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高质量发展】吉林:白山松水迎来创新发展的春天
 来源:光明网  更新时间:2023-04-10

  3月22日,商务部与吉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深化引进来服务双循环”进博会走进吉林活动全面开启,吸引了汽车、食品、装备制造、医药健康等行业领域的160家进博会参展企业、相关机构参加,其中包括世界500强在内的全球龙头企业就有70余家。

  这是今年商务部“进博会走进地方”的首场活动,是商务部“投资中国年”招商引资“请进来”的首场活动,也是吉林昂首阔步走在高质量发展路上的一次生动实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3次考察吉林,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为吉林全面振兴擘画了宏伟蓝图。吉林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忠实践行“新担当、新突破、新作为”的重大职责使命,坚持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新路,在加快推动新时代吉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征程上迈出铿锵步履。

  

  吉林省白城市镇赉县大屯镇英台村高标准农田项目。李晓明摄/光明图片

  多措并举:扛稳粮食安全重任

  春风拂面,吹来一片生机。走进吉林市永吉县万昌镇吴家村,在高高竖立的“高端私人定制基地”宣传板下,工人们正忙着为节水灌溉项目铺设垫层。吴家村党支部书记、村集体领办合作社吴家村禾谷丰水稻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伟满怀希望:“春耕前,耕地里的节水灌溉水渠都能修完,村里450公顷耕地将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

  “建设高标准农田是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举措。”永吉县农田建设服务中心主任曹春禹说,“万昌位于世界黄金水稻带中央,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水源充沛。随着高标准农田的不断建成,万昌的粮食产量和质量将再上一个新台阶。”

  近年来,吉林省农田基础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保护性耕作扩大到3283万亩,稳居全国第一位,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4330万亩。

  在吴家村,智慧农业中控室建设与田地里的节水灌溉项目正在同步推进中。建成后,农作物的长势、水肥效果、气象数据等将全部呈现在10余平方米的大屏幕上。

  王伟说:“借助高标准农田和智慧农业建设,吴家村将探索实施水稻‘私人定制’模式,通过转变销售方式提升农产品附加值,预计每垧地多收益7000元。”

  良田加良种,才能产好粮。在吉林长春国家农高区现代种业产业园鸿翔种业生产基地,加工、灌袋、包装等流水作业一气呵成,配备的果穗烘干线国际领先,两个全数控种子加工厂年可加工种子5000万公斤以上。

  “公司每年科研投入占净利润比重的40%以上,目前有126个品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已投入市场。”鸿翔种业总经理贺伟说,公司已经开始建设现代生物育种中心,并准备在吉林省公主岭市再建一个生产基地,推动高质量玉米种子不断走向全国市场,努力打造中国玉米种业“硅谷”。

  在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路上,吉林省积极组建作物育种联盟,玉米、水稻、大豆自育品种生产应用率分别达60%、98%、50%,主要农作物实现良种全覆盖,对粮食产量贡献率达到45%以上。同时,吉林还大力实施种业龙头企业扶优行动,持有效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的种业企业320余家,鸿翔种业已加入国家种业企业阵形队伍。

  作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吉林省始终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重任扛在肩上,2022年交出了“粮食总产量达816.16亿斤”的闪亮答卷。在2023年省委一号文件中,吉林更是提出了“正常年景下粮食产量稳定在800亿斤以上”的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吉林省今年计划落实粮食播种面积9000万亩以上,推动良田粮用,实施高标准农田和东北黑土地保护建设项目378万亩,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并积极推动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

  

  中国一汽红旗繁荣工厂,智能化机械手臂正完成蓄电池自动投放。资料图片

  优化布局: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在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炼油化工转型升级项目东区项目施工现场,卡车、罐车、挖掘机等工程车穿梭往来,6台大功率长螺旋灌注打桩机全部组装完成。东区项目经理部乙烯项目施工经理卢思屹正和工人们加班加点地施工:“我们正忙着打预制桩,相当于为120万吨乙烯装置建设项目打牢地基。”

  2022年11月12日,吉林石化公司120万吨乙烯装置建设项目正式开工。建成投产后,每年可产聚合级乙烯120万吨、聚合级丙烯58.7万吨,同时副产氢气、混合碳四等产品。

  吉林石化是新中国化学工业的“长子”,是中国石油化工链最长的炼化公司。2022年,吉林石化公司转型升级项目全面启动。该项目总投资近340亿元,将新建年产120万吨乙烯、年产60万吨ABS等21套炼油化工装置,改造7套装置,是“十四五”以来国家批准的首个大型石化项目,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吉林省单体投资最大的工业项目。

