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森林绿 产业富 风光美——内蒙古大兴安岭的“绿富美”生态答卷

    新华网呼和浩特9月26日电(李国栋石毅)天蓝如洗,层林尽染。仲秋时节,内蒙古大兴安岭迎来多彩“油画季”,山川、河流、森林、云天幻化成一幅幅油画般的秋景。人们漫步于层层叠叠的渐变色彩中,享受着富氧“森呼吸”。


    生态是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的最优资源、最响品牌和最大后发优势,亦是林区发展的基础和林区人生存的根本。近年来,这里立足资源优势特色,以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为导向,形成了生态保护建设为主体,碳汇开发、林下经济、森林旅游等补充的“1+N”产业格局,交出了一张“绿富美”高质量发展生态答卷。





    森林绿70年再造一个大兴安岭林区


    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总面积10.67万平方公里,是我国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的重点国有林区。


    统计表明,从1952年到2015年,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累计为国家提供商品材和林副产品2亿多立方米、上缴利税200多亿元、人工造林2000多万亩,在新中国国民经济恢复发展时期,有力支援了国家经济建设。


    2015年4月1日,随着乌力库玛林场伐倒最后一棵松树,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从木材生产转向生态保护,20万“伐木工人”成为守护森林的务林人。


    1988年,王铁昌从父亲手里接过油锯就在采伐一线工作,最多的一年,他和助手采伐了2万多立方米木材,并得到“万米采伐能手”称号。


    停伐后,根河森工公司成立森林经营处,整合木材生产单位和部分辅助生产单位,承担生态功能区内的森林综合抚育、补植补造、种苗培育、绿化造林及森林防扑火工作,王铁昌也转型成为其中一员。


    今年54岁的王铁昌依然干劲儿十足,已经从采伐能手变成了造林专家。他说:“前半辈子我在伐树,后半辈子要把以前伐的树补回来。”


    进入新世纪,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坚决执行国家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政策,落实木材产量调减任务,木材产量由工程实施前每年425万立方米,分两步调减到110万立方米。与此同时,植树造林没有因采伐量减少而降低,林区同步开始有计划、分区域的植树造林工作,强化了种苗培育,全民植树护绿在林区蔚然成风。


    内蒙古森工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陈佰山说,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20年间,林区森林面积净增100万公顷,森林蓄积增加3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提高9.25个百分点,森林资源总量达到开发初期的1.47倍,为子孙后代留下了宝贵的绿色财富。


    2020年第九次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结果显示,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有林地面积、活立木蓄积、森林覆盖率由开发初期的6.37万平方公里、6.6亿立方米、60.1%,提高到8.37万平方公里、10.33亿立方米、78.39%,分别提高了31.4%、56.5%、30.4%,从1952年到2022年70年间,相当于再造了一个大兴安岭林区。


    产业富林下生金“好钱景”


    绿色是内蒙古大兴安岭的底色和价值。经中国林科院测算,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每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量达6160亿元,其中“绿色碳库”总价值量为1071.75亿元。


    如何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探索出一条“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2014年,内蒙古森工集团即开始林业碳汇项目试点;2017年,完成了第一笔40万元林业碳汇交易;2021年,注册成立内蒙古大兴安岭碳汇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推行“统一开发、统一管理、统一销售”运营模式;2022年8月,与5家大型企业在人才培养、碳汇科研、碳资产运营、碳金融产品开发等方面开启全方位合作。截至2022年7月,林区森林碳储量17.2亿吨,销售碳汇产品交易总额3195万元。


    内蒙古森工集团碳汇办主任包国庆说,一亩树林,每天能吸收67千克二氧化碳,释放49千克氧气,足够65个人呼吸之用。增汇行业和控排行业强强联合,把林业碳汇与生态优势、经济优势结合,对实现‘双碳’目标有积极推动作用。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良好的生态为发展林下经济提供了源头活水。


    汤义是阿里河森工公司齐奇岭林场职工,也是十多年前首批投身食用菌产业的林场职工之一。现在每年增收十几万元,尝到林下经济甜头的他,不断扩大滑子菇培植规模,并将栽培技术共享给周边培植户。


    齐奇岭林场党支部书记张波介绍,在转型发展中,林场看准了蘑菇产业,采取“创业带头人+互助组”模式带领职工共同致富。现在林场年培植蘑菇600万袋以上,培植户年均增收5、6万元,小蘑菇做成了大产业。


    不止是蘑菇产业,林区还因地制宜发展林果、林药、林菌、林蔬、林畜、林鹿、林渔等林下种养殖业,已建成特色经济林16万亩,初步构建起绿色特色优势现代林业产业体系。


    风光美绮丽雄壮醉游人


    “蝉声不到兴安岭,云冷风清暑自收。高岭苍茫低岭翠,幼林明媚母林幽。黄金时节千山雪,碧玉溪潭五月秋。消息松涛人语里,良材广厦遍神州。”1961年金秋,著名作家老舍到内蒙古大兴安岭林采风,面对千里林海万顷碧波,情不自禁地从心底流淌出美丽的诗句。


    美丽富饶、瑰丽雄奇的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与广阔的呼伦贝尔大草原相依,相接肥沃的松嫩平原,绵延千里,山峦叠翠,林莽苍苍,是镶嵌在祖国北疆的绿色明珠。


    近年来,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一手保护森林,一手发展森林旅游,经典景点频出,特色线路让游人流连忘返。


    “呜……呜……”在内蒙古阿里河国家森林公园,随着汽笛长鸣,一列老旧森林蒸汽小火车拖着长长的白烟,满载着游客从林间悠然驶来。车窗外,古松、白桦林、奇石、河流……仿佛一幅幅山水画交替更换。


    司机李龙说,蒸汽小火车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运送木材的主要交通工具,随着林区从伐木转为护林,这些蒸汽小火车退出了历史舞台。现在它们又被“返聘”回来,承担起发展森林旅游的重任,并成为林区一道独特的风景。


    与藏在森林深处的蒸汽小火车不同,内蒙古大兴安岭林的“童话阿尔山”“南有西双版纳、北有莫尔道嘎”“中国冷极”“根河房车露营基地”等一批景区已经名声在外,成为国内外知名旅游目的地,备受游客青睐。


    目前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共有旅游景区39个,其中国家5A级旅游景区1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3个,国家级森林康养、养生、体验基地18个,特色小镇3个。旅游业已成为林区经济转型、富民兴林的支柱产业。2021年,林区共接待游客20.25万人次,旅游直接收入1156.14万元。


    陈佰山表示,作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将始终保持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定力,坚持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美丽林区,实现林区美、林业兴、林工富,守护好大兴安岭这片碧绿、蔚蓝、纯净的“名片”,为建设亮丽内蒙古做出更大贡献。

    2022-09-26
  • 内蒙古:清存量遏增量,重建政治生态自然生态

    煤机飞速旋转,滚滚“乌金”顺着皮带呼啸而去。在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麻地梁煤矿,伴着习习秋风,一辆辆重型大卡车满载煤炭正开往全国各地……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保障基地,内蒙古自治区煤炭分布广、储量大、易开发,是世界最大的露天煤矿之乡。


    然而,曾经一段时期,煤炭资源领域积弊沉疴“野蛮生长”,涉煤贪腐滋生蔓延,成为污染当地政治生态的最大“毒瘤”。


    两年多来,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按照党中央要求,针对白向群、邢云、云光中等人案件暴露出的内蒙古煤炭资源领域深层次问题,以高压之势专项整治煤炭资源领域违规违法问题,在解决一批重大问题、查办一批重大案件、挽回一批国有资产损失、堵塞一批制度监管漏洞方面收获了累累战果。


    聚焦靶心靶向肃清陈年积弊


    2020年1月,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向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发出纪检监察建议书,指出内蒙古煤炭资源领域突出存在的违规违法获取及倒卖煤炭资源、违规违法配置煤炭资源、涉煤腐败问题严重污染政治生态、煤炭资源领域问题扩散蔓延等四类问题。


    内蒙古自治区坚决扛起政治责任,聚焦四类问题,在煤炭资源领域开展专项整治,坚决向涉煤“毒瘤”开刀,向“黑金”腐败亮剑!


