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润首发餐饮连锁行业榜单,海底捞1472亿“断层第一”

    据中国新闻社消息,日前,胡润研究院发布《2021中国餐饮连锁企业投资价值榜TOP50》,上榜的50强餐饮连锁企业涵盖小吃快餐、正餐、饮品、火锅、烘焙和烧烤品类,按照企业市值或估值进行排名。海底捞以1472亿元价值成为中国本土价值最高的餐饮连锁企业,绝味、喜茶分别二三位。

    据悉,这是胡润研究院首次发布餐饮连锁行业榜单。上市公司市值按照2021年7月30日的收盘价计算,非上市公司估值参考同行业上市公司或者根据最新一轮融资情况进行估算。

    根据榜单显示,海底捞以1472亿元价值成为中国本土价值最高的餐饮连锁企业,被扬子晚报等媒体称之为“断层第一”,意思是以巨大的优势毫无疑问地获得第一。

    胡润百富董事长兼首席调研官胡润表示:“海底捞是中国本土餐饮连锁行业的绝对第一,近1500亿的价值,比后面五家企业加在一起还要多,而这家才27岁的企业都已经排到了全球第六。”

    绝味以376亿元价值位居第二,成为价值最高的小吃快餐连锁企业;喜茶和九毛九分别位列第三和第四,价值分别为300亿和297亿;以250亿元价值排名第五;最近刚上市的成立12年的连锁酒馆以228亿元价值排名第六。

    2021-09-27
  • 这场高峰论坛为智慧医疗行业创新发展把脉献策

    为加速建设数字化智慧医疗新生态,给智慧医疗创新创业带来新契机,9月24日,2021智慧医疗行业(重庆)高峰论坛在重庆市举行,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专家学者、投资人、企业家等120余人参与论坛活动,为智慧医疗行业创新发展把脉献策。


    本次活动由重庆经济技术开发区和联合重庆拜朗国际智慧医疗加速器举办。据活动主办方介绍,举办此次高峰论坛是为了充分发挥智慧医疗“技术+服务”的创新融合优势,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机遇、加快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动能,为智慧医疗科研成果与产业的衔接转换、人才与项目的对接合作搭建平台。


    重庆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经贸合作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重庆经开区将医疗、医药、大健康产业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高度重视智慧医疗产业,积极引进智慧医疗项目,为智慧医疗项目提供了优渥的环境和政策。


    在论坛嘉宾主旨演讲环节,昆吾九鼎投资管理公司总部大健康事业部前高级投资总监、基金管理公司前副总经理陈瑞雪,重庆希尔康血液净化器材研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杨等嘉宾进行了主题分享。路演环节,两个代表重庆智慧医疗行业高水准的创新创业项目进行了现场路演展示。


    在圆桌交流的讨论中,参会嘉宾就如何打通数字化和各个产业相融合时遇到的难点、数字化医疗存在哪些机会、数字化医疗和传统医疗在打法上的不同侧重点等问题进行深度探讨,对打造产业关键价值,构建数字化智慧医疗新生态提出参考意见。


    据介绍,按照已经出台的《重庆市智慧医疗工作方案》,到2022年,重庆市将力争全面建成智慧医疗基础体系,卫生健康数据实现互联互通,建成国内领先的智慧医疗应用示范城市和医疗智能产业基地。

    2021-09-26
  • 【行业信息】福建广电网络全力助力疫情防控

    在全省同心协力抗击疫情的特殊时期,福建广电网络集团充分发挥党媒政网作用,做好信息化支撑运维工作,为打赢疫情防控歼灭战提供支撑保障。


    “村村响”广播传递防疫“最强音”


    各地分公司充分利用应急广播信息传播面广、传播速度快的优势,及时将疫情防控注意事项传播到八闽田间地头。


    莆田市399个行政村的4200多个应急广播7×24小时响应。在枫亭镇等疫情较为严重地区,通过“村村响”大喇叭、数字电视开机画面等渠道,播放防疫宣传短片、科普短视频、防控信息,累计播出相关宣传5500余条,播出时长25000多分钟。


    漳州分公司对全市近500个行政村的23个智慧村居播控平台、2000多个“村村响”应急大喇叭进行全面检测抢修,确保各村喇叭稳定运行。


    泉州晋江分公司开动防疫流动宣传车,让群防群控下沉到“最后一百米”;泉港、洛江、安溪、晋江等分公司组织党员突击队,对辖区内的“村村响”应急大喇叭进行定期回访和巡查。


    厦门分公司通过“村村响”应急大喇叭向全市231个行政村2912个终端播报疫情防控信息、指令、要求。


    信息化项目为防疫提供强有力支撑保障


    福建广电网络集团充分发挥网络技术优势,组织党员先锋队全力保障各地防疫信息化项目的建设优化与运行维护。


    9月15日晚,福建省委、省政府召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知识和操作技能视频培训会”,福州分公司全力保障全市202个分会场的视频信号通畅。


    莆田分公司技术人员加班加点部署疫情防控云平台,为莆田市信息中心网络安全运维做好保障。莆田荔城分公司在定点收治医院莆田学院附属医院病房大楼开通莆田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对该院收治场所的现场实时视频监控。


    厦门分公司3天内完成新冠肺炎定点救治医院厦门大学附属翔安医院应急隔离区的视频监控、视频会商系统以及相关无线覆盖、对讲系统等施工任务。


    漳州分公司积极配合当地政府,通过智慧村居项目助力辖区防疫工作,在疫情防控、村务管理、治安管理、抢险救灾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021-09-26
  • 深耕行业数字化,华为发布11大场景化解决方案

    华为全联接2021期间,华为董事、企业BG总裁彭中阳发表“深耕数字化,共创伟大未来”主题演讲,提出从场景、模式、生态三个方面探索行业数字化转型前景与未来。大会上,华为面向政府、交通、金融、能源、制造五大行业客户发布11个创新场景化解决方案,携手伙伴满足数字化转型不同阶段客户的需求,应对行业挑战,抓住转型新机遇,共创行业新价值。


    彭中阳表示:“华为通过场景深耕、模式深耕和伙伴深耕来助力客户数字化转型,即数字技术‘扎根’于企业场景,与业务流程融合,以‘咨询+集成+辅助运营’的合作模式,做到懂所需、践所想和达所望。同时,通过大力发展能力型伙伴,打造共生共创共赢的伙伴体系,共同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成功。”





    华为董事、企业BG总裁彭中阳


    场景深耕、模式深耕、伙伴深耕


    为助力企业实现模式创新、提质增效、体验增强、打造韧性,华为提出企业数字化深耕的三大方向:


    场景深耕:数字技术与业务流程融合,关键在于3个“深入”。从辅助系统深入到核心生产系统、从领导驾驶舱深入到作业场景细节、从局部业务深入全场景覆盖实现全业务数字化,华为持续在行业中不断累加场景、深耕场景,解决核心业务问题。


    华为董事、CIO陶景文表示:“数字化转型要以支撑企业主业成功为目标,以业务重构为核心,构建数字能力为基础。华为结合自己的实践,建设了数字化使能平台鸿源云道。我们希望面向企业打造一个开放的平台,能够让数字化转型快速地在千行百业得到落地,促进企业形成全球高质量的竞争力。”





