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助企纾困,为高质量发展增动能

    受疫情影响,作为中国磷复肥行业新领军企业的赤峰大地云天化工公司,出现30万吨化肥滞销卖难问题。

    为保障企业正常生产,赤峰市元宝山区迅速组成入企服务专班提供“保姆式服务”,帮助企业打通各类梗阻,全力解决化肥生产、流通、销售等问题。

    近日,大地云天化工公司传来好消息:在元宝山区的大力推动下,该公司分别与黑龙江倍丰集团、辽宁绥中景瑞化肥、内蒙古瑞田农业等企业签订21万吨磷酸二铵等产品销售订单。公司副总经理勾金山告诉记者,这几笔订单可实现销售收入6.5亿元,实现税收1000万元,剩余9万吨库存预计在2023年2月底前完成消化。

    大地云天化工公司只是赤峰市助企纾困受益的众多企业之一。受疫情影响,赤峰市不少企业供应链受阻,面临经济损失。今年下半年,赤峰市以强烈的使命感、紧迫感,聚焦企业“急难愁盼”问题,坚持政策惠企、服务助企、环境活企多措并举,积极谋划、主动对接,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组合拳,全力助推各项助企纾困工作有序开展,不断提振市场信心,为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赋能增效。

    赤峰市推出政策礼包释放红利,已为21个项目争取专项资金4752.03万元,为18户企业61个项目争取医药产业发展引导资金3.92亿元,为5个开发区11个产业园补贴建设资金3912万元;在工业设计中心、工业绿色化改造、工业数字化转型等7个方面,帮助31个项目和企业申报自治区重点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提供纾困贷款缓解企业资金压力,年初以来,全市新增助保贷业务131笔,贷款金额4.04亿元,累计为企业贷款增信18.44亿元;指导融资担保机构持续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担保费率水平。目前,年化担保费率1%,远远低于全区平均水平。积极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建立市级、自治区级、国家级3个中小企业梯度培育库,入库企业分别达76家、33家、9家,全市已有7家企业被认定为自治区级及以上“专精特新”企业。抽调熟悉法律法规、知晓优惠扶持政策的9名业务骨干,组建12345“政策专员库”,为企业提供“专家门诊式”政策咨询和办事指引。截至目前,为全市中小企业累计提供政策咨询类服务1198次,创业创新服务201次,投融资服务380次,权益保护服务212次。

    从释放政策红利,到金融支持;从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到为企业提供精准有益服务……赤峰市密集出台一系列举措,消除企业发展痛点难点,改善发展环境,对提振市场主体信心发挥了积极作用。(记者魏那)

    2022-11-21
  • 鄂尔多斯市为全区153万户农牧民供应“暖心煤”

    “天气说变就变,党和政府时时牵挂着老百姓,还没上冻就把‘暖心煤’送来了!现在我家炕头热乎乎的。”刘大爷充满感激地对记者说。

    今年82岁的刘兵,家住达拉特旗白泥井镇侯家营子村。往年秋天就开始囤煤准备过冬,今年眼瞅着煤价一路涨到了近1000元一吨,按冬季取暖大约需2吨煤来计算,仅买煤一项就得花费近2000元。正当他发愁时,接到了达拉特旗委、政府要为农牧民每户发放2吨平价“暖心煤”的通知。据了解,作为产煤大市,鄂尔多斯市今年承担着全区10个盟市153万户农牧民的“暖心煤”供应任务。

    今年9月份以来,鄂尔多斯市深入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确保群众安全温暖过冬”的指示要求,积极准备自治区农牧民冬季取暖用煤306万吨,所有发放任务预计于11月底全部完成。为确保“暖心煤”价格实惠、质量达标,该市提前谋划、精准施策,确保把好事做好。多次召开部署会、协调会、推进会专题研究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动员号召全市煤炭企业勇担社会责任,通过增产、释放库存等方式积极落实煤源,全力保障用煤需求。并由自治区、市、旗三级运行部门成立了督导组,进村入户,到企查验,确保农牧民冬季取暖用煤工作公平公正,煤质价格公开透明。此外,还实行专人专班“日调度”,从煤源对接、运输对接、分发对接等各环节形成了一套监督约束机制,及时掌握供煤进度和供煤动态。

    据了解,近年来,作为国家重要能源基地,鄂尔多斯市不断提升煤矿生产机械化、智能化水平,目前平均单井生产规模达294万吨,采掘机械化程度、回采率分别为100%、80%;已建成智能化采煤工作面70处、智能化掘进工作面41处,52处煤矿接入了5G网络,13处露天煤矿已应用无人驾驶、无人值守、机器人智能巡检等新技术。今年,鄂尔多斯市又与全国25个省区市签订煤炭中长期合同,前三季度销售煤炭占全国煤炭总产量的1/5左右,真正实现了“温暖千座城、点亮万家灯”。(记者王玉琢)

