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湾花莲县发生5.4级地震震源深度14千米

    中新网10月11日电据国家地震台网官方微博消息,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10月11日18时36分在台湾花莲县(北纬23.24度,东经121.32度)发生5.4级地震,震源深度14千米。

    2023-10-12
  • 加强生态保护推动绿色转型(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内蒙古自治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加强生态环保立法、监督——






    加强生态保护推动绿色转型(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呼伦贝尔市扎兰屯市大河湾镇果农晾晒果干。韩颖群摄(人民视觉)







    锡林郭勒盟多伦县的樟子松林。新华社记者贝赫摄







    游客在乌梁素海体验滑翔伞项目。王晓博摄(影像中国)


    乘飞机从北京前往内蒙古巴彦淖尔市,透过舷窗从高空俯瞰,一抹抹醒目的绿或连点成线,或连片成林,荒山、沙漠披上了绿衣裳。

    内蒙古是我国北方面积最大、种类最齐全的生态功能区,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地区。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立足职能职责,积极发挥法治引领保障作用,助推荒漠化综合防治、“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草原生态保护等取得积极成效,努力把祖国北疆这道万里绿色长城构筑得更加牢固。

    近日,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牵头组织,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主题的中华环保世纪行2023年宣传活动在内蒙古开展。记者赴巴彦淖尔市、锡林郭勒盟等地,采访了解当地生态环保法治建设情况。

    压实责任,把防沙治沙纳入法治化轨道

    巴彦淖尔市磴口县,紧靠乌兰布和沙漠边缘。过去,人们用“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形容当地常年风沙的自然环境。如今放眼望去,成片梭梭林在连绵起伏的沙丘上迎风挺立。

    与风沙鏖战,向沙漠进军。一代又一代磴口人民压沙造林、沙里播绿,坚持不懈治“沙害”。磴口县防沙治沙局副局长韩应联介绍,磴口县生态治理长效机制不断健全,全县累计完成治沙造林面积210万亩,林草覆盖度已提高到37%,每年扬沙及沙尘暴天气已减少到8天左右。

    在磴口沙源地生态综合治理四期光伏项目现场,一排排光伏板整齐排列,光伏板下栽种的沙生植物随风摇摆。据了解,当地主要选取梭梭、四翅滨藜、柠条等沙生植物,并在其根部接种了肉苁蓉,实现“板上发电、板下种植”,光伏产业与生态治理有机结合。

    防沙治沙,贵在久久为功。为深入贯彻防沙治沙法,压实责任、确保实效,内蒙古自治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将防沙治沙纳入法治化轨道,颁布实施《内蒙古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办法》以及水土保持、草原森林保护等地方性法规,严格落实国家“三禁”制度、沙区开发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自治区政府每年向自治区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防沙治沙工作。

    一路上,看治沙探索,话生态变迁。在巴彦淖尔市临河区乌兰图克镇,当地农田防护林主要推行“渠林路田”栽植模式,起到了防风固沙、减少自然灾害、涵养水源等作用;在锡林郭勒盟多伦县,通过百万亩樟子松造林工程、浑善达克沙地规模化林场建设等重点生态工程,项目区林草综合植被盖度由2000年的不足30%提高到现在的85%以上……如今,在内蒙古,森林覆盖率、草原植被盖度持续“双提高”,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持续“双减少”。

    依法治污,守护水清岸绿景美

    沿着黄河“几字弯”顶端行进,秋日的乌梁素海水天一色、芦苇荡漾、水鸟翔集,这颗祖国北疆的“塞外明珠”正在重新绽放璀璨的光彩。

    当地居民曹铁山说,过去,由于自然补给水量减少,再加上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排放,乌梁素海面积一度急剧缩小,生态功能严重退化。

    病在水里,根子在岸上。乌梁素海生态保护中心主任包巍介绍,近年来,内蒙古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整体优化水源涵养、防风固沙、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农牧产品供给等多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流域生态环境明显好转,湖区水质由劣Ⅴ类提高到整体Ⅴ类、局部Ⅳ类,生物多样性持续恢复,湖区现有鸟类264种、鱼类22种,治理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今年4月1日施行的黄河保护法就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河口整治等作出全面规定。“在贯彻落实黄河保护法的基础上,巴彦淖尔把制定乌梁素海流域生态保护条例列入年度立法计划,目前立法工作扎实有序推进。”巴彦淖尔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周玉林介绍,该项立法将针对乌梁素海流域生态保护治理的突出问题,细化和补充湿地保护法、水土保持法等法律法规有关规定,进一步优化污染防治、资源利用与保护的体制机制和工作措施。

    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不断创新立法工作机制。从颁布《内蒙古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办法》,到制定《内蒙古自治区水污染防治条例》;从出台《内蒙古自治区地下水保护和管理条例》,到通过《内蒙古自治区河湖保护和管理条例》……内蒙古自治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加强依法治水,为防治水污染、保护水生态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强化监督,助力绿色发展

    曲家湾渔村是锡林郭勒盟多伦县滦源镇大孤山村第五村民小组,毗邻百万亩樟子松示范区、多伦湖景区。周末,许多外地游客来这里的农家乐食宿。

    “如今,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我们积极发展生态旅游,农户享受到了绿水青山带来的红利。”多伦县人大代表、滦源镇大孤山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许俊说。