    华为董事、CIO陶景文


    模式深耕:华为通过“咨询+集成+辅助运营”的合作模式,走向以客户业务成功为目标的合作模式。未来五年,华为计划发布超过300个场景化服务解决方案、建立超过200个服务标准、助力发展800家以上的服务伙伴。


    国家管网集团副总经理刘中云表示:“数字化转型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化工程,数字平台和数据是国家管网数字化转型的核心,也是深耕数字化的基础。国家管网携手华为公司进行数字化转型,实现“资源共享化、架构标准化、数据融合化、能力服务化、应用场景化”,助力国家管网高质量发展。”


    伙伴深耕:华为将以共赢思维全面升级伙伴体系,做能力型伙伴成长的“黑土地”,基于共同机会、共同创造,建立长期伙伴关系、共同发展。


    神州数码集团董事长、总裁郭为表示:“在数字化的今天,新基建出现,就是要通过云、网络,把全世界联接在一起,构造一个云原生、元宇宙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我们的使命。未来,神州数码希望联合华为及生态伙伴一起持续深耕数字化,赋能行业转型,共创共赢数字化的未来。”


    深耕行业数字化,华为发布11大场景化解决方案


    在政府与公共事业领域,华为发布包含一网统管、辅助运营、零信任安全等在内城市智能体三大核心解决方案,持续助力政府的业务和流程变革,共同建设宜居、创新、智慧、绿色、人文、韧性的新型智慧城市。


    在能源领域,华为发布智慧电厂、智慧加油站两大方案,持续助力能源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共同构建绿色、低碳、安全、高效的零碳智慧能源体系。


    在金融领域,华为发布移动支付、分布式新核心两大方案,持续助力金融机构成为更好的数字化生态型企业,共建全联接、全智能、全生态金融。


    在交通领域,华为发布智慧机场、智慧空管、综合交通解决方案,持续助力交通行业客户“人悦其行,物优其流”的数字化转型成功。


    在制造领域,华为发布智慧车企解决方案,助力制造行业提升效率和体验,驱动创新。


    面向数字化演进的不同阶段,华为将始终与伙伴、客户站在一起,以数字技术和行业实践赋能千行百业,携手全球伙伴,全力支持客户数字化转型,让每位客户成为独特的自己,让强者更强。

    2021-09-26
  • 跨境贸易投资便利化再提速

    9月10日,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理财通”业务试点正式启动。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潘功胜在启动仪式上表示,“跨境理财通”试点为大湾区内地及港澳居民个人跨境投资开辟了新的通道,将进一步推动内地与港澳金融市场的互联互通,提升我国金融市场双向开放水平。今年以来,一系列区域先行先试的金融开放政策出台或落地,我国金融开放正加速向高水平迈进。


    人民币跨境便利先行先试


    近期,区域先行先试的金融开放政策持续推出。外汇市场方面,比如《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提到,支持在合作区开展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鼓励和支持境内外投资者在跨境创业投资及相关投资贸易中使用人民币,并创新跨境金融管理等。《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则强调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开展本外币合一银行账户试点,为市场主体提供优质、安全、高效的银行账户服务等。


    再比如,《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十四五”规划》提出,推进人民币可自由使用,将在重点领域、重点主体内实现人民币跨境使用重点突破。《关于贯彻落实金融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意见的实施方案》提到,将积极开展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试点,允许海南自由贸易港内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按照余额管理模式自由汇出、汇入资金。同时,也将积极开展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QDLP)试点,允许取得QDLP试点资格的企业开展符合国家政策规定的对外股权投资、证券投资等投资活动。


    在业内人士看来,不同区域的举措虽然有不同特点,但是也有共性特征和一致目标。“这些措施都增加了人民币跨境使用范畴,从微观上看,让企业有了更多的选择和更多的资产配置机会;从宏观上看,有利于促进人民币国际化,通过便利人民币跨境结算,增加境外投资者配置人民币资产渠道,进一步拓展人民币国际化的深度和广度。”中国外汇投资研究院副院长赵庆明表示。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认为,在不同开放区域实施的外汇市场开放政策,结合区域特点进行了针对性的政策设计,有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有鼓励跨境创业投资的,有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的,等等。虽然侧重点和具体举措不同,但都是通过改革创新来推进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让跨境贸易投融资更加便利。


    外汇市场供求更加均衡


    国家外汇管理局近期召开的下半年外汇管理工作电视会议认为,今年以来,外汇管理部门进一步深化外汇领域改革开放,促进跨境贸易投资便利化。具体来看包括推进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试点,提升个人用汇便利化水平,支持贸易新业态健康发展,开展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业务试点,丰富跨境金融区块链服务平台应用场景等。数据显示,7月份我国外汇市场供求基本平衡。从主要指标表现看,银行结售汇和非银行部门涉外收支均呈现顺差,规模分别为98亿美元、183亿美元,均低于上半年月均水平,表明外汇收支及外汇供求更加均衡。今年1月至7月,外汇市场累计成交133.95万亿元人民币(等值20.70万亿美元)。


    “外汇市场对外开放是我国经济和金融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外汇市场对外开放有助于为跨境贸易、投融资提供便利化,促进国际资源要素更有效率配置,推动国内经济、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同时,通过推动外汇市场对外开放,促进外汇市场高质量发展,推动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光大银行分析师周茂华认为,从趋势看,我国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外汇市场随之稳步有序对外开放,但开放节奏、重点因各区域金融条件和开放环境而有所不同。


    娄飞鹏则表示,近年来,围绕外汇市场开放,我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外汇市场规模位居全球第八位,境内机构参与程度上升,外汇市场产品更加丰富,基础设施更加完善,风险管理更加健全。全球外汇市场虽然发展的历史相对较短,但已经成为交易量最大的金融市场,未来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持续推进和我国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推进,外汇市场将获得更好的发展,产品更加丰富,参与主体更加多元。


    推动各项改革措施落地


    外汇市场向高水平开放迈进,有哪些路径可选?娄飞鹏认为,一方面是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加强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建设,完善外汇市场基础设施,加快推进外汇市场开放;另一方面是完善风险配套措施,坚持风险中性理念,引导投资者结合自身特点选择合适的投资产品,防范过度投机行为。


    周茂华表示,接下来还应继续深化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提升国内市场深度和广度,增强市场韧性,提升外汇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一是进一步引入多元化市场主体,有助于提升市场深度和广度,但需要防范外汇市场波动加剧等风险;二是鼓励围绕服务实体经济的外汇产品创新,提升市场主体分散管理风险的能力,增强投资者参与积极性和外汇市场活力;三是完善监管制度,外汇市场高水平对外开放,需要与国内监管、风控能力相匹配,一方面逐步推进市场交易规则相衔接,另一方面加快建立和完善风险监测、预警机制。


    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对继续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至关重要。专家认为,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格局没有变,经济和金融体系均在疫情中展现了较强的韧性,人民币汇率保持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弹性增强双向波动,有助于增强人民币金融资产的吸引力。另外,我国坚定地拥抱全球化,进一步推进制度型对外开放,有助于增强外国投资者的信心,推动我国向高水平对外开放迈进。


