大的科研价值和使用价值,大有可为。


    暂不说中医药作为药品本身的功能,在乡村振兴方面,其价值就体现得淋漓尽致。从大凉山走出来,耿福能对贫困的见闻和感触太多。在他看来,中药材从土地中走出,田间是做好药的“第一车间”,理应、也最适宜反哺于土地。


    据介绍,好医生集团在布拖县发展药材基地已有25个年头,中药材产业扶贫基地建设正平稳推进,深山村民们正走上增产增收的康庄大道。“今年全村川续断收入预计可达50万元以上,农户均收入3000元以上。”耿福能向记者介绍着,脸上写满欣慰。


    用行动践行传承创新





    好医生集团董事长耿福能


    中医药何以大有可为则要从正确理解中医药开始。


    众所周知,中医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在耿福能的眼中,中医药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哲学和医学哲学;二是医药学;三是刮痧、火罐、推拿、针灸等适宜技术。他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以三药三方、针灸等为代表的中医药全面参与疫情防控救治,做出了重要贡献,更体现了传承发展中医药的重要意义。


    对于中医药如何传承,耿福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中医药发展既要“守正”又要“创新”。“‘守正’就是传承好中华民族的大医精神,以病人为中心、悬壶济世的思想;‘创新’就是用现代科技的思路、现代医学的逻辑来解读祖辈留下来的医药宝库。沿着这个思路,我们公司一做就是30多年时间,这也是我们的发展方向和未来。”耿福能进一步解释,目前国内关于美洲大蠊的研究有10000多篇论文,其中大部分论文是来自好医生集团,这是好医生集团用现代医学解读中医药的实践之一。


    乘风出海让世界共享中医药


    近段时间来,中医药乘风出海备受关注,但在出海过程中又面临重重困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耿福能指出,造成中医药走出去的堵点有二。一方面,我们自身对中医药的研究还需要更加深入。西医(现代医学)对物质基础非常看重,对西药的药理作用研究早已达到细胞层面,但中医的研究目前却还停留在器官与器官之间,需要从微观层面更深入解读。另一方面,中医药走出去不能靠硬性推广,而应以解决实际病痛为中心。


    “如果做好这两个方面,世界人民共享中医药就不再是一句口号。”耿福能强调。

    2021-10-14
  • 楼市政策微调不应过度解读为调控放松

    房地产市场发展须“稳”字当头,地方政府应因城施策,一城一策,既抑制房地产泡沫,又防止大起大落。人、房、地、钱四位一体的联动新机制,是房地产长效机制的核心内容,也为未来房地产市场调控指明了方向。


    “金九银十”是房地产市场传统销售旺季,每年过了九十月份,这一年销售就近尾声。所以每年房地产开发企业都在这期间加大推盘力度,丰富促销手段,以期冲高业绩,加速回款,也好让全年的数据更好看些。从今年九月份和“十一”长假各地市场情况来看,过去曾在“金九银十”出现的抢房潮、日光盘等热闹场景难觅踪影,楼市总体观望情绪浓。


    58安居客房产研究院数据显示,其重点监测的63个城市中,有55个城市今年9月新房成交量同比下滑,平均下滑幅度达47%。中国指数研究院的数据显示,今年“十一”长假期间,其重点监测城市新建商品住宅成交面积较去年同期下降33%,二、三、四线城市市场降温更为明显,各线代表城市平均降幅均超四成。一些三四线城市售楼处甚至出现鲜有购房者问津的情况。就连上半年火爆的北京热点区域学区房市场,成交量也明显下降,且出现价格松动。


    从以上统计数据和市场情况看,房地产市场总体趋冷,一些过去高烧不退的城市和区域在退烧。原因在于密集的房地产调控措施持续发力,调控效果不断显现,市场逐步回归理性。当前市场降温比较重要的原因在于金融调控下银行贷款收紧,一些城市房贷额度紧张,贷款周期拉长,购房者从银行取得购房贷款需要排队。此外,多地出台二手房指导价,也对稳定二手房市场预期,避免违规资金进入市场炒作房价起到了积极作用。


    同样热情不高的还有土地市场。房企“三道红线”和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等金融调控政策叠加,企业降杠杆、降负债,经营趋稳。同时,当前一些房企资金相对不充裕,限价等调控措施摊薄利润,加之对后市持观望态度等因素导致拿地积极性受到影响,以致当前土地市场也开始降温。正在进行的新一轮土地集中出让,土地“流拍”、暂停出让的情况时有发生。


    当前,房地产市场分化仍十分明显,调控“一城一策”的特点更加突出。一些城市仍在继续完善房地产调控,出台“打补丁”“堵漏洞”等措施,比如东莞近日出台了二手房指导价。截至目前,已有超过十个城市出台二手房指导价。也有城市出台鼓励支持性政策,如哈尔滨从缓解房企流动资金压力和促进购房需求释放等方面促进市场平稳,出台了给相关购房者发放购房补贴等措施。


    值得关注的是,政策微调不应过度解读为调控放松。无论是抑制过热还是促进需求释放,目的均在稳定市场。总体而言,房地产调控不应也不会放松,其必要性早已不言而喻,当前调控成果来之不易,应进一步巩固。