    近年来,锡林郭勒盟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草原保护利用建设促进全盟草原生态持续好转的实施意见》等90多个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规范性文件。去年,内蒙古自治区人大常委会深入多伦县开展环境保护法执法检查,对在第二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过程中群众反映的部分问题整改落实情况进行了随机抽查。

    每年都将污染防治攻坚战列为年度重点监督工作项目;对水污染防治法、环境保护法等贯彻实施情况进行执法检查;持续关注重点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推动政府及相关部门加快治理工作进度……内蒙古自治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坚持正确监督、有效监督、依法监督,着力推动相关法律制度落地落实,推动当地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

    在采访中,许俊介绍,草原上溜达吃草的羊群减少了、圈舍里的牛群增多了。近年来,锡林郭勒盟、巴彦淖尔市等地推行“减羊增牛”政策,既减轻了牲畜对草场的破坏,又提高了牧业收入。借助草畜平衡和禁牧、休牧、轮牧等制度,改进了畜牧业生产方式,促进了草原休养生息。


    如今,内蒙古持之以恒实行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在全地域全方位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时,也在全领域全过程推动发展绿色转型,加大重点行业、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力度,发展清洁生产,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2023-10-12
  • 2023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将于10月18日开幕

    10月9日,2023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以下简称“瓷博会”)新闻发布会在南昌召开。景德镇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高晓云发布大会内容。

    高晓云介绍,自2004年以来,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已经成功举办19届。今年10月18日,第20届瓷博会将在景德镇陶博城开幕。本届瓷博会以“瓷行天下、贸连全球”为主题,活动将围绕一条主线,推动瓷博会向贸易、投资、文化一体化发展转变。同时,强化瓷博会的文化性、贸易性、国际性、市场性、参与性、实效性、时代性七个功能,用好博览、交易、投资三个手段,努力将瓷博会打造成带动陶瓷、文化旅游、商贸服务三大产业发展的“新引擎”,推动陶瓷文化和陶瓷贸易更好地走向世界。

    本届瓷博会相比往届,呈现出新的特色和亮点,将更多文化元素融入瓷博会各个环节,展示景德镇千年古镇、国际瓷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

    据悉,本届瓷博会展览面积达13万平方米,近千家陶瓷企业和商户入驻。整个展陈分为会展中心和交易中心两部分,入驻交易中心的商户今后将常态化运营,真正实现瓷博会“永不落幕”的目标,打造“买全球、卖全球”的标杆性陶瓷大市场。

    瓷博会期间,景德镇将举办产业招商推介会、2023中国(景德镇)陶瓷跨国采购对接会、陶瓷艺术作品专场拍卖等一系列投资贸易活动。同时,还将举办世界产瓷城市市长看瓷都、“世界好手艺·绽放景德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联盟展暨陶瓷文化国际交流研讨会等活动,持续推动国际交流合作。

    为进一步传播陶瓷文化、展现城市魅力、促进市民及游客体验“镇生活”,景德镇还将举办名坊园·景德镇记忆文创集市、陶溪川春秋大集·秋集、陶瓷与美食夜间集市等60余项配套活动,让瓷博会更接地气、更聚人气、更有“烟火气”。


    此外,为更好地服务参会媒体,扩大瓷博会的传播力与影响力,本届瓷博会将首次搭建“新闻中心”和“网上新闻中心”,为中外记者采访提供服务保障。瓷博会期间,“网上新闻中心”将实时更新发布中英双语文字、图片、短视频报道素材,让媒体记者随时了解最新新闻信息。

    2023-10-11
  • 内蒙古包头九原区:多措并举破解返乡创业“人才难题”

    “引进”兼顾“培养”,“扶弱”也要“树强”

    内蒙古包头九原区:多措并举破解返乡创业“人才难题”

    为解决乡村振兴主力军不足问题,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九原区着力破解“新农人”的困惑,提升乡村振兴人才队伍质量,助力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和农牧民增收致富。

    农村掀起创业潮

    中秋节来临,一车又一车麒麟西瓜从包头市九原区哈业胡同镇新胜三村万亩瓜田拉出,走向当地和外省区市场。

    “清爽解渴、鲜甜多汁,大家好好品尝。”新胜三村广恒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旺荣打开几颗红瓤无籽西瓜,捧到客商面前说。今年52岁的李旺荣高中毕业后走南闯北打工创业,积累了一些资金后,几年前返乡在本村组织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带领乡亲们发展设施农业,建大棚种瓜果。他通过“土地入股、资金入股、年底分红”的运作方式,把村民变股民,育苗种瓜菜,成功带动680户村民增收,去年合作户人均收入达1.8万元。李旺荣本人先后被评为包头市鹿城英才、内蒙古自治区第一批农村牧区创业创新优秀带头人、全国农业农村劳动模范。