    国家外汇局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坚定不移推动外汇领域改革开放。落实好各项已出台的便利化政策,进一步扩大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跨境投资、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等便利化试点范围。积极支持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持续推进个人外汇业务便利化。支持区域开放创新。同时,完善外汇市场“宏观审慎+微观监管”两位一体管理框架。以加强宏观审慎为核心改善跨境资本流动管理,以转变监管方式为核心完善外汇市场微观监管。探索建立以事前尽调、事中监测、事后抽查,实质审核和尽职免责为主的真实性审核管理机制。严厉打击地下钱庄、跨境赌博等外汇领域违法违规活动。

    2021-09-24
  • 重大水利工程释放多重效益

    9月7日下午,三峡水库加大下泄流量,开启三孔泄洪。黄正平摄(中经视觉)


    受上游及区间来水增加影响,三峡水库来水快速上涨,9月6日14时入库流量涨至54000立方米每秒,根据《全国主要江河洪水编号规定》,达到洪水编号标准,“长江2021年第1号洪水”在长江上游形成。


    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随即调度金沙江下游梯级水库全力拦蓄金沙江洪水,并发出调度令,将三峡水库出库流量加大至28000立方米每秒左右。9月6日19时起,三峡大坝开启一个泄洪孔。长江水文局实时水情显示,6日20时至7日2时,三峡入库流量55000立方米每秒,三峡水库削峰率五成,有效缓解了长江中下游地区防洪压力。


    三峡水库发挥的防洪保安能力,是我国重大水利工程建设亮眼成绩单的缩影。“在保障防洪安全方面,随着黄河下游近期防洪治理、江西峡江水利枢纽、河南河口村水库工程通过竣工验收,东北‘三江’治理、天津永定新河治理二期、河北双峰寺水库、广东重点围堤等堤防加固、河道治理和控制性工程基本建成,我国流域整体防洪能力显著提高。”水利部规划计划司副司长李明说。


    水安全保障能力显著提高


    水利部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7月底,重大水利工程已审批立项17项、报送可研审查意见34项,项目开工1万多个、开工率87.4%,完成水利投资1131亿元、完成率47.6%。水利部副部长魏山忠表示,今年以来,各地克服疫情、暴雨洪涝灾害、计划下达偏晚等不利影响,主动作为、持续发力,狠抓年度投资计划执行工作,总体进展良好。


    从保障城乡供水方面来看,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已建成并累计向受水区供水450亿立方米,从根本上改变了北京、天津等受水区供水格局,直接受益人口超1.4亿人,大大提升了沿线城市供水水质,对缓解华北地区特别是海河流域的水资源过度开发起到重要作用。随着青海引大济湟调水总干渠工程、新疆伊犁河拦河引水枢纽和北岸干渠等重点水源工程的建成,城乡供水安全保障能力大幅提升。


    此外,重大水利工程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也功不可没。据介绍,我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由2012年的0.516提高到0.565。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黑龙江三江平原等新建灌区的相继实施,累计新增、改善灌溉面积1300万亩。同时,高效节水灌溉加快推进,“十三五”期间每年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000万亩,为粮食增产丰收提供了强力支撑。


    重大水利工程还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保障了生态安全。“随着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骨干引排通道、牛栏江—滇池补水、河北引黄入冀补淀等一批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的实施,有效改善了河湖水生态环境,为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创造了水资源基础条件。”李明说。


    经济社会效益稳步提升


    水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要素。重大水利工程是国家水利基础设施网络的骨干,加快推进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对保障国家水安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拉动有效投资需求、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水利工程点多、面广、量大,尤其是重大水利工程吸纳投资大、产业链长、创造就业机会多,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可以直接产生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李明分析说,一方面水利工程需要的用工多,需要大量的群众、农民工加入到水利建设当中,促进就业增加收入;另一方面是需要的设备多,水利工程涉及大量的土方,会使用大量的机械设备,工程也会需要大量金属构件和机电设备;此外,需要的原材料多,对水泥、砂石料等建材的需求量很大。“十三五”期间年均约7200亿元的水利投资强度,对上下游产业的拉动作用非常明显。


    据了解,正在建设的大藤峡水利枢纽总投资357亿元,高峰时用工达到6200多人。根据估算,整个工程需采购水泥280万吨、钢筋31万吨、金属结构和机电设备约13万吨,带动了上下游关联产业发展。


    根据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的研究成果,重大水利工程每投资1000亿元可以带动GDP增长0.15个百分点,新增就业岗位49万,后续还将开工的黄河古贤水利枢纽、引江补汉等项目,投资规模较大,项目实施后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亦将十分明显。


    着力解决薄弱环节


    水利是扩大有效投资、补齐基础设施短板的重要领域。经过多年来大规模的水利建设,我国水利工程规模和数量均居世界前列,基本建成较为完善的江河防洪、城乡供水、农田灌溉等水利基础设施体系。


    “进入新阶段,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赋予了水利发展新期盼,保障国家水安全对水利发展也提出了新要求,但水利基础设施存在的一些短板和薄弱环节也越来越突出。”李明分析说,从防洪角度来看,部分大江大河及主要支流堤防还不达标,控制性工程不足,蓄滞洪区建设比较滞后,特别是一些中小河流防洪标准还不完善,部分水库仍存在病险隐患。供水方面还存在区域资源性、工程性缺水问题,供水保障程度还不高,农村供水保障程度还需提升。从水生态环境建设来看,一些区域水土流失还比较严重,部分区域地下水超采问题突出,水生态保护修复力度还不够。从监测预警和信息化能力来看,水文水资源监测预报预警体系尚不完善,水利工程运行调度监控和信息化水平还不高。


    “抓好年度水利投资计划执行工作,是推动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魏山忠表示,为发挥好重大水利工程的投资拉动作用,下一步各级水利部门要强化责任担当,全力加快投资计划执行进度、抓好重大水利工程开工、落实水利建设投资。


    按水利部要求,各地要紧盯年度目标,全力加快投资计划执行进度,对于进度滞后的地区和项目,要采取有力措施把进度赶上来;紧盯前期工作,全力抓好重大水利工程开工,可研已批项目要争取早开,可研审查意见已报项目,要加快推进立项审批,尽量多开;紧盯建设任务,全力落实水利建设投资,积极争取各级财政加大水利投入、盯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努力增加银行贷款和社会资本,保障工程建设需要,确保工程建设顺利推进。

    2021-09-24
  • 神东上湾煤矿成功应用基于5G网络的智能巡检机器人

    近日,首次采用5G网络通讯技术的智能巡检机器人在神东上湾煤矿皮带运输巷成功应用。该款智能巡检机器人利用最先进可靠的取像装置及无线充电技术、无线数传技术,对巷道内各类故障进行实时监测及诊断。