    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仍应坚持“房住不炒”定位,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同时,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市场发展瞬息万变,房地产调控措施和后期微调十分必要。房地产市场发展须“稳”字当头,地方政府应因城施策,一城一策,既抑制房地产泡沫,又防止大起大落。


    防范和化解房地产市场金融风险始终需要重视。当前,个别房企出现经营困难引发关注。房地产行业的体量大,产业链长,需避免个别房企的风险向其他产业扩散,警惕出现连锁反应。要按照央行要求,切实“维护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维护住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当务之急是采取措施避免因房企资金链问题而出现“烂尾楼”,不能让购房者倾尽全力购买,交房却遥遥无期。有关部门有必要高度关注房地产企业的经营状况和经营风险,对房地产行业做好风险预警,加强引导,防患于未然。


    房地产市场的长期平稳健康发展,归根结底还需不断完善基础性制度和长效机制。人、房、地、钱四位一体的联动新机制,是房地产长效机制的核心内容,也为未来房地产市场调控指明了方向。

    2021-10-13
  • 多公司“跨界”抢锂 全球锂矿资源争夺战加剧

    紫金矿业日前披露,拟以约49.39亿元(9.6亿加元)溢价36%收购加拿大新锂公司(NeoLithium)所有股份,预计交易将于2022年上半年完成。


    紫金矿业相关负责人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锂是新能源战略性矿种,是公司董事会确定的需拓展的战略性资源,公司将依托原有矿业开发优势进一步拓展与新能源相关战略性矿种。


    华安证券金属新材料分析师许勇其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以来国内外新能源巨头都在加大锂矿布局,包括LG能源、宁德时代、赣锋锂业等,但都是围绕自身主业布局,随着国内矿业巨头紫金矿业50亿元跨界入局锂矿,意味着全球锂矿资源争夺战加剧。


    价格持续攀升巨头加速布局


    在下游需求旺盛的支持下,锂矿资源争夺战持续加剧。


    日前,宁德时代宣布将以约19.2亿元收购加拿大锂矿商MillennialLithium;近期,全球最大锂生产商雅宝也被报道,将以约2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广西天源,以提高其锂转化能力;“囤矿上瘾”的赣锋锂业今年以来已进行了4次大规模收购,动用资金约42亿元;10月初又有报道称,LG能源与巴西锂矿商SigmaLithium签署锂矿承购协议,协议规模为2023年6万吨锂精矿,2024年-2027年为10万吨/年。


    北京特亿阳光新能源总裁祁海坤向《证券日报》记者介绍,锂矿对应的产业下游需求太大,近年的价格一路上涨。


    今年以来,锂电行业企业纷纷加速布局上游锂矿资源,越来越多的资本也乐于跨界布局锂矿。高工锂电数据显示,下半年以来就有超20家企业跨界布局锂电,其中的上市公司包括金圆股份、鞍重股份等。


    紫金矿业此次抛出的50亿元锂矿并购计划备受关注,而其收购标的新锂公司的大股东之一正是宁德时代。宁德时代早在去年9月份就以约4400万元入股新锂公司,并在今年2月份参与定增,目前持有公司8%的股份,这意味着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宁德时代的该笔投资就实现了数倍溢价。据披露,新锂公司核心资产为100%持有的阿根廷3Q锂盐湖项目,项目资源量700吨LCE(碳酸锂当量),储量130万吨LCE,未来年产能有望达到4万吨电池级别碳酸锂。


    公开信息显示,9月14日澳洲锂矿公司Pilbara进行了第二次锂辉石精矿拍卖,最后的拍卖价格显示为2240美元/干吨,继续创历史新高。不过,在许勇其看来,虽然目前锂矿价格已经创下历史新高,但长期看并不代表已经达到“顶部”,锂矿资源稀缺性依然突出。


    前三季度锂电投资近万亿元


    10月10日,锂矿龙头赣锋锂业再次发布调价通知函,宣布旗下全部金属锂产品上调价格,公司的金属锂全系列产品单价上调10万元/吨,公司表示产品原料价格持续上涨和电力供应影响,导致金属锂生产成本大幅提高。


    另据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受锂电板块持续高景气影响,产业链多环节产品涨幅较大。金属锂从1月4日48.5万元/吨涨至10月8日86.5万元/吨,累计涨幅78.35%;碳酸锂从5.3万元/吨涨至18万元/吨,累计涨幅239.62%;磷酸铁锂年初时报价为38000元/吨,当前价格相比年初增长110.53%。


    祁海坤分析认为,今年的锂电池供不应求,最大的制约因素就是锂的原料产能不足,国内新能源车产销量明显加快,全球汽车电动化的速度出乎意料,这个发展趋势在未来几年很可能会屡创新高,这对于锂电池的需求增长形成了有力支撑。


    业内人士认为,下游产业需求的爆发式增长,使得锂产业供需失衡,且短期内难以缓解,同时锂资源分布并不均衡,我国锂资源储备量仅占全球的6%,80%的锂原料依赖进口。


    另外,国内锂电企业扩产仍在快马加鞭。高工锂电数据显示,仅2021年三季度,就有宁德时代、中航锂电、蜂巢能源、国轩高科、亿纬锂能等十余家企业相继宣布投建锂电池项目,合计新增锂电池规划产能385GWh,已公布的总投资金额约1650亿元;而前三季度锂电产业链合计投资金额已达8846亿元。


