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九寨沟:人间仙境的童话世界

    名城早报记者张小海


    九寨沟,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漳扎镇境内,是世界自然遗产、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地质公园、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也是中国第一个以保护自然风景为主要目的的自然保护区。九寨沟因有九个藏族村寨而得名,分为日则沟、树正沟、则查洼沟三条主沟,总长50余公里,以翠海、叠瀑、彩林、雪峰、藏情、蓝冰“六绝”著称,被誉为“人间仙境”和“童话世界”。





    九寨沟的美,只有亲眼见过才能体会。记者也有幸观赏到了这人间仙境之美。每年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慕名而来,感受九寨沟极致的人文美和自然美。所有你能想到的山和湖,在九寨沟都能看到。这里没有一丝造作,它的一切美都来自大自然的独特创造,每一个地方都是一幅极致的图画。故有九寨归来不看水的美誉。


    为了更好地了解九寨沟的魅力和特色,我们采访了几位游客。他们都对九寨沟赞不绝口,并分享了他们的感受和建议。





    小雪,一位来自成都的导游,已经带过无数次的团队来九寨沟。她说:“九寨沟是我最喜欢的景区之一,每次来都有新的发现和感动。九寨沟的美不仅在于它的自然景观,还在于它的人文气息。这里的藏族人民非常热情好客,他们对自然和生命有着深厚的敬畏和感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保护着这片净土,也传承着这片净土的文化。我希望更多的人能来九寨沟,感受它的美丽和祥和,也尊重它的生态和文化。”


    李先生,一位来自北京的游客,第一次来九寨沟。他说:“九寨沟真是太美了,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景色。每一个海子都有不同的颜色和形态,每一个瀑布都有不同的高度和气势,每一片森林都有不同的气息和色彩。”


    以上就是我们对九寨沟风景区的介绍和采访。如果您也想亲身体验九寨沟的童话世界,欢迎您随时前往。我们相信,在这里,您一定会收获一份难忘的旅行记忆。


    责任编辑:延菁菁


    欢迎提供新闻线索(V:mingchengzaobao)

    2023-07-04
  • 北方稀土上榜福布斯2023年全球企业2000强

    近日,福布斯2023年全球企业2000强榜单公布,北方稀土榜上有名,在榜单中列第1671位。


    美国福布斯公司商业杂志《福布斯》以金融、工业、投资和营销等主题原创文章著称,其发布的各类榜单被称为“经济的晴雨表”和“财富的风向标”。


    今年是福布斯全球企业2000强榜单发布的第20年。榜单使用截至2023年5月5日的12个月财务数据,计算销售、净利、资产和市值等4个方面指标,并进行排名。上榜公司总销售额为50.8万亿美元,净利润为4.4万亿美元,资产为231万亿美元,市值为74万亿美元。榜单中,中国上榜企业数量达到391家。


    北方稀土作为全球规模最大、产值最高、效益最好的集生产、科研、贸易于一体的稀土行业企业,建立了全球规模最大的稀土原料生产基地和稀土功能材料制造基地,构建起“稀土冶炼分离——新材料精深加工——终端应用”的全产业链体系,努力打造世界一流稀土领军企业。(记者格日勒图)

    2023-07-03
  • 内蒙古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

    日前,自治区政府新闻办举行“以两件大事为主抓手推进内蒙古现代化建设”第12场(自治区水利厅专场)主题新闻发布会,自治区水利厅有关负责人介绍了加快推动全区水利高质量发展的相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内蒙古深入贯彻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为完成好“五大任务”、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提供坚实水安全保障。坚持“四水四定”原则,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从严从细管好水资源,全面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2022年,内蒙古建成自治区本级节水型企业17家、节水标杆企业9家;全区再生水非常规水源利用量达到6.96亿立方米,是2015年的2倍;全区用水总量为191.47亿立方米,万元GDP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较2020年下降8.89%和12.96%,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74,均符合国家下达管控指标要求。


    保护江河湖泊,事关人民群众福祉,事关中华民族长远发展。内蒙古加大水生态保护治理力度,推进河湖复苏。今年1月1日《内蒙古自治区河湖保护和管理条例》实施,推动全区河湖管护从“有章可循”迈向“有法可依”。推深做实“河长湖长+检察长”联动协作长效机制,常态化规范化推进河湖“清四乱”,以高压态势打击河道非法采砂。持续推进地下水超采治理,以371个地下水管理单元为基本“网格”,实施地下水水量、水位“双控”,采取压减灌溉面积、灌区节水改造、调整种植结构、置换水源等措施,加快全区地下水超采区治理。


