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汇局:8月份我国外汇市场运行保持平稳

    国家外汇管理局17日发布数据显示,8月份我国外汇市场运行保持平稳,市场主体结售汇意愿基本稳定,主要渠道跨境资金流动合理有序。


    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王春英介绍,从主要指标表现看,8月份银行结售汇和非银行部门涉外收支均延续小幅顺差格局,规模分别为136亿美元、220亿美元,主要源于进出口运行在较高水平,货物贸易保持一定规模的顺差。


    “货物贸易和直接投资仍为资金净流入的主要项目,体现了国内经济稳步恢复、生产供应链稳定有序的支撑作用。”王春英说。

    2021-09-18
  • 信贷支持实体经济量增价降

    9月15日,月中“麻辣粉”操作如期开展。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称,为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15日开展6000亿元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含对9月15日MLF到期的续做)。本月MLF操作利率为2.95%,与8月持平,连续18个月保持这一水平;当月MLF到期量6000亿元,因此本月MLF为平价等量续做。


    “9月MLF到期规模较大,央行实施等量续做,短期内有利于带动信贷、社融增速等主要金融数据触底回升。”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认为,本月MLF高额等量续做,表明政策面支持银行体系中长期流动性适度宽松,有助于进一步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王青分析称,自7月降准以来,中端市场利率大幅下行。其中,8月1年期商业银行(AAA级)同业存单到期收益率月均值降至2.66%,较上月下行9个基点,已处于中端政策利率下方;进入9月,“倒挂”幅度基本保持稳定。同业存单到期收益率大幅下行,直接有助于推动银行边际资金成本下降,预计二季度以来企业贷款利率下行势头将会延续。由此,未来一段时间银行对实体经济的贷款将“量增价降”。


    王青认为,在央行7月降准、8月召开货币信贷形势分析座谈会,以及近期新增3000亿元再贷款支持小微企业的背景下,叠加本次MLF高额续做,年初以来的“紧信用”过程正在接近尾声。


    目前1年期AAA级同业存单利率在2.68%左右,略低于2.95%的MLF利率,从侧面反映出当前时点银行体系流动性是充裕的。光大证券首席固收分析师张旭分析认为,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人民银行仍进行了较大规模的MLF操作,说明其充分满足金融机构流动性需求,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的目标。


    “央行等量平价续做到期公开市场工具,稳字当头,符合市场预期。”光大银行分析师周茂华表示,本月MLF操作利率未作调整,进一步打破了市场中部分存在的“降息”预期,表明7月降准更多属于针对小微企业等实体经济的定向支持措施,当前货币政策并未转向全面宽松,监管层仍然注重在稳增长、防风险和控通胀之间保持平衡。


    “未来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将主要取决于国内外疫情演化牵动的宏观经济走势。站在当前时点看,以MLF操作利率为代表的中期政策利率有望继续保持不动,未来出现‘双降(降准+政策性降息)’的可能性不大。”王青认为,一方面,9月PPI和CPI之间“剪刀差”创年内新高,而且未来还要持续一段时间。身处中下游的小微企业等实体经济经营环境承压,需要货币政策再扶一把。具体措施之一就是引导实体经济贷款利率稳中有降,对冲原材料成本上升带来的经营压力。


    “另一方面,尽管受国内外疫情波动等因素影响,短期内经济下行压力会有所加大,但在财政发力、宏观政策向稳增长方向微调的背景下,今年底明年初经济运行向下偏出合理区间的风险可控,特别是就业市场有望保持修复势头。这意味着通过下调政策利率释放强力稳增长信号的必要性不大。”王青分析称,另外,当前美欧等发达经济体通胀水平大幅走高,监管层需要稳定国内通胀预期,严防输入性通胀。其中,在对国内PPI高增实施综合治理的同时,特别要防范PPI高增向CPI传导。在这个背景下,下调政策利率的难度将较大。

    2021-09-18
  • 九头鸟医疗”半导体激光治疗仪不合格 产品在天猫仍有售

    国家药监局9月15日公布的抽检结果显示,武汉市九头鸟医疗仪器开发有限公司生产的两批半导体激光治疗仪产品不合格。


    经湖北省药品监督管理局抽样、浙江省医疗器械检验研究院检验,不合格的半导体激光治疗仪激光终端输出功率、脉冲持续时间(脉冲宽度)、激光定时装置等项目不符合标准规定。


    公开的企业信息显示,武汉市九头鸟医疗仪器开发有限公司成立于2006年,位于武汉光谷高科医疗器械院-国家生殖产业基地,自称康复治疗产品的领导品牌,该企业法定代表人董志刚关联的江苏九头鸟生物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在天猫设有九头鸟医疗器械旗舰店。值得注意的是,本次抽检中不合格的产品在店铺中仍然有售,宣称用于高黏血症、高脂血症和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辅助治疗。





    记者查询到,武汉市九头鸟医疗仪器开发有限公司还有另外7个产品获得医疗器械注册证。


    对抽检中发现的不符合标准规定产品,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要求企业所在地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按照《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医疗器械生产监督管理办法》和《医疗器械召回管理办法》等要求,及时作出行政处理决定并向社会公布。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要督促企业对抽检不符合标准规定的产品进行风险评估,确定召回级别,主动召回产品并公开召回信息;督促企业尽快查明产品不合格原因,制定整改措施并按期整改到位。