    记者了解到,在九原区农村像李旺荣这样的创业人员还有不少,他们纷纷利用自己学到的技能在农村打造各种各样的事业。比如,农业专家尚春明退休回来在村里建设番茄新品种培育基地;在沿海发展的坦格斯回来搞马产业,举办马球公开赛、烟花节、越野赛;青年农民宋永兔借助黄河水发展名优水产品养殖、繁育、生产,引进鸭嘴鱼、鲌鱼、胭脂鱼新品种;多年做生意的农民石卫东,创建了以自己命名的“卫东南瓜”品牌;农民张茂生发动村民集资入股,建设粉煤灰仓储加工项目;大学毕业后投身奶牛养殖业的祁丽婷,返乡创办起智能牧场……他们在乡村一线创新创业,向土地要更高的效益,正在促进当地一产的转型升级。

    创业人员有困惑

    九原区曾是包头市的郊区,因离市区近及土地存量大的优势,近几年返乡青年和就地创业的人越来越多。不过,乡村创业者面临一些困惑,主要有以下几点:

    志同道合的人难招。“在乡村想创业,需要一批志同道合的人。”九原区哈林格尔镇山羊圪堵村包头市田禾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周长城说,他们种植樱桃、蔬菜前期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探索种植管理技术,而现在村里从事农业的年轻人太少,很多人觉得辛苦、不体面,在外闯荡,而留下的老年人思想保守,不愿意轻易尝试新事物,导致企业的很多想法难以实施。

    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原本在深圳某大企业工作的坦格斯,2020年辞职回到九原区阿嘎如泰苏木的阴山主脉大青山里搞旅游开发。令他尴尬的是,当地年轻人多数去城市发展,加上政府层面支持资金不足,基础配套设施薄弱,导致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很难吸引人才和投资,项目进展缓慢。毕业于北京化工大学、在央企工作、5年前回乡打造“包头市黄河谣民俗文化产业园”的李沙也有同感:周边道路不通畅,员工通勤路程远,招聘不来优秀人才。

    项目发展前景不明朗。九原区委组织部调研发现,一些有意返乡创业或带着项目到农村投资的人员,因地方职业技能培训教育欠发达,没有充足的专业劳动力,让他们对自身项目的发展前景感到不够明朗,继而在创业遇到困难时打了退堂鼓。

    政府扶持“新农人”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人才振兴是基石。打通各个方面的阻碍,让资金、政策、环境等环节各自发挥作用,才能给创业者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九原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郭俊丽说,为解决“人才难题”,此区委组织部、区农牧局今年初启动“新农人”创新创业计划,从招才引智、促学育才、创业帮扶、创先争优四个方面为乡村与返乡创业者架设“双向奔赴”的“桥梁”。

    “计划”以培育本土人才兴乡、服务在外人才返乡、动员社会人才下乡为着力点,挖掘、培养、凝聚、选树100名有志向、懂技术、会经营、敢闯敢干的农业创业创新领军人才。

    针对返乡创业者对新技术、新方法、新理念的需求,九原区委组建红色文化研学基地,开展乡村振兴教育实训,举办高素质农牧民线上线下理论培训。区农牧局聘用7位项目专家、91位农技指导员,派出科技特派员12名,成立“农博士工作站”,服务“新农人”。

    为让“新农人”在家门口宜居宜业,当地政府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放在农村,同时搭好与大市场的对接桥梁。今年3月以来,多次组织“新农人”赴浙江、山东现代农业较发达地区考察学习,以商招商、以商引商,协助合作社引进项目。

    九原区农牧局、人社局、金融办还对接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及当地村镇银行、农村信用联社,为“新农人”争取政策性信贷担保,协助贷款。目前,已促成5家农牧业企业与银行达成合作,预计发放贷款2000多万元;同时,多家金融机构拟向8家农业合作社投资4200余万元,用于温室提档升级。另外,区政府争取到上级农牧、文旅等部门项目资金4000余万元,扶持田园综合体、“网红村”打造项目,夯实硬件设施。


    为了进一步留住人才,保障乡村振兴“软实力”,九原区设法提升“新农人”的荣誉感、归属感,目前已培养、选树85名“乡村振兴人才”典型,并授牌、奖励,使他们形成“头雁”之势,引领带动产业发展,促进乡村振兴。

    2023-10-10
  • 河北三地法院司法协作共护渤海湾

    立审执全方位跨域合作






    河北三地法院司法协作共护渤海湾


    人民法院报讯近日,河北省秦皇岛市中级人民法院、唐山市中级人民法院、沧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在秦皇岛联合签订《环渤海环境资源司法协作机制框架协议》,建立秦唐沧环渤海环资司法协作机制,充分发挥环境资源审判职能作用,推进环渤海生态文明区建设,助力岸、沙、海、渔一体化保护和修复,为环渤海区域协同高质量绿色发展提供有力司法服务和保障。

    此次三市中院签订框架协议,将破除区域限制,克服地方保护,开展全方位、多形式、多层次的工作协作,畅通协作渠道,提升协作效率,夯实协作制度基础,推进秦皇岛、唐山、沧州三地环渤海跨区域司法协作机制建设,凝聚保护环渤海生态环境的司法合力,提升环渤海一体化区域环境治理水平,为推进冀、辽、津、鲁环渤海地区全域更高层次、更深维度的跨区域司法协作奠定基础、创造条件。