    祁海坤进一步分析认为,随着产业链快速发展,掌握上游锂矿锂盐资源将成为竞争优势,否则供应链会受到牵制,进而挤压企业利润空间,甚至会被淘汰出局。


    锂资源或迎来价格大周期


    一业内人士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早在2017年,国内企业就已经开始在全球范围“圈矿”。而目前,在新能源电池回收中,钴、镍尚且可以实现较高的回收率,锂的回收则仍然很难。


    公开信息显示,按全球的供给量来看,2019年澳大利亚、智利、中国和阿根廷四个国家占全球锂产量的96%;中游供应链方面,全球60%的锂化产品以及80%的氢氧化锂产品都是在中国生产。


    中信证券研究报告显示,受到需求影响,本轮锂价格或迎来价格大周期。2019年下半年,由于锂价持续下跌,导致多家澳洲锂精矿生产企业出现财务危机,破产停产。预计2021年至2022年新增的锂精矿产能极为有限,2023年出现拐点。


    报告还指出,2021年锂资源下游终端需求中电池占比将达到75%,其中动力电池占比达到46%,2022年预计超过一半。锂精矿供应紧张的矛盾预计延续至2022年。


    业内人士认为,紫金矿业选择新锂公司作为进军新能源一个标志性的事件目前看颇具战略眼光,符合公司一贯策略。紫金矿业则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进军锂矿,进一步拓展与新能源相关战略性矿种,符合公司战略,有利于扩大公司发展空间,构建新增量领域。

    2021-10-13
  • 二手鞋盒卖上万元 球鞋之后鞋盒也"炒"起来了

    潮文化驱使下,鞋盒也拥有了和球鞋一样的地位,引得各路潮人蜂拥而至。二手平台上,阿迪达斯Yeezy100多元的原装鞋盒卖到280元。电商平台上原创鞋盒价格从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部分品牌商家已实现月销鞋盒上千个。LV一款鞋盒更是以24万元人民币的价格,刷新了鞋盒价格的“天花板”。






    几百元、上千元甚至上万元的鞋盒,你会买吗?昔日“炒球鞋”旧景重现,鞋盒真的被“炒”起来了吗?记者对此展开了调查。


    有鞋盒卖24万元


    几乎都是有价无市的存在


    几百元、上千元甚至上万元的鞋盒,在各类展会、网上商城及二手交易平台都有出现。其中,在2020年年底的LouisVuitton硬箱展上,有奢侈品牌的潮流鞋盒以24万元人民币的价格,刷新了鞋盒价格的“天花板”。


    展会受邀人小陆告诉记者,展会展出的很多物品是正常专柜、专卖店买不到的,或是没有办法放在专柜里展示的,比如台球桌、特殊材质的化妆箱,还有一些如沙发、床一类的家具。小陆表示,这些属于奢侈品性质的鞋盒,更多地在于其品牌收藏价值,鞋盒本身的实用性不再被强调。


    记者梳理了解,近20年前,耐克AirJordan17球鞋搭配的金属手提箱鞋盒,就引起了消费者的广泛关注。


    AirJordan17球鞋,是美国篮球明星MichaelJordan(迈克尔·乔丹)的第十七代战靴,同时也是他的复出鞋款,于2002年推出,包装采用金属鞋盒,随鞋赠送一张介绍AJ17研制过程的光盘。


    AirJordan17发售价格为200美元(约合1290.52元人民币)。随着这双鞋横空出世,短时间内就一售而空,现今已是有钱难买的绝版。同时其配套的金属手提箱鞋盒,也几乎成了千金难购的收藏品。


    在鞋盒上“做文章”的趋势,在随后几年有增无减。比如2009年CLOTxNIKEAIRFORCE1“红丝绸”球鞋,将中国风传统六角形糕点盒融入配套鞋盒。据此前“砍柴网”援引市场的数据,其普通款标价已高达10万元,配上限量鞋盒的价格飙升至35万元。


    上述鞋盒,几乎都是有价无市的存在。鞋圈人士“巴伯尔大侠”认为,与其说它们是一种储物工具,还不如说它们完全成了一种可单独售卖的商品,是一类昂贵的收藏品。


    原创鞋盒一两百元,月销上千个


    也有限量款鞋盒价格下跌


    不同于LV鞋盒、“红丝绸”鞋盒等限量款式,真正有市场的鞋盒,存在于各大二手交易平台和大型电商平台。这类鞋盒价格没有那么高。二手平台闲鱼上,阿迪达斯Yeezy原装鞋盒卖价为280元。


    近几年,以原创鞋盒为卖点的GOTO、SupBro等品牌相继出现,GOTO、SupBro热销的发光声控鞋盒价格在100-200元,月销上千个不成问题。


    在闲鱼上,价格高一点的可能是2019年NikeSB展会上出现的NikeSB×喜茶联名的粉钻超限量声控鞋盒。目前,闲鱼平台上这个鞋盒售价为2400元。


    一位卖家向记者透露,“这款联名鞋盒是展会发售,目前在市面上很难买到,我现在也只有两个。”经过沟通,记者得知,其中有一个鞋盒是有瑕疵的。但卖家说,这并没有影响到顾客的热情,仍然不断有人来问价,有高价购买存在瑕疵鞋盒的意愿。