    2022-11-21
  •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一届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一届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2022年11月18日在呼和浩特举行。







    出席这次全会的有,自治区党委委员74人,候补委员10人。自治区有关领导同志、纪委常委监委委员和有关方面负责同志,部分生产和工作第一线的党的二十大代表和自治区第十一次党代会代表列席会议。会议在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分别设分会场。







    全会由自治区党委常委会主持。自治区党委书记孙绍骋作了讲话。







    全会审议通过了《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决定》。孙绍骋就《决定(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







    全会认为,党的二十大是一次高举旗帜、凝聚力量、团结奋进的大会,为我们党践行初心使命、引领时代发展、推进复兴伟业提供了科学行动指南和根本政治保证。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事关党和国家事业继往开来,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于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全会强调,全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紧密结合谋划今后工作和推进正在做的事情,以最快行动、最大力度、最实举措,把学习宣传贯彻工作引向深入。要全面准确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聚精会神抓好学习培训,广泛深入开展宣传宣讲和研究阐释,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深入理解“五个牢牢把握”、“七个聚焦”、“九个深刻领会”等重要要求,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二十大精神上来。







    全会强调,“两个确立”是党在新时代取得的重大政治成果,是党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应对一切不确定性的最大确定性、最大底气、最大保证。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认真学习掌握这一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化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的重要指示精神,切实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坚定理想、锤炼党性和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







    全会强调,要按照党的二十大关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部署,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扎实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要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统筹推动东中西部盟市差异化协调发展,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场化改革,扩大有效投资,激发消费活力,以“五个大起底”行动为牵引深入实施全面节约战略,不断提升发展质效。要强化教育科技人才支撑,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深入推进“科技兴蒙”行动,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要大力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支持和保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深化群团组织改革和建设,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巩固和发展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要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全面贯彻实施宪法,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提升各方面工作法治化水平。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党员、教育人民、指导实践工作体系,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激发全社会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要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多措并举增加居民收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基本公共服务的均衡性和可及性,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要坚持底线思维,全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提高社会治理的科学化、精准化、精细化水平。







    全会强调,要努力完成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不断取得新的更大成效。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把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构筑得牢不可破。要认真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内蒙古,把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构筑得坚不可摧。要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能源产供储销体系,率先在全国构建起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广泛拓展新能源应用场景,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提升战略性资源供应保障能力,把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建设得势强劲足。要持续用力扩大数量、提高质量、增加产量,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加快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和畜牧业,深入实施奶业振兴行动,大力发展农畜产品精深加工,把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得量大质优。要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深化国内区域经济协作,建设好满洲里和二连浩特两个口岸城市,推动中欧班列中通道、东通道扩容增量,构建畅通快捷的交通、物流、信息通信网络,积极发展泛口岸经济和“飞地经济”,大抓招商引资,把国家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打造得巍然蓬勃。







    全会强调,要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把模范体现到各个领域各个方面,教育引导全区各族人民更加由衷地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要全力服务保障国家发展大局,努力为保障国家生态安全、能源安全、粮食安全、产业安全、边疆安全和服务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贡献更多内蒙古力量。要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四个与共”更加深入人心。要深入实施兴边富民行动,支持边境旗市加快发展,改善牧区生产生活条件,推动各民族共建共享现代化。要完整准确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按照增进共同性的方向改进民族工作,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全会强调,要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深入落实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要求,着力建设堪当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坚持不懈加强作风建设,坚决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为全区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保证。要加强干部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养成,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要在规范、精减、提速上下功夫,着力解决“三多、三少、三慢”问题,切实把工作效率提上来。







    全会强调,要扎实做好当前工作。各地各部门要对照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全力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毫不松懈抓好疫情防控和安全生产,认真做好困难群体生活救助、市场保供稳价、保障农民工工资发放等工作,切实把经济大盘稳住、把民生底线兜牢。要变“猫冬”为“忙冬”,搞好工作谋划、项目储备和要素保障,为实现明年“开门稳”、“开门红”打好基础。







    全会号召,全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更加坚定自觉地做到“两个维护”,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大力发扬蒙古马精神,努力完成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内蒙古贡献。

    -0001-11-30
  • 1至10月河北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10亿吨

    今年1至10月,河北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10亿吨,累计完成10.5亿吨,同比增长3%;完成集装箱吞吐量393.3万标箱,同比增长3.3%。


    分港口看,秦皇岛港完成货物吞吐量1.6亿吨,为去年同期的99.6%,完成集装箱吞吐量51.7万标箱,为去年同期的99.6%。唐山港完成货物吞吐量6.3亿吨,同比增长4.8%,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66.2万标箱,同比增长2.7%。黄骅港完成货物吞吐量2.6亿吨,同比增长1.1%,完成集装箱吞吐量75.4万标箱,同比增长8.6%。