    根据协议内容,三市中院将构建环渤海环境资源审判跨区域司法协作机制,不断促进环渤海环境资源案件司法水平提升,共同加强环渤海环资案件立案、审判和执行等方面的协作。在立案方面,三市中院建立跨域立案区域全覆盖制度,坚持便利群众诉讼原则,积极为当事人提供跨域立案服务,让当事人在协作法院的诉讼服务大厅享受到与管辖法院相同的诉讼服务。在审判方面,三市中院构建跨域重大案件一体处理制度及辅助性事务委托协助制度,协调解决环渤海地区审判工作重大事项,构建与环渤海及京津冀协同发展相适应的环境资源审判协作机制。在执行方面,三市中院强化在调阅档案、证据保全、行为保全、财产保全等方面的协助配合,特别对跨行政区划环境资源执行案件中的生态环境修复、禁止令、劳务代偿、第三方治理等特殊执行事项,实行委托监督制度。


    此外,三市中院将共同推进审判资源和信息共享机制建设,构建日常交流平台,共享专家库资源、业务培训资源,定期进行业务交流研讨,合作培养跨区域环资审判人才,同时明确了保障机制,成立环渤海地区法院环境资源审判跨区域司法协作工作组,定期举办司法论坛,建立案例联合发布制度,加强司法宣传,持续提升环渤海地区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影响力。

    2023-10-09
  • 为了群众的“温暖”幸福

    为了群众的“温暖”幸福






    ——内蒙古全力以赴打好今冬明春供暖保卫战



    时近冬日,保障2400多万各族群众温暖过冬是内蒙古最大的民生民心工程。这项工作,对于东西绵延长达2400公里、城镇集中供热面积高达9.8亿平方米的内蒙古而言,尤为重要。

    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供暖工作。“供暖要有保障,不能让老百姓挨冻。”自治区党委书记孙绍骋多次过问,关心群众的冷暖。2022年9月15日,孙绍骋书记在呼和浩特市城发三合村热源厂、自治区住建厅调研民生工作时,面对墙上两行醒目的文字“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把人民的安居乐业、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对大家说: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诲,我们就是要用心用情用力做好民生工作,把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解决好。

    2022年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着眼更好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在供暖方面研究提出兜底性保障目标,明确要求“要重视做好救灾工作、冬季取暖工作,不能让老百姓挨冻、受罪”“林区天寒地冻时间长,一定要始终把群众取暖这件大事放在心上”“重视做好供热设施改造”“抓好城中村改造和城市集中供暖”……聚焦供暖这一民生关键,自治区党委、政府一以贯之抓落实,善作善为抓推进,要求各级扎实做好城镇集中供热用煤、农牧民“暖心煤”保障和清洁取暖改造工作,确保群众温暖过冬。

    确保百姓温暖过冬,是目标要求,更是对2400多万人民的庄严承诺!

    为了这份有关温暖的承诺,在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周密部署、统筹安排下,全区上下正勠力同心、集火成炬,将供暖工作谋在早、干在前、落到实,高质量做好供暖保障,全力以赴打好今冬明春供暖保卫战。

    “冬病夏治”谋在早力保百姓三冬暖

    萧瑟的秋风阵阵袭来,北疆的气温逐日降低,一切都在预示,冬天的脚步越来越近。

    岁寒最是问暖时。9月28日,呼和浩特市最大的热源厂——城发三合村热源厂调度室,工作人员正紧盯电脑屏幕,实时监测各热力站的供回水压力、温度等参数。“自9月3日起开始向一次管网注水,至9月25日已注满并完成升压。目前,供热设备全部调试完成,已做好10月10日提前启炉供热的准备。”城发供热三合村分公司经理郭建清介绍。

    国庆假期,全区奋战在供暖一线的广大工作人员,已做好充足准备、严阵以待,全力“迎战”新一轮采暖季的到来。

    城市供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提早谋划、精准施策、全方位保障。早在数月前,内蒙古就开始了今冬明春的供暖准备工作。

    4月上旬,全区各地纷纷组织供热企业抓住上一轮采暖季即将结束之机升温升压排查设备隐患,同步开展维修改造;6月20日,自治区住建厅召开全区城镇供热视频会议,再安排、再部署全区“冬病夏治”工作,要求各地抓住夏季关键时期对供热设备进行全面“体检”。

    截至2022年底,全区集中供热管道总长度已达4.12万公里,其中不乏已“服役”十多年、严重老化的管网。“冬病夏治”,忙在夏季,暖在冬天,是力保百姓安全温暖过冬的前提。

    为此,住建部门有序推进,建立“冬病夏治”半月调度和不定期调研工作机制,组织对供热管线等设备应检尽检、应修尽修。截至目前,全区已完成热源设备维检修3234个、占比98%,换热站维检修10129个、占比99%,供热管网维检修28483公里、占比98%,剩余维检修任务将在开栓供热前全部完成。

    “去年我们的供热面积是1524万平方米,今年将达到1720万平方米。每年供热面积都会增加,今年增加得更多一些。”郭建清指着调度室的大屏幕说。

    “不能让一个人挨冻!”2023年,内蒙古积极开展供热改造,扩大集中供热范围,提高供热保障能力。截至目前,新建热源厂4个、换电站143个,新建供热管道456公里、改造833公里。