    2021-09-17
  • 创新生物药企诺诚健华闯关科创板 拟募资40亿元巩固主业

    诺诚健华医药有限公司(简称“诺诚健华”)科创板IPO申请日前获受理。此次IPO,诺诚健华拟募集资金40亿元。其中,21.51亿元将用于新药研发项目,占总募资比例为53.78%,其余资金用于药物研发平台升级项目、营销网络建设项目、信息化建设项目和补充流动资金。公司2020年3月登陆港交所,目前诺诚健华-B在港股总市值约为289亿港元。


    具备全面研发和商业化能力


    诺诚健华是一家以自主研发能力为核心驱动力的创新生物医药企业,具备全面的研发和商业化能力,专注于肿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用药等领域,在全球市场内开发具有突破性潜力的同类最佳或同类首创药物。


    2018年-2020年及2021年1-3月(报告期内),公司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54994.99万元、-214138.78万元、-39139.51万元和-14781.99万元。截至2021年3月31日,公司累计未弥补亏损余额为364493.87万元。研发费用分别为17195.53万元、23417.30万元、42330.60万元和9736.06万元。


    公司主要产品之一奥布替尼已于2020年12月获得国家药监局附条件批准上市,6款产品分别处于I/II/III期临床试验阶段,8款产品处于临床前阶段。


    招股书显示,公司本次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均为现有产品或业务的拓展,且均为公司自主实施,实施后不会新增同业竞争,不会对公司独立性产生不利影响。


    具体来看,新药研发项目基于公司已上市药物和目前在研产品管线进度情况,结合国内外疾病发展对药物的需求,拟开展小分子和大分子药物的临床前及临床研发。项目总投资为215087.4万元。其中,临床前费用29130万元,临床费用181740万元,基本预备费4217.4万元。


    药物研发平台升级项目基于公司在研产品管线的研究需求,结合国内外先进的医药研发设备情况,拟对公司现有药物研发平台进行升级。项目预计建设期为五年,项目总投资16718.87万元。其中,场地租赁及装修2412.31万元,设备投资10480.54万元,人员薪酬3084万元,其他费用414.2万元,基本预备费327.82万元。


    营销网络建设项目方面,公司拟通过营销网络建设项目,对营销网络进行整合、扩充和加强,从销售、市场、商务和医学准入等多方面搭建公司的肿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药物的营销网络,专注于公司药品和品牌市场推广,提升公司产品推广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和公司品牌知名度。项目预计建设期为五年,项目总投资39419.88万元。其中,场地租赁5588.9万元,人员薪酬7563.49万元,推广宣传费25494.55万元,基本预备费772.94万元。


    全球销售空间有望扩大


    报告期内,公司管理费用金额分别为1992.18万元、6601.72万元、9127.95万元和2635.51万元,主要由员工工资与福利、专业咨询服务费、股权激励费用和折旧摊销及物业水电费构成,其合计占比分别为81.27%、81.55%、83.05%和78.67%。公司管理费用呈逐年增加趋势,主要原因包括:公司经营规模扩大,管理人员数量增加;公司2019年启动港股上市准备,2020年初完成港股上市,相应中介机构费用增加。


    光大证券研报显示,诺诚健华在奥布替尼临床推进过程中极具执行力,从临床试验开始到获得CDE上市许可只用了约32个月的时间(最终通过II期单臂临床试验有条件获批),公司强大的临床发现和推进过程已获验证,为其他产品的商业化奠定良好基础。近期,公司与Biogen达成合作协议,将奥布替尼在多发性硬化症(MS)的全球独家权利重磅授权给Biogen。公司由此获得1.25亿美元首付款、最多高达8.125亿美元的潜在临床开发及商业化里程碑付款。MS适应症的市场空间广阔,全球患病人数持续增多,对于创新疗法的需求较高。Biogen是全球MS龙头药企,奥布替尼的全球销售空间有望得以提升。公司正逐步进入产品和业绩兑现期。


    针对未来发展战略,招股说明书显示,公司将持续推进在研产品的研发工作以及在全球范围内的临床试验,加速成长为为全世界肿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开发并提供创新疗法的生物医药领导者。继续挖掘奥布替尼用于治疗多种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价值,拓展国内和海外市场,并将探索奥布替尼以及Tafasitamab作为血液瘤基石用药的临床潜力,巩固公司在血液瘤领域内的优势地位。


    中泰证券研报显示,诺诚健华深度布局血液瘤、实体瘤和自身免疫疾病用药三大领域。血液瘤领域积极拓展奥布替尼的适应症并尝试和MIL-62、BCL-2的联用。实体瘤领域,公司泛FGFR抑制剂、FGFR4抑制剂、泛TRK抑制剂处于早期临床试验阶段。自身免疫疾病领域,奥布替尼积极拓展于MS和SLE领域的治疗。公司瞄准细分领域中具有成为Best-in-class或First-in-class潜质的靶点和药物,其中自身免疫和实体肿瘤是公司中长期增长的驱动力和更大看点。