    2020年春节刚过,一场“倒查20年”的煤炭资源领域违规违法问题专项整治拉开序幕。一时间,“倒查20年”成为反腐热词,引发公众关注。


    倒查20年由问题而来,奔问题而去。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科学周密部署,成立由自治区党委书记任组长的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专设主体责任办公室、监督责任办公室,统筹协调、督导督战,先后组建近50个工作组,抽调骨干力量,集中兵力、尽锐出战,不断压紧压实各级各部门责任,对整治工作不力的地区和部门及时约谈、严肃问责;全区各盟市、旗县(市、区)成立相应组织机构,上下联动、三级贯通,合力攻坚。


    围绕“时间跨度、涉煤企业、涉煤项目、涉煤人员”全覆盖,逐矿逐项逐人“过筛子”,对2000年以来全区所有煤炭企业、煤炭项目全方位“透视会诊”,全要素大起底规划立项、投资审核、资源配置、环境审核等环节涉煤问题线索。


    同步启动对鄂尔多斯等7个涉煤重点盟市、自然资源厅等4个涉煤厅局、包钢集团等3家涉煤国企专项巡视;盟市组建21个巡察组,上下联动,对237个涉煤重点地区、单位专项巡察。


    贯通“四项监督”同向发力,深挖彻查涉煤腐败案件。随着专项整治的深入推进,涉煤腐败的“盖子”逐步揭开,涉煤“黑色”交易浮出水面,一批涉煤“老虎”纷纷落马。


    乌兰察布市委原书记杜学军在任陈巴尔虎旗旗委书记期间,未经招拍挂程序,擅自直接指定他“发小”名下的矿业公司取得某煤矿的采矿权,并索要巨额“好处费”,以此一路为煤老板“开绿灯”。


    煤炭勘查是煤炭资源交易的第一道关口。内蒙古煤炭地质勘查(集团)有限公司上下贪墨成风,连续4任主要领导“前腐后继”,21人相继被查。


    循线深挖,查出一人带出一窝。鄂尔多斯市人大常委会原主任祁毕西勒图、原副主任刘桂花,准格尔旗原地税局三任局长,达拉特旗煤炭局两任原局长“以案带案”相继被揪出。


    ……


    截至目前,该自治区共发现企业具体问题5261个,已完成整治4862个;因涉煤腐败共查处案件789件1163人,给予党纪政务处分942人。在强大震慑和政策感召下,19名干部主动投案。


    做实以案促改修复政治生态


    倒查20年,算出政治账、清除利益网,也为党员干部上了一堂深刻的警示教育课。


    2021年4月25日,全自治区煤炭资源领域违规违法问题专项整治警示教育大会上播放《查腐煤刨黑金除毒瘤——内蒙古煤炭资源领域违规违法问题专项整治警示录》,会场一片寂静,看片人闻警自省。


    镜头前,一封长达15页的忏悔书里,自治区原国土资源厅副厅长王杰对其多次为内蒙古某煤电集团提供帮助、入股煤炭企业获利等违纪违法事实懊悔不已。


    “片中这些人,有的正值壮年却将大好前途断送,有的一把年纪却身陷囹圄。”自治区自然资源厅有关负责人表示,亲历这场专项整治,深切感受到“以权谋私,这条路走不通、这个账总要算”。


    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自治区党委坚持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在严肃查处涉煤腐败案件的同时,深挖细查背后的问题,系统推进涉煤领域建章立制工作、扎紧制度的笼子,加强干部教育监督管理,推动生态环境治理等,不断增强总体效能,持续净化修复当地政治生态。


    “煤炭资源领域违规违法问题专项整治转入常态化治理阶段后,我们的工作重点就是把系统施治、标本兼治的理念体现到常态化治理工作全过程,深化体制机制建设,着力做好以案促改、以案促治、以案促建工作。”赤峰市纪委监委主要负责人表示。


    与此同时,内蒙古自治区各级通过召开警示教育大会、巡视巡察整改、专题督查等方式,化贪腐教训为整改镜鉴,为党员干部思想上划红线、行动上明界限。


    针对案件查办中发现的煤炭资源领域中偷采、盗采的不当得利、煤炭资源开发过程中应缴未缴的各种税费,全区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和相关行业主管部门最大限度追缴挽回涉煤领域国有资产损失。截至目前,追缴挽回损失628亿元,清收处置煤炭资源299亿吨。


    为进一步厘清政商关系,组织自治区139万多名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申报个人涉煤事项,做到应报尽报,确保全区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只要涉煤都有案可查,只要不当得利都受追究,从根本上堵住了煤炭资源领域问题在政治生态领域的不良影响。


    全域综合治理守好绿水青山


    初秋,走进神华北电胜利能源有限公司一号露天矿,放眼望去,两湾碧水如同蓝色哈达环抱青山。如果不是看到横跨东西的封闭传送皮带,很难发现这里是一座矿山。


    一面是政治生态重建,一面是自然生态修复。作为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内蒙古自治区在严查涉煤腐败同时,积极促进行业规范发展,类似神华露天矿这样的生态修复成果随处可见。


    内蒙古认真落实“三个区分开来”要求,对涉企问题进行综合研判,推动全域综合治理,实现了矿业领域重生、行业根脉稳固,以专项整治促进转型、推动发展、修复生态、改善民生、带动全局的作用日益显现。


    一手抓违规违法文件之“废”,一手抓空白缺项管理之“立”。针对案件暴露出来的制度短板,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全面梳理清理涉煤领域政策法规,督促相关部门完善产权交易、资源配置、行政审批、生产监督等方面制度,统筹做好“立改废”工作,消除权力寻租空间。截至目前,共梳理出存在问题的涉煤政策法规文件67件、执行类文件2542件,废止或宣布失效政策法规文件863件,围绕推动煤炭行业发展、生态环境治理等新制定政策法规文件126件。


    清除“存量”,更要遏制“增量”。针对资源配置等重大风险点,出台《关于全面实施煤炭资源市场化出让的意见》,突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针对党员干部违规入股问题,制定《关于规范领导干部配偶、子女及配偶参与矿产资源开发行为的规定(试行)》等制度文件,从制度上封堵了“靠煤吃煤”的后门。


    经过两年多专项整治,内蒙古煤炭资源领域陈年积弊得到起底整治,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政治生态得到明显净化修复。数据显示,近两年全自治区煤炭产量均稳定在10亿吨以上,煤炭行业实现规范发展、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为有效保障全国煤炭供应作出了重要贡献。(本报记者王鹏志付金泉通讯员何晶)

    2022-09-23
  • 以科技创新加快农产品加工与资源高效利用

    9月2日,第二届国家农产品加工产业科技创新联盟大会暨农产品加工与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研讨会,在内蒙古兴安盟阿尔山以线上线下同步的形式召开。此次会议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兴安盟行政公署、国家农产品加工产业科技创新联盟主办,阿尔山市人民政府、兴安盟农牧科学研究所承办,内蒙古乡村振兴研究中心和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农畜产品加工研究所协办,共商国家农产品加工产业科技创新,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中国农产品市场协会会长张玉香表示,农产品加工业是乡村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头连着农业、农村和农民,一头连着工业、城市和市民,是离“三农”最近、与百姓最亲的产业。农产品加工业,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全产业链建设为重点,以创新流通方式为手段,以品牌培育为驱动,以多方合力为抓手,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任发政表示,联盟围绕乡村产业振兴的国家战略需求和市场需要,分析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现状和问题,提出了很多切实有效的对策建议和综合技术方案,统筹全国农产品加工领域优势力量,不断加快农产品加工先进技术与装备的创制创新步伐。下一步,期待联盟聚焦兴安盟当地特色农产品资源,在兴安盟建立示范基地,形成可复制推广的合作创新技术模式,助推当地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


    会议期间,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兴安盟食品产业科技创新研究院举行了揭牌仪式。该研究院由中国农科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与兴安盟行署共建,将深度做实兴安盟农牧产业的科技支撑和科技成果转化,助力农牧产品加工和资源的高效利用。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冯忠武表示,希望加强战略研究和顶层设计,准确把握兴安盟农牧加工产业的发展需求,坚持问题导向,构建全链条协同创新平台,强化联合协同攻关,加强机制体制创新,助力兴安盟农牧产品加工和资源高效利用,共同打造“生态内蒙古,绿色好味道”品牌。

    2022-09-23
  • 内蒙古全面推进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从规划管控、盘活存量等方面出台22条政策措施

    近日,内蒙古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印发《关于深化土地综合整治加强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实施细则》,出台22条政策措施,全面推动自治区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内蒙古厅明确,在强化国土空间规划管控方面,重点在城市老城区和低效用地区开展城市更新,合理划分城市更新单元,统筹考虑区域资源条件和节约集约用地要求,编制存量型详细规划,鼓励在城市更新项目中增加公共绿地、开放空间,科学设定容积率、建筑密度等控制指标,完善教育、医疗、养老、社区服务等配套设施布局,促进城市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有机融合,建设“15分钟”高品质生活圈。对纳入国家及自治区重大项目清单的项目,在批准用地时直接配置计划指标。