    据了解,随着矿井主运输系统无人值守的不断推进,人工巡检频率低、间隔长等问题也随之暴露出来。同时,随着AI、人脸识别、5G技术的发展,智能巡检机器人不断更新升级。基于5G技术的智能巡检机器人能更好地采用高端技术代替人的眼、耳、手,利用高速处理器代替人的大脑,实现实时、准确预警的功能。





    值班人员可以在区队值班室通过远程监控平台完成巡检机器人自动和手动模式切换。巡检机器人的巡检结果实时显示在屏幕上,值班人员根据报警内容记录并作为次日的检修工作。


    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智能巡检机器人能够完全代替巡检工巡检。包括无线充电、无线通讯实时采集和存储,以及实时监测现场的图像、声音、温度、烟雾、气体等数据,通过软件对数据的自动分析,判断是否存在设备故障以及进行故障定位,从而减轻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降低劳动风险,及时发现问题,减少生产过程中的非正常停机时间。

    2021-09-24
  • 高水平科技创新驱动石油工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石油“十三五”科技创新硕果盈枝

    9月1日,中国石油自主研发的我国首套“一键式”人机交互7000米自动化钻机正式投入工业性应用试验。8月,大庆油田古龙陆相页岩油国家级示范区成立,中国石油两套利用自主技术建成的乙烷制乙烯装置相继投产……中国石油对科技自立自强的不懈追求结出累累硕果,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推动能源转型升级、打造石油石化行业竞争新优势注入了强大驱动力。


    “十三五”以来,中国石油始终把科技创新摆在公司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积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强化关键核心技术自主攻关和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加大前瞻性、基础性、战略性技术研究的支持力度,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标志性成果和突破性进展,攻克29项关键核心技术,研发24项重大装备软件,制订22项国际标准,获授权发明专利8636件,荣获国家级科技奖励13项,中国专利奖29项。2019年,公司荣获国资委“科技创新突出贡献企业”称号。


    油气勘探开发取得“新突破”助力开创三个“1亿吨”新局面


    勘探,被喻为油气产业的龙头。近年来,中国石油不断创新中国油气地质特色理论,打破观念认识的“禁区”,开辟了找油找气新路径,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夯实了家底。


    创新凹陷区砾岩油藏成藏理论与勘探开发技术,发现全球最大的10亿吨级玛湖砾岩油田,可让“再造一个克拉玛依”成为现实;创新超深古老海相碳酸盐岩成藏地质理论,发现国内最深的10亿吨富满油田;创新含盐前陆冲断带油气地质理论,助推塔里木盆地库车地区发现并落实2个万亿立方米级规模气区;初步形成陆相页岩油富集理论及核心技术,落实页岩油地质储量数十亿吨,有效指导和推动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鄂尔多斯盆地庆城、松辽盆地古龙、渤海湾盆地沧东凹陷等陆相页岩油勘探突破与规模建产……


    “十三五”以来,中国石油发现并形成了3个10亿吨级大油田和3个万亿立方米级规模大气区。到2020年,中国石油油气储量实现历史最长周期高位增长。


    近年来,国内油气资源劣质化成为实现高效开发的一大“拦路虎”。面对低油价的挑战,中国石油依靠科技自主创新,不断挑战开采极限,创造油气田高效、绿色、可持续的中国解决方案。


    特高含水油田化学驱油理论与技术进一步完善,提高采收率15个百分点以上,化学驱产量达到1100万吨以上;致密砂岩油气藏“多层系、立体式、大井丛、工厂化”技术集成配套,强力支撑长庆油田油气当量实现6000万吨/年新跨越;创新海相页岩气富集高产勘探开发理论,形成水平井体积压裂等六大主体技术,支撑川南建成国内首个“万亿储量百亿产量”页岩气大气田;成功研发新一代纳米驱油剂,长庆先导试验增油效果初显。辽河油田和新疆油田创新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直井+水平井组合SAGD技术,破解了稠油开发能耗高、成本高的困局。


    中国石油还创新形成全球资源评价、复杂碳酸盐岩油气藏高效开发、超深水油气勘探开发等关键核心技术,强力支撑乍得等4个亿吨级区带、巴西17亿吨大油田的发现,助力中东油气合作区上产1亿吨。


    得益于“十三五”时期油气田开发技术的革命性进步,2020年,中国石油历史上首次实现国内年产油、气当量和海外油气权益产量当量3个“1亿吨”。


    炼油化工技术实现“新跨越”支撑石化转型升级呈现“新格局”


    进入新时代,炼油化工行业将从大量生产成品油支撑经济建设逐渐转向供应清洁能源和高精尖新材料产品转变。为此,中国石油自主开发炼油化工新技术,在结构上提升清洁能源和新材料供给能力,不断填补高精尖产品国产空白,推动石化产业不断转型升级。


    “十三五”以来,在炼油方面,中国石油千万吨级大炼油技术全面优化升级,自主研制生产的FCC系列催化剂在国内外29套装置推广应用;自主开发的国V/国VI标准汽、柴油生产技术累计生产清洁油品超过2亿吨。


    昆仑润滑高铁齿轮箱专用油是中国第一个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齿轮油产品,成为80%京沪线“复兴号”的专用油;超高压变压器油成为特高压输电工程唯一指定用油;机场跑道专用沥青在昆明新机场4F级跑道等近十个机场跑道使用。


    在化工方面,中国石油成功研发应用百万吨乙烯成套技术、天然气原料大型氮肥成套技术、化工特色产品技术、高附加值聚烯烃新产品、高端合成橡胶成套技术、百万吨级PTA成套技术等,化工技术整体水平实现新跨越。


    自主开发的百万吨级乙烷制乙烯成套技术成功应用于长庆、塔里木两个国家级示范工程,促进了天然气资源的高值利用,巩固了中国石油在乙烯行业的技术优势地位。


    在兰州石化建成了国际领先的石化领域医用聚烯烃洁净化生产基地,开发出多个医用聚烯烃新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形成了完全自主的医用聚烯烃产业链;去年新冠疫情来袭,以最快速度实现了抗疫急需熔喷料开发生产。


    独山子石化生产的环保型溶聚丁苯橡胶,为轮胎企业提供了环保、节能、安全的原材料;成功开发系列a-烯烃、ABS树脂、超高分子量聚乙烯、PETG共聚酯等特色新产品,支撑化工产品持续向“高端与专用”迈进。


    工程技术装备制造涌现“新利器”比肩世界先进水平“新高度”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十三五”以来,中国石油着力攻克重大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了一批制约主营业务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技术瓶颈,打造了一批挺进世界第一方阵的工程技术利器。


    自主研发的系列物探核心装备和大型软件,已具备全球最强陆上勘探、海底节点勘探技术服务能力,技术总体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可大幅度降低作业成本,显著提升勘探成功率。推出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超大型地震数据处理解释一体化软件GeoEast。一体化海底节点地震勘探配套技术(OBN),使中国石油成为全球海洋物探市场的重要参加者和主要竞争者。


    测井技术方面,油气识别精度和评价能力得到显著提高,服务能力挺进世界前列。CPLog多维高精度成像测井系统,实现二维向三维跨越;CIFLog全新一代测井处理解释软件使风险探井评价能力进一步提高。