    2021-09-17
  • 化妆品界为何喜推“烧脑”概念

    国家药监局9月16日在官网发布文章,提醒公众警惕宣称“促进睫毛生长”的睫毛液。文章指出,截至目前,国家药监局未批准任何宣称具有促进睫毛生长功效的化妆品。另外,国家药监局也未注册或者备案任何“前列腺素”相关的化妆品原料,将比马前列素等前列腺素类似物作为化妆品原料用于化妆品生产,应予禁止。(9月16日人民网)


    近段时间,国家药监局有点忙:上个月刚通报称,化妆品“蝶恋花美白祛斑冻干粉”未经注册或者备案;几天前,则发文称“干细胞化妆品”是个伪概念;如今再针对一款睫毛液发文提醒消费者……在短期内,对化妆品乱象可谓频繁出招。至于“食品级”化妆品、“抗光学污染”化妆品、运用化妆品来“刷酸”以及让人分不清是玩具还是化妆品的儿童彩妆等,都曾让国家药监局忙于澄清和科普。


    这些化妆品具备很多共同点,比如名称奇葩、宣称具有特定功效等。此外,还有一个容易忽视的共同点是,它们大多使用一些比较生僻甚至“烧脑”的概念,如宣传具有“促进睫毛生长”功效的化妆品当中的比马前列素、曲伏前列素等成分,以及“干细胞化妆品”当中的“植物干细胞”等,这些概念都会让普通民众感觉到很难理解。


    化妆品企业为何偏爱这些概念,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不妨设想,假如企业使用谁都能懂的概念,那些所谓的“特殊功效”,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只有生僻的科学概念,才能既保持足够的模糊空间,又让人信服于它的“科学性”,先用“烧脑”的概念将消费者“唬住”,再利用民众普遍不愿深究其科学原理这个弱点,通过推出一些看似有理、实则经不起推敲的“浅显道理”,来争取得到消费者的认同。


    宣称“促进睫毛生长”的睫毛液,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由于部分患者使用比马前列素、曲伏前列素等降低眼压的药物后,会出现睫毛增长、增多、增粗的现象,一些消费者就会想当然地认为,用这类药制成睫毛液,就能“促进睫毛生长”。然而,科学不仅不能想当然,而且哪怕有一丝不够严谨,都可能造成完全相反的结果,更关键的是,将药物的副作用不能简单地利用,否则,效果不一定出现,危害却一定出现,让健康付出惨痛代价。


    不仅化妆品喜欢推出“烧脑”概念,保健食品、药品等商品,以及减肥、健身等服务也是如此。在“质子水”、“量子技术”等概念屡成营销噱头的背景下,消费者理应对不太理解又被广泛运用的概念保持警惕,切莫不懂装懂、或者惰于思考,掉进轻信和盲从等心理陷阱当中。至于科普与宣传,则应提高效率和针对性,帮助民众认清这些概念出现的真实意图。


    依法打击,则是治理此类忽悠术的直接手段。既然产品未经注册、概念为伪概念,那么,相关产品就不具备合法的身份。让此类产品从市场上消失、让夸大宣传付出相应代价,这种常见欺诈手段就会失去赖以生存的载体,生僻的概念就难以成为圈钱的工具。

    2021-09-17
  • 老字号竞逐IPO 创新发展须多方合力

    除张小泉(9月6日)、菜百股份(9月8日)上周上市外,目前五芳斋、天津同仁堂、德州扒鸡、西安冰峰等老字号企业也均在竞逐IPO,努力寻找破圈之路。


    老字号往往是曾得到过广泛认同和良好信誉的品牌。不过,在新经济蓬勃发展的当下,一些老字号却日渐式微。在笔者看来,一些老字号必须转型发展。借力资本运作擦亮金字招牌,IPO上市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老字号们必须做到全面发力,才能实现真正的复兴。


    老字号发展需要各地强化政策支持。我们发现,为进一步发挥老字号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各地政府部门正加大力度保护老字号品牌,扶持老字号企业,培植老字号根基。北京市商务局将老字号纳入政府固定资产投资补助商业项目支持范围,对符合条件的老字号项目最高可给予评审核定总投资的30%固定资产投资补助;上海市商务委持续推进老字号重振和“一品一策一方案”,实施老字号品牌保护工程、传人培养工程、数字焕新工程和国潮出海工程……基于各地扶持政策的相继落地,据商务部监测,2020年虽然受到了疫情影响,但仍有75%左右的中华老字号企业实现了盈利。今年端午节期间,企业销售额比2019年同期增长了21.7%。


    商务部表示,将围绕“一老一新”工作,着力促进消费。在发展老字号方面,完善促进老字号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的支持举措,不断激发老字号创新活力,持续推进老字号嘉年华,指导各地和电商平台把握“金九银十”重要节点,聚焦中秋国庆假期,推出系列专属促销活动。


    老字号发展需要资本市场发力助推。早在2008年商务部等14部门就印发了《关于保护和促进老字号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通知,鼓励发展较好的老字号企业开展资本运作,支持符合条件的老字号企业上市。截至9月10日,登陆A股市场的61家老字号企业中,有36家企业总市值超过百亿元,9家企业总市值突破千亿元。