    1至10月,河北水路运输货运量累计完成4396.33万吨,同比增长8%;货物周转量累计完成715.7亿吨公里,同比增长16.4%。(记者曹智)

    2022-11-18
  • 河北:解决群众医保急难愁盼问题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医保、医疗、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促进多层次医疗保障有序衔接,完善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落实异地就医结算,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积极发展商业医疗保险”,这为深化医保改革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连日来,河北省医保系统采取领导干部带头学、深入学、联系实际学,支部集中学、专题学、系统学等,迅速掀起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热潮。省医保局党组书记、局长赵新喜表示:“我们将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十届三次全会部署,解放思想、奋发进取,将任务目标落在实处、见到实效,健全完善医疗保障政策体系,加快推动医保改革各项工作提档升级,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医保急难愁盼问题。”


    健全完善多层次医疗保障政策体系,努力让群众“看好病”。持续推动基本医保全民参保计划实施,健全基本医疗保险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推动基本医疗保险省级统筹,完善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和长护险制度,积极发展商业医疗保险,防范因病致贫返贫、筑牢民生保障底线,为群众“看好病”提供坚强的政策支撑。将优质医药机构纳入定点,完善定点医药机构纳入实施细则,及时将技术好、服务优、价格低、布局合理的医药机构纳入医保定点,加强考核管理,规范医疗机构诊疗行为,让河北省群众享受到更多优质医疗资源和更高水平的医疗服务。动态调整医疗服务价格,进一步提高诊察、手术、护理等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项目的价格,降低大型设备和物耗占比较高项目的价格,激励医生不断提高技术水平,靠过硬的技术和良好的服务获得高回报、高收入。


    协同推进多方位改革降药价减负担,努力让群众“少花钱”。推进带量采购提速扩面,发挥医保基金战略性购买作用,遴选河北省医疗机构使用量较大、采购金额较高、临床使用较成熟、竞争较为充分的药品和医用耗材,持续扩大集中带量采购品种范围,尽可能惠及更多群众。扩大医保支付范围,将更多临床必需、安全有效、费用适宜的医用耗材和医疗服务项目及时纳入医保报销,合理确定医保支付标准,减少群众自付费用。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增强医疗机构控费意识,引导医生合理检查、合理治疗,不开大处方、不做大检查,尽量使用医保目录内、带量采购、同质量层次价格较低的药品耗材和诊疗项目,让群众花更少的钱看好同样的病。


    持续实施多样化便民利民医保举措,努力让群众“少跑腿”。推动省内就医更便捷。加快推动单位及职工参保登记线上办理,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和灵活就业人员“缴费即参保”,持续扩大医保电子凭证应用范围,实现河北省参保群众“刷脸”就医、“扫码”就医。推动跨省异地就医更便捷。推动五个门诊慢特病费用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县区全覆盖,让老百姓身在异乡不愁医。积极探索京津冀就医“无异地”,为三地群众异地工作、养老和就医提供更大便利。充分挖掘和运用医保大数据功能助力经济发展,打造医保线上购药和配送平台。充分考虑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需求,开发智慧医保小程序适老版本,将老年人常用的业务优先、放大显示,努力提升“人性化”“适老化”服务水平。(记者吕若汐)

    2022-11-18
  • 乌海全力盘活土地资源实现“腾笼换鸟”

    对开发区闲置资源要素进行三轮摸底排查,对涉法、涉诉以及多年遗留难解、难办问题进行全面起底,认真分析研判,制定“一企一策”整改措施……自开发区闲置资源要素大起底工作开展以来,乌海市迅速安排部署,不断盘活土地资源,为优势产业落地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近日,在乌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海勃湾产业园,一处停建3年的工业地块被重新启用,总投资182亿元的乌海东晶新材光伏产业链项目即将在这里动工建设。


    乌海东晶新材光伏产业链项目落地的工业地块占地25公顷,位于海勃湾产业园的南区,是该园区中相对较大的一整块工业用地,且毗邻乌海机场、京藏高速,区域位置相对优越。2019年,大数据产业园项目成为停建项目之后,这片土地一直处于闲置状态。今年,乌海市工信局深入开展闲置资源要素大起底专项行动,经过排查整改,这片优质地块被重新激活,真正实现了“腾笼换鸟”。


    在乌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低碳产业园,停建多年的洪远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120万吨电石和40万吨聚乙烯项目最近一段时间也迎来了转机。


    据介绍,2015年,乌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低碳产业园引进了该项目,项目计划总投资约117亿元,占地2798.1亩。2017年11月底,项目因资金短缺停工。“五个大起底”行动开展以来,乌海市委、政府积极推动解决开发区领域存在的资源闲置、低效利用等问题,在多方共同努力下,洪远项目重组工作也传来了好消息。洪远公司管理人与资产购买方内蒙古广荣新能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了《资产转让协议》,并按照国企公司资产拍卖流程拍下该块土地。目前,内蒙古广荣新能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正在对原洪远公司项目厂区内公用设施进行修缮,同步编制项目启动投资规划。