    在盘活城镇存量建设用地方面,要利用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成果,将自治区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逐宗上图入库,建立项目清单,于2022年10月底前纳入自治区土地资源信息储备平台,全程跟踪项目状态变化,进行动态更新,并与盟市、旗县实现数据共享。严格执行“增存挂钩”制度,盟市、旗县要按时完成自治区下达的各年度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处置任务,确保自治区“十四五”期间盘活批而未供土地52.02万亩、闲置土地15.92万亩,并将年度完成情况纳入地方政府目标管理绩效考核。


    在提升园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方面,按照自治区“标准地”出让主要控制性指标要求,各盟市年内要出台改革实施细则,确保2022年年底前实现“标准地”出让,到2023年年底前“标准地”在新增工业用地出让中的占比达到30%,力争到2024年年底前实现全部新增工业用地“标准地”出让,并逐步拓展“标准地”适用范围。


    内蒙古厅还就优化土地资源要素配置、促进低效用地再开发和高效利用等方面作出规定,明确了可采取长期租赁、先租后让以及弹性年期出让的方式灵活供应除房地产开发以外的产业用地;鼓励国家及自治区新能源项目使用沙漠、戈壁、荒漠等未利用地,对不改变地表形态的用地部分可按原地类认定等政策措施。(苗佳琦)

    2022-09-22
  •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书写内蒙古发展新篇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深情牵挂内蒙古各族人民,先后2次到内蒙古考察,连续5年参加全国两会内蒙古代表团审议,叮嘱我们积极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按照把内蒙古建设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建设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打造我国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战略定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书写内蒙古发展新篇章。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为新时代内蒙古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强大动力。十年来,全区上下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守望相助、团结奋斗,推动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全区地区生产总值从刚过万亿元门槛到去年底跨过2万亿元大关,人均GDP从4.2万元增加到8.5万元、居全国第十位,保持了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疆安宁的良好局面。


    厚植“北疆绿”、增色“中国蓝”,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日益牢固


    内蒙古是我国北方面积最大、种类最全的生态功能区,草原、森林、湿地面积分别占全国的22%、12%和16%,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均占全国的近1/4。守护好这片碧绿、这方蔚蓝、这份纯净,是内蒙古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内蒙古对国家最大的贡献。我们坚持不懈保生态、治污染、促转型,让广袤草原“带薪休假”,在兴安林海“挂斧停锯”,对重点沙漠“锁边治理”,累计营造林1.22亿亩、种草2.86亿亩,年均防沙治沙1200万亩以上,规模均居全国第一,全区草原植被盖度和森林覆盖率分别由40.3%和20.8%提高到45%和23%,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减少,沙尘暴天数由每年4.9天减少到0.6天。今天的内蒙古,不仅给我国北方地区披上了风沙的“防护服”,还为全国人民打造了超级“碳库”和纯净“氧吧”,京津“风沙源”变成了首都“后花园”。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我们将继续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在增绿、治沙、转型、减排上下功夫,努力在“十四五”期间完成草原生态建设6500万亩、国土绿化1400万亩、退化林修复2800万亩、沙化土地综合治理2650万亩。大力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深入推进各领域节约行动,严格执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力争到2025年全区单位GDP能耗、建设用地使用面积、用水量较2020年分别下降15%、17%、12%。当前,我们正在全区开展待批项目、闲置土地、沉淀资金、“半拉子”工程、开发区建设“五个大起底”行动,力求把各种闲置浪费、低质低效利用的资源要素全面盘活起来、高效利用起来。通过不懈努力,在我国北疆构筑起更加牢固稳固、美丽亮丽的万里绿色长城。


    温暖千座城、点亮万家灯,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尽显担当


    内蒙古地域辽阔、资源丰富,已探明储量的矿产资源有103种居全国前十、21种居全国第一,其中煤炭储量和产量均占全国的1/4,风能、太阳能技术可开发量分别约占全国的57%、21%,稀土资源无论是储量还是质量都是世界级的,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上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我们大力发展现代能源经济,电力总装机达到1.56亿千瓦,外送电能力达到7000万千瓦,外送电量连续17年领跑全国,累计生产煤炭98.9亿吨、外运59.3亿吨,发电4.9万亿千瓦时、外送1.8万亿千瓦时,煤制油产能达到124万吨、煤制气产能达到27.5亿立方米,建成了全国最大的煤电、煤化工基地。新能源装机达到5600万千瓦、占电力装机比重超过1/3,新能源发电量达到1191亿千瓦时、居全国首位。稀土就地转化率提高到75%以上。这两年,全国煤电供应紧张,内蒙古坚决扛起能源保供的重大责任,仅鄂尔多斯一个市就完成了国家交付的18个省煤炭保供任务,即使煤价高企发电赔本我们也全力保大局,宁可在自家多建“锅炉房”也要为国家贡献更多清洁能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作为能源大区,我们正在抢抓“双碳”机遇,一手抓煤炭绿色低碳转型,一手抓新能源发展壮大,努力为国家提供更为稳定、更加安全、更加绿色的能源供给。我们的目标是,力争到“十四五”时期末,新能源装机达到1.35亿千瓦以上,在新能源领域“再造一个内蒙古”,率先在全国建成以新能源为主体的能源供给体系、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


    种好“塞外粮”、丰盛“中国碗”,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声名远扬


    内蒙古有1.72亿亩耕地,是全国5个耕地保有量过亿亩的省区之一,草原面积占全国的1/5,是国际公认的优质畜牧区、黄金奶源带。我们大力发展现代农牧业,打造形成奶业、玉米2个千亿级和肉羊、肉牛、马铃薯、葵花籽等10个百亿级产业集群。粮食产量连续4年突破700亿斤、排全国第六位,每年有一半以上的粮食调往区外、供应全国。草食牲畜存栏突破7000万头只,羊肉、牛肉、牛奶、羊绒产量分别约占全国的1/5、1/10、1/5、1/2,伊利和蒙牛双双挺进全球乳业十强,分别位居第五位和第七位。内蒙古已成为国家重要的“粮仓”“肉库”“奶罐”“绒都”,“名特优新”农畜产品总数位居全国第一,“蒙字号”产品畅销全国各地。


    “农业稳,天下安。”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全力做好扩大数量、提高质量、增加产量的文章,加快推动农畜产品生产基地优质高效转型。扩大数量,通过改造耕地草地后备资源,扩大农牧业生产规模。提高质量,通过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高水平草原修复、引育高质量种质资源,全面提高耕地、草地和种子质量。增加产量,通过扩大数量、提高质量,同时抓好先进种植技术推广、舍饲圈养模式推广,把农畜产品的产量提上来,努力为国家供给更多优质绿色农畜产品。我们的目标是,到2025年全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750亿斤以上,肉类总产量达到345万吨,原奶产量达到1000万吨以上。


    服务双循环、联通内与外,我国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活力彰显


    内蒙古内联八省区、外接俄罗斯和蒙古国,区位优势得天独厚,历史上就是“草原丝绸之路”和“万里茶道”的重要枢纽和通道,现在更是中蒙俄经济走廊的重要节点、国家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重要门户。我们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全面加强区域协作,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全区铁路运营里程从9400多公里增加到近1.5万公里、居全国第一,新增公路里程4.9万公里、与周边八省区的高等级公路全面打通,民用机场由15个增加到43个,呼包鄂乌和赤峰、通辽等地融入首都2.5小时“通勤圈”,联通内外的“交通网”越织越密。累计引进国内(区外)资金到位2.9万亿元,占全区投资的比重由26.8%提高到43.5%,区域协作的“关系网”越扩越大。对外开放口岸由12个增至20个,过境中欧班列由2013年的3列增加到去年的6100多列,始发中欧班列由2016年的30多列增加到去年的300多列,满洲里、二连浩特口岸进出境中欧班列均累计突破万列大关,边境陆路口岸货运总量居全国首位。


    全面扩大开放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法宝。我们将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政策,积极探索常态化疫情防控下的对外开放新机制,坚持硬件软件两手抓、内外循环同促进、口岸腹地共发展,加快推动“经济通道”向“通道经济”转变、“过路经济”向“落地经济”转型,更好融入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把内蒙古打造成资源集聚集散、要素融汇融通的全域开放平台。


    守好“北大门”、建好“护城河”,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更加稳固


    内蒙古横跨“三北”、地近京畿,有4000多公里边境线、36万平方公里边境管理区,在维护国家安全和边疆安宁方面肩负着重大政治责任。我们坚持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持续建强“党委把方向、政府总协调、军队当骨干、警方抓治理、民众为基础”的边防管控力量体系,以联合党建打造功能型党支部、夯实联防联控和双拥共建基础,探索推行草原110、戍边警务室、蒙古包哨所、红色堡垒户等有效做法,构建起稳边固边的“天罗地网”。在守好祖国边疆的同时,我们深入推进平安内蒙古、法治内蒙古建设,全区12个盟市全部纳入“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度由90.6%提高到98.4%。