    钻井技术水平大幅提升,建井周期和成本显著降低。自主研发的CG
    STEER旋转地质导向钻井系统,填补国内页岩油气和致密油气用旋转地质导向钻井系统空白;“一键式人机交互7000米自动化钻机”创新钻机人机交互控制技术,显著提升钻井作业本质安全;多功能一体化油藏数值模拟软件HiSim、采油工程软件PEtroPE等实现自主化替代。


    第三代大输量天然气管道工程建设及X80管材管件制造技术,有力支撑中俄东线工程建设;复杂地质条件气藏型地下储气库关键技术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助力中国石油调峰能力从20亿立方米快速跃上百亿立方米以上。


    新能源与低碳环保技术迈出“新步伐”引领企业绿色低碳发展呈现“新气象”


    “绿色低碳”已成为全球共识,我国能源转型与升级迫在眉睫,对工业生产的环保低碳要求也不断提高。中国石油积极谋划能源转型,不断加大对新能源、低碳环保技术研究的支持力度,有效支撑了公司绿色低碳发展呈现“新气象”。


    新能源方面,中国石油研发油区地热综合利用配套技术,有效支撑冀东、华北等10余个工程项目实施;攻克毛油精炼、加氢脱氧、裂化异构等关键技术,开发了6万吨/年生物航煤生产成套技术工艺包,具备工业示范应用条件。


    低碳环保方面,中国石油实施低碳重大科技专项,攻克废物资源回收和能量系统及污染综合防治系统优化等多项关键技术瓶颈,创新油气田能量系统优化技术和废物资源化技术,助力油田勘探开发清洁作业方式变革和提质增效;集成创新污染物综合控制系列技术,支撑炼化企业达标升级;创新集团公司碳排放核算和管控体系,提升了集团公司碳达峰碳中和治理能力和水平,已形成绿色低碳发展的中国石油模式,超额了完成“十三五”国资委节能减排考核目标、连续十年荣获中国低碳榜样。


    回顾“十三五”,中国石油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1%,培育形成以23名院士、195名企业首席技术专家、7名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3万多名科研人员为主体的科技人才队伍。


    面向“十四五”,中国石油将加强战略引领,着力实现关键领域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硬实力,全力支撑引领主营业务高质量发展,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世界能源创新高地贡献力量。



    9月1日,中国石油自主研发的我国首套“一键式”人机交互7000米自动化钻机正式投入工业性应用试验。8月,大庆油田古龙陆相页岩油国家级示范区成立,中国石油两套利用自主技术建成的乙烷制乙烯装置相继投产……中国石油对科技自立自强的不懈追求结出累累硕果,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推动能源转型升级、打造石油石化行业竞争新优势注入了强大驱动力。


    “十三五”以来,中国石油始终把科技创新摆在公司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积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强化关键核心技术自主攻关和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加大前瞻性、基础性、战略性技术研究的支持力度,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标志性成果和突破性进展,攻克29项关键核心技术,研发24项重大装备软件,制订22项国际标准,获授权发明专利8636件,荣获国家级科技奖励13项,中国专利奖29项。2019年,公司荣获国资委“科技创新突出贡献企业”称号。


    油气勘探开发取得“新突破”助力开创三个“1亿吨”新局面


    勘探,被喻为油气产业的龙头。近年来,中国石油不断创新中国油气地质特色理论,打破观念认识的“禁区”,开辟了找油找气新路径,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夯实了家底。


    创新凹陷区砾岩油藏成藏理论与勘探开发技术,发现全球最大的10亿吨级玛湖砾岩油田,可让“再造一个克拉玛依”成为现实;创新超深古老海相碳酸盐岩成藏地质理论,发现国内最深的10亿吨富满油田;创新含盐前陆冲断带油气地质理论,助推塔里木盆地库车地区发现并落实2个万亿立方米级规模气区;初步形成陆相页岩油富集理论及核心技术,落实页岩油地质储量数十亿吨,有效指导和推动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鄂尔多斯盆地庆城、松辽盆地古龙、渤海湾盆地沧东凹陷等陆相页岩油勘探突破与规模建产……


    “十三五”以来,中国石油发现并形成了3个10亿吨级大油田和3个万亿立方米级规模大气区。到2020年,中国石油油气储量实现历史最长周期高位增长。


    近年来,国内油气资源劣质化成为实现高效开发的一大“拦路虎”。面对低油价的挑战,中国石油依靠科技自主创新,不断挑战开采极限,创造油气田高效、绿色、可持续的中国解决方案。


    特高含水油田化学驱油理论与技术进一步完善,提高采收率15个百分点以上,化学驱产量达到1100万吨以上;致密砂岩油气藏“多层系、立体式、大井丛、工厂化”技术集成配套,强力支撑长庆油田油气当量实现6000万吨/年新跨越;创新海相页岩气富集高产勘探开发理论,形成水平井体积压裂等六大主体技术,支撑川南建成国内首个“万亿储量百亿产量”页岩气大气田;成功研发新一代纳米驱油剂,长庆先导试验增油效果初显。辽河油田和新疆油田创新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直井+水平井组合SAGD技术,破解了稠油开发能耗高、成本高的困局。


    中国石油还创新形成全球资源评价、复杂碳酸盐岩油气藏高效开发、超深水油气勘探开发等关键核心技术,强力支撑乍得等4个亿吨级区带、巴西17亿吨大油田的发现,助力中东油气合作区上产1亿吨。


    得益于“十三五”时期油气田开发技术的革命性进步,2020年,中国石油历史上首次实现国内年产油、气当量和海外油气权益产量当量3个“1亿吨”。


    炼油化工技术实现“新跨越”支撑石化转型升级呈现“新格局”


    进入新时代,炼油化工行业将从大量生产成品油支撑经济建设逐渐转向供应清洁能源和高精尖新材料产品转变。为此,中国石油自主开发炼油化工新技术,在结构上提升清洁能源和新材料供给能力,不断填补高精尖产品国产空白,推动石化产业不断转型升级。


    “十三五”以来,在炼油方面,中国石油千万吨级大炼油技术全面优化升级,自主研制生产的FCC系列催化剂在国内外29套装置推广应用;自主开发的国V/国VI标准汽、柴油生产技术累计生产清洁油品超过2亿吨。


    昆仑润滑高铁齿轮箱专用油是中国第一个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齿轮油产品,成为80%京沪线“复兴号”的专用油;超高压变压器油成为特高压输电工程唯一指定用油;机场跑道专用沥青在昆明新机场4F级跑道等近十个机场跑道使用。


    在化工方面,中国石油成功研发应用百万吨乙烯成套技术、天然气原料大型氮肥成套技术、化工特色产品技术、高附加值聚烯烃新产品、高端合成橡胶成套技术、百万吨级PTA成套技术等,化工技术整体水平实现新跨越。


    自主开发的百万吨级乙烷制乙烯成套技术成功应用于长庆、塔里木两个国家级示范工程,促进了天然气资源的高值利用,巩固了中国石油在乙烯行业的技术优势地位。


    在兰州石化建成了国际领先的石化领域医用聚烯烃洁净化生产基地,开发出多个医用聚烯烃新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形成了完全自主的医用聚烯烃产业链;去年新冠疫情来袭,以最快速度实现了抗疫急需熔喷料开发生产。