  “投资大,意义也大!”卢思屹说,项目建成后将全部使用绿电生产,成为国内传统炼化企业绿色低碳转型的示范工程、中国石油炼化企业数字化智能化的示范工程,企业“减油增化”成效也随之全面提升,乙烯产能和化工规模将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新中国化工长子”正实现跨越式转型升级,“新中国汽车工业的摇篮”也积蓄起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1月8日,红旗品牌新能源汽车全球战略发布会在广州召开,在“红旗”主品牌下构建的“新能源汽车”“节能汽车”瞬间成为全场的焦点。1月11日晚,一汽解放发布产销快报:一汽解放2022年全年销量为17万辆,在新能源转型、海外出口等方向成绩亮眼。

  2022年,吉林全力打造万亿元级汽车产业,支持一汽创新发展,突破关键技术,扛牢民族品牌,加快布局新能源汽车,构建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一汽省属口径整车产量达到215.6万辆,实现产值3900亿元左右,红旗汽车产量30万辆。在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竞赛中,长春市汽车产业集群上榜优胜者名单。

  在全国唯一以汽车产业命名的国家级开发区——长春汽车经济技术开发区,一汽弗迪动力电池项目于3月初全面复工。项目建成后,每年可满足60万辆电动汽车的配置需求,为一汽自主品牌新能源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1月30日,吉林省汽车产业集群“上台阶”工程启动。一汽弗迪动力电池、奥迪一汽新能源项目等167个项目涵盖其中,带动电池、电机、电控和软件等配套项目落地,助力形成千亿元级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

  随着该工程的启动,吉林汽车产业发展的路线图也愈加清晰:加快整车、零部件、后市场“三位一体”全面提升,支持一汽创建世界一流企业、长春建设世界一流汽车城,努力打造世界级汽车先进制造业集群,全面塑造汽车产业发展新优势。

  如今,吉林正不断优化汽车产业布局,不遗余力支持一汽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做强“龙头”,千方百计发展配套产业做大“龙身”,深耕细作汽车后市场做精“龙尾”,推动“汽车+展会”“汽车+旅游”“汽车+金融”等“汽车+”融合发展,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稳产满产。

  

  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技术人员在对“吉林一号”卫星开展总装测试。资料图片

  科技创新:助力培育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希望大家把吉林作为择业就业首选之地、人生创业启航之地、奋斗青春圆梦之地,踊跃投身吉林全面振兴……”3月24日,“创业奋斗‘就’在吉林”吉林省大学生创业就业座谈会在吉林大学宋治平体育馆四楼拉开帷幕,吉林省委书记景俊海在会上鼓励广大高校毕业生投身到吉林振兴的火热实践中。

  同一时间,在吉林大学宋治平体育馆一楼,吉林大学2023届毕业生春季就业双选会同样气氛热烈,现场的电子大屏幕上播放的正是座谈会的同步直播。中国一汽、中车长客、长光卫星等坐落在吉林省的重点企业提供众多优质岗位,努力把更多高素质人才留在吉林。

  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近五年来,吉林省委组织部、省发改委、省农业农村厅等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纷纷走进高校开展宣讲,向师生发出共建吉林的诚挚邀请。2022年,高校毕业生留吉人数达到11.8万人,比上年增长17.7%;吉林省科技厅在科研人才的发掘和培育上不断“松绑减负”,在基础研究项目和人才项目中开展经费“包干制”试点,赋予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吉林省人社厅连续开展两批乡村振兴人才的职称评定工作,全省已有4000余名“田专家”“土秀才”“乡创客”等乡村振兴人才职称获得者;吉林省《关于激发人才活力支持人才创新创业的若干政策措施》从1.0版到3.0版不断提档升级,为吉林加快建立人才资源竞争优势提供保障。

  人才根基稳,创新动力强。2021年12月15日,《吉林省创新型省份建设方案》获批。2022年,由中车长客研发的国内首列新一代智能城际动车组正式投入运营;吉林长光卫星自主研发生产的“吉林一号”高分03星“体重”已降至40公斤,重量是第一代卫星的1/10;吉林碳谷碳纤维原丝产能达到16万吨,光华微电子12英寸全自动晶圆探针台量产,长光辰英智能单细胞精准分选系统突破了我国单细胞研究与产业化应用瓶颈……2022年,吉林省综合科技创新水平位列全国第19位,居东北三省之首;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数由全国第15位提升至第11位。

  人勤春来早。1月15日,又有6颗“吉林一号”卫星成功发射。至此,“吉林一号”已有在轨卫星79颗,建成了全球目前最大的亚米级商业遥感卫星星座;3月23日,在第17届上海国际袜业采购交易会现场,来自辽源市东北袜业纺织工业园的冰雪袜、压力袜、空调袜吸引着国内外客商驻足;3月30日,吉林省乡村振兴高校联盟成立,联盟将围绕吉林省在建设农业强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面临的重大问题,打造服务“三农”特别是乡村振兴的高端智库和协同创新平台。

  在吉林省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以创新型省份建设为旗帜性抓手的发展蓝图已经绘就:全面整合省内“大校、大院、大所、大企”资源,加强与省外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协同合作,加快建设教育强省、科技强省、人才强省,努力把吉林人文科教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

责任编辑:延菁菁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