    内蒙古从地域特点和水资源条件出发,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系统谋划全区水网总体格局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体系。以优化水资源总体配置格局为重点,建设一批重大引调水工程、重大调蓄工程、重大灌区工程、重大江河治理和河湖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进一步完善水资源配置和保障、防洪减灾、河湖生态系统保护治理、深度节水控水四大体系,协调“水-土-粮-能-生”关系,全面提升内蒙古水安全保障能力。(记者韩雪茹)

    2023-07-03
  • 烟台养马岛风景区:海天一色的自然奇观

    名城早报记者张小海


    烟台养马岛风景区位于山东省烟台市莱山区,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也是中国最大的岛屿风景区之一。养马岛风景区以其独特的地质地貌、丰富的生态资源、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多样的旅游项目而闻名。下面就随着记者的视角一起来体验养马岛之美。





    经记者实地调查得知,养马岛风景区由养马岛和周边的小岛、礁石组成,总面积达45平方公里,海岸线长达132公里。养马岛因古代曾是北魏皇帝拓跋焘的御马场而得名,也是中国第一个海上国家森林公园。养马岛上有着原始的森林、奇峰异石、海滨沙滩、海蚀洞穴等自然景观,被誉为“海天一色的自然奇观”。


    养马岛风景区不仅有美丽的自然风光,还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养马岛上有着多处历史遗迹和文化古迹,如北魏御马场遗址、明代海神庙、清代炮台、抗日战争纪念馆等,展示了养马岛上曾经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故事。


    养马岛风景区还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旅游项目,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和喜好。游客可以乘坐观光车、索道或徒步游览全岛,欣赏各种奇特的自然景观;可以参加海钓、潜水、帆船等海上运动,体验海洋的乐趣;可以品尝海鲜大餐、住宿海景房、享受温泉SPA等休闲服务,放松身心;可以观看民俗表演、参与节庆活动、购买特产纪念品等文化娱乐,感受岛上的风情。





    烟台养马岛风景区是一个集自然、历史、文化、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是一个值得一去再去的海上天堂。


    责任编辑:延菁菁


    欢迎提供新闻线索(V:mingchengzaobao)

    2023-06-29
  • 山东刘公岛:甲午战争的历史见证

    名城早报记者张小海


    威海是山东省东部沿海的一个美丽城市,拥有众多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是一座集观光、度假、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旅游胜地。近日,记者走访了威海的几个知名景点,感受了威海的魅力和风情。


    刘公岛位于威海市区以东的海上,是一个集自然景观、历史文化、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旅游胜地。刘公岛因为是甲午战争时期北洋水师的总部而闻名于世,岛上有甲午战争博物馆、北洋海军提督署、水师学堂等历史遗迹,展示了那段悲壮的历史。岛上还有灯塔、炮台、石刻等景点,可以欣赏到大海的壮丽和岛屿的秀美。





    记者在刘公岛上遇到了来自北京的游客王先生,他说:“我是第一次来威海,听说刘公岛是威海的标志性景点,所以特意来看看。我对甲午战争很感兴趣,所以在博物馆里花了很长时间,看了很多珍贵的文物和图片,感触很深。我觉得刘公岛不仅是一个风景区,更是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我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


    刘公岛作为威海的标志性景点,展现了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历史底蕴。


    责任编辑:延菁菁


    欢迎提供新闻线索(V:mingchengzaobao)

    2023-06-29
  • 增绿增收两不误 生态生计双受益 兴安盟以工代赈算好乡村振兴“两本账”

    盛夏时节,兴安盟科右前旗察尔森湖畔绿意盎然。在察尔森镇察尔森嘎查以工代赈经济林建设项目现场,举目四望,一行行、一棵棵泛着新绿的榛子树绵延向远方,承载起当地村民对增收致富的无限期待。


    村民李春梅正在项目现场清理杂草,细心呵护着嘎查分配给她的200棵榛子树苗。“前3年我主要负责栽树、除草、整地,每年能赚2000元。等到第4年榛子达到盛果期,我每年还能赚1.5万元以上。这个项目太好了,不仅让我增收了,我们村也更绿了!”眼见着家乡生态环境越来越好,辛勤的劳动又换来实实在在的收入,李春梅对未来热情高涨、信心十足。