    老字号发展需要自身发力探索创新。近年来,很多老字号企业通过研新品、上“云端”、扩渠道,焕发年轻的姿态和潮流形象。前有杏花楼联手故宫推出国潮范儿月饼、大白兔联合气味图书馆做奶糖味儿香氛、吴裕泰开冷饮窗口,后有皇上皇举办盲盒活动、黄鹤楼文创月饼玩混搭、北冰洋开茶饮店、北京稻香村卖奶茶。这些贴着“老字号”标签,却走到了潮流前线的产品,俘获了不少年轻消费者的心。


    不可否认,跨界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是老品牌在原有积淀和产品形象上的延伸和拓展,当两个产品以“出乎意料又合情合理”的方式实现“合体”,这本身就非常具有话题性和趣味性。但这种创新变革需要老字号企业根据市场需求精准研发产品供给,不能为了赚快钱、炒流量而忘失初心。


    老字号们跻身资本市场,意味着其具有强烈的发展动力,我们乐见其成,更要祝福穿越百年的老字号们在新时代的征途中走出自己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

    2021-09-16
  • 生猪产业迎政策“大礼包” 逆周期调节后何时翻盘

    自生猪产能恢复至正常年份水平后,业绩下滑、亏损成为生猪产业的标签。值得关注的是,农业农村部等六部门提出建立生猪生产逆周期调控机制等一系列扶持措施,送来政策“大礼包”。面对市场行情下滑,预警不断,生猪产业“逆风翻盘”的日子还有多远?


    头部猪企7月亏损渐重


    面对销量下滑、同比负增长、亏损创新高的7月份成绩单,上市猪企也许会感到十分头疼。去年同期,牧原股份、温氏股份、新希望、唐人神、天邦股份等头部猪企纷纷取得了销量、收入双升的好成绩,在“销量最高”“销售收入增速最快”方面比拼还十分激烈。而今年7月,谁能“亏损最少”,谁就能成为赢家。


    据中国商报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8月11日,已发布7月份生猪销售情况简报的十家上市猪企的生猪销售价格仍在16元/公斤以下,低于行业成本线。这也意味着,对上市猪企来说,亏损的局面还在持续。另外,牧原股份、正邦科技、温氏股份、新希望、天邦股份前五大猪企销量均在上涨,按照其销售均价,销量增加就意味着亏损加剧。


    其中,业绩曾一度领跑各大猪企的牧原股份首次出现销售收入负增长,生猪销售收入同比下滑13.3%。温氏股份的养猪业务亏损或创新高,肉猪收入同比跌32.84%,按照温氏股份7月份15.08元/公斤的销售价格、22元/公斤的成本计算,每卖出一公斤生猪,温氏股份就要亏损7元,仅在生猪这方面,温氏股份单月的亏损就超过10亿元。新希望的生猪销量也已连续四个月环比下降,7月份销售收入同比下降39.70%。


    当前,行业悲观情绪较重。上市猪企的相关负责人也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生猪市场行情未见乐观。新希望相关负责人表示,年内生猪价格或有季节性小幅反弹,但长期来说已经处于下降通道。从过往猪周期的时长看,下行期至少还要持续一年。牧原股份相关负责人表示,根据历史数据,预计下半年生猪价格可能还会继续小幅上升,但是仍需保持谨慎态度;明年生猪价格的平均水平大概率比今年要低,预计明年上半年出现低点的可能性较大。


    下行时期行业更需政策支持


    生猪价格的涨落和上市猪企的业绩均受“猪周期”影响。“猪周期”是指生猪生产和猪肉销售过程中的价格周期性波动。猪肉价格上涨,养殖户增加能繁母猪和生猪供给,造成生猪价格下跌。进而养殖户减少供给,生猪价格重新上涨。生猪价格高了,消费者“吃不起肉”;生猪价格低了,养猪企业“养不起猪”。


    为了缓解“猪周期”,稳定产能。8月6日,农业农村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生态环境部、商务部、银保监会六部门发布了《关于促进生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用5-10年时间,基本形成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调控有效的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市场周期性波动得到有效缓解,猪肉自给率保持在95%左右。


    今年7月底,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稳定生猪产能的措施。随后,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再次强调稳定生猪生产。农业农村部也召开常务会议指出,随着生猪产能恢复和猪价回落,要及时把工作重点转到巩固成果和缓解“猪周期”波动上来,探索建立稳定生产发展的长效机制。


    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朱增勇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实际上在猪价下行周期更需要这种稳定生产的政策。因为在猪价下行时期,由于亏损、资金的断裂,养殖户在生产管理中缺乏相应的资金投入,这种局面导致一系列连锁反应,如恐慌性的清栏,或者是由于对重大疾病的防控松懈导致产能加速下降等,而这些反应又带来新一轮的产能大幅下降、猪价上涨。目前,政策的出台能够在市场机制条件下,利用经济规律,合理有效地调节产能。”


    逆周期调控机制来了


    意见指出,要建立生猪生产逆周期调控机制,以能繁母猪存栏量变化率为核心调控指标,建立异常变化自动触发调控机制,保持能繁母猪合理存栏水平。


    朱增勇表示,这次政策的出台也是设定了两个指标。一个是能繁母猪的生产同比下降超过5%预警引导。预警前及预警过程中,整个行业还是在市场机制的条件下。下降超过5%的时候,也表明如果一旦调减产能,产能下降的趋势也会保持一段时间。政府发布整个产业链相关信息,能够引导养殖户在下降超过5%的时候作出反应,缓解未来产能过快下降的情况。


