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航中国之河南篇章丨济源产业转型挺进新赛道 从原材料大市到新材料强市
 来源:大河网  更新时间:2022-09-27

  作为我省工业版图的重要构成,济源的工业底子厚、发展氛围浓、营商环境优,培育出了济源钢铁集团等一批实力强劲的行业龙头企业。这些企业大多集中在有色、钢铁等传统产业,正大步走在转型发展新赛道上。

  近年来,济源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传统产业优势再造、新兴产业以特取胜和未来产业抢占新赛道,推动济源由原材料大市向新材料强市转型。

  工艺转型:由“跟着跑”到“领着跑”

  南面是省级森林公园,东面是1500亩碧波荡漾的曲阳湖,西面是当地人最爱的登山健身地玉阳山,环绕中间的则是与周边美景和谐共处的“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河南金利金铅集团。

  9月22日,记者走在该企业生产区内,不见浓烟滚滚,只闻机声隆隆。在二分厂还原炉车间,指着各种复杂的设备,该集团董事长成全明说:“这条生产线上使用的就是我们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液态铅渣侧吹炉直接还原技术。”

  创新永无止境。该集团于2020年又投入30亿元,上马了铅基多金属固废协同强化冶炼产业化示范及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被科技部列为重点研发计划“固废资源化”专项实验生产线示范项目。

  正是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工艺提升,该集团仅用20多年时间就完成了从“村级小作坊”跟着跑到“中国民营企业500强”领着跑的跨越。

  金利集团是济源众多基础材料企业以生产工艺迭代升级推动自身不断发展壮大的一个缩影。记者在采访中欣喜地看到,立足科技创新,济源基础材料企业的整体工艺水平正在发生质的“蝶变”。

  清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开发的“水云踪”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了工艺操控由“人”到“机器人”的转换;中煌节能电器有限公司大力发展碳纤维红外技术,一举成为国内最大的碳纤维电暖器生产基地;河南豫光集团依靠自主创新,五次实现了中国铅冶炼工艺技术装备的革命性升级……

  产品转型:由“一枝秀”到“百花开”

  生产工艺提升必然推动产品上档升级。

  9月24日,在济源钢铁集团的展厅内,记者看到这个半个世纪前就被称为“钢厂”的企业,其实当时并不具备生产钢的装备和技术,充其量只能被称为“铁厂”,仅仅依靠铸铁,也曾经在区域内的钢铁市场上“一枝独秀”。

  但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才能春色满园。单一的产品生产,让企业几经“下马”的考验。自2000年进行改制后,该企业迅速展开创新的腾飞之翼,产品由铁到钢再到材,由建筑钢向普通钢、优特钢、中高端优特钢不断升级,丰富的产品使企业愈发骨壮筋强。该集团董事长李玉田指着展台上摆放的各种装备制造用的零部件、汽车零部件说:“这些零部件的原材料钢,均来自我们开发的轴承钢、齿轮钢、弹簧钢、帘线钢等系列产品。”

  而今,济源钢铁集团已由20世纪中期的地方“铁厂”,蝶变为国内优特钢棒、线材生产基地,跻身中国优特钢行业第一方阵。

  与济源钢铁集团走过的发展之路异曲同工,河南豫光集团由最初的铅锭、银锭等原材料产品,发展到现在的靶材、纳米银等新材料,产品广泛应用于半导体产业,使其始终居于国内同行业领先地位。

  基于对创新驱动的准确把握,济源万洋集团等一批龙头企业,已经形成了以铅、银、稀贵金属原材料冶炼加工为主链,以绿色建材及有色新材料为辅链的耦合共生的有色金属循环经济产业集群。

  产业转型:由“一条链”到“一个园”

  9月24日,记者走进济源纳米材料产业园建设现场,这里报告厅、综合楼、实验楼以及19座厂房、4座仓库的主体建设已经完工。

  近年来,济源以创新谋发展,以发展谋未来,在钢铁、化工等已有原材料产业的基础上,通过引进科研院所、初创孵化等途径,让纳米材料在济源由一个实验室到“一条链”再到“一个园”,由当初的“小苗苗”长成了现在的“参天树”。

  记者了解到,济源纳米材料产业园已成为继江苏苏州、广东黄埔后全国第三个成规模、有实力、富潜力的纳米材料产业园,也是中原地区唯一的纳米材料产业园。

  为完善从原材料到新材料的创新链条,提升创新整体实力,济源已建成省级以上各类创新平台及载体93个,推动更多的原材料企业由“一条链”扩展至“一个园”,并正在我省乃至全国崭露头角。

  在济源万洋集团等有色企业基础上成立的中国白银城,引进30余家珠宝首饰加工外贸型企业,填补了我省首饰制品出口的空白。在济源钢铁集团基础上成立的钢产品深加工产业园,引进30余家下游延链企业,已成为我省机械制造行业的关键零部件用钢主要供应基地。纳米材料产业园已经入驻17个项目,成为我省第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此外,济源还提前布局半导体材料、碳捕集、绿电制氢等未来产业,积极抢跑高端仪器仪表制造、3D制造、光电材料等新赛道,力争建成一批产业链完善、集聚效应明显、特色鲜明的新材料产业。

  济源示范区党工委书记、市委书记史秉锐表示,济源正在全力落实省委书记楼阳生在济源调研时指出的“聚焦新材料等优势领域,依靠科技创新,把资源变原料、原料变材料,推动产业集群化、生态化发展”,实施优势再造和换道领跑,推动济源由原材料大市向新材料强市全面转型。

  “创”出一片新天地

  □于晴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从“五小工业”起步,到如今进入全国百强工业城市,济源之所以能从原材料大市向新型材料强市转变,推动“厚重”的产业家底转型升级,聚焦优势、发力创新是实现华丽转身的关键所在。

  工业是济源的立市之本、强市之基。20世纪50年代,一门心思发展工业的济源,孕育出了一批工业制造业企业。自此,工业基础成了这座城市发展的底气。而要打破传统产业发展的“天花板”,走出转型升级的“新天地”,就必须找准创新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一石激起千层浪”,创新就能像春潮般涌动。

  炼铁铸钢60多年的济源钢铁集团,率先迈入了纳米新材料的微观世界;“同龄”的豫光集团,作为世界最大的铅冶炼企业、中国最大的白银生产企业,凭借铜箔“名片”,一脚踏进5G时代的新能源领域……济源立足资源禀赋,聚焦新材料等优势领域,依靠科技创新,把资源变原料、原料变材料,推动产业集群化、生态化发展,让优势更优、特色更特、强项更强,实现优势再造、换道领跑。

  优势再造切中的是肯綮,得到的是跃升。从“重视数量”转向“提升质量”,从“规模扩张”转向“结构调优”,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像济源这样勇立科技创新潮头,认准方向、精准发力,必能续写以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新篇章。

责任编辑:延菁菁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