    在李春梅所在的察尔森嘎查,90%的村民都参与到了这片900余亩经济林的种植和管护中。今年,科右前旗投入乡村振兴衔接资金1000万元,在察尔森镇察尔森嘎查、俄体镇双胜村、科尔沁镇柳树川村等4个村改造低产林4260亩,带动989户农牧户增收。


    “我们把建设完成的经济林按照比例分别确权给村集体和参建农户,老百姓以前是‘给别人打工’,现在是‘为自己谋事’,参与项目建设和后期管护的积极性非常高,收入也有了稳定来源。察尔森嘎查以工代赈经济林建设项目榛子林达到盛果期后,53户参建农户平均每年都能获得1.5万元以上的稳定收入,村集体收入超过20万元。”科右前旗乡村振兴局局长孟凡祺介绍说。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以工代赈,赈的是为民初心,富的是当地百姓。


    过去,兴安盟在荒山绿化方面一直选择种植抗旱性能较好的品种,但经济效益不高,群众参与度低。2022年以来,兴安盟以促进农牧民持续稳定增收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推广经济林建设项目,同时,提出“以工代赈+确权到户”的促进增收的发展思路,即在经济林建设管护阶段通过以工代赈方式增加群众短期就地务工收入,在经济林盛果期运营阶段通过林地确权到户方式增加群众长期生产经营性收入,实现了增绿亦增收。


    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在突泉县六户镇永繁村,以工代赈经济林建设项目带来了“里子”“面子”的美丽蝶变。


    眼下,突泉县六户镇永繁村以工代赈经济林建设项目现场的榛子树绿意葱茏,看似细嫩的枝丫牢牢扎根在土壤里。满山青翠的背后,谁又能想到这里曾是一片荒凉?


    今年3月,永繁村实施经济林建设项目通过以工代赈吸引当地村民参与造林、护林等环节,在让“荒山荒坡”变“绿水青山”的同时,实现了村民、村集体的共同受益。


    “永繁村以工代赈经济林建设项目共种植450亩榛子,有120余名村民参与整地、挖坑、管护等环节,村民在每个环节都能拿到相应的工资,人均工资达到5000元以上。”据六户镇党委书记刘洪玉介绍,永繁村目前在家户数313户,该项目通过确权到户分配给每户1亩地,榛子达到盛果期后将为村民每年带来1万元左右的收益。剩余137亩榛子将用来壮大村集体经济,预计每年增收100万元以上。


    兴安盟地下水资源丰富,但区域性、阶段性干旱问题也十分明显。永繁村以工代赈经济林建设项目配套建设低水高调灌溉工程,灌溉系统通过太阳能光伏发电把低处的地下水抽取到高山上,储存在山上的蓄水池中,需要灌溉时再通过管道系统输送到林地中滴灌,既提高了苗木成活率,又节约了一笔“丰厚”的水费。


    “以工代赈这个政策太好了,能够让我在家门口挣到钱,也能照顾好家。”在扎赉特旗胡尔勒镇查干珠日和嘎查朵兰艾里南侧以工代赈经济林建设项目现场,前来铲土压苗、清理杂草的村民包宝张笑容满面。


    “‘以工代赈、促民增收’是我们实施六项增收的一项重要举措,通过以工代赈经济林建设,既促进农民稳定增收,又提升土地综合利用效率。项目已吸纳200余人通过投工投劳获得就业,增加收入。”胡尔勒镇党委书记云峰说。


    以工代赈,为民生计、当计长远。今年,兴安盟投入乡村振兴衔接资金4000万元,在全盟实施20个以工代赈经济林建设项目,总面积达1.41万亩,造林成活率达到95%以上。截至目前,已在挖坑、整地、栽树等环节提供务工岗位1978个,人均务工增收超过2000元;在经济林达到盛果期后,近2000户参建农户年均可增收1.5万元,23个嘎查村集体经济平均年增收超过50万元。


    增加农民收入、助力产业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提升内生发展动力,以工代赈的“乘法效应”正为群众铺开一条广阔的增收致富路。