    自开展开发区闲置资源要素大起底专项行动以来,乌海市已受理待批项目7个,涉及旗县市级未办结手续14项,目前完成办结3个;各产业园沉淀资金已全部完成上缴;现有长期停产企业7户,共占用土地53.2公顷,目前已完成整改2户,盘活土地25.2公顷;现有僵尸企业21户,共占土地80.1公顷,目前已完成整改13户,盘活土地31.59公顷;现有长期停建项目9个,共占土地256.56公顷,目前已完成整改2个,盘活土地211.54公顷。


    “我们将以‘五个大起底’行动为契机,通过全面摸底查找问题,深入整治促进发展,最大限度地激发开发区的内生动力,为乌海市全力打造以风光氢储用一体的新能源产业基地和可降解塑料为主要方向的新材料全产业链基地盘活要素资源。”乌海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杨庆远说。(记者郝飚通讯员鲍维)

    2022-11-17
  •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央宣讲团在内蒙古第一机械集团有限公司交流宣讲

    11月16日上午,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央宣讲团成员、中央组织部原副部级巡视专员吴瀚飞来到内蒙古第一机械集团有限公司,与职工代表就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进行交流互动,面对面宣讲。


    内蒙古一机集团展览馆内,暖意融融、气氛热烈,职工代表们精神振奋。能够与中央宣讲团面对面交流机会难得,大家纷纷就自己关心的问题提问。吴瀚飞耐心倾听、详细解答,现场深入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并与大家互动交流。宣讲精辟深刻、严谨生动,如一股股暖流沁入职工心田,点燃精神火种,凝聚奋进力量。大家认真聆听、记录,对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把握更全面,理解更深刻。


    内蒙古一机集团科研所技术员韩来虎边听边记,生怕错过精彩内容。“聆听宣讲,备受鼓舞。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我将以本次宣讲为契机,更好地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扎根一线,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继承和发扬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影响和带动身边更多的人,将自己的所学和技能毫无保留地传承下去,做好传、帮、带,为集团科技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宣讲非常生动,让我对党的二十大精神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内蒙古一机集团第六分公司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负责人张学海说,我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源动力”,发挥好技能引领作用,做好技能传承工作,通过高师带高徒、技术攻关、技术比武等活动,培养一支技术过硬的技能人才队伍,为集团公司高质量发展、为国防事业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


    听完宣讲,内蒙古一机集团总经理助理兼党委工作部部长赵耀感受很深。“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建设‘五个一机’的战略方向和‘九个一流’的战略路径,推动高质量发展,向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目标迈进。”(记者戴宏)

    2022-11-17
  • 老旧小区改造更新提升老百姓获得感(产经观察·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老旧小区改造是提升老百姓获得感的重要工作,也是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重要内容。新时代十年,全国累计开工改造老旧小区16.3万个,惠及居民超2800万户。各地在改造中,规整和更新改造水电气热信等老旧管线18.5万公里,增设养老、托育等各类社区服务设施3.6万个。


    从墙皮脱落、环境杂乱、设施缺乏,到立面翻新、绿化提升、服务优化,老旧小区如何补齐短板、换上新颜?又将有哪些新举措惠民生、暖民心?记者进行了采访。


    技术赋能——


    “面子新”“里子实”,老旧小区有了全新模样


    “以前最怕雨季,我们这里经常被淹,积水最深超过1米。加上雨污没有分流,一到下雨污水漫上来,臭气熏天。”在湖南岳阳市淌丘湾小区居住了20年的朱桂英感慨,小区经过管网改造后,小雨不湿鞋、大雨不内涝,“雨天出门再也不用发愁了!”


    管网失修、积水内涝,是不少老旧小区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如何因地制宜应用技术设备,既让“面子新”又让“里子实”,对改造工程提出了考验。针对淌丘湾小区在排水方面存在的短板,结合前期走访调研,项目团队制定了一套改造方案——


    修管网,雨污分流。“淌丘湾小区是上世纪90年代初修建的,大部分管道没有检查井,无法定期检修和清掏,堵塞物较多。另外,常年失修、车辆碾压等因素导致管道不均匀沉降、流水不畅,雨季容易返污水、粪便。”中国建筑二局岳阳淌丘湾渍水点整治工程技术负责人赵立聪介绍,建设者将藏在小区地下的管道一分为二,确保暴雨期间有足够口径的管道排放雨水,不与生活污水混杂。


    建泵站,畅通经脉。项目团队修建了一座一体化排涝提升泵站,当水位达到感应器设定的高度时,泵桶启动运转,提高汛期积水抽排的效率。3个泵桶同时运转时,每秒可以抽排1300升积水,相当于10多台波轮洗衣机一次洗衣的用水量。