    物以稀为贵。巴伯尔大侠认为,如果说奢侈品牌和部分限定品牌的特殊鞋盒具有“有钱也买不到”的特点,那么作为鞋子附属品的鞋盒更多的是“有得卖”。“Yeezy配套鞋盒数量多,价格就比较亲民。一些联名鞋盒数量少,就比较贵,但都能接受。”巴伯尔大侠说道。


    在闲鱼上,记者还注意到,并不是所有限量款鞋盒都溢价,也有例外。比如原价399元的GOTO塔克联名全球限定款鞋盒已跌至180元。在其他电商平台上,更有跌至100元左右的。


    观点


    鞋友


    “球鞋和鞋盒在一起才完整”


    基础鞋款鞋盒没什么价值


    几百元甚至上千元的鞋盒,你会买吗?对此,家里拥有一整面鞋盒墙的雷文的回答是:那是肯定的。他觉得,“球鞋和鞋盒在一起,才是完整的。就像收藏家眼中的椟和珠,买椟还珠或买珠还椟都不是真爱。”


    混迹鞋圈多年的Bruce则认为,如果是限定款鞋子的鞋盒,就会有人买。而如果是基础鞋款,鞋盒就没什么价值。


    打开电商网站,搜索“鞋盒”关键字,记者看到了琳琅满目的商品。材质上有纸质、亚克力、有机玻璃、实木等,款式上分为翻盖、透明、多层、便携款,价格上便宜的可能只要1元钱,但这么便宜的鞋盒怎能配得起时尚满满的潮鞋呢?


    雷文告诉记者,鞋盒除了满足基础的收纳功能,还具备高“颜值”、可叠成鞋墙等功能,所以才能吸引一众粉丝,如GOTO、SupBro热销的鞋盒就有很多回购买家。在商品评论中,很多买家晒出自己DIY的鞋墙,五花八门的样式配上潮鞋,显得格外有“范儿”。


    不管是限量款的部分鞋盒,还是月销上千个的原创鞋盒,记者注意到,买家表示他们购买鞋盒的目的是为了使用,且不会考虑再将其转卖。


    鞋圈人士


    “炒”的说法不成立


    大多为了自己使用或者收藏


    知名品牌限量款球鞋,在二手市场上存在一定溢价并不新鲜。所谓炒球鞋,指的是一种资本游戏,转手买卖球鞋,炒作、操控鞋价涨跌。


    那么,和炒球鞋类似,鞋盒也被“炒”起来了吗?混迹鞋圈多年的鞋友Bugles认为:“‘炒’这个点,目前来看,不成熟也不成立。”


    他告诉记者,“炒”的基础是有人希望买到鞋盒并再以高价转手。但现实情况是,很多鞋盒买家购买的目的纯粹是为了自己使用或者收藏。“之前有人炒球鞋,几百元的东西炒到1000元,但仍有人愿意花1000元去买。他买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自用,而是以1500元的价格卖出去。但说到鞋盒,800元一个的鞋盒,我了解的业内情况是,买家基本上是自用。”


    “在我们业内看来,(买鞋盒)不同于炒球鞋。商家发售数量少,需求的人多,价格稍微贵些,这是正常的商品经济。”Bugles将这些鞋盒分为两种:第一种是作为商品、装饰品进行销售,鞋盒本身具有价值;第二种是作为鞋子的附属品,就是承载鞋子并一起进行销售。鞋盒如果脱离鞋子,本身没有多大价值。他指出,这两种虽然都是鞋盒,但具有完全不同的属性,不能认为其价格高不可攀,就将这个问题归类为“炒”。


    专家分析


    类似于击鼓传花的游戏


    剩下的人将最终买单


    虽然这些鞋盒已成为潮鞋的“黄金配角”,但天然的制作门槛低,让鞋盒的溢价“天花板”显而易见。“这些潮玩消费品的价值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商家打造的故事和消费者的心理预期,其中泡沫成分很大,投资风险很高。”有业内人士称。


    专家表示,“鞋盒等炒作类似于一种击鼓传花的游戏,置身于游戏中的人必须要清楚这个游戏所蕴含的风险,因为这本身就是一场博弈,等鼓点过去,剩下的人将最终买单。”

    2021-10-13
  • 读懂电价大改革:要让高耗能企业多付费

    今年以来,全球能源行业出现新变化,国际能源价格大幅上涨,国内电力、煤炭供需持续偏紧,给正常的经济运行和居民生活带来影响。在此背景下,进一步改革完善煤电价格市场化形成机制、深化燃煤发电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的呼声渐高。


    10月1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燃煤发电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的通知》(简称《通知》),就进一步深化燃煤发电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工作作出了部署。文件一经发布,即引发市场各方广泛关注。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表示,相关改革举措既立足当前,保障电力安全稳定供应,又着眼长远,服务新型电力系统构建,此举标志着电力市场化改革迈出重要一步。


    上网电价改革聚焦四大举措


    “此次改革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按照电力体制改革‘管住中间、放开两头’总体思路,有序放开竞争性环节电价,适应了当前形势。”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司司长万劲松表示。


    据悉,2019年我国出台了《关于深化燃煤发电上网电价形成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将实施多年的燃煤发电标杆上网电价机制,改为“基准价+上下浮动”的市场化电价机制,各地燃煤发电电量通过电力市场交易,由市场形成价格。