    “以工代赈经济林建设不仅有‘绿化整体账’和‘增收综合账’可算,还有一笔‘双碳长远账’,我们打算利用3年时间累计打造10万亩经济林,项目建成可形成大量可计量、可核查的碳汇产品,产生持续稳定且不断增长的生态红利。”兴安盟乡村振兴局局长周文表示,围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时的重要指示精神,兴安盟正在把以工代赈建设项目作为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与修复工程项目的重要抓手,进一步做好项目增量扩面、群众宣传发动、林下经济培育、社会主体引入等相关工作,探索打造一批“以生态兴产业、以产业带就业、以就业促增收”乡村振兴综合示范区,通过以工代赈书写山青、业兴、民富的乡村振兴新篇章。(记者高敏娜《兴安日报》记者张昕阳)

    2023-06-28
  • 自治区第二届乡村振兴职业技能大赛开赛

    6月26日,内蒙古自治区第二届乡村振兴职业技能大赛在兴安盟拉开帷幕。


    本届大赛以“展技能风采,促乡村振兴”为主题,聚焦乡村振兴产业发展需求,围绕农村实用性技能,共设砌筑工、汽车维修工、农机修理工、养老护理员、育婴员、电子商务师、中式烹调师等11个比赛项目。


    比赛为期3天,共有来自全区12个盟市的446名参赛选手参与11个竞赛项目的奖项角逐。各比赛项目分别设置个人奖励和团体奖励,对符合条件的前3名职工选手按相关程序授予“全区技术能手”和“全区青年岗位能手(35周岁以下)”荣誉称号,对符合条件的第一名职工选手按相关程序申报“五一劳动奖章称号”;团体奖励包括为团体总分前3名的盟市代表队颁发“内蒙古自治区乡村振兴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单位”牌匾。


    据了解,本届大赛由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自治区乡村振兴局、自治区财政厅、自治区总工会、共青团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和兴安盟行政公署主办,自治区就业服务中心、兴安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承办,兴安职业技术学院协办。(记者高敏娜)

    2023-06-28
  • 今年经满洲里站进出口运量同比增长42.4%

    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满洲里站发布消息称,6月20日,满洲里铁路口岸站接运进口货物列车20列,准轨出口7列,宽轨出口1列,单日实现完成进出口列车28列的历史佳绩,接发车数量、进出口运量均创历史新高。今年截至目前,经满洲里站进出口运量达938.29万吨,同比增加279.37万吨,增长42.4%。


    年初以来,满洲里铁路口岸站积极发挥中欧班列东通道的区位运输优势和铁路跨境物流通道的骨干作用,全面组织敞口接车,充分释放口岸运输能力,接发进出口货物列车实现最大化。


    满洲里铁路口岸站与海关、边检、货代公司等联检联运部门密切配合,发挥95306“数字口岸”作用,做到金属矿石列车在俄方开车后,口岸站就可以获取到列车、货物、发运人、收货人等重要信息,提前做好通关业务办理工作,缩短业务办理时间。口岸站通过双方运输副站长、国境站长间定时通话,商定当日交接计划,通报双方后续车流,研究解决存在的交接车问题,避免货物在通关过程中出现影响效率的问题。


    “我们每天与俄铁后贝加尔站进行工作交流,合作解决两国列车在通关过程中影响效率的问题。我们通过规范票据办理流程,全程跟踪海关查验,强化对进出口货物列车及中欧班列的运输组织,为跨境货物开辟24小时全天候办理通道,实现到、解、换、编、发全过程畅通,为快速接发车创造条件。”满洲里站副站长刘会超介绍。


    满洲里铁路口岸站科学分析,精准研判,进一步优化人员作业班制,保证装卸作业人员充足。“针对近期运量不断上升的趋势,我们及时调整人员班制,由原来的18名吊车司机增加至24名,作业效率提升近3成。”满洲里站货运车间吊车司机长杨亮说。


    满洲里铁路口岸站严格执行班列优先取送、优先换装、优先发车的运输组织原则,打造7x24小时业务办理窗口,使企业货主能够随时办理通关业务,提升了班列通关效率,开启了班列“加速跑”模式。(记者李玉琢实习生曹晗)

    2023-06-25
  •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算生态账造“绿肺”

    6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国营新华林场时,在一张“三北”工程实施范围分布图前驻足停留,总书记一下子就将目光投向大兴安岭,关切地询问大兴安岭现在怎么样?