    呼伦贝尔市实施海拉尔区高寒地区长距离网源协同与城市智慧供热关键技术研究项目,解决长距离大温差供热难题;鄂尔多斯市通过增容改造和推进热电联产项目,增加供热能力3400万平方米;乌海市通过棚户区非成套集中供热综合整治对供热管网进行改造……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内蒙古通过早谋划、硬举措,确保百姓度过一个温暖之冬。

    “冬煤夏储”干在前守护供热大民生

    9月的第一天,内蒙古西部的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中和西镇红海村,5辆满载煤炭的重型运煤车缓缓驶入“暖心煤”发放点。早已在此排队等候的村民刘虎高兴地说:“今年旗委、旗政府早早就把‘暖心煤’送到了家门口,让我们农牧民能度过一个暖冬。”

    位于内蒙古东部的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尼尔基镇双龙泉村,村民赵云宝比刘虎更早领上“暖心煤”。8月25日,呼伦贝尔市“暖心煤”拉运工作启动,较去年提前了23天。“今年的‘暖心煤’来得更早,政府考虑得真周到。”赵云宝连声赞叹。

    冬未至,煤先行,秋意渐浓的内蒙古,“暖心煤”比寒冷更早到来。

    内蒙古农牧区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31.8%,没有集中供暖条件的农牧民,取暖主要靠自己烧煤。2021年秋天,随着国内煤价持续上涨,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为农牧民冬季取暖提供每户不低于2吨的平价煤,确保农牧民冬季取暖买得起、有煤烧。从那时起,“暖心煤”总会伴随着冬季来临如约而至,今年已是第三个年头。

    持续传递民生温度的“暖心煤”,让农牧民暖身更暖心,放心更安心。

    内蒙古规定,今冬明春农牧民冬季取暖用煤原则上仍将按照每户2吨的标准予以保障。价格方面则执行国家保供政策定价:蒙西地区5500大卡出矿价不超460元/吨,较市场价低330元,蒙东3500大卡出矿价不超300元/吨,较市场价低150元。

    供热,无论是城镇还是乡村,煤源都是重中之重,是关键因素。为此,内蒙古提前部署“冬煤夏储”,未雨绸缪保障煤源。

    “今年,我区承担国家下达的电煤保供任务9.45亿吨,居全国首位。年初落实任务时,我们提前按照‘先内后外’原则,优先为区内电厂和民生供暖用煤落实了保供煤源。其中,预留民生供暖用煤2500万吨,为确保城镇集中供热和农牧民冬季取暖用煤打下坚实的基础。”自治区能源局运行协调处处长王杰说。

    据悉,去年底、今年初,内蒙古就开始对今冬明春民生供暖用煤在煤源、煤质、价格等方面作出安排。今年8月,自治区能源局又会同住建厅、全区各盟市全面梳理调度民生供暖用煤落实情况。今年9月初,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印发了《今冬明春供暖季民生供暖用煤保障工作方案》,从压实责任、摸清用煤底数、落实供热煤源、规范运输发放等多方面进一步安排部署。

    在一系列紧锣密鼓、行之有效的政策举措推动下,截至目前,全区112家燃煤锅炉供热企业所需1658万吨燃煤、全区近400万吨农牧民冬季取暖用煤全部落实,已签订购销合同并陆续开展拉运工作。

    “到9月25日,之前因种种原因存在缺口的249万吨城镇集中供热企业用煤、102万吨农牧民取暖用煤也已全额落实。”王杰坚定地说。

    “惠民之举”落到实清洁取暖计长远

    近几年,每当供暖季来临,内蒙古突遇寒流、提前供热的“暖”新闻频频冲上热搜。

    除了根河、额尔古纳等极寒之地会在9月1日开始供热外,内蒙古大部分地区的法定供热时间均为10月1日或10月15日。但近年来,看天供暖已成各地常态。去年,全区103个旗县区中有87个提前开栓供热;今年,全区各地也都做好了突遇降温提前供热的准备。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

    根据天气情况动态调整供暖时间、通过“访民问暖”排查供暖问题、加强应急抢险力量24小时待命、设置多种投诉渠道全程在线服务……近年来,内蒙古供暖工作采取的一系列细之又细、实之又实的惠民之举,彰显了精细化管理水平,是从民之所需出发,回应民生关切,也是千方百计让“群众安全温暖过冬”的题中应有之义。

    群众的关心点,就是工作的切入点,民生之“供”与民心之“需”完美契合,书写出一份满意的民生答卷。而为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内蒙古的供暖工作正在“从长计议”。

    大唐托克托电厂至呼和浩特市长输供热管网项目2号中继泵站施工现场,机器轰鸣、焊花飞溅,处处洋溢着大干快上的建设热潮。这一总投资70.45亿元、总管网长达104公里的宏伟工程,利用大唐托电丰富的余废热为呼和浩特市提供源源不断的清洁能源。

    “今年,这一项目能提供2000万平方米以上的供热能力,明年可增至5300万平方米。到2027年,则能达到9100万平方米。”呼和浩特市长输供热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来栓说。