    “‘基准价+上下浮动’市场化电价机制的实施,有力推动了电力市场化进程,2020年,有超过70%的燃煤发电电量通过市场化交易形成上网电价。”万劲松说,此次进一步深化燃煤发电上网电价改革,将重点聚焦四个方面——


    一是有序放开全部燃煤发电电量上网电价。2020年,超过70%的燃煤发电电量通过市场交易形成上网电价。改革后,燃煤发电电量原则上全部进入电力市场,通过市场化交易在“基准价+上下浮动”范围内形成上网电价。


    二是扩大市场化交易电价上下浮动范围。燃煤发电市场交易价格浮动范围由现行的上浮不超过10%、下浮原则上不超过15%,扩大为上下浮动原则上均不超过20%,对高耗能行业由市场交易形成的价格不受上浮20%的限制。电力现货价格不受上述幅度限制。


    三是推动工商业用户全部进入市场。有序推动尚未进入市场的工商业用户全部进入电力市场,取消工商业目录销售电价。对暂未从电力市场直接购买的工商业用户由电网企业代理购电。鼓励地方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用电实行阶段性优惠政策。


    四是保持居民、农业用电价格稳定。居民(含执行居民电价的学校、社会福利机构、社区服务中心等公益性事业用户)、农业用电由电网企业保障供应,保持现行销售电价水平不变。


    “此次改革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促进发电行业平稳运行,保障电力安全稳定供应,并着眼长远推动电力市场加快建设发展,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服务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万劲松说。


    分类调节倒逼转型升级


    “对于电力用户来说,燃煤发电电量上网电价上下浮动,不等于电价上涨。”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规划发展部副主任韩放表示,总体看,燃煤发电上网电价改革有助于促进能源转型,上网电价价格波动变大后,一定程度上会促进市场发展新能源的意愿,比如一些企业自建分布式光伏电站等;从用电侧看,有助于提升节能增效意识,推动企业持续加大节能改造,不断提升能效水平,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针对此次改革明确提出“高耗能行业市场交易电价不受上浮20%限制”,万劲松表示,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在深化电价市场化改革过程中,有必要充分发挥电价信号引导作用,加强分类调节,遏制高耗能行业不合理电力消费,改善电力供求状况,并着眼长远推动企业持续加大节能技改投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绿色低碳发展。


    据介绍,此次改革除明确高耗能行业市场交易电价不受上浮20%限制外,还严禁各地组织开展电力专场交易,严禁电力企业和市场交易机构参与电力专场交易和结算电费。


    “改革实施后,将引导高耗能企业市场交易电价更多上浮,更充分地传导发电成本上升压力,倒逼这一类企业主动节能减排。”韩放说。


    近期煤炭价格大幅上涨,煤电行业出现不同程度的经营困难。为应对供需持续偏紧的情况,多地电力市场交易中的燃煤发电市场化交易电价已出现上浮,对缓解当地燃煤发电企业经营困难发挥积极作用。


    专家表示,改革后将推动全部燃煤发电电量有序进入市场,同时设置更大幅度的上下浮动限制,高耗能行业市场电价上浮不限,这些举措有利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让市场电价更好地反映电力供需形势和成本变化,助力燃煤发电行业结构调整、功能转型,推动煤电上下游协同发展。


    对工商业用电成本影响有限


    此次改革推动工商业电力用户全部进入市场,且扩大市场化交易电价的上下浮动范围,会不会给工商业用户特别是小微市场主体的运营成本带来影响?


    对此,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彭绍宗坦言,全面放开燃煤发电上网电价,扩大上下浮动范围,在电力供需偏紧的情况下,市场交易电价可能出现上浮,在一定程度上推升工商业企业用电成本。


    “需要分用户类别来看,对高耗能企业市场交易电价,规定其不受上浮20%限制,这样上浮不限,就是要让用电多、能耗高的企业多付费。其他工商业用户,单位产品生产用电少,用电成本在总成本中占比总体较低,市场交易电价出现一定上浮,企业用电成本会有所增加,但总体有限。”彭绍宗说。


    据悉,为了尽可能地帮助中小微企业减轻成本压力,国家发展改革委充分考虑各类市场用户的实际情况,作出针对性安排。


    一是有序推动工商业用户进入市场。对于10千伏及以上的用户,全部进入市场;其他工商业用户,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尽快推动进入市场。


    二是鼓励地方结合实际情况采取阶段性政策予以优惠,以减轻用户用电负担。


    三是继续落实好已出台的支持民营企业发展、中小微企业融资、制造业投资等方面一系列惠企纾困措施,助力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降低成本压力。


    彭绍宗同时强调,此次改革保持居民、农业用电价格的稳定,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没有直接影响。如果市场交易电价上浮,会在一定程度上推高企业特别是上游生产企业用电成本,对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PPI)有一定推升作用,但改革措施有利于改善电力供求状况,更好保障企业用电需求,促进企业平稳生产、增加市场供给,从总体上有利于物价稳定。总体来看,此次改革对物价水平的影响是有限的。

    2021-10-13
  •  供给持续偏紧,金属硅价格日益攀升

    供给持续偏紧,金属硅价格日益攀升。生意社统计数据显示,金属硅价格相比年初已上涨约119%。业内人士表示,云南地区的限电以及新疆地区的限煤政策都限制了金属硅的产能,金属硅未来有望维持高价态势。