    2014年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内蒙古阿尔山考察看望林区职工时强调,历史有它的阶段性,当时砍木头是为国家做贡献,现在种树看林子也是为国家做贡献。


    2021年3月5日,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算了“一笔账”。来自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的周义哲代表在发言中向总书记讲述:“据测算,2018年我们这里的森林与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6159.74亿元。”听到这里,习近平总书记感慨地说,这个生态总价值,就是绿色GDP的概念,说明生态本身就是价值。这里面不仅有林木本身的价值,还有绿肺效应,更能带来旅游、林下经济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3次到内蒙古考察,连续5年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历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对内蒙古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为内蒙古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而其中关注最多、论述最多、部署最多的就是生态文明建设。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优势在生态,最大的潜力在生态。1067万公顷的生态功能区内森林面积达837万公顷,分别占国家、自治区的3.8%和32.01%;9.41亿立方米的森林蓄积,分别占国家、自治区的5.36%和61.62%,是我国“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广大职工承担着将大兴安岭这条“东北脊梁”打造得更加坚不可摧的重任。


    作为全国最大国有林区的守护者,内蒙古森工集团带领广大务林人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国之大者”,切实履行好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大政治责任。据统计,1998年至2018年天保工程实施20年间,林区林地面积增加138.74万公顷,相当于中国第七大沙漠——库布其沙漠的面积。


    过去6年间,内蒙古森工集团高标准实施天保工程、东北森林带生态保护和修复、退耕还林还草还湿、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完成森林抚育3320万亩、人工更新造林58万亩、补植补造151万亩、退化林修复40万亩。新建湿地公园6处,优化整合各类自然保护地35处,毕拉河、汗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汗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入选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绿色名录,湿地保护率由17.07%提高到52.74%。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如今,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森林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量每年达7857.95亿元,在固碳、储碳方面优势巨大。为落实国家“双碳”战略,内蒙古森工集团确立了力争到2030年,以占全国3.8%的森林面积实现国家森林蓄积增长10%的目标,为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贡献林区力量。


    内蒙古森工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闫宏光说:“我们将始终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以蒙古马精神做好生态文明建设这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崇高事业,打通‘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转化通道,把林业打造成更有奔头、更有吸引力的行业,奋力打造全国一流现代国有企业,向总书记、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记者李玉琢)

    2023-06-25
  • 将学习成果转化为攻坚 克难干事创业的强大动能——内蒙古各部门各单位以高质量读书班推进主题教育走深走实

    原汁原味读原著、直面问题谈体会、联系实际谋发展……连日来,内蒙古各部门各单位精心组织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读书班,引导党员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学习成果转化为攻坚克难、干事创业的强大动能。


    6月14日至15日,自治区公安厅举办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读书班,读书班采取专题辅导、个人自学、集中研学、交流研讨等形式,深入系统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时的重要指示重要讲话精神等内容,确保学有所得,切实铸牢忠诚警魂。大家一致表示,要努力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做好公安工作的强大动力,坚决扛起“两个屏障”忠诚卫士的职责使命,有力维护全区社会大局稳定、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自治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法治保障。


    日前,自治区生态环境厅举办了为期6天的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读书班。读书班以专家讲座、集中读书学习、个人自学、现场教学、集中研讨等多种形式开展,要求党员干部坚持带着责任学、带着问题学、联系实际学。读书班结束时,大家一致表示,将以此次读书班为契机,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以踔厉奋发的精神状态履职尽责,努力把主题教育成果转化为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各项工作向前发展的实际成效,为内蒙古生态环境保护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近日,自治区妇联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读书班开班,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蒙古马精神进行研讨交流。读书班上,自治区妇联6位同志围绕如何弘扬蒙古马精神,结合各自工作实际和体会作了交流发言。大家表示,要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践行对党的忠诚,以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投入工作,以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奋斗精神推动妇女儿童家庭事业和妇联工作发展。(记者白丹陈春艳帅政赵曦)