    “边境兴则边疆稳,边民富则边防固。”我们将针对边境地区人口“空心化”问题,深入推进固边兴边富民行动,想方设法把产业发展起来,不断提高沿边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和重大基础设施保障水平,努力吸引更多的人到边境地区置业安居、守边戍边。同时,把安全发展贯穿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加快构建大安全格局、完善大平安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更好以内蒙古之稳守卫边疆安全、拱卫首都安全。


    由衷感党恩、坚决听党话,“模范自治区”的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内蒙古作为“模范自治区”,模范就模范在听党的话上。当年内蒙古自治区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下建立的,后来自治区各项事业发展都是在党中央的关心支持下取得的,内蒙古工作中每次出现的偏差都是党中央帮助纠正的。正是因为有党的领导,正是因为听党的话,才有了内蒙古自治区,有了内蒙古今天各项事业的兴旺发达、各族群众的幸福安康。我们始终高举各民族大团结旗帜,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健康深入发展,各族干部群众由衷地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在党中央的关心和支持下,全区各族人民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157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同全国人民一道圆了全面小康梦,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6800元增加到34108元,城乡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分别比2012年增加了5.4平方米和7.9平方米,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40%,百人汽车保有量居全国第三,主要社会保障标准均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我们将发扬优良传统、传承红色基因,紧紧扭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有形有感有效地做好促进民族团结各项工作,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关心的就业、教育、社保、医疗、住房、养老等实际问题,努力让群众看到更大变化、得到更多实惠、感到更加幸福,促进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建设伟大祖国,共同创造美好生活。


    抓从严治党、促自我革命,政治生态加快净化修复


    过去一个时期,内蒙古一些地区和领域出现了严重腐败,政治生态受到损害。我们坚决扛起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惩贪治腐,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紧紧扭住煤炭资源领域违规违法问题“倒查20年”,着力铲除污染政治生态的最大“毒瘤”,截至目前共查处涉煤腐败案件789件、1163人,其中厅局级干部73人、县处级干部286人,挽回国有资产损失608亿元,清收煤炭资源299亿吨。经过刀刃向内的刮骨疗毒和党内集中性教育的淬炼洗礼,全区政治生态日益清朗,党风政风持续向好。


    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我们将以一抓到底的执着和一严到底的韧劲推进自我革命,坚决打好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加快推动全区政治生态全面重塑、根本好转。大力弘扬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蒙古马精神”,落实好自治区党委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十二条措施和容错纠错八条意见,坚决整治庸政懒政现象,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增强责任意识、报账意识、交卷意识、成果意识,拿出争分夺秒、只争朝夕的劲头干事创业,把内蒙古干部的良好形象立起来。


    回顾新时代的非凡历程,内蒙古各项事业之所以不断发展进步、取得丰硕成果,最根本的就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将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笃定前行,全力建设好“两个屏障”“两个基地”“一个桥头堡”,书写好新时代内蒙古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把祖国北部边疆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

    2022-09-22
  • 重磅发布|内蒙古重点领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工作要点

    -0001-11-30
  • 硬核推动节约集约系列评论合集|为子孙后代攒家底,内蒙古是认真的!

    前不久


    内蒙古出台


    《关于推进资源全面节约集约的指导意见》


    以务实的举措行动


    硬核推动节约集约


    全力守护资源家底


    内蒙古日报草原全媒


    特别推出


    为子孙后代积攒更多家底


    4篇系列评论


    敬请关注


    ↓↓↓


    1


    NUMBER


    细水长流方能生生不息


    严控城镇开发边界,坚决刹住城镇建设奢侈浪费风气;统筹地上地下空间综合利用,挖掘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潜力;严格落实“四水四定”原则,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一段时间以来,内蒙古持续以务实有力的举措和行动,硬核推动全区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全力守护资源家底。


    “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我区是资源大区,资源虽然富集但过度开发、粗放利用、奢侈浪费问题比较突出,资源约束越来越接近上线。如果不解决好这个问题,发展很难持续,总有一天会走进死胡同;如果不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再厚的家底也经不起挥霍。当然,节约不仅仅是对人、财、物的节省或限制使用,还包含了如何使用才能更加合理、恰当和高效。这也要求我们必须抓好各类要素集约高效利用,转变新能源开发方式,切实把节约理念、效益观念、成本意识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向节约要效益、向绿色发展要效益。


    认识上到位,行动上才能水到渠成。现实中,有的地方热衷于搞大马路、大广场、大园区,有的地方土地利用率低、水资源浪费严重,有的地方能源资源利用粗放……究其原因,还是对节约资源有诸多认识上的偏差。我们倡导节约、厉行节约,就要及时转变思想,抛弃所谓面子观念,切实提高资源保护和综合利用水平;就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大力弘扬求真务实,在全社会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养成节俭办一切事的思维和习惯,绝不能好高骛远、好大喜功,绝不能搞花架子、假面子。


    把全面节约实打实开展起来,贵在坚持不懈,重在久久为功。必须坚决避免“一阵风”“一阵子”,始终按照严守底线、调整结构、深化改革的思路,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提升效率,切实将节约的行为坚持下去,将节约理念贯穿下去。在生产领域,应该有效降低能源、水、土地等消耗强度,推进资源全面节约、集约、循环利用;在消费领域,增强全民节约意识,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让节约优先成为全社会的良好风尚和自觉行动。锲而不舍、驰而不息,才能推动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点点滴滴的变化和实实在在的成效中聚合成力、蔚然成风;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才能拥有抵御风险的深厚底气、迎战困难的强大力量,在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上越走越宽阔、越走越顺畅。


    节约是战略,更是行动。前不久,内蒙古出台《关于推进资源全面节约集约的指导意见》,坚持节约优先,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增强社会公众节约资源意识,有效控制和减少资源浪费,传递出要从观念、意识、措施、责任、机制等各方面把节约放在优先位置的鲜明导向。细水长流方能生生不息,在“全面”上下功夫,在“高效”上做文章,实打实把全面节约开展起来,实打实把每一分钱花在刀刃上,用最少的资源投入取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就一定能为维护国家生态安全、能源安全、粮食安全、产业安全提供强有力的资源保障,为内蒙古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为子孙后代积攒更多家底。


    (安华祎)


    2


    NUMBER


    让更多优势资源流向效益高地


    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要。扎实走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必须向节约要效率、向集约要效益,全面提高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为子孙后代积攒更多家底。


    内蒙古是资源大区,但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一个时期以来,内蒙古依靠矿产资源开发、发展资源型产业取得了较快发展速度,但这种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存在不少隐患。在此情况下,如果再不改变发展方式,不可能发展好,更不可能实现高质量发展。近年来,内蒙古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从转换发展观念入手,着力扭转长期粗放发展形成的思维定势、固有模式、路径依赖,在节约集约利用能源、集约开发利用矿产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保护和节约水资源、节约粮食、循环利用再生资源等方面持续发力,出台了一系列硬核举措、采取了一系列有力行动,以资源配置效率的全面优化提升,为经济社会长远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效率是经济发展的永恒主题,市场竞争归根结底是投入产出比的竞争、是效率高低的竞争。实际工作中,有的待批项目卡在审批环节“睡大觉”,有的土地批而未供、批而未建处于闲置状态,有的公共资金长期“趴窝”,有的“半拉子”工程躺在那里成为发展的“包袱”……诸如此类情况,很大程度上都与资源要素流动不畅、配置效率不高有直接关系。前不久召开的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提出,要深入开展待批项目、闲置土地、沉淀资金、“半拉子”工程、开发区建设五个方面的大起底行动。这是我区针对长期以来经济工作中存在的突出病灶开出的一剂治理良方,同时也为我们切实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指明了行动方向。只有把有限的资源充分利用起来,杜绝浪费,充分调动起每一份力量,推动资源从低质低效领域流动到高质高效领域,我们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追求效益最大化是经济活动的普遍规律。全面提高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从经济维度来看,意味着以更少的自然资本投入换取更多的人造资本服务,让更多优势资源流向效益高地。在高质量发展赛道上全速奔跑,我们不能光想着把“蛋糕”做大,更要想着怎么把“蛋糕”吃到肚子里。项目是支撑经济发展的“脊”和“发动机”。抓发展必须抓项目,其中最重要的是看能给地方带来什么效益、给老百姓带来什么好处,要考虑长远利益。招商引资是一个地方发展的源头活水,是经济工作的生命线。全力以赴抓好招商引资,坚持把提升效益摆在优先位置,大抓招商、精准招商,想方设法改进招商引资模式,强化要素保障和项目服务,高效利用资源,才能为内蒙古高质量发展带来最大效益。