    供给端持续偏紧


    生意社统计数据显示,截至9月27日,全国金属硅报价61125元/吨,较上周五上涨20000元/吨左右,涨幅为45.83%。


    分析人士表示,金属硅作为有机硅、多晶硅等硅产业链的上游,是碳排放大户,生产一吨金属硅需要耗电1.3万度,以火电为能源的金属硅单吨碳排放达15.91吨二氧化碳当量,以水电为能源的金属硅单吨碳排放为5.32吨二氧化碳当量,预期未来行业新增产能将受到严格限制,进而推动金属硅价格维持高价。


    目前,云南限产政策已部分落地。9月19日,德宏州发改委印发的文件显示,根据能耗监测情况,对全州高耗能行业进行限产限能,从2021年9月20日至30日,对全州29户硅企业实行“停6天开1天(26日开1天),再停4天”的措施。


    针对上游金属硅产能受限带来的价格攀升,已经有公司加快采购步伐,签订长单合同锁定下游硅料。9月22日晚,双良节能公告,公司全资子公司双良硅材料(包头)有限公司(简称“双良包头公司”)于9月22日与协鑫系旗下江苏中能硅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签订了《硅料战略合作协议书》,合同约定2021年9月-2026年12月期间,买方向卖方采购原材料多晶硅料(包括块状硅和颗粒硅)5.275万吨,预计采购金额约为112.09亿元。


    此外,双良包头公司还与特变电工旗下新特能源、新疆新特晶体硅高科技有限公司、内蒙古新特硅材料有限公司签订了《多晶硅战略合作买卖协议书》,合同约定2022年1月-2026年12月期间买方向卖方采购原材料多晶硅料8.22万吨,预计采购金额约为174.68亿元。


    今年将维持高景气


    金属硅主要需求增量来自光伏和有机硅。海关统计数据显示,8月,金属硅进口量为1126.3吨,环比上涨348.8%;金属硅出口量为6.8万吨,环比上涨7.6%,同比上涨49%。国内外金属硅需求都有较大的增幅。


    光大证券指出,国内金属硅主要产地位于新疆、云南和四川,受云南地区限电、新疆地区限煤政策影响,国内金属硅产能开工受限,导致金属硅货源供应偏紧,价格上行。另外,部分金属硅企业后续有年度检修计划安排,未来金属硅供应仍将偏紧,金属硅价格有进一步上涨的可能。


    华创证券研究表示,各地电力不足导致开炉生产受阻,预计后续供应紧张的情况将持续至2022年4月水电旺季到来之前,金属硅价格仍将持续上涨。

    2021-10-12
  • 下半年我国粗钢产量过快增长得到遏制

    近日,2021(第三届)中国钢铁高质量发展标准化论坛在北京举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司一级巡视员吕桂新在论坛上表示,下半年我国粗钢产量过快增长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出现逐月下降。其中,7月份粗钢产量同比下降8.42%,8月份同比下降13.2%。


    记者从论坛上获悉,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钢铁生产国,粗钢产量占全球粗钢产量的一半以上,碳排放量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15%左右,是我国碳减排的重点之一。去年底,工业和信息化部明确提出,要坚决压缩粗钢产量,确保2021年粗钢产量同比有所下降。


    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我国粗钢产量同比增幅呈现前高后低态势。从累计看,前8个月粗钢产量达7.3亿吨,同比增长5.3%,与确保粗钢产量同比下降的要求仍有很大距离。


    “钢铁行业作为能源消耗密集型产业,是工业领域碳排放大户,面临碳达峰、碳减排严峻挑战,应进一步提高政策站位,统筹协调谋划,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把错峰生产制度落实好,确保顺利完成粗钢产量压减任务。”吕桂新就此表示。


    吕桂新强调,钢铁工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支撑,也是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领域。立足新发展阶段,面临新形势新挑战,我国钢铁行业应保持清醒头脑,观大势,谋全局、干实事。下一步我国钢铁行业应着力做好的重点工作包括,完整全面准确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持续巩固钢铁行业去产能成果、积极稳妥做好粗钢限产工作、全面提升智能制造水平、切实增强铁矿资源保障能力等。


    针对中国钢铁业“大而不强”的问题,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前主席、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首席顾问张晓刚指出,中国钢铁工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一方面,应着力解决产业技术基础问题。这就需要依靠行业头部企业的原始创新,甚至是颠覆式创新;另一方面,应重点解决产业质量技术基础问题,即科学实验验证能力问题。钢铁业需在数字技术应用中实现数据互认、标准互认,认可互认是解决钢铁行业产业质量技术基础的关键。


    “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我国钢铁工业低碳发展亟需标准支撑。”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党委书记、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李新创表示,标准支撑和引领我国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不仅为化解过剩钢铁产能提供了重要依据和保障,为推动产品和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动力,而且是绿色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的重要抓手。


    李新创认为,“十四五”时期,我国钢铁工业标准化工作应重点抓好三个方向:一是研究并构建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绿色发展、低碳发展等方面的标准体系,按照体系框架要求,逐步有序开展标准制修订工作;二是着眼提升钢铁工业竞争力,加强关键技术标准研制,满足柔性化生产、个性化定制的需要,立足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在追求高标准中创造更多优质供给;三是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强化节能、节材、节水及减排等标准的制定实施,加快标准升级步伐,通过标准严起来、高起来、快起来,更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2021-10-12
  • “十一”消费市场观察:场景化消费需求提升 后劲有望延续

