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沙海披绿生金
作者:薛来 来源:内蒙古日报
更新时间:2024-06-13
巴彦淖尔 种活一片林 锁住一处沙 染绿一座城
大漠沙海披绿生金
六月微风拂面,八百里河套禾香蛙鸣。
九曲黄河波澜壮阔,河套平原纵横阡陌,乌拉特草原辽阔无垠,乌兰布和披绿生金……
当成群的天鹅在乌梁素海嬉戏,高耸的沙丘上,相连成片的草方格蔚为壮观,勤劳质朴的河套人民滚石上山、久久为功,在广袤的沙海中播下绿色希望。
一
黄河奔涌东流,勾勒出壮美的“几字弯”,冲刷出美丽富饶的河套平原。然而,气候变化、千百年过度垦殖,以及黄河数次改道,河套大地的生态环境日益脆弱。
“林场的沙地原为黄河故道堆积的流动、半流动沙丘。”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国营新华林场场长杜文化介绍。
遥想当年,80岁的贾克明记忆犹新:“庄稼苗刚长出来,一场风沙过去,有的被风刮走、有的被沙掩埋,基本颗粒无收!”
沙魔肆虐,人要生存,怎么办?
1960年,国营新华林场应运而生,一代代林场人投身防沙治沙,结合“三北”防护林、京津风沙源治理、低质低效林改造等生态工程,持续提高森林覆盖率。
如今,这里的沙地面积由建场时的2.15万亩缩小到0.5万亩,附近两个湖泊的水面由原来的500亩扩大到700亩,森林覆盖率达到65%。
造林绿化使林场周边形成小气候,沙尘暴、干热风等灾害性天气明显减少,林子里有野鸡、狐狸等84种野生动物,有杨树、柳树等36种植物,附近湖泊里有鲶鱼、鲢鱼等10种鱼类,生态环境有了质的飞跃。
“林场种的树越来越多,耕地面积增加了,风沙天数减少,大家可以踏踏实实种粮了。”贾克明由衷高兴。
“沙进人退”已然变为“绿进沙退”。
曾几何时,64万亩黄沙在杭锦后旗境内肆虐,20世纪六七十年代始,全旗人民奋起反击,治理面积39万亩。去年8月,杭锦后旗林草局荣获全国防沙治沙先进集体。
二
黄河之“黄”,来源于泥沙。
治黄必先治沙。
河套南部与库布其沙漠一河之隔,西部紧邻乌兰布和沙漠,北部是荒漠半荒漠的乌拉特草原。
“不怕黄河决了口,就怕沙漠手拉手。”这是河套地区流传的民间俗语,意思是黄河决口冲了庄稼,来年还能再种,可一旦沙漠连成片,其危害不可估量。这句话,道出了河套地区生态治理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乌兰布和,中国八大沙漠之一,1万平方公里的漫漫黄沙,曾如它的蒙古语意“红色公牛”般桀骜不驯。
过去,这头“公牛”横冲直撞,“啃”良田、毁房屋、造风沙。现在光伏与“红色公牛”掰腕子。
进入乌兰布和蒙能85万千瓦光伏+生态治理项目区,一望无际的光伏板如蓝色海洋一般,光伏板下种植的四翅滨藜正在随风招摇。该项目于去年底并网发电,完成生态治理面积2.6万亩。
磴口县委书记刘向阳介绍,磴口既是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的主战场,也是黄河“几字弯”清洁能源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遵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磴口县探索出防沙治沙新路径:借光治沙——实现“板上发电、板下种植”,让光伏成为破解荒漠化治理、生态修复的“金钥匙”。
同样在黄河“几字弯”的乌拉特前旗,也探索光伏治沙。在额尔登布拉格苏木,蒙能15万千瓦光伏+生态治理项目已并网发电。
三
全力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去年6月,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在巴彦淖尔召开,部署全力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等三大标志性战役。
荒漠化治理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河套大地作为全国防沙治沙重点地区,如何推进生态建设?
“持续接力,久久为功!”奋战在防沙治沙一线的人们,给出了答案。
连日来,乌拉特后旗西补隆林场,一派火热的劳动场景。工人们分工明确,有的栽植樟子松,有的接种肉苁蓉。作为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的重要内容,阴山北麓生态综合治理项目正在持续推进。
针对乌兰布和沙漠和巴音温都尔沙漠,探索出“工程固沙+造封飞”模式,针对套内零星沙丘开展“林场经济林+林下中草药示范园区”模式,这是乌拉特后旗因地制宜,打好治沙与致富双赢“棋局”的关键。
防沙治沙,不只防治,更要效益。
五原县依托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建立200亩耐盐碱生产生态型优良草品种高效繁育与加工利用基地、复兴镇500亩卉丰鸡心果示范园区。去年园区产果约30万斤,产值约150万元。
巴彦淖尔市林草局副局长纳钦介绍,今年全市计划完成林草生态建设300万亩以上,治理套内零星沙丘3.65万亩以上,完成治理任务的70%以上;创建自治区级绿化美化示范县1个、森林乡镇5个、绿化美化示范村74个。
蓝图绘就,正当扬帆破浪;任重道远,更需策马扬鞭。
困难面前不低头,敢叫沙漠变绿洲。沐浴着和煦的阳光,152万河套人民正用力绘就壮美的大漠丹青。
责任编辑:程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