    当前生猪价格下降过快,行业仍处于亏损状态。根据“猪周期”规律,价格下行阶段,一旦养殖户减少生猪供给,此后一段时间,生猪价格将再度上涨。意见也指出,当本省(区、市)能繁母猪存栏量月度同比减少10%或生猪养殖连续严重亏损三个月以上时,各地可按规定统筹相关资金对规模养殖场(户)给予一次性临时救助补贴。


    “从整体措施来看,新出台的政策与2019年国务院《关于稳定生猪生产促进转型升级的意见》的相关政策一致且更精准,政策具有稳定性和持续性,有利于生猪产业发展。此次逆周期调控机制也结合了前期的政策调控经验,出台非常及时。从3月份开始,外购仔猪就处于亏损,6月份自繁自养进入全面亏损阶段。当前生猪价格在小幅反弹以后,从7月第5周开始又有所回落。如果养殖连续亏损3至6个月,生猪的产能就又会出现明显的下降。所以说,这次政策的出台,较之前相比,也有明显的优化,防止后期出现产能过快下降、生猪价格再度大幅上涨的情况。”朱增勇说。


    逆风翻盘在何时


    尽管政策助力生猪产业的发展,但目前生猪市场的走向尚未明朗。领跑行业的上市猪企的心态或多是“边走边看”。新希望相关负责人告诉中国商报记者:“对公司而言,我们饲料、食品等业务板块是在盈利的,总体资金情况也较为稳健,大股东没有质押股份,虽然现在也面临很大的周期压力,但当前重点是专心做好内部生产经营与防疫,提升管理水平、降低成本,努力渡过难关。”


    温氏股份方面也表示,一般而言,国家政策到省市县落地存在时间差。公司后续将持续跟踪各地政府出台的政策文件,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向当地政府沟通对接。


    这轮“猪周期”的下行周期何时结束?朱增勇告诉中国商报记者,从现在状态来讲,很难判定下行阶段是到2022年,还是到2023年结束。如果说产能调节速度相对比较慢,很可能下行周期会持续到2023年;如果产能调整比较快,可能会在2022年的上半年就达到了周期的低点,然后生猪价格或就开始进入下一轮周期了,同时周期内猪价波动幅度将会明显减缓。


    “政策的出台也能够起到缓解‘猪周期’过度波动作用。养殖户在面临猪价下行或者亏损的时候,不同的养殖户有不同的反应时间。有些人可能亏损一两个月就开始调减产能了;有些养殖户可能亏损五六个月才开始调减产能。政策的出台就是为了防止出现由于资金链断裂等问题,在产业政策环境稳定的前提下,发挥市场机制调节作用,让养殖户逐渐地去调节产能,同时稳步推进产业向规模化、产业化和现代化转变。”朱增勇说。

    2021-09-16
  • 财险业务格局“大逆转”:非车险渐与车险平分秋色

    财险业两大业务板块正上演“冰火之歌”:一面是车险保费增速停滞不前,另一面非车险保费异军突起;一面是车险业务占比“节节败退”,另一面是非车险业务“攻城略地”。


    据银保监会最新披露的数据,今年前7个月,车险保费同比下降8.8%,非车险保费则为同比上涨14.2%;车险业务占比降为51.8%,非车险升至48.2%。而2019年、2020年,非车险业务占比分别仅为37%、41%,不到1年,非车险就与车险近乎“平起平坐”。


    车险与非车险业务这种加速且明显的此消彼长,源于监管推动的车险综改(即《关于实施车险综合改革的指导意见》,行业称“车险综改”)。车险综改不仅重塑了财险业的业务格局,也让一大批财险公司主动或被动找到了新的增长极——各类非车险业务。


    非车险业务呈现赶超车险之势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在车险综改之前,非车险就已经拉开了与车险的增速差距,车险综改之后,非车险更是呈加速赶超之势。


    2006年-2015年,我国GDP快速增长,受益于此,财险业10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0.6%。车险作为财险业核心业务,贡献了主要增速。而这10年,非车险占比一直较低,如2015年非车险业务占财险公司业务比重仅为26%,不到三成。


    不过,车险与非车险格局在接下来的五年(2016年-2020年)出现变化。新车销量低迷,车险增速出现疲态。这5年我国财险业保费复合增长率低于10%,而非车险业务则进一步扩大“势力范围”,业务占比5年间提升了15个百分点。


    进入2021年,新冠肺炎疫情叠加车险综改,仅用7个月时间,非车险业务占财险公司的业务比重就提升了7个百分点,占比升至48.2%。


    与车险的持续低迷相比,非车险显示出广阔的增长空间,也成为财险公司新的增量市场。“对各类经营车险业务的市场主体而言,改革阵痛仍将持续。如何在存量中寻找增量,是下一阶段的重要课题。”熊猫保险创始人王刚对记者表示。


    头部险企加速推动非车险业务


    非车险业务的快速发展,离不开行业主流险企的大力推动。


    从财险三巨头来看,今年上半年,中国人保的非车险业务占比历史性反超车险业务,达52.2%,颇为典型;太保产险的非车险业务比重已升至46.1%;平安产险的非车险业务占比仍较低,仅为32%,但部分非车险种增速很快。