    呼和浩特市住建局公用科副科长傲旻介绍,今年采暖季,呼和浩特市清洁供热比例由70.3%增加至93%。除大幅提升了大唐长输项目这样的热电联产供热面积外,还在煤改气、煤改电、拆并整合小锅炉房等方面发力,加快推进清洁取暖。

    从长远看,大力推广清洁供热,不仅有助于降低供热成本,更经济、可持续,也能让居民在拥有温暖的同时尽享环保红利,收获“绿色温度”。

    呼和浩特市的目标是,通过推进热电联产、冬季清洁取暖等项目,最终实现供热一城一网、一网多元、互联互通,在给居民供暖提供更多便利的同时,实现清洁取暖全覆盖。

    放眼全区,清洁供热,已成为共识。

    今年,是包头市清洁取暖试点城市项目的收官之年,截至9月上旬已完成燃煤散烧治理10796户,其中煤改热电联产集中供热186户、煤改气7493户,煤改电3117户;按照冬季清洁取暖三年实施方案,乌兰察布市计划通过实施北方地区冬季清洁能源取暖项目,到2024年底中心城区、县城清洁取暖率达到100%。

    据自治区住建厅有关负责人介绍,全区各地因地制宜推进清洁取暖,全区城镇清洁取暖率已达91%。

    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把人民的安居乐业、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在漫长的供暖季来临之际,全区各地、各有关部门正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要求,马不停蹄奋战在保供一线,以拳拳之心,汇浓浓之情,全力保障2400多万人民温暖过冬。

    2023-10-09
  • 安徽省地震局:六安地区历史地震以孤立型为主,目前无人员受伤和财产损失

    据安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10月7日21时21分,安徽六安市裕安区发生3.3级地震,震源深度15公里。震中位于裕安区罗集乡(北纬31.91度,东经116.23度)。据初步了解,震中区罗集乡普遍有震感,六安市裕安区、金安区、霍邱县、叶集区等部分地区有震感。无人员受伤和财产损失,群众生产生活秩序正常。

    地震发生后,安徽省地震局第一时间启动三级地震应急服务响应,迅速召开紧急会商,联合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沪苏浙三省(市)地震局会商研判震情发展趋势。据历史资料分析,该地区历史地震以孤立型为主。经分析研判,原震区近期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可能性不大。


    省地震局金寨地震监测中心站、六安市地震局已派出现场工作队赶赴震中开展应急处置。同时,省地震局加强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联系沟通,部署安徽地震台、六安市地震局和全省地震监测中心站密切关注震情趋势发展。

    2023-10-08
  • 河北张家口—绿电点亮千家万户

    秋日坝上,天高云阔。站在张家口张北国家风光储输示范基地远眺,高耸的白色风力发电机和连片的蓝色光伏板交相辉映,形成的绿电沿着“绿电高速公路”输入张雄特高压主网。该示范基地是全国规模最大的多类型电池储能电站,是国内首个把风电、光伏、储能、输电连到一起组建的“绿电大家庭”。

    自2015年被确立为全国唯一的国家级可再生能源示范区以来,河北张家口市着力推动创新示范和发储输用重大工程实施,实现可再生能源从制到输、从储到用的突破。源源不断的绿电点亮北京的灯,照亮雄安的夜,进入千家万户。

    用好优势资源

    仲秋时节,来到张家口市张北县二泉井乡刘油房村附近的张雄1000千伏特高压工程现场,一座座近百米高的输电铁塔巍然矗立,连接着的条条“银线”将张家口坝上的绿电送到雄安新区。工程自投运以来,累计输送绿电427.38亿千瓦时。

    张家口市位于河北省西北部,地处京、冀、晋、蒙四省份交界处,风能和太阳能资源丰富,风能资源可开发量达4000万千瓦以上,太阳能发电可开发量达3000万千瓦以上。可开发区域地处京津唐电力负荷中心,地势平坦、交通方便,具备建设世界级大型风电场的良好条件。

    依托资源优势,张家口市努力成为国内可再生能源开发应用的新高地,新能源装机量快速增长。截至目前,示范区累计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达到2830.21万千瓦,占全域电力总装机的82.7%,稳居全国非水可再生能源第一大市。2022年底该市可再生能源发电量457亿千瓦时,占全市总发电量的63.5%。

    绿电很好,输送同样重要。该市积极探索创新可再生能源电力送出方式,畅通河北“两翼”绿电通道,建成1000千伏特高压输电线路,为雄安新区输送清洁能源。投运的张北柔性直流电网工程为北京冬奥会三大赛区26个场馆输送绿色电能,在奥运史上首次实现全部场馆100%绿色供电。

    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同时带动清洁能源制造业发展。该市目前吸引落地电源开发企业106家,已批复风光电项目453个,共计4936万千瓦,形成智能风机、高效光伏组件、氢燃料电池发动机等多个产业链条。

    “今年上半年全市新增可再生能源装机183.23万千瓦,达到省定300万千瓦装机目标的61.1%。”该市能源局副局长管涛说,下一步张家口将继续加大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开发,预计年内新增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400万千瓦,全市电力总装机累计超过3608.5万千瓦,到“十四五”末累计装机突破4300万千瓦。

