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党的二十大指引的方向·教育笔谈】“双减”背景下如何优化教师人事制度
 来源:光明网  更新时间:2023-04-18

  党的二十大报告就“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明确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为深入推进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成长,2021年夏,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为“双减”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经过各方共同努力,“双减”政策落地实施取得积极成效,学科类培训机构大幅压减,学生校外培训时长较“双减”前减少了50%以上,作业总量与完成时长明显减少,特别是广大教师更加注重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受到家长与社会的普遍欢迎。

  作为“双减”政策实施落地的关键力量,中小学教师面临校内教育教学“提质增效”、课后服务有效组织开展、作业高质量设计、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家校共育指导等多方面的更高要求。同时,我们在调研中也听到不少反映,一线教师短缺问题凸显,教师在校工作时间普遍延长,工作强度明显增大,备课、共同教研时间缩减,专业发展、心理和兼顾家庭等均面临较大压力。因此,为积极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更好推动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落地,应对实施“双减”后教师队伍面临的新挑战和新情况予以高度关注,积极作为,主动优化教师人事制度,以更加健全完善的薪酬待遇、考核评价、职称评聘、用人机制等人事管理制度,为“双减”政策持续有效推进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

  健全薪酬待遇制度,保障“双减”后教师待遇

  及时健全完善教师薪酬待遇保障政策,是“双减”政策背景下优化教师人事制度的重要内容,也是对新形势下教师工作任务重、时间长、压力大等更多付出的有益补偿。

  一是指导各地抓紧研制出台配套的薪酬待遇保障政策举措。明确向教师发放适宜并具有一定激励性的绩效工资和津贴补贴,以彰显对教师劳动、付出的尊重,切实让广大教师感受到政府的关怀,激励教师以更饱满的精神状态履行教育教学责任。

  二是落实课后服务经费保障。以财政投入为主,根据学生数向学校拨款,专项用于保障参与课后延时服务的教师和相关人员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在尚未将课后服务经费纳入预算管理的情况下,可以设置课后服务专项经费的方式,保障参与课后服务教师的待遇。

  三是健全中小学教师收入分配激励机制。优化绩效工资方案,将教师参与课后服务的时间和精力付出、工作实绩和贡献度等纳入绩效工资分配要素,并在年度绩效工资分配中加大奖励力度,充分发挥激励功能。适度扩大学校的绩效工资分配权,将用于教师课后服务的补助经费作为绩效工资的增量部分,并予以单列管理;由学校根据教师年度考核结果,对参与课后服务的教师适当增加奖励性绩效工资,自主、合理分配。

  健全教师激励机制,完善考核评价与职称评审等制度

  “双减”政策的实施对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分层指导学生能力、差异化设计作业能力、开展主题实践活动能力等提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且教师的努力更多、付出更大,新形势下应与时俱进,优化完善对教师的考核评价、职称评审、评优评先等制度,积极回应学校、教师的重要关切。

  一是健全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明确重师德、重工作态度、重教育教学能力与业绩贡献,重点考察教师在推动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特别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健全人格、社会责任感、科学探究精神、创新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沟通交往与合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方面的努力与成效,将教育教学质量、课后服务活动的设计与组织能力、分层与个性化作业设计能力、家庭教育指导能力等体现“双减”核心要义的多方面能力与绩效纳入指标体系。

  二是完善职称评审标准,将职称评定与考核评价结果密切挂钩。即“双减”政策背景下的教师职称评审应更加聚焦教师的师德素养、教育专业能力,重在教师教书育人的专业性与效果,注重态度和工作业绩、注重全面育人效果。并且,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在“双减”、课后服务工作中贡献突出的教师,以明确突出“双减”政策导向,增强教师职称评定的公平性和激励性,引导和鼓励广大教师在教育教学的新任务新要求中不断突破自我、全面提升专业能力,致力全面提升育人效果。

  三是围绕“双减”实施中表现与贡献情况,健全评优评先制度。相应地,在已有的各类评优评先中,倾斜考虑在“双减”政策下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课后服务中表现突出的教师。

  改革教师管理体制,创新用人机制

  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推进、课后服务的广泛开展,各地中小学师资短缺问题较过去更为突出,不少地区学校的科普、文体、艺术、劳动实践等非学科类教师配备明显不足,仅依靠其现有校内师资力量难以持续有效推动“双减”的深入实施,需要多举措扩充教师和教育资源。

  积极改革教师管理体制,提升管理层级。一方面,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依据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统筹考虑生师比与班师比,及时、适当地核定增加教师编制;另一方面,更要在编制总量严控的前提下,着重优化教师管理体制,提升教师编制及其管理的统筹层级,由现有的区县为主统筹提升为市级统筹,即由市级政府对市域内教师编制资源进行统筹配置、动态调整,充分盘活市域内编制资源。

  创新用人机制,积极探索并统筹使用各类用人方式。通过返聘方式聘请有丰富教育经验和较高专业水平的退休教师,特别是科技类、文体类、艺术类等退休教师参与学校课后服务,助力满足学生多样化、专业化的课后服务需求,也减轻校内在职教师的工作负担。同时,可采取政府购买服务、人事代理、劳动用工、劳务派遣等编外用人方式,合法规范地聘用校外机构的专业人员,积极吸纳优秀人才加入课后服务教师队伍,扩大优质教师资源供给。

  多元扩充使用校外教育资源,增强课后服务吸引力。借鉴我们在一些地区调研得到的有益经验,充分用好“五老”资源即老干部、老专家、老模范、老教师、老党员等,助力课后服务和教育活动开展,为学生提供阅读、演讲、科学探究、文体、艺术、劳动实践等丰富的课后活动,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还可积极用好多类具备优秀素养和资质的专业人员,包括非遗传承人、能工巧匠、优秀运动员、优秀志愿者等,为学生开展艺术、科技、体育、综合实践等方面的课后服务指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责任编辑:延菁菁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