    “财险一哥”中国人保的非车业务尤为引人关注。就下半年的主要工作思路,中国人保总裁王廷科提到,要充分挖掘业务资源,扩展发展空间,“特别是在非车险业务方面提升发展潜能。”


    “公司正在推进42个战略项目,并在加快研发、立项、实施和优化,务求实效,有些项目已经产生了实际生产力和保费收入。如在城市保项目方面,(上半年)公司实现签单保费53亿元,同比增长33.7%;个人家庭类保险保费收入14.5亿元,同比增长107.2%;个人责任险保费收入13.5亿元,同比增长35.9%;在知识产权保险项目方面,实现签单保费1990万元,同比增长91.3%,都远超过公司业务整体发展增速。”王廷科说道。


    中国太保董事长孔庆伟表示,“上半年太保产险积极应对车险综合改革,推动车险与非车险业务的融合发展”。数据显示,上半年,太保产险非车险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8.3%,占比提升7.9个百分点至46.1%。


    尽管平安产险的非车险占比不及上述两家,但部分非车险种增速也很快。2021年上半年,平安产险的责任险原保费收入同比增长38.3%;保证保险业务实现承保利润18.59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了53.35亿元。


    平安产险常务副总经理史良洵此前表示,公司除了继续聚焦平安产险的优势赛道车险外,未来在非车险领域,将主要从健康和出行两个领域深度布局。从健康险市场来看,预计到2025年将增长到2万亿元,规模庞大的市场需要险企去研发、设计更多优质产品。从出行领域来看,当前市场上诸多产品和保障服务还不丰富,公司将着力设计一些更加匹配用户需求的产品和服务。


    除财险三巨头之外,部分中小险企非车险业务也取得快速发展。比如,锦泰保险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公司持续加大农险、信保、意健险、责任险“新四大支柱”业务发展力度,优化业务结构。截止到今年8月末,公司非车险业务占比达49.06%。


    从行业层面来看,健康险、农业保险等险种均出现快速增长,如健康险前7个月保费同比增速高达35%,而农业保险、意外险、责任险等险种也均实现了超15%的同比增速。


    非车业务快速增长后存隐忧


    尽管非车险业务整体出现远高于行业平均增速的快速增长,但个别险种也存在赔付增速快、承保利润率低等隐忧。


    记者对比发现,前7个月,责任险的保费同比增速为19%,但赔付支出同比增速却高达67%,赔付支出增速远高于保费增速;农业保险的赔付支出同比增速也高于保费同比增速。


    从承保利润率来看,并非所有的非车险都能赚钱。例如,健康险是今年产险公司非车险业务中的“黑马”,前7个月同比增速高达35%,但健康险2020年的承保亏损达38.45亿元,承保利润率为-3.89%,如火如荼的健康险市场对财险公司来说,也是赔钱的买卖。同样,意外险今年前7个月的增速超过20%,但去年财险公司在该险种的承保亏损为1.58亿元,承保利润率为-0.32%。此外,企财险、责任险、保证保险、信用保险去年出现清一色承保亏损。


    一位资深精算师对记者表示,随着我国经济向高质量转型,会出现许多新兴保险市场,部分甚至市场空间巨大,比如芯片保险、新能源车险等,这些新兴领域涉及责任险、信用保证险、特殊风险保险等险种,承保这些领域最大难点是风险识别及定价,定价过低则亏,过高则无市场。因此,非车险业务中,提高承保能力尤为重要,不然承保越多亏损越多,保险公司不可不防。

    2021-09-16
  • 特级技师来了!我国技能人才进入“六级工”时代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15日发布通知开展特级技师评聘试点。这意味着,我国在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之上再设特级技师岗位等级,技能人才进入“六级工”时代。


    按照此次通知,特级技师应为企业生产科研一线从事技术技能工作并具备相应条件的优秀高技能人才。聘用到特级技师岗位的人员,可比照本企业正高级职称人员享受相关待遇。可结合实际情况,按规定享受疗养休假以及落户、住房、医疗保障、子女教育等方面的优待政策。


    数据显示,我国技能劳动者达到2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超过5000万人,技能人才常年供不应求,求人倍率长期保持在1.5倍以上。


    “设立特级技师并保证其相关待遇,可以提高技能人才社会地位和待遇水平,畅通他们的职业发展通道,激励更多劳动者依靠技能成长成才,立足本职岗位建功立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通知明确,试点企业范围为经省级及以上人社部门备案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的企业。企业应为特级技师设立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工作平台,为其开展技术技能革新、工艺流程改进、解决重大技术难题等提供条件,充分发挥其在技术攻关、发明创造以及带徒传技等方面的作用。


    据介绍,目前,山东等地已先行先试设立特级技师岗位。中国航天科技、中国航天科工、中国石油、中国石化等拥有用人自主权的部分央企也开展了积极探索,将技能岗位划分若干等级并与薪酬待遇等挂钩,同时建立与管理人员平行的职业发展晋升通道。

    2021-09-16
  • “泡面双雄”如何雄起

    近日,康师傅和统一分别发布了2021年半年报,方便面业务数据均出现下滑。康师傅方便面业务实现收入127.22亿元,同比下滑14.67%,净利润8.9亿元,同比下降近五成,几乎腰斩。统一方便面业务营收为43.98亿元,同比减少了6亿多元。


    “泡面双雄”的日子折射出方便面市场的现状。尼尔森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方便面行业整体销量同比衰退7.7%,销售额同比下降7.3%。而2011年前,中国方便面连续十几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13年达到销量高峰后就开始走下坡路,2013年至2017年,中国市场的方便面需求从462.2亿份下滑至389.6亿份。这两年市场有所回暖,尤其是去年因新冠肺炎疫情原因带动了方便面热销,但仍挡不住整体走向萎缩。


    方便面怎么就不好卖了?