    坚持创新驱动

    走进位于张家口经开区的安智科为新能源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技术检验人员正对自主研发的一体化电源机柜进行带电测试。“公司以新能源变电站装备制造、电气集成及工程建设为主营业务,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河北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目前拥有自主研发专利技术21项。”公司董事长董振阳说,公司每年研发费用投入占利润额的20%以上,技术能力在同行业中处于领先位置。

    根据《河北省张家口市可再生能源示范区发展规划》,张家口着力推动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加快推进关键技术攻关突破、成熟技术应用示范和创新服务水平提升,增强示范区可再生能源应用技术创新能力,强化对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科技支撑。

    “围绕这一目标,全市注重可再生能源项目谋划引进的科技考量,项目突破性、示范效应、高技术含量等方面越来越显现,重点围绕实用性大容量储能、高转换率光伏发电、风电和光伏发电功率预测、风光储输微网、智能电网、适宜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等关键技术开展创新攻关。”管涛介绍,该市目前已在柔性直流、低倍聚光、高倍聚光、智能电网、大容量储能等领域实现一批重大关键技术的突破。

    张北±500千伏柔性直流电网工程在技术方面创造了12项世界第一;国际首套百兆瓦压缩空气储能项目获“2022储能技术十大创新典范奖”和“2022评委会大奖”;张家口康保“上大压小”20万千瓦风电平价项目成为河北省首个获批的老旧风场改造示范项目。同时,张家口专门建立可再生能源研究院,搭建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与应用平台,目前多项国家级示范项目在该市落地,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引领初露锋芒。

    壮大产业链条

    6月30日,河北省氢能产业创新联合体在张家口市成立,会上发布了张家口市支持氢能产业创新10条措施,涉及科技创新合作、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产业链供应链合作等方面的8个合作项目现场签约。

    近年来,张家口推动氢能全产业链发展,形成了政策支撑、规划引领、项目带动、科技创新、应用示范等全链条氢能产业生态,加快推动氢能产业全链条发展典型经验获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出台《氢能张家口建设规划(2019—2035年)》《张家口“十四五”氢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制定“张家口市支持氢能产业发展十条措施”“氢能产业安全监督和管理办法”等,形成氢能产业发展政策体系,规划到2035年建成“氢能之都”。

    “现在的公交车密封性更好,驾驶起来更加轻松,不像以前需要提前打火热车,冬天也很少出现故障。”该市9路公交车司机孙晓丽谈到氢燃料电池公交车时说。

    氢燃料电池公交车是氢能服务百姓的具体场景。该市已投运氢燃料电池公交车444辆,完成载客量超8070万人次,运行超2700万公里,成为国内氢燃料电池公交车运行数量最多的城市,在河北省率先迈入氢能公交时代。

    不止氢燃料电池公交,该市不断延展产业半径,先后培育和引进亿华通、海珀尔、河北建投、交投壳牌、厦门金龙等22家氢能企业,引进厦门金龙、氢奥汽车等覆盖氢燃料电池商用车、专用车、特种车和物流车等整车制造项目,投产制氢项目7个,产能达到22吨/天,项目涵盖氢能制储运加、燃料电池系统、整车和创新平台等方面,年产万台氢燃料电池发动机的项目建成投产。


    “加快关键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培育和壮大氢能产业链条,提升产业链竞争力,推广多元化示范应用,目前已形成制氢、储氢、运氢、加氢、用氢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氢能张家口’已成为全市绿色发展的城市新名片。”张家口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尹旭光说。

    2023-10-08
  • 大庆油田举行纪念铁人王进喜诞辰100周年活动

    科技日报讯近日,中国石油大庆油田召开纪念铁人王进喜诞辰100周年暨新时代先进典型命名表彰大会,深切缅怀老一辈石油人,回顾学习英模群体先进事迹,命名表彰新时代先进典型,接续传承铁人精神铁人事业。

    会上,大庆油田授予张晶、张金友等8位先进典型“大庆油田新时代铁人式标兵”称号,昭示着铁人事业薪火相传,铁人精神枝繁叶茂。

    今年是铁人王进喜诞辰100周年,王进喜是大庆石油人的杰出代表,是中国石油人的典范。他身上所体现的铁人精神,是大庆精神的具体化和人格化。


    中国石油股份公司副总裁、大庆油田党委书记、大庆油田公司执行董事朱国文表示,大庆油田将牢记当好标杆旗帜、建设百年油田的重大嘱托,深刻感悟铁人王进喜的英雄风范、崇高品格、奋斗夙愿,在延续能源报国的道路上接续奋斗,不断赋予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新的时代内涵,让“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焕发新时代光采,照亮“世界一流现代化百年油田”壮阔征程。

    2023-10-07
  • 迎国庆普法行——湖北宜昌夷陵法院开展送法入校园活动

    名城早报记者杨春章


    记者了解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4周年之际,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人民法院乐天溪法庭来到了位于太平溪镇的九四初中,为同学们带来了新学期的第一堂法治课。