    独山子石化生产的环保型溶聚丁苯橡胶,为轮胎企业提供了环保、节能、安全的原材料;成功开发系列a-烯烃、ABS树脂、超高分子量聚乙烯、PETG共聚酯等特色新产品,支撑化工产品持续向“高端与专用”迈进。


    工程技术装备制造涌现“新利器”比肩世界先进水平“新高度”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十三五”以来,中国石油着力攻克重大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了一批制约主营业务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技术瓶颈,打造了一批挺进世界第一方阵的工程技术利器。


    自主研发的系列物探核心装备和大型软件,已具备全球最强陆上勘探、海底节点勘探技术服务能力,技术总体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可大幅度降低作业成本,显著提升勘探成功率。推出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超大型地震数据处理解释一体化软件GeoEast。一体化海底节点地震勘探配套技术(OBN),使中国石油成为全球海洋物探市场的重要参加者和主要竞争者。


    测井技术方面,油气识别精度和评价能力得到显著提高,服务能力挺进世界前列。CPLog多维高精度成像测井系统,实现二维向三维跨越;CIFLog全新一代测井处理解释软件使风险探井评价能力进一步提高。


    钻井技术水平大幅提升,建井周期和成本显著降低。自主研发的CG
    STEER旋转地质导向钻井系统,填补国内页岩油气和致密油气用旋转地质导向钻井系统空白;“一键式人机交互7000米自动化钻机”创新钻机人机交互控制技术,显著提升钻井作业本质安全;多功能一体化油藏数值模拟软件HiSim、采油工程软件PEtroPE等实现自主化替代。


    第三代大输量天然气管道工程建设及X80管材管件制造技术,有力支撑中俄东线工程建设;复杂地质条件气藏型地下储气库关键技术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助力中国石油调峰能力从20亿立方米快速跃上百亿立方米以上。


    新能源与低碳环保技术迈出“新步伐”引领企业绿色低碳发展呈现“新气象”


    “绿色低碳”已成为全球共识,我国能源转型与升级迫在眉睫,对工业生产的环保低碳要求也不断提高。中国石油积极谋划能源转型,不断加大对新能源、低碳环保技术研究的支持力度,有效支撑了公司绿色低碳发展呈现“新气象”。


    新能源方面,中国石油研发油区地热综合利用配套技术,有效支撑冀东、华北等10余个工程项目实施;攻克毛油精炼、加氢脱氧、裂化异构等关键技术,开发了6万吨/年生物航煤生产成套技术工艺包,具备工业示范应用条件。


    低碳环保方面,中国石油实施低碳重大科技专项,攻克废物资源回收和能量系统及污染综合防治系统优化等多项关键技术瓶颈,创新油气田能量系统优化技术和废物资源化技术,助力油田勘探开发清洁作业方式变革和提质增效;集成创新污染物综合控制系列技术,支撑炼化企业达标升级;创新集团公司碳排放核算和管控体系,提升了集团公司碳达峰碳中和治理能力和水平,已形成绿色低碳发展的中国石油模式,超额了完成“十三五”国资委节能减排考核目标、连续十年荣获中国低碳榜样。


    回顾“十三五”,中国石油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1%,培育形成以23名院士、195名企业首席技术专家、7名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3万多名科研人员为主体的科技人才队伍。


    面向“十四五”,中国石油将加强战略引领,着力实现关键领域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硬实力,全力支撑引领主营业务高质量发展,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世界能源创新高地贡献力量。

    2021-09-24
  • 中国航空产业园区综合发展潜力榜单TOP10

    航空产业链分析

    航空分为民用航空和军用航空,而民用航空又分为商业航空和通用航空;通用航空是指使用民用航空器从事公共航空运输以外的民用航空活动,包括从事工业、农业、林业、渔业和建筑业的作业飞行以及医疗卫生、抢险救灾、气象探测、海洋监测、科学实验、教育训练、文化体育等方面的飞行活动。

    航空产业链是以航空飞行器生产制造为主轴,带动机载设备、航空新材料等分支产业以及零部件加工、改装维修、航空旅游和航空教育培训等运营服务和专业服务等配套产业共同发展,构建由主干产业、分支产业和配套产业构成的产业发展结构。

    航空产业是中国战略新兴产业,政策规划层出不穷

    航空产业发展水平,是科技技术、经济发展和关乎人民生活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战略新兴产业分类(2018)》,航空装备产业是我国重点发展的战略新兴产业中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重要细分行业之一。民航局、交通部、工信部等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十三五期间,通过打造民航基础技术研究基地、应用技术开发基地、核心技术产业基地、成果转化效益基地和创新人才发展基地的方式来促进中国航空业发展。

    《中国民用航空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的现代民用航空系统,满足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并分别对民航的行业规模、发展质量、保障能力和绿色发展等维度均对应进行指标量化规划,具体如下表。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通用航空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到2020年,要建成500个以上通用机场,通用航空器达到5000架以上,年飞行量200万小时以上,发展形成一批具有市场竞争能力的通用航空企业,国产通用航空器在通用航空机队中的比例明显提高,通用航空业经济规模超过1万亿元,初步形成安全、有序、协调的发展格局。

    民用航空行业整体发展平稳,有望达成2020年民航的规划规模

    从民用航空的发展现状看,2015-2018年航空运输总周转量、旅客运输量和货邮运输量均保持增长态势;2018年前11个月运输总周转量为1102.4亿吨公里,旅客运输量为5.61亿人,货邮运输量为670.9万吨;结合2020年规划指标看,2018年11月底分别完成指标77.63%、77.92%和78.93%;若2019-2020年能分别保持12%、11%和6.5%的增长率,十三五的指标规划均能实现;结合2015-2018年增速,货邮运输量的增速仍有待优化提高,民航应着重提高服务、提高效率并加速激发市场需求。

    通航产业在经济、社会、国防领域潜在贡献巨大

    从民用航空局查询到,截至2017年底,中国通用航空产业发展现状如下表,包括可供通用航空起降的机场(运输和通用机场)、航空制造、空中游览项目等情况,覆盖在建、规划建设、投产、已投产、已开展、拟开展等多项指标并覆盖各个地区。目前,我国运输机场229个,通用机场规划738个(已取证81、未取证220、在建60、规划建设377),航空制造已经投产63个项目,空中游览项目已开展88个。距离“十三五”规划中运输机场(260个)和通用机场(500个)的目标并不遥远。

    通用航空产业链条长、服务领域广、带动作用强,承载着提升高端装备制造能力、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改善民生和升级消费的使命,可同时服务国民经济一、二、三产业,将成为国家带动投资、促进消费、推动转型的重要选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通用航空的发展是落实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有益之举。通用航空是集“军民融合”属性为一身、最富“寓军于民”潜质的民用领域之一,加强通用航空国防能力建设,把精干的常备军和强大的民航后备力量结合,可以补充低空和短途投送力量,同时为部队提供充足的航空相关人员储备。