    受疫情、汛情等短期、局部性因素影响,8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5%,增速明显放缓。因此,消费市场“后劲”如何,备受关注。






    “十一”黄金周期间,各地展开了形式多样的促消费活动。例如,为促进汽车消费,天津商务局以9月29日至10月5日举行的中国(天津)国际汽车展览会为契机,多个汽车品牌提供总价1亿元的购车优惠,对车展期间参展购车的消费者加大补贴。上海浦东启动全球消费品牌集聚计划。甘肃以“乐享消费·惠购陇原”为主题开展系列促销活动。湖北、广东、河南等地在国庆期间发放惠民消费券……一系列政策和活动加持下,线上线下消费持续升温。


    10月2日下午,河北衡水市一家连锁商场的饰品专柜前人头攒动,部分收银台前顾客排起长队。商场工作人员告诉《证券日报》记者,10月份是婚嫁旺季,各个品牌专柜客流量迎来高峰,商场和各品牌组织了多场满减、抽奖等活动。丰富了线下场景体验,进一步促进假日消费。


    “云出境逛街”也为消费增添新动力。天猫国际数据显示,10月1日至10月4日,天猫国际成交额同比增长超50%。进口消费也正在加速普惠化,数据显示今年国庆黄金周,四五线以下及农村地区的进口消费增速高于一二线城市,乡镇、农村等地区同比增长55%。


    《证券日报》记者从携程方面获悉,“十一”假期,拥有知名IP的目的地在携程平台热度提升最快。如在近年凭借高质量节日晚会成就现象级文化IP的河南、以8D魔幻场景和沉浸式体验旅游著称的重庆,双双跻身携程平台国庆期间旅游预订量同比增幅全国前十;而靠网红餐饮和网红城市IP走红的长沙,国庆期间订单量则相较年初提升87%。


    今年国庆档的票房情况也较为亮眼。据灯塔专业版票房数据显示,国庆小长假以来(10月1日至10月7日12时30分)全国累计票房(含预售)40.85亿元。其中,《长津湖》累计票房31.77亿元,首日票房2.05亿元;《我和我的父辈》累计票房10.03亿元,首日票房6514万元。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受短期内全球疫情反复和中长期消费升级加快的影响,我国假日消费呈现出本地化、个性化、数字化和绿色化发展新趋势,“十一”黄金周的消费特征尤为明显,品质化和场景化的消费升级现象凸现。


    “据我们研究,消费者的消费呈现代际差异,不同代际消费差异不同,个性化、中高端正是代际差异的体现;线上线下融合能够更好地畅通信息、为消费者提供便捷的消费渠道。”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副教授刘慧对《证券日报》记者说。


    商务部消费促进司副司长王斌预测,10月份乃至整个四季度消费仍将延续平稳恢复态势。预计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有望达到44万亿元,比2020年增长12.5%左右,比2019年增长8%左右。


    “从当前趋势看,我国消费仍在恢复之中,黄金周的消费加速‘后劲’有望延续到四季度,特别是岁末新的节日消费将呈现出新气象。”刘向东预计,四季度消费趋势延续,个性化、多样化的理性消费增多,文化娱乐消费也将保持高速增长。


    刘慧认为,随着疫情防控取得成效以及消费者精神层面需求提升,预计四季度旅游消费呈现上升趋势,同时,品质消费、个性化消费、绿色消费、体验式消费、智能消费依旧是主流。


    在刘向东看来,除了已有的促消费政策外,接下来仍要优化消费环境和深化消费体制机制创新,增加消费的场景化、体验化,提供更有效的高品质商品和服务。


    “消费既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手段,更是满足消费需求的目的。”刘慧认为,进一步促消费可从三方面发力:一是政策层面应更加精准,畅通消费者获得信息的渠道;二是增加公共消费比重,通过公共消费培育消费新风尚;三是倡导理性消费、绿色消费、科学消费。

    2021-10-12
  • “外卖在线”守护舌尖安全 “黑心”外卖无处遁形

    国庆假日期间,有的人选择出游玩新鲜,也有的人选择“宅家”吃外卖。食材安全不安全?厨房卫生不卫生?配送途中会不会受污染?点外卖的你,少不了有这样的担心。有一个好消息:日前,浙江省市场监管局推出“浙江外卖在线”数字平台,在全国率先实现网络餐饮从后厨到餐桌、从加工到配送、从线上到线下、从商家到骑手的全链条闭环管理。数字平台能否管住外卖食品安全?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黑心”外卖无处遁形


    “通过外卖平台视频直播看到你们的后厨了,比想象中还要干净。”最近,在杭州市西湖区西溪街道马塍路附近经营外卖餐饮的刘峰,不时接到老顾客发来的信息。7月中旬,店内后厨多了一个摄像头,摄像头另一端连接着消费者的手机。


    这一变化的背后是一系列难题。据统计,目前我国网上外卖用户超5亿人,外卖送餐骑手约800万人。外卖餐饮在保障基本民生、吸纳社会就业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由于链条长、环节多,加之新模式新业态涌现,食品安全监管法规、标准和手段还不适应外卖餐饮快速发展,平台和入网商户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食品安全、外卖骑手权益保障等问题日益凸显。