    巧检修,省时高效。改造管道只是起点,后续的检修维护同样重要。在小区的一处地下管道入口,工作人员将一辆类似遥控汽车的装置放下井,通过操纵平板电脑就能无死角查看管道画面,相当于一次“CT检查”;一旦发现破损,可以借助修复机器人,采用紫外光固化照射技术,让高分子修复材料在管道内迅速成型,穿上一层“新衣”。


    “以前管道修复常把路面挖得千疮百孔,既影响市民出行,下井人员还面临气体中毒等风险。如今借助管道非开挖智能检测修复技术,比过去节省约80%的工期,降低三四成的成本。”赵立聪对比道。


    补齐老旧小区积水内涝短板,除了提升外排能力,“内蓄”循环利用也是一种有效手段。在江苏无锡市蠡湖街道的震泽新村小区,一个个彩色的花箱颇为吸睛。“有些楼栋空间较为狭窄、无法接入市政雨水管网,这种箱体可以储存多余的雨水,沉淀净化后用于灌溉和道路清洗,景观效果也好。”中国建筑一局项目经理王俊源介绍,项目团队还在局部地势低洼处设置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将原有的植草砖停车位改造为透水混凝土停车位,最大限度实现雨水的积存、渗透和再利用。


    老旧小区改造涉及多项内容、多种技术,积水内涝改造之外,还有屋面耐久性改善、外围护结构节能改造、无障碍全龄化设施安装等等。当前,一些地方正组织编写实用指导手册,分享具体的改造经验和技术。今年6月,江苏印发的《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适宜推广应用技术手册(试行)》,就整合了适老社区、儿童友好型社区等理念,提出基础设施改造和公共空间优化等技术体系,从技术简介、技术应用和相关规范等方面,逐个提出技术要点,提供“菜单式”改造清单。


    居民共商——


    “改什么”“怎么改”,改造过程汇聚民意民智


    老旧小区改造涉及千头万绪。如何充分汇聚民意民智,实现共建共治共享?


    平坦干净的柏油路、生机盎然的绿化带、整齐划一的停车位……走进湖北黄石市西塞山区牧羊湖小区,67岁的居民李庆华正坐在诗画长廊下休息:“过去没有规划停车位,儿子每次来看我,都得‘见缝插针’找地方停车。现在小区整齐宽敞多了,停车也不发愁。”


    牧羊湖小区有19栋楼,大多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个人口密集的老小区于2020年启动更新改造。“改造前‘问需于民’、改造中‘问计于民’、改造后‘问效于民’,鼓励居民参与方案制定、工程进度监督。”西塞山区城乡建设局局长商子涵介绍。


    先看“改什么”。翻开改造征询意见本,居民反映的问题一一记录在案,其中小区停车乱、充电难的意见尤为集中:“车辆横七竖八停在小区里面,路都走不开”“要考虑电动车充电难题,一些居民从楼上拉飞线给电动车充电,安全隐患很大”。


    再看“怎么改”。牧羊湖小区成立院落自治委员会,由退休党员、居民代表组成,在街道和社区的组织下召开居民议事会,将施工设计方案和效果图进行公示,广泛征集意见。比如,有居民提出“一些楼栋老年人多,没有车也不开车,建车位有什么好处?”经过多轮投票、反复商议,最终决定根据每栋楼的实际需求,确定停车位的建设数量。停车需求少的楼栋,剩余空间可根据居民意愿建成石椅石凳、绿化带等。同时,新建两个电动车停车棚,添置充电桩。停车费用方面,每月收费60元,主要用于小区设施维护等日常开支。


    方案确定了,停车位和充电桩的建设空间从哪挖潜?“拆除小区私搭乱建的菜园、杂物间,能腾出不少地方,但由于牵涉到一些居民的利益,很难推动。”牧羊湖社区副主任王光文介绍,社区党员干部和居民志愿者逐户上门做工作:“违建拆除,消防隐患少了”“小区环境变好,房子也升值”……最终,小区30多处违建全部拆除,新增设近百个停车位、20多个充电桩。


    “变‘自上而下’的政府推动为‘自下而上’的群众主动参与,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有力助推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商子涵深有感触。


    资金多元——


    “优服务”“可持续”,探索社会力量参与机制


    老旧小区改造,不仅要完善“硬设施”、满足居民生活需求,还得优化“软服务”、提升居民生活品质。然而,想要丰富养老、托育、助餐等社区服务供给,光靠政府资金显然难以持续,还需社会资本“加柴添薪”。针对不少改造项目小而散、收益不高、回报低的困境,如何调动社会力量的参与积极性?记者走进北京市石景山区鲁谷街道六合园南社区西院一探究竟。