    黄涛给同学们带来了新学期的第一堂法治课



    庭长黄涛向全体师生宣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法》。“国旗的大小比例?”“国徽是由什么组成的?”“国歌演奏时间长度有多少秒?”等一连串问题引起了师生们的热烈讨论,紧接着,黄庭长分别介绍了关于国旗、国徽、国歌的出现场合以及应当注意的事项等法律规定,让全体师生明白了,原来日常生活中抬眼可见的国旗、国徽是如此庄重严肃,稍有不慎,一个无心之举就可能违反了法律。宣讲完毕后,全体学生举行了向国旗敬礼的仪式。











    法官送法进课堂


    法官助理田学兵走进教室向同学们分享了预防校园欺凌的普法小课堂。田学兵用最近发生的时事热点新闻作为案例引入,让同学们快速生动地了解校园欺凌的表现形式及危害,接着分析了校园欺凌的产生原因,帮助同学们理解校园欺凌现象的产生是由多个方面因素导致的。最后提醒同学们面对校园欺凌要勇敢说“不”,积极维权。

    国庆将至,此次校园普法活动既是献礼伟大祖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又体现了保护祖国未来花朵的司法温度。用法律的武器防范校园欺凌,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的所有少年都有明亮的未来!

    法条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

    第4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和标志。每个公民和组织,都应当尊重和爱护国旗

    第7条:国庆节、国际劳动节、元旦、春节和国家宪法日等重要节日、纪念日,各级国家机关、各人民团体以及大型广场、公园等公共活动场所应当升挂国旗;企业事业组织,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居民院(楼、小区)有条件的应当升挂国旗。

    民族自治地方在民族自治地方成立纪念日和主要传统民族节日应当升挂国旗。

    举行宪法宣誓仪式时,应当在宣誓场所悬挂国旗。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

    第3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和标志。一切公民和组织都应当尊重国歌,维护国歌的尊严。

    第15条:在公共场合,故意篡改国歌歌词、曲谱,以歪曲、贬损方式奏唱国歌,或者以其他方式侮辱国歌的,由公安机关处以警告或者十五日以下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法》

    第2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中间是五星照耀下的天安门,周围是谷穗和齿轮。


    第13条:在公共场合故意以焚烧、毁损、涂划、玷污、践踏等方式侮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情节较轻的,由公安机关处以十五日以下拘留。






    责任编辑:程凯

    欢迎提供新闻线索(V:mingchengzaobao)

    2023-10-07
  • 呼和浩特到北京最快1小时59分

    10月11日起铁路调整运行图






    呼和浩特到北京最快1小时59分


    内蒙古日报10月4日讯记者从中国铁路呼和浩特局集团有限公司获悉,自2023年10月11日起,铁路部门将实行新的列车运行图。

    铁路部门针对旅客出行需求,优化旅客列车运输组织,加密开行进京高铁列车,压缩列车运行时间,进一步释放高铁运输能力。其中,开行呼和浩特东至北京北G2462次复兴号高铁列车,从呼和浩特东站始发,一站直达北京清河站,首次将呼和浩特到北京的高铁运行时间压缩到1小时59分。

    届时,内蒙古首府呼和浩特与首都北京两地将真正形成“2小时交通圈”,加速内蒙古中西部城市融入京津冀经济圈,在极大方便人民群众往来的同时,进一步助力内蒙古中西部和京津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2023-10-05
  • 《阳信县志》电子书籍上线

    名城早报记者张峰


    为进一步提升党史史志工作服务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水平,充分发挥“存史、资政、育人”作用,近日,《阳信方志》专栏在阳信县人民政府网站《今日阳信》板块正式上线。专栏将陆续更新《阳信县志(民国)》《阳信县志(1840-1985)》等系列电子书籍。


    阳信县委党史研究中心克服旧志版本稀缺、卷面模糊不清等因素,仔细搜集资料,对比校对不同版本,确保志书准确性和完整性,最终完成《阳信县志(民国)》等旧志整理工作。在此基础上,通过扫描、图像处理、文字识别,融入html5代码编程技术,从书籍内容核对、补漏、加工,到呈现效果反复测试修改,按原书排版特点进行整理编排,最终实现文献资料数字化,该项工作填补了阳信党史史志纸质文献数字化空白,降低了原始文献受损遗失风险,提高了文献的利用率,同时也满足了读者的多样化阅读需求。


    2023年以来,阳信县委党史研究中心积极开展全县范围内历史文化、红色文化等相关遗址遗迹、场馆场所信息采集工作,整合党史史志本土资源,构建党史“数据库”;建立充实党史史志“专家库”,吸纳党史史志专家学者、本地知名人士等人才发挥引领作用;制作红色宣传短视频、有声书等系列新媒体作品,丰富宣传“媒体库”;用好“党史+新媒体”搭建线上宣教平台,营造党史史志学习氛围,多措并举,不断探索党史史志数字化建设工作。


    阳信县委党史研究中心党组成员、副主任武莎莎表示:“此次阳信地情资料从纸上登陆云端,不仅为广大读者提供更加便捷丰富的方志文化服务,也标志着阳信县党史史志工作迈入了数字化转型的新阶段。”






    责任编辑:程凯



    欢迎提供新闻线索(V:mingchengzaobao)

    2023-10-04

  • 首 页  上一页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