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年造林种草4000万亩!北疆绿色长城在加固
作者:胡璐  来源:新华网  更新时间:2024-06-07
  古有万里长城,今有绿色长城。

  在我国北方辽阔的疆土上,一道绿色长城正在不断加固。国家林草局最新信息显示,仅一年时间,“三北”工程攻坚战完成造林种草约4000万亩。

  始筑于1978年,历经40多个寒来暑往,这里形成了一道巨大的风沙屏障,护卫着西北、华北北部、东北西部三大区域人民的家园。




  北京南郊观象台沙尘资料显示,20世纪50年代,北京春季沙尘日数平均多达26天,20世纪90年代以后明显下降。

  专家认为,这与兴建的三北防护林息息相关。

  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成就瞩目。但我国沙化土地面积大、分布广、程度重、治理难,如同滚石上山,稍有放松就会出现反复。

  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提出“打一场‘三北’工程攻坚战”。

  闻令而动!




  如今,“三北”工程进入六期工程建设期。容易治理的已经治理了,剩下的多是立地条件差、必须攻坚的“硬骨头”。

  “硬骨头”怎么啃?

  ——变“单打独斗”为“抱团作战”。

  过去治沙多数以行政区划为单位,各治各的,一些省市县交界处容易留下林草带断档盲点。

  “三北”工程攻坚战打响后,涉及毛乌素沙地治理的四省区五市开展联防联治,今年新开工的重点项目全部向边界和上下风口靠拢;内蒙古、辽宁协同打造科尔沁沙地南缘的跨省区锁边林草带;内蒙古阿拉善盟、宁夏中卫市、甘肃民勤县在腾格里沙漠省界处开工建设阻沙生态防线。

  完善顶层设计、协调安排特别国债和专项补助资金、加强林草生态用水保障……各部门各地同向发力,共同推动了“三北”工程攻坚战良好开局。

  ——科技治沙提升效能。

  在宁夏中卫,工业化生产“刷状网绳式草方格沙障”,相比人工扎草方格可提高工作效率60%;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机械压制沙障速度更快,扎稻草的深度也让抗风固沙能力更强。

  从种苗到技术再到机械,越来越多的治沙新品种新科技得到应用,提升了效能。

  ——“沙里生金”,探索可持续路径。

  在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片区,新疆、甘肃等地建设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并带动优质牧草生产、畜牧业养殖、肉苁蓉生产加工等产业,构筑治沙又致富的生态防线。

  “三北”工程是一项时间长、多线作战的大工程,除了国家加大投入力度以外,发挥内生动力、引入多方资本同样重要。

  国家林草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到2030年,“三北”工程区林草覆盖率和沙化土地治理率将明显提高,乔灌草结构更加合理,防护体系将更加稳定。

  已越关山,再眺雄峰。这将是一道更加坚固的绿色长城,更是一条永续发展的生态文明之路。

责任编辑:程凯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