    午餐时间将近,宫保鸡丁、卤味鸭脖、西红柿炒鸡蛋、青菜豆腐……六合园南社区的社区食堂热气腾腾、香味扑鼻。74岁的居民孙阿姨正在挑选合口的饭菜:“种类很丰富,三荤两素一汤花了18元。价格不算贵,关键不用自己买菜烧饭,方便又省心。”


    在六合园南社区,像孙阿姨这样60岁以上的居民,占比超过30%。“食堂既为老年人提供用餐便利,早上5点半开始供应的小笼包、紫米粥、糖油饼等早餐也受到年轻上班族的欢迎,平均日流量能达到约200人次。”社区食堂负责人秦群来说。


    2020年,六合园南社区开始老旧小区改造,引入社会资本愿景集团参与。改造过程中,小区增设了社区食堂、老年会客厅、屋顶花园、立体车库等便民设施。“饭后约上几个老伙伴,去花园晒晒太阳、唠唠家常,老年会客厅定期提供义诊、理疗等服务,这日子过得多舒心。”之前原本打算搬走的孙阿姨,决定留下来。


    提供这些“锦上添花”的设施和服务,赢得了居民认可。但改造的钱从哪儿来,如何实现可持续运营?


    “六合园南社区西院只有4栋楼、630户居民,单个项目改造难以统筹考虑。鲁谷街道牵头将周边3个社区7个小院一起打包、统筹招标,形成连片规模效应。我们在改造后可以通过停车管理收费、低效空间租金等收入,算长远账实现微利可持续。”愿景集团六合园南社区项目改造负责人刘雨夕介绍。


    如今,不少地方正积极探索相应机制,破解老旧小区改造资金主要靠政府补助、社会力量进入困难等问题。例如,河北石家庄市组织停车设施建设单位与金融机构对接申请贷款,由银行向建设单位提供基于停车设施产权、使用权、收费权的抵押或质押融资,解决市场主体融资难题;山东枣庄市通过税收优惠、调增容积率盘活闲置资源等措施,吸引社会力量投资。


    去年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有关部门印发通知,鼓励通过政府采购、新增设施有偿使用、落实资产权益等方式,在不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前提下,吸引培育各类专业机构等社会力量,全链条参与改造项目策划、设计、融资、建设、运营、管理。支持规范规模化实施运营主体以市场化运作方式,充分挖掘运营社区服务等改造项目收益点,通过项目后续长期运营收入平衡改造投入,实现可持续。


    “十四五”时期,我国将基本完成2000年底前建成的21.9万个城镇老旧小区的改造任务。“接下来将创新金融支持方式,落实闲置土地利用、存量房屋用途调整等政策,加快形成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的政策机制,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相关司局负责人说。

    2022-11-16
  • 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及绿色转型成效显著

    11月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15——大国治城之城市群高质量发展:迈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以下简称“蓝皮书”)。蓝皮书指出,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及绿色转型成效显著,逐渐发展为中国北方经济规模最大、最具商业潜力和活力的地区。


    市场主体数量明显增加,区域绿色转型效果显著


    蓝皮书指出,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稳步推进,市场主体获得了比以往更加广阔和有利的发展空间。近年来,京津冀三地新增的注册企业数量明显增多,2017年开始,天津市年新增注册企业的数量开始超过北京市,2020年河北省新增注册企业数量更是突破了130万家。在政策引导下,各地的新增企业数量快速增加。


    京津冀协同发展从战略制定到部署实施,通过推动交通、生态、产业和公共服务的协同发展,促进区域绿色转型进程进一步加快,绿色发展成效显著。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京津冀区域绿色发展指数达到140.81,与2014年相比,年均提高6.8点,在节能减排和空气质量改善等方面效果显著。区域能源消耗持续下降,2020年京津冀三地单位GDP按可比价格计算能耗对比2014年分别下降了28.7%、25.0%与26.1%。空气质量显著改善,2020年区域PM2.5年均浓度对比2012年下降51%,降至44微克每立方米,区域内13个城市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占全年的72.4%。


    创新驱动战略深入推进,城市群创新能力持续增强


    蓝皮书显示,随着创新驱动战略的逐步实施,京津冀在创新领域不断涌现新的研发成果,质量也逐渐提升。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京津冀地区创新发展指数2020年为131.87,与2014年相比,年均提高5.31点。在与创新相关的产业投入方面,2020年京津冀三地的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为3.68∶1.97∶1(以河北省为1),对比2014年的4.46∶3.52∶1,能够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政策逐步完善,河北省在研发经费投入上与北京市和天津市的差距正在逐渐缩小。


    在“高精尖”产业发展方面,2021年前三季度北京市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1.1%,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比增长19.1%,工业机器人、智能手机和集成电路等细分领域也出现显著增长,分别上涨67.1%、24.7%和27.8%;天津市则在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加大投入,其增长率分别为15.6%和26.3%;河北省在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太阳能电池等方面也实现大幅增长,产量同比分别增长110%、52.6%和70.8%。京津冀三地不断加快协同创新步伐,各自分工发展不同领域的创新产业,逐步形成了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政策链有效结合的新布局,优化了京津冀地区的协同创新环境。


