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被算法“算计”了,别被“茧房”束缚了
 来源: 熊观天下  更新时间:2022-11-29
  从前的车马慢,信息也慢,一张报纸就是天下。

  现在的网络快,谣言也快,瞬间就能铺天盖地。

  “铺天盖地”的原因是,不少人愿意相信谣言,特别是和官方有关的谣言,主观上“宁可信其有”,懒得去甄别判断,甚至希望“那就是真的”,从而加入传播者行列,大肆渲染。

  谣言满网飞,“算法”来助推。

  谣言通常与社会重大社会事件相伴生。每遇重大事件,造谣者都会别有用心地趁机“植入”谣言,混淆视听,造成秩序混乱。每每此时,“算法”又会极尽能事,为你集纳推送大量同类信息,产生“众口铄金、积毁销骨”的效果,让你“不得不信”。

  不是传谣者太高明,而是数据“裹挟”了你。

  怪现象随之出现,不少信谣的人,成为谣言传播者,当谣言被戳穿的时候,“原来是假的”一句话了之,毫不愧疚尴尬。这也反映出某些人“唯恐天下不乱”“看热闹不怕事大”的阴暗心理。

  制造谣言者可恨,某些平台所谓的“算法”更不高尚,此情此景,必须练就一双“火眼金睛”。

  其实有些谣言不难识破。几年前的图片或者视频加个现在的文字说明,其他地区发生的事情搬迁到另一个地区,一些主播表演的剧本,如此种种,都是常见的谣言。

  不要被困在“信息茧房”里。

  2006年,哈佛大学凯斯·桑斯坦教授在《信息乌托邦》一书中提出,人类社会存在一种“信息茧房”现象。他认为,在信息传播中人们自身的信息需求并非全方位的,只会注意选择想要的或能使自己愉悦的信息,久而久之接触的信息就越来越局限,越来越窄,就像蚕吐出来的丝一样,细细密密地把自己包裹起来,最终像一个蚕宝宝一样被限制在“信息茧房”内,失去对其他不同事物的了解能力和接触机会。当时,他的这一观点还只是作为一种推论和预测,但随着网络信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这种“信息茧房”现象,正越来越多地发生在现实生活中和我们的身边。

  掌握接受信息的主动权,防止被智能推送系统控制,要相信“自己的脑袋比电脑好使”“人比机器人聪明”,要带着自己的头脑和个人的主见从网上获取信息,不要变成被机器控制的“机器人”。多渠道接受多方面信息,防止信息的单一性片面性,加强人际直接交流接触,防止以“键对键”取代“面对面”。虚拟世界很精彩,但不宜一味沉湎其中,才能远离“信息茧房”带来的伤害。

  互联网上信息庞杂,有些发布者没有底线,一些平台为流量没有底线,缺少公德心,误导了群众,制造了“谣言”这种社会公害。

  提醒大家,面对不明信息,一定要睁大“慧眼”,不被“算法”绑架,理智判断;不被谣言左右,保持头脑清醒,不要误听误信,从而造成严重后果。

责任编辑:延菁菁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