    积一勺以成江河,累微尘以崇峻极。厚积“家底”、强健“体魄”,实现我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各类资源的有效支撑。在做好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这篇大文章上,创新探索越多、努力越大、成效越足,发展的动力就会越来越强,发展的质量就能越来越高,人民群众从发展中收获的红利就会越来越多。


    (籍海洋)


    3


    NUMBER


    守住底线方能行稳致远


    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而人之欲无极。马克思曾经说过,人以其需要的无限性和广泛性区别于其他一切动物。人需求的无限性与资源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生存的永恒矛盾。这都是在警示我们要守住底线、节约资源,为子孙后代计,为长远发展谋。


    取之有制、用之有节则裕,取之无制、用之不节则乏。内蒙古地域辽阔、资源富集,但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守住底线方能行稳致远。走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亟须增强节约意识,推进资源全面节约、集约、循环利用,有效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让资源开发利用既能支撑当代人过上幸福生活,也能为子孙后代积攒更多家底。


    土地是发展的第一资源,是最宝贵的财富,内蒙古在这方面有优势、有潜力,但绝不能因为地域辽阔就不珍惜土地资源。只有节约集约用好每一寸土地,才能给子孙后代留下更多良田沃土。无论是乱搞大马路、大广场、大绿地、大园区,还是廉价转让土地,或是任由土地闲置“睡大觉”,都是对土地资源极大的浪费。我们需要严格锁定城镇建设开发边界,严格控制城镇绿化预算支出,坚决扭转城镇建设奢侈浪费风气。树立经营土地的理念,清理整顿闲置土地,盘活“沉睡”资源,推进低效用地再开发,让单位土地产出最大效益。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应该严防死守耕地红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稳定耕地面积,筑牢粮食安全根基。


    内蒙古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总量的1.9%,水资源严重短缺且分布极不均衡。这些年,虽在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上取得积极成效,但个别领域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水资源浪费问题。特别是农业用水大水漫灌现象普遍、用水效率不高,地下水灌区用水量大、超采问题严重。量水而行、节水优先对内蒙古来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在全社会增强水忧患、水危机意识,就要坚决落实“四水四定”,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运用市场化手段,合理调高供水价格,倒逼全社会节约用水。珍惜每一滴水,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从严从细管好水资源,才能为子孙后代留下充足的“水资源空间”。


    内蒙古是能源生产大区,也是能源消费大区,高能耗行业存量大、比重高。“双碳”背景下,推进能源集约高效利用势在必行。保持战略定力,不能“饥不择食”,不能“捡到篮子都是菜”,不能为了“仨瓜俩枣”丢了长远利益,不能干砸子孙后代碗、断子孙后代路的事情。强化能耗双控,坚持节能优先、有保有压,多从存量调整上挖潜力,多在节能改造上下功夫,多在压减落后过剩产能上动真章,该保的要坚决保住,该限制的也要坚决管住,把节能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快马加鞭推进新能源项目建设,对“两高”项目始终保持高压态势,坚决限制其违规用能和无序用能。


    发展是硬道理,节约是大战略。资源底线是不可触碰的高压线,是永续发展的安全线。牢固树立底线意识和底线思维,时刻牢记越过底线的严重影响和后果,始终警醒、敬畏和坚守底线,取之有度、用之有节,方能助推我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哈丽琴)


    4


    NUMBER


    强本节用方能持续发展


    出台推进资源全面节约集约的指导意见,印发全社会重点领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工作要点,深入开展“五个大起底”行动……一段时间以来,内蒙古出重拳推动全区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剑指资源低质低效、铺张浪费严重等问题,说到底就是要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积聚力量、为子孙后代积攒家底。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坚持节约优先,是我们合理利用资源的唯一选择;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厉行节约,是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途径。内蒙古资源富集,但没有一点是多余的,都是不能浪费的。只有全力把集约节约各项举措落到实处,把每一笔资金、每一项资源都用在刀刃上,推动资源从低质低效领域流动到高质高效领域,才能为关键领域和刚性支出留出腾挪空间,为维护国家生态安全、能源安全、粮食安全、产业安全提供强有力的资源保障。


    节约是长久之策,不是权宜之计。当前,国内外形势错综复杂,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增加。越是面临风险挑战,越要认识到实施全面节约战略的重要意义。内蒙古是资源大区,但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如果不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再厚的“家底”也经不起挥霍。下大力气实打实地把全面集约节约开展起来,努力用最少的资源投入换取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方能打赢“为子孙后代计,为长远发展谋”这场硬仗。


    集约节约不是一道简单的加减法,而是囊括了产业转型升级、降低资源消耗、生态环境增值、民生福祉优化的综合题。在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看经济增长了多少,也要看土地使用得怎样、资源消耗得怎样、环境保护得怎样,更要从根本上扭转和克服只注重增长速度,不计发展成本,不顾资源约束和环境代价的做法,大力推动资源利用方式向节约集约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


    “兴家犹如针挑土,败家好似浪淘沙。”今天,我们拥有的这份“家底”,是几代人筚路蓝缕、拼搏奋斗才攒下的,决不能在挥霍浪费中白白断送,必须时刻绷紧节约集约这根弦,在内蒙古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党政机关应当带头厉行节约、带头过紧日子,带动全社会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每一分钱、每一寸土地,把宝贵的资源和有限的资金用在当紧处、花在刀刃上。同时,也要在全社会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增强全民节约意识,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通过健全完善节约的法律法规,强化对浪费的监督,加大节约集约宣传和教育力度,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社会氛围。通过建立健全鼓励节约、整治浪费的长效机制,让勤俭节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人人都树立节约资源的意识,以实际行动践行节约,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著名抗日爱国将领续范亭在《五百字诗》里写道:“节约莫怠慢,积少成千万”“细流成江河,冲破东海岸”。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携手同心、坚定同行,久久为功、善作善成,向节约要效益、向绿色发展要效益,就定能为新时代内蒙古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为子孙后代永续发展赢得美好未来。

    -0001-11-30
  • 【做好资源节约集约大文章】煤电机组改造改出新成效

    煤电机组改造升级是提高电煤利用效率、减少电煤消耗、促进清洁能源消纳的重要手段。


    “十四五”以来,自治区能源局严格落实能耗“双控”工作要求,推行更先进能效环保标准与提升火电灵活性并重,加强新建煤电准入控制与加快存量煤电改造升级并举,进一步提升煤电清洁高效发展水平。制定印发了《内蒙古自治区煤电节能降耗及灵活性改造行动计划(2021-2023年)》《内蒙古自治区“十四五”煤电改造升级实施方案(2021-2025年)》等文件,完成2022年煤电机组“三改联动”计划,持续推动煤电机组改造升级。


    自国家“十三五”启动煤电机组节能改造工作以来,自治区坚决贯彻国家节能改造工作部署,持续推进煤电机组节能改造工作,“十三五”期间累计实施煤电机组节能改造121台、改造规模3124万千瓦,平均供电煤耗由2015年的337克标准煤/千瓦时下降至2020年的321克标准煤/千瓦时,煤电机组节能改造取得明显成效。


    “煤电机组改造升级涉及煤电机组节能降耗改造、供热改造和灵活性改造制造三个方面,即‘三改联动’。‘三改联动’并不是要求煤电机组‘一机三用’,同时具备‘低煤耗、带供热、深调峰’三项性能,而是要求通过因地制宜、一厂一策等一系列技术手段,在保障电力安全稳定供应的基础上,统筹推动煤电机组提效升级和清洁化利用。”自治区能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按照煤电机组“三改联动”计划,节能改造方面,我区将进一步推动煤电机组节能降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优先推广成熟适用的技术开展综合性、系统性节能改造,持续降低能耗水平,力争到2025年,全区新建煤电机组平均设计供电煤耗低于300克标准煤/千瓦时,煤电机组平均供电煤耗达到305克/千瓦时左右,较2020年下降16克/千瓦时,达到国内以空冷机组为主的省区煤耗先进水平。供热改造方面,优先对城市或工业园区周边具备改造条件且运行未满15年的在役纯凝发电机组实施采暖供热改造。因厂制宜采用打孔抽气、低真空供热、循环水余热利用等成熟适用技术,鼓励具备条件的机组改造为背压热电联产机组,逐步替代采暖和工业小锅炉供热,减少取暖用煤需求,预计新增集中供热面积超过5000万平方米。灵活性改造方面,推进存量燃煤机组“应改尽改”,进一步提升煤电机组灵活性水平,增加新能源消纳能力,力争通过灵活性改造增加电力系统调节能力600万千瓦以上,增加新能源消纳空间超过1000万千瓦。通过开展实施煤电机组“三改联动”工作,预计“十四五”期间年节约标煤约400万吨,直接减排二氧化碳约1000万吨。