    如何从源头上治理这些难题?浙江借助数字化手段加强平台经济监管,推进网络餐饮行业更加健康规范发展。2017年起,浙江在全国率先使用“网络订餐监控大数据抓取分析系统”,对美团外卖、饿了么等网络订餐平台进行监测和监控。此次推出的“浙江外卖在线”,将“阳光厨房”功能全部接入美团外卖、饿了么两大外卖平台。消费者可通过直播观看商家后厨实景,食品清洗、加工、制作等过程一目了然。


    “网络餐饮治理,证照一致是底线,食品加工安全是核心。”浙江省市场监管局网监分局局长金翔认为,“黑心”外卖之所以有恃无恐,就是因为后厨加工过程不透明,消费者无法进行监督。如果“后厨重地”不再“暗箱操作”,那么消费者就能“看得清楚、点得放心、吃得安心”。


    据统计,“浙江外卖在线”上线以来,已完成29.3万户商家的主体信息核验,接入阳光厨房超9万家,推动外卖商家承诺使用“外卖封签”6.4万家、外卖商家承诺使用限塑包装5.5万家。


    “美团外卖会在APP首页黄金展位设置‘阳光厨房’专区,并对能力强、服务优、实施明厨亮灶的商家,研究合作费率、营销机会、流量展示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全方位配合监管。”美团首席食品安全官丁冬说。


    骑手权益有了保障


    一单完整的外卖,除了食品加工制作,还有配送环节。外卖配送由骑手承担,一头连着平台商家,一头连着顾客。角色不同,但他们追求相同,那就是快。对消费者来说,快节奏下的工作生活,点外卖就是图方便快捷;对平台商家来说,要的是销量大利润多,也需要快;对外卖骑手来说,多拉快跑才能挣得多。


    “三方虽然都在求快,但外卖骑手在整个链条中处于弱势地位,承受的压力和暴露的问题,也会集中体现在他们身上。”浙江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兼职研究员夏学民认为,外卖餐饮具有高度平台化、流动性强、劳动关系不明晰等特点,进而带来用工不规范、劳动者权益保护难等问题。在平台算法考核下,一些外卖送餐员不得不与时间赛跑,给交通安全和自身安全带来隐患。


    此前,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等七部门联合印发意见,对保障外卖骑手正当权益提出全方位要求。保障劳动收入方面,要求平台建立与工作任务、劳动强度相匹配的收入分配机制,确保外卖送餐员正常劳动所得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不得将“最严算法”作为考核要求,通过“算法取中”等方式,合理确定订单数量、准时率、在线率等考核要素,适当放宽配送时限。


    维护外卖小哥权益,必须让算法有章法。浙江省市场监管局局长章根明说,为破解由于平台规则算法导致的骑手超速交通违法频发等问题,市场监管部门结合天气、路况、负载等因素,设计了一套骑手配送时间算法,为其设定合理的配送时间区间,指导外卖平台对配送时间规则进行优化校正。此外,“浙江外卖在线”平台归集多个部门数据,摸清了外卖骑手的档案底数,推动各方充分保障外卖骑手权益。


    “如今,平台规则得以优化,不需要一味地赶时间,很多消费者也表示理解。”一位美团外卖骑手向记者坦言,最近逆行、闯红灯等交通违法行为大幅减少,劳动强度也较以往有一定下降。


    目前,“浙江外卖在线”平台已分别建立骑手、代理企业档案35.3万个、923家,核对骑手参保数23.56万个,处理劳动纠纷2371件,反馈平台交通事故数据1.67万条。


    多方共治形成合力


    “强化监管,着眼点是促进外卖行业持续健康发展,而不是限制其发展。”章根明说,在制度设计中,浙江注重合法合情合理运用新技术、杜绝不正当竞争、承担社会责任等硬性要求,同时,注意平衡好各方利益,力求各方权责利统一,避免出现“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现象。


    眼下,外卖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一些商家将食材加工外包,由共享厨房等中间商进行加工生产。“一到午饭、晚饭高峰期,订单数量激增,这给餐食供应带来挑战,制作、配送环节都可能出现隐患。”中国饭店协会外卖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史晓明建议,完善食材采购、加工、包装、配送等环节的标准规范,对入驻共享厨房开展食品经营行为的商户、平台进行责任界定。


    去年10月,中国烹饪协会等发布《餐饮外卖密封规范》,鼓励外卖商家通过封签、卡扣等方式对餐品进行密封,确保食品在配送过程中不被随意打开。该协会还牵头组织、制定了《基于互联网工具的餐饮运营师职业能力要求》等标准,鼓励更多外卖企业参与团体标准起草,打造“一看就懂、照着会做、一把尺子量到底”的标准模式。


    业内人士指出,确保外卖餐饮安全,需要社会各方共同参与。政府部门要不断创新监管方式,做好外卖餐饮全过程全链条监管,充分保障消费者权益,引导行业规范发展;行业协会要适时出台团体标准,让外卖餐饮业流程有章可循;外卖平台须落实资质审查、专人专职管理等责任,规范入网商家经营活动;餐饮企业要诚信经营、遵纪守法,持续提高服务质量。

    2021-10-11

  • 首 页  上一页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