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干部“工具化”如何破解?
 来源:名城早报  更新时间:2021-10-09

  今年疫情防控、脱贫攻坚等任务重、时间紧,考验干部特别是基层干部的担当和能力。然而,当前一些基层干部在工作中,生硬理解政策,机械执行政策,存在落实僵化、创造退化、思路老化等倾向,“干部工具化”让政策落实频打折扣。(6月15日 《半月谈》)

  基层干部处在改革发展的第一线,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具体执行者,在疫情防控、脱贫攻坚中充当主力军。基层干部落实僵化、创造退化、思路老化,陷入“工具化”,严重影响基层社会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影响基层社会治理的成色成效,影响基层群众的切身利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块短板。而究其原因,大致在于上级政策过细、指令过多、要求过密有关,束缚基层干部的创新思维;督查问责泛化和简单化,挫伤了干事积极性;少数基层干部自身素质能力不够,落实政策、执行任务质量不高。因此,破解基层干部“工具化”,就需要对症下药,为基层干部松绑减负、鼓劲撑腰。

  下好“先手棋”,做好政策顶层设计。“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作为承接顶层设计的“最后一公里”,很长时间以来,普遍存在会议多、报表多、文件多、检查多等问题,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顽疾让基层干部疲于应付。这些症结表现在下,根源在上,并非基层干部能力的问题,而在于上级部门没有做好顶层设计。破解基层干部“工具化”,关键要层层落实持续为基层减负的精神,为基层干部创造干事创业的空间和条件。上级部门在制定指导意见或工作要求时,应该考虑不同乡镇、村社实际情况,给予基层自我把握的空间,别让基层生硬落实、“一刀切”,还要实地走访、入户调查,看看实际的工作成效,而非坐在办公室里面对电脑简单的空想。政策的制定、工作的落实更要注重可行性而非表格、材料上的“完美”,让基层干部把精力真正用在解决实际问题上。

  用好“指挥棒”,统筹规范督查检查。“督导督查的人比抓落实的还多”“一个督查组还没走,另一个又来了”……诸如此类的案例,已屡见不鲜。督查检查本是一项好制度,但在实际工作中,却带上形式主义、劳民伤财等不良做派,成为不少基层干部心中之痛。督查检查名目繁多、频率过高、多头重复,基层干部不是在陪同检查就是在迎接检查的路上,检查完了还要担心会不会被问责,怎么能踏踏实实为民办事?督查检查要坚持问题导向、责任导向和实效导向,减量提质增效,转变方式方法,增强督查检查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切实减轻基层负担,让基层干部把时间用来抓落实而不是迎检,这样才能真正用好“指挥棒”,调动干部积极性。

  打好“组合拳”,助力干部素能提升。一些基层干部存在年龄偏大、学历偏低、能力偏弱、思想压力大等问题,迫切需要提升素质能力,以适应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要注重教育引导,组织基层干部开展好业务培训,着力培养抓建基层“明白人”和“实干家”,尤其要围绕疫情防控、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重点工作开展精准培育;注重在本职岗位上锻炼提高、增长才干,在工作中多压担子“墩墩苗”,通过实践提升基层干部把握大局、谋划创新的能力;要完善考核管理机制,建立科学考评体系,树立鲜明导向,积极鼓励一线干部敢作为、敢担当,争做有闯劲、有冲劲的“狮子型”干部,优先选用直面问题、攻坚克难的干部;要真心关心关爱,帮助解决后顾之忧,增强基层干部队伍归属感、幸福感,激发工作热情,从而让基层干部自觉摒弃“工具化”。

  今年要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面对艰巨任务,尤需以硬核能力和作风抓落实,破解基层干部“工具化”问题,让广大基层干部愿作为、敢作为、善作为,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责任编辑:张淇贺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