    目前,我区煤电机组改造升级各项工作按计划稳步推进,“十四五”以来已累计开展煤电机组“三改”超过1500万千瓦。(记者康丽娜)

    -0001-11-30
  •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孙绍骋《求是》撰文:紧扣落实战略定位 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一项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明确了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强调,各地区要找准自己在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位置和比较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先后两次到内蒙古考察,连续5年参加全国两会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明确要求把内蒙古建设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我国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总书记赋予的“两个屏障”、“两个基地”、“一个桥头堡”的战略定位,既指明了内蒙古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的重大责任和光荣使命,也指明了内蒙古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的努力方向和着力重点。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落实五个方面的战略定位,自觉把内蒙古工作放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谋划和推进,努力为全国发展大局贡献更多内蒙古力量。


    一、加快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把“万里绿色长城”构筑得更加牢固稳固、美丽亮丽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求内蒙古坚定不移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统筹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关系。内蒙古是我国北方面积最大、种类最全的生态功能区,有草原13亿多亩、占全国的22%,森林近4亿亩、占全国的12%,湿地5700多万亩、占全国的16%,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均占全国的近1/4,黄河内蒙古段840多公里、占黄河全长近1/6。近年来,内蒙古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坚持不懈保生态、治污染、促转型,营造林、种草、治沙规模连续多年全国第一,全区草原植被盖度和森林覆盖率分别由10年前的40.3%和20.8%提高到现在的45%和23%,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减少,沙尘暴年均天数由4.9天减少到现在的0.6天,昔日的京津“风沙源”变成了今天的首都“后花园”。内蒙古生态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全区各族群众生存和发展,而且关系华北、东北、西北乃至全国生态安全,建设好生态安全屏障是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条件。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近年来,内蒙古大力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不断加大湿地保护修复力度,推动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提升。图为2022年7月18日,内蒙古额尔古纳国家湿地公园夏日风光。求是图片吕昊俊/摄


    生态文明建设是久久为功的事情。内蒙古坚持不搞大开发、共抓大保护,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坚定不移、科学有序做好“双碳”工作,大力调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加快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步伐,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协同推进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十四五”期间,计划完成草原生态建设6500万亩、国土绿化1400万亩、退化林修复2800万亩和沙化土地综合治理2650万亩,全区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2020年下降15%,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升。


    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对内蒙古来讲,节约资源就是要多保护、少开发、不浪费。针对一个时期以来资源过度开发、粗放利用等问题,内蒙古大力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制定出台推进全社会资源全面节约集约的指导意见,深入推进各领域节约行动,严格执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着力提高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到2025年,力争全区建设用地使用面积、用水量较2020年分别下降17%和12%。为切实解决资源要素利用低质低效、浪费严重的问题,在全区范围内大力开展待批项目、闲置土地、沉淀资金、“半拉子”工程、开发区建设“五个大起底”行动,努力把各种资源要素全面盘活起来、高效利用起来。


    二、加快建设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把民族团结、边疆稳固、社会稳定的“铜墙铁壁”构筑得更加牢不可破、坚不可摧


    内蒙古是祖国的“北大门”和首都的“护城河”,有4200多公里边境线、36万平方公里边境管理区,建设好安全稳定屏障是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前提和保障。


    内蒙古在促进民族团结上具有光荣传统。75年来,内蒙古各族人民始终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始终不分你我、情同手足、亲如一家,赢得并长期呵护了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内蒙古成为模范自治区,模范就模范在听党的话上。当年内蒙古自治区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下建立的,后来自治区各项事业发展都是在党中央的关心支持下取得的,内蒙古工作中每次出现的偏差都是党中央帮助纠正的,正是因为有党的领导,正是因为听党的话,才有了内蒙古自治区,有了内蒙古今天各项事业的兴旺发达、各族群众的幸福安康。新征程上,内蒙古将发扬优良传统,传承红色基因,紧紧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做好促进民族团结各项工作,把各族人民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共同建设伟大祖国,共同创造美好生活。


    守好祖国边疆是内蒙古肩负的重大政治责任。近年来,内蒙古坚持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持续建强边防管控力量体系,以联合党建打造功能型党支部,夯实联防联控和双拥共建基础,探索推行草原110、戍边警务室、蒙古包哨所、“红色堡垒户”等有效做法,构建起了稳边固边的“铜墙铁壁”。下一步,将坚持把安全发展贯穿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深入推进更高水平的平安内蒙古、法治内蒙古建设,加快构建大安全格局、完善大平安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以内蒙古之稳守卫边疆安全、拱卫首都安全。尤其是针对边境地区人口“空心化”问题,深入推进固边兴边富民行动,不断提高沿边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和重大基础设施保障水平,努力吸引更多的人到边境地区置业安居、守边戍边。


    民生稳则社会稳。内蒙古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化民生优先的工作导向和决策思维,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关心的就业、教育、社保、医疗、住房、养老等实际问题,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努力让各族人民的日子从物质到精神上都过得越来越红火。尤其要把兜住底线作为重中之重,紧抓快办保障好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决不让规模性返贫的问题发生,决不让受了灾的群众再受罪,决不能因冬季取暖工作不到位而让老百姓(29.850,-0.12,-0.40%)挨了冻。


    三、加快建设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为端稳中国“能源饭碗”作出更大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要发展实体经济,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内蒙古煤炭储量和产量均占全国的1/4,风能、太阳能(7.170,0.08,1.13%)技术可开发量分别占全国的1/2、1/5以上。近年来,内蒙古坚持煤电油气风光并举,大力发展现代能源经济,煤炭产能达到12.2亿吨,电力总装机达到1.56亿千瓦,外送电能力达到7000万千瓦,外送煤炭、外送电量均居全国首位;新能源装机达到5600万千瓦、占电力装机比重超过1/3,新能源发电量达到1191亿千瓦时、居全国首位。无论是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上,还是在优化国家能源战略布局、促进全国实现“双碳”战略目标上,内蒙古都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面向未来,内蒙古将一手抓煤炭绿色低碳转型,一手抓新能源发展壮大,继续扩大煤炭和新能源总量优势、组合优势,着力推动内蒙古由化石能源大区向清洁能源大区转变,努力为国家提供更为稳定、更加安全、更加绿色的能源供给。立足煤电在相当长时间内仍将是我国能源供应主体的国情,统筹转型、降碳与保供,坚持先立后破,不搞简单“去煤化”,大力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全力打造煤基全产业链条,加快现役煤电机组节能升级和灵活性改造,到2025年努力将煤炭有效产能稳定在13亿吨左右。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把确保重要农产品(5.580,0.06,1.09%)特别是粮食供给作为首要任务,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真正落实到位。图为2022年8月17日,大型秋收机械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农垦牙克石农牧场有限公司第四连(队)集群割晒作业。人民图片王国印/摄


    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背景下,内蒙古新能源发展迎来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内蒙古提出“大干快上”推进新能源建设,“大干”就是要有雄心壮志,在新能源发展规划上有大手笔,在大型风光基地建设上有大动作,在拓展新能源场景应用上有大视野;“快上”就是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落实好具体项目,不等不拖,快批快建,尽快形成产能。大力实施新能源倍增行动,全力抓好源网荷储、风光火储、风光氢储一体化综合应用,力争到“十四五”末新能源装机达到1.35亿千瓦以上,率先在全国建成以新能源为主体的能源供给体系、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


    稀土是国家重要战略资源。内蒙古的稀土资源无论是储量还是质量都是世界级的,要积极推进稀土资源保护性开发、高质化利用,强力推动“稀土+”协同创新,做精做优做强稀土产业,打造全国最大的稀土新材料基地和全国领先的稀土应用基地,力争到2025年全区稀土就地加工转化率达到80%以上。


    四、加快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为端稳中国“粮食饭碗”作出更大贡献


    内蒙古土地肥沃、草原广袤、气候条件良好,农牧业特色鲜明,是全国5个耕地保有量过亿亩的省区之一,是国际公认的优质畜牧区、黄金奶源带。近年来,内蒙古加快推进农牧业现代化,在全力抓好稳产保供的基础上,推动农牧业发展向优质高效转型,全区粮食产量连续4年突破700亿斤,每年有一半以上的粮食调往区外、供应全国;草食牲畜存栏突破7000万头(只),羊肉、牛肉、牛奶、羊绒产量分别占全国的1/5、1/10、1/5、1/2,已成为国家重要的“粮仓”、“肉库”、“奶罐”、“绒都”。内蒙古生态农牧业基础好、潜力大,建设好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是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支撑。