    区域协同能力有所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取得实质进展


    蓝皮书分析指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一体化方面取得显著进展。


    教育方面,京津优质中小学、幼儿园与河北省开展跨省域合作办学,截至2020年底,三地之间累计开展教育帮扶项目60余项,签署帮扶合作协议13项,建成5个职业教育平台,成立10个跨区域特色职教集团(联盟)。


    医疗方面,北京17家医院与河北省20家医院建立合作关系,33项临床检验结果在区域内296家医疗机构实现了互认,20项医学影像检查资料在155家医疗机构进行了共享。


    社会保障方面,人力资源地方服务标准基本统一,社会保险转移接续深入推进,跨省异地医疗住院费直接结算覆盖面继续扩大,社会保障服务便利化程度不断提高。


    期待多方合力,统筹推进京津冀城市群迈向高质量发展


    蓝皮书主编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副研究员张卓群表示,虽然京津冀在协同发展和产业绿色转型方面建树颇丰,但是长期积累的问题颇多,发展之路任重道远。


    基于此,蓝皮书建议,为了能够更好地推进京津冀城市群的协同发展和绿色转型,需要在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增强企业和社会创新活力、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加快协同立法进程等方面形成合力,实现绿色转型与协同发展相互耦合,统筹推进京津冀城市群迈向高质量发展。


    推进京津冀城市群绿色转型发展最关键的一步就是加快传统制造业向绿色产业转型。为此,蓝皮书建议,根据新的产业规划和城市定位,通过各城市和各地方的协同合作,有序完成其生产地点的迁移转移;引入最新的技术和工艺改造传统制造业,完成其向现代制造业的转型;利用京津冀智力资源优势,继续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和现代服务业等新产业、新业态。


    实现绿色创新的根本在于人才。京津冀城市群要大力培养和吸引创新型人才,充分发挥人才在实现绿色转型中的重要作用。应破除地区壁垒、促进地区间在享有公共服务上的公平化和一体化,通过加强京津冀三地之间的相互合作,建立一体化的公共服务体系并实现真正意义的共享。


    蓝皮书提出,为促进京津冀绿色产业协同发展,需要进一步完善区域协作机制,在可行的范围内,尽量做到产业和环境技术标准的统一。进一步加强京津冀各地方政府之间的协同立法和有效合作应是未来发展的重点,发挥北京首都的功能,聚集相关专家、各管理部门和环境研究机构,共同研究制定京津冀环境协同发展的统一专业标准。同时,针对京津冀地域内产业、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等不同的情况,可以在统一标准上设置一定的浮动范围,在基本标准不变的情况下根据不同地区的情况进行小范围的调整。通过构建区域协同一体的环保法规、标准体系,为京津冀城市群生态环境的不断优化奠定制度基础。(记者宋平)

    2022-11-16
  • 同心战“疫”|厦门万泰沧海生物技术驰援内蒙古各疫区

    涓涓细流汇成海,点点纤尘积就山。内蒙古呼和浩特等各地疫情发生以来,不仅打乱了每一位市民的生活节奏,也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作为全球唯一一个戊肝疫苗和全国首个国产HPV疫苗品牌,“一馨一益”始终心系社会,高度关注新冠疫情形势。11月初,厦门万泰沧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在内蒙古各地办事处主动作为,助力抗疫,为内蒙古各疫区奋战在一线的疾病防控中心的工作人员捐赠了抗疫物资,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责任和担当,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力量。



    厦门万泰沧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以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疫苗为核心的高科技生物科技公司,一直在践行企业社会责任。

    在服务接种内蒙古HPV疫苗工作过程中,内蒙古呼和浩特等地突发疫情,疫情无情,人间有爱。作为一家有社会担当的企业,厦门万泰将“为一线工作人员提供坚实的后方保障”当成一种责任和义务,更认为这是传递爱心与温暖的具体体现。在当地疫情防控关键时期,厦门万泰勇担企业使命,公司各部门积极响应,采购抗疫物资与众多爱心企业共同积极主动参与到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为呼和浩特及各盟市防控单位一线的抗疫工作者带去了各类抗疫物资。本次慰问,他们送去的,不仅是物质上的支持,更是精神上的鼓舞,他们的善行义举,为内蒙古疫情防控增添了力量和信心。

    多年来,厦门万泰着力帮助提升偏远地区的HPV疫苗知晓率和接种率。为全国各地捐赠HPV疫苗,切实提高9-45岁适龄女性人群疫苗接种率,减少宫颈癌的发生。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厦门万泰始终高度响应政府防疫政策,始终坚持用实际行动传递爱心,向内蒙古、重庆等多地疫区捐赠物资,助其度过难关,尽显企业担当。















    上下同欲者胜,风雨同舟者兴。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中,企业回报社会,用实际行动勠力同心、携手并行,为早日打赢疫情防控攻坚战贡献。希望有更多企业主动担起社会责任,政企同心,相信携手抗疫的守望下,定能早日迎来山河无恙的一天。

    让我们共同努力

    静待疫散!