    从短期来看,有两方面原因。康师傅表示,今年方便面业务净利润下滑,主要是原材料价格上涨及组合变化所致,尤其是棕榈油价格涨幅过大,给企业带来成本压力。统一也在财报中表示,收入下降是由于疫情缓和、消费需求恢复常态。


    从长期来看,消费需求的转变是方便面“失意”的重要原因。如今,消费者的消费偏好从越便宜越好逐步转向个性化,这种变化反映在饮食方面,是人们对吃越来越讲究,消费者有了更多替代方便面的新选择。比如,外卖行业的快速兴起,速食类产品增多,方便面不再是人们外出时的必选项。同时,行业内缺乏对创新的有效保护,一些跟风行为导致同质化竞争严重,也导致增长乏力。此外,高铁餐饮的普及使得方便面的消费场景不断减少。


    当越来越多的替代品出现,这碗方便面该如何安放?


    在消费升级的趋势下,消费者的需求将日益多元化,诸如方便面等传统产品想要保持生命力,需要具有可持续的适应需求甚至引领需求的能力。方便食品企业要根据市场变化,以技术和产品的创新来化解供需结构的失衡,以差异化的创新和结构化的升级,努力使供给结构适应消费结构。比如,针对不同目标群体,生产不同的对应产品,针对女性推出低卡、高纤产品,针对老年人推出粗粮面,针对年轻人推出动漫包装等。以邻国为例,日韩两国方便面人均消费量都远高于中国市场,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方便面品牌通过创新满足了消费升级。


    近年来,方便面企业已经在顺应时代潮流,实现转型升级。康师傅在财报中称,上半年方便面事业坚持多价格带策略,逐步强化高端产品布局,并以多口味、多规格满足消费者多元化需求。一碗方便面,大有学问。方便面能不能“逆袭”,关键在于企业能否做好准备,根据需求调整定位。虽说供给与需求错位造成的缺口并不那么好补,但机会与挑战并存,创新不停、发展不止,无论是研发新口味,还是继续高端化发展,方便面的“逆袭”之举都值得期待。


    “泡面双雄”的遭遇在很多传统产品企业中都存在,如果不能跟随市场需求改变就可能成为“明日黄花”。不管是一碗方便面,还是一件家居产品,只有瞄准市场推进供给侧改革,提升供给体系对需求的适配性,企业才能在不断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过程中焕发生机,闯出高质量发展新路。

    2021-09-14
  • 新氧打造中国首个“轻医美排行榜”

    9月9日,中国领军的互联网医美医疗服务平台新氧科技发布了“美次卡轻医美排行榜”。这也是国内第—个由第三方100余名行业专家参与评审的轻医美排行榜,旨在通过安全、有效、舒适三大标准为消费者甄选更加适合自己的轻医美项目。同时,也为不胜枚举的轻医美项目提供一个更具权威性的展示平台。更具意义的是,通过这份榜单,消费者终于能够快速甄别轻医美市场中的“李逵”和“李鬼”。

    去年10月,新氧美次卡产品正式发布,秉持专业医美的品牌理念,打造“精选项目全国统一定价”模式,实现严选放心品项、严选品质机构等“六大安心保障”。求美者购买对应项目的美次卡后,即可在所在城市的不同合规医美机构享受同质量、同标准的医美服务。目前,美次卡合作城市36座,覆盖机构180家,服务人次达300000次,安全规范的轻医美服务得到了消费者的广泛青睐。经过了近一年的数据累积与行业探索,这份轻医美排行榜在新氧美次卡的平台上诞生了。据了解,这是新氧科技继新氧绿宝石医生榜单之后,打造的第二张由第三方专家评审的行业榜单。

    新氧美次卡轻医美排行榜医生评委、中国整形美容协会激光美容分会常务会员富秋涛表示:如何让医美行业回归医疗本质,让求美者找到安全有效的轻医美项目,新氧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榜单。作为行业内第一个轻医美排行榜,这份榜单的份量“很重”。

    打造第—个“轻医美排行榜”,美次卡集结安全、有效、舒适的轻医美服务

    目前,轻医美市场规模及潜力巨大,消费者“求美”需求旺盛。然而,黑诊所、黑医生、黑针剂等乱象层出不穷。据艾瑞咨询《中国医疗美容行业洞察白皮书》显示,市面流通的注射类针剂正品率只有33.3%,在非法医美场所中90%以上的医疗美容设备都是假货。




    新氧科技副总裁王雅琴

    针对行业黑产泛滥,轻医美服务标准化、规范化势在必行。据新氧科技副总裁王雅琴介绍,新氧筹备6个月之久,汇聚100多名专业医生,打造了“美次卡轻医美排行榜”,通过第三方公平、公开、公正的评审,给消费者的轻医美决策提供客观参考。