    当前,针对农牧业资源开发利用不充分等问题,内蒙古正在下大气力挖潜力、提效益,尽快在扩大数量、提高质量、增加产量上取得新突破、见到新成效。扩大数量,就是把撂荒地、盐碱地、沙地等丰富的耕地草地后备资源改造好,进一步扩大农牧业生产面积。提高质量,就是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高水平草原修复,引育高质量种质资源,全面提高耕地、草地和种子质量。增加产量,就是通过扩大数量、提高质量,同时抓好先进种植技术推广、舍饲圈养模式推广,把农畜产品的产量提上来。加大农牧业“接二连三”力度,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品牌化发展,着力提高农牧业资源综合利用率和产业精深加工度,打造若干千亿级、百亿级产业集群。


    推进奶业振兴,是习近平总书记寄予内蒙古厚望的一件大事。内蒙古具备发展奶业的良好基础和条件,奶牛存栏头数、原奶产量、原奶加工能力均居全国首位,伊利、蒙牛两大乳企综合排名分列世界第五和第七、亚洲第一和第二。以全产业链思维推动奶业加快发展,出台奶业振兴九条措施,大力实施倍增计划,高起点布局奶源基地,加快建设现代化规模牧场和奶牛自繁自育、牧草基地,努力在我国奶业振兴中走在前、作示范。


    面向未来,内蒙古将沿着绿色兴农兴牧、科技兴农兴牧、质量兴农兴牧的路子坚定不移走下去,大力推动农牧业集约化、规模化、高端化发展,努力为国家提供更多优质绿色农畜产品供给,把更多“蒙”字号农畜产品源源不断输向全国。力争到2025年,全区粮食产量稳定在750亿斤以上;羊存栏稳定在6000万只以上,肉牛存栏达到1000万头,肉类总产量达到345万吨;奶畜存栏达到350万头(只),原奶产量达到1000万吨以上,乳制品加工企业产值达到3000亿元。


    五、加快建设我国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努力打造国内大循环的重要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支点


    内蒙古内连八省、外接俄蒙,区位优势得天独厚,历史上就是“草原丝绸之路”和“万里茶道”的重要枢纽和通道。近年来,内蒙古以融入共建“一带一路”为引领,广泛开展对内对外交流合作,努力以高水平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全区对外开放口岸增加到20个,始发和过境中欧班列分别达到300多列、6100多列,成为全国口岸最多、边境陆路口岸货运总量第一的省份。在新的起点上,建设好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是内蒙古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依托。


    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政策,持续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加快构建内外联动、八面来风的开放格局。对内蒙古来讲,对内开放是对外开放的基础和前提,尤其是在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的背景下,加大对内开放力度更为重要、更显紧迫。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积极创新区域合作模式和运行机制,充分利用京蒙协作和沪蒙、苏蒙战略合作等平台,精心做好借势发力、借船出海、借梯登高的文章。强化主动跑、主动找的意识,以“求商若渴”的态度大抓招商引资,吸引更多有实力的企业到内蒙古投资兴业。强化高效益、多领域的导向,加快转变依赖矿产资源开发搞合作的方式,全面加强同兄弟省份在优势产业、重点园区、重大项目和干部人才等方面的务实合作,推动内蒙古产业链供应链与全国大市场全面对接、深度融合。


    口岸是国家对外开放的门户、经贸往来的桥梁、国家安全的重要屏障。今年以来,内蒙古满洲里铁路口岸不断提升运输能力,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促进外贸进出口稳中有升。图为2022年6月21日,在满洲里铁路口岸,进出境中欧班列整装待发。人民图片王正/摄


    主动服务国家经略周边和对外开放战略,积极探索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对外开放新机制,着力提升对外开放层次和水平。建设现代化口岸,发展泛口岸经济,构建口岸带动、腹地支撑、边腹互动格局,是内蒙古扩大对外开放的重中之重。着眼改变口岸同质化竞争、孤立式运行状况,优化口岸功能定位和资源配置,加强口岸智能化建设,集中打造满洲里、二连浩特综合枢纽口岸和甘其毛都、策克、满都拉重点专业口岸以及呼和浩特区域航空枢纽口岸。加强面向腹地的重大基础设施、重要枢纽节点和依托口岸的货物集疏中心、资源转化园区建设,加强开发开放试验区、边境跨境经济合作区等各类开放平台载体建设,培育壮大落地加工、商贸流通等产业,用足用好中欧班列通道服务功能,推动“经济通道”向“通道经济”转变、“过路经济”向“落地经济”转型。


    打造联通内外、辐射周边、资源集聚集散、要素融汇融通的全域开放平台,必须下大气力抓好发展硬环境和软环境建设。内蒙古把加强现代交通和物流体系建设作为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的重点,全力打造四通八达的对内对外开放大通道,不断完善跨省跨境、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网络。着力优化营商环境,接续推出营商环境升级版,持续打出减负松绑组合拳,加紧解决项目审批、信息建设等方面突出问题,做好尊商亲商、安商便商工作,充分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0001-11-30
  • 第二届国家农产品加工产业科技创新联盟大会暨农产品加工与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研讨会在阿尔山市召开

    9月2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兴安盟食品产业科技创新研究院成立,这是兴安盟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在农畜产品精深加工、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等重点领域开展深度合作的重要成果。兴安盟委副书记、盟长苏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党委副书记邓红亮共同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兴安盟食品产业科技创新研究院揭牌。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兴安盟食品产业科技创新研究院的成立,搭建了全国农产品加工领域产学研用高端平台,进一步密切校、地、企的沟通交流和务实合作,探讨从优质农畜产品到优质商品的转化路径,推动实现农产品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助力乡村振兴。


    据悉,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兴安盟食品产业科技创新研究院将对兴安盟农牧业加工产业进行发展规划。同时通过服务当地企业,把国内外先进的、精深加工的技术和当地的农产品资源结合起来,真正实现资源的节约、集约、高效利用,增加二产产值,在提升社会经济效益的同时,让老百姓走上增收致富的道路,把好的产品送出兴安盟,走向全世界。

    -0001-11-30
  • 全国农科专家聚焦兴安盟 打造内蒙古“绿色好味道”

    中新网兴安盟阿尔山9月2日电(记者张玮)9月2日,第二届国家农产品加工产业科技创新联盟大会暨农产品加工与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研讨会,在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阿尔山市召开,全国农科专家聚焦打造“生态内蒙古,绿色好味道”。


    当日,来自全国近20个省、市、自治区的专家学者以及农产品加工产业科技创新联盟的企业家等300余人参加大会,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兴安盟食品产业科技创新研究院揭牌。


    兴安盟位于内蒙古东北部,地处大兴安岭向松嫩平原过渡带,是世界公认的“最佳养牛带”“玉米黄金种植带”和“寒地水稻黄金种植带”。


    图为揭牌仪式现场。宝音德力格尔摄


    兴安盟委副书记、盟长苏和介绍,近年来,兴安盟不断深化农畜产品加工产业科技创新,推动国家重要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走深走实,目前,正全力以赴创建国家级现代畜牧业试验区。


    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二级巡视员窦鹏辉称,中国农科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兴安盟食品产业科技创新研究院要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构建全国一盘棋协同创新体系,为兴安盟农牧产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决策支撑。


    本次大会上,国家农产品加工产业科技创新联盟与兴安盟各旗县市政府和有关企业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共达成合作意向34项。


    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冯忠武表示,中国农业科学院加工所将助力兴安盟农牧产品加工和资源的高效利用,共同打造“生态内蒙古,绿色好味道”。(完)

    -0001-11-30
  • 政策解读 通威隆基回应内蒙古取消优惠电价

    9月1日,内蒙古发改委发布《关于取消我区优惠电价政策的通知》。根据《通知》,取消蒙西电网战略性新兴产业优惠电价政策、蒙东电网大工业用电倒阶梯输配电价政策。现行与本通知不符的其他优惠电价政策相应停止执行。上述优惠电价政策取消后,严格按照国家、自治区现行电价政策执行。本通知自2022年9月1日起执行。


    这一政策的发布,在光伏产业引起了不小的震荡。从相关企业布局看,内蒙古已经是我国光伏大省,特别是上游硅料、硅棒/硅片环节,能耗需求大,更愿意选择内蒙古这样电价低廉的地区。以通威股份、TCL中环为例,先后在内蒙古包头、呼和浩特等地投资建设硅料、硅片产能,电价优惠意味着成本增加,利润减少,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相关企业投资决策。