    2023-06-21
  • 乌兰布和沙漠的绿色传奇——内蒙古努力创造防沙治沙新奇迹系列报道之一

    风从这里吹过,卷起黄沙,曾留下沙害和贫穷,也记录了波澜壮阔的治沙传奇。


    黄河从这里流过,带走泥沙,曾留下水害和苦涩,也见证了命运与共、守卫家园的壮丽诗篇。


    乌兰布和,中国八大沙漠之一,曾如它的蒙古语意“红色公牛”一般桀骜不驯,在巴彦淖尔市、阿拉善盟、乌海市境内横冲直撞,所到之处,尽是满目荒凉。


    在经过了几十年绿与黄的殊死较量后,这头“红色公牛”终于展现出温顺的一面,讲述着在这片沙漠发生过的、一个个生生不息的绿色故事。


    奋起——守家园,战黄沙


    “一觉醒来,刚刚挖好的引水渠被黄沙覆盖,只好再重新挖。邻居家的房子被沙子压塌,不得不举家搬迁。”“沙尘暴来袭,天顷刻间变得灰暗,沙子打在身上,无处躲藏,刚种下的梭梭苗被连根拔起。”


    行进在乌兰布和沙漠,被沙子压垮、长满杂草的房屋诉说着无言的哀伤,远去的记忆再次被唤醒。


    乌兰布和沙漠总面积1500多万亩,其中近430万亩分布在磴口县。不大的磴口县,77%的土地被它占据。


    据记载,新中国成立前,5万多株小老头树是磴口县的全部绿色家底。全县被流沙压埋的村庄有14处,农作物经常被连根吹走,亩产不到百斤。黄河无堤,封河开河时有泛滥,百姓苦不堪言。


    沙害和水患,成为磴口县的两大难题。这两大难题,不仅关系到磴口县自身存亡,也关系到塞外粮仓河套平原的安宁和黄河的安澜。


    想,都是问题;干,才有出路!


    1950年,困境中的磴口县作出“沿沙设防,植树造林,营造防沙林带,保护沙区草木;沿河筑堤,沿堤栽树,营造黄河护岸林带”这一高瞻远瞩的决策,开启了漫长而又轰轰烈烈的治沙征程。


    此后多年,每到造林季节,沙漠边缘、黄河岸边,到处红旗招展,热火朝天。“那时候群众甚至把锅灶、帐篷、托儿所搬到工地,还组织了以英雄命名的造林突击队和战斗班。”磴口县防沙治沙局副局长韩应联说。


    困境中,阿拉善盟把生态保护和建设作为立盟之本,先后在沙漠腹地和沙漠边缘建立了20多个林场和治沙站,大面积开展人工造林。探索飞播林草作业,一举打破国际上关于降水量200毫米以下地区属“飞播禁区”的传统论断。


    困境中,乌海市奋起治理,曾经的白独贵湾,是乌兰布和沙漠越过黄河在甘德尔山脚下形成的近20平方公里的风积流动沙地。如今,经过多年治理,在乌海市的卫星图上,那片几乎没有生命迹象的浑黄之地早已被绿色取代,在行政区划上,白独贵湾这个曾代表着“不毛之地”的地名,已经被甘德尔山生态文明景区替代。


    困境中,杭锦后旗奋起反击。在财政吃紧的情况下,连年拿出资金用于植树造林。机关单位划分造林片区,老百姓投工投劳,纷纷向沙漠进军。


    “我们扛着树苗,背上干粮和水壶,翻越松软的沙山,在沙窝里一干就是一整天。干热的风沙吹打得人睁不开眼,嘴里、耳朵里、鼻孔里全是沙子,但没有人抱怨。”30多年前的造林情景,磴口县防沙林林业管护中心护林员金振云仍记忆犹新。治沙,是沙区人坚持不懈的行动,也是深入其基因的集体记忆。


    就这样,一个又一个人冲了上来,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奋斗,绿色在大地蔓延,“红色公牛”止住了野蛮的扩张。


    东临黄河、三面环沙,从森林覆盖率仅为0.04%增加到37.2%,从每年向黄河输沙7000多万吨减少到370万吨,磴口县实现了“绿进沙退”的巨大转变。


    在阿拉善盟,乌兰布和沙漠西南缘建成了长110公里、宽3至15公里的锁沙阻沙林带,呈现出“绿带锁黄龙”的壮丽景象。


    在杭锦后旗,一条48公里长的防沙林带拔地而起,阻止了沙漠前移,守住了家园。


    昔日荒凉的村庄变了模样,人们脸上洋溢着喜悦。沙区大地开启了新的叙事篇章。


    探索——立足本地特点,科学防沙治沙


    阿拉善左旗吉兰泰治沙站,枯死的沙枣树、榆树成堆成堆地倒在沙地上,枯树的旁边,沙拐枣、花棒生生不息。鲜明的对比,记录着阿拉善治沙路上的艰辛探索。


    20世纪五六十年代,阿拉善大面积开展人工造林,为当时全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但因受干旱缺水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到90年代末,这些乔木林大面积死亡。阿拉善治沙人不得不开始新的创业。