    2022-11-15
  • 乌海:全面启用不动产登记电子证照

    近日,乌海市自然资源局与乌海市教育局、乌海市公安局、乌海市司法局等9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启用不动产登记电子证照有关事宜的通知》,全面启用不动产登记电子证照。今后,权利人在银行贷款、契税缴纳、市场主体注册、子女入学、户籍登记等场景均可应用不动产登记电子证照,实现政务服务“免证办”。


    据介绍,权利人在完成不动产登记业务的申请、缴纳相关税费及登记费后,登记业务登簿时将同步生成不动产电子证照。权利人可通过下载“蒙速办”移动端、访问内蒙古政务服务网、关注微信公众号“内蒙古自治区不动产登记”等方式完成不动产电子证照的查看、下载保存并应用。截至目前,该市已累计生成不动产电子证照199708件。


    不动产登记电子证照的推行和使用,标志着乌海市不动产登记正式进入“数字证书”时代。乌海市自然资源局接下来将继续深入拓展不动产电子证照跨部门、跨行业、跨领域互通、互认、互用,逐步实现群众办事“少带证照、免带证照”的便利。(记者郝飚)

    2022-11-15
  • 鄂尔多斯市:清理盘活沉淀资金实现“三个100%”

    自沉淀资金大起底专项行动开展以来,鄂尔多斯市财政局坚持“快、紧、细、实、严”五字诀,统筹“认定、复核、回收、使用、管理”一盘棋,实现了沉淀资金100%应缴尽缴、违规账户100%应撤尽撤、盘活资金100%应支尽支,推动财政资金聚力增效、节用裕民,有效实现公共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


    “快”字为先,确保沉淀资金“起得早”。起草《沉淀资金专项行动工作方案》,下发《关于做好全市沉淀资金大起底专项行动有关事宜的通知》,进一步细化各部门、旗区职责分工和工作安排。成立工作专班、强化上下联动,建立“周调度、旬督查、月通报”工作推进机制,形成市委、政府主导,财政、审计牵头,旗区、部门配合落实的齐抓共管工作格局。


    “紧”字为要,确保沉淀资金“核得清”。深入开展第一阶段单位自查工作,将开设账户多、资金余额大、用途不明的地区和部门作为重点检查对象,为后续工作奠定坚实基础。积极配合审计部门开展第二阶段重点核查工作,督促相关单位抓好核查问题的整改落实工作,为清理盘活沉淀资金提供依据。


    “细”字托底,确保沉淀资金“找得准”。扎实开展第三阶段清理盘活工作,逐项核清前两个阶段沉淀资金底数、实有资金账户和拟上缴资金数据,确保资金核查“全覆盖、无死角、无盲区”。针对个别应缴回沉淀资金界定不精准等情况,组织各级财政及相关业务部门共同会商研判,彻底做到精准分类、准确认定。在全面核清底数的基础上,持续加快应缴资金回收,紧密联系人民银行、商业银行开设绿色通道,加大问题账户清销力度,全面记录统计各类资金上缴和销户资料,确保沉淀资金收回一笔,台账销号一件。


    “实”字至上,确保沉淀资金“用得好”。制定《2022年收回大起底沉淀资金统筹使用方案》,将可统筹使用的3.8亿元沉淀资金全部用于解决各类历史遗留问题、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以及党委、政府确定的重点支出领域,切实将收回的沉淀资金化“零钱”为“整钱”。本次行动中,乌审旗以清收沉淀资金为突破口,成功实现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清零”,有效践行助企纾困政策,护航民营企业健康发展。


    “严”字用力,确保沉淀资金“控得牢”。针对专项行动中发现的漏洞,健全完善预算安排与实有资金挂钩机制,在2023年预算指标编制过程中,将各级各单位所有资金全部纳入年度预算安排,坚决压减非必要支出,从源头上预防沉淀资金产生,守住“源头关”。强化沉淀资金动态监管和常态化回收工作,印发《存量资金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强预算单位银行账户管理工作的通知》《进一步加强预算执行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通知》等政策制度,构建“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闭环管理体系,使沉淀资金起底走向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


    目前,鄂尔多斯已对全市1913家单位、4365个实有资金账户进行了全面摸排,核查应收资金13.1亿元已全部收回,其中可统筹使用资金3.8亿元已全部支出,应销账户264个已全部撤销。(郭东昕)

    2022-11-15

  • 首 页  上一页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