    据悉,入围这份榜单的产品均通过了国家NMPA审批,目前已经覆盖了消费者关心的美塑疗法、光电美肤、仪器抗衰、注射美容四大类型,并且细化到光子嫩肤、水光祛颈纹等24个具体场景。产品入围后,全国100余名皮肤专业领域医生按照安全、效果、舒适三大维度,对产品进行匿名审核、交叉打分,并经过精密算法模型校准后,最终生成榜单。上榜产品均为轻医美界的佼佼者,无论产品功效还是用户口碑,都具备权威认可和专业保证。同时,这份榜单也收录了“网友推荐轻医美项目榜”。

    “美次卡轻医美排行榜”于每月月初发布,第一期榜单中,“美塑疗法”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全效水光丝丽532、嗨体熊猫针、伊肤泉回春亮肤套组。“光电美肤”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AOPT超光子、进口光子(M22嫩肤)、蜂巢皮秒。“仪器抗衰”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Fotona4DPro、热玛吉4代、热拉提定点提升。“注射美容”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美国进口瘦脸针、美国进口面部除皱针、英国进口瘦腿针。

    对于上榜产品,“美次卡轻医美排行榜”都清晰的注明了上榜理由。例如,全效水光丝丽532的上榜理由是“47种矿物质等营养成分补足衰老肌肤营养”,进口光子(M22嫩肤)的上榜理由是“多脉冲科针对不同肤质开展个性化的美肤治疗”。不仅如此,上榜产品也有详细的介绍,涉及产品特色、功效、适用项目、该品牌其他相关产品、参考价格、产品认证、优缺点、术后反应、安全提示等。

    新氧美次卡轻医美排行榜医生评委、成都玛丽亚医疗美容皮肤科主任古海容医生表示:“很高兴参加此次评审,每个医生都秉持着专业主义,推选效果好、性价比高的产品,相信对消费者很有借鉴意义。本期仪器类榜单中,热玛吉4代超过Fotona4DPro位居榜首,消费者面临五花八门的爆品抗衰项目选择,一份权威榜单更能提供理性的决策辅助。”

    重塑轻医美产品评价标准,推动行业生态持续净化

    本次“美次卡轻医美排行榜”的推出,将进一步倒逼医美产业链规范产品服务,实现“良币驱逐劣币”,净化市场环境。受制于排行榜的第三方评价机制,医美产业链企业必须根据统一价格、行业标准提供专业产品服务。医美机构一旦假报价或服务质量不过关,不仅会被消费者“差评”,还可能受到美次卡除名。而上榜产品遭客诉,则可能被动态调整“下榜”,跌出消费者视野。

    在新氧科技副总裁王雅琴看来,“美次卡轻医美排行榜”打通品牌、机构、消费者三端,强化了信任经济模式。对于消费者来说,这份榜单解决了医美消费决策门槛高、选择难、不信任的问题,提供了安全、有效、舒适的轻医美服务保障。对于医美机构而言,榜单提供了电商业务运营支持,倒逼标准化发展。而对于上游供应链企业来说,榜单深挖轻医美消费热点,厂家的优质产品能更快触达目标用户。

    未来,新氧将持续洞察医美用户核心需求,通过动态发布的“美次卡轻医美排行榜”,为消费者带来优质高效的医美服务,也促进整个医美行业的价值创造,为医美行业健康有序发展提供持久助力。

    2021-09-14
  • 首批全国建材行业重大科技攻关“揭榜挂帅”项目榜单发布

    9月9日,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公布首批全国建材行业重大科技攻关“揭榜挂帅”项目榜单,标志着建材行业重大、关键技术攻关正式启动。

    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党委书记阎晓峰表示,建立全国建材行业重大科技攻关“揭榜挂帅”机制是联合会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在推动完善实施“探索型”和“任务导向型”科技攻关项目并举的同时,对全国建材行业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揭榜挂帅”机制与重点攻关方向进行了广泛调研、深入研究。

    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新闻发言人刘建华介绍,首批榜单共9个项目,主要围绕建材行业节能减污降碳的重大工艺、技术、装备、产品,以及应用于国防军工、航空航天、深海、极地、深空等重大领域的建材新材料、新技术、新装备等。“后续还将围绕行业重大、关键、核心技术,征集、制定和发布下一批榜单,成熟一批发布一批。”刘建华说。

    阎晓峰介绍,建材行业的科技创新将始终围绕着行业绿色低碳、安全高质量发展的工作主线,通过“揭榜挂帅”机制,希望能引导行业科技资源投入到节能减污降碳的重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上来,投入到关系建材行业“独门绝技”或解决“卡脖子”的建材新材料、新技术、新装备攻关上来。

    此外,项目只提出攻关方向、主要目标,不对技术路线、研究过程等进行限制,充分发挥科研人员的创造力。通过实施行业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揭榜挂帅”,增强行业企业科技创新水平,同时采用“赛马”机制,支持多个团队的良性竞争、相互促进,提升科研攻关的效率与成功率。

    阎晓峰表示,对于顺利完成预期攻关目标、产生显著的战略、经济、社会效益的项目,联合会将最大限度协调资源给予支持,让成果更快、更好地服务国家和行业发展大局,解决真正问题,产生真正效益,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

    2021-09-14

  • 首 页  上一页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