    “榆树等乔木需水量大,在干旱缺水的阿拉善难以生存、更新,而梭梭、花棒等本土沙生植物抗旱、耐寒,是在阿拉善特定气候条件下自然选择的产物。因此在生态建设中,我们必须尊重大自然的选择,选用适地、适种树种。”吉兰泰治沙站站长刘宏义说。


    在探索中前行,在前行中突破。阿拉善盟和巴彦淖尔磴口县,探索出了一套适合当地、独具特色的科学治沙体系。


    这是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沙漠林业实验中心(简称沙林中心)与磴口治沙人共同创造的杰作——


    在县域最外围、乌兰布和沙漠最前沿,建起了封沙育草区,以封育保护为主,辅助飞播和人工播种耐旱沙生灌木,成为最外围的防线。紧接着就是防风固沙区,选用优良抗逆植物,营造防风阻沙林,形成第二道防线。最核心的就是农田防护林区,选择抗病虫、耐干旱、耐瘠薄的高大乔木,形成“窄林带、小网格、低耗水”的新型农田防护林模式,56万余亩林子将农田紧紧护住。


    从封沙育草区到防风固沙区,再到农田防护林区,3道防线构建了从外至内、由表及里、覆盖全域的科学防护体系,不仅让昔日沙子追着跑的磴口县变成了“绿进沙退”的富饶绿洲,也彻底切断了乌兰布和沙漠向河套地区和华北地区侵蚀的通道。


    这是几代阿拉善治沙人接续奋斗,破解出的在年降水量小于200毫米的极度干旱荒漠地区进行综合治理的密码——


    结合阿拉善地广人稀的特点,治沙人将目光投向规模大、速度快、成本低的飞播造林上。经过8年探索,飞播乡土灌木造林最终取得成功,并总结出一套适宜本地实际的飞播造林治沙实用技术:适地、适种、适时、适量、封禁。即选择适合干旱沙漠的物种,在适当的气候条件下播种,根据土地水分和养分确定适量的种子,播种完后进行封禁保护,避免牲畜啃食。


    同时,经过长达10年的研究,阿拉善在以梭梭为代表的乡土沙生植物育苗、造林技术、品种选育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且成效日趋凸显。


    植被覆盖度明显提高,降雨量明显增加,沙尘天气呈断崖式下降……沙区的变化具体而又生动。


    创新——点沙成金,绿富同兴


    车子穿过重重绿意,来到磴口县40万千瓦光伏+生态治理项目基地,一望无际的光伏板如蓝海一般,铺展在沙漠中,光伏板下,今年刚种下的梭梭和柠条生机盎然。


    光伏治沙,是人类利用沙漠、向沙漠要效益的又一创新探索。磴口县抓住国家在“沙戈荒”地区布局大型新能源基地的机遇,着力打造千万千瓦级光伏治沙基地。并将光伏发电与生态治理有机结合,光伏组件减少水分蒸发,梭梭、柠条防风固沙,还能接种肉苁蓉、平茬收割,产生长久的效益,形成了生态、生产、生活共赢的局面。


    绿起来也要富起,治沙也要致富。依沙傍河使磴口县极具发展沙产业的禀赋,产业化治沙,是当地在实践中开辟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以圣牧为主的优质牧草种植,以梭梭为主的灌木林接种肉苁蓉,以沙漠葡萄、沙棘等为主的沙区特色经济林种植,还有以湿地、荒漠资源为依托的生态旅游,在沙漠里催生了一条条绿色产业链,将农牧民牢牢吸附在产业链上,走出了一条政府政策性引导、企业产业化经营、农牧民市场化参与的防沙治沙新路子。


    点沙成金,绿富同兴,阿拉善盟的沙产业和沙一样颇负盛名。结合地域特点,阿拉善确立了打造国家重要沙产业示范基地的战略思路,全力建设梭梭肉苁蓉、白刺锁阳、黑果枸杞“三个百万亩”林沙产业基地。同时,培育引进内蒙古阿拉善苁蓉集团、金沙苑生态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曼德拉沙产业有限公司等数十家龙头企业,通过“公司+基地+农牧户”的模式,形成一条集肉苁蓉、锁阳和沙地葡萄、黑果枸杞种植、加工、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在茫茫大漠建起了取之不尽的“绿色银行”,全盟3万多户农牧民受益。