    航空产业园遍地开花

    随着近年来中国航空产业重点项目不断取得突破,我国的航空产业基础不断发展壮大,航空产业集群也开始快速成型;通过打造民航基础技术研究基地、应用技术开发基地、核心技术产业基地、成果转化效益基地和创新人才发展基地的方式来促进中国航空业发展。前瞻产业研究院通过对航空产业的市场监测,汇总国内航空产业园区(包括运营、在建、规划等状态)如下。

    航空产业园区综合发展指数体系构建

    为响应《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通用航空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中“促进通用航空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坚持集聚发展,示范先行”的号召,发挥优秀园区的示范和引领作用;结合目前航空产业园区的发展现状,大多处于规划在建或者新建不久的状态,还未进入正常运营轨道,因此前瞻产业研究院构建了“航空产业园区发展潜力指数体系”,考察其未来发展潜力。从园区发展潜力、园区产业集聚指数和园区企业成长性三个维度来综合考察园区的综合发展实力。具体来看,综合发展指数体系包括3个一级指标,6个二级指标。

    2018年中国航空产业园区综合发展潜力榜单TOP10

    值得注意的是,在数据项目中,数据来源不同、量纲及量纲单位不同,为了具备可比性和加权意义,需要采用一定的方法消除由以上原因带来的偏差。原始数据经过数据处理后,各指标处于同一数量级,适合进行综合对比评价。本指标体系的每单个指标测算指数均采取无量纲化的方式,通过数学变换来消除原始变量(指标)量纲影响的方法,即归一化方法:分值=(该指标-min)/(max-min)。

    根据航空产业园区发展潜力指数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数理统计方法计算得出各园区的发展潜力综合评价指数,并形成航空产业园区TOP10榜单。从榜单可以看出,综合竞争力榜单前三分别是:沈阳通用航空产业基地、南昌航空工业城、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其中,沈阳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在技术创新、产业发展、运营服务、空域航线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已形成“一基地双园区”的布局,即法库通用航空产业基地和沈北、浑南航空产业园。

    以上数据来源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

    专题报告》》》

    1、上海市通航发展概况

    包括以下内容1、基础设施(通用机场、起降点、产业园)2、制造与维修企业3、通航运营企业4、低空空域资源5、行业组织和职业院校6、论坛展会7、其他(上海警航、东一飞)。详见

    2、警务航空

    中国各地公安机关已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开始装备警用直升机。1993年,我国第一支警务航空队—武汉市公安局警务航空队成立。截至到2019年底,全国已有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机关建立了40支航空警务队,配备警用直升机约67架,警航飞行员100多名。详见

    3、航空护林

    农业共计完成飞行小时5.23万小时,飞行架次13.3万架次。包括人工降水、航空喷洒(撒)、气象探测、渔业飞行、使用具有特殊适航证的航空喷洒(撒)等。全年共计102家企业参与农业通航服务,平均飞行时间512.75小时。

    4、空中游览

    空中游览作业全年共计完成2.16万小时,飞行10.33万架次,搭载乘客22.86万人次。全国共有148家企业参与运营,平均飞行小时145.86小时。生产效率方面,平均每小时空中游览载客量平均值为10.6人,每个起降架次的载客量平均值为2.21人次。

    2021-09-23
  • 《2021中国品牌500强》榜单发布

    华为、中国工商银行、国家电网名列前三


    日前,由中共呼和浩特市委、市政府与品牌联盟(北京)咨询股份公司共同主办的2021中国品牌节第十五届年会,在“美丽青城草原都市”呼和浩特盛大举行。中国品牌节创始人兼秘书长、品牌联盟董事长王永发布《2021中国品牌500强》榜单:华为以7699.47亿的品牌价值蝉联第一;中国工商银行、国家电网分列二、三名。


    《2021中国品牌500强》榜单,是品牌联盟第五次发布的中国品牌年度盘点榜单。该榜单是对16000个品牌进行了深度研究,并依据专业的评估模型进行统计和半年的跟踪后所做的科研报告。


    最终上榜的500家中国品牌中,华为品牌价值为7699.47亿,再次蝉联榜首;中国工商银行品牌价值为6128.37亿,国家电网品牌价值为5775亿,分列二、三名;第4—10名依次为中国移动、中国平安、中国石化、腾讯、茅台、中国人寿和中国石油。最近备受瞩目的阿里巴巴以2078.12亿元品牌价值紧随其后,位列第11位。


    从行业来分析,医疗行业数量最多、金融行业价值最高。


    医药医疗行业,因为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助推,涌现了一大批优秀品牌,共有多达51个品牌上榜,品牌总价值5213.77亿元;其中药明康德以373.5亿的品牌价值,位列行业榜第一、总榜第62名。


    金融行业虽然上榜品牌数量较少,但品牌价值比较高,达到了22409.33亿。希望今后我们的金融行业能够更多地助力实体企业发展。


    电子行业也备受国人关注。联想位居行业第一名,品牌价值472.91亿元,它在总榜单中名列第48位;中芯国际品牌价值342.44亿,仅次于联想。芯片之痛令国产电子奋起直追,相关的行业品牌也知耻后勇,在不断地砥砺前行。


    食品饮料行业和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多数品牌的生命力都极为旺盛。中粮位居行业第一,伊利、蒙牛分列第二、第四位。我们欣喜地看到,前五名中内蒙古品牌就占了两席,“中国乳都”的称号名不虚传。


    从《2021中国品牌500强》榜单的行业变化趋势来看,相较于2020年,能源行业新增9家,金属、矿业、机械制造增加了7家,工程行业增加了6家,是进步最明显的行业前五甲。与此同时,软件行业减少了8家,教育行业减少了6家,互联网行业减少了5家,相关行业今年以来的震荡想必都不陌生。


    在地域分布上,北京以130家品牌入榜,占比26%,排名地区第一位;广东排第二;上海排第三。“北上广”三地共有276个品牌入榜,占500强的56%,超过半数。总体来看,则是南强北弱,沿海强、内陆弱。


    下面这组数字非常有趣:《2021中国品牌500强》榜单中,地区品牌增长数前三名中,内蒙古和江苏的品牌增长数达到了8个,并列第一,表现亮眼;传统品牌大省广东,则以5个品牌的增长数,屈居第三。


    在本次年会的主办地内蒙古,伊利、蒙牛、北方稀土、包头钢铁、鄂尔多斯、君正集团、蒙草、久泰新材料、燕谷坊和圣牧,十大品牌代表内蒙古军团入选了中国品牌500强。

    2021-09-23
  • 第11届《陆家嘴产业金融论坛》召开 毕马威中国汽车科技50榜单参选企业创纪录

    9月22日,毕马威中国携手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汽车产业金融服务专委会、上海市人工智能技术协会、上海国际汽车城(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举办的《陆家嘴产业金融论坛》2021届年会(第11届)成功召开,本届论坛以“从陆家嘴到汽车城,金融赋能汽车产业数字化转型”作为主题,深入剖析了数字化在汽车、交通产业中的应用场景,并从金融视角,就如何全方位赋能行业的数字化转型进行探讨交流。同时,毕马威中国也于此次论坛上公布了第四届毕马威“中国汽车科技50”榜单,同时为相关上榜企业颁奖。