    据统计,截至今年末,通威在内蒙古有9万吨多晶硅产能。最新投资公告显示,通威计划在内蒙古包头建设20万吨高纯晶硅及配套项目。


    隆基方面,今年3月隆基宣布将在鄂尔多斯建设年产20GW单晶硅棒和切片项目、30GW高效单晶电池项目及5GW高效光伏组件项目。在8月份,隆基又将原协议中约定的年产20GW单晶硅棒和切片项目变更为年产46GW单晶硅棒和切片项目。


    此外,新特能源内蒙古年产10万吨高纯多晶硅项目已开始逐条对生产线进行调试,预计四季度达产。


    电价上涨对光伏生产成本影响


    硅料的生产为高载能产业,电力成本目前占多晶硅生产成本30%以上,用电需求较大。硅片方面,电费占硅片全工序加工成本比例为15%左右。


    内蒙古的光伏企业数量众多,包括通威、协鑫、中环、新特能源、上机数控、大全等。内蒙古的硅料在产总产能约占国内硅料总产能的27%,硅片总产能约占国内硅片总产能的20%。


    在雪球平台上,有观点指出,如果企业之前拿到的优惠电价比较低,此次电价上涨0.1元/kWh的话,相当于上游成本增加0.024元/W,给当前产业链价格高涨的形势添一把火。也有分析师表示,由于煤炭价格持续上涨,火电企业压力巨大,取消电价优惠其实是无奈之举。从下表2021年多晶硅提纯、单晶拉棒环节电耗来看,对行业的影响相对有限。


    从产业链来讲,光伏行业共分为硅料、单晶硅棒、硅片、电池片、组件及电站等几个环节。其中,硅料、拉晶等环节属于重资产、高耗能业务,电价对于企业的生产成本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近年来,在产业配套与优惠电价政策的吸引下,煤炭资源丰富的内蒙古、新疆等西部省份以及水电资源丰富的四川、云南等西南省份就成为硅料、硅片企业投资的重点省份,产能、产量增速超出新疆。据硅业分会预测,2021年底,新疆多晶硅产能的全国占比为56%,这一数字将在2023年底被稀释为31%。


    短期来看,各地取消优惠电价将进一步推高光伏产业链生产成本。同时,在风光发电装机不达预期的情况下,开源有困难,只能节流,不允许地方政府引进高耗能产业拉升GDP。


    在今年气候异常状况频发,全国电力供应趋紧、电网超负荷运行的背景下,产业对此已经有了心理预期。长期来看,碳达峰的压力下,煤电不能满开,今后可能每年夏季都会出现电力短缺状况。


    长期来看,电价上涨将刺激光伏需求的爆发,对于光伏经济性提升和需求拉动将产生更积极和正面的影响。


    通威股份:当地长期仍具备较强的发展竞争力


    据统计,截至今年末,通威股份在内蒙古有9万吨多晶硅产能。最新投资公告显示,公司计划在内蒙古包头建设20万吨高纯晶硅及配套项目。


    9月2日对于内蒙古自治区取消优惠电价政策,通威股份回应财联社记者表示,公司目前已关注到了相关政策文件,正在进一步了解。同时,自治区政府方面大力支持光伏绿色产业发展,产业配套较好,要素保障充分,长期具备较强的发展竞争力。


    隆基绿能:当地项目还在建设施工阶段,具体情况正在了解中


    今年4月初,隆基绿能称根据国家有关部门清理优惠电价政策的要求,云南省取消公司在当地享有的优惠电价政策和措施,“自2021年9月1日起,公司全部用电价格通过电力市场化交易方式形成,直接与电网企业结算。”


    按照隆基绿能2022年半年报显示,因电价原因公司暂停了云南各地的后续规划产能建设,加快推进鄂尔多斯项目年产46GW单晶硅棒和切片项目。


    当初正是基于产业链和成本优势,隆基绿能与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伊金霍洛旗人民政府达成“年产46GW单晶硅棒和切片项目、30GW高效单晶电池项目及5GW高效光伏组件”的一体化产能投资合作意向,结果内蒙古也宣布取消了优惠电价政策,成本优势“荡然无存”。


    “我们那边现在还是大工地,还在建设厂房。”隆基绿能一位相关人士告诉时代财经,公司在鄂尔多斯的项目还处于基建施工状态,“机器设备进场还早,还在加紧建设中,具体情况正在了解中。”


    内蒙古:取消我区优惠电价的政策解读


    通知发布四天后,9月4日,内蒙古发改委再次发布《关于取消我区优惠电价的政策解读》,相当于一个补充说明。


    《解读》指出,“为保障政策出台平稳过渡,我委聘请第三方评估机构开展了蒙西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电价优惠政策和蒙东地区大工业用电倒阶梯输配电价政策调整的影响评估。评估结果显示,取消优惠电价政策对企业生产经营影响非常小。从对用电量不同的企业影响看,用电量较小的企业,生产经营基本不受影响;用电量较大的企业,对企业的生产成本提升有限,不会影响企业持续盈利。


    同时,取消优惠电价政策,将进一步倒逼企业节约用电,提升技术竞争力,促进企业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有效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内蒙古:取消我区优惠电价政策的通知原文见下:


    内蒙古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取消我区优惠电价政策的通知


    各盟市发展改革委,满洲里市、二连浩特市发展改革委,内蒙古电力公司、国网蒙东电力公司:


    为严格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清理取消不合理优惠电价政策要求,做好审计署2021年节能减排审计发现问题和第二轮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工作,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现将取消我区优惠电价政策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取消蒙西电网战略性新兴产业优惠电价政策、蒙东电网大工业用电倒阶梯输配电价政策。


    二、现行与本通知不符的其他优惠电价政策相应停止执行。上述优惠电价政策取消后,严格按照国家、自治区现行电价政策执行。


    三、本通知自2022年9月1日起执行。《内蒙古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规范蒙西电网各类电力用户用电价格政策的通知》(内发改价费字〔2021〕126号)中“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用电价格政策”、《内蒙古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厅关于进一步推进蒙东电网大工业用电输配电价改革和市场化交易的通知》(内发改价字〔2018〕1574号)自2022年9月1日起废止。


    此通知。


    内蒙古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2年8月30日


    内蒙古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厅关于进一步推进蒙东电网大工业用电输配电价改革和市场化交易的通知


    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满洲里市发展改革委、经信委,国网内蒙古东部电力有限公司:


    为认真贯彻落实《内蒙古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


    一、自2019年1月1日起,蒙东地区大工业用电全部进入电力交易市场,停止执行蒙东电网大工业目录销售电价。


    二、蒙东电网大工业目录销售电价停止执行后,进入交易市场的大工业用户购电价格由电力交易价格、输配电价(含线损和交叉补贴)和政府性基金及附加组成。无意愿参与交易的、新报装暂时未进入交易市场的大工业用户可进入保底供电服务市场,保底价格由蒙东电网燃煤发电标杆上网电价、输配电价(含线损和交叉补贴)和政府性基金及附加组成。2019年交易开展之前,进入交易市场的大工业用户,成交前可暂按保底价格结算电费,成交后按实际交易形成的价格多退少补。


    三、对参与交易市场和进入保底供电服务市场的大工业用户实施倒阶梯输配电价,即在现行分电压等级输配电价水平上,根据年度实际用电量超额累进下调输配电价,年用电量1亿千瓦时及以内的输配电价每千瓦时降低1分钱;1-5(含)亿千瓦时之间的输配电价每千瓦时降低2分钱;5-10(含)亿千瓦时之间的输配电价每千瓦时降低2.5分钱;10-20(含)亿千瓦时之间的输配电价每千瓦时降低3分钱;20-30(含)亿千瓦时之间的输配电价每千瓦时降低3.5分钱;30亿千瓦时以上的输配电价每千瓦时降低4分钱。


    四、同一旗(县、区)供电营业区、同一法人、同一社会信用代码的电力用户进行改(扩)建的,可以合并计算分户电量执行倒阶梯输配电价;其他实行重组、改造、变更的企业,仍按企业重组、改造、变更前的分户电量执行倒阶梯输配电价。


    五、蒙东地区大工业用户电采暖用电在2018-2019年供热期仍执行《内蒙古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蒙东地区清洁供暖电价有关问题的通知》(内发改价字〔2017〕1562号)。


    六、有关盟市价格主管部门、经信部门和电网企业要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做好相关宣传解释工作,确保本通知规定的各项政策落实到位。要动态关注停止执行大工业目录销售电价和实施倒阶梯输配电价的情况。执行过程中发现问题,请及时反馈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和工信厅。


    附件:2017-2019年蒙东电网输配电价表


    内蒙古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内蒙古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


    2018年12月19日

    -0001-11-30

  • 首 页  上一页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下一页    尾 页  

    版权声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5 8629 6259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696号 蒙ICP备16001043号-5