    70多年,治沙人用智慧和勇气守护的家园越来越美。不畏艰辛、久久为功,内蒙古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在乌兰布和沙漠,人进沙退绿进沙退的故事还在不断延续。(记者霍晓庆王丽红黄燕飞)

    2023-06-21
  • 内蒙古各盟市召开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期间的重要指示重要讲话精神 牢记嘱托砥砺奋进 笃行不怠真抓实干

    连日来,兴安盟、乌兰察布市、阿拉善盟、呼伦贝尔市陆续召开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期间的重要指示重要讲话精神,研究部署贯彻落实工作。大家表示,要将习近平总书记历次对内蒙古的重要指示和重要讲话精神相互贯通、一以贯之,加强组织领导,完整准确全面贯彻落实,确保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重要讲话精神在内蒙古落地落实、开花结果。


    兴安盟


    兴安盟委召开盟委委员会议,专题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期间的重要指示重要讲话精神,研究部署贯彻落实工作。会议指出,兴安盟全盟上下要从政治的、战略的、全局的高度,不断加深对习近平总书记这次考察内蒙古重大意义的认识和把握。会议强调,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奋力谱写好中国式现代化兴安盟篇章。要着力打造现代产业体系,坚定不移地走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要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力打好科尔沁沙地歼灭战。要加大力度保障和改善民生,全力维护社会安全稳定。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深做实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全力创建“全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盟”。要完善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机制,主动为部队解决实际问题,用绣花功夫建设“一流边防线”。要坚定不移狠抓作风建设,大兴务实之风,弘扬清廉之风,养成俭朴之风,确保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在兴安盟不折不扣落实到位。


    乌兰察布市


    乌兰察布市召开市委常委会会议,会议要求,全市要坚决扛起政治责任,推动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期间的重要指示重要讲话精神落地见效。会议指出,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习近平总书记这次考察内蒙古的重大意义,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和重要讲话精神,扎实开展宣传宣讲工作,在全社会营造大抓学习贯彻的浓厚氛围。会议强调,要切实推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重要讲话精神落实落地。全市上下要加快优化产业结构,构建具有乌兰察布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要始终坚持生态优先,持续加强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建设。要自觉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到各项决策部署和实际工作中,全面推进共同富裕。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扎实做好推广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固边兴边富民行动等工作。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开展好主题教育的指示要求,组织动员全市各级党组织扎实做好主题教育前期准备工作,尽快学起来、热起来、干起来。


    阿拉善盟


    阿拉善盟召开盟委委员会议,专题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期间的重要讲话精神、在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在内蒙古调研边境管控和边防部队建设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及6月9日自治区党委常委会会议精神,安排部署全盟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工作。会议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重要讲话、作出的重要指示,具有极强的政治性、指导性、针对性,是做好各项工作的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全盟上下一定要从政治的、战略的、全局的高度,深刻理解把握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重要讲话精神的重大意义、核心要义,更加奋发有为地推动高质量发展,在落实好“五大任务”、建设好“模范自治区”上展现阿拉善担当、作出阿拉善贡献,以实际行动拥护“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会议要求,全盟各级各部门要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时的重要指示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盟的首要政治任务和头等大事,按照自治区党委的安排部署,扎实做好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工作,推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重要讲话精神在阿拉善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呼伦贝尔市


    呼伦贝尔市召开市委常委会视频(扩大)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的重要指示重要讲话精神,研究部署贯彻落实工作。会议指出,全市上下要深刻认识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的重大意义,深植厚培忠诚拥护核心的情感之基和力量之源,坚定不移办好高质量完成“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两件大事,持续用力抓好生态环境保护、产业转型升级、扩大对外开放、保障改善民生、加强民族团结、深化主题教育等重点工作,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和自治区党委工作要求在呼伦贝尔落地落实、见行见效。会议要求,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重要讲话精神是全市上下的头等大事,要压紧压实各方责任,广泛开展宣传宣讲,对标谋划工作思路,扎实做好贯彻落实,力争各项重点工作早出成果、早见成效。(记者刘宏章皇甫美鲜李玉琢高敏娜见习记者郭奇男)

    2023-06-20

  • 首 页  上一页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