    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会长郑惠强、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副行长王新浩、上海国际汽车城(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潘晓红,以及来自于主机厂商、汽车与智慧交通创新机构及金融资本领域的近300位嘉宾出席了论坛。

    在本届论坛上,毕马威中国副主席龚伟礼致辞称,数字化浪潮正在重塑汽车行业,金融生态也将助力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不仅传统车厂、供应商的观点值得沟通和探讨,更需要聆听正在应对数字化挑战的汽车科技企业的声音。

    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会长郑惠强表示,当前随着数字化进程快速推进,汽车行业发展取向正从“以传统硬件为主导”逐渐转变为“以软件和解决方案为中心”。广大消费者对不断升级的数字化生活方式的追求,以及对新颖的创新服务模式的提升,直接助推了汽车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和升级。

    作为针对于汽车与智慧交通创新的服务平台——“未来车智谷”,在论坛期间举办了产业创新与金融资本研讨会,国内众多主流产业投资机构,参与了围绕汽车数字化转型等领域的交流互动。

    新能源汽车助力节能减排

    汽车产业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具有产业关联度高、涉及范围广、技术要求高、综合性强、零部件数量众多、附加值大的特点,对工业结构升级和相关产业发展具有很强的带动作用。在经济全球化深入推进的进程中,汽车工业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但传统汽车与汽车产品的广泛应用会受到环境和资源的约束,在“3060”目标下,汽车产业作为能源消费和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领域,面临着较高的碳减排压力。

    而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的发展,将使汽车从单纯的交通运输工具发展为移动的能量源和信息源,因此新能源汽车将成为全社会重要的节能减排途径。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2020年,新能源汽车在欧洲和中国的销量首次超越100万辆。此外,在过去一年,越来越多主机厂已着手开展以全电动化为目标的大规模转型。与此战略相关的是数亿美元的对于动力电池产业以及电动汽车技术开发的投资。毕马威中国副主席龚伟礼表示,这些投资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具有创新精神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公司取得的商业成功,这些公司涵盖了从低成本的微型电动汽车到能与最有价值的全球品牌竞争的高端豪华车型。

    智能网联汽车成汽车产业的重要战略方向

    智能网联汽车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汽车领域深度融合的产物,汽车已成为数据的重要生产者和使用者。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驱动下,智能网联汽车已成为全球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

    近年来各个国家都在强化对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政策支持,我国也不例外,十四五规划着重提出数字化转型,以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为代表的汽车“新四化”浪潮袭来,汽车产业由传统制造领域走向数字化变革已是大势所趋。

    企业的转型升级让行业场景变得更加多元与复杂,数字化技术已经成为汽车行业竞争的焦点之一。对此,毕马威中国汽车产业审计服务主管合伙人徐侃瓴表示,数字化成为各家汽车企业布局市场的重要利器,面对蓬勃发展的新能源汽车领域,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将重塑全球汽车行业市场的新格局。

    毕马威进行汽车企业评选共谋行业发展大局

    未来的智能网联时代,汽车将不再是单纯的移动出行工具,而是提供全新生活方式的新空间。传统车企要在此转型节点,重新定义在未来汽车市场和出行领域里的角色,必须与新兴参与者开放合作,否则将可能举步维艰。

    所以在本届榜单评选,毕马威着重关注包括电动化、智慧出行、智能网联、以及创新服务等领域的汽车科技企业,细分领域有5G、芯片、氢能源、汽车零售等。

    本届榜单毕马威除评选出50家领先企业之外,同时也通过设立新锐企业榜,关注了一批独具技术特色以及积极拥抱数字化变革的企业,最终共25家企业入围。报告对全部75家企业从核心业务分布、地域分布、团队规模分布、技术人员比例分布等多个维度进行了分析。

    毕马威中国汽车产业审计服务主管合伙人徐侃瓴称,回顾这次评选,越来越多汽车科技企业在产业赋能和数字化变革方面都开始有所作为,参选企业数量创下纪录,因此毕马威还设立了新锐企业榜,深度解读并观察了一批独具技术特色以及积极拥抱数字化变革的企业,旨在于行业内共谋汽车产业发展大局,共同促进全球未来出行的新变革,同时为汽车企业、创业企业、整车厂、投资者提供交流的平台、合作的桥梁。

    2021-09-23
  • 胡润首发餐饮连锁行业榜单 海底捞以1472亿位居第一

    胡润研究院发布《2021中国餐饮连锁企业投资价值榜TOP50》,上榜的50强餐饮连锁企业涵盖小吃快餐、正餐、饮品、火锅、烘焙和烧烤品类,按照企业市值或估值进行排名。海底捞以1472亿元价值成为中国本土价值最高的餐饮连锁企业,绝味、喜茶分别二三位。

    海底捞1472亿“断层第一”


    据悉,这是胡润研究院首次发布餐饮连锁行业榜单。上市公司市值按照2021年7月30日的收盘价计算,非上市公司估值参考同行业上市公司或者根据最新一轮融资情况进行估算。






    根据榜单显示,海底捞以1472亿元价值成为中国本土价值最高的餐饮连锁企业,被扬子晚报等媒体称之为“断层第一”,意思是以巨大的优势毫无疑问地获得第一。

    胡润百富董事长兼首席调研官胡润表示:“海底捞是中国本土餐饮连锁行业的绝对第一,近1500亿的价值,比后面五家企业加在一起还要多,而这家才27岁的企业都已经排到了全球第六。”

    绝味以376亿元价值位居第二,成为价值最高的小吃快餐连锁企业;喜茶和九毛九分别位列第三和第四,价值分别为300亿和297亿;瑞幸咖啡以250亿元价值排名第五;最近刚上市的成立12年的连锁酒馆海伦司以228亿元价值排名第六。

    国内餐饮连锁上升空间巨大

    根据榜单显示,只有15家中国餐饮连锁企业价值超过100亿,50强中国餐饮连锁企业总价值6000亿,稍微比一个小米多一点。

    对此,胡润百富董事长兼首席调研官胡润表示:“中国餐饮连锁行业还有巨大上升空间,美国餐饮连锁化率接近60%,全球这一比例接近30%,而中国仅15%。”

    为拉动内需消费、促进经济增长,国内不少餐饮品牌正在规模化扩张、结构性调整、数字化转型方面持续发力。例如海底捞近年来的门店扩张战略及智慧餐厅建设尝试,就是国内餐饮品牌意图不断壮大的代表。

    在这些国内餐饮品牌的推动下,中国餐饮市场连锁化进程不断加快。据《中国餐饮大数据2021》显示,2018年中国餐饮市场连锁化率为12.8%,2019年增长至13.3%,2020年连锁化率加速提升至15%。

    “中国餐企的模式正在快速迭代,向‘未来形态’进化。随着餐饮连锁化率的飞速增长,我国屹然走进了千店万店时代,连锁加盟成为餐饮企业的重要增长极。”大眼商机联合创始人兼CEO赵曼曼表示。

    2021-09-23

  • 首 页  上一页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